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情境激发兴趣(精选12篇)
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篇1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旧中求新, 平中出奇, 从不同角度采取多种手段, 诱导探索,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因此, 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开展了创设乐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的操作, 通过运用多变的手段、灵活的方法, 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了教学效率。现总结如下:
1. 激趣引新, 激发参与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如果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而多媒体能直观形象、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生动有趣地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渲染气氛, 震撼人心, 激活数学课堂的教学。
如教“厘米的认识”时, 我播放了《蚂蚁王国》的课件, 提出了“蚂蚁王国的房子有多高?桥有多长?”等问题, 引发了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厘米”的兴趣和欲望, 使学生想学、乐学、好学, 学得轻松主动,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 精心设问, 诱发兴趣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 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 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要适时, 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 唤起他们的心灵共鸣, 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 让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生趣, 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如教“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 我问学生:“今天小红过生日, 看有谁给她送礼物来了?”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逐步出示小精灵聪聪送的长方体礼品盒及小精灵明明送的正方体礼品盒, 在学生欣赏两个精美礼品盒时, 教师适时引出:“你们知道哪个礼品盒用的包装纸多吗?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很快就投入新知的探究活动中……
3. 合作交流, 激发兴趣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 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反映面, 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 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 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知, 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 思维火花的碰撞。
如教“9加几”时, 在探索具体的算理时, 先让孩子边摆学具、边独立思考有几瓶牛奶, 然后组内交流。各小组充分讨论后, 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最后通过提供的多种策略, 引导学生优化其中的算法, 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4. 联系生活, 激趣探索
生活是个万花筒,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情境创设的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问题, 还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
例如学习“认识钟表”, 我让学生在生活中或网上找一找各种钟表的样子, 我自己也在网上找了很多钟表的样子, 给学生欣赏。通过这样的欣赏、观察、查找, 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 而且还让他们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涵着很多的数学知识。
总之, 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需要, 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 大胆让学生自主操作、自主发现,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篇2
一、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取之不尽.若能把它运用恰到好处,就会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的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愉悦的情境中去,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巧妙设疑,让数学课贴近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例如,基本不等式这一节,教学中可设计如下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发现均值不等式这个定理.
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方案:
甲:第一次打折后销售,第二次打折销售.
乙:第一次打折后销售,第二次打折销售.
丙:两次都打折销售.
请问那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这个问题,归结于比较于大小的问题,进而用特值猜出即.这是个经济生活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在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想学,乐于去学.在教学中于生活比较贴切的例子还有拉闸门的产生及设计运用了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原理,足球射门的最佳位置及角度运用了二次函数的知识等等.只要教师善于去发现和创造性的运用.
二、创设跨学科问题情境,拓展学生知识范围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独立性设置显而易见,但是如果我们利用其他学科的素材,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与体育相关的国际奥委会20xx年6月29日决定,20xx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日期将比原来日期推迟两周,改在8月8日至8月24日举行,原因是7月末8月初北京地区的气温高于8月中下旬.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到的呢?进而提出如何科学、合理收集数据?又怎样分析和研究数据?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统计章节中去.
又如通过天文学中行星彗星的轨道引入圆锥曲线;物理学中的瞬时速度引入导数;生物学中的细胞分裂引入指数函数等等.只要其他学科素材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用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比较容易.此外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新异悬念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教师对某些内容有意制造疑团而成为悬念,或者提出一些必须学习新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不断追求真理的意向,从而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并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在主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双曲线标准方程》这一节,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知道与两个定点距离之和为非零常数(大于两定点间的距离)的点的轨道是椭圆.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与两个定点距离之差为非零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呢?通过设疑,让学生思考、猜想,然后探究结果,进而得到新的知识.这样学生的探究是自主的,是带着浓厚的兴趣的,这对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都将事半功倍.
