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

2024-10-03

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精选8篇)

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 篇1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和培训制度

一、对信息源接入办公室有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使他们自觉遵守和维护《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杜绝发布违反《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的信息内容。

二、学校定期安排网络参与人员参加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培训,提高其网络能力。

三、学校定期组织信息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学习《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及《信息审核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维护网络安全的警惕性和自觉性。定期组织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使学校的全体教师和学生自觉遵守和维护《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加强学校各类应用人员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意识。

四、不定期地邀请公安机关有关人员进行信息安全方面的培训,加强对有害信息,特别是影射性有害信息的识别能力,提高防范能力。

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 篇2

韩国食品安全管理机构

韩国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立是为了保证食品安全, 提高食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韩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主要有食品安全政策委员会、食品医药品安全处、农林畜产食品部和海洋水产部。

食品安全政策委员会类似于我国的国务院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 于2008年成立, 其是国务总理室下属的审议委员会, 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构建食品安全促进体系, 保证食品安全政策的有效性”。该部门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制定食品安全管理计划, 制定食品安全相关的主要政策, 食品安全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和修订等相关事项, 制定卫生性评价的相关事项和重大安全事故的综合应对措施相关事项以及其他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重要事项。食品安全政策委员会的委员长为国务总理, 其中食品医药品安全处长、农林畜产食品部长官和海洋水产部长官都是该委员会的委员。

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处是掌管韩国食品和保健食品、医药品、麻药类、化妆品、医药外品、医疗器械等安全事务的中央行政机关。1998年, 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厅作为保健福祉部的外厅被设立, 2013年3月名称由食品医药品安全厅升级为食品医药品安全处, 属于国务总理室的下属机关。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处设立的目的在于“提高生活质量, 确保民生安全;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 以人为核心进行安全管理;实现国民更安全更健康的生活期望;确保安全, 更要确保安心”。主要职责是预防食品医药品危害、开发危机管理政策并制定计划, 制定并改善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和器具容器包装的卫生安全管理政策及制度, 开发与食品营养安全及保健食品相关的政策、制定并管理与食品营养安全及保健食品相关的综合计划, 制定并管理与农畜水产品卫生和安全管理相关的政策及安全管理计划, 制定并调整医药品及麻药的政策以及综合计划, 制定和调整生物医药品的安全相关政策以及和管理相关的综合计划, 制定及调整与医疗器械政策相关的综合计划, 调查食品医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和经常性、故意性的犯罪行为等。随着农畜水产品等食品安全管理的一体化, 2013年3月22日韩国对《政府组织法》进行了修改, 对食品医药品安全处进行了扩大和改编。升级后的食品医药品安全处本部包括7个局 (消费者危害预防局、食品安全政策局、食品营养安全局、农畜水产品安全局、医药品安全局、生物生药局、医疗器械安全局) 、1个官 (企划调整官) 、44个科;下属机关包括食品医药品安全评价院、6个地方厅 (首尔地方厅、釜山地方厅、京仁地方厅、大邱地方厅、光州地方厅、大田地方厅) 和13个分所。

农林畜产食品部 (MAFRA) 是掌管韩国农产、畜产、粮食、耕地、水利、食品产业振兴、农村开发和农产品流通等事务的中央行政机关。1948年作为农林部被设立, 1973年改为农水产部, 1986年为农林水产部, 1996年为农林部, 2008年为农林水产食品部, 2013年3月改为农林畜产食品部。农林畜产食品部主要管理粮食的安全供给、农产物的品质管理、农民的收获和提高经营安全科的福利;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相关产业的培养;农村地区的开发和国际农业通商合作相关的事项;食品产业的振兴和农产物的流通及价格稳定相关的事项。不过重点地区的农畜产品卫生安全管理的职责则移交给了食品医药品安全处。

海洋水产部 (MOF) 是掌管海洋政策、水产、渔村开发以及水产品流通、海运、港湾、海洋环境、海洋调查、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海洋安全审判等相关食物的中央行政机关。2013年3月23日被设立并开始管理国土海洋部移交给的海洋业务和农林水产食品部移交给的水产业务。

韩国食品法律法规体系

韩国在食品监管方面拥有完整的法律体系, 目前韩国主要的食品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有《食品卫生法》、《食品安全基本法》、《保健食品相关法》、《畜产品卫生管理法》、《农水产品品质管理法》等。其中《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安全基本法》是两个尤为重要的法规。1962年1月20日《食品卫生法》制定并公布, 其后又经过多次修订。《食品卫生法》总共包括13章内容, 同时并行的还有《食品卫生法实施令》和《食品卫生法实施规则》。《食品卫生法》制定的目的是“防止由食品产生的卫生上的危害, 提高食品营养质量, 提供与食品相关的正确的信息, 促进国民保健”。该法主要针对食品、食品添加剂、标签、包装、进口申报、自行检查、处罚标准等进行了规定, 其中明文规定禁止生产或销售有害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禁止销售有害的器具和包装容器、禁止虚假标签和夸大的广告宣传、认真贯彻落实自行检查工作、进行进口申报和禁止一些特定食品的进口和销售等行为。近几年,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屡次出现, 2008年韩国在修改《食品卫生法》的同时制定了《食品安全基本法》。《食品安全基本法》的制定是为了“明确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国民权利和义务及地方政府的责任, 规定与食品安全政策的树立和调整相关的基本事项, 为国民营造健康、安全的饮食条件”。《食品安全基本法》总共包括6章内容, 主要内容规定了食品安全管理的基本计划、食品安全政策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及委员会的构成、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的紧急对应方案相关的事项、为了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对食品进行危害性评价的相关事项、促进相关行政机关相互协作的相关事项、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相关委员会的相关事项等。

