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作物

2024-08-25

粮油作物(共4篇)

粮油作物 篇1

1 华选7号 (玉米)

1.1 品种名称

华选7号。

1.2 品种来源

系四川华龙种业有限公司用自育系2032与外引系4011组配而成。

1.3 特征特性

春播全生育期120d, 叶色深绿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60~280cm, 穗位高105cm。花丝红色, 穗长24~26cm, 穗行数16~20行, 穗轴红色, 籽粒黄色、马齿型, 百粒重32g。经两年接种鉴定, 抗纹枯病, 中抗大斑病、小斑病, 感丝黑穗病。籽粒容重756g/L, 粗蛋白含量10.0%, 粗脂肪含量5.0%, 粗淀粉含量72.7%, 赖氨酸含量0.31%。

1.4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平丘A组区域试验, 两年18点次15增3减, 两年平均产量525.4kg/667m2, 比对照川单13增产7.4%;2004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555.7kg/667m2, 比对照川单13平均增产17.7%。

1.5 栽培要点

适宜中等肥力以上土壤栽培, 适宜密度为3200株/667m2。注意防治黑穗病。

1.6 适宜种植地区

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地区种植。

2 长玉13 (玉米)

2.1 品种名称

长玉13。

2.2 品种来源

该品种系山西省农科院谷子所于1998年引进山西省农科院作物所自交系H92-1为母本, 自选自交系1572为父本组配育成。由武胜县农科所和四川省种子站引进。

2.3 特征特性

春播平均生育期120d, 与对照相当。幼苗叶片绿色, 长势强。株型较平展, 穗上部叶片上冲。株高250cm, 穗位90cm, 总叶片数20叶, 雄穗花药黄色, 护颖绿色, 花粉量大, 雌穗花丝粉红色。果穗筒型, 穗长19.5cm, 穗行数16.4行, 行粒数35.4粒, 百粒重32.1g, 出籽率86.5%。品质测定结果:籽粒粗蛋白含量9.5%, 粗脂肪3.59%, 粗淀粉71.81%, 赖氨酸0.32%。抗矮花叶病、小斑病, 中抗大斑病、丝黑穗病, 感纹枯病。

2.4 产量表现

2002年参加四川省区试, 平均产量539.2kg/667m2, 比对照川单13增产7.82%;2003年续试, 平均产量508.4kg/667m2, 比对照川单13增产10.78%, 两年平均产量523.8kg/667m2, 比对照增产9.3%。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 5点次平均产量591.8kg/667m2, 比对照川单13增产15.2%。

2.5 栽培要点

春播, 在3月上旬至4月初为播种适期, 密度2800~3000株/667m2, 施足底肥、重施攻苞肥,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2.6 适宜种植地区

适宜我省平坝、丘陵、低山区域种植。

3 川麦42 (小麦)

3.1 品种名称

川麦42 (原名:川99-1572) 。

3.2 品种来源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用Syn CD768/SW3243//川6415选育而成。

3.3 特征特性

春性, 全生育期平均196d。幼苗半直立, 分蘖力强, 苗叶窄, 长势旺盛。株高90cm, 植株整齐, 成株叶片长、略披。穗长锥形, 长芒, 白壳, 红粒, 籽粒粉质-半角质。平均穗数25万/667m2, 穗粒数35粒, 千粒重47g。接种抗病性鉴定:秆锈病和条锈病免疫, 高感白粉病、叶锈病和赤霉病。2003~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4~806g/L, 蛋白质含量12.0%~11.5%, 湿面筋含量22.6%~22.7%, 沉淀值25~26m L, 吸水率54%~54%, 面团稳定时间1.4~3.9min, 最大抗延阻力325~332E.U, 拉伸面积70.0~71.8cm2。

3.4 产量表现

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上游组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354.7kg/667m2, 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6.3% (极显著) ;2003~2004年度续试, 平均产量406.3kg/667m2, 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6.5% (极显著) 。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390.9kg/667m2, 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3%。

3.5 栽培技术要点

适期早播, 播种期霜降至立冬。基本苗14~18万株/667m2, 较高肥水条件下适当控制播种密度, 防止倒伏。施纯氮10kg/667m2左右、磷7kg/667m2、钾肥7kg/667m2, 重施底肥 (50%) , 追施苗肥 (10%) 、拔节肥 (20%) 。注意防治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和蚜虫。

4 川育20 (小麦)

4.1 品种名称

川育20。

4.2 品种来源

SW3243//35050/21530, 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选育。

4.3 特征特性

春性, 中熟, 全生育期191d左右。幼苗半直立, 分蘖力强, 叶色绿, 生长势旺。株高92cm左右, 略开张、整齐, 成株叶片中等长宽、斜上举。穗层整齐, 结实性好。穗长方形, 长芒, 白壳, 白粒, 籽粒粉质、半角质, 均匀、饱满。平均穗数22.5万/667m2, 穗粒数39.5粒, 千粒重45.7g。抗倒力较弱。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慢叶锈病, 中感赤霉病, 高感白粉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0g/L、796g/L, 蛋白 (干基) 含量13.0%、13.99%, 湿面筋含量27.5%、29.3%, 沉降值23.5m L、24.7m L, 吸水率64.0%、68.2%, 稳定时间2.2min、2.1min, 最大抗延阻力185E.U、175E.U, 延伸性15.0cm、14.6cm, 拉伸面积36.8cm2、33.0cm2。

4.4 产量表现

2004~2005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372.4kg/667m2, 比对照川麦107增产6.5%;2005~2006年度续试, 平均产量386.8kg/667m2, 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9%。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364.1kg/667m2, 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3.53%。

4.5 栽培要点

立冬前后播种, 适宜基本苗12~15万苗/667m2, 宜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注意防止倒伏。

5 F优498 (水稻)

5.1 品种名称

F优498。

5.2 品种来源

江育F32A×蜀恢498。

5.3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55.2d, 比对照Ⅱ优838短2.7d。株高111.9cm, 穗长25.6cm, 有效穗数15.0万穗/667m2, 每穗总粒数189.0粒, 结实率81.2%, 千粒重28.9g。株型适中, 叶鞘、叶缘、颖尖紫色, 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0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7级;耐热性较弱。感稻瘟病和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2%, 长宽比2.8, 垩白粒率21%, 垩白度4.9%, 胶稠度80.5mm, 直链淀粉含量23.5%,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5.4 产量表现

