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想

2024-10-01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想(精选12篇)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想 篇1

一、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养成探究习惯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1. 发现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 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内容非常丰富, 在外部世界中, 存在着大量复杂的信息, 其中有些是常规性问题, 有些是创造性问题, 要求我们去鉴别、选择和利用。但由于以往的知识经验、习惯、情感, 以及流行的观念与见解深刻地影响人们的认识与活动, 人们通常获取的问题往往只限于自己已有的知识范围之内, 重视常规性问题, 忽视了对创造性问题的探索。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比如, 在讲高一经济常识三产业中的我国农业这一问题时, 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农村参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从而来发现问题。具体的做法是: (1) 做好参观前的知识准备, 教师在课上讲清“农业问题”的知识点, 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现状、农村问题和党的农村政策, 以及如何发展农业的途径。 (2) 明确提出此次参观的目标。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该村的农业投入, 抗灾能力, 基础设施, 生产经营状况, 农业收成, 农业政策, 村办企业, 劳动者文化素质等。方法是听介绍, 参观、座谈、个别访问等。在各项活动中, 都要指明观察的重点。 (3) 实地观察中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 (4) 指导学生总结观察结果。

2. 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辩证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方法, 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坚持逻辑与历史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政治课教学内容中直接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总的看要坚持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的原则。首先使学生了解丰富而生动的辩证法事实, 通过分析、归纳, 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 要注意纠正学生从单一侧面绝对看问题的思维倾向。例如, 在讲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时, 简单的说教效果往往不好, 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 然后进行课堂讨论, 讨论中学生对改革开放中的成绩和问题会产生不同看法。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歧意见引导学生从自己家乡的变化, 有的从报刊的数据事实, 反复论证观点,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 学生对改革开放3 0年成就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 其辩证思维能力也获得很大提高。

3. 实践能力培养。

所谓实践能力就是指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政治课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创新能力, 如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调查能力、政治参与能力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 思想支配行动。实践上的创新, 先要思想上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与思维方法的训练相结合, 尤其要重视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突破定式思考法、发散求异思考法、放胆猜测思考法、标新立异思考法、追奇创新思考法等的训练, 只有充分发挥各种思考方法的威力, 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极大的创造性, 并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二、激发学生主体作用,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负责教, 学生负责学, 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 学围绕教转;二是以教为基础, 先教后学。所以, 传统的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机械叠加, 根本无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更谈不上创新。当代教育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 应该提高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 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精神, 关键在于使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探究和独立发现。在教学模式上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生从教师的“教中学”转向自己的“做中学”,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想品德课要坚持两个结合:一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二是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实施新课改以后, 为教育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创造了时机, 因此, 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潜力对学生进行教育。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想 篇2

菜坝镇初级中学校:沈炜月

引 言

随着民族文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创新思路的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日益提上教育一线的议事日程。目前,由于课程特征、传统思路等因素影响,在中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还普遍存在旧式的教学方式。然而,这种现状明显不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对实用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为了能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的步伐,顺应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多的教育同行已经开始积极探索教改的新思路。

在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要在教改的重要时刻,总结一线的实习经验和一线教师的实践成果,分析我们的中学教育现在还存在那些问题和弊病,能从何处入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下去,将教改的精神落实下去,要想社会输送拿得出手、用得出才的实用型人才。

从中学政治课教学率先走出窠臼,将哲学的精神发扬光大。“苟日新,日日新”,将教学革新从我们自身开始,不断探索和研究一线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总结教训,形成一套有效的教学模式,将其推广出去是于我们的民族教育不无裨益的。希望所有同仁共勉,互助,共同进步,将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进行到底。

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创新”方面的研究,国内国外都已经如火如荼了,相关方面的论文著述不胜枚举,思路和方法也大同小异,所总结的观点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无论是何种学说,我们都要实事求是的分析自己所面临的教育对象,研究对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盲目地将别人的方法拿来就用。同时自己的因地制宜的情况下,还要自己多总结和研究。这篇文章是融汇了笔者一线的实践经验,加上导师的辛勤指导以及前辈的既行经验而成,有不足之处,望同仁们指正。摘要: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弊端,而社会的发展要求则需要包括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内的基础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改革现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在教学中实现创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实现创新就必须更新观念,努力营造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环境,实现教学机制的创新,即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中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 创新

(一)当前社会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要求 现代教学的观念要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把那种教与学相割裂的状态,静止状态,转变为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真正建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再加之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其精神实质在于强调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探索,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无论是政治中考、还是高考,命题都在逐步由知识立意为主转向能力立意为主。考题的形式、内容都在不断的进行改革,试题越来越注重基本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突出重点和热点问题,设置了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注重考察创新能力。因此,必须改进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抛弃过去简单、机械、呆板的传统教法,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凸显主体,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实现知识、技能和品质的和谐发展,进而培养出具有坚定政治立场,高尚道德情操的创新人才,这既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更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需要。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创新

