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综合通信网

2024-08-18

工业企业综合通信网(精选4篇)

工业企业综合通信网 篇1

通信就是信息的传递, 是指一地与另一地之间进行的信息传输与交换, 通信网是用于完成信息传输过程的硬件支持平台, 是信息传送的载体。

在通常情况下, 一个现代化的工业企业, 在其日常的运行过程中, 许多系统都有通信的需求, 这些系统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计算机局域网系统、语音电话系统、工业电视监视系统、火灾及气体泄漏报警系统、扩音对讲 (兼做应急广播) 系统、工业生产过程的DCS系统及供电设施的微机保护系统等, 它们或与工艺流程有关, 或与安全生产有关, 或与原料产品的调配、调度有关。

1 当前企业内部通信的现状

近几年随着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 许多工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延长产品的产业链, 不断地引进新的生产工艺, 提高自动化水平。由于企业的生产规模在不断的扩大、生产装置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 于是“工业园”形式的企业便应运而生。在园区内生产装置不仅相互间的产、输联系密切, 而且这些生产装置的正常生产环境大多都属于危险环境, 任何一个事故可能都会给企业及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的安全性, 就自然地加强了对生产过程的监控, 提高了对各类信息获得的需求, 增加了多个探测、报警显示系统。

然而这些与安全生产相关的系统, 在当前的状况却是以“各自为营”、分别组网的形式存在于企业中, 像生产过程控制DCS系统、工业电视系统、火灾及气体泄漏报警系统、应急广播系统、生产调度指挥系统等。这些共同为安全生产服务的通信网相互独立存在于园区中, 而且分别归属不同的管理部门, 这不仅浪费了资源、增加了企业的建设成本, 而且为日常的管理和维护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甚至会发生相互扯皮的现象。

对于企业的生产管理部门, 及时地与各生产装置 (或分厂) 同步接收、了解、显示园区内各类原料的配给情况、产品生产的过程、事故的报警等信息, 对各生产装置所需的原料供给和产品去向进行合理调配, 并在事故状态时根据事故区域的实际情况, 实施相应的应急预案至关重要。因此, 企业内部的通信系统不可能独立的存在, 建设一套能够综合企业内所有通信系统的“综合通信网”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2 企业内部综合通信网的组成

由于工业企业综合通信网的主要用途是为有通信需求的系统, 提供信息传输的途径和通道, 因此其结构主要是硬件设施, 通常由大对数的铜缆 (电话电缆) 、大芯数的光纤和各种配线设施组成。

其中大对数的铜缆主要是用于语音 (电话) 的通信, 企业日常的行政管理电话、生产调度指挥、事故状态时的救援指挥和消防电话等是它的主要用户。综合通信网内的大芯数光纤骨干网主要用于数据通信, 是数据通信的主要途径。企业内部的计算机局域网、各个生产装置的工艺生产数据、企业内的各类报警信息、工业电视图像信息、控制信号及企业安全防范数据的远传等是它的主要用户。

其中, 计算机局域网是一个应用系统, 同时也是办公自动化的支持平台, 在该平台上运行的有VOIP (IP电话) 行政管理、销售管理、仓库管理、财务管理、视频会议等多个软件或子系统, 是企业日常行政管理的基础;火灾及气体泄露报警、工业电视、生产过程DCS等与生产的安全性息息相关, 通过工业电视及DCS信息可以及时的确认报警发生地的实际状况, 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遏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调度电话及扩音/对讲是生产指挥、装置间原料及产品协调和语音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 为了避免各个生产装置相互间的干扰、降低系统的成本和复杂程度, 扩音/对讲系统一般都是单独地分别运行在各个生产装置界区内, 对于整个园区, 该系统可以通过生产调度电话系统进行组网。

