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需求(精选10篇)
利用需求 篇1
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工作的目的和宗旨。要想更好地开展利用工作, 就必须深入了解档案用户利用需求, 做到有的放矢地制定对策。笔者通过对不同档案用户利用需求的分析, 探寻档案用户利用需求的规律, 进而提出有效满足档案用户利用需求的对策。
一、档案用户不同利用需求分析
1. 个体档案用户利用需求
不同的档案用户利用档案的目的不同, 其需求也呈现出个体差异性。档案部门要重视个体档案用户的利用需求, 提供优质的服务。
(1) 个体档案用户利用心理。一是求实心理。个体利用用户希望通过查阅档案有效解决问题。这是档案用户最基本的心理, 也是将利用需求付诸行动的根本原因。二是求快心理。利用者需求欲望越强烈, 求快心理也越强。三是求准心理。只有提供全面准确的资料, 利用者的需求才可能得到满足。四是求尊心理。利用者希望在查阅档案过程中获得尊重。档案工作人员要随时观察、研究不同档案利用者维护自我形象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宜的服务方式。
(2) 个体档案用户利用需求特点。一是个体档案用户利用需求具有局限性。个体档案用户需求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其自身的生产或是生活中的问题, 如婚姻、财产、学历等。二是个体档案用户利用需求具有迫切性。由于其利用需求与自身密切相关, 因而这类用户希望档案部门可以快速地满足其需求, 尽快获得档案信息。三是个体档案用户利用需求具有盲目性。多数个体档案用户在表述档案需求时不够清楚, 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协助其查询。
2. 群体档案用户利用需求
档案用户的需求虽各不相同, 但分析其利用行为的趋同性, 又很有关联。因此, 可以将档案用户大致分为三个群体, 即一般用户利用群体、实际工作利用群体和学术利用群体。
(1) 一般用户利用群体利用需求。一般用户利用群体主要是指普通群众, 其利用需求大多因为日常生活中信息的匮乏。这类用户群体是所有用户中所占比例最大的, 但利用需求相对较少, 只有在遇到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时才查阅档案, 且查阅档案大多为会计档案、婚姻档案和文书档案, 查阅内容比较单一。此外, 一般用户利用群体的利用需求还呈现突发性, 其需求的产生很急迫, 且由于档案利用意识和相关知识的欠缺, 希望档案部门给予协助。
(2) 实际工作利用群体利用需求。实际工作利用群体包括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 他们多因为工作开展需要, 查询近年间政策文件, 其所需档案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同时, 这类群体需要的档案不要求很专业、很系统, 而是简洁明了的实用档案信息, 因而档案部门编纂的二次文献基本上能满足其利用需求。
(3) 学术利用群体利用需求。学术研究利用群体主要包括从事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员, 他们的利用需求一般都很专业, 且要求档案内容的全面和完整。只有这样, 研究人员才可全面、系统地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内容, 为学术研究提供一个完整的环境。
二、档案用户利用需求规律分析
1. 档案用户需求的普遍性。
虽然档案用户利用需求的目的性有所不同, 但是他们都有利用需求已经成为一种共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档案意识逐步增强, 利用需求日益增加, 而且这种需求的普遍性将继续延续下去, 会随着文明的进步而进一步扩大。
2. 档案用户需求的层次性。
不同档案用户需求内容不同, 层次也不同。按照档案利用行为可将档案需求分为学术利用需求、实际利用需求和普通利用需求, 其中普通利用需求是最普遍的, 而学术利用需求是层级较高的。
3. 档案用户需求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情况的不同, 必然影响到该地区档案需求。以经济因素的影响为例, 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不同地区对档案事业的投入不平衡, 如我国东部地区的用户需求明显多于西部。针对这种地区差异,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档案部门要尽量加大宣传, 加大投入, 努力改善档案利用服务的条件。
三、提升档案用户利用需求的对策
1. 有的放矢, 了解档案用户的利用需求。
深入了解档案用户的需求是提升需求的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档案部门可通过问卷调查或调研的方式, 了解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 从而总结出需求的一般形式, 提供最佳的服务。这种需求了解, 不仅要了解群体需求, 还要重视个体需求, 尤其是有特殊需求的个人的需要, 从而完善需求的种类。
2. 加大宣传, 引导用户利用需求的实现。
为了避免用户有需求却难于实现的局面, 提高用户的档案利用意识, 满足用户潜意识里的利用需求, 档案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举办知识讲座或咨询会, 提高人们的档案利用意识, 积极引导用户的需求, 能有效满足其利用需求。
3. 优化馆藏, 为用户利用需求实现奠定资源基础。
满足用户的利用需求不仅需要档案部门提供一个舒适的场地, 更重要的是档案部门的馆藏可以满足需求。档案部门要加强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工作, 适当扩大档案的接收范围和征集门类, 力争建成档案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质量优化并富有特色的档案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为用户利用需求的实现奠定资源基础。
4. 提升服务质量, 最优化地满足用户利用需求。
档案工作人员作为满足用户需求的直接参与者, 责任重大。档案部门应强化服务意识, 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使其服务质量、服务水平都上一个台阶。档案工作人员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马仁杰.邵华.论档案利用者利用行为过程中的利用心理[J].兰台世界, 2007.1
[2].王娟.黄存勋.浅谈档案馆普通用户需求的特点及满足的需求的途径[J].湖北档案, 2010.8
利用需求 篇2
上海城市正在日益“长大”.以前的`阡陌良田,不几年竖起了“水泥森林”,成了新城区.人口导入,工厂迁入……需要公共交通跟进,满足人们出行需求.是通过现有公交线路延伸,还是新开线路来解决交通问题,一时成了社区和公交部门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作 者:梅杰如 作者单位: 刊 名:交通与运输 英文刊名:TRAFFIC & TRANSPORTATION 年,卷(期): 25(3) 分类号: 关键词:
利用需求 篇3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打牢农业基础,加强农机法制化建设和管理,加快先进农机化科学技术的推广,狠抓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优化农业机械产品结构,推动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全面提高農业机械的普及和应用水平,提高农机在农业中的贡献份额,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农机发展的必然趋势。
1.从实际需要出发从农村现有经营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出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制定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提出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和重大技术措施,积极引导农机产品结构调整,建立和完善农机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体系,指导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2.创新服务模式深化农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如:农机联合体、农机作业合作社、农机协会等)。规范农机服务市场,促进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社会经济效益。
