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和标准建设(通用9篇)
法规和标准建设 篇1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鞋类生产和出口国,欧盟是我国出口鞋类的重要市场之一。但近几年我国出口欧盟鞋类产品被欧盟通报的事件时有发生。本文从欧盟鞋类产品法规体系与我国法规标准体系对比角度入手,从技术层面分析我国鞋类产品出口欧盟受阻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鞋类,欧盟,法规标准,安全和环保
1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鞋类生产和出口国[1],欧盟是我国出口鞋类的重要市场之一,输往欧盟的鞋类约占我国出口鞋类总量的20%左右[2]。但近几年我国出口欧盟鞋类产品被欧盟通报的事件时有发生,给我国鞋类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财产损失,对我国出口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我国鞋类出口欧盟通报情况
2.1通报批次分析
2007~2013年,我国鞋类出口欧盟通报批次情况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鞋类出口欧盟违规较多。2009年违规批次为51批,以后有下降趋势,但2013年又达到新高,为63批。
2.2通报类别分析
2007~2013年出口欧盟的鞋类产品中,违规通报项目涉及化学污染(147批),装饰材料脱落(47批), 包装缺少关于产品安全使用和采用适当保护措施的欧盟国家语言说明(1批)。其中通报最多是化学污染,涉及六价铬、五氯苯酚、富马酸二甲酯、苯、邻苯二甲酸-2(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盐、对二氨基联苯、4,4'-二氨基二苯甲烷、4-氨基偶氮苯、苯乙酮,2-苯基-2-丙醇等物质超标。可以看出,我国出口欧盟鞋类产品的主要问题是化学物质残留。
3鞋类法规标准体系研究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保障人体健康和安全并与国际标准发展相适应,有必要对鞋类有害物质限量标准进行研究。研究欧盟有害物质限量的标准和相关的技术法规,确定我国鞋类有害物质限量应控制的项目,为制定相应的我国标准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我国制鞋行业环保、卫生、安全等生产意识,促进制鞋行业采取有效措施,将鞋类产品的有害物质降低到最小,保障人体卫生和安全。
3.1欧盟鞋类法规标准体系研究
欧盟的鞋 类法规标 准主要以4种形式发 布,即条例(Regulation)、指令(Directive)、决定 (Decision)及建议(Recommendation)。其中前三者具有法律强制力。
(1)条例
“条例”由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联合批准或者由欧盟委员会单独批准。条例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直接适用性。“普遍适用性”是指条例适用于欧盟所有成员及所有公民;“直接适用性”指条例一经制定,则成为各成员国法的一部分,不需要也不允许各成员国立法机构转化为国内法。
(2)指令
“指令”由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联合批准或者由欧盟委员会单独批准。指令只对其所发至的成员国具有约束力,并且仅要求接受国达到规定的结果即可,但是以什么方式和方法实现该目标,则由各成员国权力机构在本国法律框架下自行决定。
(3)决定
“决定”是由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联合批准或者单独批准。“决定”对发出对象具有直接全面约束力。发出对象可以是成员国,也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
(4)建议和意见
仅是欧盟委员会或欧盟理事会就某个问题提出的看法,仅作为欧盟立法趋势和政策导向,供成员国参考,不具有法律强制力。
欧盟关于鞋类的法规多涉及健康、环保等因素, 分为专门针对鞋类的以及综合性法规,具体如下。
3.1.1专门针对鞋类的法规
(1)指令94/11/EC,关于成员国的法规、条例和管理规定的近似数,这些法规、条例和管理规定涉及销售给消费者的鞋的主要部件材料的标签(DIRECTIVE 94/11/EC OF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COUNCIL of 23 March 1994on the approximation of the laws, regulations and administrative provisions of the Member States relating to labeling of the materials used in the main components of footwear for sale to the consumer) 。
该指令规定了鞋部件标签信息的要求。规定鞋类标签应标识出鞋的三大部件(即鞋面、内里和衬底、大底)的材料成分。
(2)决定2 0 0 9/563/ EC,为授予生态标签的共同体建立鞋类的生态标准 (COMMISSION DECISION of 9 July 2009 on establishing the ecological criteria for the award of the Community eco-label for footwear )。
该决定规定终产品中危险物、耗水量的减少、 材料生产的排放量、危险物质的使用、鞋类最终组装阶段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使用、能量消耗以及终产品的包装等要求。
针对终产品中危险物,规定如下:(a)对于用皮革制得的鞋,终产品中不得含有铬(VI);(b)在产品组装材料或是终产品中不得含有砷、镉和铅;(c) 鞋类纺织品自由和水解甲醛的量应不得检出。鞋类皮革自由和水解甲醛的限量为150ppm。
针对耗水量的减少(只限于鞣皮),规定鞣皮的耗水量不应超过以下值:生皮:35 m3/t,皮囊:55 m3/t。
针对材料生产的排放量,规定若制革地和纺织工厂污水直接排向新鲜水体,COD的含量不应超过250 mg COD/l排水量。处理后的制革厂废水含有的铬(III)/I不应超过1mg。
针对危险物质的使用,规定不能使用五氯苯酚(PCP)和四氯苯酚(TCP)以及它的盐和脂;不能使用可能附着有以下任何芳香胺类的偶氮染料:4-氨基联二苯(4-aminodiphenyl)、对二氨基联苯(benzidine)、氯邻甲苯胺(4-chloroo-toluidine)、2-萘胺(2-naphthylamine)、邻氨基偶氮甲苯(o-a mino-a zotoluene)、2-氨基-4-硝基甲苯(2-amino-4-nitrotoluene)、对氯苯胺(p - ch loroa n iline)、2 , 4 -二氨基甲醚 (2 ,4-diaminoanisol)、4,4’-二氨基二苯甲烷 (4,4′-diaminodiphenylmethane)、3,3’-二氯联苯胺(3,3′-dichlorobenzidine)、3,3'-二甲氧基联苯胺( 3,3′-dimethoxybenzidine)、3,3-二甲基联苯胺(3,3′-dimethylbenzidine)、3,3′二甲基-4,4 -二氨基二苯基甲烷(3,3′-dimethyl4 , 4 _ - d ia m ino d iphenyl met ha ne)、甲苯甲醚 (p-cresidine)、4,4'-二氨基-3,3'-二氯二苯甲烷 (4,4′-methylene-bis-(2-chloraniline))、4,4’-二氨基二苯醚(4,4′-oxydianiline)、 4,4'-二氨基二苯硫醚(4,4′-thiodianiline)、邻甲苯胺 (o-toluidine)、二氨基甲苯(2,4-diaminotoluene)、 2,4,5-三甲基苯胺(2.4,5-trimethylaniline)、 4-氨基偶氮苯(4-aminoazobenzene)及邻甲氧基苯胺(o-anisidine)。
橡胶中不能检测到以下N-亚硝胺:N-亚硝基二甲胺(NDMA)、亚硝胺(NDEA)、对亚硝基二苯胺 (NDPA)、N-亚硝基二丁胺(NDBA)、 N-亚硝基哌啶(NPIP)、亚硝基吡咯烷(NPYR)、亚硝基吗啉 (NMOR)、N-亚硝基-N-甲基苯胺(NMPh A)及N-亚硝基乙基苯胺(NEPh A)。
C10-C13氯化烷烃(chloralkanes )不能在皮革、 橡胶或纺织品成分中使用。
符合该标准划分为致癌、致突变有毒物、环境危害物的R40, R45, R49, R50, R51, R52, R53, R60, R61,R62, R6或R68(或任何化合物)的染料不应使用。
不应使用烷基酚乙氧基化物(APE)以及全氟辛烷磺酸(PFOS);符合该标准划分为皮肤致敏物的染料不应使用。
邻苯二甲酸盐(Phthalates):只有在申请时进行过风险评估,以及(或它们的结合物)没有被划分为R60, R61, R62, R50, R51, R52, R53, R50/53, R51/53,R52/53(根据指令67/548/EEC)的邻苯二甲酸盐才能在产品中使用(如果进行申请)。另外,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NOP), 邻苯二甲酸二异壬基(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不能在产品中使用。
杀菌剂(Biocides):只有包含有指令98/8/EC附录Annex IA规定的杀生制品活性物质的,且在鞋类中授权使用的生物农药产品才能使用。
针对鞋类最终组装阶段挥发性有机物(VOCs) 的使用,规定VOCs的总使用量不能超过平均20gram VOC/每双。
针对能量消耗,规定生产阶段的能量消耗应进行声明。
针对终产品的包装,规定当终产品包装为纸箱时,应当使用100%可回收材料。当产品包装是塑料袋时,应当使用至少75%的可回收材料,或者是可生物降解的或可堆肥物,满足EN13432规定的定义。
(3)条例117/2005,介绍共同体对来源于某些第三国某些鞋类产品的进口监管(COMMISSION REGULATION (EC) No 117/2005 of 26 January2005 introducing Community surveillance of imports of certain footwear products originating in certain third countries)。
规定进口者申请包含的内容、申请的有效期、 成员国应向委员会通报的信息等内容。
3.1.2综合性法规
(1)条例(EC) No 1907/2006 ,关于化学物质注册、评估、授权以及限制,建立欧洲化学 品管理局(REGULATION (EC) No 1907/2006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8 December 2006 concerning the 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s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 (REACH), establishing a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amending Directive1999/45/EC and repealing Council Regulation (EEC)No 793/93 and Commission Regulation (EC) No1488/94 as well as Council Directive 76/769/EEC and Commission Directives 91/155/EEC, 93/67/EEC,93/105/EC and 2000/21/EC)。
简称REACH法规,是欧盟对进入其市场的所有化学品进行预防性管理的一项化学品管理法律。 该法规直接管辖的虽然是化工行业和化学品,但是鞋类产品在整个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大量使用化学物质和原料。另外,制鞋用的纺织品在制造过程中也离不开化学处理,因此,该法规实际上间接管辖了制鞋业。
本条例规定了物质的注册、数据共享以及避免不必要检测、供应链信息、化学品评估、化学品授权、某些危险物质以及混合物的生产限制、上市包装以及使用,另外,还规定收费、代理、信息、执行等要求。
本条例还规定了若干有毒化学物质的限量要求, 如规定了富马酸二甲酯(DMF)在物品和物品的任何部件中的最大限量为0.1mg/kg,任何富马酸二甲酯(DMF)含量超过0.1mg/kg的物品或它的部件不能在市场中销售。
(2)指令2 0 0 1 / 9 5 / E C ,一般产品 安全 (DIRECTIVE 2001/95/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3December 2001 on general product safety)。
该指令规定一般安全要求、合同评定标准以及欧洲标准、其他生产者和经销商义务、成员国的特定义务和权利、信息的交换以及快速干预情况以及委员会程序等要求。
在成员国的特定义务和权利要求上,规定成员国应明确主管当局的任务、权利、组织和合作安排。 成员国应当告知委员会,然后委员会将该信息告知其他成员国。还规定成员国主管当局有权力在适当情况下采取以下措施:1)对于任何产品,主管当局甚至可以在产品投放市场后,组织恰当的检查,直至使用和消费的最后阶段。2)对于任何产品,主管当局甚至可以在产品投放市场后,组织恰当的检查, 直至使用和消费的最后阶段。3)对于任何在某些条件下可带来风险的产品,主管当局要求标记合适和清楚的文字和易于理解的警告,说明产品可能带来的风险,使用产品销售地成员国的官方语言。4) 对于可能对某些人带来风险的任何产品,主管当局命令在合适的时间和以合适的形式给予风险警告。 5)对于任何有可能带来危险的产品,在需要各种安全性评价、检查以及控制的阶段,主管当局应临时性禁止产品的供应。6)对于有危险的产品,主管当局应禁止其上市,并且采用随附措施保证该禁令得到遵守。7)对于已经上市的危险产品,主管当局应当命令或组织其迅速地撤回,并且警告消费者其所带来的危害。命令或协调或在合适的情况下和生产商以及经销商一起组织其从消费者手中召回,在适合的条件下销毁。
(3)条例(EEC) No 880 / 92,关于共同体生态标签计划( COUNCIL REGULATION (EEC) No880 / 92 of 23 March 1992 on a Community ecolabel award scheme)。
该条例规定在分类为危险品的物质以及在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伤害的情况下,不能授予生态标签;还规定根据本条例规定要求授予生态标签的进口到欧盟的产品,必须至少符合在欧盟生产产品同等严格的标准;另外,还规定生态标签的标识语、申请,费用。
3.2我国鞋类法规标准体系研究