(一)更新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国正逐步向知识经济时代迈步,教育也逐步成为知识经济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我国基础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此过程中,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更新观念。具体体现在:

1、注入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有注入式和启发式两种方式。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不否认注入式教学在人类知识的传授中曾经起过重要的的作用。但传统的注入式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教师满堂灌,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只是一个“容器”,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启发式教学却不是这样,它注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智力;它既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又注重学生学习的情绪体验。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观念首先要从注入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

2、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更是有限。特别是当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正不断加快,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学生将来迫切需要的许多知识甚至在今天无法预见,更不可能在短短几年的中学时代完全学到。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目的之一固然重要,但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掌握学习方式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尤为重要。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认清形势,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时间的不断丰富,更加牢固地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更好地服务。

3、模本化教学向个性化教学转变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听话教学”、“服从教学”。因此,“老实听话”、“循规蹈矩”就成为传统教学的“模本”。这种教学导致学生的难以张扬个性和发挥特长,其创造性潜能就不可能发掘出来。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由“模本化教学”向“个性化教学”转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鼓励学生走个性化成才之路,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因人而 异,因材施教,把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4、校园教学向社会教育转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学主体日益多元化。学校不再是封闭式的学校,学生不再是封闭式的学生,他们同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局限在校园环境,必须由校园转向社会,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氛围,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活力,使学生们在开放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从而成长成才。

5、传统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转变

教师要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之与知识经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那么教师就必须从“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首先,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开发潜能”的教学观,课堂教学不能再仅仅立足于课本、培养几个好学生的陈旧观念,要把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造性教学方式上来。要把教师教懂、学生学会的观念转变为教师懂教、学生会学,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其次,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生生有长”的师生观。平等、和谐的气氛可使师生互动、互感、教学相长。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创造的机会,并能从创造性角度对待学生的成功,哪怕是点滴的成功,都给予积极地褒奖,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创新的体验。

(二)努力营造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课堂环境

现代师生关系强调的首先是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因此教师首先要民主、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关注、尊重、赏识每位学生,在教学中做到“三多三少”,即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责备;多肯定、少否定,营造一种生动、活拨、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使师生之间展开对话,让学生愉快的听,积极的想,大胆的说,鼓励和表扬学生发表见解,启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在层层设疑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识,变被动的听讲为主动的参与,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待学生的观点或问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充分肯定其勇于探索的精神;(2)实事求是的评价学生的观点;(3)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分析、认识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会积极质疑,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机制的创新

要把思想政治课创新观念用于育人实践,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建立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创新机制。要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和中学生思想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1、教学内容的创新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增多。而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他们兴趣广泛,精力旺盛,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往往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一方面,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理论教条,认为那些东西早已过时了。另一方面,他们对获取的知识、信息不能做科学的处理(因知识阅历和理论水平等原因),迫切要求老师帮助指导。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必须创新。在加快知识更新和加大信息的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伦理性、政治性与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结合,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模式的创新

(1)打破单一的“传授型”教学模式的束缚

“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是对过去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形象描述。这种模式以教师系统地教授为主,教师按照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 织和控制教学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也被称为:“传授——接受式”模式。事实上,这种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应该本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本”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那就要求中学政治教师要改变由教师完全主宰课堂而忽略学生主体性的模式,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向“大一统”的教学模式挑战

在过去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多数教师都搞“一刀切”,片面强调整齐划

一、封闭、机械服从,这种“大一统”的教学模式试图把具有形形色色个性色彩的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的“标准器”,最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牺牲学生的创造性。而事实上,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个性密切相关,个性发展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基础。创新教学如果不以个性发展为基础,只有服从性和统一性而没有多样性和独特性,是培养不了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3、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领域有一种说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里所说的法就是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现创新能否取得成效,关键是方法问题。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创新教学一方面是全面教学,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强调个体,注重因材施教。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必须创新。

(1)多元媒体辅助法

这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起来,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将形象视觉、听觉结合起来,根据所学知识发散性地参与思考。教师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通过多种媒体信息展示给学生,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适时给予提示、引导和点拨,逐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构造思维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脱去说教的外衣,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

(2)探究法

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问题环境、设置问题陷阱,适时给予指导,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自主地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从而学习到科学的思考、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以及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美国某教育专家认为:教育除了尽可能使学生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外,还要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学习”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寻根刨底,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这是因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了解一个问题更重要”;其次,要引导学生一思多问,一问多思,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立体思维的能力。即使思考同一问题时,力求不遵循同一思路,采用同一种方法。