3.因地制宜,全面发展通化县要根据各乡镇不同的自然条件,做好农业机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利用国家购置补贴这一有利的大好契机,重点推广水稻插秧机械和玉米、水稻收获机械。典型带动,重点突破,不断促进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和机具的普及和应用,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
4.狠抓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大力开发适用的新机具通化县耕地面积少,机耕面积更少,每年机耕地占耕地面积的30%左右,为此必须加快水稻插秧、玉米、水稻收获机械、田间复式作业机具等引进推广工作,力争在近几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较好地解决农业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问题。
5.搞好技术培训县、乡两级要做好农机使用人员的技术培训,培养出一批农机使用多面手。搞好机具配套,采取一机多用,提高利用率。让使用操作人员掌握多学科技术,在农机各项作业中,提高作业质量和应用水平,达到服务对象及用户满意。
论如何应对校外档案利用需求 篇4
1 校外档案利用需求及其分类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档案机构, 在提供档案利用时都自然存在两种类型的利用者——组织内利用者和组织外利用者, 学校档案机构也不例外。校内外人员都可能会因不同原因产生相应的利用需求, 在利用档案时分别成为学校档案的校内利用者和校外利用者。其中, 来自校外利用者的档案利用需求可简称为校外档案利用需求。
根据校外利用者与学校关系的区别, 可将校外档案利用需求划分为以下两个类别: (1) 来自曾隶属于学校的教职工和学生 (培训学员) 的利用需求, 目的是获取与其在校内工作、学习时个人生成或与其个人利益相关的档案信息, 以之作为办理有关事项的凭证。 (2) 来自社会中介组织人员和现场检查评估人员的利用需求。该群体的利用需求是通过获取档案信息, 以协助学校开展自身无履行资格或履行成本过高的职能工作;或利用学校档案信息作为依据, 通过文字、数量等指标对学校、校内组织和个人进行评价。
2 校外利用者特征分析
要认识和处理校外档案利用需求, 就需要从校外利用者的自身特征——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进行分析, 为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2.1 对校外利用者共性特征的分析
校外利用者的共性特征体现在与校内利用者的区别上, 即档案校外利用需求的绝对优先处理权。校外利用者的当前工作学习地点并不在校内, 无法等待档案员处理其他本职业务后才提供所需档案信息;而且绝大部分的校外利用者都需要在学校获得档案信息以后需立即依靠所得信息办理其他事宜, 必然希望档案员将处理校外档案利用需求的时间尽量缩短, 更不必说在面对现场检查评估人员时的拖延敷衍将对学校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 确保校外利用需求得到优先处理是满足校外档案利用需求的基础。
2.2 对两类校外利用者个性特征的分析
(1) 利用内容的差异。曾隶属于学校的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用内容相对集中, 包括了个人过去在学校工作和学习期间形成或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档案, 这些档案集中在党政、教学、财会部分类别档案内的一小部分与个人相关的文件类型中, 如调函、工资表、学籍册等。这些内容既不会涉及与学校具体工作相关的档案, 也不会涉及其他个人的档案。而中介机构和检查评估人员则会根据工作需要和评估指标利用档案, 其利用内容可能全面涵盖所有档案类别, 如协助办理校舍产权需要基建档案、维修大型实训设备需要设备档案, 进行校领导离任审计则需要包括党政、财会等类别的档案等。因此, 档案员必须按照对方提供的文件清单和评估指标要求, 提供所有需要的档案。
(2) 利用目的与利益相关度的差异。曾隶属于学校的教职工和学生一般因维护个人利益而产生档案利用需求, 只与利用者个人利益相关, 与学校利益基本无关。而社会中介组织人员是受学校或学校的主管部门委托前来利用档案完成特定工作, 现场检查评估人员则通过利用档案形成对学校全面或部分工作的评价, 他们在利用档案后形成的工作成果将对学校、学校各部门以及特定校内个人等涉及学校的利益形成直接影响, 与利用者利益相关度较低。
(3) 接待利用者全过程中交流与反馈的差异。因曾隶属于学校的教职工和学生往往存在利益诉求, 语言内容往往急迫, 还会夹杂与档案利用目的无关的语言, 这些语言很可能构成对接待利用者全过程的干扰。而中介机构和检查评估人员普遍专注于获取档案信息的需求, 在交流和反馈时集中于相关的内容, 并普遍持庄重态度, 用正式语言进行交流, 有助于利用工作正常开展。
(4) 利用效果不佳时的结果差异。根据利用目的与利益相关度的差异, 如果因历史原因造成档案缺失、不完整而造成利用效果不佳, 一般将对曾隶属于学校的教职工和学生利用者造成直接影响, 并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部分学生和教职工还可能会因此以强烈的负面情绪表达不满, 同时将间接降低学校的口碑声誉。而中介机构和检查评估人员无法利用相应档案或者档案信息不完整, 一般不存在对利用者的直接影响, 却将对学校、相关部门和个人造成负面影响, 同时可能增加学校的各项工作负担和成本。
3 应对校外档案利用需求的一般策略
上述对校外利用者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的分析, 目的是要认识并掌握在面对校外档案利用需求可能出现的情况, 最终使档案员在接待利用者全过程的每个阶段都能根据校外利用者的特点做好档案利用服务工作。
3.1 预利用阶段
预利用阶段是指从利用者进入档案室以后到利用者提出利用需求以前的时间段。此阶段时间一般较短, 档案员应尽快对利用人员身份作出判断并确保校外利用需求得到绝对优先处理, 并通过庄重的语言和姿态形成确保利用工作顺利开展的语言环境。
3.2 信息检索阶段
信息检索阶段是指从利用者提出利用需求到档案员将检索所得档案信息提供利用之前的时间段。档案员应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进行快捷、准确的档案检索, 且应考虑到校外利用者获取档案信息的迫切心态和对档案制度的不了解, 应主动提醒校外利用者在指定的档案利用区域耐心等待, 并遵守档案室的有关规定。在遵守上述原则的前提下, 还应根据两类校外利用者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检索策略。对于曾隶属于学校的教职工和学生, 在检索时应主要保证查准率, 将其姓名和需求文种作为精确检索词, 不随便扩大检索范围。而对于来自社会中介组织人员和现场检查评估人员的利用需求, 档案员在检索时应确保查全率, 尽可能提供全面的档案信息供对方参考。
3.3 提供信息利用阶段
提供信息利用阶段是指档案员将检索所得信息提供利用到利用者作出最终反馈意见之前的阶段。校外利用者的工作学习地点不在校内, 只能以复印、扫描、摘抄等方式获取相关档案信息。如他们确实需要学校出具权威证明, 档案员应主动与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联系, 通过学校或部门盖章、另附证明的方式解决信息原始性和权威性不足的缺陷。如部分档案不宜直接以原件形式供利用者查阅, 档案员应只将其中与利用者相关的部分复印, 将复印件提供利用, 这样既满足了利用者的知情权, 也保障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隐私权。
3.4 最终反馈阶段
最终反馈阶段是指利用者作出最终反馈意见之后到利用者离开档案室的阶段。当档案员决定终止提供利用后, 利用者一般会作出最终的正面或负面利用反馈, 如为正面利用反馈可视为对接待利用者全过程的肯定;而当利用者作出负面利用反馈时, 档案员决不能无视其反馈意见, 对于其反馈意见应及时主动与学校其他部门联系并分情况进行处理。对于曾隶属于学校的教职工和学生, 档案员应联系人事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共同协调解决其合理需求, 对于社会中介组织人员和现场检查评估人员, 档案员应联系对口职能部门说明材料缺失情况, 并询问校内职能部门是否有尚未归档或不必归档、但可能符合利用需求的相关文件材料, 力求为提高学校评价和工作开展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信息支持。
校外档案利用是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员在为校外利用者提供档案利用服务时要对其重要性、时效性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并在遵守档案法规制度的前提下灵活应对和处理校外档案利用需求, 并应从校外利用者对应的特性和实际情况出发, 使每一个合理的校外档案利用需求都能到满足。
摘要:校外档案利用需求是学校档案利用工作的一部分, 其中包括了来自校外的两部分人群的利用需求。这两类校外档案利用者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 决定了这两类人群的利用需求特征, 根据这些特征可以从接待利用者全过程的角度探求应对校外档案利用需求的一般策略。
关键词:档案利用,校外人员,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谢毅娟.论学校档案利用服务的公关原则[J].兰台世界, 2007 (12) :33-34.
利用需求 篇5
