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

2024-05-11

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精选12篇)

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 篇1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基础课程。本文通过新常态下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教学内容更新,结合近年来的食品安全案例剖析,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社会普法活动等,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讨。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要求,适应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时俱进的特点,更新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近年来的食品安全案例分析,培养法律武器强化装备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

新常态下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教学内容更新机制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2015年10月1号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全文共3万字,比2009年版的《食品安全法》多出1.5万字。新《食品安全法》修改力度大、增加内容多、制度创新强。新法的产生是时代变化的产物,在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贯彻全新理念,更新食品安全法的教学观念和办法,成为食品法律与法规教学的“新常态”。

食品安全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简单宣讲法律条文和标准的限量要求,往往导致学生们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如何通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有效改进教学方法,以达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成为教学改革中的重点与难点。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案例教学,学生在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法律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法律依据及方案,这一步成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由教师加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频频出问题,各大网站纷纷曝光了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染色馒头事件以及墨汁粉条事件等,挖掘典型案例,结合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梳理总结案例特点和经验做法,讨论当前食品安全案件的难点,全面剖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及对策,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普法活动

新《食品安全法》第8个方面的亮点是突出了社会共治,确立了食品安全,社会治理的理念。法律在《总则》第3条中明确规定,食品安全工作实施“社会共治”。组织学生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社会普法活动,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解读新社会普法,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引导公众积极、合法、有序地参与食品安全社会治理,发放宣传资料。在不断地总结近年来课程建设与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开发、为扩大新食安法的社会知情度。通过活动积极强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增强其尚德守法的意识,学生在今后食品检验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相关单位知法、用法,汇聚成一股维护我国食品安全的正能量。

结语

在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中,通过事件回放、案例分析、法律剖析、新法改进等具体地讨论、深入地剖析实现枯燥法律知识生动化,将食品法律法规知识、课堂、社会实践普法活动相融合;同时增加食品法律法规知识有奖问答和辩论竞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到相关的法律知识,优化教学环境,活跃学术气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团队协作、和自我创新的能力。通过新常态下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教学内容更新机制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的发展动态,发展自我学习能力和法律剖析和社会服务能力三位一体的高素质人才。

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 篇2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标准与法规”的课程特点是具有综合性和动态发展性,涉及学科门类较多,需要学生有相应学科的基础知识;另外由于标准在不断修订,法规也在不断完善,整门课程内容更新速度相对其他学科较快,书本内容会相对滞后;再者课程涉及冗长法律条文和诸多标准规定,学生学习起来未免感到枯燥无趣,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灵活应用;此类课程缺乏实践,多停留在书本层面,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生产生活中缺乏随时运用法律法规的意识。

2采取的对策

2.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食品标准与法规”涉及学科门类较多,包括食品相关专业课的基础知识和“食品标准与法规”的理念,贯穿在与食品相关的其他所有专业课中。因此,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师在教授与食品相关的专业课时,能积极地将课程内容与“食品标准与法规”相联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食品标准与法规”的专业素质,让“食品标准与法规”的相关理念深入学生脑海,这将对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自觉应用“食品标准与法规”约束自身行为、保障食品行业安全有序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因此,要求各专业课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食品标准与法规”素养,并及时关注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动态,将其随时渗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

2.2优化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结合食品企业生产实际和高职高专学生特点,有机整合相关内容,授课时弱化法律基础知识、标准基础知识、标准化知识等内容,以基础知识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性学习。授课时强化我国主要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的教学和中国主要标准体系(食品基础标准、食品产品标准、食品分析方法标准、食品安全标准和食品安全控制标准)的教学。将国外法律法规、国际化组织、国外标准体系、辐照食品标准等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较少的知识,以课后拓展知识的`形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后拓展学习。

2.3案例教学法

为了提升该门课程的趣味性和应用性,配合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多以典型案例为引导。案例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构建以学生为主角、教师为配角的师生共同参与课堂互动活动的新模式。教学过程中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在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选择近年来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出现的严重违法事件,如“三聚氰胺”“过期食品改头换面再销售”“海南毒豇豆”“海南西瓜农残超标”等事件,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讨论,并鼓励大家上台发言,说出自己对具体事件的看法。

2.4PBL教学法

传统的以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LBL(LectureBasedLearning),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传授系统完整的知识;而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认真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食品安全法》是食品标准与法规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能利用《食品安全法》指导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利用《食品安全法》的法律条文分析出现的食品案例,并提出解决措施,这节课讲解起来看似不难,但法律条文较多,又比较抽象,如果一味采用LBL教学法,未免显得枯燥无味,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从实际出发,运用学生所熟知的若干案例,要求学生课前以组为单位,每组一个案例,先通过网络技术、查阅图书资料、影像资料等多种手段,对案例进行认真阅读、合理分析,并结合《食品安全法》,然后在规定时间内,总结完成与所选案例相对应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案例介绍、案情分析、违反的具体法律条文、《食品安全法》对此的规定、处罚条款以及解决措施等。

2.5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丰富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画和视频为一体,相对于板书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故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教学内容,比如每年的315晚会都会披露一些与食品相关的违法行为,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栏目也常常揭露食品相关不法行为,教师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将教学当年315晚会上以及“每周质量报告”栏目上食品安全相关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大家看,并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大家讨论和思考,从而加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学生一步步深入理解食品标准与法规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再比如,讲到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相关知识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这些标志的图片鲜明的展现出来,以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以上教学环节都充分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6强化技能教学

食品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食品生产开发、检验和质量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和食品质量监管人才。故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立足学生职业岗位,强调趣味性和应用性,重点突出核心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在讲解食品标准相关知识时,应注重培养学生检索食品标准与法规文献的能力,以及编制企业食品产品标准的能力。“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2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由此看出,主动的、团队的、参与式学习效果优于被动的、个体的学习。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上网检索食品标准文献、食品标准文献的阅读、撰写食品企业产品标准等实践性项目,这些项目以小组为单位,大家通过组内探讨研究,共同完成项目,老师制定评分标准,对项目作业进行小组比赛,通过这种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教学改革效果

教学改革前多数学生存在上课听讲积极性不高、应付书面作业的现象,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改革后的课堂活泼生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了较好效果。

“恶心”食品的法规与伦理 篇3

英国权威的食品卫生专家派宁顿教授表示,他不能理解为什么羊肺不适宜人类食用,他挖苦道:“他们对动物下水食品特别严厉,而在南方他们却在吃最稀奇古怪的东西。除了杀猪时的猪叫声,猪身上没有他们不吃的。”

一个国家政府禁止进口某种食品,是因为那里有人在吃这种食品,所以有市场需求。美国的苏格兰裔人爱吃羊杂碎灌肚,可以在自己家里制作和食用羊杂碎灌肚,这是私事,政府管不着。当然,因为买不到羊肺,做出来味道也不地道。但是,如果从苏格兰偷带地道的羊杂碎灌肚,那就是违法,是走私。

政府不能规定人民可以吃什么,不吃什么,因为这是他们的私事。但是,政府可以以公共卫生健康的理由规定,食品市场上可以卖什么,不可以卖什么,政府有这个权力,也有这个责任。可是,人民并不会因为政府不规定不可以吃什么,而去吃所有可能的食物。在大多数国家里,都有一些东西是大多数人在一般情况下绝对不吃的,不是因为他们对这种食品有关于卫生健康的理性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在本能上排斥它,一提起吃它,就会觉得“恶心”,狗肉在美国就是这样。

前一阵子,广西玉林狗肉节引起的争端在美国媒体上也有报道,美国人很难理解,人类怎么能津津有味地吃他们最好的朋友,吃狗肉的人怎么就不会感觉到某种本能的道德不安。美国人谈到吃狗肉,经常会说“恶心”(disgusting)。“恶心”是一种具有强烈反感和厌恶意向的情绪,往往与道德意识的本能反感有关。无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对他人的某些失德行为,人们都会因强烈的反感或厌恶而感觉到“恶心”。

当人们觉得反感和厌恶的时候,很难找到比“恶心”更适合于表达这种情绪感觉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心理学家们为此提供了进化心理学的解释,那就是人的“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所感知的生理嫌恶与道德排斥是一致的。恶心是一种人类普遍具有的情绪,对不同文化或社会中的人们,恶心的对象或诱因会有所不同,例如许多中国人吃狗肉并不觉得恶心。但是,恶心引起的生理反应和面部表情却是一致的。例如,人类的一些基本情绪如愤怒、妒嫉会使人的心跳加快,而恶心(厌恶)却会令人心跳减慢。又例如,无论哪种文化中的人感到恶心时,都会有呕吐感、起鸡皮疙瘩、皱紧眉头、闭上眼睛,现出痛苦的神情,连瞎子和聋子也是如此。“恶心”的情绪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人们对恶心之事深有忌讳,避而不谈,就连关注恶心、讨论恶心,也会令人恶心。

