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政治

2024-06-27

法律与政治(精选12篇)

法律与政治 篇1

中国经济的腾飞, 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推动着中国法制化的进程。同时, 中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健全, 一个民主法制的国家正在形成中, 人民的法律意识也不断增强。法律知识也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寻常百姓家。作为一个中学老师, 我也在不断地充电, 学习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法律知识, 并且把它运用到教学当中去。

随着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 初中生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表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日常心态以及父母及同伴的关系诸多方面。总体来讲, 初中生的主要个性特点有两个:一是不平衡性, 二是极端性和偏执性。

基于对初中生的性格特征、我国法制化发展的趋势的理解, 我在教学工作中把法律知识融合到政治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常用的法律知识, 变得更加理性, 心智趋于成熟、理智;另一方面, 初中政治本来就涉及到一些法律知识和党的思想, 把法律知识融合到政治教学当中去, 既有利于初中生学习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 又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多元地理解政治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过于偏激, 发现这一点后, 我在教学过程中会把马加爵案、药家鑫案等案件融入到教学当中去, 并运用法律知识给学生们从心理、法律等角度分析这个问题。这种方式得到不少学生的认可。曾经有一个学生在下课后问我:“老师, 你认为哪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最好?”我告诉他:“你们心理还不是很成熟, 有什么问题可以征求家长和老师们的意见, 最重要的是理智, 同时也要学习一些法律知识, 武装自己的大脑, 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

初中的政治教学, 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理智思考。所以我认为把法律知识融入到初中的政治课堂中值得尝试、推广。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一定的法律意识,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多元地理解政治知识, 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法律与政治 篇2

2013年考研新大纲已公布,思修法基部分2013年在分值上减少两分,知识点设置和数量无变化。 思修与法基是考研政治理论课中与我们生活实际结合最紧密的课程,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主要侧重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考查,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本课程复习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不能掉以轻心。建议广大考生在复习中注意:

一、思修抓重点概念,法基分类复习

在思修复习时要抓住以下为几个重点概念: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掌握这些重点概念,才能在内容繁多的政治复习的过程中抓住重点。

法律基础复习则根据客观题和主观题将知识点分为两类复习,作为客观题类的如相关法律法规,只需多做一些题目就能掌握,作为主观题类则只需理解记忆。

二、重点核心知识要强记

对于考研政治大纲中的核心知识点,要注意重点复习,再根据对知识的理解,过政治关还是很容易的。政治科目不同其它基础课,虽然难度不是很大,但对重点的.把握并不容易。建议大家还是报一个辅导班,毕竟多年从事考研考试研究的老师更有经验,自己在复习过程中也省时省力。

三、提高主观题答题能力

政治课往往用具体的例子去考查问题。因此,切忌死记硬背。平时要注意理解具体概念、原理及其变式,并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实际生活中提炼政治原理。解题往往要综合三方面的能力:解读题义、选择与之相关的知识、灵活思考组织答案。经常对试题和标准答案进行研究,理解其内在的逻辑联结,举一反三,整合这三种能力对考生解题的总能力有很大帮助。

四、注重结合时事复习

时事政治、历史题材与基本理论相结合是出题的重点、热点,了解一些时事,当题目出现相关内容时就没有陌生感,如果平时还有所结合性的思考,那就更有利了。所以,建议考生在复习时就应该关注时政热点,挖掘事件背后蕴含的东西。

法律与政治 篇3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 法律知识 教学内容 学生教育 现实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77-01

随着素质教育意识的提升,我国对于学生素质的重视和培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几年,社会上频繁出现未成年人犯罪的事件,未成年人的法律问题成为教育者研究的重点。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开始设立法律知识的普及。初中政治课是法律知识的重要讲堂。在政治课程教授过程中,法律知识的普及可以让学生在成长阶段,认知到法律对于国家和人民的作用,国家颁布法律的原因,学法律的重要意义。在新的教学方法探究中,我们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手法,就是在政治课法律知识教授过程中,鼓励学生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明确法律知识的内涵,要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学生就可以通过教师引导结合自身的对生活的观察,从而提高法律意识,提高防范危险事件发生的能力。做好政治课法律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需要学校、教师、社会、家长、学生的多重努力,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共同集中到学生的自身发展上。我们研究这一课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指标。

一、初中政治课法律知识教学的主要作用。

1.普及法律常识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现阶段的学生绝大多数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中宝,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和约束越来越少。调查表明,未成年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这种形式下,对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初中生学习法律知识,可以让孩子在成长阶段,对危险有明确的意识,能够认识到危险危害,从而在身体和心理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观念。在生活中,学习中,保持文明诚实的状态,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设置法律常识课有助于政治思想教育的全面发展。我国教育机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拥有良好的思想,才能指导正确的行为。在初中阶段设置法律知识教育是政治思想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全面发展的途径。学生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习,让思想政治课程成为学习过程中的思想保证。法律知识可以补充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让思想政治課程达到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双重发展。

3.法律知识学习促进了学生对社会的初步认知。初中阶段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每一个孩子对社会的认知都是不同的。法律知识教学中一般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中案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初步了解到社会上各个层面的人和事,就会对社会的基本形态有自己的看法。这种人生最初的认识,是决定孩子一生思想的重要认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人们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力有高有低,这不仅与知识程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判断事物的能力有关。所以,法律知识的学习,对于形成人生的初步印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现初中政治课法律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的主要途径。

1.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倡解答式教学模式。政治课不同于其他的学科,政治课应该把教师的作用放在主要地位。因为政治课法律知识相对理论性强,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理解课程的特点和内容。例如在讲解正当防卫的内容中,就要举例让学生明确正当防卫与非正当防卫的区别,从知识点上准确了解。教师要积极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在特殊问题上,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

2.采用案例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法律知识教学中,一定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在教学中,积极采用一些著名的案例进行教学。案例具有故事性,学生在听案例时,就像在听故事,学生可以通过案例中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对比,这样就可以迅速的区分是非黑白,可以用正义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案例教学是通用的法律教学方法,但是,案例分析的水平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因素。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案例的分析与现实生活和时代特点相结合。

3.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尊重学生自身的生活状态。政治思想课法律知识教学中,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尊重学生的自身生活状态。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所以每个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也是不同的。我们在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区分对待。要把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中,找到知识的特点,从而对照实际生活进行理解。

4.采用多角度教学方式,与社会活动紧密联系。初中生法律课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例如聘请法律工作者进行法律讲座,参加法制宣传活动、旁听法庭审理等。这种现场教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兴趣和想象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长能力。社会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最好的方式,是学生政治课法律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多角度教学方式与社会活动的紧密结合是实现法律知识教学的有效实践。