(3)精选练习法

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一般情况,练习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基本阶段:开始阶段,曲线上升慢;中间阶段,曲线上升快;结束阶段,上升速度逐渐减慢,直至出现停滞状态。因此,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须要根据练习曲线所呈现的特点和学生的个别差异,有计划、有组织和有步骤地进行教学活动。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这种方法的基本规律,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精选练习材料、精心设置习题,运用正确的练习方法,适当分配练习的分量、次数 和时间,并且适时了解练习的结果。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在设置练习题的时候,特别要在练习中设置一些开放性题型,题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突出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由发挥,为学生的独特创意提供机会。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地发展,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传统的专业型人才,更多的是需要能够顺应科技发展具备适应性、创造性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学校教育作为社会的主体教育方式,必须顺应社会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师本身的能力和素质,积极配合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的同步发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大力发挥各自的智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摸索出一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旨的新道路,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3

实践活动

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想 篇4

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创新培养过程中, 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的固有观念.教师必须认识到, 教育不仅仅一个是训练和灌输的手段, 还是发展和传播认知观念的一个途径或者渠道.具有创造思想的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道路上前进, 并且教会学生如何应对大量的信息涌入, 我们更应该将教师定位为一个向导或者顾问的类型, 而不只是机械的喇叭类的简单工具.将来的师生关系必将朝着一种“教学相长”的方向不断转化和延伸.同时, 教师们还要认清创造力与智力间的关系.有心理学研究证明:创造力与智力并不是同步发展的, 虽然超过一般水平的智力对于实现创造性潜力来说是必需的, 可超过这个临界点, 智力同创造性就几乎是零相关.通常教师喜欢智商高的学生却不怎么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 因为赋有创造力的学生就往往有更多的不符合传统的甚至天马行空的兴趣和想法, 他们喜欢探究那些不合常规的知识或领域, 这被一些教师认为是增加了教学负担, 其实不过是增加了他们自己的麻烦.可实际上, 教师的这种看法或者不负责任的怕麻烦那思想却极可能会严重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运用创新思想进行教育教学.教师首先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制定教学目标, 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必须学习并掌握到的知识, 还要发展其在某方面的具体的行动能力, 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 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性个性的培养.将教学任务进行具体的细化, 深入到各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每一个教学环节, 都应该有相应的教学措施, 教师还要合理组织学生参加学习活动,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在备课过程中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就要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状况, 并注意落实好具体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适应他们的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尽量“稚化”自己, 将自己置身在学生的角度和位置, 用学生的眼光和思想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营造一个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师生间心理状态都达到最佳水平, 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 从而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处于一个最佳的活动状态, 以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思维和结论有时可能超出了教师预设的轨道, 这时, 教师不应强行去扭转学生的思维, 强迫学生去承认自己的思维模式, 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束缚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上, 更不应该用一种粗暴的方式去打断或干扰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们要大胆的鼓励学生进行质疑, 不迷信权威并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 给予学生最大的发表意见的机会, 将这种创新的意识逐步学生的学习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就是习题教学.习题教学必须跳出“题海战术”的这个误区, 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个问题,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都可以很好的让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 引导进行学生思维发散训练, 鼓励学生灵活的解决问题, 而不是生搬硬套, 使学生养成运用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分析问题, 这样可以使学生再见到同类型或者新类型的问题时, 不会不知所措, 而会以一种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来解答问题.

物理实验教学是要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实验的具体做法, 从而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 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会进行物理实验的方法进行引导, 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典型的实验, 教师可以用多种实验方案来与进行分析、讨论、研究, 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实验和演示实验带到课堂来, 这种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具有一种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物理的实验中自己动手动脑, 深入的感受物理的魅力.

三、塑造一个利于培养创新思想的环境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想 篇5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党的xx大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并要求“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社会管理创新,需要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科学路径。

社会管理创新要实现正式制度与非制度因素的辩证统一。党的xx大报告指出:“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社会管理创新首先是制度创新,需要在现有的社会资源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社会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进行完善,建构与时俱进的社会管理制度,为人们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制度环境。同时,实现社会管理创新,还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因此,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制度不仅需要不断完善滞后的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法律政策以及方法手段,还需要尊重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价值信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道德伦理等非制度因素,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之正式制度与非制度因素的辩证统一。

