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标准与法规

2024-10-04

粮油标准与法规(共10篇)

粮油标准与法规 篇1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 而课程教学又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在“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理念指导下,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设计应以工作岗位为范畴,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将知识与能力及素质要求加以融合, 在使学生完成项目 (学习情境) 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设计的思路

课程设计的开发思路如图1所示。首先,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 进行职业岗位分析,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开发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其次, 分析对应的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 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再次, 针对每个教学情境, 按照“资讯 (获取信息) 、决策 (作出决定) 、计划 (制定方案) 、实施 (进行操作) 、检查 (审视过程) 及评价 (总结反馈) ”六步法进行教学设计。

与《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的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础, 其质量优劣会影响到课程内容对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准确反映。经过对与《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的岗位进行分析, 得出与《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的主要工作岗位及其工作任务, 如表1所示。

注:食品行业多数中小企业实施一岗多职, 不同单位工作岗位会有所不同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目标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事的岗位主要是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人员、产品标准和质量手册编写人员、质量体系内审人员、QS注册与认证人员、食品标签设计人员。虽然这些岗位的工作任务不尽相同, 但是这些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很多相同之处。根据这些岗位的用人要求, 通过该课程系统的学习后, 学生应对《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有一个全面、概括的认识, 了解并掌握食品安全控制的关键技术, 从而在相关食品企业懂得如何执行GMP、SSOP、ISO9000、ISO22000体系, 懂得如何建立HACCP计划, 并能在食品企业实际生产中进行应用;学生必须具备从事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的质量意识和基本技能, 能编制相关产品的企业标准, 能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设计食品标签。

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学模块内容的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对遴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 以项目 (学习情境) 的实现为主线, 以模块教学为形式, 将相关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按工作任务的难易递进式开发项目, 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 使教、学、做有机结合, 具体如表2所示。即将课程内容按模块+项目 (学习情境) +子项目 (子学习情境) 的结构模式设计, 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 并融入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每一项目均以六步法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进行教学实施, 如表3所示。

教学方法设计在教学中, 选择合适的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活动, 并不断开拓学习情境所涉及的学习领域, 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 (如在课堂教学情境中,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 , 尤其需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如充分联系实际、密切关注最新动态、利用多媒体动画、采用问题中心法、参观式教学、课堂互动讨论、知识竞赛等) , 把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教学过程中, 达到“学习就像工作”的教学效果。

课程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需要一定的考核机制体现教学质量, 并应能够准确及时地评价教与学的效果。本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涉及平时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 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总结性评价则针对项目小组最终完成的工作任务。每个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个人的过程性评价成绩和小组总结性评价成绩确定。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实践,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互动,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配合意识。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工作情境的营造和模拟等, 因此, 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1) :1, 6.

[2]孟繁兴, 牛雨.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开发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64-66.

[3]袁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4) :1.

粮油标准与法规 篇2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2、饮酒对驾驶机能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3、载物长度未超出车厢后挡板时,可以将挡板平放或放下。(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4、在平交路有视野盲区的情况下,车辆行至路口鸣喇叭的时间可长一些,以提醒横向来的车辆或行人引起注意。(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4、在平交路有视野盲区的情况下,车辆行至路口鸣喇叭的时间可长一些,以提醒横向来的车辆或行人引起注意。(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4、在平交路有视野盲区的情况下,车辆行至路口鸣喇叭的时间可长一些,以提醒横向来的车辆或行人引起注意。(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5、在平交路口、桥梁、隧道、陡坡和危险地段不准倒车。(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6、车辆起步前应鸣号()s,严禁不鸣号就起步。(单选题)

A、0.8~0.9;

B、0.6~0.8;

C、1~2

答案:C

7、《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所称“验收检验”是指()。(单选题)

A、对特种设备经安装、大修、改造后,授权监督检验机构所进行设备检验的特定称呼

B、对工程项目的行政验收

C、对使用单位对工程项目的验收

答案:A

8、发证部门和考试机构应当在办公处所公布()收费依据和标准、考试机构名称及地点、考试计划等事项。(多选题)

A、《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

B、考试和审核发证程序

C、考试作业人员种类

D、报考具体条件

答案:ABCD

8、发证部门和考试机构应当在办公处所公布()收费依据和标准、考试机构名称及地点、考试计划等事项。(多选题)

A、《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

B、考试和审核发证程序

C、考试作业人员种类

D、报考具体条件

答案:ABCD

9、特种设备安全监督部门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举报制度,为了方便举报应将()公布。(多选题)

A、举报电话

B、电子邮件地址

C、信箱

D、办公地址

答案:ABCD

10、特种设备安装、改造及重大维修的告知形式有()。(多选题)

A、信函

B、传真

C、电话

D、直接送达

答案:ABD

11、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当遵守以下规定()。(多选题)

A、作业时随身携带证件

B、自觉接受用人单位的安全管理

C、自觉接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

D、积极参加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

答案:ABCD

12、场(厂)内机动车辆作业人员必须具备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牢固树立()思想。(单选题)

A、生产第一

B、质量第一

C、安全第一

答案:C

13、造成交通事故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应依法追究其()。(单选题)

A、政治责任

B、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答案:B

14、考试机构不能组织无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5、申请复审时,持证人员应提交《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原件。(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6、申请《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人员应当有与申请作业种类相适应的工作经历。(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7、《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复审不合格、逾期未复审的,其《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予以注销。(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8、《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复审合格的,由发证部门在证书正本上签章。(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9、申请《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人员应当符合年龄在18周岁以上。(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20、非法印制、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或者使用非法印制、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处1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21、在复审期间内中断从事持证项目超过12个月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复审不合格。(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22、场(厂)内机动车辆作业人员,除其它必备条件外,年龄还应满()。(单选题)

A、16周岁

B、20周岁

C、18周岁

答案:C

23、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作业人员证()年复审一次。(单选题)

A、一年

B、二年

C、四年

答案:C

24、从事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驾驶人员必须年满()周岁。(单选题)

A、16

B、18

C、17

答案:B

25、《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规则》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年龄的上限作出规定()。(单选题)

A、男年龄不超过60周岁,女不超过55周岁

B、男女都不超过55岁

C、男女都不超过60岁

答案:C

26、《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规则》规定,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考试成绩有效期为()。(单选题)

A、6个月

B、一年

C、二年

答案:B

27、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在其证书有效期满前()个月申请复审。(单选题)

A、一个月

B、三个月

C、六个月

答案:B

28、《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每()复审一次。(单选题)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答案:D

29、持证作业人员以考试作弊或者以其他欺骗方式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吊销《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不得申请《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单选题)

A、5年

B、3年

C、4年

D、终生

答案:B

30、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事故现场、毁灭证据、未及时报告事故等致使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当事人应当承担全部责任。(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31、定期检验不合格或者安全检验合格标志超过有效期的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不得继续使用。(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32、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其他不安全因素只要汇报就可以,没有时间限制。(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33、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驾驶人员不属于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34、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驾驶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操作证”方可持证上岗操作。(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35、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驾驶人员须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发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操作证方可上岗。(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36、《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特种设备包括其附属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37、《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所称“社会中介组织”是指不隶属于任何政府行政部门或企业,单独从事某方面专业业务并经注册的法人组织。(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38、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仅在工厂厂区、旅游景区、游乐场所等特定区域作业。(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39、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须在设备检验有效期届满前一个月向检验机构提出申请。(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40、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至少每季进行一次检查并做出记录。(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41、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必须经质监部门考核合格,取得操作证后才能从事相应工作。(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42、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和有关制度操作,由使用单位给予批评、处分,但不追究其它责任。(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43、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是指操作、安装、维修及改造特种设备的人员,不包括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44、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对在用特种设备应当至少()进行一次自行检查,并作出记录。(单选题)

A、每季

B、每月

C、每15天

D、每周答案:B

45、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和培训,保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单选题)

A、操作证

B、安全作业知识

C、文化知识

D、上岗证

答案:B

46、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的要求。(单选题)

A、1个月

B、15天

C、一个星期

D、三个月

答案:A

47、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国家统一格式的(),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管理。(单选题)

A、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

B、操作证

C、IC卡

D、资格证

答案:A

48、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特种设备安全()负责。(单选题)

A、主要

B、全部

C、全面;

D、生产

答案:C

49、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应由()管理(单选题)

A、交通部门;

B、公安部门;

C、质监部门;

D、农机部门

答案:C

50、《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应建立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管理档案。(多选题)

A、考试机构

B、发证部门

C、培训机构

D、聘用单位

答案:BD

51、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的()行为,作业人员有权拒绝执行。(多选题)

A、违章指挥

B、强令冒险作业

C、安排工作

答案:AB

52、《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适用于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及其装卸(包括工厂所属码头号)的设计、施工、生产。(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53、货叉不得有裂纹,如发现货叉表面有裂纹,应修复后使用。(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54、货叉在试验中发现有变形,则为不合格产品。(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55、同一车桥左右轮胎应装用同型号同花纹的轮胎。(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56、同一轴上的轮胎型号和花纹没有规定。(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57、新购、改装和修复后的运输、装卸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验收或试运转,符合安全技术要求并制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后,方准使用。(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58、在用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定期检验周期为一年。(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59、转向横、直拉杆断裂后,允许拼焊。(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60、新增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可以指定所在地的监督检验机构,了解申请注册登记车辆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进行验收检验。(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61、《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规定,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开展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工作中,不能收取费用。(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62、驾驶员由于违反规章制度造成车辆事故,后果严重已构成犯罪,应按重大责任事故罪处罚。(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63、使用未经检验合格的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属于一般违章。(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64、新增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单位,必须按照《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要求到所在地区地、市级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注册登记。(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65、因为特种设备检验工作具有强制性,所以企业必须听从检验检测单位的安排。(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66、《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规定,安装、大修、改造后电梯、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和大型游乐设施的质量和安全技术性能,经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由()向规定的监督检验机构提出验收检验申请。(单选题)

A、安装、大修、改造单位

B、使用单位

C、备案单位

D、都可以

答案:B

67、《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所称的县以上地方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现行体制下是指()。(单选题)

A、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B、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C、交通部门

D、劳动部门

答案:B

68、《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规定,从型式试验合格到提出生产许可证或者安全认可证取证申请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个月。(单选题)

A、3

B、6

C、9

D、12

答案:B

69、《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保障的权利,并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70、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71、机动车在道口、桥梁、隧道和危险地段严禁倒车或调头。(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72、《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适用于(),矿山和物资仓库的铁路和道路运输及其装卸作业亦可参照使用。(多选题)

A、工业企业厂内道路的运输

B、工业企业厂内装卸作业

C、建筑工地

D、公安部门管辖的道路

答案:AB

73、车辆不需要定期检查与保养,也能使其处于良好性能。(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74、遇险情时要先顾人后顾物,这是避让的一项基本原则。(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75、车辆检修时,空气滤清器要紧固,防止脱落时机油洒在排气管处引起火灾。(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76、保护事故现场是任何单位、个人及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驾驶员的义务。(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77、车辆制动器发生故障时,须修复后方可行驶。(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78、遇险情时要保持清醒,采用正确的避让动作,往往能及时中止事故,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79、遇险情时要避重就轻,在避让时靠近损失或危害较轻的一方避让。(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80、在爆炸危险场所使用的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必须符合防爆安全技术要求。(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81、叉车货叉的叉根角不得大于93度,货叉厚度磨损不得低于原尺寸的90%。(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82、叉车满载时起升速度不应低于标准值的一半。(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83、采用液压制动系统的车辆,在保持踏板力为700N达到()min时,踏板不得有缓慢向底板移动现象。(单选题)

A、1;

B、2;

C、3。

答案:A

84、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的检验项目根据()确定。(单选题)

A、检验机构意见

B、使用单位意见

C、检验费用

D、有关规程、规则的要求

答案:D

85、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单选题)

A、停止设备运行

B、离开现场;

C、向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和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

D、启动应急预案

答案:C

86、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履行以下义务()。(单选题)

A、应当严格执行特种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有关的安全规章制度

B、作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立即停止设备运行的义务

C、绝对服从领导指挥的义务

D、作好维修记录的义务

答案:A

87、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中使用情况的证明资料包括()内容。(多选题)

A、定期检验、改造、维修证明

B、制造质量证明书

C、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D、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答案:ACD