在初中阶段设立法律知识学习,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我国的教育理念。掌握足够的法律常识,可以让学生提高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实现全民学法、全民懂法,就要从多方面抓起,从小范围抓起。提出法律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结合,就是要用法律知识指导生活,指导行为,不让法律学习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让法律真正为人们服务。加强学生法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是社会问题,是教育问题,是全民发展的共同焦点。

参考文献:

[1]潘毅鹏,书本知识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初中生之友》,2011年12期。

[2]张秀涛,在教学中如何把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现代农村科技》,2011年07期。

[3]毛文荣,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反思,《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沈钧儒的政治法律思想与实践 篇4

一、民主宪政思想与实践

实行民主、建立宪政是中国近代以来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强国富民之路, 而沈钧儒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不仅是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理论宣传者, 同时也是积极参与者。从清末预备立宪到北洋政府, 再到南京政府, 他先后以律师、议员、民主斗士等身份致力于中国的宪政运动。

中国的宪政运动肇始于清末, 而沈钧儒正是这一运动的发起人之一。1906年, 清廷宣布预备立宪, 着手实行宪政。次年, 杨度与熊范舆在东京创立了宪政讲习会, 以设立民选议院、成立责任政府为宗旨, 时在日本留学的沈钧儒也参与其中。同年10月, 他与熊范舆等百余人联名向都察院递呈了《民选议院请愿书》。文中言道:“国家成立, 端赖法律以维持, 世界之列强, 均有一成之法典。中国疆域辽远, 风俗各殊, 朝廷既无一定之法文, 民间又无共通之习惯, 纷杂混乱, 为世界所仅有, 非使立法机关及早成立, 必不能保国家之划一, 而促社会之进步”。“惟有召集民选议院, 使制定民刑各法, 以为司法独立之地步, 则人民之生命财产有所保护, 社会之安全秩序或可维持”[1]。沈钧儒认为, 在中国欲立宪而实行宪政, 则必先颁行宪法诸律;但欲制定宪法诸律, 则必先召开民选议院。并对以所谓“人民觉悟程度尚未及”、“地方自治尚未举行”、“国民教育尚未普及”等为借口阻挠开设民选议院的谬误给予猛烈批判, 明确指出设立民选议院, 制定宪法诸律是中国宪政的必然道路。不久, 沈钧儒识破了清廷的预备立宪无非是一场骗局, 从而放弃了依靠清政府立宪救国的梦想。

辛亥革命失败后, 沈钧儒继续为中国宪政运动的推进而不辞操劳, 他先后参与了“天坛宪草”的制定以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反对曹锟贿选总统的斗争。在这些宪政实践中, 沈钧儒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民主宪政思想。第一, 提倡民主法治, 反对专制人治。沈钧儒认为, 治国手段无非两种, 一为人治, 一为法治, “欧美式政治之精神在法治, 中国式政治之精神在人治”[2]。只有实行民主法治, 社会秩序才能走上有条不紊的发展轨道, 如果奉行北洋军阀政府那样的专制人治, 则必然会产生诸多的社会弊病。沈钧儒认为, “吾国政府素重人治, 而人民对于政治亦素尚感情, 与欧美之一切归纳于法治者迥异, 政治所以不易进步, 此实为一大原因”[3]。因此, 他主张改良政治必须从立法入手, 召开国会、制定宪法, 规范和限制当政者的权力, 凡事“依法而立, 无复有能坏之者”, 则“政府好恶, 自然不生问题”[3]。第二, 主张联省自治、地方分权。面对北洋军阀政府专制独裁的黑暗统治, 沈钧儒竭力主张实行联省自治。他认为, 中国政治之败坏在于“不统一而始终不脱专制习惯”、“政权为一党派所垄断”和“军人干政”, 归根结底在于“中央极权, 地方之政不举”。各省官员统由中央任命, 地方无用人之权;省权太小, 无从施展;中央极权, 根本不关注地方特殊情形。他认为, 若要改变上述情况, 则须实行地方分权、联省自治。若此, 则“可以杜绝军人官僚代谋自治, 可以促进省民对于省治为自决运动”[4]175。

抗日战争中, 国民党以抗战为名对人民权利横加剥夺。时有人认为, 抗战紧急, 可不需宪法与宪政。沈钧儒则认为, 即便是在战时, “人民的自由权利仍须保证”, “人民的基本权利, 应有成文法, 为之规定”[4]434。但他却对国民党一手炮制的“五五宪草”表示强烈不满。在1946年举行的旧政治协商会议上, 沈钧儒主张人民的自由不能随便加以限制, 主张“五五宪草”事关人民权利的具体条文中“非依法律”的限制应一律取消。为了限制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个人独裁, 沈钧儒力主新宪法应实行责任内阁制和联邦制式的地方分治。对于解放区问题, 他认为“应本联邦联省精神, 在中共领导区域试行, 并从法律上承认他, 这种问题就能解决”[4]504。

当然, 在南京国民政府的高压统治下, 沈钧儒的主张不可能真正实现。随着国共内战的升级, 南京国民政府为镇压民主运动, 于1947年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并予以取缔。从此, 沈钧儒抛弃了议会斗争的“第三条道路”, 在香港重建民盟后与国民党反动政府公开决裂, 旗帜鲜明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建国后, 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法制建设实践中, 沈钧儒逐步放弃了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联省自治、地方分治的主张, 转而积极支持和赞赏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民主集中的单一制模式。这表明经历半个世纪的宪政实践, 沈钧儒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二、民权保障思想与实践

沈钧儒十分重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早在清末立宪时, 他就指出人民有选举议员、制定法律、弹劾政府之权, 政府应以“民之所恶恶之, 民之所好好之”。他曾批评北洋军阀政府是“无人民言论之国”。面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无罪之人横遭逮捕而锒铛入狱的司法现实, 他认为这是对民权的严重践踏。沈钧儒指出, 欧美各国对此“或定有专条, 或著成判例, 盖皆已实行, 而我国素付阙如”, 从而提出用法律来保障民权的思想。他主张“联合各界, 一致促成政府完成冤狱赔偿法规, 以健全国家之组织”[5]。呼吁“切实保障抗日民众团体及言论出版, 非依法律, 不得解散封闭扣押没收。禁止发售之书报杂志, 须公布其名称及禁售之理由, 并允许当事人有申辩之机会”, 对“无法律权限或无法律原因滥施职权而拘禁处罚人民及妨害人民行使权利者, 应依《刑法》严予处罚”[4]370。同时, 他认为律师制度也是保障民权的重要武器。他曾说:“国家颁设律师制度, 其目的在扶持弱小, 以保障人民之权益。”[6]166