从进化心理学来看,原始人类对有害食物有一种本能的嫌弃,因而得以保护身体不受到毒害,恶心即是从这种本能进化而来。直到今天,人们对于“不洁食物”,如发霉的牛奶和腐烂的肉类还是有这样的本能反感,一见到就会觉得恶心。当然,不同文化、社会的人们对什么是“不洁”食物的本能反应已经掺杂了不同饮食文化的因素。例如,中国人喜欢吃臭豆腐,但对长绿霉的奶酪感到恶心;西方人喜欢奶酪,但厌恶中国的臭豆腐(还有松花蛋)。又例如,人们看到豆青虫、毛毛虫、蝎子等昆虫会感到恶心,但偏偏有人把它们做成“美味佳肴”。

因此,恶心是一种直觉的而非理性的认知。有时候,本能的恶心会与理性认知不合,甚至根本就是矛盾的。就食物而言,人们只对能用眼鼻体验到的变质、发臭、腐败食物觉得恶心,但对看上去干净、漂亮、光鲜的有毒食物却不会有恶心的反应。像毒面粉、毒大米、毒腐竹之类的有害食物,只有科学理性才能让人们认识它们的毒害,而具身的恶心是无法察觉的。

就避免食品危害而言,恶心的具身本能是第一道防线,但远不足以为人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政府出于公共卫生健康的理由禁止出售某些食品,是对人民的保护。但是,政府也有可能误用这样的理由,美国政府禁止进口苏格兰羊杂碎灌肚说服不了英国人,就是因为误用了这样的理由。

徐贲

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 篇4

课程设计的思路

课程设计的开发思路如图1所示。首先,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 进行职业岗位分析,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开发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其次, 分析对应的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 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再次, 针对每个教学情境, 按照“资讯 (获取信息) 、决策 (作出决定) 、计划 (制定方案) 、实施 (进行操作) 、检查 (审视过程) 及评价 (总结反馈) ”六步法进行教学设计。

与《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的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础, 其质量优劣会影响到课程内容对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准确反映。经过对与《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的岗位进行分析, 得出与《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的主要工作岗位及其工作任务, 如表1所示。

注:食品行业多数中小企业实施一岗多职, 不同单位工作岗位会有所不同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目标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事的岗位主要是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人员、产品标准和质量手册编写人员、质量体系内审人员、QS注册与认证人员、食品标签设计人员。虽然这些岗位的工作任务不尽相同, 但是这些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很多相同之处。根据这些岗位的用人要求, 通过该课程系统的学习后, 学生应对《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有一个全面、概括的认识, 了解并掌握食品安全控制的关键技术, 从而在相关食品企业懂得如何执行GMP、SSOP、ISO9000、ISO22000体系, 懂得如何建立HACCP计划, 并能在食品企业实际生产中进行应用;学生必须具备从事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的质量意识和基本技能, 能编制相关产品的企业标准, 能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设计食品标签。

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学模块内容的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对遴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 以项目 (学习情境) 的实现为主线, 以模块教学为形式, 将相关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按工作任务的难易递进式开发项目, 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 使教、学、做有机结合, 具体如表2所示。即将课程内容按模块+项目 (学习情境) +子项目 (子学习情境) 的结构模式设计, 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 并融入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每一项目均以六步法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进行教学实施, 如表3所示。

教学方法设计在教学中, 选择合适的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活动, 并不断开拓学习情境所涉及的学习领域, 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 (如在课堂教学情境中,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 , 尤其需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如充分联系实际、密切关注最新动态、利用多媒体动画、采用问题中心法、参观式教学、课堂互动讨论、知识竞赛等) , 把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教学过程中, 达到“学习就像工作”的教学效果。

课程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需要一定的考核机制体现教学质量, 并应能够准确及时地评价教与学的效果。本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涉及平时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 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总结性评价则针对项目小组最终完成的工作任务。每个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个人的过程性评价成绩和小组总结性评价成绩确定。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实践,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互动,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配合意识。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工作情境的营造和模拟等, 因此, 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1) :1, 6.

[2]孟繁兴, 牛雨.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开发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64-66.

1单选题--食品标准语法规试题 篇5

一、单项选择题40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1.制定我国《食品安全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其前提是(A)。

A.保证食品安全B.保障食品生产

C.保护食品经营 D.严惩违法行为

2.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由(B)负责。

A.工商行政部门B.质量监督部门

C.卫生行政部门

D.农业行政部门 3.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由(A)负责。

A.工商行政部门 B.卫生行政部门 C.质量监督部门 D.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4.餐饮服务环节的监管由(D)负责。

A.工商行政部门

B.卫生行政部门

C.质量监督部门

D.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5.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进货记录制度,进货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B)。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6.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B)。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7.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除应当标明《食品安全法》第42条第一款内容外,还应当标明(A)。

A.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B.功能主治

C.用法用量

D.适用范围

8.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A)。

A.药品

B.中药材 C.化合剂 D.增白剂

9.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未履行《食品安全法》规定的义务,在本市场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应当(A)。

A.承担连带责任 B.及时报告事故情况

C.应当作出自查报告D.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10.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B)。

A.出口国食品安全标准

B.我国食品安全标准 C.国际食品安全标准

D.第三国食品安全标准

11.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最高可受到货值金额(D)处罚。

A.2倍罚款

B.3倍罚款

C.5倍罚款

D.10倍罚款

12.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D)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13.食品生产经营者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由原发证部门(D)。

A.给予警告B.责令改正

C.处以罚款D.吊销许可证

14.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检验机构、食品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由有关部门对检验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食品检验人员依法给予(C)处分。

A.警告或记过B.记大过或降职

C.撤职或开除 D.降级或留用查看

15.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开除处分的食品检验机构人员,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处分决定作出之日起(C)内不得从事食品检验工作。

A.2年

B.4年

C.4年(改成10年)

D.5年 16.复合硫酸铁(Q/75877724-3.01)括号内的代码属于(D)A.国家标准 B.行业标准C.地方标准 D.企业标准

17.我国的食品法律适用范围指的是以下哪方面?(D)

A.空间效力

B.对人的效力

C.时间效力

D.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对人的效力

18.下列物质中属于食品添加剂是(B)A.酶制剂

B.香料

C.水

D.空气 19.标准的修改采用是指与国际标准之间存在技术性差异,并清楚地标明这些差异以及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允许包含编辑性修改。我国标准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程度的代号为(C)

A.DOM

B.MAD

C.MOD D.MED

20.国家标准的代号由大写汉字拼音字母“GB”构成。强制性国家标准代号为“GB”,推荐性国家标准代号为(B)

A.GB/W

B.GB/T

C.GB/R D.GB/S

21.最重要的食品标签标准有GB13432—2004《预包装特殊膳食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B)

A.《食品标签通则》 B.《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C.《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 D.《食品标签标准》

22.下列表示《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的缩写符号是(A)

A.SPS

B.GAP

C.TBT

D.GSM

23.下列表示《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的缩写符号是(C)

A.SPS

B.GAP

C.TBT

D.GSM

24.能控制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的任何点、步骤或过程称之为控制点,简称(D)A.CP

B.PC

C.OP

D.CCP 25.“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颁布的年代为(C)A.2007年

B.2008年

C.2009年

D.2010年

26.属于食品生产安全控制标准的是(C)

A.ISO9000

B.ISO14000

C.HACCP D.CAC

27.1988年______将FDA设为健康与人类服务部的一个机构。(B)A.德国

B.美国

C.日本

D.中国

28.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法律责任包括(D)

A.行政法律责任

B.刑事法律责任

C.民事法律责任 D.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

29.北京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科技部针对我国加入WTO新形势,提出了实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首次把技术标准提到了战略高度的时间是(B)。

A.2002年l月

B.2003年2月

C.2004年3月

D.2005年4月

30.我国的食品卫生规范制定的原则主要依据是(D)

A.GAP B.GMP

C.HACCP

D.GMP和HACCP 31.属于地方性标准的代号是

(A)

A.DB

B.GB/T

C.GB D.Q/

32.标准的标志在标准封面的右上角用汉语拼音的缩写字母表示,国家标准的是(D)

A.QB

B.SB

C.NY

D.GB

33.标准的标志在标准封面的右上角用汉语拼音的缩写字母表示,轻工标准的是(A)

A.QB

B.SB

C.NY

D.DB

34.标准的标志在标准封面的右上角用汉语拼音的缩写字母表示,商业部标准的是(B)

A.QB

B.SB

C.NY

D.SN

35.标准的标志在标准封面的右上角用汉语拼音的缩写字母表示,商检标准的是(C)

A.QB

B.SB

C.SN

D.DB

36.标准的标志在标准封面的右上角用汉语拼音的缩写字母表示,农业部标准的是(C)

A.QB

B.SB

C.NY

D.SN

37.标准的标志在标准封面的右上角用汉语拼音的缩写字母表示,企业标准的是(D)

