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检测

2024-07-30

转基因食品检测(共12篇)

转基因食品检测 篇1

转基因技术通过修饰改造生物DNA成分, 对生物体遗传性状进行改变, 得到营养价值、性状及品质符合目标的食品。不同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有各自不足及特点, 结合检测目标及内容, 合理选择检测技术, 提高检测准确性及高效性, 指导检测工作顺利实施。转基因食品蛋白质检测及核酸检测技术为以下研究的重点。

转基因食品

通过基因工程, 将DNA分子在生物体外插入载体分子, 实现物质重组, 并转化到寄主细胞中, 经过表达形成需要的物质, 且稳定遗传下去, 称为转基因食品。

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研究转基因食品, 是应用技术最多的国家。继美国之后, 阿根廷和加拿大大量应用此技术, 其中阿根廷约有30%以上大豆播种使用改变基因豆种, 加拿大约有50%玉米及大豆播种食用转基因种子。当前, 在世界范围内, 约有50个国家进行植物田间转基因试验, 且涉及植物较多, 约4500种。现阶段, 油菜、大豆、棉花和玉米借助此技术已经实现了大面积商品化种植, 而木瓜、西红柿、西葫芦、马铃薯等实现小面积种植。

借助该技术, 粮食食品加工特性及食用品质得到改善, 发酵食品品质及风味得到明显改善, 附加值及营养价值大大提高。

转基因食品蛋白质检测

试纸法

将特异性抗体交联到有颜色物质和试纸条上, 特异抗原与抗体互相结合后, 与有颜色抗体相互反应, 形成三明治机构, 且带有颜色, 将机构于试纸条上固定, 若无抗原, 则无颜色。试纸法适用于初筛及现场检测, 方法简便, 无需特殊设备仪器。

ELISA

ELISA将酶对底物高效催化反应与抗体、抗原特异性反应互相结合, 利用酶对底物产生作用, 引起显色反应, 抗体与抗原互相结合时, 利用荧光反应或比色反应对GMF进行鉴定。酶作用显色与样品抗原含量之间有一定关系, 呈正比。ELISA不仅能实现样品的定性检测, 也能给予定量分析。有学者借助此方法, 对传统大豆的加工产品进行检测, 测得Roundup Ready2%大豆CP4 EPSPS蛋白质。ELISA检测灵敏性及选择性较强, 商业利用性强, 但检测复杂基质时, 检测准确度及准确性受到一定干扰, 若外源基因表达蛋白质经热处理变性或水平较低, 则检测有效性下降。

蛋白质印迹法

此技术结合了显色酶反应灵敏性、电泳分离能力及抗体特异性, 为复杂混合物特异蛋白质最佳检测方法, 灵敏度1-5ng, 广泛用于特异目的蛋白质分离及检测。该技术能够确定样品中有无超过预期限值或低于限值目的蛋白质, 尤其是分析不可溶蛋白质。有学者对Roundup Ready大豆CP4合成酶检测时, 运用该技术, 检测限105-1%, 证实此技术可有效检测Roundup Ready大豆蛋白质及原材料产品。

转基因食品核酸检测

多重PCR

此技术对常规PCR的改进, 在同一反应中增加多个或两个目标基因序列, 具有适应性强、可靠性强特点, 检测成本相对较低。有研究对转基因食品中多个目标基因序列进行同时检验, 排除假阴性, 利用此技术检测转基因大豆, 试验显示, 当含量0.15%时, 多重PCR鉴定可靠性较强, 提示此方法具有高度敏感性。

定性PCR

PCR将特定DNA片段作为模板, 借助寡聚核苷酸引物, 底物为4种d NTP (脱氧核苷酸) , 在耐高温的聚合酶作用下, 利用模板变性及退火、引物延伸等循环, 扩增模板。一般来说, 转基因细胞的转入成分有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报告基因, 启动子、终止子为基因表达目之必需。常用转基因植物为NOS、Ca MV35S, 通过PCR扩增序列, 为鉴定食品是否有转基因成分常用方法。

定量PCR

PCR特异性及敏感性较强, 核酸在食品加工时的变性程度低于蛋白质, GMF定量PCR包括定量竞争PCR、半定量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竞争PCR与半定量PCR检测时, 面临定量准确度、假阳性污染两大难题。有学者检测转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时,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灵敏度<0.01%, 能够满足检测需要。

电化学发光PCR

电化学方法能产生特殊物质, 电生物质自身之间或与其他物质进一步反应, 形成发光现象。此方法为电化学方法、化学发光方法互相结合形成的技术, 首次将双探针杂交、电化学发光、PCR技术结合到一起, 对Ca MV35S启动子进行检测, 判定有无转基因成分。此方法较传统凝胶电泳法优势明显, 操作简便, 且检测线性度较宽。

结语

目前, 转基因食品趋于市场化发展, 必须建立有效、完善的检测方法, 加强市场监管。转基因任一环节若出现差错, 均可影响食品安全, 故需做好食品检测。笔者借助相关文献及资料, 分析试纸法、ELISA、蛋白质印迹法、多重PCR、定性PCR等检测技术, 供学者参考。

转基因食品检测 篇2

摘 要:本文探讨克隆食品和转基因食品在原理、种类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差异。关键词:克隆食品;转基因食品

随着生物技术不断地应用于食品领域,转基因食品和克隆食品都是从基因层面上改造着我们的食品原材料,但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1.克隆食品

1.1克隆

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译,而英文“clone”则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条,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

克隆技术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

1.2克隆的种类

克隆的种类主要有:一是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即每个基因彼此相同);二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受体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即与提供细胞者基因相同)。

1.3克隆食品

克隆食品(Klone Food)是以克隆动物为原料制作的食物,主要是克隆动物的肉和奶。

2.转基因食品

2.1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技术(不包括传统育种、细胞及原生质体融合、杂交、诱变、体外受精、体细胞变迁及多倍体诱导等技术),将遗传物质导入活细胞或生物体中,产生基因重组现象,并使之表达并遗传的相关技术。

2.2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是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生产加工的食品。

2.3转基因食品的种类

转基因食品主要包括转基因植物性食品、转基因动物性食品、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和转基因的特殊食品(疫苗食品)四大类。

3.克隆食品与转基因食品的异同

3.1原理不同

克隆动物是指不经过有性繁殖,通过对母本动物进行基因复制而得到的一模一样的另一只动物,它和母本动物就像不同时出生的双胞胎。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是1996年出生于英国的克隆羊多利,随后克隆牛、克隆猪等不断诞生。克隆动物技术可以使一些优良动物品种快速产出大量“后代”,比起传统培育和繁殖方法,采用这种技术有时间和数量上的优越性。

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基因技术改造一些传统食品来源,加入一些外来基因或去除一些原有基因后得到的食品。转基因食品同时涉及动物和植物,目前讨论最多的转基因食品还是玉米等农作物食品。在经过基因改造后, 可增加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可使农作物开发的时间大为缩短;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四季低成本供应;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植新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3.2种类不同

克隆食品主要是克隆动物的肉和奶,是动物性食品。转基因食品主要有转基因的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微生物食品。虽然转基因植物性食品早已进入平常百姓家,但有关转基因动物食品(包括药品)却被炒得沸沸扬扬,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种转基因动物食品被批准上市,也没有转基因微生物被批准进入市场。