88、《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89、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操作证,每年都要复审。(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90、场(厂)内机动车辆驾驶员所持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有效期为四年,在到期前3个月前应向发证机构提出复审申请。(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91、持有《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人员,必须经用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其授权人雇(聘)用后,方可在许可的项目范围内作业。(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92、车辆通过铁路道口,遇道口拦杆放下或发生停车信号时,当路边无停车线时,应停在距外侧铁轨5m以外,严禁抢道通过。(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93、每一位机动车驾驶员都应做到“礼让三先”、“各行其道”、“不争道抢行”。(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94、会车时要注意保持足够的安全横向间距,做到“礼让三先”,即先让、先慢、先停,并注意非机动车和来往行人。(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95、会车时应做到“三先”,先停、先看、先慢。(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96、机动车辆拖带损坏车辆时,拖车车辆需由正式驾驶员操作,而被拖车则不一定。(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97、机动车通过道口时,必须提前减速。(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98、不准用汽车挂车、蓄电池车辆、叉车和拖拉机运输化学危险品。(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99、运输易爆物品的车辆,可以不用配备干粉灭火器。(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00、《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方针是()。(单选题)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B、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C、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答案:A

101、进行事故调查分析的目的是()。(多选题)

A、准确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

B、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C、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D、划清责任界线

答案:ABC

102、事故当事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分为()。(多选题)

A、全部责任

B、主要责任

C、次要责任

D、同等责任

答案:ABCD

103、通过对事故的分析,从事故中找出()等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期提高管理技术水平。(多选题)

A、设计、制造

B、安装

C、运行

D、检验

答案:ABCD

104、特种设备应急措施包括以下()内容。(多选题)

A、发生事故时的应对措施、处理办法

B、发生事故后处理程序

C、有关部门人员的责任

D、定期演习

答案:ABCD

105、叉车货叉最大允许下滑速度是()。(单选题)

A、400mm/s

B、500mm/s

C、600mm/s

D、800mm/s

答案:C

106、体内酒精浓度在()时,驾驶员驾驶机能开始下降。(单选题)

A、0.3‰;

B、0.6‰;

C、0.9‰。

答案:A

107、持证作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未立即报告造成特种设备事故的,吊销《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持证人()年内不得再次申请《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单选题)

A、5年

B、3年

C、4年

D、终生

答案:B

108、《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规定,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在投入使用前,将()固定在特种设备显著位置上后,方可以投入正式使用。(单选题)

A、注册登记标志

B、安全检验合格标志

C、检验报告

答案:B

109、护顶架是重要的安全部件,应该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10、货叉架下降速度在任何情况下(包括液压管路系统出现破裂时),均不得超过600mm/s。(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11、护顶架型式试验完成后,检查()。(多选题)

A、没有断裂

B、司机头顶上部没有永久变形

C、不出现裂纹

D、司机头顶上部永久变形不超过20毫米

答案:ACD

112、核定装载质量后的车辆,可以根据需要超载。(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13、车辆超车应选择道路宽直、视线良好,路侧左右无障碍,并在交通规则许可的情况下进行。()(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14、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必须经过特种设备安全检测机构检验合格,方能投入使用。(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15、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安全管理由公安机关负责实施()。(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16、车辆在铁路道口、弯路、桥梁、陡坡等地行驶时应有专人指挥以确保安全。(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17、车辆会车时,有障碍的一方车应先行。(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18、车辆通过铁路道口,遇道口拦杆放下或发出停车信号时,须靠道路右侧在停车线后依次停车。(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19、为了保证行驶安全,使叉车按照驾驶员的意愿及时减速,并在一定距离内停车以及可靠地停放在坡道上,必须安装制动器。(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20、叉车不得停放在纵坡大于5%的路面上。(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21、车辆超车或会车时,两车间侧向最小安全距离为()m。(单选题)

A、0.2;

B、0.3;

C、0.4;

D、0.5

答案:D

122、车辆的灯光,音响信号应()。(单选题)

A、装好待用;

B、齐全有效;

C、完整无缺

答案:B

123、车辆停稳前,不准()和上下人。(单选题)

A、开灯

B、开门

C、开音响

D、开转向灯

答案:B

124、车辆夜间会车须距对面来车()m以外,将远光灯改为近光灯。(单选题)

A、50;

B、100;

C、150

答案:C

125、左右货叉叉尖的高度差不得超过货叉水平段长度的30%。(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26、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和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27、特种设备的维修保养必须由有资格的人员进行,无特种设备维修保养资格人员的使用单位,必须委托取得特种设备维修保养资格的单位,进行特种设备日常的维修保养。(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28、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利用检验检测工作故意刁难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有权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接到投诉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29、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并定期自行检查。(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30、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制定特种设备的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31、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使用单位必须对特种设备使用的安全负责。(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32、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是指除道路交通、农用车辆以外仅在工厂厂区、旅游景区、游乐场所等特定区域使用的专用机动车辆。特种设备包括其所用的材料、附属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和与安全保护装置相关的设施。(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33、次要责任是指由两方或多方违反法律、法规、标准共同造成事故,责任小的一方负相对较轻的责任。(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34、从事特种设备作业的人员应当按照《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经考核合格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对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司机不适用。(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35、根据《厂矿道路设计规范》将企业内道路分为6类,包括()。(单选题)

A、主干道、次干道、辅助道路、车间外道、车间内通道、人行道;

B、高速公路、主干道、次干道、辅助道路、人行道、地下通道;

C、快速路,低速路、主干道、次干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

答案:A

136、根据有关规定,企业内的厂房引道应()。(单选题)

A、为车间大门高度的一半;

B、与车间大门宽度相适应;

C、为车间大门宽度的一半;

答案:B

137、根据有关规定大型厂矿企业内道路主干道的路面宽度为()m。(单选题)

A、4~6;

B、5~7;

C、7~9。

答案:C

138、道路交叉口处和纵断面高度处应保证车辆驾驶员有()。(单选题)

A、足够的视野;

B、充足的反应时间;

C、活动空间。

答案:A

139、企业内道路是()的重要组成部分。(单选题)

A、高速公路系统

B、城市交通管理系统

C、企业内安全运输及安全生产

答案:C

140、在企业管理的道路上,根据生产需要、工艺流程、货运量,货物性质,在仓库、车间等位置之间将各种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等物料进行搬运,以完成生产过程,称为()。(单选题)

A、专业运输

B、过程运输

C、企业内运输

答案:C

141、车辆行驶中距人行道的最小侧距为()米。(单选题)

A、1~1.4;

B、1.2~1.4;

C、0.5~0.8;

D、2;

答案:C

142、(),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将道路划分为限制车辆通行或禁止车辆通行的路段,并设置交通标志。(单选题)

A、企业与企业厂间界墙

B、易燃、易爆产品的生产区域或储存仓库区

C、办公区内或超市区内

答案:B

143、参加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试的新培取证人员,应向考试机构提交毕业证书复印件或学历证明2份。(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44、监督检验机构在完成相应检验工作后,必须在()个工作日内出具检验报告。(单选题)

A、10

B、15

C、20

D、30

答案:A

145、叉车左、右货叉尖的高度差不得超过货叉水平段长度的()%。(单选题)

A、3

B、8

C、10

答案:A

146、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应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机构进行定期检验,检验周期是()。(单选题)

A、四年;

B、三年;

C、二年;

D、一年

答案:D

147、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每()年进行一次定期检验。(单选题)

A、1年

B、2年

C、3年

答案:A

148、安全检验合格标志的有效期自()起计算。(单选题)

A、检验结束之日

B、申报检验之日

C、检验开始之日

D、签发验收检验或者定期检验合格报告之日

答案:D

149、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使用单位必须按期向()所在地的监督检验机构申请定期检验。(单选题)

A、注册机构

B、使用;

C、使用地与注册地的共同上级

答案:B

150、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使用单位对检验结果有异议时,可以在收到检验报告之日起()日内,以书面形式向监督检验机构提出。(单选题)

A、10

B、15

C、20

D、30

答案:B

151、下面()不是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检验报告的结论形式。(单选题)

A、合格

B、不合格

C、复检合格

D、整改后使用

答案:D

152、在用车年检的目地是()。(多选题)

A、保持车况完好

B、消除事故隐患

C、维护人身财产安全

D、防止疲劳驾驶

答案:BC

153、定期检验时,带有电制动的蓄电池平衡重式叉车在制动时应确保()。(多选题)

A、制动连锁装置应安全

B、制动时连锁开关必须切断行车电机的电源

C、制动必须的拖痕

D、制动轮不能抱死

答案:AB

154、定期检验对动力系统的检查内容是()。(多选题)

A、发动机是否安全牢固、可靠

B、发动机是否运转平衡

C、发动机能否正常起动、熄火

D、发动机各系统是否工作正常

答案:ABCD

155、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使用单位应当结合本单位生产作业区或者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按照《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等国家标准的要求,在生产作业区或者施工现场设置交通安全标志和进行交通安全管理。(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56、事故报告的方式分为逐级上报、直接报告、异地报告、统计报告和举报等方式。(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57、只要有了机动车驾驶证就可以驾驶各种车辆,而不会发生事故。(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58、《安全生产法》规定: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59、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试和审核发证程序包括:考试报名、考试、领证申请、受理、审核、发证。(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60、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考核工作由()负责。(单选题)

A、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B、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

C、建设部门

D、劳动部门

答案:B

161、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两部分都是实行百分制,()为及格。(单选题)

A、都是60分

B、理论知识60分,实际操作应会

C、理论应知,实际操作应会

答案:A

162、需要更改考试科目、考试地点、考试时间等具体考试计划事项,考试机构应当提前()公布,并通知已申请考试人员。(单选题)

A、2日

B、30日;

C、60日

D、半年

答案:B

163、考试结束后,考试机构应当在()个工作日内将考试结果告知申请人,并公布考试成绩。(单选题)

A、10

B、15

C、20

D、25

答案:C

164、申请《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人员,应当首先向发证部门指定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机构报名参加考试。(单选题)

A、培训

B、考试

C、审查

答案:B

165、对作业人员的申请,同意受理的,发证部门应当在()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批准手续。(单选题)

A、10

B、15

C、20

D、25

答案:C

166、准予发证的,发证部门在()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颁发《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不予发证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单选题)

A、5;

B、10;

C、20;

D、15

答案:B

167、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作业人员在作业中应当严格执行特种设备的()。(多选题)

A、操作规程

B、制造规范

C、设计规范

D、有关安全规章制度

答案:AD

168、厂矿企业厂房引道应与车间大门宽度相适应。(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69、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拖带制动器失灵车辆时可以不用硬牵引。(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70、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灯光、喇叭不影响车辆行驶,损坏后可以不修复。(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71、行车过程中必须()。(多选题)

A、灯光好

B、喇叭好

C、信号标志看好

答案:ABC

172、车辆制动灯光颜色按国标《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中的规定应为()。(单选题)

A、白色

B、黄色

C、红色

答案:C

173、蓄电池车辆的制动联锁装置应齐全可靠,制动时,联锁开关必须切断行车电动机的电源。(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74、驾驶员体内酒精浓度达到0.3‰时,驾驶机能就开始()。(单选题)

A、上升

B、提高

C、下降

D、清醒

答案:C

175、纵坡大于()%的地段不得停放车辆。(单选题)

A、3

B、5

C、8

D、10

答案:B

176、处理特种设备事故时,事故当事人具有()的义务。(单选题)

A、编造事故经过

B、提出处理意见

C、如实向事故调查组陈述交通事故发生的经过,不得隐瞒事故真实情况

答案:C

177、关于让车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题)

A、低速车让高速车

B、重车让空车

C、进厂车让出车厂车

D、本单位车让外单位车

答案:ACD

178、叉车工作中要保持三个距离:()。(多选题)

A、叉车与站台坡边距离0.5m以上;

B、两车同方向行驶保持5m以上;

C、走行过程中,货叉升离地面300~400mm。

D、转弯处行驶速度不得超过5km/h。

答案:ABC

179、叉车在任何情况下必须安装护顶架。(判断题)A、正确

B、错误答案:B

180、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必须具备特种设备管理部门核发的牌照和检验合格标志,才能投入使用,牌照和检验合格标志不准挪用、涂改和伪造。(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答案:A 181、额定起重量小于10T的内燃平衡重式叉车在初速度为20Km/小时,空载制动距离不应大于6m。(判断题)

A、正确

粮油标准与法规 篇3

关键词:食品标准;技术法规;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7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4-0049-04

2008年,我国发生了含有“三聚氰胺”奶粉导致婴幼儿童中毒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29万儿童健康受到影响。事件发生前,有关部门曾经多次对有关奶粉进行过检测,结果均合格。为什么合格的奶粉却是导致儿童健康受损的罪魁祸首呢?原因在于检测的依据─国家婴幼儿奶粉配方标准指标设置不科学。这项标准共有31项检测指标,包括热量、蛋白质、维生素、水分等重要指标,但却没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包括三聚氰胺的指标。所以出现了有毒的奶粉检测却合格的结论。这次事件后,监管部门对有关标准进行了修订。但是,出现“合格”奶粉致死儿童的重大安全事故促使我们反思我国食品质量标准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系统地对现有标准体系进行改革,而不是亡羊补牢的“打补丁”。