四、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知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教师的主导.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式的讲授法,学生的学时方式基本上是听讲、模仿.记忆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存储的过程,它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枯燥无味,并对数学学习畏惧,没有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这样通过活动得来的数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掌握,学生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篇3
数学,其丰富的内容、无限的包容、广泛的应用、现实的背景、悠悠的历史、巧妙的方法、和谐的美感,为我们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激活学生思维,形成良好的情感环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实施新课程数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而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设置多种教学情境,造成问题悬念,展现矛盾冲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兴趣带来成功,成功激发兴趣。因此老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创造条件,采取适当的方式,提供恰当的感知材料,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枯燥、抽象的数学课堂变得富有情趣,使学生真正乐学。下面谈谈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方面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的发展应归结为现实所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例如初学立体几何时,大多数学生不具备丰富的空间想象的能力及较强的平面与空间图形的转化能力。如在讲二面角的定义时,当拖动点A时,点A所在的半平面也随之转动,可联系“翻课本”这一动作来形象理解——即改变二面角的大小,图形的直观地变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这样,把问题设置于真实情景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立体几何知识,还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又如在均值不等式教学中,可设计实际应用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如某商场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方案:A方案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B方案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打p折销售;C方案两次都打折销售,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可归结为比较pq与()2大小的问题,用特值可猜测pq≤()2,即p2+q2≥2pq。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这样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接受数学,喜欢数学,进而产生浓厚兴趣,联想相关知识,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二、创设悬念情境,使教学始于疑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按照人的认知规律,易对悬而未觉的问题产生兴趣。设置悬念情境,将有利于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学生的情感波澜,撞击学生的求知心灵,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 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可先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又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在课堂先引出国际象棋的故事:卡克发明国际象棋后,国王为了奖励他,向他承偌全国的金银财宝任他挑选。而卡克只提出一个要求,在他发明的象棋棋盘的64个方格中,第一格放一粒小麦,第二格放两粒小麦,第三格放四粒,……最后一格放 粒小麦。国王听后,认为简单。而通过计算,小麦数量大得惊人,若将这些粮食铺在地面上,可将整个地球表面铺上三厘米厚的一层!这个惊奇的故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怎样去计算这些数字,这就为引入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的问题形成悬念。这样一来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急于想听下去的心理,从而带着一种心理的渴望去学习。这时学生的学习是自发的,主动的,也是最有效的。
三、创设趣味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趣味是教学的佐料佳品,它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机械知识变活,深奥数学道理变得通俗易懂,抑制学习中的疲劳,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给学生留下生动鲜活的印象。例如:在学习在平面上可通过“一个方向和一个距离”来定位时,老师可在黑板上画出一形似“蜘蛛网”的同心圆系,利用这一直观图形诱导学生说出“蜘蛛网”,并指出这一“蜘蛛网”上有一蜘蛛(位于同心圆圆心),发现网上有一虫子,试猜想,蜘蛛如何确定虫子位置,并立刻捕捉到呢?利用该问题引导学生说明蜘蛛可能是通过判断虫子的方位及到虫子的距离来确定位置的。再结合军事影片中,炮兵指挥官向士兵下达:“东南方1000米,放。”这也是运用的一个实例。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显得自然直观风趣有味。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这样的趣味实用情境,能够把陌生变熟悉,深奥变浅显,机械变生动,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数学兴趣,从而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创设纠错情境,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及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课堂教学中,在老师的指导下,适时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在探索中产生障碍,形成心理学上的“认知冲突”,可立即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此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时机,这时的教学效益最高。对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隐晦的错误,创设纠错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错误的原因,寻找治“错”的良方,在知错中改错,在改错中防错。如:若函数f(x)=ax2+2ax+1图象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0且 ,得出0
五、创设期望情境,激励成功
新课程数学教学要求老师在数学教学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对学生树立“天生其人必有才”的信念,坚信“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材”,不应轻易给学生扣上“差生”的帽子。古语说得好“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就要求教师将真诚的期望有意识的通过各种表态微妙地传递给学生。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若学生回答不畅时,给予诱导、期待的情感,起到激励效应;若学生回答正确时,给予赞许的情感,使学生心理上得到满足,激发他们更强的成功欲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讲求教学的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老师永恒的追求。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愉快地探索数学知识,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依靠老师的不懈努力和智慧。老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篇4
一、创设谈话情境
