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精选12篇)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1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是21世纪的主导经济, 它们以创新为特征, 以知识创新为动力, 然而,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人才成长的关键在教育, 而教育水平能否提高, 关系着科技与经济建设能否更快地进步和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 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特殊使命, 面临这种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我们感觉到民族兴衰存亡与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我们教改的重大课题。因此, 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积跬步以至千里,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形成, 日益提高。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
法国数学家C·埃尔米特说过:“观察是精神领域中发明创造的丰富源泉。”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它与积极的思维活动分不开, 同时, 它与有意注意有密切的联系, 没有稳定的注意, 观察便不能长期进行, 更重要的是,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 进行创新的基础。每一项科研成果, 教育实践, 生产劳动都需要对有关对象周密系统、精确地观察, 而获得许多有价值的材料, 进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使思维达到创造性境地。
观察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实践逐步发展、完善的, 在我们每天的数学教学中, 要培养并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丰富想象的同时, 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引导他们学会观察, 勤于分析, 善于思考, 敏于联想, 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洞察力, 使学生在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中, 获取知识的内涵, 同时要积极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 是智慧的核心, 是创新的关键, 是人类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主要根源, 是人的发展的第一需要。思维处处存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在思维过程中, 常常产生新鲜的、开创的因素, 在发现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设计、新的方法中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因此, 要鼓励学生多思考, 多提问题, “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是创新的起点,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高问题, 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是学生进行的反应, 只有肯学, 才会有疑, 有疑问才能有所提高。所以, 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是件好事, 尽管他们对观察的事物有时也会提出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 但这是他们探索知识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新正是从质疑问难开始, 从解疑入手的。大胆生疑, 勇于解疑, 有所创新, 是科学家的宝贵品质。这品质在学生时期就应培养, 为此, 在数学课堂与课外活动中, 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勇于发问, 切记不可取笑他们, 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其次, 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设疑。再次, 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比如在讲课中, 要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 学生通过读书, 讨论,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 思维活动活跃进行。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 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相结合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 就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多次循环的过程, 所以,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成分中, 发散思维是主要成分, 它使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发展, 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在教学中, 可以通过一题多解、快速解答、多项选择等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可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首创性和独创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尽可能地自由发挥, 各自采用独特的方式,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力。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新能力里的翅膀, 想象力具有创造性认知, 它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过程中, 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 思考就发生困难。特别是创造想象, 它是由思维调节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就是从人们幻想出飞鸟的翅膀开始的。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 而且还能激发我们去做出新的努力, 去探索, 去进行创造性劳动。
在学习过程中, 当学生能通过想象, 清晰地预见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时, 就会更加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它还能使学生超越时空的局限, 它更能使学生体验创新的欢愉, 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事实表明, 青少年离开学校, 社会对于他们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所以“要学会游泳, 就必须下水。”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观察思考问题, 促进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发展,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上几种方法是互相联系, 互相影响的, 教师应该灵活掌握, 因势利导, 总之,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势在必行的。只有不拘泥于教材, 以学生为主题, 教师为主导, 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 敏锐的观察, 丰富的想象,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充分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才能达到现代素质教育之目的。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2
校本研修报告总结
承德高新区上板城初级中学
刘秀兰
学科:
语文
活动类型:校本研修 主 持 人:刘秀兰
参加人员:姚志杰
赵志敏
研修题目:创新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研修时间
2012年9月---2013年2月
一、校本研修提出的背景
2012年3月,我结束了为期三年的十一五课题《让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走进语文课堂的研究》。在此次研究中,我获得了很多理论上的知识,也提升了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所以想把在此次研究中获得理论经验更好的应用于教学中。基于这种想法,我提出了“创新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有实际研究意义的校本研修主题。
二、校本研修的意义
本次校本研修,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教法、学生、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转变,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求知,在合作中发展,在实践中提升,在探究中创新,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校本研修的目标
1、探索创新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探索创新实践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3、探索创新实践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4、探索创新实践能力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5、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
四、校本研修的主要内容