3.3安全性不同

不管是克隆食品还是转基因食品,都是新生的食品资源,所以他们的安全性都颇有争议。

克隆食品可能导致早产、致畸或夭折,可能导致新的疾病由动物传染给人类,这是许多人反对克隆食品的原因。伦敦遗传学家库兰博士说只要动物本身是健康的,它产出的奶也应该是健康的。

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许多安全问题,像转基因农作物的超级杂草问题以及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等等。但是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国家和政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而科学家们也都抱有很严谨的治学态度。另外,传统的作物在种植的时候农民会使用农药来保证质量,而有些抗病虫的转基因食品无需喷洒农药。还有,一种食品会不会造成中毒主要是看它在人体内有没有受体和能不能被代谢掉,转化的基因是经过筛选的、作用明确的,所以转基因成分不会在人体内积累,也就不会有害。

经合组织(OECD)提出了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原则——“实质等同”的原则,即:如果对转基因食品各种主要营养成分、主要抗营养物质、毒性物质及过敏性成分等物质的种类与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与同类传统食品无差异,则认为两者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如果无实质等同性,需逐条进行安全性评价。

4.总结

试论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篇3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进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特别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转基因食品,更是得到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自1996年至2005年,全球范围内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在10年内,均以2位数速度,逐年递增。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也一直存在着争议。转基因技术是否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以及它对生态环境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科学界一直都争论不休。

一、外源蛋白质检测法

(1)蛋白质印迹法。这种检测法主要是依据抗体抗原的差异性与特异性,并且与检测多样化复杂样品中某种蛋白的方法相结合的一种检测方法。蛋白质印迹法是将靶蛋白特异性的非标记性抗体与靶蛋白中的抗原决定簇结合,然后再将蛋白质125I-蛋白A的免疫球蛋白抗体检测已结合上去的抗体。但是蛋白质印迹法并不适用于定量分析,因为考虑到成本问题,以及操作难度问题,也不适用于高通量筛选检测。(2)ELISA。ELISA检测是把抗体与抗原的反应特异性与酶对底物的高效催化作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依据酶作用于底物之后所产生的显色反应来对转基因成分进行鉴别。这种检测方法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的特点,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所导入的蛋白质并不是在植物的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二是复杂基质对检测结果构成干扰;三是转基因食品在加工的过程中,部分蛋白质可能会发生降解反应,所以ELISA检测,仅适用于没有加工过的原材料。(3)免疫试纸条法。与蛋白质印迹法的主要区别是,免疫试纸条法是以硝化纤维来代替聚苯乙烯反应板为固相载体来进行的。检测结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得出,通常只需要5~10分钟,主要问题是检测的灵敏度不高,且一种免疫试纸条仅能为一种目的蛋白质提高检测,不能对食品具体的转基因品系加以区分。

二、核酸水平检验法

(1)核酸印记法。具体操作是将被检测样品的DNA固定在尼龙膜上,再用带有标记的核酸探针进行杂交,最后通过对标记探针的信号进行检验来确定样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DNA片段,这种检验方法的灵敏度是比较低的。(2)PCR检测法。这一检测方法主要是对目标序列进行扩增,再采取特殊方法对扩增产物进行检验。常见的PCR检测法有定性PCR、复合定性PCR、PCR-ELISA、竞争定量PCR。一是定性PCR。这种检测方法主要是对特异的DNA片段实施PCR扩增,然后将得到的扩增产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分离,再运用凝胶成像系统对分离状况进行观测,定性PCR的灵敏度非常高。二是复合定性PCR。把两对及其以上的引物放入PCR检测系统之中进行扩增。三是PCR-ELISA。将带有地高辛、生物素标记的引物放入PCR反应系统之中,对目标DNA的序列加以扩增,并且把PCR产生物与固相板上特异性探针相结合,同时放入抗地高辛,使底物产生变色反应,利用酶标仪测出相应的吸光值,再加入标样,描绘出标准曲线,最后利用这一曲线进行半定量分析。四是竞争定量PCR。浓度未知的待测DNA与已知浓度的内标DNA在同一个反应管内进行PCR扩增,并将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再对电泳所产生的分离产物中的待测DNA与内标DNA的产物条带密度进行相关的线性回归分析,从而得出两种DNA的浓度等值点,以此对待测的DNA浓度进行定量分析。

三、其他检测方法

随着国内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持续关注,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在持续不断的更新与发展,检测的水平也不断提高。这里面的近红外波谱技术原本是对谷物进行温度、脂肪含量、淀粉含量以及蛋白质含量进行分析的一种常规办法,而近几年来,这一技术主要应用于对转基因作物的检测领域,它的优势在于检测过程中,不需要对被检测物进行处理,操作简便快捷,且能够实现自动化处理,主要问题是不能够对食品的混合物进行检测。食品企业更是为了使产品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站在全球战略的层面上进行考虑,必须加大检测转基因食品的投入与研究。除了要在检测技术上不断更新,不断应用之外,还必须逐步健全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督运行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才能保证转基因食品检测向着高灵敏度、高品质、低成本的方向发展,进入一个良性环境的状态。

参 考 文 献

[1]王勇,陈定虎,张辉玲.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07(2)

[2]孟陆丽,程谦讳,张谦益.转基因产品检测方法及应用[J].粮食与油脂.2006(4)

[3]杨云霞,蒋士强,赵明,董志强.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J].现代科学仪器.2005(1)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应用分析 篇4

转基因技术在食品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感到欣喜的成就。转基因技术主要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作物的基因组成或结构以改造其遗传物质, 从而达到改善其性状、营养价值和品质的目的。利用转基因作物生产的食品即为转基因食品, 因此转基因食品也称为基因改造食品。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 转基因食品已在国内外的食品市场份额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转基因物质可能在加工的过程中对食品造成污染,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也成为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因此,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检测和分析格外重要。检测可分为核酸水平上的检测和蛋白水平上的检测。

核酸水平上的检测技术

定性PCR技术

在对转基因食品进行PCR检测时, 首先要提取待测食品的DNA并设计合适的引物, 再利用相应的仪器对所提取的DNA进行特异性扩增, 根据能否扩增出目的片段判断待测样品是否为转基因食品。虽然可用作目的基因的种类较多, 但大部分携带目的基因的载体中含有35S启动子、NOS终止子和抗生素抗性基因, 因此通过PCR扩增可以有效地鉴定出食品中的转基因成分。但如果被检测物质中有目的片段的同源序列存在, 可能使检测结果出现误差, 因此, 定性PCR技术只能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初步的检测。

定量PCR技术

在转基因食品的检测中, 除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定性检测, 还要进行定量检测。定量PCR技术是以参考物为标准进行检测, 并以此分析最终的产物, 进而得出转基因食品中靶基因的拷贝数。用于检测转基因食品的定量PCR技术主要有实时荧光定量PCR、多重定量PCR和半定量PCR。定量PCR检测技术的灵敏度较高且检测速度快, 且无论外源基因在生物体内是否表达都可进行检测, 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转基因食品的检测。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

基因芯片的检测主要是将大量的DNA和寡聚核苷酸探针密集排列并固定于载体形成的微矩阵中。它可将抗性基因、启动子、终止子等特异片段固定在玻片上作为检测芯片, 然后对待测物的DNA进行扩增, 标记后与芯片进行杂交, 然后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和判断, 即可获得检测物质中的基因序列, 以此检测食品的转基因成分。

