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汉翻译中的的误译

2024-09-20

日汉翻译中的的误译(通用4篇)

日汉翻译中的的误译 篇1

翻译教学中的误译分析

误译主要包括语言误译和文化误译.翻译教学中出现的误译情形大都属于语言误译,它涉及语言的几个主要层面,如词层、词组层(含成语层)、句子层、篇章层等,并且每个层面都包含若干种不同的误译情形.在翻译教学中,学生的误译既有原文理解方面的原因,也有译语表达上的`原因,其中理解不准确是造成语言误译的主要原因.

作 者:杨仕章 YANG Shi-zhang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欧亚语系,河南,洛阳,471003刊 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年,卷(期):28(6)分类号:H355.9-42关键词:翻译 教学 误译

日汉翻译中的的误译 篇2

1. 逻辑谬误

逻辑是思维的轨迹, 是人脑共有的特征。合同翻译是译者逻辑思维的外在体现, 其译文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 以利于合同双方共同理解和遵守。因此, 译者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句中或上下文中的各种逻辑概念并理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只有这样, 才能正确理解原文和准确无误地翻译原文。以下讨论是合同翻译中常见的逻辑谬误现象。

例1.Payment by draft drawn on buyer payable at sight, 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

原译:付款凭买方开具的汇票, 见票后凭付款文件支付款项。

改译:凭买方为付款人的即期汇票支付, 付款交单。

正确翻译本条款的关键是理解短语“draft drawn on buyer”的逻辑含义。原译者把它误解为“买方开具的汇票”, 事实却相反。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译者对“draw on”这一短语理解未透, 此短语有“向……汲取”或“利用……”的含义;二是译者不熟悉这一经贸知识, 被一般的逻辑常识所桎梏, 认为付款人应该是买方, 而非卖方的代理银行。实际上, “draft drawn on buyer”是卖方的代理银行向买方开具的要求其付款的一种付款凭证。同时要求译者弄清楚“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中的“document”与“payment”之间存在的对应逻辑关系, 介词“against”在此是“subject to” (以……为条件) , 即以买方或进口商付款为条件, 然后再将货运单据等交给买方, 买方凭单证到目的地领取货物, 至此, 交易完毕。也就是说, 货物到达目的地后, 船务公司会通知买方凭单证交换货物, 这时买方就必经“见票”这一过程, 卖方代理银行只要买方“付款”即“交单” (通常指B/L, 即提单) 。此外, 将“payment...”与“payable at sight” (立即付款) 放在一起考虑应翻译成术语“即期汇票”为好。因此改译中对原译作了一一修正。

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十二条: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 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

译文:Where the parties conclude a contract in written form, the contract is esta blished when both parties sign or affix a seal on it.

例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十二条: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一) 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二) ……

译文:The following immunity clauses in a contract shall be null and void: (1) those that cause personal injury to the other party; (2) ...

以上二例提到的是中文合同文本中普遍存在的“……的, ……”结构, 这种结构一般属于逻辑中的假言判断, 是指断定事物之间存在某种条件关系的复合判断。英语中表假设的常用词有“if…, …”, “where…, …”、“whoever…, …”和“in case that…”等。如例2中的“……的, ……”结构就属这种情况, 相当于一个由where引导的条件句, where用在此处比if更庄重。但是有的译者缺乏逻辑知识, 不懂假言判断, 一见到“……的, ……”结构就不分清红皂白, 一律译成假言判断, 这就犯了典型的“概括过度” (overgeneralization) 的逻辑错误。殊不知, 有些汉语法律条文只是习惯于用“的”, 并不是假言判断。如例3中的“……的, ……”结构, “的”字后省略了“条款”二字, 这符合合同或其他法律文本的简洁的文体特点。

2. 日期和数字的误译

合同的有效日期、货物交期、L/C (信用证) 有效期, 商品保险、检验、索赔和仲裁的时间问题, 以及交易货币金额等都无不涉及合同中敏感的数字, 而数字正是合同双方最关切的问题, 正是他们的利益所在。该问题主要涉及时间起止和日期时间段的算法问题。合同中有关数字的表达关键是要掌握一些英文介词和数字连用的习惯用法及对应中文词汇的运用。妥善解决合同翻译中有关数字表达的问题, 无疑会大大减少日后商业纠纷的发生, 以及随之导致的经济损失。笔者限于篇幅在此仅举二例从一个侧面来说明避免数字表达歧义的重要性。

例4.乙方所有费用应于3月20日前报甲方公司财务部。

原译:All expenditures by Party B should be submitted to Party A’s Financial Department by March 20.

