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作物与安全性(精选9篇)
转基因作物与安全性 篇1
转基因作物是利用基因工程将其它生物的遗传物质转入现有作物的基因组中,从而造就品质更好的作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豆(中国,2004)、小麦(美国,2004)、水稻(中国,2009)、番茄(中国,1997)、南瓜(美国,1994)、马铃薯(美国,1994)、玉米(中国,2004)和木瓜(中国,2006)等作物[1]早已都是可以批准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现总结和归纳了转基因技术发展概况、常见的转基因作物及食品和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研究进展,以便社会对快速发展的转基因产业进行冷静思考,促进转基因产业的良性发展。
1 转基因作物发展概况
基因(Gene)是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序列,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转基因技术(Transgenic technology)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外源基因或经修饰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而产生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转基因生物。以转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MO)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称为“转基因食品”,这类转基因生物可以在产量、营养品质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进行改善[2]。
转基因技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起步,发展迅猛。1983年,世界上培育出第1株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3];1986年,转基因作物在美国和法国首次进入大田试验;1994年,美国Calgene公司研制的转基因西红柿首次进行商业化生产[4];1998年,世界上已经有30多例转基因植物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1999年,美国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达2 870万hm2;2005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达9 000万hm2[5];200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143亿hm2;200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1.25亿hm2,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全部耕地面积[3];2009年,中国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进入到“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上。
2 我国批准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及食品
2.1 豆制品
金龙鱼、福临门、古船、鲁花等在内16个品牌的大豆油产品,以及各种含大豆成分的调和油,基本上都打着“转基因”标识,市场上已经很少见到“非转基因”大豆油。人们经常吃的豆腐、喝的豆浆和蘸的豆瓣酱等也可能是转基因产品。
2.2 大米
2010年9月,绿色和平组织调查发现,深圳百佳超市销售的奇兰香牌散装香米、深圳吉之岛超市销售的金稻鱼牌中国香米、长沙沃尔玛超市销售的惠宜牌江西米粉均含有转基因成分。而同年12月,我国正式批准了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生产。
2.3 番茄
我国1994年就批准了转基因番茄的商业化生产。统计数据表明,至2009年获准上市的转基因番茄就有华番1号(商品名:百日鲜)、8805R、大东M-9等9个品系,更有12个品系的转基因番茄正处于研发和中试阶段。
2.4 烟草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转基因烟草的研究。我国科学家在1992年育成了抗烟草花叶病新品系“转基因NC89”[6],并在河南进行推广种植。接着,又培育出抗TMV病毒的香料烟品系“PK-873”和抗CMV病毒的烤烟品系“PK-863”[7]。
2.5 木瓜
在华南农业大学与植保(中国)协会联合召开的“农业生物技术保障粮食安全”的研讨会上,华南农业大学李华平教授表示,目前广东市场上95%木瓜是转基因产品,已经很难见到非转基因的木瓜。
2.6 棉花
我国1997年从美国种业巨头孟山都公司引进“转基因抗虫棉33b”。10多年来,经诸多科研部门的“吸收-消化-再创新”,至今已衍变出数百个转基因棉花品种。但是,近年来这些转基因棉花正面临着品质退化的威胁。
3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
3.1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是人们最关心的话题。转基因食品是以转基因作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它对人体是否存在伤害性,没有定论。世界一些国家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有允许食用的,有严格限制甚至禁止转基因食品消费的,或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含量限制的。我国先后在《食品安全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粮食法征求意见稿》等法律法规中严格限制了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转基因食品的生产,批准应用以及进口的转基因生物都经过严格的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方面的评价。
英国《独立报》披露了转基因食品巨头孟山都公司的一份秘密报告显示,给老鼠喂食转基因玉米后,会导致其血液变化和肾脏异常[8];在其它的试验中,研究人员还发现一种蝴蝶的幼虫在吃了含杆菌基因的植物的花粉之后,产生了死亡或不正常发育的现象;国外也曾有报道,老鼠在食用转基因土豆后免疫系统受到破坏等。但是,目前这些试验对象都是动物,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确切影响仍不得而知。
3.2 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
转基因植物可能会与近缘物种间产生基因漂移,形成“超级杂草”,繁殖能力强、抗除草剂,在世界广泛蔓延,影响农业生产;研究表明,转Bt基因的作物可以对多种非目标昆虫产生不良的影响,威胁以这些昆虫为食的鸟类生存[9];转基因作物还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最新的研究表明,在墨西哥大量种植的转基因玉米已对当地的玉米品种造成侵害,严重降低当地玉米遗传资源的多样性。
4 讨论
人们接受也罢,不接受也罢,转基因作物已经确确实实地走进了每个人的生活,人们每天的衣食住行都与转基因作物有着交集。吃的食物可能是转基因食品,穿的衣服可能是转基因棉花做的,买的鲜花可能是转基因花卉,办公桌可能是转基因杨树制作的。既然无法改变这个现状,只能希望自己拥有对转基因作物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知道转基因食品的成分组成、优点及可能的危害性[10]。根据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规定,并非所有的转基因农产品都必须进行标识,而只是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中的才必须遵守标识规定,而目前我国纳入标识系统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只有5类17种,对于我国国内大量种植的转基因水稻和其它转基因生物,并没有做出标识要求,这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的现实需要[11]。希望提高转基因产品的准入“门槛”,食品在被“投放市场”前必须经过严格测试。
参考文献
[1]李超.全球转基因作物批准情况[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8,28(3):126-136.
[2]王冬雪.转基因技术与转基因食品[J].食品安全导刊,2010(5):20-21.
[3]张启发.大力发展转基因作物[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
[4]顾晓敏,黎事伦,胡良勇,等.转基因番茄及其核酸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测试,2009,35(6):81-87.
[5]谢莲萍.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384-10386,10412.
[6]周汝鸿,方荣祥.烟草抗花叶病新品系“转基因NC89”的田间选育和应用[J].作物杂志,1993(1):25.
[7]王燕萍,曹俊剑,刘海礁,等.PAP基因cDNA克隆及烟草转基因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130-132,141.
[8]黄卫平,王洪斌.转基因食品的不确定性思考[J].经济界企业发展论坛,2010(1):49-53.
[9]王俊杰,郭伟翔,杨涛,等.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影响的讨论[J].分子植物育种,2003,1(4):443-456.
[10]刘玲玲.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及潜在态度初探[J].农业展望,2010(8):43-44.
[11]欧阳邓亚.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7-8.
