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式教学(共12篇)
分解式教学 篇1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 依据“贯通古今, 中外关联”的原则, 以模块为架构, 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 在不同的模块主题之下, 又划分出不同层级的若干单元主题以及更具体化的主题内容, 这种内在结构状态要求重视“整体”性与“主题”性教学设计。同时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 对一直以来困惑的难题, 如“三维目标”中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何更好地找到平衡点与切合点;一课内容有时往往纵横几个朝代 (或几个国家) 的大容量知识, 其内在的隐性知识、规律性认识等如何更好地揭示与提升。针对上述特点及难题, 在教学实践中, 逐步形成了“分解·聚合式”教学。
一、案例描述
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 综合参考几个“同课异构”课件的基础上, 对“古代商业发展”进行了“分解·聚合式”教学设计 (如图1) 。
附:情境设计
乔家大院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 在包头苦心经营, 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 店铺、居宅达到1 000多间。到第三代乔致庸, 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 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 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以下三则情境运用乔家大院创始人乔贵发的经商历程。
情境一 (虚拟) :假如乔贵发生活在以下朝代, 他是否可以进行下列商业活动。
西周:用3 000两白银收购了一批北方皮草。战国:与吕不韦合资在邯郸开了一家会馆。唐:跟随“俞大娘航船”走南闯北。宋:将丝、瓷等由海路远销到东欧, 有时会遇上海盗。元:到京城进货时住进会馆, 遇到很多晋商和徽商。
情境二:乔贵发, 山西人, 早年是衣不遮体、无依无靠的光棍汉。乾隆初年背井离乡, 到内蒙古一家当铺当伙计。与一店员 (山西老乡) 结为兄弟, 并合伙到夜市摆摊, 卖些零星杂货……夜市有不少酒楼, 酒香四溢……常常引得他们的肚子发出信号, 但为了攒钱, 他们从不敢走进酒楼……
情境三:就是这样艰辛10余年后, 乔贵发和老乡多少有点积蓄, 便转到包头开了一个草料店, 兼营豆腐、烧饼、切面……因待人接物好, 又善管理, 生意日见兴隆……买卖越来越发达, 财物越来越雄厚。因此, 他将经营项目大大扩展, 包括粮食、布匹、绸缎、烟酒、蔬菜、皮毛、旅馆、当铺、钱店、票号等等, 且经营地点从包头发展到相当繁荣的都会……
二、设计说明
1.贯穿一气的串联情境设计——在于穿针引线揭示教学“主题”
“古代商业发展”案例中的三个情境设计将三“目”内容进行串连, 在于穿针引线揭示教学“主题”。一方面为每目内容的分解提供“情境性”的明线载体;另一方面进行教学“主题”的提示——即“商业现象”、“商业政策”、“商业结果”。
2.明线在于分解
“分解”设计的目标主要是解决以“目”为单位的块状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因此“分解”设计时应以材料为载体, 以问题的形式贯穿学生活动始终。以“古代商业发展”为例, 对第一目内容“商业经济的发展”用四则材料对古代商业现象进行解读与分析 (说明:以下材料整合了几个“同课异构”教学案例并进行完善) 。
材料一:庖牺氏没, 神农氏作……日中为市, 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货, 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
材料二: (战国)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司马迁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2) 材料二反映当时商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材料三:阅读3幅图, 分别为丝绸之路、唐朝主要交通、海上交通路线图。
(3)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角度:商业范围、交通变化)
材料四: (明清时期) 商业资本十分活跃, 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 他们在各地设会馆、组织商帮。如晋商、徽商等。他们从事各种转贩活动……清代, 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 富甲天下, 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以上资料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4) 请回答:明清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通过对以上“材料与图片”的阅读, 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既关注了书本知识的运用与落实, 又在材料与问题情境中拓展了学习内容, 在活动“过程”中进行了能力与方法的培养。
3.暗线在于聚合
由于新课程每个专题都围绕某个涵盖面广、聚合能力强的主题展开, 因此知识的难点及内在逻辑关系往往隐含在繁杂内容之中, 需教师进行“聚合”设计, 必须对这一专题内容进行总体教学难点、内在逻辑关系、蕴涵的情感进行审视, 并进行“揭示”的突破。
以“古代商业发展”为例, “聚合”环节设计与突破如表1。
三、“分解·聚合式”教学设计步骤
以“古代商业发展”为例, 提出了“分解·聚合式”教学方式——以揭示教学“主题”的“情境载体”串联点为明线, 将对应的知识块进行问题与活动设计, 进行“能力”“过程”“方法”的分解, 同时对知识的宏观整体特点、内在逻辑关系、规律性认识、总体情感提升等隐性知识进行暗线设计, 或逐步块状知识分析或总体分析中进行聚合。这样的教学, 在明线中较好地解决三维目标的平衡点与切合点, 在暗线中总体揭示知识的逻辑关系、内在规律及情感的提升等。其设计步骤如下:
1.进行“明线”设计:确立主题, 构建主线, 寻求适宜的情境串联载体
根据教学内容确立主题、主线, 围绕主题主线寻找情境串联点。串联点的选择一定要反映事物发展的典型案例、诗歌、图片等, 这样的情境串联点设计能引人入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不脱离教学主题。
2.进行“暗线”设计:宏观审视教学难点、隐性知识、逻辑关系、内在规律, 进行归纳式提问设计
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特点分析、内在规律的揭示并不是局部知识内容所能解决, 需整体考虑, 因此“暗线”设计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进行“分解”教学:对情境串联点对应的知识块进行问题、活动教学
对相应知识进行问题、活动设计, 应围绕三维目标, 找到三维目标的平衡点与切合点, 既要注重基础知识, 更要关注“过程”、“方法”与“能力”的分解与落实。
4.进行“聚合”教学:宏观揭示教学难点、隐性知识、逻辑关系、内在规律、情感品质, 进行归纳分析
有些特点的揭示需在逐步的过程中, 有些内在规律的认识、知识块之间的逻辑关系需最后总结时进行归纳提升, “聚合”教学则能整体地进行把握。
四、“分解·聚合式”教学思考
1.“分解·聚合式”教学是“专题模块”体系下“整体”教学的高效范式
“模块课程”取代了过去的“线性课程”, 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在结构上的最大变化。由于“模块”以专题为基本单元, 是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构成的一个整体, 因此“模块”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也主要是以“专题”为单元, 围绕特定“主题”组织、整合相关教学内容, 加强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沟通, 其主要特点是侧重“整体性”与“主题性”。
但就实际专题下的一课“主题”内容而言, 呈现在师生面前的第一感觉却是知识点多、内容繁杂、辅助系统多 (如导语、学习建议、课前提示、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等栏目) , 有雾里看花之感。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过场”“程式”教学, 会陷入侧重知识点、总体思路不清晰等低层次教学。而“分解·聚合式”教学无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范式, 具体体现在:
一是时间的高效。专题下的具体化主题知识内容往往要求一课时完成, 而实践中教学进度远远达不到规定要求, 一课时内容需二课时完成, 主要原因除内容繁杂外, 更多是因为教师缺乏“整体”设计的教学方法, 经常陷在知识点的讲解与落实之中。“分解·聚合式”教学能较好地以“情境”为架构, 以问题、材料为载体, 以学生活动为抓手, 对块状知识内容进行能力与方法的分解与落实, 又在知识的逐步总结归纳中进行聚合, 在时间上能高效地完成教学进度。
二是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度高。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的设置尽可能地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 尤其是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重视主体的探究和感悟, 以及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而“分解·聚合式”教学中的“分解”教学主要解决的是知识、能力与方法的有效结合, 将学科知识的学习、方法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掌握融入探究过程, 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中, 体验“方法”与“策略”的重要性,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运用”, 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性、策略性知识, 提高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在“聚合”环节中, 又能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将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显性 (具体化) 揭示, 在情感的积极感悟与体验中, 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与培养。
因此, 基于“分解·聚合式”教学的高效性, 教师进行“整体”教学理应成为教师的教学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基于主题和专题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选择一定的情境载体, 对主干知识进行能力与方法的分解设计, 对知识难点、内在逻辑关系、规律性认识的分析与理解进行“聚合”归纳, 这样的“整体”教学就一课时而言能使效能最大化。
2.关注“情境”串联点的设计
这一教学方式的突破点与创新点是对“情境”串联点的设计与选取, 其方法有:
(1) 要求“贯穿一气”。串联“情境”的设计在于穿针引线, 在于开启一扇窗, 打开一片天地。因此基于“共同主题”下的情境设计应贯穿一气, 体现情境的“整体性”、“连续性”。
(2) 要活泼有新意。新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繁杂, 设置活泼而有新意的串联“情境”能大大激发学习兴趣, 并能在“活泼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中、主线清晰中进行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能力。
(3) 要紧扣相应的知识内容。串联“情境”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开启“情境”的“窗”打开一片天地, 因此“情境”的设计必须紧扣所学知识内容, 并围绕这一知识根据“三维目标”要素进行过程、能力与方法的“分解”设计。
(4) “情境”载体可多样化。串联“情境”材料的选取可多样化, 或诗或图片或案例, 在多样化前提下力求前后的统一性。因此, 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加强一些感性材料的积累。
总之, 贯穿一气的情境载体, 让学生通过“情境”的“一扇窗”带动活动的开展、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学习内容的拓展、情感的体验, 在主线清晰、主题明了的感性学习中进行理性把握。
3.适宜一课时内容的教学
“分解·聚合式”教学设计是基于专题为基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的一种范式, 一专题知识下又设若干单元主题, 一单元主题往往紧凑为一课时内容, 这一课时内容由于主题具体化而又切口小、3~4“目”块状知识结构非常适宜“分解·聚合”教学, 这样既能达到主题清晰、主线明了, 又能在生动活泼的“情境”载体串联下, 或逐步分解或综合聚合, 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以上以“古代商业发展”为例提出的“分解·聚合式”教学, 体现了新课程“整体”教学的一种设计方法。教师应在“整体”教学思想指导下, 按照不同的学习主题和实际需要, 将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与取舍, 同时还需有机地联系已学知识、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世界和生活经验, 对教材资源进行二度开发与丰富完善。在具体落实中, 需根据三维目标要求, 对课程内容进行“问题化”、“活动化”、“情境化”转化, 使学生借助问题、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拓展思维, 提升认识。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17.
分解式教学 篇2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 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 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 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 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关于图谱的几点说明
1.杨式太极拳图解有动作分解图244幅和附图7幅.共 计251幅,其中有76幅是按照杨澄甫生前拳照摹绘的.其余是根据需要而添绘成杨澄甫体型的。今将按杨澄甫原照所描之图 的图号列出.以便读者参考:3、6、9、1l、14、17、22; 24、28、33、35、37、41、43、49、53、56、60、74、78、81、82、85的侧面图,87、90、92、93、96、103、105、109、111、112,115、118、121、124的 侧面图,127、130、133、135、139、142、143、146、153、156,160的侧面图,163的侧面图,169的正面图,172、175、179、181、184、187、189、195、199、202、206、207、209、212、214、217、218、220、223、227、228、230、232、238、241、244。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 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 状任选方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3.图中所有带有实线或虚线的箭 头,均表示手或脚的动作趋向,所有图中的箭头,均表示由本图过渡到下一图的动作趋向。凡动作较简单、用文字即可能说 明的,即不再在图中表示其动作趋向和绘箭头,可参看文字和后一图就可明了。
4.带有 实线的箭头表示右手或右脚的动作趋向,带有虚线的箭头表示左手或左脚的动作趋向。
.为了表示动作趋向的空间,带有虚实线的箭头大致上按透视原理绘制:近读者的一面为粗、大,远读者的一面为细、小。
6.由于太极拳中脚的动作也较细致,为了表明脚与地面的关系,在脚旁绘上阴影,以资 区别。(参阅下图,第一表示全脚着地,第二脚旁无阴影者表示全脚离地,第三表示脚跟着地,第四表示脚尖着地)
第一式预备式
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 眼向前平视。(图1)
要 点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作后如,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 “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例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 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3.精神要自 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 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 起势
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图2)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图3)
要 点
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 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 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 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2.练习太极拳 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 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 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 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
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后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可停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一气呵成。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 似停非停”。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松懈、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拳谱
第一式 预备式 第十五式 抱虎归山 第二式 起势 第十六式 肘底 看捶 第三式 揽雀尾 第 十七式 左右倒撵猴 第四式 单鞭 第十八式 斜飞 式 第五式 提手上势 第十九式 提手上势 第六式 白鹤亮翅 第二十式 白鹤亮翅 第七式 左搂膝拗步 第二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第八式 手挥琵琶 第二十二式’海底 针 第九式 左右搂膝拗步 第二十三式 扇通背 第十式 手挥琵琶 第二十四式撇身捶 第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第二十五式 进步搬拦捶 第十 二式 进步搬拦捶 第二十六式 上步揽雀尾 第十三式 如封似闭 第二十七式 单鞭 第十四式 十字手 第二十八式 云手 ———————& sdfs 第二十九式 单鞭 第五十六式 单鞭 第三十式 高探马 第五十七式 下势 第三十一式 左右分脚 第五十八式 金鸡独立 第三 十二式 转身蹬脚 第五十九式 左右倒撵猴 第三十三 式 左右搂膝拗步 第六十式 斜飞式 第三十四式 进步 栽捶 第六十一式 提手上势 第三十五式 翻身撇身捶 第六十二式 白鹤亮翅,第三十六式 进步搬拦捶 第六十三式 左搂膝拗步 第三十七式 右蹬脚 第六十四式 海底针 第三十八式 左打 虎式 第六十五式 扇通背 第三十九式 右打虎式 第六十六式 转身白蛇吐信 第四十式 回身右蹬脚 第六十七式 搬拦捶 第四十一式 双峰贯耳 第六十八式 揽雀尾 第四十二式 左蹬脚 第六十九式 单鞭 第四十三式 转身右 蹬脚 第七十式 云手 第四十四式 进步搬拦捶 第七十一式 单鞭
第四十五式 如封似闭 第七十二式 高探马带穿掌 第四十六式 十字手 第七十三式 十字腿 第四十七式 抱虎 归山 第七十四式 进步指裆捶 第四十八式 斜单鞭 第七十五式 上步揽雀尾 第四十九式 野马分鬃 第七十六式 单鞭 第五十式 揽雀尾 第七十七式 下势 第五十—式 单鞭 第七十八式 上步七星 第五十二式 玉女穿梭 第七十九式 退步跨虎 第五十三式 揽雀尾 第八十式 转身摆莲 第五十四式 单鞭 第八十一 式 弯弓射虎 第五十五式 云手 第八十二式 进步搬拦捶 sdfsdfd 第八十三式 如封似闭 第八十五式 收势 第八十四式 十字手 第一式预备式
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图 1)