对于中、高年级学生, 在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及对现实社会有了一些基本认识之后, 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对话引入课堂, 或者通过一些谈话引入课堂。比如,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时, 可以先谈话引入:“我们已经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你们想不想再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其他的知识呢?”或者也可以这样:“我们已经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想不想再更深层次地了解它们?”等等, 都可以很快让学生进入角色, 努力探索, 最后发现公式, 总结公式, 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也会水到渠成, 把学生很自然地引入课堂。
二、创设故事情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 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对听故事的欲望, 将一些教材中的图片编制成小故事, 以吸引他们。这样既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也可以有效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时, 可以这样设置一个小故事情境:“星期天, 小兔子妈妈带着小兔子去采蘑菇。小兔子边玩边采, 到太阳落山了, 它才采了4 个蘑菇。小兔子妈妈采得又快又多, 到太阳落山了, 采了25 个。”随着动画课件的演示, 学生肯定被这个故事吸引了, 眼睛盯着大屏幕, 享受着这个故事, 同时又参与了学习, 他们既心情愉快, 又学习了知识, 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练习情境
在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有目的地设置一些练习, 使学生在异常顺利地练习中, 突然遇上一些用原有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使学生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勇气。于是, 求知欲驱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困难迎刃而解了。比如, 教学循环小数时设置这样一些练习:42÷3 36÷3 10÷3, 当学生顺利做完前两个后, 发现第三题除不尽了, 正在不知所措时, 教师顺势引入课题。此时, 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贴切, 学生很快地被吸引进了课堂。
四、创设活动情境
在有些时候, 让学生动手去操作, 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 在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 我让学生带上苹果和小刀, 让学生切一刀认识面, 再切一刀认识棱, 再切一刀认识顶点。最终, 作出了一个长方体, 通过以上的操作, 学生一目了然长方体的特征, 作为奖励, 让学生品尝自己的成果。在愉快的学习中, 不仅主动学习的欲望增加了,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举双赢, 何乐而不为呢?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已经被广大教师所熟知和认可,但落实情况呢?实际课堂教学行为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教学工作者去观察、深思、反思.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出几点管见,以期更多的教师来关注,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作 者:李志华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西县东荒峪初级中学,河北唐山,064304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xx “”(6) 分类号:G420 关键词:教学改革 转变理念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篇6
教学情境创设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的新颖性,使学生乐于创新学习。在英语教学中,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和焦点,不断创设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表现的机会。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事、实情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的欲望,教师可以让学生编排课本剧,进行表演,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创设情境的实践性,使学生善于创新学习。教学离不开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本中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探索的对象。同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新知的思维材料,设置动景,调动学生的多种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创设情境的竞争性,使学生勤于创新学习。中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习惯的有效途径,适当的良性竞争,可促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力。只有对学生点滴的创新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鼓励,才能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热情。
英语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手段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其目的是引领学生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初步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习的乐趣,以及学习的愿望。
1.生活情境。教学必须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学活动中必须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重视学生学习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用英语,边学习,边运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如介绍交通工具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上学方式、父母的上班方式以及出门旅行的方式,结合生活实际,更好地掌握知识。
2.话题情境。每天一句漂亮的英语,可以是谚语、名人名言,也可以是一句英语笑话或是学生自己的精彩表达。由学生自己抄写在黑板上,供大家交流欣赏。做值日报告,为了使每一位学生有更多机会练习口语,每天课前5分钟可安排一名学生做值日报告,用英语说出当天的日期、星期几、天气、出勤、新闻等情况。它既可以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起到课前“热身”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每节课开始时,也可以结合当天所学内容,用几分种时间,让学生展开讨论该话题。
3.表演情境。课本中有许多话题可以进行表演: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利用一些实物、面具作为道具,创设一定的场景。如在学《Finding my way》时,我用课桌摆成街道,并挂起种种招牌。如“Hospital”、“Post Office”、“Shop”、“Bus Stop” “Main Street”等,派几名“警察”在十字路口“值勤”,学生可以用英语向他们问路,他们也可以用英语向他们指路。通过表演不仅提高了学生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4.游戏情境。中学生正处于生动活泼、富有朝气的年龄。他们生性喜爱游戏。每当你把游戏引入课堂的时候,他们就会显得格外兴奋,如学了人体各部分的单词后,教师可快速说出这些单词,学生听到指令便用手触摸这个部位,最快最准的获胜,如学习方位介词后,可以让学生用这些方位介词介绍班级学生的位置。
5.多媒体情境。在学习过程中,现代教学技术也充分地显示出独有的功能。电教媒体擅长于将形、声、色、动画融为一体,使得抽象的概念更为形象化,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就英语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可在动态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引发学生求知的愿望,点击学生的思维,释放学生的灵性,从而进入理想的教学境界。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认真备课。在教学情境设置阶段,教师既要全面考察学生、考察教学内容、考察教学资源和技术,也要考察自身的特点,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情境和活动场景。同时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现有教学资源。加强学习,关注生活,广泛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 如在学习8B Travelling ,可以用多媒体呈现各地的风土人情,各地的风景名胜,让学生有个直观的认识,从而引发了学习该知识的兴趣。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篇7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语言描述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联想, 激发美感、情感, 展开理性感悟, 进入品味语言表现的音色美、情感美、形态美等审美活动中去, 以此发展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