社会管理创新需要高度重视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的辩证统一。不可否认,中国在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x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b现象易发多发,反腐b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因此,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强调以法治理的社会管理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使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在“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石之上。同时,法治建设需要思想道德建设先行,法治的完善离不开道德制约。只有在实行法治的同时实行以德治理,以道德教育、道德自律和道德建设作为依法治理的后盾,切实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依法治理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社会管理创新要实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辩证统一。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克服传统行政体系的“管制”思维。单一的管理体系不仅容易造成政府机构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官x主义问题、腐b问题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还容易导致资本与权力的合谋。因此,xx大报告强调,“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换言之,社会管理创新需要注重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把人的幸福作为其努力的终极目的。因此,社会管理创新要实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辩证统一,政府机构要严格履行各自的职责,为公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汇报人:

创新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篇6

一、新课引入有创意

音乐导入法。在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有所不同。因此,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这样的创意引入,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埋下了伏笔。在讲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时,播放《春天的故事》,使学生能从歌词和画面中感悟“改革开放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在讲解“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时,播放《爱我中华》、《歌唱祖国》,在雄壮激昂的歌声中,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对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这一知识点奠定了爱国的情感基础。

二、教学模式要新颖

创新不能只从结果上看,学生创新精神的可贵不仅在于结果“新”,更在于“创”的过程。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的精神,关键在于使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而不是盲从、迷信,学会独立探究、独立发现而不是跟着别人的脚印走。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去尝试新颖的模式,改变已往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方式,探究“师生互换”教学模式。老师和学生从传统角色定位的束缚中走出来,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示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讲授“理智面对学习压力”和“克服考试焦虑”时,我考虑到这部分知识学生比较熟悉,有切身体验。于是我引导学生自己拟定出讨论的问题,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对“学习压力”、“考试中存在紧张心理及焦虑情绪”的见解和体会,正确看待考试和掌控自己的情绪,为中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看、听、说、辨、演等多种途径,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明确知识所在。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模式就要新颖。

三、知识导向必明了

现代教学需要创新教育理念,教师要利用自己的创新品质来影响每一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创新品质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教师要创造性地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上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引发其创新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时,由于此内容比较抽象,原则性强,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我运用比喻方法进行教学:把“经济建设”比作一艘轮船,“四项基本原则”是导航系统,“改革开放”是动力系统,从而说明经济建设是“中心”、“关键”,四项基本原则是“方向性问题”、“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速度动力”、“强国之路”,进一步说明这两个系统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最后,再以图表的形式设计板书,这样,就把新知识明了地导向出来。

通过比喻、图表,把抽象的内容具象化,明了简洁,既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又加深了理解记忆,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尽量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量给学生空间。

四、时事渗透需恰切

联系时事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特点,中考试题中绝大部分试题都是以“时政”为素材设计的。据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渗透时事热点并加以运用,使“观点材料化、材料学生化”,才能更好地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我创新思路,把课本与时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对时事的敏感性和领悟性。如学习“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时,向学生介绍中国入世、北京申奥、上海申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对学生就是一次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既可以使学生更加关心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又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奋发向上的精神,并能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讲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时,采用课前10分钟“时事开讲”,了解中东局势,了解利比亚、叙利亚。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想 篇7

1.慕课的概念特征与兴起

慕课, 即MOOC, 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也就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简称, 它是一种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上的在线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最先由美国发起, 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进入各国高校的视线, 慕课的发起给传统教育模式注入了新力量, 对全球的高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一些高校也加入慕课的行列。 慕课因为独特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面向全体师生开放。 慕课不同于传统的授课方式, 只有固定的老师和学生才能参与其中, 慕课可以让更多的人得到同一门课的学习资源。

(2) 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内容更丰富多样。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 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只要错过课堂的内容, 就几乎无法获得同样的机会重新学习, 而慕课却不会这样, 而且内容更丰富, 不同学校, 不同专业之间都可以在网上获得学习资源。

(3) 更能让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发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需要, 直接在互联网上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课程,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2.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我国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还处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在高校中对智力教育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思想政治方面, 由于对升学率、就业率的极度重视, 学校方面更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多数学生进入大学的目的性更强, 只是在日渐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增强就业能力, 因此对专业课程和实用课程要比思想政治课程更用心, 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3.慕课给我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慕课在各高校中的发展与运用, 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慕课这一方式整合教育资源, 建设统一的网络平台, 各高校老师和学生在这一平台上可以得到全部的教学资源, 这样可以使二三线学校学生得到我国最优秀的学习资源, 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主动学习。 慕课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更多样化,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增添内容更丰富、更生动更具时代性的教学内容, 增强教师的授课效果。同时慕课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同一堂课, 使课堂效果可以覆盖更多学生,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课堂, 使教学针对性得到增强, 避免“一刀切”。 另外, 也可以使学生的碎片时间得到合理利用, 提高学习效率。