校本研修的内容要紧紧围绕研修目标的五个方面,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反思的创新等几个方面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不再害怕写作,彻底告别“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碎铅笔头”的现状。不仅如此,还要教会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多角度审视问题的习惯,从而成为一个想象力丰富,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中学生。
五、校本研修方法:
1、要求参与教师多阅读与此研修内容有关的理论书籍,建议老师去网上查阅相关资料;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认真备课,特别是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尽可能多与参与教师进行交流、探讨;
3、做好课后反思。把反思当成一种教学习惯,及时总结得失;
4、适时聘请相关专家、老师指导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使课题研究有序、正规进行;
5、加强对过程的研究,确保研究达到预期目标。
六、校本研修分工:
刘秀兰:作文教学中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姚志杰:阅读教学中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赵志敏:文言文教学中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七、校本研修的步骤:
本研修的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成立校本研修小组,起草规划,确定校本研修的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月)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研修内容,实施研修工作,在进行研修过程中,随时提醒成员收集研修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研修过程,定时交流研讨经验,注重资料的积累。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2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本组成员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总结报告。
八、校本研修的成果
经过近半年的研修,在全体小组的努力下,我们三个人顺利完成了自己所任教班级的教学任务。形成了一系列的研修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使参与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得到了创新。语文教材中一些内容有的脱离了实际,有的离学生生活较远,所以学生学起来并无太大兴趣。而我们在研修过程中,注重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学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地弥补教材的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服务。如在学习《岳阳楼记》一文时,除了学习文内容以外,我还尝试着让学习为岳阳楼写门票上的简介,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创新。传统的课堂,教学场所仅限于教室。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为学生创设新的教学资源。如后黑板、小黑板、壁报等,利用这些资源经常开展一些诸如作文竞赛、名人成长故事、艺海拾贝等栏目,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锻炼思维品质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3、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手段得到了创新。去年学校在每个班级新安装了多媒体,把计算机引入了课堂。教师利用这一教学手段,经常自制课件,通过课件的展示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4、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方法得到了创新。教学时,教师把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落到实处。比如,“体验学习法”的运用。让学生亲身经历某种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段,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演员一样去体会生活。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分角色表演。学生对这一活动特别感兴趣,学习效果特别棒;
5、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反思的创新。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批改作业,我们一改传统的打勾或打叉的方式,而是习惯性的写批改评语,作业中哪些地方有问题,该如何改正,下次作业应注意什么问题等,让学生特别清楚。学生对这样的批改很感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特别注意以前所犯的错误。
(二)使学生初步具备了创新实践能力
当然了,创新实践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通过我们对实验前后的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对比,并结合半年来学生学习成绩和参与各项比赛获奖情况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本次校本研修,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1、学生对课堂以外的学习内容有了很高的兴趣,有一探究竟的愿望,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2、大多数学生养成了敢于发问、善于发问的习惯;
3、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而不再是单一的等待老师提供答案;
4、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特别是在教具的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
5、大部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获得了学习信心,特别是一些成绩较落后的孩子,对语文课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九、校本研修的成功经验
在校本研修的半年时间里,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研修对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
1、实施创新实践的课堂有助于学生感受语文,体验语文,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实施创新实践能力的课堂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学生更乐于在交流、探讨中学习,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体验;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施创新实践能力的课堂教会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自我。这比教师的“纸上谈兵”效果要好的多。学生的运用能力在自然的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4、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实施创新实践能力的课堂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它是学生自主求知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启发、引导、点拨的作用。实际上,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做到了共同成长。
十、存在的不足
本次的校本研修活动获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相应也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
1、参与研修的教师工作压力过大。特别是赵志敏老师,身任两个班级的语文课,身体状况又不是很好,这样的研修需要我们经常地坐在一起制作教具,探讨备课内容,交流授课方法,讨论课后反思,还经常一起互相听课、评课。这无形之中增大了我们的工作量;
2、研修缺少理论支撑。虽然在研修之前我们阅读了一些理论书籍,同时也有十一五规划课题内容供参考,但我们还是感觉缺少相应的理论依据,很多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茫然,有些力不从心;
3、研修工作开展的过程过于单薄。有些课文,有些内容本打算做课外延伸,但限于时间和物力,不能像预想的那样实施;
4、研修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能用于实验的课型不是很多,缺少一些可以细化的实际操作内容,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对经验的东西难以提升。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数学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参与程度。而教师的引导作用则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参与教学活动等。
课堂教学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场所,它所面临的任务就是开展创新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一重要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实践教学中,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课堂氛围