一、创设语言情境, 激发兴趣
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情境, 它依赖学生已经拥有的表象和想象起作用, 要求语言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能诱发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 从而感知所学的语言材料。在教师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 学生通过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思维、记忆和想象而进入特定的情境。
教学《雨铃铛》, 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丁零当啷”时, 以语言描述为主, 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我用动情的语调有声有色地讲述:蒙蒙细雨随风飘洒, 落在房檐上他们唱起了欢乐的歌儿, 你们听“丁零当啷、丁零当啷”, 真是一幅绮丽的图画, 动听的旋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真实情境中学习语言, 学生跟随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展开想象, 调动了学生储存在脑海中对春雨的表象, 眼前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感受了语言文字蕴含的美, 陶冶情感,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中我还通过示范朗读, 吸引学生读书的欲望, 学生的感情朗读也是借助语言来再现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内容和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而在指导学生朗读上,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朗读, 把握好感情基调, 与学生共创一种学习场景。在师生共创的情境中, 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以语言描述为主的情境创设, 可以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 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 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 体会其情境。这里所说的“语感”, 是指对语言的内容、感情和表现方法等的感悟。语感越强, 对作品的艺术形象感受越深, 也就越能体味作者的情感。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在我们的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已常用的手段。但是, 运用多媒体课件还必须有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渲染, 这样才能有效地再现课文中用语言描写的情境。
在教学《小鸭子回家》一文时, 我精心设计、创设意境:天空黑黑的, 一只小鸭子孤独地走在森林里, 孩子们看到了这幅图, 他们完全被吸引了, 多么勇敢的小鸭子呀。他们非常感兴趣地想知道《小鸭子回家》的故事, 在教到小鸭子走在这样的环境中时, 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住了孩子们, 他们了解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 小鸭子仍然勇敢地往前走, 体会小鸭子的勇敢。就在学生处在紧张的氛围中时, 我又在漆黑的夜晚出示了月亮的画面, 学生通过画面紧张的心情一下轻松了许多。小朋友们都像画中的小鸭子一样从紧张又轻松地笑起来, 情感上产生了共鸣。由于师生情感投入,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能入情入境地朗读, 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在情境中, 理解了课文内容, 领悟了中心, 从而培养了他们勇敢的品质。这样, 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 寓教于趣, 寓教于乐, 提高教学效率。
三、模拟情境, 激发兴趣
模拟教学情境, 能给学生的学带来生机, 给教师的教带来活力, 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 为了创设比赛情境, 我让学生分别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代表田忌和齐威王两方, 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为三个等级的马, 边演示边讲解两次比赛的过程。让学生在这种演示情境中领悟孙膑的善于观察和机智聪明。实验演示, 把静态化为动态, 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直观可感的动作场面, 妙趣横生,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领会和掌握教材内容, 而且调动了他们的参与性, 培养了思维的有序性, 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以模拟的情境演示田忌赛马过程, 创设了一个具有探究性, 又可操作的情境。不但突破了课文难点而且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了儿童探究的精神。
还有一例, 让我的感触更深: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这篇和城市孩子生活实际很遥远的课文时, 如何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山沟里孩子求学的艰难, 成为这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这一点, 我结合课文内容努力创设情境:在漆黑的山路上, 伸手不见五指, 天边的云黑黑的, 地上的路黑黑的, 远处狼在嚎……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感受, 我又运用课件适时播放狼的叫声来增加效果, 把学生带到那令人害怕的情境中, 让其“亲身”感受条件的艰难和环境的恶劣, 领悟山沟里的孩子不怕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同时对自己的心灵又是一次深层次地触动,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实物情境, 激发兴趣
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长知识, 激发情趣。
我在执教二年级课文《龙眼和山里红》时, 就给学生带来实物龙眼和山里红, 让学生不但从外观上感受龙眼和山里红的诱人, 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直观兴趣。他们内心激动不已, 嘴上不停地赞叹和发问。在这种情境之中, 我就趁机问孩子们:想了解龙眼和山里红的故事吗?运用创设情境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以及积极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时他们就争先恐后地读起课文来, 这时候的读书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去指导学生品读、理解课文, 孩子们十分乐意地学习。
五、创设艺术情境, 激发兴趣
音乐是一种以系统的声音旋律为媒介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反映生活的艺术, 与文学有共同之处。运用音乐来创设情境、烘托气氛,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课文中的形象、画面及表达的感情。
《爱我中华》一课是一首诗歌, 描绘的是56个民族的大团结快乐的场面以及人们高兴的心情。我选用了歌曲《爱我中华》来创设欢乐的情境, 表现形式为播放乐曲和学生哼唱。学生对旋律比较熟悉, 对歌词比较生疏。第一次播放后, 让学生想象欢乐的场面, 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这首歌的歌词就是由今天学的课文改编的。学生听到这快乐的歌曲, 巴不得马上就会唱, 于是他们学习情绪高涨, 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在理解课文基础上, 再教学生哼唱这首歌, 巩固教学内容并感受欢乐的心情。
教学中利用学生表演也可创设艺术情境。如教学《小母鸡种稻子》一课, 首先让学生熟悉角色, 感知角色, 进入课文的世界。然后让学生仔细领会课文中角色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创设书中的情境。学生对此有强烈的兴趣, 当他们真正进入角色时, 表演更是栩栩如生。通过表演, 他们真正领悟到了“只有劳动是最光荣的”。这样, 不但使学生认识到这篇课文揭示的是美的真正内涵, 而且还开发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利用艺术手段来创设情境, 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篇8
情境教学就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为学生引入或创设一个形象而又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学生的自身情感体验为主,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感知教材,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情境教学有很多方式可以运用,比如,影音图片,角色扮演,课内游戏,音乐欣赏,绘画比赛,旅游观光等等,教师要因材制定,因课施教。
