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与标准体系

2024-10-09

法规与标准体系(精选6篇)

法规与标准体系 篇1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鞋类生产和出口国,欧盟是我国出口鞋类的重要市场之一。但近几年我国出口欧盟鞋类产品被欧盟通报的事件时有发生。本文从欧盟鞋类产品法规体系与我国法规标准体系对比角度入手,从技术层面分析我国鞋类产品出口欧盟受阻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鞋类,欧盟,法规标准,安全和环保

1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鞋类生产和出口国[1],欧盟是我国出口鞋类的重要市场之一,输往欧盟的鞋类约占我国出口鞋类总量的20%左右[2]。但近几年我国出口欧盟鞋类产品被欧盟通报的事件时有发生,给我国鞋类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财产损失,对我国出口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我国鞋类出口欧盟通报情况

2.1通报批次分析

2007~2013年,我国鞋类出口欧盟通报批次情况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鞋类出口欧盟违规较多。2009年违规批次为51批,以后有下降趋势,但2013年又达到新高,为63批。

2.2通报类别分析

2007~2013年出口欧盟的鞋类产品中,违规通报项目涉及化学污染(147批),装饰材料脱落(47批), 包装缺少关于产品安全使用和采用适当保护措施的欧盟国家语言说明(1批)。其中通报最多是化学污染,涉及六价铬、五氯苯酚、富马酸二甲酯、苯、邻苯二甲酸-2(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盐、对二氨基联苯、4,4'-二氨基二苯甲烷、4-氨基偶氮苯、苯乙酮,2-苯基-2-丙醇等物质超标。可以看出,我国出口欧盟鞋类产品的主要问题是化学物质残留。

3鞋类法规标准体系研究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保障人体健康和安全并与国际标准发展相适应,有必要对鞋类有害物质限量标准进行研究。研究欧盟有害物质限量的标准和相关的技术法规,确定我国鞋类有害物质限量应控制的项目,为制定相应的我国标准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我国制鞋行业环保、卫生、安全等生产意识,促进制鞋行业采取有效措施,将鞋类产品的有害物质降低到最小,保障人体卫生和安全。

3.1欧盟鞋类法规标准体系研究

欧盟的鞋 类法规标 准主要以4种形式发 布,即条例(Regulation)、指令(Directive)、决定 (Decision)及建议(Recommendation)。其中前三者具有法律强制力。

(1)条例

“条例”由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联合批准或者由欧盟委员会单独批准。条例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直接适用性。“普遍适用性”是指条例适用于欧盟所有成员及所有公民;“直接适用性”指条例一经制定,则成为各成员国法的一部分,不需要也不允许各成员国立法机构转化为国内法。

(2)指令

“指令”由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联合批准或者由欧盟委员会单独批准。指令只对其所发至的成员国具有约束力,并且仅要求接受国达到规定的结果即可,但是以什么方式和方法实现该目标,则由各成员国权力机构在本国法律框架下自行决定。

(3)决定

“决定”是由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联合批准或者单独批准。“决定”对发出对象具有直接全面约束力。发出对象可以是成员国,也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

(4)建议和意见

仅是欧盟委员会或欧盟理事会就某个问题提出的看法,仅作为欧盟立法趋势和政策导向,供成员国参考,不具有法律强制力。

欧盟关于鞋类的法规多涉及健康、环保等因素, 分为专门针对鞋类的以及综合性法规,具体如下。

3.1.1专门针对鞋类的法规

(1)指令94/11/EC,关于成员国的法规、条例和管理规定的近似数,这些法规、条例和管理规定涉及销售给消费者的鞋的主要部件材料的标签(DIRECTIVE 94/11/EC OF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COUNCIL of 23 March 1994on the approximation of the laws, regulations and administrative provisions of the Member States relating to labeling of the materials used in the main components of footwear for sale to the consumer) 。

该指令规定了鞋部件标签信息的要求。规定鞋类标签应标识出鞋的三大部件(即鞋面、内里和衬底、大底)的材料成分。

(2)决定2 0 0 9/563/ EC,为授予生态标签的共同体建立鞋类的生态标准 (COMMISSION DECISION of 9 July 2009 on establishing the ecological criteria for the award of the Community eco-label for footwear )。

该决定规定终产品中危险物、耗水量的减少、 材料生产的排放量、危险物质的使用、鞋类最终组装阶段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使用、能量消耗以及终产品的包装等要求。

针对终产品中危险物,规定如下:(a)对于用皮革制得的鞋,终产品中不得含有铬(VI);(b)在产品组装材料或是终产品中不得含有砷、镉和铅;(c) 鞋类纺织品自由和水解甲醛的量应不得检出。鞋类皮革自由和水解甲醛的限量为150ppm。

针对耗水量的减少(只限于鞣皮),规定鞣皮的耗水量不应超过以下值:生皮:35 m3/t,皮囊:55 m3/t。

针对材料生产的排放量,规定若制革地和纺织工厂污水直接排向新鲜水体,COD的含量不应超过250 mg COD/l排水量。处理后的制革厂废水含有的铬(III)/I不应超过1mg。

针对危险物质的使用,规定不能使用五氯苯酚(PCP)和四氯苯酚(TCP)以及它的盐和脂;不能使用可能附着有以下任何芳香胺类的偶氮染料:4-氨基联二苯(4-aminodiphenyl)、对二氨基联苯(benzidine)、氯邻甲苯胺(4-chloroo-toluidine)、2-萘胺(2-naphthylamine)、邻氨基偶氮甲苯(o-a mino-a zotoluene)、2-氨基-4-硝基甲苯(2-amino-4-nitrotoluene)、对氯苯胺(p - ch loroa n iline)、2 , 4 -二氨基甲醚 (2 ,4-diaminoanisol)、4,4’-二氨基二苯甲烷 (4,4′-diaminodiphenylmethane)、3,3’-二氯联苯胺(3,3′-dichlorobenzidine)、3,3'-二甲氧基联苯胺( 3,3′-dimethoxybenzidine)、3,3-二甲基联苯胺(3,3′-dimethylbenzidine)、3,3′二甲基-4,4 -二氨基二苯基甲烷(3,3′-dimethyl4 , 4 _ - d ia m ino d iphenyl met ha ne)、甲苯甲醚 (p-cresidine)、4,4'-二氨基-3,3'-二氯二苯甲烷 (4,4′-methylene-bis-(2-chloraniline))、4,4’-二氨基二苯醚(4,4′-oxydianiline)、 4,4'-二氨基二苯硫醚(4,4′-thiodianiline)、邻甲苯胺 (o-toluidine)、二氨基甲苯(2,4-diaminotoluene)、 2,4,5-三甲基苯胺(2.4,5-trimethylaniline)、 4-氨基偶氮苯(4-aminoazobenzene)及邻甲氧基苯胺(o-anisidine)。

橡胶中不能检测到以下N-亚硝胺:N-亚硝基二甲胺(NDMA)、亚硝胺(NDEA)、对亚硝基二苯胺 (NDPA)、N-亚硝基二丁胺(NDBA)、 N-亚硝基哌啶(NPIP)、亚硝基吡咯烷(NPYR)、亚硝基吗啉 (NMOR)、N-亚硝基-N-甲基苯胺(NMPh A)及N-亚硝基乙基苯胺(NEPh A)。

C10-C13氯化烷烃(chloralkanes )不能在皮革、 橡胶或纺织品成分中使用。

符合该标准划分为致癌、致突变有毒物、环境危害物的R40, R45, R49, R50, R51, R52, R53, R60, R61,R62, R6或R68(或任何化合物)的染料不应使用。

不应使用烷基酚乙氧基化物(APE)以及全氟辛烷磺酸(PFOS);符合该标准划分为皮肤致敏物的染料不应使用。

邻苯二甲酸盐(Phthalates):只有在申请时进行过风险评估,以及(或它们的结合物)没有被划分为R60, R61, R62, R50, R51, R52, R53, R50/53, R51/53,R52/53(根据指令67/548/EEC)的邻苯二甲酸盐才能在产品中使用(如果进行申请)。另外,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NOP), 邻苯二甲酸二异壬基(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不能在产品中使用。