【关键词】慢性病 社区卫生服务 需求 利用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00-02
慢性病专门是指不构成传染、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并非特指一种病,而是一组疾病,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有密切关联,以病因复杂、病程长、危害严重、医疗费用高、多脏器损伤为主要特征。在我国,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等。
一我国慢性病与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2015年1月19日,据世卫组织报告,超过300万中国人在70岁之前死于心脏病、肺病、脑卒中、癌症和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超过80%的死亡者死于慢性病,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这意味着我国已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
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等特点昭示对我国现行卫生服务的新需求。尤其是慢性病治疗和康复周期的长期性决定单靠阶段性住院治疗,不仅花费大且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长期的维持性医疗保健服务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设计主要从卫生服务的资源配置和群众人口基数来考虑,普通居民特别是社区年老体弱者和贫困者是其主要服务对象,以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疾病为主要内容,其对慢性病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功能。
二慢性病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状况
(一)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与中医药需求
慢性病患者社区卫生服务最需要的服务项目是体格检查,其次是健康咨询服务。其中,诸如慢性病防治知识,生活方式指导,用药指导,养生康复知识,健康饮食指导,运动保健知识等保健知识需求最高,说明人们对自身的健康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除此之外,患者对用药指导和养生康复的需求比较高,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作用深入人心,尤其对中医药养生、康复、保健的需求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针灸推拿,食疗药膳,中医康复手法,养生保健,体制调养。有患者认为此类措施能够对慢性病的控制和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范围应包括中医服务,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和中医技术。
(二)对家庭保健合同制度与全科医生的需求
有人提出,我国应效仿外国积极推进家庭保健合同制度,为每个家庭提供一名固定的、长期的全科医生,从而方便获取医疗保健和疾病诊治服务,家人在这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与社区进行良好的有效沟通,掌握一定疾病管理技能的,为家庭成员中的慢性病患者提供便利的卫生服务。对于家庭为单位与社区服务机构建立家庭保健合同的问题,只有少部分患者表示非常愿意,近一半的患为这个想法不错可以尝试,只有极少数患者明确表示不愿意,同时也有小部分接受者表示家庭保健合同的推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慢性病患者对家庭病床的需求
大多数居民对家庭病床的概念不甚了解,其主要原因是家庭病床制度在我国并没有完全地建立和普及。受访者了解家庭病床服务的内容后,表示对家庭病床有需求的人群主要为老年人,他们中有许多人行动不便,不希望由于自己的“老朋友”——慢性病,而经常去人满为患、花费高、耗时长的大医院就诊,所以他们更倾向于能满足慢性病基本需求同时又能上门服务的社区医疗服务。他们认为家庭病床的最主要优点是使用家庭病床比住院省钱,能降低家庭经济负担,减少家人奔波医院之苦。由于慢性病的病程长特点,使得医生和病人的接触机会增多,因此家庭病床能增进医患了解,有利于医护人员更好地为慢性病患者服务。实践证明,家庭病床制度促进了患者的康复,比起单纯药物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提高了慢性病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慢性病对正常生活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慢性病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一)影响慢性病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的因素
通过调查,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主要有年龄、职业及文化程度、家庭规模及收入状况、疾病因素以及社区卫生服务可及性等。主要表现为: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程度高于年轻人、文化程度高的,收入状况好的个人和家庭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较少,只有极少数的人群对所患慢性疾病采取不理会的态度,不少患者根据自己的医学知识或者经验,选择自行买药自我治疗。选择在各类门诊或个体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近一半比例,方便与价廉是其绝对优势。可见,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卫生改革的进展,越来越多的慢性病患者开始接受社区卫生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和软件还没有达到患者的期望,与大医院相比差距甚大,所以,提高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软硬实力是进一步促使慢性病患者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战略措施。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地理环境优势,又要积改善薄弱环节,政府应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这将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发挥与完善,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程度与服务质量。
(二)慢性病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实际利用率低
慢性病患者不选择的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是因为对社区卫生服务不够了解。笔者调查不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患者时,有20%左右不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甚至有的人没有听说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绝大部分人注重社区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认为医疗水平和医疗设施是影响其就医的重要因素,结果是宁愿选择价格昂贵、费时费力的省市级医院,也不愿选择社区医院,不相信社区医生的能力,害怕延误治疗从而加重病情。仅有极少数因距离不选择社区卫生服务。
笔者深思以上结果,认为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应该努力着眼于以下几点: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基层医疗的首选,宣传力度还不够到位,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加强居民健康教育工作,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意愿不高,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提高居民满意度,才能将潜在需求得以释放;第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技术还需进一步的提高,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社区医生的业务水平,应该是今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工作重点之一,应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实行科学化管理,调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积极性。