创新就像一颗种子,需要一定环境的孕育和科学的栽培,才能发芽成长。教师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环境,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过去,我们把课堂看成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教师是讲演者,学生是听众。于是,课堂上,教师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就是满堂问。学生应接不暇,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存储器。学生慢慢已习惯将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上,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上的“主角”变成教师,教师也成为表演者,学生有疑问也不敢发言,生怕破坏教师的表演。所以往往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收效甚微。在这种环境下,这颗创新的种子怎能很好发芽成长呢?在教改的过程中,我认为教师首先要从“三尺”讲台上走下来,放下架子,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想学生所想,理解和尊重每位学生,把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把更多的自由时间和发言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只作为学生的特殊服务员,多倾听每位学生的意见,引导、指导、辅导学生,加强师生感情。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建立民主、师生平等的课堂。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与猜想。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数学史上的费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曾激发了多少数学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大胆联想、猜想给予鼓励,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要知道学生猜想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这种意识与习惯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所以不要随便否定学生的猜想。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对某个问题不明白或是有别的见解,可以允许学生随时打断教师的发言,让学生充分阐述他们的估算和预见,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肯定。所以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激烈的争论,学生还可以上台当“小教师”,阐明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有很高的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新知,变单一的知识教学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把握时机,渗透德育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因此,教师善于抓住有利时节,在启发引入、剖析例题、释疑解难、讲评小结的各个环节渗透德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渗透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尊心,是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的重要内容。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饶有兴趣的谈话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勾股定理这个古老的数学问题曾引起过古今中外众多数学家的兴趣,其证明方法竟达365种之多,其中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给出了一种最早的证明方法。同学们,未来的数学家们,你们今天将怎样来证明它呢?”
(2)渗透数学美的思想。进行数学美的思想渗透,是陶冶学生情操、进行学习态度教育的有效方法。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根据对立统一规律,在概念教学中,可渗透有理数与无理数统一成实数,整式与分式统一成有理式……还有常量与变量的相对性、方程与不等式,根据矛盾转化规律,将二元转化成一元,高次降为低次,无理式转化成有理式,四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在教学中经常潜移默化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无疑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培养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相信自己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尝试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探索问题的空间。不要把问题刚抛出,学生还没时间思考,紧接着把答案也放出来了,或是把课本的内容从头到尾细讲一遍。这样时间久了,学生就习惯等待教师的答案或是听教师述说,没有认真独立思考,形成思维上的憜性。这样何谈创新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把45分钟都留给自己的表演,而应留出大部分时间让学生通过他们的努力去找到合适的答案或是方案来解决、验证自己最初的设想。凡是学生独立思考或合作讨论能解决的问题,如简单的例题和练习,教师力求不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教师就不必要再浪费很多时间来重复了,而应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把握。这样大部学生可以继续自主学习后面的知识,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暂时落后的学生,从而弥补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所出现的不足,也更好地落实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如在推导完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后,由于这部分的例题都是公式的应用,学生自己很容易掌握,所以这部分内容就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四、鼓励标新立异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勇于质疑,启发学生富于想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不依赖和盲从他人,敢于发表自己别出心裁的见解。不要要求学生的思维一定跟教师或教材的一致,不要扼杀学生的不同想法,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正确评价其求异思维的价值。即使求异思维中提出一些不正确的想法,也要尽可能肯定其合理的成分,这样才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创新。如讲授例题时,由于教材中的例题多数只有一种解法,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思考例题的解题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其他解题方法。在做作业或练习时,都应鼓励学生尽量采用新颖的解法或多种方法解答,允许学生思维跳跃。有了这些机制,创新思维的培养就能很好地开展了。
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篇4
关键词:创新,创新能力,小学教学
一、积极消除位差效应, 营造创新课堂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互相合作, 更重要的是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 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 消除位差效应, 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压力、相互平等的和谐氛围, 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使每个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 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是激发与保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 并加以热心的关爱和保护, 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比如, 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时, 在每小组的学生中安排一个神秘的学习小伙伴 (如用布蒙上的米老鼠玩具) , 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新鲜, 从而产生好奇心, 集中精力进入学习。
其次是引导与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 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手中的年历卡, 你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吗?a、一年有多少个月?b、哪几个月是31天, 哪几个月是30天?c、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d、你还发现了什么?……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 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 使教育水到渠成。
再次是尊重和扶持。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 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 不同的问题,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师生共同建立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 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机会。如:在三年级上册教学中, 学生学习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后, 教师创设了下面的生活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 班长带了30元活动费到超市里采购商品, 准备举办庆祝会。超市里每千克香蕉3元, 糖果每千克5元, 彩纸3元一张, 瓜子每千克2元, 气球每个0.1元, 彩带每条0.5元。问题一:如果班长买2千克香蕉、5张彩纸、1千克瓜子、20个气球、8条彩带, 班长带的钱够吗?还剩几元钱?问题二:在不超过30元的条件下, 你认为怎样买比较好?对于问题一, 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二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为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 可让小组合作、讨论、自由选择, 得到合理的购物方案;让学生明白其含义, 进行自由创作。