与欧洲国家将“强制性标准”融入法律法规的做法不同,我国法律法规与强制性标准往往分开颁布,法规侧重管理,标准侧重技术指标。在鞋类法规标准方面同样如此。目前鞋类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等。在标准方面,我国颁布实施的鞋类相关技术标准共有170余项,涉及术语、性能参数、性能试验方法、包装、标志、有害物质限量及检测等多个方面。
3.2.1相关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规定产品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 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还规定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规定商标注册申请、注册商标的续展、变更、 转让和使用许可、商标使用的管理、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等方面要求。
(3)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有关行业专项清洁生产推行规划,按照本地区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重点污染物排放的要求,确定本地区清洁生产的重点项目,制定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规划并组织落实;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需要批准设立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产品标志,并按照国家规定制定相应标准;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过程中,应采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料,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原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和余热等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循环使用;采用能够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防治技术;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应当考虑其在生命周期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
3.2.2相关标准
我国鞋类标准多而庞杂,涉及170余项,大多数针对外观和物理机械性能,仅有少数涉及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等健康生态因素。涉及健康生态因素的主要标准如下。
(1)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规定了婴幼儿纺织产品、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非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的安全标准。对于婴幼儿纺织产品、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非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甲醛限量分别为: 20mg/kg、75 mg/kg、300 mg/kg;禁用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
(2)GB20400-2006皮革和毛皮有害物质限量
规定皮革、皮毛中可分解有害芳香胺染料的限量为30mg/kg;婴幼儿、直接接触皮肤、非直接接触皮肤产品的游离甲醛限量分别是20mg/kg、75 mg/ kg、300 mg/kg。
(3)GB/T26713-2011鞋类化学试验方法富马酸二甲酯(DMF)的测定
规定了富马酸二甲酯(DMF)的试验方法:气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二级质谱检测方法。
(4) GB/T29292-2012/ISO/TR16178:2010鞋类鞋类和鞋类部件中存在的限量物质
规定了鞋类和鞋类部件中存在的限量物质及测试用试验方法等。
(5)GB/T18885-2009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
规定了婴幼儿、直接接触皮肤、非直接接触皮肤生态纺织品甲醛限量分别为:20mg/kg、75mg/ kg、300mg/kg;还规定了可萃取的重金属、杀虫剂、 苯酚化合物、氯苯和氯化甲苯、邻苯二甲酸脂、有机锡化合物、有害染料、抗菌整理剂、阻燃整理剂、 色牢度、挥发性物质、石棉纤维等的限量标准。
(6)QB/T2881-2007鞋类衬里和内垫材料抗菌技术条件
规定抗菌性能检测方法、抗菌性能要求等。
(7)SN/T1309.2-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鞋类检验规程第2部分:皮鞋规定鞋类化学物质限量、物理性能、外观质量等检验方法。规定化学限量按照主要进口国或地区有关皮鞋化学限量的法规及要求进行检验。
(8)HJ/T305-2006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鞋类
规定鞋中 禁止使用 五氯苯酚(检出限制 ≤0.05mg/kg)、可分解成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 (检出限值≤20mg/kg)、氯代十烷、氯代十一烷、氯代十二烷、氯代十三烷;鞋所用的橡胶制品不得含有亚硝胺类物质;鞋中禁止使用聚氯乙烯材料(鞋外底中的再生聚氯乙烯除外);禁止在皮革材料中使用蓝色素;鞋中六价铬的含量小于10mg/kg;鞋中不得人为添加砷、铅和镉等物质,可提取的这类物质的总含量应小于10mg/kg;产品使用的纺织品中可提取的甲醛含量应小于75mg/kg;鞋中可提取的甲醛含量应小于150mg/kg。
(9)QB/T1873-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鞋面用皮革
规定鞋面用皮革有害物质限量、理化性能指标等。规定可分解有害芳香胺染料的限量为30mg/kg; 还规定婴幼儿、直接接触皮肤、非直接接触皮肤产品的游离甲醛限量分别是20mg/kg、75mg/kg、300mg/kg。
(10)CCGF203.3-2010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皮凉鞋
规定了抽样要求、检验要求、判定原则、异议处理复检等。还规定了游离甲醛含量和可分解有害芳香胺染料的检验方法。
(11)CCGF203.4-2010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皮鞋
规定了抽样、检验要求、判定原则、异议处理复检等要求。还规定了儿童皮鞋、休闲鞋的游离甲醛、可分解有害芳香胺染料的检测方法。
4我国鞋类和欧盟鞋类中有害物质限量比较
我国和欧盟规定的鞋类中主要有害物质限量标准比较见表1。
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标准对同一物质在不同标准中都有所规定,且存在限量不统一的情况,如对于六价铬,HJ/T305-2006规定为10mg/kg, SN/T1309.2-2010规定不得含有,检测限为3mg/kg;另外, 欧盟法规对污染物的覆盖范围大,我国标准对某些污染物未涉及,如我国未规定富马酸二甲酯、苯和邻苯二甲酸盐等在鞋类中的限量标准;对于六价铬、五氯苯酚、邻苯二甲酸-2(2-乙基己基)酯等, 欧盟的限量标准均严于我国。
5结语
近几年,我国鞋类出口欧盟违规时有发生,违规类型涉及化学污染物超标、装饰材料脱落,包装缺少关于产品安全使用和采用适当保护措施的欧盟国家语言说明等。其中最主要的违规项目是化学污染物超标。
欧盟关于鞋类的法规简洁、清晰,多涉及健康、 环保等因素,且覆盖众多的有害物质限量。我国的鞋类标准多而庞杂,多针对外观和物理机械性能, 对有害物质限量规定较少,对某些鞋类污染物未涉及,且大多宽于欧盟的限量标准,对某些物质的限量标准还存在不统一的现象。
建议相关部门参照欧盟鞋类有害物质相关法规,从健康和生态角度出发,制定和完善我国有关物质的限量标准体系。另外,企业应积极应对,在充分了解欧盟技术法规对产品中有害物质的限量和要求的基础上,从源头把关,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加强质量检测,推行清洁化生产,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加强绿色环保产品研发,使我国鞋类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法规和标准建设 篇2
城市照明工程设计标准和规范方面(1)《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6;(2)《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3)《灯具 第一部分:一般要求与试验》中的室外灯具部分GB700.1-2007;(4)《道路与街路照明灯具安全要求》GB7000.5-2005;(5)《灯具 第2-20部分:特殊要求 灯串》GB7000.9-2008;
(6)《灯具 第2-18部分:特殊要求
游泳池和类似场所使用灯具》GB7000.218-2008;(7)《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8)《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012;(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2006.城市照明工程法规方面(1)本城市的建设总体规划;(2)本城市的城市照明专项规划:(3)本城市市容环境工程规定;(4)本城市的夜景照明管理办法等;
法规和标准建设 篇3
1 基本概念
1) 节约能源 ( 以下简称节能) 。《节约能法》中确定的定义是指加强用能管理, 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 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 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可见, 用能管理是节能的一个主要手段。而管理的强有力手段必须要用法律法规标准作保障。
2)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和构筑物施工及过程中, 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的条件下, 尽可能降低能耗[2]。推进建筑节能是一项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国战略的重要工作, 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3) 建筑节能设计。是指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 合理使用能源, 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建筑能耗增加的前提下, 实现建筑节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建筑节能设计的理念应是工程设计人员首先要考虑的问题[3]。
2 建设进程
我国建筑节能及其设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在没有出台相应法律的情况下, 制定标准, 实际应用, 再依照颁布的法律, 结合实践, 制定条例、规范和修 ( 制) 订标准。
为便于叙述, 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 1986 年—1995 年。1986 年建设部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该标准的颁布与实施, 在我国的民用建筑节能方面, 对于降低建筑能耗起到积极的保障性作用, 为我国进一步深入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5 年对该标准进行修订。对专业性内容进一步细化。1993 年建设部制定了GB 50198—93 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 扩大了建筑节能设计工作范围。1995 年建设部颁布了《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 年规划》。规划中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法规体系, 为此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第二阶段: 1996 年—2005 年。1996 年、1997 年建设部分别发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1996 年—2010 年建设技术政策》。除了要加强建筑节能技术设计的工作, 还要加强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 要求加速制定各项建筑节能标准, 逐步配套成为系列。
1998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 以下简称《节能法》)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 以下简称《建筑法》) , 表明国家对降低建筑能耗工作提升到法律层面, 对依法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07 年修订的《节能法》将建筑节能单列一节, 进一步表明国家把建筑节能提升到相当高度。2000 年建设部依照上述两部法律, 制定《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明确规定设计单位应当依据建设单位的委托以及节能的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 以保证建筑节能设计质量。
在此阶段, 还制定了JGJ 134—2001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系列标准。