慢性病防治工作具有持久性和延续性,关乎国计民生。社区卫生服务要以社区为基础、以慢性病患者的需求为导向,结合社区防疫站、三级医院和卫生局的职能,针对全人群和目标人群开展慢病综合防治是必要之举。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出台积极的政策,使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成为慢病防治的重要平台,提高慢性病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依从性,努力开创出慢病防治与治疗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卉;政府管制视角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任金玲;基于慢性病患者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基于土地利用的交通需求预测 篇6
1 基本思路
土地利用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一般来说,不同的土地利用布局、不同的土地利用性质和不同的土地利用强度,对应着不同的交通需求。因此,建立土地利用与交通出行生成的直接关系模型,实现由土地利用—出行生成相关因素—交通需求的三步式生成预测方法向土地利用—交通需求的两步式预测方法的过渡,必将较大幅度地提高预测精度,并简化交通规划过程[3,4,5,6,7]。
不同性质的用地对应着不同的交通需求,换句话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所划分的10大类性质的用地(如表1所示),单位面积上所生成的出行量是不尽相同的。具体到某一个特定的交通小区来说,该小区内部各类用地面积不同,土地利用强度不同,这就直接决定了该交通小区的交通生成量。
不同的土地利用布局、利用性质和利用强度,对应着不同的交通需求。 前面提到划分的10大类用地,单位面积上能够生成的出行量各有差异。对一个特定的交通小区,其内部各类用地面积的不同,土地利用强度的不同,直接决定了该交通小区的交通生成。同时,关于出行产生量和出行吸引量有2个规律:其一是一个分区中,住宅量越多,产生量就越多,而非住宅建筑越多,吸引量就越多;其二是单位时间内,一个分区的产生量不一定等于其吸引量,但对整个对象区,单位时间的产生总量应严格等于单位时间的吸引总量(不计“境内外出行”时,或至少应大致相等,计“境内外出行”时,但因境内外出行量毕竟较小)。
小区出行发生量以城市居民的社会经济特性为主,利用传统规划手段,很容易并可以得到各小区出行发生量。而各小区吸引量则以土地使用的形态为主,因此,在预测各小区交通发生和吸引量时,考虑建立一种土地利用与交通生成相关关系模型,以不同种类用地性质的土地面积为自变量,交通生成量为因变量,以现状调查数据为基础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回归分析出各类用地与交通生成的关系,继而结合规划年的土地利用,来预测规划年的小区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从而推算出行生成。
2 模型的建立
1)出行生成。
根据规划区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和道路设施的改善对交通需求的刺激系数及土地开发强度系数可以确定规划期内出行生成总量的增长率,结合现状的出行生成情况,可以从宏观上确定规划区域在规划年份总的出行生成量A,且
式中:A0为现状出行生成总量;γ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dd(t)为道路设施的改善对交通需求的刺激系数;θ为土地开发强度系数。
2)出行发生。
主要考虑居住用地利用与出行发生量之间的关系模型,i小区的出行发生量(标准小客车/d)为
式中:A为出行生成的总量(标准小客车/d);Fi为i小区的出行发生量;Ki为小区的土地利用强度影响系数;Ri为小区内的居住用地面积;n为小区划分个数。
3)出行吸引。
作者认为公共设施、工业、仓库、绿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对交通吸引量产生的影响较大,故将特殊用地和水域及其他用地归为其他类,将其对出行生成的影响归结为常数项。各用地对出行吸引量的权重值由回归模型得到i小区的出行吸引量(标准小客车/d)为
式中:Xi为i小区的出行吸引量;Ci、Mi、Wi、Gi、Ti、Ui、Si及Oi分别为i小区内的公共设施、工业、仓库、绿地、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和其他用地的用地面积,ha;KC、KM、KW、KG、KT、KU、KS、KO分别为公共设施、工业、仓库、绿地、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和其他用地对出行吸引量的权重值;n为小区划分个数。
上述模型直接建立了土地利用与交通生成之间的关系,简化了传统预测方法分析人口情况、就业岗位情况等进行预测的过程,可充分利用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的共享数据库,减少大规模交通调查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 实例分析
以浏阳为例,规划年份的各小区的交通需求按照下面的步骤得到:
1)结合浏阳的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参考周边邻近地区发展情况,确定浏阳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和道路运输弹性系数, 由此确定规划期内出行生成总量的增长率,根据现状的出行生成情况,可以从宏观上确定规划年总的出行生成量。
2)根据居住用地和现状出行发生量,建立小区居住用地与出行发生量之间的回归关系。
3)结合调查资料建立土地利用与出行吸引量之间的关系模型,确定各类用地的权重值。对浏阳,得到的用地权重值中公共设施用地为0.46,工业用地为0.22,仓储用地为0.08,居住用地0.08,绿地为0.06,对外交通用地0.04,市政设施用地0.03,广场停车场用地0.04,其他用地为0.02。
4)根据规划年份的出行总量和土地利用情况及用地权重,从总体上把握,局部调整,得到规划年份交通需求情况。
浏阳市现状年各小区的土地利用如表2所示,在此以6个分区为代表,浏阳市规划年各小区土地利用如表3所示,根据上述步骤得到各小区出行发生、吸引量如表4所示。
按照上述步骤得到交通出行后, 进一步做交通分布和交通分配等工作, 得到的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浏阳市路网的流量情况。
4 结 论
土地利用和交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产生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决定着人流物流的空间分布;反过来城市交通的可达性也会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规模和强度,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者从分析交通与土地利用内在联系入手,探索性地结合土地利用情况直接进行交通需求预测,为把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规划相结合提供了一种思路。客观上讲,这种预测过程仍然是一个“静态”过程,主要考虑了特征年份的土地利用情况,如何更好的将土地利用与交通需求预测结合起来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研究。另外文中得到的权重值与其他同类城市的土地利用对交通需求影响的权重值比较接近,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及模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摘要:指出传统交通需求预测方法的不足,分析交通与土地利用的本质以及交通需求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土地利用与交通需求生成的相关关系模型,简化传统方法的预测过程,并以浏阳为例,根据土地利用情况直接进行交通需求预测,较好地映了浏阳的交通需求情况,为把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规划相结合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土地利用,出行生成,交通需求,预测
参考文献
[1]肖秋生,徐慰慈.城市交通规划[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2]陆化普.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葛亮,王炜,陈学武.结合土地利用再谈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2(3):33-36.