影音图片是情境教学的有效途径。毕竟教材的文字表达缺乏直观性和形象性,从而使学生在对于部分篇章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借助影音图像则可以使学生真切的感受教材内容,从而达到理解并接受的效果。例如,人教版初二下Module 4是一篇关于New technology( 新科技) 的文章。新科技的英语表述会让学生感觉很有难度,所以在本课的处理上我采用了影音图像的方式,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手机的发展,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利用图片将手机的简单功能用英语的词汇展示出来,鼓励学生用简单词汇表达自己的手机的功能,最后利用课文的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竞猜故事的发展,然后回到课文中进行对比。通过这些生动的影音图片的情景设置,让抽象的新科技立体化,简单化,形象化,口语化, 从而轻松的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角色扮演是体会情境的生动表达。角色扮演是指根据教材的内容,由学生分组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通过这样的表演,课文里的内容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参与其中的每一个同学,这样学生必然会对角色产生亲切感和共鸣,从而加深印象。我们曾经在高中教材学习过一篇文章,关于动物保护( How to protect wild animals) 。不同的人对于动物保护有不同的观点,我把班级的同学分成了两个大组,一组代表人类,一组代表动物,先是每个组自己根据课文的内容提炼自己的观点( 角色不能脱离课本, 要让学生把自己的角色融入到课本的教学中) 然后推出代表,采用辩论会的方式进行角色扮演。扮演动物和人类的同学利用课本知识进行观点阐述,其他同学进行总结,整节课轻松却又紧凑,但是课堂效果良好。
绘图游戏是情境教学的直观体现。我们都知道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也就是说英语学科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它还包括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名著欣赏,文化背景,人文地理等等知识都会出现在教材中。比如,在人教版初二上Module 8 Around town的教材中,就出现了Tour of London( 伦敦之旅) 。教材在设置的时候给学生出示了一张伦敦地图,这对学生的理解过于抽象。怎样设置情景才能易于学生的理解? 我采用了绘图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到黑板上面按照方位把教材中出现的伦敦的几个典型建筑简单画出来,标出出发点,然后为学生讲解并标注方向词,带领学生在图上游览伦敦,这样形象逼真,并有效的降低了教材的难度,学生在和老师一起经历了黑板上的绘图游戏之后就很轻松的理解了教材的内容。为了巩固效果,我还带领学生绘制了我们熟悉的北京简图和自己的家乡简图,邀请学生做导游,带领大家在图上进行旅游,通过绘图游戏的设置,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跃。
音乐欣赏也是情景教学的有效辅助。音乐的语言以其丰富的美感,特有的旋律很容易让人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之中。用音乐渲染情境,不仅仅可以播放现有的乐曲,还可以鼓励学生的参与,对于整体情境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音乐选曲方面我注意与教材的相协调。对于“Western music”这一课来说,没有比音乐欣赏更为恰当的情境设置了。本课教材要求学生了解西方音乐的种类和特点,但是仅仅通过教材中的几个词汇很难让学生理解blues,classical music,jazz,opera,pop,rock and techno的特色和区分,所以我把本节课设置为音乐欣赏课。首先,让学生欣赏几种不同的音乐片段; 其次,让学生利用教材所给的词汇,如beautiful,dramatic,fast,fun, modern serious slow,sad…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且将每一种音乐类型的名字和对应的形容词总结到黑板上; 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完整的用英语来表述他们所听到的音乐是哪一种类型,有什么样的特点。本节课学生即欣赏到了美妙的音乐,又掌握了重点的词汇,从而达到了情境教学的应有效果。
总之,在情境教学的设置过程中,我们仍然要针对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方法,设置不同的情境以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创设并引导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发现,多主动,少被动; 多扮演,少呆板; 多直观,少刻板; 多鼓励,少限制,这才是情境教学的积极作用, 也是我们一直探求并不断改进的教学方式。
摘要:语言的发展需要与环境相结合,而初中英语教学在不断探求新的方法中更要突出其情境的实效性。情境教学要求英的不仅仅是一种语音,语调和语句的传授和训练,更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和智慧潜能的开发。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地理兴趣 篇9
一、以“问题”创设情境
教师以“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不仅可以激疑、启思、活跃思维, 还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在学习“中国地形特征”时, 结合“山区面积广大”这一特点, 进行深入分析后设置这样的问题:从交通的便利性、资源类型的丰富性、农业耕作的方便性、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可能性等方面, 说明山区的优势和不足, 并考虑如何开发和建设山区?这样的问题会激发很多同学的积极性和理性思考, 尤其是许多山区的孩子, 这样的问题可能会成为他们一生考虑的问题, 甚至会影响他的职业选择和定向。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把创设问题情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讲中国人口分布, 展示分布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分布规律:东部沿海人口稠密, 西部高原区人口稀少;平原人口稠密, 山区人口稀少。有的学生就会据此提出:为什么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下面的教学, 学生则处于他们自创的问题情境中, 这是对学生更高层次兴趣的培养, 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兴趣培养的途径。
二、以“图像”创设情境
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题鲜明, 生动精美。教学时充分利用图像系统创设所需教学情境, 能大大激发学习兴趣, 也可用录像、模型及多媒体电脑等其他直观手段, 将学生的注意力或思维带到具体的地理场景中。如:讲我国的“地震、火山和泥石流”一节时, 可播放地震、火山的实景录像;讲“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差异时, 可通过录相剪辑出南北方的房屋建筑、文体活动、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录像, 在课堂中放映, 让学生感受, 这会使南北方同学产生对祖国南北各地的向往;也可将南北方差异制成动画课件, 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 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从而保持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三、以“游戏”创设情境
游戏活动的开展, 对于形成愉快学习气氛, 培养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促进地理知识的“潜移默化”是非常有利的。如:在讲“34个省级行政区”时, 如果照本宣科的读一遍,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不但记不住反而感到厌倦。如果将全班学生分成三到四人一组, 然后将试先准备好的省级行政区拼图发给各组, 每组一份, 先让他们试着拼, 然后再进行小组比赛, 看哪一组拼得最快, 最后排出名次。对拼得最快的组进行口头表扬, 拼得最慢的组出来表演节目。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四、以“实践操作”创设情境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纯理论的讲解很容易让课堂呆板枯燥且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相反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很高, 很容易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 尽可能多地营造一些面向全体学生的操作情境。如查找资料、动手实验、观察现象、电脑上网等,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学习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 接受处理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
五、以“简易教具”创设情境