要 点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 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 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第二式 起势
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图2)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图3)asdff 要 点
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 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该式两臂 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 散乱。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在这点上,初学者 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 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 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
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后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可停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一气呵成。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似停非停 ”。asdf 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松懈、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杨式太极拳图解 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2
揽雀尾
(一)左右掤式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45度,身体同时右转45度。随转体时,重心渐
渐移于右腿,右腿屈膝微蹲,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提。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经腹前而上,在右胸前向右向里向左抹转一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时经 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右肘稍坠;略低于眼神稍先于右臂到达,并要顾
向左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踏实,脚尖斜朝西南,弓左腿,体稍向左转,当左脚跟一经着屈,以左小臂向左上弧形掤
腕.两臂呈弧形。眼随转体平视转移,及右臂。(图4-5)
动作二:右腿继续渐渐下蹲,左脚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 全脚蹬右腿,成左弓步。当左脚前迈时,身地,身体即渐渐右 转。同时,左肘稍出,左掌高与肩平,腕微里屈,掌心斜朝右面上方;右掌向前而右弧形下采至 高与胯齐,掌心朝下,手指朝前,坐腕,指节微向上翻。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左右分开(图6)。动作一、二为左掤,动作三、四为右掤。
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微左转,右脚经左踝内侧弧形向前提起。随转体时,左肘 向左后方微下撤,自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随下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右面下方;右掌同时向左弧形抄
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眼神略顾左臂后撤,即渐渐转向右臂前方 子视。(图7)动作四:右脚向右(西)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脚而至全部踏实,弓右腿,蹬 左腿,成右弓步;同时身体微向右转。随着转体,右小臂同时向右(西)上掤,右掌高与肩平,肘稍低于掌;左掌随
右臂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顾及右小臂前棚。(图8—9和图9的正面图)注:关于动作说明中的臂外旋或臂内旋的详细动作.在这里作一下说明,后文不再重述。臂外旋,如以右手心朝里(图乙)为例,就是把拇指的一侧向掌背(或拳背)一面旋转,使手心转朝外,亦即使小臂的桡骨离
开尺骨而向“外旋”转(如由图乙向外旋转而成图甲);臂内旋,就是把拇指一侧向掌心(或拳心)一面旋转,使手心转朝里,亦即使桡骨围绕尺骨“内旋”而交叉在尺骨的上面(如由图甲向内旋转而成图乙)。
要 点
1.身体左右转动时要以腰为轴,身体仍须正直,后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这样做。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均匀。
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后,但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要做到协调 一致。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4.《十三势行功心解》要求“迈步如猫行”。因此.凡步迈出都必须轻灵。例如该式右脚向右 迈出,应以坐实之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着迈出的右腿向前徐徐伸迈,才不致笨重。这也是“分清虚实”在步法上的一种表现。
5.凡弓步,弓腿之膝不可超出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得挺直。凡弓 步,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一般以弓腿负担体重十分之七,蹬腿负担十分之三。膝要与脚尖方向一致。6.右臂前掤须与肩平,不可偏高或偏低;掤出时肩关节不可前探;不可过于前棚,要以上体直 立前移而右膝盖不超出脚尖为度,同时身体不可前扑。
7.重心前移时,腿、腹、胸、手须不先不后地一致前去,自然“上下相随”,变动过程中也要 保持“立身中正”。(二)捋式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同时渐渐左转;同时左臂外旋,右臂内旋,使右掌心翻朝外下,左掌心翻朝里上,两掌随翻随向左捋。(图10)动作二:身体继续微左转;重心继续移向左腿,坐实左腿,成右虚步;两臂稍沉肘随转体继续左 捋,左掌至左胸前,右掌至右胸前;在开始左捋时,眼神先关及右臂左捋,将要捋至尽处时,眼神稍关及左手,即渐渐转向 前(西)视。(图11-12)要 点
1.两臂须随腰左捋。左掘时两掌不可向外豁开,但两肱里侧也不可贴着肋部;沉肘起着护胁的 作用,但两腋要留有约可容一拳的空隙。整套动作都应该这样,避免把身体困住。
2.左捋时身体仍须正直转体,不可前俯后仰或摇晃;关键在于“上下相随”、“不先不后”。如果,下肢后坐得快些就会前俯,慢些就会形成后仰。
3.在捋的动作过程中,由于翻掌、沉肘和向后坐实左腿等,看来两掌似乎稍有低下的现象。其 实两掌并不是有意识地向左“下”搌。这点在循着棚、搌、挤、按四式规定的定步推手中也是如此:其中“捋”式也同样只 向左《或右)捋,并没有向下之处。所以,凡是向左(右)“下”捋或向“下”捋者,都是不正确的,因这与推手是不相符合 的。
4.掘时左臂松松捋住,捋的过程中,两手要保持着与推手中捋式时同样的距离,也就是要用一 手搭在对方腕节,一手搭在对方近肘节的大臂处来引进,使搌化的距离相等,不可拉得太开,这叫做“上于两膊相系”。(三)挤式
动作:身体微右转;同时体重渐渐移向右腿,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着转体,右臂外旋 使右掌心翻朝里,左臂内旋使左掌心翻朝外,右臂呈弧形横于胸前,右肘稍低于右腕,左掌在右小臂里侧,以右小臂与左掌 向着贴近右脉门内侧;右臂。(图13—
右(西)挤出;左掌随挤随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14)要 点
1.前挤时上身不可前俯或后仰;肩部不可耸起,须放松下沉;臀部不可凸出;肘部不可抬起,须稍低于腕。2.挤出后左掌与右脉门之间要似挨非挨。(四)按式
动作一:右臂微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左掌经右掌上侧交掌而过,随即两掌分开,距离稍狭于肩,两掌心皆朝下,两肘渐屈下沉,带
动两掌略向下抹回;同时重心渐渐后移,腿;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图15—16)动作二:两掌向前按出,两腕平;同时,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向前平视,眼神 要关及两掌前按。要 点
胯根(股骨头关节)微向后抽,使身体正对前方,不致偏向左斜角。2.两掌要随陪后坐抹回。要松肩,两肘不可外凸。
坐实左抹回。
高与肩弓步;眼(图17)
1.重心渐渐后移时,右 3.两掌须随重心前移而向前按出,呈微微往上的弧形,但幅度不宜大;两臂与肩部不可紧张,不可耸肩。两时不可用力挺直,身体不可前俯或后仰。
4.两掌尚未按出时,左掌心斜朝右面前方,右掌心斜朝左面前方;两掌按出时,掌心须随按随 向前转,但两掌心不可转至朝正前方;同时要求两掌根下沉,拇指一侧微往后翘。
5.初学太极拳时,首先要把整套的所有动作和姿势都做准确,然后在做每个动作的同时还要练习运劲。
第七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经右胯侧),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左下向前而上(高与横膈膜齐)弧形右移。眼随
转腰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图29—30)动作二:左脚提起,上体继续向右微转;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移,左掌继续向右弧形落 于腹前;眼稍关及右掌即移顾左掌。(图31)动作三: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也同时渐渐 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左胯旁;右掌也随着体重前移和
身体左转继续弧形向上经右耳旁向前(东)推出。眼关及左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右掌前推。(图32—33)要 点
1.两手必须随腰的转动而动作;腰部由右转变为左转时,切不可摇晃,因为一摇晃,上体势必 或侧或倾或仰或俯,与“立身中正”的要求不符。向前迈步时,上体也仍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在迈
步过程中,因为只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撑,所以往往会为了照顾身体的平衡而把臀部凸出,这就不符合“敛臀”和“尾闾正中”的要求了,这点必须注意。定式时两手应该同时到齐,不要一只手已停着,另一只手还在运转。
2.由图30过渡到图31时,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要与左脚提起一致;体左转、变弓步与右掌推出要 一致。整个搂膝拗步动作要做得协调、圆满、柔和,不可有滞顿或棱角的现象。
3.右肩往下松沉时,不可形成右肩低左肩高的现象。整套动作中双肩须平齐。
4.凡搂膝拗步中搂膝的一臂要呈弧形,避免伸直;推出的右掌,要微微旋转而推出,但到定式 时,掌心不可正对前方,须稍朝左斜;两掌要坐腕。
第八式 手挥琵琶
动作: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如前所述,弓腿的一足负担重心约百分之七十,要完全落实),右 脚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体渐渐右转;右脚稍提起,向前也距原地一脚许落下,以脚 跟着地,脚尖微抬,膝微弓,成左虚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前弧形上举,随举随着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右,食指高与眉齐; 右掌也同时随转体向下后撤,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左,收于左肘里侧,两掌心前后遥对,如抱琵琶状。眼通过左掌向前平视。(图34— 35)
要 点 1.由搂膝拗步变为手挥琵琶时,重心前移和后坐都要求上体正直,不可前俯 或后仰。2.右掌后撤收回时,要以腰为轴,要松肩、坠肘、沉腕这样节节贯串地收回;要以身领手,不 可先将右掌撤回而不顾肩肘部分。
3.左掌上举要带弧形,右臂也不可挺直。
4.做手挥琵琶动作时要有下沉的气势,但精神仍要具有轻灵活泼的意思。5.同前提手上势要点2,惟左右式相反。
第九式 左右搂膝拗步(一)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经右胯侧,随下 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前弧形向右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转腰向前平视 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图36)
动作二、三:步动作二、三。
同前左搂膝拗(接图31—32再接37)要点同前
左搂膝拗步。
(二)右搂膝拗 动作一:左脚左掌渐渐弧形向左转体自前弧形向左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身体继续微左转;随转体,左掌弧形向左斜角 上移,右掌继续向左弧形落于腹前;眼神稍关左掌即移顾右掌。(图39)动作三:右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也同时渐渐 右转,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掌随转体向下经右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右胯旁;左掌也随着重心前移和
身体左转继续弧形向上经左耳旁向前(东)推出。眼一关及右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掌前推。(图40— 41)要点与左搂膝拗步同,惟左右式相反。(三)左搂膝拗步
动作与前右搂膝拗步相同,惟左右式相反。(图42接31-33)要 点
1.同前搂膝拗步要点。
2.练习该拳套时,其步型中弓步、虚步的两脚不可站在一条横线上,这样容易产生重心不稳和 别扭的现象;必须后一脚与前一脚彼此稍微离开横线。所以每当上步或退步时就应注意落步的地点要稍开一些,才显得平稳。“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引自《太极拳论》)这句话,也包括步型与步法的正确性在内。
第十式手挥琵琶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八式“手挥琵琶”相同。(图34—35)第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中(一)左搂膝拗步相同。(图36接图31—32再接图43)
第十二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45度,身体渐渐左转,随即重心渐渐向前移于左腿,右脚跟离地(开始上步)。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左下(低与胯齐)移,随移随变拳并随着臂内旋使拳心朝下;左掌也随转体向左后移。眼神关及右手下 移,但不可低头。(图44)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同时,右拳自右前向左下绕;左掌向左而上划 弧,步
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撇45度,身体渐渐左转。随转体,后移,随 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同时右掌也随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顾及左掌。(图38)
高不超过耳部,随划弧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眼稍关右拳向左下绕,即渐渐转向右平视。(图45,反面参看 图99)
动作三:右脚向右前(东南)斜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即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 于右腿,左脚提起;身体同时渐渐右转。随转体,右拳自左而上经胸前向前搬向右经右臂里侧前拦,掌心朝—47,反面 参看图100-101)动作四:左脚前上一步,转;随转体,左掌继续向前探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
出,随搬随着臂外旋使拳心渐渐翻朝里面上方,随即渐渐向下弧形抽回;左掌也同时随转体弧形
右。眼神关顾左掌前拦。(图46
先以脚跟着地;同时身体继续右出,右拳 弧形收回于腰际,拳心及左掌前探。(图48,反面参看
图102)
动作五:随即重心渐渐移于左腿,左脚渐渐全脚踏实,弓左
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身体渐 渐左转。随转体,右拳向前打出,虎口渐渐转朝上;左掌微里收,坐腕,指尖斜向上前,附于右小臂里侧。眼向前平视,眼 神要关及右拳打出。(图49,反面参看图103)
要 点
1.在连续进步时,要求“迈步如猫行”,并要求速度均匀,上下相随;上身要正直,不可歪斜 和仰俯;右脚前上一步时要比一般步型
更开得阔一些,并要避免上体随右脚上步而向右倾斜。. 2.步法和手 法要随腰转动;右拳搬出时不可离身体太远,并注意不可抬肘;右拳打出时要随腰转动,并随打随着臂微内旋,使虎口转朝 上;右拳打
出时中间经由心口向前打出,这叫做“拳从心发”。握实,不可用力握紧。
动作一:右腿弯屈,左掌经右肘下向右外
掌,沉肘向里弧形抽
3.练该拳套时,拳要自然 第十三式 如封似闭 重心渐渐向后移到右腿。同时,伸,并沿右臂向前掠出,随掠随 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右拳变回,随撤随着臂外旋使掌心也翻
朝里,两掌高与肩平,指尖朝上,两臂 交叉,右臂在里。眼神关顾两掌。(图50—51)
动作二:重心继续后移,坐实右腿;两掌向左右分开,稍狭于肩,随分随着两臂内旋渐渐使两掌 心翻相对。(图52)
动作三,重心渐渐前移,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两掌向前按出,随按随着两臂继续内 旋使掌心翻至斜朝前,手腕高与肩平;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前按。(图53)
要 点
1.两臂须随身体后坐回收;两臂交叉时要避免两肩缩拢或耸起;要松肩坠时,两肘略分开,腋 下须留有余地,约可容一拳,但肘部不可外凸或抬起;同时两肘不可后撤到身体后方,以免把自己困住。2.重心后移要坐实右腿,松腰胯,不要做成重心没有后移,单是仰身;后坐仍要保持上体正直。重心前移和后退时,要注意胸、腹的齐进齐退,不先不后,身法就能保持中正,不致形成前俯后仰。3.同前揽雀尾中按式要点1、2。
第十四式 十字手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同时身体右转;随转体,两肘弯屈分开,带动两掌移至额前(距额部约本 人两拳左右);随移随着两臂微内旋使掌心朝前,两臂呈环形;眼随转体通过两掌之间向前平视。(图54)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脚跟先离地,渐至全脚提起左移(与肩同宽),以脚尖先着地渐 渐全脚踏实;随即重心右移,两腿渐渐起立,两膝微屈,成开立步;随着重心左移,两掌分别自左右而下经腹前向上划弧合 抱交叉于锁骨前,右掌在外,交叉点距锁骨约本人两拳半;两掌经腹前时,即随划弧随着两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眼先 关及两掌划弧,当两掌将要交叉时即向前平视。(图55-56)
要 点
1.当左脚尖里扣渐至踏实时,右脚跟即渐渐离地提起,须象翘翘板一样此伏彼起。这也是步法 中分清虚实的锻炼方法的一种。当右脚一踏实,就接做下一动,即左脚尖里扣。
2.整个十字手的动作,要上下相随,要同时开始动作,同时完成,务求协调一致。3.十字手的两臂须呈环形,须松肩沉肘,不可耸肩抬肘。4.两腿起立时,身体各部都须放松。
杨式太极拳图解 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3 第十五式 抱虎归山(一)右搂膝拗步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两腿渐渐屈膝下蹲,随着重心移于左腿,右脚渐渐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
身体右转。随转体,左掌自胸前下抽,向左弧形举至与左肩齐平,掌心朝上;右肘下沉自然带动右掌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 使掌心翻朝下。眼先关及左掌左举,即转向右平视。(图57—58)
动作二:右脚向右前(西北)斜方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弓 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身体继续右转;随转体,右掌继续向下经膝前搂至右胯旁,左掌自左而上经左耳旁随转体向前推出;眼 稍关右掌搂膝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掌前推。(图59—60)