转基因作物与安全性 篇2
2013-03-03 18:11:32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中江网编辑
无论是头发的颜色与发型,还是脸上的面相与神态,第一眼看到克莱夫·詹姆士(Clive James)博士,总感觉与经典影片《卡桑德拉大桥》中的乔纳森·张伯伦大夫多少有些相似。不过与乔纳森大夫的神经外科专业不同,克莱夫·詹姆士博士有自己专注的领域——转基因作物。
作为ISAAA(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的创始者,脸型比乔纳森大夫略宽的克莱夫·詹姆士博士,每年都有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就是编制全球转基因作物年度报告。
两天前,克莱夫·詹姆士博士再次来到中国。这次克莱夫·詹姆士博士拿出的,是最新编制的《2012年度环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使用情况研究报告》。
克莱夫·詹姆士博士是中国的“常客”——他是转基因技术积极的倡导者,而中国,是全球转基因作物最主要的种植国之一。
在最新的全球转基因作物年度报告中,中国排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之后,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位居全球第六,种植的主要作物,包括棉花、木瓜、西红柿、甜椒等。
一年前,克莱夫·詹姆士曾经作出预测,未来全球可能用于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土地有1.5亿公顷,其中五分之一在中国;两天前,在克莱夫·詹姆士拿出的最新的全球转基因作物年度报告中,中国依然是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长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这份最新的报告中,发展中国家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量已经占到了全球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量的52%,首次超过发达国家。
“这种增长与评论家的预测完全相反。评论家以前曾过早地预言,转基因作物仅会为发达国家所使用,发展中国家不会接受并采用转基因作物。”克莱夫·詹姆士说。匡峰 制图 吴薇 转基因食品
安全性仍是最大争议
最新全球转基因作物年度报告表明,到目前为止,全球有59个国家或地区批准了两千余项转基因作物申请,这其中食品项目几乎占了一半,远超饲料等其他用途。
转基因食品
走向餐桌已经难以避免
每年都要编制全球转基因作物年度报告,看着每年报告中不断增进的数字,克莱夫·詹姆士博士将转基因技术称为“近代史上最快被采纳的种植技术”,转基因作物则是“现代农业史上应用最迅速的作物”。
在最新的年度报告中,克莱夫·詹姆士有一项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球有59个国家或地区批准了2497项转基因申请,涉及25种作物319个转化体。其中,1129项申请批准用于食品,813项申请用于饲料,555项申请用于种植。转基因食品项目几乎占据了全部申请量的一半。
“转基因技术是利用现代分子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方面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这是转基因食品的精确定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出现在美国,这种保鲜西红柿其实最早是英国人培育成功的,不过却是在远隔重洋的美国实现了商业化。
有统计显示,自那个保鲜西红柿上市之后,转基因食品在美国市场一发不可收拾。现在,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确定的转基因品种种类繁多,美国由此也成为了转基因食品最多的国家,超过60%以上的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90%以上的大豆,50%以上的玉米、小麦是转基因的。
在美国市场,转基因食品不仅包括了转基因植物,如西红柿、土豆、玉米等,还有转基因动物,如鱼、牛、羊等。虽然转基因食品与普通食品在口感上没有多大差别,但转基因的植物、动物有独特的特性,如抗虫、抗病毒、抗除草剂、改良品质、抗逆境生存等。
中国最初的实现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食品,是耐储存西红柿和抗病甜椒,与此同时,还从美国市场进口了一些转基因玉米、大豆和油菜籽,玉米主要用于饲料,大豆和油菜籽则用于加工食用油。
在人们对中国转基因水稻种植开始担忧时,美国批准了6个转基因水稻品种的种植,伊朗也批准了1个。加拿大和墨西哥则批准了转基因水稻的进口,并允许其食用。
转基因食品在人们的疑惑与争议中,走向餐桌已经难以避免。
转基因安全性争议
今后将长期存在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疑虑,世界各国态度不一。
在转基因技术使用时间较长的北美,对转基因食品的顾虑相比欧洲和亚洲等地要低。美国和加拿大是少数几个非强制标注转基因食品标签的国家之一;欧盟则对转基因食品以及作物持保守态度,但也批准了一些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及上市,用于食用和饲料等用途。相较而言,亚洲民众对于转基因食品存在更多的疑虑和担心。
对于疑虑和担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兴认为大可不必。
“这种全球转基因作物规模化应用已逾十几年,全世界每年上亿公顷土地种植转基因作物,每年数亿人群食用转基因食品,迄今尚未发现确有科学实证的转基因食用和环境安全问题。”王志兴说。
不过质疑者认为,目前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研究都是短期的,无法有效评估人类几十年进食转基因食物的风险。
“人们之所以认为转基因不安全、不敢吃,主要还是不了解转基因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科学证据证明其对人体健康有影响。“至今尚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陈君石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则认为,转基因育种技术本身是常规技术的延伸、发展和新的突破。转基因技术打破不同物种间天然的杂交屏障,扩大了可利用基因的范围。同时,转基因食品安全的长期效果已进行实践。美国市场上包括婴儿食品在内,2亿人在吃,转基因加工食品也已被食用十几年,是空前大规模的人体实验,目前并没有发现转基因安全事故。
转基因食品安全
源于严格市场监管
除了普通消费者的疑虑,一些环保组织也对转基因疑虑重重,担心转基因生物不是自然界原有的品种,对于地球生态系统来说是外来生物。转基因生物的种植会导致这种外来品种的基因传播到传统生物中,并导致传统生物的基因污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杨晓光认为,人类食用的天然食品中含有各种基因,尚未发现基因的水平转移或跨物种转移。从科学角度看,转基因食品跟其他常规食品不存在特别之处。食品进入人体后会在消化系统的作用下,降解成小分子,而不会以基因的形态进入人体组织,更不会影响人类自身的基因组成。因此,转基因食品不可能改变人的遗传特性。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食品的区别就是转入了特定蛋白质。只要这种蛋白质不是致敏物和毒素,它和食物中的蛋白质就没有本质差别,都可以被人体消化、吸收,不会长期保存在身体里。”
不过,要想消除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疑虑,确保转基因食品安全,还要源于严格市场监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杨晓光认为,转基因食品对人体长期健康效应是转基因安全评价的重要问题之一。转基因食品推到市场之前须经过严格的食用安全性评价,这套评价体系相对于传统食品而言,要更加严谨甚至苛刻。其中就包括了对人体长期健康效应的评价,在实验过程中采取的是超常量实验,即大大超过常规食用剂量。之所以采用超常量实验,就是考虑到了长期效应,科研上的模型相当于长期效应实验。现行的化学食品、药品多是用这套系统进行验证的。
转基因作物与安全性 篇3
转基因农作物;农作物种子;多元发展
转基因作物主要有大豆、棉花、油菜、玉米四类,主要用于生产动物饲料、炼制植物油、制药等。其中大豆已被广泛用于食品生产。1998年,这四种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99%。其它转基因作物有烟草、番木瓜、土豆、西红柿、亚麻、向日葵、香蕉和瓜菜类等。
1.转基因农作物发展现状
中国:1996年,我国开始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到2001年,棉花种植面积的30%以上已是转基因抗虫棉品种。这期间,转基因抗虫棉种子的市场份额常年被美国孟山都公司占据,最高达到90%以上。经过中国农科院等机构的多年努力,如今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已覆盖国内95%以上的市场份额。
我国对转基因实施严格的标识管理。1996年,农业部颁布《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国务院頒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1997~2001年底,农业部受理转基因生物的申请587项,批准环境释放的有415项,批准商业化生产的有46项,包括6种:转Bt基因的抗虫棉,抗黄瓜花叶病毒的番茄,一种晚熟的番茄,抗黄瓜花叶病毒矮牵牛的甜椒,兽用饲料添加剂,微生物农用产品。2009年11月,农业部颁发了两种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
美国:美国是转基因作物种植最多的国家,2011年达到6900万公顷。2005年4月初,美国联邦政府共批准了10700多件转基因种植和养殖申请,其中玉米有4968个;大豆843个;土豆747个;棉花724个;西红柿552个;小麦358个;其余(大麦、水稻、南瓜、木瓜等)2560个。2009年美国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比例,玉米为85%,大豆为91%,棉花为88%。这个比例2011年扩大到88%、94%和90%。