A.QB

B.SB

C.NY

D.Q/

38.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编号中指导性技术文件的代表符号是

(B)A.X

B.Z

C.Y

D.D 39.表示国际标准分类号的缩写符号是

(C)

A.IIC

B.ISC

C.ICS

D.SIC

40.下列物质中属于食品添加剂是()(B)

A.酶制剂

B.香料

C.水

D.空气

食品安全法有关试题第二套

一、单项选择题(共90道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是根据(C)制定。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B、《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履行食品安全法规定的职责,(C),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整合、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和食品检验等技术资源的共享。

A、整合执法队伍 B、建立健全以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为主的工作机制 C、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 D、成立统一食品检验机构

3、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C)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保证食品安全。

A、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B、食品生产经营者要求

C、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 D、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要求

4、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C)公布食品安全信息,为公众咨询、投诉、举报提供方便;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

A:申请人要求 B:各级政府要求 C、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

5、下列属于行政法规的是(B)。A、《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C、《河北省食品安全条例》

6、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人员采集样品、收集相关数据,可以进入相关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食品流通或者(A)。

A、餐饮服务场所 B、私人住宅 C、家庭餐桌

7、设立食品生产企业,应当预先核准企业名称,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取得(A)后,办理工商登记。

A、食品生产许可 B、食品流通许可 C、餐饮服务许可 D、工商登记

8、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和餐饮服务许可的有效期为(B)。A、2年 B、3年 C、4年 D、5年

9、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食品生产经营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C);有发生潜在食品安全事故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A、注销相关许可 B、加强质量抽查频次 C、立即采取整改措施

10、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按规定组织职工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食品安全知识,并建立(C)。A、学籍管理制度 B、固定培训机构 C、培训档案

11、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人员患有痢疾、伤寒、(A)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将其调整到其他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A、甲型 B、乙型 C、丙型 D、丁型

12、对因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产者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A);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A、可以继续销售 B、不得继续销售 C、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行决定

13、申请人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条第三款规定向承担复检工作的食品检验机构(以下称复检机构)申请复检,应当说明理由.。复检机构名录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卫生行政、农业行政等部门共同公布,复检机构出具的复检结论为(B)。

A、需说明结论B、最终检验结论C、供执法机构参考结论D、自行选择结论

15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应当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并自事故发生之时起(B)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A、24小时内 B、2小时内 C、12小时内

16、《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B)。

A、食品生产环节监督管理B、餐饮消费环节监督管理C、食品流通环节监督管理D、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

17、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B)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A、每半年B、每年C、每二年D、每三年

18、食品检验实行(D)负责制。A、食品检验机构B、检验人C、质量监督部门D、食品检验机构与检验人

19、(A)有权举报食品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

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A、任何组织或个人B、只有食品生产经营者C、仅消费者 D、只有食品企业从业人员 20、(B)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生产食品添加剂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实施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A、国家级 B、省级 C、市级 D、县级

21、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A)。A、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B、减少检查频次C、吊销许可证D、吊销营业执照

22、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D)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23、食品安全标准是(B)的标准。

A、自愿性B、强制性C、科学性D、民主性

24、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了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C)的赔偿金。A、三倍 B、五倍C、十倍 D、十五倍

25、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订、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的部门是(C)。A、技术监督部门 B、食品安全委员会C、卫生行政部门 D、食品科研机构

26、食品安全法规定,(A)对当地食品安全负责,统一领导、协调本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B、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C、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D、各级技术监督部门

27、国家建立(A),对存在或者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状况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A、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B、食品安全监督制度C、食品安全抽检制度D、食品安全检查制度

28、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以(B)为依据。

A、国外食品安全标准B、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 C、监督检查结果 D、抽样检验结果

29、食品企业直接用于食品生产加工的水必须符合(C)。

A、矿泉水标准要求B、纯净水标准要求C、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D、蒸馏水标准要求

30、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C)。

A、可继续销售 B、可降价销售 C、不能销售 D、可作处理食品销售

31、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B)。

A、先承担行政法律责任B、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C、先缴纳罚款、罚金 D、先承担刑事法律责任

32、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有关食品安全事故的举报,应当立即向(C)。A、本级人民政府报告B、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C、卫生行政部门通报D、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33、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涉及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由(D)组织事故责任调查。A、国务院B、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C、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 D、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34、食品生产经营中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符合的标准是(C)。A、对婴幼儿无害 B、对成人无害C、对人体安全、无害 D、对环境无害

35、苯甲酸属于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如某生产厂家也获得了苯甲酸的生产许可证,那么该厂生产的苯甲酸可以在(C)。A、所有食品品种中使用 B、限定的食品品种中任意使用

C、限定的食品品种中按限量使用 D、所有食品品种中按标准规定的最低限量使用

36、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C)报告。A、县级质量监督部门B、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C、县级卫生行政部门D、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

37、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由(B)统一公布。

A、国务院办公厅B、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C、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D、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38、《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自(C)起施行。

A、2009年12月1日 B.2010年3月10日 C.2010年6月1日

39、在广告中对食品质量作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的,应依照(A)的规定给予处罚。A、《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40、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前,必须向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获得(A)。A、食品生产许可 B、食品流通许可C、餐饮服务许可 D、食品卫生许可

41、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采购食品原料时,除需要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外,还应查验(A)A、产品合格证明文件 B、健康证明C、培训证明 D、法人授权委托书

42、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的食品必须经(C)后方可出厂销售。

A、监督检验合格 B、委托检验合格C、出厂检验合格 D、强制检验合格 ?

43、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标准由(A)确定和修订。

A、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B、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C、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D、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44、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A)。

A、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B、出口国国家食品安全标准C、美国食品安全标准 D、双方约定的标准

45、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C)。A、抽检 B、检查 C、免检 D、监督

46、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进行抽样检验时,应当(B)。A、免费抽检 B、购买抽取的样品 C、随意抽取 D、仅收取检验费

47、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检验机构、食品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依法对检验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食品检验人员给予(D)的处分。A、警告 B、记过 C、记大过 D、撤职或者开除

48、在中国境内市场销售的进口食品,必须使用下列哪种标识:(B)。A、英文 B、中文 C、拼音标识 D、其他文字

49、申请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国务院(C)提交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A、质量监督部门B、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C、卫生行政部门D、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50、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其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D)。A、适宜人群 B、不适宜人群C、功效成分 D、治疗功能

51、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C)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

A、感官评估 B、营养评估C、风险评估 D、微生物检验

52、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由(B)负责。

A、工商行政部门 B、质量监督部门 C、卫生行政部门 D、农业行政部门

53、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由(A)负责。

A、工商行政管理部门B、卫生行政部门C、质量监督部门D、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54、对餐饮服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部门是(D)A.农业行政部门B.工商行政管理部门C.质量监督部门D.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55、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除应当标明《食品安全法》第42条第一款内容外,还应当标明(A)。

A、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B、功能主治C、用法用量D、适用范围

56、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A)。A、药品 B、中药材C、化合剂 D、增白剂 ?

57、食品生产经营者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由原发证部门(D)。

A、给予警告 B、责令改正C、处以罚款 D、吊销许可证

58、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B)。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四年

59、对生产经营者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B)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A、一 B、二 C、三 D、四

60、下面哪项权利不是《食品安全法》赋予组织和个人的?(C)A、举报权B、知情权C、名誉权D、建议权 6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自(B)实施

A、2009年2月28日 B、2009年6月1日 C、2009年7月20日 ?62、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B)A、需要取得食品流通许可 B、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许可C、需要取得餐饮许可D、需要同时取得食品流通许可和餐饮许可 63、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收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C)责任。A、相同 B、基本相同 C连带 64、在(C)情况下,才可以将某种食品添加剂列入可以使用的范围。

A、在国外已经使用 B、在我国有长期的使用史 C、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 D、有助于增加食品的色、香、味

65、安排患有《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所列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的,将处()以上()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B)A、1000 10000 B、2000 20000 C、3000 30000

66、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其目录由(A)制定、公布。A、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B、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国务院办公厅D、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

67、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B)。A、先行使用,要求供货方补交合格证明文件 B、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 C、根据以往经验判断是否可以使用 D、依照专家意见处理

68、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B)。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四年

69、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情节严重的(D)。

A、没收违法所得 B、处以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C、处以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D、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70、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

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情节严重的(D)。

A、没收违法所得 B、处以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C、处以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D、吊销许可证 71、下列关于食品检验内容表述,错误的是(D)。

A、食品检验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认证认可的规定取得资质认定后,方可从事食品检验活动。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B、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 C、食品检验由食品检验机构指定的检验人独立进行

D、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抽样检验,应当向企业收取检验费和其他相关费用 72、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进行抽样检验时,应当(B)。

A、向企业索要样品 B、购买样品 C、要求消费者提供样品,并向监管部门支付检验费用 D、向企业收取检验成本费

72、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进行抽样检验时,应当(B)。A、向企业索要样品 B、购买样品