我们在授课时多动脑筋, 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 (可就地取材) ,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依据”时, 因为这部分内容很抽象, 学生们理解起来有困难, 但若用大小一样的报纸和白纸各一张重合在一起, 接着把这两张纸撕开, 然后拿着撕开的两张纸问学生:“怎样来验证这两半撕开的纸曾是连在一起的?”学生马上答:“看这两个半张纸相对应的轮廓是否吻合。”这时, 教师拿着撕开的一半中的报纸和另外一半中的白纸, 让学生观察, 发现这二者也能完全吻合, 但很显然, 这两半纸不是同一张纸。教师接着问:“要证明两张纸曾连在一起, 相对应的轮廓不仅要吻合, 还要有什么证据呢?”生立即回答:“看撕开的报纸上的文字和行列是否能折合在一起。”教师乘胜追击问“那如果是大陆呢?”学生思索后回答:“看地层里同一物种的化石和现存的同一种生物是否能出现在两个大陆的吻合处。”这个例子充分说明运用直观教具, 直接刺激学生感官, 引起注意, 巧妙地使学生理解了教材中的难点, 调动了学生热情, 使学生想学、愿学、愿问, 从而达到了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主动参与学习的目的。
六、以“诗歌、谚语或谜语”创设情境
地理方面的诗歌、谚语、谜语多不胜数, 如果教学时能加以充分利用则形成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况,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进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如:讲季风时, 将《黄土高坡》播放给学生听, 接着问学生“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盛行于什么季节, 为什么会有这种风?”很自然地把季风引进来讲了;用“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来描述夏季风难以到达非季风区, 致使我国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讲珠江三角洲时, 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 然后教师顺着歌词讲“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这个圈指哪儿?这样自然而然过渡到本节学习;再比如:在讲长江流经省市自治区时, 末尾给学生出一个谜语“船出长江口” (猜一个城市名) 这就使学生形象地记住了上海的位置——长江口。
七、以“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由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的地理学习
一、借用自然现象, 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 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 在风和日丽的春天, 鸟儿在飞来飞去, 突然天阴了下来, 鸟儿也飞走了, 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 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 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 “可能会打雷、电闪”, “可能会刮风”, “可能会一直阴着天, 不再有变化”, “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 “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 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 使学生对“可
活动情境。例如:让学生分别模拟扮演“企业家”“学者”“商人”“学生”来探讨针对“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的趋势”采取的对策;再如:让学生扮演“地方行政官员”、“木材商”“当地居民”“环保工作者”来讨论“如何看待砍伐热带森林”的问题, 这类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直接投入地理学习, 唤起他们的热情与激情, 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 同时能够增进对他人的理解, 提高交往能力, 培养合作精神, 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与价值认同感。
八、以“生动、幽默语言”创设情境
具有一定幽默感的语言, 巧妙自然地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使整堂课上得生动、有趣、高潮迭起。如:讲我国石油开发的成就时, 我说“……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儿, 石油工人王进喜在大庆钻了个眼儿, 你猜咋着?中国‘贫油’的帽子摘下来了”。说得轻松, 听着有趣, 我国地质工作者和石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
二、利用生活经验, 创设活动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 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 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 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 一数有30个, 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 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 老爷爷说这好办, 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 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 小明有点不高兴, 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 每10个1角放在一起, 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 3个10个1角就是3元, 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 根据学生的分析, 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 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
油工人的万苦千辛皆在不言之中。幽默、生动的语言同其他直观手段一样, 可塑造出形象化的情景来, 当然有些时候如果与其他直观手段相结合, 加强情景的感染力, 能创设出更好的教学情境。
九、以“生活展现”创设情境
学以致用是我国教育一贯主张, 理论联系实际也非常有利于地理教学, 我们不妨从生活出发, 创设情境。如:讲“环境问题”时可联系本地区的实际, 谈一谈目前存在着哪些环境问题;在讲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 可以讲粤菜与湘菜, 它们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清淡与辛辣风格, 这都是学生有实际体验的事例, 非常有利于激发课堂合适的学习情境。
总之, 创设地理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除上述几种外, 还有激励性情境、民主性情境、审美性情境、社会性情境等。教无定法, 学也无定法。初中地理教材为情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舞台, 教师应因“材”施“教”, 因时施法, 不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 “10个1角就是1元”, “1元就是10个1角”, “1元=10角”。
通过创设活动, 把经验提炼为数学, 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依托生活事例, 渗透数学知识
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 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 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 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得高, 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 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 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
仅将教材的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增强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为以后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心理优势”,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篇10
下面就将我要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具体作法小结如下:
一、创设人际和和谐的情境, 是激趣乐学的前提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因此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师生人格上的平等, 发扬学问中的自由和组织管理上的民主 (如在分组教学中大胆让小组长自己主持对学习的讨论) , 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 从而自觉、自主地学习。