要点同前搂膝拗步。(二)捋式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渐渐左转。同时,左肘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上;右掌 自右胯旁弧形向前经左臂里侧举于左掌前,掌心朝外下。(图61)动作二:与前第三式“揽雀尾”(二)掘式动作二相同,惟方向不同,前揽雀尾的弓步、虚步是朝 着正西方,此动作以及后面挤、按各动作是朝西北斜方进行的。(图62)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二)捋式要点相同。(三)挤式、按式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三式“揽雀尾”(三)挤式和(四)按式相同,惟方向不同。(图63—67)
第十六式 肘底看捶
动作一、二同第四式“单鞭”动作一、二(图18—20),惟方向正斜不同。(图68—70)
动作三:重心全部移于右腿,身体微左转,左脚提起向左后(正东)方摆出。随转体,左掌向左弧 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右掌也紧跟着向左弧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前;两肘稍沉、微屈,使 两掌心遥对。眼
神关及左掌左移。(图71)
动作四:左脚向左(东)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左转;右脚提起,向前微移落下,重心即渐渐移于右腿;随转体,两掌弧形向左平移,左掌移至左侧时即弧形向左下移,两臂随移随着内旋使两掌心翻朝下 ;眼神先关及左掌左移,当右掌将移至胸前时即顾右掌。(图72—73)动作五: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略提,稍移向左前落下,以脚跟着地,身体继续向左微转。随 转体,左掌自左而.下向里经右前臂内侧向前上圆转穿出,掌心朝右,食指高与眉齐,与鼻尖对准;右掌向左经左掌外侧下 盖,随盖随着握拳,置于左肘下,拳眼朝上,拳心朝里。眼稍关左掌向左下绕,当左掌经右臂里侧将要穿出时,即向前平视,眼神仍要关及左掌穿出。(图74)
要 点
1.自抱虎归山过渡到肘底看捶的动作须根据“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和“绵绵不
断” 的要求进行,勿使有棱角和停顿处,要做得圆满、协调。步法和手法均须随腰转动。两脚不要双重,要此起彼落,象翘翘板 一样。
2.当两掌向左平移时,要注意勿使右掌荡下,在平移过程中右掌须坐腕;平移时左手去、右手 跟,距离要均等。3.做图74的姿势时,左膝要自然微弓;注意两肩不要上耸,松腰胯;两臂须呈弧形,不可挺直 ;胸部不要正对前方,要侧朝右前斜方;左掌要坐腕。
第十七式 左右倒撵猴(一)右倒撵猴
动作一:身体右转,右胯根内收,左脚尖仍稍离地。同时,左掌向前微伸;右拳变掌自左肘下经 腹前向
右下弧形抽至右胯旁,随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眼关左掌前伸。(图75).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经右踝内侧提起;身体继续向右微转;同时,右掌向后稍 偏右弧形举至与肩齐,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眼神关顾右掌后举。(图76)动作三:左脚后退一步,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脚尖朝东北);身 体渐渐
左转;右脚尖随即移向前方(东);随转体,左掌弧形向后抽回于左胯旁,右掌弧形向上经右耳侧向前推出;
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推。(图77—78)(二)左倒撵猴
动作与前右倒撵猴动作二、三同,惟左右式相反。(图 79—81)
(三)右倒撵猴
动作与前右倒撵猴动作二、三相同。(接图76—77再接图82)要 点
1.在连续退步时要注意,两脚不要踏在一条线上,要稍离开些。当一腿提起准备退步时,另一 支撑腿不可起立,须仍保持虚步时的高度;注意上体不要前俯。
2.当一掌后抽时,须经胯旁,初学者往往做成经肋旁,那样手臂就成直角而不成弧形,就显得 不宽舒和别扭。
3.按上述倒撵猴动作是三个,郧退三步。为了加大运动量也可以做五或七个(必须逢单数才能衔 接下一拳式),但是如果倒撵猴五或七个,后面的“云手”也必须相应地增加为五或七个,否则收势时就会收不回原地。第十八式 斜飞式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后提回。同时,左掌自左而上向右划弧,屈臂置于左胸 前,掌心朝下,手与肩平,臂呈弧形,肘部微坠;右掌自前而下经腹前向左划弧,掌心朝上。与左掌相对合抱。眼神关顾左 掌划弧。(图83)动作二:身体右转;同时右脚向右后(南稍偏西)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转体,右掌以大拇指一侧向右后上方(扌列)出,高与额齐;左掌
向左弧形下采,高与胯齐,掌心朝下。左脚尖随右手例出向里扣。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
关及右掌例出。(图84—85,附图85的侧面图)要 点
1.右脚向右后方迈步时,身体平衡较难掌握,往往右脚落地时显得笨重;须坐实左腿,松腰胯,先转腰,随转腰向右后渐渐迈出,才会显得轻灵,同时可避免上体前俯。
2.左臂在两掌合抱时须含有拥意,右掌向右后上方例出时,劲要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通于脊背,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例出,身、手、步协调,说到一齐俱到,不先不后;不要单以手例出,丢开其他部分不管,就达不到“上下相随”和劲路上的要求。例出时右臂要微屈。3.由于右脚迈步较难掌握,所以还要注意速度上的均匀,避免产生停顿的现象。
第十九式 提手上势
动作一: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 体微左转;右脚稍提起,也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以脚跟着地,脚尖微抬,膝微弓,成右虚步;同时,左掌弧形向前上移,右掌沉肘微里收,与左掌向胸前合拢,右掌在前高与眉齐,掌心朝左;左掌高与胸齐,掌心朝右,正对右肘关节。眼通过 右掌向前平视。(图86—87)
动作二、三与前第五式“提手上势”动作二、三相同。(接图25—27)要 点
1.由斜飞式过渡到图87的动作,腰部以及上下肢动作要同时开始,同时完成。2.与前第五式“提手上势”要点同。
第二十式 白鹤亮翅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六式“白鹤亮翅”相同。(参见图28)第二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相同。(参见图 29—33)第二十二式 海底针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当重心前移于左腿时,右臂外旋使掌心转朝左,左掌随重心前移向前上微荡;随重心后移和身右转,屈右肘,右 腕向里提回,左掌也同时沉腕。眼神关顾右腕提回。(图88—89)
动作二:左脚略里收落下,以脚尖点地,成左虚步;腰向左转,坐实右腿,左胯根内收,折腰下 沉;同时,右掌随转腰向前下插,左掌弧形下落于左胯旁;眼前视,眼神要关顾右掌下插。(图90)要 点
1.左脚提起,略里收落下时,右腿要渐渐下蹲,左脚尖渐渐落下虚点地面,重心须全部由右腿 支撑。
2.右腕向里提回时要防止耸肩抬肘。
3.做海底针时,左掌似乎没有很明显的动作,因此初学者往往把左掌的动作忽略掉,其实左掌 必须随重心前移、后坐和转腰进行动作,否则就不符合“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另外,两臂不可伸直,须微屈。
4.右掌向前下插要随右腿下蹲和折腰而动作,并要以肩催肘、肘催手,节节贯串地下插。5.折腰时,自颈椎至腰脊要保持成一直线,不可低头、弓背。眼视右掌前方,但不可把头抬起。要注意顶劲和沉气,上下一气贯通。
第二十三式 扇通背
动作一:身体右转并直起,左脚提回。同时。右掌由体前上提,随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
朝右; 左掌自左胯旁向胸前上提,掌心朝右,手指朝上。眼神关顾右掌上提。(图91)
动作二: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左腿渐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右臂继续微内旋、屈肘,右掌弧形
上托,置于右额前,掌心朝外;左掌沿右臂向前平推。眼向左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前推。(图92)
要 点
1.左脚前迈时右腿要坐实,不可站起,落步时不可太快,速度要均匀,并防止身体摇晃和前俯 后仰。
2.变左弓步、左掌前推与右掌上托三动作要一致。
3。右掌上托要防止耸肩抬肘;左掌推出时,掌心不可正对前方,并要坐腕。
4.做扇通背的动作时往往容易挺胸、直臂,这就会不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的要求,同时也 不符合“含胸拔背”的要求。所谓“劲以曲蓄而有余”,就是要使动作还有伸展的余地,因此做太极拳的任何动作时手臂与 两腿都不可伸直或挺直。弧形要求圆满,处处要有能“八面支撑”的意思。
第二十四式 撇身捶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同时微右转。随转体,右掌自右前而下(握拳)划弧置于肋前,屈 肘横臂,拳心朝下;左掌弧形上举于左额前上方。眼神稍关右手划弧,即随转体平视转移。(图93)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身体继续右转;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右而下经右小臂外 侧弧形落下,右拳向右前撇;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手动作。(图94)动作三:右脚向前(稍偏右)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右腿渐至全脚踏实,弓右
腿,蹬 左腿,左脚尖微里扣,成右弓步;
身体继续右转。同时,右拳继续随转体向前弧形下撇,收于腰侧,拳心朝上;左掌弧形收 至胸前经右小臂里侧上方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前推。(图95—96,撇身捶整个过程图的反面可参看图 143—147,彼此动作完全相同)
要 点
1.手法和步法要随腰转动,并要协调一致。
2.右脚落步时不要与左脚踏在一条线上,并注意右脚尖要正对前方,不要外撇。
3.图93的姿势在动作过程中要清楚、正确地显示出来,不要胡乱地划过去,但也不可因此停顿。
第二十五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左转。同时,左肘随转体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 右拳臂内旋向前上伸于左掌上侧,拳心朝下。眼神关顾右拳前伸。(图97)
动作二:重心继续移向左腿,身体继续左转,两手随转体向左移。(图98)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同时,右拳自右前方向下经腹前向左绕,随向左缓 缓划绕,拳心转朝下;左掌向左而上(高不超过耳部)划弧,随划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眼稍关顾两手划绕,即渐 渐转向右平视。(图99)
动作四、五、六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三、四、五相同,惟方向不同:该式为向西进步,前面的进步搬拦捶为向东进步。(图100-103,反面同图46-49。整个进步搬拦捶的过程图,反面还可参看图148-154)要 点
1.此式与前面的进步搬拦捶各在其承上的衔接动作上不同,前面的“进步搬拦捶”是上承左搂 膝拗步,而该式是从撇身捶过渡而来,前式图45-49与该式图99-103同。2.与前进步搬拦捶要点相同。
第二十六式 上步揽雀尾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腿向前提起;身体左转。随转体,左肘向 左后撤下沉,自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右拳变掌自前而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 左手成抱球状;两臂皆呈弧形。眼略顾左小臂,即转向右臂前方平视。(图104接图7)
以下掤、捋、挤、按的动作与第三式“揽雀尾”——即自(一)左右棚式动作四起,至(四)
按式止 相同。(图 8-17)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同。
第二十七式 单鞭动作和要点均与第四式“单鞭”同。(图18—21接图105)第二十八式 云手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微右转。同时,右吊手变掌自右而下划弧;左掌随转体稍向前下肩平,掌心朝下。眼神关及右掌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脚跟先离地);身微左转。右掌形运转,掌心朝里;左掌也同时
移,屈臂沉肘,手与下移。(图106—107)左腿,右脚向左提起随转体自右下向 左弧向左上弧形运出,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此时右掌也运至近左腕。眼随转 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左运。(图108)
动作三:右脚向左半步落下,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右移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微右转。右掌随转体自左而上(高处与眉齐)向右运转,掌心仍朝里;左掌也同时自左而下向右运,随运随着臂微外旋使掌心渐渐转 朝里(稍斜朝上)。眼神随转体关顾右掌右运。(图109)动作四:。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脚跟先离地);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右掌随转 体向右弧形下运,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左掌继续向右上运,向右接近右腕。眼神关及右掌右运。(图110)
动作五:左脚向左横跨半步,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左移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左转。左掌随转体继续自右而上经面前(高与眉齐)向左运;右掌继续自左而下弧形左运,随运随着臂微外旋使掌心渐渐转朝里(稍 斜朝上)。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左掌左运。(图111)动作六: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左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身微左转。右掌随转体继续 自下向左弧形向上运;左掌继续自上而左弧形向下运,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
下。眼神关顾左掌左运。(接图108)
动作七、八、九、十是重复动作,与动作三、四、五、六同。(图109-11l再接108)动作十一、十二、十三、十四仍是重复动作,与动作三、四、五、六同。(图109-11l再接108)动作十五同动作三。(接图112)
要 点
1.云手时,身体转动要以腰脊为轴,要徐徐转动,不可胡乱摆动,上体不可倾斜,要保持“立 身中正”。
2.两臂要随腰运转,要自然、圆活。经下面向左或右向上运时要含有上抄之意;运转到上面的 左或右肘不可抬起,小臂要松松掤住而运转。两臂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更迭运转:左手为主时,右手相随;右手为主时,左手相随;不散漫,不僵滞。
3.脚提起时要脚跟先离地,踏下时要以脚尖先着地;当踏下的脚跟一经踏实,另一脚的脚跟即 离地,要此伏彼起,象翘翘板一样。
4.自动作三到六为一个云手,后面又有两个是重复动作,共为三个云手。在上述倒撵猴的要点 中已经提到,如果场地宽阔而要加大运动量,将倒撵猴重复为五或七个,则云手也要从三个增为五或七个,然后再接着做动 作十五,由动作十五(图112)再接下一拳式“单鞭”。第二十 动
九式 单鞭
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
右腿,左脚提起(脚跟先离地);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右掌随转体 向右弧形下运,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并随着五指下垂撮拢成吊手;左掌继续经右上(向右接近右腕)
左运,随运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眼稍关右掌右运,即移顾左掌。(图113- 114)动作二与第四式“单鞭”动作四相同。(图115)要点与第四式“单鞭”相同。
第三十式 高探马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左脚尖随重心后移自然离地。同时,右吊手变掌,屈右肘,弧形移 至右肩前;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转为斜朝上。眼神关顾左掌翻转(图116)。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回,向里半步落下,以脚尖点地,右腿同时渐渐起立(膝部 仍微屈),成高式左虚步;身体随着渐渐左转。随转体,右掌稍向左经左臂上侧弧形前探,手指斜朝左面前方,掌心朝下,高与眉齐;左掌经右臂下侧向下弧形收于左腰前,手指斜朝右面前方,掌心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探。(图 117-118)
要 点
1.当重心移向右腿时(图116),要坐实右腿,要以左胯根渐渐里收来带动左脚提起,同时上体不 可后仰;当左脚一经离地收回,右腿即渐渐起立,顶劲要具有冲霄之意,沉气于小腹,有上下对拉,拔长身肢之意。
2.两臂要呈弧形。右掌前探时不可耸肩。要拔腰,但不
可挺胸或弓背。右臂不可挺直;手指不 可朝前,朝前就会失掉
坐腕的意思。
第三十一式 左右分脚
(一)右分脚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右腿渐渐下蹲,左脚提起;身体随着微右转;同时,右掌随转 体向右弧形往里抹转,左掌向左弧形前抹;眼神关顾右掌右抹。(图119)
动作二:左脚向左前(东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体重渐渐移向左腿,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左掌自左而前向右经右臂下侧向里抹转大半个平
圆,左臂横屈成弧形,左掌横置于右 胸前、右肘旁,掌心斜朝里上;右掌自右而里向左经左臂上侧向前抹大半个平圆,即向右前(东南)斜方探出,掌心斜朝左前,指尖斜朝上。眼神关顾右掌抹转探出。(图120-121)
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身体随着微左转。同时,左掌微向前方上移; 右掌自右而下弧形抄至左掌外侧,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两手交叉,左掌在里。眼神关顾两掌交叉。(图122)动作四:左腿渐渐起立(膝仍微屈),右脚向右前(东南)斜方分出,脚面自然绷平,高与胯平;同 时,两掌向左右分开,掌心皆转朝外,指尖朝上。眼神关顾右掌分出,并通过右掌向右平视。(图123-124。附图124的侧面 图,系按杨澄甫原照所绘,由于该图当时没有摄成斜角,而摄成侧面,今仍将该图列入,一方面可
给读者看到杨氏原来姿势,另一方面也可作侧面图参考。后面还有几幅图也因类似原因作为附图,后文不再说明)。
要 点
1.两掌各抹转一个平圆时,臂要呈弧形,肘部稍沉,抹转乎圆要均匀。右臂在抹转后探出时也 不可挺直。
2.两掌合抱交叉后仍须随左腿起立而柔和地向上向外微移,才显得轻灵、沉着。如果左腿起立 时两掌交叉呆滞现象。合抱时两掌腕部不可松懈地弯屈。
3.两手分开要和右分脚一致。同时两臂也不可伸直,要微屈肘使前臂稍向身前方弯屈;肘部也 须略沉,低于腕部,并要坐腕。
4.分脚时身体要稳定,不可俯、仰、倾、侧;两肩不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而紧张,仍须松肩。只有“虚灵顶劲”和“气沉丹田”才会使身体易于保持平衡。(二)左分脚
动作一:右脚下落,左腿渐渐下蹲,身微右转。同时,左掌屈肘右抹,随抹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 渐翻朝下;右掌自右向前抹,随抹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图125)动作二、三、四同前右分脚动作二、三、四,惟左右式相反。右分脚方向为东北,左分脚方向为 东南。(图126-130)要点与前右分脚同,惟左右式相反。第三十二式 转身蹬脚
动作一:左脚落下,左膝微提,以右脚跟为轴,身体迅速向左后转;同时两掌向胸前合拢交叉,左掌在
着不动,就会产生外,两掌心皆朝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图131-132)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左脚以脚跟慢慢向左蹬出,脚尖朝上,右腿随着左脚蹬出渐渐起 立,右膝仍微屈;眼关左掌分出,并通过左掌向左平视。(图133)要 点
1.同前右分脚要点3、4。
2.左腿须随转身收回,不可着地;要“含胸拔背”,不可后仰。
3.左脚蹬出时要为着力 注:老师原来
以脚跟点。杨澄甫的分脚、蹬脚,都是提膝后迅速踢出,劲透脚尖或脚跟,踢出时都有风声,后来他改为缓缓踢出或蹬出。
第三十三式 左右搂膝拗步(一)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左脚收回,右腿渐渐下蹲。同时,左掌向右经:左胸前向左下弧形下搂;右掌弧 形移至右耳侧,随移随着臂外旋、沉肘使掌心斜朝面部。眼神稍关左掌下搂,即转向左视。(图134)
动作二: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渐渐左 转,弓