第三阶段: 2006 年—2015 年。2006 年3 月14 日, 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决议”中, 首次提到“建筑节能”并列为节能重点工程之一, 成为建筑节能及其设计的政策性依据, 为更好的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保障。
此阶段, 建设部将原有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全面修订。分别形成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使之更为标准化、科学化和更具有可操作性。
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范建筑节能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2015 年住建部组织制定GB/T 51140—2015 建筑节能基本术语标准, 是对20 年来使用的建筑节能术语的总结, 实现了建筑节能术语的标准化。
自1986 年起, 国家和建设部等主管部门制定与修订了一系列与建筑节能相关的条例、规范、办法和标准。以此同时, 各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也都相继制定本区域内的规范、办法和标准, 以及规范性文件[4]。由此自上而下的构成我国一套较为完整的包括建筑节能设计在内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保障建筑节能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20 年来我国一直在开展对建筑节能设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并已自成体系。文献[5]全面收录了现行的与建筑节能相关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规范共计132 个。文献[6]收录了截止2014 年12 月底前发布现行有效的标准共44 项。有利于建筑节能设计人员的使用与查询。
这套体系也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7]。
建筑节能设计相关部分法律法规和标准示例见表1, 表2。
3 建议
综上所述, 我国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较为完善。但是在具体实践中[8]我国现有的涉及建筑节能方面的法律仅有《节能法》和《建筑法》。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建筑节能法》或《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该两部法律都是从宏观角度对建筑节能加以规范, 缺乏对建筑节能工作提供具体可行的法律依据。
降低建筑能耗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 建筑节能及其设计必须用法律法规标准来作保障。就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仍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制定与《节能法》《建筑法》等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更好的树立起建筑节能设计的法律地位, 以确实做到有法可依。
2) 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设计监督管理法规规范标准, 强化对建筑节能设计单位及其人员的监督管理, 促使法律法规标准落到实处。
摘要:解释了节约能源、建筑节能以及建筑节能设计的概念, 阐述了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进程, 并提出了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建议, 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裴中良.阐述建筑设计与建筑节能[J].中国低碳经济网, 2012 (6) :21.
[2]王佳伟.节能建筑设计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建筑知识 (学术刊) , 2014 (8) :36.
[3]王颖.建筑节能技术与施工实用手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2.
[4]齐锦程.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推动建筑节能深入发展[J].山西建筑, 2006, 32 (10) :217-218.
[5]中国建筑出版社.建筑节能标准规范汇编[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8.
[6]中国标准出版社.建筑节能常用标准汇编[M].第3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5.
[7]韩轩.建筑节能设计与材料选用手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2:10.
法规和标准建设 篇4
1.工程建设标准的分类
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又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1)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要点包括: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范围和程序、发布主体和编号规则、复审周期以及修订条件。
(2)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包括: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制定的范围、程序和主体,与国家标准之间的效力关系,复审周期和修订程序。
(3)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和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包括:制定的条件、适用范围、程序和主体,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之间的效力关系及其处理原则。工程建设企业标准一般包括的种类。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效力关系,国家对制定企业标准的宗旨。标准、规范、规程概念的统称及内涵的区别。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我国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其中,()又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A.国家标准、地方标准
B.行业标准、企业标准
C.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D.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点击【二级建造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jzs2?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精选考点完整版 ②教材变化剖析 ③真题答案及解析 ④全套试听视频 ⑤复习记忆法 ⑥练习题汇总 ⑦真题解析直播课 ⑧入门基础课程 ⑨备考计划视频 2.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
A.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是否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B.工程项目采用的材料、设备是否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C.工程技术人员是否熟悉、掌握强制性标准.D.工程项目技术人员的劳动合同
E.工程项目采用的导则、指南、手册、计算机软件的内容是否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的规定
我国法律规定,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是指直接涉及工程质量、安全、卫生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建设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建筑设计单位或者建筑施工企业违反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不得明示或者暗示设计单位或者施工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勘察、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设计;对建设单位违反规定提出的降低工程质量的要求,应当予以拒绝。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不得偷工减料;必须按照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商品混凝土进行检验,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对建设单位违反规定提出的降低工程质量的要求,应当予以拒绝。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照有关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对承包单位的施工质量等方面实施监督。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监督管理工作。点击【二级建造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jzs2?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精选考点完整版 ②教材变化剖析 ③真题答案及解析 ④全套试听视频 ⑤复习记忆法 ⑥练习题汇总 ⑦真题解析直播课 ⑧入门基础课程 ⑨备考计划视频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职能分工负责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监督管理工作。
3.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根据《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将视情节轻重,给予责令改正,处以规定额度的罚款,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等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下列工程建设标准条文中,经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后,可作为强制性条文的有()。
A.直接涉及国家主权的条文
B.直接涉及人体健康的条文
C.直接涉及环境保护的条文
D.直接涉及公共利益的条文
E.直接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条文
4.根据《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是指直接涉及工程()等方面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A.质量
B.安全
C.卫生
点击【二级建造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jzs2?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精选考点完整版 ②教材变化剖析 ③真题答案及解析 ④全套试听视频 ⑤复习记忆法 ⑥练习题汇总 ⑦真题解析直播课 ⑧入门基础课程 ⑨备考计划视频 D.市容市貌
E.环境保护
同步练习答案
1.C2.ABCE3.BCDE 4.ABCE 合格分数线虽然各省份都提高了,但对于正在备考二级建造师的考生来说也未必是坏消息,毕竟你正在考的证书即将成为全国追捧的证书。所以定好学习计划,尽快备考吧,今年没有通过的考生也不要气馁,!二级建造师施工管理考点:施工合同索赔专项。索赔近三年分值在12分左右,是占分比较多的考点。而索赔问题考点的难点在于工期索赔、费用索赔。
二级建造师复习资料:二级建造师考试考点-学尔森
提供二级建造师考试辅导资料、复习笔记、讲义等内容。欢迎广大考生访问学尔森二级建造师考试网,获取更多关于二级建造师考试的信息。
法规和标准建设 篇5
附录A ISO和IEC标准支持不同行业的法规制定工作的实例
在一些行业中,有充足理由激励人们在国际层面上争取法规制定的主动权。这可能是因为特定行业在国际上的贸易量极大所致。制定国际层面法规是为使许多国家将其采用为本国家的法规。下面给出I S O和I E C标准被用于支持这类国际法规框架的方法实例。尽管本附录重点放在国际法规的起草上,但是强调I S O和I E C标准同样有利于支持国家法规,这一点也很重要。是否在国家层面上使用这些标准与国际法规制定活动无关。
A.1危险物质的运输
本部分提供在法规中成功地使用I S O标准的实例。这种成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起草法规建议书期间有I S O技术委员会的代表参加。另一个重要特征是, 起草的建议书涉及健康和安全问题,所以在这些标准中需要非常高的置信度。因此,管理机构制定一种机制,在引用之前检查每个标准的合适程度。这一实例示出如何清楚地表示法规的需求,才可对I S O标准进行修订和改进。
谁参与其中?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的危险物质运输专家委员会是国际法规制定专家总论坛,负责协调不同国家危险物质安全运输的要求。该论坛由来自国家政府部门专家组成。
ISO/TC58 (汽缸) 负责制定有关汽缸及其附件制造和使用特性方面的标准。
ISO/TC220 (低温阀) 负责制冷液化气体的安全贮存和运输所需要的容器的标准。
本领域如何实现法规制定上的合作?