二、灵活使用课标教材,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 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 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这种思想下, 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 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 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 而是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 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 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 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其次是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再者是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
三、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创造性思维, 是指在创造活动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特点是:在一般人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深入思考, 通过猜测、设想、验证, 带着独创性的见解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 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 公式, 法则, 进行逆向推理, 反向进行证明, 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 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 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随着正向思维的出现, 逆向思维也同时产生。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加强训练与培养。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 可以把具有互逆关系的知识联系起来。教师适时引导、分析、比较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 更敏捷。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的知识, 打破思维定势, 更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2. 求异思维的培养
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对这一能力的培养, 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沿着不同的解题思路,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求异思维的培养过程中, 要重在新和异, 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用不同的解法来解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 (主办:华中师范大学)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5
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它们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宽松的探究问题的环境,教师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激烈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一点看法:
一、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是宇宙间最美丽的花朵。” 科学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长期探索、研究的成果。
邓小平指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 历史 ,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 自然 规律 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 经济 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 发展 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广义的创造,是从个人的活动来考察的,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就是这种广义上的创造性。创造意味着从无到有,创新具有更新与日臻完善的含义:创新体现现有事物更新改造的过程;创新意味着一种旧貌换新颜和推陈出新的感觉;创新更多地被应用于技术、制度、管理等具体的事物方面。创新是建立在创造结果基础之上,是对具有原创性的东西的具体应用。创造和创新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动力。我们说,一个民族的真正伟力根植于它的创造与创新精神,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能找到的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因所做出的一个最有效的解释。
二、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1、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构造新命题,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个题用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目称为原题的等价变式,这是由于一个数学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不同表达方式而决定的,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
用心
爱心
专心
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可以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2、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的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必须严格验证。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偏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及潜在功能。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更一般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不落俗套,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 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 艺术 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在美国教学中,教师认为好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 发展 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主体作用,能有效地推动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挥同学的创造性。(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演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形成运动变化的观点,掌握归纳与转化的方法。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 科学 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主。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用心
爱心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互动评价;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89-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类必须具备的能力,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