2008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634.2kg/667m2, 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7%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产量608.4kg/667m2, 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2% (极显著)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21.3kg/667m2, 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9%, 增产点比率90.0%。2010年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582.6kg/667m2, 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5%。

5.5 栽培技术要点

5.5.1 育秧做好种子消毒处理, 适时播种, 培育多蘖壮秧。

5.5.2 移栽秧龄35~40d, 合理密植, 栽插1.5万穴/667m2左右, 每穴栽插2粒种子苗。

5.5.3 肥水管理

配方施肥, 重底肥, 早追肥, 后期看苗补施穗粒肥, 施纯氮10~12kg/667m2, 氮、磷、钾合理搭配, 底肥占70%, 追肥占30%。深水返青, 浅水分蘖, 够苗及时晒田, 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 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 后期忌断水过早。

5.5.4 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6 川谷优918 (水稻)

6.1 品种名称

川谷优918。

6.2 品种来源

川谷A×宝恢918, 由四川喜旺种业有限公司选育。

6.3 特征特性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60.2d, 比对照Ⅱ优838长2.1d。株高116.0cm, 穗长26.1cm, 有效穗数14.5万穗/667m2, 每穗总粒数175.2粒, 结实率79.0%, 千粒重31.4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4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 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3%, 长宽比2.8, 垩白粒率52.0%, 垩白度10.5%, 胶稠度82mm, 直链淀粉含量22.6%。

6.4 产量表现

2010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603.2kg/667m2, 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2011年续试, 平均产量610.2kg/667m2, 比Ⅱ优838增产5.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06.7kg/667m2, 比Ⅱ优838增产6.2%。2012年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629.2kg/667m2, 比Ⅱ优838增产9.3%。

6.5 栽培技术要点

6.5.1 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

6.5.2 秧龄35~40d大田栽插株行距16.7cm×20.0cm或16.7cm×23.3cm。

6.5.3 科学施肥

底追并重, 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 迟速结合、多元配合, 稳氮、增磷、增钾, 底肥60%、分蘖肥30%、穗粒肥10%;该品种对氮肥较为敏感, 在氮肥用量过大的情况下叶片偏大且易披垂, 要注意控制氮肥用量。

6.5.4 水分管理

坚持“平水移栽活棵、掌水护秧保苗、薄露发根促蘖、够苗轻晒控蘖、浅水孕穗扬花、干湿交替壮籽、排水落干促熟”的原则, 抽穗至灌浆期断水不宜过早。

6.5.5 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等病虫害。

6.6 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云南、贵州 (武陵山区除外) 、重庆 (武陵山区除外) 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粮油作物 篇2

专家团队:由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赵贵宾研究员、柴宗文、孙多鑫高级农艺师, 县区各单位各选1名研究员或高级农艺师组成。

适宜区域:在不保灌区旱作农业区域, 3年示范推广玉米全膜平铺覆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20万亩。

玉米全膜覆土平作高产栽培新技术集抑蒸保墒、节水速灌、稳膜防错、机械作业、除草节本、增密增产等技术为一体, 为促进灌区发展高效农业发展, 研发出了一条新型增产技术———不保灌区玉米全膜覆土平作高产栽培新技术。加快玉米播种、田间管理、机收机械化, 推广适宜玉米机械化作业的种植模式, 推进玉米生产标准化, 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和水平。集成保墒座苗、抗旱、节水、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标准化, 全面提升玉米产能。

◆操作要点

选地整地。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无石砾的地块, 茬口忌重茬。前茬作物收获后, 及时深耕灭茬, 耕深20厘米以上, 并及时耙耱保墒, 整平地面。结合深耕整地进行土壤处理, 用50%辛硫磷乳油7.5公斤/公顷加水10倍拌毒土或毒沙750公斤/公顷防治地下害虫。

合理施肥。秋施有机肥, 深耕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 施配方肥, 平均亩施磷二铵19公斤、硫酸钾6公斤做底肥或种肥, 尿素42公斤1/3做底肥或种肥, 2/3做追肥 (拔节和大喇叭口期) , 锌肥在拔节至孕期兑水40公斤叶面喷施, 增施总氮量15%~20%灌浆肥。

机械平铺覆膜。采用全膜平铺覆土种植技术, 膜上覆细土一般不超过1厘米厚度。机械作业一次性完成前茬微耕破碎、覆膜覆土。带宽幅120厘米, 用宽幅120厘米无色地膜平铺地面, 膜面中间稍高, 接茬处稍低。

品种选择。选用耐密高产抗逆晚熟良种。正规厂家生产的灌区品种主要是先玉335、中单909、良玉88、良玉99、农华101、DL1101、M751、登海618、联创808、M753等。要求发芽率不能低于95%, 纯度不低于98%。

密植播种。密度增加到7000株/亩。采用株距均匀的半精量、精量播种机单粒播种, 播种量应控制在每亩2.5~3公斤, 播种深度一般5~6厘米为宜, 若地墒不足应适当深播, 盖土减少水分蒸发。

节水灌溉。灌水量比半膜覆盖减少15~20立方米/亩·次, 全生育期节水100立方米/亩左右, 在全膜覆盖地块上灌水速度明显加快。

田间管理。苗期-拔节期用40%氧化乐果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玉米防治蚜虫和红蜘蛛;用2.5%敌杀死800~1000倍液或0.05%毒砂, 傍晚喷洒或撒苗行两侧防治地老虎;4~5叶龄选0.2%~0.3%硫酸锌溶液25~30公斤/亩喷施, 防缺锌症, 强化抗寒能力;大喇叭口期选用杀螟灵1号颗粒剂或科德拉颗粒剂防治玉米螟;灌浆成熟期选用6.78%阿维·哒螨灵EC1500倍液或20%丁氟螨酯DF1500倍液喷施防治红蜘蛛。

适时晚收。河西灌区9、10月份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玉米灌浆。从玉米苞叶开始变黄蜡熟初期, 每迟收1天, 千粒重增加5克左右, 亩增产5~10公斤左右, 应在10月中下旬开始收获。

机械收粒。甘肃省灌区玉米品种熟期较晚, 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偏高, 且缺乏烘干条件, 因此机械收粒主要以摘穗为主。有条件的区域实施机械粒收, 实现不落地收获, 能避免粮食的污染和霉变, 提高粮食品质。

灌区玉米全膜增密高产栽培新技术

专家团队:由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赵贵宾研究员、柴宗文、孙多鑫高级农艺师, 市级彭志云、宋朝辉研究员, 肃州区李兴元高级农艺师、王文平研究员, 凉州区张柏、徐喜俊高级农艺师。国家级专家顾问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博导李少昆研究员、博士王克如副研究员组成。