改译:All expenditures by Party B should be submitted to Party A’s Financial Department before March 20.

这里涉及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中文的“前”和“以前”。中文的“前”是不把“20日”算入的。因此, 甲方 (A方) 不会承担乙方 (B方) 在“20日”这天的费用。但若按原译的意思, 乙方完全可要求甲方报销其该天的费用, 因为在英文中“by March 20”通常是包含3月20日的。原译会给甲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改译中“before March 20”是不包含3月20日的。如果条款中是“以前”就可翻译成“by March 20”或者“on or before March 20”。合同中还有类似的“自”、“至”, “后”、“以后”、“之后”和“内”、“以内”等的译法需要译者谨慎处理。

例5.中外合资企业的投资总额在两千万美元以上至五千万美元 (含五千万美元) 的, 其注册资本至少应占投资总额的30%。

原译:Where the total investment of a Sino-Foreign JVC is between$US20 million and$US50 million ($US50 million inclusive) , its registered capital shall be at least 30 percent of its totalinvestment.

改译:When the total investment of a Sino-Foreign JVC is US$20 million or more but US$50 million or less (including US$50 million) .

原译文中, “between”一词属口语词, 用于此是否算入起始和终止数字, 答案不明确。“两千万元以上”可以说“not less than US$20 million”或者“US$10 million or more”。另外, 翻译“至”, 也可不用“to”而说“US$50 million or less”。改译后数字的起始和终止就更明确了。改译后括号里的说明性文字在英文里也是多余的。

3. 滥用助动词“shall”、“may”等造成的误译

“shall”、“may”等情态动词在涉外经贸合同中出现频率极高。在合同和其他法律文书中, 这些词属法律词汇, 有特定的含义。“shall”用来表达义务, “may”用来表达权利。因此, 法律起草者一般仅在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件 (如合同) 中使用“shall”, 而在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准法律文件 (如谅解备忘录) 中用“will”来替代“shall”, 以示文件为非正式文件, 不具有充分法律效力。因此, “may”一般翻译成“可……”或“可以……”;“shall”一般翻译成“应……”、“必须……”、“要……”等;“shal not”一般翻译为“不得……”、“不应当……”、“禁止……”、“不准……”等。为了进一步规范法律翻译, 我国内地法律工作者统一把“may”译为“可以”, “shall”译为“应当”。然而, 在商务合同翻译实务中滥用“shall”、“may”等情态动词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合同文本严谨性和专业性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由于滥用这些词造成的语义模糊会给合同的顺利执行留下隐患。

例6.任何一方违反本合同均应负责赔偿由于该违约而使另一方或合营公司遭受的直接损失。

译文:Either party who breaches this contract shall be liable to recompense the direct losses suffered by the other party or the JVC as a result of the breach.

对于违约责任的承担理应是违约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把中文的“应”译成“shall”来表达义务恰如其分, 而不用“should”或“may”, 彰显了法律的这一强制性而非选择性的特点。

例7.双方首先应以友好协商的方式, 解决因合同事宜或与合同相关的事宜而引发的争议。如果协商失败, 合同中又无仲裁条款约定或争议发生后未就仲裁达成协议的, 可将争议提交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解决。

译文:The parties hereto shall, first of all, settle any dispute arising from or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ntract by friendly negotiations.If such negotiations fail, such dispute may be referred to the People’s Court having jurisdiction on such dispute for settlement in the absence of any arbitration clause in the disputed contract or in default of agreement reached after such dispute occurs.

笔者认为译文中的“shall”用法值得商榷。对于合同争议解决的方式问题, 合同双方当事人有权作出适当选择, 并非有义务或有责任一定采取何种方式。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双方利益的倾斜。文中的“shall”未免有强人所难之嫌。当然, 通常情况下友好协商会成为首选方式, 并不要强制执行。后半句“many”用词准确表达了对双方选择权利的尊重。

4. 违反法律语言推定造成的误译

了解法律语言推定的原则是译者做好法律翻译的有效途之一。它能够帮助译者理解法官是如何解释法律的, 可以引导译者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含义, 从而更好地做好法律翻译。这种推定也同样适用于合同。商务合同译者要充分把握法律解释中的语言推定的规律和原则来避免由此造成的误译。法律推定的种类很多, 笔者在此只列举两种简单的推定来展示法律语言推定在合同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4.1 修饰最后先行词推定 (Presumption of Last Antecedent Modification)

修饰最后先行词推定是指一个限制性从句只修饰最后一个先行词, 除非上下文另有不同的解释。利用这一推定译者就可以排除修饰性从句修饰前面所有先行词的可能性。

例8.This section applies to cars, trucks and vans that have diesel engines.