对于在校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发展创造力的主要内涵是培养创造性的综合素质。基础教育阶段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的的具体任务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使学生具备创造性活动所需要的相关素质与能力。对于个体来说,广义的创造力的实质含义是在自我发展潜力意义上的创造力。因此,小学语文课堂的创新不能与科学家的创新相提并论,对小学生来说,只要是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并能通过独立思考产生新的解题方法,在同等水平同学中相比较,与众不同,比较新颖、奇特,这就是创造性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考虑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思想,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大胆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从无疑到有疑,是提出问题的过程。但我们时常发现学生往往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那个句子不明白”这样低层次的问题或所提问题与教材毫无关联。教学生学会质疑,为学生指点质疑途径,使学生的质疑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要通过系统训练:授之以渔——对课题质疑,抓课文的中心词、段质疑,对课文重复处质疑,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课堂教学中,课后的延伸(实践验证)等各个环节中都养成质疑的习惯。通过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敢解,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大胆放手、相信学生,挖掘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因为这是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基础。在平时教学中,我注重强化问题意识,鼓励质疑精神,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来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例:教学生在自学字词时,尝试用游戏或联想编谜法识记,学生非常感兴趣,而且学得快,记得牢。同样,在阅读分析中,我在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解疑、释疑的能力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引导学生大胆地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在争论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回答也越来越精彩,人云亦云的现象也慢慢减少了;此外,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与独特体验,在课堂上实现师生的平等及互动:引导学生善于对课文表示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愿意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与同学们分享。我时时提醒自己:“你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路人 。”
实践证明,只有深入地认识与研究才能获得真知。如果总是牵着学生走,无疑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封闭学生的思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相信只要我们能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步形成,并将最终转换为一种创新习惯。
三、建立完善互动的评价机制,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
素质教育的实施及新课程改革,将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作了重大调整,定位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要求教育评价必须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成为教育评价的基本价值取向。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提高创新能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见解独特”;“你真棒”;“你的想法很好!”……及时的鼓励、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推动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能力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应侧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方面的评价。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的是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深入的培养,要通过学生一点一滴的积累,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瑛齐.语文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篇7
一、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课有了兴趣, 充满好奇心, 才会主动地去探究它。在这方面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相比, 有明显的优势, 因为许多教学软件与实际生活比较接近, 学生也比较感兴趣。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因此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运用知识, 必须展开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 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每堂课的教学我只安排10~15分钟的理论和演示, 然后提出练习要求, 学生按教师提出的要求去练习, 去学习。实践证明, 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 这说明操作实践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解决学生在上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时, 要巧妙地引导和组织学生,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屏幕和操作, 聆听学生描述操作现象, 然后再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作为小学计算机教师, 和学生接触的时间并不多, 所以更应充分抓住教学课时, 引导学生探索与创新。有了创新的火花, 就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尽情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给学生制造创新的机会。
四、精讲多练, 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 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象、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 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 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 体验创新快乐, 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说明了创新的重要, 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思想, 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目标, 使我们的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定能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如何培养音乐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8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营造想象空间。如以幻想为前提,以绘画为手段,实施联想,发现音乐美。或运用丰富的联想编故事、创情节,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如:在欣赏管弦乐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兴趣,营造出使学生乐学的音乐氛围,我们可用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音乐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为的是丰富听觉、引发思索、激活课堂,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课堂效果。教师要善于发现不同音乐表现形式所具有的不同魅力,在讨论总结之后,用简短的语言将音乐形象进行描绘,然后让学生再听音乐,并要求学生听音乐的同时展开想象,随音乐想画面、想情节、编故事,并按组提前进行分工。这样,学生就能带着问题开始认真地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想象音乐。
培养学生想象力不仅可以通过标题音乐进行想象,还可以找一些无标题音乐,如视唱、各种练习曲等,使学生提高音乐技能的同时发展想象力。此外,还可以在学习歌曲或欣赏音乐之前让学生朗诵歌词,体会歌词内涵,说出歌曲的情绪,或借助画面、道具想象音乐要表现的内容、情绪,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好办法。这能使学生形成逆向思维,让生活的感悟先走进音乐,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创设空间,激发热情,培养学生创造力
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于创设创新的氛围,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挖掘教材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途径,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创造美,在想象的基础上积极动手、动脑、动肢体,从而激励其创新精神、勇气和能力。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其次教师要提供、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创作空间。
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力,可从培养以下能力方面进行:
(1)创设宽松环境,让学生大胆表演,培养其表现力。