近年来,相关文献也提出对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改革的设想,如统一食品安全标准,增加标准数量,提高安全指标。[1]但由于没有涉及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结构性问题,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面临的主要矛盾没有解决,依然在原有的轨道运行。本文从区分标准体系和技术法规体系这一新的切入点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为提高现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有效性和食品安全水平提供理论探索。

一、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经过40多年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一个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互补充的较为完整的食品标准体系。截止目前,我国共发布了食品标准3 400项,其中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标准共有2 619项,包括国家标准1 000项,行业标准1619项。[2]与欧盟、美国、日本等大多数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着下列问题:

(一)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我国标准体系以前苏联的体系为样板,将标准划分为强制性和自愿性两类,强制性标准由国家意志强制推广应用,以扩大标准的影响力。根据我国《标准化法》有关规定,食品安全标准属于保障人体健康的强制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食品安全标准的法律地位使其在我国事实上充当着食品安全技术法规的角色。这些规定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的产物,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标准的自愿性质的特性有着本质区别。

(二)我国的食品标准和食品技术法规合二为一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食品技术法规,而是用食品强制性标准代替食品技术法规的功能。没有严格区分技术法规和标准的适用范围,不符合法理。同时,导致强制性标准的数量偏多(如表1),执行难度大,有效执行率低,尤其是县级以下市场和企业很少执行标准。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在全国近百万家食品生产企业中,有70%是10人以下的小企业、小作坊,这些小企业小作坊基本上不按标准进行生产。[3]笔者曾对过去几年我国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发现90%以上食品安全事件不是因为食品安全标准内容不全或指标设置过低造成的,而是生产者经营者主观上故意造假引起食品安全事故。

(三)食品安全标准无法涵盖所有食品和有毒有害物质

从标准和食品种类的匹配来看,标准无法涵盖所有食品,也无法及时修订所有标准。我国的食品标准体系采用的是单个产品技术规范为主,通用技术规范为辅的方法编制。这种体系是列举法而不是描述法。用列举法编制食品安全标准,在理论上要求为每一个产品编写一个标准,标准与标准之间呈矩阵式排列。据有关资料统计,尽管我国有关标准将食品划分为525种,但实际衍生的各种食品达万种以上,[4]这还不包括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种投入品、相关产品以及初级产品。如果为每一个产品编制一个国家标准,就需要万项以上食品标准才能覆盖所有产品。如果对食品标准每5年进行一次修订,每年平均需要修订2 000项标准,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巨大的成本支出必将阻滞制修订标准的速度,使其滞后于科技进步。标准的内容也无法覆盖所有违禁物质。三鹿奶粉依据国家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生产,这项标准有31项检测指标,但没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指标,所以有毒的奶粉检测结果也合格。世界上有毒有害物质成千上万,化合物还在不断衍生,一个标准不可能将所有有毒有害物质都写进指标内容。监督检测通常只针对标准列举的指标,这就势必造成监测范围经常小于有毒物质可能存在的范围。

二、我国食品标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制约着食品安全标准有效性的提高。这些问题可概括为技术层面和体制层面的问题。在技术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标准总体水平偏低;部分标准之间不协调、存在交叉甚至相互矛盾;重要标准短缺;标龄过长;标准的前期研究薄弱等等,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因而技术层面的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主要问题集中在体制层面或体系层面。表现为:食品安全标准的性质是什么?食品安全标准与食品安全技术法规的关系是什么?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需要进行怎样的改革?

(一)区分食品安全标准和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是WTO/TBT协定的要求

根据WTO/TBT协定定义看,技术法规与标准在制定目的、程序、内容、应用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7]WTO/TBT协议附件1对技术法规的定义是:强制执行的规定产品特性或相应加工和生产方法的文件,包括可适用的行政管理规定。技术法规也可以包括或专门规定用于产品、加工或生产方法的术语、符号、包装、标志和标签要求。标准的定义是:为了通用或反复使用的目的,由公认机构批准、非强制性的文件。标准规定了产品或相关加工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和特性。标准也可以包括或专门适用于产品、加工或生产的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8]从WTO/TBT协议定义可以清楚地看出,技术法规是强制性的,标准是自愿采用的。我国在加入WTO的法律条文中也指出:“一些工作组成员对于中国使用的‘技术法规’和‘标准’的术语与《TBT协定》的定义常常不一致的情况表示关注”。这种与世贸组织所倡导的原则不一致的规定,造成对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定位背离了食品标准的自然属性,妨碍了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体系的建立以及食品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同时也容易造成国际交流的障碍和混乱。

在我国加入WTO的时候,各项法律制度和运行规则与WTO规定不一致是可以理解的。加入WTO过渡期已经结束,应该遵守WTO规则,厘清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和食品标准的关系,在术语与定义上实现与国际接轨。

(二)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看食品标准和技术法规应明确分开

大多数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制度由食品安全法律-食品安全技术法规-食品标准三个层级构成,呈金字塔形状。从欧盟、美国、日本的食品监管实践看,食品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关系有三个共同特点(详见表2):一是食品安全法律和食品安全技术法规由立法机构制定,必须强制实施;而食品标准由标准化机构制定,自愿实施。欧盟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采用指令(drectives)的形式规定食品安全方面的基本要求和应达到的主要目标;美国的食品技术法规采用联邦法规( CFR)以及一些单行法令的形式;日本采用的是肯定列表制度。二是食品安全技术法规的内容重点突出。一般通用技术法规多,单部产品技术法规少,技术法规主要规定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添加剂、微生物限量。三是技术法规和标准功能定位明确。技术法规主要规定食品安全方面的基本要求和应达到的主要目标,不包括检测方法、质量分级、管理体系等具体技术细节,满足技术法规要求的具体技术细节由标准完成。标准是在技术法规的框架要求指导下制定,必须符合相应的技术法规规定。制定食品技术法规时也可引用或采用已制定的食品标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虽然形式不一,但都与食品标准相分离,有各自明确的定位。

在我国,食品标准通常由行政部门或标准化主管机构制定。这些机构大部分没有立法权,也不具备立法机构授权的条件。由这些部门制定食品标准做为技术法规强制法人或公民实施,违反了立法法有关规定。

(三)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区分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

目前食品标准的规范性技术要素通常包括: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食品的安全(卫生)指标、食品生产过程的控制、食品的营养成分、品质特性、食品添加剂、微生物及有毒有害农残、兽残、重金属含量、食品的检验方法、食品的标签、食品的包装、运输和储存等等。可以看出,食品标准中有些内容是与健康有关的,而有些是与健康无关的。将所有内容都规定为强制性内容执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消极作用极为明显:第一,容易造成技术壁垒,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第二,食品标准强制性范围过大,不利于企业技术进步。许多与健康无直接关系的技术方法问题,要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和技术进步,这个时间周期可能是几个月甚至是几星期,而标准特别是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常常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周期,往往滞后于市场和科技变化。食品标准扩大其强制内容和范围,影响企业技术进步和适应市场的能力。第三,食品安全标准强制范围扩大的初衷是加大标准的执行力度,扩大标准的影响。然而在市场监管工作中,强制范围过多,造成检测成本过高,加大了执法成本和消费者维权成本。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了降低执法检测成本,只能减少抽检样本,反而缩小了执法检测覆盖面,标准的执行效率降低。因此,在我国经历了30年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的形势下,原有的标准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四)食品标准的内容要科学合理

食品安全标准应该有合理的定位,即:标准的基本内容是对技术法规的补充和完善,在细节上对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进行指导。从目前的食品安全事故来看,大多数食品安全事件都是人为造成的,与标准指标的设置没有直接关系。因此食品标准的功能应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引导人们实现技术法规规定的内容,标准的属性应由生产经营者根据自身条件自愿采用,符合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需要。制止食品安全违法,应主要依靠提高违法成本和职业操守,打击商业欺诈。

三、我国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改革的路径

针对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及标准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以WTO相关规则为依据,以发达国家和地区食品技术法规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参考,改革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构建我国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体系。目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准确定位食品安全法律、技术法规、食品标准三者之间的功能

按照我国的立法和行政管理体制,由人大制订食品安全法律,地方人大可以根据本地实际需要制订地方食品安全法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出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报人大批准后实施或根据人大授权发布实施。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各地方、各团体可以制定相应的食品标准。同时,必须建立层次清晰、相互配合、运转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由媒体、第三方组织以及广大消费者监督食品安全法规的执行。

(二)加快强制性食品标准向食品技术法规的转化

针对我国现在食品技术标准的缺陷,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食品技术法规立法工作,构建既符合WTO的TBT/SPS协定,又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体系。首先,修订标准化法,对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定义进行界定,明确食品技术法规和食品标准的关系。其次,对现有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进行清理,将其中涉及健康和食品安全的强制性内容或通用的基本要求剥离出来,制定统一的农残、兽残、生物激素、重金属、病原微生物限量,形成我国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指标体系。再次,技术法规采用描述法编制,主要采取通用规范为主、单个产品为辅的方式。与技术法规关系不密切的技术细节和非安全要素交给标准解决。

(三)恢复食品标准的自愿采用性质

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作为强制执行的规范性要求,是食品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准入门槛,对于高于准入门槛的食品标准可采用自愿采纳的原则。食品标准的功能是对技术法规以外的质量指标、技术细节、管理方法进行协调。因此,各个行业、地区、协会组织、企业都可以制定自己的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区标准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企业标准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企业联盟标准和协会标准则是俱乐部产品。这些标准的指标可能有高低之分,按照标准化法规有关规定,企业标准指标应高于国家或行业标准指标。从技术角度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公共标准指标并不高于私人标准。因此,各种标准的法律地位在本质上应该平等的,区别仅仅在于覆盖范围或使用范围不同。各种标准的生命力或市场占有率取决于它给使用者带来的效用,标准之间互相竞争,优胜劣汰。标准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可以促进标准的竞争。竞争有利于提高标准的制修订效率,提高标准的质量,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四、小结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强制内容太多,已经影响到食品安全监管效能的提升和食品标准自身的发展,需要尽快改革。构建新的食品技术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需要取消强制性标准,将事实上存在于强制性食品安全标准中与人身健康有关的内容,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食品技术法规体系;食品技术标准要以技术法规为依据 ,由市场主体自愿采用。食品技术法规要以食品标准为基础,也可采用食品标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协调一致,相辅相成,在各自的适用范围内共同维护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 吴卫华.中国食品标准体系的改革探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11):7.

[2] 房庆,刘文,王菁.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与展望[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4(12):4.

[3]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轻和地方部.食品标准化[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2.

[4] 姬雄华,李录堂.食品安全问题与恩格尔质量系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11):46-49.

[5] 秦富,王秀清,辛贤.欧美食品安全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68.

[6] 席兴军,刘俊华,刘文.美国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及标准体系的现状与特点[J].农业标准化,2006(4):18-20.

[7] 毕克新,王晓红.欧盟技术法规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与对策研究[J].科技改革与管理,2007(11):14-18.