此外, 沈钧儒还十分关注儿童和妇女的权益保护。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 他就对这一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 并著有《家庭新论》一书。沈钧儒认为, 儿童是家庭和社会的主体, 父母和社会都负有养育儿童之责任。面对西方国家已有保护儿童权益的专门立法, 而旧中国的立法相对欠缺且多为虚文的境况。他言到, “因儿童受国家保护之处少, 乃致不良素质之儿童增多, 形成国家组织细胞既不健全, 国家前途影响甚巨”[4]213。沈钧儒认为, 政府应当加快立法关注犯罪儿童, 严厉制裁虐待、残害和侮辱儿童的行为, 对无财产的儿童, 政府每月应支付法定抚养金。同时, 沈钧儒极力反对旧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他主张结婚自由和离婚自主, 在家庭内部, 男女享有同等的财产处分权、就业权、子女抚养教育权和遗产继承权。无怪乎他对建国后彻底废除买卖包办、男尊女卑、一夫多妻妾的封建婚姻制度, 确立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的社会主义婚姻原则的新中国《婚姻法》推崇备至。

三、司法独立与法权统一

为了保障民权实现和法律的权威性, 沈钧儒认为, 必须排除党派和其他国家机关凌驾于司法之上, 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他指出, “凡一般人民只有惟一的司法机关得加以逮捕拘禁。倘非司法机关, 不论任何机关都没有对人民逮捕拘禁之权, 如其有之, 即属非法”[7], 明确表达了对旧中国司法权受到严重干涉现象的强烈不满。而欲实现司法独立, 沈钧儒认为应当实行“法权统一”, 从法理上排除非司法机关对司法权的干预。面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军事、特务机关另行司法的做法, 他公开表示反对, 认为这样容易导致统一法权的分裂杂乱, 与今日政府权力分治之精神根本抵触。为此, 他对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五四宪法”明确规定的独立司法、公开审判以及人民陪审、辩护代理等制度十分赞赏。

需要指出的是, 沈钧儒之所以强调司法独立和法权统一, 主要针对的是旧中国一党专制、个人独裁下的司法时弊而言的, 并不是孤立的突出司法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 他曾要求各级司法人员要辩证地看待和处理司法和政治的关系。他指出, “我们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表现, 是国家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离开政治来谈法律是不对的。法律形成之后, 也就有它的独立作用, 否认这种作用, 也是不对的”[4]661。应该说这一见地是十分精辟的。

总之, 民主法治、人权保障和司法公正是沈钧儒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他不仅是一位学者, 更是一位法律活动家。在旧中国, 他始终如一地遵循自己的法学理念, 为宪政和民权奔走呼号, 不辞辛劳。新中国成立后, 年过古稀的他又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事业中, 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制定的参与者和审判事业的奠基者[8]152。沈钧儒的政治法律思想与实践深深的影响了一大批民主人士和普通民众, 成为中国近现代法制史上不可或缺的光辉一页。

摘要:沈钧儒是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法学家和律师。他一生饱经世事、学贯中西, 积极投身宪政实践,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主法治、人权保障和司法独立等思想。沈钧儒的政治法律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法律思想史上占居重要地位。

关键词:沈钧儒,宪政思想,民权思想,司法独立

参考文献

[1]沈钧儒.民选议院请愿书[N].中国新报, 1907-10-5.

[2]沈钧儒.战后之研究[N].中华新报, 1922-5-7.

[3]沈钧儒.好政府与法[N].中华新报, 1922-5-21.

[4]周天度.沈钧儒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5]沈钧儒.在第二届冤狱赔偿运动周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申报, 1936-6-8.

[6]王申.中国近代律师制度与律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4.

[7]沈钧儒.关于保障人身自由的意见[J].宪政, 1944 (10) .

法律与政治 篇5

1.整体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注重对基本概念的考查,是也是对其他政治科目的命题要求,思想道德修养部分今年第一次进入考试,更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核。在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思修部分,第12题考的是民族精神,第13题考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第30题考的是爱国主义,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第11题考法律权威是的含义,第12题考义务性规范的含义,第13题考道德的社会功能,第14题考理想的分类,第30题考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2012年考人生目的的含义和爱国主义的特点,都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所以,在以后的复习中,一定要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在考研政治试题中,夯实基础是重中之重。

2.对易混淆概念考查比较细腻

如2010年第12题考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四个选项中A勤劳勇敢、B团结统一、C自强不息、D爱好和平都是中华民族精神,题干设问是“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哪个方面,如果平时对《考试大纲解析》复习得不认真,阅读不仔细,多数考生很难在A(勤劳勇敢)和 C(自强不息)两个选项中做出明确而坚定的取舍,实际上,这道题在《考试大纲解析》有明确的说明:自强不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的,具体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体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为“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与日俱新”等与时俱进的精神。

3.命题灵活,考查考生解题能力

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法律常识课 篇6

国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国民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社会进步。基础教育阶段,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要提高国民的素质应首先提高国民的法律素质。因为法律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大法律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才能完成整个国民的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中小学阶段必须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能够得到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变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改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精神。新版初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所进行的法律素质教育是比较广泛的,有利于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初中思想政治课本始终贯穿着以宪法为中心,分别讲解“国家与法律”、“公民与法律”的知识体系。

一、国家与法律体系讲了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集中介绍了我国法律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社会公共生活要依法来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有共同的准则,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社会管理都需要法律来维护。对那些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破坏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罚。

第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法律保障。宪法规定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规定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规则以及经济活动中的所有参与者必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法律的保证;法律是打击各种经济犯罪的武器。

第三,依法保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法律。只有有了法律保证,才能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法律化。同时,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物质保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第四,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和依法制裁违法犯罪是与学生(公民)联系十分密切的。这两课的学习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及能力,是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教育学生防微杜渐,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使学生依法律己,提高学生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自觉性。

第五,在国家与法律的体系中还讲了“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通过对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讲解,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法制观念,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二、公民与法律体系,集中讲了与公民联系比较密切的权利和义务

由于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所以,教材将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放在“公民与法律”知识体系的首位。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侵犯、搜查、逮捕和拘禁;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法律对特殊的公民群体给予特殊保护。

课本接着讲了公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及受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学习这些内容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履行其法定义务。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以便将来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使学生明确公民的政治权利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同时更应明确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在我国,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權利和义务相伴相生、密切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权利要依法行使,法定义务要自觉履行。我国公民的权利是平等的、广泛的、真实的。对于某些权利公民可以放弃,而对于义务来说,公民则必须履行,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我国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一课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它将“国家与法律”和“公民与法律”两大体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始终贯穿着以宪法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人民权利的保证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法治国,其核心也是依宪法治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切实让学生做到了解宪法,遵守宪法,宣传、维护宪法。

