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律基础复习

2024-09-16

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律基础复习(共8篇)

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律基础复习 篇1

2013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律基础复习

2013年考研新大纲已公布,思修法基部分2013年在分值上减少两分,知识点设置和数量无变化。 思修与法基是考研政治理论课中与我们生活实际结合最紧密的课程,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主要侧重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考查,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本课程复习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不能掉以轻心。建议广大考生在复习中注意:

一、思修抓重点概念,法基分类复习

在思修复习时要抓住以下为几个重点概念: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掌握这些重点概念,才能在内容繁多的政治复习的过程中抓住重点。

法律基础复习则根据客观题和主观题将知识点分为两类复习,作为客观题类的如相关法律法规,只需多做一些题目就能掌握,作为主观题类则只需理解记忆。

二、重点核心知识要强记

对于考研政治大纲中的核心知识点,要注意重点复习,再根据对知识的理解,过政治关还是很容易的。政治科目不同其它基础课,虽然难度不是很大,但对重点的.把握并不容易。建议大家还是报一个辅导班,毕竟多年从事考研考试研究的老师更有经验,自己在复习过程中也省时省力。

三、提高主观题答题能力

政治课往往用具体的例子去考查问题。因此,切忌死记硬背。平时要注意理解具体概念、原理及其变式,并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实际生活中提炼政治原理。解题往往要综合三方面的能力:解读题义、选择与之相关的知识、灵活思考组织答案。经常对试题和标准答案进行研究,理解其内在的逻辑联结,举一反三,整合这三种能力对考生解题的总能力有很大帮助。

四、注重结合时事复习

时事政治、历史题材与基本理论相结合是出题的重点、热点,了解一些时事,当题目出现相关内容时就没有陌生感,如果平时还有所结合性的思考,那就更有利了。所以,建议考生在复习时就应该关注时政热点,挖掘事件背后蕴含的东西。

(中国大学网 )

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律基础复习 篇2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真实的事件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现方式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案例教学法的实现方式具体分为两种:情景模拟式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案例教学法。

(一)情景模拟式案例教学法

这种方式笔者正在不断实践中,可能尚有不足之处。

1、含义

所谓情景模拟式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小组,根据教学目的不同由学生自己选择案例形式及内容,经过事先准备,于课上进行案例表演,案例结束后先由小组自己总结主题,而后请其他同学就此展开讨论的一种教学方式,即社会具体案例引入教学活动,通过学生扮演相关角色、再现社会情境、行为对抗等模拟手段,在课堂建立仿真的环境,以达到了培养学生知行统一的教学目的。

2、实施手段

在情景模拟式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因此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是非常重要的。它一方面要求教师努力创造客观条件,即在本学期第一次课就完成小组划分、内容范围的界定及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案例,以便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同时在强调以案说理重要性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总结概括,坚持用理论来分析实际,歌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是常青的。”用理论来回答现实问题才有生命力;另一方面也主要通过学生的主观努力来实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

(1)转变学习观念

案例教学创设了开放式、启发式、讨论式的学习氛围,要适应这种教学环境,学生必须首先转变学习观念,改变过去长期的“我讲你听、我写你抄、我考你背”式的学习方式,树立自主、积极、创造性的学习态度,敢于质疑,广猎知识,善于运用,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认真自学

情景模拟式案例教学的大部分教学环节是由学生自主把握的,特别是课前准备,如自行阅读选择案例,查阅参考资料,准备表演的材料包括剧本、道具、课件、影音材料等,都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自学准备的程度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只有那些在课前充分思考、认真准备的学生,才能跟上课堂教学的节奏,才能真正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有所收获。

(3)积极表演并参加讨论

学生表演是小组及个人汇报自学成果的过程,既获得了锻炼的机会,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再由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利弊。

(二)多媒体案例教学法

1、含义

多媒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事先制作好集文本、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素材于一体的多媒体案例,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和交流,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将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和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教学容量大、生动直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优势,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同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从而增加课堂信息传输量,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参与教学环节赢得时间。