译文:本节实用于轿车、卡车和有柴油机的货车。

根据这一推定原则, 上例中的“have diesel engines” (有柴油机) 应修饰“vans”而不是修饰“cars”或“trucks”。因此, 译者如果有法律语言推定原则的常识, 翻译时就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歧义。但是, 如果在有修饰性从句的数个先行词的末尾加上“all of which are...”这几个词, 则修饰最后先行词推定就被推翻了。

4.2 对应词语推定 (Presumption of Rendering Each to Each)

对应词语推定指的是把每一个短语指向其合适的对象, 即当一个复合句有两个以上的主语和宾语的时候, 把每一个宾语与其适合的主语进行搭配,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动词和动词的宾语, 即不同的动词要搭配其适合的宾语, 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时, 这一推定也适用其他互相匹配的词语。

例9.Party A, according to the contract, will manufacture, assemble, and ship products before March 1, April 1, and May 1.

译文:该方 (Party A) 将根据合同在三月一日、四月一日、五月一日前生产、组装和装运该产品。

根据对应词语推定原则, 这一合同条款应理解为该方将在三月一日前生产、四月一日前组装、五月一日前装运该产品。

综上所述, 合同作为法律文件的一种, 人们对其译文的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要减少、避免商务合同翻译的误译问题, 译者应深刻理解此类合同的法律意义及其语言特征。译者应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运用清晰的逻辑思维、相关法律知识和双语知识谨慎对待涉外合同翻译, 使之做到更专业、严谨, 滴水不漏, 持之以恒地进行这方面的翻译实践并注意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陶博.法律英语:中英双语法律文书制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道庚.新编英汉法律翻译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3]陈忠诚.法窗译话[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4]夏康明.经贸契约中日期、金额和数字的翻译.中国科技翻译, 2003, 2009, (2) .

[5]许国新, 孙生茂.英译经贸契约条款中shall的正确使用与滥用.中国科技翻译, 2003.

英汉翻译中的误译原因探析 篇3

关键词 :英译汉 误译 原因

引言

在学校学生的翻译练习和英语考试试卷中,在各种双语杂志和正式出版的各类译文作品中,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误译很多。笔者将列举一些典型的英译汉误译的句子,指出造成误译的原因,同时探讨了避免误译的方法。

一、翻译态度不严谨造成的误译

笔者认为,英汉翻译质量的好坏,最主要取决于翻译者的翻译态度。如果翻译者在翻译时能够采取认真、严谨的翻译态度,那么,翻译中的许多误译都是可以避免的。例如,因理解错误造成的翻译中的误译,通常被认为是由于翻译者的翻译水平和经验有限造成的,事实上,只要翻译者真正做得认真、严谨,对原文的理解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并不一定需要有多么高的翻译水平和经验。例如:

1.[原文]:But I am denied that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m which I am sure would come through watching their reactions to various expressed thoughts and circumstances, through noting the immediate and fleeting reactions of their eyes and countenance.

[误译]:但是,我不认为对于我所深知的人,要想更深地了解他们,只能通过亲眼见到他们,亲眼看见他们对各种思想和环境的反应,亲眼看到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的即时的瞬间的反应。

[评析]:在评析之前,先做一个简短的介绍:原文是从Helen Keller的名篇Three Days to See《给我三天光明》中摘录下来的。原文作者因为有生理缺陷,无法达到对事物的全面了解,包括对朋友的了解。在所引原文的前面还有一句话是这样的:I know their personalities, of course, through other means, through the thoughts they express to me, through whatever of their actions are revealed to me“当然,我通过其他手段,通过他们向我表达的思想,通过向我表现出的任何行动来了解他们的个性”。这一句话有助于我们确切领会原文的意思。原作者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她只能通过听、通过触摸来了解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势必受到种种限制,有很多的遗憾。原文以But 开头,描述了自己不能于细微之处更深入了解朋友的遗憾。原译的一个重大错误就是把I am denied看作为I denied, 并把deny的释义确定为“否认,不承认”。deny是有“否认”的意思,但另外还有“拒绝给予;拒绝(某人)的要求”的意思,原译者却没有想到。由于原译者把I am denied错误地定为“我不认为”, 接着就把后面的that…定为deny的宾语从句。同时又错误地认为which是修饰 them而不是 understanding 的。