法律与政治 篇7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课程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 设立的一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修养和综合素质的理论课程。该课程以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为主要内容,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即政治教育、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 三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息息相关。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给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冲击, 在“90后”开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对象的背景下, 社会多元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冲击进一步加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仍然暴露出诸多薄弱环节。第一,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过于单一。许多高校仍停留在课堂、讲座、讨论等灌输式的显性阶段, 学生接受程度低, 逆反心理严重, 以至于教育效果达不到理想标准, 再加上当前高校学生网络化沟通现象严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此估计不足, 因此利用网络手段加强思想教育的意识亟待加强;第二, 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处理不当。我国不少高校在德育的投入上严重不足, 相反在科研项目、硬件规模等智育方面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 德育和智育的关系严重失衡, 加之很多客观因素导致高校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很难成为高校的重点投资领域;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不足。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及家庭三方共同来担当, 但从当前的形势来看, 三者很难形成合力, 这一方面和社会的消极因素有关, 一方面又和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三方合力的缺失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升增加了难度。

经以上分析,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前提下, 高校一线教育工作者、高校管理层更需要实事求是, 从基础工作抓起, 从课堂环节抓起, 逐步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起来。这其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之一,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重要的基础建设作用, 应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及影响

政治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三条主线, 以下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分析该课程教学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及影响:

1、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可以起到团结人心、引导社会意识、武装人民头脑的作用。对高校大学生而言, 马克思主义可以在多元思想观念的碰撞中帮助其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 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其承担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方向性教育, 该课程就是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 让高校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武装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政治教育讲授时往往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点, 一方面教师希望学生有自己的政治观点, 另一方面又担心学生偏离主流政治教育方向, 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首先要准确传达知识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 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尽量靠近学生的生活。既不能偏离正轨, 又要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留有余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政治教育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号召, 既不能放弃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思想意识, 也要给政治教育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 社会主义国家在这场全球化变革中既要立足国情, 又要勇于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 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所以, 课程中的政治教育必须要符合时代的特征。

2、法律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保障性作用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规范体系。法律、政治、道德同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者相辅相成。政治对法律起着主导作用, 而法律则为政治提供制度保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法律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完善学生的基本法律常识起着重要作用, 这也成为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的制度保障性教育。但这种制度保障性教育如果过于强调制度保障本身则会引发一些问题, 例如学生会认为统治阶级的权利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教育只重点强调了国家强制性, 未涉及社会成员的自觉性等等。因此, 该课程教学在传授法律知识时不应只立足于法律本身, 而是要把法律教育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融为一体。 (1) 法律教育与政治教育融合。法律内容的传达可以从政治和法律两个角度切入。例如, 让学生明白政治的不断发展必然促使法律的不断发展, 政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涵, 法律也随之得到丰富和完善, 我国刑法内容的不断完善、我国行政法内容的不断修正, 都体现了政治和法律紧密相连;除此之外, 还让学生明白虽然政治主导法律, 但法律一经确认, 统治阶级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社会权不能大于法律; (2) 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法律尽管要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但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更为重要, 这也正契合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特征,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只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共同促进社会进步。所以, 法律内容的传达还要注重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结合, 法律虽然是人们行为的主要社会规范, 但道德的力量依靠舆论、劝导力、风俗习惯及信念仍然在起作用, 如果不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就会出现法律和道德背道而驰的问题。所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关于婚姻法、民法、继承法的内容可以结合道德规范进行讲授。总而言之, 课程中的法律教育必须处理好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关系, 才能真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促进作用。

3、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基础内容和核心内容, 其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本质上来讲是人自身的生成和完善过程, 道德是为文明人类而生, 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塑造具备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个体, 它既是体现人的主体精神的自觉活动, 也是自由活动。道德教育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是因为政治和法律教育必须在人具备道德的前提下自愿接受的。

当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环节, 教育中往往不能直面社会现实, 理论严重脱离实际, 道德教育存在严重的教化工具痕迹, 这些都严重降低了道德教育应有的社会价值。我们还应该看到, 尽管我国高校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理想信念的主流是符合社会发展的, 但不得不承认, 价值观扭曲、诚信缺失、信念不坚定、社会责任感淡薄、合作能力差、理想不坚定等问题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所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道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通过课堂教学,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 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实际问题做出科学系统的分析, 紧紧抓住“以人为本”的原则, 发掘学生的主体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

当然, 道德教育的内容上要坚持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方式, 因为大学生的政治原则绝不能脱离人的道义性, 只有以道德人格做基础的政治性才是坚不可摧的。比如, 道德教育的内容一定要与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生活吻合, 过去的道德教育以共产主义标准来要求, 现在的道德教育应更具有可行性和时代性;道德教育的内容还要坚持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融合, 在家庭、公共、职场三大领域, 道德同样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甚至道德的调节作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法律的规范作用更加突出。例如, 婚姻法中关于子女赡养父母的问题、市场经济中的违法乱纪、诚信缺失等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问题, 都需要在法律规范的前提下运用道德的调节作用。所以, 教师在该课程教学中应在尊重学生个体自主性的前提下, 也要考虑社会的全局性和整体性, 帮助学生理清竞争性与合作性、自由性和规范性的关系, 处理好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综上所述, 政治教育、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三条主线, 教师只有全面把握好三者的关系, 积极把理论教育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打通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的通道, 才能真正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与实际生活脱节等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设置正是从基础课堂教学环节入手, 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法律教育及道德教育。该课程教学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者关系紧密。作为参与该课程教学工作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 也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积极构建更完善的知识结构, 才能更好的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 璞. 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有效教学[J]. 中国成 人教育, 2007 (1) .

[2]苏令银. 把思想教育内容落到实处——关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 律基础”课思想教育内容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 (上半月综合版) , 2007 (5) .

[3]姜清明.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政治教育、法 律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J]. 中国林业教育, 2008, 26 (4) .

