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书》中的教学思想解析(精选10篇)
《化书》中的教学思想解析 篇1
(一) 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是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第1节。通过本节的学习, 学生将学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的代数方程, 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其几何性质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作为学习解析几何的初步, 直线是最简单的几何图形, 掌握与直线相关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开始。
(二) 本节主要内容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推导与应用。
二、教学过程
(一) 引入
问题1:确定一条直线需要几个独立条件?请举例说明。
归纳得出:1.直线上的两个点。2.直线上的一个点及直线的斜率。
问题2:给出直线上一点及斜率两个条件。
经过点A (1, 3) , 斜率为2,
(1) 你能在直线l上再找一点, 并写出它的坐标吗?
(2) 这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P (x, y) 的横坐标x和纵坐标y满足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启发学生回忆斜率公式, 并发现满足条件的点有无数个, 那么学生自然会想到满足条件的无数个点构成了怎样的集合, 又会是怎样的图形呢?用几何画板动态展示点P, 让学生感受。第二个问题学生由特殊到一般概括点坐标满足的关系式。为了更清楚地看出, 在画板里以P1P为斜边构造直角三角形, y的增量与x的增量对应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 在点P变化的过程中, 始终保持比值不变, 列出的式子其实是对斜率公式的另一种解释。
问题3:将斜率改为5你能求出直线上任意点坐标满足的关系吗?若将斜率改为k呢?
问题4:这个方程可以描述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直线吗?
(二) 建构数学
设斜率为k的直线l上任意一点 (P1除外) 的坐标为P (x, y) 。
注意方程 (1) 与方程 (2) 的差异:点P1的坐标不满足方程 (1) 而满足方程 (2) , 因此, 点P1不在方程 (1) 表示的图形上而在方程 (2) 表示的图形上, 方程 (1) 不能称作直线l的方程。
重复上面的过程, 可以证明直线上每个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对上面的过程逆推, 可以证明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l上, 所以这个方程就是过点P1、斜率为k的直线l的方程。
这个方程是由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斜率确定的, 叫做直线方程的点斜式y-y1=k (x-x1) 。
特别地, 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k=0, 直线的方程是y=y1。
当直线与x轴垂直时, 直线的斜率不存在, 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 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三) 数学应用
例1.已知一直线经过点A (-2, 1) , 斜率为2, 求这条直线的方程, 并画出图形。
想一想:直线l的斜率为k, 与y轴的交点是P (0, b) , 求直线l的方程。
这个问题, 相当于给出了直线上一点 (0, b) 及直线的斜率k, 求直线的方程, 是点斜式方程的特殊情况, 代入点斜式方程可得:y-b=k (x-0) 即y=kx+b。
上面的方程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为什么叫斜截式方程?因为它是由直线的斜率和它在y轴上的截距确定的。
例2.已知直线l的斜率为-2, 在y轴上截距为-2, 写出直线l的方程。
练习:已知直线l的方程为, 它在y轴上的截距为, 它的倾斜角为。
例3.已知直线l过点A (-1, -1) , B (3, 9) , 写出直线l的方程。
【设计意图】在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斜截式都学过以后, 这个题目解决的方法就有很多种了。学生可以先算斜率, 然后选用一个点, 写出直线点斜式方程。还有设出直线方程, 用待定系数法解决问题。对于下节要学习的直线方程的两点式, 也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想一想:过点P (x1, y1) , 斜率为k的直线可以用点斜式方程来表示, 是不是意味着任意一条直线都可以用点斜式方程来表示呢?
(四) 回顾反思
1. 会用两种形式来表示直线的方程——点斜式、斜截式。
2. 直线点斜式方程的局限性。
《化书》中的教学思想解析 篇2
关键词:玩偶之家 女性 易卜生
一、《玩偶之家》概述
易卜生的杰作《玩偶之家》主要谈到了妇女问题,突出女性的悲剧命运,娜拉就是这一时期女性的典型代表。作品揭示了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就是:在数千年的男权社会中,妇女始终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也不能拥有和男人一样的社会生活权利。《玩偶之家》中娜拉在丈夫的影子下平静地生活,看似幸福的家庭中却处于玩偶的地位。当娜拉想要摆脱玩偶地位,要求人格独立,实现自我价值;当她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时,那么,她一定为社会所不容,结局注定只能是悲剧。此时的挪威,经济在逐步走向繁荣,要求民族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就受到了平等、自由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高呼女权的娜拉形象便在易卜生笔下产生。
二、《玩偶之家》中所体现出的新的女性主义思想
易卜生在作品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娜拉的悲剧的根源就是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女性被认定为是无知的,是缺少判断能力的,必须要依附于男人生存。娜拉生活在这样的时期里,社会充满了虚伪、庸俗、势力,还要以资产阶级男权主义婚姻制度为中心。所以,她必然就成为受压迫、受损害的女性。我们在研究《玩偶之家》这部作品时,要依托于易卜生立场坚定的女性观,敢于打破长期以来不平等的资产阶级家庭关系,积极鼓励妇女争取人格独立,提升社会地位。
(一)娜拉自我意识觉醒,寻求解放,更向往人格的独立
尽管生活在男权统治社会里,但是娜拉拒绝继续做一个玩偶,那样毫无生命意义的活着,她要反抗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主义,这种反抗是不被社会所容纳的,这也为她的悲剧下场做了铺垫。
娜拉与海尔茂结婚八年,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他们拥有一份稳定与充裕的生活,表面上看生活极其美满幸福。其实这些都只是假象,海尔茂从生活习惯到思想感情都要控制着娜拉,尽管他总是肉麻的称呼娜拉“小鸟儿”、“小松鼠儿”,也不过是将妻子当成是花大钱买来的高级“玩具”,根本谈不上喜爱。在生活相处中,娜拉和丈夫始终是处于不平等地位,海尔茂只准娜拉想他所允许想的,做他允许做的。在经济方面,每次娜拉要多花点钱都得向丈夫乞讨,对丈夫的指责:“不懂事的”、“撒谎的”、“乱花钱的”还要笑脸相迎。当海尔茂的地位稳定了,不再受到威胁时,他还会恢复以前的态度,称娜拉为“小松鼠”,这种善变的脸孔令娜拉早已厌倦,也认清了他的虚伪和自私。从这些小细节中,娜拉终于认清了自己的生活实质,在家庭中没有独立的人格和经济来源,她要摆脱这种境况,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在娜拉觉醒后,她选择了出走。