在慕课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的这些机遇中不能忽视其带来的挑战, 如在统一的教育资源网络平台的建设上, 无法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作为高校特色的课程, 可能学校会不太想分享给其他学校, 这就给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带来不便。 作为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 我们很难做到每一条信息都认真审查、过滤, 这就给一些不健康的甚至是低俗的信息发展带来便利, 其中拜金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利己主义思想等, 难免让学生接收一些不良的信息, 影响高校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 另外, 慕课的发起地是美国, 由于我国同美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 如何使慕课能适应我国高校的现状, 在我国长远地发展也是慕课进入我国后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如何在这一新型的授课方式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 适应时代的发展。

4.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对策和改革创新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各所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应慕课的发展, 这是一项艰难又复杂的工程, 需要社会和学校全体动员, 共同努力。 建设和我国现实适应的慕课模式。 各高校要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统一思想, 坚定道路,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国情, 规划设计适合自己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慕课模式, 并监督实施。 各高校教师要根据慕课的课程要求, 转变观念, 提高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 使自己所教的课程在网络平台上会被更多的学生接受, 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深入每一个学生身上。 各高校学生要积极适应教育的发展, 主动接受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对学校的设计方案积极进言献策, 反馈教学意见, 使相关课程更容易被全体学生接受, 推进慕课的全面推广, 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 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 方便网络平台之间的传播, 引导好舆情, 最终促进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 我国的慕课虽是从西方社会进入的, 但是因为它具有的巨大潜力, 可以在中国各高校进行推广, 同时也要使其在中国教育的土地上落地生根, 长久发展, 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

摘要:慕课是一种新兴的高校授课模式, 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缩写, 即MOOC。这种新型的授课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授课方式中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而且在内容上更多样, 更吸引学生参与。这对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 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如何在授课中抓住机遇, 应对挑战, 实现慕课的全面运用及改革创新, 是本文重点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慕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用,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梁.“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 2014, (1) :68.

[2]苏升乾, 王溪.“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对策略.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 (1) :103-105.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想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有不少学者对于模式的创新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并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 这些形式上的创新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提高了教学效果,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轻理论、重表象等种种问题, 归结起来主要是没有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的核心与灵魂, 是主要方面, 教学形式和手段则是次要方面, 无论如何变化都要以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为主。如果不能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例如, 课堂上讲笑话或播放视频, 如果教师能把握一定的度, 采用这些形式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也能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 但是, 如果一味地滥用这些形式, 也可能起到反作用。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故事或笑话连篇以博得学生的注意, 或大段时间播放长篇视频, 有的教师的故事、笑话或视频与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大、针对性不强或过多, 就可能会冲淡教学内容的主题, 看起来课堂上笑场不断, 非常热闹, 但久而久之反而会让学生生厌, 或者是一堂课下来还无从抓住教学中心内容, 出现心理学上的后摄抑制负效应, 这样会使这些教学手段适得其反, 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各种教学形式无论如何花样翻新都应当以教学内容为中心, 如故事或笑话应当围绕教学内容而安排设计, 而不仅仅是让学生一笑了之, 而应当让学生从中有所感悟或被引入教学的主题进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多媒体视频的选取应当短小精悍, 针对性强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这样才可能真正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反之, 过长或过多的视频内容不仅容易使人分心, 还无法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这样的教学最终会失败。关于内容和形式关系上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轻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教学具有引人深入思考的特点, 成功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受益终生。有的教师轻视基本概念、原理这些理论基础中重要的内容, 片面地强调案例教学的作用, 认为只有案例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几乎抛弃了理论教学, 代之以案例教学。没有一定的理论储备, 任何创造性思维都将会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如果学生连基本的概念和原理都未厘清, 缺乏对理论的透彻学习, 那么, 案例教学中学生就缺乏深入分析的理论武器, 这对案例教学是有害无益的。在开放式学习和案例讨论学习等教学模式中, 学生往往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才有可能将分析推进到一定的逻辑深度, 否则虽然引用的案例引人入胜, 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引起学生关注的是案例本身, 学生参与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而就事论事, 而无法真正理解案例中包含的重要哲理, 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 更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也达不到教学目的。教学形式的创新必须为促进教学内容的掌握服务, 否则就会流于形式, 也就失去了教学改革的意义。

