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安全

2024-09-08

转基因食品安全(通用8篇)

转基因食品安全 篇1

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林敏: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同样安全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 日前有媒体刊文称,实验证实转基因食品与肿瘤具有高度相关性。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林敏30日表示,这一实验被权威机构证实是虚假的,凡是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

据林敏介绍,2012年9月19日,法国凯恩大学塞拉利尼教授在《食品与化学毒物学》科学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报告了用转基因玉米NK603进行大鼠两年饲喂研究,引起大鼠产生肿瘤。欧洲食品安全局受欧盟委员会委托对该论文进行了评估,2012年11月29日,欧洲食品安全局作出最终评估认为,该研究得出的结论缺乏数据支持,相关实验的设计和方法存在严重漏洞,而且该研究实验没有遵守公认的科研标准,因此,不需要重新审查先前所作出的NK603玉米是安全的评估结论。

林敏说,转基因食品入市前都要通过严格的毒性、致敏性、致畸等安全评价和审批程序,不计算实验室时间,仅进入安全评价阶段一般需要三年以上时间,目前还没有其他食品经过了这样严格的安全评价。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具有同样的安全性。世界卫生组织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凡是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可以放心食用。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高度关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于1997年成立了生物技术食品政府间特别工作组,制定了转基因领域风险分析原则和指南,成为各国公认的食品安全标准和世贸组织裁决国际贸易争端的依据。全球转基因商业化应用已经17年,食用转基因产品的人口占4/5,还没有发生一例被证实的食用安全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转基因打破千万年来形成的物种纵向遗传,强行实行基因跨物种横向转移,既可能蕴含新的机遇,也很可能潜藏巨大风险。对此,林敏表示,国际上对转基因技术普遍采取了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评价技术规范,将风险达到最低并可控。我国也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配套的管理办法,以法律的形式对转基因技术进行管理。欧盟最近的一份官方报告声明,从涵盖超过25年的时间、涉及500多个独立研究小组的130多个研究项目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并不比常规育种技术风险更大。

转基因食品安全 篇2

10月19日, 300多名转基因铁杆支持者参加了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举行的“全国首届黄金大米品尝会”, 并参加了当晚的“转基因大米晚宴”。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又一次引起公众的强烈争论。一面是专家学者积极呼吁转基因食品扩大化, 另一面是大众的强烈抵制。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启发在活动中透露, 今年7月, 我国61名两院院士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 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61名院士在建议书中写道, ‘推动转基因水稻种植产业化不能再等, 再迟缓就是误国, 转基因产业化发展不起来, 则商业发展不起来, 对科研影响非常大’, 同时院士们指出农业部的不作为。”张启发说。

转基因技术自诞生之日起, 便引发了激烈的是非之争。争论双方似乎都证据确凿, 但又很难说服对方。事实上, 转基因技术确实利弊共存, 人们不应该因噎废食, 也不应该盲目跟风。一般认为, 转基因技术的主要风险是:不可预测、不精确和不可逆转等。人们担心转基因生物会干扰自然固有的秩序, 如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繁衍过程, 破坏自然环境;同时也担心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正因为如此, 早在1992年公布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就明确提出, 制定或采取办法酌情管制、管理或控制由生物技术改变的活生物 (LMO或GMO) 在使用和释放时可能产生的危险。

在食品安全的争论中, 人们经常听到“没有证据显示有害”的说法。这是一个常见的科学表达,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公众需要的是“到底是安全还是有害?”于是, 这句话经常被演绎为两种几乎是相反的解释:一是“没有证据显示有害, 就是无害了”, 二是“虽然没发现有害, 但不代表危害不存在, 所以不能接受”。

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可靠工具, 它不应该带给我们这样的混乱。那么, 这个典型的科学表达, 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公众对新技术的疑虑, 转基因作物开发过程中的每一步操作, 都会仔细审视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只有每一步带来的“可能危害”都被评估为“不超过常规作物”, 最后的产品才能获得上市批准。各种育种技术得到的产品, 都是“没有证据显示有害”。但转基因产品是“可能的有害都被排除了, 所以应该等同于无害”。而诱导突变和杂交育种的产品, 则是“没有系统研究过危害, 只是相信它无害”。

还有许多情况介于二者之间。不同的国家对于“排除了多少可能”的要求不同, 同样的东西、同样的科学证据, 在不同的国家评判的结果也就有可能不同。比如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 安全性研究的证据是相同的, 国际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和美国FDA等机构认为已经足够做出“安全”的结论, 而欧盟则认为“没准还有未知的可能”。

作为转基因的推广方, 应公开更多的检验细则和数据来据理说明。一面遮遮掩掩, 另一面埋怨民众不接受, 何以赢得民众对转基因的信任?