适宜区域:在河西及沿黄灌区大力开展玉米全膜增密高产栽培新技术推广面积达到88万亩, 力争项目区优良密植品种应用率达到100%, 机械化作业率达到50%以上, 示范区域产量超过现有大田产量的20%。在凉州区、民勤县、甘州区、高台县、临泽县、肃州区、高台县、瓜州县、金塔县实施。

灌区玉米全膜增密高产栽培技术是指以增加种植密度, 改种耐密品种, 改大田漫灌为全膜双垄沟灌, 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 改人工种植收获为机械化作业, 统一病虫害防治的栽培技术。该技术经甘肃省河西多点精准试验验证增产增效十分突出, 两次创造了全国玉米万亩高产记录, 2014年列为甘肃省粮食增产十大主推技术之一。

◆操作要点

选地整地。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无石砾的地块, 茬口忌重茬。前茬作物收获后, 及时深耕灭茬, 耕深20厘米以上, 并及时耙耱保墒, 整平地面。结合深耕整地进行土壤处理, 用50%辛硫磷乳油7.5公斤/公顷加水10倍拌毒土或毒沙750公斤/公顷防治地下害虫。

合理施肥。秋施有机肥, 深耕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 合理施用配方肥, 平均亩施磷二铵19公斤、硫酸钾6公斤做底肥或种肥, 尿素45公斤1/3做底肥或种肥, 2/3做追肥 (拔节和大喇叭口期) , 锌肥在拔节至孕期兑水40公斤叶面喷施, 增施总氮量15%~20%灌浆肥。

起垄覆膜。选用总带幅110厘米, 40+70厘米宽窄行全膜双垄。地膜选用厚度0.01毫米以上, 宽度120厘米无色地膜, 地膜用量135~150公斤/公顷, 最好采用对土壤无害的生物降解膜。

品种选择。选用耐密高产抗逆晚熟良种。正规厂家生产的灌区品种主要是先玉335、中单909、良玉88、良玉99、农华101、DK519、M751、登海618、联创808、M753等。要求发芽率不能低于95%, 纯度不低于98%。

密植播种。按40+70厘米的宽窄行种植, 株距17厘米, 种植密度增加到7000株/亩。采用株距均匀的半精量、精量播种机单粒播种, 播种量应控制在每亩2.5~3公斤, 播种深度一般5~6厘米为宜, 若地墒不足应适当深播, 盖土减少水分蒸发。

节水灌溉。推广全膜双垄沟灌技术, 亩节水160立方米, 节水率25%;膜下滴灌亩节水260立方米, 节水率45%;半膜平铺起垄沟灌亩节水130立方米, 节水率20%。

田间管理。 (1) 及时放苗、适时定苗。在幼苗出土时及时放苗, 在3~4叶期定苗; (2) 合理灌水。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乳熟期灌水, 一般6月上旬灌头水, 全生育期灌水4次; (3) 病虫害综合防治。苗期-拔节期用40%氧化乐果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玉米防治蚜虫和红蜘蛛;用2.5%敌杀死800~1000倍液或0.05%毒砂, 傍晚喷洒或撒苗行两侧防治地老虎;4~5叶龄选0.2%~0.3%硫酸锌溶液25~30公斤/亩喷施, 防缺锌症, 强化抗寒能力;大喇叭口期选用杀螟灵1号颗粒剂或科德拉颗粒剂防治玉米螟;灌浆成熟期选用6.78%阿维·哒螨灵EC1500倍液或20%丁氟螨酯DF1500倍液喷施防治红蜘蛛。

适时晚收。河西灌区9、10月份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玉米灌浆。从玉米苞叶开始变黄蜡熟初期, 每迟收1天, 千粒重增加5克左右, 亩增产5~10公斤左右, 应在10月中旬开始收获。

机械收粒。玉米机械收获是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目前机收玉米以摘穗为主, 但近年来收粒机械发展迅速, 籽粒直收机械, 让摘穗、剥皮、脱粒、秸秆粉碎还田一体化成为可能。有条件的地区要做到机械粒收, 实现不落地收获, 能避免粮食的污染和霉变, 提高了粮食品质。

小麦宽幅匀播高产栽培新技术

专家团队:由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胡箭卫研究员, 刘广才、杨文雄、杨俊海研究员, 周德录高级农艺师, 以及从事农机具企业工程师, 宁县、镇原、泾川等35个重点实施区域县区每县1名研究员或高级农艺师组成。

适宜区域:该技术由于实行机械化操作, 操作简便, 有效解决了小麦播种期劳动力紧缺的现状, 水旱地、冬春麦区皆适宜。

小麦宽幅匀播技术是以扩播幅、促匀播为核心, 改密集条播为宽播幅、改传统小麦窄行距为宽行距、改人畜力不规则条播为机引规则等行距宽幅匀播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将播幅扩大到8~12厘米, 以实现播量相对准确、子粒分布均匀, 提高出苗整齐度, 培育健壮个体, 构建合理群体。

◆主要技术内容

实行宽幅精准匀播, 提高播种质量。甘肃省小麦宽幅匀播高产栽培技术主要模式有灌溉地为10+10模式、旱地为10+12模式即播幅为10厘米, 空行距 (即两个播幅之间的空挡) 灌溉地小麦为10厘米、旱地小麦为12厘米, 灌溉地小麦行距 (播幅+空行距) 20厘米, 旱地小麦行距22厘米, 小麦宽幅匀播播种深度3~5厘米。

适度增密, 增加亩播量, 提高亩穗数。灌溉地春小麦一般亩播量较当地条播增加4~6公斤, 亩播量达到35~40公斤, 确保每亩基本苗50万~55万株;旱地冬小麦亩播量较当地条播增加2~5公斤, 亩播量达到14~20公斤, 同时要通过适度早播增加分蘖、培育壮苗, 有些地区还要高些, 确保每亩基本苗35万~45万株。

宽幅匀播机的选择。酒泉铸陇公司生产的2BJKF系列小麦施肥宽幅匀播机、小麦旋耕施肥宽幅匀播机。山东郓城工力公司生产的2BJK型系列小麦宽幅匀播机、小麦施肥宽幅匀播机、小麦旋耕施肥宽幅匀播机、小麦 (施肥) 宽幅匀播机、小麦旋耕施肥宽幅匀播机。