2、实施手段

(1)教师应扩展角色定位和责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要熟悉教材,表述清楚,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职责。而在多媒体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发起者、组织者和指挥者,要指导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全过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角色定位和责任可归纳为知识、能力、品质三个方面。

第一、知识结构

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应具有系统的伦理学与法学的学科知识,广泛涉猎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哲学等学科领域,了解与跟踪学科知识的前沿与发展趋势;应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方法论、系统科学的方法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只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引人入胜,才能使学生对新课程有一种崇敬感,自觉地认同、学习这门课。

第二、能力结构

教师要具有敏锐的现实感知能力,不要使用时代久远,引不起他们的兴趣的案例来说明道理,这使学生难以信服。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件和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最终纳入自己的案例教学中去。

教师要具有丰富的育人情感和良好的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容易形成情感效应的教学形式。教师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融入案例之中,通过案例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案例中人物的感受、思考案例中隐含的问题,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上述教学能力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能力结构。

第三、品质结构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应具有品质的前提。唯有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真正履行大学生思想上“指路人”的职责,当好大学生政治上的向导,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教学中,力求做到“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切切实实地在各方面做学生的表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高尚人格是“基础”课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根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乐业、敬业与专业奉献精神,并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带动和感染学生。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专业素质的系统要求必须坚持“知识、能力、品质”三位一体,不可偏废。

(2)精心选择,科学设计、制作多媒体案例

教学案例的选取应遵行“新颖”、“贴近”、“真实”、“典型”四大要则。

第一、案例选取宜“新颖”

所谓案例选取宜“新颖”,即指教师选用的教学案例应力求新颖和富于鲜明的时代气息。改革开放给人们许多方面带来了很大变化,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如果教学案例多年不变,不能及时补充和调整,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贻误教学。通过选取这样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真实案例来说明教材中的理论要点,能有效地激活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充分问题重要性,并进而在现实生活中践行。

第二、案例选取宜“贴近”

所谓案例选取宜“贴近”,即指教师选用的教学案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隔山打抢,难辨虚实”是学生对教师在教学中所举的一些远离学生、远离现实的案例的确切评价。这样的案例往往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和证明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案例真实性的怀疑,削弱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案例选取宜“真实”

所谓案例选取宜“真实”,即指教师选用的教学案例要有事实依据,是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描述。案例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绎出的事实”来代替,它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

第四、案例选取宜“典型”

所谓案例选取宜“典型”,即指是指发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的、备受社会普遍关注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典型案例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具有启发、导向、矫正、警示等育人功能。典型分为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在教学中,要坚持正面教育的方针,运用好正面典型,即现实生活中乐于助人、高风亮节、遵纪守法、维护权利履行义务的典型。因为从正面的典型案例中,大学生将以案例中的人物或事件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怎样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自觉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实践中。

(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探索,注重多媒体案例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注重多媒体案例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整体优化。传统教学法是通过教师不断地向学生灌注具有权威性的道德和法制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往往忽略了师生互动性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但它也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继承,比如传统灌输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的今天,我们完全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把这些传统教学方法发扬光大,教师应当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制作精彩的多媒体案例,并将其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多媒体案例教学法的真正价值,实现教学质量整体最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具有理论性、政治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等特征,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案例教学,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源于现实生活,贴近思想实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探析.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8,第26卷第2期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钟铭佑,周世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法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1)

[4]戴艳军刘庆龙刘宏伟.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李同果.试论多媒体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2)

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律基础复习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思修与法律基础课;应用

思修與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中的必修课,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教学中,将案例与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应根据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案例,使案例教学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在思修与法律基础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理论性较强,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使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面对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法,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思修与法律基础课,课堂的参与性比较差,学习往往应付了事。利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思修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法制观念。利用生动的案例,可以将教材中枯燥的教学内容具体化,缩短教学与学生认知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主动学习。

思修与法律基础课要求以学生为本,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课堂中实现师生平等互动,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分析问题,理解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思修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选用社会案例,有助于学生将道德法制与自身实际相结合,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道德与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思修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