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搂至左胯旁,右掌也随重心前移和身体左转而向前(西)推出;眼 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推。(图135)
(二)右搂膝拗步
动作与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2)右搂膝拗步动作相同,惟方向相反,第九式是面朝东进行动 作,此式是面朝西。(图136—139,反面参看图38—41)要点 与前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要点相同。第三十四式 进步栽捶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身体渐渐右转,重心随着渐渐移于右腿,左脚(脚跟先离地)向前提起 ;同时,左掌随转体自前向右弧形下搂,右掌自右胯侧向右向后向前(变拳)划弧置于右.腰侧;眼神关顾左掌下搂。(图140 -141)动作二: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 右腿,成左弓步;身体同时渐渐左转.沉腰落胯。随转体,左掌继续弧形而下经左膝前搂至左膝旁;右拳向前面下
方打出,低过于膝。眼向前视,眼神要关及右拳下打。(图142)
要 点
1.当左脚前迈脚跟尚未着地时,注意上体保持正直;当左掌搂过左膝时,上体随右拳下打折腰,并沉腰 胯。但折腰时,自颈椎到腰脊仍要保持成直线,不可弓背、低头或抬头。
2.眼视右拳前方,但不可抬头。3.两肘须微屈,不可挺直。
第三十五式 翻身撇身捶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同时直起、右转。随着转体,右拳屈肘横臂移于左肋前,拳心朝 下;左掌自左而上弧形上举于左额前上方。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手移动。(图143)动作二、三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动作二、三相同,惟方向相反。(图144-146,反面参看图 94-96)要点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相同。第三十六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相同,惟方向相反。(图147-153,反面参看图97- 103)
第三十七式 右蹬脚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踏实,身体渐渐左转,坐实左腿,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左前上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转朝里;右拳变掌自右前而下向左弧形上抄,与
左掌合抱、交叉,右掌在外,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转朝里。眼向右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抱。(图154-155)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右脚以脚跟慢慢向右蹬出,脚尖朝上;左腿随右脚蹬出时渐渐 起立,膝仍微屈。眼关顾右掌分出,并通过右掌向右平视。(图156)要 点
1.与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一)右分脚的要点3、4相同。
2.右 第三 动作
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力点。十八式 左打虎式
一:右脚下落,左腿渐渐下蹲。左掌自左
而前向右弧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 朝里;右掌同时微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转朝下。眼神关顾右掌。(图157)
动作二:右脚落于左脚旁,两脚相距稍狭于肩,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 踏实,左脚随即提起(脚跟先离地);两掌随重心移于右腿向右继续下移,左掌经右肱前,随移随着左臂继续微外旋使掌心翻 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图158)
动作三:左脚向左后(西稍偏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 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同时左转。随重心左移和转体,左掌自右肱前而下向左经左膝前向左(变拳)而上划弧,停于 左额前上方,当左掌变拳自左而上划弧时,左臂内旋使拳心渐渐翻朝外;右掌变拳,随转体自右而前向左屈肘横臂置于胸前,拳心朝里,拳眼朝上,与左拳眼上下相对。眼先关左拳,当左拳将至左额前上时,即向前平视。(图159-160,附图160的 侧面图和正面图)
要 点
1.右蹬脚后,右脚下落时,左腿要相应地下蹲来控制右脚轻缓地着地,这样才符合既轻灵又沉 着的要求;如果单是右脚落下,就显得平板呆滞。
2.左脚迈步时要注意“迈步如猫行”的要求,同时上体要保持正直。3.两手过渡为打虎式时,弧形要走得圆,不要有棱角。上下肢要相随一致。4.当左手经过左膝前时,掌心朝上要有搂膝之意。
5.成打虎式时,两臂要呈弧形,圆满地曲蓄,肩部防止上耸。
第三十九式 右打虎式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坐实左腿,右脚渐渐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左拳 变掌弧形向左下落,掌心朝下;右拳变掌,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移于左肱前。眼稍关左掌,即随转体平视转移。(图161)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右转,右脚向里提起,然后向右前(东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部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转体和重心右移,右掌自左
肱前而下经右膝前向右(变拳)而上划弧,停于右额前上方,当右掌变拳自右而上划弧时,右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外;左 掌同时变拳随转体自左而前向右屈肘横臂置于胸前,拳心朝里,拳眼朝上,与右拳眼上下相对。眼先关右拳,当右拳将至右 额前上时,即向前平视。(图162-163)要点与左打虎式相同,惟左右相反。
杨式太极拳图解 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3 第四十式 回身右蹬脚
动作一:左脚以脚掌为轴,脚跟里磨踏实,身体渐渐左转,重心随着左移;同时,左拳随转体向 左平移,右拳向右弧形下移(此时两拳已开始松开);眼随转体平视转移。(图 164)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微左转,右脚提回;同时,两拳变掌,左掌向左前上 伸,右掌向下经腹前向左与左掌合抱交叉,左掌在里,掌向前平动作二相
第四十一式 双峰贯耳
动作一:右脚下落,右膝提起,以左脚掌为轴,身体迅速右转 45度(向东南斜方);同时,两掌 随转体各自左右弧形移至胸前。随移随着屈肘和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面上方,两肘下坠,两臂呈弧形,两掌相距(以拇指一 侧为度)同肩宽。眼随转体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拢。(图167)动作二:左腿渐渐下蹲,右腿前(东南)迈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右腿渐至全脚踏实,弓右
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两掌自前而下经右膝两旁分向左右划弧,随划随着两臂内旋,随即变拳向前上以虎口勾击,成钳形状,两拳稍高于头,两虎口相对。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拳。(图168-169和图169的正面图)要 点
1.迈步时要坐实左腿,收右胯根,然后以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右腿前迈,上身保持正直。迈步 的速度要均匀。
心皆朝里。眼稍顾左掌上伸即转视。(图165)
作三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同。(图166)
要点与前“右蹬脚”相同。2.随着落胯、沉气、松肩,两掌向下经膝旁时,要以两肘下沉来带动两掌下落,不可单是两掌 下落,要用整体的劲使掌背沉着松净地下落。
3.两拳向前上勾击要与右弓步协调一致。
第四十二式 左蹬脚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微右转,左脚向前提起(脚跟先离地);同 时,两
拳变掌分向左右下落,经腹前向前上划弧合抱。交叉于胸前,左掌在外;随划弧随着两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眼先关两 掌划弧,当两掌将交叉时即转向左平视。(图170-171)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左脚以脚跟慢慢向左蹬出,右腿随左脚蹬出渐渐起立,膝仍微 屈。眼
神关顾左掌分开,并通过左掌向前平视。(图 172)要点与第三十七“右蹬脚”相同,惟左右相反。
第四十三式 转身右蹬脚
动作一:右脚跟离地,以右脚掌为轴,身体迅速向右后转;同时左脚随转体自左而前右摆,下落 于右踝旁,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而至全脚踏实,随即左腿微下蹲,右脚提起;同时,两掌随转体
自左右向胸前合抱交叉,右掌在外,掌心皆朝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抱。(图173-174)动作二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作二相同。(图175)
要 点
1.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要点相同。
2.转身时须借右脚辗地(一经辗地,脚跟即离地)和左腿摆动之势,才能迅速圆润地转向后面。转身时,身体不可前俯后仰,否则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
3.两掌合抱交叉要与转身动作同时开始,同时完成。
第四十四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左腿渐渐下蹲,右脚下落,腰微右转。同时,有掌变拳自右而下经腹前弧形左绕,拳心 翻朝下;左掌随左腿下蹲时稍下沉,即自左而前弧形向上(高不超过耳部)划弧,掌心朝右下。眼稍关右拳左绕,即渐渐转向 右平视。(图176)
动作二、三、四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三、四、五相同。(接图46—49)要点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要点相同。
第四十五式 如封似闭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相同。(接图50— 53)第四十六式 十字手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四式“十字手”相同。(接图54—56)第四十七式 抱虎归山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相同。(接图57— 67)第四十八式 斜单鞭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四式“单鞭”相同,惟方向正斜不同。(接图68,再接图177—179)
第四十九式 野马分鬃(一)右分鬃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微左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左腿坐实,右脚收回经左踝侧向 前提起。同时,左掌屈肘弧形移于左胸前;右吊手变掌自右而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手成抱球状;两臂皆呈弧形。眼神关顾左掌。(图180)
动作二:右脚向右(西稍偏北)迈出,身体渐渐右转,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 全脚踏实,弓右腿,蹬
左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掌随转体向右上方以大拇指一侧弧形例出,高与眉齐;左掌向左弧形下采 于左胯旁。眼神关顾右掌(扌列)出,稍先于右掌到达右方。(图181)(二)左分鬃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身微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
腿,右腿坐实,左脚经右踝侧向前提 起。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移于右胸前,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左掌向右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 心翻朝右面上方,与右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图182-183)
动作二:左脚向左(西稍偏南)迈出,身体渐渐左转,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 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左上方以大拇指一侧弧形例出,高与眉齐;右掌向右弧形下采 于右胯旁。眼神关顾左掌(扌列)出,稍先于左掌到达左方。(图184)(三)右分鬃
动作与前(二)左分鬃动作相同,惟左右相反。(图185-187)要 点
1.野马分鬃的弓步比一般弓步稍微开一些,但不到45度斜角;脚尖要与膝盖方向一致。
2.两掌成抱球状时,注意不可抬肘。
3.右或左手例出时要随腰转动,并要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向外(扌列)出。同时例 出与转体、变弓步要协调一致。下采的一手不要离胯部太近。两臂要呈弧形。
第五十式 揽雀尾
动作一:身体微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提。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 下沉里收于右胸前,随里收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右肘稍坠,略低于腕;左掌同时向右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 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两臂呈弧形。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顾及右臂。(图188)
动作二、三、四与第三式“揽雀尾”(一)掤式的动作二、三、四相同。(接图6-9)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一)掤式要点相同。
(二)捋式、(三)挤式、(四)按式的动作和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相同。(接图10-17)第五十一式 单鞭
动作和要点与第四式“单鞭”相同。(接图18-21,再接图189)第五十二式 玉女穿梭(一)左穿梭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同时,右吊手变掌自右向前下划弧,左掌也渐渐下移。(图190)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身体渐渐右转,右脚提起;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而左经胸前向右 弧形上掤,左掌继续向前下划弧。眼神关顾右掌向右上拥。(图191)动作三:身体继续右转;右脚向右(西稍偏北)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 而至全脚踏实;左脚经右踝侧向前提起。随转体,左掌经腹前向右弧形移至右小臂下侧;右掌也随转体继续稍右棚,即沉右 肘,自然带动右掌向下移回。眼稍关右掌后移,即转向前平视。图(192-193)动作四:左脚向左前斜方(西南)迈出一步,以脚跟着地。同时,左小臂经右小臂下侧向前上棚; 右掌(沉
肘)经左小臂上侧穿回,随穿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前面下方。眼向左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臂前棚。(图194)动作五:重心渐渐移向左腿,左脚全部踏实,身体渐渐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小臂经面前上翻,随翻
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前面上方,左掌停于
额前;右掌同时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
关及 右掌前推。(图195)(二)右穿梭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横臂(臂呈弧形)移于胸前,随 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左臂外旋、沉左肘自然带动左掌下移,并使掌心翻朝里。眼神关顾左掌移回。
(图196)
动作二:身体继续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随转体移动。同时,右臂随转体右 掤;左掌沉肘经右小臂上侧继续向下移回。眼神先关及左掌下移,即转视右臂前方。(图197)
动作三、四与前左穿梭动作四、五相同,惟左右相反,前左穿梭方向为西南,这一右穿梭方向为 东南。(图198—199)(三)左穿梭
《因式分解》教学设计 篇3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中的重要内容,它与前一章整式和后一章分式联系极为密切。因式分解的教学是在整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论依据就是多项式乘法的逆变形。它不仅在多项式的除法、简便运算中有直接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分式的约分与通分、解方程(组)及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此,学好因式分解对于代数知识的后续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因式分解的概念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它是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论基础,也是本章中一个重要概念。教材在引入中是结合剪纸拼图来阐述这一概念的,也可以与小学数学里因数分解的概念类比予以说明。在教学时对因式分解这一概念不宜要求学生一次彻底了解,应该在讲授因式分解的三种基本方法时,结合具体例题的分解过程和分解结果,说明这一概念的意义,以达到逐步了解这一概念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并会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2.能力目标:由学生自行探求解题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智能,深化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看谁算得快:(抢答)
【初一年级学生活波好动,好表现,争强好胜。情境导入借助抢答的方式进行,引进竞争机制,可以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兴趣,并增强竞争意识和探究欲望。】
(二)探究新知
1.请每题答得最快的同学谈思路,得出最佳解题方法。(多媒体出示答案)(1)a2-b2=(a+b)(a-b)=(101+99)(101-99)=400;
【“与其拉马喝水,不如让它口渴”。探索最佳解题方法的过程,就是学生“口渴”
的地方。由此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的无意识的观察转变为有意识的观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及时予以肯定。】
3.类比小学学过的因数分解概念,得出因式分解概念。(学生概括,老师补充。)
【让学生自己概括出所感知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课题:§6.1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分解因式。
(三)前进一步
(要注意让学生区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防止学生出现在进行因式分解当中,半路又做乘法的錯误。)
【注重数学知识间的联系,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由学生发现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整式乘法
说明:从左到右是因式分解其特点是:由和差形式(多项式)转化成整式的积的形式;从右到左是整式乘法其特点是:由整式积的形式转化成和差形式(多项式)。
结论: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多媒体展示学生得出的成果)
(四)巩固新知
1.下列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为什么?