旱地黑色全膜马铃薯垄上微沟高产栽培技术

专家团队:由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赵贵宾研究员、熊春蓉研究员、岳云、朱永永高级农艺师组成。

适宜区域:适宜年降雨量250~400毫米的平凉、定西、白银、兰州、临夏等5个市 (州) 干旱区域。

旱地黑色全膜马铃薯垄上微沟高产栽培技术是被实践证明的农业新技术。该技术近年来在会宁县半干旱山区的推广中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得到了本行业内专家的认可, 入选甘肃省十大粮油作物栽培丰产高效新技术, 该技术改弓型垄面为M型垄面, 解决了大垄中间部位始终较干的问题, 实现了降雨资源的最大化集纳保蓄和高效利用;改侧播为垄上脊播, 增加了土壤熟土层厚度及薯块有效生长空间, 使薯块生长均匀, 有效提高了马铃薯商品率。

◆主推技术

规格起垄、垄上开微沟和及时打渗水孔。即在原垄作侧播模式基础上, 垄宽由70厘米增加至75厘米、由40厘米增加至45厘米, 幅宽120厘米与四轮拖拉机的轮距配套, 75厘米垄宽与马铃薯收获机工作面吻合, 在垄面中间再开一条10厘米深的集雨沟, 使垄面成为“M”型, 同时微沟内每隔50厘米打一渗水孔。

规格起垄。起垄覆膜可采用人蓄力及一体机起垄, 起垄时可先用划行器沿等高线划线后再进行起垄, 人蓄力起垄时用划行器边划行边起垄, 按幅宽120厘米, 垄宽75厘米, 垄沟宽45厘米, 高15厘米, 垄脊微沟10厘米起垄, 用90厘米宽的除草膜覆盖垄面, 垄沟不覆盖, 或用120厘米的除草膜覆盖垄面垄沟, 垄土力求散碎, 忌泥条、大块, 起垄后要进行整垄, 使用整垄器, 使垄面平整、紧实、无坷垃, 垄面呈“M”型。覆膜要达到平、紧, 两边用土压严压实, 同时每隔2~3米横压土腰带, 以防被风掀起和拦截垄沟内降水径流。覆膜一周后要在垄沟内打渗水孔 (或机械一次性打孔) , 孔距为50厘米, 以便降水入渗。

因需调密。生产追求的目标不同, 密度配置要求不同, 生产上密度配置要依生产目的而定, 以商品生产为目的追求高商品薯产量及产值时, 播种密度以3420~3482株为宜, 即穴距为0.32~0.33厘米;以生产种子繁种为目的追求高鲜薯产量及结薯数量时, 播种密度保证在3600株以上, 即穴距为0.32厘米以下。

马铃薯地膜高垄覆土高产栽培技术

专家团队:由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赵贵宾研究员、熊春蓉研究员、岳云高级农艺师, 朱永永高级农艺师组成。

适宜区域:主要在灌区 (含补灌区) 和二阴区两种不同生态区实施。灌区主要在山丹县、民乐县、永昌县、凉州区、靖远县、平川区、临洮县、榆中县、皋兰县、武都区。二阴区主要在兰州市、永登县, 天祝县、古浪县、永靖县、渭源县、临夏县、陇西县、张川县、西和县。

马铃薯地膜高垄覆土高产栽培技术是被实践证明的农业新技术。该技术是在普通地膜覆盖栽培的基础上, 借鉴土壤压砂覆盖技术, 通过2~3次垄面培土, 在地膜上覆盖厚度5~8厘米的土层, 形成高垄, 达到自然出苗和半沟量灌水防淹的栽培效果。具有自然出苗省劳力、地膜田中不见膜、保墒调温防绿薯、高垄防淹土疏松等特点。

◆核心技术

选地。宜选择麦类、豆类、玉米等茬口, 或3年内未种植马铃薯以及其他茄科作物、胡萝卜、甜菜等耗钾量大的作物的田块。土壤质地以沙壤土为最佳, 地块尽量平整, 否则灌水易出现淹垄。

施肥。每亩施腐熟的农家肥2000公斤, 尿素20~25公斤, 过磷酸钙50公斤、颗粒硫酸钾30~40公斤、硫酸锰1.5公斤、硫酸锌 (必须晒干) 1.5公斤, 提倡结合秋耕深施农家肥, 化肥可在播种时深施于垄底中部, 防止化肥烧种。

起垄。一般垄底宽80~85厘米, 垄沟宽40厘米, 垄高25~30厘米, 垄上土壤力求细碎, 忌泥条大块。

播种。在当地小麦出苗初期开始播种, 每垄播2行, 行距25~35厘米, 深度13~15厘米, 穴距根据品种调整, 大西洋16~18厘米, 普通品种35~40厘米。

铺膜。播后覆膜。选用幅宽120~140厘米、厚0.010毫米的黑色地膜。作业时通过拉拽使地膜紧贴地面, 易于顶膜出苗, 保证垄侧地膜无破损, 以免从破口进水, 造成垄土板结, 覆膜后随即按2米间距压小土堆, 防止大风揭膜。

覆土。苗前覆土。一般宜在播种后15天左右, 培土宽度应尽量宽, 厚度4~5厘米, 培土要匀散碎。如果使用机械播种, 地温高, 可播种覆土同时进行, 若需在苗前灌水补墒, 为避免水后取土不便, 应在灌水前1~3天培土, 将土集中堆放在垄顶, 使地膜尽量外露, 以免地温降低过大, 待浇水后再择时将土整平, 苗后培土的目的是封口补漏, 须在苗齐后进行第2次培土, 厚度1~3厘米。终花期可再次培土, 总培土厚度达到5~8厘米。

灌水。对有补灌条件的产区, 起垄后出苗前, 若底墒不足应浅灌水一次, 灌水量以少半沟为宜, 每亩灌水25~35立方米;在现蕾期前后灌水, 灌水量以半沟为宜, 每亩灌水40~45立方米;切忌过量或淹垄, 淹垄越早, 其危害越大。收获前20天停止灌水。

地膜的清除。覆土后减轻了地膜的老化, 机械采收时大多数地膜容易被机犁整条拉出, 人工采收时先将覆土除去再将地膜拽走, 少数遗留的地膜仍要彻底拣出, 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值得注意的是, 为保证薯芽破膜顶土自然出苗, 一要选用黑色地膜, 黑膜较白膜韧性低;二要通过铺膜的拉拽, 使地膜紧贴地面, 不留空隙;三是膜上要有一定厚度的土层, 对少数没能顶膜者要人工辅助放苗, 无补灌条件的旱作区, 需底墒充足, 否则影响出苗, 地温偏低的高海拔区会出现生长缓慢的情况。