法律与政治 篇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基础) 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 其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学生, 坚定政治立场,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引导学生增强法制观念, 提高法律意识, 使大学生能正确行使法律权利, 自觉履行法律义务。基础课集政治性、思想性、法律性和时效性于一身, 横跨政治学、哲学、法学、伦理学等多学科, 内容杂、任务重、学时少、学生多, 如果教学不讲究方法, 不体现艺术, 该课就失去了意义。

一、案例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以时下社会或校园发生的典型事件为背景材料, 围绕教学内容和目的设定问题, 或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而发现问题, 再经由讨论, 找出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或解决问题的办法, 或者客观评价社会现象及他人的行为, 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就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方法不是非得灌输什么、使之接受什么, 而是通过典型事件的分析评价, 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和抗干扰、抗压的能力。当然最终还是要促使其自觉修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背离的思想观念, 提高法律意识。但这“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1], 有利于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它是“一种与单纯理论讲授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2]这种转变符合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 有助于刚入校的大学生摆脱以前学习生活的窠臼和牢笼的羁束, 发展个性, 拓展思维, 并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这是大学新生必须适应的转变, 也是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之一。

案例教学最难的是选取案例。适宜的案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知荣辱、辩是非、明善恶、识美丑, 并意识到公民的责任和肩负的使命;同时, 引发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索。因此, “运用案例教学法, 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尤其是结合教学的内容、对象、目标要求等系统要素, 力求实现教学形式与内容, 目标与途径的有效整合, 实现案例教学法最大的效用”。[4]

“通过设计恰当的案例以案说法, 能够有效帮助青年大学生准确理解相关法律知识并学习将相关法律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5]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南京副教授换偶案[6]为例对此作以阐述。该案几乎可以涵盖基础课所有知识。就思想而言, 换偶涉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就道德而言, 换偶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背, 有违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就法律而言, 换偶即是违法行为又是犯罪行为。违反了《婚姻法》第四条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忠实的原则、违反了《刑法》第三零一条涉嫌构成聚众淫乱罪;就思想而言, 讲政治、顾大局也是我们理解该案判决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 就此可将涉性违法犯罪的情形做一归纳, 包括强奸、通奸、卖淫嫖娼、重婚等, 甚至可扩展至非婚同居、非婚生子女、第三者等问题, 教学艺术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该案例亦可看出, 即使在法律基础部分, 也不能割断思想道德部分, 因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并不是简单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叠加。道德与法律“包含着相同的价值观。公平、正义、人道、人权是法律的基本准则, 而它们又属于道德价值范畴, 它们构成了法律和道德的纽带。道德之本在于公平, 法律之本也在于公平, 道德之盛在于法治之行, 道德与法律在根本目的上是有共通之处的。”[7]“二者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8]南京副教授换偶案作为社会热点问题, 考虑到大学副教授这一与学生生活最贴近的主体, 这显然也是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考虑到我们在案例中所使用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等, 这显然也可称之为多媒体教学方法;考虑到问题的开放性及讨论, 这显然也可称之为开放式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等, 这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艺术。因此, 教学中使用的案例绝不能信心拈来而应精挑细选, 绝不能任意设问而应精心布局, 绝不能离题万里而应合乎于道德与法律。同时, 应有利于促使学生自觉践履。

二、渗透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你看了一个东西不太懂, 但多看几次以后, 就会不知不觉地吸收进去了。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9]诺贝尔奖得主、杰出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将其称之为“渗透性的学习方法”。“什么叫渗透性呢?就是在你还不太懂的时候, 在好像乱七八糟的状态之下, 你就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因为很多东西常常在不知不觉中, 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接触, 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已经懂了。”[10]渗透式的学习方法是杨振宁对美国学生学习方法的概括, 区别于我国学生的按部就班的学习方法。杨振宁认为二者各有优劣, 取长补短方能取得最佳效果。与学习方法相适应, “美国教育比较重视启发式, 中国教育则比较重视灌输式”。[11]有人认为, 渗透教学就是“通过其他学科知识和方法、生活经验、社会实践、时事新闻等多种教育因素的渗透, 来说明、表现、印证思想政治概念、观念、原理等, 以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式。”[12]考虑到渗透性学习方法基于美国式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基础上, 任由个人随其兴趣爱好发展, 故我们更应将渗透教学方法理解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 多动手多实践, 开发创造思维, 有个性, 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且, 必须意识到渗透教学方法仅是为了弥补按部就班、灌输式教学方法之不足而不是取而代之。基础课内容很杂, 学生可能一时不能接受或听不懂, 但听久了自然就会获益。正如杨振宁谈到在西南联大听王竹溪先生的演讲时所说:“他作了一系列关于相变的演讲。……我也去听了……没有听懂。是不是白听了呢?不然, 因为从那以后我就不时地对这个问题注意。……我后来写的第一篇关于相变的文章……是10年以后。这10年期间断断续续地对这类问题的注意, 最后终于开花结果了。”[13]也许基础课起到的正是这个作用。

无论是道德, 还是法律, 都重在实践。有道德之人是重视实践践履之人。一个人明知何是善、何为恶, 何为美、何为丑, 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 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如果不按照真善美的指引去做, 那么也不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一个人熟读法律、精通法律, 如果不能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那么也不能称之为守法之人。而实践主要是在课堂之外的。何以促使学生课外自觉践履?这就需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渗透, 发挥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教育环境不是基础课任课教师所能控制的范围, 如果教育环境是非不分、善恶不辩、美丑不明、真假不分, 那么基础课就很难取得实效, 教师的一切努力可能只是带来学生内心的冲突和对现实的不满。这是很可怕的现象!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反渗透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基础课在思想教育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履,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当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里, 教育环境很难发挥积极的渗透作用。

在思想教育部分 (基础课第一章到第三章) , 阐述人生观、价值观必须以世界观为依托, 因为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世界观的必然反映。解释世界观就必须说两个问题:一是世界的本原;二是世界有无规律。无论哪一个问题, 都必须有一定的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等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如果单纯地指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物质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 那么这种说法学生从小就知道, 很难对后面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产生影响。太阳每天都会东升西落, 为何如此?显然, 这个问题每个人都知道答案。但进而问:每个人都是由生到死, 这是自然规律还是神的意旨?在这从生到死之间的短短瞬间, 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无论学生的答案是什么, 接着的问题是:也许大家说得都对,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会来到这个世界, 又为什么会离开世界?我们到底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当然, 我们不是为了探究人人信服的答案。我们的目的是经过如此循序渐进式的引导和启发, 最终让学生理解生命的真谛、人生的意义。当然, 要将学生引入马克思主义的正轨而不是让学生开始对神顶礼膜拜。如果学生真的理解了生命的真谛、人生的意义, 反过来必须再验证第一章理想信念、第二章爱国的内容, 无论是理想信念, 还是爱国, 都离不开对生命的真谛和人生意义的理解。否则, 理想成为空想, 信念成为拜神, 爱国更是无从谈起。这明显需要教师的渗透能力。而这种能力本身就可以说是一种教学艺术。以如何防止被骗为例, 我在教学中讲三句话。第一句:“天上不会掉馅饼”。第二句:“即使天上掉馅饼, 也不会砸到我头上”。第三句:“如果你认为天上掉下的馅饼真的砸在了你的头上, 那么你千万不要‘买单’”。无需解释, 学生都能明白什么意思。基础课就“应与生活世界相链接, 让其走向生命形态、具备生气活力, 让生活成为一本活的、立体的教科书”。为此, “应从四个方面来构建生活化的教学体系, 即: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导航、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融入校园文化生活、与社区生活接轨”[14]。这也正是基础课的魅力所在。