蛋白水平上的检测技术

Western杂交检测技术

使用Western杂交进行检测, 首先提取待测样品的蛋白质, 并根据其分子大小进行分离, 加入具有特异性的靶蛋白的抗体, 目的蛋白和抗体结合后, 再使用专一和一抗结合的酶标记二抗, 通过对二抗的检测判断蛋白质是否表达, 从而达到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检测的目的。通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 可以判定被检测物的植物细胞中的蛋白是否表达, 及其浓度和规模等。Western杂交检测方法在转基因食品的检测中应用也较为广泛。

双向电泳技术

双向电泳技术是检测蛋白质组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 同时也是进行蛋白质分离的关键技术手段。双向电泳技术能以较高的分辨度和灵敏度分辨出不同样品间的蛋白质和各种因素, 主要是根据不同样品间的不同的物理和化学原理进行蛋白质的分离。目前我国的双向电泳技术已制造出了不同梯度的干胶条, 可明显提高电泳分离的重现性, 这也意味着双向电泳技术的试验系统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对转基因食品的蛋白质检测更加准确, 检测的数据更加科学合理。

蛋白质芯片技术

蛋白质芯片的检测过程与基因芯片大致相同, 但利用的原理有所差异。蛋白质芯片主要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进行检测, 受检标本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反应, 利用洗涤等方法使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检测溶液中的其他物质分离, 再使用酶标记的抗原抗体进行相应反应, 借助于比色或荧光反应鉴定转基因成分, 从而完成转基因食品的检测。

结语

转基因食品利弊 篇5

转基因食品的好处与坏处

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把一些高蛋白或生长快等基因通过基因工程加入到正常作物或家畜等的体内,改良它们的品质或营养价值。转基因作物与食品的问世为解放全世界温饱问题带来福音。那么与传统食品相比,它是否具有优势,优势何在呢?好处一: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尤其是未来一些转基因食品,增加了一些我们所需要的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很多是我们身体不能自身合成的,对我们大有好处。 好处二:因为抗虫或者抗病的转基因作物,栽培和种植的时候,可以少用农药,甚至不用农药,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药残留。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疑问一:“昆虫都不吃的,人还能吃吗?” 谈到食品安全问题时,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昆虫都不能吃的,人还能吃吗?”其实,要导致人体中毒,首先人要有毒蛋白的受体。抗虫棉,产生毒蛋白,昆虫身上有相应的受体,所以会死亡,而人身上没有,所以没事。现在转基因食品中转的比较多的是一种抗虫蛋白的基因,这种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在昆虫内有受体,但在人体没有受体,对人体没有作用。疑问二:“吃了猪肉,就能长出猪耳朵?” 人们可能会担心,从外界转入到食物中的基因会对人体起作用吗?有人说‘吃了转基因东西,会出现基因所表现的性状’。我们吃了那么多猪肉,并没有长出猪耳朵来,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 疑问三:“转基因食品是否昂贵?” 作为 “高科技”产品,现在商场里出售的转基因产品的价格与传统商品差别不大,甚至还要低一些?这些产品之所以价格低,是因为其基因成分的改变使其植株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抵抗病虫害,减少农药的喷洒,提高了产量。这样的产品,价格自然会低。我们的超市中就有,大家可以去超市看看油。尤其是豆油。基因技术是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人类也能危害人类,基因工程在给人类带来美好未来的同时,它本身发生的争议也不得不让人重视。与常规食品比起来,转基因食品究竟有害无害需要进行评价。专家认为,凡是经批准生产的转基因食品,都进行过安全评价,食用是安全的。当然,毕竟人们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历史较短,所以也可能存在不安全性,需要进行长期监测。关于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争论,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转基因生物可能对环境质量、生态系统或生态平衡产生不利的影响。在自然界中,通过授粉的方式,与其他生物进行杂交,这样转基因作物中携带的特殊基因,如:杀虫、抗除草剂等基因,会进入另一种生物体内,就可能带来明显的环境影响,其潜在威胁不亚于核扩散。具体表现有:(1)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漂流可能会导致超级杂草产生。转基因作物与亲缘野生种杂交,使其成为除草剂除不掉的.超级杂草。(2)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导致新型病原体产生。导入转基因生物的外源基因有可能与感染转基因生物的某些细菌或病毒杂交,从而重组出新型病原体。荷兰科学家的试验结果称,设计一人造胃,对人消化转基因食物的过程进行模拟,发现DNA滞留在肠内,同时一些转基因细菌能够把自己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转移给人造胃的细菌。如果类似结果发生在人和动物体内,就可能培养出功效最强的、抗菌素也无法杀死的超级细菌。虽然这种机会可能性很小,但如出现并广泛传播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时,其后果不堪设想。(3)有些作物插入抗虫或抗真菌的基因可能对其它非目标生物起到作用,从而杀死了环境中有益的昆虫和真菌。实验表明抗虫转基因玉米没有识别益虫和害虫的能力,它在毒杀害虫的同时,也损害了益虫。若大规模地种植抗虫作物可能意味着减少有益昆虫的种群。(4)转基因生物可能危机生物的多样性。 “玉米妈妈的圣洁被玷污”。 玉米是墨西哥人的衣食父母,当地土著亲切地称其为“玉米妈妈”。但如今,他们惊讶地发现,“玉米妈妈的圣洁被玷污了”。一些专家担心,类似墨西哥“玉米妈妈”的遭遇,可能正在中国大豆身上发生。中国目前没有批准转基因大豆的商业化生产。但是,从运输到加工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有一部分转基因大豆遗落到野外或者被农民私自种植。如果种植转基因大豆,野生大豆一旦受到污染,中国大豆的遗传多样性可能丧失,可能干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学们可能会想,没有中国玉米,可不是还有玉米吗,只要有玉米就可以。其实,遗传多样性的丧失更严重。基因单一,环境改变,容易导致灭绝。(5)转基因食品的推广将使某些野生动植物灭绝,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自然界里从来没有过转基因生物。它属于一种新生的外来物种。它与自然生物相比,体内有特殊的抗虫、抗除草剂等基因,更具有竞争优势。其引入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破坏,产生无法估量的损失。比如,有抗虫基因的农作物,就会比一般的农作物更能抵抗病虫害的袭击。长此下去,转基因作物就会取代原来的农作物,造成物种灭绝。但这个问题,在转基因生物发展的开始阶段很难发现,可能要历时很多年才会显现出来,等问题出现的时候,为时已晚。历史上就曾有过这样的例子。比如,大约一个世纪以前,引进的含羞草在澳大利亚迅速蔓延,大大地挤掉了周围的其他植物。1959年,英国把尼罗河河鲈引进到维多利亚湖供人们钓鱼消遣。没想到几十年后,河鲈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本地的鱼遭受了灭顶之灾。基因工程会不会给地球带来严重的环境后果。专家认为这种危险是存在的,而且不易观测到。基因可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应用而产生流动,这种“基因流”就带来“遗传污染”。比如消化木质素的基因工程酶对造纸业有极大的价值,可一旦有这种酶的基因工程菌进入森林,则可导致森林毁灭。 第二,转基因生物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可能致癌和其他遗传玻(1)转基因生物可能含有毒性。转基因食品有可能产生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有可能合成出对人体有直接毒性或潜在毒性的蛋白质;引起人类急、慢性中毒或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转基因农作物所表达的某些蛋白质,可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免疫系统,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隐性的伤害,但需要在过了一两年或若干年之后,问题才显现出来。(2)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比如:科学家将玉米的某一段基因加入到核桃、小麦和贝类动物的基因中,蛋白质也随基因加了进去,那么,以前吃玉米过敏的人就可能对这些核桃、小麦和贝类食品过敏。此外,基因改变后可能出现新的植物蛋白,可能导致过敏。(3)转基因食品可能产生对抗生素的抗药性。当科学家把一个外来基因加入到植物或细菌中去,这个基因会与别的基因连接在一起。人们在服用了这种改良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4)转基因食品可能会改变食品的营养成分。有些基因使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转基因生物营养成分改变,使其营养结构失衡。美国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具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大豆中,异黄酮类激素等防癌的成份减少了。番茄不好存放,加入了耐储存的基因后储存了,但营养价值降低了。公众对转基因生物已经产生怀疑。现在,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开始反对转基因生物,尤其是欧盟。目前,墨西哥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欧盟暂缓进口转基因食品;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都要求在转基因食品上明确贴上标签,说明转基因成分的含量;英国的许多大超市禁止使用转基因生物作为原料生产食品。标有“不含任何转基因生物”的食品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目前中国进口的粮食绝大部分都是转基因产品。中国国家环保总局的一份资料警告说,一些国外公司可能钻中国立法不完善、管理不统一的空子,将中国作为“转基因生物的试验潮。一旦形成基因污染,各种变异植物、变异生物不断出现,那将是何等恐怖的一个画面!更可怕的是,基因污染是不可逆转。现在的问题是,包括一些研究人员在内,国内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因为转基因产品具有这些负面影响,人类应对转基因生物持十分慎重的态度,以免产生难以预料的结果。人们在改变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的基因结构时,是否真的能够确保新生物的安全性呢?我们无法确定,在基因技术的那一头,会不会潜伏着“异形”一样的怪物。