春油菜区域增产模式攻关新技术

专家团队:由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李城德研究员, 甘肃省农技总站专门从事油料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及山丹、民乐、天祝、临潭、积石山、和政等县区每县1~2名高级农艺师组成。

适宜区域:主要在山丹县、民乐县、天祝县和南部二阴山区的和政县、积石山县、临潭县等春油菜主产区实施, 辐射带动永昌县、临夏县、康乐县、渭源县、卓尼县等春油菜县区。

春油菜是甘肃省特色优势油料作物, 年种植面积120万亩左右。由于自然灾害频发, 栽培技术水平不高, 导致近年来产量徘徊不前, 效益不高, 面积萎缩。为了进一步提高甘肃省春油菜栽培技术水平, 使春油菜大面积均衡增产、带动产量上台阶,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实施了春油菜等特色作物高产模式攻关新技术。祁连山北麓不保灌区及南部二阴山区面上目标亩产为220公斤以上, 片上目标亩产为250公斤以上, 点上目标亩产为300公斤以上;祁连山北麓保灌区面上目标亩产为270公斤以上, 片上目标亩产为300公斤以上, 点上目标亩产为330公斤以上;总体该区域的春油菜平均亩产量达到250公斤以上, 非项目区增产幅度10%以上。

◆主推技术

片上。针对海拔高、早晚霜危害和不保灌区干旱频发的现状, 在山丹、民乐主推全膜平铺穴播、全膜微垄沟播栽培技术, 在积石山等半干旱区推广膜侧沟播栽培技术。

面上。推广“一推四改”为核心、“一拌两喷”为辅助的集成技术。“一推”即推广以青杂5号、7号、华协1号等甘蓝型高产双低杂交品种、“四改”即改撒播为精量机械播种、改传统施肥为测土配方施肥、改病虫害分散防治为统防统治、改人工收获脱粒为人工、机械分段式收获;“一拌”即药剂拌种防虫。

点上。开展新品种 (系) 引进筛选、新机具的引进和合作研发及不同区域适宜不同栽培模式试验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节水栽培新技术, 降水高效利用增产机理等方面研究。

粮油作物间套复种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

专家团队:由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李城德研究员、陈其鲜高级农艺师, 推广实施县区单位各1名研究员或高级农艺师组成。

适宜区域:酒泉市的肃州、玉门、瓜州, 张掖市的甘州、高台、临泽, 武威市的凉州、古浪, 金昌市的金川区、永昌县, 嘉峪关市, 白银市的靖远、平川、景泰、会宁、白银区, 兰州市的永登、皋兰、榆中, 定西市的临洮、通渭、安定, 天水市的秦州、麦积、甘谷、武山、秦安, 平凉市的崆峒、灵台、泾川、静宁, 庆阳市的西峰、镇原、宁县、正宁、合水、庆城、华池、环县, 陇南的武都、成县、徽县、西和、礼县等12个市 (州) 的42个县 (区) 。

间套复种技术是集高产、高效和多熟制于一体的栽培技术, 发展粮油作物间套复种技术不仅能高效利用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 还能充分利用空间、时间, 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扩大粮油作物种植面积, 增加单位面积产出, 拓宽结构调整的空间。在甘肃省耕地面积少, 劳动力充足的区域, 间套复种技术的有效推广, 对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方面, 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推技术

河西及中部春播区主要推广:玉米 (向日葵) 套种孜然、早熟马铃薯套种玉米、麦后复种小油菜 (饲用油菜) 、麦后复种蔬菜 (胡萝卜、娃娃菜) 、冬油菜北移区冬油菜后茬复种杂粮 (蔬菜、早熟向日葵、马铃薯) 等技术模式;陇东、陇南及中部冬播区主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套种冬油菜, 旱地全膜双垄沟玉米 (马铃薯) 套种大蒜, 旱地全膜大蒜套种大豆 (向日葵、谷子) 、旱地复种地膜豆角 (蔬菜) 、冬小麦 (冬油菜) 复种大豆 (杂粮、蔬菜) 等技术模式。

粮油作物全膜多茬轮作轻简化栽培新技术

专家团队:由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李世成研究员、赵小文高级农艺师, 县区单位各选1名研究员或高级农艺师组成。

适宜区域:实施区域为年降雨量在250~550毫米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区, 围绕全省10个市 (州) 的50个旱作农业项目县 (区)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为基础实施全膜多茬轮作轻简化栽培新技术。在榆中、会宁、安定、通渭、陇西、漳县、庄浪、静宁、环县、华池、甘谷、秦州、麦积、广河、永靖15个县区实施。

粮油作物全膜多茬轮作轻简化栽培新技术以两年或三年为一个周期的作物轮作制度循环单元, 就是在前茬全膜覆盖种植作物收获后, 不揭膜、不翻耕土地, 在原地膜上继续播种玉米、马铃薯、小麦、油菜、向日葵、蔬菜等下茬作物, 实现了一次覆膜连续种植两茬或多茬作物, 在延长地膜使用年限的同时, 实现了节本增效、合理轮作倒茬和轻简化栽培, 切实增加了地膜的利用率, 提高了复种指数, 实现了旱作区粮油作物的全膜多茬轮作和轻简化栽培, 实现了“量、质、效和绿色生态”的目标, 也为甘肃省旱作农业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做了有益的探索和补充, 大力推广该项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推技术

主要技术模式:主要是两年两茬、两年三茬、三年三茬3种栽培模式。

(1) 两年两茬模式。即:

全膜玉米 (小麦) →冬油菜 (小油菜) (小麦) →冬小麦;

全膜玉米 (小麦) →胡麻;

全膜玉米 (小麦) →谷子;

全膜玉米 (小麦) →玉米;

全膜玉米 (小麦) →糜子;

全膜玉米 (小麦) →马铃薯;

全膜玉米 (小麦) →蚕豆;

全膜玉米 (小麦) →大豆;

全膜玉米 (小麦) →扁豆;

全膜玉米 (小麦) →荞麦,

全膜玉米 (小麦) →向日葵;

全膜玉米 (小麦) →蔬菜等经济作物。

(2) 两年三茬栽培模式。即:

全膜玉米 (小麦) →冬油菜→夏大豆 (甜玉米) ;