(二)娜拉的悲剧命运是《玩偶之家》这部作品中的中心,披露了当时欧洲上流社会的腐朽黑暗,女性处于劣势地位,被歧视,表达了作者对女性解放的明确态度。主人公娜拉是一个温柔美丽、善解人意的人,在腐朽的男权主义社会中,她的出走也是被逼无奈,她想反抗这个黑暗的社会,做一个独立的人,不受任何人所左右,所以她的命运也是值得我们所同情的,这一事实也是引人思考的。
娜拉深爱着丈夫,为了救丈夫不惜冒着欺骗他的危险,用已故父亲的名字与海尔茂的下属签订欠条,使海尔茂得到了有效的治疗。然而当这个秘密被揭发时,海尔茂却不可容忍妻子的欺骗,一场家庭危机就此产生。在丈夫海尔茂的指责下,娜拉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将埋在心底的话说了出来:“现在我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此刻,娜拉的意识已经觉醒,终于看出了很多表面的假象,不想被控制,发出了要拥有独立人格的呼声。
娜拉认为女性也是人,也应该和男性一样具有独立自主的性格。对于妻子的反抗,海尔茂还摆出了家长的态度反驳道:“难道你不明白你在家庭中的地位?难道你不信仰宗教?”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出海尔茂看待问题还是从男权至上的角度出发,女性必须服从男性。海尔茂还将“宗教”搬了出来,想以此来威慑娜拉。然而娜拉却对宗教也产生了怀疑,她说:“牧师告诉过我,宗教是这个、宗教是那个……我要仔细地想一想牧师告诉我的话究竟对不对。”
娜拉还说道“我好像忽然从梦里醒过来,我简直跟一个生人同居了八年,给他生了三个孩子。喔,想起来真难受!我恨透了自己没出息”。最后一句换,“我恨透了自己没出息”既是娜拉对自己否定,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女主人公开始对命运进行反思。娜拉的反抗是果断的,与家庭、丈夫、孩子决裂,这又是多么的勇敢和无畏。接着,传来砰的一声,娜拉走了,她关门的砰的那一声不是普通的关门声,直扣读者心弦,给读者警示,透露了深刻的社会内涵。总之,娜拉出走,徹底摆脱了玩偶的地位,不再受束缚和压制,她的美丽和纯洁与社会的黑暗和扭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娜拉有一颗觉醒的心,但是她的反抗依旧是毫无准备的,不与人民相结合的个人反抗是改变不了社会的。只有消灭阶级,将腐朽的制度推翻才有可能实现妇女的解放。总之,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独立女性形象,也反映了作家的根本愿望,同时也是对传统社会的反叛。纵观女权运动的开展,也让我们看到当代女性寻求社会解放的真实表现。所以,作为新时代女性,我们更要追求人格独立、经济独立,要敢于表现出真实情感,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才能得到尊重,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1】陈晓雪.《浅析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女性形象之我见》[J],《文学教育》2012年07期。
【2】苏南.《浅谈易卜生<玩偶之家>中出走的娜拉》,[J]《神州》2011年08期。
工程量计算规则中的辩证思想解析 篇3
关键词:工程量计算规则,辩证思维,解析
一、引言
1885年恩格斯曾远见卓识地指出:自然科学现在已发展到如此程度, 以致它再不能逃避辩证的综合了。[1]作为一种新型的综合思维方式, 即辩证思维方式, 不仅是研究自然科学, 而且也是研究社会科学的正确而有效的思维方式[2]。《建筑与装饰工程估价》课程是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城乡规划等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大致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工程量计算规则”作为工程估价的重要依据,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 包括具体整体性、对立互补性和质量互变性等[2,3]。只有通过辩证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对其进行深入剖析[4], 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工程量计算规则, 进而掌握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本文仅以最新国家标准《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5] (GB 50854-2013) (以下简称《计算规范》) 为研究对象, 解析工程量计算规则中的辩证思想。
二、辩证思想解析
1. 具体整体性。
思维的具体整体性是相对于主客体具体认知关系的历时结构与共时结构而言的客观特性, 是对象整体连续运动在思维活动中的辩证投射[6]。整体性质是客观对象的基本属性之一, 因而要获得对研究客体的真理性认识, 思维就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对象, 着力于把握对象的总体演化与其系统的动态秩序[2]。就《计算规范》而言, 客体就是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 而主体就是《计算规范》的制订者和使用者。客体的整体性具有层次性, 一定层次的客体总是作为形式上、结构上的整体而存在于主体面前。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这一研究客体自然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是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其下划分为建筑工程和装饰工程;第三层划分为分部分项工程和措施项目, 前者是实体工程, 后者是为完成工程项目施工, 发生于该工程施工准备和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生活、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项目;第四层为具体的分部工程和措施项目, 其下还可划分为若干个分项或项目。各个层次内部各组成要素、部分、环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结为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客体的多层次的统一整体。
思维主体只有在对象与其他事物的关联及其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把握客体的具体整体性。反映在工程量计算规则中, 各项目 (对应预算定额的子目) 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内部诸条规则共同整合为该项目 (如平整场地) 的计算规则;各项目计算规则整合为分项工程 (如土方工程) 的计算规则集合;由此上溯到分部工程 (如土石方工程) 、建筑工程、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的计算规则集合。各层次的计算规则的整合, 不是规则简单的合并, 而是通过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融合为一个包含内部矛盾的有机联系的整体。这个“整体”在实质上是有别于其他“整体”的, 反映在从上往下的各个层次上, 如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的计算规则就有别于市政工程或园林绿化工程的计算规则, 同理建筑工程相比于装饰工程、分部分项工程相比于措施项目等各层次的计算规则或计算规则集合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 这就是具体整体性思维在工程量计算规则中的表现。
2. 对立互补性。