杀菌剂(Biocides):只有包含有指令98/8/EC附录Annex IA规定的杀生制品活性物质的,且在鞋类中授权使用的生物农药产品才能使用。

针对鞋类最终组装阶段挥发性有机物(VOCs) 的使用,规定VOCs的总使用量不能超过平均20gram VOC/每双。

针对能量消耗,规定生产阶段的能量消耗应进行声明。

针对终产品的包装,规定当终产品包装为纸箱时,应当使用100%可回收材料。当产品包装是塑料袋时,应当使用至少75%的可回收材料,或者是可生物降解的或可堆肥物,满足EN13432规定的定义。

(3)条例117/2005,介绍共同体对来源于某些第三国某些鞋类产品的进口监管(COMMISSION REGULATION (EC) No 117/2005 of 26 January2005 introducing Community surveillance of imports of certain footwear products originating in certain third countries)。

规定进口者申请包含的内容、申请的有效期、 成员国应向委员会通报的信息等内容。

3.1.2综合性法规

(1)条例(EC) No 1907/2006 ,关于化学物质注册、评估、授权以及限制,建立欧洲化学 品管理局(REGULATION (EC) No 1907/2006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8 December 2006 concerning the 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s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 (REACH), establishing a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amending Directive1999/45/EC and repealing Council Regulation (EEC)No 793/93 and Commission Regulation (EC) No1488/94 as well as Council Directive 76/769/EEC and Commission Directives 91/155/EEC, 93/67/EEC,93/105/EC and 2000/21/EC)。

简称REACH法规,是欧盟对进入其市场的所有化学品进行预防性管理的一项化学品管理法律。 该法规直接管辖的虽然是化工行业和化学品,但是鞋类产品在整个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大量使用化学物质和原料。另外,制鞋用的纺织品在制造过程中也离不开化学处理,因此,该法规实际上间接管辖了制鞋业。

本条例规定了物质的注册、数据共享以及避免不必要检测、供应链信息、化学品评估、化学品授权、某些危险物质以及混合物的生产限制、上市包装以及使用,另外,还规定收费、代理、信息、执行等要求。

本条例还规定了若干有毒化学物质的限量要求, 如规定了富马酸二甲酯(DMF)在物品和物品的任何部件中的最大限量为0.1mg/kg,任何富马酸二甲酯(DMF)含量超过0.1mg/kg的物品或它的部件不能在市场中销售。

(2)指令2 0 0 1 / 9 5 / E C ,一般产品 安全 (DIRECTIVE 2001/95/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3December 2001 on general product safety)。

该指令规定一般安全要求、合同评定标准以及欧洲标准、其他生产者和经销商义务、成员国的特定义务和权利、信息的交换以及快速干预情况以及委员会程序等要求。

在成员国的特定义务和权利要求上,规定成员国应明确主管当局的任务、权利、组织和合作安排。 成员国应当告知委员会,然后委员会将该信息告知其他成员国。还规定成员国主管当局有权力在适当情况下采取以下措施:1)对于任何产品,主管当局甚至可以在产品投放市场后,组织恰当的检查,直至使用和消费的最后阶段。2)对于任何产品,主管当局甚至可以在产品投放市场后,组织恰当的检查, 直至使用和消费的最后阶段。3)对于任何在某些条件下可带来风险的产品,主管当局要求标记合适和清楚的文字和易于理解的警告,说明产品可能带来的风险,使用产品销售地成员国的官方语言。4) 对于可能对某些人带来风险的任何产品,主管当局命令在合适的时间和以合适的形式给予风险警告。 5)对于任何有可能带来危险的产品,在需要各种安全性评价、检查以及控制的阶段,主管当局应临时性禁止产品的供应。6)对于有危险的产品,主管当局应禁止其上市,并且采用随附措施保证该禁令得到遵守。7)对于已经上市的危险产品,主管当局应当命令或组织其迅速地撤回,并且警告消费者其所带来的危害。命令或协调或在合适的情况下和生产商以及经销商一起组织其从消费者手中召回,在适合的条件下销毁。

(3)条例(EEC) No 880 / 92,关于共同体生态标签计划( COUNCIL REGULATION (EEC) No880 / 92 of 23 March 1992 on a Community ecolabel award scheme)。

该条例规定在分类为危险品的物质以及在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伤害的情况下,不能授予生态标签;还规定根据本条例规定要求授予生态标签的进口到欧盟的产品,必须至少符合在欧盟生产产品同等严格的标准;另外,还规定生态标签的标识语、申请,费用。

3.2我国鞋类法规标准体系研究

与欧洲国家将“强制性标准”融入法律法规的做法不同,我国法律法规与强制性标准往往分开颁布,法规侧重管理,标准侧重技术指标。在鞋类法规标准方面同样如此。目前鞋类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等。在标准方面,我国颁布实施的鞋类相关技术标准共有170余项,涉及术语、性能参数、性能试验方法、包装、标志、有害物质限量及检测等多个方面。

3.2.1相关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规定产品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 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还规定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规定商标注册申请、注册商标的续展、变更、 转让和使用许可、商标使用的管理、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等方面要求。

(3)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有关行业专项清洁生产推行规划,按照本地区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重点污染物排放的要求,确定本地区清洁生产的重点项目,制定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规划并组织落实;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需要批准设立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产品标志,并按照国家规定制定相应标准;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过程中,应采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料,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原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和余热等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循环使用;采用能够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防治技术;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应当考虑其在生命周期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

3.2.2相关标准

我国鞋类标准多而庞杂,涉及170余项,大多数针对外观和物理机械性能,仅有少数涉及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等健康生态因素。涉及健康生态因素的主要标准如下。

(1)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规定了婴幼儿纺织产品、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非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的安全标准。对于婴幼儿纺织产品、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非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甲醛限量分别为: 20mg/kg、75 mg/kg、300 mg/kg;禁用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

(2)GB20400-2006皮革和毛皮有害物质限量

规定皮革、皮毛中可分解有害芳香胺染料的限量为30mg/kg;婴幼儿、直接接触皮肤、非直接接触皮肤产品的游离甲醛限量分别是20mg/kg、75 mg/ kg、300 mg/kg。

(3)GB/T26713-2011鞋类化学试验方法富马酸二甲酯(DMF)的测定

规定了富马酸二甲酯(DMF)的试验方法:气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二级质谱检测方法。

(4) GB/T29292-2012/ISO/TR16178:2010鞋类鞋类和鞋类部件中存在的限量物质

规定了鞋类和鞋类部件中存在的限量物质及测试用试验方法等。

(5)GB/T18885-2009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

规定了婴幼儿、直接接触皮肤、非直接接触皮肤生态纺织品甲醛限量分别为:20mg/kg、75mg/ kg、300mg/kg;还规定了可萃取的重金属、杀虫剂、 苯酚化合物、氯苯和氯化甲苯、邻苯二甲酸脂、有机锡化合物、有害染料、抗菌整理剂、阻燃整理剂、 色牢度、挥发性物质、石棉纤维等的限量标准。

(6)QB/T2881-2007鞋类衬里和内垫材料抗菌技术条件

规定抗菌性能检测方法、抗菌性能要求等。

(7)SN/T1309.2-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鞋类检验规程第2部分:皮鞋规定鞋类化学物质限量、物理性能、外观质量等检验方法。规定化学限量按照主要进口国或地区有关皮鞋化学限量的法规及要求进行检验。

(8)HJ/T305-2006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鞋类

规定鞋中 禁止使用 五氯苯酚(检出限制 ≤0.05mg/kg)、可分解成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 (检出限值≤20mg/kg)、氯代十烷、氯代十一烷、氯代十二烷、氯代十三烷;鞋所用的橡胶制品不得含有亚硝胺类物质;鞋中禁止使用聚氯乙烯材料(鞋外底中的再生聚氯乙烯除外);禁止在皮革材料中使用蓝色素;鞋中六价铬的含量小于10mg/kg;鞋中不得人为添加砷、铅和镉等物质,可提取的这类物质的总含量应小于10mg/kg;产品使用的纺织品中可提取的甲醛含量应小于75mg/kg;鞋中可提取的甲醛含量应小于150mg/kg。

(9)QB/T1873-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鞋面用皮革

规定鞋面用皮革有害物质限量、理化性能指标等。规定可分解有害芳香胺染料的限量为30mg/kg; 还规定婴幼儿、直接接触皮肤、非直接接触皮肤产品的游离甲醛限量分别是20mg/kg、75mg/kg、300mg/kg。