1.课堂探究讨论

在思修与法律基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自由讨论,教师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问题的探究,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例如:在学习“适应新生活,确立新目标”时,教师可以利用“朝着北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的案例故事开展教学,围绕“大学、大学生、大学生活”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教学,让学生了解大学,了解自己所处的崭新环境,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让学生懂得只有“适应”才能“转变”才能“发展”的道理。学生刚刚走入大学校门,处于人生新的转折点,迫切需要了解新的生活环境。因此,全面介绍大学、大学生、大学生活符合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将会感兴趣,愿意学。考大学是学生的梦想,梦想实现,就会出现相对的空虚、无目标的情况,为他们的未来规划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使其在新的目标指导下充实地生活,这会受到学生喜爱。

2.利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

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优势和特点,教师在进行思修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典型的案例视频,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感悟其中的道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提高交往能力,优化人际环境”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录像——宿舍你、我、他,由宿舍同学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引入“人际交往”的主题。讲解人际交往的原则、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意义、大学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等问题。通过讲解学生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选取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开展教学,学生会反响强烈,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3.现身说法,强化教学效果

在思修与法律基础课中,可以利用现身说法的模式,通过真实的案例开展教学。学校可以邀请一些道德模范、法律模范到学校为学生进行讲座教育,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以及人生经历,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法律意识。

在思修与法律基础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能够使其在学习中不断强化自己的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次仁央宗.刍议视频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课和思想道德修养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9(5):97-98.

[2]王刚.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J].学园,2014,5(12):50-51.

思修与法律 篇4

1B 2C 3C 4D 5A 6D 7C 8B 9A 10D 11C 12C 13C 14B 15B 16B 17D 18C 19B 20C 多选

1BD 2ABCD 3ABCD 4ABCE 5BCD

1、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础。

2、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关键是什么?个人应该怎样正确认识与社会的关系? 答: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意味着个人与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另一方面,社会为个人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法制,并通过法制实现法治,如果每个人都在法制的框架内行为,即使有矛盾也可能通过法律的途径有效得到解决,又何愁个人与社会不能和谐发展呢?同时,也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个人的包容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包容是求同存异,个人对社会包容,社会自然也会对个人包容,是为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每个人只要对社会对人民作出了贡献,都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千千万万的个人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方面做出了贡献,才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文明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等方面对社会的贡献,至于哪一方面的贡献大一些,突出一些,则是因人而异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人见利忘义,金钱至上,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泥潭。许多人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像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就是坚持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优秀代表。从他们不平凡的事迹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的精神力量,看到他们闪光的人生价值。他们的先进事迹、高尚情操,教育和激励无数群众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发努力、开拓进取,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承着先进人物的人生价值,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3、简述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重要性。大学生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答:职业选择是大学生对自己未来事业发展方向及社会定位的选择。对当前的大学生而言,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对于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

科学理性。大学生择业追求美好生活、理想职业和个人前程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清楚地认识到美好的生活来自于艰苦奋斗,追求个人理想和前途要把国家利益、社会需求和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当前不少大学生在做职业规划时,或好高骛远追求“理想”的职业,或急功近利追求有“钱途”的职业,或思想保守追求“稳定”的职业,或挑肥拣瘦不愿意干“没出息”的职业。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非常令人担忧。在笔者看来,对就业形势要有清醒的认知,对职业本身要有清醒的认知。许多家长学生不顾子女和自身才智天赋的实际,移民、择校,热衷接受“精英教育”,走“从政”、“明星”之路。但是他们对这些职业的素质要求以及选择几率并未有清醒的认识。相反,当前很多企业对高职业技能的大学生求贤若渴,许多“蓝领”的薪水比一般公务员要高,技师、技工前途光明。

正确对待当前的就业形势: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机制有待完善;就业观念有待更新。

当前的失业包括: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发展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自助择业和主动创业是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国家支持大学生的自主就业、自谋职业,大学生应该发挥主观积极性。

1.在择业方面,个人的选择必须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①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②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③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2.树立正确创业观:①是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②是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③是要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

4、简述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答: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分为特殊有效要件,与一般有效要件。其中特殊有效要件是要基于一下的三个要件