表现欲同想象力一样在幼儿时期就已存在。幼儿时期,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大多数孩子都能很好地表现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青春期,羞涩、难为情阻碍了学生的表现欲。因此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设计合理的表现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成为培养、发展学生表现力的关键。如:为了丰富歌曲的表现内容,可在原有单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增加领唱旋律、二声部合唱的学习,领唱由文艺委员担任,二声部由所有女生担任,主旋律则由男生担任,演唱时有分工、有合作,人人各负其责。在达到各声部已能熟练、和谐地演唱自己的旋律时,再进行第二次分工,让喜好唱歌的同学到台上表演,让爱好舞蹈的同学围着声乐学生形成半圆,其他同学扮演打击乐队,手拿各种打击乐器按音乐的节奏进行敲击,老师则扮演“领头羊”,指挥、调动大家的演唱积极性。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表现歌曲的活动中,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使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
当然,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的表演舞台是十分有限的,但有很多学生的自信都是通过这小小的舞台展示后建立起来的。作为教师,要通过自己优雅动听的歌声、舒展优美的舞姿、高雅端庄的气质带动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崇尚美、追求美、表现美;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激励的话语感染不善于表现的学生,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他所表现的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轻松、自然地表现自己。
培养学生表现力还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表现空间,成立合唱团、话剧文学社。定期的特长展示、文艺汇演、艺术节活动都是提供学生展示能力、增强信心、提高表现力的绝好机会。培养学生表现力还需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多听多看各种演出、音乐会、电视晚会,注意观察、深刻体会艺术家演绎的不同表现形式的精华,了解音乐内涵,正确表现音乐。
(2)创设创新氛围,激发创作灵感,培养学生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创作时机,激发学生捕捉灵感,积极进入创作空间。
学习歌曲、歌词的创作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捕捉灵感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将灵感流入笔端、记录在册。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填词。准确把握音乐的情绪,所填歌词要与音乐相呼应。注意歌词押韵、意思连贯、对位规整。结束句尽量归到开口音上,便于演唱。 (2) 记谱。如何快速将灵感中的旋律记录下来呢?首先,要教会学生将脑中的旋律音符快速记录下来,然后再将节奏和入音符;接着,反复哼唱并检查有无单音遗漏;最后,检查节奏记录是否正确。当然,能记乐谱需要扎实的视唱功底及良好的听辨能力。现在很多学生已学习了各种乐器,视唱很好,教会这些学生记乐谱,对他们创作音乐将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教会学生了解、掌握创作歌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就好比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向音乐创作的大门,通过这扇门,学生的灵感将会得到创造性的发挥。
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从其他方面进行。如:为歌曲配打击乐节奏、为优美的旋律配身势练习、填空完成旋律、为旋律配歌词、改编歌词、改编旋律、创作旋律,可以让学生利用费旧易拉罐、酒瓶盖、茶杯、瓷碗等材料自制打击乐器。这些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灵感,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自主参与、自主研究,提高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参与创作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它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呼唤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9
其实,许多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物理定律的发现,许多物理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在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本文主要谈谈我对物理教学中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几点看法。
一、充分利用资源,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在的教学已不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开放、平等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教学。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实践的主人也是学生,我们教师就成了引导者、服务者。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地认识到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就曾指出:“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头脑和身体资源中的极小的一部分。而它的绝大部分却被我们忽视。”我们除了要认识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外,还要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外活动期间组织一个拔河比赛,让失败的队在课上讲一下失败的原因,胜利的队谈一下成功的体验。比赛结束后,他们都积极地准备着发言,激烈的发言碰撞起思维的浪花。学生们很快明白,拔河比赛时不能站到一侧,因为这样就会使合力减小。与此同时,学生们还想到这和摩擦力有关,拔河时应该减少滑动摩擦,降低重心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积极思考,勇于探究,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物理创造思维的有效措施。在物理实验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具体操作和一些实践,还要引导他们学会研究物理实验方法,培养他们的物理创造思维。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实验课是老师对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及表格设计按教材的模式制定的,这样对老师来说比较省事,但对学生来说却没有思维的空间,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就这样,学生的实验能力很难提高,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进行学生实验的时候,教师应该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也许这样会造成一些混乱,但却可以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在进行实验时,学生需要在多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使学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使他们的分析、抽象、综合能力得到训练和发挥。演示实验可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实验技能,有利于学生创新技能的发展。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实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如在做实验的时候,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让他们根据实验的原理和目的去自己设计实验,在讲到测量液体密度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写出实验的步骤。有的学生没有按照书本上的程序,而是先称杯子的重量,然后再称倒入液体的总重量,然后和其他同学讨论:这样做合不合理?重新做一下实验进行验证。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重视教学过程,对学生“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时刻不要忘记创新
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是学会正确思考方法的过程,重视教学过程是为了让学生多思考,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路想下去。经过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学生自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让他们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也更能牢记。这种重过程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思维能力非常有益。同时我们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物理的一些研究方法和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如在学习测量时,我让学生测量一下灯头的体积,学生们会按照常理进行复杂的计算,然后我就拿出一个盛水的容器,把灯泡放进去。学生这时恍然大悟。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让他们对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谈英语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篇10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学中要大胆创新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的思想品质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使学生在做人、求知、健体、审美、创新等方面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在重视常规教学的同时, 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 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大胆创新,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 教师本身也要创新。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取而代之以现代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教师要自觉地、不断地更新知识, 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并在教学中加以渗透。站在高新科技革命的高度, 激励学生勇于探索。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学时间, 加强指导学生自学, 养成自学的习惯, 使他们主动地吸收知识, 处理信息, 了解高新科技知识, 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使学生养成举一反三, 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事物、处理问题的习惯。