C、要求消费者提供样品,并向监管部门支付检验费用 D、向企业收取检验成本费

73、食品行业协会等组织、消费者需要委托食品检验机构对食品进行检验的,应当(B)A、委托中介机构进行 B、委托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 C、委托仲裁机构进行 D、委托企业进行

74、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开除处分的食品检验机构人员,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处分决定作出之日起(D)内不得从事食品检验工作? A、二年 B、三年 C、五年 D、十年

75、食品检验机构聘用不得从事食品检验工作的人员的,应(B)。

A、通报批评 B、撤销该检验机构的检验资格 C、处以罚款 D、警告 76、出口食品由哪一部门进行监督、抽检?(A)A、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 B、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C、卫生行政部门 D、海关 77、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B)。

A、出口国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B、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C、美国食品安全标准 D、第三国食品安全标准

78、组织制定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部门是(C)。

A、卫生部 B、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C、国务院 D、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79、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除了做到准确、及时、客观,还应该(A)。

A、对有关食品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解释、说明; B、注明有关食品的产地; C、公布有关食品的销售范围; D、说明有关食品的检测方法。

80、我国制定《食品安全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其前提是(A)。A、保证食品安全 B、保障食品生产 C、保护食品经营 D、严惩违法行为 81、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应当遵守(D)。

A、食品安全法 B、食品卫生法C、产品质量法 D、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8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A)负责制定、公布。

A、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B、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C、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D、国务院法制部门 83、《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共有(C)。

A、10章101条 B、10章106条 C、10章104条 84、《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C)从事与食品有关的下列

活动,都必须遵守本法。

A、领域内 B、范围内 C、境内

85、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C)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

A、独立采集、使用和发布 B、向公众公布 C、相互通报 86、违反《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最高可处违法货值金额(C)倍罚款。A、3 B、5 C、10 87、公民发现食品商店销售的食品有质量问题,应当向(B)部门投诉。A、食品药品监督部门 B、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88、屠宰畜、禽的检验规程,有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同(B)制定。A、国务院农业部门 B、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C、国务院商务部门

89、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采购食品或原料时,除需要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外,还应查验(A)。A、食品合格证明文件 B、健康证明 C、培训证明 90、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A)制定。

A、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 B、国务院工商行政部门 C、国务院食品药品管理部门

91协会以广告或者其他形式向消费者推荐食品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依法对(BC)给予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

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工作进展 篇6

一、食品安全标准工作

一是重点做好食品安全标准清理整合工作。2013年全面清理现行近5000项食品标准,2014年在标准清理结果基础上,全面启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工作。重点解决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内容存在的交叉、重复、矛盾的问题。为做好标准整合工作,我委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李斌主任为组长的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部门协调会商,解决标准整合中的重大政策性问题;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工作方案(2014年~2015年)》,明确了标准整合原则、方法和具体安排,落实标准整合项目工作任务;成立由37名相关学科领域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技术组,做好技术把关,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承担标准整合的日常技术工作。二是加快重点和缺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目前已制定公布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429项。三是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管理和企业标准备案管理,组织编写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工作程序手册》,拓宽公众参与和标准征求意见的渠道、方式,加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组织管理,做好审评委员会换届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标准的生命在于执行。制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规范》,及时了解标准实施情况,组织起草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技术指南》,加强对标准跟踪评价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推进标准的贯彻实施。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

着力加强风险评估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优先评估、应急评估、食物消费量调查,打牢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基础,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支撑。已经完成30多项优先评估和应急评估项目,2013以来相继在部分省份启动了居民食物消费量调查工作,系统研究中国人膳食暴露和消费结构。及时修订、完善新食品原料等安全性审查制度,加强源头把关,印发了《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安全性审查的程序。制定食品安全相关产品评审专家管理办法,加强评审专家库及专家管理。2013年共审查通过了新食品原料18种,食品添加剂新品种37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8种。完成了食品包装材料清理工作,公布第三批258种食品包装材料用添加剂名单。

三、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国家年度风险监测计划。在2142个县区设置食品污染物监测点,2013年共监测42万件食品样品、涵盖307项各类监测指标,获得监测数据493万个。监测结果表明,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并不断向好,其中,乳制品、面粉等食品中真菌毒素和微生物等污染情况趋于好转,兽药滥用以及非法添加情况有所遏制;同时监测也发现了因环境污染、生产环节控制不严、以及违法使用非食用或禁用物质等导致的食品安全隐患。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疾病防治,在全国设置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1600余家。全年共接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1001起,救治患病人数14413人。监测显示,化学性因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有下降趋势,致病性微生物仍然是主要病因,宾馆饭店、食堂等集体供餐场所是主要暴发场所。此外,误食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中毒是主要致死原因。

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强化能力建设。加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分中心建设,在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加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省级)中心”牌子,作为国家风险监测的省级核心技术机构,同时确定6家有条件的机构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参比实验室”。启动地市级疾控机构风险监测设备配置项目,改善监测条件,加强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不断提升监测水平和能力。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按照国务院2014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食品安全标准方面。一是落实食品安全标准整合方案,通过2014~2015两年的努力,使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原则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基本一致,主要食品安全指标设置和控制要求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并适应中国膳食结构和食品产业国情。二是制定公布新的食用植物油、蜂蜜、粮食、包装饮用水、调味品等一批重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一步满足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和产业发展需要。三是开展对《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重点标准的跟踪评价,掌握标准执行情况,分析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收集监管部门、行业、消费者等各方意见和建议,为标准修订提供依据。四是改进标准宣贯和服务工作。近期正在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宣传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共同做好食品安全标准宣传教育,推动标准贯彻实施。同时,为方便各方查询和使用标准,开发了食品添加剂标准查询软件,将于近期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和我委网站开通启用。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面。一是强化评估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加强风险评估制度的顶层设计,完善配套工作规范。二是夯实评估科学基础,有计划推进食物消费量调查和总膳食研究、毒理学计划工作,加强数据共享机制建设和评估方法学研究。三是加强能力建设,继续细化年度风险评估计划的同时,着手制定我国2016~2020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规划。逐步建立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为龙头,部门、相关科研院所和地方具备能力的技术机构为支撑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四是强化风险交流和科普性宣传,发挥风险评估结论在食品安全科普宣传中的引导作用。五是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法典工作。

(三)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面。一是组织实施年度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加强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全面监测。二是完善风险监测工作机制。修订《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强化监测结果统一汇总分析,加强部门会商,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三是制定《食源性疾病管理办法》,完善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网络,及时通报重大食源性疾病信息,配合监管部门加强食源性疾病的源头控制。

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 篇7

当今社会, 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身边出现来太多的食品安全事件, 在众多的事件中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 威胁到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也给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震动, 阻碍了中国食品业的发展。根据现状, 我们需要的专业的食品标准与法规的人才就会越来越多, 根据国家现状很多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 但是课程教学方法的不完善性还需要我们根据经验一步步改进。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设立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设立是为了从学生开始培养相关的知识内容,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 以及该法规现阶段的执行情况, 比较和借鉴了国际上相关的规定和法律, 以促进我国食品标准的法规方面的建设与改进。还包括食品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和所需材料, 二者是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的。要不断的加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根据实际事件,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培养优良的食品安全人才为目标,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整体食品安全意识。

课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

因为课程刚刚开设不久, 在实践上, 会出现很多的实际性问题。

教师授课不专业

因为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人才的缺失, 大部分学校教这门课程的教师也不是专业的食品安全研究人员, 学校为教师下达教学任务, 教师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临时学习, 学习的知识不专业、不具体, 在授课过程中无法解答学生的疑问。而且, 根据课程要求, 国家已经出版了相关食品安全课的教材, 但很多学校仍然使用的是食品卫生课的教材, 教材与课程不符, 造成了现阶段的课程出现了基本矛盾。

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

学生们对于新课程不感兴趣, 造成了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的现象, 学生无法从课堂上学习到专业的知识, 教师们也只是关于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学生也因为不感兴趣从而放弃了对课程的学习。

课堂气氛枯燥乏味

课堂上的气氛枯燥乏味, 学生们因为没兴趣而学习别的学科或者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教师们的讲解按照书本上的文字枯燥乏味, 学生们不听教师讲课造成了师生之间零互动, 成为了课堂上气氛的致命之处。

缺乏实践性

教师的讲解不具有实践性。在课堂上, 教师讲解知识时不具备一些与实际相结合的例子, 学生们对知识难以理解, 对食品安全问题没有一个实际的概念。觉得难以理解食品安全, 从而逃避问题的出现, 造成了对学科的不积极性。

对于相关教学问题的改进

对于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相关问题, 我们应给予一定的改进政策。

教师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对于相关的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 学校应重视起来, 重点培养授课教师的相关专业知识, 对于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相对应的研究, 让授课教师不再以书本为主要媒介, 从多方面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从教师开始提高教师对食品标准课程的认识和重视。