论年龄, 转基因不过是个“70后”, 我们对它的了解并不多, 所以, 国家才对它实施了最严格的监管。目前, 我国已批准发放7种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 有耐储存番茄、抗虫棉花、改变花色矮牵牛、抗病辣椒、抗病毒木瓜、转植酸酶玉米和抗虫水稻。其中, 抗虫棉花和抗病毒木瓜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进口用作加工原料转基因农产品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甜菜。

这些经过国家批准的转基因产品, 给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比如因为抗病虫害转基因物种的出现, 农药的使用量大大降低了, 对环境的危害小了;因为高产转基因农作物的出现, 亩产大大提高, 缓解了粮食短缺问题等等。未来转基因技术会给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科学家们还在不断研究探索之中, 我们该用科学、客观、开放的态度来对待它, 但并不宜盲目推广。

转基因赌局, 不需要用生命健康下注。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篇3

8月31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消息称,美国塔夫茨大学于2008年在中国湖南衡阳一所小学的部分学生中进行转基因“黄金大米”人体试验。

9月6日,美国塔夫茨大学发言人安德烈娅·格罗斯曼接受采访时表示,2008年开展的试验旨在测试“黄金大米”能否解决因缺乏维生素A导致的疾病,这一疾病已成为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严重健康问题,并已导致25万儿童失明,其中有半数死亡。这项试验以先前美国所开展相关研究为基础,旨在进一步测试“黄金大米”能否作为维生素A的摄入来源。

塔夫茨大学此前表示,这项研究遵循了标准临床试验条款,得到了美国和中国相关伦理评估委员会的批准,也获得了两国相关监管部门批准。研究集中在一组年龄6岁至8岁间的中国健康儿童,所有儿童均在获得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参与试验。中国疾控中心在9月5日晚发表声明回应“黄金大米”事件,否认了参与组织转基因“黄金大米”人体试验的传闻,确认该中心下属研究员荫世安参与了试验的现场工作,并签字同意论文发表。

中国疾控中心网站刊出的声明表示,有关“黄金大米”的研究项目由美国塔夫茨大学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在2004年9月签署,项目负责人是塔夫茨大学的汤光文博士,中方负责人是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的王茵研究员。这一项目已通过了塔夫茨大学和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表示,该机构研究员王茵参与了美国塔夫茨大学“儿童植物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当量研究”,并曾在2003年11月向该机构提交了伦理审查申请,在提交的相关材料中,明确提到使用“黄金大米”开展试验,该机构当年通过了对这一项目的伦理审查。但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同时表示,在伦理委员会同意实施该项目的时间段内,试验并未实施。

湖南衡阳有关小学生进行“黄金大米”试验的真相扑朔迷离,但是不管事实究竟如何,“黄金大米”及其他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再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北京农学会秘书长袁世畴表示,目前国内外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存在绝对化的倾向,要么完全支持,要么全部反对,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关键要看作物的转基因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如果改良种子是转自其他植物的基因,应该不会出现食用安全方面的问题,其原理和植物的远源杂交比较类似,但是如果所转基因是来自病毒等微生物或者其他方面,就要更为慎重一些。”袁世畴说。

“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不是魔鬼,至于具体的转基因作物,其风险性怎么样,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林拥军表示,我国农业转基因作物依循《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在我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出口活动,必须遵守该条例,经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获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此外,从境外引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用于研究、试验的,也要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如果相关个人和机构严格遵守这些规定,转基因农作物就不会出现安全方面的问题。

不过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人员对记者表示,转基因作物对人类是否安全,究竟是否有害,现阶段我们还不能轻易下结论,不能人云亦云。

袁世畴认为,现在的一些转基因作物的确还存在安全性方面的一些悬疑。其中,目前已经在广泛应用的部分抗虫基因——Bt蛋白基因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由于它们来自细菌上的有毒蛋白基因,其来源有毒,很多昆虫吃了以后会被毒死,人类吃了含这种基因的农作物以后是不是就不受任何影响呢?

林拥军以他们研发的转基因水稻为例,认为Bt蛋白基因对人体是安全的。Bt基因编码出来的东西叫做原毒素,原毒素开始是没有毒性的,只有当目标昆虫吃了以后,虫的中肠里面有一种碱性的蛋白酶去消化原毒素。由于碱性酶会切除原毒素蛋白的一部分,切除后这个蛋白就变成了对虫有毒的蛋白,从而刺穿或者破坏中肠的表皮细胞,导致细胞死亡。

但是人的消化器官是酸性的环境,一般都呈现出强酸性,原毒素到了人的消化器官,就会像普通蛋白一样,消化成氨基酸或短肽等,通过小肠吸收了。

近些年,有媒体时常引用一些国外研究Bt蛋白基因危害的报道。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教授郑建仙说,从国外的一些研究和报道来看,现在一些转基因作物就像慢性农药一样,如果中国不予以管控,规范其研究和发展,而是任其泛滥和蔓延,未来极有可能给我国居民的饮食安全带来严重的后果。

另外,由于制度和管理方面的一些漏洞,近些年在国内,一些转基因农作物出现了违规研究、种植和推广的情形,其中转基因水稻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虽然我国还没有批准其商业化种植,但是现在其在国内很多地方已经泛滥,尽管种植者种植的是已经获得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但是其违规先种也让转基因水稻的安全问题呈现出复杂化的局面。而近几年,欧盟国家对我国转基因水稻食品的查封、禁止入境等越发加重了很多人的担忧。