所以在享受新科技带来的惊喜时,我们必须时时刻刻牢记,不要被手中掌握的改变基因权利腐蚀;我们所能做的其实只是很粗糙、很原始的一小部分。数十亿年来,大自然已经替我们完成了大部分“生命的奇迹”。我们不能忘记,人类的过去充满了“人为的悲剧”,现在,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竭力避免悲剧的重演。前几天某同事(×××)问我转基因的东西有什么不好,不就改变了下分子结构,产量那么大,解决多少问题矮~

请允许我鄙视下他~~~(习惯性的~~) 一位家庭主妇从北京家乐福超市走出来,手推车上满是各种食品:婴儿奶粉、豆浆、方便面、大豆色拉油……这些食品中可能有相当数量含有转基因成分,但是这位主妇却一点儿也不知道。而在欧洲,人们从当地的家乐福超市购买食品却可以放心,其中决没有自己不打算购买的转基因食品。因为,家乐福在当地承诺:超市中不出售任何含有转基因原料的食品

不过,即使北京家乐福想对消费者作出相同的承诺,目前也不太好办。国内各地、甚至在边远地区的食品店,都有不少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在销售,当然,这些食品转基因的身份被隐瞒了。转基因标识制度在中国实行时间不长,目前市场上基本还看不到具有转基因标识的食品

我国公众对转基因生物的知情权正在遭遇挑战。而联合国《生物安全议定书》指出,各国公众都有权利知道转基因食品的真实情况,并可以自愿进行选择。目前,我国市场上到底有哪些转基因食品,又是谁在对公众隐瞒呢?

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谁更安全 篇6

日前,英国权威媒体BBC(英国广播公司)发布了环境大臣欧文·佩特森的一篇关于“转基因食品比传统食品更安全”的评论,此信息一经发出,再一次将转基因食品推到了风口浪尖。

食品安全的内涵

支持者为之雀跃,因为这是来自最保守欧洲大陆中最保守英国的一位高级政府官员发出的最强有力的评论。此时,转基因食品仿佛跨过了一道最艰辛的门槛。与此相反,批评者的反应迅速且措辞严厉,称转基因食品破坏了传统农业食品体系的正常运行,颇有劣币驱逐良币之意味。

事实上,这只是英国政府一直以来支持转基因食品观点的延续。而在中国,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同样正在引发一场激烈的辩论,中国的农业决策部门新近批准了三种转基因大豆的进口加剧了这一场争论。从官方到民间,从学术界到产业界,都针对此事密集撰文发声,支持声与反对声的碰撞从未如此激烈。那么,究竟哪一种声音更有说服力,或者说,究竟哪种食品更安全呢?让我们试着用科学的语言和常识性的逻辑对此进行分析。

要探讨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来解读一下食品安全的内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和笔者综合分析,食品安全有两个层次的意义:其一是指食品的危害性,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潜在的和长期的,其二是指食品的营养功能。显然,目前整个舆论环境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担忧,更多的是考虑第一层面的危害性。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危害比传统食品的危害更大,那么事实是这样吗?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评价体系早已有学术界和监管部门的详细论述。《南方周末》曾在其一篇《破析中国式的转基因谬误与谣言》一文中详细罗列了来自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欧盟委员会、美国食药管理局和日本厚生省的权威说法,都认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同时也提到目前还没有任何一项科学研究能证明转基因食品有害。

当然,权威并不能表明一定正确,上述论述似乎从逻辑上并不能充分证明转基因食品更加安全。比较一种食品比另一种食品谁更安全,有时就好比去比较鸡蛋和牛奶哪个营养价值更高,在一个多标准、多维度的体系里,这一定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思路,从既有的科技和知识水平出发,来比较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谁更不安全呢?

首先,让我们试着从微观的分子遗传学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转基因育种和传统育种方式均会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区别是传统育种方式会不确定性地引起多种基因的不定向组合,而转基因育种则是针对特定的基因进行设计和改造,以达到对某种性状的特定要求。

在这个基因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对研究对象的遗传背景有非常清晰的了解,我们清楚的知道在实验对象的第几号染色体的什么位置引入了何种基因。美国知名生态学家、作家Stewart Brand曾就这一问题在《地球的法则》(“Whole Earth Discipline”)一书中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引证了一位有机菜农的故事。书中讲到,这位农民完全用自然的手段种植作物,只是在育种的时候进行了筛选,最终性状积累下来,也会得到和传统品种差异很大的甚至有些奇怪的品种。所以,我们默认为安全的传统育种其实可以引起遗传物质的巨大改变。而转基因,目的性非常强,对改变的可控性也非常强。显然,至少从这个角度来看,转基因育种并不比传统育种更不安全。

如果微观的专业分析太过晦涩,那么实践和经验来得最直接。自转基因食品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那天起,有报道称人们已经吃了接近3万亿顿含有转基因成分的正餐,却没有一例报道证实有人因食用转基因食品而导致健康问题。相反,备受推崇的有机食品,被冠以天然无公害无污染之名,却曾因溶血性大肠杆菌(EHBC)污染引起食物中毒导致50人死亡,超过3400人被感染。从这一角度来看,转基因食品绝不会比传统食品更不安全。

拒绝不确定性

事实上,转基因食品从研发、到获批、到商业化、再到推广,经历了一个相当严格的监管过程。正如英国环境大臣在其观点中的表述,转基因食品在其研发过程中更加精准的科技手段和在生产推广过程中更加严格的审查制度使得转基因食品比传统食品更加安全。相比之下,传统食品在国内的生产加工状况不容乐观。从源头的种子生产到种养殖和加工、贮运各个环节,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商业欺诈行为时时冲击消费者的信心,这些现象的发生与松懈的监管、问责机制是分不开的。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转基因食品至少不会比传统食品更不安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比传统食品更加可控。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理解人们在面对未知和不确定问题时出现的恐慌。拒绝不确定性更像是人的一种本能。民众会像害怕“蒸汽革命”一样也害怕“农业革命”,只是这一次,历史的车轮又将驶向何方?