[4]陈鹏,李杰,邹志云.结合土地利用再谈交通需求预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4(1):73-75.
[5]邵德华.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互动机制探析[J].北京规划建设,2002(3):32-35.
[6]罗志忠.基于土地利用的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6.
公众利用需求与档案信息服务公众 篇7
一、公民档案利用需求动因分析
1. 证据型利用目的。
生活中, 普通公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 尤其是为了维护自身权益时, 档案就成为了一把“利器”。档案利用的两次高潮, 一次是1979年, 主要是由于党和国家开展了平反冤假错案等落实政策活动, 另一次是在1985、1986年再次形成了档案利用率大高潮, 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劳动人事部门规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间可以计算为连续工龄, 查档人员增多。从上述典型例证可以看出档案作为第一手材料的证据性价值, 此外可以看出档案作为证据性价值的利用目的是很广泛的。这类利用者利用档案一般只是查询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相关的档案信息, 多是为了处理婚姻、财产、房产、遗产等民事纠纷, 或为证实个人履历、学历。
2. 决策参考型利用目的。机关工作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因工作
需要, 往往要利用档案进行决策。这些利用者多数为了工作的实施, 或针对某一特定项目, 需要一般包括计划、指令等方面的档案资料。
3. 学术积累型利用目的。
据调查资料显示, 近年来, 学术型利用者占年总利用人数的比例保持在38%左右, 甚至有大学生感叹:“在我们班, 到档案馆来查档案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正如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为了提高科研的效率, 科研人员一般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 如同接力赛跑, 将科研的成果不断推进。同时对于大学生而言, 在课题研究或撰写毕业论文时, 档案馆都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宝库。北京市档案馆开放档案, 为广大学者, 尤其是各大学的在校学生提供原始资料, 契合了研究者的利用需求。
4. 探究型利用目的。
近来, 利用档案的目的, 从单纯的解决待遇、维护权益发展到寻根探祖、研究家史, 这股风潮可以说风靡国内外。中国人在传统上讲究认祖归宗, 重视纂修家谱就是例证。所谓“家之有谱, 犹国之有史也”。如今, 家谱热悄然升温。在上海, 热衷于修家谱的人士正逐渐增多。修家谱的市民大多是离退休老人, 他们为寻根不顾劳累, 数年奔波。在国外, 寻根热也愈演愈烈。美国寻根网站“埃利斯岛”在自由女神像所在的埃利斯岛上开通后, 来自全美的1.2万名信奉摩门教志愿者花了7年的时间, 仔细研究了由微缩胶片拍摄的一个世纪前的原始文件, 最后整理出了1892—1924年间共2200万个乘船抵达纽约港的客人的资料。档案馆所存原始资料的丰富性, 对家谱等的开发利用具有优势。
二、公民档案利用需求特征分析
公民利用档案类似于消费者进行商品消费, 借鉴市场营销学消费者需求特征, 以及上述的公民档案利用需求动因的分析, 总结利用需求的特征如下。
1. 利用需求的层次性。
从利用档案信息的形式来看, 档案利用者的需求具有层次性。由于档案利用者需求目的的不同, 需求档案信息的内容不同, 有的档案利用者需求一次档案信息, 有的则需求二次档案信息或三次档案信息。
2. 利用需求的可诱导性。
公民档案利用需求的可诱导性是指公民对档案的需求是可以引导和调节的。公民档案利用者的需求分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无论是潜在利用者还是现实利用者都具有对档案的潜在需求, 这部分潜在需求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被诱导的。
3. 利用需求的伸缩性。
公民档案利用需求的伸缩性是指利用需求具有弹性, 即利用需求随内部或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内因主要是指档案利用者本身对档案信息需求的程度和实现能力, 外因是指社会环境、输出档案信息的状况以及社会档案意识等。两者都会促进或抑制档案利用者的需求, 使之产生伸缩性。
4. 利用需求的发展性。
公民档案利用需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需求层次的发展变化。二是利用需求随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变化。时代的进步往往产生许多新的档案形式、新的观念、新的社会风尚, 这必然引起利用需求的发展。
三、基于公民利用需求的档案开放服务
1. 加强服务公众意识。
(1) 档案馆的功能定位。2009年10月28日至31日, 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在会上指出将打造“五位一体”公共档案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档案馆工作的重点, 这意味着国家档案馆将愈加重视发挥其服务公众利用需求的功能。从中, 我们看到档案馆的服务领域在不断延伸, 服务内容更加多元, 被注入了许多现代化的元素。我们透过档案不仅限于了解过去、服务现在, 也越来越多地去预判未来。我们看到的档案也不仅限于发黄褪色的老旧纸张和物件, 还有现代化技术产生的电子文件和数字影像。查阅档案的程序变得更加快捷, 埋头反复翻阅目录的时代成为历史, 电脑一键式查询让“老档案”配上了“新武器”。利用档案的群体正在悄然改变, 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走进档案馆寻求帮助, 他们正逐渐成为国家档案的主要服务对象。因此, 档案馆要坚持“五位一体”的新定位, 不断拓展档案服务大局的广度和深度。 (2) 注重面向公众的档案宣传。档案作为承载人类文化、延续人类记忆的重要载体, 浩如烟海的档案信息资源长期埋没在档案库房中, 一方面其重要的价值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另一方面, 用户对档案的需求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因此, 档案部门有必要就其利用对象进行档案意识、档案信息及服务业务以及档案工作的理论、方针、政策和规定等方面的宣传、介绍, 提高档案和档案工作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加强档案宣传一方面可借助于各种媒介形式, 像比较普遍的电视媒介就是加强档案宣传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电视媒介普及广, 受众面宽, 易于接受, 对于公众档案意识的加强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 档案展览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形式。观察美国和加拿大国家档案馆的做法可以看出, 档案展览是其档案开放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档案的宣传不仅仅在于档案本身, 档案利用的法规、政策的宣传亦不可忽视。档案产生于社会, 每个公民都有合法利用档案的权利。但是, 由于档案的特殊性, 并不是所有档案、所有内容都能无限制地向公众开放, 档案的利用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档案部门还应该积极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 既保证用户利用档案的权利, 又使国家利益、档案安全不受到侵害。
2. 档案利用方式的转变。
(1) 档案开放利用方式的远程化。公民利用档案时, 会对档案服务的手续、方式和方法提出一种主观要求, 尤其是对于出于证据型利用目的的利用者, 档案利用者有短暂求快的心理, 为了满足利用者需求, 档案馆应为档案用户创造便利的利用条件, 努力简化手续, 加大开放力度。公众查档的急迫性, 查档距离也是影响档案开放利用的一大因素。办事场所分散、往返次数较多、办事流程繁杂、办结时限较长, 都会造成公众查阅档案信息的成本过高。许多群众, 特别是特殊群体来回奔波于档案馆, 查阅利用档案并非易事, 改变传统档案查询方式, 成为许多百姓的现实诉求。近期, 一些地区实施的“民生档案远程利用服务”机制, 直接简化了档案开放利用程序, 对方便公民利用档案极为有效。如上海市徐汇区档案馆积极启动民生档案“就近查档、当场出证”新举措, 区档案馆与全区13个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以利用者所在地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为前台, 受理查档申请, 以档案馆为后台, 调阅案卷以供利用, 双方协同出证, 形成远程服务系统, 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查到所需的申报户口、申请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房产买卖、出国留学、遗产继承等方面档案。另外, 上海市嘉定区档案局 (馆) “民生档案远程利用服务”的软件系统, 目前在安亭、马陆两镇开展试点, 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2011年开展至2011年11月, 已经接受了131次远程查档服务。“民生档案远程利用服务”机制为公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查档方式, 符合公民利用档案的需求特点, 对于档案的开放利用是有益的, 也是值得推广的。 (2) 档案开放利用手段的信息化。档案开放服务公众水平的提高与新型档案服务模式的实现, 需要以档案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为基础。针对公众利用需求, 相关档案机构应研究借鉴国外先进做法, 以提高我国档案信息服务手段。