二、“放”与“收”的关系

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方面要解放思想, 打破传统的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向输出模式, 不断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 开拓他们的思维, 改变原有的单一的思维模式, 变集中思维为发散思维, 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培养批判精神和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是创新的先导, 如开放式教学模式, 让学生自己讲解教学内容,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变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为主动搜集和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 并对搜集到的各种素材进行综合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讲解, 学生会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案例讨论教学则让学生们展开头脑风暴, 针对某个案例集体讨论, 各抒己见, 各种思想的碰撞、交汇与融合促进了他们对于案例及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这种教学模式上的“放”无疑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这其中也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多元化趋势, 文化冲突不断, 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些都容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干扰, 加之由于认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价值观的偏差等原因, 部分学生可能会在认识上走入误区, 出现一些偏激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 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这时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错误思想采用适当地方式和方法加以正确地引导, 而不应当纵容错误思想的滋长和蔓延。要做到“放”中有“收”, 尽可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让他们拥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为之奋斗的崇高精神。

三、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时又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做到师生配合, 教学相长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否取得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制定教学目标, 安排教学任务, 组织教学过程, 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为学生答疑解惑等几个方面。但当前一些高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没有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精心指导, 采取了“放羊”的做法, 如案例分析讨论课上让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没有进行总结或点评, 指出发言中的优点和缺点甚至是错误观点, 这样会削弱讨论课的实效, 精彩的点评能对讨论课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既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也能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问题上容易出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一包到底”的现象, 即从主题确立、计划制定、活动开展、实践总结、成果汇报, 都由教师主持进行, 没有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角色定位, 这种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尤为突出, 这种教师大包大揽的作法会导致学生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一项关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主体性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做法还没有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可;大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还不强, 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主体能力还不完全具备。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就应当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给全体学生足够的思维和练习时间, 学生才能真正有可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要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 让学生享受当学习的主人的乐趣, 享受探求知识的乐趣。其次要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生的思考过程, 只有引发学生思考的活动才能称为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 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因此要启发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主动地探讨索取知识, 获得成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上, 一方面既要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 精心安排教学内容与形式, 与学生展开互动, 积极合理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中来, 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和活动空间, 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进行深入学习与理解并能在实践中具体地灵活地加以运用, 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逐步地渗透到他们的头脑中去。

综上所述, 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放”与“收”的关系以及教学中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这就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2005) 中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做教书育人的表率, 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必须自觉地不断学习与实践, 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修养等,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 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特殊的政治教育功能, 才能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 大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参考文献

[1]朱宝荣.应用心理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浅谈思想政治学科中的创新教育 篇9

一、从激发兴趣入手, 为创新学习创设条件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促使人积极地去感知、想像、创造, 从而取得创造性的科学成果, 所谓“知之必好之, 好之必求之, ”正是这个道理, 因而,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强化学习思想政治的动力, 尤其近几年, 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 丝毫没有降低考试成绩的价值, 地处农村的中学生, 优生少, 存在厌学情绪, 且对思想政治的学习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要改变这种状态更需要培养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 不断改正教学方法, 如启发式、讨论式、点拨式等;用现实生活实例引入教学, 增强趣味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克服死记硬背的习惯;加强实践环节, 使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生活、社会实际;尊重学生、尊重知识, 一视同仁, 做到教学相长。只要学生感到好学、愿学就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活跃的思维状态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

二、从学生个性入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未来学家托夫载认为, 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 教育也不例外。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能适应于激烈竞争与密切合作的有个性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而,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崇尚个性, 挖掘学生创造新精神是目前的主要任务, 但创造精神的培养要独立思考, 提出问题的环境。为此, 政治教师应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为学生创设安全自主的心理环境, 让学生敢于质疑, 引导使其形成独立思考的心理品质, 做到标新立异、独出心裁、别具一格、与众不同, 这是创造精神的前提。只有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才能让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才会有真正的创造性可言。

三、从鼓励评价入手, 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

学生创造性成果都是他们的努力所得, 对的我们要给予及时的肯定, 错的也要从侧面给予肯定的评价, 大量研究表明, 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 非智力因素可能成为影响创造力的关键因素。例如, 顽强的创造意志, 持久的创造毅力, 勇敢的创造行为, 端正的创造态度等良好的人格和心理品质都是有良好创造性的人所具有的心理素质。因此, 教师的鼓励点拨会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恰好政治课本身也具备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们应充分发挥教材内容本身的优势, 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人格的有效途径。

四、从课堂教学入手, 提供学生创新的机会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因而教师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数的实例告诉我们, 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必须有自愿、自由、独创空间, 因而我们在课堂上要积极创造这种空间, 给学生创造机会, 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阵地。政治课堂重点在明理, 关键在导行, 过好课堂关, 为学生实际活动打下牢固的基础。