粮油标准与法规 篇4

当今社会, 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身边出现来太多的食品安全事件, 在众多的事件中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 威胁到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也给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震动, 阻碍了中国食品业的发展。根据现状, 我们需要的专业的食品标准与法规的人才就会越来越多, 根据国家现状很多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 但是课程教学方法的不完善性还需要我们根据经验一步步改进。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设立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设立是为了从学生开始培养相关的知识内容,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 以及该法规现阶段的执行情况, 比较和借鉴了国际上相关的规定和法律, 以促进我国食品标准的法规方面的建设与改进。还包括食品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和所需材料, 二者是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的。要不断的加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根据实际事件,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培养优良的食品安全人才为目标,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整体食品安全意识。

课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

因为课程刚刚开设不久, 在实践上, 会出现很多的实际性问题。

教师授课不专业

因为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人才的缺失, 大部分学校教这门课程的教师也不是专业的食品安全研究人员, 学校为教师下达教学任务, 教师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临时学习, 学习的知识不专业、不具体, 在授课过程中无法解答学生的疑问。而且, 根据课程要求, 国家已经出版了相关食品安全课的教材, 但很多学校仍然使用的是食品卫生课的教材, 教材与课程不符, 造成了现阶段的课程出现了基本矛盾。

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

学生们对于新课程不感兴趣, 造成了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的现象, 学生无法从课堂上学习到专业的知识, 教师们也只是关于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学生也因为不感兴趣从而放弃了对课程的学习。

课堂气氛枯燥乏味

课堂上的气氛枯燥乏味, 学生们因为没兴趣而学习别的学科或者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教师们的讲解按照书本上的文字枯燥乏味, 学生们不听教师讲课造成了师生之间零互动, 成为了课堂上气氛的致命之处。

缺乏实践性

教师的讲解不具有实践性。在课堂上, 教师讲解知识时不具备一些与实际相结合的例子, 学生们对知识难以理解, 对食品安全问题没有一个实际的概念。觉得难以理解食品安全, 从而逃避问题的出现, 造成了对学科的不积极性。

对于相关教学问题的改进

对于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相关问题, 我们应给予一定的改进政策。

教师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对于相关的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 学校应重视起来, 重点培养授课教师的相关专业知识, 对于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相对应的研究, 让授课教师不再以书本为主要媒介, 从多方面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从教师开始提高教师对食品标准课程的认识和重视。

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适度的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根本上改变课堂的氛围。

互动法

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在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上叫学生回答问题, 回答对了可以坐下, 回答错了要表演节目。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会高度集中注意力, 一是害怕教师叫自己的名字, 提出的问题自己没听到。二是不会的学生也会害怕教师叫自己站起来回答问题。无论学生会不会相关的知识, 教师已经成功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让同学分分组讨论书中的知识点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之间相互补充, 得到知识的完善。

娱乐法

在课堂上讲到一些适当的知识点叫学生到讲台前进行娱乐互动, 例如:讲到食物中毒的现象, 教师可让一些同学做医护人员, 一些学生做食物中毒者。在娱乐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乐趣, 还可以从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整理, 可以发现, 很多知识点都可以运用这样的模式来进行学习。通过模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调动课堂氛围。

多媒体互动教学

在学校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进行教学, 在教案的制作过程中插入小短片, 或是注意食品卫生安全的动画,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很多公益短片中都有类似的公益广告剧, 在一些剧情里告诉人们食品安全标准, 在课件中拆入一些这样的公益广告剧, 在剧中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 使印象更加的深刻。加上教师的课件分析, 学生们会对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 加以辅助, 会对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结语

粮油标准与法规 篇5

识别与获取管理制度

总 则

1、为及时识别、获取和更新与公司经营活动相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管理制度,并将获取信息及时传达给驾驶和从业人员和相关方,以达到提高员工守法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目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对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的管理制度的获取、识别与更新的控制。公司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识别的目的是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员工法律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3、需要获取的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管理制度,包括:国际公约,国家法律法规,行业、地方安全生产法规、标准、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政府文件通知等。对法律法规的识别应做到及时、有效、可靠。

职 责

4、安机科负责获取、识别、更新与安全生产管理、事故与应急管理、安全教育培训、现场职业危害防治等相关的国际公约、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地方行政法规、规章、行业标准和其他要求,并及时传递到各相关方。负责建立本公司“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清单”和法律法规文本数据库,每年进行一次更新。

5、行政综合部门负责获取、识别收取当地政府法规、规章、文件通知、公报等,经公司领导批阅,并及时传递至安机科存档。

6、综合部门负责获取、识别、更新与工伤保险、劳动能力鉴定、职业病防治、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地方行政法规、规章、行业标准和其他要求,并及时传递至安机科。

7、运输调度部门负责获取、识别、更新与运输安全等相关的国际公约、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地方行政法规、规章、行业标准和其他要求,并及时传递至安机科。

8、财务部门负责获取、识别、更新与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及审核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并及时传递至安机科。

9、其他部门、岗位根据管理职责,负责获取、识别、更新与本单位安全职责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行业标准和其他要求,并及时传递至安机科。

获取与识别

10、获取途径

(1)、安机科通过各级政府会议、政府主管部门安全管理信息网、新闻媒体、行业协会或团体、标准化数据库和服务机构、媒体、网络等方式查询获取国家的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2)、上级部门的通知、公报等文本由行政综合部门收集整理。

(3)、其他各职能部门从专业或地方报刊、杂志、数据库和服务机构、媒体、网络等方式查询等索取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应及时传递至安全办进行识别和确认并备案。

11、安机科组织相关部门,根据公司经营过程中所有的危险、有害因素,结合法律法规的最新内容及版本,每年一次对获取、识别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进行评审确认,及时修订和更新法律、法规清单,报公司领导审核批准,编制《适用的法律、法规清单》,并建立法律法规文本或数据库。

当现行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更新时,本公司应重新及时组织对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进行识别。

当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发生变更时,应及时进行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重新识别。

工作落实

12、安机科及时将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摘编,下发到相关部门、单位对从业人员进行宣贯培训并记录;及时传达给员工及相关方,要求其遵照执行并形成记录。法律法规的普及需做到涉及所有层面的员工。

13、各部门应及时组织学习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在安全标准化运行中严格遵守,各单位、部门培训学习情况记录于安全例会台帐,班组学习情况记录于班组活动记录中。法律法规的普及以培训、电视宣传、会议、报纸等多种形式进行。

14、行政综合部门负责对周边单位及承包商采取发送告知书、宣传材料等方式及时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传达给相关方。

15、安机科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对贯彻执行安全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符合性评价,对评价出的不符合项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由相关单位落实整改;评价应覆盖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安机科负责编制符合性评价报告。须将安全法律法规融入本公司的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中。

管理制度评审与修订

16、安机科根据获取和识别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变更情况,每年一次组织有关单位、部门对公司颁发的相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进行评审和修订;必要时可立即评审和修订,确保管理制度的合法有效。

17、当发生事故时,技术、车辆材料等发生变更时,各部门、班组应及时对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修订,确保适用性和有效性。

监督与考核

18、对第4条至第10条中负有识别和获取责任的单位,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政府其他有关要求活动。对已识别出的法律法规在员工中熟知程度通过试卷、知识竞赛、有奖问答等多种形式做以跟踪调查。

对开展识别和获取工作较好的单位,按照识别和获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政府其他有关要求的项数,每一项给予奖励20元;对未开展识别和获取的单位,每给予处罚200元。

对其他单位(第10条)主动开展识别和获取工作的,参照上述奖励办法给予奖励。

粮油标准与法规 篇6

《食品法规与标准》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在本专业课程中本门课尤为重要,但是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为法律条文、标准条款,单调乏味、枯燥无趣,学生不宜理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为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程实际应用能力,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了案例教学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以及项目化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旨在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中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重构,进行项目化教学

通过企业调研,依据用人单位对相应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融合现代食品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该课程的典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并根据这些工作岗位和任务,确定教学项目、设计教学情境,以不同的工作岗位为载体,课程共设计教学项目5项:中国食品法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等)与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标准化法等法律的学习;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进出口检验程序;中国食品标准体系;国外食品标准;食品标准与法规的检索。

授课时要抓住重点,详略得当,按照该专业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历程,选取《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常见法律法规,食品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安全卫生标准等作为该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而将法规与标准基础知识、国外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等高职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使用较少的知识,忽略或以课外拓展知识展现给学生。

方法

案例教学法

为增强该门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部分项目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以典型事例说明、解释教材内容,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对相关理论进行讲解,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后再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发言,进行反复的互动与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常见的中国食品法律法规初识项目的学习过程中,为完成违法典型案例分析这一任务,选取了典型案例“三聚氰胺”“山东有毒鲜姜”“假蜂蜜”等事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PBL教学法

传统的课堂授课,多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传授系统完整的知识。而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为他们创设情境,并为他们提供资源,给予引导和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在备课时要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选择确定某一项目的问题。例如在对《食品安全法》这一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学习很多的法律条文,比较抽象,该项目的能力目标是使学生能通过食品安全法的学习,指导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分析食品违法案例。因此,选取学生所熟知的若干案例,要求学生课前以组为单位,把案例以任务单的形式提前1~2周发给学生,每个小组的同学课前先利用各种手段如上网、图书馆等,对案例进行认真阅读、合理分析,如对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进行案例分析时,该事件触犯了什么法律?应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事件发生的原因?各小组以问题为中心,展开预习,经过小组讨论后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初步的报告,上课时小组与小组间再进行讨论,老师进行补充和修正,最终完成该任务的学习,形成报告。

小结

粮油标准与法规 篇7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要求,适应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时俱进的特点,更新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近年来的食品安全案例分析,培养法律武器强化装备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

新常态下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教学内容更新机制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2015年10月1号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全文共3万字,比2009年版的《食品安全法》多出1.5万字。新《食品安全法》修改力度大、增加内容多、制度创新强。新法的产生是时代变化的产物,在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贯彻全新理念,更新食品安全法的教学观念和办法,成为食品法律与法规教学的“新常态”。

食品安全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简单宣讲法律条文和标准的限量要求,往往导致学生们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如何通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有效改进教学方法,以达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成为教学改革中的重点与难点。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案例教学,学生在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法律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法律依据及方案,这一步成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由教师加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频频出问题,各大网站纷纷曝光了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染色馒头事件以及墨汁粉条事件等,挖掘典型案例,结合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梳理总结案例特点和经验做法,讨论当前食品安全案件的难点,全面剖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及对策,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普法活动

新《食品安全法》第8个方面的亮点是突出了社会共治,确立了食品安全,社会治理的理念。法律在《总则》第3条中明确规定,食品安全工作实施“社会共治”。组织学生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社会普法活动,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解读新社会普法,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引导公众积极、合法、有序地参与食品安全社会治理,发放宣传资料。在不断地总结近年来课程建设与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开发、为扩大新食安法的社会知情度。通过活动积极强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增强其尚德守法的意识,学生在今后食品检验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相关单位知法、用法,汇聚成一股维护我国食品安全的正能量。

结语

粮油标准与法规 篇8

1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欧盟的资料包括①使用规定:欧盟食品添加剂框架指令89/107/EEC及其修正案94/34/EC、292/97/EC、1333/2008、238/2010、2003/1882/EC,着色剂指令94/36/EC,甜味剂指令94/35/EC及其修正案96/83/EC、1882/2003、2003/114/EC、2006/52/EC,除着色剂和甜味剂外的食品添加剂指令95/2/EC及其修正案96/85/EC、98/72/EC、2001/5/EC、2003/52/EC、1882/2003、2003/114/EC、2006/52/EC。②食品添加剂产品规格要求:着色剂指令95/45/EC及其修正案99/75/EC、2001/50/EC、2004/47/EC、2006/33/EC、2008/128/EC,甜味剂指令94/31/EC及其修正案98/66/EC、2000/51/EC、2001/52/EC、2004/46/EC、2006/128/EC;除着色剂和甜味剂外的食品添加剂指令96/77/EC及其修正案98/86/EC、2000/63/EC、2001/30/EC、2002/82/EC、2003/95/EC、2004/45/EC、2006/129/EC。③通用标签指令:2000/13/EC

我国的资料包括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②GB 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等;③中国系列食品添加剂产品质量标准;④GB 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2 结果

2.1 食品添加剂概况

2.1.1 定义

根据欧盟指令[1],食品添加剂是指无论是否具有营养价值,通常本身不作为食品,也不用作食品的特征配料的物质,而是为技术目的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制备、处理、包装、运输或储存过程中特意添加到该食品中,从而导致该物质本身或其副产物成为食品的直接或间接成分。欧盟的食品添加剂不包括中国营养强化剂、食品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和加工助剂。

中国的食品添加剂定义: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营养强化剂、食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2]。

2.1.2 分类

欧盟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6类[1],包括着色剂、防腐剂、抗氧化剂、乳化剂、乳化用盐、增稠剂、胶凝剂、稳定剂(包括泡沫稳定剂)、填充剂/膨松剂、增味剂、酸、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改性淀粉、甜味剂、膨松剂、消泡剂、发泡剂、抛光剂(包括润滑剂)、面粉处理剂、固化剂/硬化剂、水分保持剂、螯合剂、载体、挥发剂/推进剂和包装气体。对于酶制剂则按照作业特点分为食品添加剂和加工助剂分别对待。

我国GB 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3大类[2]:酸度添加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北门墨迹、水分保持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食品用香料、酶制剂、加工助剂、营养强化剂、胶基糖果中基础剂及其他。

2.1.3 编码

我国和欧盟对食品添加剂都规定了编码[3],但编码体系不同。欧盟采用的E-number编号系统(European Union Inventory Number,简称E-number,亦称为e-code)是食品添加剂领域最早采用的编号系统。欧盟的编号从E100至E999,采用3位数字。由于容量有限,对同类物有时会用“E×××a~”等形式表示(即在编号的右方以a、b、c、d等加以区别)。对改性淀粉则单独采用4位的“E14××”编号,而对食品香料、营养强化剂则没有收编。根据欧盟商标法规定,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产品上可以只写出E-number,而不需标示具体名称。目前,E-number收编的食品添加剂约有300多种,其中合成色素25种。欧盟的这一编码体系已经被CAC的国际食品添加剂编码系统(INS)采用,凡是有E-number的食品添加剂大部分与INS相同。