欧盟:由于欧盟成员国众多,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在一些国家受到反转基因运动的阻挡。2008年,希腊和匈牙利以MON810转基因玉米可能破坏环境为由,禁止在两国种植。欧盟食品安全局随后对这种玉米进行再次的环境评估,认为希腊和匈牙利的禁令是不合理的。近年来,欧盟对待转基因的态度已向美国靠近。
1998年,欧盟批准孟山都公司的一种转基因玉米在欧洲种植申请。如今,该品种在欧洲已广泛种植。在西班牙,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超过了玉米总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捷克、葡萄牙、波兰等国也已种植了转基因玉米。
在欧盟获得授权的转基因生物名单中:转基因玉米有23种、油菜3种、土豆1种、大豆3种、甜菜1种。除了极少数是作饲料或工业用途外,绝大部分都是用于食品。仅2010年,欧盟就有10种转基因作物拿到了许可。
巴西:2011年,巴西转基因作物面积比2010年增加了20%,达到3030万公顷仅次于美国。当年,国内大豆总产量中有83%为转基因作物,玉米总产量中转基因比重为65%,棉花为39%。
国际农业生物工程应用技术采办管理局主席克里夫·詹姆斯表示,巴西转基因市场快速扩张的一大原因是政府加快了对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的审批速度,从6年前的平均耗时40个月缩短至现在的18个月。2010年,巴西国家生物安全技术委员会就批准了6个新的转基因品种。
印度:在印度种植的90%以上的棉花是转基因品种,2011年转基因抗虫棉花种植面积达到950万公顷,2010年为940万公顷。印度棉花研究中心称,调查显示,抗虫棉花在保护作物免遭虫害侵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杀虫剂用量从2001年的46%下降到2006年的26%,2009~2010年更下降到21%,农民广泛拥护抗虫棉的使用。
日本:2010年,日本从美国进口了1434.3万吨玉米、234.7万吨大豆,其中大部分是转基因品种。但之前的情形是:2006年8月,日本禁止进口美国转基因大米。这种否定态度曾经影响日本的食品加工业。当时几乎所有的酿酒商停止使用转基因产品酿造啤酒;部分豆腐生产企业开始使用非转基因原料,并标注“没有使用转基因大豆”的字样。
日本政府对转基因作物实行严格管理,早在2001年4月1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就正式颁布实施了《转基因食品标识法》,对转基因食品如何标识有详细的说明。比如由转基因大豆做的豆腐,必须做转基因标识,但由转基因作物加工来的酱油、色拉油,就无需标识。
2.转基因农作物的科学争议
1993年,第一种转基因西红柿获准在美国市场销售。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连年扩大,1996年为170万公顷,1998年3000万公顷,到2002年已扩大到5870万公顷,2006年突破1亿公顷,2007年达到1.143亿公顷,2011年达到1.6亿公顷。但针对转基因作物的争议却始终不断,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两方面问题上。
食品安全争议。转基因反对者认为:外源基因及其制造的蛋白质可能对人体有害,产生过敏反应;转基因食品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微量营养素及抗营养因子的变化,可能会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使其营养结构失衡;转基因有害性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十几年食用史不足以证明其无害等等。
转基因支持者的回应:抗虫基因制造的抗虫蛋白只对鳞翅目昆虫有毒,但对人无毒。对于已经发现存在不安全因素的蛋白质,可以禁止将其基因作为外源基因。如:1994年1月,美国先锋公司发现,巴西坚果中的2Salbumin蛋白可能是一种过敏原,于是这种基因转入大豆的实验也随即停止。另外,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使转入的基因制造的蛋白质不出现在作物的食用部分。如:我国正在研发的转基因水稻的抗虫基因只在茎叶中发挥作用,在种子的胚乳中几乎不发挥作用。
一些宣称转基因食品对实验动物有害的研究结果,其实验设计都存在问题。例如1998年,英国科学家阿帕得·普斯泰称,用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马铃薯喂食的大鼠体重和器官重量严重减轻,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此后的评审报告指出普斯泰的实验存在缺陷,且喂食的转基因马铃薯由其本人培养,不可能上市。该实验不能证明转基因马铃薯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对转基因安全的指责,同样适用于传统选育的品种。常规或杂交育种同样会把未知基因带入传统作物品种中,也会产生具有危害的食品成分。“现在没危害,不代表将来没危害”,实际上可以指责一切食品。要证明某种食品未来一定没有副作用,是不可能的。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其实,小麦和杂交水稻都存在异感毒化,种子均含有有毒成分,对特殊人群有过敏反应。小麦秸秆浸泡后的浸出液甚至被用于田间杂草防治。
环境安全争议。转基因反对者的担忧:转基因作物可能本身会成为杂草;转基因作物的亲缘野生种会成为杂草或超级杂草;转基因作物可能产生新的病毒疾病;转基因作物对非目标生物会产生危害;转基因作物会破坏生物多样性等。
转基因支持者的回应:转基因作物是否危害其它无害的非目标野生生物,须通过野外实验来确定。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洛希等人在实验室中发现转基因抗虫玉米的花粉可以毒死帝王蝶的幼虫。但其他科学者指出,在野外,帝王蝶幼虫以马利筋为食,并不吃玉米花粉,而且玉米花粉大而重,在空气中扩散不远,离玉米田稍远的地方就很少有玉米花粉散落,转基因玉米花粉在野外毒死帝王蝶是很难发生的。
2001年2月,英国政府环境顾问“英国自然”提交的一份报告,特意描述了1995年就开始在加拿大种植的转基因油菜的“超级杂草”威胁,称这种杂草化油菜在加拿大的草原农田里已非常普遍,它抗三种除草剂,很难铲除,通过传粉污染同类物种。但这是个极小的概率事件,更何况对它并不是毫无办法,该杂志有故意夸大之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例真正意义上的“超级杂草”事件得到确认。2001年,一位美国生态学家声称在墨西哥的普通玉米品种中发现了一段转基因玉米的DNA序列,认为这意味着普通玉米遭到了转基因玉米基因的污染。但经过调查,这一序列实际上为普通玉米所固有,只是被误判。
只要不在野生近缘种的分布区种植转基因作物,(例如不在野生稻的分布区种植转基因水稻),导致野生遗传资源损失的情况就不会发生。
转基因作物会使害虫等产生抗性,降低抗虫等效果,最终达不到减少农药使用的目的。但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避免。比如,在抗虫转基因作物的田间套种不抗虫的普通品种,就可以“稀释”掉害虫的抗性基因,使具有抗性的害虫的出现频率大为减少。此外,抗虫基因也是在不断发现之中的,即使一个已有的抗虫基因完全失效,还可以再转入其他的抗虫基因。事实上,传统选育的抗虫品种也存在类似问题。
3.科技创新与多元发展
大豆之殇。我国有世界上最好的野生大豆资源,本可以在转基因大豆领域取得先机,但现实是因为始终未开展转基因大豆的研发,更没有进行转基因大豆产业化种植。当美国转基因大豆以优质(转基因大豆含油量21%,我国东北大豆18%)、价廉(转基因大豆比东北大豆便宜20%)的态势进入中国市场时,我国本土大豆,尤其是东北大豆招架不住,败下阵来。2009年开始,从美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数量剧增,当年进口1640万吨,2010年2000万吨,2011年2100万吨。越来越多的榨油厂愿意买美国转基因大豆,我国本土的大豆市场份额,已被严重挤占,我国东北大豆的传统种植遭受打击,面积严重萎缩。
现实之选。在美国转基因食品相当普遍,70%以上的食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转基因玉米、大豆、土豆、西红柿、木瓜等,都是美国家庭餐桌上的家常便饭。按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食品标签指南,食品标注或不标注“转基因”由食品公司自愿决定。这种法令的颁布,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出美国公众对待转基因相对包容的态度。尽管欧盟包括俄罗斯及日本等国,对转基因一直存疑甚至完全否定,但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近几年欧盟对转基因作物的态度有与美国接近的趋势。
我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最终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来完成,是不可能回到原始的全天然状态上去。对转基因需要多一份了解,多一点宽容,给它多一点时间来证明自己的安全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概念是相对于特定人群的高端需求提出的,它的提出,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另外,也同样面临食品安全和环境的问题。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本是一脉相承,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而转基因技术的优势在于,所转移的基因不受生物个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所操作和转移的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美国孟山都公司,正是精确定位了“高产、优质、抗病”基因在我国野生大豆基因序列中的位置,才使其转基因大豆商品化进展神速,加之“国家”与“公司”双重利益机制的驱动,美国转基因大豆几乎垄断了国际市场。如今,我国40%以上进口大豆来自美国。
