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2024-10-21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精选12篇)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篇1

若问学生最怕的作业是什么? 他们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 “作文”。是啊,学生都怕作文,他们的“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无物可写,即没内容写。二是无从下笔,即不会写。如何让学生爱上作文,这是每个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了多种尝试,现就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方面谈谈几种做法。

一、诱发好奇心,产生习作好感

小学生年龄小,个性倾向不稳定,善于模仿但不持久,兴趣广泛但缺专注。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新事物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倘若在教学中不断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习作产生“好感”,那参与习作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如每新接手一个班级,在与学生磨合的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个别学生上课做小动作的情景,请学生说说你看到什么。学生大多说得比较简单,如: “XX在拔XX头发”等。笔者则要求他说得具体些。等他说完后,教师再用心地好好地秀一秀习作的魅力———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把刚才课堂上发生的情景详细地描述下来,学生瞬间会被你迷住,对习作的好感顿时由然而生。

二、50 字日记———引导积累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作中的素材如同源头活水一般重要。而学生怕写习作,其主要原因是没内容写。“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感悟生活精彩的能力。写日记就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最好方法,它既可训练写的技巧,又是积累素材的最佳形式。但写日记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为了消除学生对写日记的恐惧,日记要求降低,50 字即可。实践证明,降低要求后,学生不再排斥日记。这时,教师结合课堂教学,每天适当引导,学生写的日记会有明显进步,大部分学生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通顺,优秀生则能写得有血有肉,文笔流畅,情节生动。在此阶段,我们对好日记进行适当的奖励———或请他上台读自己的佳作,或短信表扬……这样既达到素材积累的作用,又提高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习作能力也就在写的过程中得到逐渐提升。

三、凭借课文例子,教给写作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是学生写作的典范。教师在教学时要运用这些语言材料、范例进行习作表达的指导。结合文本的表达方法,巧妙设计练笔,设计出与课文“血肉相连”的随文练笔、练说,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活用表达技巧,吐露自己的心声,使学生习作有根可寻,有法可依,让读写有机结合。如教学《山中访友》时,在品读课文后,学生被文章那新奇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深深打动。此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模仿课文第二人称的表达形式,充分运用平常的积累,写一写《校园访友》。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兴趣盎然,写得自然也不错。

四、巧用激励赞美,激发习作动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的精神能量,使他们提高习作的动力? 激励赞美是最好的策略———相信学生的潜能,尊重他们的习作成果,赏识他们的习作。虽然学生习作大多是不尽人意的,但如果你细细品味,不难发现优秀的地方,或是词语运用恰当,或是某个句子生动具体……我们要不吝啬赞美的语言,给学生习作写下有针对性的鼓励或启发的评语,它会使学生精神获得满足,感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从而将这种积极的情感迁移到习作上来,产生积极的习作态度,迸发巨大的习作热情,提高习作动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习作。

除个性化的评语外,巧妙地运用特殊奖励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或是一条表扬的短信,或是免写一次作业……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到“人字形线路”的设计,笔者告诉学生,老师家的地基是5m* 12m,这种结构的房子中间大多是暗的,但老师家的房子是自己设计的,除卫生间外,所有地方都是亮亮堂堂的,夏天太亮还得想办法遮盖。想知道老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每次习作认真写,写得特别优秀或进步最大的同学可以到老师家参观。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再加上对老师有特别的亲近感,所以孩子们为了可以到笔者家参观,都很认真地去完成习作。态度决定高度,学生积极主动了,习作水平自然会逐渐提高。

五、提供展示平台,增强习作信心

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方法很多,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笔者———发表是最佳方法。因为习作发表使学生的劳动受到高度肯定,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成就感和荣誉感,激发其写作热情和写作的兴趣,使之主动积极地投入地写作,其效果绝对比学生被动写作的效果好。

我所说的“发表”,是指让学生的习作,用铅字形式打印出来,或在某个共同的平台公开,使学生的习作在该范围内得以流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小报发表。每次优秀习作或进步大的习作,在其修改后,加上老师或同学的点评把它编成班级习作小报,张贴在班级展示栏上( 有条件的还可班上人手一份,那效果会更好) 。同理,也可与年段老师合作,年段组件编习作小报。若是学校有文学社的,那就是绝好的条件了。一句话,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如学校的画廊、橱窗等,来展示学生习作,通过展示来增强学生习作信心。

第二,报刊发表。这是发表中的最高形式,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对学生的写作最具有鼓动性和推动力,因此语文教师应予以特别重视。投稿前,要对优秀习作进行精心修改,要认真阅读各种刊物的栏目特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抽投稿。要提醒的是,在指导学生投稿时,除要消除学生克服畏难心理,还要提醒学生重在参与,不好高骛远,急功近利。

第三,网络发表。利用班级网站、学校网站或是博客发表学生习作。如笔者的博客中有一栏是学生作品,那上面专门发表笔者学生的优秀作品,有习作、剪纸、手抄报等。孩子们都以能上老师博客为荣,其动力不言而喻。

以上内容是笔者在习作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还不够成熟完善,有待继续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习作教学的改革还任重道远。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教学中,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习作,从而体验到作文的乐趣,以提高其习作的水平。

摘要:多年的小学习作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都怕作文。如何让学生爱上作文,这是每个小学中高年段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做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习兴趣,策略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篇2

摘要: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源于学生本身习作积极性的提高。因此,有针对性地提高其习作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围绕激发习作兴趣、注重读写结合、在练习中感悟和加强作文评改等方面进行论述,强调如何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性问题。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但这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这几年来,本人主要从事小学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经了解有几方面的原因:一、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二、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三、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四、缺乏想象力;五、题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来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自我体验。

我认为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命题为《××,我想对你说》。又如根据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游戏内容。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就不难了,而且有兴趣了。

二、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阅读是吸收,习作是表达,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我们在习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习作方法进行分析。如学习《母亲的呼唤》这篇课文时,作者是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总写母亲呼唤儿女的特点,再举例分述母亲呼唤自己的几件小事,最后总结。其中第二部分写得最具体,分别从几件具体的事例,表现出母亲的伟大的爱,记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篇写人文章的习作特点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是如何选材如何把人物外貌、神情写具体生动,即对写人文章可以怎样谋篇布局。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习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三、练是关键,感是重点。

新大纲对习作教学的总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这习作教学的总要求中,突出了练笔的性质。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在教学中练是关键,练说练写,“练”是帮助学生打开作文之门的金钥匙。如何引导学生“练”呢?我认为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对此我们要善于做生活笔记。茅盾告诉我:“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可是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仅做生活的旁观者。

其次,作文说的就是真人真事,写的就是真情实感,但平时学生在习作文中,有时为了完成任务胡编乱造,或抄袭他人,或无病呻吟,作文成了很多学生的一纸谎言。在学生的笔下同学都是拾金不昧的,老师都是抱病工作的,邻居都是乐于助人的,家乡都是美丽富饶的。内容千编一律的,缺少新意,有时甚至给学生下个评语也很难,但就是觉得不对劲。对此我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注意培养学生在练中要养成说真话,写真事的习惯,这跟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做人至关重要。