(10)CCGF203.3-2010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皮凉鞋

规定了抽样要求、检验要求、判定原则、异议处理复检等。还规定了游离甲醛含量和可分解有害芳香胺染料的检验方法。

(11)CCGF203.4-2010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皮鞋

规定了抽样、检验要求、判定原则、异议处理复检等要求。还规定了儿童皮鞋、休闲鞋的游离甲醛、可分解有害芳香胺染料的检测方法。

4我国鞋类和欧盟鞋类中有害物质限量比较

我国和欧盟规定的鞋类中主要有害物质限量标准比较见表1。

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标准对同一物质在不同标准中都有所规定,且存在限量不统一的情况,如对于六价铬,HJ/T305-2006规定为10mg/kg, SN/T1309.2-2010规定不得含有,检测限为3mg/kg;另外, 欧盟法规对污染物的覆盖范围大,我国标准对某些污染物未涉及,如我国未规定富马酸二甲酯、苯和邻苯二甲酸盐等在鞋类中的限量标准;对于六价铬、五氯苯酚、邻苯二甲酸-2(2-乙基己基)酯等, 欧盟的限量标准均严于我国。

5结语

近几年,我国鞋类出口欧盟违规时有发生,违规类型涉及化学污染物超标、装饰材料脱落,包装缺少关于产品安全使用和采用适当保护措施的欧盟国家语言说明等。其中最主要的违规项目是化学污染物超标。

欧盟关于鞋类的法规简洁、清晰,多涉及健康、 环保等因素,且覆盖众多的有害物质限量。我国的鞋类标准多而庞杂,多针对外观和物理机械性能, 对有害物质限量规定较少,对某些鞋类污染物未涉及,且大多宽于欧盟的限量标准,对某些物质的限量标准还存在不统一的现象。

建议相关部门参照欧盟鞋类有害物质相关法规,从健康和生态角度出发,制定和完善我国有关物质的限量标准体系。另外,企业应积极应对,在充分了解欧盟技术法规对产品中有害物质的限量和要求的基础上,从源头把关,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加强质量检测,推行清洁化生产,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加强绿色环保产品研发,使我国鞋类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法规与标准体系 篇2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2、饮酒对驾驶机能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3、载物长度未超出车厢后挡板时,可以将挡板平放或放下。(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4、在平交路有视野盲区的情况下,车辆行至路口鸣喇叭的时间可长一些,以提醒横向来的车辆或行人引起注意。(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4、在平交路有视野盲区的情况下,车辆行至路口鸣喇叭的时间可长一些,以提醒横向来的车辆或行人引起注意。(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4、在平交路有视野盲区的情况下,车辆行至路口鸣喇叭的时间可长一些,以提醒横向来的车辆或行人引起注意。(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5、在平交路口、桥梁、隧道、陡坡和危险地段不准倒车。(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6、车辆起步前应鸣号()s,严禁不鸣号就起步。(单选题)

A、0.8~0.9;

B、0.6~0.8;

C、1~2

答案:C

7、《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所称“验收检验”是指()。(单选题)

A、对特种设备经安装、大修、改造后,授权监督检验机构所进行设备检验的特定称呼

B、对工程项目的行政验收

C、对使用单位对工程项目的验收

答案:A

8、发证部门和考试机构应当在办公处所公布()收费依据和标准、考试机构名称及地点、考试计划等事项。(多选题)

A、《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

B、考试和审核发证程序

C、考试作业人员种类

D、报考具体条件

答案:ABCD

8、发证部门和考试机构应当在办公处所公布()收费依据和标准、考试机构名称及地点、考试计划等事项。(多选题)

A、《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

B、考试和审核发证程序

C、考试作业人员种类

D、报考具体条件

答案:ABCD

9、特种设备安全监督部门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举报制度,为了方便举报应将()公布。(多选题)

A、举报电话

B、电子邮件地址

C、信箱

D、办公地址

答案:ABCD

10、特种设备安装、改造及重大维修的告知形式有()。(多选题)

A、信函

B、传真

C、电话

D、直接送达

答案:ABD

11、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当遵守以下规定()。(多选题)

A、作业时随身携带证件

B、自觉接受用人单位的安全管理

C、自觉接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

D、积极参加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

答案:ABCD

12、场(厂)内机动车辆作业人员必须具备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牢固树立()思想。(单选题)

A、生产第一

B、质量第一

C、安全第一

答案:C

13、造成交通事故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应依法追究其()。(单选题)

A、政治责任

B、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答案:B

14、考试机构不能组织无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5、申请复审时,持证人员应提交《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原件。(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6、申请《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人员应当有与申请作业种类相适应的工作经历。(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7、《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复审不合格、逾期未复审的,其《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予以注销。(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8、《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复审合格的,由发证部门在证书正本上签章。(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9、申请《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人员应当符合年龄在18周岁以上。(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20、非法印制、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或者使用非法印制、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处1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21、在复审期间内中断从事持证项目超过12个月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复审不合格。(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22、场(厂)内机动车辆作业人员,除其它必备条件外,年龄还应满()。(单选题)

A、16周岁

B、20周岁

C、18周岁

答案:C

23、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作业人员证()年复审一次。(单选题)

A、一年

B、二年

C、四年

答案:C

24、从事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驾驶人员必须年满()周岁。(单选题)

A、16

B、18

C、17

答案:B

25、《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规则》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年龄的上限作出规定()。(单选题)

A、男年龄不超过60周岁,女不超过55周岁

B、男女都不超过55岁

C、男女都不超过60岁

答案:C

26、《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规则》规定,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考试成绩有效期为()。(单选题)

A、6个月

B、一年

C、二年

答案:B

27、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在其证书有效期满前()个月申请复审。(单选题)

A、一个月

B、三个月

C、六个月

答案:B

28、《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每()复审一次。(单选题)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答案:D

29、持证作业人员以考试作弊或者以其他欺骗方式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吊销《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不得申请《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单选题)

A、5年

B、3年

C、4年

D、终生

答案:B

30、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事故现场、毁灭证据、未及时报告事故等致使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当事人应当承担全部责任。(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31、定期检验不合格或者安全检验合格标志超过有效期的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不得继续使用。(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32、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其他不安全因素只要汇报就可以,没有时间限制。(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33、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驾驶人员不属于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34、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驾驶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操作证”方可持证上岗操作。(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35、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驾驶人员须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发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操作证方可上岗。(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36、《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特种设备包括其附属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37、《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所称“社会中介组织”是指不隶属于任何政府行政部门或企业,单独从事某方面专业业务并经注册的法人组织。(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38、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仅在工厂厂区、旅游景区、游乐场所等特定区域作业。(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39、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须在设备检验有效期届满前一个月向检验机构提出申请。(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40、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至少每季进行一次检查并做出记录。(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41、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必须经质监部门考核合格,取得操作证后才能从事相应工作。(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42、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和有关制度操作,由使用单位给予批评、处分,但不追究其它责任。(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43、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是指操作、安装、维修及改造特种设备的人员,不包括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44、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对在用特种设备应当至少()进行一次自行检查,并作出记录。(单选题)

A、每季

B、每月

C、每15天

D、每周答案:B

45、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和培训,保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单选题)

A、操作证

B、安全作业知识

C、文化知识

D、上岗证

答案:B

46、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的要求。(单选题)

A、1个月

B、15天

C、一个星期

D、三个月

答案:A

47、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国家统一格式的(),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管理。(单选题)

A、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

B、操作证

C、IC卡

D、资格证

答案:A

48、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特种设备安全()负责。(单选题)

A、主要

B、全部

C、全面;

D、生产

答案:C

49、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应由()管理(单选题)

A、交通部门;

B、公安部门;

C、质监部门;

D、农机部门

答案:C

50、《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应建立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管理档案。(多选题)

A、考试机构

B、发证部门

C、培训机构

D、聘用单位

答案:BD

51、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的()行为,作业人员有权拒绝执行。(多选题)