原文可翻译为: 但是我不能对他们有那种更深入的了解,而要达到那种了解,我以为必须亲眼见到他们,注视他们对各种思想和环境的反应,留意他们眼神和表情的瞬间的、稍纵即逝的反应。

从此例句中可以看出,由于翻译者没有采取认真、严谨的翻译态度,没有结合上下文透彻地理解原文、认真地挑选正确的词义,因而造成理解错误。翻译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要正确地、透彻地理解原文,理解对了,译文才有可能正确。如果翻译者在翻译时更加认真、严谨一些,把原文多读几遍,翻译时联系上下文、在翻译句子、确定词义时,注意英语单词的多义性,很大一部分由于对词的理解错误或挑选词义不当造成的误译就可以避免了。

2. [原文]:All right, now that we have covered the social amenities, let’s talk turkey.

[误译]:(1)好吧,大家既然寒暄已毕,那就让我们来谈谈土耳其的事情吧。

(2)好吧,大家既然寒暄已毕,那就让我们来谈谈火鸡的事情吧。

[评析]:误译(1)没有注意到句子中的turkey是小写的,如果要表示“土耳其”,那么作为一个国家的名字就应该使用大写的Turkey。误译(2)中,虽然注意到turkey是小写,没有译成“土耳其”,但是因为talk是一个太常用的词,头脑里有个固有的意思“谈论”,所以就根据字面一对一的形式,直接翻译成 “来谈谈火鸡的事情”了。然而,这两种误译最主要的原因还不是上面分析的原因,而是不够认真、严谨。因为中文“来谈谈…的事情”,英文的表达应该是talk about sth , 而原文是talk turkey 而不是talk about turkey,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认真、严谨的译者,就应该查查词典,看看talk turkey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实际上,talk turkey是由一个典故变化而来的习语, 意思是“直率地说,谈正经事”的意思。

据此,上述例句可以翻译成: (1)好吧,大家既然寒暄已毕,那就让我们来谈正事吧。或者:(2)好吧,大家既然已经客套完了,那就让我们来谈正事吧。

3. [原文]:John can be relied on because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誤译]:约翰为人可靠,因为他不吃鱼,还玩游戏。

[评析]:从字面上看,译句与原文形式对应,词义贴切,似乎很正确,但实际上却是由于不够认真、严谨的翻译态度造成的误译。翻译者显然没有检查自己翻译的译文,否则完全可以发现译文存在逻辑上的错误,因为不吃鱼、还玩游戏不可能是为人可靠的原因。如果译者发现根据句子的表层语义翻译出来的句子不符合逻辑,就应该采取严谨的态度,去查查词典。常用的英汉词典上,都能够查到: to eat no fish表示“忠诚”之义;to play the game表示 “为人正直”。

因而,上面的例句可以翻译为:约翰为人可靠,因为他既忠诚又正直。

在上述几个例子中,由于译者缺乏严谨的翻译态度(没有认真阅读上下文、没有注意词语的搭配、选择词义时没注意英文一词多义现象、没注意原文大小写和没有检查译文),所以造成了误译。缺乏严谨的翻译态度还表现在其它更多的方面,比如:没有注意词语的语法特征(如单复数、可数、不可数)、没有注意形近词、没有仔细辨别词性和没有认真分析句子结构等。

二、汉语表达能力弱造成的误译

在翻译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英文句子看懂了,意思也理解了,但在表达中,不知不觉地出现了误译。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译者的汉语表达不当造成的。 例如:

1.[原文]:[WB]A: Someone has just broken into my house.

[DW]B: Okay. What’s your name?

[误译] :[WB]甲:有人刚才闯进我家。

[DW] 乙:好的,您的姓名?