辩证思维的基本任务就是达到对客观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体同一性的认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的、核心的规律, 与之相应的对立互补性也自然成为辩证思维的根本的、核心的机理, 它在辩证思维模型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2]。思维的对立互补性是客观对象的对立统一结构在思维中的反映, 是以把握思维对象的对立统一为目标的思维过程。在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客体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一系列对偶范畴体系, 如地上与地下、平面与立面、地基与墙体、墙面工程与隐蔽工程等。反映在《计算规范》中, 在各分部分项工程或措施项目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中, 处处体现着对立互补性思想, 如“扣除”与“不扣除”、“增加”与“不增加”、“简”与“繁”、“粗”与“精”、“异”与“同”等各对矛盾的对立统一 (表1) 。
对立互补性首先表现在“简”与“繁”或“粗”与“精”的对立互补与和谐统一上。如在砌筑工程“实心砖墙”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中, 列出了“扣除项目”、“不扣除项目”、“增加项目”和“不增加项目”。判断这些项目是否需要“扣除”或“增加”, 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某一条计算规则的单一性思考, 而是要从各条规则的对立统一中把握计算规则的本质属性。这里的“本质属性”就是实心砖墙的工程量, 它是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的该分项工程的“实物数量”。这个“量”由国家相关标准确定, 与施工中所产生的“准确用量”相当, 但却并不是这个“准确用量”。因为要得到准确用量, 计算过程将变得很烦琐, 这就需要通过“扣除”、“不扣除”、“增加”、“不增加”这些项目, 来解决“简”与“繁”或“粗”与“精”的矛盾。按照“工程量计算规则”, 实心砖墙的工程量计算, 首先按图示墙体的长、宽、高尺寸计算出一个“量”, 但门窗洞口、嵌入墙内的圈梁等体积较大的“量”必须从中“扣除”, 而梁头、板头、砖墙内加固钢筋等体积较小的“量”就不用“扣除”;同样道理, 凸出墙面的砖垛也因体积较大需要并入墙体体积内计算 (此为“增加”项目) , 而凸出墙面的腰线、窗台线、虎头砖等则因体积较小就不用“增加”了。这样制订规则, 就较好地实现了规则运用的“简”与“繁”或“粗”与“精”的对立统一。
对立互补性还表现在“异”与“同”的对立互补与和谐统一上。墙、柱面装饰与隔断、幕墙工程中“墙面一般抹灰”的工程量计算规则, 与上例相似, 也是“抓大放小”, 较好地解决了上述两对矛盾。但与保温、隔热、防腐工程中“保温隔热墙面”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却不尽相同。如前者“门窗洞口和孔洞的侧壁及顶面不增加面积”, 而后者“门窗洞口侧壁以及与墙相连的柱, 并入保温墙体工程量内”, 即前者门窗洞口侧壁面积等为“不增加”项目, 而后者为“增加”项目。可见一般工程的工程量计算侧重于“简”, 而相对特殊的工程则侧重于“准”, 这种准确性的要求, 在“防腐面层”、“楼地面镶贴”、“墙面块料面层”等特殊工程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中, 都有所体现。因此, 对于不同的分项工程, 因制订规则的侧重点不同, 导致看似相同的工程量, 表现出并不相同的计算结果。
反过来, 一些看似明显不同的工程量, 其计算规则却完全相同。如门窗工程中“木质门”和“木门框”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完全一样, 或以“樘”计量, 或以“平方米”计量, 二者呈现出相同的“量”;墙柱面装饰与隔断幕墙工程中“墙面一般抹灰”和“墙面勾缝”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也完全相同, 均按设计图示尺寸以面积计算, “扣除”、“不扣除”、“增加”、“不增加”项目也无任何差别, 其计算结果也呈现出相同的“量”, 这也是“异”与“同”对立互补性的具体表现。
以上示例说明, “工程量计算规则”所确定的“工程量”, 与建筑与装饰工程中实际产生的“工程量”相比并非完全一致, 但此工程量却是工程造价的唯一依据。只有深入挖掘工程量计算规则的本质属性, 把握研究对象中的对立因素, 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达成对研究对象的对立统一认识。
3. 质量互变性。
质量互变性即量变质变规律,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 从量变开始, 质变是量变的终结。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的规定性, 把握质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起点;“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量化的规定性, 把握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体现, “度”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 超出“度”的范围, 事物就发生变化[7]。《计算规范》中的“度”就是分项工程性质变化的“临界点” (表2) 。
如在土石方工程“土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中, ±300mm就是平整场地项目和一般土方项目的“临界点”。其实两者的主要工作内容皆为土方挖填, 并无本质区别, 但随着建筑物场地厚度的变化, 就实现了由一种土方工程项目 (平整场地) 向另一种土方工程项目 (一般土方) 的转变。前者在计量时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建筑物首层建筑面积计算, 后者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在建筑工程预算时, 也需要套取不同分项工程的定额。
在砌筑工程“砖砌体”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中, 当基础与墙身使用不同材料时, ±300mm又成为基础和墙身分界线的依据 (图1) 。若h≤300mm, 以两种材料的界线为分界线, 此时a图列项:毛石基础, 砖墙;b图列项:毛石基础, 砖墙。若h>300mm, 以设计室内地面为分界线, 此时a图列项:毛石基础, 砖基础, 砖墙;b图列项:毛石基础, 毛石墙 (勒脚) , 砖墙。也就是说以±300mm为临界点, a图中h段在300mm以内时为“砖墙”, 而在300mm以外时就划到“砖基础”的行列;同样道理, b图中h段在300mm以内时为“毛石基础”, 而在300mm以外时就变成了“毛石墙”, 两图中h段材料没有任何变化, 但随着高度的变化, 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充分反映出了辩证思维的质量互变性。
在现浇混凝土楼梯、木楼梯、楼 (地) 面砂浆防水 (防潮) 等项目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中, 都存在这样的临界值, 或300mm, 或500mm, 该值的大或小是由工程本身性质决定的, 在此不做探讨, 只是想通过揭示工程量计算规则中的量变质变规律, 深刻领会“工程量”的实质, 它不是“工程”本身, 该“量”只能由工程量计算规则确定。
三、讨论
本文所探讨的辩证法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存在于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客体中的辩证法, 这属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辩证法的范畴;第二个层次是反映在工程量计算规则中的辩证法, 是思维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属于主观辩证法 (或称辩证思维、辩证思想) 的范畴, 其思维主体是工程量计算规则的制订者;第三个层次是指工程量计算规则的使用者所掌握的辩证法, 亦属主观辩证法的范畴。作者站在第三层次主体的角度, 力求通过辩证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对第二层次, 并透过它对第一层次的辩证思想进行挖掘, 以获得对这个对立统一的“计算规则”和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客体的整体性认识和把握。