我国食品添加剂分类代码(Chinese number system,简称CNS),参照FAO/WH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VolⅩⅣ(1983年)文件,采用5位数字表示法,按其功能特征分类,功能分类按英文名称第1个字母的顺序列出,各食品添加剂品种则按其所属主要功能类别任意排列,功能类别编号由和其在该功能类别中的编号两部分组成,前2位数字码代表添加剂功能分类,后3位数字码代表该类目中添加剂品种,中间以黑点分隔。

CNS编码体系虽具有更大的容量,但是与INS编码不同,只对于食品添加剂的某一种功能赋码,没有反映食品添加剂的多种功能,而且在国际上不通用,不便于国际交流和进行有关的比较研究。

2.2 标准体系构成

2.2.1 欧盟标准

欧盟关于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主要由一部框架指令89/107/EEC规定食品添加剂的通用要求与规定,以及3项针对特定种类食品添加剂的质量和相关纯度规格指令组成。欧盟食品添加剂标准的变迁见图1。

2.2.1.1 着色剂

94/36/EC是关于着色剂使用方面的详细规定。并以附录列出:①允许使用食品着色剂的清单;②不得含有着色剂的食品;③仅可以使用某些许可着色剂的食品;④仅可以用于某些用途的着色剂清单;⑤可按适量原则用于食品的着色剂清单。

95/45/EC及其修正案99/75/EC、2001/50/EC、2004/47/EC、2006/33/EC、2008/128/EC是针对着色剂的规格规定。

2.2.1.2 甜味剂

94/35/EC及其修正案96/83/EC、1882/2003、2003/114/EC、2006/52/EC是关于甜味剂使用方面的详细规定。并以附录列出允许使用的甜味剂的种类、使用范围和限量。

94/31/EC及其修正案98/66/EC、2000/51/EC、2001/52EC、2004/46/EC、2006/128/EC是针对甜味剂的规格规定。

2.2.1.3 除着色剂和甜味剂外的食品添加剂

95/2/EC及其修正案96/85/EC、98/72/EC、2001/5/EC、2003/52/EC、1882/2003、2003/114/EC、2006/52/EC是关于除着色剂和甜味剂以外所有食品添加剂使用方面的详细规定。并以附录列出:①允许在食品(除附录II所列食品)中根据“适量”原则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清单;②只允许限量使用附录I中所列添加剂的食品清单;③限条件使用的防腐剂和抗氧化剂清单;其他允许使用的添加剂清单;④允许使用的载体和载体溶剂清单;⑤允许在婴幼儿食品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清单。

96/77/EC及其修正案98/86/EC、2000/63/EC、2001/30/EC、2002/82/EC、2003/95/EC、2004/45/EC、2006/129/EC是针对除着色剂和甜味剂以外食品添加剂的规格要求。

欧盟规定,只有列入3个专项指令清单的食品添加剂,欧盟成员国可根据科学或技术发展,临时许可使用该添加剂,但此期限不得超过2年,且含有该添加剂的食品必须带有特殊说明。

根据通用标签指令2000/13/EC,欧盟对食品标签的总体要求是,食品标识不得令消费者对产品的属性产生误解,并规定标识必须按照成分重量的顺序列出所有成分。着包括按配料的名称或E编码或功能分类(如色素、抗氧化剂等)列出食品成分。

2.2.2 我国的标准

2.2.2.1 使用标准[2]

GB 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是我国现行的强制性添加剂使用标准,2008年6月1日生效。标准框架结构基本上采用了CAC的《食品添加剂通用标准》。GB 2760-2007内容包括前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定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食品分类系统、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则、营养强化剂(本标准没有包括该类物质)、食品用香料、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胶基糖果中基础剂及其配料共10个部分。标准共有6个附录:即4个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D)和2个资料性附录(附录E-附录F)。该标准将食品添加剂分为有使用限量规定的和按生产需要使用的两大类。GB 2760-2007及年增补到2010年8月31日,共有约2 418种(类)。①表A1从食品添加剂品种出发,按照食品添加剂的汉语拼音排序,共有234种(类),每种物质标注了英文名称、INS、CNS编号和功能类别,详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②表A2从食品类别出发,排列顺序是按照食品分类编号,规定各种食品类别中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称、功能和最大使用量(16大类),技术指标内容与表A1完全相同;③表A3规定可以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添加剂名单,约有83种(类);④表A4规定了不适用表A3所列添加剂的食品类别,是表A3中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的例外,原则上该表中的食品类别不能使用表A3中的是食品添加剂,如果需要使用应符合表A1和A2的规定;⑤列出允许使用的食品用香料1 860种、加工助剂110种、酶制剂52种、胶姆糖基础剂55种。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逐步完善,过程如下:

2.2.2.2 产品质量规格标准 GB

2760-2007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应当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添加剂品种标准属于强制性国家标准。为了满足食品安全管理的需要,我国加强了食品添加剂品种国家标准制定的力度和速度。质量指标有外观、含量、纯度(有铝、铬、铜、镉、汞、锌等有害金属物质)、其他(有的还包括微生物和黄曲霉毒素等毒物指标,此外还有干燥失重、灼烧残渣、不溶物、残存溶剂等等指标)。

据初步统计,截止2010年8月31日,我国已制修订和发布的直接使用食品添加剂质量标准约有190种,香料53种。这些标准包括国家标准(GB)、化工行业标准(HG)、轻工行业标准(QB)、医药行业标准(YY)、林业行业标准(LY)等标准。

我国还有一些标准,虽然没有冠以“食品添加剂”的前缀,但也与食品添加剂标准所起的作用类似。例如GB/T 20886-2007《食品加工用酵母》、GB/T 23527-2009《蛋白酶制剂》、GB/T 23533-2009《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制剂》、QB/T 2008-1995《食品工业用助滤剂硅藻土》、GB/T 24395-2009《食品工业用吸附树脂》、GB 15179-1994《食品机械润滑脂》、GB/T 12494-1990《食品机械专业白油》。这些酶制剂标准由于标准起草的归口而没有冠以“食品添加剂”。我国还有86种主要以轻工行业标准颁布的香料标准。虽然这些标准在名称前没有冠以“食品添加剂”,但这些标准中许多就是参考采用食品添加剂专业委员会(JECFA)的标准制定的。例如QB/T 1793-2006《天然薄荷脑》的技术要求就是按照JECFA《天然薄荷脑》(代号JECFA427)制定的,也符合食品添加剂的质量安全要求。还有部分标准直接指明是作为食品添加剂香料食用的,如QB/T 2642-2004《麦芽酚》

2.2.2.3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用标签,标签应当指明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GB 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要求,着色剂、甜味剂、防腐剂应标示具体名称,其他添加剂可仅表示种类名称,当一种食品添加了2种或2种以上着色剂,可以标示类别名称(着色剂),再在其后加括号,标示规定的代码。

2.3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品种

中国与欧盟的食品进出口贸易中,在色素、甜味剂和防腐保鲜类食品添加剂超标违规的事件较多,故这3类食品添加剂在使用方面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2.3.1 色素[5]

2.3.1.1 欧盟

在89/107/EEC指令基础上,于1994年6月30日,颁布了关于食品中色素使用的指令94/36/EC,于1996年1月1日起生效。批准的色素目录中对所有焦油色素都限定了最大用量。94/36/EC指令对“天然”、“与天然等同”和“合成”的区别没有进行规定。也就是对食用色素无论其来源,考虑的主要是其本身的安全性。该指令就规定色素添加剂许可方法分为5个附件。欧盟允许使用的色素如下:

焦油色素(16种):柠檬黄、喹啉黄、日落黄、偶氮玉红、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诱惑红、专利蓝V、靛蓝、亮蓝、绿色S、亮黑PN、棕色FK、棕色HT和立索玉红。

天然及其他色素(32种):姜黄素、核黄素、核黄素5′-磷酸酯、胭脂虫红及胭脂红酸、胭脂红、叶绿素和叶绿酸,叶绿素,叶绿酸,叶绿素铜和叶绿酸铜络合物(叶绿素铜络合物、叶绿酸铜络合物)、普通焦糖,苛性亚硫酸盐焦糖,氨法焦糖,亚硫酸铵焦糖、木炭黑、胡萝卜素(混合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胭脂树橙、红木素,降红木素、辣椒提取物,辣椒红素,辣椒玉红素、番茄红素、β-阿朴-8′-胡萝卜素醛、β-阿朴-8′-胡萝卜酸乙酯、叶黄素、斑蝥黄、甜菜红、花色苷、碳酸钙、二氧化钛、氧化铁和氢氧化铁、铝、银和金。

2.3.1.2 中国[6]

焦油色素(11种):柠檬黄、喹啉黄、日落黄、偶氮玉红、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诱惑红、靛蓝、亮蓝和新红。

天然及其他色素(55种):茶黄色素,茶绿色素、多穗柯棕、二氧化钛、柑橘黄、黑豆红、黑加仑红、红花黄、红米红、红曲米、红曲红、花生衣红、姜黄,姜黄素、焦糖色(普通法),焦糖色(加氨生产),焦糖色(亚硫酸铵法)、金樱子棕、菊花黄浸膏、可可壳色、辣椒橙,辣椒红、蓝锭果红、萝卜红、落葵红、玫瑰茄红、密蒙黄、葡萄皮红、桑椹红、沙棘黄、酸枣色、天然苋菜红、橡子壳棕、胭脂虫红、胭脂树橙(红木素,降红木素)、氧化铁黒,氧化铁红、叶绿素铜钠盐,叶绿素铜钾盐、玉米黄、越桔红、藻蓝(淡、海水)、栀子黄,栀子蓝、植物炭黒、紫草红、紫胶红、杨梅红、叶黄素、番茄红、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高梁红、甜菜红、天然胡萝卜素。

2.3.2甜味剂[7]

2.3.2.1 欧盟

欧盟以89/107/EEC食品添加剂纲领指令为基础,于1994年6月30日,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颁布了94/35/EC及随后的修正指令,对甜味剂使用做出了详细规定。允许的甜味剂包括赤藓糖醇、甘露醇、木糖醇、山梨糖醇(山梨糖醇,山梨醇糖浆)、异麦芽糖醇、乙酰磺胺酸钾、阿斯巴甜、环己基氨基磺酸及钠盐和钙盐、糖精及钠盐,钾盐和钙盐、三氯蔗糖、索马甜、新橘皮苷和阿斯巴甜—乙酰磺胺酸盐。

2.3.2.2 中国

我国允许使用的甜味剂包括赤藓糖醇、甘草、甘草酸铵、甘草酸一钾及三钾、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钙、三氯蔗糖、甜菊糖苷、乙酰磺胺酸钾、异麦芽酮糖、D - 甘露糖醇、山梨糖醇(液) 、麦芽糖醇、糖精钠、纽甜、罗汉果甜苷、木糖醇、乳糖醇和阿斯巴甜。

2.3.3 防腐保鲜

2.3.3.1 欧盟

欧盟颁布了95/2/EC除色素和甜味剂以外所有食品添加剂,于2006年进行了整合更新。该指令对包括防腐保鲜剂在内的食品添加剂进行了详细规定。

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山梨酸、山梨酸钾、山梨酸钙、苯甲酸、苯甲酸钠、苯甲酸钾、苯甲酸钙、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钠、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钠、二氧化硫、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钙、亚硫酸氢钙、亚硫酸氢钾和乳酸链球菌素。

防腐剂:游霉素、六亚甲基四胺、二甲基二碳酸盐、硼酸、四硼酸钠、亚硝酸钾、亚硝酸钠、硝酸钾、硝酸钠和溶菌酶解酵素。

抗氧化剂:没食子酸丙酯、没食子酸辛酯、没食子酸十二酯、特丁基对苯二酚、 BHA、BHT、异抗坏血酸、异抗坏血酸钠和4-己基间苯二酚。

其他相关品种:乙酸、乙酸钾、乙酸钠类(乙酸钠、乙酸氢钠)、乙酸钙、二氧化碳、抗坏血酸、L-抗坏血酸、抗坏血酸钙、抗坏血酸的脂肪酸酯(抗坏血酸棕榈酸酯、抗坏血酸硬脂酸酯、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α- 生育酚、γ-生育酚、δ-生育酚、卵磷脂、乳酸[只有L(+)一种形式]、乳酸钠(只有L(+)一种形式)、乳酸钾(只有L (+)一种形式)、乳酸钙、柠檬酸、柠檬酸钠类(柠檬酸一钠、柠檬酸二钠、柠檬酸三钠)、柠檬酸钾类(柠檬酸一钾,柠檬酸三钾)、柠檬酸钙、酒石酸钠类(酒石酸一钠,酒石酸二钠)、 L(+)-酒石酸钾;酒石酸钾类(酒石酸一钾,酒石酸二钾,,酒石酸钾钠)、EDTA二钠钙;酒石酸硬酯、氯化亚锡、葡萄糖酸亚铁、乳酸亚铁和L-半胱氨酸。