【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然后通过分析、讨论,达到理解的效果。】
2.你能写出整式相乘(其中至少一个是多项式)的两个例子,并由此得到相应的两个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吗?把结果与你的同伴交流。
【学生出题热情、积极性高,因初一学生好表现,因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分析:检验因式分解是否正确,只要看等式右边几个整式相乘的积与右边的多项式是否相等。
【进一步拓展学生在数学领域内的视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小热衷于数学的学习和探索。通过机动题,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熟练程度和思维的灵敏性、深刻性、广阔性及探研创造能力,及时评价,及时矫正。】
(七)课堂回顾。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与感受?说出来大家分享。
【课堂小结交给学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概念的发现过程,运用概念分析问题的过程,养成学生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唯有总结反思,才能控制思维操作,才能促进理解,提高认知水平,从而促进数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实现良性循环。】
分解式教学 篇4
为了提高用户的用电体验和精细化管理电力营销,全面掌握电力用户的用电行为特征越来越重要。通过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技术,可以为居民用户提供详实的家庭能效信息,帮助用户分析家庭能耗构成,使用户了解自身行为习惯对于家庭能效的影响,从而引导用户自觉地采取节能措施,并养成节能行为习惯,同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用电设备节能控制策略服务。
非侵入式负荷分解于20世纪80年代由MIT团队的Hart G.W.首次提出,目的是为了降低负荷监测的硬件成本,以便使电力公司在使用尽可能少设备的情况下获取较为具体的电能数据[1]。1997年,美国电科院开展了“非侵入式负荷监控系统”(Non-Intrusive Appliance Load Monitoring System,NIALMS)项目,该项目构建了多处理器的电力负荷暂态事件检测系统,用于对整个建筑负荷进行跟踪与分解[2]。Srinivasan等开发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非侵入式检测方法[3],但该方法无法在不同电压下对不同的负荷进行分类研究[4]。2012年J.F.Martins等人基于S变换提出一个新的非侵入式电力负荷监测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监测步骤[5]。2011—2014年,Tsai M.S.等总结了非侵入式负荷分解的发展,并提出将暂态过程电流作为特征,利用遗传算法进行特征优化,该方法对暂态过程的识别具有良好的效果[6]。
在国内,非侵入式电力负荷分解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2009年,牛卢巧提出了一种信号预处理算法——基于滑动窗的双边累积和(CUSUM)暂态事件自动检测算法,该方法可用来进行暂态过程的检测,从而为暂态过程的判别创造了条件[7,8]。同年,黎鹏基于功率信号,对系统稳态时非侵入式负荷分解做了相关研究,提出了最优求解法和表格法,在负荷较少时,能够有效实现系统稳态时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9,10]。2013年,余贻鑫等从负荷印记入手,阐述了非侵入式负荷分解的基本原理和求解方法[11]。2014年,林锦波基于聚类融合,提出了基于聚类的负荷识别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负荷曲线分类深度学习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2]。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非侵入式负荷分解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面向用户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技术研究内容,进而对涉及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性阐述,指出了技术研究的难点,并对未来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1 面向用户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技术研究内容
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面向用户的服务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获得用户的有效用电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准确地了解用户的用电行为并提供节能建议,是未来电力服务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对电力部门的统筹规划、用户能效评估和节能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技术研究内容包括居民用户用电设备的负荷特性特征库建立、面向居民用户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技术研究、居民用户用电数据采集方案研究3个方面。
1.1 居民用户用电设备的负荷特征库建立
居民用户用电设备的负荷特性特征库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基于负荷特性样本数据分析提取各种用电设备的负荷特征,将样本数据和特征数据存储到负荷特性特征库中。
通过对居民用户用电设备的了解,结合用电设备的用电特征,可确定影响用户用电设备的相关电力数据,包括负荷、电压、电流、电量等数据信息,规划建立用电设备负荷特征库,并采集用户常用用电设备的负荷特征数据,进行用电设备的负荷特征提取。随着科学技术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用电设备的类型和数量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用户用电设备特征库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过程,需要对用户的用电设备特征库进行持续不断的补充和优化。
1.2 面向居民用户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技术研究
面向居民用户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技术研究包括用户用电数据的负荷分解技术和负荷分解模型两部分内容,依托负荷特征库中的特征数据,利用相应的模型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基于非侵入式用户用电设备负荷分解的模型算法。
为了实现居民用户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需要研究非侵入式用电负荷分解算法,包括基于负荷信号时频分析的非侵入负荷分解技术研究、基于暂稳态信号分析的非侵入负荷辨识算法研究、基于系统辨识理论的非侵入负荷辨识技术研究以及基于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的负荷分解技术研究;需要研究居民用户用电负荷分解模型及设计,包括决策算法模型、相似度快速负荷识别算法模型、用电设备迭代式特征搜索算法模型等;需要实现基于大数据的负荷分解,主要步骤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接入、数据分析建模、模型评估等过程。
1.3 居民用户用电数据采集方案研究
居民用户用电数据采集方案研究主要结合目前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现状,设计切实可行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数据存储方法,为下一步居民用户用电设备的负荷分解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为了使面向居民用户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技术的研究成果得到应用,需要对实际用户的用电负荷数据进行高密度采集,具体需要研究居民用户用电负荷数据采集的方法、传输策略以及存储规则等,以满足基于大数据负荷分解数据的应用示范要求。
1.4 基于大数据负荷分解数据的应用示范
基于大数据负荷分解数据的应用示范对居民用户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模型进行实际的数据验证,确保数据分解的准确性和可用性,并分析用户的用能特征,包括高耗能电器识别、建立居民用户用电行为标签和居民用户用电节能建议等,为进一步完善居民用户的互动化、需求侧响应等应用提供有效支撑,为居民用户的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
基于大数据负荷分解数据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对智能电网的发展、用户互动化服务、需求响应支撑和用户节能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技术可以从多个方面展示数据的实用价值,首先通过实际的用户验证,进行数据采集方案的可行性验证、用户用电负荷分解模型的可用性验证以及基于用户用电负荷分解的结果数据进行居民用户能效分析与用能建议,包括分析居民高耗能的用电设备、根据用户的用电行为特征建立居民用电行为特征标签、分析用户用电设备用能信息、反映居民用户的节能成效、为用户提供节能建议等。
1.5 研究内容间的关联性分析
上述各研究内容之间是相互衔接和支撑的:居民用户用电设备的负荷特征库为面向居民用户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技术研究和基于大数据负荷分解数据的应用示范提供基础数据支撑;面向居民用户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技术研究是基于负荷特征库的理论研究部分,实现该项目的负荷分解算法和模型设计实现,为基于大数据负荷分解数据的应用示范提供理论基础;居民用户用电数据采集方案研究实现用户的数据获取,用于验证分解模型的准确性,为基于大数据负荷分解数据的应用示范提供实际的运行数据;基于大数据负荷分解数据的应用示范是负荷分解的应用部分,可实现居民用户能效分析与用能建议等。研究内容间的关联关系如图1所示。
2 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技术研究方法
2.1 居民用户用电设备的负荷特征库建立方法
建立居民用户用电设备负荷特征库是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电器设备种类繁多,规格型号不一,其各工作状态体现的用电负荷特征数据亦不相同。
2.1.1 负荷分解数据需求
根据居民用户用电设备运行的过程,将数据分为暂态数据和稳态数据两大类,暂态数据主要指设备启动、设备停止、设备模式切换时的状态数据,稳态数据主要指设备稳定运行时的状态数据。用电设备根据用户用电设备工作状态的不同,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1)启/停二状态设备(ON/OFF)。这类用电设备只有运行和停机两种分立的用电状态,如白炽灯、电热水壶等。
2)有限多状态设备。这类用电设备通常具有有限多个分立的工作状态,与之相对应的用电功率间是离散的,不同的功率水平即标志着不同的工作状态,如洗衣机、微波炉、电磁炉等。
3)连续变状态设备。这类用电设备的稳态区段功率无恒定均值,而是在一个范围内连续变动的,无一致性的启、停功率阶跃,如变频空调、变速热泵、电动缝纫机等。
2.1.2 负荷特征库规划设计
负荷特征库主要分为样本负荷数据和负荷特征数据,样本负荷数据包括采样的负荷数据和电量数据,负荷数据包括电压、电流、功率等基础负荷数据,电量数据包括电量曲线数据等。通过算法提取样本负荷数据特征形成负荷特征库,规模应用后可对负荷运行的监测数据进行建模分析,提取大量数据的特征,确定数据是否添加至样本库,用电设备样本库的数据需要不断增加和完善。负荷特性特征库规划设计如图2所示。
以居民用户家庭用电网络为监测对象,在入户端进行电力数据采集,先验得到不同居民负荷设备的用电数据,提取特征并形成负荷特征数据库。
2.1.3 数据获取方式
数据的获取方式主要分为自行数据采样和合作数据采样两种方式。自行数据采样是通过采样设备对电器设备的各状态负荷进行采样;合作数据采样是指通过与家电企业、家电联盟等机构合作进行数据采样。本文主要采用自行数据采样的方式获取数据,研究自行采样的样本数据获取方法。
开展采样方法的研究工作,对采样装置选购、采样数据范围、采样频度等要点进行研究。利用采样设备对典型家用电器各种工作状态下的负荷特征数据采样,并将采样结果存入数据库,为形成负荷特性特征库积累基础数据。数据采集流程如图3所示。
2.1.4 用电设备负荷特征提取
基于负荷特性特征库中的负荷特性数据,分析负荷特性数据呈现的形态特点,研究负荷特性特征的提取、融合算法,建立初始的负荷特性特征库。负荷特征的提取是否能够准确且有针对地提取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非侵入式负荷辨识方法成功与否。
从家用负荷硬件电路的角度出发,找出不同种类家用负荷以及同种类家用负荷中的差别点与共同点,分析并提取出具体的负荷特征。选取典型的多种家用负荷,分析出多种家用负荷中硬件电路中的不同,同时进行暂态特征与稳态特征分析,找出多种家用负荷明显存在差异的负荷特征。任意电器从启动到关停的完整工作过程都是由若干过渡区段和稳态区段构成的,负荷特征贯穿电器的过渡区段、稳态区段及整体运行过程,是家用电器识别的重要指标。在深入研究电器工作原理(包括内部电路结构、工作规律、运行控制策略)的基础上,结合家电拥有率、用户使用习惯等预测类指标进行家用电器负荷特性分析工作。
2.1.5 特征库持续完善和补充
由于用户用电设备数量不断变化,设备型号多种多样,新的用电产品不断出现,用电设备的状态特征信息多种多样,因此用户用电设备特征库需要不断完善。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用电设备的特征信息存在变化或相互影响的情况,用户用电设备的特征信息库及特征信息影响参数等信息需要持续优化。
2.2 面向居民用户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技术研究方法
本技术包括非侵入式用电负荷分解算法研究、居民用户用电负荷分解模型设计、基于大数据的负荷分解实现3个部分的内容。
2.2.1 非侵入式用电负荷分解算法研究
研究基于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的负荷分解技术,研究如何建立负荷分解模型,对负荷进行分解,识别负荷组成。研究在多种分解算法产生不同结果的情况下,如何融合各算法结果,进行决策选取最优的结果。
利用非侵入式方法获取用户负荷数据信息,基于大数据负荷特征样本库,研究用户的负荷分解方法,实现用户负荷数据的分解。负荷分解过程包括数据特征提取、数据拟合算法、数据向量相似度分析等关键步骤。数据特征提取可实现用户各种用电设备不同状态的特征量数据的提取,数据拟合算法可实现各种用电设备不同状态数据的最优组合方法,数据向量相似度分析可实现组合向量与目标向量的相似度分析,确定负荷分解组合的有效性。
2.2.2 居民用户用电负荷分解模型设计
根据面向居民用户负荷分解技术的研究成果,依托电力大数据平台,完成电力用户负荷分解模型的研究。数据分解包括负荷数据分解、电压数据分解、电流数据分解、电量数据分解,利用负荷数据、电压数据、电流数据、电量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关系,可更加准确地实现用户负荷的分解。
2.2.3 基于大数据的负荷分解实现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清洗。通过采集设备对用户的负荷进行监测,并对数据进行必要的清洗,去除无效或异常的数据,并将监测的负荷数据按照统一的数据规范存储到数据库或分布式文件系统中,作为负荷分解使用的数据对象。
2)数据接入。通过ETL技术将监测的负荷信息与负荷样本数据接入大数据平台,并对数据质量进行正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完备性、有效性验证。
3)数据分析建模。在大数据平台上基于负荷特性特征库样本数据信息,完成数据的分析与建模工作。选择算法完成数据样本信息的特征识别,建立特征识别模型。
4)模型评估。在大数据平台上,利用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与评估,分析模型负荷分解结果,分析模型识别的准确率,不断完善模型,提高模型的可靠程度和精准程度。
2.3 居民用户用电数据采集方案研究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所辖各网省电力公司已全部实现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以建设“全覆盖、全采集、全预付费”采集系统为基本方针,基本完成预定的目标。本文以用电信息采集的总体方案为基础,严格遵循采集设备的通信协议、技术规范和形式规范,实现居民用户用电数据的高密度采集,同时数据存储到大数据平台中,后续利用大数据平台实现居民用户用电负荷数据的分解和应用。
2.4 基于大数据负荷分解数据的应用示范
对用户负荷进行分解获取详细的负荷构成,通过对负荷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掌握居民用电习惯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间的规律,从而为用户提供更有效的用电服务,提出合理的用电建议,指导用户科学用电、节约用电,提高用户的电能使用效率,为用户节能提供依据,提高用户节能意识,引导用户主动节能,提升社会能效水平。
通过选取部分验证用户,进行居民用户用电负荷数据的采集,利用面向居民用户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技术的研究成果,进行负荷分解数据的验证、居民用户能效分析和提出用能建议。
2.4.1 负荷分解数据验证
通过比对用电记录与用负荷分解模型得到的负荷分解结果,验证模型的实用效果,得出模型实用程度与分解准确率。
2.4.2 居民用户能效分析与用能建议
根据居民负荷分解后的结果,结合家电设备能耗标准,分析各家电设备的实际能耗情况;分析居民用电习惯对家电能耗的影响程度。综合两方面内容,给用户提出用能建议报告。
用户用能分析主要是建立用户的用电设备档案,分析用户主要用电设备的用电情况、用电占比情况、用电量的历史趋势;分析居民高耗能用电设备及其能耗使用情况;根据居民用户的用电行为特征建立居民用电行为特征标签。
通过分析同一地区或同一类型用户用电设备用能信息,可反映居民用户的节能成效,为用户提供节能建议、设备更新和用能指导,对电网公司可以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同时居民用户可以节约费用支出,可以起到解决能源问题和保护环境的作用。
3 非侵入式负荷分解的关键技术难点及展望
3.1 关键技术难点
1)建立居民用户用电负荷特征库。建立居民用户用电负荷特征库是本文研究的关键点和难点,用户用电设备种类繁多、型号不统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用电设备在不断增加,如何建立应用于目前,同时适用于未来发展的特征库,是非侵入式技术研究的关键点,同时也是研究的难点所在。
2)居民用户用电负荷分解算法模型设计。由于居民用户用电设备多样,用电网络复杂,并且多种用电设备同时运行,之间存在互相干扰的情况,设计适用于复杂用电环境的用户负荷分解模型是技术难点之一。
3.2 展望
1)非侵入式居民用户用电负荷分解。非侵入式居民用户用电负荷分解技术和方法将会成为研究热点。在不对用户的任何设备进行做改动,并且保证用户正常用电的情况下实现居民用户用电负荷的分解,将会极大地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便捷性。
2)基于用电负荷分解的居民用户用能分析。基于非侵入式居民用户用电负荷分解数据的用户用能行为分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居民用户的用电行为特征建立居民用电行为特征标签,分析居民用户用电设备的用能信息,可反映居民用户的节能成效,并为用户提供节能建议。
4 结语