1.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教育, 首先, 是一种充满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在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基础上, 教师以自己生命为激情去激发学生生命的激情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学习的价值;其次, 又是一种“活”的教育, 现在学校规章制度, 班规班约十分多, 如课堂上该是把手放在什么地方, 发言必须站立, 老师讲话不许插嘴, 校园内不许跑跳等, 行为上的循规蹈矩导致学生思维束缚, 创新精神窒息, 若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放松的精神状态, 自然的创造火花, 便会引发创新的潜质。

2.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主要表现在探索、求异方面上用对教学的艺术境界的永不懈怠的追求精神去影响学生, 我国著名创造教育专家段继扬教授指出, 各类创造人格的共同特质是:兴趣广泛, 求知欲强;思维灵活, 反应敏捷;联想丰富, 语言流畅;勤奋热情, 专心致志;敢于进取, 渴望发现;坚定自信, 执著追求;献身事业, 服务社会等。

五、教师要有新的学生观

所谓新的学生观在教学上提倡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研究教师的“教”, 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 教师的作用是“主导”。那么, 在创新教育中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呢?

1.把学生看作具有生命意义的人。这里的生命意义是一个潜在的因素, 就是指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敏锐的感觉、全面的素质等, 所有这些有待于教师去唤醒, 因而教师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的同时, 更要注重学生情感教育和优秀品质的培养。

2.把学生看作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创新教育要求教育者有全新的学生观, 意识到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从教育角度讲, 学生是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在一定意义上, 可以说, 学生的生活和和命运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中。所以, 教师要相信学生是可以造就的, 通过创新教育, 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

3.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完善、自由的发展。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想 篇10

李克强总理在“调结构”“稳增长”等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上多次强调“定向施策, 精准发力”的施政理念。2014 年上半年,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农办、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等部委联合研究制定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 进一步明确了精准识别、 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的目标任务, 为落实国家帮扶政策指明了方向。

对各高校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是国家整体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对高校贫困学生进行资助也是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征程的主要途径之一, 所以在完成国家基本的资助政策的同时, 还应该在某些方面进行一些创新, 提出一些有别于其他救助的新举措。我国的目标是到2020 年实现脱贫, 时间即将到来。而高校资助的对象与普通的社会救济对象有所不同:高校资助的学生, 主要是由于家庭的贫困而需要救助, 但是更准确地说是家长的贫困而导致学生需要国家的救助。在校大学生是被资助的主体, 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 是国家未来的栋梁, 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因此, 各高校对学生的资助工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资金的救助上, 还应该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养成勤奋、勤俭、自信、自立、自强的美好品质, 最终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胆识的综合型人才。

二、为心理扶贫工作创设条件

1. 各高校领导要认识到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高校领导能够从思想上深刻意识到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才能使得这项工作正规化和有序化, 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2.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体系

当前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因此开设心理健康专项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能够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 根据贫困生的具体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在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 也要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档案, 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及时归档, 防患于未然。对贫困生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措施以及救助工作, 使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化、全面化、规范化、专门化。

三、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养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都受过良好的教育, 但是并不是科班出身, 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方面也只是懂些皮毛。他们都来自不同的专业, 学习不同的科目, 而且心理扶贫也只是众多工作中的一项任务, 前期的准备工作、知识储备以及技能培养并不能保证教师能够马上胜任这份工作。因此, 素质培训就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开展工作的一个必要准备, 而且贯穿整个工作的始终。

从客观角度上来说, 心理扶贫不仅是一项日常管理工作, 而且也是一项不断学习、探究的工作, 因此, 高校辅导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满腔的热情和政治觉悟, 促使心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同时也要保证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养, 并开展相关的科研探究, 将会是心理扶贫工作的一个重点。

四、结语

总之, 贫困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所不得不关注的重点问题, 解决好这些问题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此外, 完善心理扶贫机制, 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条件, 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能力, 会使得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

摘要:重视以及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是当前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严峻课题, 而帮助贫困生解决心理问题不仅是各高校心理教师的主要工作, 同时也是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重要工作。为了能够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心理扶贫工作机制, 为思想政治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 提高教师的素养及其实践能力。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简要探讨。

关键词:扶贫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沈娟, 谭根稳.我国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6) .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想 篇11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18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5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进行教育工作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新课改的重要基础。目前,初中思想政治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的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但是,目前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在实际中,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对学生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这种现象将会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形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进行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创新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教学中,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各方面都对思想政治的教学工作不够重视,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认识程度不高,觉得思想政治的学习不重要,这也导致了当前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难以有效进行。同时,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目前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缺乏一定的形式创新,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实现。

二、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创新

(一)创新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教学理念需要进行有效的创新,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体现出许多的缺陷和不足,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对教学理念的创新,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一定发展的关键,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相关的教学目标在实现中就会受到一定的阻碍。