2.3.3.2 中国

防腐剂:2,4-二氯苯氧乙酸、2-苯基苯酚钠盐、4-苯基苯酚、苯甲酸及其钠盐、丙酸及其钠盐、钙盐、单辛酸甘油酯、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及其钠盐(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钠,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及其钠盐,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及其钠盐)、二甲基二碳酸盐、二氧化碳、液体二氧化碳(煤气化法)、桂醛、联苯醚、纳他霉素、脱氢乙酸及其钠盐、稳定态二氧化氯、双乙酸钠、硝酸钠,硝酸钾、亚硝酸钠、亚硝酸钾、乙萘酚、乙氧基喹、仲丁胺、乳酸链球菌素、噻苯咪唑、山梨酸及其钾盐和硫磺。

抗氧化剂:4-己基间苯二酚、D-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茶多酚、BHA、BHT、甘草抗氧物、抗坏血酸、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没食子酸丙酯、迷迭香提取物、植酸,植酸钠、竹叶抗氧化物、羟基硬脂精(氧化硬脂精)、维生素E,TBHQ和磷脂。

漂白剂和面粉处理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低亚硫酸钠、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L-半胱氨酸盐酸盐、碳酸镁、偶氮甲酰胺和碳酸钙(包括轻质和重质碳酸钙)。

3 讨论

3.1 标准结构与内容特点

欧盟以指令形式发布,分为3项特定指令管理食品添加剂。欧盟食品添加剂立法采取“混合体系”,即通过科学评价和协商,制定出能为全体成员国接受的食品添加剂法规,以肯定的形式公布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使用特定条件及在某类食品中的最高限量等。欧盟仅提供了技术指标参数,但没有配备相应的检测方法。中国GB 2760-2007的附录A按食品添加剂的字母顺序混排,附录B按食品分类排列,没有像欧盟那样按食品添加剂功能集中列出。当使用2种或2种以上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剂时查找和监管有不便之处。中国的食品添加剂编码在国家上并不通用。中国食品添加剂质量规格标准缺乏。现已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 000多种(包括香料),已制定了品种标准的食品添加剂数量不到总数的10%。如果以去除香料的600多种食品添加剂(包括助剂)为基数统计,已制定品种标准的物质也仅有约30%。

3.2 品种使用差异

3.2.1 色素

欧盟以独立质量管理色素,指令对色素使用的规定划分得很详细,从允许使用色素的食品、33种不得含有色素的食品、仅可以使用某些许可色素的食品、可按适量原则和规定色素最大允许量的食品等多个层面阐述了色素的使用。中国GB 2760-2007规定了某类食品及其亚类允许使用的色素品种及限量,虽然没有禁止使用的范围,但实际上没有申明允许使用的领域就是默认的禁用范围。欧盟与中国允许使用的色素品种、范围和限量差异较大。原因:①同一色素对不同染色食品基质的染着性不同,不同色素对同一染色基质的染着性也不一样,如赤藓红对蛋白质基质的染着性较好,而柠檬黄则较差。②由于人对各种食品摄入量的不同也决定了某一色素在不同食品中的使用量不同。③对色素,特别是焦油色素使用态度也存在较大差异。故对输往欧盟的产品在注意允许使用品种的同时,还要充分理解允许使用的范围和限量,中国对进口食品的色素的监管重点则应放在焦油色素、无机盐和几种着色金属上[5]。

欧盟禁止使用新红,而允许使用的焦油色素专利蓝V、绿色S、亮黑PN、棕色FK、棕色HT、立索玉红在中国没有被批准使用。但中国允许使用的天然色素种类比欧盟多。天然色素多来自动、植物组织,目前允许使用的天然色素中还有部分属于人工合成天然等同物。欧盟没有制度区别“天然的”、“与天然等同的”和“合成的”的规定,中国则注明了天然或人工合成天然等同物的区别。日落黄、亮蓝和柠檬黄在欧盟与我国都允许使用,但使用差别却很大。日落黄和亮蓝在中国使用限量范围是0. 025~0. 5 g/kg;而柠檬黄在我国允许使用的剂量范围为0. 05~0. 5 g/kg,而欧盟在部分饮料中的规定多数为100 mg/L,在其他规定了限量的食品中的限量范围是0. 1~0. 5 g/kg。

3.2.2 甜味剂

欧盟以独立指令管理甜味剂。我国与欧盟批准使用的天然甜味剂品种有差别。如我国允许使用的甜菊糖甙、甘草、甘草酸铵、甘草酸一钾及三钾、罗汉果甜甙等,而欧盟没有批准使用。在出口食品中应特别注意天然甜味剂及其衍生物必须按规定的要求使用。欧盟对大多数食品甜味剂都有一定的使用限量,没有规定使用限量的必须符合良好生产规范(GMP),使用量应为不高于达到预期目的所必须的最大用量。其中赤藓糖醇、甘露醇、木糖醇、山梨糖醇(山梨糖醇、山梨醇糖浆)、麦芽糖醇(麦芽糖醇、麦芽糖醇糖浆和异麦芽糖醇列出了适量使用的食品清单,而乙酰磺胺酸钾、阿斯巴甜、环己基氨基磺酸及钠盐和钙盐、糖精及钠盐钾盐和钙盐、三氯蔗糖、索马甜、新橘皮苷和阿斯巴甜—乙酰磺胺酸盐都规定相应食品的最大使用量。我国对合成甜味剂也都规定了使用食品范围和限量,但对阿斯巴甜未规定最大使用量,对天然甜味剂则允许按生产需要使用。

3.2.3 防腐保鲜类添加剂

由于防腐保鲜类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众多、使用频率高等因素,在进出口贸易中应特别注意相关的规定。这些食品添加剂在欧盟与中国的使用范围差异较大。例如对于对羟基苯甲酸盐类在中国允许使用的食品品种在欧盟几乎全部禁用。欧盟对于2种或2种以上防腐剂的联合使用提出了限量要求,规定了山梨酸盐、苯甲酸盐和对-羟基苯甲酸单独或组合使用时的最大使用量。我国GB 2760-2007规定了最大使用量,少数规定了残留量,或以备注的形式注明该物质最大使用量以残留量计。例如二氧化硫和亚硫酸盐最大使用量以二氧化硫残留量计。虽然列表只是对同种类(该添加剂及其盐类)添加剂的限量做出了规定,但规定了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剂(着色剂、防腐剂、抗氧化剂)在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应超过1。

4 进出口贸易的对策

加快和完善我国的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建设,科学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借鉴国外食品添加剂法规标准体系建设的经验,加强国际和国外食品添加剂标准制(修)订工作的跟踪研究,进一步完善食品分类与编码系统、使用范围和限量标准的制(修)订,同时对于特殊膳食例如婴幼儿食品的使用条件应有更详细的说明。加快目前缺乏的食品添加剂质量规格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建设。借鉴国际上食品添加剂风险评估的经验,将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纳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工作内容,根据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的特点,对不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进行研究和监查,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鉴定水平,及早发现和处理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加强我国与欧盟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数据库建设和差异研究,我国出口欧盟食品企业应正确了解欧盟等贸易国家的食品添加剂规定,掌握贸易国家食品添加剂标准的更新动态,按照贸易国家规定和标准生产使用食品添加剂,积极应对,取得主动地位。中国进口欧盟食品也应加强欧盟与中国使用标准差异比对研究,对我国不允许使用的品种和使用范围应严格监管,以保障食品安全和保护消费者健康。

参考文献

[1]European Parliament and Council.Council directive on the approximationof the laws of the member states concerning food additives authorized foruse in foodstuffs intended for human consumption[Z].1988-12-21.

[2]GB 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S].

[3]戴宇欣.欧盟与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的对比研究[J].上海标准化,2005,24(7):47-51.

[4]Additives in the European Union[OB/DL].http://www.reading.ac.uk/foodlaw/index.htm.2007.

[5]邹志飞,蒲民,李建军,等.各国(地区)食用色素的使用现况与比对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0,22(2):112-121.

[6]邹志飞,蒲民,李建军,等.世界各国和地区甜味剂的使用现况与比对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1(3):318-322.

[7]邹志飞,蒲民,李建军,等.各国(地区)防腐保鲜类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比对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0,17(2):157-165.

粮油标准与法规 篇9

饮用水源保护问题是关系我国饮用水安全的核心问题之一, 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与监测, 是确保供水系统安全的关键环节。据统计, 我国现有各类饮用水源地3 100个, 相应划定了5 716个饮用水源保护区。为了保证饮用水源地安全,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等。全国各地也依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针对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划分了一级、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的范围, 颁布了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农村或村镇供水一般是参照执行, 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与监测的规范标准。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大力推进, 实践中迫切需要制定《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与监测技术规程》标准。

2 饮用水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

目前, 我国与饮用水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地下水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 这些标准基本都涉及到饮用水源保护的相关内容。

2.1 相关的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二十条规定“兴建水工程或者其他建设项目, 对原有灌溉用水、供水水源或者航道水量有不利影响的, 建设单位应当采取补救或者予以补偿。”而2002年颁布的修订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除了包含上述条款外, 还专门列出了针对饮用水源保护的3个条款:“第三十三条 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并采取措施, 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 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第三十四条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和“第六十七条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恢复原状;逾期不拆除、不恢复原状的, 强行拆除、恢复原状, 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 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合理利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共有5个条款与饮用水源保护有关, 即“第四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七条和第四十九条”, 主要内容为:“第四条”明确了相关政府部门在饮用水源保护的职能;“第十九条”规定了城市污水应当集中处理, 把保护城市饮用水源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第二十条”要求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 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其他等级保护区, 并列出了在饮用水源保护内的几种禁止行为;“第二十一条”提出了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情况下采取的紧急措施;“第二十七条”规定了在饮用水源保护区不得设置排污口;“第四十九条”明确了违反以上相应条款的法律责任。

(4)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1989年颁布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是主要针对集中式供水的饮用水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 分六章、二十七条:“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防护”、“第三章 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防护”、“第四章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五章 奖励与惩罚”、“第六章 附则”。主要内容为:规定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般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必要时可增设准保护区, 各级保护区应有明确的地理界线;提出了各级保护区划分的方法和保护内的水质标准以及必须遵守的规定;制定了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和监督管理措施以及应对突发性事故的措施;根据执行本规定的情况, 提出了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

(5)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1997年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饮用水水源地必须设置水源保护区。保护区内严禁修建任何可能危害水源水质卫生的设施及一切有碍水源水质卫生的行为”;第十七条规定“新建、改建、扩建集中式供水项目时, 当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做好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 并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的水源水质监督监测和评价。”

2.2 相关的技术标准

(1)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1993年实施的《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主要内容为:①提出了生活饮用水水源的水质指标、水质分级、标准限值、水质检验以及标准的监督执行;②说明了此标准适用于城乡集中式生活饮用水的水源水质 (包括各单位自备生活饮用水的水源) , 分散式生活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参照使用此标准。此标准将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分为二级, 规定了两级标准的限值。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相比有4点不同:①没有将饮用水水源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别进行规定;②没有将水质指标分为基本项目、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③限值标准等于或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相应级别的限制标准;④水质检验方法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卫生部颁布执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中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 其编制说明实质是对1985年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国家标准的修订, 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未予承认, 目前仅仅是在卫生系统内部通用。与1985年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相比, 《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规定了法定的饮用水水源的水质“法定的量的限值”共122项, 新增水源水有害物质检测项目64项, 标准限值要求有所提高。

2007年7月1日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作为替代1985年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此标准涉及到对饮用水水源水质的规定有:“5.1 采用地表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应符合GB3838要求。”、“5.2 采用地下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应符合GB/T14848要求。”, 依据此标准的适用范围, 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也应执行此规定。

(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002年实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了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要分别达到其规定的Ⅱ类和Ⅲ类水质标准, 并且将水质指标分为基本项目、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三大类及规定了相应指标的检验方法。除此之外, 还规定了如果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质超标, 则经自来水净化处理后, 必须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的要求。为了标准能够更好的执行,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质评价的项目作了灵活规定, 即基本项目和补充项目为必检项目, 特定项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1994年实施的《地下水质量标准》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 要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水源至少应满足其规定的Ⅲ类水质标准。

(3) 城市供水水质标准。

2005年实施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涉及到对饮用水水源水质的规定:“5.1 选用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时, 应符合GB3838的要求。选用地下水作为供水出源时, 应符合GB/T14848的要求。”、“5.2 水源水质的放射性指标, 应符合表1的规定。”、“5.3 当水源水质不符合要求时, 不宜作为供水水源。若限于条件需加以利用时, 水源水质超标项目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后, 应达到本标准的要求。”