[评析]:这个对话中,一位居民在报警,警察在作记录。英语中的OK(或okay)用得非常广泛,它既可作感叹词,又可作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在词典中,OK作为感叹词的释义大致为“行、好”,大致相等于一个点头的动作。但在具体的句子中的具体含义远非一个“行”或“好”字所能包罗。原文中的A是报告情况,而不是提出建议或请求,因此B所说的就不能译作“好的”。一个具有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的译者会把这段对话中的okay译作“知道了”、“记下了” 甚至是“哦”、“噢”。

所以,此对话可以翻译为:

甲:有人刚才闯进我的家。

乙:哦,您的姓名?

2.[原文] :The deal was a huge commercial success—but it did not cure his headaches.

[误译] :虽然在这笔交易上他赚了大钱,可是却没有治好他的头痛病。

[评析]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句子,但是没有译好,原因有两点:一是中文表达能力弱,二是态度不严谨,落笔自由散漫。汉语中“虽然…,可是…”的句子结构用得极普遍,前后两个分句可以是同一个主语,也可以各有各的主语。即使后一分句中没有出现主语,也必须有一个合乎逻辑的主语存在。然而,在原译的后一分句中却找不到主语,也感觉不到主语。是“谁”或是“什么”没有治好他的头痛病呢?无法做出明确推论。这个汉语句子是一个病句。把原译文稍做改动,就是一个好的译文。可以翻译为: 虽然这笔交易让他赚了很多钱,可是却没有治好他的头痛病。

从以上两句极简单的英语句子的误译可以看出,翻译者的中文修养和表达能力对翻译来说是很重要的。英语与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无论在遣词造句方面,还是在表达形式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所以,要提高英汉翻译能力,必须提高中文水平,这样才能防止表达失误。

三、 缺乏对英语文化的充分了解而造成的误译

在学生的翻译练习和考试中,在各类在正式出版的各类译文作品中,因缺乏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而造成的误译很多。下面,作者将列举一些由于译者缺乏对英语文化的充分了解而出现的误译。

例1: [原文]: In spite of the rain, the Fourth of July fireworks display was not cancelled.

[误译]:(1)尽管下雨,第四次七月烟火会没有被取消。

(2)尽管下雨,七月四日烟火会没有被取消。

[评析]:译文(1)属于翻译态度不严谨造成的误译,一看便知是没有认真阅读原文。译文(2)则属于缺乏对英语文化的充分了解而造成的误译。其实,如果译者感到“7月4日”可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而自己又不知道时,是可以而且应该查查词典的,一般的工具书都会告诉读者,the Fourth of July是“美国独立日”,因此,这句话应该翻译为:尽管下雨,美国独立日的烟火会未曾取消。

例2:[原文] :At a memorial in New York, a little boy left his football with a note for his lost father , “Dear Daddy , Please take this to Heaven. I don’t want to play football until I can play with you again someday.”

[误译]:在纽约的一个悼念场所, 一个小男孩留下他的足球和给他死去的父亲留言:“亲爱的爸爸,请将这个足球带到天堂去。我不想再踢足球了,除非有一天我能和您一起踢”。

[评析]:这是美国总统布什2002年1月29日在美国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的一句话。由于译者不了解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之间也存在文化差异,因此,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 在美国,football指的是“橄榄球”、“美式橄榄球”。由于本例句子出自美国人之口,故应该翻译成“橄榄球”。如果要表达“足球”的意思,美国人要用soccer。對于英国人来说,football和soccer都可以。rugby和rugby football才是英国英语中表示“橄榄球”的词。

因此,本句应该翻译为:在纽约的一个悼念场所, 一个小男孩给他死去的父亲留下了自己的橄榄球和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亲爱的爸爸,请您把它带到天堂去。我不想再玩橄榄球了,除非有一天我能和您一起玩”。

例3:[原文] :The monarch in English is politically impotent because he or she has hardly any power in the governing of the country.

[误译]:英国的君主在政治上是无力的,因为皇帝和女皇几乎没有任何权力管理国家。

[评析]:分析:如果译者经常读报,对英国文化略知一二的话,就会知道英国的monarch“君主”是king“国王”或queen“女王”,而不是emperor“皇帝”或empress“女皇”。Monarch是一个笼统的词,可以理解为“国王”、“女王”,也可以理解为“皇帝”或“女皇”,当monarch与英国连用时,就应该作为“国王”或“女王”。英国的君主在报刊上出现得比较频繁,因此不该搞错称谓,这是个常识问题。

从以上例句及其分析中不难看出,缺乏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是造成误译的原因之一。