如果是双发民事行为前提下,要求“双方合意”,合意即为特殊要件 如果是实践性合同,那么交付就是特殊要件

如果是发生要式行为的时候,那么基于法定或者商业管理或者约定的“要式”似乎特殊成立。原则上要式不具备,合同不成立。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就是在“合同的主要义务已经履行的前提下”应当视为合同是成立的。

5、简述刑法的基本原则。

答: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了三个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贯穿于刑法始终,必须得到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法治的基本原则在刑法中的具体表现,是各个部门法都必须遵循的共同准则在刑法中的特殊体现。但刑法的基本原则具有自身的特征。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刑法的三个基本原则,这就是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材料分析题(答案略)论述题

什么是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谈谈你对大学生应该怎样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的看法。

答:人的价值,是价值观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既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也重视人的自我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两个方面:自我(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既表现为个体存在的意义(个体对社会的重要性、责任和贡献)和个体需求的满足,也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满足。人的社会价值则表现为个体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人生价值的实现不论是人的社会价值还是自我价值,都存在一个由潜在变为现实的问题。一个人的价值由潜在变为现实,是有条件的,是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的。首先,从客观条件来看,个人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制度,可以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可以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形式;社会飞快的发展速度,可以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更多的机遇。

其次,从主观条件来看,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主观素质有密切关系。如,为国家、民族、社会利益、人民利益献身的人生抱负;不怕挫折、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忠于职守、公而忘私的正直为人;博学多才、一专多能的工作技能;稳定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广泛的人际交往能力等,都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

最后,实现个人价值的惟一的途径是勇于参加社会实践。只有勇于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表现出为社会所作的奉献及其大小,才能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在的表现而被社会所承认。社会的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要的变化,新的实践形式层出不穷。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究竟以什么样的实践形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比较复杂的,应当因人而异。例如,具有高知识、高技术的个人,可以通过选择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实践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文化技术水平低的个人,既可以通过选择劳动密集型的实践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可以通过再学习、再提高、更换社会角色的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之,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当前,就是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律基础复习 篇5

1.公共生活: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具有活动范围广泛性、活动内容公开性、交往对象复杂性和活动方式多样性的特点。

2.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3.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现象。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4.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根本思想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5.共产主义道德:不仅是人类的道德理想,而且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表现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6.“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7.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

8.社会风尚: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的价值取向、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

9.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0.诚实守信:诚实,即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即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

11.个人品德: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的强烈认同,对道德情感的充分表达,对道德规范的执着践履。

12.道德修养: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

13.人类社会: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整体。

14.公共秩序: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一种有序化状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1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6.社会公德: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7.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18.职业道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19.职业活动中的法律: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20.爱情: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其三个基本因素。

21.婚姻: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2.家庭: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基础上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23.家庭美德: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道德篇 之 基本问题简析

1.人类道德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2.道德的功能是什么?并谈一谈道德的社会作用? 3.人类道德的发展过程、规律及主要表现?

4.结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谈谈当今时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重大意义?

5.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6.如何理性认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相互作用?

7.怎样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8.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目标是什么?

10.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何在?

11.结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谈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参与到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中去? 12.为什么要大力倡导诚信道德建设?并谈谈诚信对于当代大学生有怎样的影响? 13.个人品德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道德修养的实质及方法?

15.人类公共生活的有序化(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意义? 16.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是什么? 17.社会公德的科学内涵?

18.大学生应如何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19.谈谈法律规范在人类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20.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1.职业生活中的法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22.谈谈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23.当代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24.结合爱情本质,谈谈恋爱中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5.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有哪些? 26.概述婚姻家庭法的主要内容?