3 信息数据传输的介质

究其本身, 所有系统最原始的信号都是电信号, 其传统的传输介质主要是以铜芯电缆为主, 只是因为通信协议的不同, 才使得各个系统相互隔绝、互不通融;对于企业正常运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系统, 从其本身而言, 系统内信息的传输都是依照特定的通信协议, 按照一定的时序进行传输, 其技术应该是非常的成熟, 我们没有必要去深究每一个系统的组成、工作方式及通信协议, 但有一点可以明确, 那就是除了电源以外的电信号都可以转换为光信号, 而光信号在传输上又具有传输距离远、抗干扰等优点。

近几年, 随着“光电转换”技术的日臻成熟、光电转换设备制式的逐步统一、光纤光缆及相关设备造价的急剧下降, 使得光纤越来越多的取代了铜芯电缆, 广泛的应用于各种信号的传输, 甚至成为了现代信息传输的主要介质;与此同时, 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各类控制、报警、显示等系统中的主要控制设备, 也越来越多的具有更为开放的RS232、RS458、Modbus等通信接口。这样, 在工业企业内, 建立一个为企业内有数据通信需求的系统, 提供传输服务的综合通信网成为了较为优选的方案。

4 建设综合通信网的可行性

虽然企业内部有通信需求的系统很多, 而且互不相通, 但是这些不同的、相互独立的系统都可以通过系统自身独立的数据交换机、光端机等, 将本系统需要远传的数据信息进行调制 (光/电转换) , 即将电信号转化为光信号, 这便使得各个系统数据传输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统一, 也就为工业企业内综合通信网的建设提供了充分条件。

不同系统经过转化后的光信号, 经过光纤跳线和所在建筑物内的“综合通信配线架”就可以进入企业内部的综合通信骨干网, 并借助该网, 将需要远传的数据、信号等传输至目的地;传输至目的地后, 再经过必要的光纤分配盘、跳线、解调器等通信传输接续、分配和光/电转换等设施, 将数据或信号复原、显示, 从而使多个相互独立的系统在远距离的传输中能够使用共同的设备机柜、配线架、光纤、路由进行数据、信号的传输, 达到一网多用、节约投资的目的。

5 应用实例

图1是某一在建外资化工企业厂区内骨干通信网的逻辑图, 图中的方框代表一个建筑物, 其中两个稍大的方框是整个综合通信网的两个汇接核心, 起着通信线缆的接续、分配和改变方向 (目的地) 的作用, 也许每个系统的信息发出地和接收目的地均不相同, 但通过这个通信综合网内的骨干线缆和跳线, 可以达到任何一个指定的位置。

在每个建筑物内设置有“综合通信配线柜”, 该机柜是多个通信系统线缆的汇接点, 柜内主要是光纤配线架、110铜缆配线架及理线设施, 机柜独立地存在于任何系统以外, 并为所有系统所共用。接入机柜的通信线缆, 主要是来自于周边建筑物或各个有远端通信需求的系统 (如:计算机局域网 (LAN) 、生产过程数据 (DCS) 、包括火灾报警在内的各类报警 (PLC) 、工业电视 (CCTV) 、电话等) 的光纤、光纤跳线或小容量的电话电缆等;机柜的接出部分为大对数的铜缆 (电话电缆) 和大芯数光纤, 这些电缆和光纤组成了厂区内的综合通信骨干网, 为了适应不同的系统的需求, 光纤分为多模和单模两种。

为了保证各类数据传输的畅通和便捷, 防止因为线路事故而造成非正常的通信中断, 对于大型的企业内光纤骨干网络一般采用放射、环状并存的方式进行配线, 并在企业界区内设置两个或三个光纤交汇核心, 该交汇核心通常设置在所在区域的通信负荷中心。各个交汇核心、各个生产装置控制室、主要的变配电所以及各个生产装置控制室之间都采用大芯数的光纤进行连接。

图2给出的是一个“工业园”级化工企业的“园区生产管理调度中心”结构示意图, 园区内的“园区生产管理调度中心”是一个通过“综合通信网”集合了多个报警、显示、管理系统的联合调度、指挥平台, 其主要包括有以下的功能:

(1) 各个生产装置 (分厂) 之间原料、产品的供给情况及调配管理。

(2) 各个生产装置 (分厂) 生产过程控制 (DCS) 的信息、重点区域有毒 (有害及可燃) 气体的监测数据及重点部位的CCTV图像信息等报警和显示。

(3) 工业园区内主要的交通路口、重点部位的实时安全状况;园区内所有区域火灾报警信息的显示;个别重要区域周边的风向、风速显示;个别重点区域的实时气体监测、环保监测数据的存贮。

(4) 工业园区内任何区域发生事故时, 都能应急预案实施救助、疏散。

在生产管理调度中心内, 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地与各个生产装置的操作人员同步了解不同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装置内可燃气体 (有毒、有害) 实时监测数据、重要区域的CCTV视频信息等, 掌握企业全局的生产、安全状况。

6 结束语

一个现代化工业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消耗的降低, 而实施这些措施的依据是生产过程的真实数据, 因此建立一个安全、可靠、便捷的企业综合通信网是必须的, 也是可行的。对于综合通信网的规划和建设, 应提倡“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综合利用”, 要多方面的协调各专业间的关系, 使有信息传输需求的各个专业能够了解综合通信网的用途和优点, 能够主动的配合企业综合通信网的建设。

工业企业综合通信网 篇2

(1987年1月1日国家经济委员会财政部财经综〖1987〗272号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经委(计经委)、财政厅(局),税务局,国务院有关部、局、公司:为了进一步调动企业和职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根据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关于开展综合利用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国发〖1985〗117号文件)中第十三条“国家设立综合利用奖”的规定,特作如下通知:

一、国家对企业开展综合利用取得成效的项目给予一次性奖励。获奖项目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属于《资源综合利用目录》范围内,能独立计算盈亏的;

(二)综合利用项目是盈利的;

(三)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二、一次性奖励的资金在当年企业按国家规定留用的该项目利润中列支,提奖比例和奖励标准由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核定,奖金水平与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挂钩,一般不要超过该治理三废项目留用利润的10%。对发放的一次性综合利用奖,不征收奖金税。

三、对少数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国务院主管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经委每年可进行表彰。国家也将不定期进行表彰。受表彰单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该项目开拓了综合利用或本地区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二)攻克了综合利用的重大技术难关;

(三)综合利用资源的程度在全国或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四)综合利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对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表彰:

1.产品质量不合标准;

2.发生重大人身伤亡、设备损坏事故;

3.资源被浪费、破坏或造成新的污染的。

表彰以精神鼓励为主,对少数成绩显著的单位,经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可适当提高受表彰单位当年一次性奖励的奖金提取比例,提高幅度不得超过5%。

四、综合利用的奖金只发给直接从事综合利用生产和经营管理人员。企业发放奖金时,应根据每个成员对综合利用贡献大小进行分配,与综合利用无关的人员不奖。

五、实行综合利用项目一次性奖励的企业,必须严格执行本办法的各项规定。如在奖励上弄虚作假,除追回多提取的奖金外,还要追究企业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综合利用项目的一次性奖励,由各级财税,银行等部门监督发放。

六、综合利用项目符合国家设立的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合理化建议奖和技术改进奖规定的,可按有关条例的规定执行,不能重复发奖。

工业企业综合通信网 篇3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2年10 月开始启动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的申报和评审工作, 目的是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以下简称两化深度融合) , 总结和推广两化深度融合典型经验, 引领和提升全国两化深度融合整体水平,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本次评定的示范企业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包括27个行业 (领域) , 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的条件和评价标准是:国内大中型骨干企业;在行业内具有代表性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具有行业领先性和代表性、信息化应用较为全面、综合集成水平高、模式创新突出、融合程度高、效益明显、保障能力强、具有较高推广价值。该称号是国家信息化领域最高级别的荣誉, 烽火通信荣获该荣誉, 是国家对烽火通信信息化成果和技术水平的高度肯定和认可。