A、违章指挥

B、强令冒险作业

C、安排工作

答案:AB

52、《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适用于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及其装卸(包括工厂所属码头号)的设计、施工、生产。(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53、货叉不得有裂纹,如发现货叉表面有裂纹,应修复后使用。(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54、货叉在试验中发现有变形,则为不合格产品。(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55、同一车桥左右轮胎应装用同型号同花纹的轮胎。(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56、同一轴上的轮胎型号和花纹没有规定。(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57、新购、改装和修复后的运输、装卸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验收或试运转,符合安全技术要求并制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后,方准使用。(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58、在用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定期检验周期为一年。(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59、转向横、直拉杆断裂后,允许拼焊。(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60、新增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可以指定所在地的监督检验机构,了解申请注册登记车辆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进行验收检验。(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61、《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规定,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开展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工作中,不能收取费用。(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62、驾驶员由于违反规章制度造成车辆事故,后果严重已构成犯罪,应按重大责任事故罪处罚。(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63、使用未经检验合格的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属于一般违章。(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64、新增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单位,必须按照《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要求到所在地区地、市级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注册登记。(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65、因为特种设备检验工作具有强制性,所以企业必须听从检验检测单位的安排。(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66、《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规定,安装、大修、改造后电梯、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和大型游乐设施的质量和安全技术性能,经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由()向规定的监督检验机构提出验收检验申请。(单选题)

A、安装、大修、改造单位

B、使用单位

C、备案单位

D、都可以

答案:B

67、《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所称的县以上地方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现行体制下是指()。(单选题)

A、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B、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C、交通部门

D、劳动部门

答案:B

68、《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规定,从型式试验合格到提出生产许可证或者安全认可证取证申请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个月。(单选题)

A、3

B、6

C、9

D、12

答案:B

69、《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保障的权利,并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70、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71、机动车在道口、桥梁、隧道和危险地段严禁倒车或调头。(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72、《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适用于(),矿山和物资仓库的铁路和道路运输及其装卸作业亦可参照使用。(多选题)

A、工业企业厂内道路的运输

B、工业企业厂内装卸作业

C、建筑工地

D、公安部门管辖的道路

答案:AB

73、车辆不需要定期检查与保养,也能使其处于良好性能。(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74、遇险情时要先顾人后顾物,这是避让的一项基本原则。(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75、车辆检修时,空气滤清器要紧固,防止脱落时机油洒在排气管处引起火灾。(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76、保护事故现场是任何单位、个人及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驾驶员的义务。(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77、车辆制动器发生故障时,须修复后方可行驶。(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78、遇险情时要保持清醒,采用正确的避让动作,往往能及时中止事故,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79、遇险情时要避重就轻,在避让时靠近损失或危害较轻的一方避让。(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80、在爆炸危险场所使用的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必须符合防爆安全技术要求。(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81、叉车货叉的叉根角不得大于93度,货叉厚度磨损不得低于原尺寸的90%。(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82、叉车满载时起升速度不应低于标准值的一半。(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83、采用液压制动系统的车辆,在保持踏板力为700N达到()min时,踏板不得有缓慢向底板移动现象。(单选题)

A、1;

B、2;

C、3。

答案:A

84、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的检验项目根据()确定。(单选题)

A、检验机构意见

B、使用单位意见

C、检验费用

D、有关规程、规则的要求

答案:D

85、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单选题)

A、停止设备运行

B、离开现场;

C、向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和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

D、启动应急预案

答案:C

86、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履行以下义务()。(单选题)

A、应当严格执行特种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有关的安全规章制度

B、作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立即停止设备运行的义务

C、绝对服从领导指挥的义务

D、作好维修记录的义务

答案:A

87、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中使用情况的证明资料包括()内容。(多选题)

A、定期检验、改造、维修证明

B、制造质量证明书

C、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D、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答案:ACD

88、《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89、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操作证,每年都要复审。(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90、场(厂)内机动车辆驾驶员所持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有效期为四年,在到期前3个月前应向发证机构提出复审申请。(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91、持有《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人员,必须经用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其授权人雇(聘)用后,方可在许可的项目范围内作业。(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92、车辆通过铁路道口,遇道口拦杆放下或发生停车信号时,当路边无停车线时,应停在距外侧铁轨5m以外,严禁抢道通过。(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93、每一位机动车驾驶员都应做到“礼让三先”、“各行其道”、“不争道抢行”。(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94、会车时要注意保持足够的安全横向间距,做到“礼让三先”,即先让、先慢、先停,并注意非机动车和来往行人。(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95、会车时应做到“三先”,先停、先看、先慢。(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96、机动车辆拖带损坏车辆时,拖车车辆需由正式驾驶员操作,而被拖车则不一定。(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97、机动车通过道口时,必须提前减速。(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98、不准用汽车挂车、蓄电池车辆、叉车和拖拉机运输化学危险品。(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99、运输易爆物品的车辆,可以不用配备干粉灭火器。(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00、《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方针是()。(单选题)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B、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C、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答案:A

101、进行事故调查分析的目的是()。(多选题)

A、准确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

B、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C、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D、划清责任界线

答案:ABC

102、事故当事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分为()。(多选题)

A、全部责任

B、主要责任

C、次要责任

D、同等责任

答案:ABCD

103、通过对事故的分析,从事故中找出()等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期提高管理技术水平。(多选题)

A、设计、制造

B、安装

C、运行

D、检验

答案:ABCD

104、特种设备应急措施包括以下()内容。(多选题)

A、发生事故时的应对措施、处理办法

B、发生事故后处理程序

C、有关部门人员的责任

D、定期演习

答案:ABCD

105、叉车货叉最大允许下滑速度是()。(单选题)

A、400mm/s

B、500mm/s

C、600mm/s

D、800mm/s

答案:C

106、体内酒精浓度在()时,驾驶员驾驶机能开始下降。(单选题)

A、0.3‰;

B、0.6‰;

C、0.9‰。

答案:A

107、持证作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未立即报告造成特种设备事故的,吊销《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持证人()年内不得再次申请《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单选题)

A、5年

B、3年

C、4年

D、终生

答案:B

108、《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规定,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在投入使用前,将()固定在特种设备显著位置上后,方可以投入正式使用。(单选题)

A、注册登记标志

B、安全检验合格标志

C、检验报告

答案:B

109、护顶架是重要的安全部件,应该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10、货叉架下降速度在任何情况下(包括液压管路系统出现破裂时),均不得超过600mm/s。(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11、护顶架型式试验完成后,检查()。(多选题)

A、没有断裂

B、司机头顶上部没有永久变形

C、不出现裂纹

D、司机头顶上部永久变形不超过20毫米

答案:ACD

112、核定装载质量后的车辆,可以根据需要超载。(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13、车辆超车应选择道路宽直、视线良好,路侧左右无障碍,并在交通规则许可的情况下进行。()(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14、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必须经过特种设备安全检测机构检验合格,方能投入使用。(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15、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安全管理由公安机关负责实施()。(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16、车辆在铁路道口、弯路、桥梁、陡坡等地行驶时应有专人指挥以确保安全。(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17、车辆会车时,有障碍的一方车应先行。(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18、车辆通过铁路道口,遇道口拦杆放下或发出停车信号时,须靠道路右侧在停车线后依次停车。(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19、为了保证行驶安全,使叉车按照驾驶员的意愿及时减速,并在一定距离内停车以及可靠地停放在坡道上,必须安装制动器。(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20、叉车不得停放在纵坡大于5%的路面上。(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21、车辆超车或会车时,两车间侧向最小安全距离为()m。(单选题)

A、0.2;

B、0.3;

C、0.4;

D、0.5

答案:D

122、车辆的灯光,音响信号应()。(单选题)

A、装好待用;

B、齐全有效;

C、完整无缺

答案:B

123、车辆停稳前,不准()和上下人。(单选题)

A、开灯

B、开门

C、开音响

D、开转向灯

答案:B

124、车辆夜间会车须距对面来车()m以外,将远光灯改为近光灯。(单选题)

A、50;

B、100;

C、150

答案:C

125、左右货叉叉尖的高度差不得超过货叉水平段长度的30%。(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26、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和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27、特种设备的维修保养必须由有资格的人员进行,无特种设备维修保养资格人员的使用单位,必须委托取得特种设备维修保养资格的单位,进行特种设备日常的维修保养。(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28、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利用检验检测工作故意刁难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有权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接到投诉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29、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并定期自行检查。(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30、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制定特种设备的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31、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使用单位必须对特种设备使用的安全负责。(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32、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是指除道路交通、农用车辆以外仅在工厂厂区、旅游景区、游乐场所等特定区域使用的专用机动车辆。特种设备包括其所用的材料、附属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和与安全保护装置相关的设施。(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33、次要责任是指由两方或多方违反法律、法规、标准共同造成事故,责任小的一方负相对较轻的责任。(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34、从事特种设备作业的人员应当按照《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经考核合格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对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司机不适用。(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35、根据《厂矿道路设计规范》将企业内道路分为6类,包括()。(单选题)