林拥军认为,国内外很多人对转基因水稻等转基因农作物感到担忧,甚至是恐惧,有认识方面的原因。

“很多高调反对转基因农作物、骂转基因技术的人,实际上都是外行,他们所依据的,往往是不确切或者是虚假的研究结论或者数据。这些声音放大了普通人对转基因作物的恐慌。” 林拥军说,他们并不反对外界对转基因进行评价,但是在评价时必须要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行。

在杂交水稻问世之初,出于对其安全性的担忧,反对的声音和行动也很强烈,但是经过这些年的检验,绝大部分人都已经接受了转基因水稻。

有很多反对转基因食品的人士表示,美国是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生产大国,但其本国国民基本不食用,其转基因玉米主要是做生物燃料和动物饲料使用,转基因大豆主要是出口给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

林拥军认为,这并不符合事实。“每年美国人的食品都要消耗不少玉米和大豆,但是他们90%的玉米种植都是转基因玉米,所种的大豆100%都是转基因大豆”。

另外,美国的转基因农作物并不仅仅局限于主要作物。截至2005年4月初,美国联邦政府共批准了10700多项转基因种植和养殖申请。转基因农作物已经深入到了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美国科研机构用中国儿童做转基因大米实验这件事情上,随着媒体关注力度的加大,社会公众也知道了越来越多的细节,人们的知情权相应地获得了一定满足,但我们每天吃的食品有多大比例是转基因食品,每个人是否知情呢?

以大豆为例,大豆及豆制品是老百姓食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媒体调查发现,市场上销售的食品中,大部分调和油及大豆油都使用转基因大豆,并在标签上注明。而酱油、豆奶、豆瓣酱等主要原料为大豆以及含有植物油配料的食品,也出现使用转基因大豆的产品,但多数品牌没有标清“转”还是“非转”。中国是美国大豆出口第一市场,有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从美国进口转基因大豆1543万吨,占进口总量的41%,目前这个比例还在逐步增大。

有分析人士形容向中国输入转基因粮食是新一轮没有硝烟的“鸦片战争”。据转基因巨头预测,种子和生物科技两块业务,到2012年可从中国带走73至75亿美元的“白银”,而留给中国人的是“新鸦片”上瘾后的生态系统健康和食品安全的巨大隐患。

目前来看,转基因食品还没有给我们带来健康问题,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转基因食品都顾虑重重。欧洲许多国家强化了禁止转基因作物种植销售的立法,也禁止进口新的生物技术食品。很多非洲国家也不接受转基因粮食的援助或采取措施防止转基因粮食作物的种植和传播。俄罗斯科学家更是通过实验来说明转基因食品的危害,研究人员发现,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动物将失去繁殖能力。

转基因食品安全会议流程(英语) 篇4

My name is xuyin.First of all, please allow me to express the most heartful welcome to all of the conference participants.It is well acknowledged that transgenic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in food industry.Actually,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GMF, in short, has been widely sold in certain countries.Regardless ofthe benefits,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that cannot be ignored.Recently, the public has aroused concern of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safety.Here, we get together to rediscover the pros and cons of GMF and its future prospect.Student B: Introduce four speakers who are going to make presentations in different ways

In this meeting,we have invited four famous scholars in different fields to share their opinions in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o please let me have a short introduction about them.Firstly welcome the Doctor john,who is a scientist and focusing his research on the food whether is good for people’ health.Then we can applaud for Jim,he has devoted himself for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his achievements are highly esteemed in the world.He will make a short speech to talk about the influence of GMF on the environment.After that,I have the pleasure of

introducing Dr.Cart who is working for the Yale university,Last year I visited his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and was impressed by his excellent work.Now welcome Dr.Cart to share his opinions.Now I believe that we can get much better insight into the effects of GMF,maybe we would know more about the GMF’s influence on the balance of ecology,so I should like to call upon professor Wade, who would like to make a presentation on his recent survey.Student C: Thank the keynote speakers for their presentations

转基因食品安全 篇5

目: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摘要:备受争议的转基因水稻、玉米,近日获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颁发安全证书。对转基因安全性的疑问又被重新提了出来。本文对转基因食品的来历、种类以及安全性做了初步的探讨,对于熟悉和了解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转基因

食品

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从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烟草)于1983年诞生,到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制的延熟保鲜转基因西红柿1994年在美国批准上市,及我国水稻研究所研制的转基因杂交水稻1999年通过了专家鉴定,转基因食品的研发迅猛发展,产品品种及产量也成倍增长,有关转基因食品的问题日渐凸显。