烽火通信的两化工作坚持战略引导、规划先行、业务覆盖、集成深化的总体思路。经过多年的建设, 烽火通信的信息化应用已覆盖了公司主要业务环节。与此同时, 两化融合工作也不断推动信息化应用的深度集成, 促进了烽火通信以价值链为核心, 基本实现市场、研发、制造、采购、客服等相关部门有效协作。

工业企业综合通信网 篇4

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着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亟需优化升级的压力,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要通过供给侧改革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不断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企业是市场供给的主体,供给侧改革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发挥好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主导作用,只有切实提高企业产品创新效率,解决好产能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等因素造成的“供需错位”问题,才能真正启动内需,为新常态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 研究评述

在现有文献中,测算与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工业企业研发效率是当前的热点与重要内容。国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比较早,Perelman(1995)对经合组织(OECD)11个成员国的八大工业部门,同时使用SFA和DEA方法测算了1970~1987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了对比分析[1]。Granderson(1997)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选取1977~1989年的数据为样本,对美国天然气管道运输业的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测算分解[2]。Kim和Han(2001)运用SFA方法,对韩国制造业1980~1994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3]。Hashimoto和Haneda(2008)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日本医药业1983~1992年间研发全要素生产率[4]。J.W.B.Bos等人(2010)对欧盟制造业进行了研究,运用建模策略解释了不同行业的技术效率差异[5]。Fernando JiménezSáez等人(2011)运用DEA方法,对西班牙食品技术部门研发效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提高研发效率的若干措施[6]。Pammolli等人(2011)通过对比欧洲和美国制药业的研发效率发现,区域因素不是造成研发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7]。

国内学者尽管对工业企业研发效率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冯根福(2006)选取35个行业1996~2004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SFA法对中国工业企业的研发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8]。张海洋(2008)运用DEA-Tobit法对我国1995~2004年各省市大中型工业的研发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9]。黄佐钅开(2009)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分解,对长三角地区的高技术新产品开发效率进行了测度[10]。傅晓霞(2011)运用中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1996~2005年的面板数据,利用SRA、SFA和DEA等方法对工业企业的研发效率进行了系统评价[11]。李晓燕、冯俊文(2011)运用DEA方法的基本思想,构建了新产品开发的项目规划和决策支持理论模型[12]。许敏,谢玲玲(2012)运用DEA方法通过对2003~2010年间我国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值的比较,探讨省际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差距[13]。张江雪、朱磊(2012)基于绿色增长视角,运用四阶段DEA模型对我国2009年各省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14]。冯志军、陈伟(2013)采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我国2001~2010年各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变动原因及地区差异[15]。王新红、郝海蕾(2013)运用DEA方法从行业角度对2007~2011年间我国工业企业研发效率进行测度,大多数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16]。屈玉阁(2015)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了2005~2011年我国30个省市工业企业的研发效率[17]。

文献分析表明,国内外对工业企业研发效率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有文献侧重于对工业企业研发效率的研究,企业研发活动一般包括产品研发和技术研发,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技术创新往往强调创新的内在过程特征,而产品创新侧重于商业和设计行为,具有外在的成果特征;产品创新除了技术创新因素外,还可能包含商业创新和设计创新因素。针对企业产品创新效率研究的文献很少,工业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从产品创新角度研究其效率问题更有市场价值。为此,本文围绕企业新产品开发问题,运用DEA-SBM模型探究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低下的原因,为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解决思路。

2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2.1 研究方法

DEA是应用数学规划模型评价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部门”或“单位”间相对有效性的非参数估计方法。比较常见的有CCR模型和BCC模型,分别用来处理生产技术的规模收益不变(CRS)和规模收益可变(VRS)假设下的决策单元(DMU)有效性问题。由于这两种模型均为径向DEA模型,对技术无效率程度的测量只包含了所有投入(产出)等比例缩减(增加)的部分。对无效DMU而言,其当前状态与强有效目标值之间的差距,除了等比例改进的部分外,还包括松弛改进的部分,在效率值的测量中并未得到体现。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采用Tone Kaoru(2001)提出的SBM模型进行分析,以便解决径向模型对无效率测量没有包含松弛变量的缺陷。