创新之路。一个领域的现代化往往伴随着国际化,转基因领域也不例外。这个领域始终是开放的,是准入的,竞争异常激烈。转基因农业已经显示出了在产业化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中国不能也不应该拒绝这种新技术的应用。参与争竞才有赢的可能。转基因的基础技术专利大多是在上世纪90年代及更早以前产生,现在大都已过了专利保护期。没有在中国申报的专利在中国没有专利权,且即使在中国申报并授权,若过期也就失效。因此,无须害怕谁会用“专利”来卡我们的脖子。另外,在轉基因种子领域,除了孟山都,还有先正达、先锋、拜耳等很多竞争者,这一领域几乎不可能被谁垄断。更何况,我国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种质资源,多元发展我国自主创新的农作物新品种。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传统耕作技术对传统优质的良种进行提纯复壮,不仅为农作物的品种选育储存更多的优良基因,而且可以逐步提高现有农作物的单产;另一方面我国也有足够强大的科技实力,可以充分利用航天育种、辐射育种、杂交选育、转基因育种等各种技术手段,实现新品种的跨越。
转基因作物与安全性 篇4
转基因技术的魅力在于与生活密切关联,从而往往能极大地吸引公众眼球,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围绕着食用安全性与道德 (如“黄金大米”事件)等问题,反“转”现象层出不穷。所谓转基因 (GeneticallyModified),就是利用新兴生物技术改变生物原有遗传物质,在原有基因组中嵌入特定的外源基因,使得新物种更加贴合人们需求。转基因作物最早诞生于1983年,是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标志着转基因技术的成功应用。但直到11年之后,转基因作物 (一种延熟保鲜的西红柿)才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在美国。而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研发与种植也导致其品种和产量迅猛增长,暂且搁置安全性问题的讨论,仅从社会经济角度而言,转基因技术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宏观经济带来巨大效益,也正是如此,一些学者发出“反转误国”之声。如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可控,那进一步了解和评析转基因技术的经济效益,将成为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关键因素。本文将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转基因作物,以利于更好理解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如何改变和影响着经济社会。同时,本文讨论并强调转基因作物种植的潜在风险,反“转”之声并非空穴来风,以生物安全为前提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二、转基因作物产业发展现状
自1996年起,转基因作 物商业化 已持续19年。从规模而言,1996年首次大规模种植转基因性质农作物为166万公顷,而这一数字到2013年增加了100倍,达1.75亿公顷,美国仍然是世界上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占全球种植面积的2/5,巴西连续五年居于第二,中国占比3%,排名第六。目前常见的转基因作物包含性状主要为抗除草剂和抗虫,包括转基因抗除草剂的大豆、玉米、棉花、加拿大油菜以及转基因抗虫玉米、棉花和其他如抗病毒南瓜等作物,而转基因作物市场已趋于成熟,其中大豆、棉花、玉米和油菜等常见品种均维持90%以上的市场采用率。
截至2013年,全球共有27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涵盖发达国家8个、发展中国家19个,而1800万农民中超过1650万名来自发展中国家。来自国家的政治支持也是转基因作物快速发展的动因之一,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转基因市场僵局被打破,如孟加拉国批准种植Bt茄子、印度尼西亚批准研发具有耐旱性状的甘蔗、巴拿马批准转基因玉米的商业化种植,非洲地区部分国家已进行推广,更多国家开放了转基因作物的田间试验,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转基因作物趋势将得到推升。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 (ISAAA)2013年的报告统计,1996~2012年间,转基因作物种植的正面影响包括:1减少对环境及气候的污染,农作物产值达1169亿美元,减少4.97亿公斤农药活性成分的使用,仅2012年就减少了267亿公斤二氧化碳排放量 (相当于1180万辆汽车一年尾气排量);2节约了1.23亿公顷土 地;3帮助1650万小型农户缓解贫困问题。
全球范围内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南非、澳大利亚、亚洲和南美洲。中国是亚洲地区最早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于1997年引入转基因抗虫棉。目前主要的转基因种植作物为转基因棉花,区域集中在黄淮海流域 (安徽、山西、山东、湖北、河北、河南和辽宁)、长江流域 (江苏、江西、湖南、四川、浙江)和新疆等地。
尽管转基因作物种植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拉开声势,但不难发现,目前大力推广转基因作物的主要为经济水平欠发展的第三世界国家,而众多发达国家对转基因的态度保持拒绝或中立,表明转基因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三、转基因作物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不少学者关注转基因的商业化运作对经济体造成的影响。范存会、黄季焜从生产者、社会福利分配和技术外部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基因抗虫棉为研究对象,从农药生产率的测定和使用等分析对生产者的影响;以完全市场化模型为基础研究转基因作物对社会福利分配的影响;从成本收益法分析技术的外部影响。〔1〕张德亮总结了转基因作物经济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结果,包括生产成本收益分析、与消费相关分析、安全管理的成本收益分析和经济贸易与福利分配分析四个方面的内容。〔2〕周慧、齐振宏、冯良宣主要从消费者认知视角出发,通过来自北京、上海、深圳、苏州、武汉和重庆这六个城市共计1186份抽样调查问卷,分析影响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认知的决定因素。〔3〕钟甫宁、陈希根据城市居民入户调查数据,研究了在转基因强制标签政策施行的背景之下,食用油市场份额将如何受消费者特征影响。研究表明,转基因市场份额改变显著受高收入者“结构效应”影响。〔4〕
本文结合PGEconomics和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 (ISAAA) 近年来对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从农业收入效应、技术生产效应、环境影响等方面对全球主要转基因作物种植国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展示中国当前转基因作物生产状况。
1.农业收入效应
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大规模种植以来,农庄收入显著获益于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两个方面。表1列出了1996~2012年间全球农场转基因作物种植收益的概况,其中,2012年全球农场收益合计188亿美元,贡献了全球四种主要 农作物 (大豆、玉米、油菜和棉花)产量的5.6%。
其中,FR代表转基因作物在2012年的收益,CFR代表1996~2012年农业累计收益;GMR/TR代表2012年转基因作物收入占所有转基因作物种植国总收入的份额;GMR/GTR则代表2012年转基因作物收入占全球同类作物收入的百分比。从表1可见,2012年增收最大的作物为玉米,其次为棉花和大豆,而在所有转基因作物种植国以及全球同类作物中,转基因棉花份额最大,均达10%以上。
观察转基因作物的主要种植国在1996~2012年间的累计创收,其中美国收益最 大,累计创收520亿美元,其次为阿根廷、中国和印度,收益均超过100亿美元,如表2所示。
单位:百万美元
注:表格后两列单位为%;HT 代表抗除草剂,IR 代表抗虫性状;数据整理自英国咨询公司 PGEconomicsLtd报告《转基因作物: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1996~2012》。
单位:百万美元
注:所有数值均为名义值,数据整理自 PGEconomics Ltd报告。·
发展中国家逐渐加入到转基因作物种植行列,按照是否为发达国家对各种转基因性状作物创收进行分类加总可以发现,仅2012年发达国家各类转基因作物总创收为101亿美元,发展中国 家贡献了 全球46.2%的收入,达到86.6亿美元;统观1996~2012年,发展中国家累计增收为581.5亿美元,占全球转基因作物收入的49.9%,与发达国家相当。
不少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品种和比例保持快速增长,可以理性预期,转基因物种将为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技术生产效益
目前,比较常见的转基因性状作物主要包括抗除草剂作物和抗虫作物,如果不采用该技术,传统种植方法为了达到除草和除虫的目的会耗费更多人力、财力等资源,还可能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抗除草剂作物和抗虫作物能够有效提高传统种植作物的产能和效率,从而带来更大范围的农业增收。转基因技术的运用为作物带来了额外增产,主要体现在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四种作物上。以抗虫性状为例,抗虫棉和抗虫玉米的种植,分别带来99.3%和97.1%的额外产量,从1996年起实施转基因性状作物种植的全部国家和地区在过去的17年中平均收益增加16.1%(棉花)和10.4% (玉米)。图1描述了几种转基因作物2012年以及累计额外产量。
注:图形根据报告相关数据绘制。其中额外增产作物还包括甜菜,但该作物从2008年才开始运用于美国和加拿大,累计增产仅60万吨,故此图未将其纳入统计。
3.环境影响
目前, 常用环境 影响指数 (Environmental ImpactQuotient,EIQ)度量农药使用情况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分离转基因与传统使用的杀虫剂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得出单种作物每公顷土地的主要毒性和环境影响数据,如表3所示。