转基因的基本原理与常规杂交育种有相似之处。杂交是将整条的基因链(染色体)转移,而转基因是选取最有用的一小段基因转移。因此,转基因比杂交具有更高的选择性。也就是说,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生物体(动、植物和微生物),并使其具有效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这样的生物体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为了提高农产品营养价值,更快、更高效地生产食品,科学家们应用转基因的方法,改变生物的遗传信息,拼组新基因,使今后的农作物具有高营养、耐贮藏、抗病虫和抗除草剂的能力,不断生产新的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类,植物性转基因食品。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很多。例如,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而目前的小麦品种含蛋白质较低,将高效表达的蛋白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更好的焙烤性能。番茄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的果蔬,但它不耐贮藏。为了解决番茄这类果实的贮藏问题,研究者发现,控制植物衰老激素乙烯合成的酶基因,是导致植物衰老的重要基因,如果能够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抑制这个基因的表达,那么衰老激素乙烯的生物合成就会得到控制,番茄也就不会容易变软和腐烂了。美国、中国等国家的多位科学家经过努力,已培育出了这样的番茄新品种。这种番茄抗衰老,抗软化,耐贮藏,能长途运输,可减少加工生产及运输中的浪费。第二类,动物性转基因食品。动物性转基因食品也有很多种类。比如,牛体内转入了人的基因,牛长大后产生的牛乳中含有基因药物,提取后可用于人类病症的治疗。在猪的基因组中转入人的生长素基因,猪的生长速度增加了一倍,猪肉质量大大提高,现在这样的猪肉已在澳大利亚被请上了餐桌。第三类,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所以,转基因微生物比较容易培育,应用也最广泛。例如,生产奶酪的凝乳酶,以往只能从杀死的小牛的胃中才能取出,现在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已能够使凝乳酶在体外大量产生,避免了小牛的无辜死亡,也降低了生产成本。第四类,转基因特殊食品。科学家利用生物遗传工程,将普通的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神奇的“疫苗食品”。科学家培育出了一种能预防霍乱的苜蓿植物。用这种苜蓿来喂小白鼠,能使小白鼠的抗病能力大大增强。而且这种霍乱抗原,能经受胃酸的腐蚀而不被破坏,并能激发人体对霍乱的免疫能力。于是,越来越多的抗病基因正在被转入植物,使人们在品尝鲜果美味的同时,达到防病的目的。

转基因食品是利用新技术创造的产品,也是一种新生事物,人们自然对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有疑问。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英国的阿伯丁罗特研究所的普庇泰教授。1998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幼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这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随即,英国皇家学会对这份报告进行了审查,于1999年5月宣布此项研究“充满漏洞”。1999年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指出蝴蝶幼虫等田间益虫吃了撒有某种转基因玉米花粉的菜叶后会发育不良,死亡率特别高。目前尚有一些证据指出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险。但更多的科学家的试验表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赞同这个观点的科学家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首先,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国家和政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而科学家们也都抱有很严谨的治学态度。另外,传统的作物在种植的时候农民会使用农药来保证质量,而有些抗病虫的转基因食品无需喷洒农药。还有,一种食品会不会造成中毒主要是看它在人体内有没有受体和能不能被代谢掉,转化的基因是经过筛选的、作用明确的,所以转基因成分不会在人体内积累,也就不会有害。例如,我们培育的一种抗虫玉米,向玉米中转入的是一种来自于苏云金杆菌的基因,它仅能导致鳞翅目昆虫死亡,因为只有鳞翅目昆虫有这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特异受体,而人类及其它的动物、昆虫均没有这样的受体,所以无毒害作用。

1993年,经合组织(OECD)首次提出了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原则——“实质等同”的原则,即:如果对转基因食品各种主要营养成分、主要抗营养物质、毒性物质及过敏性成分等物质的种类与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与同类传统食品无差异,则认为两者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如果无实质等同性,需逐条进行安全性评价。

在我国,国家科委于1993年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用于指导全国的基因工程研究和开发工作。2000年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8个相关部门参与,共同制订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目前国际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它的存在也只有短短10多年的时间,许多长期影响目前还不得而知,食用转基因食品就如把自己当作白老鼠,有不可预测的风险。因此,对转基因食品应采取预防原则,在长期的安全性还没有完全确定之前,不应该在食品生产中使用转基因原料。长期以来,遗传工程一直被“神化”,宣扬为农业发展的新革命,而对它的负面危害却很少谈及。特别是各国政府的高层决策者很难听到转基因生物有什么危害。长此以往,肯定会对人类的未来发展产生致命的错误。

目前,墨西哥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欧盟暂缓进口转基因食品;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都要求在转基因食品上明确贴上标签,说明转基因成分的含量;英国的许多大超市禁止使用转基因生物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欧美之间因“基因瓜果”导致贸易磨擦,原因是欧洲人不愿意吃美国人生产的“基因瓜果”。又后来,美国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基因瓜果”在销售时必须要有标识。新千年开始的3月26日,美国波士顿反基因改造食品大示威,3500人趁“生物2000年”大会举行之际,抗议食品制造商未对基因改造食品进行试验,也没有为消费者提供足够的相关信息。