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领域[4]。辩证思维是一种世界观, 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而进行的对世界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得到某种结论的一种思维。因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 互相影响的, 所以辩证思维活动广泛存在, 在许多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都需要运用辩证思维[8]。本文只探讨工程量计算规则中的辩证思想, 是出于教学工作需要, 旨在为促进辩证思维的大众化、提升思维主体的综合素质,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4.
[2]金顺福, 汪馥郁.辩证思维论[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6:1, 186-187, 207, 248.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46-47.
[4]冯国瑞.辩证思维及其当代意义[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0, (05) :53-58.
[5]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3.
[6]张则幸, 金顺福.略论辩证思维模型[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02) :20-26.
[7]陈静.对质量互变规律的再认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1) :33-34.
探讨解析几何教学中的教学技巧 篇4
关键词:解析几何;教学技巧;数学学习
解析几何作为数学的一大类别,无论对于普通高等学校还是职业高等学校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但同其他基础课程相比,它又具有相对难度,此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在于对学生基础解题能力的培养,更在于对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锻炼,良好的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在获得解题技巧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在解析几何教学上的教学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就解析几何的几点教学技巧展开讨论,以期为解析几何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数学教学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和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课堂吸引力的增强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上,同时它还兼具环保性、健康性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尽量注重知识的补充和对知识面的拓展,着力讲解重点和难点,加强学生的理解,从历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对参数方程和二次曲面进行讲解时,学生往往难以进行抽象思维,而同时它们也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础上,运用计算机的图像制作、显示功能使得能对此章节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图形配合教学,这样就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然而,多媒体教学的有效利用远不止于此,在使得课堂生动、丰富内涵的同时它还具有独特的教学成效,在数学教学中的难点解决上也具有显著功效。
二、注重挖掘课本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历年来通过对数学教材的研究发现,教材中主要存在明、暗两条思考线路,其中,明线是指,依据传统的数学逻辑进行知识体系的编织和组建,具有显性,是数学学习中的一般外在形式,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以此進行知识链接讲解的。暗线则是指,课本中蕴涵在数学知识表象下的内在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对数学的逻辑进行核心的解释,是数学体系的灵魂,但由于其具有隐性,且与内在知识链接紧密,往往在实践教学时被老师忽略。因此在解析几何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发掘知识的内在链接形式,并理解内涵,从而以双主线的方式讲解数学。
几何是构建在空间中的数学科学,因此位置是解析几何的关键概念,位差是指两点之间的位置差,数学上用向量对其进行科学描述,对向量之间的代数化运算是解析几何的基本内容,向量上的位积也反映其空间的上相关特性,所以要注重向量代数工具的应用,对几何进行降维的思考。
三、解析几何中概念教学的应用
针对解析几何的难理解性,解析几何的概念教学也是相当重要的,在对课本进行讲解时,要注重对内涵的深刻理解,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其的衍生应用也要进行理解,拓展解题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各概念的限定条件、应用范围,对其进行综合讲解,结合实际运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对某概念讨论相关对象进行细致的讲解,包括背景关系以及与其他章节知识或概念的区别。
2.注意概念应用范围、限定条件及其内涵意义。
3.对概念术语、名称的应用由来进行讲解,并将概念结合日常用语,用以区别其他概念。
4.对概念的一些衍生等价概念进行内涵和应用的讲解。
5.围绕概念的中心,对概念的基本性质进行理解,并理解它在应用中的作用,理解派生出的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等。
四、解析几何教学中要强化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
在解析几何教学中,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数学思想是数学基本理论的内涵上升,是数学知识的关键所在,只有在日常的学习中反复积累才能形成一定的体系,数学课堂上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积累解题经验,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
解析几何的教学实践中,以一定形式的数学意识形态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强调思想的指导作用,运用各种教学软、硬件,对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解析几何教学的关键。只有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数学思想,发现课本的内在关系,运用多元化的思想寻求解答,才能不断地完善解析几何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钱佩玲,邵光华.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巩子坤.论数学思想方法视域下的解析几何课程改革[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6,32(1):125-128.