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篇7

转基因食品及其分析检测技术介绍

转基因食品是以基因工程技术为基础, 将外源性基因片段转入特定生物体中并使转基因生物体表达出转基因片段所控制表达的蛋白质或多肽, 然后以转基因产物为物质基础生产加工出的食品。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植物产生于1983年, 1994年转基因食品正式被批准上市, 美国孟山都研究的延熟保鲜转基因番茄是第一个被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1983年第一个转基因植物被成功研究出开始, 转基因技术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成熟, 转基因食品的市场也逐渐扩大。但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新型的食品品种, 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甚少, 而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存在广泛的争议, 因此, 积极研究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 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检测和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技术基础, 受到当前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 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有很多, 如组学分析技术、光谱学分析技术、分子特征分析检测技术等, 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是转基因技术发展与利用价值肯定的主要技术基础, 同时, 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也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测的有效方式, 因此, 未来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和转基因食品市场的进一步拓展都与转基因分析检测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介绍

组学分析技术

组学分析技术主要分为转录组学分析技术、蛋白组学分析技术与代谢组学分析技术等。转录组学分析技术可以检测转基因片段在转基因生物体中转录表达水平, 转录组学分析技术是转基因生物体非期望效应评价的主要技术条件。蛋白组学分析技术可以分析生物一段时间内与特定的环境中蛋白质的表达状况, 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可以定性或定量地检测与分析生物体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下的所有蛋白, 从而分析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状况。代谢组学分析技术是通过对研究动物体内细胞的代谢水平进行研究, 从而分析实验动物生命活动和代谢水平。代谢组学分析技术也是评价转基因食品非期望效应的重要技术。组学分析技术与传统的动物喂养实验相比, 组学分析技术大大缩减了转基因食品非期望效应检测与分析的周期, 并提升了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的准确性。随着组学分析技术的逐渐发展, 组学分析技术在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但是, 组学分析技术在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也还应该继续研究改进, 以进一步提升转基因食品非期望效应测定与评价的准确性, 降低组学分析技术在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中应用的成本。

光谱分析技术

近红外线具有较强的穿透力, 因此, 转基因食品的光谱学分析技术主要应用近红外线的强穿透力, 检测转基因食品分子机构的一项技术。光谱分析技术通过光谱图, 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将转基因食品的分子结构与数据库中大量的非转基因分子结构比较, 根据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分子机构的变化分析转基因食品的非期望效应, 从而为转基因食品的非期望效应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

DNA与蛋白质水平检测技术

转基因食品的蛋白质水平与DNA水平的检测是目前国内最主要的转基因分析检测技术。蛋白质水平与DNA水平的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准确性, 是转基因检测分析中最常用的生物技术。PCR是DNA水平检测的主要技术, ELISA法和Western blotting杂交法是蛋白质水平检测的主要技术, 其中ELISA法主要是利用外源性蛋白质与特异性抗体的结合分析检测转基因食品。

结语

转基因食品检测 篇8

安全性评价的构成

移植基因本身毒性

众所周知,与作物本身的基因一样,外来基因也由四种碱基构成,由于外来基因相对于作物自身的基因而言,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在人类每天的食物构成中,这些基因相对于传统食物基因的数量也显得极少,由于外来基因的构成与作物自身基因并无差异,加上在食物的摄入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国际组织普遍认为,移植过来的基因不对人体构成危害。

移植过来的基因在经过消化道消化,并被吸收后,对人体是否构成威胁,目前的研究表明是几乎不会。首先,进入食道后,所有基因都会在食道菌群的作用下被分解,几乎不会有完整基因存在,因此,不完整的基因就不会得到完整的表达。其次,假设在经菌群分解后,尚且存在一些完整的基因片段,这些基因与其他细胞的基因进行整合,并表达出蛋白质,在正常状态下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没有发现这些基因与消化道菌群基因相融合的现象,众所周知,人体内的细胞都是不断更新的,衰老的细胞很快会被新生细胞取代,而且食道内的细胞寿命周期非常短,衰老的细胞会经过新陈代谢被排出体外,旧的基因也会随之消失,这些外源基因基本不会存留下来,因此,也不会对人体构成威胁。

外来基因所表达出来的蛋白质的毒性

在食品第一次流入市场之前,必须进行毒性检验,确保其不会对人体构成危害,转基因食品更是如此。目前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首先,根据其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其次,对其做相关实验进行检测,包括化学实验和动物实验等,现阶段批准的转基因食品中,在化学成分的构成和经过试验检测后,均证明没有毒害性。

外来基因表达出来的蛋白质的过敏性

人类每天摄入各种各样的食物,每种食物所含有的蛋白质种类繁多,在众多蛋白质中,能引起人类过敏反应的类别不多,但随着转基因食品的摄入,这些转基因食品中所含有的新型蛋白质可能引发人类的过敏反应。所以,如果转基因食品含有某些过敏性蛋白,在销售时就应进行明显标记,方便消费者识别和购买。尤其是一些易过敏的人群,在食品选择时更应注意。

抗病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的抗药性

现阶段,为了防止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虫害现象,一些抗性基因作为目的基因被引入到正常生物体内,这些作物被人类食用后,可能引起人体对一些抗生素的免疫作用,使一些帮助人体抵御疾病的抗生素失去药效。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可以通过智能定位系统对标记基因定位,对其进行删除或者用更加安全的基因代替。

转基因食品检测方法

当前,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蛋白质追踪法

首先,将转基因食物中的蛋白质按种类加以提取,通过一系列方法进行处理后,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会根据分子构成被分离开来,每种蛋白质被固定到不同的载体上,通过探针杂交试验,对每种蛋白质的特性加以分析,从而分离出有害的蛋白质,保留优质蛋白质。

酶分解法

这种方法主要利用了酶对化合物的分解作用,经过酶的催化作用,化合物被分解成不同的部分,每种成分在实验中会呈现不同的颜色,通过对颜色的检定,判断染色体中产生有害蛋白质的片段,从而定位相应的基因,判断外来基因是否表达出了有害蛋白质。

链式复制法

这种方法主要利用基因的可复制性进行试验,将外源基因引入作物体内,在进行良好对接后,运用科学方法将含有外源基因的那部分染色体提取出来,准备染色体复制的原料,保证染色体复制的良好环境,让目标染色体进行复制,染色体通过大量复制和表达,产生多肽,进而表达出相应的蛋白质。通过对蛋白质的检测再重新定位相应的染色体片段,进而定位到具体的基因,这种方法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检测转基因食品的方法。

电化学发光技术

这种方法与酶分解法有一些相似之处,食物中的成分经过电化学的作用后,通过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一些发光现象,通过对光亮的特性进行观察和检测,判断作物中是否含有转基因物质,进而分析外来基因是否安全。

结语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篇9

10月19日, 300多名转基因铁杆支持者参加了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举行的“全国首届黄金大米品尝会”, 并参加了当晚的“转基因大米晚宴”。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又一次引起公众的强烈争论。一面是专家学者积极呼吁转基因食品扩大化, 另一面是大众的强烈抵制。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启发在活动中透露, 今年7月, 我国61名两院院士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 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61名院士在建议书中写道, ‘推动转基因水稻种植产业化不能再等, 再迟缓就是误国, 转基因产业化发展不起来, 则商业发展不起来, 对科研影响非常大’, 同时院士们指出农业部的不作为。”张启发说。