(4)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2007年实施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是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防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 保证饮用水安全, 制订的标准。此标准适用于集中式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包括备用和规划水源地) 的划分, 农村及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可参照此标准执行。此标准主要内容有:规范的适用范围、编制依据、术语与定义、水源地划分的基本要求、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法、湖泊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方法、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保护区定界原则及编写保护区划分技术文件的基本要求和计算可参考选用的水质模型等。

2.3 已有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特点分析

总结上述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目前已有成果的特点为:①明确了有关政府部门在饮用水源保护中的职能;②规定了各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③制定了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④制定了各级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措施。

根据目前有关饮用水源保护的法律法规现状和实际执行效果, 总体看来, 与农村饮用水源的稀缺性、污染的严重性和保护的迫切性相比, 仍显得十分不足, 为使我国农村饮用水源安全保护达到国际标准, 必须加强我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法律调控;同时, 针对缺乏分散式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标准和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大多还只是参照现有标准中个别条款来执行的现状, 为了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安全, 急需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 并制定专门针对农村的饮用水源地保护技术标准。

3 饮用水源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目前, 我国与饮用水源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地下水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水环境监测规范》、《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和《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这些标准都或多或少涉及到饮用水源监测的相关内容。

3.1 相关的法律法规

200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 发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 或者水功能区的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的要求的, 应当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 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 制定监测规范, 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 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

3.2 相关的技术标准

(1) 水环境监测规范。

1998年实施的《水环境监测规范》中涉及到与生活饮用水源相关的内容有:①地表供水水源地、水源型地方病发病区和城市主要地表供水水源地上游1 000 m处应布设断面;②地表供水水源地采样频次每年不得少于12次, 采样时间根据具体要求确定;③地下水供水水源地区和饮水型地方病 (如高氟病) 高发地区应布设采样井;④平原 (含盆地) 地区地下水采样井布设密度一般为1眼/ (200 km2) , 重要水源地或污染严重地区可适当加密;⑤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区每月采样一次;⑥水源保护区应布设生物监测的采样垂线 (点) 。

(2) 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2000年实施的《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主要内容包括: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采样技术、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数理统计、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评价和资料整编等。由于在该标准中将农用水源定义为“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排污、沟渠等, 对农田进行灌溉的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及农村畜禽饮用水源和农村水产养殖用水水源”, 因此该标准中并无直接针对农村生活饮用水源的监测方法。

(3)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2003年实施的《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主要内容包括:地表水监测的布点与采样、污水监测的布点与采样、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流域监测、建设项目污水处理设施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应急监测、监测数据整理、处理与上报、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和资料整编等。其中, 专门针对饮用水源的规定有:①饮用水源地的监测断面每月至少采样一次;②饮用水源保护区或饮用水源的江河除监测常规项目 (该标准中的表6-1) 外, 必须注意剧毒和“三致”有毒化学品的监测;③规定了洪水期和退水期要对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进行监测及其具体的监测方法。

(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2004年实施的《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监测点网设计、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现场监测、样品管理、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实验室分析及质量控制和资料整编等。其中, 专门针对生活饮用水源, 还规定了特殊选测项目应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中的规定的项目选取。

(5) 其他相关的技术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中6.1-6.5规定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监测项目、监测点的设置及检验方法;《地下水质量标准》要求各地区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 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2次 (丰、苦水期) , 水质项目分析方法采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标准, 同时还规定了监测项目和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了地表水水质监测的采样点、监测频率应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 还规定了水质项目的分析方法优先选用该标准列出的方法, 也可采用ISO方法体系等其它等效分析方法, 但须进行适用性检验;《城市供水水质标准》规定:①地表水水源水质监测应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有关规定执行, 地下水水源水质监测应按《地下水质量标准》有关规定执行;②规定了水源水的采样点布置、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③规定了水质的检验方法应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等标准执行, 也可采用其他等效分析方法, 但应进行适用性检验。

3.3 已有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特点分析

总结上述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目前主要成果包括:①要求相关部门应加强饮用水源地监测, 建立监测制度, 制定监测规范;②提出了饮用水源地监测断面的布设方法和监测频率;③规定了饮用水源地的监测项目及其分析方法;④提出了样品的采集技术。

由此可知, 一方面我国目前与饮用水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还相当缺乏, 仅有的也只是从政策层面上作了宏观的规定;另一方面, 针对饮用水源地的监测方法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而且现有的针对饮用水源地的监测技术也不够全面和具体, 分散式及农村饮用水源地的监测标准还是空白。因此,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 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监测, 考虑到农村饮用水源地的特殊性, 应制定专门针对农村的饮用水源地监测技术标准。

4 结 语

经过多年努力, 我国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喝水难的问题, 但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得过去在农村几乎不存在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已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1,2,3,4]。目前, 农村饮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水和水质污染程度严重。据《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显示, 到2005年底我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 其中水质不达标人数高达2.27亿人。因此, 为了加强农村饮用水源的保护与监测、保障农村你饮水安全, 编制《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与监测技术规程》标准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与生活排水处理技术研究”已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与监测技术规程的编制列为课题需要完成的重要成果之一。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与监测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两方面: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技术和农村饮用水源地监测技术。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技术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的基本原则、保护区域的划分、保护措施、保护区域的监督管理和相应的法律责任;农村饮用水源地监测技术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水量监测技术和水质监测技术两方面, 其中水量监测技术包括监测断面的布设、监测频次、取水量、水量的量测、水量的划分和计算等, 水质监测技术包括监测断面的布设、监测项目及其分析方法、样品的采集技术、样品的编号、样品的运输和保存等。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应从源头抓起, 重视饮用水源地的监测与保护, 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程, 从制度上建立保证农村饮水安全的长效机制。

摘要:分别总结了与饮用水源保护及饮用水源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 这些法规及标准主要是针对城市。针对目前农村饮水安全的严峻形势, 指出了编制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与监测技术规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初步提出了编制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与监测技术规程应该包括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饮用水源保护与监测技术,标准,现状,农村

参考文献

[1]陈雷.强化措施抓好落实全面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J].中国水利, 2007, (10) :1-3.

[2]翟浩辉.保障饮水安全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J].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1) :1-2.

[3]李代鑫, 姜开鹏.坚持以人为本保障饮水安全[J].中国水利, 2007, (10) :19-22.

[4]李仰斌.采取措施努力工作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J].中国水利, 2005, (3) :30-32.

粮油标准与法规 篇10

中国标准化改革把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改革作为基本原则内容,而提出了坚持国际接轨、加快标准化法制建设以及培育发展团体标准的要求[1]。在改革政策的带动下,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将会大量出现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标准的版权必然会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方面是国家社会、经济和环境得益于技术标准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市场自主制定标准需要得到符合市场规则的版权保护或补偿,才能有可持续的标准化动力。但是,在国家标准化战略中,学界还没有意识到标准版权问题,也鲜有相应的研究成果。

因此,法规采用标准的版权政策对于实现标准化工作改革目标有关键的作用,应当进行深入研究,并为标准化工作改革形成政策基础。

坚持国际接轨以及借鉴发达国家标准化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原则,美国法规对标准版权的保护规定和版权保护实践对中国标准化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

2 美国标准版权及争议

2.1 美国版权法

2.1.1 版权保护

1790 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美国版权法》(Copyright Law of the United States),此后多次进行的修订并未停止,其中1976年的修订,形成了当前版权法的基本框架。美国的版权保护遵循《世界版权公约》《伯尔尼公约》和WTO协议等确定的国际规则,针对作者固化在任何可接触的表达介质上的原创作品(original works)保护[2]。

《美国版权法》第102条(a)款列出了8类应受到版权保护的作品类型:

(1)文字作品;

(2)音乐作品;

(3)戏曲作品;

(4)哑剧和舞蹈作品;

(5)绘画、平面艺术和雕塑作品;

(6)电影和其他音像作品;

(7)录音作品;

(8)建筑作品。

标准本身属于一种文字作品,属于版权保护对象[3]。

2.1.2 专有权

美国的版权法给予了标准的专有权(exclusive rights),由版权人自行行使,包括的权利有:

(1)标准复制;

(2)基于标准的衍生品;

(3)向公众发行、出售、出借、出租标准。

版权法在规定标准版权人具有的权利时,规定了标准适用于“合理使用”(Fair use)专有权限制,即受版权保护的使用,合理使用原则:基于正当理由使用、使用目的合法、使用对原作的影响不超过合理使用的限度等就不构成对版权的侵权。

2.2 标准版权及争议

2.2.1 标准版权保护

美国对标准进行版权保护已经没有异议。每个标准都是作者的作品,遵从于美国法律和国际法,其版权受到保护。当政府将具有版权的标准用于法律和法规(law, rules, or regulations)时,美国国会没有做出标准版权保护的例外。原则要求是达到标准制定者著作权的版权保护权利和公众合理使用标准权利的平衡[4]。

2.2.2 法规中标准版权争议

美国法规制定必须遵守的关键原则是:公众参与的透明(transparency)和公开(openness),公平对待所有利益方[5]。既然标准受到版权保护,当标准写入法规后,其中标准具有版权是否意味着“法”也有了版权?或者说当私营部门制定的标准被法规采用时,其标准的版权是否消失?法规的透明、公开和公平是否适用于其中的标准?由于美国版权法没有明确规定法规中的标准是否受到版权保护以及法规的公共品属性的双重影响,使法规中的标准版权争议不断。

3 美国标准版权保护

3.1 有关标准的法案

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发布了《国家技术转让与促进法案1995》[2](公法104-113,简称“NTTAA”),强制要求美国所有联邦政府部门和机构与WTO/TBT协议的规定保持一致,以技术标准为基础制定技术法规[6],在政府制定法规和采购中使用(shall use)私营/民营标准化机构制定的自愿一致性标准(Voluntary Consensus Standards,VCS)。

为承担WTO/TBT的国际义务,美国《贸易协议法1997》(the Trade Agreement Act of 1997),要求“如果适当,应在国际标准的基础上(o 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制定技术法规”。

这些法规将使用VCS纳入美国技术法规体系中,因而使在技术法规中采用的VCS版权保护成为了法规执行中的问题。

3.2 通告OMB A-119

为使NTTAA能有效实施,1998年,OMB发出了修订的《联邦政府参与制定和使用自愿一致性标准和合格评定活动通告A-119》[7](简称“OMBA-119”)。OMB A-119要求,所有美国联邦政府机构在采购、制定法规和其他涉及标准的工作中必须采用(must use)现存自愿一致性标准(voluntary consensus standard,VCS);在涉及公共利益时,联邦机构必须参与标准化机构的标准制定。

OMB A-119明确定义了“使用(Use)标准”:在政府采购、制定法规和其他政府的任务中,将一个标准的整体或部分编入或被参考引用到法规、政府采购或其他政府职责活动中,包括制定行政命令、出版物和相关内部文件。

OMB A-119规定,VCS中的知识产权包括版权(copyright),也可以有专利(patent)。具有知识产权的标准一旦出现在法规或官方文件中,政府机构必须承担保护和遵守VCS中的标准版权和专利权及任何其他类似的义务。

OMB A-119要求知识产权持有者应考虑知识产权持有者和使用者双方利益,制定相应知识产权政策,其产权的披露和许可政策应当清晰和明确,并可容易获得。

3.3 标准版权政策

3.3.1 政府政策

与OMB A-119一致,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在给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声明中强调,美国保持着一个强有力的美国政策支持者位置,允许美国标准制定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及其相关活动,但不能危害他们的专利、版权和商标[8]。

3.3.2 国家标准政策

美国国家标准版权政策出自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制定的”美国标准战略“(United States Standards Strategy,USSS)[9]。USSS要求,在国内和海外,美国政府都应当促进和尊重标准版权政策,政策应当确认标准版权人的版权持续持有权和控制版权及标准制定机构的商标权;在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时,美国标准化系统的所有方面都应当支持美国的标准制定机构,而不能危害其版权和商标。

4 美国法院标准版权裁决案例

被法规采用的VCS是否仍然受到版权保护,或具有法规属性,成为公共品的争议,可以从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决中澄清。

4.1 PMIC诉AMA案

1997年,美国实践管理信息集团(PRACTIC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ORP)向美国上诉法院诉美国医学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AMA):AMA出版的“现行程序术语”(Current Procedural Terminology,CPT)的版权滥用[10]。CPT是在患者医疗程序中为每一个患者分配一个唯一5位数字代码的分类标准,并包括了医疗过程内容的字母索引。

美国卫生部(D H H S)医疗保障金管理局(HCFA)根据法规要求,并与AM A签订协议在其“统一程序报告系统”中采用了CPT的代码和术语,HCFA还同意不再使用其他的分类和术语。“统一程序报告系统”已经在各种联邦政府程序中被强制使用。美国许多州政府很快在其法律中采用了CPT,同时,地区法院选择了各种各样联邦法规使用CPT的先前的判例予以支持。