新课改的推行,强调了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学。初中的思想政治教学要进行必要的教学形式创新,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比如,当前教学中提出的要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对一些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问题的解决。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方面,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重在对学生能力的有效培养。但是目前一部分教师还是坚持,成绩是最重要的,而且认为这种新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因此,具体的教学现状还是没有有效的改善。要实现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就需要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强化教师以及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

(二)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

对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不仅要有教学理念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课堂教学是对相关的教学理念进行有效实践的重要场所,对于新课改的推行,就需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实践和不断地进行探索,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根据具体的情况,探索一种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的了解,综合考虑学生的各种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学质量,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一般对于具体的教学实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目前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普遍表现出来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有效的改进,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进行创新教育,教师需要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处于主导的地位,同时许多教师较为严厉,使得众多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回答问题,产生了一定的畏惧心理,因而也就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基于此,在当前的初中教学中,需要教师树立一个师生平等的观念,在这个观念基础上,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中,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发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此来更好地进行创新。具体而言,教师需要以学生为课堂创新的主体。在课堂教学汇总,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回答问题时,无论对错与否,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去认可学生,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有了充足的自信,便可以更好地在课堂中进行发言,与教师进行知识的沟通与交流,以此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结语

目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当前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实现对当前初中思想政治的创新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对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创新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论述。因此,可以看出,实现初中思想教育的发展,就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效创新。

参考文献:

[1] 安瑞娥.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J].学周刊,2013(31).

[2] 高雨顺.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如何实现创新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

2015(5).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想 篇12

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当前, 经济实力的竞争、科技实力的竞争、文化实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而展开, 越来越体现为国家、民族之间知识、技术和制度创新的竞争, 体现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推动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无论是在保障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保障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进步和繁荣发展方面, 还是在促进人才健康全面发展, 促进人才潜能发挥, 培养高素质和谐发展人才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才创新能力素质的组成要素

人才的创新能力除了涉及知识和技能等智力因素素质外, 还涉及创新的非智力因素素质。人才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有关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作为支撑, 而且需要创新的思想和创新的人格品质等非智力因素作为支持。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 不懈的理想追求、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素质对于人才的成才和发展, 对于人才身体和智力等其他素质的掌握和获取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影响。同样, 在人才创新能力的素质结构中, 非智力因素素质对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人才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创新的动机、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人格等。

创新动机在人才的非智力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人才只有产生了创新动机, 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对创新活动产生兴趣, 才能诱发创新的情绪、情感, 产生创新的勇气和毅力。创新动机使人才的创新活动指向一定目标和对象, 并与人才的其他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结合, 共同推动创新活动的发展。

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两方面内容。创新意志是围绕创新目标, 克服内外各种阻力, 努力实现创新目的的心理能力。人才的创新意志表现为多种形式, 如:目的性、坚持性、自制性等。创新情感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激励功能和调控功能。

创新人格指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人才的创新能力并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智力因素, 而在深层上与人才的人格品质有莫大关系。一般来说, 完成任务的坚毅品格、自信而有进取心, 谨慎等人格特征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人格因素是促进人们创新活动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1. 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人才智力因素素质培养

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所涵盖的丰富广博的知识, 扩展了人才知识的范围和视野, 促进了人才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创新人才形成良好的能力结构。最后,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人才科学的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才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帮助人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2. 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人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塑造创新人才的健康人格。健康的人格是创新人才从事创新活动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发挥其在培养和塑造人的作用, 促进人才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 培养人才健全的人格, 为人才从师创新活动, 发挥创新能力提供基础和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人才创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人才从事创新活动, 必须依靠强烈而正确的创新意识作为内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人才认识到创新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 认识创新的社会价值, 使人才正确认识创新, 科学评价创新,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树立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不断创新的思想, 增强创新的内驱力。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激发人才的创新精神。与此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才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活动的同时, 能够帮助人才把行动的目标性、计划性同行动的实际结合起来, 帮助人才正确认识创新过程中的失败, 培养和锻炼人才的创新意志。

3. 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帮助人才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创新, 科学评价创新, 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 支持探索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为人才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社会环境支持。

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组织人才参加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促进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只有经过实践活动的磨炼, 创新能力才能逐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组织实践活动, 为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平台, 使人才在实践过程中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 促进人才实际创新能力的提高。

摘要:新时期人才的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人才个人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社会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才创新能力中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中作用, 促进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人才开发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10.

[2]卞华.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人才非智力因素培养[J].株洲工学院学报.第18卷第4期.2004年7月.

上一篇:数字工厂下一篇: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