四、如何避免误译

1. 采取认真、严谨的翻译态度,勤查工具书

前文提到,翻译时不够认真、严谨是对原文理解错误的根源,如果译者在翻译时能够采取认真、严谨的翻译态度,就可以避免因理解错误造成的误译。笔者认为,要做到认真、严谨,译者应该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英汉翻译中必不可少的。除了各种英汉、汉英词典、英汉双解词典、英英词典外,还应该备有各类英语成语词典、英语典故词典,英美语言与文化词典以及翻译学词典等。在工具书的帮助下,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英文原文中词汇的含义和文化内涵意义,避免误译的产生。

2.多了解、熟悉英语文化,翻译时要有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就是译者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文字、跨越文化的信息交流,而文化的差异和语言文字的差异一样,可能成为交流上的障碍,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轉化的同时,还要注意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如果译者具有文化意识,在翻译时有的误译是可以避免的。Nida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中才有意义。”了解和熟悉英语文化和英汉文化差异,对译文的准确性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翻译者应该多了解、熟悉英语文化,在翻译时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避免误译。

3.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英语与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无论在遣词造句方面,还是在表达形式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所以,要提高英汉翻译能力,必须提高中文水平、提高汉语表达能力,这样才能防止翻译时的表达失误。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汉语表达能力的方法,除了学习一些翻译技巧、多阅读优秀译文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通过实践来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Nida. E.A.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 王蓝.英译汉误差辨析,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 陈树培.英汉报刊常见错误,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日汉翻译技巧之新究 篇4

关键词:日汉

文化

注释

翻译

1日语谚语所体现的社会文化生活

1.1表现日本气象及自然环境的谚语

日本的谚语中表现气象方面及自然环境的谚语很多,这一方面可能是跟日本的天气富于变化及日本的自然环境优美,四季分明有关。因此激发了日本人珍爱自然,对大自然讴歌赞美的情怀。在大量的日本谚语中反映了这种情绪。总结出大量生活观念、教训。

关于天气的有:

朝曇りは大日のもと

雨の夜あがり明日は雨

蟻が高いところに集まると雨

关于动物的有:

猫は三年の恩を三日で忘れる

浅みに鯉

猫は長者の生まれ変わり

关于植物的有:

六日の菖蒲十日の菊

蕎麦の花も一盛り

青菜に塩

除了反映天气和自然现象的谚语之外,日本的谚语中很多还传递了社会经验、耐人寻味的“社会谚”。这些谚语告诉人们在社会中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如何丰富人们的生活知识,如何开阔眼界。从这些谚语中明显地反映了日本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比如:

己の欲せざる所は人に施すなかれ

可愛い子には旅をさせよ

三人よれば門殊の知恵

1.3反映日本宗教信仰的谚语

日本宗教信仰自由,同时又是个信仰无常观的国度。古代的日本人受儒教及佛教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淡泊,无常的国民性格。这些性格使日本人在对待人生,处事方面显得尤为明显。在日本那种独具个性,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行为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在日本人的思想、行为、生活中儒教给予他们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而神道是日本本土的教义,也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及思想。儒教的仁爱,神道的调和以及佛教的行善治恶,因果报应这种思想对日本人的生活态度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从日语的谚语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門松は冥途の旅の一里塚

恐れ入り谷の鬼子母神

苦しい時の神頼み

等等。此外,关于佛教的有:

煩悩あれば菩提あり

見ぬは極楽知らぬは仏

坊主憎けりゃ袈裟まで憎い等。

2日本人的思维行为方式对谚语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变革,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固有的生活习俗。形成了广泛的文化环境。日本人思维上的特征是注重直观性,实用性,具体性。因而常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思想。同时表达的方式往往又是含蓄,暧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受思想支配。日本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日语谚语中也可明显看出。

2.1日本人思维方式的具象性

具象思维就是具体而形象的思维。具有具象思维的日本人喜欢将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范畴用客观具体的形象或者动作来表达。他们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对抽象意义进行表达,通过直观表象去领悟象征意义。日本是一个岛国,单一的民族,长期封闭的社会形态,使日本人形成了单一的思考模式;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又造成了日本人在联想上的模式化。日语谚语中的比喻大都带有具象性,就像一幅田园式的静止图画。这种思维方式在日本谚语种留下了轨迹。例如:

上一篇:医疗废物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下一篇:学校学生会副主席的个人工作计划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