注:前两列单位分别为百万千克和百万土地 EIQ 值/公顷。
表3中△a.i.是指活性 成分使用 变化量,△EIQ表明环境影响指数的变化,△a.i. (%)和△EIQ (%)分别表明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活性成分使用和环境影响指数的变化比率。从表3可以看到,1996年到2012年,由于转基因性状能够减少转基因作物对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使用,使得杀虫剂中活性成分使用量减少5.03亿千克 (约8.8%),类似地,指数下降幅度为18.7%,大幅降低了对环境的伤害。其中,棉花和玉米的种植对活性成分和指数变动贡献最大。这意味着,相比传统农作物,种植转基因农作物对环境影响更小,存在更大的正外部效应。值得注意的是,HT甜菜的种植加大了环境负担。
四、中国转基因作物的经济效益分析
目前,中国广泛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抗虫棉。棉花种植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但棉花产量深受棉铃虫影响,也因此造成棉农极大损失。而研究分析发现,转基因抗虫棉中含有的抗虫基因苏云金杆菌 (简称Bt)能够有效减少 虫害影响。Huangetal.研究发现,普通农民种植Bt棉花主要获益于以下几个方面:抗虫害减少的损失、更高效的产出和节省了杀虫剂的费用。在中国,种植Bt棉的农户平均能减少56%的杀虫剂费用支出、而产出则平均增长8%左右。〔5〕
中国政府对转基因作物种植业给予了高度支持,自1986年起,生物产业便被列入国家重点研究、发展对象,2008~2020年,中国斥资38亿美元批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13年,国务院将生物育种产业列入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虽土地广袤,但耕地资源稀缺、人口众多亦是事实,每年的农产品如大豆、玉米等面临着大量缺口,需靠进口填补,发展转基因作物缓解了产业困境。1997年,我国商业化种植转基因Bt棉的两个品种分别由中国农业科学院 (CAAS)和美国孟山都公司 (Monsanto)研发。对农户而言,最受欢迎的作物品种应当具备用药少、省力和高产的特点,而Bt棉的推广极大增加了黄淮海和长江流域地区的棉花产量。对农户而言,Bt棉的种植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经济效益呢?
注:从左到右每一列的单位分别为美元/公顷、美元/公顷、百万美元和%,数据整理自PGEconomicsLtd报告。
表4统计了1997~2012年中国农户种植抗虫棉的收入水平,其中CS代表扣除技术支出后节约的净成本,NI代表每公顷棉花产出的总利润增加净值,INI代表全国农户收入增加 总值,INI/NP代表将全国农户收入增加总值换算成对应的产量增加值,即由于采用转基因技术的增收和成本节约带来的收入等同于当年多少产量的创收。
可以看到,自从我国种植转基因棉以来,平均每公顷田地节约成本178美元,农户每公顷田地的平均毛利润增加342美元,全国农户累计收入增加总值达到152.7亿美元。由此可见,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为农户创造了经济效益。
进一步地,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 (ISAAA)2013年对中国 部分乡村 调研数据,中国部分省份的棉农种植Bt棉的收入成本分析如表5所示。
注:成本与净收入单位为美元/公顷,杀虫频率单位为次,后三行单位为%,数据整理自ISAAA 调查报告。
可以看到,以上四省农民种植Bt棉的平均净收入为657美元左右;成本方面,最主要的支出是劳动力,占据总成本的58%,其次为化肥支出 (17%)。虽然转基因作物的成本较高,几乎是传统品种的4倍,但种子成本最终被更少的劳动力和杀虫剂支出覆盖,从而整体净收入仍然得到显著提升。
五、转基因作物的潜在威胁
社会舆论不断暴出关于转基因作物及食品的争论,农业现代化与食品安全问题息息相关,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是否有害尚无定论,但社会舆论并非空穴来风。
首先,安全性问题。由于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安全风险,不少研究人员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进行动物实验。1997年英国一项研究表明,食用转基因土豆的老鼠出现肝癌早期症状、生育系统发育不全、免疫萎缩等症状;1999年JohnLosey研究表明,斑蝶在食用含有Bt基因玉米花粉叶片之后导致了44%的幼虫死亡;瑞士和俄罗斯的研究人员也通过实验发现转基因作物对动物的危害现象,且动物实验多表明转基因的危害在于革“命”,而社会关注的重点是,转基因食品在动物身体上的表征是否也会显露在人体之上?目前转基因食品尚未进行合规的人体安全试验,2012年8月,中国“黄金大米”风波将科学推到道德的风口浪尖上,由于在未经审批、未告知的情况下利用儿童试验转基因食品,使得本次事件中道德占据了制高点,也点燃了民众的“反转”情绪。虽然目前尚未出现因食用转基因食品产生人体健康威胁的负面消息,但是不能否认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能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巨大威胁。
其次,对生态环境的威胁。前文提到转基因作物种植有利于减少EIQ和缓解温室效应,也有报告称其有助于改善土壤。但不可否认,转基因作物可能导致对生态环境的威胁。比如抗虫棉的抗虫性状是指将外来的Bt基因与作物整合,形成一种对鳞翅目昆虫有毒的蛋白质晶体,从而达到抗虫目的。然而一方面会急剧破坏生物多样性,从而扰乱食物链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可能诱发鳞翅目昆虫变异产生抗体,导致更棘手的问题。
那么,各国政府如何对待转基因作物呢?由于转基因作物会为国家和民众创造更多经济收益,各国政府对该技术都很重视。美国是目前世界上转基因作物耕种面积最大的国家,并未严格区分转基因生物和非转基因生物,采取自愿标识制度,可以说美国是世界上转基因种植最多、研究最多、监管最松的国家,在安全管理方面,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AD)禁止刻意标注“非转基因食品”,以免形成对消费者的误导。然而,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虽广,但本国消费只占很小比例,其中还包括用作生物燃料的非食用途径,其余大部分则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尽管美国未刻意限制为转基因食品打标签,但部分美国商家仍会选择在标签上标注“有机食品”区分销售。
欧盟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则更谨慎,由于转基因生物的潜在风险,需要进行安全审批。此外,由于成员国众多,审批时间长,意见难达一致,因此欧盟地区几乎难见转基因产品身影,至今只有土豆和玉米获得欧盟种植许可,但是否种植还授权于成员国自身。欧盟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仅占全球所有转基因种植面积的0.25%,且大部分用作工业原料和动物饲料,食用极少。
日本政府的管理则有松有驰。由于大量食品需要进口,故转基因食品安全是监管重点,日本政府从2001年开始对转基因产品实行标识制度,并加强对转基因农业的安全研究。
中国政府极其重视转基因技术,对转基因作物种植业给予了高度支持,列项目、斥巨资,转基因作物种植带给中国农民收入的变化是不可否认的,但支持转基因研究并不意味着中国政府可以任由其发展。我国于2002年3月20日执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强制为转基因产品贴标签,但我国在对转基因的生物安全监管层面仍然存在漏洞,否则不会出现类似于“黄金大米”的被商业利益化的科研事件。
六、结论与建议
基于科技进步和国情,转基因技术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为宏观经济带来巨大效益,所以学者多发“反转误国”之声。本文通过对转基因作物种植的经济收益等现状分析认为,转基因作物的种植的确能够为国家和农户创造更多收益,且转基因作物对人体是否存在危害仍无定论,因此对待转基因作物不能以偏概全,生物安全监管既要严控,也要科学分类。对于能提高产量、不需直接食用且获取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作物可以适当扩大生产;而对于抗病毒等性状、需要食用的作物则应当更审慎监管。为了使农户获得更大收益,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必须做到透明、可控,需要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作为供给方,种子公司必须声明市场需求量,披露最初使用某种转基因作物的规模以及符合种植条件的农户;来自其他公共研究部门或生物机构的技术研发者在引入某项技术时至关重要,需要反复试验并且向农户证明如何对比传统作物和转基因作物;一些后续的服务如新品种种植过程中的咨询或指导等也应当具备,以使农户能够最大限度获得转基因技术的好处。
转基因作物与安全性 篇5
检测转基因作物的实质是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 把从植物、微生物及动物中分离到的目的基因转移到作物基因组中, 使之稳定遗传并赋予作物新的遗传性状。这样能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但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扩大,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目标和话题, 一些组织对转基因植物是否安全有着不同的说法, 世界各国也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为了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转基因植物安全性, 转基因检测技术是安全性评价的关键, 应加大对转基因种子监测技术的研究力度。
1开展转基因作物种子检测技术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转基因技术是当前人类基因工程当中的重要工具