[3]王敬庚.高观点下的解析几何[J].数学教育学报,1994,3(1):79-83.
《化书》中的教学思想解析 篇5
一、“数形结合”可将算式形象化
数学算理包含较多复杂内容,逻辑性强、层次分明,仅以大脑思维凭空运算较有难度。在算式中,“数形结合”法比较适用。例如,在教授“分数间相乘”的内容时,要求学生运算“ ”。教师不妨创设情景,在宽广的操场铺设红地毯,铺设红地毯耗时为1,一小时可铺设1/2,则1/4的时间能够完成几分之几的地毯铺设呢?
通过三步解决算理:首先,让学生先行思考,再自主的画出图形展示“ ”;其次,分组谈论,把整个班级划定几个组,让组内讨论图形该怎么个画法,浅谈自身感受,在小组中安插学习成绩优秀学生指导理解;最后,教师点评,交流展示。把算式以图形的方式展性,避免了学生的“胡思乱想”,把看似抽象的脑力活动,以直观的图示展现,让学生更直观认识数学的实际用途。此外,教学中也穿插了小组合作教学方法。
二、“数形结合”可将问题显性化
在重难点问题上,经“数形结合”,在制作图表的帮助下,数学理论不再看似空无一物,而是实际生活的一部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是转化难点的有效方法。对与学生学习积极性与热情是不错的调动手段。
1.切入点的快速把握
数形结合理论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的抽象表达,同时也是形象思维的一种训练。比如,要想数形结合,比如读懂题,理解题的内涵,这要求抽象思维。然后,画图需要学生具备形象的表达。举例子:[(5+M)×4-10]÷5=6,试求M的值。这道题的难度比较大,成人也需要考虑几分。在加减乘除齐上场的算式中,学生素手无措。教师不妨要求学生从数形结合方面入手,以“倒推”的方式解答问题。在画出推理图的过程中,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切入点被迅速掌握,最终计算得到结果。
2.理解瓶颈的突破
理解问题一直以来阻碍着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但这是其发育阶段的使然,无从辩驳。但并非没有办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突破理解的限制。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百分数、倍数、大小比较、分数等问题是理解的难点。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也不在成为障碍。比如,在解答“工程问题”中,为什么“1”往往被当做为总工作量的抽象变数,这是学生的理解困境。若学生没有消化教学难点,即使学生对解题办法牢牢的背住,以后也会忘记,并在学生心目中形成靠记忆同样能解题的误区。此时,教师要通过图形的方式,启发学生的理解。以长短不同的线表示现实道路,通过线段图的绘制,证明即使工作总量变动,也不会影响工期的如期完成,为此,可以“1”表示工作总量。
3.创新意识培养
在数量关系中,以几何图形表达其内涵,也是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题。为思考铺平道路,指引探索,激发联想,创新多样性的解题思维。
比如,某商店采购饮料5箱,每箱11瓶,单价为4元,若完全卖出,收入是多少。以几何图形直观展示。首先画出长方形,再以饮料箱数、各箱瓶数画在长方形当中,每格表示的饮料单价为4元。
每箱11瓶
5箱
方法一:首先计算长方体中的方格个数,再求卖出的总收入。算法为4×(11×5)=220(元)。
算法二:首先从“长”出发,计算各横格中总共多少钱。再求卖出的总收入。算法为4×11×5=180(元)。
算法三:首先从“宽”出发,计算各竖格中总共多少钱,再求卖出总收入。即4×5×11=220(元)。
虽然上述列式中数字看似并无特别之处,但其中蕴含着不同的解题思维,是一种各个击破,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解题的多样性很有帮助。
三、“数形结合”可将数学直观化
直观化是抽象化的对立,数形结合是解答数学题的常用直观表达方式。例如,在“小数意义”课程中,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直尺,要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某长度,比如,0.1m=10cm。
首先,学生应在图上标注1cm,在图中向学生展示,1cm是0.1m的有机组成,而不是0到1间的各部分。
其次,要求学生在图示中找出0.5m的小数,并要求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即为何那位置应该是0.5m。在引导学生回答,0.5m可以标书为几分之几米呢,在0.5m中,又有多少个0.1m呢?