四、重视讲评,互批互改。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只重视习作前的指导,而轻视甚至忽视习作后的讲评,修改。其实,讲评、修改也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对习作后的讲评、修改也同样要重视。作文讲评是对本次习作的分析和评价。它是习作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既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加深,又是习作讲评的巩固和提高;既是对本次习作情况的总结,又是对下次习作训练的指导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讲评是作文教学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通过批改,对学生进行作文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点和缺点。并从中受到怎样写好作文的启发。通过批改,教师可以了解学生作文的实际,便于总结作文教学的经验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也可以搜集素材,为作文讲评作好准备。对于学生作文,除了老师批改,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互批互改,通过修改提高自身的习作能力。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六法” 篇3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段习作(写话)提出:“(小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习作不感兴趣,缺乏热情。在练习过程中,不少高年段学生不能按照要求在40分钟完成一篇习作。说到底,就是学生不喜欢写作。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1)学生生活阅历少,见闻不多。(2)学生对周围事物缺少观察,对生活缺少个人感受。(3)课外阅读量少,积累少,语言贫乏。(4)练笔少,书面表达欠佳。(5)教师拔高要求,常用成人的眼光和水平去评价小学生的习作,学生长期没有成功的体验,对写作失去信心。

如何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树立写作的信心,让学生乐于习作呢?《语文课程标准》建议:“第一、第二学段可从写话、习作入手,以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探索出了几点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观察生活,点燃写话欲望

一些教师认为教学生写作是中高年级的事情,这是错误的。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一年级的写话开始。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写观察日记,写主题观察记录,点燃学生写话的欲望,迈好习作的第一步。比如,引导学生观察街道小区、学校、家里的人或事,并把当天观察到的人或事写下来。教师要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要求,一年级每天写一两句话;二年级每天写三到五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三年级写一段话;四年级逐渐由段向篇过渡;五、六年级写结构完整的篇章,能表达一定的中心。习作内容可以记录生活中的见闻,还可以记录生活中的感受,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教师批改时要坚持“鼓励为主,不动大体”的原则,让学生把习作视为一种倾诉方式和一方独抒胸臆的田园。

二、开展实践活动,降低习作难度

实践是获得真知,产生兴趣的源泉,是激发习作兴趣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年龄小,阅历少,缺少生活和语言积累,教师要创造机会,开展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如组织春游、开展文体竞赛、做游戏等,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我校组织了春游活动,活动结束后,我让学生以《快乐的春游》为题记录春游的过程和感受。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兴奋、快乐的感受,写得真实、生动,富有情趣。又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场面描写时,我开展了一次班级大扫除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描写劳动场面,做到点面结合,有详有略。最后,我布置学生在双休日跟家长到菜市场买菜,实地观察,然后进行市场买卖的场面描写。

三、进行仿写训练,增强习作信心

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仿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可供习作训练的素材,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比如,学了《鲸》和《猫》,让学生仿写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学了《走遍天下书为侣》仿写《走遍天下诗为侣》的作文。学生有章可循,习作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四、放大学生的优点,激发习作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使儿童好好学习,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无济于事。”小学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作文稚嫩在所难免,教师不能作简单否定,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学生的习作,充分挖掘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即使是一个符号或是一个词语、句子,也要给予肯定。教师善于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的习作,多进行纵向比较,就能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习作越来越有兴趣,在习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五、创造展示机会,提高习作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明确要求:“(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交流和展示,是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最好方法,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不是应付任务,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也能学习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多创造交流展示的机会。比如,可以在“学习园地”定期更换学生习作,做到人人有机会;把好的习作和周记集中起来做成《班级优秀作文集》;办《校园作文月报》,建立“校园文学社团”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习作的成功感,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习作的热情,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六、推荐发表习作,享受成功的喜悦

一个班级,如果有学生在报刊上发表了文章,不仅这位学生会受到莫大的鼓舞,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还会给周围的同学带来震撼和动力,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的文章也能变成铅字出现在报刊上。因此,教师发现写得好的文章可以进一步指导修改,并向报刊推荐。能在正规刊物上发表文章的学生毕竟不多,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发表文章的喜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认真修改,并引导学生积极向校内刊物投稿。

经过几次语文大循环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落实了以上几点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期末测试习作或各类征文比赛中总能拿到好成绩,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责编莫彩凤)

丰富学生积累激发习作兴趣 篇4

一、阅读的积累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写作和阅读血肉相连。

1.词语的积累。从孩子进入一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语言。组词、造句、背诵,老师每天在黑板上写一个词语,让学生读一读,由最初的留下印象到理解到尝试运用,逐渐过渡,然后,让学生轮流搜集词语。这样,学生快乐地积累,很有成就感。

2.句段的积累。优美的句段是风景。从二年级开始,让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可背可抄。三年级,让学生每天积累自己喜欢的两三个句子。四年级时,根据单元要求和习作分主题让学生积累种子,如写人物动作的、写春景的。五六年级时,让学生每周积累三个以上语段,并批注原因。

3.篇章的积累。六年级,着重篇章的积累,让学生大量阅读名家名篇,我的早读课不再是读语文书,而是安静的阅读氛围。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阅读活动,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在阅读时,让学生关注写作顺序,学习写作方法。别人的文章读的多了,耳濡目染,便会学会一些写作技巧,如怎样对细节进行描写,怎样使文路清晰明了,怎样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等。

二、习作内容的丰富多彩、别出心裁,是学生保持习作兴趣的源泉

(一)玩玩各种游戏

学生刚学写作文时,让学生多做游戏,好玩又好写,学生就会对习作充满兴趣。吹泡泡、画鼻子、掰手劲、丢沙包…游戏后,让学生先说,老师进行指导,再让学生习作,学生就会明白:作文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仅此而已。高段的游戏要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同样的打气球,中段睁开眼睛做,是场面描写;高段是闭着眼做,是心理描写。

(二)做做各种活动

学校活动丰富多彩,篮球赛、足球赛、六一活动、和他校同学结对…我班有两个固定活动:六一、元旦集体生日,四年级后多了辩论,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观察力,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有习作的愿望。

(三)试试各类角色

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强的,他们往往也是最勇于尝试、敢想敢做的。针对这样的特点,我在安排写作内容时,特意安排各类角色让学生去尝试。比如,在一次指导心理描写的习作训练中,我让学生当了一次侦探。上学期同学在图书室借的一本书封底掉了,可没人承认是谁损坏的。同学们根据书报班长的陈述来了一次推理活动,学生个个兴致高昂,写与以往截然相反的事会更有吸引力,有了兴趣写起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

(四)记记各种意外

《第一次……》是小学作文教学中较典型的题目。对于这篇作文学生一般都会这样构思:先写自己干什么;然后,写在做的过程中遭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接着写自己经过了不懈努力最终克服了困难,解决了问题,获得了成功;最后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第一次去做件事,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成功。也没有谁规定第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有时失败会比成功更有意义,更能教育人。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写这篇文章时,鼓励学生跳出“惯例”的条框,在构思文章时要敢于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情感。