借助新媒体开展档案信息服务。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档案利用者和档案人员可以利用其交互性强的特点, 进行互动, 有针对性地解决公众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档案的开放利用是档案工作的归宿, 档案部门应以公众的需求作为推动档案利用工作的重要出发点, 了解了公众需求动因和需求特征, 为公众提供快速、准确的档案信息服务, 档案工作才能得到公众认可, 并得到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勇.论档案馆档案的开放与利用[J].北京档案, 2010 (6) .
[2]邓曼, 丁璇.档案利用者需求分析[J].黑龙江档案, 2006 (5) .
[3]王娟.谈档案馆普通用户需求的特点与满足需求的途径[J].四川档案, 2010 (4) .
化学化工信息资源需求与利用分析 篇8
1化学化工简述
化学化工, 简单地说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化学方法占主要地位的过程工业, 就是将化学知识应用在工业的生产过程之中, 是知识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 也是对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大型化的行业。
化学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有着生产技术多样复杂、生产过程严格比例、原料综合利用、化工生产耗能较高的特点, 这一系列的特点说明, 在化学化工企业的管理中, 必须重视技术的作用, 必须及时掌握和应用先进的技术, 提高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 这样才能保持化工生产的长期高效运转, 提高经济效益。
2网络化学化工信息
2.1网络化学化工信息
互联网上的化学化工信息资源十分丰富, 主要有化学化工新闻、专利信息、网络会议、期刊、化学化工数据库、协会、 组织、研究机构、产品以及教学资源、软件等, 在互联网上以文件、自录文档、公告板、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存在, 大多被存放于Web服务器、网络新闻组服务器、FIP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及Gopher服务器之中, 这些信息资源都可以被快速直观地查询、获取, 随技术的发展, 检索的方法将越来越简单、快捷。
2.2化学化工文献的发展
化学化工文献自1665年发展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从刚开始只有不到8 000份到现在发展为每年50多期, 80多万份, 历经多年社会实践,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学习它的重要性, 但由于技术性强, 传统的搜索方法步骤烦琐, 效率不高, 使得文献被引用的数量偏少, 化学化工的科研过程十分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网络化的化学化工信息资源得到了众多科研人员的喜爱, 网络化学化工信息全面, 又能够迅速查阅到, 节省了科研过程中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使得化学化工的科研有了极大的进步。
3网络化学化工信息的检索方法
3.1通过专用网站查找
化学化工专用网站如美国的化学文摘服务www.cas.org、 剑桥晶体图像数据库www.ccdc.cam.ac.uk、中国化工网www. chemnet.com.cn、化学信息网www.chinweb.com等, 直接进入专用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及专利摘要, 这些专业网站提供的化学化工信息都十分准确, 所以作为化学化工企业的相关从业人员平时要多加注意收集此类化学化工信息资源的专业网站, 以便能够及时快速地找到相关信息, 为企业的相关技术工作人员提供服务, 提高企业的高效运转。
3.2通过搜索引擎查找
互联网上的化学化工信息范围极广, 种类极多, 要想能够及时准确地找到所需的信息, 就要学会通过引擎检索信息, 搜索出与所需信息相近的信息, 进而筛选, 这是查询化学化工信息资源的一条捷径也是极为有效的一种途径。
3.3通过相关网络期刊查找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促使原来传统的印刷期刊行业也都与时俱进, 逐渐在网络上发布刊物, 提高了读者对信息的获取效率。因此, 化学化工相关从业人员也要多加积累相关期刊网站, 对收集到的各类期刊网站及时分类整理, 以便及时提供服务。目前主要的期刊网站有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电子期刊、中国知网等, 期刊的专业性很强, 会为化工生产技术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4结论
当前社会, 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也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 网络上的化学化工信息资源十分丰富, 化学化工相关从业人员只有针对其具体形式和内容, 整理归类, 熟练掌握各种检索方法, 充分利用各类网络信息资源, 才能为企业的技术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 互联网已步入每家每户, 成为21世纪信息时代的主要交流、查询、娱乐工具,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促使各行各业紧紧跟上发展, 避免逐渐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化工企业也不例外, 因此更应积极并及时地掌握化学化工信息, 并加以充分利用, 才能保持化工生产的高效运转, 继续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下面就以化工企业相关从业人员怎样利用互联网查询、利用相关信息资源, 提高工作效率及业务水平为着手点展开论述。
关键词:化学化工,信息资源,需求,利用,检索
参考文献
利用需求 篇9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档案利用者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 无论内容还是途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章通过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利用需求的共性与差异性进行比较, 以期对为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 满足档案利用者新的利用需求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一、电子档案利用与纸质档案利用的需求共性
1. 档案利用需求的社会性与层次性。
因此, 档案利用需求的社会性体现在具有广泛的社会作用和社会价值。档案利用需求的社会作用, 在于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 电子档案利用与纸质档案利用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档案利用的社会价值, 在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原始记录性借鉴作用。档案利用需求的层次性, 是指从利用档案信息的形式来看, 档案利用者因个体的差异在需求的档案信息内容方面存在差异。一般说来, 需要解决某些具体问题而查找真凭实据的, 表现为对一次档案文献信息的需求;需要完成某些研究任务或了解某一方面、某一地区的大致情况而查找参考依据的, 表现为对二次或三次档案文献信息的需求。
2. 档案利用需求的多样性与动态性。
一是档案利用需求的多样性。档案利用者需求可划分为多个种类, 如根据需求表达与否, 可分为表达的和未表达的需求;根据需求和客观要求是否一致, 可分为实际需求和非实际需求;根据需求表达方式, 可分为主题和指名需求;根据档案利用者的不同类型, 可分为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公民个人需求等。档案利用需求的多样性, 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的文明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越发展, 社会所拥有的职业越多;生活文明程度越高, 人们的爱好会越多, 爱好的层次会越高, 也就更加多样化。二是档案利用需求的动态性。档案利用者需求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档案利用者需求的满足方式和水平, 是由其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档案工作的服务对象和档案利用需求都会发生变化, 表现出一定的动态性。