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适度的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根本上改变课堂的氛围。

互动法

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在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上叫学生回答问题, 回答对了可以坐下, 回答错了要表演节目。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会高度集中注意力, 一是害怕教师叫自己的名字, 提出的问题自己没听到。二是不会的学生也会害怕教师叫自己站起来回答问题。无论学生会不会相关的知识, 教师已经成功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让同学分分组讨论书中的知识点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之间相互补充, 得到知识的完善。

娱乐法

在课堂上讲到一些适当的知识点叫学生到讲台前进行娱乐互动, 例如:讲到食物中毒的现象, 教师可让一些同学做医护人员, 一些学生做食物中毒者。在娱乐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乐趣, 还可以从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整理, 可以发现, 很多知识点都可以运用这样的模式来进行学习。通过模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调动课堂氛围。

多媒体互动教学

在学校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进行教学, 在教案的制作过程中插入小短片, 或是注意食品卫生安全的动画,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很多公益短片中都有类似的公益广告剧, 在一些剧情里告诉人们食品安全标准, 在课件中拆入一些这样的公益广告剧, 在剧中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 使印象更加的深刻。加上教师的课件分析, 学生们会对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 加以辅助, 会对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结语

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 篇8

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作为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类专业的主修课程, 教学内容均为法律条文, 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 教学效果较差。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我们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参与式教学法。

1 参与式教学法的概念

在教学条件下, 参与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所具有的支配和控制的能力和权利。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 它重视全员参与, 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从中锻炼能力和发展个性,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重视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营造和谐、协调、活跃的课堂氛围, 通过师生协调、合作、交流、互动, 产生教学共振, 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2]。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使学生能深刻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 并能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2 参与式教学在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课程中的设计

参与式教学在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课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企业参观实训、社会调查总结等方面。在这些环节中, 教师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评议,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

2.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根据大纲的要求, 结合工作实际, 挖掘章节的重点、难点, 策划整个教学过程。授课时可以以案例开题, 通过案例分析, 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讨论, 再提问、交流, 最后教师总结, 得出结论, 引出所讲内容。案例分析能够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培养其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3]。例如, 在讲解《食品安全法》时, 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 由事件造成的危害入手, 引领学生分组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触犯的法律以及作为食品专业的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职业道德等问题。通过讨论, 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剖析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 同时, 团结合作的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通过发言, 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

为让学生真正体验课堂设计, 教师将非重点部分的知识让学生讲解。将班级学生分组, 每组选出一位组长, 负责全组学生的整体安排, 每组的讲授任务在课前安排, 讲授时间为两学时 (全组学生都参与) , 学生独立完成备课、资料查阅和收集、课件制作、课程讲解, 整个讲解过程要求内容熟悉、讲解熟练, 同时可以使用多种授课方法。通过两届学生的实验发现, 此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潜力。例如, 在学生讲解《产品质量法》的过程中, 为了使讲解内容被接受, 每组学生各显神通, 有的学生课件制作精美, 图片、视频辅助教学;有的学生自编自演有关产品质量的小品, 生动说明问题;有的学生采用电视访谈等形式, 对问题逐层剖析, 揭示问题根本;有的学生模拟法庭, 审理产品质量案件。如此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 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教师也受益无穷。

2.2 企业参观实训

企业参观实训是目前高职高专教育中“工学结合”的重要体现之一。学生利用到企业参观的机会, 根据课堂理论知识, 认真挖掘并记录企业在生产、包装、贮藏等环节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而后, 学习小组将个人收集的问题汇总, 集体讨论, 分析问题存在的危险性, 如不解决, 食品流向市场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触犯什么法律法规;如要解决,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如要向食品公司提出整改意见,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途径等。

学生带着任务参观, 使参观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效果良好。通过对一些食品企业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的挖掘和分析, 使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学生通过向企业提出意见和建议, 锻炼了他们的胆识和沟通能力。当然, 好的建议, 我们也与企业进行了沟通, 受到企业领导的一致好评。

2.3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指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研究、分析, 从而认识社会生活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活动。社会调查重视引导人们去观察社会、了解社会, 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树立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实现理性认识与感性行为的统一[4]。社会调查可以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提高综合能力, 加强与社会的沟通, 培养创新精神。例如, 中国食品法规较多, 枯燥的条文使学生望而却步。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可以指导学生在本市的食品超市进行食品法规调查, 例如食品包装标签中: (1) 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2) 成分或配料表; (3) 生产厂家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4) 保质期; (5) 产品标准代号; (6) 贮存条件; (7) 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8) 生产许可证编号; (9) 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等是否符合规定。这样就将枯燥的课堂讲解转变为学生喜欢的社会活动, 寓乐于教, 深受学生欢迎。

3 参与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要求教师提高综合素质。参与式教学要求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以及情感的交流和价值的引导, 因此, 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责任心和工作强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式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设计很多开放性的问题, 这要求教师具有相对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应变能力。

(2) 参与式教学要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起引导的作用, 明确教学目标, 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不能把任务交给学生后不管不问, 放任自流。

(3) 在小组活动中, 首先, 分组要合理, 人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人数太多会有人闲着, 人数太少不能完成任务;其次, 分组时要在考虑个人能力、性格特点、专长等的基础上, 均衡分配各小组成员。另外, 要避免有些学生“滥竽充数”, 或个别“活跃分子”包揽一切的现象。

(4) 要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要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 既做到中肯合理, 又能激发学生继续参加的热情, 不能有所偏袒, 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4 结语

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 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建立了一种能使学生积极学习的教学模式, 培养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意识。

但是, 参与式教学并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 只有结合多种教学手段, 适应多样化的教学情景, 分析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差异, 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综合化, 才能达到现代教育的要求。

摘要:针对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课程的特点, 结合参与式教学的要求, 设计参与式教学过程。参与式教学方法在本课程中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参观实训和社会调查等方面, 并对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课程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璐, 解新安, 李雁.浅议如何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J].广东化工, 2009, 36 (8) :200, 203.

[2]袁美荣.参与式教学在高校《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26 (2) :150-153.

[3]张翔.参与式教学在《就业与创业》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 2008 (4) :7-10.

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 篇9

本研究通过对实际工作岗位对技能需求的调研, 结合实际情况,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同时为其他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食品标准与法规》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重要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食品检测、食品药物残留检测、食品加工等课程有密切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了解食品标准与法规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熟悉国内外食品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食品标准;理解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概念;能够对食品违法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方法;制定食品部门规章制度、食品相关标准、食品标签及食品安全方针等。

2.课程目标

2.1职业知识目标

了解食品标准与法规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熟悉国内外食品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食品标准; 理解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概念;掌握食品部门规章制度、食品相关标准、食品标签及食品安全方针制定的相关内容。

2.2职业能力或技能目标

使学生具备从事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的管理意识和基本技能, 编制相关产品的企业标准;能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设计食品标签;能制定食品部门规章制度及食品安全方针; 能对食品违法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方法。

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备创新意识。

3.设计思路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 进行职业岗位的分析, 确定《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的主要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 并根据这些工作岗位和任务, 确定课堂教学重点。本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总体设计思想, 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 按照“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需学习的知识、职业能力等内容。以不同的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相关工作岗位为载体, 按典型工作任务划分14个学习情境, 充分考虑学习情境的实践性、典型性、可操作性及可拓展性等因素, 使学习任务符合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 并包含整个工作过程。

4.课程内容设计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内容设计如下:

学习项目一:中国食品法律法规。子项目为:规章制度的制定;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商标法。工作任务为:制定某一部门规章制度;食品违法案例分析;食品违法案例分析;食品违法案例分析;设计一个商标。

学习项目二:国际和部分发达国家食品法律和法规。子项目为:美国食品进出口检验程序和应对方法;日本食品进出口检验程序和应对方法。工作任务为:食品贸易安全案例分析。

学习项目三:中国食品标准。子项目为:食品产品质量标准;食品检验方法标准;食品流通标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工作任务为:制定某一企业产品质量标准;制定某一检验方法标准;制定某一产品食品标签;食品安全方针与目标的制定。

学习项目四:国际标准与国外食品标准。子项目为:国际标准;国外食品标准。工作任务为:出口企业产品标准的制定; 分析总结我国食品标准与发达国家标准的异同。

学习项目五:食品标准与法规的检索。子项目为:食品标准的检索;食品法律法规的检索。工作任务为:检索相应食品标准和食品法律法规。

5.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 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教学、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 增强教学效果。“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要配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 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知识竞赛、课堂互动讨论、辩论、网络资源等手段。

6.课程实施

教师依据工作中的典型任务, 以学习情景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如下:

(1) 将学生每 六人分为一组 , 布置任务 , 明确要求 ; (2) 查阅相关资料, 搜集有关食品标准与法规的相关案例和文献资料, 了解食品标准与法规各个教学单元的工作任务和学习目标; (3) 学生分组讨论并操作; (4) 教师对学生报告结果做出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主导作用, 让学生观察、思考,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7.学习结果考核评价

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过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项目成绩;结果评价包括期末笔试和综合技能;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纪律、上课表现、课堂提问、书面作业等;项目成绩包括学生实验室表现、实践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实验报告书写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期末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情况, 在题型的设计上, 为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一部分试题可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以便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技能包括职业精神表现、能量目标实现情况、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8.结语

在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 传统以讲授为主、过于强调学科系统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 已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刻不容缓的课题。为了迎接新一轮教改, 我们提出“项目教学”模式在“食品标准与法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旨在探索出一种适合高职食品专业《食品标准与法规》教学的新模式,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基础和发展高层次思维技能, 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1) .