二、根据创新学习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学生来说, 创新学习精神, 创新学习意识, 创新学习思维, 创新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培养与形式, 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教师应根据创新学习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注重传授知识, 更强调培养情惑
创新学习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 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渗透情感教育, 使学生具有学习热情, 积极、主动地学习。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润滑剂。人是有情感的, 中学生的情感尤为丰富。教师要尊重、关怀、爱护学生, 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教师要主动去接近学生, 了解他们的家庭、学习、兴趣、爱好等, 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用情感去感化他们, 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爱和鼓励, 就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和谐的课堂气氛将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求知欲。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醒, 鼓舞。”
(二) 注重训练技能, 更强调掌握方法
创新学习强调教师只是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中必须自己探索规律, 自己总结方法。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就像种子一样, 在一定的环境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尊重学生, 积极创造适应学生创新学习的环境,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灌溉培养”, 而不是拔苗助长。
(三) 注重答疑解惑, 更强调质疑问难
创新学习要求学生不要墨守成规, 勇于对常规进行挑战。传统的教学, 教师总是预先在教案中设计出许多问题, 学生只有回答问题的义务, 而没有提出问题的权利。而创新学习则要求教师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环境和条件, 鼓励学生勤思、多问、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由“一言堂”“满堂问”的课堂转变为群言堂, 讨论式的课堂。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 亲自尝试, 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将旧的知识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新的组合, 形成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
(四) 注重思维训练, 更强调实践操作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 探索学习方法的主要阵地, 教师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 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随时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当代科技相结合, 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会开动脑筋, 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兴趣爱好, 找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某个方面的突破口, 多给予实践机会, 每天由一人值日汇报扩展到二至三人, 二人对话可扩展到小组对话, 并多鼓励学生离开座位到讲台前进行小品、角色表演,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思维或想象, 然后进行创造性改写表演。鼓励学生多参加班级及学校的联欢会, 多用英语编小品、课本剧, 用英语朗诵短文、小诗, 讲英语故事……这种活泼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尝到甜头, 表演的成功使更多学生对英语保持强烈兴趣, 学生会更积极地参与课内外语言实践活动。
摘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 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21世纪国力竞争的可靠保证。因此, 作为教育工作者,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还要利用教材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学做人”,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和理想, 为以后的发展和创新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11
【关键词】教育体制 数学应用 创新能力 数学阅读 计算机辅助教学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濟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本文只从人才的基础建设和培养中有关数学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意识(创新能力)的加强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我国教育体制的缺陷
虽然说高考作为我国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相对来说是目前比较公平一种选拔标准,它旨在对学生进行一次素质考查,但是,国人有本事把一切素质教育和素质考查转化为应试,其结果就是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人才。在我国现有的高考招生制度下,大学要想招个真正的人才有时候是很艰难的。自主招生原本是偏才的希望,而今却沦为高考前的一次为加分而进行的竞争性考试。据报道,已有各种针对自主招生的面试培训班应运而生,可叹国人有本事把一切素质教育和素质考查转化为应试。为了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能力培养的做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学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技素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中学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教育的题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和广阔的前景。作为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如何将创新教育的理念渗透在平时的研修活动中,渗透在学校的校本教研中,渗透在每节数学课上,是一项很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重视与加强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并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 “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
(二)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改变其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中,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行观察、分析、探索、猜想和归纳,学生由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索性学习。新的教学方式可以拓展学生探究问题的空间,使学生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学生们模拟科学家的发现活动,积极观察、比较、分析、猜想、归纳、论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探究的主体,要不断地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的需求信息,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要引导、启发学生真正搞懂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在中学数学中出现的数学思想有:方程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递推思想,模型思想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讲解新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例(习)题讲解的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方法;在知识的总结归纳过程中概括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思考实际问题,从而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高度重视数学阅读