U N危险物质运输方面的建议书规定了对危险物质运输的国际要求,其目的是尽可能防止发生人身和财产事故和对环境的损害。这些工作委托给与起草危险物质法规有关的政府和国际组织。
U N建议书包括一个重要部分,有关压力容器、液化气罐和气筒的结构和测试的要求。在整个这部分中许多处引用了I S O/T C 5 8和I S O/T C 2 2 0制定的标准。这一点的实现是由于在起草U N建议书时保证了有效地代表I S O技术委员会。
由于涉及健康和安全的关键因素,每个标准的适合性都放在U N专家特别会议上进行评价,同时有来自I S O技术委员会的代表参加评价。如果确实认为I S O工作是不满意的,I S O标准则被拒绝。之后,I S O技术委员会可根据情况对该标准进行修订和改进。
应当补充说明U N委员会已经采纳了只引用出版的I S O标准的政策。他们还希望在制定期间收到这些标准草案。这样做使他们能够提交评论意见,有助于避免拒收出版的I S O标准,以免延长法规制定过程。
A.2医疗器械
其产品范围从可植入的心脏起搏器到注射器,从关节替换植入件到轮椅的医疗器械行业都在快速发展并被严格规范。在促使医疗器械技术快速发展中标准起到重要作用,满足公众和管理机构的期望:即医疗器械具有预定的安全性和预定的性能。
关键特征是:
●承认标准是医疗器械的法规基础设施的关键要素:标准不是强制性的,但是它们提供符合某些法规要求的根据;
●管理机构与医疗器械制造商和用户一起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
●ISO/IEC与其他医疗器械标准制定机构密切合作。
谁参与其中?
全球协调任务组 (G H T F) 本身不是法规制定机构。它是以促进法规要求与实践的国际融合为目的的国家管理机构和行业代表论坛。特别是,G H T F的目的是提升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性能,以鼓励技术创新,促进国际贸易并起到信息交流论坛的作用,正在制定医疗器械法规体系的国家可通过论坛从那些已建立体系的国家的经验中受益。通过制定指南性文件和推荐的程序达到它的目的,制定指南性文件和推荐的程序是为了使其成员的医疗器械法规体系融合在一起。
G H T F的参与者包括医疗器械管理机构和来自各国和区域具有医疗器械法规方面经验的工业代表。G H T F成员包括来自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亚的代表。
一些I S O和I E C技术委员会积极制定在医疗器械法规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标准。这些技术委员会包括:
ISO/TC121 (麻醉设备和呼吸设备);
ISO/TC150 (外科植入物);
ISO/TC194 (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
ISO/TC198 (保健产品的消毒);
ISO/TC210 (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和相应的一般情况);
C E I/C E 6 2(医疗器械实践中的医疗设备)。
本领域如何实现法规制定上的合作?
I S O作为联络机构与G H T F合作,以确保全面地协调各种活动。因此,I S O可以参加G H T F指导委员会的开放性会议。
另外,一些特别研究组 (S G s) 和一些I S O技术委员会已签订了谅解备忘录。
I S O/T C 2 1 0和G H T F起草并一致通过了一项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确定了在彼此的合作中每个组织的职责,以使医疗器械领域达到标准化和协调一致。
I S O/T C 2 1 0在质量管理体系方面同G H T F S G 3建立了非常成功且积极的联络。ISO/TC210/WG1 (医疗器械质量体系的应用) 的召集人被指定为技术专家参加了G H T F S G 3的几个项目。G H T F S G 3的成员被邀请参加I S O/T C 2 1 0及其工作组的会议。I S O 1 3 4 8 5一正式出版就被G H T F正式承认为适合于医疗器械领域管理目的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ISO 13485已经被澳大利亚、欧洲和加拿大的管理机构完全接受为证明符合医疗器械指令中有关要求的一种方法,这些要求包括:在澳大利亚和欧盟的合格评定相关要求以及在加拿大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管理要求。同样,日本和美国的医疗器械管理机构也已经将他们的要求按ISO 13485进行调整。
另外,I S O/T C 2 1 0-I E C/S C 6 2 A J W G 1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应用) 的专家成员也作为技术专家参加G H T F S G 3制定G H T F指南文件 (质量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原则的应用和活动)。
除了I S O/T C 2 1 0在有关医疗器械基本方面的工作以外,其他的技术委员会,包括上面列举的技术委员会,已经制定了领域广泛的产品和过程标准,这些标准都得到了有责任确保医疗器械安全和性能的管理机构的广泛认可和认同。
I S O/T C 1 9 4和G H T F已经起草并一致通过了一项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确定了在彼此的合作中每个组织的职责。这种合作方向是在医疗器械领域内实现标准化和协调一致,与第五研究组的工作尤其相关,这将促进对医疗器械的临床安全和性能证据的管理要求方面的融合。
已经证明了这些联合努力非常成功地汇集了两个组织成员的专长,避免了重复的工作。
A.3道路车辆
自从管理机构第一次认识到汽车的特性能够引起交通事故以来,世界范围内协调道路车辆法规的工作已经进行了50多年了。从开始就与ISO进行了合作,ISO工作方法和I S O产品标准的技术质量得到了参与到这项工作的管理机构的赞赏。123个欧洲经济委员会 (ECE) 法规是有关车辆的法规,其中5 6个E C E法规引用了I S O标准(总共引用了135个ISO标准)。
谁参与其中?
UN/ECE第29工作组 (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 ,该工作组在车辆及其部件的主动安全性 (碰撞避让) 、车辆及其部件的被动安全性 (碰撞承受) 、环境考虑 (涉及环境污染、噪音干扰和节省能量) 、通常安全性考虑 (挡风玻璃刷和清洁器、调节装置和显示器、玻璃窗) 和特殊的技术考虑等方面,制定了全世界范围的控制车辆特性法规。
六个W P 2 9下属工作组中的一个工作组制定了新的法规及修改单,主要关于照明和光信号、刹车和运行装置、被动安全性、污染和能量、噪声和常规安全性问题。
ISO/TC22 (道路车辆) 处理有关兼容性、互换性和安全性的标准化问题,它还特别引用了用来评价道路车辆及其设备、系统和部件的性能、术语和测试程序。所有的车辆结构技术范围都由I S O/T C 2 2的2 3个积极的分委员会之一予以考虑。I S O/T C 2 2的结构和W P 2 9的结构相似,都具有主动和被动安全性、环境保护及其他领域,例如电气和人机界面等业务范围。
本领域如何实现法规制定上的合作?
ISO/TC22有大量标准 (已出版的有600个) 提供了测试方法、测量方法、术语及互换性要求。从一开始,在WP29会议上就有I S O/T C 2 2代表参加。两个组织都试图避免工作上的重复。W P 2 9向I S O提出了一些道路车辆领域的需求,I S O/T C 2 2通过制定1 3 5个被E C E法规引用的I S O标准中的一部分来满足这一需求。另外,除W P 2 9会议之外,本领域专家还参加I S O会议。
A.4食品
I S O标准在食品工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目的是为了贸易和确保食品消费安全。食品安全很明显是严格规范的领域,食品管理机构国际论坛 (Codex) 与I S O/T C 3 4食品之间的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
谁参与其中?
C o d e x和I S O的活动是相互补充的。
C o d e x作为政府组织制定文件,以帮助政府执行保护它的居民免受食品消费引发的健康危害方面的法定和管理任务。I S O作为非政府组织制定测试方法标准,以帮助整个食品链的利益相关方满足法定和管理要求以及这些产品的消费者的要求。
本领域如何实现法规制定上的合作?
C o d e x分析和取样方法委员会承认来自各标准制定机构的分析和测试方法,以及下面来自C o d e x商品委员会的相关建议书。在牛奶和奶制品领域,ISO/TC34/SC35(食品—牛奶和奶制品) 和国际奶制品联盟 (IDF) 共同制定了分析方法并联合出版。大多数分析方法都得到了C o d e x分析和取样方法委员会认可。I S O/T C 3 4/S C 9 (食品的生物学) 的几种分析方法也已经得到该委员会认可,同时它还认可I S O/T C 3 4/S C 4 (食品—谷类食品和豆类食品) 和I S O/TC34/SC11 (食品—动植物油脂的标准) 。目前,有100多个I S O/T C 3 4的标准被C o d e x认可作为官方测试方法。
2005年,ISO/TC34出版了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它是基于类似于ISO 9001:2000详述的方法和Codex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 (H A C C P) 体系制定的。H A C C P体系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但是在不同国家以不同的方法执行。另外,零售组织也针对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审核制定了文件 (英国零售集团和国际食品标准),其中可能包括H A C C P的要求。ISO 22000有助于明确和协调目前的形势。在制定ISO2 2 0 0 0中C o d e x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ISO/TC34还在研制ISO 22005《饲料和食品链的可追溯性体系设计和实施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可追溯性是一个重要的要求。该标准的目的是对C o d e x有关可追溯性工作进行补充,因为它对适合体系的设计进行了解释性说明。
A.5无线电业务
I E C/C I S P R (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 负责保护无线电业务和推进无线电干扰方面的国际协议。国际层面的贸易便利化已经成为C I S P R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它覆盖了保护无线电接收免受干扰源干扰的一系列的产品和系统,例如,所有类型的电器;点火系统;电力供应系统;工业、科学和电子医疗频射放电装置;声音和电视的广播接收机和信息技术设备。
谁参与其中?