二、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 是激趣乐学的关键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课堂教学仿佛套上了枷锁。因此只有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从应试中解放出来, 才能活泼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 我首先减轻了分数对学生的压力, 针对优、中、差三类生建立了分类学习目标, 通过注重提问、练习、测查等方式使各类生均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其次是不布置家庭作业, 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所学知识;第三是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 尽可能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这样, 既尊重个性, 体现差异, 又激发活力, 促进发展;既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某些心理障碍, 避免学习时“优等生主动, 中等生被动, 后进生不动”的局面, 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要我学”的学习观念转变为“我要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程度, 从而真正实现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达到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成绩的目的。
三、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兴趣之乐
寓教学于游戏中, 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克.福培尔曾说过, 小孩的工作就是游戏。因此, 在教学中适当彩游戏的方式, 学生十分欢迎, 兴趣更浓, 教学效果也更好。如在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四、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
学校的教育还是呵护太多, 替代太多, 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自能发展, 它体现着社会意志, 体现着教育的性质, 体现着教育者的人生追求与教育理念, 体现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 不是指令, 不是替代, 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在数学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 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 手脑并用, 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 体验到参与之乐。而且通过亲身参与, 印象更加深刻, 记忆更加牢固。
五、创设探索、研究的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求知之乐
即:创设问题的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 让学生带着疑问, 在老师的诱导下探索研究, 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需要, 为知识的顺利迁移做好铺垫。
六、创设竞争的情境, 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
“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在进行简便运算时, 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时, 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此外还可在每期适当地进行一次数学竞赛,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 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 体验到了进取之乐。
七、创设激励的情境, 让学生苦中求乐
“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设置一些障碍, 激发学生在困境中树立“自信心”,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通过教师创设的激励情境, 让学生在困境中历尽千辛, 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树立了“我能行、我很行”的信心。
八、创设多元的情境, 让学生感到整体教学之乐。
即, 不同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开设不同的课型通过几年的探索, 我有以下体会:
(1) “创设乐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 重视了学生个性发展, 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2) “创设乐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为主原则, 合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3) “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操作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把如何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研究的核心。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篇11
关键词:思品教学创设情境导入
随着初中思想品德课考试方式的变革,理论教学的困难性顿时突现出来。这迫使每一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针对感性思维为主、活泼好动的初中生,如何将思想品德课上得精彩和生动。如果我们深刻体会素质教育的本质,这一问题恐怕就能迎刃而解。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习知识的兴趣,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思品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起学生对学科潜在兴趣,让学生走入思品学习的乐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和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他来说不再是枯燥无味,也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根据思想品德课学科的特点,思想品德课教师应不断地改革教法,提高课堂艺术,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趣,把思想品德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了教学生活发生了深切的变化。思想品德教师要紧追时代步伐,调动学生的兴趣,每节课都要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我认为一节成功的课,导入占很大比重,所以在这里我主要谈谈自己的教学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开头是激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鳴,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亢奋状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是采用复习旧课,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再导入新课的方法,但如果经常采用此种方法会显得单调平常不能吸引学生。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引言部分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调动学生的兴趣更好的体现思想品德学科——时代感强的特点
我在新课导入中经常利用时事来引发学生兴趣。如在讲《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国家馆、各会馆及吉祥物“海宝”的图片,国家馆的外形酷似中国的“鼎”整合了传统建筑的文化要素,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外墙采用古老的文字——篆书作为装饰,吉祥物“海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可以说联系时事热点是本学科的教学脉搏,更何况世博的召开对我国的意义重大。这样不仅在视觉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上海、关注世博,更关注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调动学生的兴趣更好的体现思想品德学科——情感教育的特点
我在新课导入中经常利用情感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我知我师,我爱我师》这一课时,我利用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李灵事迹进行导入。多媒体播放李灵顶着六月炎热的夏日,为孩子收购图书的事例,让学生谈谈看了这段视频的感受。李灵这个年轻的教师用她的爱心照顾着这些留守的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教育着她的学生,李灵用她的执着、热情和爱心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就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老师,用慈母般的无私关爱,严父般的谆谆教诲,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感动的瞬间。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引发了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和感激,从而自然的引入课题。