法律篇 之 基本概念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以宪法为核心并涵盖宪法以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法等7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3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3.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立法法》、《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国旗法》、《国徽法》、《国籍法》等作为与宪法相关的法律。4.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以《民法通则》为基本法律,辅之以其他单行民事法律,包括:《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

5.商法:调整公民、法人之间商事关系和商事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主要有《公司法》、《保险法》、《票据法》、《证券法》等。6.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一般行政法,如《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特别行政法则指适用于各专门行政职能部门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如国防、外交、人事、民政、公安、国家安全、民族、宗教、侨务、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7.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如《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价格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个人所得税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等。

8.社会法: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矿山安全法》、《红十字会法》、《公益事业捐赠法》等。

9.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目前的刑法法律部门包括1997年3月14日修订后的《刑法》和此后的刑法修正案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有关惩治犯罪的决定。

10.程序法:是规定保证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或职权和权责得以履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如《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海事诉讼特别法》、《仲裁法》等。

11.法律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法律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法律适用等环节。

12.法律制定: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13.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守法:即依法办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二是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14.法律执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上,法律执行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可称为行政执法。

15.法律适用: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16.依法治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7.依法执政: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18.法律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实体公正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认定、分配的结果是否正当合理。程序公正是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认定、分配的过程或程序是否正当合理。19.《国家安全法》: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专门法律,规定了国家安全机关在国家安全工作中的职责以及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各类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0.《国防法》:维护国防安全的专门法律,规定了国家机构的国防职权,武装力量,边防、海防和空防,国防科研生产和军事订货,国防经费和国防资产,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战争状态,公民、组织的国防义务和权利,军人的义务和权益,对外军事关系等内容。21.《反分裂国家法》:明确规定了台湾问题的性质、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以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制止“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等内容。

22.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

23.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的说服力。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来源于法律本身及实施过程的合理性。

24.国家制度: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性质(国体)和国家形式(政体)方面的总称。

25.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6.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是指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实现国家权力的政治体制。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2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为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而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29.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城乡基层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行使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30.基本经济制度: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同时还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1.国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决定着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32.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33.公民的基本权利:也称宪法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

34.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同等保护的权利。35.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体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是国家为公民直接参加政治活动提供的基本保障。

36.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的基本义务也称宪法义务,是指由宪法规定规定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根本责任。37.国家机构:是国家为实现其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国家机构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

38.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39.自然人:依自然规律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

40.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41.民事行为能力:民事主体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

42.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43.民事行为: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44.民事权利: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具体权益。民事权利所包含的权益,可以分为财产权益和非财产权益。因此,民事权利分为财产权和非财产权两大类。

45.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我国《民法通则》依民事责任发生的原因和标准,将其分为民事违约责任和民事侵权责任。

46.合同: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47.知识产权法: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8.著作权:著作权人对其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49.专利权:指国家依照法律规定,授予发明人、设计人或其所属单位对其发明创造在一定范围内依法享有的独占权利。

50.商标权:指商标所有人依法对其注册的商标享有的专用权。51.公司:即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52.证券:用来证明证券持有者有权取得相应权益的凭证。

53.证券交易:已发行的证券在证券市场上的买卖或转让活动。

54.票据:出票人约定自己或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指定的日期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并可流通转让的有价证券。

55.保险: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56.保险合同:投保人和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57.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来说,它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其职能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法行政或行政法治原则,可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权力的存在和运用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和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在合法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合理,适当和公正)等。

58.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力针对行政相对人作出的、能够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根据行政行为所针对的行政相对人是否特定这一标准,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59.行政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或不履行行政法律义务依法应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有: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返还权益,撤销违法行政行为,纠正不当行政行为,履行法定职责,行政赔偿等。

60.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的行政相对人基于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61.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特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做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活动。

6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3.税收: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国家权力依法向纳税人征收货币或实物,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64.税法: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5.犯罪: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66.犯罪构成:是指按照《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67.排除犯罪的事由:指虽然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一定的损害结果,表面上符合某种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符合犯罪构成,依法不构成犯罪的事由。

68.刑罚:由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

69.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70.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调整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的各种民事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71.民事诉讼当事人:指因民事权利义务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要求人民法院作出民事裁判的人。狭义的当事人即原告和被告;广义的当事人还包括共同诉讼人、第三人。72.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和裁判的一种诉讼活动。73.行政诉讼法:有关行政诉讼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74.行政诉讼参加人:指引起行政争议、存在直接利害关系而参加行政诉讼的整个过程或者主要阶段的人,包括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75.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追究犯罪,确定被追诉者刑事责任的活动。