其可以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实现基因组的改造和重组, 并利用载体将改造后的基因组进行转移, 这就突破了以往物种隔离间基因组无法转移的问题, 进而提升了人类对于基因组的认知和操控能力。随着生物技术的日趋成熟, 转基因育种技术已成为农作物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基因技术自诞生以来得到迅速发展, 根据统计显示,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转基因技术主要应用在了7种农作物当中。在今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中, 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技术必然会掀起新一番的技术革命, 而随着当前各国转基因技术发展完善, 以农作物为核心的转基因植物开发必然会更加成熟。转基因农作物的最大优势在于其高产量、抗病性、抗虫性等特点, 能够使传统的种植业收益进一步提升, 一些欧盟国家很早就设立专项基金进行研究, 并且大多数生物公司均开始投入人力、财力以及物理等对转基因检验技术进行研究, 从而确保转基因农作物食用的安全性。我国也需要进一步扩展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范围, 并且重点对转基因检测技术进行开发, 并实现标准化检测, 这样就能够有效保证种子生产、种植、加工到农作物食用等各方面人群的切身利益, 同时也能够保障国内农业的良性发展。
1.2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和环境带来了相当大的益处
转基因作物本身的化学成分并没有发生变化, 和普通的植物没什么区别, 与同样会被人体消化和吸收。转基因技术的问题往往是过量地控制蛋白质, 我国一直在强化转基因植物的管理, 保证转基因作物的健康生产和发展, 在转基因植物上市之前, 专业部门会对转基因作物进行检测, 观察转基因植物在成分上与普通的作物相比的变化, 同时研究这种变化对人体是否会造成伤害。
2转基因作物种子检测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影响
2.1我国的转基因技术在近几年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许多转基因食品也在市场中大量流通, 在一定程度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短缺问题, 给处于饥饿和贫困中的人民带来了生存旳希望。然而, 我国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管理却不完善, 也不够系统, 转基因食品是存在潜在风险的, 这种危险的潜伏期可能会长达数年。在新的发展时期, 转基因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一大问题。
2.2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和环境存在潜在风险是毋庸置疑的
转基因食品风险的认定不能简单地用化学组成成分来分析, 生物是复杂的个体, 基因的改变必定会带来性状上的改变, 并且有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 这些都是无法控制的, 世界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 经过10000a的生物进化、优胜劣汰存留下来的已经是最优良的, 人为地对其作出改变会打破整个生态平衡, 对人类自身也存在巨大的风险。例如:一些转基因植物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喷洒专用的除草剂, 防止植物发生杂交, 生成抗多种除草剂的杂种, 这种除草剂的毒素能够快速地渗透到土壤里, 再加上这种除草剂的毒素非常不容易降解, 很容易造成土壤中动物死亡, 在转基因植物中, 经过基因转换的遗传因子经常保持活跃状态, 缺少长期的稳定性, 在繁殖时期遗传DNA容易丢失。所以对待转基因食品必须持谨慎严格的态度, 对转基因食品进行严格的审核, 这样才能保证自身的利益。
3转基因作物种子检测技术的监管
欧盟对转基因作物态度依然消极 篇6
反对转基因作物的人欢呼胜利的同时, 支持转基因作物的人则警告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地采用转基因技术, 欧洲长期以来对转基因作物持较消极的态度, 可能使欧洲成为该领域技术发展停滞不前的地区。
英国诺威奇市塞恩斯伯里实验室的Jonathan Jones说:“对于整个欧洲、欧洲的农民和全球粮食安全而言, 这都是一个坏消息。欧洲必须在这一领域积极行动起来。”Jones曾同时采用转基因技术和传统方法来研究植物的抗病性。
尽管监管路径清晰明确, 但欧盟对于转基因作物的审批在经历了一个减速期后, 目前已趋向停滞。首先, 位于意大利帕尔马市的欧洲食品安全局 (EFSA) 必须确认该作物是安全的。之后, 在3个月内, 欧盟委员会必须出台一份决议草案, 由欧盟成员国的各代表进行投票。经过这一复杂的过程后, 该作物才有可能获得批准。
自2005年以来, EFSA认可了8种相关作物的安全性。但是出于对转基因作物种植的政治考量, 以及一些欧盟国家的禁令, 欧盟在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上一直踟蹰不前。
洛桑研究所 (位于英国哈普敦的一家农业研究中心) 的Maurice Moloney说:“考虑到当前的政治环境, 孟山都此举是非常合理的商业决策。”尽管他希望欧盟最终能“回心转意”, 但目前来看, 甚至一些小规模的实地测验都会招致激烈的抗议。
农作物转基因技术的三重价值分析 篇7
关键词:农作物,转基因技术,三重价值
前言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卓越发展, 我国在农作物转基因的课题研究上, 有了较快的进步。由于大量的转基因农作物被种植, 许多人对其技术水平不断的抱有质疑。为方便我们更好的了解这项技术, 下面将会从农作物转基因技术的三重性进行分析。
1 农作物转基因技术的工具价值分析
农作物转基因技术是在农作物受体生物基因组中, 放入可以被人工克隆的基因, 使其在受体生物体内进行正常的基因表达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打破了人们思想中的物种界限, 并且可以利用基因改造自然。
1.1 提高技术效率
由于农作物转基因技术的出现, 它大大的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由于它是将一种生物的基因植入到另一种生物体内, 因此它可以改变现有农作物的性状, 从而较好的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农作物转基因技术可以将一些优良的品种, 通过转基因技术植入到另一种受体生物体内, 从而可以获得新的产品并使新产品同时具备这些优良的品质。
1.2 提高经济效益
这种转基因农作物大面积的种植, 一定程度上提高经济效益, 增加人们的收入。但是农民不能永远的保持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的遗传性状, 因此只能向一些出售转基因种子的公司购买, 这样会加大农民的资金投入, 减少收益。因此, 我国的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加快了研究步伐, 逐渐研究出了一些可以创造效益的农作物, 如转基因棉花可以产生脱贫效应。
1.3 减少环境污染
抗病、抗虫的转基因农作物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而一些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 能够大幅度的减少剧毒除草剂的使用, 不仅可以减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还可以节约成本。
2 农作物转基因技术的生态价值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了。生态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和生态平衡, 并且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基因飘移对物种多样性的威胁
转基因技术产生的一些外来物种, 可能会对现存物种的多样性构成威胁。其中, 转基因作物飘逸对自然植物群落有着一定的影响。比如, 能够抵御除草剂的基因一旦从种植过某种植物的地区漂移到与该植物有关系的杂草身上, 将会使杂草具有抵御除草剂的功能。飘移基因除了能够产生超级杂草外, 还能产生其他的植物, 有时候会让科学家也陷入困境, 这样对于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2.2 非靶标生物变化可能破坏生态的平衡性
种植转基因农作物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强农作物的抗病、抗虫效果, 但是靶生物和非靶标生物之间平衡关系如果打破, 就会给环境保护带来一些影响。这样新技术制造的麻烦, 还得新技术解决, 那么以技术作为的漏洞将如何补救呢?因此, 技术的提升和发展的同时应该时时关注其他领域的技术, 尽量不以生态平衡的破坏作为支付代价。
2.3 突破物种界限可能产生对病毒攻击无法抵抗的危险性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长远空间, 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它要求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协调适应, 以达到平衡的状态, 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由于转基因农作物对生态环境具体的影响还不是明确, 所以对生态环境构成的威胁是巨大的。
3 农作物转基因技术的社会价值分析
农作物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受其利益的国家辐射面积较广。
3.1 国际政治地缘下的南北分野
跨国公司是转基因作物主要的研发公司, 转基因的专利技术为发达国家所有, 转基因技术的推广使用是在发展中国家, 因此南北利益的冲突中可以看出国际政治格局。
3.2 坚持自主创新和公众受益
在当下, 农作物转基因技术还存在严重的国际垄断。国家致力于对转基因农作物研究和应用推广中可以看出, 国家力图打破外国企业的垄断, 坚持高科技发展战略。我们国家的做法已经得到了国外专家的肯定, 为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不过, 我们应该从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两个方面慎重考虑是否我们国家的自主创新成果是否应该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分享。
3.3 个人食品安全与国家政治