国内已有知情人士忧心忡忡地指出,“转基因食品的研究表明,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抗癌成份也减少了,抗虫转基因玉米在提高害虫死亡率的同时也影响着益虫的成熟,小动物吃了转基因土豆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那人呢„„”。欧洲人正是因为转基因食物可能对人体有害而禁止在欧洲销售;即使在美国,经销商被规定转基因食物必须具有标识。

1998年8月,英国教授普兹泰发现,老鼠食用了转基因土豆之后免疫系统遭到破坏;美国也有一些害虫的天敌因转基因植物致死的报导;2005年5月22日,英国《独立报》又披露了知名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的一份报告,以转基因食品喂养的老鼠出现器官变异和血液成份改变的现象。这些消息在带给全世界震惊的同时,也使更多的人怀疑食用转基因原料制成食品的安全性。

转基因稻米会带来诸多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方面的风险。在食品安全方面,由于稻米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直接食用的主粮,因此其安全性尤为关键。然而该非法转基因稻米的安全性被未经过长期评估,食用它是否安全仍存在很大疑问。在生态环境方面,由于转基因稻米在种植过程中可能发生转基因逃逸,通过花粉和种子,转基因会转移到相邻的同类型非转基因品种中,相互之间极容易发生转基因逃逸,造成大范围内的基因污染。

目前全球尚无任何一国敢把主食的转基因进行商业化种植,包括转基因技术最发达的美国。我国批准首个转基因水稻品种投入商业化种植。水稻专家袁隆平认为“我个人认为,“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而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

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方法 篇6

1 结果评价法

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结果评价法是建立在“实质等同性” (substantial equivalence) 原则的基础之上。1993年,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提出了食品安全性分析的原则——“实质等同性” (substantial equivalence) 原则, 即如果某个新食品或食品成分与现有的食品或食品成分大体等同, 那么它们是同等安全的。[1] OECD提出的“实质等同性”原则是新型食品安全分析的原则。在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上, 美国和加拿大就是采用“实质等同性”原则来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即强调转基因食品及成分是否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传统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 这是转基因食品及成分安全性评价最为实际的途径。美国没有专门针对转基因食品制定新的管理法规, 而主要是采用传统食品的管理法规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管理。这些都反映了美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基本理念, 即转基因技术/食品同传统的杂交技术和育种技术没有本质区别, 它们只是传统技术和食品的延伸, 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一样安全。正是基于这种理念, 美国在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方法上大胆采用“实质等同性”原则的结果评价法, 反映了美国在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上采取一种宽松的管理模式。[2]

“实质等同性”原则的优点是在实践中是非常容易操作, 也为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它的支持者认为:使用“实质等同性”原则 (结果评价法) 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安全的、科学的和可靠的。美国政府反复强调科学证据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和基石。这就意味着管制不能建立在“无端的猜测”和消费者的“担忧”的基础之上, 而必须有可靠的科学证据证明风险确实存在并可能导致损害时, 政府才能采取管制措施。[3]尽管世界卫生组织 (WHO) 支持使用“实质等同性”原则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但是WHO也反复强调应该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持续的监测。美国只是这种原则的坚决拥护者, 却忽视了WHO反复强调地应该对转基因食品全面的评估和持续的监测。

“实质等同性”原则 (结果评价法) 是美国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基础。这种评价方法可能对转基因食品的人体健康的安全评价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完全忽视了转基因食品的生态安全 (包括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的评价。而且, “实质等同性”原则 (结果评价法) 是不可能有效地评价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长期的累积效应。从哲学上讲, “实质等同性” 原则的缺陷在于用“还原论”的思想和单向的线性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在当今的大科学时代很难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 对于转基因食品这种复杂的新事物的安全评价更是如此, 我们更应该用有机整体论和多向的非线性思维方式思考和分析问题。[4]虽然“实质等同性”原则的结果评价方法看起来似乎是非常的科学和可靠, 但是对于转基因食品这种可能带来高风险的新事物来说, 这种结果评价法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第一, 科学证据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非预见性。科学实验和科学评价往往需要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之上, 而这些数据可能需要一种产品在投放市场多年之后才能齐备,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的数据就是如此, 这就是科学证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非预见性的特点。例如, 农药杀虫剂在几十年后被发现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破坏, 四环素在十几年后才被发现是黄牙的罪魁祸首。要完全等到可靠的有害证据才对转基因食品实行管制显然是非常危险的。第二, 转基因食品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作为一种新型的食品, 出现的时间还不长, 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食品, 一些科学家和广大公众的都担忧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我们很难用这个所谓的“可靠的科学原则”让公众相信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而且, 目前我们还没有充足的科学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实质等同性原则”的结果评价方法往往并非安全、科学和可靠。因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具有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 单一的结果评价方法远远不能满足复杂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的需要, 应该考虑多种方法的组合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2 过程评价法