转基因技术自诞生之日起, 便引发了激烈的是非之争。争论双方似乎都证据确凿, 但又很难说服对方。事实上, 转基因技术确实利弊共存, 人们不应该因噎废食, 也不应该盲目跟风。一般认为, 转基因技术的主要风险是:不可预测、不精确和不可逆转等。人们担心转基因生物会干扰自然固有的秩序, 如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繁衍过程, 破坏自然环境;同时也担心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正因为如此, 早在1992年公布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就明确提出, 制定或采取办法酌情管制、管理或控制由生物技术改变的活生物 (LMO或GMO) 在使用和释放时可能产生的危险。

在食品安全的争论中, 人们经常听到“没有证据显示有害”的说法。这是一个常见的科学表达,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公众需要的是“到底是安全还是有害?”于是, 这句话经常被演绎为两种几乎是相反的解释:一是“没有证据显示有害, 就是无害了”, 二是“虽然没发现有害, 但不代表危害不存在, 所以不能接受”。

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可靠工具, 它不应该带给我们这样的混乱。那么, 这个典型的科学表达, 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公众对新技术的疑虑, 转基因作物开发过程中的每一步操作, 都会仔细审视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只有每一步带来的“可能危害”都被评估为“不超过常规作物”, 最后的产品才能获得上市批准。各种育种技术得到的产品, 都是“没有证据显示有害”。但转基因产品是“可能的有害都被排除了, 所以应该等同于无害”。而诱导突变和杂交育种的产品, 则是“没有系统研究过危害, 只是相信它无害”。

还有许多情况介于二者之间。不同的国家对于“排除了多少可能”的要求不同, 同样的东西、同样的科学证据, 在不同的国家评判的结果也就有可能不同。比如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 安全性研究的证据是相同的, 国际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和美国FDA等机构认为已经足够做出“安全”的结论, 而欧盟则认为“没准还有未知的可能”。

作为转基因的推广方, 应公开更多的检验细则和数据来据理说明。一面遮遮掩掩, 另一面埋怨民众不接受, 何以赢得民众对转基因的信任?

论年龄, 转基因不过是个“70后”, 我们对它的了解并不多, 所以, 国家才对它实施了最严格的监管。目前, 我国已批准发放7种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 有耐储存番茄、抗虫棉花、改变花色矮牵牛、抗病辣椒、抗病毒木瓜、转植酸酶玉米和抗虫水稻。其中, 抗虫棉花和抗病毒木瓜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进口用作加工原料转基因农产品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甜菜。

这些经过国家批准的转基因产品, 给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比如因为抗病虫害转基因物种的出现, 农药的使用量大大降低了, 对环境的危害小了;因为高产转基因农作物的出现, 亩产大大提高, 缓解了粮食短缺问题等等。未来转基因技术会给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科学家们还在不断研究探索之中, 我们该用科学、客观、开放的态度来对待它, 但并不宜盲目推广。

转基因赌局, 不需要用生命健康下注。

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刍议 篇10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受试者,黄金大米,伦理

2012年8月湖南黄金大米事件爆发, 震惊中美两地;2013年10月, 中国61名院士联名上书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 声称再延迟就是误国;同月又传出1400吨转基因菜油混入国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爆发性事件将转基因食品一次又一次的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一、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的理论辨析

转基因食品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它已经潜移默化的潜入了我们的生活, 日常使用的大豆油、甜美的木瓜往往都是转基因食品。所谓转基因食品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 是利用分子生物技术, 将某些生物的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物种中或对生物体本身的基因进行修饰, 从而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有效的表达相应的产物 (多肽或蛋白质) , 并出现原物质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 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成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所谓人体实验是以人体作为受体对象, 用人为的实验手段, 由训练有素的实验人员在遵守严格的实验规则、伦理原则和严密的监控下, 对受试者进行研究和考察的行为过程。作为人体试验特殊类别的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是在转基因食品产生后才衍生的概念, 明晰其真正内涵要区别以下几组概念:

首先, 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不等同于食品人体试食试验。食品人体试食试验多是保健品的试食试验, 其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的情况下验证其对人体的调解和辅助功能, 且试验不需要经过审批即可直接进行。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的试验对象安全性是未知的, 其试验目的在于证明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且试验的进行需要审查委员会审批。

其次, 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不等同于医药人体试验。医药人体试验是某种疾病患者作为受试者, 通过对受试者的研究和观察, 开发和改善相关药品、医疗技术或医疗器械的行为。而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则是以转基因食品为试验对象, 以健康的普通人作为受试者而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进行的科学论证过程。无论在受试主体、受试对象及试验目的等方面, 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与医药人体试验都大不相同。

所以笔者认为, 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是指以健康人体作为受体对象, 合格研究者在遵守严格的实验规则、伦理原则和伦理审查下, 通过对受试者的研究观察论证受试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行为过程。

二、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的伦理辩护

目前, 我国批准了7种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证书, 但是由于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疑虑与排除, 实际大规模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抗虫棉花和抗病番木瓜, 转基因作物之所以难以大规模商业化、转基因食品市场之所以难以打开, 和转基因生物莫衷一是的安全性有莫大的关系, 尽管专家一再的通过媒体强调转基因食品的无害性, 但是笔者认为要使消费者真正“买单”, 必须通过科学的方式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证明———即人体试验。

人体试验是生命科学尤其是医药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笔者认为对于关系到整个人类健康的转基因食品来说, 人体试验同样是其大规模商业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其证明自身安全性的最佳方式。但是目前多数学者和专家对此却持反对态度, 认为转基因食品不应当进行人体试验, 理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食品和药品的差别。

人体试验是药品或其他医学科研手段在大规模应用并投入市场前的必经之路, 而转基因食品是食品并非药品, 没有“资格”进行人体试验。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罗云波教授便认为转基因食品与药物不同, 其他科学试验已经足以证明其安全性, 没有必要进行人体试验。然而, 笔者认为食品与药品的差别并不能成为阻挡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的理由。必须强调的是, 人体试验根据受试者是否为患者可以分为治疗性试验和研究性试验, 治疗性试验是指以病患临床治疗为目的而采取一些尚不是很成熟的医学技术、药品, 是治疗与试验的结合;而研究性试验则是纯粹的证明性科学实验。药品多以某疾病患者为试验对象进行人体试验, 而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的受试者并非患者, 其应为研究性人体试验, 试验目的则是为了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故并非所有的人体试验都为药品的“专利”。

2.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已成定论。

目前, 绝大部分自然科学学者都断言转基因食品已被国内外证明为安全的, 已为定论。但笔者认为, 现在就断言转基因食品的绝对安全为时尚早, 因为并没有任何强有力的证据能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作为转基因食品大国的美国之所以对转基因食品一直采用开放与乐观态度是因为其“可靠科学原则”, 而“可靠科学原则”则根基于目前尚没有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会对人或动物健康产生危害, 就反向证明了其安全性。其实仔细推敲下这种逻辑是存在问题的, 尚无安全问题不代表永久无安全问题, 虽然短期内看不出问题, 但是长期的积累必然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是好是坏尚无法预测。因而转基因食品并非已经被证明了其安全性, 其只是被理论上推断为安全的, 具体的安全与否仍需要通过科学的方式、通过人体试验来进行证明。