老师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三年级时,有一只蜜蜂飞到了教室里,孩子们很害怕,东躲西藏,上不了课。我让孩子做好防护再观察,观察蜜蜂的动向,同学反应,记住向自己飞来时自己的感受。所幸,蜜蜂只待了十多分钟就飞走了,我让学生记下自己的见闻。

作文训练的时间、空间和内容应该是开放的,时时、处处都可以让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例如,布置作业时,我故意说了一大堆,随着我的语言,孩子们的脸越来越往下垮,眼神越来越暗,张恩齐甚至趴在了桌上。当我不紧不慢说完,教室鸦雀无声。隔了两秒,告诉孩子这不是真的,教室里顿时欢呼声一片。让孩子写下当时的气氛、同学反应、自己心理、老师表现。

我们要提倡随机作文,化整为零,从课内向课外拓展,不拘泥于惯常的作文写作时间和内容,让学生时时感到作文就在身边,渗透随时表达的意识。

(五)写写各种幻想

想象的翅膀飞上云端,任思绪飞扬,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所说,写自己所写,没有约束没有羁绊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课文中的补白、续写、扩写等都是孩子想象的内容。不用一个“热”字去写天气的热,不用一个“哭”字去写人的哭,不用一个“闹”字去写热闹,想象其他物品眼中人的世界,想象《疯狂动物城》中树懒开车如此飞速的原由,老师也可创造性地给孩子提供想象的空间。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只要我们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也许不那么恰当,也许不那么动人,也许不那么深刻,没关系,我是蜗牛,慢慢地爬,一路辛劳却是满眼风景,每一寸泥土,都是我们此行的起点。

摘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不觉得习作是痛苦,而是自己真实的内心告白呢?厚积才能薄发,丰富的积累能让学生的习作信手拈来,从而觉得习作是一件快乐的事。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篇5

姓名:于 桂 燕

单位:第四实验小学 时间:2013-10-02

内容提要:

小学中年级,是学生从口头语言转而发展书面语言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发展词汇、句式、构段能力的最佳时期。多年来,应试作文教学形成的弊端,致使不少中年级学生感受不到习作的乐趣,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在课程改革中,我从小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障碍入手,汲取语文课标的新理念,探究激发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的教学策略。激发情趣,让学生写得快乐;突出需要,让学生写有欲望;注重引导,让学生写得自如。

关键词:习作兴趣 对策探究 正文:

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开始起步,这是小学生从口头语言转而发展书面语言的一个关键环节。多年来,应试作文的思想致使中年级教师对习作要求过高、过死;习作题材有的偏离学生的需要;习作指导生硬、呆板;缺乏对兴趣的培养;读写脱节;评价单一等等。这些做法,致使不少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习作不是内心倾诉的需要,而是为老师、家长而作文。其结果,消磨了他们对习作的兴趣,并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一是畏惧、抵触心理;二是应付、过关心理;三是依赖、杜撰心理等。

课程改革呼唤习作教学的改革。《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等理念,为我习作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激发情趣,让学生写得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的事硬要学生感触与抒发,习作就变成了痛苦的事了。为了摆脱这一无形的束缚,我想方设法在激发情趣上下功夫,让学生有的写,并对练笔有兴趣,有欲望。

1、在情境中写有兴趣

孩子的内心是丰富的,我努力创设多彩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观察、体验,形成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做到写有兴趣,写有真情。

比如,由于学校要建食堂要占用小花园,我设计了让学生跟学校小花园告别、并想象设计新花园的作文内容,学生非常投入,把现实与想象融合起来,不仅倾诉了对小花园的感激与留恋,还积极为花园的建设出谋划策。在他们的笔下,小花园不仅有各种好玩的游戏器械,有音乐喷泉和空中走廊,还有电动小汽车来回穿行„„孩子的情感世界极其丰富,这真实情境的诱发,激发出强烈的习作兴趣。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我通过创设“猜一猜”“贴鼻子”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忘我地投入到游戏的情景之中,并通过“此刻,教室里什么样?”“大家都是怎样做的?”“你心里是怎样的状态?”等提问,引导学生边观察边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叙述。这不留痕迹地有心指导就让游戏与语言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全心投入,写有兴趣。

2、在想象中写有童趣

让学生思维在想象中发散,让语言创作富有情趣,这是我习作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步。我注意把想象的内容放在活生生的现实中去,不放任自流,还要悉心指导。让学生在“需”中求“真”,在“真”中抒“情”,让习作赋予孩子真实与情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想象与语言同构共生。例如,我带着学生玩“多变的圆”,让他们给圆任意加一笔,再用生动的语言让图形动起来,活起来,有生命。这一练习,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他们运用独特的语言描述着想象的情境:“下雪了,同学们在操场上堆雪人。你瞧,它圆圆的小脑袋,大大的圆肚皮,正冲着我们笑呢!„„”“这就是中国足球队踢进的关键一球,它使中国队出线了„„”

每一次的想象习作,都让学生充满了极大的兴趣,也使运用语言的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学生的习作能力也在童趣盎然的练笔中悄然形成。

3、在整合中写有情趣

我把习作放在一个更大的学习环境中,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既保持了本学科的专务,又让各学科丰富的学习内容为孩子提供充实的习作资源。

比如,我和学生一起听科学老师讲蚕的一生。我则利用语文课讲怎样细心观察蚕的活动,怎样把观察的趣事记叙清楚,与他人分享养蚕的快乐等。

学科整合使习作变得饶有情趣。刘洋同学笔下的蚕宝宝还怕羞呢!“在教室,许多同学都被蚕宝宝的紫颜色所吸引,议论纷纷,争着看它。这时,蚕宝宝身子弯得像拐杖,像死了一样,任凭我怎么拨弄,就是一动也不动。可是当我出了教室下楼的时候,蚕宝宝立刻就把上半身挺直了,还摇来晃去的,好像在跟我打招呼呢!哈哈,原来蚕宝宝也像小孩一样,见到生人还怕羞呢!”