3. 档案利用需求的重复性与可诱导性。
档案利用需求的重复性是指档案利用者利用档案的需求往往不只产生一次, 不只是相对的、暂时的, 在原有的需求满足后会产生新的利用需求。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档案利用需求就会多次重复出现。档案利用需求的可诱导性, 主要是对档案利用者的需求进行引导和调节。例如, 社会和档案部门本身加强档案宣传工作就能影响档案利用者的需求发生变化和转移, 使某些潜在的欲望变为明显的行动。若改变档案利用的政策和环境, 也能影响档案利用者的需求发生变化和转移。如使某些不能利用的档案变为可以利用, 使利用不方便变为方便等。档案利用者需求的可诱导性, 是以档案利用的巨大潜力为基础的。这种潜力表现为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力, 又表现为档案利用者的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力。
二、电子档案利用与纸质档案利用的需求差异
1. 档案利用需求载体的差异。
从档案利用需求的载体上比较, 电子档案利用与纸质档案利用有明显的差异。无论用什么样的技术和方法, 当把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信息刻录于载体后, 形成的纸质档案就可脱离其
技术和方法而独立存在, 而内容与载体就永远无法分离, 人们不依靠任何技术就能识别档案的内容、载体、结构形式。而对电子档案来说, 是依靠一定的技术和设备将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信息记录于存储载体, 并且永远离不开这种技术和设备, 也不能离开这种生存的特殊环境条件而单独存在。所以, 电子档案利用的需求, 其载体是通过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 并按一定格式储存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 在网络上传送的数字代码序, 是一种数字利用记录, 利用者需要依附在计算机上读取。
2. 档案利用需求方式的差异。
纸质档案利用需求的方式:检索工具的利用界面突出单一性, 档案利用者必须亲自到档案馆 (室) 检索, 需要通过人力去查找, 较为繁琐, 工作量较大;电子档案利用需求的方式:以计算机读取为介质, 在计算机上进行, 通过网络传输实现快捷查找与检索所需要利用的档案, 不用上档案馆 (室) 即可查找和检索到需要的档案资料, 操作方便快捷。
3. 档案利用需求原始属性的差异。
档案利用的价值, 在于档案原始属性的真实性。这种原始属性表现在档案利用需求内容形式上。纸质档案利用需求的原始属性, 始终有草稿与印稿之分, 有正本与副本的差异。这是纸质档案利用的需求体现了档案原始记录性和凭证作用的内容与形式特征的特点, 如当事人的亲笔手稿、领导者的亲笔签署等表现出原始性, 而具有法律凭证的作用。电子档案利用需求的原始属性, 其从电子文件起草、修改、印发到形成电子档案都在计算机上进行, 可在电子计算机存储器上或转换成硬拷贝保存或复制转发送, 易于修改和改动后可以不留任何痕迹的特点, 对其原件的界定难于实现;无法区分其中哪个是“原件”和“复制件”, 是否具有法律凭证作用等, 便成为档案界的一系列新课题。
4. 档案利用需求途径的差异。
利用需求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网络文化
1 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现状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海量的信息和资源使国家和地域界限日渐模糊。网络扩大了我们的视野, 促进了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互联互通,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作为信息传播媒体的网络, 也成为高职院校师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 网络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并与校园文化交叉融合后, 形成了一种新的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1]。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物质基础, 以发送和接受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 是一种依托多媒体技术而存在的现代文化, 具有传递知识和信息、商业和娱乐服务功能, 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自由度强及平等参与等特点[2]。校园网络文化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校园传统文化相比, 它具有数字化、跨文化、开放式和互动式等特点。
校园网络文化以网络为依托载体的网络行为、网络习惯, 符合高校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并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由于时空距离的大大缩短, 人们为获取知识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也被减到最小, 降低了学习成本, 节约了学习时间, 这是其他任何教育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渗透了高校师生的生活, 故如何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是一个重要课题。
2 校园网络文化对高职生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富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式, 是学校师生在教学和生活中, 彼此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人文底蕴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能够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风气及传统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包括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也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些物化形态的内容, 还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3]。教育的环境对师生品德情操、思想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化校园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 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网络文化也成为传统校园文化的延伸[4]。
网络文化在高职校园中的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方面:广域无界限的文化资讯、网络课堂、网上竞赛、聊天、游戏、购物、看视频、写博客等丰富的网络文化生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 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为学生的思想提供了表达的空间。这些积极影响也使网络文化建设、传播和内化功能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对传统的校园文化生活进行了有益补充。
消极方面:如果没有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则容易导致学生网络成瘾、信息污染、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等。如果大学生将虚拟世界中的极端个人中心意识转化为现实世界中人际交往的实际行动,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就很容易滋长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 阻碍了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5]。另外, 由于沉迷网络, 缺乏在现实生活中的与人交流, 会使其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合作能力下降, 产生面对现实世界觉得无所适从等网络依赖行为。