随着电网的发展,全面掌握电力居民用户的用电行为特征将越来越重要,作为关键技术之一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非侵入式负荷分解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面向用户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技术研究内容的主要方面:
1)居民用户用电设备的负荷特征库建立;
2)面向居民用户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技术;
3)居民用户用电数据采集方案研究;
4)基于大数据负荷分解数据的示范应用。
进而由以上各研究方向对涉及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性阐述,指出了研究的难点,对未来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技术将会在提高电能利用效率、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提高用户的用电体验和电力营销的精细化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居民用户用电行为模式识别的关键技术,非侵入式分解技术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文章在综述国内外非侵入式负荷分解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面向用户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技术的研究内容,进而对涉及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指出了研究的技术难点,并对未来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技术将会提高电能利用效率,促进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非侵入式,负荷分解,大数据,负荷特征库,用电数据
参考文献
[1]HART G W.Non-intrusive appliance load monitoring[J].Proceedings of IEEE,1992,80(12):1870-1891.
[2]EPRI.Nonintrusive appliance load monitoring system(NIALMS)[R].1997.
[3]SRINIVASAN D,NG W S,LIEW A C.Neural-network-based signature recognition for harmonic source identific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2006,21(1):398-405.
[4]CHANG H H,YANG H T.Applying a non-intrusive energymanagement system to economic dispatch for a cogeneration system and power utility[J].Applied Energy,2009,86(4):2335-2343.
[5]MARTINS J F,LOPES R,LIMA C,et al.A novel nonintrusive load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s-transform[C]//Optimization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2012/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2012:973-978.
[6]TSAI M S,LIN Y H.Development of a non-intrusive monitoring technique for appliance identification in electricity energy management[C]//Advanced Power System Automation and Protection(APAP),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2011:108-113.
[7]牛卢璐.基于暂态过程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D].天津:天津大学,2010.
[8]牛卢璐,贾宏杰.一种适用于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的暂态事件检测算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9):30-35.NIU Lu-lu,JIA Hong-jie.Transient event detection algorithm for non-intrusive load monitoring[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1,35(9):30-35.
[9]黎鹏,余贻鑫.非侵入式电力负荷在线分解[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09,42(4):303-308.LI Peng,YU Yi-xin.Nonintrusive method for on-line power load decomposition[J].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2009,42(4):303-308.
[10]黎鹏.非侵入式电力负荷分解与监测[D].天津:天津大学,2009.
[11]余贻鑫,刘博,栾文鹏.非侵入式居民电力负荷监测与分解技术[J].南方电网技术,2013,7(4):1-5.YU Yi-xin,LIU Bo,LUAN Wen-peng.Nonintrusive residential load monitoring and decomposition technology[J].Southern 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13,7(4):1-5.
分解式教学 篇5
教学口令:
第一式起势
1.并脚站立 2.开步(提-开-落)3.两臂前掤
4.屈膝按掌 第二式金刚捣碓 1.右转松沉2.左转前掤3.右转平捋4.提膝出步推掌 5.马步下捋6.弓步分手 7.虚步前合-起-落8.提膝举拳 9震脚砸拳; 第三式懒扎衣
1.旋腰十字2.提膝按掌3.出步切掌4.右转茶壶 第四式六封四闭 1.缠腰搭腕2.下捋左转上棚3.右转按掌收脚
第五式单鞭 1.缠手抽丝2.提膝出步3.转体击肘4.回转搭腕5,弓步分手 第六式白鹅亮翅 1.左转交掌2.上步插掌3.跟步分掌
第七式斜形 1.左转砍掌2.右转提膝3.出步推掌
4、马步合掌5.弓步搂推6.右转开掌7.松合转正
第八式搂膝1.松沉前合2.收脚提掌
第九式拗步 1.推掌下捋提膝2.上一步3.上二步 上三步交掌 第十式掩手肱拳 1.左移开掌 2.右移蓄拳3.蹬腿转腰顶肘发拳 第十一式 高探马 1.旋腰下合分掌 2.旋腰撤步上合分掌
第十二式 左蹬一跟 1.收脚交掌 2.开脚开掌 3.提收脚交拳4.蹬脚开崩拳 第十三式 玉女穿梭 1.合分掌右转虚步 2.手脚提震 3.收脚交掌 4.蹬脚开崩掌
5.跳步穿掌--架掌插脚--转体捋掌
第十四式 云手 1.掤掌出脚 2.叉步左云-出步右云3.叉步左云-出步右云4.叉步左云
第十五式 转身摆莲脚1.转体提膝 2.出步推掌 3.弓步下捋 4.旋腰摆莲 第十六式 当头炮 1.撤步前棚2.右转后捋蓄拳3.左转发拳
第十七式 金刚捣锥 1.右转后捋 2.左转马步下捋3.弓步分手 4.虚步前合-起-落5.提膝举拳 6震脚砸拳;
分解式教学 篇6
1.前言
背向滑步铅球教学,是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大纲的重点教学内容,也是每位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田径技术项目之一。此前大部分学生都从未接触过这一技术,对此显得较为陌生。随着田径术科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学时数相应缩短,这就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如果继续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质量是否能够得到保障,这是每个田径教师所不可回避的教学研究课题。为此,我们在2002级三个本科班的铅球普修教学过程中,分别采用了完整教学法、分解向完整过渡式教学法以及完整教学结合辅助练习的教学方法对此进行了教学效果的比较,旨在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当今教学改革的需要。
所谓完整法是指教学过程中不分部分与段落完整地学习与练习动作技术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整体用力效果好,且动作连贯。分解向完整过渡式教学法则是将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根据技术动作的力学、解剖学特点,合理地分成几个或若干个独立的部分或段落,逐个进行学习与练习,最后达到完整掌握动作技术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教学层次比较清楚,技术动作比较细腻、精确。教学中如能正确使用这两种方法,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均能在铅球技术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我院体育系2002级三个班的男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教学分组,实验共分3个组,第一组:10241班采用分解向完整过渡式教学法(简称分合式教学法);第二组: 10242班采用完整教学结合辅助练习的教学方法;第三组:10243班采用完整技术教学法。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体育教育学原则、体育教学方法、田径经验论等。
2.2.2 实验法
(1)教学分组:实验前,三个班均进行原地推铅球测试,分别从各班选出20名成绩水平相差不大者为实验对象,以确保实验的有效性。
(2)实验时间:2003年10月15日--2003年11月28日共12学时。
(3)实验内容:背向滑步推铅球。
(4)实验实施:三个班均由同一教师任课,分别采用三种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并在相同的教学时数内完成同一教学内容,其考核由另外3名教师采用同一标准进行技评、达标。
2.2.3 数据处理方法
将所测数据进行归类并作统计处理,对处理后的数据再作统计学显著性检验。所有数据处理均在586微机上进行。
2.2.4 归纳法
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
3.结果与分析
经过12个学时的技术教学,学生的铅球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1 将分合式教学与单纯完整教学后的技评、达标情况进行对照,统计结果显示,P>0.05,说明完整教学组与分合式教学组在技评、达标以及最后总成绩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可以认为这两种方法的教学效果基本相同,属于同一类型。
结果分析:教学前,大部分学生尚未接触过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所以在技术教学上都是从零开始的。在教学中采用单纯的完整技术教学,并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一次性学好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其难度较大,虽然动作比较连贯,但技术上不够细腻显得较为粗糙。因此,在短时间内将很难掌握并完成高质量的背向滑步推铅球完整技术。
采用分合式教学法,从掌握技术的角度看,似乎降低了学习难度,但由于分解后的技术动作都是以独立形式出现的,其用力过程往往静态大于动态,局部用力多于整体用力,所以在向完整技术教学过渡时,难免会导致其他问题的出现,反而使教学过程变得复杂化了。因此,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好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也有一定难度。基于这一结果,可以认为上述两种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其教学效果没有太大区别,可以视为同一类型。
3.2 如果将上述两个教学组视为同一类型,将其与完整结合辅助练习的教学组进行教学效果比较。其统计结果显示,P<0.05,说明采用完整结合辅助练习的教学组其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以上两种方法。
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正好相反,如能得到有机的结合便可起到互补作用,对此,采用完整教学结合辅助练习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化解两者之间的不足,同时,又可综合两种方法的优点,使完整技术教法的动作技术连贯性与分合式教法的动作技术准确性得到有机的统一,因而采用这一方法的教学组无论是动作考核的技评,还是铅球成绩的达标或是总体成绩,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教学中如能合理地运用完整教学与辅助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也顺应了当今教学改革的需要。
4.结论与建议
4.1完整教学与分合式教学是目前术科教学中常用的技术教学方法。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教学中,单一使用任何一种方法时,其教学效果相当,且成绩一般。
4.2在综合完整教学法与分合式教学法优点的基础上,采用完整与辅助结合的教学方法在铅球技术教学中能够做到扬长避短,其教学效果明显好于其他两种方法的独立使用。
4.3建议在田径其他术科技术教学中再作进一步尝试,以验证其方法的合理性。
作文教学也谈分解动作 篇7
我们不妨做这样的尝试:设计“分解习作”作文训练模式。就是针对某一类习作要求,设计至少四次连续的写作训练:第一写,着重围绕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进行片段练习。第二写,让学生写一篇符合本次习作要求的完整作文。第三写,主要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典型问题,也就是难点,指导修改,并再次进行片段练习。第四写,让学生运用这次作文习得的方法、技能进行迁移式写作,巩固、拓展、延伸。通过这四次持续的习作训练,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作文能力。下面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1“我的建议”为例谈谈笔者具体的做法。
一、围绕重点练习
这次习作的重点是要训练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建议书,并有条理地向大家介绍一处景物。课堂上教师围绕两个重点展开训练:先让学生了解建议书和一般的写景文章有哪些区别。分别出示了两篇例文,一篇是建议书,另一篇是一般的写景文章,取材都是一样的,但建议书带有倡导性、鼓舞性、建议性的语言。通过比较,学生就很容易了解建议书的特点。第二步,发给学生一篇写景的文章,让学生改写成建议书,学生完成起来感到很轻松。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写建议书的体会和感受。第三步,围绕“有顺序”这一重点进行训练。先出示一篇带有典型问题的春游建议书:没有按顺序介绍,明显缺乏条理性,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修改:怎样才能把景物清楚地推荐给别人?再写一写。
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个重点:建议书的写法以及如何按一定顺序介绍景物。
二、完成整篇作文
第一步,口头练说,互相补充。先让学生口头向同学推荐春游活动的地点,谁介绍得仔细、有条理,谁能把大家说得心动,我们就采纳谁的建议。说的同时,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提意见等。
第二步,组织写作,快意倾吐。由于看得仔细,听得真切,又有思考,学生迫切想要把观察到的一股脑儿全部讲述出来。就在学生蓄势待发的时候,老师却“临时”改变主意,要求学生用手中的笔写一篇完整的建议书。不肖半小时,学生就完成了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
作文收上来逐一阅览,大多数写的都很有条理,而且语言上也符合建议书的特点,说明前面的“重点”训练收到了效果。但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个问题:重点部分介绍得不够详细、具体,这样笼统介绍景物的学生还不在少数,写生动的则更少。看来这就是本次习作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于是笔者又安排了第三次习作。
三、指导修改,攻克难点
针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不具体、不生动”的现象,笔者采取了以下做法:从几十篇习作中选出了两篇作文,一篇写得比较详细、生动,另一篇写得较为简单,采用比较的方法,让他们分析、讨论这两篇作文有哪些不同之处,哪一篇更能打动人,并让写得生动具体的那位同学现场传授“经验”,最后,各自就作文中没有写具体生动的段落进行片段重写。
通过这一轮练习,80%以上的学生都能将重点内容写得比较具体、生动,难点被攻克。
四、运用方法,迁移再写
为了防止固化学生的思维,防止千人一面的现象,也为了运用课内所习得的方法,巩固训练效果,紧接着又进行了第四次习作。这次习作要求学生各自另选一处景点向人们介绍,或代某旅行社写一篇导游词。可以是某个公园,也可以是野外,可以是自己家的小区,也可以是某一处名胜,范围很广,不设限制,鼓励学生选取自己最为喜欢和熟悉的景点去仔细观察,详细介绍。
这次习作,班上大多数学生都能有条理、有重点地写出一篇400字左右的建议书,生动具体且很有味道的作文不在少数。
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学生对某一类型的作文写法掌握得更为牢固,能力更为稳定。“分解习作”采用教材重组的方式,以开放的观念整合习作资源,就某一种类型的习作要求进行整体设计。每个类型的作文一般要持续三周以上,在这三四个星期里,每个学生就这一类型的作文至少写4次,有的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从不同的角度写5次,6次,如果再加上日记、周记,训练量就会很大,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稳固的作文能力,从而达到作文自动化的程度。
其次,解决了学生“怕写作文”的问题。每一种类型的作文训练都是分步实施,第一次主要是片段训练,要求单一,就降低了习作的难度,易于被学生接受。第二次才要求完成整篇的作文,难度并不大,学生也就不感到害怕了。第三次的习作又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做出的深度训练,学生写起来也并不感到有多困难。这三次习作为第四次习作做了铺垫和积极暗示,加之对于学生来说,做已经熟悉的事情就会感到轻松自如,写起来自然能得心应手,尽情挥洒。
第三,提高了整体作文教学质量。以往的习作训练为了赶进度,采用“指导——习作——批改”的方式,作文批完了,习作训练也就结束了,又匆匆赶着教下一篇。后面学生还没赶上来,前面的队伍又走了。不少学生一学期下来,作文写了不少,却没有一篇写好的,更别谈方法的牢固掌握和技能的稳定形成了。采用“分解习作”的模式就能从容地照顾到那些落在后面的学生,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自己通过持续练习也能一篇一篇写好,一步一个脚印,从容而坚定。事实也是如此,三个学期过去了,原来班上那些最怕写作文的学生不再惧怕作文了,写作文最不好的学生现在也能写出一篇又一篇像样的达标作文,更为令人欣慰的是,大多数学生的自主作文、日记也能写得文通字顺,条理清晰,内容具体,作文教学质量整体得到提升。
分组分解法引入教学设计的反思 篇8
一、引入的设计
(一) 尝试
分解下列因式:1 ax-bx;2 x2-y2;3 a (x+y) +b (x+y) ;4 2 (y-x) 2-x (x-y) ;5 am+an+bm+bn。
(二) 思考
1从左到右做了什么运算?每一步的运算依据是什么?2这个式子从右到左, 写做:
从左到右做了什么运算?它是通过哪些步骤实现的? (第一步作了什么?分成这样 (am+bn) + (an+bm) 行吗?为什么?第二步作了什么?分组要具备什么条件?第三步做了什么?)