二、让学生写有欲望

学生怕习作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写的愿望,是为完成作业而动笔,因而被动习作。于是,我从激发习作的动机入手,随时捕捉学生需要交流表达的内容,让学生产生习作的冲动,为生活需要而动笔。

1、在观察中写有热情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孩子的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只是他们大多因为缺少观察的习惯,才感觉作文没的可写。因此,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就成了我指导学生作文起步阶段的重要落点。我启发孩子用语言文字如实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所想,让他们体验到“习作就是用笔写话”,从而让习作变得简单起来。

通过多种方式的观察引导,一个个富有情趣的场景就从学生的笔下流淌出来:小鱼也有智慧;铅笔橡皮也闹别扭;搬新家独睡,再也不用“欣赏”爸爸的呼噜交响曲了„„观察让学生写有热情,写有欲望。

2、在需要中写有真情

我通过创设泡豆芽的情境,教给学生写日记的方法,让孩子感悟到生活处处是素材,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写日记,就让他们感觉到习作并不难,就是用真情记录自己生活中的多彩瞬间,逐渐形成主动写日记的好习惯。

3、在交流中写有激情

习作是生活的本身与需要。我积极为学生搭建交流、对话的平台,让作文能够“动”起来,帮助学生树立为交流而习作的意识,让孩子产生“我想说”“我要写”的激情与冲动。

比如,三八妇女节之前,我设计让学生给妈妈写信的作文内容。在指导写信的方法之后,我又教他们怎样寄出自己的信件。孩子们异常兴奋,信放进邮箱后就急切地询问什么时间妈妈能看到信,个个盼望早点接到妈妈的回信。

没多久,一封封的回信就送到了学生的手中。我发现,孩子们阅读回信的神情是凝重的,有的眼里还浸满了泪花。这情景让我激动不已。通过信件的交流、心灵的对话,孩子与妈妈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了。为了给孩子提供交流的空间,我还引导学生编写“谢意卡”、“道歉卡”、“贺年卡”、“感恩卡”、“好书推荐卡”等。这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逐步学会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在写作文,还在学习如何做人。

三、注重引导,让学生写得自如

“教是为了不教”,要想让中年级学生乐写、会写,并把习作的兴趣持久地坚持下去,就必须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成功与自信。为此,我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布局谋篇及语言表达技能,帮助他们顺利地把要讲的内容写清楚,写明白,并能写得自如。

1、在文本学习中“导”写法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叶圣陶)我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总分段式、顺承段式、因果段式等构段方法,给他们习作以有效的借鉴。

比如,学习《秋天的雨》一课,我先让孩子说说自己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接着,引领学生了解全文的写作思路。随后,把重点落在感悟第二段内容上。通过提问“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秋天的雨带来了五彩缤纷的画面的?”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运用总分结构及比喻的描写方式,把秋雨带来的色彩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感悟到课文中语言表达的魅力。

作文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形成靠训练。随着学生不断尝试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时,他们的写段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快速提高起来。

2、在课外阅读中“导”积累

作文的真谛即是在厚实的积累下迸发灵动的火花,写出与众不同的文字。对此,平时的积累就显得非常重要。每天晚上我都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摘记的好句段。“故事会”、“好书推荐”等各种活动,激发了孩子主动阅读的热情。丰富的积累让阅读与习作达到了互相促进。

3、在评价中“导”自信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篇6

关键词:激发兴趣;快乐习作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7-038-1

一、融于生活,激起兴趣

生活就是“米”的仓库。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渠水,泉源丰盈而不竭。”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学生是生活的主角,他们参与创造生活、体验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给他们提供大量的习作素材。在完成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习作4时,根据习作要求: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为了让学生完成好这次习作,我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游玩了白塘生态植物园。那里景色宜人,学生倍感新奇,个个欢呼雀跃。我便因势利导,指导学生从各个方位观其景、闻其香、感其美,再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虽然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自觉性和敏锐性不够强烈,持久性也较差,但他们对新事物都很好奇,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富于幻想。所以,我鼓励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自由练笔,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写作热情高涨。最后,学生的作文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收到了出乎预料的效果。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亲身经历、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体验多彩的现实生活,从中直接获取大量的生活材料,丰富习作素材,激起习作的兴趣,在生活实践中习作。

二、创设情景,调动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因此,能否调动小学生写作的兴趣,是写作指导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创设作文情景,可以加强对大脑的刺激,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将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形成一个作文的兴奋点,激活大脑,从而产生想要表达的冲动,让学生愿意写、乐于写。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东看西望,抓不住事物的特点。面对低年段的看图说话练习,就要抓住儿童形象思维、直观思维的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地叩开他们想象空间的钥匙,从而架起一座思维的桥梁,指导学生将画上的内容变成有外貌、有言谈举止的、活生生的人或物,让静止的画面更有生气。情境的出示,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这样,客观的情境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能调动儿童的情感参加学习,让学生在其中有目的地观察、体验、思考、想象。

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三、丰富阅读,积累兴趣

当代名家名作是现代文的典范,学习优秀范文是习作的必由之路,当学生对习作的意识还很朦胧时,教师应有目的地选取篇幅短小、生动感动人的文章(包括课文)让学生朗读,而且是有感情的朗读,营造一种令人向往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尤其是要多找一些生活气息很浓厚的文章,利用早读、午间、大课间活动等空隙,师生共读。因为读的过程是听和读的结合,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让他们从别人的作品里得到感动,与作者的感情共鸣,然后产生写作的欲望。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映子写的《爱如茉莉》,我让学生用深情而舒缓的语调朗读课文,结束的时候,大家完全沉浸在父母那如茉莉般淡淡的爱中,我觉得我寻找到了激发学生写作的契机,于是我启发学生讲述他们父母那种平凡却又流露着真爱的故事。那次学生的讲述让我很感动,我告诉他们,真爱平凡而又伟大,你们愿意把你自己讲的故事写下来吗?果然,这次作文中涌现了好多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习作。

四、评价激励,挖掘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小学生大多对自己充满信心,具有好表现的心理特征,时刻渴望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以人为本,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经常性的正面评价,是学生感受愉悦的根本所在,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环节。

让每个学生真正享受到成功的体验,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把好的作文拿出来当作精品来念,把不好的作文也拿出来作为反面的典型读,须不知这样做就是让极个别的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滋味,却伤害了很大一部分学生。真正的赏识教育是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到成功的滋味。其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为学生创造展示天地:在黑板报、自编班报、校报上刊出优秀文章;将学生优秀作文印发给每位同学阅读;组建作文兴趣小组;利用刊物或广播发表学生作文;开作文评讲会……在批改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奉行奥林匹克精神:贵在参与,参与就是胜利。我们要学会宽容,努力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及时多加鼓励,这种“鼓励式”的作文评价机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是一把开启学生作文心灵之门的金钥匙。

捷克诗人塞费尔特曾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过“写作是因为感到自由,感到欢乐。”从学生自身需要、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建构新型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他们才会对写作充满兴趣,从而使他们能动地反映多彩的生活,乐于表达,乐于习作,他们的作品才会精彩无限。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篇7

学生是因为不会写, 没兴趣写, 才导致他厌写。因此, 要让学生有习作的自信心, 有习作的兴趣, 才能使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入门的向导。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 勉强把食物吞到胃里去, 其结果, 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 至少也是消化不良, 健康不佳。反之, 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 把食物吃到胃里, 那它就会乐于接受, 并很好地消化它……”因此, 作文教学要想得到良好的效果, 必须使学生对作文“有饥饿感”、“有食欲”。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 我觉得要让学生从“害怕写”到“喜欢写”作文, 特别是对学困生来说, 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降低写作要求, 让学生有信心习作