C I S P R由来自许多领域的专家组成,包括无线电管理机构、测试中心、制造商、许多I E C和I S O委员会联络成员以及国际组织,例如欧洲邮政和电信会议 (C E P T) 和国际电信联盟 (ITU)。
本领域如何实现法规制定上的合作?
事实上,所有国家都是ITU成员国,因此,都有责任保护无线电业务的接收不受干扰。由于电子电气产品种类繁多,需要确保各种产品的信号发送不会对无线电接收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C I S P R产品标准中使用的限值通常以某种形式普遍使用,以确保产品具有可接受的辐射水平。所以,尽管I E C标准通常作为自愿性标准起草,但几乎所有C I S P R标准都以某种形式包含在世界主要市场的国家立法中。C I S P R标准的成功在于C I S P R成员众多,且考虑了各方利益。然而,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无线电业务不断变化,要保持CISPR标准的有效和适用则是持续不断的挑战。
A.6铁路
IEC/TC9 (铁路电气设备和系统) 负责用于铁路的电气设备和系统的国际标准化, 包括机车车辆、固定设备和铁路运行管理体系及它们之间的接口和生态环境。I E C/T C 9标准不仅包括铁路网,还包括城市运输网,包括地铁、电车、无轨电车和全自动化运输系统。这些标准涉及系统、组件和软件;处理电气、电子和机械方面的问题,后者限于依赖于电的因素的项目。这些标准处理电源组件的机电和电子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处理电子硬件和软件组件的问题。
谁参与其中?
随着乘客和环境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需要制定更严格的用于世界范围的法规。国际铁路联盟 (UIC) 和国际公共运输协会 (UITP) 一直保持密切联系。通过这种合作,制定出了世界范围的各种解决方案,以满足设计需求和管理要求。其中的典型例子包括:信号或控制指令系统的安全、E M C、牵引电路的保护规定、R A M S规则和方法、自动引导运输系统的设计,更一般地说,确保每个城镇系统安全的总体概念。
本领域如何实现法规制定上的合作?
与铁路发展有关的主要区域 (如欧洲、加拿大和远东) 的相关工业及设计者密切且积极地关注着这些发展。由于确认了在世界范围内对规范和标准需求,就产生技术合作、铁路系统的相关性和互操作性。IEC/TC9未来的优先项目计划强调了城市运输越来越重要,确定了对标准化的需求,以避免对世界每一个新的地铁系统重复创建新的高成本解决方案。
A.7船舶和海运技术
无论在组织/公司层面,还是在个体层面,管理机构在确定影响安全设备、安全保障和环境相关的标准和要求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船舶和海运领域提供了一个在管理机构与I S O和I E C技术委员会相互间保持适当联系的一段时期内取得效果的良好例子。
从这个例子可以得出,当讨论标准如何帮助确保该领域实现国际上统一时,管理机构可以持续得到I S O和I E C技术委员会的建议以及他们的工作信息。这是积极利用I S O和I E C与其他组织联系的途径的很好的例子,这种联系途径需要长期承诺、密切合作以及政治敏感性。
谁参与其中?
国际海事组织 (IMO) 为政府间在国际贸易所有影响海运的技术问题有关的政府法规和惯例领域的合作,提供了一个论坛和框架。它鼓励和促进对标准的普遍采用,这些标准支持有关海事安全、安全保障、航海效率及对船舶造成的污染的预防和控制等方面的国际协议。
ISO/TC8 (船舶及海运技术) 负责ISO造船和船舶运行用的设计、建筑、结构件、装备零部件、设备、方法及技术和航海环境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包括海洋船舶、内河航行船舶、海上建筑、船舶靠岸接口以及其他符合I M O的要求的所有海上建筑。I S O/T C 8也是负责与供应链安全保障相关事务的主要技术委员会。
IEC/TC18 (船用及海上移动和固定设备用电气装置) 负责船用及海上移动和固定设备用电气装置。它的标准组成了对海上生命安全国际公约要求的实际解释的规则。I E C/T C 1 8标准通过指出额定值、类型、尺寸、材料、质量和测试方法的IEC标准促进零部件的可交换性,便利了设备的选择和采购,这些设备包括能量、信号和数据传输电缆。
I E C/T C 8 0 (海上导航与无线电通信设备及系统)负责制定应用电工、电子、电声、电光和数据处理技术的海上导航和无线电通信设备和系统的标准。I M O或其他管理机构请求制定的标准通常是I M O将用来作为I M O决议的说明。由I E C/T C 8 0制定的一组船载设备必须与所有I M O签约国的海岸导航一致,从而确保船可以在他们的水域上航行。I E C/T C 8 0还规定其他国际机构提出的要求,例如国际灯塔权威协会(IALA),尤其应提到自动识别系统(AIS)和其他需要与海运系统保持一致的系统。
本领域如何实现法规制定上的合作?
通过确保相互派代表出席对方的会议以及几乎不间断的口头和电子交流,这些机构已经保证了标准反映了管理机构的需求,避免了多余的重复性工作。除了确保相互派代表出席对方的会议之外,本领域还采取了有效措施来促进在法规中使用标准。
当某些工作项目被认为是I S O/T C 8、I E C/T C 1 8、I E C/T C 8 0和I M O共同感兴趣的项目时,这些项目或由I M O提出,或由技术委员会本身提出。这些相互的兴趣点记录在ISO/TC8 (www.iso.org/tc8) 业务计划的附录以及IEC/TC18和IEC/TC80 (www.iec.ch) 的战略政策声明中。I M O通过向I S O和I E C提交一系列的请求确认了它的兴趣点。I S O和I E C的很多标准和规范已成为I M O相关管理工作使用的相关文件。
作为一个其成员由国家政府组成的国际管理机构,I M O有能力通过这些代表规定和定义它在各个层次上的要求。通过提供行业输入和促进为执行I M O要求提供便利,I S O和I E C在节省I M O有限的资源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使I M O能够对性能要求给予最大关注,并能够引用像I S O和I E C这样的非政府组织的技术工作。因此,这种关系是建立在长期信赖和信心的基础上。它需要在早期就认识到I M O的利益,并适时做出反应,以满足它和行业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这种富有成效的工作关系、相互信赖和尊重是基于多年的深入理解。I S O/T C 8、I E C/T C 1 8和I E C/T C 8 0已经证明,标准可以在几个月内制定出来,而不是几年。这使得I S O和I E C成为了I M O的具有吸引力的伙伴。
法规和标准建设 篇6
我国目前的灾害管理体制存在明显的脆弱性,难以安全、有效地应对各种严重灾害的袭击。应当改革城市灾害管理体制,实施城市灾害综合管理,增强城市抗灾救灾能力。
1 我国城市灾害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灾害管理机构职能分散
我国城市综合防灾工作具体是通过各部门防灾体系实现的。在抗震减灾方面,我国形成了以中国地震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主导的抗震防灾防御和预警体系以及应急管理体系;在防火方面,在公安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合作下,于我国城市内初步建立了火灾预防体系;在防洪减灾方面,我国逐步建立了常规防洪工程体系以及水情、灾情、工情评价体系和洪水灾害保障体系;在气象方面,以国家气象局与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和协调,形成了城乡气象预警和应急抢险体系[1]。通过这些体系所发挥的作用,为我国城市综合防灾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是,在各灾种分散管理的体制下,由于涉及灾害管理的部门众多,部分管理职能分工发生交叉。抗灾救灾各个环节(防灾、减灾、备灾、紧急响应与救援、灾后恢复与重建)之间的有机衔接,各管理部门的协作协调,特别是横向跨部门的协调存在较大的难度。
另外,在分散的管理体制下,城市抗灾救灾资源按照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或不同的灾种分别储备和配置,致使抗灾救灾资源储备与配置不合理。
1.2 城市防灾法律体系不完善
首先,法律体系中缺乏能指导综合防灾减灾全局工作的基本的法律法规。特别是还没有一部综合性的灾害管理的基本法律,致使“分灾种,分部门的灾害管理模式”的改革和综合防灾重大决策的实施至今缺少法律依据;其次,不同部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制定的法律法规缺乏整体性,造成法律条文上的重复、矛盾和执行上的不协调;最后,防灾减灾领域中许多需要法律调整的问题无法可依,用政策和行政手段代替法律的功能[3]。
1.3 城市防灾标准体系不健全
标准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依据和准则。在城市综合防灾管理工作中,要做到有章可循,必须完善标准,并形成标准体系。在城市防灾方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城乡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筑部分)城镇与工程防灾专业标准体系为主,城乡规划专业、城镇公共交通专业、给水排水专业等专业标准中防灾内容为辅的城市防灾标准体系框架。
城镇与工程防灾专业标准体系分为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3个层次。按照《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城乡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筑部分)2003年版统计,已颁布实施的基础标准有5项,通用标准有10项,专用标准有12项,另有相关抗震减灾部分专用标准16项[4]。该体系框架中,涉及地震灾害53项,洪涝灾害4项,火灾3项,防雷击、抗风、边坡工程以及工程防灾、综合防灾、城市轨道交通、抗风雪雷击各一项。
显然该体系框架是以抗震为主,防洪、防火为辅,并兼顾抗风、雪、雷击以及滑坡、交通灾害、综合防灾等。体系框架中尚未涉及的灾种有暴雨、海啸、冰冻、技术灾害、恐怖袭击等。城镇与工程防灾专业标准体系的标准进入《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只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建筑防雷击设计规范》等少数几个标准。
虽然初步形成了城市防灾的标准体系框架,但是该体系还不健全,存在如下问题:1)体系没有强调综合防灾,而且覆盖的灾种不全,没有涉及暴雨、海啸、冰冻、技术灾害、恐怖袭击等非传统灾害;2)体系中标准的数量较少,而且大多为工程设计层次的专用标准,这些标准也没有形成一个相互协调工作的体系;3)体系中的标准被《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引用的很少,这和城镇与工程防灾专业标准体系的地位与作用不相称。
2 城市灾害综合管理的对策
2.1 建立一元化的城市灾害综合管理机构
世界上防灾领域的发达国家相继成立了灾害综合管理机构。如美国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日本的中央防灾会议,俄罗斯的紧急事务部,澳大利亚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等。尽管这些国家的灾害综合管理机构名称各异,功能也未必相同,但都力求通过组织与功能的整合、重组,实现各级政府灾害管理的联系与整合。上述灾害综合管理机构的特点是:整合政府各部门与各级政府的灾害管理计划与行动,扩大各级政府抗灾减灾资源的综合利用;强调灾害管理的长期性、持续性、有效性;既管理自然灾害,也管理人为灾害;既管理防灾、减灾、备灾,也管理紧急响应与救援、恢复与重建,实施抗灾救灾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管理。
我国应当吸取国外灾害综合管理的经验教训,把健全防灾组织管理机构作为我国综合防灾的重要基础工作。整合国家各部委的抗灾救灾机构及其功能,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常设的国家灾害综合管理的专门机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所属的市、县设立相应的机构,形成纵向的各级领导机构,综合管理各种灾害。
2.2 建立完备的综合防灾法律体系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综合性的指导防灾减灾工程全局的基本法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日本的《灾害对策法》、美国的《灾害救济法》和土耳其的《自然灾害法》。我国迫切需要制定综合性基础性的“防灾基本法”,并以此作为建立其他防灾减灾法规的基础和指导减灾活动的纲领。完善防灾减灾领域法律体系,还应加速灾后救助、灾后重建、救灾财政金融措施[3]等方面的立法工作,使综合防灾的各个环节、各项灾种都有法可依。此外,对现有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中涉及的同一类型的问题,进行协调统一。
2.3 构建和充实城市综合防灾标准体系
缺乏完善的城市综合防灾标准体系,不仅影响城市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标准化的改革与发展,而且使城市综合防灾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基础和保障。构建城市综合防灾标准体系应从我国安全与防灾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出发,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防灾救灾、应急、灾后重建等灾害管理的各个环节。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标准体系需要突破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单灾种防御格局,在充实综合防灾标准体系的单项防灾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不仅涉及洪水、地震、地质、海洋等传统自然灾害,并且包括火灾、爆炸、暴雨、冰冻、恐怖袭击、城市拥挤、温室效应、环境污染、传染病等非传统灾害的综合标准。
3 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在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的作用与功能越来越重要,民众对城市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并没有减轻,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城市防灾的管理能力。面对城市灾害背景和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设立城市灾害综合管理机构,建立完备的综合防灾法律体系和构建城市综合防灾标准体系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苏经宇,王志涛,马东辉,等.推进我国城市建设综合防灾的若干建议[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3):114-117.
[2]苏幼坡.城市灾害避难与避难疏散场所[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宋波,黄世敏.图说地震灾害与减灾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法规和标准建设 篇7
饮用水源保护问题是关系我国饮用水安全的核心问题之一, 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与监测, 是确保供水系统安全的关键环节。据统计, 我国现有各类饮用水源地3 100个, 相应划定了5 716个饮用水源保护区。为了保证饮用水源地安全,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等。全国各地也依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针对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划分了一级、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的范围, 颁布了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农村或村镇供水一般是参照执行, 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与监测的规范标准。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大力推进, 实践中迫切需要制定《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与监测技术规程》标准。
2 饮用水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
目前, 我国与饮用水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地下水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 这些标准基本都涉及到饮用水源保护的相关内容。