76.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7.刑事诉讼参与人: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享有一定诉讼权利,承担一定诉讼义务的除国家专门机关工作人员以外的人。根据《刑事诉讼法》,包括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78.刑事诉讼中的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控诉方的指控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无罪、罪轻、减轻或免除罪责的反驳和辩解,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79.刑事诉讼中的代理:是指代理人接受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参加诉讼活动,由被代理人承担代理行为法律后果的一项法律制度。

80.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为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的在一定期限内的暂时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

81.仲裁:是指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根据其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所达成的协议,自愿将该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者评断是非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82.仲裁法:是调整在仲裁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83.仲裁协议:是指双方当事人以书面方式自愿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将来有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协议。

84.调解:是指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在第三者的主持下,互相协商,互谅互让,依法自愿达成协议,使纠纷得以解决的一种活动。我国的调节制度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85.人民调解:诉讼外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当事人协商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86.行政调解: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在其行政管理职能范围内,对特定的民事纠纷及轻微刑事案件进行的调解。

87.司法调解:诉讼中调解,是指人民法院依照严格的诉讼程序,采取调解的方式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解决民事权益争议的一种诉讼活动。

法律篇 之 基本问题简析

1.如何理解法律的一般含义?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4.简要说明我国法律运行的主要环节? 5.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如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如何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如何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6.为什么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权利义务?)8.如何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9.如何理解新安全观?

10.举例说明我国有哪些专门为维护国家安全而制定的法律或法律规定? 11.公民应如何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12.谈谈当代大学生应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13.法律思维的特征有哪些? 14.谈谈为何以及如何树立国家的法律权威? 15.我国宪法的特征及基本原则是什么? 16.试析我国的国家制度(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制度基层制度基本经济制度)? 17.结合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谈谈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18.简述我国国家机构概况? 19.如何理解我国主要的实体法律制度的内涵?(民商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20.如何理解我国主要的程序法律制度?(民诉行诉刑诉,仲裁调解制度)

思想篇 之 基本概念

1.理想: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 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信念体系: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同一个人不同信念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并形成有机构成的整体。其中,高层次的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 层次的信念;由于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因而它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社会信仰。4.信仰:信念中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另一种是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后者就是我们所主张的信仰。

5.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6.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7.时代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8.国防观念:国防观念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国防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献身意识。

9.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10.人生目的: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11.人生态度: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是在回答“人要怎么活着”的问题。12.拜金主义人生观:一种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的人生观。

13.享乐主义人生观: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的人生观,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和快乐。

14.个人主义人生观: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15.价值观: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回答。16.人生价值: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内在地包含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人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表现为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17.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即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基本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体现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18.人生环境: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思想篇 之 基本问题简析

1.结合理想信念的作用,谈谈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3.如何理解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4.当代大学生为何及如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5.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6.请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科角度,结合理想与信念的实现问题,谈谈“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7.谈谈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关系? 8.如何理解实现理想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9.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理想与现实?理想与信念?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10.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概念、基本要求、历史性)? 11.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谈谈你的认识? 12.如何理解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3.谈谈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14.谈谈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15.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

16.结合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谈谈你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17.谈谈你对时代精神的理解?(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8.如何成为一名忠诚的爱国者?(如何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基本途径和要求?)

19.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 20.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1.价值观与人生价值的关系? 22.如何正确评价人生标准?

思修与廉洁修身的论文 篇6

11法学4班黄洁梅

主要内容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大学生面对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有时不免会迷茫,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他们的价值观的取向提供一个标准。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行为判断。而作为法学系的学生,法律人的一份子,思想道德的修养更是高一层,出了遵守法律职业道德伦理。廉洁修身在当代法律人的要求也日益突出,法律人把好廉洁修身这一关卡,才能真正发挥法律人对社会的贡献。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就很好的培养我们廉洁修身的理念,为我们走的更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字:

廉洁与修身的重要性,思想道德修养,法律人职业道德伦理

正文

廉洁,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始终引领着社会向前发展,形成一种良性的追求。这种价值追求早在战国时期便已出现,“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求沫”。随后一直沿用,直至今天。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也由个人的修养发展到对官员的道德要求,进而到今天早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价值取向,一种社会的价值追求。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形成的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道德准则,现在更是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法律准则。修身,就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的、自觉的锻炼和修正,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的要求,不断的消除、克制自己内心的各种非道德欲望,努力将自己的品德修养提高到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而廉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道德,正好是“修”的对象。只有在自我的完善,自我的升华中形成“廉洁”这种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并且保持永远在心中指导着自己的行为。修身对法律人的重要性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历史的使命,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继续破浪前进。而且我们也要在现实的基础上接受挑战,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受到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与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文化对一定程度的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起到重大的作用,而作为法学系的学生,思想道德的修养更是有更高的要求。在法学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树立过程中廉洁修身更是重中之重。作为法律人出了要培养自己的能力,高效的运用法律,还要树立法律人的道德,忠诚服从法律,提高法律人素质,人文社会知识并举。

正是法律人的高要求,我们更要修身即对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的自觉的修正与锻炼,按照社会道德的标准的要求,不断的消除与克服自己内心的各种非道德的欲望,努力将自己的品德修养提高到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廉洁对法律人的重要性

法律的职业伦理是集公共性,职业性与政治性三重性的统一,各类法律职业也有其要求的基本素质,如法官要做到:保障司法公正(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忠实于法律);提高司法效率;保持清正廉洁(人品正派,不谋私权)遵守司法礼仪;加强自身修养等。检察官要做到:忠诚,公正,清廉,严明。而律师要做到:忠于宪法与法律,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诚实守信等。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个法律人廉洁是何其重要,法律人更容易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也会常常面对不正当的诱惑,在这时正是我们法律人廉洁品质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刻。青岛市3名法官贪赃枉法被查处去年,市检察院立案查处了李沧区法院执行局原执行员郑成钢借办案之机收受贿赂8万元,郑成钢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即墨市法院某法庭法官兰某某在主审土地补偿款纠纷案中,收受当事人贿赂,采信虚假证据,涉嫌枉法裁判案;平度市法院某法庭副庭长徐某某在一起民事执行案件中,滥用职权,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涉嫌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案。他们的落马正是法律人丢失廉洁后最深刻的反面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对廉洁修身的影响与帮助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开始为我们这些新生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世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何去何从有了一个很好的解答,为我们分析了当代中国面临的处境,以及大学生身上肩负的使命,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这有助于我们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道路;有助于我们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的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的基础;有助于我们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作为法律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更是深远,我们在上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不仅加强我们的道德素养,锤炼道德品质,增长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的意识,更是让廉洁修身在我们心里打下更深的烙印,培养崇高的法律人职业精神,让我们在日后的法律实践活动中知法的同时,更能守法。为我国的法治建设付出属于法律人独特的一份力量,也让社会大众看到法律人廉洁修身的魅力,让社会大众对法律更为崇尚,对法律的公正更坚定,对法律的神圣更为信仰。这将会推动中国现代化法治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法学专业导论》王晓先,广东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法学系 《青岛新闻》

《楚原·招魂》屈原

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律基础复习 篇7

课程的开设及考核办法

根据教学计划调整,自2011级起,我院试点本科层次学生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方式进行了改革。为保证既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德育教育中发挥的主渠道功能,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思政课扎实进头脑,现制定2012级试点本科学习方案如下:

教学计划调整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实践调整为假期和社会实践期间(教学计划进程表中仍然保留学分

3、总学时

48、周学时3的记录,但是不计入总学时)进行,相应的学习方式则由课堂教学改为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社会调查为主。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读书并撰写读书总结。

首先要求每一位学生真阅读教材,并归纳教学要点。假期课程结束后,所有学生的撰写内容都要上交,以便最后评定成绩之用。没有做要点归纳的学生原则上本课程必须重修。

其次是课外读书阅读笔记。要求学生阅读课外参考书籍。学生根据推荐书目、网址自行选择,也可自定书目,但必须撰写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课外阅读和读后感将以一定比例计入总评。推荐书目、网址如下:

1、《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2、《象牙塔里的困惑》玺璺主编

3、《何处是归程》作者:黎阳

4、《如何放松自己》戴维斯著

5、《绝顶》作者:张海迪

6、《纪念青春的一种方式》孔庆东著

7、《人生真相》作者:梁晓声

8、《心灵鸡汤》作者:杰克·坎菲尔、马克·汉森

9、《宽容》作者

10、《谁动了我的奶酪》作者:斯宾塞.约翰逊

12、《大学生最不能逃避的课》作者:吉拉尔德·科瑞(美)

13、中国德育网、德育资源网、中华美德网、香港廉政公署德育资源网、中国心理教育网、中国高校学生工作之窗、民族魂、中国先锋青年论坛、中国918爱国网、爱国者同盟等

再次,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关心时事政治。

学生在假期和社会实践期间每天要拿出半小时间,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资源关心国家大事、民情舆论,并在假期后对假期和社会实践期间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舆论焦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形成文字上交。推荐网址: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中国青年报评论、风度评论、千龙评论、复兴评论、东方评论、求是、新京报评论等。

以上三项内容中,第一项为必须完成,后两项二者选一完成即可。

二、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把握后,要结合教材内容,展开专项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更加了解社会,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进一步消化教材上的的基本知识。这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使大学生对书本知识有更直观的、更亲切的、更深刻的理解。

此项内容是评定成绩的主要标准。学生可以根据推荐课题展开,也可在推荐课题下,自行列出子课题进行研究,但研究必须有充分的真实素材,必须做到有理、有论,真实可信,而不能胡乱臆造甚至凭空想象,否则取消课程学分。研究报告要格式规范、立意鲜明、观点准确,字数不少于2500字。我们现推荐课题如下:

1、英才学院学生所在地高中生对大学的理想状况调查。

2、英才学院学生所在地青年学生共产主义信仰调查。

3、英才学院学生所在地青年学生爱国信仰与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途径调查。

4、英才学院学生所在地宗教信仰现状的调查。

5、英才学院学生所在地青年学生沉溺于网络现象的调查。

6、英才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期间或假期间应对突发事件策略的调查

7、英才学院学生所在地青年学生社会民众诚信度情况调查分析。

8、英才学院学生所在地道德水平现状的调查。

9、英才学院学生所在地青年学生了解法律知识途径的调查。

10、英才学院学生所在地民众幸福观调查。

11、英才学院学生所在地青年学生职业构想和当地创业状况的调查。

12、英才学院学生所在地青年学生个人消费状况的调查。

13、英才学院学生所在地青年学生对国家发展现状关注度的调查。

14、英才学院学生所在地青年学生恋爱观的调查。

15、英才学院学生所在地青年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16、网络博客对青年学生的影响调查。

三、分值分配

作业一(读书总结部分):40分;

作业二(调查报告部分):60分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

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律基础复习 篇8

2014年考研政治结束了,2015届考研政治的复习春节过后马上就要拉开帷幕了,2015届考生在思修法基部分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复习的时间角度讲,思修和法基部分没有必要过早复习,因为思修和法基比较容易理解,没有理论上的难点。一般8月底,新的考研政治大纲和大纲解析颁布以后再复习也不迟。

第二,由于思修法基部分非常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查,所以,一定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 同学们一定要认认真真的把大纲解析看一遍,尤其是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我这里特别强调一下,不光是思修法基部分,考研政治的所有科目,从马原、毛中特、到史纲、以及当代部分都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考研政治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很多失败考生最惨痛的教训就是忽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大纲解析一遍也没有看完。

第三,要把握这门课的框架结构,从名称上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表面上是2部分,实际上我们可以再细分,分为三大块:思想部分1-3章主要讲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部分4-6章, 主要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法律部分7-8章主要讲法律的基本精神理念、原则以及宪法、民法、刑法等实体法和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程序法的一般知识。

第四,关注社会热点

上一篇:藁城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民主管理校务公开监督检查的的通知下一篇:法律专业大学生寒假的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