全膜玉米 (小麦) →冬油菜→架豆王 (西葫芦) ;

全膜玉米 (小麦) →冬小麦→大白菜。

(3) 三年三茬栽培模式。即:

全膜玉米 (小麦) →玉米→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全膜玉米 (小麦) →玉米→冬小麦;

全膜玉米 (小麦) →玉米→冬油菜;

全膜玉米 (小麦) →玉米→豆类;

全膜玉米 (小麦) →玉米→胡麻;

全膜玉米 (小麦) →玉米→糜谷类;

全膜玉米 (小麦) →玉米→向日葵。

◆注重解决的技术要点

延长地膜 (优质耐候厚度0.01毫米地膜) 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将全膜覆盖的时间由6个多月延长到19个月或31个月 (3月~第二年的10月或第三年的10月) , 大大延长地膜的使用寿命。

实现多茬轮作。种植作物由玉米、小麦改为种植玉米、马铃薯、冬油菜、冬小麦、胡麻、向日葵以及经济作物等多种作物。一次铺膜种植一两茬作物改为种植多茬作物, 且多个茬口两年或三年一个循环, 实现多茬轮作栽培, 有效解决旱作区轮作倒茬的现实问题。

实现节本、轻简化栽培。采用免耕作业, 在有残茬和地膜覆盖的地表实现播种、施肥、施药作业, 简化工序, 减少机械翻耕次数, 减少地膜等物资投入, 节约劳力, 亩可降低生产成本150元以上, 配套完善农艺农机操作技术, 在节本增效的同时, 实现轻简化栽培。

推动加厚地膜的应用。推动旱作区对加厚、耐老化专用地膜的应用, 延长田间地膜覆盖周期, 相对减少单位土地面积地膜的使用量, 减轻废旧地膜回收压力。

进一步完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在提高农田水分保蓄和降水集流利用效率, 解决甘肃省旱作区多年来因春旱严重而不能适期播种, 或播种后出苗困难、出苗不全、苗情差的问题。拓宽垄沟播技术后茬作物的应用范围, 提高全膜覆盖技术应用效益, 进一步完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保护生态环境。地膜周年覆盖, 冬春季可增加地温, 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 使土壤保持良好的通透性。地膜周年覆盖, 减少水土流失, 特别是减少冬春季土壤的风蚀和水蚀,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优质大豆区域增产高效栽培新技术

专家团队:由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李世成研究员、赵小文高级农艺师, 环县、华池、庆城等县区高级农艺师各1名, 省农技总站技能鉴定与体系科农艺师3人组成。

适宜区域:在环县、华池县、庆城县、镇原县、宁县、正宁县、灵台县、泾川县、庄浪县、会宁县、麦积区、徽县、成县、两当县、康县、武都区、凉州区、西峰区、合水县推广区域。

大豆是甘肃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年统计种植面积140万亩左右。当前, 由于适宜区栽培技术水平不高, 大豆产量低而不稳, 为了提高大豆主产区栽培技术水平, 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改善品质, 增加效益, 在主产区推广大豆区域增产高效栽培新技术。通过典型示范和推广, 促进大豆平衡增产, 全面提升甘肃省大豆栽培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

◆主推技术

旱地大豆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选择厚度为0.01毫米, 宽140-120-80厘米的抗老化耐候地膜。耙松平整土壤再覆膜, 覆膜与膜上覆土一次完成, 覆膜依据土壤墒情而定。当墒情好时可提前覆膜适时播种, 墒情差则等雨抢墒覆膜适时播种, 覆膜后要防止人畜践踏, 以延长地膜使用寿命, 提高保墒效果。亩产大幅度增加, 效益明显。

旱地大豆全膜双垄侧播栽培技术:该技术主要是解决垄沟湿度过大, 下籽播种有困难和播种后容易出现板结等对双子叶植物造成出苗难、全苗难等问题的一项高产栽培技术。做到顶凌覆膜。覆膜5~7天后在垄沟内打渗水孔, 以使降水下渗。当5~10厘米土壤温度稳定达到10~12℃时, 播种较为适宜。地膜大豆播种一般应比露地适当推迟播期5~7天。一般在4月下旬。播种方法用点播器在小垄沟内距膜侧3厘米左右处播种 (垄沟内种植播后遇雨易板结) , 每穴播2粒, 播种深度3~4厘米。

旱地大豆全膜微垄沟播栽培技术:地膜选择同上。在打磨好的地上先用行距50厘米的划行器划行;然后用50厘米间距的起垄机全田等距离起微垄, 垄宽50厘米、垄高5~10厘米;再用宽120厘米的地膜全地面覆膜, 膜与膜相接处在垄面中间位置。

旱作区幼龄果园套种大豆栽培技术:在果树栽植后第1~2年树盘营养带宽必须保证1.2米以上, 套种带2.8米;第3~4年树盘营养带宽2米, 套种带宽2米中, 顶凌覆膜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人工起垄或者是采用轻简的起垄覆膜机进行起垄覆膜, 先按大小垄规格划出大小行, 在地边留出35厘米, 沿边线35厘米划小行边线, 然后一小一大划完全田。再用步犁按行线起垄, 使大垄宽70厘米、高10厘米, 小垄宽40厘米、高15厘米。

《特色杂粮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之糜子高产高效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专家团队:由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胡箭卫研究员、刘祎鸿高级农艺师, 县区单位各1名研究员或高级农艺师组成。

适宜区域:以平凉、庆阳、白银、武威、甘南四市 (州) 为主, 重点选择西峰、庆城、环县、华池、合水、正宁、宁县、镇原、崆峒、泾川、灵台、崇信、静宁、靖远、会宁、合作、天祝等县 (区) 推广实施。年均推广糜子、谷子、荞麦、青稞等特色杂粮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200万亩。

糜子全膜覆土穴播技术集成覆盖抑蒸, 膜面集雨于一体, 可大幅度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有效解决旱地糜子生育期缺水和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 增产效果显著。

◆主推技术

选地、整地:糜子对土壤和茬口要求不严格, 粘土、壤土、沙土均可种植。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肥沃、坡度15度以下的地块种植。前茬以豆类、小麦、马铃薯等作物为好。当年前茬作物收获后, 及时深耕灭茬, 耕深20厘米以上, 土壤封冻前镇耱一次, 翌年早春顶凌耙耱, 播前浅耕, 随耕随耱, 土壤墒情差时, 镇压提墒, 达到“上虚下实无坷垃, 干净细碎无根茬”, 为播种出苗创造良好土壤条件。