SBM模型采用ρ*表示被评价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它同时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对无效率状况进行测量,因此称为非导向模型。在径向模型中,规模效率值=CRS效率值/VRS效率值(SE=TE/PTE)。在非导向SBM模型中,通常把CRS效率值与VRS效率值的比值称之为“规模效应”,以示区别。

假设要测量n个DMU的技术效率,记为DMUk(k=1,2,…,n),每个DMU有m种投入要素xik(i=1,2,…,m),q种产出yrk(r=1,2,…,q),则第k个DMU的相对效率衡量指标ρ*可表示为:

其中,λ表示DMU的线性组合系数,s-、s+分别表示投入和产出的松弛变量。显然,SBM模型(1)是非线性规划模型,为便于理解,可以通过变换将其转化为线性规划模型(2)。

ρ∈[0,1],ρ=1表示被评估决策单元DEA有效,ρ<1表示被评估决策单元DEA无效。SBM模型计算出的ρ值为技术效率值(TE),可以将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与规模效应(SE)的乘积,即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规模效应(SE)。SE=1表示被评估DMU处于规模经济状态,SE<1表示被评估DMU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

2.2 变量选取

运用SBM模型对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进行测度,投入产出指标的合理使用很重要。

(1)投入指标的选取。由于对产品创新效率问题研究的文献很少,本文借鉴工业企业研发效率的相关文献中一般采用R&D人力投入和R&D资金投入的做法,选取新产品开发人员数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作为投入测度指标。(2)产出指标的选取。选取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产出测度指标。一般认为,DEA分析要求DMU数是指标数的3倍以上,选取上述3个投入产出指标对中国30个省市工业企业(西藏除外)进行分析符合要求。

3 结果分析

本文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西藏自治区由于部分数据缺失,从研究样本中予以剔除。运用2012~2014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口径,收集整理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2015)》、《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3~2015)》、《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2015)》。

3.1 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分析

近年来,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表现为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结合经济实际,本文选取非导向SBM模型进行效率分析,采用Max DEA6.9软件依次计算2012~2014年各省市工业企业的DEA效率值,结果如表1所示。

注:MTE-技术效率均值,MPTE-纯技术效率均值,MSE-规模效应均值。

续表

由表1所列示的各省市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值的测算结果,不难发现如下特点:

(1)2012~2014年各省市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值的3年均值只有0.584,平均水平偏低,由于本文采用非导向SBM模型测算各省市工业企业产品创新的技术效率值,这一结果表明无论从投入还是产出角度分析,各省市工业企业产品创新的技术效率水平普遍较低,离效率前沿面偏离较远。在全国30个省市的工业企业中,只有上海连续3年位于前沿面;福建、河北、河南等15个省市工业企业产品创新的技术效率值低于平均水平,占省市比例的50%。其中,青海省工业企业产品创新的技术效率3年均值仅为0.057,产品创新效率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市。

(2)从产品创新效率的分解情况看,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应的3年均值分别为0.704、0.874,前者低于后者,表中数据显示,21个省市工业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值低于规模效应值。其中,海南、江苏、上海和天津的工业企业纯技术效率位于DEA前沿面上;全国各省市工业企业的规模效应值均小于1,说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规模无效性问题。

(3)从连续3年的情况看,全国各省市工业企业产品创新的技术效率均值依次为0.517、0.596、0.641,产品创新效率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但产品创新效率水平仍然偏低。纯技术效率均值和规模效应均值分别为0.666、0.703、0.743,0.823、0.882、0.885。这一方面表明与产品创新效率发展趋势完全相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纯技术效率的年均值都小于规模效应的年均值。