三、调动学生的兴趣更好的体现思想品德学科——联系生活的特点
我在新课导入中经常联系身边的景、人或事进行导入。如在讲《世界文化之旅》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向海的自然的景观,当同学们看到丹顶鹤时异口同声的喊“丹顶鹤、向海”。我适时指出小到一个地区,大到一个国家都会有它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些多样的文化特色组成了多元文化的“地球村”,从而自然的引入课题。学生对身边的实例会感到亲切和兴奋,这样对本课也不会陌生,深入浅出的了解了世界文化。
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更好的体现思想品德学科——道德实践的特点
我在新课导入中利用道德感知激发情感。如在讲《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我用多媒体播放06年张丹、张吴在都灵冬奥会的表现,当优美的音乐声响起,他们在冰上起舞,同学们齐声赞美“真美”,在张丹摔倒的一刹儿那,我听见了学生的惊呼,当她做了小小的休整后又投入到比赛中,学生被这种精神所感动,明了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从而自然的引入课题,也引发了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锻炼自己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道德实践。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篇12
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呢? 下面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谈谈个人的几点感受.
一、直观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分式方程”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是这样给学生创设情境的:
(一 )解方程
(二 )合 作探究
为什么练习(2)中x = 2不是原方程的根?
1. 试 比较练习 (1) 与 练习 (2), 从解题步骤上来看 , 它们有差异吗?
2. 你能说为什么用同样的方法解分式方程 , 练习 (1) 有解,练习(2)无解?
(三 )交流展示
1. 你认为在解方程中 ,哪一步的变形可能会产生增根 ?
2. 你能用较简捷的方法检验求出的根是否为增根吗 ?
这样自然地让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时为什么会出现增根,解分式方程时为什么要检验以及如何检验这些问题.
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活动的教学,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等活动,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知识发展的来龙去脉、增强动手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二、巧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悬念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欲罢不能,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悬念设置于课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我先让学生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 调皮的小明用纸板挡住 了两个三角形的一部分 ,你能画出这两个三角形吗? 每个人画出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2. 粗心的小明不小心将一 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了 ,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呢? 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
教师因势利导,引出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认真学好这节课,这样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使学生在第一时间进入学习状态.
悬念若设置于课尾, 则有章回小说的效果. 例如在讲了矩形的定义及性质一课后, 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道思考题:你要到玻璃店去划一块玻璃,只带卷尺去,请问你怎么去检验这块矩形玻璃是否标准? 这就引出了下一课的矩形判定内容. 这样就对学生的课外预习起了指导作用.
三、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来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已经具有了某种认知结构,他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挖掘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创设问题情境.
如:探讨“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时,可以首先回忆旧知识“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提出问题,参照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你能否讲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并请学生举例说明. 通过新旧知识对比, 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又如: 在学习分式的加减时可以先复习分数的加减,然后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则得到分式的加减法则,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巩固了旧知识的同时又掌握了新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利用直观性图形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之所以让学生感到困难,主要原因就是数学的问题往往都比较抽象,如果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直观,就可以大大降低难度了. 所以在解决数学有关问题时, 我们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如:在解决函数的问题,特别是和函数的性质有关的问题时,我们一定要画出函数的图像,然后利用图像来研究性质.
又如: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如果凭空说道理,学生是难以明白的, 如果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 给出下图:(其中d是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r是圆的半径 )
1. 直线与圆相交圳d < r.
2. 直线与圆相切圳d = r.
3. 直线与圆相离圳d > r.
显然会给学生一个非常直观易懂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结构图.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充分调动学生感观,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 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图像 和性质时,我设计用几何画板演示:当k值发生变化时, 函数图像的位置和函数的单调性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经过观察,就能发现:当k > 0时,函数必过一、三象限,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当k < 0时,函数必过二、四象限,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减小.
在几何教学中,特别是几何图形运动的讲授中,比如研究旋转的性质时,就可用动画演示:一条图形绕一个定点(定点和图形之间的位置分三种情况, 即定点在已知图形上、定点在已知图形内、定点在已知图形外)旋转一定的角度,旋转后得到的图形和原图形有什么关系? 学生弄清了这个情境之后,就可以自己总结出旋转的性质了.
【创造情境激发兴趣】推荐阅读:
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兴趣09-0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01-03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李雅晨)10-23
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01-07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07-30
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12-21
请举例说明在你的课堂上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07-06
创设情境激发12-21
激发创造活力11-23
欣赏激发创造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