三、魅力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任何课程教学都要有魅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由于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尤其要有魅力。所谓魅力是一种美好而动人心魄的力量。教学魅力就是教师的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美好而震撼学生心灵的力量。”[15]“‘基础课’课堂教学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课程教学的成败。‘基础课’教师必须使自己的教学充满活力, 让教学过程具有震撼学生心灵的魅力。”[16]“充分锤炼人格魅力, 提升学识实力和科研实力, 灵活运用教学艺术, 教学理念、方式和方法, 重视实践活动”[17]等都可以提高基础课的教学魅力。简而言之, 教学魅力体现为理论魅力、知识魅力、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等。教学魅力本身就包含教学艺术, 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艺术。

教学魅力在第一堂就必须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尤其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因为第一堂课要做的事只有一件: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至于本门课程的要求、考试及成绩评定、参考阅读书目等, 当然需要说明, 但不应成为第一堂课的主角, 充其量只是一个跑龙套的。不可否认, 有的课本身就有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即使如此如果教学没有魅力, 学生也会逐渐失去听课的兴趣。基础课似乎并没有天然的魅力, 学生反而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甚至断言“这不就是思想品德课吗?就是政治课!”这当然是一种错觉。如果任其泛滥, 后果可想而知。其实, 不论任何教师, 都可以施展知识魅力。因为学生与老师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信息差。这正是师所以为师、生所以为生的原因。

实质上, 魅力教学离不开典型案例。基础课绪论第一堂课选下列案例比较理想:许霆案、[18]清洁女工捡黄金案、[19]南京副教授换偶案、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等, 最近发生且极具教育意义;而马加爵案、硫酸泼熊案等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案件也比较合适, 但因发生的时间有些久远似乎不提也罢, 毕竟有损大学生的形象。许霆案针对的是用自己的银行卡在自动取款机上取钱而构成犯罪, 清洁女工捡黄金案针对的是“捡”东西而构成犯罪。虽然两个案件同样都构成犯罪, 似乎与基础课内容并不相符, 但此时我们是举重以言轻, 因为两个案例都涉及到法律与道德的双重问题。用自己的卡取钱本身并无问题, 但在明知自动取款机存在故障的情况下, 还反复取钱的行为, 虽然同样涉及到犯罪, 但同时也涉及到即使我们不知道该种行为可能构成犯罪, 但我们应不应该那样做。这涉及到道德问题。道德和法律正是基础课的两大主线, 学生明白了这学期我要讲什么。而该门课的重要性和趣味性通过这两个案例的讲解也是显而易见的。实质上, 这主要体现出了知识魅力。再如基础课的第三章, 我们在教学中放映了2010年春我国西南五省旱情的的图片、文字和视频, 这显然是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铺垫, 而不是仅仅是为了关注旱情而设。当学生看了图片、视频而发出“哎哟”的惊叹之时, 我们适时提出问题, “旱灾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我们能战胜干旱吗?”实际上是要引出“人类能战胜自然吗” (世界观) 但我们并没有直接问。接着的问题是“我们从哪儿来, 要到哪儿去”, “从来到去这一短暂的瞬间, 我们要做点什么” (人生观、价值观) 。一下子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辩证的思维等都调动起来, 而使该章的课堂变得有趣了, 教学效果很好。

当然,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的, 综合运用方可相得益彰, 方显教学艺术之美。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极强, 但目前却只能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上。如何促使学生自觉践履, 在实践中体现一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 是任课教师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就要讲究教学方法, 体现教学艺术。本文以案例教学、渗透教学和魅力教学为例进行教学实证研究。

法律与政治 篇9

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下简称思政课) 的教学实效性, 是指“在思政课教育过程中尤其是教学的各个环节上, 所达到的实际效果的状态与程度, 它通常以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影响的深浅程度和所达到的客观效果作为评价标准。”[4]思政课程实效性体现在三个层面能否较好的满足:第一, 让学生掌握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第二, 学生能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能得出较科学的结论。第三, 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化为自己坚定的信念, 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的理想信念。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基础》) 课为例, 这门课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 目的是让新生在入学之初就能正确认识大学生活的新特点,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对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 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 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 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消除各种潜在的消极因素, 在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等方面具备基本的素质, 以顺利度过大学几年的学习生活, 并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这门课对大学生起着“承上启下”和“先入为主”的导向作用。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教革的深入, 高职各院校都在围绕提高教学效果进行探索和实践, 但整体而言, 还未上改变实小性差的现实。以《基础》课为例, 学生出勤率很高, 但往往是出于考勤的压力, 课堂很安静, 但往往是很多学生都在各忙各的, 看电子书 (与本专业无关) , 玩游戏, 玩手机, 打瞌睡等, 形成了老师讲课与学生玩乐互不干涉的局面。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范围比较狭窄, 大多甚至仅限于课堂之内, 很多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认真落实, 仅停留在课堂实践或者校园实践层面, 而社会实践则也难付诸实施。

三、提高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但从根本上讲, 脱离学生实际是根本原因。要想提高教学效果, 使思政课程真正成为帮助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一门课。最重要的是理念更新, 、改革评价方式, 落到实践教学。

1. 理念更新

理念更新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领导理念和管理理念的更新上。就教育理念更新而言, 教育者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在教育过程中一切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真实需求出发,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受教育者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教学内容上,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体现在教学方式上就是实施开放式、互动式和参与式教学;体现在教师素质上就是尊重学生, 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体现在教学宗旨上就是时刻牢记"以学习者为中心", 塑造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领导理念更新, 应逐步实现从高层重视转向基层重视;抽象重视转向具体重视;决策重视转向落实重视;口头重视转向实际重视;从教学单位重视转向管理单位重视;软件重视转向硬件重视等。

管理理念更新, 主要是强调重视学生管理人员与"两课"教学人员的信息共享, 两者之间的纽带在于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共同关注, 二者务必实现分工明确、信息共享和沟通顺畅。

2. 改革评价方式

改革评价的方式, 要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即把学习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 通过一系列主动的、合作性的、探究的、愉快的学习方式以及全新的评价方式的实施, 调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 发挥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各个学习环节和活动中, 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 其学习能力、学习技巧和探究精神得到发展, 主体意识、组织能力、责任感和创造性得到加强, 合作意识、交往技巧、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实践能力、适应能力、承受能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得以形成, 尊重理解、与人为善、宽容大度等优良品格得以培养, 从而具备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

3. 落实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极为重要。将《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设为必修课, 2个学分 (至少8天) , 在大学一至三年级时间内利用寒暑假亲身参与并提交相应的社会实践手册。手册包括实践日程、实践日记、实践成果、实践感想、实践评价、实践报告六项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采取学校组织和个人自主安排的方式。学校可以组织校级实践团队, 各院系可以组织以就业和专业考察等为主要内容的小分队。自主安排的学生, 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等选择实践内容。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 只有紧密联系当前高职学生的实际, 不断加强教学研究, 积极探索并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 才能确保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提高政治素质、塑造人文精神、培养理论素养和加强"三观"教育。目前,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发展面临着国家重视与学生轻视同在、教学改革与效果不佳并存、模式创新与脱离实践相涵的窘困。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以如何提高思想政课教学实效性为切入点, 提出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4]16号.