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学生对写作有自信心, 他才会有兴趣去写。我们平常都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期望过高, 要求过多, 急于求成, 反而效果更差。面对学生不太喜欢习作的时候,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 更需要有一颗等待幼苗成长的耐心, 多宽容学生, 允许他们出错, 即使他们的习作语句不通顺, 错字多, 也别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记得, 我曾教过一班学生, 他们的语文成绩较差, 刚开始第一篇作文, 我布置写《我的新老师》, 结果第二天令我大吃一惊。全班50人, 只有30人把作文交给我, 20人没交。天啊, 我从没见过一班学生这样交作业。我当时非常气愤, 很想批评他们, 是自己上课讲得不清楚, 还是他们偷懒不写?后来, 我才找出他们不交的原因——不会写。那时候, 我才静下心来反思, 怎么办?那么多学生不会写?于是, 我就对他们降低要求, 不限字数, 容许有错误, 只要肯写就行了。经过半学期的改良教学, 期中自查后, 他们每次习作都基本上能交齐作业, 渐渐地, 学生对写作有了信心。

二、创设自由空间, 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写作文, 最不喜欢的是老师规定内容范围。因此, 一直以来, 我都坚持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为本”,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 为学生的写作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 让学生在自由舞台上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

在指导五年级学生写《20年后回故乡》这篇想象作文时, 由于此习作的想象空间非常大, 学生只要想象合理就可以。因此, 写作前先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 让他们畅所欲言, 大胆想象, 再在他们的交流过程中对语言表达进行规范要求。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因为他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完全不受老师的限制。每当学生谈到20年后一些精彩的场景描写时, 涉及到本班同学的, 他们都听得特别入神, 有时甚至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效果非常好。于是, 每次作文, 我都利用一切时机, 让大家相互提意见、发表看法、欣赏作品、评改作品, 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舞台, 让学生、家长、老师可以把想说的话尽情倾吐, 从而拉近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距离, 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 为学生的写作道路作铺垫。

三、注重点滴进步, 对学生适时激励

在习作教学中, 班上都会存在一种情况, 有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强, 他们的作文水平提高比较快, 而有部分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很难提高。如何令这部分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呢?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关注的问题。

在我现在所教的班级, 就有这样的学生, 他每次习作都达不到要求, 不会动笔写, 字数不够, 总是说没内容可写。于是, 我就叫他写班上的事情, 就从最简单的事写起。比如说, 今天的班干部做什么事, 得到了老师怎样的评价, 今天班上发生什么新鲜事……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 应该不难写。尽管他们所写的文章语句不通顺, 错别字多, 字数不够, 我都不会批评他。但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 我会对他的表现作出肯定和赞赏。小小的鼓励, 对我们老师来说只是花了课堂几分钟时间, 但短短的几分钟却可以令一位学困生从不喜欢写到喜欢写, 对他以后的写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实施有效点评, 使学生互相促进

新课程标准指出, 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在我的作文评讲课中, 我常指导学生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 再由老师批改后再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 我不仅仅会对那些优秀习作进行点评, 几乎全班学生的作文我都会点评。比如, 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后, 在用词、表达、修辞手法等方面写得好的, 我就在班上表扬他们。通过对每个学生的点评, 他们都会觉得很高兴, 开始有写作的喜悦感、成功感, 从而就消除了他们对习作的畏惧。另外, 我还要求学生写完作文后, 把作文本放在班级内设置的作品展栏上, 让全班同学将所有的作品全部看一次, 并向该同学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 再把“成果”发回给学生, 通过互相交流, 达到互相促进。

五、拓展阅读视野, 以读促写

我们都知道,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老舍先生曾经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与输出”的关系。没有大量的阅读, 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写也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求很高, 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为目前小学生最大的问题是知识和生活的积累太少, 缺乏写作技巧, 因此, 我们老师必须要求学生要有大量阅历, 在读中静心, 在静心中享受, 在享受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真正把心放到文章里, 把自己当成作者, 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篇8

一、培养观察兴趣, 掌握观察方法, 丰富生活积累

试用修订版《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 做到说真话, 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观察是写作的前提。学会观察, 才能感知事物, 认识事物, 在头脑中再现事物的表象, 抓住事物的特点, 作文时才能写得具体生动。叶圣陶说:“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 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 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时, 除了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看图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外, 我还买了几瓶杨梅罐头, 让学生仔细观察杨梅外形, 亲口品尝其滋味, 说感受。另外, 还安排了一个小练笔, 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爱吃的水果, 要求学生学习作者动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体验的方法, 仿照作者由整体到部分的写作顺序, 表达自己对这种水果的喜爱之情。结果这次作文, 同学们都特别感兴趣, 完成得比较好。

二、创设意境, 激发情感, 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习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是热烈、真挚、易感染、易激励的。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利用绘图、童话故事、生活小品、课外活动等形式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边看边想、先口述再笔述。这种即兴观察、说写并列的方法, 激发学生写作情趣, 打开学生习作之路。2011年冬天, 我们这里下了一场大雪, 为了调动学生情绪, 让学生用心去体会和感受雪天里的乐趣, 课外活动时, 我对同学们说:“今天, 老师跟你们在雪地里一起玩堆雪人、打雪仗的游戏好不好?”学生们一听, 兴致特别高涨, 异口同声喊:“好。”接着我向学生提出这次游戏的要求, 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仔细观察雪天的景色, 体会一下置身于雪世界的真实感受及同学们是怎样玩的。玩后, 我组织学生交流。稍加指导后, 大部分学生都能把这场雪景描写得美丽而真实。

三、保持语言童真, 感情自然流露, 让学生乐于表达

很多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要求一味强调语言优美, 使学生作文出现严重的成人化倾向。为了使作文获得高分, 学生习作被束缚了手脚, 写作动机不纯, 习作成了“伪作文”, 因为在老师的强压下学生哪来的兴趣可言。因此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 他们是那么的天真烂漫、充满稚气, 他们总怀着纯真的感情去对待一切, 在作文中也不时闪烁着童言。因此老师要少些束缚, 使学生的习作语言尽可能保持童真童趣, 维护和发挥学生作文中那无邪的童真, 不能扼杀掉学生的童真, 让学生乐于表达。如一些学生在习作中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希望爸爸妈妈能多陪陪自己, 希望爸爸妈妈不要老是看电视、玩电脑……”习作中的一字一句都是发自肺腑之言, 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真情……

四、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 做到听、说、读、写结合

教材中的课文, 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只要我们善于发挥, 可供学生借鉴的写作范例是非常多的。如讲《卢沟桥的狮子》一文, 作者用准确的动词、拟人化的手法, 分别介绍了狮子的五种不同的形状, 并用省略号表示狮子的形式还有很多。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 通过多种方式朗读, 在学生充分理解这段话后, 再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 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五、适当评改, 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激发学生兴趣

作文的评改是一种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途径。以往都是教师评改, 学生都处于被动局面。叶圣陶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 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 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 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养成自己改的能力, 这是终身受用的。”学生几个人一小组, 共同讨论修改其中某个同学的作文, 在互评中, 发现别人的优点, 指出别人的缺点, 不断提高自身的修改能力、表达能力。教师对于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要当面指导修改, 在作文讲评课中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讲评课上, 教师宣读范文, 批改示范, 再集体评议, 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同时, 利用好的评语提升学生写作的兴趣。