综上所述,中国各省市工业企业的产品创新效率普遍较低,且历年的纯技术效率均值都低于规模效应均值。由此可见,造成我国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低下的主要因素是纯技术效率,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管理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相比,各省市工业企业产品创新的规模效应均在0.8以上,已接近生产前沿面,提升空间不大,企业盲目地扩大规模无益于产品创新效率的提高。

按照东部(11个省市)、中部(9个省市)和西部(10个省市,西藏除外)的划分方法,将全国30个省市工业企业连续3年的规模收益情况通过表2予以列示。

注:Irs表示规模收益递增,Drs表示规模收益递减,Con表示规模收益不变。

表2最末一行频次分布的具体情况为,2012~2014年东部11省市工业企业规模收益递增、递减、不变3种情况的频次分布为9∶17∶7,中部9省市为12∶5∶10,西部10省市为26∶1∶3。统计数据表明,东部地区大部分省市工业企业在产品创新方面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减趋势,从投入角度看,东部省市工业企业的产品创新存在投入过量问题;从产出角度看,企业产品质量不高,没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存在供需错位问题;西部地区则完全相反,绝大多数省市工业企业规模收益递增趋势明显,其中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7个省市连续3年呈现规模收益递增趋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企业应该加大产品创新投入力度的同时,切实提高纯技术效率,通过创新不断提高产品创新的投入效率。中部9个省市工业企业的产品创新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要通过消化过剩产能,提高产品有效供给的质量,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

3.2 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的差异性检验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地区在宏观经济政策、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差异,工业企业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出东强西弱的特征。那么各地区工业企业的产品创新效率是否也存在差异呢?接下来我们将按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划分方法,结合表1中给出的各省市3年均值,采用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方法,分别对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应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见表3。

注:*表示概率p值小于α=0.05的显著性水平(双尾检验)。

如表3所示,技术效率和规模效应的显著性概率p的值分别为0.229、0.221,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存在地区差异;纯技术效率的显著性概率p=0.032,说明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采用两独立样本曼———惠特尼U(MannWhitney U)检验法,对三大地区间的纯技术效率差异进行两两检验,发现纯技术效率差异源于东部和中部(显著性概率p=0.016)、东部和西部(显著性概率p=0.046),西部和中部的纯技术效率差异不明显(显著性概率p=0.441)。由此可以推断,各地区工业企业的产品创新效率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并不显著,但东中西三大地区工业企业产品创新的纯技术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的纯技术效率(0.884)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上述检验结果的政策启示在于:(1)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不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各地区工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不强,企业产品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地方政府应该进一步推进企业产品创新工作,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将企业产品创新真正融入到当地经济发展当中去,逐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规模效应的区域差异也不显著,说明各地区工业企业的产品创新规模已接近生产前沿面,一味地追求规模扩张无助于产品创新效率的提高。(3)纯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显著,其政策寓意在于区域工业企业应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高创新管理效率;国家和中西部地方政府应着力推进有利于当地科技人才引进、科技资源分配的政策体系,构筑鼓励企业产品创新的制度环境,切实促进工业企业产品创新,不断缩短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4 结论

通过运用DEA-SBM方法对我国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结论如下。

(1)我国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整体水平比较低。各省市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连续3年的均值仅为0.584,离生产前沿面尚有41.6%的改进空间。产品创新效率进一步分解的结果表明,纯技术效率偏低是造成产品创新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这意味着加大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力度,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是提升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的关键。

(2)从各地区工业企业产品创新的规模收益变动情况看,东部地区总体上呈现规模收益递减(Drs出现频次为17)趋势,说明东部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投入相对过剩,应适当调节创新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工业企业的发展模式逐步从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西部地区总体上呈现规模收益递增(Irs出现频次为26)趋势,说明西部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投入相对不足,应加大产品创新投入力度,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注意提高有效产出的质量。

(3)从区域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的差异性看,技术效率、规模效应的区域差异并不明显,而纯技术效率差异显著。国家应在科技资源分配政策方面向落后地区倾斜,地方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建立有利于工业企业产品创新的政策体系。

上一篇:分化能力下一篇:数学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