A、主干道、次干道、辅助道路、车间外道、车间内通道、人行道;

B、高速公路、主干道、次干道、辅助道路、人行道、地下通道;

C、快速路,低速路、主干道、次干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

答案:A

136、根据有关规定,企业内的厂房引道应()。(单选题)

A、为车间大门高度的一半;

B、与车间大门宽度相适应;

C、为车间大门宽度的一半;

答案:B

137、根据有关规定大型厂矿企业内道路主干道的路面宽度为()m。(单选题)

A、4~6;

B、5~7;

C、7~9。

答案:C

138、道路交叉口处和纵断面高度处应保证车辆驾驶员有()。(单选题)

A、足够的视野;

B、充足的反应时间;

C、活动空间。

答案:A

139、企业内道路是()的重要组成部分。(单选题)

A、高速公路系统

B、城市交通管理系统

C、企业内安全运输及安全生产

答案:C

140、在企业管理的道路上,根据生产需要、工艺流程、货运量,货物性质,在仓库、车间等位置之间将各种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等物料进行搬运,以完成生产过程,称为()。(单选题)

A、专业运输

B、过程运输

C、企业内运输

答案:C

141、车辆行驶中距人行道的最小侧距为()米。(单选题)

A、1~1.4;

B、1.2~1.4;

C、0.5~0.8;

D、2;

答案:C

142、(),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将道路划分为限制车辆通行或禁止车辆通行的路段,并设置交通标志。(单选题)

A、企业与企业厂间界墙

B、易燃、易爆产品的生产区域或储存仓库区

C、办公区内或超市区内

答案:B

143、参加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试的新培取证人员,应向考试机构提交毕业证书复印件或学历证明2份。(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44、监督检验机构在完成相应检验工作后,必须在()个工作日内出具检验报告。(单选题)

A、10

B、15

C、20

D、30

答案:A

145、叉车左、右货叉尖的高度差不得超过货叉水平段长度的()%。(单选题)

A、3

B、8

C、10

答案:A

146、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应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机构进行定期检验,检验周期是()。(单选题)

A、四年;

B、三年;

C、二年;

D、一年

答案:D

147、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每()年进行一次定期检验。(单选题)

A、1年

B、2年

C、3年

答案:A

148、安全检验合格标志的有效期自()起计算。(单选题)

A、检验结束之日

B、申报检验之日

C、检验开始之日

D、签发验收检验或者定期检验合格报告之日

答案:D

149、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使用单位必须按期向()所在地的监督检验机构申请定期检验。(单选题)

A、注册机构

B、使用;

C、使用地与注册地的共同上级

答案:B

150、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使用单位对检验结果有异议时,可以在收到检验报告之日起()日内,以书面形式向监督检验机构提出。(单选题)

A、10

B、15

C、20

D、30

答案:B

151、下面()不是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检验报告的结论形式。(单选题)

A、合格

B、不合格

C、复检合格

D、整改后使用

答案:D

152、在用车年检的目地是()。(多选题)

A、保持车况完好

B、消除事故隐患

C、维护人身财产安全

D、防止疲劳驾驶

答案:BC

153、定期检验时,带有电制动的蓄电池平衡重式叉车在制动时应确保()。(多选题)

A、制动连锁装置应安全

B、制动时连锁开关必须切断行车电机的电源

C、制动必须的拖痕

D、制动轮不能抱死

答案:AB

154、定期检验对动力系统的检查内容是()。(多选题)

A、发动机是否安全牢固、可靠

B、发动机是否运转平衡

C、发动机能否正常起动、熄火

D、发动机各系统是否工作正常

答案:ABCD

155、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使用单位应当结合本单位生产作业区或者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按照《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等国家标准的要求,在生产作业区或者施工现场设置交通安全标志和进行交通安全管理。(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56、事故报告的方式分为逐级上报、直接报告、异地报告、统计报告和举报等方式。(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57、只要有了机动车驾驶证就可以驾驶各种车辆,而不会发生事故。(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58、《安全生产法》规定: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59、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试和审核发证程序包括:考试报名、考试、领证申请、受理、审核、发证。(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60、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考核工作由()负责。(单选题)

A、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B、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

C、建设部门

D、劳动部门

答案:B

161、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两部分都是实行百分制,()为及格。(单选题)

A、都是60分

B、理论知识60分,实际操作应会

C、理论应知,实际操作应会

答案:A

162、需要更改考试科目、考试地点、考试时间等具体考试计划事项,考试机构应当提前()公布,并通知已申请考试人员。(单选题)

A、2日

B、30日;

C、60日

D、半年

答案:B

163、考试结束后,考试机构应当在()个工作日内将考试结果告知申请人,并公布考试成绩。(单选题)

A、10

B、15

C、20

D、25

答案:C

164、申请《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人员,应当首先向发证部门指定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机构报名参加考试。(单选题)

A、培训

B、考试

C、审查

答案:B

165、对作业人员的申请,同意受理的,发证部门应当在()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批准手续。(单选题)

A、10

B、15

C、20

D、25

答案:C

166、准予发证的,发证部门在()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颁发《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不予发证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单选题)

A、5;

B、10;

C、20;

D、15

答案:B

167、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作业人员在作业中应当严格执行特种设备的()。(多选题)

A、操作规程

B、制造规范

C、设计规范

D、有关安全规章制度

答案:AD

168、厂矿企业厂房引道应与车间大门宽度相适应。(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69、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拖带制动器失灵车辆时可以不用硬牵引。(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70、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灯光、喇叭不影响车辆行驶,损坏后可以不修复。(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71、行车过程中必须()。(多选题)

A、灯光好

B、喇叭好

C、信号标志看好

答案:ABC

172、车辆制动灯光颜色按国标《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中的规定应为()。(单选题)

A、白色

B、黄色

C、红色

答案:C

173、蓄电池车辆的制动联锁装置应齐全可靠,制动时,联锁开关必须切断行车电动机的电源。(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74、驾驶员体内酒精浓度达到0.3‰时,驾驶机能就开始()。(单选题)

A、上升

B、提高

C、下降

D、清醒

答案:C

175、纵坡大于()%的地段不得停放车辆。(单选题)

A、3

B、5

C、8

D、10

答案:B

176、处理特种设备事故时,事故当事人具有()的义务。(单选题)

A、编造事故经过

B、提出处理意见

C、如实向事故调查组陈述交通事故发生的经过,不得隐瞒事故真实情况

答案:C

177、关于让车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题)

A、低速车让高速车

B、重车让空车

C、进厂车让出车厂车

D、本单位车让外单位车

答案:ACD

178、叉车工作中要保持三个距离:()。(多选题)

A、叉车与站台坡边距离0.5m以上;

B、两车同方向行驶保持5m以上;

C、走行过程中,货叉升离地面300~400mm。

D、转弯处行驶速度不得超过5km/h。

答案:ABC

179、叉车在任何情况下必须安装护顶架。(判断题)A、正确

B、错误答案:B

180、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必须具备特种设备管理部门核发的牌照和检验合格标志,才能投入使用,牌照和检验合格标志不准挪用、涂改和伪造。(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答案:A 181、额定起重量小于10T的内燃平衡重式叉车在初速度为20Km/小时,空载制动距离不应大于6m。(判断题)

A、正确

法规与标准体系 篇3

[关键词] 新闻出版标准 新闻出版法规 概念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1-0042-06

[Abstract] This paper gathered the same terms between in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from the cooperated foot platform of GAPP(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nd webs of the four standard-committees, then compared the different explanations of them.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s lied in the diversities of establishment aims, scopes of application, decision procedures and formulation main bodies. To develop coordinately,standards and regualtions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must take the experience of each other as reference, moreover ,we should systematize and strengthen efforts to propagate the press and publication standards.