激发小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 篇9

一、设计求新,激趣

我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发现一个现象:学生往往对作文很反感,大伤脑筋,总抱着交差的思想。学生面对作文往往苦思冥想,觉得无从下笔,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所写事物还处于陌生状态,没有情感,没有写作的冲动,尤其是没有情感的冲动,自然难以下笔。针对此,在写作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导入,唤起学生对所写事物的认知、情感,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如为了让学生写好《我的老师》这篇作文,我带来了和一位老师的一张合影,通过投影让学生欣赏,这时学生盯着照片,好奇地欣赏着,并窃窃私语,争着猜测照片上的人是谁。我说:“同学们,我的小学已过去了很多年,但照片上这位老师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下面请同学们听这样一个故事……”这时台下鸦雀无声,学生屏息凝听,讲完后,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自发地响起,我有些感动,没有想到这一设计会带来如此效应,接着我要求学生回忆并说出印象最深的老师,只见他们托腮沉思,继而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走进了课堂,它有声有色,形象直观,可化静为动。在作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再现生活情景,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学生仔细观察。鲁迅先生说过:“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由此可见,观察很重要。因此,在指导学生写课间的某个活动时,我事前没有通知学生,在学生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用DV摄下学生活动的几个场面,如:跳绳、打羽毛球、踢毽子、爬杠等,拍的时候有意捕捉学生活动时的细节,如动作、神情、语言及围观者的种种表现。上课时,我先慢放画面,而后放大某个重要的特写镜头,并适时地让画面定格,这样的慢放、放大特写、定格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趣味观察;再提出相应的问题,以便调动学生语言思维的积极性。这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热情四射,在看完后,我要求学生完成习作,最终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比赛场面便跃然纸上。

三、体验生活

学生若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就会腹中空空,脑中空洞,无写作之本。陆游说:“尔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就是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认识。因此,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进而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如在指导写秋景的文章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置身于自然,使得学生心情舒畅,在秋景中漫步、闲游。他们仰望蓝天下自由飞翔的小鸟;扫视辽阔大地上的金黄稻穗、爆裂的豆角;倾听潺潺水流轻柔的流淌声、收割机的轰鸣声;俯视脚下那飘落的、静静沉睡的片片黄叶,饶有兴致地拾起、玩弄、细赏,这样秋天的景、秋天的人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放飞,化为语言文字就是真话、实话、心里话。

作文教学与书写必须和生活结合起来,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之反映。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味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四、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既是促进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又是学生生活成长的摇篮,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玩的天性得以暴露,进而在玩中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在体会中感悟。冰心说:“专心地学习,痛快地玩。”因此,我认为实践活动不应给学生过多的束缚,而应让他们自由表现,发散思维,挥洒情感,只要目的达到即可。如在指导学生写某个比赛的作文时,我在课堂上举行了扳手腕比赛,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扳手腕的双方都大显身手,尽情拼搏,双方双脚死死抵着地面,小脸憋得通红,你来我往,不分胜负,周围同学挥舞手臂,呐喊助威,这情,这景,这活生生的画面是生活的写照,也是写作的活水源泉,这时实践活动便成了一种写作需要,学生饱尝了写作乐趣,一切有血有肉的文字便得以生动再现。

在赏析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篇10

关键词:作文教学,策略,赏析,兴趣

在语文教学当中, 习作教学是重中之重, 难中之难。笔者通过实践研究, 探索出了赏析作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一尧读写结合要要要赏析中激趣

读与写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 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 老师们往往只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而将读与写孤立分开。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习作水平提升不快。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是的, 教材里的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习作范例。一篇文章就是一个范例, 学一篇文章就是学一次习作。

那么, 老师们如何立足课堂, 把握语文教材这个范本, 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 渗透习作训练呢?在阅读教学中, 可以根据文章体裁、特点等, 抓住那些精彩的语句、那些细节描写, 引导学生反复推敲,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别具匠心;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彩;体会情感的渲染……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这也是习作训练踏出的第一步, 一定要做扎实。

例如:教学《北京的春节》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我的做法是:指导赏析, 体味妙处, 激发兴趣。

我让学生阅读文章, 唤醒学生生活的经历, 体会春节的快乐与美好。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 他们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 在畅谈自己的春节经历后我让他们也写一写自己的春节经历。不妨看看本班学生的习作:《最美除夕夜》 (片段)

奶奶正在做汤圆呢!奶奶把揉好的面团捏成一小块一小块圆圆的东西, 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捏了起来。捏好后放进煮得沸腾的水里。过了一会儿, 奶奶把它们捞上来, 再撒一些糖, 汤圆就做好了。看着这些水嫩水嫩的、珍珠似的汤圆, 我禁不住诱惑, 轻轻夹起一个, 细细地端详, 慢慢地嚼着, 嘴里不时赞叹:“好吃, 好吃, 真好吃!”奶奶却在一旁笑我贪吃。爸爸在一旁杀鸡杀鸭, 我又过来拔拔鸡毛, 过去拔拔鸭毛, 却是越帮越乱。爷爷和文叔在旁贴春联……

“开饭啰!开饭啰!”终于等到这句话了, 我的肚子早就饿得瘪瘪的了。桌上有鸡肉, 有鸭肉, 有过年必备的大红鱼, 还有腊肠……我夹块鸡肉, 妈妈夹块腊肠, 爸爸夹块鸭肉, 弟弟忙着喝饮料, 连蔬菜都没动过。桌上的我们有说有笑, 敬酒不断, 祝福不断, 笑声不断……

“得法课内, 得益课外”。从这位学生的习作来看, 有两处是模仿课文的, 而且模仿得自然、恰当。划横线的句子是模仿《彩色的翅膀》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 其他的内容是模仿《北京的春节》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从这篇习作中我们也看到了儋州人和北京人过春节一样热闹的氛围。

立足课堂, 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拓展点、训练点, 就能很好地落实课文习作的读写赏析渗透教学, 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尧范文引路要要要赏析中得法

范文的存在让学生在模仿与运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有提醒暗示学生的作用。模仿是习作基础。孩子具有模仿的天性, 对于初学者, 常用的授课方式是让其模仿, 从模仿中探究写作规律, 理解其中的写作原理, 掌握写作方法, 从而迁移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来。

1.学习详略得当方法。例如教学《北京的春节》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的写作指导:

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把握详略得当的写法:

2.学习谋篇布局方法。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的写作指导:

(1) 理脉络。找出“我”的情感变化:奇怪—更奇怪—明白。

(2) 悟道理。种树人之所以不按规律来浇水, 是为了让桃花心木苗锻炼独立自主的心, 才会长成参天大树。

3.学习抓“题眼”的方法。例如《难忘的“第一次”—走夜路》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训练) , 教学时, 首先出示范文《难忘的“第一次”》, 让学生快速读一遍。然后, 提示学生抓住题眼“第一次”, 明白这“第一次”就是没有发生过的。接着, 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这“第一次”是怎样的事呢?为什么如此“难忘”?让学生进行交流。最后, 我采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 罗列出来, 让学生体会到这件事的心理变化过程, 突出了“难忘”。在我的赏析指导下, 学生得到了启发, 找到了“第一次”的习作灵感, 纷纷拿起笔来, 一件件趣味横生的事便跃然纸上。