2.1 相关的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二十条规定“兴建水工程或者其他建设项目, 对原有灌溉用水、供水水源或者航道水量有不利影响的, 建设单位应当采取补救或者予以补偿。”而2002年颁布的修订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除了包含上述条款外, 还专门列出了针对饮用水源保护的3个条款:“第三十三条 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并采取措施, 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 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第三十四条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和“第六十七条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恢复原状;逾期不拆除、不恢复原状的, 强行拆除、恢复原状, 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 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合理利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共有5个条款与饮用水源保护有关, 即“第四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七条和第四十九条”, 主要内容为:“第四条”明确了相关政府部门在饮用水源保护的职能;“第十九条”规定了城市污水应当集中处理, 把保护城市饮用水源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第二十条”要求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 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其他等级保护区, 并列出了在饮用水源保护内的几种禁止行为;“第二十一条”提出了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情况下采取的紧急措施;“第二十七条”规定了在饮用水源保护区不得设置排污口;“第四十九条”明确了违反以上相应条款的法律责任。
(4)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1989年颁布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是主要针对集中式供水的饮用水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 分六章、二十七条:“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防护”、“第三章 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防护”、“第四章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五章 奖励与惩罚”、“第六章 附则”。主要内容为:规定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般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必要时可增设准保护区, 各级保护区应有明确的地理界线;提出了各级保护区划分的方法和保护内的水质标准以及必须遵守的规定;制定了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和监督管理措施以及应对突发性事故的措施;根据执行本规定的情况, 提出了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
(5)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1997年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饮用水水源地必须设置水源保护区。保护区内严禁修建任何可能危害水源水质卫生的设施及一切有碍水源水质卫生的行为”;第十七条规定“新建、改建、扩建集中式供水项目时, 当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做好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 并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的水源水质监督监测和评价。”
2.2 相关的技术标准
(1)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1993年实施的《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主要内容为:①提出了生活饮用水水源的水质指标、水质分级、标准限值、水质检验以及标准的监督执行;②说明了此标准适用于城乡集中式生活饮用水的水源水质 (包括各单位自备生活饮用水的水源) , 分散式生活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参照使用此标准。此标准将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分为二级, 规定了两级标准的限值。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相比有4点不同:①没有将饮用水水源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别进行规定;②没有将水质指标分为基本项目、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③限值标准等于或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相应级别的限制标准;④水质检验方法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卫生部颁布执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中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 其编制说明实质是对1985年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国家标准的修订, 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未予承认, 目前仅仅是在卫生系统内部通用。与1985年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相比, 《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规定了法定的饮用水水源的水质“法定的量的限值”共122项, 新增水源水有害物质检测项目64项, 标准限值要求有所提高。
2007年7月1日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作为替代1985年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此标准涉及到对饮用水水源水质的规定有:“5.1 采用地表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应符合GB3838要求。”、“5.2 采用地下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应符合GB/T14848要求。”, 依据此标准的适用范围, 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也应执行此规定。
(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002年实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了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要分别达到其规定的Ⅱ类和Ⅲ类水质标准, 并且将水质指标分为基本项目、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三大类及规定了相应指标的检验方法。除此之外, 还规定了如果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质超标, 则经自来水净化处理后, 必须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的要求。为了标准能够更好的执行,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质评价的项目作了灵活规定, 即基本项目和补充项目为必检项目, 特定项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1994年实施的《地下水质量标准》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 要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水源至少应满足其规定的Ⅲ类水质标准。
(3) 城市供水水质标准。
2005年实施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涉及到对饮用水水源水质的规定:“5.1 选用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时, 应符合GB3838的要求。选用地下水作为供水出源时, 应符合GB/T14848的要求。”、“5.2 水源水质的放射性指标, 应符合表1的规定。”、“5.3 当水源水质不符合要求时, 不宜作为供水水源。若限于条件需加以利用时, 水源水质超标项目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后, 应达到本标准的要求。”
(4)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2007年实施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是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防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 保证饮用水安全, 制订的标准。此标准适用于集中式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包括备用和规划水源地) 的划分, 农村及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可参照此标准执行。此标准主要内容有:规范的适用范围、编制依据、术语与定义、水源地划分的基本要求、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法、湖泊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方法、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保护区定界原则及编写保护区划分技术文件的基本要求和计算可参考选用的水质模型等。
2.3 已有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特点分析
总结上述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目前已有成果的特点为:①明确了有关政府部门在饮用水源保护中的职能;②规定了各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③制定了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④制定了各级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措施。
根据目前有关饮用水源保护的法律法规现状和实际执行效果, 总体看来, 与农村饮用水源的稀缺性、污染的严重性和保护的迫切性相比, 仍显得十分不足, 为使我国农村饮用水源安全保护达到国际标准, 必须加强我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法律调控;同时, 针对缺乏分散式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标准和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大多还只是参照现有标准中个别条款来执行的现状, 为了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安全, 急需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 并制定专门针对农村的饮用水源地保护技术标准。
3 饮用水源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目前, 我国与饮用水源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地下水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水环境监测规范》、《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和《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这些标准都或多或少涉及到饮用水源监测的相关内容。
3.1 相关的法律法规
200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 发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 或者水功能区的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的要求的, 应当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 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 制定监测规范, 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 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
3.2 相关的技术标准
(1) 水环境监测规范。
1998年实施的《水环境监测规范》中涉及到与生活饮用水源相关的内容有:①地表供水水源地、水源型地方病发病区和城市主要地表供水水源地上游1 000 m处应布设断面;②地表供水水源地采样频次每年不得少于12次, 采样时间根据具体要求确定;③地下水供水水源地区和饮水型地方病 (如高氟病) 高发地区应布设采样井;④平原 (含盆地) 地区地下水采样井布设密度一般为1眼/ (200 km2) , 重要水源地或污染严重地区可适当加密;⑤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区每月采样一次;⑥水源保护区应布设生物监测的采样垂线 (点) 。
(2) 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2000年实施的《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主要内容包括: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采样技术、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数理统计、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评价和资料整编等。由于在该标准中将农用水源定义为“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排污、沟渠等, 对农田进行灌溉的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及农村畜禽饮用水源和农村水产养殖用水水源”, 因此该标准中并无直接针对农村生活饮用水源的监测方法。
(3)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2003年实施的《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主要内容包括:地表水监测的布点与采样、污水监测的布点与采样、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流域监测、建设项目污水处理设施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应急监测、监测数据整理、处理与上报、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和资料整编等。其中, 专门针对饮用水源的规定有:①饮用水源地的监测断面每月至少采样一次;②饮用水源保护区或饮用水源的江河除监测常规项目 (该标准中的表6-1) 外, 必须注意剧毒和“三致”有毒化学品的监测;③规定了洪水期和退水期要对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进行监测及其具体的监测方法。
(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2004年实施的《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监测点网设计、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现场监测、样品管理、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实验室分析及质量控制和资料整编等。其中, 专门针对生活饮用水源, 还规定了特殊选测项目应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中的规定的项目选取。
(5) 其他相关的技术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中6.1-6.5规定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监测项目、监测点的设置及检验方法;《地下水质量标准》要求各地区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 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2次 (丰、苦水期) , 水质项目分析方法采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标准, 同时还规定了监测项目和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了地表水水质监测的采样点、监测频率应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 还规定了水质项目的分析方法优先选用该标准列出的方法, 也可采用ISO方法体系等其它等效分析方法, 但须进行适用性检验;《城市供水水质标准》规定:①地表水水源水质监测应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有关规定执行, 地下水水源水质监测应按《地下水质量标准》有关规定执行;②规定了水源水的采样点布置、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③规定了水质的检验方法应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等标准执行, 也可采用其他等效分析方法, 但应进行适用性检验。