[Key words] Standards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Regulations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Conception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出版业是具有意识形态和文化双重属性的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该行业既有宣传导向功能,也有社会公益性和商业性功能。目前,各国的普遍做法是将新闻出版法规与新闻出版标准相结合,对本国的出版活动进行控制与协调,我国也不例外。但在实践中会出现同一概念在不同法规或标准中的解释不一致的现象,这种不一致,一方面,会导致行业主体对某些概念认识不清或是混淆某些概念,从而影响相关的出版活动;另一方面,由于新闻出版法规具有强制执行力,所有从业人员必须遵守,而新闻出版标准的执行力相对较弱,二者概念上的不同,在法律强制执行力的影响下,在一定程度上将削弱新闻出版标准的执行力,进而对出版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从分析相关概念在新闻出版法规和新闻出版标准中的不同解释入手,深入探讨新闻出版标准体系如何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相互协调的问题,以期在实践中能够充分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1 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对象以我国现行新闻出版法规和新闻出版标准为蓝本,搜集其中的相同概念,比较同一概念在新闻出版法规和新闻出版标准中的不同解释,找出概念解释不一致的原因。

我国的出版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新闻出版法规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且有机联系的新闻出版法规体系,在维护出版秩序、促进出版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我国的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国际条约、法律解释七种具体形式构成,各有很多条文涉及出版活动。而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标准由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的四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即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新闻出版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别制定。到目前为止,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共制定或修订94项/次国家和行业标准(其中国家标准44项次、行业标准50项次);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完成9项国家标准和25项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正在制定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50项,申报国际标准1项;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制定9项标准,其中行业标准8项、指导性技术文件1项,正在组织制修订的标准有14项,其中2项国家标准、11项行业标准、1项指导性技术文件;全国新闻出版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完成制定并发布行业标准4个,正在研究制修订的行业标准17个[1]。

本次研究对象的概念均来自新闻出版总署的标准化协同工作平台及四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网站。资料收集的具体做法是:首先,从上述网站找出相关法规和标准;然后,逐行在全文中搜索相关概念及其解释,形成3个word文档;最后,分三步分别将法规与法规、标准与标准、标准与法规中相同概念的解释进行比较。

资料收集过程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法规条文主要来自于新闻出版总署的网站,难免有些遗漏;标准方面的资料搜集相对较难,有些标准需要付费,有些标准在网络上无法查到内容。

2 数据分析

经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笔者发现,尽管出版行业林林总总有很多概念,但是法规之间、标准之间、法规和标准之间交叉的概念并不很多。概括起来,笔者在新闻出版法规体系中整理出141个概念及其解释,在新闻出版标准体系中整理出267个概念及其解释,但是二者交集只占很小一部分。如图1所示。

虽然大部分概念并不重复,但同一概念在不同新闻出版法规和新闻出版标准中却有不同的解释。具体见表1。

3 相关概念解释不一致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新闻出版相关概念的解释不一致,在我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法规之间、标准之间以及标准与法规之间。

3.1 法规之间概念解释不一致的表现及原因

我国新闻出版法规中某些概念解释不一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集中在我国国内的新闻出版法规与我国加入的有关国际条约之间,如关于“录音制品”、“录音制作者”和“发行”的解释,这种不一致主要是由于中外两种语言的翻译产生的。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有天壤之别,对同一概念的解释不太一致也是情有可原,并且这种不一致并无大碍。另一方面集中在调整范围不一的相关法规中,如关于“出版物”的解释,《出版管理条例》与《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是一致的,都概括性地从载体形式规定“出版物是指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但《印刷业管理条例》却不同,它将出版物界定为“包括报纸、期刊、书籍、地图、年画、图片、挂历、画册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装帧封面等”。很显然,《印刷业管理条例》将出版物中的“图书”细分为“书籍、地图、年画、图片、挂历、画册”等,将“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中涉及印刷业务的部分界定为“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装帧封面”,这主要是因为印制业务的需要,这样的解释体现了印刷业务的特点,使对印刷业的调整范围一目了然。关于“复制权”的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与《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不一致,实质上都是强调“制作一份或者多份”,前者将复制的方式予以列举,后者只是强调将“软件”制作成一份或者多份,这与两者调整范围的大小有关。关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解释,《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不一致,前者笼统地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称为“在图书、期刊、音像、电子等出版单位(包括出版社、期刊社)中从事编辑、出版、校对、发行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后者则做了详细划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在图书、非新闻性期刊、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单位内承担内容加工整理、装帧和版式设计等工作的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以及在报纸、新闻性期刊出版单位从事校对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后者的规定更明确,更具可操作性。

nlc202309011258

3.2 标准之间概念解释不一致的表现及原因

通过与国外先进国家的标准体系相比较,可以发现我国新闻出版标准的数量很多,但整个体系比较零散,彼此之间缺乏联系,以致同一概念在不同的新闻出版标准中解释不一致。如关于“电子出版物”的解释, 2008年12月22日公布的《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营销分类法》(CY/T51-2008)与2007年10月31日公布的《电子出版物外观标志》(CY/T36-2001)不一致,前者界定为“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电、光、磁介质上,可复制、发行,通过计算机或具备类似功能的设备进行播放使用的交互性大众传播媒体产品”,后者界定为“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电、光、磁,通过计算机或具备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使用,用以表达思想、传播信息、普及知识、积累文化和丰富生活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媒体”。关于“数据文件”的解释,2006年1月26日公布的《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CY/T 39-2006)与“印刷标准技术概念”也不一致。究其原因,就是“政出多门”。目前我国出版行业的标准主要来自四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这四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新闻出版标准的制定上各自为政、自成体系,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3.3 法规和标准之间概念解释不一致的表现及原因

新闻出版法规和新闻出版标准之间概念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如关于“图书”的解释,2008年12月22日公布的《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营销分类法》(CY/T51-2008)与2007年12月26日发布,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图书出版管理规定》不一致,前者界定“图书”为“用文字或图画、符号记录知识于纸张等载体,并具有相当篇幅的非连续性出版物”,后者规定“图书是指书籍、地图、年画、图片、画册,以及含有文字、图画内容的年历、月历、日历,以及由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其他内容载体形式”。前者采取描述式,说明图书是一种用文字或图画、符号记录知识的纸质出版物,后者则采用列举式,说明图书包括书籍、地图、年画、图片、画册,以及含有文字、图画内容的年历、月历、日历等。两者不一致,只能归结于制定主体不同、制定目的不同了。

关于“期刊”的解释,2009年9月30日发布 ,2010年2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标准《期刊编排格式》(GB/T 3179-2009)与2005年9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不一致,前者界定“期刊是一种载有卷期号的连续出版物,通常在其每期都有不同的内容和著者(责任者)”,后者规定“期刊又称杂志,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者年、季、月顺序编号,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成册连续出版物”。应该说,后出台的国家标准应与先公布的新闻出版总署的行政规章保持一致,但《期刊编排格式》似乎要独树一帜,但其关于“期刊”的定义表述不够准确,且存在三处失误[2]。其一,认为期刊的主要特征是“载有卷期号”,而有的期刊不刊载卷期,只刊载年、月标识。其二,没有说明期刊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成册出版。“成册”出版是期刊的重要特征,否则,期刊与报纸在出版形式上就会混淆。其三,定义中“著者(责任者)”表述极不合适,“著者”一词通常用于图书馆学书目元数据中对作者的称谓,著者即作者,图书作者即可为该书的责任者。期刊则不同,我国相关法规中认定的期刊的责任者为期刊的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出版单位,三者各有其法定的职能,而撰写文章的人是作者。期刊的责任者和文章作者不是同一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关于“电子出版物”的解释,2007年10月31日公布的《电子出版物外观标志》(CY/T36-2001)、2008年12月22日公布的《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营销分类法》(CY/T51-2008)两个国家标准,与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4月15日公布的《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不一致,新闻出版总署的行政规章明确规定“电子出版物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包括只读光盘(CD-ROM、DVD-ROM等)、一次写入光盘(CD-R、DVD-R等)、可擦写光盘(CD-RW、DVD-RW等)、软磁盘、硬磁盘、集成电路卡等,以及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其他媒体形态”。