过程评价法是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发展、商业化以及销售和消费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的全面检测和安全评估, 主要包括实验室产品研究的严格的毒性、过敏性和抗性实验的安全评价, 大田试验的环境影响的安全评估和生态评价, 商业化的环境监测与评估, 消费者消费转基因食品的人体健康效用 (包括短期效用和长期的累积效用) 的安全评价。欧盟各国主要采用过程评价法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欧盟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基本理念是:从本质上讲, 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同传统的杂交技术和育种技术有一定的差别;从作用机制和基因转移的范围来看, 它们之间更是有重大区别。因此,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看作传统技术和传统食品的自然延伸。毕竟, 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全新的食品, 与传统产品有许多不同之处。转基因技术可以完全打破生物界的物种屏障, 可以将动物的基因转入到植物, 将人的基因转入到其他生物体中。[5] 例如, 我国科学家分别将人、牛、羊、草鱼的生长激素基因转入鱼体内, 培育出可以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鲤鱼。在人类应用基因工程之前, 这种基因之间的跨物种转移只能是神话, 但转基因技术却将它变为现实。基于这种理念, 欧盟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采取非常严格的过程评价方法。

过程评价法是基于一种预防原则或者“防患于未然”的风险意识来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我们认为用结果评价法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合理的和可靠的。“预防原则”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的基本含义是:“当一项行为可能对人的健康或环境造成威胁时, 应当采取预防措施, 即使因果关系尚未得到证明。”[6]英国把这个原则运用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上, 表明安全管理并非是建立在转基因食品的风险已有科学证据的基础上, 而是根据“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安全评价。尽管目前还未发现有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害的充足证据, 但英国仍然坚持:科学不是万能的, 也是有局限性的, 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科学评估所需要的完整数据要等到许多年之后才能获得;无论研究多么严格, 结论总会有某些不确定性, 而政府不能等到最坏的结果发生后才采取行动, 否则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危害而“后悔莫及”。 [7] 2002年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通过的“食品法通则”对食品法领域的“预防原则”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首先, 如果根据对现有信息的评估, 确认某种产品或生产方法有产生危害后果的潜在可能性, 但缺乏确定的科学证据。在这种情况下, 仍然应当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以确保对人体健康最高水平的保护。其次, 预防措施应当与预计的风险水平相适应, 为此必须考虑这些措施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以及其他合理因素。[8]因此, 欧盟各国基于预防原则或者“防患于未然”的风险意识所采取的过程评价法适应了转基因食品的高风险 (high risk) 或者特大风险 (mega-risk) 的特征。

一些国家和学者对欧盟的预防原则提出了异议。美国政府和许多学者认为:“预防原则”等于设立了“零风险”标准作为审批的基础, 而要证明食品具有“零风险”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因为无论采用何种生产方法生产的食品和饲料都可能带有某种程度的风险。[9] 这样, 即使存在着足够的科学证据说明转基因食品符合国际标准, 进口国也可以仅仅因为无法证明转基因食品为“零风险”, 而利用“预防原则”、采取与科学无关的主观标准来限制产品的进口。[10]虽然这些批评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任何原则和方法都有自身的不足。转基因食品可能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特大风险 (mega-risk) , 而且我们目前还很难获得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可靠数据, 在此种境遇下, “预防原则”和过程评价法更有利于我们评估和管理转基因食品的风险, 也符合广大公众的要求。当然, 这种非常严格的和过于谨慎的过程评价法可能影响到转基因食品商业化的发展以及从中获取的利益, 但是这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生态安全相比较起来只能处于次要位置。

3 结果与过程评价法

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是采用结果评价法和过程评价法相结合的原则, 即将“实质等同性”原则和严格的毒性、过敏性和抗性实验, 大田试验、商业化和消费的全过程的安全评价及其监控有机结合起来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但更侧重于使用过程评价法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方法是一种比较严格的评价方法, 介于美国的宽松评价和欧盟的严格评价之间。国务院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农业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程序》和《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程序》, 卫生部颁发的《转基因生物卫生管理办法》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方法。

第一, 我国对转基因食品实施严格的安全评价制度。对于可以直接食用的转基因产品 (如转基因番茄、转基因玉米等) 和转基因生物的直接加工品 (如食品添加剂等) , 我国遵循严格的毒性、过敏性和抗性实验、大田试验的环境释放、商业化生产的逐级安全评价制度, 实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许可管理。对于用农业转基因加工原料或食品添加剂生产的食品, 还必须进行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同时, 我国对转基因食品实行安全评价等级管理制度。我国农业部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按照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危险程度, 将农业转基因生物分为以下四个等级:安全等级Ⅰ:尚不存在危险;安全等级Ⅱ:具有低度危险;安全等级Ⅲ:具有中度危险;安全等级Ⅳ:具有高度危险。”第十二条规定:“从事Ⅲ、 Ⅳ级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的, 应当在研究开始前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第二, 我国对转基因食品实行卫生安全许可管理制度。卫生部颁发的《转基因生物卫生管理办法》强调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实行卫生安全许可制度。其中第三条规定:“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类新资源食品, 须经卫生部审查批准后方可生产或者进口。未经卫生部审查批准的转基因食品不得生产或者进口, 也不得用作食品或食品原料。”第八条明确指出:“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采用危险性评价、实质等同、个案处理等原则”。这些严格的安全评价和卫生制度为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安全保障。