[2]王勤志.《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轻工科技, 2012, 6 (167) .

[3]包永华, 叶素丹.高职《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设计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5.

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 篇10

美国

美国是食品添加剂的主要生产国和使用国,其食品添加剂的产值和种类在世界上都位居榜首。美国规定,食品添加剂是“由于生产、加工、贮存或包装而存在于食品中的物质或物质的混合物,而不是基本的食品成分。”,因此美国的食品添加剂包括食品营养强化剂。对于食品添加剂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美国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

隶属于美国卫生部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是管理食品添加剂的负责机构,1938年实施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简称FD&C)赋予了FDA管理食品、食品成分的权利。

除此之外,美国联邦法规(CFR)第21卷下收纳的是美国FDA的食品和药物行政法规。美国每年都要对CFR中的每卷进行修订,一般在每年的4月1日发布。最新版(2005年4月)CFR中的70~74,80~82部分是关于色素的管理法规,170~186部分是关于其他食品添加剂的法规规定,包括通则、包装、标识和安全性评估等条款。

在美国,食品添加剂的产品规格必须符合美国食品用化学品法典(FCC)。该法典在美国具有“准法律”的地位,是FDA评价食品添加剂质量是否达标的一项重要依据。FCC(Ⅰ)于1966年问世,历经补充和修正,发展至今有五版,其最新版(Ⅴ)已于2004年正式推出。FCC作为食品添加剂行业的权威标准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许多食品用化学品的制造商、销售商以及用户将FCC中的标准作为他们销售或购买合约的基础。

欧盟

欧盟有专门机构和专项法规对食品添加剂进行管理。欧委会健康和消费者保护总理事会负责欧盟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主要负责受理食品添加剂申请列入准许使用名单的申请、审批。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SCF)主要负责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如果某类食品添加剂通过评估,则该委员会就会启动法规修正程序将其加入到适当的指令中,允许其上市销售。欧盟对食品添加剂的立法采取“混合体系”,即通过科学评价和协商,制定出能为全体成员国接受的食品添加剂法规,最终以肯定的形式公布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使用的特定条件及使用限量等。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欧盟不断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标准或管理法规进行修订和更新。2002年1月28日,欧盟新食品法即欧洲议会与理事会178/2002法规正式生效,并于2003年进行了修订。新食品法是欧盟迄今出台的最重要的食品法,食品添加剂是其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这一新法为欧盟保障食品添加剂的质量安全提供了重要指导原则。

日本

在日本,按照目前的使用习惯和管理要求,食品添加剂被划分为四种,即指定添加剂、即存添加剂、天然香精和一般添加剂。指定添加剂是指对人体健康无害的合成添加剂,必须按一定程序审批后,才能使用。2003年年底,日本指定食品添加剂将近350种,分为已有使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和尚未制定使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两类。

为确保食品安全,防止对消费者健康产生不良影响,2004年,日本厚生省按法定程序将38种非合成食品添加剂从现有食品添加剂目录中删除,并禁止含有这些食品添加剂的食品进入消费市场。这项禁令已于2005年8月生效。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 篇11

关键词:新闻出版标准;新闻出版法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发达国家标准与技术法规之间往往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国外普遍的做法是,立法机关在制定技术法规时尽可能引用自愿性标准。如果没有适合的标准可供立法所用,立法机关再制定有详细技术规定的技术法规,或者委托标准机构制定立法所需的技术标准。根据ISO/IEC指南2的规定,被引用的标准成为技术法规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制属性。标准机构在制定标准时,采用总体援引法规的方式,如“根据法规的要求”等。①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建设是保障我国新闻出版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两者的协调发展,不仅能有力推动新闻出版业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实现生产、服务和管理的高质量和高效率,而且能有力推动新闻出版业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掌握贸易竞争的主动权。因此,研究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概念构成及功能特征

1.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概念

(1)新闻出版标准的概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化原理委员会第2号指南《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以下简称ISO指南2)对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过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②新闻出版标准则是指涉及整个新闻出版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能够保证出版物产、供、销获得最佳秩序和效果,经过协商一致制定的可以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③

(2) 新闻出版法规的概念

新闻出版法规是规范新闻出版活动的法律规范。广义的新闻出版法规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出版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的总称。我国有关新闻出版的法规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国际条约、法律解释七种具体形式。④

2.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构成与功能特征

(1) 新闻出版标准的构成与功能特征

新闻出版标准的构成要素包括:第一,保证出版物产、供、销获得最佳的秩序和效果;第二,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制定;第三,可以共同和重复使用。

新闻出版标准的功能特征包括:第一,生产属性。根据新闻出版标准的技术性文件或管理规则来组织生产,不仅可以保障新闻出版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力和管理水平。⑤第二,技术性和可操作性。新闻出版标准的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是以满足生产和使用要求为基础的,经过生产实践的新闻出版标准符合技术先进原则,能具体地指导生产活动。第三,经济性。当前,标准不仅是控制生产的手段,而且已经发展为调节贸易的手段。新闻出版标准化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服务质量,实现生产高质量和高效率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

(2) 新闻出版法规的构成与功能特征

新闻出版法规的构成要素包括:第一,法律明晰的权限;第二,调整新闻出版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第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新闻出版法规的功能特征包括:第一,强制性。新闻出版法规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第二,管理性。新闻出版法规是由国家明确规定的有关新闻出版事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权利与义务的规范,包括了管理新闻出版事业的各项要求。第三,稳定性。新闻出版法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有关新闻出版活动的行为规范,制定和修改都有严格的程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二、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比较

1.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共性

新闻出版标准是为了在新闻出版领域内获得最佳的秩序和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对新闻出版活动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而新闻出版法规则作为规范新闻出版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手段,是通过对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和保护来实现行业发展的正常秩序。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在为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和运行秩序方面具有公共目的的一致性。

2.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差异

第一,本质属性不同。新闻出版标准的自然属性为自愿性,而新闻出版法规属于法律范畴,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第二,规范对象不同。新闻出版标准是对新闻出版产业链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包括产、供、销等活动进行规范和协调;而新闻出版法规是对新闻出版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进行协调。

第三,主要内容不同。新闻出版标准的内容主要包含了出版、印刷、发行以及信息化等一系列过程所应遵循的普遍的技术要求和具体的技术细节。新闻出版法规的内容则是侧重于规定有关新闻出版事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权利与义务,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容。

第四,制定程序不同。在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应按照《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的有关规定进行。具体而言,标准一般由企业、科研单位负责或组织工作组制定,由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专业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组织审查。而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发布;行政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其他直属机构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发布等。

三、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关系模式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程度、新闻出版标准本身的市场适应性、法律制度的演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关系会表现出良性、中性和恶性三种状态。

1.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良性互动关系

在这种状态下,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能够形成一种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关系。

(1)新闻出版标准对新闻出版法规的补充作用

新闻出版标准包含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复杂的工艺以及科学成果,经过市场检验的新闻出版标准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例如国际标准书号ISBN在行业发展中就发挥了很大作用。我国在制定新闻出版法规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时,就可以借助有关标准来解决,即引用能满足立法需求的新闻出版标准。这样,立法部门既有效地解决了技术问题,又充分利用了标准的技术性。标准配合法规对市场进行调节,也保障了新闻出版法规执行的可操作性。

(2)新闻出版法规对新闻出版标准的推动作用

新闻出版法规为了保障所引用标准的有效实施,规定违反标准造成不良后果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通过强制性手段规范实施新闻出版标准的行为,从而有效地防范违法行为对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以及安全等可能构成的危害,维护公共利益。同时,这样也保障执法机关依法行使监督标准实施的职权,促使标准实施主体能够自觉地遵守标准。因此,新闻出版法规对新闻出版标准的实施具有推动和保障作用。