合理施肥:糜子对肥料反应敏感, 基肥最好在秋耕打耱收口时一次性施入。一般亩施优质农家肥2500~3500公斤以上, 尿素8~10公斤, 过磷酸钙25公斤, 硫酸钾5公斤。

品种选择:选用熟性适中、高产优质、抗逆性和抗倒伏能力强、适合当地积温条件的优良新品种, 如陇糜5号、陇糜7号、陇糜8号、陇糜9号、陇糜10号等。

种子处理:播前要精选种子, 剔除土块、杂草种子以及秕子和破损籽粒等。播前晒种2~3天, 以增强种子活力和发芽势。播前用种子质量0.2%~0.3%的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 或种子质量0.5%的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以防糜子黑穗病。

覆膜覆土:地膜一般选用厚度为0.01毫米、宽度为120厘米的抗老化地膜。全地面平铺地膜, 不开沟压膜, 下一幅膜与前一幅膜紧靠对接, 膜与膜之间不留空隙, 不重叠。在膜侧就地取少量土均匀撒于膜面, 取土时尽量不要挖坑, 边取边整平。膜上覆土必须用细绵土, 切勿将土块撒在膜面上, 以免影响播种质量。膜上覆土要均匀, 厚度1厘米左右, 覆土不留空白, 地膜不能外露。

适期播种:当5~10厘米土层温度稳定在10~12℃时应及时播种, 一般为5月中下旬。

合理密植:地膜糜子播种时用穴播机播种, 每穴下籽2~4粒为宜。行距20~25厘米, 穴距15厘米, 播深3~5厘米。肥力好、水平高的地块应稀植, 亩保苗5万株;肥力差的地块适当密植, 亩保苗8万株。如果春季干旱少雨, 播种时可适当增加下籽量。

田间管理:

(1) 间苗、定苗:出苗后及时检查, 注意放苗, 如有穴苗错位, 膜下压苗应及时处理。3~4叶时要及早进行一次间苗, 间苗时注意拔掉病、小、弱苗, 去杂留纯。5~6叶期定苗, 每穴留3~5株, 缺苗处要在邻穴处多留苗。

(2) 防治杂草:全膜糜子杂草生长较快, 除采取膜上压土, 人工踩踏外, 对播种孔长出的杂草要及时拔除, 谷莠草是糜子的伴生杂草, 苗期与糜子形态相似, 不易识别, 要注意及时人工拔除, 也可于播前每亩用50%扑灭津可湿性粉剂0.3公斤兑水40公斤喷雾处理土壤。

(3) 病害防治:糜子病害主要有黑穗病和黄矮病。黑穗病播前用种子量0.2%~0.3%的50%甲基托布津拌种或0.2%~0.3%的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拌种。黄矮病每亩用10%吡虫啉3000倍或2.5%高效氯氟氰菊脂1500倍加天达2116 (粮食专用型) 600倍混合喷雾防治。

(4) 雀害防治:糜子抽穗后, 要驱赶麻雀、严防雀害, 降低损失。

粮油作物 篇3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意见》 (渝府发[2012]72号) 文件明确指出:重庆市粮油产业要推广良种良法, 开展高产创建, 实施错季发展、轮种轮植, 充分挖掘增效潜力[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着力保供给促增收的意见》 (渝府发[2012]19号) 更是明确提出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三个效率”, 稳定全市粮油生产[3]。因此, 要稳定重庆市粮油生产, 完成“保供增收”两大目标, 必须改变过去只重视单一粮油作物单项生产技术的增产增收效益, 加强重视对粮油作物实施推广良种良法、开展高产创建和实施错季发展、轮种轮植等特色高效综合生产技术体系, 降低粮油种植综合生产成本, 提高粮油作物的单产和总产, 提升粮油作物综合生产技术经济效益, 才能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稳定重庆市粮油生产面积, 实现“重庆市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两大总体目标, 推动重庆市现代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 大力推广良种良法, 实现增产节本增效

先进的农业机械和设备是现代农业的前提, 良种良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 只有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 才能把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做大做强, 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在于科技进步, 农业科技进步最重要的标志是良种培育与应用。良种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一, 它既是育种技术创新应用结果, 又是生产技术得以发挥载体, 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作用[4]。因而, 良种是提高粮油作物生产效益的重要物质保障。重庆只有根据丘陵山地生态特点加快推广应用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的粮油作物良种, 不断提高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 才能有力地推动粮油作物品种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良种还需良法配, 只有优良的粮油作物与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结合应用, 才能让优良的种性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实现增产增收, 使种植优良品种最大效益得以体现, 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因而, 在粮油作物良种良法配套推广中要充分认识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特征特性;要科学引种做到良种良法相结合;要注意掌握引种、试验、示范、推广的衔接性;要严格把优良品种推广的时限性, 合理搭配种植;要最大限度发挥优种增产潜力;要推广优良品种必须了解当地生态环境条件;要尊重并适应农民对品种的种植习惯;要良种良法相结合要贯穿于种子销售服务全过程;要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新品种配套技术的推广[5]。就重庆生态区域而言, 只有通过集成适宜于不同生态区域的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设施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病虫鼠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及粮油品种合理搭配技术等, 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效潜力, 实现种植粮油作物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

2 全面开展高产创建, 增强示范引领生产作用

随着突破我国1.2亿hm2耕地保护红线的形势日益严峻, 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单产来保障我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唯一的选择。我国主要农作物高产创建是在农业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的大背景下, 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的稳定供应而实施的一项战略性举措[6]。我国主要农作物高产创建自2008年启动实施来, 以农业生产县为项目承担单位, 以万亩示范片建设为载体, 集约项目, 集中力量, 集成技术, 主攻单产, 改善品质, 提高效益, 通过典型示范, 促进均衡增产[7]。自重庆2008年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以来, 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 整合项目资金, 创新运行机制, 强化科技支撑, 推广集成技术, 培育种植大户等措施, 为优化粮油产业结构、促进大面积粮油生产均衡增长、全面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粮油高产创建成效十分显著[8]。