数学是一种语言。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数学阅读以逻辑思维为主,这是由数学阅读对象的逻辑性决定的,因为数学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证明对象内部规律的真实性,以精密的数学语言准确对其进行描述的科学。并且数学思维起于对数学对象的阅读,因为阅读问题时,必须弄清知识的生成过程,要说明很多的“因为”、“所以”,从而达到彻悟,这便是思维的结果。可以说数学阅读的过程即数学思维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应将阅读引入课堂,并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积极思维,对教材中提供的“原材料”主动进行逻辑推理,通过“发现”与课文下文所给结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体验“发现者”的成就感,培养推理与“发现”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五)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目前供数学教师使用的教学软件有 PowerPoint, AutoCAD, Authorware, 《几何画板》和《数学实验室》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进行一系列有关图形、计算等演示;能有效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在动态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推理演算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当然,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编制并采用适合课堂教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锻炼学生创新思维,从而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广大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每个学生特长,让他们学会吸纳,去思辩,去创造。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个艰难任务,任重而道远,单靠课堂教学还难以完成此重任。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奋发图强,在改革中崛起,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为21世纪输送新型的、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赞松.中学实施“创新教育”初探.中学教育.2009,1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12
一、营造创新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只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学生才能够发挥他们的思维空间,他们才能够去想象和联想应该想的东西,他们的活跃思维才能得以施展。素质条件的教学就可以极大地使学生进入到创新的优势环境学习中,他们就会发挥自己的创新特长,敢于想象创新。而传统的教学则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没有丝毫的创新意识,他们只是极其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记忆,他们不敢去想,不敢去做未被书本上知识的规律。这就极大地限制住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现代教师应该明确培养学生的意义,在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注重对教学的环境创设,形成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利用导语营造一堂课的教学气氛。比如,我执教“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的时候,我把20个不同颜色的篮球按照红、粉、绿的不同颜色编成号码。然后让学生根据屏幕上的序号来考老师,老师就会轻松地说出它们的颜色。通过这一表演,学生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就对这一堂课所讲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样就非常有利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也步入了创新的参与中来。创设新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要完成自己的主导作用。”由此,我们应该知道,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教师要把各种问题的思考都要引导学生来完成。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做到让学生具有自主探究的精神。
1. 多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学生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课,他们认真地做着老师讲的课堂知识,他们丝毫没有想入非非的问题,认为老师是唯一的主宰者,没有可疑问的问题,只有老师才是唯一的,是知识的尊崇者。因此,教师要明确注重给学生更多的创新机会,让孩子们大胆地去想象和猜测问题的形成,给他们创新的空间。比如,在讲“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节课的时候,我便问及学生道:“同学们,看看你们感觉应该有什么问题需要问吗?只要你们感觉有疑问就可以放开心理的阻拦,大胆地发问。”于是,学生便争先恐后地提出了各种问题: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是怎么样的?是怎么进行计算的?它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等等。这就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发问。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也得到了普遍提高了。
2. 给学生一定空间。
数学的特点就是比较抽象,学生自然感觉到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我们作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思考空间,让他们勇敢地走进分析中。培养他们的敢字精神。比如我在执教“时、分的认识”时,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孩子们对时针所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于是我就指导孩子们结合教具钟表的模型各个小组进行讨论和探讨,很快就得出了统一的答案了。许嵩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所以,我们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结合生活情境让他们进行问题思考。它要体现在小学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结合学生身边所经历的事实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分析。比如我在“相遇问题”一节,就谈到大伟和莉莉的事情,当大伟的笔记本落在家里的时候,莉莉怎么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呢?通过激烈的探讨和争论,导出了三种方法,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一定要按照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们营造出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够有着更多的广阔思考和学习的空间,努力提高学生们的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摘要:人类就是在创新的基础上才出现了不断发展的。而创新是源于人才的培养,只有高科技的人才才会有所创新。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离开了教育难以谈创新。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一切人才的出现都是靠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教育是属于基础教育,学生的养成和习惯都是在基础教育上,学生从小就要打好关键的基础。我们作为小学数学学科更是关键的关键。数学是具有思维发展的学科,它以严谨的思维比较恰当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因此,我们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使他们从小就有创新意识,不断成为科学的顶端人才。笔者在本文重点阐述了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推荐阅读:
数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06-25
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教学08-22
初中数学中的创新教学09-27
大学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论文08-26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05-25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07-28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想10-01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设计08-11
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论文08-26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