与美国的结果评价法和欧盟的过程评价法相比, 我国采取的这种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评价法是更合理和更科学。它

既可以充分发挥结果评价法或者过程评价法的各自优点, 又可以克服其缺点, 是一种比较严格和谨慎的安全评价方法。它不仅注重转基因食品人体健康安全的评价, 还重视生态安全的评价。它既不会过多地影响转基因食品给我们带来的效益, 又不会降低转基因食品的风险与安全评价, 防止转基因食品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是一种值得信赖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方法。为了使我们能对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长期累积效用进行更有效的评估, 我们建议我国政府可以考虑把转基因食品的人体实验纳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和管理当中, 长期困扰我们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长期累积效用的问题也可能因此而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OECD.Safety evaluation of foods produced by modern biotechnology:concept and principle[R].Paris, 1993.

[2]毛新志.中美转基因食品政策的差异[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6) :54-55.

[3]王迁.美国转基因食品管制制度研究[J].东南亚研究, 2006 (2) :46-51.

[4]毛新志.“实质等同性原则”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J].科学学研究, 2006 (2) :578-582.

[5]毛新志.转基因食品的伦理审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

[6]RAFFENSPERGER C, TICKNER J, JACKSON W.Proceting Public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Implementing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M].Island Press, 1999.

[7]参见欧盟“健康和消费者委员会”总干事Robert J Coleman的讲话:The US, Europe, and Precaution: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A-nalysis of the Management of Risk in a Complex World, Para 7, 8, 9 (2002) .

[8]Regulation (EC) No 178/2002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Council of 28 January 2002 laying down the general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of food law,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and laying down procedures in matters of food safety, Article 7.

[9]参见美国政府对欧盟新立法通过WTO提出的质疑:载于Re-sponse from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to Comments Submitted by WTOMembers under Either or Both G/TBT/N/EEC/6 and G/SPS/N/EEC/149, G/SPS/GEN/337, G/TBT/W/179) , 2002.11-12.

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谁更安全 篇7

日前,英国权威媒体BBC(英国广播公司)发布了环境大臣欧文·佩特森的一篇关于“转基因食品比传统食品更安全”的评论,此信息一经发出,再一次将转基因食品推到了风口浪尖。

食品安全的内涵

支持者为之雀跃,因为这是来自最保守欧洲大陆中最保守英国的一位高级政府官员发出的最强有力的评论。此时,转基因食品仿佛跨过了一道最艰辛的门槛。与此相反,批评者的反应迅速且措辞严厉,称转基因食品破坏了传统农业食品体系的正常运行,颇有劣币驱逐良币之意味。

事实上,这只是英国政府一直以来支持转基因食品观点的延续。而在中国,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同样正在引发一场激烈的辩论,中国的农业决策部门新近批准了三种转基因大豆的进口加剧了这一场争论。从官方到民间,从学术界到产业界,都针对此事密集撰文发声,支持声与反对声的碰撞从未如此激烈。那么,究竟哪一种声音更有说服力,或者说,究竟哪种食品更安全呢?让我们试着用科学的语言和常识性的逻辑对此进行分析。

要探讨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来解读一下食品安全的内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和笔者综合分析,食品安全有两个层次的意义:其一是指食品的危害性,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潜在的和长期的,其二是指食品的营养功能。显然,目前整个舆论环境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担忧,更多的是考虑第一层面的危害性。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危害比传统食品的危害更大,那么事实是这样吗?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评价体系早已有学术界和监管部门的详细论述。《南方周末》曾在其一篇《破析中国式的转基因谬误与谣言》一文中详细罗列了来自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欧盟委员会、美国食药管理局和日本厚生省的权威说法,都认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同时也提到目前还没有任何一项科学研究能证明转基因食品有害。

当然,权威并不能表明一定正确,上述论述似乎从逻辑上并不能充分证明转基因食品更加安全。比较一种食品比另一种食品谁更安全,有时就好比去比较鸡蛋和牛奶哪个营养价值更高,在一个多标准、多维度的体系里,这一定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思路,从既有的科技和知识水平出发,来比较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谁更不安全呢?

首先,让我们试着从微观的分子遗传学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转基因育种和传统育种方式均会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区别是传统育种方式会不确定性地引起多种基因的不定向组合,而转基因育种则是针对特定的基因进行设计和改造,以达到对某种性状的特定要求。

在这个基因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对研究对象的遗传背景有非常清晰的了解,我们清楚的知道在实验对象的第几号染色体的什么位置引入了何种基因。美国知名生态学家、作家Stewart Brand曾就这一问题在《地球的法则》(“Whole Earth Discipline”)一书中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引证了一位有机菜农的故事。书中讲到,这位农民完全用自然的手段种植作物,只是在育种的时候进行了筛选,最终性状积累下来,也会得到和传统品种差异很大的甚至有些奇怪的品种。所以,我们默认为安全的传统育种其实可以引起遗传物质的巨大改变。而转基因,目的性非常强,对改变的可控性也非常强。显然,至少从这个角度来看,转基因育种并不比传统育种更不安全。