2.以上过程, 是怎样实现了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 经过一次分组, 两次分解, 达到了因式分解的目的, 这种方法, 称之为分组分解法。
3.尝试分解。1 a+b+ax+bx=2a2+2ab+b 2-c2=如何分组?你能找出几种方法?这几种方法有什么异同?
4.据此, 请你归纳分组分解法的要点:首先合理分组 (至少保证有一组组内能进行分解) , 其次组内 (一组或两组) 分解, 最后组间能进行分解。一次分组是基础, 两次分解是目标。
5.分解:两种类型的题目同时练习。
二、反思
(一) 成功的地方
1、重新安排教材内容。教材将分组分解分为分组后提取公因式与公式法两类, 分别在两课时进行讲授.其实, 这两类的关键或基础是合理分组。因此, 我抓住这个关键, 摈弃依类型安排教学内容的做法, 按照整体教学实验的成果, 第一课时理解分组分解法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并进行基本的练习, 第二课时进行巩固深化练习。
2、科学设计新课引入。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有着紧密的联系, 多项式乘法运算的逆过程是因式分解方法的源头, 抓住这一点, 可以得出因式分解的各种方法及步骤。分组分解法的引入, 从这里引入较为妥当。
3、引导探索归纳总结。首先通过变式练习, 学生自己尝试, 自然进入情景。接着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解决, 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较为充分地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理念。
4、关注思维素质提升。由于多项式的不同, 分组的方法也不同, 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如果依照教材按两种类型需要两两分组或三一分组分别教学, 学生练习也无需深入思考, 只是简单模仿、机械训练, 就失去了提升思维的契机。现在这样安排教学, 就避免了这些弊端, 便于学生积极思考, 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二) 商榷的地方
上述设计, 自然地展现了分组分解法名称的由来、解法步骤及其要求, 应该说是一个较好的设计。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分组分解法的步骤的得出, 需要把握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的适度结合, 不可偏废。没有必要的引导, 探索可能陷入沼泽, 引导过多, 探索成为虚设。能否再放开一些?值得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情研究解决。
分解式教学 篇9
在目前高职营销教学过程中, 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教授传统的营销理论, 包括营销五阶段发展历程、企业内外部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营销调研、目标市场分析、营销战略制定和4Ps营销组合分析。这些营销理论十分普遍, 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教师在讲授过程中, 一般十分注重对理论的深挖。为了达到教学效果, 教师还会用实际的营销案例来分析这些理论在案例中的应用。但是很多教师使用的案例往往都是通过互联网来收集的, 案例普遍存在着陈旧、理想化或者只从某一点来切入等的弊端。学生分析完了之后教师的点评也会流于形式, 学生的收获不大, 教学效果不十分显著。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一是很多教师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他们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上讲台, 缺乏营销工作的历练, 看待营销工作过于理想化, 营销案例的选择也是出于从容易切入的点来开始的。这种教学效果难免会出现打折扣的现象。二是学校的营销实训条件不足。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节约教学成本, 对实训教学的投入不足, 甚至出现了零投入的现象。教师教学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只是注重课堂教学, 实训教学不重视实际上也无法进行, 甚至完全忽略了实训教学。学生也只能靠业余时间上街为企业发传单、到商场为商家做临时促销来积累营销实践知识。有些学生在做这些工作时的唯一动力就是促销收入的多少, 甚至完全不考虑营销道德, 助纣为虐, 帮助企业做虚假宣传。
二、分解营销工作过程
为了提高营销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营销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笔者在营销教学过程中尝试着做了改进, 最突出也是最具有效果的就是分解营销工作过程, 掌握企业真实的营销流程, 然后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教学,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有着近十年的企业工作经历, 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也十分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凭借着良好的沟通能力, 笔者与多种类型的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尤其是适合高职学生的制造企业和商业流通企业。笔者通过深入企业调研、邀请企业来学校座谈、举办企业职业经理人讲座等活动, 与企业一线工作人员一道, 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和企业从事营销活动的通常做法, 对营销工作过程进行分解, 分析工作岗位、工作任务, 借此分析出教学过程中需要的行动领域和相应的学习领域, 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分解结果见图1
在该图中, 笔者根据营销工作及营销教学实际, 采用倒推的方式把整个过程分解成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四部分:先通过分析确定出适合高高职营销毕业生的两个工作岗位销售代表和营销主管, 然后根据这两个岗位的要求分析该岗位要求的工作任务, 反映到具体的营销行动领域, 依据前三个模块的分析确定实际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领域。通过对营销工作过程的分解, 笔者掌握了企业营销的真实流程, 加上笔者近十年的企业营销经历, 与专业团队一起制订了符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学习领域。
实际上, 对营销工作过程的分解不是简单地对营销工作过程的拆分, 而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恰当分析。分解出的工作任务有很多, 笔者只是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六个典型任务进行强化, 即市场调研、营销策划、产品销售、电子商务、促销管理和职业能力拓展。这六个行动领域涉及的面很广, 面面俱到可能会减弱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比较吃力, 笔者会同营销专业的教师一起认真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决定选择营销策划和产品销售两个点来切入。实践证明这两个点的选择是十分正确的。因为营销策划就是对营销传统4Ps的深入分析和现实应用, 比较适合营销主管这个岗位;产品销售是对学生实际营销能力的检验, 比较适合销售代表这个岗位。这两个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学生学习领域分别是市场营销策划和销售管理与实务两门主干课程。这两门主干课程也是所有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除了这两门主干课程之外, 学生还要掌握与这两门主干课程密切相关的广告策划、市场调研及电子商务等其他专业课程。当然, 在现在社会诚信下降的恶劣市场营销环境中, 加强学生的营销道德也是十分必要的, 为此我们还开设了企业的营销伦理道德课程来弥补。
三、教学实施及其效果
分解完了营销工作过程之后,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施。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与多种类型的企业一起开展多种形式的座谈, 了解企业对营销人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现状,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企业普遍反映对学生的销售能力和市场营销策划能力比较重视, 同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要求较高。为此我们除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还增加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模块, 制定营销专业第二课堂培养计划, 内容涉及管理沟通、团队能力培养、虚拟营销公司管理、寒暑假营销企业调研报告书写等工作。第二课堂由“双结构、双团队”共同实施, 双结构是指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素质结构;双团队是指专业教师团队和各班辅导员团队。双结构保证了学生的学识结构和职业素养齐头并进, 双团队保证了对学生360度的教学效果覆盖。对第二课堂学分的由双团队联合认定。第二课堂培养计划目前已实施了三年时间, 运转效果良好, 也确实起到了促进人才培养的作用。通过这些教学活动, 完善了人才培养的内容, 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效果。
二是笔者和专业教师分别于不同学期时段深入企业调研、挂职, 了解企业的真实营销流程。
笔者曾在2010年在青岛平方家具营销公司挂职营销副经理整整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中, 笔者从实际岗位任务出发, 全面掌握了企业营销策划、招投标、售后服务等工作的流程, 并且随时分析这些工作与教学的关系, 用于今后改进人才培养计划的依据。笔者在随后的两年中多次带领学生到该公司实习实训, 帮助企业完成的招投标标书的书写、售后服务的接待等工作。学生都反映这些工作确实对自己实际的营销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笔者的另一个女同事2011年在青岛瑞阁调查公司挂职一年时间, 担任副经理职务, 深入市场一线, 了解社会需求, 完成企业任务。她曾经把企业的工作任务直接搬进教学课堂, 进行现场教学, 帮助企业完成了大众 (上海) 汽车公司的消费者需求调研、山东润阳太阳能有限公司的代理商代理资格调研等工作, 为这些企业的营销决策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 受到了企业的好评。同时学生也在这些工作中增长了市场调研知识, 提高了实际调研能力。
三是成立了青岛酒店管理学院崂山茶营销工作室。
青岛酒店管理学院崂山茶营销工作室是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指导思想下成立的。崂山茶营销工作室致力于培养学生实际营销能力, 根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实际情况, 深入了解市场需求, 积极与崂山茶协会、青岛市农科院、崂山茶农合作, 专业从事崂山茶营销和崂山茶的品牌推广。崂山茶工作室依托崂山农家有机茶种植基地, 成立了崂山茶农合作社, 全过程监控崂山茶的管理和制作, 从而保证了崂山茶的上乘品质。崂山茶工作室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 相继开展了崂山茶营销策划大赛、崂山茶销售比赛、崂山茶营销文化论坛等活动。在2012年的“青岛酒店管理学院首届崂山茶营销方案设计大赛”中, 全体营销专业学生积极参与, 设计出了高质量的崂山茶营销方案, 其中鞠晓琳等学生的“崂山茶营销方案营销渠道设计”荣获一等奖, 并被青岛市一崂山茶公司采用, 该学生所在团队也获得了两万元的设计奖励。我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得到了企业的认同。青岛酒店管理学院崂山茶营销工作室还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崂山茶销售比赛, 用于提升学生的销售能力。在2012级新生入学报道的那一周时间里, 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校园内举办了“温暖亲情、把崂山茶带回家”的销售活动, 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宣传了市场营销专业和崂山茶营销工作室, 十分接近真实的企业崂山茶营销, 锻炼能力的同时也获得了物质上了回报。崂山茶营销文化论坛邀请了青岛市农科院、青岛市茶叶协会和部分茶商茶农, 全体营销专业的学生列席。在会上各方就崂山茶的产品、渠道和质量监督等不同角度进行了交流, 专业教师和学生都受益颇深。
四是参加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和中国市场营销学会联合组织的CMAT (市场营销经理助理) 和PMAT (市场营销策划师) 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通过为企业进行产品营销方案设计, 解决企业实际的营销问题。
方案设计包括市场环境描述、市场需求分析、企业战略描述、营销4Ps组合设计和营销实施等五个方面。学生通过营销方案的设计, 全面了解了该企业的产品特点、广告诉求、企业战略实施等情况, 设计出的方案多数质量较高, 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方案可实施性也较强。
五是参加了各种类型的营销比赛。
我专业教师分别参加了2010年和2012年的全国商科教育营销专业整体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比赛和全国商科营销课程设计大赛。我专业教师参加这两项赛事所设计的教学方案都是在分解工作过程的指导思想下完成的, 这两项赛事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我专业的学生参加了中国市场营销学会主办的全国市场营销专业职业技能大赛, 取得了山东赛区一等奖的好成绩, 这些都是分解工作过程对营销教学优秀效果促进作用的有力体现。我专业还获得了由中国市场学会和中国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标准开发中心联合颁发的“全国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编号为GM-02a。
四、结论
笔者的分解工作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以来, 对营销专业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立竿见影, 总体上对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营销专业的学生质量也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高度认可。笔者认为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企业和营销一线, 站在营销的最前沿,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付诸实施, 营销专业的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
摘要:在高职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这种情形下, 营销教学效果就不会十分理想: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 但由于欠缺实实在在的营销实践, 等到就业时还是会遇到无所适从的尴尬。本文试图探讨通过分解营销实际工作过程, 按照企业真实的营销流程来改进营销教学并付诸实施, 从而达到提高营销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工作过程,有效教学,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娜, 潘秀峰, 马克非.模拟工作过程的市场营销情景教学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 (6)
[2]李靖.基于工作过程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2)
[3]史保金, 郎群秀.市场营销典型工作岗位及其工作过程[J].河南教育 (下) 2010 (3)
“力的分解”一节教学前的思考 篇10
1.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分解的等效替代思想为解决其他类似物理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基础。
2.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奠定基础。
3.更 深入地了解矢量运算普遍守的规律 “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本节教学的教学效果的设想
效果Ⅰ──学以致用: 明确根据一个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的基本思路。学会用平行边形定则画出力的图示, 用数学知识求出分力的大小。用所学知识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效果Ⅱ──培养能力:在演示实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实验的能力;在学生分组实验、探索实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在实际问题讨论时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数学建模及解题能力。
效果Ⅲ──提升境界: 在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注意形成问题意识、条件意识,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感悟, 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总体效果: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发现问题, 形成方案, 解决问题, 交流评价等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达成教学效果的设想
1.引入新课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游戏引入
找一根长绳, 请两个男生站在两边各持绳的一端, 请一位女生在中点沿着绳的方向和某个男生对拉, 结果女生都难以拉动男生;如果女生改垂直于绳子方向同时拉两个男生, 则两个男生都可以被拉动, 即所谓“四两拨千斤”, 这个女生用同样大小的力为什么能同时拉动两个男生呢? 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其中的奥妙。后面再可以把这个问题作为一道例题, 既前后呼应, 又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2) 实验引入
台秤上放一毛刷, 毛刷上放物体, 如果把物块向上拉, 台秤的读数就会变小, 物块对台秤的压力减小, 则说明物块受到了向上拉的效果;如果把物块水平向右拉, 毛刷的羽毛就要向右弯, 则说明物块受到了向右拉的力。
现在斜向上拉物块, 既看到台秤的读数变小, 又看到毛刷的羽毛向右弯, 那么, 这就说明了这个斜向上方的拉力产生了两个效果。这个拉力跟这两个方向的效果力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这就是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
(3) 复习引入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合力和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然后就直接过渡到“求一个力分力就是力的分解”。
教材上通过拖拉机拉耙的情景引入新课学生由于缺少实际情景的观察或体验, 因而难以理解这两个效果。
2.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科学素养、思维能力的最基本表现。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说话要有根据、说话要合乎逻辑”。而“听到什么结论就说是”, 这就是缺少理性思维的表现。为此我们必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体验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 落实新课程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
例如“如果没有任何条件限制, 一个力成两个共点力可以有无数解”, 如果教师直接板书, 或者放一段课件等, 则学生也能接受, 但是学生失去了归纳、发现这些结论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就不能从中得到锻炼, 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必然是肤浅的, 并且容易养成“什么都是依赖老师讲, 自己不去思考为什么、不去想结论是从哪里来的”的惰性。反之, 假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经历画多个平行四边形共用一条对角线的作图过程, 相信同学们对力的分解的不确定性就会有更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
3.教学难点的突破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是三个细节内容, 即合力作用效果的分析、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的作图、应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进行定量分析。