3.3 已有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特点分析
总结上述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目前主要成果包括:①要求相关部门应加强饮用水源地监测, 建立监测制度, 制定监测规范;②提出了饮用水源地监测断面的布设方法和监测频率;③规定了饮用水源地的监测项目及其分析方法;④提出了样品的采集技术。
由此可知, 一方面我国目前与饮用水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还相当缺乏, 仅有的也只是从政策层面上作了宏观的规定;另一方面, 针对饮用水源地的监测方法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而且现有的针对饮用水源地的监测技术也不够全面和具体, 分散式及农村饮用水源地的监测标准还是空白。因此,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 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监测, 考虑到农村饮用水源地的特殊性, 应制定专门针对农村的饮用水源地监测技术标准。
4 结 语
经过多年努力, 我国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喝水难的问题, 但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得过去在农村几乎不存在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已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1,2,3,4]。目前, 农村饮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水和水质污染程度严重。据《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显示, 到2005年底我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 其中水质不达标人数高达2.27亿人。因此, 为了加强农村饮用水源的保护与监测、保障农村你饮水安全, 编制《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与监测技术规程》标准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与生活排水处理技术研究”已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与监测技术规程的编制列为课题需要完成的重要成果之一。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与监测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两方面: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技术和农村饮用水源地监测技术。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技术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的基本原则、保护区域的划分、保护措施、保护区域的监督管理和相应的法律责任;农村饮用水源地监测技术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水量监测技术和水质监测技术两方面, 其中水量监测技术包括监测断面的布设、监测频次、取水量、水量的量测、水量的划分和计算等, 水质监测技术包括监测断面的布设、监测项目及其分析方法、样品的采集技术、样品的编号、样品的运输和保存等。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应从源头抓起, 重视饮用水源地的监测与保护, 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程, 从制度上建立保证农村饮水安全的长效机制。
摘要:分别总结了与饮用水源保护及饮用水源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 这些法规及标准主要是针对城市。针对目前农村饮水安全的严峻形势, 指出了编制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与监测技术规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初步提出了编制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与监测技术规程应该包括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饮用水源保护与监测技术,标准,现状,农村
参考文献
[1]陈雷.强化措施抓好落实全面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J].中国水利, 2007, (10) :1-3.
[2]翟浩辉.保障饮水安全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J].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1) :1-2.
[3]李代鑫, 姜开鹏.坚持以人为本保障饮水安全[J].中国水利, 2007, (10) :19-22.
[4]李仰斌.采取措施努力工作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J].中国水利, 2005, (3) :30-32.
法规和标准建设 篇8
焊接作为一种先进制造技术, 在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 焊接已在许多工业部门的金属结构制造中几乎全部取代铆接。课程设计是学生适应实际生产的必要阶段。焊接工艺和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是焊接方向的集中实践环节的必修课, 是学生学习完焊接工艺和焊接结构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焊接结构设计的基本思路,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焊接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和拓展知识面, 使之得到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 为毕业设计和实际工程设计奠定基础。目前国内针对焊接专业课程设计改革主要集中在课程设计选题和课程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如重庆科技学院针对焊接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对课程设计的管理和实施进行了教学改革。佳木斯大学则将焊接结构的课程设计选题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让学生学以致用, 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满足企业对焊接工程师的需要, 哈尔滨工业大学率先对焊接专业进行改革, 把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融入到本科教学中, 培养具有国际焊接工程师资质的本科毕业生, 受到了企业的欢迎。随即南京工程学院、太原理工大学、沈阳大学、抚顺石油大学等30多所院校都积极地开展了在校学生的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工作。通过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 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深入、更系统的理解。另外, 在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中还增加了“焊接生产及应用”学习, 学生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而且还大大提高了综合利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 通过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由于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强, 培训教材的各部分内容都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 并且将相关行业的主要标准穿插其中, 进而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过程中, 除了理论培训外, 还有60学时的动手实践环节。该培训环节是基于国际最新ISO标准条件下的实训练习, 包含了实际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几种焊接工艺方法。总之, 通过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 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提高了竞争力。
我校1992年成立焊接专业, 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型焊接人才,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焊接专业一贯坚持的办学准则, 为此焊接专业除理论和实验课程外, 还设置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实践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课程联系生产实际的机会。但由于受时间、办学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课程设计环节对标准规范认识不足的问题。本文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期望通过该项改革, 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提高核心就业竞争力。
二、焊接工艺和焊接结构课程设计中存在对标准和规范的认识不足的问题
不管是焊接结构课程设计还是焊接工艺课程设计, 其实都是对标准和规范的具体应用。比如设计压力容器时, 应用的就是从GB到JB再到HG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由于历史原因, 我校任课老师多为学院派, 对工厂里规范和标准的应用缺乏充分的认识, 所以对标准和规范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这就直接导致了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 很多时候不是按照标准和规范来规范指导, 错失了教会学生学习标准和规范并与实际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本文即针对这些不足, 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改善教学效果。
三、焊接工艺和焊接结构课程设计的改革措施
针对以往不重视标准和规范情况, 本次教学改革确定一切以标准和规范为导向, 教育学生尽早学习和应用标准和规范。焊接结构的设计, 大到整体尺寸的计算, 小到一个螺栓的选择都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教导学生如何应用一整套标准体系, 以及标准之间的涵盖关系。焊接工艺、焊评、焊考也都有相应的标准, 对学生灌输一种思想, 将来的工作就是吃透标准和应用标准。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智力资源, 师资结构的合理性, 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水平, 所以做好师资队伍规划,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我院《焊接结构课程设计》和《焊接工艺课程设计》主要负责人与主讲教师为提高自己对标准和法规的理解, 在学校的支持下, 去沈阳东方钛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实践, 东方钛业安排了具有多年设计经验的王达理工程师, 对两名实习教师进行专人辅导, 模拟企业接到合同到设计完成的整个过程。在此期间两位老师在工程师的指导下, 完成了一台固定管板换热器的设计。设计过程中学会了熟练运用SW6软件进行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 并编制了SW6软件的学习课件, 并决定以后进行焊接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运用SW6软件。根据GB150和GB151等压力容器行业的标准法规, 选定了换热器的关键部件, 确定了关键尺寸, 按照设计草图在CAD上画出了正规的装配图和零件图。通过亲自动手设计、绘图, 发现了原来在教学中存在的装配图不规范、零件图不完整等问题, 并打算在未来的工作中逐一纠正。
四、焊接结构和焊接工艺课程设计涉及标准
根据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我校焊接专业教师制订书面的计划, 并编制合适的课程设计指导书, 推荐合适的参考资料。自2012年开始进行小范围的尝试, 至今已经在整个焊接专业推广了该方法。具体做法为两个课设使用同一个题目, 主要为压力容器类题目, 如球罐、卧罐、立罐、换热器等。焊接结构课设强度计算和结构设计部分按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和GB150.1~GB150.4-2011《压力容器》、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GB12337-2011《钢制球型储罐》、JB/T4731-2005《钢制卧式容器》、JB/T4734-2002《铝制焊接容器》等标准进行。计算过程也由原来的手算改为采用工厂通用软件SW6进行计算。焊接结构设计除强度计算外还包括焊接坡口的选择、焊缝的标注两部分。坡口设计采用的标准为GB/T985.1-2008《气焊、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和高能束焊的推荐坡口》和GB/T985.2-2008《埋弧焊的推荐坡口》, 焊缝的标注标准为GB/T 324-2008《焊缝符号表示法》。焊接工艺课程设计分焊接工艺评定和焊接工艺制定和焊工考试三部分。焊接工艺评定的标准为NB/T47014-2011《承压设备焊接工艺评定》、NB/T47016-2011《承压设备产品焊接试件的力学性能检验》。焊接工艺制定标准为NB/T47014-2011《压力容器焊接规程》、NB/T47018.1-2011《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1部分:采购通则》、NB/T47018.2-2011《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2部分:钢焊条》、NB/T47018.3-2011《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3部分:气体保护电弧焊钢焊丝和填充焊丝》、NB/T47018.4-2011《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4部分:埋弧焊钢焊丝和焊剂》、NB/T47018.5-2011《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5部分:堆焊用不锈钢焊带和焊剂》。焊工考试的标准为TSG Z26002-2010《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考核细则》。
五、收获与体会
焊接专业是材料、机械、电子和计算机交叉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学科, 焊接结构和焊接工艺课程设计则是焊接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标准和法规重视不足的问题, 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并进行实践。促进了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培养了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专业人才, 弥补了当前本科生“通才”教育的不足, 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缓解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同时也体现了我校“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但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它需要时间来检验,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出现的问题, 课程改革以来, 不仅学生在此过程中受益, 教师也通过不断学习, 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相信本次课改可为其他院校提供一定的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1]方洪渊.焊接结构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史耀武.我国高等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状况与培养模式的发展[J].焊接, 2002, 12 (5) :16-18.