3. 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实施阻碍重重。

另有专家认为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不仅操作困难, 而且会严重阻碍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道路, 徒增转基因食品成本, 增加消费者负担。对于技术实施层面的操作困难而言, 笔者认为困难不是逃避责任的理由, 为整个人类福祉努力正是科学的价值所在。日前, 我国61名院士联名上书农业部推广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 声称再延迟就是误国。诚然, 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确实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免会推迟其商业化进行, 但毕竟这牵涉到了大多数公民甚至于整个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安全, 只要多一份安全, 那么多一点成本, 晚一点推广又有何妨, 在安全性缺乏强有力的证明下, 盲目商业化反而是一种“误国”表现。

总之笔者认为,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关系到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在其商业化实施之前应当且必须由人体试验来证明。一如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农平所言:“他们赞成转基因的, 是用小白鼠做的实验, 可是小白鼠和人能一样吗?他们有人类食用转基因的实验结果吗?”, “人民不是小白鼠, 不能这样用那么多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实验。”只有通过人体试验证明了其安全性, 其商业化实施才会给人民带来福祉, 而非灾难。

三、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的展开与进行, 可供借鉴的先例并不多, 即使在生物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也并不常见,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纽卡斯尔的试验, 其不仅开创了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的先河,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转基因食品的隐害性。我国对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的关注与爆发性讨论起源于“湖南黄金大米事件”, 然而湖南黄金大米所作人体试验只是对转基因大米的营养性试验而非安全性试验。国内目前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试验, 主要以哺乳动物例如猩猩、白鼠为试验对象, 尚无人体试验的先例。所以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的如何开展, 及其过程中受试者保护问题必将成为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在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中对受试者保护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知情同意原则的确立。

无论是药品人体试验还是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的开展, 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就是知情同意问题。所谓受试者的知情同意, 是指有行为能力的受试者在被充分告知与研究有关的信息并充分理解这些信息后, 在没有任何外力胁迫下或诱导下, 自愿作出参与或者不参与医学研究的过程, 在这里, 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包括研究者的告知义务与受试者的同意权利两个要素。知情同意原则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的接受, 包括《赫尔辛基宣言》、CIOMS/WHO《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伦理准则》等对其都有明确的规定。鉴于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的进行目前尚无明确的立法与国际规则, 因此对于知情同意的实现可以参照医学人体试验的要求进行。根据相关国际规则及地区法律的规定, 知情同意应当包括“充分告知”、“信息理解”、“自愿接受”三个要素。“充分的告知”是指研究者对受试者应提供充分的信息, 包括但不限于研究目的、方法、资金来源、可能的利益冲突、研究预期收益和风险等。“信息理解”是指受试者能够真正的理解研究者告知的信息, 研究者对受试者传达项目相关信息时应尽量避用专业术语, 知情同意书也应对受试者利益有重大影响的应做重点醒目标识, 在受试者不理解的情况下应对其作出解释, 当受试者存在生理上理解障碍时应通过“最能理解无能力对象情形且代表他切身利益的第三方”代受试者处理信息并进行意愿表达;“自愿接受”是指受试者必须出于自己的意愿接受该项目研究, 成为其受试者, 知情同意的这个因素要求毫无强迫及过分影响。这是药品人体试验对“知情同意的要求”, 然而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毕竟不同于药品人体, 鉴于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的特殊性。笔者对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的知情同意还有如下几点建议:首先, 食品不具有药品的紧迫性和不可替代性, 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受试者不会出现疾病救治方面的“过分影响”状况, 但是仍然要充分保障受试者选择的充分自愿性;其次, 知情同意的实现有赖严格的监督管理, 要对执行知情同意的情况进行“全程监控”, 包括审查研究方案、知情同意书和研究过程的持续监督等环节。最后, 因为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关系到整个国家的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的切身利益, 因此应当将试验过程全程公开, 但是对受试者的隐私应当适当保护。

2. 伦理审查制度的建立。

人体试验中保护受试者权利的主要机制就是伦理审查。《赫尔辛基宣言》第15条规定:人体试验进行前, 试验方案必须提交给一个独立于试验者、发起人的试验伦理委员会做出审查、评论、指引和批准。伦理审查制度在CIOMS指南、ICH-GCP等国际指南和协定中都有规定, 其细分为机构内部审查和机构外部审查两种模式, 所谓机构内部审查模式是指在机构内部设置审查委员会, 作为研究机构的下属机构或组织, 其组成人员主要是研究机构内部人员, 代表性国家是美国、德国;所谓机构外部审查模式是指一套独立于研究机构之外的审查机制, 一般包括中央和地方两级, 其内部组成人员为非研究人员, 主要代表性国家是荷兰、丹麦等。我国目前针对生物医学人体试验伦理审查主要规定在《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 (试行) 》中, 根据该《办法》可知我国目前伦理审查是以机构内审查为原则, 以机构外审查为例外。但是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人情浓厚的熟人社会, 机构内部审查难免会因利益偏袒而造成审查流于形式, 不利于受试者利益的保护。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的开展更需要通过伦理审查来保护受试者利益, 因此笔者建议对于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应效仿荷兰等国家做法, 建立机构外审查机制, 这样才能保障审查的独立与公正性;另外, 关于审查委员会组成人员, 我国《办法》规定其从生物医学领域和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中推举产生, 并兼顾的性别和民族的衡平。但笔者认为伦理审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还应当由非专家的相关公民利益代表参与, 这样才能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和决定权, 保障伦理审查决定的利益兼顾性。

3. 受试者相关权利问题。

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是开展首先应注意的问题是对受试者权利的保障, 湖南黄金大米事件正是因为对受试者权利的忽视才闹的沸沸扬扬, 受试者在人体试验的过程中享有生命健康权、身体自主权、隐私权及财产权利等。基于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的特殊性, 笔者在此主要着重讨论隐私权和利益分享权。

从转基因大豆占世界大豆总量80%的情况来看, 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的结果牵涉的利益范围要远比医药人体试验大的多, 可以说与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要使得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认可, 难免要公布试验过程与报告使公众信服, 但是其中必然包含受试者个人信息, 于是怎样权衡公众关注与受试者隐私就成为一大难题。笔者认为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并不同于药品人体试验, 受试者自身并非拥有某种疾病, 多为健康人群, 并非会因信息的公布而产生公众歧视现象, 值得考虑的是若受试转基因食品的试验结果为非安全, 则研究者应当在征求受试者同意的情况下完全公布试验报告, 如受试者不同意的情况下则应当隐藏受试者必要个人信息, 保障受试者隐私。

在医药人体试验方面, 关于受试者的财产性利益, 尤其是对试验结果的利益分享权目前学界尚存争议, 主要争论点在于受试者对个人身体器官、血液等作为试验对象的特殊物的自愿放弃是否构成对其包含的遗传基因信息及其衍生的财产性权利的放弃。这一点确实是值得探讨的, 但是笔者认为与医药人体试验不同, 首先, 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是基于证明食品安全性而开展的, 其本身就是大规模商业化的前奏和必经之路, 并非在受试者基因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研发;其次, 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受试者为健康普通人而非患者, 其基因序列及遗传信息也并非像疾病患者存在研究特殊性;最后, 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受试者在试验中所承担的风险也较医药人体试验要小的多。所以一般情况下并不存在利益分享权问题, 若转基因食品人体试验过程中偶然有了安全性证明以外的新发现, 且可以用于商业化获利, 此时受试者是可以分享利益成果的, 具体的利益分配以合同的方式在试验之前列明即可。

谈谈转基因及转基因食品 篇11

【关键词】作物 转基因 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技术是基因工程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同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工程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并驾齐驱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