2.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中性互动关系

我国的标准体系采用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相结合的模式,标准一开始就从形式上进行区分。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互动。如国际标准书号ISBN(推荐性标准),在相关法规的配套实施下,在行业内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新闻出版法规制定时也有采用相关标准的例子,如《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中就采用了国家标准《出版物发行术语》里的概念等。但是由于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关系没有理顺等原因,造成了新闻出版标准在行业内应用不足,新闻出版法规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等问题。

nlc202309011347

3.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恶性互动关系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关系还取决于新闻出版标准的水平和市场适应性。新闻出版法规具有强制性,如果所引用标准内容不够科学合理,市场适应性不足,反而也会影响新闻出版法规的实施。目前,虽然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标准化意识有所提高,但新闻出版标准的制定仍然存在着透明度不高,企业参与度不够以及标准发布后宣传不够等问题。而在国外,标准制定有严格的、科学公正的程序,标准制定要求广泛参与、协商一致、公开和透明,以相关利益各方为制定主体,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⑥

四、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

1.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内容的协调发展

新闻出版标准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规定新闻出版产品的功能、性能和实现这些技术要求的方法和途径;二是新闻出版各环节所要达到的技术要求及其实现的方法和途径。新闻出版法规的内容一般包括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两个部分。管理要求主要是出版物的管理以及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管理,技术要求主要是包括新闻出版各领域涉及到的公众基本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内容。

(1)新闻出版立法要充分重视对于相关标准的采用

从许多发达国家技术法规采用标准的研究来看,标准与法规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法规的科学性、降低制定法规的成本,同时也有利于标准化的健康发展。新闻出版标准凝聚了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反映了最新的技术水平。新闻出版法规要具有充分的可操作性和技术的合理性,就需要以新闻出版标准为支撑和保障。在一定意义上说,新闻出版法规是总体目标,新闻出版标准则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工具。

因此,要确保新闻出版法规内容的科学性和技术性,提高新闻出版法规对于行业的管理水平,立法就应充分重视对标准化成果的引用。第一,立法推动新闻出版法规采用标准化成果。即通过制定相关法规,要求和鼓励政府部门制定法规时尽可能采用标准化成果。第二,规范引用标准的方法。在国外,法规引用标准通常有三种模式:一是注明日期引用;二是不注明日期引用;三是普遍性引用。⑦笔者建议更多地采用注明日期引用或者是不注明日期引用,两者都需要列出标准代号和顺序号,给出标准的名称。普遍性引用需要对“特定机构或具体领域内”的所有标准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找到适用于法律或法规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实现难度较大。

(2)新闻出版标准的制定要以新闻出版法规为依据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结合,不仅有利于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推动着标准化组织向支持和维护新闻出版法规目标的方向发展。如美国政府就积极与标准化机构合作,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与政府成员之间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政府法律法规所需要的标准。⑧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这种做法,使政府对于标准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政策引导作用。

因此,这就需要建立立法机构与标准化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一方面立法机构在制定新闻出版法规时,如果需要技术支撑,可以与新闻出版标准化组织取得联系,了解法规制定所需的新闻出版标准,经过评审,直接引用或修改后引用。另一方面,新闻出版标准化组织对于已被法规引用的标准,要集中整理和持续关注,及时告知立法部门被引用标准的修订、废止、被替代情况,以便于立法机构对于法规中所引用标准的实时了解。

2.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功能的协调发展

新闻出版标准具有技术性和可操作性的功能特征,而新闻出版法规则具有强制性和管理性的功能特征,两者功能上的良性互动,对于提高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市场适应性和有效实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新闻出版法规的强制性促进新闻出版标准的应用

多年来,虽然陆续出台了多项新闻出版标准,但除个别标准因行政上强力推行而普及率较高外,大多数标准的实施力度很弱,实施效果也不理想。原因主要在于:其一是标准的自愿性属性;其二是标准的宣传力度不够;其三是是否采用标准既不会影响到出版物的销售,也不会影响到出版单位的年检、评奖等,整个行业的标准化意识不强。⑨新闻出版法规对于所引用标准的实施具有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即被引用的标准成为法规的组成部分,具有了强制属性。具体做法是可以将新闻出版标准通过法律的形式纳入到企业的年检、评奖等工作中,通过法规规定标准实施主体的行为,对于没有采用标准或者违反标准的企业,实行惩罚机制,从而达到对新闻出版标准应用的保障作用。

(2)新闻出版标准的技术性提高新闻出版法规的适应性

当前,要实现法规的可操作性,就需要靠引用标准作为支撑。一方面对于行业中现有的标准进行分析梳理,将普及率和适应性较高的标准引入到新闻出版法规中,在解决新闻出版法规遇到的复杂技术性问题的同时,使得现有新闻出版法规能够很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我国新闻出版业正在进行着集团化、数字化等改造,新闻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漏洞。笔者建议可以采取标准先行的策略,具体做法是:标准化组织和立法机构充分沟通,标准化组织要了解立法机构立法的目标,立法机构要了解标准制定的技术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制定标准和法规,由于标准的灵活机制,所以就制定出来的标准先对行业进行微观协调,后制定出来的法规只需包含原则性和目标性的规定,具体操作就引用已经制定出来的标准,从而达到对新闻出版行业的宏观调节。

3.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性能的协调发展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性能的协调一致表现为:首先,新闻出版法规标准体系强制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新闻出版法规与新闻出版标准体系并存,既可直接发挥新闻出版法规的作用,加大强制性新闻出版法规的实施力度,又可使自愿性的新闻出版标准不直接受法律的约束,具有适应技术进步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新闻出版产品和技术的市场竞争能力。其次,新闻出版法规标准体系稳定性与适应性的统一:新闻出版法规只对强制执行的技术要求作出原则性规定,不需要经常修订,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新闻出版标准对技术要求作出具体的规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进行修订,具有较大的适应性。

五、结 语

我国新闻出版标准体系与国际先进标准体系不同,标准与法规体系的良性互动也与国际先进存在着差距。当前,我国应着手建立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良性关系,并建立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确立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协调发展应遵循的原则等,力争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新闻出版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黄先蓉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郝婷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发行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 张明兰.德美日三国标准化战略的对比研究及启示[J].上海标准化.2006(07).

② 刘春青.论标准对公共政策的支撑作用[J].科技与法律.2011(02).

③ 朱诠.中国出版业标准化概况[J].出版发行研究.2006(12).

④ 黄先蓉.出版法规及其应用[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⑤ 方俊,叶炯,付建华.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与技术法规互动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0).

⑥ 张书卿.当前我国出版业标准化研究[J].标准科学.2009(08).

⑦ 刘春青,逄征虎.论标准在法律法规中的实施[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10).

⑧ 刘春青,范春梅.论NTTAA对美国标准化发展的推动作用[J].标准科学.2010(07).

⑨ 刘颖丽.简谈我国新闻出版业的标准化建设[J].出版发行研究. 2010(12).

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与改革 篇12

1 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1.1 中国的食品监管机构

2010年, 我国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食品安全的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 李克强同志担任主任, 有15个部委参加, 级别高于各部, 主要职责是分析食品安全形势, 统筹部署食品安全工作。各部委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如下:卫生部负责食品安全综合管理监督, 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 (涉及的机构有政策规划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心、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农业部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 (种植业管理局、畜牧业兽医局、渔业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食品加工环节和进出口食品安全的监管 (进出口食品安全局等) ;国家工商选择管理总局负责食品流通方面的监管 (消费者权益保护局、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司)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各部门密切配合, 共同做好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工作。

1.2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

改革开放以来, 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全国人大制定了《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近20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 国务院制定了《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近40部相关行政法规, 上述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构建了我国食品安全的基本法律框架及其基本法律制度, 为全面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以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为亮点, 《食品安全法》有以下突出之处:

(1) 食品免检成为历史名词。

新法第60条规定,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现在出现安全问题的食品不少是免检产品, 三鹿奶粉事件表明免检并不等于安全。为此, 新法明确规定食品不得实施免检。

(2) 明星代言要担法律责任。

《食品安全法》第56条规定, 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目前, 明星的虚假广告代言对问题食品推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明星因虚假广告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失承担连带责任, 对于目前愈演愈烈的虚假广告起到遏制作用。

(3) 食品添加剂目录外的不能用。

新法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应用, 必须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 什么样的添加剂可以用到食品中, 国家对此制定出目录来, 目录里没有的, 严禁添加, 使用了什么样的添加剂, 用了多少, 都要在外包装上严格表明。

(4) 消费者可索10倍赔偿。

《食品安全法》第96条规定, 违反本法规定, 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失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道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 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各类食品问题层出不穷, 关键就是食品企业的违法成本很低, 新食品安全法将标准大大提高, 这种既有人身损害赔偿, 又有惩罚性赔偿, 加大了经营者的违法成本, 对其起到震慑作用。

(5) 建立食品召回制度。

该法规定, 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应当立即停止生产, 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 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 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应当立即停止经营, 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 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食品召回分为企业主动召回和政府强制召回两种。

1.3 食品认证制度

食品认证是一项系统工程, 有利于对食品实行标准化管理, 为了规范我国的食品认证管理工作, 国家先后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也积极开展国际上比较通行的认证, 与国际接轨。下边介绍国际和国内的一些通行的食品认证标准。