由此,PMIC声称,它打算“用它自己的格式及自己的校正版,出版自己使用CPT编码系统的参考材料,或者修改采用”。同时,PMIC为其打算进行声明,由于CPT被法律采纳(incorporated into law),AMA拥有的CPT版权失效。PMIC还认为,AMA要求HCFA签订仅使用CPT的协议违反了联邦反垄断法(federal antitrust law),是版权保护滥用,其版权不能受到保护。

法院根据标准版权作者具有作品作者的一般规则,即:作者实际创作了作品,把他的思想固化、实际地表达,因而具有了版权保护权利的规则,以及对30余个版权判例和法规追根溯源的研判,做出了多个裁决:

(1)地区法院发出简易判决:CPT用于联邦程序中不意味着“该作品(CPT)扮演了法的角色”,“剥夺AMA拥有的CPT版权等同于非法剥夺AMA的财产”。判决主张AMA拥有CPT的版权有效,同时禁止PMIC出版自己版本的CPT。

地区法院还裁定,AMA的版权许可协议“没有违反公共政策,没有构成版权滥用”。

(2)上诉法院支持地区法院的裁决:尽管CPT的内容被各种法规采用,AMA拥有的版权并未终止。同时,上诉法院撤销下级法院支持(PMIC)声称存在版权滥用的申诉。

(3)1998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决的结论是拒绝PMIC的诉状,同时拒绝复审的申请。

4.2 VEEK诉SBCCI案

1999年,原告美国彼得维科公司(PETER VEECK,一家区域性网络公司)诉被告美国南方建筑国际规范联合会(SOUTHERN BUILDING CODE CONGRESS INTERNATIONAL INC,SBCCI)拒绝提供失去版权的建筑模型规范[11]。

建筑模型规范是一个大的创造类型的一部分,包括模型代码、标准和其他参考作品,由私有的非营利组织开发,被广泛使用和被美国各地政府执行机构(government instrumentality)采用。

VEECK是一家非营利性提供区域性服务的网站,其控告的基本论点是,SBCCI私营部门的授权建筑模型规范和标准已经被得克萨斯的Anna和Savoy城市的法律采用,这些作品就此永远失去了他们的版权保护,SBCCI应当免费提供这些标准。双方诉辩的要点如下:

(1)VEECK的立场是,任何政府执行机构在法律中采用SBCCI建筑模型规范的那个时刻,就是该作品(规范)进入公共范畴的时刻,潜在且清楚地暗示了版权持有者的这些标准已经被政府使用和采纳,失去了版权保护。

美国上诉法院认为,建筑模型规范和标准失去版权会产生损害性后果,不仅损害开发这些作品的非营利组织的利益和积极性,而且对于地方政府、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一直在不断增加依靠这些组织的标准以制定高质量的法规和规范,失去版权最终损害公共利益。

(2)VEECK认为,找不到由私营部门授权的规范和标准被法规采用后该版权无效时使用该标准和规范而被指控的案例。

正相反,法院引用前述“PMIC诉AMA案”,认为与本案有相同的理由,即版权法拒绝版权保护仅在版权可保护的作品由联邦政府或其雇员原创产生的版权上,此时持有的版权无效;相对应,除此情形之外,被法规采纳的标准版权受到保护。

美国上诉法院认为,不存在私营部门授权的作品被法律采用后版权法不适用的例外。同时,不存在因程序正义或自由表达要求的宪法原则的版权法例外。

(3)VEECK诉诸“合并原则”(merger doctrine)以支持SBCCI的规范不受版权保护,即SBCCI建筑模型规范被采用到法规中适用于合并原则,规范合并到法规因而终止了版权。

版权是保护思想的表达,而不是思想本身。法院认为,合并原则不适用于概念性事物:“将一个思想不可分地融合到一个特别的表达方式上”,本案不是一个思想仅有一种表达的形式,包含SBCCI的规范还有其他私营部门开发的规范中的思想,明显有多种表达形式,SBCCI规范并未限制竞争。

地区法院做出有利于S B C C I的简易判决:SBCCI持有的强制性版权有效,同时,驳回VEECK要求公平使用版权、版权滥用指控、版权放弃要求、适用合并原则和程序正义的辩称。

2001年,被告在美国医学学会(AMA)、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美国行政官联合会(ASAE)、美国采暖、制冷和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C)、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国家防火协会(NFPA)、得克萨斯都市联盟(TML)和美国保险实验室(UL)相关利益方专家组成的法律顾问团的支持下,上诉法院做出维持地区法院的判决。

5 启示

5.1 标准受版权保护

在美国,标准不论是否被法规采用,版权都受到版权法保护。在PMIC诉AMA案件中,申辩双方都没有对标准具有的版权提出异议。即使标准被法规采用,美国最高法院认为,CPT被联邦法规采用并没有改变AMA作为私营组织编写这个标准,存在这个标准的作者的事实,其版权仍然受到保护。

由于中国标准体制原因,仅标准是否具有版权就存在较大的争议:

一种意见是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就一个标准出版著作权侵权纠纷案的答复:推荐性标准“如果符合作品的其他条件,应当确认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12]。这个答复仍然含混:“如果符合作品的其他条件”是什么?中国的标准制度已经实行近30年,还不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另一种意见是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的判决“标准属于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据此判决标准没有著作权[13]。问题是标准在全世界范围都是“自愿采用”,现行法规中并没有能赋予标准具有的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规定条文,该判决依据何在?认为标准没有著作权于法无据。

进一步的问题是,如果具有版权的标准被法规采用后,标准是否仍然具有版权。美国法律实践认定标准版权属于知识产权,即便出现在美国法规中仍然受到保护的事实,给予中国标准化工作改革重要启示:明确标准的著作权,技术法规中的标准以实现公共属性和著作权保护平衡为原则;同时,相关研究应当是标准化工作改革的重要探讨方向,应当尽快开展研究。

5.2 建立技术法规制度

被法规采用后的标准是否成为“法”或是法的一部分,在国内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

中国业内普遍认为“法律法规对标准的引用,赋予了标准的强制性”[14],被引用的标准似乎具有了法规的性质,不能有版权保护。

另外,中国的情况因存在强制性标准而更加复杂。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的答复“国家标准化管理机关依法组织制定的强制性标准,是具有法规性质的技术性规范”,不受著作权法保护。但是,标准并不能给自己施加强制执行义务,也不能制定罚则,那么,它的“法规性质”从何而来?

中国的强制性标准源自《标准化法》,“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性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的规定。但是,这条规定并没有直接赋予强制性标准法”的属性。如果因此就认为强制性标准“在我国是’技术法规’的重要表现形式”,或者产生“强制性标准作为技术法规”的主要表现形式[15]等的断言,是忽视了法律与法规的等级效力体系,并引发《标准化法》将本应由上位法(如《立法法》)规定的法规才有的强制执行力赋予了标准是超范围赋权的质疑。

强制性标准从属性、制定目的、制定主体、制定程序、约束力和方式等与法规完全不同,仍属于标准范畴[16]。

总之,“标准的执行力受制于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自身没有执行力,显然不是“法”,也不具有“法规性质”。

美国上诉法院判决VEEK诉SB CC I案不适用“合并原则”,表明法规中的标准仍是具有独立版权的标准。美国政府认为,不存在独立于法规的“强制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分类没有必要[17]。事实上,美国政府遵循WTO/TBT协议的技术法规(technical regulation)定义和要求,技术法规规定基本安全、环保、消费者保护等要求,标准作为法规基础规定技术细节和实现途径[18]。美国的实践再次提醒所谓“法规引用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使本来存在的“强制性标准”争议因标准版权问题更加复杂。

可以说,简化标准体制,终止强制性标准,在中国立法建立技术法规制度,为自愿标准特别是团体标准腾出空间是标准化改革顶层设计的关键内容选择,是美国以私营部门为基础的自愿标准制度和标准版权保护的一个重要启示。

5.3 标准版权法理研究

美国技术法规中自愿标准的版权保护与争议,以及“合理使用”和“清晰和明确”的版权政策原则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中国承认标准具有相应的权利——著作(版)权并对其进行保护时,必须对标准的版权保护和侵权行为判断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并予以明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著作权人:与版权人相关的有国家标准委(其他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标准起草人、主/参编(起草)单位和标准出版单位,其中谁是实质的版权人或共享人仍存争议。

(2)修改权:因版权人的不确定带来的修改权的不确定,而普遍存在假国家下达的标准修订计划,进行名称改变(不改变标准编号)和内容改变的可能侵权。

(3)署名权:由于标准有起草人和主/参编(起草)单位同时署名;以及“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如行政主管部门等的署名,存在作者的不确定性。同样存在假国家下达的标准修订计划,未经告知的起草人和主/参编(起草)单位改变的可能侵权。

(4)复制权:存在标准任意复制的侵权风险。

(5)信息网络传播权:由于版权人不清,造成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不清的侵权风险。

(6)翻译权:在版权人不确定下产生的授权问题。

(7)使用:由于标准不适于著作权法明文规定的“文字作品”,如小说、论文等,标准为获得“最佳秩序”而要“重复使用”与《著作权法》第十六条:未经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的方式使用该作品”中的相同“使用”是什么关系?需要进行法律上的澄清。

(8)许可使用:版权规定了“许可使用的权利是专有使用权的,应当采取书面的形式”[19]标准的许可使用权是否为“专有使用权”,或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需要进行澄清。

特别是当提出“坚持国际接轨”时,技术法规采用美国标准和国际标准,或法规采用的中国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引用或采用美国标准或国际标准,以及网上公开的强制性标准引用了美国或国际标准等毋庸置疑地存在侵权风险,成为了标准化改革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6 结语

大力发展社团标准是中国标准化的方向,与美国以私营部门自愿标准为基础的标准体制一致,标准版权保护是必然的选择。美国的标准版权政策代表着国际主流,其法规采用标准的争议和不断出现的法律申诉案件说明了标准版权的复杂性。重视和持续关注美国标准版权保护的法规和法律实践是标准化改革、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和必然选择,其问题的复杂性不是“临时抱佛脚”就可以应付,要有预见和深入研究。

专家点评:

美国是一个以私有部门制定的自愿性标准为主的国家,并随着标准在科技和贸易中地位的不断提高,美国政府越来越依赖于私有标准,并成为私有标准的最大用户。1996年美国议会批准的《联邦技术转让与推动法》(NTTAA)推动了美国联邦政府、州和地方在技术法规中采用标准。众所周知,在美国,标准是受版权保护的,《美国版权法》为标准版权保护奠定了法律基础,各相关标准制定组织都制定了保护本组织标准版权的相关政策。那么美国政府在技术法规中采用标准是否拥有版权在美国曾一度产生很大争议。为此出现了PMIC诉AMA案和VEECK诉SBCCI案。由陈燕申和陈思凯两位同志撰写的《美国技术法规中的标准版权保护与启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美国版权法,以及法规中采用的标准是否拥有版权,并对美国法院标准版权裁决的案例做了具体分析,说明标准不论是否被技术法规采用,版权都是受到版权法保护的,标准制定组织的版权并没有因为其标准被技术法规采用被剥夺,公众可以免费获得法律文本,但不能免费获得技术法规所采用的标准,从而维护了标准制定组织的权利,在保证了技术法规中充分采用自愿性标准的同时保护了标准制定组织制定标准的积极性。文章的最后对中国标准化制度和版权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要“重视和持续关注美国标准版权保护的法规和法律实践”。本人认为,这篇文章有利于读者了解和掌握美国技术法规中采用标准的版权问题,有利于推动中国政府积极思考中国的标准版权问题。

专家简介:

刘春青,女,研究员,就职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长期从事标准化与技术法规研究,并长期从事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版权保护政策研究,以及主要国家标准版权保护政策研究,开展相关科研数项,曾主持编著专著或参与编著论著数十本,涉及版权方面的论著包括《标准版权知识问题》(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图书标准走进百姓家丛书),组织编译了《国内外标准版权保护政策文件选编》,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

摘要:在法规中采用标准是美国制定技术法规的主要方式和TWO/TBT的要求。标准属于美国版权法保护的范围,并具有标准的专有权。美国法规中采用的标准存在属于法规还是具有版权的争议。文章介绍分析了美国标准版权保护的法规、国家标准的版权政策。通过两个法规中产生的版权诉讼案件,说明了标准无论是否被法规采用都受到版权保护。文章认为,在中国应当对标准进行版权保护,建立技术法规制度和进行标准法理研究等是美国版权保护对中国标准化改革的启示。

上一篇:恶性生物学行为下一篇:GE64排螺旋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