存在这些概念解释不一致的现象,其原因大致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定目的不同。制定出版法的目的是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清楚自己的行为规则,明确自己有什么权利,承担什么义务,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违反了法律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处。人们只有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才能创造出一个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法律法规更多地是针对社会大众,是指导性、方向性的规定,因而法律法规对概念的定义更多地是对范围的界定,列举一些具体的包含在本法适用范围内的对象。新闻出版标准制定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秩序”“促进最佳社会效益”。这里所说的最佳秩序,是指通过实施标准使标准化对象的有序化程度提高,发挥出最好的功能;而最佳效益,则是要发挥出标准的最佳系统效应,产生理想的效果。标准更多地是针对行业内的参与者,是对出版行业有一定认识的成员,所以标准是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概念做出概括性或是抽象意义上的界定,让参与者自己去把握在概念中所包含的内容。

第二,适用范围(针对性)不同。新闻出版法规作为行业的整体规范,提供的是行业内大方向、大框架上的问题,而具体的实践问题则是由新闻出版标准规定的,法律不可能面面俱到,框架提出后的具体实施只能由标准来进行完善,就此而言标准更有针对性,更具体细致。

第三,制定程序不同。就出版业而言,法律法规的制定有严格的法定程序,这就导致出版法律法规面对新出现的问题,其反应是迟于标准的,具有滞后性,往往一些新出现的概念未能列入法律法规中。相比于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修改程序简单一些,修改周期也相对较短,所以标准可以更迅速地针对业界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调整,及时补充完善自身,而法律法规则很难适时做出调整。

第四,制定主体不同。法律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或其授权的主体,而行业标准的制定主体多是业内人士,对于行业的不同认知则导致某些概念解释上的不同,但不会产生本质上的不一致。

4 对今后新闻出版标准及新闻出版法规体系协调发展的建议

4.1 新闻出版标准和新闻出版法规体系概念要相互借鉴,达成统一

首先,新闻出版标准的制定要以新闻出版法规为依据,充分借鉴先前产生的法律法规,更加系统、严谨地阐述行业规范,完善出版运行机制。其次,新闻出版法规的修订可以借鉴新闻出版标准的规定,因为新闻出版标准是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制定的,凝聚了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反映了最新的技术水平。新闻出版法规应当注意借鉴、吸收那些出版界产生的新生事物,对出版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进行规范。第三,应及时清理新闻出版标准、新闻出版法规之间的不一致,尽量达成二者之间的统一并形成良性互动,维护新闻出版标准和新闻出版法规的权威性,使出版从业者更加明确本行业的规范。充分认识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协调,不仅有利于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推动标准化组织向支持和维护新闻出版法规目标的方向发展。

4.2 新闻出版标准自身的体系化

我国目前的新闻出版标准体系是按照行业或流程来划分的,比如四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别负责制定出版、印刷、发行及信息标准化方面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标准专业划分很细,各个专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衔接,往往使标准规定的对象产生重复和交叉,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冲突[3]。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今天,出版流程及各种媒体的形态已经被打破,我国的新闻出版标准体系应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笔者认为,只有新闻出版标准自身形成体系,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与新闻出版法规相协调、从而最终达到良性互动。

4.3 加大新闻出版标准的宣传力度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行为规范。新闻出版法规作为法律的一个部门,其执行力非常强。与之相比,新闻出版标准执行力就大打折扣了,这对我国形成有效的新闻出版法规和标准配套体系是非常不利的。正如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调研员蔡京生所说:“新闻出版标准化工作由三个步骤组成,分别是标准制定、标准宣传贯彻和标准培训,目前我们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现在只注重了第一步,后面两步做得非常有限”[4]。在资料搜集过程中笔者发现,一方面我国新闻出版标准的实施效果很不理想,除了个别标准因为行政上强力推行而普及率较高之外,大多数标准并没有得到出版界重视;另一方面就是新闻出版标准的公示力不高,很多标准通过网络或是其他途径无法看到全文,使得出版业的从业人员无从知晓标准的具体要求。很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明明标准已经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因为执行力、强制力、成员标准意识、利益等各方面的原因,问题依旧,标准形同虚设。所以,必须加大新闻出版标准的宣传力度,以便促进新闻出版业健康持续发展。

注 释

[1]根据四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网站资料统计。

[2]张泽青,安秀敏.国家标准应与国家现行法规相一致:谈GB/T 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存在的问题[J].中国出版,2010(10)

[3]张书卿.当前我国出版业标准化研究[J].标准科学,2009(8)

[4]课题组成员赴京于新闻出版总署调研笔录。

(收稿日期:2011-11-27)

法规与标准体系 篇4

1 基本概念

1) 节约能源 ( 以下简称节能) 。《节约能法》中确定的定义是指加强用能管理, 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 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 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可见, 用能管理是节能的一个主要手段。而管理的强有力手段必须要用法律法规标准作保障。

2)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和构筑物施工及过程中, 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的条件下, 尽可能降低能耗[2]。推进建筑节能是一项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国战略的重要工作, 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3) 建筑节能设计。是指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 合理使用能源, 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建筑能耗增加的前提下, 实现建筑节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建筑节能设计的理念应是工程设计人员首先要考虑的问题[3]。

2 建设进程

我国建筑节能及其设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在没有出台相应法律的情况下, 制定标准, 实际应用, 再依照颁布的法律, 结合实践, 制定条例、规范和修 ( 制) 订标准。

为便于叙述, 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 1986 年—1995 年。1986 年建设部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该标准的颁布与实施, 在我国的民用建筑节能方面, 对于降低建筑能耗起到积极的保障性作用, 为我国进一步深入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5 年对该标准进行修订。对专业性内容进一步细化。1993 年建设部制定了GB 50198—93 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 扩大了建筑节能设计工作范围。1995 年建设部颁布了《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 年规划》。规划中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法规体系, 为此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第二阶段: 1996 年—2005 年。1996 年、1997 年建设部分别发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1996 年—2010 年建设技术政策》。除了要加强建筑节能技术设计的工作, 还要加强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 要求加速制定各项建筑节能标准, 逐步配套成为系列。

1998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 以下简称《节能法》)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 以下简称《建筑法》) , 表明国家对降低建筑能耗工作提升到法律层面, 对依法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07 年修订的《节能法》将建筑节能单列一节, 进一步表明国家把建筑节能提升到相当高度。2000 年建设部依照上述两部法律, 制定《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明确规定设计单位应当依据建设单位的委托以及节能的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 以保证建筑节能设计质量。

在此阶段, 还制定了JGJ 134—2001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系列标准。

第三阶段: 2006 年—2015 年。2006 年3 月14 日, 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决议”中, 首次提到“建筑节能”并列为节能重点工程之一, 成为建筑节能及其设计的政策性依据, 为更好的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保障。

此阶段, 建设部将原有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全面修订。分别形成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使之更为标准化、科学化和更具有可操作性。

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范建筑节能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2015 年住建部组织制定GB/T 51140—2015 建筑节能基本术语标准, 是对20 年来使用的建筑节能术语的总结, 实现了建筑节能术语的标准化。

自1986 年起, 国家和建设部等主管部门制定与修订了一系列与建筑节能相关的条例、规范、办法和标准。以此同时, 各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也都相继制定本区域内的规范、办法和标准, 以及规范性文件[4]。由此自上而下的构成我国一套较为完整的包括建筑节能设计在内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保障建筑节能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20 年来我国一直在开展对建筑节能设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并已自成体系。文献[5]全面收录了现行的与建筑节能相关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规范共计132 个。文献[6]收录了截止2014 年12 月底前发布现行有效的标准共44 项。有利于建筑节能设计人员的使用与查询。

这套体系也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7]。

建筑节能设计相关部分法律法规和标准示例见表1, 表2。

3 建议

综上所述, 我国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较为完善。但是在具体实践中[8]我国现有的涉及建筑节能方面的法律仅有《节能法》和《建筑法》。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建筑节能法》或《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该两部法律都是从宏观角度对建筑节能加以规范, 缺乏对建筑节能工作提供具体可行的法律依据。

降低建筑能耗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 建筑节能及其设计必须用法律法规标准来作保障。就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仍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制定与《节能法》《建筑法》等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更好的树立起建筑节能设计的法律地位, 以确实做到有法可依。

2) 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设计监督管理法规规范标准, 强化对建筑节能设计单位及其人员的监督管理, 促使法律法规标准落到实处。

摘要:解释了节约能源、建筑节能以及建筑节能设计的概念, 阐述了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进程, 并提出了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建议, 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裴中良.阐述建筑设计与建筑节能[J].中国低碳经济网, 2012 (6) :21.