重庆市实施粮油高产创建5年以来, 成效十分显著, 较好地示范引领了全市粮油生产发展。 (1) 高产示范片年年大幅增长, 全面覆盖主体作物, 实施面积从2008年0.61万hm2上升到2012年20.00万hm2, 涉及水稻、油菜、玉米、小麦、马铃薯、大豆、花生、高粱、蚕豆、绿豆、荞麦、甘薯等12个作物; (2) 种粮农户增产增收明显, 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 据统计5年来高产创建万亩片粮油种植户均增收400元, 重庆市大田粮食每667 m2产量从2007年的330.3 kg提高到2012年的343.3 kg, 2012年油菜种植面积达20.45万hm2, 总产达37.7万t创历史最高水平; (3) 单产潜力不断挖掘, 高产纪录不断刷新, 2009年开县中稻+再生稻平均每667 m2产量达1238 kg创造了全球同纬度“中稻+再生稻”栽培模式单产的历史记录, 2012年巫溪尖山镇刷新了玉米套作田块最高单产每667 m2达760.18 kg, 比大面积产量高1倍以上。 (4) 集成应用一批高产技术, 轻简高效和机械化生产技术趋于成熟, 水稻机插高产及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玉米增密技术、马铃薯稻草免耕栽培技术、双低油菜机械化栽培技术、糯高粱双季高产栽培技术等近20项粮油生产高产高效技术广泛推广应用; (5) 培育粮油知名品牌, 部分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通过引导龙头企业争先参与高产创建, 培育了“金佛山贡米”等重庆市名牌农产品43个、无公害农产品60个、绿色食品104个、有机食品9个; (6) 培育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 规模经营进展明显, 据调查统计2012年全市3.33 hm2以上种粮大户达到1996户, 比2008年增加749户; (7) 深化完善了农技服务与群众联系, 提升了农技推广工作服务水平, 通过高产创建在重庆市逐步形成了“市级专家团队—县级责任专家—包户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新型农技推广工作机制。

3 实施错季发展、轮种轮植, 充分挖掘粮油作物增效潜力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就应结合重庆市自然生态气候资源, 实施错季发展、轮种轮植主要粮油作物, 与乡村旅游产业结合拓宽粮油发展空间, 实施“粮兼蔬”战略来充分挖掘粮油产业内部效益的潜力。近年来, 重庆市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市民的欢迎, 潼南县油菜花节、红高粱节等粮油作物景观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由于粮油作物观花等景观时间相对较短, 往往导致旅游季节出现“井喷”现象, 过后又出现“无人问津”的景象, 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短游”的致命瓶颈问题。因而, 重庆市应该根据错落的生态气候条件, 统一规划错季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同时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和体验项目, 增加以粮油基地为核心的旅游产业长久吸引力, 破解乡村旅游“短游”瓶颈问题。

粮食产业还可与蔬菜产业相结合, 通过错季发展、轮种轮植, 实施“粮兼蔬”发展战略, 既可提高种植经济效益, 还可以通过发展循环农业, 培肥地力、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充分挖掘粮油产业内部效益的潜力。比如北方马铃薯一般8—9月收获上市, 而现在重庆市马铃薯最早4月就上市了, 1年还可种上3茬马铃薯, 再结合高山与平坝后错季发展、轮种轮植, 完全可以充分实现重庆市周年化供应新鲜的菜用马铃薯。同时应充分注意开发利用粮油生产中的闲置资源, 改变种植模式, 增加种植的密度与频度, 挖掘粮油产业内部潜力。比如重庆市的旱地耕制改革重点是加强节本增效的间套作种植模式, 推广适合重庆地区旱地的“麦/玉/苕”、“麦/玉/芋”、“麦/玉/豆”、“麦/玉/豆//苕”、“麦/豆/苕”、“麦/高/苕”、“麦/花/苕”、“麦//胡/玉/苕”、“麦//蔬/玉/苕”等多元多熟制间套作种植模式和配套栽培技术[9]。水田耕制改革重点是加强节本增效的间套作种养模式, 如多水区实施水稻田中养鱼、养鸭等, 缺水地区实施水旱轮作推广稻油种植模式、稻菜种植模式等。

摘要:从提高重庆市粮油作物生产技术综合经济效益、加快重庆市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角度出发, 重点介绍提高重庆市粮油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三大生产技术体系, 即大力推广良种良法, 实现增产节本增效;全面开展高产创建, 增强示范引领生产作用;实施错季发展、轮种轮植, 充分挖掘粮油作物增效潜力。

关键词:粮油作物,良种良法,高产创建,生产技术,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统计年鉴 (2012)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意见 (渝府发[2012]72号) [Z].重庆市人民政府, 2012.

[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着力保供给促增收的意见 (渝府发[2012]19号) [Z].重庆市人民政府, 2012.

[4]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庆市农作物良种创新工程成果汇编 (2006—2010) [Z].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1.

[5]米清怀.谈谈良种良法配套推广的有关问题[J].种子科技, 2012, (9) :17-19.

[6]孔巍, 王秀清, 李晶宜, 等.高产创建项目技术效率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 33 (2) :34-39.

[7]张长生, 孔魏, 张佳, 等.关于高产创建项目工作的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 2010, (5) :11-14.

[8]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市实施粮油高产创建五年成效斐然[EB/OL].http://www.cqagri.gov.cn/detail.asp/pubID=566420, 2013-03-08.

粮油作物 篇4

从图中可以看出, 2011~2013年上半年小麦价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2013年前三季度小麦价格与2012年和2011年相比有明显提高, 均价在2468元/吨。从2011年及2012年价格走势的变化及当前小麦市场供需情况来分析, 受政策对小麦市场的长期支撑、小麦市场需求进入季节性旺季、政策性粮源库存少等因素影响, 预计2013年第四季度小麦价格将呈现走强态势。

2011~2013年前三季度全国大豆平均收购价格走势比较

从图中可以看出, 2013年前三季度大豆的总体价格高于2011年和2012年, 从第二季度末价格呈逐步下滑趋势, 到第三季度末时, 价格略低于去年同期价格。分析2011、2012年价格走势变化规律和当前大豆市场供需情况, 10月份新产大豆上市, 但产量较往年有所下降, 价格将止跌回涨;同时美国大豆价格或将下降, 将对我国大豆价格产生不利影响。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 预计2013年第四季度全国大豆平均收购价格将平稳运行。

2011~2013年前三季度全国玉米平均收购价格走势比较

从图中可以看出, 2013年前三季度与2012年前三季度玉米收购价格比较一致, 均价保持在2254元/吨左右。从2011、2012年价格走势的变化及2013年玉米规模化生产及机械化作业情况来分析, 预计2013年第四季度全国玉米收购价格以平稳为主且稳中有升。

2011~2013年前三季度全国粳稻平均收购价格走势比较

上一篇:算法案例下一篇:城市园林绿化及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