食品安全一直是国家和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食品安全包括食品政治安全和食品生命安全。食品生命安全关乎到每个人的利益, 而食品政治安全则是国家对主粮行使的控制权。如果我们国家不掌握转基因技术就会给国外的企业腾出市场, 那么对我们国家的经济有着很大的冲击, 并且转基因农作物不能留种, 将会使国家的主粮受别人所控制, 食品安全将会引起每个人的质疑, 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们的健康是极不利的。
4 结语
农作物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在使用该项技术时应该重视它的工具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使它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参考文献
[1]陈健鹏.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现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 2010 (02) .
[2]艾利森.阿博特.偷听植物说话的科学家[J].环球科学, 2011 (03) .
转基因作物与安全性 篇8
2007年, 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达到380万hm2[1]。作为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大国之一, 我国对转基因作物的认知水平相对于其他国家却较低。如何提高社会整体对转基因作物的认知水平, 是发展转基因作物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 从转基因作物产业的观点出发, 划分出5个不同的认知主体, 分别确定对各主体的影响因素, 利用DEMATEL方法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的系统辨识, 提取出影响转基因作物社会认知的主要因素, 为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转基因作物社会认知的内涵
社会认知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类自身在认知过程中会受到哪些社会方面因素的影响, 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认知的过程[2]。
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因素的研究, 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关系的思考。其实就是研究个体对外来信息进行表象与加工的过程, 即个体是如何处理自己所接受的外来信息的。
社会认知是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 社会中不同主体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情况是不同的。本文将社会整体分为不同的5个主体, 即消费者、农户、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 以此来研究这5个主体间相互影响下的社会整体对转基因作物的认知情况。5个主体在转基因作物产业中的作用及影响关系如下:
1) 消费者是转基因作物产业链中的最终环节, 消费者对转基因作物或食品的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转基因作物产业的发展。一方面, 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产品开发有着导向作用;另一方面, 消费者的意愿将直接影响政府对转基因作物政策的把握。
2) 农户是转基因技术产业化的第一环节, 他们对转基因作物的认知直接决定转基因作物产业能否顺利开展。如农户在对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过程中收益较少或无收益, 则农户将会减少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比例, 影响转基因作物产业的发展。
3) 企业是转基因作物生产、推广和营销的主体,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是否成功关系到企业切身的利益。企业要根据政府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制度和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来预测盈亏状况, 从而选择是否进入该领域。
4) 科研机构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转基因技术发展水平。一方面, 科研机构的技术先进, 成果丰富, 说明科研机构研究水平较高, 国家对新兴产业重视, 且政府的投入力度较大;另一方面, 科研机构研发成果的成熟程度直接影响企业开展转基因作物商业运作的决策, 以及消费者、农户对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认可程度。
5) 政府在转基因作物发展中起着直接的作用。一方面, 我国生物技术研发所需要的资金主要由国家负担, 因此政府直接决定了生物技术的研究规模;另一方面, 生物技术的商业化需要经过政府审批, 没有政府的许可, 生物技术潜在的经济价值很难得以转化。政府直接负责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进入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也有职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消费者的食物安全、环境安全。
2 转基因作物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
笔者根据社会认知的不同主体选择5类共20个因素, 对转基因作物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转基因作物的社会认知水平。
由于影响消费者和农户对转基因作物认知的影响因素趋于一致, 所以将消费者与农户的影响因素统一整合为民众的影响因素。
2.1 民众因素 (整合消费者和农户的影响因素)
民众因素包括民众的收入水平 (F1) 、民众的性别差异 (F2) 、民众的年龄差异 (F3) 、民众的健康状况 (F4) 、民众的职业背景 (F5) 、转基因作物或产品的价格 (F6) 、转基因作物的宣传推广程度 (F7) 和民众受教育程度 (F8) 。
2.2 企业因素
企业因素包括企业对新兴产业的投入能力 (F9) 、转基因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的程度 (F10) 、转基因技术或作物管理法规的完善程度 (F11) 、企业利润 (F12) 、企业业务的涉及程度 (F13) 和企业规模 (F14) 。 2.3科研机构因素
科研机构因素包括用于研发的资金投入程度 (F15) 和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 (F16) 。
2.4 政府因素
政府因素包括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F17) 、转基因作物对民众健康的影响程度 (F18)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水平 (F19) 以及国民经济总体实力 (F20) 等4方面。
3 我国转基因作物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辨识
DEMATEL是充分利用专家的经验和知识, 主要使用图论理论, 通过构造图的矩阵演算来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一种方法[3]。应用DEMATEL 方法, 首先要建立上述20个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矩阵, 如表1所示。该直接影响矩阵是依据专家问卷, 并通过因素之间的两两判断而建立的, 表征的是20个不同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量化关系。如果某因素Fi与因素Fj有直接影响关系, 则相应的第i行第j列元素为1;如没有直接影响关系, 相应的元素为0。例如, 转基因作物的宣传推广程度 (F7) 直接影响到转基因作物或产品的价格 (F6) , 而对民众的年龄差异 (F3) 没有直接影响, 矩阵第7行第6列的元素是1, 而第3列则为0。直接影响矩阵实际上描述了一个因素对其他因素所有可能的直接影响关系。
利用DEMATEL方法计算得到的因素间综合影响关系的行和、列和、中心度以及原因度如表2所示。表2中的行和为每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度, 而列和表示该因素的被影响度;行和与列和之差称为该因素的原因度, 表示该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因果逻辑关系程度;行和与列和之和称为该因素的中心度, 表示该因素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通过综合分析, 可以得出各个因素影响转基因作物社会认知的重要程度, 从而找出重要的因素。
通过对表2中数据的对比分析, 原因度大于0的因素按顺序依次从大到小为:因素19 (转基因技术发展水平) 、因素17 (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影响的程度) 、因素18 (转基因作物对民众健康的影响程度) 、因素11 (转基因技术或作物管理法规的完善程度) , 其对应的原因度分别为1.329 3, 0.551 7, 0.275 5, 0.196 6, 均为原因要素;原因度小于0的因素, 按顺序从大到小为:因素9 (企业对新兴产业的投入能力) 、因素16 (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 、因素10 (转基因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的程度) 、因素6 (转基因作物或产品的价格) , 其对应的原因度分别为:-0.156 7, -0.242 5, -0.613 7, -0.648 0, 均为结果要素。综合起来, 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转基因技术发展水平→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影响的程度→转基因作物对民众健康的影响程度→转基因技术或作物管理法规的完善程度→企业对新兴产业的投入能力→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转基因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的程度→转基因作物或产品的价格。通过比较各因素对应的中心度, 影响转基因作物社会认知的主要因素为: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水平 (F19) 、转基因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的程度 (F10) 、转基因技术或作物管理法规的完善程度 (F11) 、转基因作物或产品的价格 (F6) 等。