[2]侯桂莲.关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前沿.2006.03.

[3]陈占安.对进一步推动“两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2, (2) .

法律与政治 篇10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创新思维方式

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因为学生在学校中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接受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如何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积极性, 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课堂教学除了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讨论、视频多种方法以外, 还采用学生课前十分钟演讲的教学模式。具体作法是:在上本门课程的第一堂课就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分组, 每组人数控制在5~6人;根据课程的内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拟主题制作PPT, 要求每组成员选一个主题, 每个成员至少制作一页PPT, 上台演讲自己制作的内容;演讲完毕教师请台下的同学进行点评、打分, 之后教师再进行补充。如:课本涉及到爱国主义章节, 有的小组学生就选“大学生如何理性爱国”、“中国梦”为主题;涉及创造人生价值的内容, 学生选“郭美美炫富事件”为主题;涉及法律内容学生可以结合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2014年的宪法日拟定主题等等。每组同学从选题开始到PPT制作及分工就要进行协商。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增强同学之间的交流, 丰富了课外知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演讲能力, 提升自己, 展现自我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同学们团结互助, 相互配合, 分工明确, 自主学习的能力;既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提高上课的积极性, 开发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也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模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想。

二、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 树立以课外实践为主的观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仅仅是理论教学, 还要注重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中深化理论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 笔者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本学期内对以下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 自行选择至少一项进行, 活动完毕写活动报告或提供图片资料:参加有关的社会公益活动、义工活动、自愿者服务活动等;参加校园公益活动, 如清扫校内公共场所和教室的卫生, 进行植树、拔草等校园劳动;参观考察活动, 到学校周边农村、工厂、社区考察访问, 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活动结束后写一篇心得体会;开展课外主题演讲或竞赛活动, 以所在学院的班团组织为单位, 开展与本课教学有关的主题演讲或竞赛活动, 如辩论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开展有关调研活动, 即依据课程一些重要的内容, 设计成调研性课题 (如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 , 由学生进行调研, 学生可以小组形式开展此项实践活动, 并提供调研报告;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 学生需提供有关证明材料。通过以上实践活动形式, 学生在一学期来都能按照要求认真完成, 而且形式多样化, 如:到“长乐特殊教育学校”帮扶、义务献血、勤工俭学、到敬老院帮扶以及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类比赛等。学生通过实践体会颇多, 他们认为既丰富课余生活, 开阔眼界, 丰富大学生活, 劳逸结合, 融入社会, 同时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 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三、创新教育模式, 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如何在长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真正做到素质教育理念所要求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民办院校学生个性张扬、“90后”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 教师应了解、尊重、欣赏并发挥学生个性, 由因材施教达到人尽其才。思想政治课面对的是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 每个专业的学生特点不同、课堂表现也不一致, 同样的教学方法在不同专业形成的效果也不同。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女生, 上课认真, 学生上课都能认真听讲, 而且积极配合;金融工程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上课需要更多的视频与讨论结合, 学生自己在设计主题活动时能采取提问式, 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由于是同学们之间互相提问, 更加有针对性。艺术专业的学生个性更加突出, 怎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题活动就需要更大的灵活性, 要不拘一格。他们大多数喜欢讨论式、给他们展现的时间要求更多, 而且他们在实践这方面做得很好, 很用心。通过不同的要求, 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 又调动她们的积极性。

四、继承传统与恪守公德相结合, 以理想信念、诚信公德教育为主

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 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而没有方向, 就没有生活。”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的动力源泉, 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可靠保证。民办高校如何教育学生掌握道德知识, 引导学生学习、继承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 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方面就是加强诚信教育, 提高道德可信度。有了大学生的诚信才会有整个社会的诚信和和谐发展。现在对大学生理想信念、诚信公德教育要改变过去的说教式, 上课可结合视频, 如通过观看《感动中国》系列教育片“当代大学生徐本禹、洪战辉的事迹”, 清华大学厨师张立勇以及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学生徐丽珍在温州名欧咖啡店拾获一个装有总计超过1, 300万巨款的皮包, 及时归还失主, 并谢绝酬谢等等关于大学生最直接的事例, 结合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及理想信念教育, 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五、角色教育与人格教育相结合,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育人是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 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现角色教育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具有完善学生道德人格的显著功能。心理训练是人格教育的关键环节。当代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生理和良好的心理对于完成学业及将来的就业是极其重要的,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总体上是健康的, 但由于种种原因, 有的同学可能会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 如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问题、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情感问题、对周围环境不适应、学习压力、经济困难、不适应大学生活、就业压力等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将如何帮助他们学会自己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问题, 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个人的示范, 对于青年人的心灵, 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当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怎样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结合实际正确引导他们,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使他们正确处理学业的竞争及各种竞赛和合作, 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团活动, 各类比赛, 通过实践活动让他们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提升, 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

六、结语

总之, 民办高校在培养学生时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模式, 充实育人内涵, 拓展育人途径, 改进育人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一

摘要:针对当前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难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方面必须进行改革, 创新教育模式, 方能切实提高教育效果, 实践十八大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宗旨。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 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 继承传统与恪守公德相结合, 以理想信念、诚信公德教育为主, 角色教育与人格教育相结合,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3-12-24

国际政治中的基本法律问题探讨 篇11

关键词:国际法;行为体;价值

一、国际法中的行为主体

一般来说,国际行为主体包括: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法人甚至个人等等。

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相互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都具有国家主权豁免。国家之间的身份和地位是平等的。对国家的承认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分为明示和默示两种方式。对国家的承认一般是不能逆转的,但是对新政府的承认就意味着对此前旧政府承认的撤销。

国际组织分为两种形式: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它是按照政府间的协议成立的;非政府间组织,一般成立与活动的依据是相关国家的国内法。

二、法治与法制

法律代表着公正与自由,这个世界只有相对的公正与自由,没有绝对的公正与自由。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当发生社会冲突时,评判法律责任,进行法律制裁。国际政治社会具有无政府的特性,这是理论界大部分学者认可的。在现实国际社会中也包含着一定的法律思维和行为规范,即国际法。如果对国家的行为不加以限制,则会造成一定的混乱甚至战争。