当前大多数人对转基因及转基因食品的认识一知半解,一听到到转基因就谈虎色变,其实这里面存在着很大的误解,需要对转基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要回答什么是转基因?什么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转入受体物种内,经过遗传信息的表达使受体物种具有某些特定的生物特性,如抗虫性、抗病性等。外源基因可也来源于本物种,也可来源于不同的亚种、种、科、属、目、纲。转基因食品就是被转入了外源基因的生物品种生长出的产品或加工成品。转基因技术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国际上转基因技术比较成熟,而且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主要应用在农作物上,被应用的转基因主要有抗除草剂、抗虫、耐储运等基因,主要转基因作物有棉花、大豆、玉米、蕃茄、甜椒等。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较大的国家有美国、巴西、阿根廷、印度、加拿大等。

从第一例美国于1986年开始种植转基因烟草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至2010年全球种植转基作物的面积已达1.48亿公倾,种植国家已达19个,中国种植面积只有350万公倾,只有美国的二十分之一。中国于1992年开始种植转基烟草,目前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有棉花、蕃茄、甜椒,现已培育成功的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种还未允许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目前国际国内对待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食品持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和观点,一种是以欧洲英国、法国、德国等为代表的保守派持反对的态度和观点,反对发展转基因作物和消费转基因食品,一种是以美国、巴西等为代表的开放派持赞同态度和观点,准许种植转基因作物和消费转基因食品。中国的大多数专家学者和政府基本上持反对态度和观点,不准许种植本国培育的转基因作物品种,但却允许大量进口美国、巴西的转基因大豆、玉米,种植美国的转基因蕃茄,一部分国人已经吃上了转基食品,“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做法实在令人费解。

其实转基因植物及食品在遗传理论上说是安全可靠的,转基因在生物化学上它属于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分子的组合片段,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才具有遗传信息功能,跟源本物种的内源基因的原理是一样的,转基因在植物体内经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最后被消化分解为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不再具备遗传功能,就如同蛋白质被人体消化分解成各种氨基酸后不再具备蛋白质的生物学特性,不会表达生物性状,因此说转基因在遗传上是安全可靠的。美国人吃转基因大豆、玉米、蕃茄已有10多年的历史,而且他们所吃的大豆有75%是转基因的,玉米有50%是转基因的,目前还未证实出现一例因吃转基因食品影响到身体健康的確凿案例。美国人的科学技术和聪明应该说是世界上领先的吧,他们都持赞同的态度,我认为国人也不必谈虎色变,这好比大家都知道手机会对人体产生辐射影响,但却仍然使用手机存在的潜存危害要小得多。我国目前对转基因植物及食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种植转基因作物必须经过农业部转基因管理委员会批准,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必须在包装物上有明显标注,消费者可自主选择。

随着今后我国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粮食安全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大力培育和种植转基因作物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增加食品数量,不失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若果到那时必将进行选择的话,中国只得大量进口转基因品种和转基因产品而付出更大的代价,以其那时要更多的付出,不如现今就采取积极的态度,支持培育和种植转基因作物品种,为国家争取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而不受制于人,且不是更好。

参考文献

[1]肖国樱、周浩, 中国转基因作物的主要争论问题与解读[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32(6):666-669.

[2] Clive James,2010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1,31(3):1-12.

如何看待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 篇12

一、几个相关的概念

基因, 是每一种有机体内部含有的遗传物质, 是生物及其特性可以世代延续下去的基本单位。人类以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体内都具有成千上万的基因。生物的特性就是靠基因的控制才得以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所谓“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转基因就是一种生物体内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或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中的过程。在自然界中, 这种过程是每天都在发生的, 它一般是通过有性生殖来实现的。而通常我们所说的转基因是转基因技术的简称, 是指通过人为干预, 有目的地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 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 引起生物体性状可遗传的修饰的技术。转基因生物就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 将外源DNA导入生物体基因组, 改变了遗传组成的生物, 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它在联合国公约《生物安全议定书》上被定义为凭借现代生物技术获得的遗传材料新异组合的活生物体。转基因食品就是指转基因生物的产品或者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加工品, 它可以是活体的, 也可以是非活体的。例如转基因油菜籽、转基因番茄、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棉花、转基因鱼、转基因大豆及其加工品等。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是1994年在美国投放市场的保鲜延熟型西红柿。近些年来, 动物、植物、微生物源的转基因食品研究发展非常迅速, 然而, 目前真正被批准上市的基本上都是植物性的转基因食品。

二、关于转基因生物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近年来,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基因工程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越来越多的转基因生物被成功研究出来,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在人类历史进步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首先, 通过该项技术可以提供人们所需要的特性, 改良培育新品种。如培养对地力消耗较少又抗倒伏的矮杆作物和抗干旱、耐盐碱、抗重金属且产量高的品种。在很大程度上, 它在解决不断增加的世界人口的粮食问题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 延长食品保存时间或增加营养成分。例如瑞士科学家培育出了一种富含β胡萝卜素的水稻新品种———“黄金水稻”, 将来可望结束发展中国家人口维生素A摄入量不足的状况;第三, 将抗虫防菌基因转入到作物中, 使作物本身产生抵抗病虫害侵袭的能力, 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 有利于环境保护;第四, 转基因技术及基因食物在医学方面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例如, 2005年, 莫斯科医学科学院与其他3家研究所联合研制出用转基因土豆培育抗B型肝炎疫苗的方法。有关专家指出, 该研究成果对利用植物培育抗病毒疫苗具有重要意义, 转基因土豆将可能成为培育抗病毒疫苗的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植物。同年, 美国科学家成功培育能有效抵御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发的牛乳腺炎的转基因奶牛。与普通奶牛相比, 转基因奶牛抵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能力大大加强了。现在科学家们已开始研究将抗痢疾有关的基因植入香蕉内, 以期制成口服疫苗, 降低治疗痢疾成本。事实证明了转基因技术比传统育种方法的优势, 显示了它独特的魅力。

然而, 任何功力强大的技术都如一把双刃剑, 它在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转基因技术也是如此。1999年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约翰·罗西在英国权威科学杂志《nature》中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 用撒有某种转基因玉米花粉的菜叶喂食蝴蝶幼虫会致其发育不良, 死亡率达到44%。这篇文章引起了人们第一次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的关注。虽然有专家指出, 这项实验并没有真正模拟自然界的真实状况, 但这不能打消公众对转基因生物可能危害自然环境的疑虑。其实, 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主要担忧在于环境方面。外源基因的导入可能会造就某种强势生物, 产生新物种或超级杂草、损害非目标生物、破坏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也即转基因生物存在潜在的环境安全问题。1995年, 加拿大首次商业化种植了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转基因油菜。几年后, 在种植转基因油菜的农田里发现了对多种除草剂具有耐抗性的、已杂草化的油菜植株。这种杂草化油菜已经遍布于草原农田里。它不但很难铲除, 而且还可能通过交叉传粉等方式, 污染同类物种, 使种质资源遭到破坏。然而, 目前尚没有任何确实的科学数据证明转基因生物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或自然生态系统。1998年, 英国的阿伯丁罗特研究所的普庇泰教授报道说, 幼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 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但是, 英国皇家学会对这份报告审查结果表明, 此项研究“充满漏洞”, 没有科学根据。对于转基因食品而言, 长期以来, 也没有任何报道表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身体健康有危害。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许崇任教授认为, 现有的转基因食品凡是经批准生产的, 都进行过安全评价, 食用是安全的。

三、正确认识转基因生物及转基因食品, 科学地利用和消费

上一篇:养老护理服务产业化下一篇:清香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