4.学习表达情感的方法。例如六年级上册课文《怀念母亲》写作指导:情感倾诉。学完范文的方法后, 班上有位学生写下了《无法忘却的痛》, 文章情真意切, 我是含着泪读完的。季羡林先生失去母亲的那份痛苦, 深深感动了秦少桃同学。她从《怀念母亲》中学到了作者情感倾诉的那份痛那份恨那份悔, 这篇习作, 是成功的。

附:《无法忘却的痛》 (片段) 作者:秦少桃 (本班)

我失去爸爸了, 我得不到父爱了, 我是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了。哭累了, 我躺在爸爸的身旁。爸爸的温度是冰凉的, 但我还觉得温暖。

…… (省略内容)

每次睡觉都在做梦, 梦到爸爸在向我招手。我想走近爸爸, 走近一步, 爸爸就退一步。我想跟着爸爸走。可是, 不能。跟爸爸在一起的日子只有八年, 只有八年呀!我抱恨终天, 泪光里幻出爸爸的面影— (此文发表在《儋州教研》)

写作方法不胜枚举, 得法后应灵活运用。当然, 范文引路会有“求同”之嫌, 稍一放手, 就会出现雷同。所以, 教师在赏析指导时要把握一个度, 切忌一路“引领”, 以防习作内容“克隆”。范文赏析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抛砖引玉”, 让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学习和借鉴并有所创新。

三尧评改交流要要要赏析中提升

薛法根在《赏析一堂作文教学讲评课》中提到了:欣赏, 让作文快乐起来;挑刺, 让作文灵动起来;指导, 让作文含蓄起来。可见, 赏析作文教学是一种智慧, 一种顿悟, 一种情结。

评价习作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习作好与不好, 为什么好, 好在哪, 得靠师生、生生的互动赏析交流。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好作文是夸出来的。当然, 也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 懂得反思和提高。

1.点评习作, 贯彻“课标”精神, 切实降低作文要求。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不要因为我们一句不合适的话而打击了他们的作文兴趣。

2.点评习作, 讲究技巧和方法, 让学习者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例一:我在执教《父母的爱》习作讲评课时,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和主要训练的点进行教学。主要从五方面来欣赏学生的习作—晒晒题目、晒晒开头和结尾、晒晒句子和片段、晒晒题材、晒晒美文。

值得注意的是, 评价不能流于形式, 泛泛而谈, 要有一定的“含金量”。评改习作时应避免事无巨细, 要把握教学目标, 抓住训练点, 落实评改的内容, 否则, 会既丢了“西瓜”, 也失去了“芝麻”, 失去了应该有的教学效果。

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激发初探 篇11

关键词:激发 习作 兴趣

習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年级是学习有序作文的起始阶段,故此显得格外重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并发挥聪明才智,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习作水平。近年来我对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激发进行了小小的探究,初步有了一些较有效的方法。

1、引导养成观察兴趣

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是习作的有效途径。习作不是凭空想象,优秀的作品都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体验,因此,学生观察兴趣的激发至关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兴趣所在,抓住学生的关注点,随时引导其观察发现,如:春天来了,柳絮满天飞,学生们都爱追逐那飘在空中的飞絮玩耍。我就及时引导他们进行细致观察,如摸一摸什么感觉,闻一闻什么味道,想一想像什么?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冲出了教室,用一双双好奇的眼,一颗颗跃动的心,一双双灵活的手, 一个个敏锐的鼻,去认真地观察, 细心地体会,仔细地触摸,深深地嗅……不一会儿,他们迫不及待地涌进了教室,七嘴八舌地向我汇报自己的新发现:有的说柳絮软软的像棉花,有的说柳絮轻轻的随风飘来飘去像个淘气的娃娃,还有的说柳絮暖暖的有太阳的味道……就这样孩子们对柳絮有了深入的了解,有的可说了,并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和体会。我又顺势利导让他们及时把自已的观察发现有条理地写下来,他们的一个小小的观察练笔就完成了。内容虽然不是很长,但写得生动了、具体了,能用上修辞手法了,这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学生从中体验到了观察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体验到习作来源于生活的真谛。慢慢的他们能够不断地将自已的小小观察发现积累下来,在以后的习作中就有的可写了。由于我的有心引导学生的观察兴趣越来越浓, 女生比较擅长于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自己丰富的想象。男生专注于写真实的体验,尤其是那些淘气的男生,时不时的会把自己游戏中的新玩法、新发现、新体会、新想象……如实地写进自己的习作中来。虽然句子不够华丽,精彩,但感受得到是他们自己真实的故事,这已足够。

2、引发情感体验

好的习作,应建立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之上,真情流露的作品才会让人感动。而当下的孩子大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不识人间疾苦。因此在教学中,引发学生情感是写好作文的又一关键点。我经常鼓励孩子多做家务事,多关心父母,每天为父母至少做一件小事,如:洗洗脚、捶捶背、倒杯茶……还可以多了解一下父母每天都做了些什么?做这些都是为了什么?然后制一张心意卡,可以是感谢父母的,也可以是在特殊的日子对父母的祝福;春天来了,我鼓励孩子和家人利用星期天种几棵树,绿化环境的同时,体验劳动的苦与乐;秋天到了,每个学生的家人都在忙着秋收,我还鼓励孩子利用放假的时间同家长一起去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孩子们有许多收获,有的学会了掰玉米、有的学会了做饭......虽然过程有一些辛苦和困难,但是他们深切地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和一菜一饭来之不易,定当好好珍惜。然后我就让他们把这些体验及时记录下来,学生能将学的经过及其自已的真实感受写得具体细致,更加坚定了他们写作的信心。

3、注重例文引领

阅读与习作课,选择好的例文很重要,通过阅读例文,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起到引领作用。教师选作例文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是学生习作的精彩范文,无论是篇章结构,还是内容、句段。只要我们认真去体会,再联系我们的生活努力去回忆或认真去观察,都能发现和作者相类似的生活经历,只是地点不同,内容不同或景物不同,但体会和收获往往是惊人的相同。所以利用好课文作为范文岂不妙哉!