如果微观的专业分析太过晦涩,那么实践和经验来得最直接。自转基因食品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那天起,有报道称人们已经吃了接近3万亿顿含有转基因成分的正餐,却没有一例报道证实有人因食用转基因食品而导致健康问题。相反,备受推崇的有机食品,被冠以天然无公害无污染之名,却曾因溶血性大肠杆菌(EHBC)污染引起食物中毒导致50人死亡,超过3400人被感染。从这一角度来看,转基因食品绝不会比传统食品更不安全。

拒绝不确定性

事实上,转基因食品从研发、到获批、到商业化、再到推广,经历了一个相当严格的监管过程。正如英国环境大臣在其观点中的表述,转基因食品在其研发过程中更加精准的科技手段和在生产推广过程中更加严格的审查制度使得转基因食品比传统食品更加安全。相比之下,传统食品在国内的生产加工状况不容乐观。从源头的种子生产到种养殖和加工、贮运各个环节,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商业欺诈行为时时冲击消费者的信心,这些现象的发生与松懈的监管、问责机制是分不开的。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转基因食品至少不会比传统食品更不安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比传统食品更加可控。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理解人们在面对未知和不确定问题时出现的恐慌。拒绝不确定性更像是人的一种本能。民众会像害怕“蒸汽革命”一样也害怕“农业革命”,只是这一次,历史的车轮又将驶向何方?

转基因食品调查报告 篇8

转基因产品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如:黄金大米 科学家研究出的一种转基因作物,由于富含维生素A(即β胡萝卜素)因而是金黄色的。在贫困地区,由于食物种类和数量的短缺,很多人都缺乏这种维生素从而导致免疫力低下,夜盲症甚至失明等疾患,黄金大米可以在满足人们对基本粮食作物的摄取的同时满足人自身对维生素A的需求。转基因作物所引起的争议也是非常明显的,我认为其中最大的争议应该是鉴于整个生物体系的复杂性,人们在对其仍然缺乏完备的知识及认识构架,而进行跳过自然选择的过程,恣意改变进化结果,所承担的风险,是未知的,不确定的,鉴于整个生物体系进化体系的复杂性,甚至是无法预估的,我们可能打开了一个潘多拉之盒。2009年11月27日,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批准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种植的国家。但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的争论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国际先驱导报》2010年9月21日的文章《谁动了它们的基因?》,对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进行了质疑和报道。那么,公众对于转基因的认识程度到底怎样,是支持还是反对,为此,本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掌握公众对于转基因的认识程度,了解公众是支持还是反对。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10名网友

一般情况:这部分人很前卫,对新鲜事物很有看法,调查答案准确。

三、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四、调查时间:2011年5月1日――――2011年5月6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和态度及对政府该如何监管转基因食品的看法。问卷共向投资者提出了19个问题。(见附一)

六、调查结果

结果分析:在所调查的10名网友中,90%听说过转基因食品,说明绝大多数公众已经初步了解了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玉米大豆普遍被公众所熟知,但像转基因大米、马铃薯、西红柿、油菜籽还只被少数人了解,还有20%的公众对转基因食品不感兴趣,这提示有关部门还应继续加强宣传力度,使人们从多种途径了解转基因食品,争取让人们能全方位了解其利弊。调查显示,仅有20%的公众购买食品时关注过转基因标示,而对我国关于食用油强制标注转基因的规定只有20%的人了解,但购买时还不考虑,这就造成人们忽视转基因食品的弊端而一味享用其利,显然不利于公众对其质量好坏的监督,反而会阻碍转基因技术水平的完善,进一步说明加强宣传的重要性。尽管这样,还是有60%的公众支持转基因食品,因为其营养价值高的占80%,但一味同意其对健康无害的为0%说明公众还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仅有10%的公众反对转基因食品,因为其可能破坏生态平衡,改变自然生物。还有30%的中立,因为他们不了解它及很多负面影响很多年后才会发现。这提示转基因食品作为新鲜事物出现,虽有60%的支持率,但仍有小部分反对的呼声,它想被公众认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技术水平的改善到安全性的提高,从监管力度的加强到法律法规的健全。大多数人认为转基因食品未来发展前景较好,但也认为我国对其监管缺乏力度,90%的公众认为政府

应严格实施安全管理和审批制度,严格限制其生产和进口并在转基因知识方面给予指导和宣传。说明政府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力度需大力加强,保障其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七、调查体会(、解决方法)

改进方法:针对以上问题,本人提出以下改进方法

1、有关部门可通过电视公益广告、网络传媒及车站宣传栏等途径对转基因

食品进行大力宣传,使公众了解其利弊及种类。

2、政府应将工作重点放到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上,并采取严格审批及要求

其贴醒目标示等方法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3、转基因技术水平仍需提高,以保证其安全性并减少其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4、公众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购买食品时要格外关注转基因标示,根据需

上一篇:诸葛亮真借铜雀台激将周瑜的历史典故下一篇:关于学习“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