第三,学生回到自己常用直尺,要求其找出8个0.1m,并自行填写出小数表达方法,同时也可应该用分数给予表示。学生在动手刻画当中,看到直尺的分格,加深了0.1m等小数的影响,同时也知道,小数是由0.1组成,同时小数也会组成整数,10个0.1就是1。
最后,要求学生课后在直尺上缩小寻找的标度,比如1mm,通过直尺上的寻找,也是让学生认清10cm的真实长度,而不是黑板上放大了的长度,避免误导。
四、结语
作为重要的启蒙课程,小学数学地位非常重要。在“数形结合”思想的引导下,小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性、难度大的代表,而可更好的让学生理解难题,并对数学无恐惧。
《化书》中的教学思想解析 篇6
关键词:数学思想,数学活动,小学,数学教学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改革, 又重新提出了数学思想与数学活动这两项内容。它们本就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传统的内容, 因此, 重新的将这两项内容提上日程, 我们也应该清楚的意识到, 在数学教学强调改革创新的同时, 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了对优秀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因此, 我们更要将这两项内容予以特别的重视, 因此本文与之结合了小学数学教学对此作出具体的解析。
一、数学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
(一) 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有很多普遍应用的数学思想, 这些数学思想也可以实际有效的帮助小学生们化解在数学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1. 分类思想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 因为各种数学概念都有其自身不同于其它的独特本质, 它们都是有着一定的变化规律可循的。因为这些不同的数学概念都有不同的理论作为基础, 因此需要对它们进行具体分析。分类思想就是根据这种针对不同的概念利用分组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2. 统计思想
统计思想就是将简单的数据进行规划整理, 继而得出有效的数据, 统计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往往作为表格或者统计图的样式出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让小学生把一些看似并无关联的数据实际动手进行整理, 以制作表格或者统计图的方式表现出来, 以此得出基本结论。其实在系统的学习统计之前, 小学数学教材已经慢慢地将统计思想逐渐渗入到小学生的思想中去了, 以此来教导小学生应该循序渐进, 不应该急于求成。
3. 符号化思想
用特定的符号来代表要说明的数学内容, 比如说字母、数字、图形等各种特定的符号, 这种就是符号化思想, 既简便又快捷, 并且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4. 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充分的利用“形”的表现形态生动的将数学关系表现出来。例如通过一段直线长度或者三角形的面积图来直观的让学生们理解到数量关系的知识。
(二) 数学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的意义
数学思想是小学生开启数学知识大门的钥匙, 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内容, 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就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法。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应该多向小学生教授一些数学思想,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们把握数学的一些概念、公式等知识, 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和解题能力, 同时还可以让小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从课本延伸到书本外, 提高他们在实际中的逻辑思维能力, 进而有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与数学思想的有效结合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的掌握和深入理解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 也有利于小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将学习到的知识化为更深刻的记忆, 以此产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 小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思相结合, 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析能力, 帮助他们奠定好数学基础, 为将来初高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
(一) 小学数学活动的特点
1. 科学性
小学的数学活动教学目标与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不同, 传统的教学目标更侧重于小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把握, 而数学活动则是教导小学生从实际生活和乐趣相结合展开丰富多样的科学性的学习, 它更偏向于灵活性的掌握知识的方法, 这也是达到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2. 主体性
小学的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也是作为数学活动的本质特点。所以在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育相结合, 是强调将小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自主能力排在第一位。
3. 趣味性
增加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是数学活动的根本目标, 也是数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育的应用中的重要任务。因此, 在数学活动的设计上一定要突出趣味性, 这样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使小学生在趣味中愉快的进行数学学习。
4. 实践性
一切知识的学习都应该是为了实践应用打基础,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数学活动的应用一定要让小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为基础进行学习, 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充分给予小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 让小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动手能力, 培养实践技能, 通过这样数学活动的学习, 相信小学生不仅能够有效领悟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 还能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 数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数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国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要和谐发展, 也是由于数学活动并不像传统的教学一样内容枯燥, 它更趋于实践类的学习, 因此也达到全方位培养小学生的目的。
它也是小学数学课程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校教育的每一次改革之后, 都更倾向于实践性, 对于小学课程也不外乎如此, 数学活动既顺应了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又体现出了我国对于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因此数学活动必将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体系。
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相结合, 更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全面发展。我国社会需求的人才也逐渐向全能型靠拢, 因此更要从小做起, 在小学教育上就积极的培养小学生的全能实践性, 数学活动不仅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彰显学生的自我独特个性, 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和发展小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有效的正确树立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 数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结语
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 它们之间的相结合也对小学生的发展起到重大意义。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数学思想与数学活动, 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是我国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推动素质教育, 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时, 适当的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在小学生的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成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导论[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1.
[2]陆书环, 傅海伦.数学教学论[M].科学出版社, 2004.
《化书》中的教学思想解析 篇7
关键词:现代建筑,哲学思想,传统元素