4、培养阅读兴趣

要想使习作更加生动有趣,就要借助生活中阅读的积累,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他人的遣词造句的方法和生动语言的运用,才能更好的为自已的习作服务。光凭自已的语言毕竟有限,这样摘抄好词佳句十分有必要。我鼓励学生坚持读课外书,做好读书笔记分类摘抄好词佳句并写好读后感,丰富了知识的同时还能有自已的感悟,思想越来越深刻,习作也越来越具有灵魂。

5、在交流中动笔

习作是生活的本身与需要。我积极为学生搭建交流、对话的平台,让作文能够“动”起来,帮助学生树立为交流而习作的意识,让孩子产生“我想说”“我要写”的激情与冲动。

比如,三八妇女节之前,我设计让住宿学生给妈妈写信的作文内容。在指导写信的方法之后,我又到路边的邮筒前,教他们怎样寄出自己的信件。孩子们异常兴奋,信放进邮箱后就急切地询问什么时间妈妈能看到信,个个盼望早点接到妈妈的回信。

没多久,一封封的回信就送到了学生的手中。我发现,孩子们阅读回信的神情是凝重的,有的眼里还浸满了泪花。这情景让我激动不已。通过信件的交流、心灵的对话,孩子与妈妈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了。

为了给孩子提供交流的空间,我还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构段方法编写“谢意卡”、“道歉卡”、“贺年卡”、“感恩卡”、“好书推荐卡”等。这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逐步学会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在写作文,还在学习如何做人。

6、养成修改习惯

“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后,我先仔细批改,而后让学生们练着自已读一读、改一改,再找一些自认为写作水平比自已高的同学帮其读一读、改一改。学生的兴趣很浓,连课间都能看到有些同学还在讨论修改,甚至有争议的、或解决不了的还会主动跑来问我......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学生们的修改水平逐渐提高了,习作能力也随之提高许多。这源于互相修改的同时,也向他人学到了不少习作和修改的好的方法和经验,可谓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学生的修改习惯一经养成,教师就轻松了许多。可见,修改在作文教学中不仅局限于教师,更好的方法是教会学生如何修改,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会事半功倍。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篇12

随着习作教学的不断革新, 习作修改已经从以往的教师越俎代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 精批细改;而作为主体的学生则冷眼旁观教师的“红色杰作”, 很少“有”动于衷, 甚至在眼前一晃而过的高耗低效的作文修改模式转变为学生自改、互改, 大大提高了习作教学的教学效率, 也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评价负担。可以说, 由于合作作文修改的出现, 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得灵活多样, 学生的习作兴趣变得逐渐浓厚, 使师生、生生之间实现互动, 让学生自主、合作式地融入到作文修改中去, 让学生在主动有效的参与中提高写作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 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可见, 在日常的小组合作修改作文中, 对学生修改方法、过程和态度引领是必不可少的。从另一个角度看, 修改习作相当于二次习作, 在这个过程中, 如何激发学生的修改兴趣, 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小符号, 大智慧

通过对周围一些老师的习作教学的观摩, 笔者发现在修改习作的过程中, 修改符号的使用似乎没有得到必要的重视。很多时候, 教师和学生都只重视习作内容修改得如何, 很少会注意到在修改过程中修改符号的运用, 以至于有些学生在学了修改符号之后, 除了在回答一些要求明确的习题时会用修改符号外, 基本很少接触修改符号, 也不太能够正确使用。一次偶然的机会, 使笔者充分认识到一个小小的修改符号, 在修改习作时的巨大作用。

在一次小组合作修改作文课上, 一组同学的作文本吸引了我。在他们修改的一篇文章中, 字里行间做满了各种记号, 除了常见的波浪线、横线外, 还有一些个性化的符号, 比如在某些划波浪线的句子后面画着一个“放大镜”, 某些划横线的句子后面画着一个“针筒”, 此外, 还有“笑脸”、“哭脸”、“手掌”, 等等。仔细一问, 原来这样做记号的小组不在少数。后来才知道, 这些符号都是学生们自创的, 而且各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放大镜”的意思是说“你观察得很仔细, 写得很细致”;“针筒”的意思则是“这句话有毛病, 要治一治”等, 妙趣横生又不失实效。而且, 学生们大多很喜欢这样来给同学的作文提出修改意见。

从这些看似不规范的符号中笔者得到了一点启示, 既然学生们喜欢用符号来提出意见、表达想法, 为什么不利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呢?既能巩固修改符号的正确使用, 又能激发学生们修改作文的兴趣, 不是“一举两得”吗?

于是, 在以后的合作修改作文时, 笔者有意识地向学生们推荐日常修改作文时经常需要用到的修改符号, 同时鼓励学生对这些符号在掌握的基础上作适当地改变, 比如允许学生把这个符号划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或事物;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颜色来划这些符号, 用颜色加符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心情等。甚至提出了“看谁划出的符号多”的口号, 极大地刺激了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一段时间下来, 学生们的作文本上已不再是过去那样“清汤寡水”而是“五彩斑斓”了。而每次修改作文, 气氛也变得很活跃。当然, 为了使学生们不偏离正确掌握规范的符号这一原则, 笔者总是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 而这一做法, 实践证明要比枯燥地单独讲解符号效果要好得多。

二、齐“会诊”, 共展示

在修改作文中, 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开展集体性的讲评。一般的讲评方式就是各小组推荐最具代表性的佳作或问题习作, 大家共同赏析或探讨。而这却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了许多学生展示自己习作的机会。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身边人的认同, 学生也一样。只有当自己的劳动得到认可或赞许, 内心的激情才会永不止息。否则, 会变得逐渐失去积极性。

以往的习作讲评, 虽然在修改的过程中, 学生的自主、合作得到了承认, 但是最后的展示或者是成了少数人的舞台, 或者是展示的习作过于“完美”, 都是改过后重新誊写的文章, 看不到学生修改的过程, 这对学生而言无异于“抹杀他们的劳动过程”。

于是, 笔者在鼓励学生巧妙地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之后, 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每个小组拥有自己的一块展示平台, 或者是展板, 或者是展台, 把修改后的习作, 与誊写完的习作一同展示出来, 供大家点评和探讨。此举的好处在于, 既能让学生看到其他同学的修改过程, 取长补短, 又能帮助同学指出修改过程中的缺陷, 不会出现“闭门造车”的尴尬。同时, 被展示的同学也会因自己的劳动过程和成果得到了认可而信心倍增。这样一来, 学生们对修改习作的态度也会更加认真, 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请家长, “总动员”

一直以来, 家长对学生的监督、辅导是影响学生学习状况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点, 那么对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一定有好处。然而, 现在的很多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都不太愿意主动与父母交流自己的学习情况, 尤其是不会主动向父母展示自己的习作。因为在学生看来, 那是自己的“隐私”。

为此, 笔者在日常的习作教学过程中, 刻意安排学生向自己的父母展示自己修改后的习作, 并要求必须有父母的点评。同时, 与家长沟通, 要求家长们认真对待。

由于是集体性的要求, 而且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 虽然学生们刚开始还有点不习惯, 完成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加上学生们也从修改习作中体会到了乐趣, 而希望得到父母的赞赏, 慢慢的, 学生们变得主动起来。紧接着, 笔者再以“谁的父母点评得好就可以加分”等手段, 刺激学生们, 这样一来, 此项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了。

因为深知要获得父母好的点评, 自己首先就要修改得认真、细致, 因此, 无形中让父母点评成了促动学生认真修改习作的鞭策力, 而好的点评可以得到加分, 更是学生们认真修改的动力来源。学生们乐于修改, 勤于修改, 久而久之对修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水到渠成”了。

上一篇: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下一篇:稳定性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