[2]王佳伟.节能建筑设计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建筑知识 (学术刊) , 2014 (8) :36.

[3]王颖.建筑节能技术与施工实用手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2.

[4]齐锦程.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推动建筑节能深入发展[J].山西建筑, 2006, 32 (10) :217-218.

[5]中国建筑出版社.建筑节能标准规范汇编[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8.

[6]中国标准出版社.建筑节能常用标准汇编[M].第3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5.

[7]韩轩.建筑节能设计与材料选用手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2:10.

法规与标准体系 篇5

识别与获取管理制度

总 则

1、为及时识别、获取和更新与公司经营活动相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管理制度,并将获取信息及时传达给驾驶和从业人员和相关方,以达到提高员工守法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目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对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的管理制度的获取、识别与更新的控制。公司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识别的目的是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员工法律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3、需要获取的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管理制度,包括:国际公约,国家法律法规,行业、地方安全生产法规、标准、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政府文件通知等。对法律法规的识别应做到及时、有效、可靠。

职 责

4、安机科负责获取、识别、更新与安全生产管理、事故与应急管理、安全教育培训、现场职业危害防治等相关的国际公约、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地方行政法规、规章、行业标准和其他要求,并及时传递到各相关方。负责建立本公司“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清单”和法律法规文本数据库,每年进行一次更新。

5、行政综合部门负责获取、识别收取当地政府法规、规章、文件通知、公报等,经公司领导批阅,并及时传递至安机科存档。

6、综合部门负责获取、识别、更新与工伤保险、劳动能力鉴定、职业病防治、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地方行政法规、规章、行业标准和其他要求,并及时传递至安机科。

7、运输调度部门负责获取、识别、更新与运输安全等相关的国际公约、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地方行政法规、规章、行业标准和其他要求,并及时传递至安机科。

8、财务部门负责获取、识别、更新与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及审核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并及时传递至安机科。

9、其他部门、岗位根据管理职责,负责获取、识别、更新与本单位安全职责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行业标准和其他要求,并及时传递至安机科。

获取与识别

10、获取途径

(1)、安机科通过各级政府会议、政府主管部门安全管理信息网、新闻媒体、行业协会或团体、标准化数据库和服务机构、媒体、网络等方式查询获取国家的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2)、上级部门的通知、公报等文本由行政综合部门收集整理。

(3)、其他各职能部门从专业或地方报刊、杂志、数据库和服务机构、媒体、网络等方式查询等索取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应及时传递至安全办进行识别和确认并备案。

11、安机科组织相关部门,根据公司经营过程中所有的危险、有害因素,结合法律法规的最新内容及版本,每年一次对获取、识别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进行评审确认,及时修订和更新法律、法规清单,报公司领导审核批准,编制《适用的法律、法规清单》,并建立法律法规文本或数据库。

当现行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更新时,本公司应重新及时组织对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进行识别。

当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发生变更时,应及时进行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重新识别。

工作落实

12、安机科及时将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摘编,下发到相关部门、单位对从业人员进行宣贯培训并记录;及时传达给员工及相关方,要求其遵照执行并形成记录。法律法规的普及需做到涉及所有层面的员工。

13、各部门应及时组织学习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在安全标准化运行中严格遵守,各单位、部门培训学习情况记录于安全例会台帐,班组学习情况记录于班组活动记录中。法律法规的普及以培训、电视宣传、会议、报纸等多种形式进行。

14、行政综合部门负责对周边单位及承包商采取发送告知书、宣传材料等方式及时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传达给相关方。

15、安机科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对贯彻执行安全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符合性评价,对评价出的不符合项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由相关单位落实整改;评价应覆盖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安机科负责编制符合性评价报告。须将安全法律法规融入本公司的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中。

管理制度评审与修订

16、安机科根据获取和识别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变更情况,每年一次组织有关单位、部门对公司颁发的相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进行评审和修订;必要时可立即评审和修订,确保管理制度的合法有效。

17、当发生事故时,技术、车辆材料等发生变更时,各部门、班组应及时对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修订,确保适用性和有效性。

监督与考核

18、对第4条至第10条中负有识别和获取责任的单位,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政府其他有关要求活动。对已识别出的法律法规在员工中熟知程度通过试卷、知识竞赛、有奖问答等多种形式做以跟踪调查。

对开展识别和获取工作较好的单位,按照识别和获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政府其他有关要求的项数,每一项给予奖励20元;对未开展识别和获取的单位,每给予处罚200元。

对其他单位(第10条)主动开展识别和获取工作的,参照上述奖励办法给予奖励。

法规与标准体系 篇6

关键词:食品标准与法规 项目化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c)-0184-01

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食品生产开发、检验和质量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和食品质量监管人才。食品标准与法规作为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为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是,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标准条款枯燥、晦涩,部分内容与生产实际脱钩[1],为此,必须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基于工作过程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项目化课程改革要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首要任务,而课程教学又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2]。我们在“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理念下,精心设计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中也获得了一些体会。

1 基于工作岗位,精心设计项目化课程内容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与企业“零适应”的生产和管理一线的技能型及应用型人才[3],因此应积极推行与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我们通过对食品企业工作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后确定了完成特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素质要求,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核心技能和综合素养培养为目标,以必备知识学习为基础,以拓展学生视野为引申,精心设计了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为此,我们联合企业、行业专家,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届毕业生依据工作岗位要求重新讨论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新的课程内容体系设计根据人的认知能力和岗位需要,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点突出核心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内容选取上,强化中国主要法律法规标准和核心技能的内容,把法规和标准基础知识,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国外发达国家法律法规知识以基础知识或拓展知识的形式融入各项目内容中。最后形成了食品安全违法案例分析与讨论;食品质量违法案例分析与讨论;农产品生产违法案例分析与讨论;上网检索食品法律法规和标准文献;食品标准文件的阅读和修改;撰写食品企业产品标准6个学习型项目。

2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项目化课程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学内容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4]。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仅传授教科书上现成的知识,不注重知识的创造过程和思维方法,不注重师生的情感体验[5]。因此,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我们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探索,总结了针对该课程的一些独特教学方法。

2.1 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单向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自己能够获取新的知识并在求知的过程中促进心智的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6-8]。项目化课程内容具有完整性,可实现性,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且高职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可让其参与课堂活动。如上网检索食品法律法规和标准文献;撰写食品企业产品标准两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都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同组同学的讨论研究下,独立完成,并且以成果的形式提交给老师,这样极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是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活跃课堂气氛,建立教与学的充分互动

教与学互动是课堂活力的源泉,可打破课堂上“死气沉沉”的气氛,加强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更是一个“聆听者”。学生积极讨论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归纳,并指导学生完成分析,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在讨论中获得了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在食品标准文件的阅读和修改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几个经过改动的标准文件实例进行展示,让学生找出这些标准中不正确的地方,充分调动学生对标准知识学习的兴趣。

2.3 设置真实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丰富课堂内涵,激发教、学双方的活力和效率[9]。案例教学运用得当,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以及从事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团队协作精神、交流表达能力。如在食品安全违法案例分析与讨论;食品质量违法案例分析与讨论;农产品生产违法案例分析与讨论三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如果单纯逐条学习各部法律法规内容是一项非常枯燥的工作。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且联系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知道怎样更好的学好法并真正地用好法。

3 创新项目化课程考核方式,保障學习效果

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但成绩考核不是目的,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好,就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起着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10]。为了引导学生过程学习和自主学习,我们取消了期末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具体考核方式由两部分组成。(1)学习态度成绩,占20%,主要由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出勤考核、课堂讨论、回答问题情况、团队沟通能力等决定。(2)过程考核成绩,占80%。课程设计了一个学生学习手册,共有6个项目作业,每个项目作业分为课前作业和课后考核作业两部分。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实践,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互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也形成了一整套课程资源,比如工学结合教材、学生学习手册、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等。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学生不习惯这种自主性很强的学习方式,课前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作业,这些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自主学习,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文宏.互动式教学法在食品标准与法规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

[2] 包永华,叶素丹.高职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设计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

上一篇: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下一篇:休闲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