实验探究是解决“合力作用效果的分析”这个难点的有效手段。实验探究也要注意循序渐进, 要重视方法指导, 不能简单地推给学生完成, 缺少指导的学生探究就会变成盲目的动手操作。
教师可以先利用图1所示的支架进行演示, 让学生观察拉力F的作用效果是使橡皮膜发生了如图1所示形变, 说明了拉力F可以同时产生拉上杆和压下杆的效果。我们如果撤去F, 分别使用拉力 (F1) 和压力 (F2) 两个力则同样可以产生这样的效果。由此可见, 我们可以用F1和F2等效替代F, 即F1和F2是F的两个分力, 沿着水平杆方向拉及沿着倾斜杆压就是两个分力的方向。然后在黑板上板画出合力及两个分力的方向, 接着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出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 教师对学生作图的情况进行点评。最后提供角度及合力F等条件, 要求学生用三角函数的知识具体求出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这个环节设计, 没有急于让学生体验, 其的目的在于理顺思路, 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步步深入、环环相扣。
接着可以安排学生的体验活动, 同桌配合, 一人把胳膊摆成类似图1姿势, 一人下压胳膊肘。或者参照图2的方法, 感受一下拉力F的作用效果, 尝试将拉力F进行分解。由此体会如何分析一个力 (合力) 产生的效果。
由于时间关系, 让每一个学生参与体验的实验毕竟有限, 更多的方法还是通过演示等形式, 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学习, 针对各种实际问题进行探究,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此, 可以按照“实验展示→效果分析→确定分力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定量计算”的顺序, 选用图3进行分析讨论。这个过程中, 要逐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重点让学生自主活动, 教师发挥启发和引导作用。
4.习题难度的控制
首先, 解决静力学问题, “共点力的平衡法”比“力的分解法”简便。“力的分解法”教学的价值不是在于应用, 其主要目的是渗透一种思想———等效替代;其次, 就是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 体验从实验现象发现物理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至于, 用力的分解法解决静力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度不宜过大, 过程不宜复杂。
摘要:“力的分解”中等效思想的渗透、数学方法的运用是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经历探究过程, 是设计教学时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
分解式教学 篇11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体育活动是人为地设置各种障碍、困难和负荷,并通过克服它们来增强体能、增进健康的一种特殊方法和手段,通过体育教师耐心和正确的引导,大部分学生能够适应一定负荷的体育教学要求,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由于体育教材内容多,各项技术难易程度不同,为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教师通常对学生身体方面的教育多,往往忽视了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因而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胆怯、害怕和不敢练习等心理障碍,特别是对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差的学生来说,更易产生恐惧心理,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严重时甚至出现伤害事故。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防止和消除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心理障碍,应引起体育教师的足够重视,只有明确了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才能采取相应消除心理障碍的措施,以便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二、心理障碍的形成因素
1.外部原因
(1)教材性质:在体育教材中,内容较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当教材内容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时,部分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
(2)教学方面: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单调,对学生态度粗暴,讲解枯燥,动作示范不规范、不正确,没有吸引力,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而产生厌倦和恐惧心理。
2.内部因素
(1)缺乏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
每个学生都存在兴趣、志趣、身体素质差异,但学生的恐惧心理却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对自己的弱项缺乏热情和兴趣,一遇到练此项目时,便寻找各种借口逃避。
(2)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部分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认为只要把语数学好,体育成绩无所谓,形式上表现出厌烦或无所谓的样子,对体育学习冷漠,这也是造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3)意志不够坚强
完成动作失败或受伤的条件反射,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过于爱“面子”,而怕在同学面前做“砸了”被同学讥笑;遇到难度较大或有危险的教材内容。没有用顽强意志去克服战胜困难,而是产生怕苦、怕累、躲避的消极思想。
三、排除学生体育学心理障碍的教学策略
体育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合理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时地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增强学习动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创造条件。
1.激趣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动机产生的,而兴趣能支配动机。产生了羞涩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的兴趣低落。因此,他们也就不可能开动脑筋,主动参与,积极锻炼。
要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首先要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让他们树立自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意志。要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养成与他人合作、积极向上的品格。其次,要创造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气氛;组织各种适宜所有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愉快中学习、锻炼。让良好的学习氛围逐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2.量力策略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就群体而言,存在着个性差异。就个体而言,存在着自身差异。在教育过程中,处理好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身差异是消除学生羞涩、恐惧、厌恶等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颜渊在赞叹孔子时说:“夫子循循善诱,博我以文,德我以礼,欲罢不能。”之所以“欲罢不能”,是因為“跳一跳,够得着”。量力策略就是根据学生心理障碍发展的程度和个性差异,对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教学。通常是经学生分为A、B、C三类。在教学方法和要求上分别对待,以使优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够得着”。让他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学习前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有意让学困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如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活动中让她们充当一些简单的角色等等。一旦成功,这种成功的喜悦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他们的恐惧或厌恶心理,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对体育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信心。
3.情感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身心正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在心理上表现为半幼稚、半成熟状态,他们的成人感增强了,且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但他们往往又不能很好地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表现在学习方面既不能持之以恒,又由于他们认识的局限性,所以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此,对在体育学习上已经形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特别注重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言:“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保护,这本身就是素质教育……”。把体育教学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论其闪光点是哪一个方面的,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要使学生认识到教师时刻都在注意他们,并没有因为他们存在的不足而忽视它们,放弃他们。从而让他们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关爱,以逐步消除其逆反心理,逐步恢复参与体育学习的信心。
四、结束语
体育教学中,了解和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并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及时消除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提高体育教育质量。
分解式教学 篇12
关键词:作文单元教学,层级分解,设想
1 七年级作文单元教学能力层级分解
1.1 理想的作文单元教学编排
(1) 写作和阅读密切结合、循序渐进。
(2) 写作与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可结合的结合起来, 不可结合的另起炉灶。
(3)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并重。
(4) 遵循文章生成的自然规律。把情感的积淀、素材的积累、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饰润色、修改加工等各个环节做好、做细。
1.2《课程标准》对七年级作文教学能力层级的主要要求
(1)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 根据表达的中心,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 丰富表达的内容。
(5) 写记叙文, 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 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 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 写日常应用文。
(6) 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 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 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 进行改写。
(7) 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 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1.3 小学作文教学状况调查
初中阶段作文能力点小学基本都已涉及, 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作文命题类型, 有了一定的情感的积淀和素材的积累, 具备了基本的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饰润色、修改加工等能力, 有了一定的作文技巧。但还存在如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作文能力和技巧的把握还很肤浅, 运用还很生硬。
(2) 情感积累过于程式化, 缺乏自己独立的生活体验。
(3) 语言比较贫乏, 平时积累不足。
1.4 七年级写作能力层级与实现途径分析
(1) 积累生活, 培养情感:阅读教学, 综合性学习, 学校德育活动。
(2) 语言积累, 素材搜集:阅读教学, 综合性学习, 日记, 小作文、大作文练笔。
(3) 表达方式的选取与运用1记叙要素:阅读教学, 专题知识, 小作文、大作文练笔。
(4) 表达方式的选取与运用2景物描写、人物描写:阅读教学, 专题知识, 小作文、大作文练笔。
(5) 内容具体, 处理选材与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阅读教学, 专题知识, 大作文练笔。
(6) 结构严谨, 详略得当:阅读教学, 专题知识, 大作文练笔。
(7) 语言生动, 巧用修辞及写作手法:阅读教学, 专题知识, 小作文、大作文练笔。
(8) 联想和想象:阅读教学, 专题知识, 小作文、大作文练笔。
(9) 缩写、扩写、续写、改写:阅读教学, 专题知识, 小作文、大作文练笔。
(10) 修改作文:专题知识, 小作文、大作文练笔。
2 七年级作文单元教学设想
2.1 作文课的基本构成元素
(1) 积累汇报讲评:语言积累、素材积累。
在平日阅读教学、课前活动、综合性学习活动、日记、练笔中进行。作文课进行汇报。
(2) 小作文练笔讲评:片段作文、缩写、扩写、续写、改写、专题训练。
在平日阅读教学、日记中进行。作文课汇报、讲评。
(3) 专题知识辅导与训练:涵盖所有作文能力训练点。
在阅读教学、作文课中进行。
(4) 大作文训练:审题、构思立意、列纲起草。
审题、构思立意、列提纲在作文课上完成, 起草作文可在课后完成。
(5) 讲评修改:作文讲评、一文三改。
可利用作文课以“作文汇报会”形式完成, 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可面批面改, 也可互批互改。修改要反复进行, 直到满意为止。
2.2 具体教学设想 (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
(1) 积累汇报讲评:语言积累、素材积累。
(2) 小作文练笔讲评。
(3) 专题知识辅导与训练:记叙的要素
(4) 大作文训练:记一件________的事 (半命题作文) 。
要求:记叙要素齐全、语言生动。
(5) 讲评修改:记叙要素、表达方式的运用、详略处理。
第二单元。
(1) 积累汇报讲评:语言积累、素材积累。
(2) 小作文练笔讲评。
(3) 专题知识辅导与训练:表达方式的运用 (记叙和描写) 、详略处理。
(4) 大作文训练:重写《记一件______的事》 (半命题作文) 。
要求:记叙和描写综合运用、详略得当。
(5) 讲评修改:表达方式的运用、详略处理。
第三单元。
(1) 积累汇报讲评:语言积累、素材积累。
(2) 小作文练笔讲评。
(3) 专题知识辅导与训练:景物描写的作用与方法、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 的运用。
(4) 大作文训练:方案1:修改《记一件难忘的事》中的景物描写。
方案2:生活中到处都有美, 生活中的美景随处可见:校园中寻求知识, 是一道富有诗意的美景;家庭中感受亲情, 是一道充满温馨的美景;社会中奉献真爱, 是一道多彩多姿的美景……
以“我心中的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命题作文)
要求:抓住景物特点、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5) 讲评修改: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 的运用。
第四单元。
(1) 积累汇报讲评:语言积累、素材积累。
(2) 小作文练笔讲评。
(3) 专题知识辅导与训练:景物描写的技巧、描写动物的方法。
(4) 大作文训练:方案1:修改《秋》 (重点对语言进行修饰) 。
方案2:我喜欢的小动物 (无命题作文) 。
要求:抓住事物特点、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语言优美。
(5) 讲评修改:景物、动物描写方法、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 的运用、语言优美程度。
第五单元。
(1) 积累汇报讲评:语言积累、素材积累。
(2) 小作文练笔讲评。
(3) 专题知识辅导与训练:人物描写方法与技巧。
(4) 大作文训练:方案1: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
7岁:爸爸真了不起, 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也说得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 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 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 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 也许他能帮我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的, 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 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请以“阅读长辈”为题, 写一篇作文。 (给材料命题作文)
方案2:妈妈的唠叨 (命题作文) 。
要求:综合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 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详略得当。
(5) 讲评修改:抓住人物特点、多种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详略处理。
第六单元。
(1) 积累汇报讲评:语言积累、素材积累。
(2) 小作文练笔讲评。
(3) 专题知识辅导与训练:想象与联想。
(4) 大作文训练。
随着人体器官的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 科学家又对记忆进行了研究。据报载, 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他们的研究表明:进入大脑的信息经过编码贮存在一种化学物质里, 转移这种化学物质, 记忆便也随之转移。当然, 人的记忆移植要比动物复杂的多, 也许永远不会成功, 但也有科学家相信, 将来是能够做到的。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 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以“当记忆可以移植”为题作文。 (命题作文)
要求:合理想象、生动贴切, 多用描写表达方式。
(5) 讲评修改:想象的合理性、描写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5.
[2]教育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
【分解式教学】推荐阅读:
力的分解教学反思06-08
实心球分解教学07-12
肚皮舞教学分解动作07-15
目标任务分解教学法10-19
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教学反思07-09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动作分解提示07-02
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教学设计05-21
《运用平方差公式法分解因式》教学设计09-24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课件分解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