[3]闰久春, 吴林.加入WTO以后中国高等学校焊接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焊接, 2004, 13 (9) :26-28.
[4]邹家生, 蒋成禹.老专业新办的问题与对策——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建设[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 (1) :87-89.
[5]陈少平, 王文先, 孟庆森, 张红霞.本科生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培训认证初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4 (4) :79-81.
[6]初雅杰, 王章忠, 吴梦陵.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焊接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20) :42-44.
[7]曹永胜, 吕迎, 张敬强, 庄明辉.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华章, 2010, (1) :92-93.
网络安全策略和网络法规体系建设 篇9
针对上述种种网络安全隐患,我们在工作与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并提出如下几点应对策略。
1 完善和及时更新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的开放性使网络体系本身的特点和缺点日益透明,这样就让攻击网络和利用网络从事违法行为的人有机可趁。因此,要加大科研力度,逐步完善和更新网络体系的安全功能,这是应对网络犯罪的根本措施。
2 变网络扩展的无限和无序性为有限和有序性
在网络系统建设的初期,由于网络高速、高效等特点,网络连接和扩展是无约束、无序地扩展。又由于内部信息系统的规模较小,遭受攻击所造成的损失也较小,因此没有对接入用户进行审批和法规约束,导致无约束用户进行网络欺诈和网络犯罪。相应的解决办法是对用户进行分级审核、法律约束和实时监控。
3 大力研发和更新防备网络犯罪的安全产品
网络安全产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网络安全来源于安全策略与技术的多样化,如果采用一种统一的技术和策略也就不安全了;第二,网络的安全机制与技术要不断地变化;第三,随着网络在社会各方面的延伸,进入网络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因此,网络安全技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建立网络安全体系,需要国家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及集团联合研究开发。同时,我国应着力发展自己独特的安全产品。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最终办法是通过发展民族的安全产业,带动我国网络安全技术的整体提高。安全与反安全就像矛盾的两个方面,总是不断地向上攀升,所以安全产业将来也是一个随着新技术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更新的产业。
4 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国情和不断变化的网络犯罪,动态地对相应法规进行补充和更新
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制定和更新网络法规:
4.1 网络的管理与经营立法
我国目前的网络管理与经营还很不成熟,特别是互联网的管理方式非常松散,已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受到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现在充斥于网络中的有害信息,包括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扰乱公共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破坏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及有伤风化的信息,在社会上负面影响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关于网络管理与经营的法律法规的缺少。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网络管理与经营的法律机制,明确网络的管理机构和经营机构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2 网络的安全法强化
网络中存储和流通着大量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是极其宝贵和重要的无形资产,有些甚至关系到国家安全。网络的重要信息若被非法篡改或窃用,将对国家、集体或个人造成严重损失。因此,有必要通过行政立法强制性地贯彻实施网络安全技术与安全措施,强化网络的安全。
4.3 网站的规范管理法
现在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网站作为网络世界的实体存在,其自身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网站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站重名现象十分严重、网站之间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主体不透明等一系列问题。由于网民和普通消费者对网站无法认知,甚至不能查找,使人们对互联网的发展增加了虚无感。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不能对网站的所有者进行信用判断,发生纠纷时也无法追究责任。因此,有必要加强网站的规范化管理,并重点落实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
4.4 网民权益的保护法
网络消费者权利的基础是获取网络消费信息的权利,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网络消费者与其他消费者是相同的。网络上的消费按照其实现方式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以网络作为完成购买、消费的一种途径,这与电话购物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另一部分是整个的消费过程全部在网络上完成。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一旦发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无法通过法律途径有效地解决。
4.5 知识产权保护法
知识产权法对计算机信息网络的保护主要是从对权利人权利的确认和保护以及对侵权行为的制裁两方面体现的。对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可以由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给予保护。对于在网络中存储和传输的各类作品和信息,以及在网络中出版的作品,也应当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尽管我国的著作权法未提及数据库,但至少可将其作为原创作品来对待。由于在网络中很容易对各种作品和其它信息进行复制、篡改、演绎等,更容易跨越国境传输,因而在实践中对知识产权的合理使用界限、权利主体认识、证据效力、归责原则都不同于普通民诉法的要求,因此,在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和实施方面还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4.6 个人隐私及数据保护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的个人数据被各类计算机信息系统收集和存储,并由网络传输和调阅,对公民隐私等个人数据权构成很大威胁。许多国家陆续颁布了数据保护法,规定数据用户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明确数据来源和使用目的,并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与正当使用。数据主体为了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不被侵犯,依法享有知悉权、修改权以及因数据用户的数据不准确或不当使用给其造成损失时要求赔偿的权利。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还是空白,应当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情尽快立法。
4.7 电子数据交换立法
电子数据交换(EDI)应用开创了“无纸贸易”的新时代,给国际贸易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它也使传统的适用于“纸本贸易”的国际贸易法律制度受到冲击。这些现行法律规定对电子数据交易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法律障碍,比如以电子数据交易方式订立合同时涉及到要约的撤回、撤消、错误或欺诈所致损失的现任承担,承诺生效的时间及地点、合同的书面形式,电子数据交易在证据法中的地位等法律问题都是过去未曾有过的。虽然我国《合同法》已将电子数据交换列为合同的书面形式之一,但对确立无纸贸易合同的法律形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高科技作为依托的新型社会关系正是网络法律规范最重要的调整对象。我国现有的票据法等仅确立了纸面凭据的有效性,对依赖网络信息系统进行的经济贸易活动方面的纠纷案件尚未有法律依据。为进一步与国际贸易接轨,我国亟需加强电子数据交易方面的立法工作。
4.8 计算机犯罪法的更新和补充
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违法犯罪问题日趋严重。目前比较普遍的计算机犯罪的主要类型有: (1) “黑客”非法侵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 (2) 网上制作、复制、传播和查阅有害信息; (3) 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 (4) 非法盗用、使用计算机资源; (5) 利用互联网进行恐吓、敲诈等其他犯罪。计算机犯罪是一种高技术犯罪,其特点是隐蔽性强,危害性大,有些犯罪行为按传统刑法难以定罪量刑。因此,许多国家已修改刑法或制定计算机犯罪单行法规,以便更有力地打击计算机犯罪。我国的刑法虽然列入了计算机犯罪的一些内容,但是没有对网络犯罪的各种犯罪名予以界定,不利于法律的实施到位。
当然,立法要以我国现有《宪法》、《刑法》、《民法》为基准。这些法律在互联网上同样适用。有关互联网的运行准则应和其他媒体一样,都必须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必然会产生许多无法用现行法律进行规范的社会问题。为了规范与网络的相关行为,有关部门已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但这些远远不能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网络社会引发的诸多法律问题必须通过加快完善立法加以解决。
摘要:网络本身的技术问题和网络安全法规的不健全, 使网络欺诈和网络犯罪日益猖獗。网络安全由此飞速发展成为一种产业, 可它又不仅仅是一个产业问题, 得有相应的法规来维护, 网络法规的制定也需遵从网络技术特点和各国国情。通过对网络特点和网络犯罪的简要分析, 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 并着重探究了我国网络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关键词:网络安全,网络法规,策略
参考文献
[1]蔡立军.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
[2]段云所.信息安全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石志国.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法规和标准建设】推荐阅读:
皮革∕皮毛类产品法规和检验标准10-05
食品标准法规10-19
技术法规标准07-26
粮油标准与法规10-04
法规与标准体系10-09
法律法规标准参考10-09
法律法规标准清单12-17
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05-11
标准法规发展研究助理工程师岗位职责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