3 利用校园网络文化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构建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实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 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是很有必要的。与普通高校相比, 我院的培养目标侧重于适应社会需要, 注重人才的职业性, 强调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6]。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具有适应就业岗位的职业素质, 还要有与普通高校学生一样深厚的知识素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使得网络校园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新形式。虽然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一定冲击, 但我们要趋利避害看到网络好的方面, 充分发挥网络在校园文化方面的新载体、新平台作用。通过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的快捷与方便, 发挥网络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 使学生健康地使用网络来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结合高职院校特点, 我院采取相关措施, 积极建设校园网络文化,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3.1 开通试题库、统考练习平台、内网文件转输协议 (FTP)
试题库涵盖各个专业科目, 每个科目包含大量的练习题, 学生可根据个人学习情况, 选择不同科目、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练习, 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统考练习平台主要针对广东省计算机考试 (一级) 和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在校园内网络通行的宿舍、教室、图书馆等都可以自由登录进行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使教师可以更加科学、理性、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依据统考练习平台学生的练习成绩开展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同时各科目的学习可在教师指点下由学生自己调控,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风, 增强了其自学能力。
针对学校网络遍布的资源, 信息技术中心提供了多个内网FTP资源共享平台。如专门提供给每间教室的FTP平台, 可以放置教学课件、班级资料和任课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相关学习资料;机房FTP则给大一学生按学号各提供一个文件夹, 以放置个人学习资料、作业等;教师FTP平台则只供教师放置资料, 如测试题等。这些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学习资源共享, 提高了学习效率。
3.2 建设精品课程网站
将岗位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使学有所用, 创设有职业内涵的教育环境, 开展岗位模拟课堂教学, 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技能更好地结合, 使学生适应岗位需求。
精品课程网站除了可以方便、循环地使用学习资源外, 还可以通过实验课录像提高实训效率。比如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网站放置的实验课录像, 是教师设定病案, 学生模拟临床医生工作内容, 实现了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的数字化。创建一种在形象直观的环境中进行模拟演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病例诊断相结合的形式, 以此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实用的操作技能和检验学习效果, 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实验课中易出现的问题, 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开发, 在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同时, 使学生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要求, 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3.3 充分掌握就业信息
校园网络的便捷使学生能方便地了解到岗位对应聘者的要求, 了解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 便于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3.4 通过门户网发挥陶冶作用
学生是校园网络的主要使用者, 因此, 有必要对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正确引导。可以尝试建立以学生就业为主题的网站, 通过学习生活之余的耳濡目染达到对就业岗位、环境的宣传, 对职业的认可;也可以多宣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 吸引学生参与, 如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传统的专业知识讲座一般通过组织现场活动的形式进行, 但因为时间、场地等原因其只能面对校内部分师生。我院开通的视频点播平台改变了这种状况,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有选择地观看各种讲座、网络课堂, 及时了解各种资格认证考试情况, 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满足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生活学习理念、不同“族群”大学生的文化消费需求, 实现了文化的跨群体交流。
3.5 提供深造、再学习的平台
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校园文化的辐射空间, 如远程教育、网上招生与考试等, 这种崭新的教育方式在对传统教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 也源源不断地把校园文化传向四面八方。我院的网络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网上学习的服务平台, 另外, 还为在校生提供了各种资格认证考试等服务。利用网络资源打造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提供各种优质服务的平台是我们的目标。
网络的普及使高校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网民。网络比其他学习媒体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和更强的搜索功能, 是当前在校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和媒介。如何运用好网络资源, 满足大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 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的综合效能, 使其成为学生成才道路上的催化剂, 促进适应岗位需求人才的培养, 有赖于与之相适应的良性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形成, 有赖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月红.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9) :2291.
[2]张国泉.试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和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6) :244-246.
[3]魏春霞.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设思路[J].教育革新, 2010 (9) :26.
[4]敬菊华, 张珂.校园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134-137.
[5]黄丽君.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33)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