(1) “HACCP”体系。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通常需要在“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采取措施预防、消除和降低食品危害, 这无疑是一个复杂和相互关联的风险管理过程。目前公认的保障食品安全最有效的管理体系是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 制定的HACCP体系, 他可以对食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 在食品危害产生的初期, 就及早发现, 防止危害产生和危害扩大。

(2) 良好生产规范 (GMP) 体系认证。

GMP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荐的认证体系, 已在不少国家得到认可采纳, 我国卫生部目前共颁布了20类食品的国际GMP, 作为强制性予以发布。

(3) ISO 9000标准。

在食品安全国际标准方面,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 在1987年制定了ISO 9000标准, 该标准, 是用于一切经济体、组织的第一个国际质量管理标准。该标准使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 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执行该标准。

(4) 我国的“QS”认证。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即“QS”认证, 是围绕原材料进厂把关、生产把关、产品标准、生产设备等方面进行审查, 对生产的食品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

(5) 绿色食品认证。

1990年, 中国正式宣布开始发布绿色食品。农业部1990年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全国倡导、推动发展绿色食品, 具体负责绿色食品认证工作。

2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有道德方面的原因, 部分生产者唯利是图, 利欲熏心, 为了利润, 不惜践踏法律、良心;有制度方面的原因, 我国的食品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存在不少法律漏洞, 给不法商贩以可乘之机;有监管方面的原因, 作为食品法律制度的执行者, 存在有法不依, 执法不力、徇私舞弊的情况。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如何保证大家食用到安全食品, 如何维护我国食品安全, 以下, 笔者从建立完善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角度, 提出几条建议。

3 改革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3.1 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 促使食品生产企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据统计, 目前我国各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达到几十万家, 其中规模在10人以下的就达35万家, 企业规模小, 数量多,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食品安全问题频出, 给政府食品监管造成了不小难度, 对于食品安全标准的落实也产生很大障碍。例如有数字显示, 我国生猪数量的50%以上都是农户散养, 检验检疫成本高, 又难以监管到位, 因为生猪由农户散养, 政府监督管理者面对的是千千万万不同家畜家禽养殖者, 日常的监督检验不易进行, 作为食品安全的监督部门很难随时深入到每个农户家中日常监管。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发生, 与此有重大关系。而通过企业大规模养殖则可以从食品生产源头进行监管, 大规模的集中养殖, 便于时时刻刻、不间断的有效监管, 同时降低检验检疫成本, 从源头保证食品安全。所以利用法律手段、依据市场公平竞争, 在养殖行业和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培育发展一批信誉优良、管理科学的大规模企业, 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3.2 建立分工明确、责权分明、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

目前在食品管理体制上,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权限分属食品药品、农业、商务、卫生、质检、工商等部门, 而且不同部门负责食品链的不同环节。根据我国食品管理的有关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都享有依法开展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查处的权利;质检总局和商务部都赋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监督出口农产品的责任;工商总局和质检总局都负有执行卫生许可审批的权力;农业部和质检总局都具有批准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权力。职能部门管理权限的重叠、冲突造成了 “多头分散、齐抓共管”和“多头有权、无人负责”的局面。职责不清、政出多门和管理缺位现象突出, 有利可图时积极行使权力, 争夺权力, 出了问题则互相指责, 推卸责任。严重影响了监督执法的权威性。

3.3 切实提高监管机构的责任意识

作为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执行者, 存在有法不依, 执法不力的情况。一些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出于维护地方经济利益的考虑, 或者部门利益的考虑, 在食品安全执法过程中, 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甚至于徇私舞弊, 造成了国家食品安全法律形同虚设, 不能得到贯彻落实。2012年6月23日, 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该《决定》首次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绩效考核, 直接影响对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评价;在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评优活动中, 实行食品安全的“一票否决”。在中国的现行制度中, 将食品安全与GDP数据等并列, 作为考核官员的硬指标, 而不再是软约束, 有助于激发基层官员监管食品安全的责任感, 让官员真正把老百姓每天都遭遇的食品安全问题, 当做大问题。《决定》还提出:“完善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 加大行政问责力度, 加快制定关于食品安全责任追究的具体规定, 明确细化责任追究对象、方式、程序等, 确保责任追究到位。”所谓行政问责制, 是指一级政府对现任该级政府负责人、该级政府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在工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 不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法定职责, 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 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实施行政问责有助于强化官员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 它给官员产生强大而无形的压力, 大大地提升官员的责任感, 使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防止在食品安全管理中,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导致食品安全法律形同虚设。这也是针对此前公众深恶痛绝的, 部分因为食品安全而被问责的官员, 轻松复出。有的甚至连处分期都没有过, 就又“弹冠相庆”, 这让受害者情何以堪?这个“责任追究到位”, 公众最朴素的想法就是渎职官员, 必须付出个人仕途上的代价, 才能彰显问责的意义。

3.4 加大食品安全犯罪立法惩处力度

要完善和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加大惩处力度, 使不法分子付出高昂代价, 不敢以身试法。从打击目前猖獗的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的迫切要求来看, 《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对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还缺乏应有的力度, 未能从危害公共安全的立法角度设定食品加工、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追究公司法人和责任人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法律的威慑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刑法中关于食品犯罪的罪名和量刑也有待增加。例如: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虽然量刑严格, 最高可判死刑, 但其仅对食品掺杂掺假行为有效, 对饲养牲畜过程中添加瘦肉精等犯罪却无能为力;非法经营犯罪的量刑最高也就是15年。所以在双汇瘦肉精事件中只能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这样的口袋罪进行处罚, 此罪即使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也可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果致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 可以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据了解, 在瘦肉精事件中适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充分考虑到了其最高刑是死刑。

3.5 建立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食品安全标准

我国现有的食品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大类, 主管部门各不相同。仅果蔬这一类行业标准, 就分布在农业、林业、商检、商业、轻工、供销6个主管部门。“一些标准互相重复, 另一些重要标准却是空白。” 现行中国食品安全标准10年以上标龄的占1/4, 个别甚至已超20年未修订。行业利益、交叉烦琐的行政程序造成了中国食品安全标准的落后无序。食品安全标准的落后无序, 不利于我国监管部门对食品生产、销售企业的监管。对此我国可以借鉴CAC (食品法典委员会) 制定的国际食品标准,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制定由中国特色的现代食品安全标准。因为该标准已经被国际上许多国家所执行, 在实践中证明是安全可靠的。CAC (食品法典委员会) 逐步发展成为国际上最权威也是世界各国使用最普遍, 最通行的食品安全标准, CAC已制定了8000个国际食品标准, 3274个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1005个食品添加剂安全评估, 相比这些国际标准, 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食品标准混乱、无序, 国内可以吸收、借鉴CAC国际食品安全标准。

3.6 及时制定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立法

以转基因动植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包括动物和植物食品。根据我国卫生部《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转基因食品是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

转基因食品产量高、抗病虫害, 有利于提高国家粮食产量。但是转基因食品自从诞生之日起, 其安全问题就成为人们最关心, 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但是其结果又不是很确定, 目前对转基因的食品的担忧主要体现在对人体的影响。目前, 没有绝对证据能够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的, 但是也没有绝对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是无害的, 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究竟产生怎样的影响, 仍是不可预知的。目前没有一个政府组织或者联合国组织声称转基因作物是完全安全的, 欧洲的民间组织绿色和平组织大张旗鼓的反对转基因作物在欧洲的种植。有专家认为, 几万年来, 人类从自然界获得食物, 人类的身体系统早已适应了自然界的食物, 但是转基因食物打破了这种适应和平衡, 对人类影响究竟怎样, 需要几十年, 甚至几代人才能显示出来, 目前仍然是不可预知的。英国专家1998年在研究中发现, 幼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 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 这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有专家认为, 转基因食品可能影响人的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甚至影响民族的生存繁衍。有鉴于此必须加大对转基因食品的立法, 对转基因粮食作物的种植种类、范围等要进行严格规范, 尽量避免转基因食品危害群众的健康。

3.7 加大食品生产企业诚信教育力度, 建成食品生产企业质量信用档案

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食品安全会议上强调, 要建立食品企业诚信档案。“食品工业是道德、良心工业”, 食品企业的道德水平反映了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食品企业的经营者要坚持为消费者提供安全食品为第一要务, 我国的食品加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诚信档案, 并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信息披露制度, 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公正的评定并向社会公开。对诚实守信、生产安全食品的企业应当进行公开表彰宣传, 对生产伪劣食品的企业除对其处罚外, 还应当向社会媒体公开, 使社会舆论对其进行监督、批评, 形成诚信有益、失信无利的良好社会氛围, 把制度惩罚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2012年, 我国有望在年底前完成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质量信用档案建设。质检总局将推进质量失信惩戒机制建设, 完善质量信用信息记录和“黑名单”制度, 争取在年底前完成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质量信用档案建设。

参考文献

上一篇:风机软起动下一篇:控股股东会计行为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