4 对策及建议
4.1 增加投入, 加速发展转基因技术
科学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转基因作物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转基因技术的支持, 我国应加大对这一技术的关注程度, 增加资金和人员的支持, 集中各方优势, 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转基因技术水平。
4.1.1 加大国家投资力度, 增强转基因技术的研发能力
优秀的转基因成果是发展转基因作物产业的前提条件, 而优秀的成果来源于转基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转基因技术的总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 就是我国这方面研究的开展起步较晚, 转基因技术的基础研究薄弱。因此, 我国应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增强我国对转基因技术的研发能力, 形成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成果, 巩固和发展我国的转基因作物产业。
4.1.2 大力培养基层科技人员, 为转基因技术产业化发展提供人员保障
科技人员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他们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转基因技术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现代高新技术, 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需要一大批具较高科技水平的基层科技人员。目前, 在我国基层科技人员中, 真正懂技术、有专长的人还不多, 他们对高水平的转基因生物技术成果难以及时掌握并运用到生产中去。因此, 必须加强基层科技人员的培养, 重视对基层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
4.2 加快转基因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进程
良好的转基因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是有效解决我国发展转基因技术所面临问题的关键因素。
每年国家耗费巨资进行的生物技术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大批极具商业价值的转基因作物问世, 但是进入商业化种植的作物除抗虫棉外, 面积都相对较小。大部分成果均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巨大的科研投入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无论对于国家还是社会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因此, 我国应加大转基因技术成果的转化力度, 转变这一现状。
1) 促进科研机构与农户的合作,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 对已研发的新成果进行临床试验, 尽快形成可上市的新产品, 进一步推向市场。
2) 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 将已成熟的转基因作物成果尽快转变为产品, 上市投放市场, 增加市场转基因产品所占份额, 与非转基因产品形成良性竞争, 不仅可以促进转基因产业的发展, 也可促进非转基因作物产业的发展。
3) 加强利益传导机制, 使科研机构与农户、科研机构及企业达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从研发到产品加工再到销售的模式;使科研机构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获得较大利益, 改变原来仅靠国家投资来研发的局面, 促使科研机构加快研发的步伐;使已有成果加速转化为商品, 解决人们想要提高生活水平、国家想要提高农产品竞争优势等问题。
4) 在农户与研究机构进行合作期间, 可以进行农户补偿机制, 以打消农户对转基因作物认知不足所造成的顾虑, 促进大部分农户选择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临床试验, 缩短转基因作物研发到上市的周期, 提高转基因作物成果的转化速度。
4.3 完善管理法规、健全安全体系
现阶段, 我国的政策法规虽然完备, 但法律法规的细节并不完善, 与我国现阶段的转基因技术发展水平不能很好地结合, 致使某些政策不适用于现实社会的经济发展, 无法有效实施。我国应建立独特的法律法规体系, 使其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例如, 整合转基因作物的审批过程, 把研究与试验、生产与加工、经营以及进出口融为一体, 减少各部门间不必要的程序, 提高效率, 为更好地发展转基因技术及其产业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我国应逐步健全生物安全管理体制, 加强对涉及生物安全管理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提高生物安全管理能力, 另外还应建立一套从研发到形成科研成果的安全机制, 从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开始就进行安全监控, 形成相应的成果, 确定其具有推广价值时要进行安全评估, 指定专人或单位负责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4]。安全管理体系是转基因技术对人类安全的最基本保障, 一套完整与健全的安全体系是转基因作物产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管理机制。
4.4 制定价格监管机制, 透明转基因作物价格
转基因作物作为新兴的产物, 势必会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由于民众对转基因作物认知上的欠缺, 不可避免地对转基因作物价格产生认知上的偏差, 不能形成普遍的共识, 有碍转基因作物产业合理与有效地发展。我国应在提高民众对转基因作物认知程度的同时, 加强对转基因作物的价格监管, 使民众从价格方面加强对转基因作物的认知, 避免由于价格引起的对转基因作物的认知误区, 使转基因作物产业得到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Clive James.200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从1996年到2007年的第一个12年[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 (2) :1-10.
[2]Leslie Marsh, Christian Onof.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Perspectives on Social Cognition”[J].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 2008 (9) :1-4.
[3]杨印生.经济系统定量分析方法[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转基因作物与安全性 篇9
在过去的几年里, 研发的各种有利于健康的转基因作物, 加入的基因大部分源自于其它生物体。 著名的例子包括富含维生素A的水稻 (注明的金色稻米) 及根特大学培育的富含叶酸的水稻等。 但是, 到目前为止, 这些转基因作物与具有变通农艺性状 (如抗病、增产等) 的转基因作物不同, 无一被核准栽培。但是来自根特大学的最新研究极有说服力地证明了这些有益于健康的转基因作物不仅可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还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根特大学的研究表明, 消费者越来越乐意花更多的钱在有益于健康的转基因作物上, 其费用额度在20%~70%。 这与利农的转基因作物不同, 后者只是在提供了折扣的前提下, 消费者才会接受。 特别是一些地区, 如中国和巴西, 对于那些在营养上得到改进的作物, 其市场份额可能更高。
同时, 一些研究也表明, 这些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正如预期的那样, 在一些作物中, 通过遗传修饰, 增加多重微量元素, 取得了最好的效果。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大的收益。
尽管有益于健康的转基因作物对消除营养不良来说并不是万能药, 但是当其它策略不太成功或不太可行时, 它们提供了一种补充, 是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选择。
【转基因作物与安全性】推荐阅读:
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安全09-18
作物生产与管理论文06-15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09-14
农作物种子、安全贮藏08-17
农作物种子的安全贮存06-01
生态农作物安全生产09-14
转基因植物安全性分析07-04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07-31
转基因食品安全09-08
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