一、天人合一,融于自然思想在博物馆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融于自然的思想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基石之一, 决定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特点更注重于对人们自身内在价值的探求,正如德雷厄斯奥班恩所说的:“不能被解释或者不能被完全描述的东西,就是中国艺术的神,意气气韵,意境等”。而统筹这些范畴的则是道, 也就是德雷厄斯奥班恩所说:“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并同宇宙浑然一体”的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充分注重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相互感应的有机整体,天人合一作为一种人生观,主要表现在融于自然,欣赏自然,在自然中达到忘我的境界。由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地处古苏州城历史文化地带,东侧是历史遗址忠王府,毗邻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作为在此地带的建筑,无论新馆在整体建筑还是在单一布局上,都反映出天人合一的宇宙思想。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建筑风格不仅与周围环境有了一个很好的融合,而且,馆内的布置也与苏州园林所固有的风格形式和谐一致。不仅充分体现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渴望,而且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融于自然”的一个很好的印证。在色彩方面,苏州博物馆不仅保留了粉墙黛瓦的苏州特色,同时对建筑材料加以创新,用颜色更为均匀的灰色花岗岩岩石取代传统的灰瓦,不仅很好的用现代材料演绎了传统的元素,而且还充分表达了天人合一融于自然的哲学思想,从而在色彩搭配上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内涵。因此,苏州博物馆无论是从整体建筑上还是从单一布局上,以及色彩的运用等方面,无一不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二、阴阳相成,刚柔并济的思想在博物馆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又有刚柔并济,以柔克刚的观念。古人通过仔细的观察大自然,发现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归纳为“阴阳”。他们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单有阴或单有阳都不成,阴阳中的一方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只有阴阳双方共同存在,相互作用,才能促使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道家也认为宇宙万物是有两个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而运动着。这种阴阳相通的变化在我们面前勾画出了自然宇宙的一种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相交相接,相错相杂相溶相化的复杂而微妙的变化。古人的这种朴素的辩证观,也影响着他们改造自然的主导思想,而这种思想在苏州博物馆的建筑中也有着充分的体现。 在苏州博物馆的建筑中,可以清晰地发现建筑与庭院,建筑与树木,建筑与山水的亲密结合以及黑白色彩的运用都呈现出阴阳交合,相互平衡的状态。在建筑的整体色彩上,黑白的对比呈现出明显的阴阳相成的意境,表现出阴阳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的特征。其古朴的色感和简练的结构一点也没有消减传统园林的精致意味。而在馆内的布置上,硬朗的山石与柔美的水面相辅相成,在对比和协调之中即呈现出丰富,迷离的视觉体验,以及以壁为纸,以纸为绘的独特手法对米芾山水画的精彩演绎更是令人叫绝。因此,苏州博物馆在借鉴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山,石,木自然物的特性,用灵活多变空间划分的手法完美得体现出了阴阳相成刚柔并济的哲学思想。
三、含蕴中和、气韵生动在博物馆中的体现
解析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化学实验 高中化学 科学态度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111-01
1 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1 实验中了解化学知识
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们对化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可以使学生们将具体的化学认识和思维的化学认识相互结合。实验可以使学生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微观组成性质,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于化学的理解,对于原理的认识,也可以培养出学生们对于抽象事物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是通过很多具体的、有趣的事物引起的,而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实验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实验的演示教学都是趣味性十足的,直观的演示更是可以增强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1.2 实验中巩固化学知识
化学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检验学生们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方式,将学生们对知识的认识上从感性升华到理性;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国,通过观察学生实验的成功与否可以让老师直观地看到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掌握的方面,对其没有能够很好掌握的知识点一目了然,这样就可以使老师的工作更容易找到方向;而且,学生们通过实验也可以知道自己对于哪方面的知识点掌握的不够充分,就可以更好地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1.3 实验中培养综合能力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大纲中就有着要培养学生们的观察、思维、自学以及动手能力的要求,而化学实验恰恰就可以让学生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出这些能力。化学实验时化学的直观体现,化学中多能涉及到的知识点,在试验中都可以看到,而且需要自己去思考和总结,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地锻炼学生们的观察、思维、自学以及动手的能力了。
1.4 实验中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是严谨的,只有抱着严谨的态度去研究科学,才能获得成功,人生有很多方面也是如此,没有一个严谨的态度,做起事来都不会很顺利。而化学实验就是一个可以培养学生们严谨态度的过程,学生们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化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化学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规则去做,还要严格仔细的记录下实验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化学实验。因此,在化学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学生们潜移默化的就会养成严肃谨慎的好习惯,这样就会使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容易地掌握知识点,也使学生们在以后步入社会时更加具有竞争力。
1.5 实验中激发学习兴趣
在现代的教学理论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是教学大纲内所要求的了,兴趣是人类获得知识的动力之一,如果人有了对某样东西的兴趣,那么他学习或者掌握这样东西的效率就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化学实验本身的动手性质就使得学生们脱离的书本,能够学习到更有趣的知识,在一成不变的书本知识中,突然出现了这么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有的色彩斑斓、有的激烈强劲、有的妙趣横生,这些实验结果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
2 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问题的分类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实验中的问题分为:策略性问题、理论性问题和事实性问题。其中,策略性问题指的是一些知识上的难点问题,学生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无从下手,要靠老师进行讲解的问题;理论性问题指的就是学生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对于实验的方法、设备以及原理难以理解,只有老师通过实验示范的方式才能够解决的问题;而事实性问题即是指在实验的过程中,如何设计实验方法才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问题。
2.2 实验的分类
高中的化学实验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包括有:操作性实验、知识性实验、能力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这四种实验对于学生们各种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同的分工,也就是说这四种实验培养了学生们不同的能力。其中,操作性实验就是用来培养学生们对于实验中各种实验设备的使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加深学生们对于实验设备的印象;知识性实验则是锻炼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过去学习过的各种知识点,并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回顾,更好地来完成这项实验,并且在实验成功后,学生们对于这项实验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而能力性实验呢,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动手、思维、想象、分析等能力,而对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完成实验,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思维的灵活度;创新性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中最锻炼学生的一种,它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让学生们自主设计实验步骤,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化学知识是如何得来的,而在设计实验步骤的过程中就相当于进行了前三种类型的实验,对于学生化学方面的综合能力都有所提升。
2.3 实验后的评价
实验后的评价对于实验来说就是在实验后,对实验过程中的准备、实验、结果三个阶段的总结,分为老师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必须要进行,通过完整的评价,使得学生们对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结果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也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通过这种评价的方式也可以使老师了解学生们在知识的掌握方面还存在着哪些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为学生们答疑解惑。
3 结语
实验对于化学的学习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化学本身就是一个实验类科目。高中的化学属于初级化学,是学生们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对于实验的进行是必须要做的,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们在化学方面的能力,如此一举两得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韩明剑.让化学实验引领学生步入化学学习的快车道—— 例谈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学周刊,2012(12):72.
[2]陈勤.高中化学演示实验对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8):259-260.
[3]杨菊萍.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012(7):82-83.