在国际法中,一直都存在着法治与法制的争论。法制,其关键是法律和制度及其实施。法制强调秩序,正当性不一定存在。法治,最先开始在德国使用,简而言之是国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最高的地位。法治的关键是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法治理论中蕴含了对社会生活调整的正当性,它不支持专制,与民主思想紧密相关。法治社会成立的条件是:保障人别权利,限制滥用公共权力;法律必须是“良法”;法律明确权力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法律赋予社会成员广泛的权利。

法制不同于法治,区别在于法治的目的是权力的制约,在权利与权力之间保持一定的相对平衡。而法制的目的是符合大國意志的秩序。

三、法律与道德

法律与道德一直有紧密的联系。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国际政治中的古典现实主义学派强调,个人社会的道德是不可以应用于国际社会的。同时,国际法对国家行为的约束存在有限性,在一些空白和模糊地带,道德发挥着作用。法学界实证主义认为国际法与道德不存在联系,应当严格区分。具体的划分,应该从社会实效和制定机关的权威性。非实证主义认为国际法存在于国际法之中。公平公正的国际法是法律,不公平的国际法不是法。

法与道德的关系在国际政治领域中存在的争论

1.两者是否存在根本的不同:学界存在两种观点,即“恶法”非法与“恶法”也是应该遵守的规则。

2.两者内涵的不同:一般来说,近代以前由于民族国家的概念正在形成,国际法的概念还很薄弱,有时甚至国际法就是贵族之间的约定俗成。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后,国际法伴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而逐渐完善。近现代国际法逐渐认为法律就是只蒋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与道德的界限逐渐明晰。国家行为的调整主要依靠法律和制度。到的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3.二者发挥的作用不同:在民族国家产生之前,道德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尤其是统治阶级或者贵族之间的约定俗成就是国家之间的行为规范。而现在,国际法在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国际法的作用日渐成为国际社会的通识。

四、国际法的渊源和特征

一般认为,国际条约、国际行为习惯和法律原则等等都是国际法律渊源的范畴。其中,国际条约是最主要的构成要件,原则上只有主权国家才可以缔结,受到承认。需要明确的是,国际条约的达成必须是国家的真实意思表达,受到胁迫等行为签订的条约是非法的。

五、国际法的特征

1.国际法是调整国际行为体的规范。

2.国际法具有普遍有效性。不论是参与缔结的国际行为体,还是缔结条款明确的内容,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且超越国内法的效力。

3.国际法的强制性和程序性。一般而言,国际法是受到缔结国际行为体承认和保护的,尤其是国家行为体依靠合法的暴力维持其存在的合法性。这种合法的暴力并不是随意性似的,它是依靠一定的法定程序。这里的程序法是指,国际法的产生、运行、修改、废止等等都必须以一定的程序。国际实体法和国际程序法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4.国际法具有可诉性。国际法法的可诉性是指法具有被任何行为体(包括公民和法人等等)在规定的机构(法院活着仲裁机构)中通过冲突解决程序(尤其是诉讼程序)运用保护行为体自身合法权利的可能性。

六、国际法的作用

一般认为国际法具有两个作用:

规范作用,即对行为体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将法律作为标准对他者的行为合法与否进行评判作用、警示作用和示范作用、主体预测相互之间的行为作用、对违法者加以处分或者制裁的作用。

社会作用,管理作用,执行社会公共事物的作用。

七、国际法的价值

1.秩序的价值。国际法律的首要的目标是确保秩序的建立,秩序是自由,平等、效率等其他价值的基础,因此也可以说秩序是法的基础,同时秩序还要受到自由、正义的影响。

2.自由的价值。自由是国际法律的根本价值,也是国际法律的最高目标。自由是衡量法律是不是“真正的法律”的参考标志;国际法必须体现自由,同时保障自由。

3.正义的价值。从实体法的角度讲,正义有平等、公正等等多种表现形态。正义是法的基本标准之一,是衡量法律是“良法”或是“恶法”的标准之一。正义的标准问题也极大的推动了法律的进化。

法律与政治 篇12

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和教学服务的中心地位。他们既是教育的中心, 也是教育的目的;既是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教育的归宿;既是教育的基础, 也是教育的根本。因此,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实践教学中, 注重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 具体有三个指向:一是教学观念的“人本化”, 即坚持以学生为本,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二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 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 分类教学;三是教育管理的“人性化”, 即在教学中实行关爱学生, 帮扶学生, 在生活上心理上多与学生沟通, 使学生感受到关怀和温暖, 主动接受教育, 健康成长成才。[1]

2. 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原则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核心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即实践教学活动必须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但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摆正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致使实践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为了实践而实践, 致使实践内容与理论内容联系不紧密。二是重视实践教学、轻视理论教学, 将二者本末倒置, 使得理论教学反而成为实践教学的点缀。三是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 致使实践教学失去应有的地位, 彻底沦为理论教学的附庸。理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将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从而共同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我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 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与根本性, 坚持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

3. 坚持资源效益最大化的教育方略

为保证教学效果, 我院在实践教学改革中, 认识到要想开展丰富多彩、深受学生喜欢的实践教学活动, 就必须杜绝资源浪费现象, 确保资源效益利用的最大化。具体来说, 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适度开发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育资源;二是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三是大力整合社会资源。我院在实践教学改革中, 始终坚持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的教育方针, 不仅重视“节流”, 还重视“开源”。学院克服许多困难, 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 引进合作办学企业的资金投入和保障支持, 利用合作办学的合作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另外学院也在不断增加对思政教学实践环节的投入, 学院一手“开源”, 一手“节流”, 为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 坚持不断开拓进取, 积极改革的教育创新精神

实践教学要坚持改革创新, 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发展。我院的实践教学改革既包括教学内容的不断革新, 也包括教学实践手段和形式的不断改革。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为例, 我院将该门课程的实践内容划分为“入学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修养教育”、“法律基础教育”四个模块, 然后根据每个模块的内容和特点, 开展符合教学和学生需要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这样既增强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入学教育”模块, 主要开展“大学是什么”、“我的大学”等主题讨论会、辩论赛, 帮助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尽快转变角色, 适应大学生活;“理想信念教育”模块, 通过开展“好书推介”、“影片观赏”、“三观”主题报告会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 弘扬爱国精神, 坚定信念理想;“道德修养教育”模块, 突破以往的道德系列教育报告会, 同时组织学生编排各类反映当前道德现状的情景剧, 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积极性。“法律基础教育”模块, 则通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经典案例讨论等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们主动学习、运用法律知识, 增强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思想政治教育课要不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坚持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教育原则, 坚持资源效益最大化的方略, 坚持不断开拓进取、不断改革创新的教育精神, 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重型装备企业下一篇:实践技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