《化书》中的教学思想解析 篇9
作文是表达,是创造,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认识的客观世界。怎样强化作文教学效果,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又最不容易找到现存答案的课题。在初中毕业考试中见到的大批作文都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情况:中心不明确,详略不得当,层次不清楚,毫无章法可言的作文充斥在关键性的考试中,丝毫见不到作文训练的影子。这是因为现行的作文教学存在很大问题:备课就是出题目,上课就是让学生写作,批改就是选优评劣。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更为科学有序的作文教学方法,以更快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初中作文解析教学主要是针对当下初中生作文中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及语言辞藻等比较突出的问题, 探究解决方法,让学生习作时有法可依、有话可讲,从根本上改变“无从下笔、无话可说”的窘况。
二、解析教学法的定义
2006年 ,重庆邮电大 学甘玲教 授撰文提出解 析教学法 ,即“从实际问题 出发 ,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找寻问题 的求解思路引出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然后围绕问题讲解知识点,最后解决问题,同时建立起求解同类问题的模型,能够举一反三,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1]。这种教 学法的主 要教学目 标就是通 过解析的方法让学生对问题的来龙去脉理解透彻, 除了讲授知识本身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2]。
解析教学法这一理论的提出, 最初是为了解决计算机语言教学知识点多、教学难度大、学生感觉抽象等一系列问题但对于初中作文教学而言,解析教学法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它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找到作文水平不高的症结所在, 并利用科学的手段加以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通过合作探讨进行积极有效的工作,而教师则依据教学实际,不必按部就班地按照写作教学的“大纲”或者“指南”进行教学设计。
三、初中作文解析教学的组织实施
人类与生俱来的模仿本能, 是后天学习和接受训练与指导的重要基础。因而,演示就成了学法指导的基本方法。学校教学中,理、化、生、体、美等学科都非常重视示范指导,就是“我做给你看 ”,而思维性的 “操作”难以 演示。“读书而 悟其理 ,习作而成其章,都是内心运作外不显形之事,很难演示出来让学生‘看’,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师为学生做示范较少见的原因”[3]。初中作文 解析教学的组织 实施 ,就是要把抽 象性的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明了,让学生在每一个学习层次的起步期知道如何操作,在多次“观摩”之中开窍入门,自得其法。
例如在讲解作文《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时,通过师生的合作探讨,我们便可以提炼出这篇作文的基本结构(下图):
通过建架文章的解析图,学生对文章的布局一目了然。作者以“枕头”作为一条明晰的线索,通过“做枕头”,突出“变的是枕芯,不变的是父母的关爱”这一主题。另外,文章采取了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在每次新枕头做完之后,都加上一段心理感受, 这一点在解析图上也可以较为直观地展示出来。在教学这类以具体实物为线索的文章时,教师不妨建构这种“解析图”,先拎出文章的整体骨架,之后细化分析诸如标题、语言、思想、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之类的技巧,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性习作,解决学生在学习写作之初“无话可说”的问题。
科学运用解析教学法进行初中生记叙文的写作教学,尤其是写作初始阶段的教学, 可以将抽象的写作方法论具体化与具象化,便于学生的观摩与模仿,使他们在直观的学习中掌握记叙文写作的基本技巧,为学生将来择定素材进行创作,直至形成个人的写作风格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解析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合作学习 划分小组 设计问题 语文课程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04
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源自英国,在实施效果得到肯定后逐渐向世界各地推广,很多学者投入教研使其发展更为成熟,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合作学习包括三个要素,分别是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对这三要素的重视和应用,促成了合作学习的框架与结构。此外,合作学习之所以在各种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是因为具备普适性的特点,同时又符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合作学习固然有一定的好处,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一定的弊端。
一、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当前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一些教师对合作学习应用内涵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流程,忽略了特性与效果,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大多数的合作学习都能达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效果,但现实则是学生参与度和投入性不够高,并没有实现效率的真正提高,甚至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
二、学生合作被动学习
如今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目前很多合作学习的语文教学课堂,学生的参与性不高,很多都是被动参与,往往是因为一些教师象征性提出问题,在没有保证学生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的情况下,强制要求学生积极配合。另外,有的学生在小组中默默无闻,不积极参与思考与讨论,也没有将自身的观点充分地表达出来,因此发挥不了合作学习的优势,不能提高实际教学效率。
三、合作学习评价不明
语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缺乏统一合理的评价标准,只有坚持以标准考评,才能形成真正的合作学习指导。就当前很多语文教师来说,在践行合作学习时虽然已尽量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但在评价标准上不健全,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采取有效的合作学习措施,提高学生合作效率呢?
第一,要合理划分小组,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合作学习最为关键的步骤在于合作,因此,团队是整个学习计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合作学习能否取得预定的成效,与团队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设计阶段,首先要将学生摆在主体位置,同时充分结合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划分小组,坚持组间同质与异质的原则,确保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基础知识与水平构造等方面基本相当,然后开展后续的学习。作为一种在不断实施与改进中的形式,教师要明确,学生刚开展合作学习时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全面掌握合作技能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教师要保证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学会尊重,实现有效交流。例如,在交流探讨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时,教师在展开解说前,让学生小组讨论,根据基本的语文知识沉淀和阅读水平能力来进行提问与分配,因此每一个层次的小组学生都要形成一定基础的语言有效交流和沟通,才能对问题展开有效交流,实现沟通与探讨,最终达到合作的目的。
第二,要合理设计问题,提高学生合作效率。语文课堂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加大合作学习力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的问题设置与引入,来发挥学习载体的作用,引发学生以集体形式进行交流讨论。在培养合作精神、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下,实现合作效率的提高。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教师可以先遵循常规教学的形式,让学生阅读全文,展开对文章生字的认识与学习,对设置问题进行探讨与回答,随后进入合作学习模式。可将学生小组分别代表青蛙和小鸟,以团队形式模拟表演,分别讨论各自看到的天空模样,学生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提问环节是学生合作学习阶段必不可少的,当中除了强调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以外,也融入了自主思考和自我分析,学生各自扮演各自的角色,虽融入于团队中,却同时兼顾了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自主思考的作用,整个讨论过程完美实现了团结合作与自主思考的结合。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合理设置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出正确的解答,还有助于大家深刻了解文章含义,形成自身高效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并且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将合作学习应用到教学中去,推动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化书》中的教学思想解析】推荐阅读:
教学中的美学思想01-01
思想与教学中的创新09-08
数学教学中的分类思想09-14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想10-01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06-16
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09-12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09-19
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11-24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10-19
初中思想品德工作中的困惑与教学反思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