《食品公典》和《食品添加剂公典》是韩国两个很重要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标准。为食品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提供了限量要求。《食品公典》的内容主要是对食品类别进行了分类, 规定食品的标准规范和试验方法, 并且对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做了限量要求。其涵盖了124种兽药品种, 其中有7种规定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 而其他117种兽药在不同食品中均规定了最高残留限量。《食品添加剂公典》则规定了添加剂的生产标准和使用标准。其中只能在调配乳类食品中以营养强化目的使用的添加剂有106种, 在调配乳类食品中使用但不是用做营养强化目的的添加剂有37种。《食品添加剂公典) 还对食品添加剂进行了分类, 分为化学合成添加剂、天然添加剂和混合添加剂三大类。虽然公典中规定的化学合成添加剂共有438个, 但其中包括30个已经被取消使用的添加剂, 也就是说在韩国被允许使用的化学合成添加剂实际为408种, 在这些被允许使用的化学合成添加剂中大约有200种没有规定使用标准;而同样天然添加剂有213个, 但其中也包括了9个被取消使用的添加剂, 所以实际有204种天然添加剂允许使用, 这些被允许使用的天然添加剂中有大概118种未规定使用标准;混合添加剂没有变动总共有7种并且都没有规定使用标准。

综上所述, 韩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 并且制定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规范来为食品安全服务。随着中韩贸易往来的增加, 了解韩国的监管机构与法规体系, 可以在食品出口韩国时, 做到符合韩国的法律法规和限量要求, 减少不合格率, 从而避免财产上和物质上的双重损失。

相关链接

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 篇3

与日本化学品法律法规体系相比,目前我国化学品法律法规体系体现出了种类多,门类齐全,但比较分散,法律框架层次不很清晰的特点。最为明显的即是缺少一部类似于日本《化审法》的综合性的化学品监管法律。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日本感到以往的管理理念无法适应化学工业的发展。在新的化学物质不断出现的情况下,日本迫切需要制定一部综合性的化学品法律对化学品的生产和进口进行管理,弥补在化学品管理方面出现的漏洞。

基于这一思路,1973年,原日本厚生省和通产省(现为厚生劳动省和经济产业省)联合制定了管理化学物质审查和制造的法律《化学物质审查规制法》(简称化审法,1973年法律第117号)以及二恶英类对策特别措施法、毒物以及剧物取缔法等相关法律。该法是世界上首部对新的化学物质制定事前审查制度的法律。

日本确立事前审查和事后监督调查制度

该法律的宗旨是对化学品的生产或进口进行限制。确立了事前审查制度和事后监督调查制度。日本要求相关业者在申请生产或申报进口化学品时,必须提交化学品的危险性试验数据,包括化学品的安全性试验、与人的毒性试验和排放气体的数据,并指导企业进行自主检测,只有符合标准的化学品才能获准生产或进口。否则将被禁止生产和进口。对于允许生产和进口的化学品限制其生产和进口数量。如此日本化学品生产和进口许可制度确立。

日本通过法律限制生产和进口化学品

对于如何限制生产和进口化学品,日本通过制定《化审法》,并通过对化学品的毒性试验,对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进行安全性评价后,对限制对象进行分类。

据日本有关方面介绍,《化审法》的限制对象为放射性物质、《麻药以及精神药品取缔法》等法律法规所规定以外的物质、以及由该化学元素或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的化合物。2008年3月1日,日本厚生劳动大臣和经济产业大臣以及环境大臣对这一些种类的物质进行了指定,并将其分为几个种类。

此外,2008年3月1日指定的第一种监视化学物质具有难分解性、高浓缩性,共35种,第二种监视化学物质不具有难分解性和高浓缩性、但可能会对人体形成长期毒性的化学物质,譬如三氯甲烷、二氧化碳等,共计909种;第三种监视化学物质具有难分解性、对普通动植物具有毒性的化学物质,该类化学物质从2006年7月14日之后开始进行公告,共计1 15种。

日本政府部门管理化学品的三驾马车

1999年,日本中央部门重组,原“厚生省”改组为“厚生劳动省”、原“通产省”改组为“经济产业省”。与此同时,日本行政机关的职能也进行了调整,除上述两部门外,环境省也具有化学品的管理职能。厚生省在其医药食品局审查管理课设有化学物质安全对策室,经产省在其制造产业局化学物质管理课设有化学物质安全室,环境省在其综合环境政策局环境保健部企划课设有化学物质审查室。这三个部门的职能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互不脱节,成为日本政府部门管理化学品的三驾马车。

日本不断完善其化学品法律法规体系

多年来,日本通过不断完善其化学品法律法规体系,弥补化学品管理的漏洞。1973年,日本制定《化审法》以来,开始制定相关配套的法律和法规。先后制定了监管普通工业化学品的法律,包括《二恶英类对策特别措施法》,《毒物及剧物取缔法》,《放射线伤害防止法》,《觉醒剂取缔法》,《麻药及精神药品取缔法》。日本建立了以《化审法》为核心,辅之以六部普通化学物质法律的初步的化学品法律框架。

此外,日本又相继制定了监管特定用途化学物质的法律,如《食品卫生法》,《农药取缔法》,《肥料取缔法》,《饲料安全法》,《药事法》等法律。

为了规范化学物质的排放和废弃,日本先后制定了《水质污浊防止法》、《大气污染防止法》、《废弃物处理以及清扫的相关法律》等相关法律。

日本对法律法规管理范围涉及不到的领域,通过制定近百项相关政令弥补法律监管的缺失。这些法律法规和政令的管理范围,基本覆盖了日本化学品生产、使用、排放、废气等全过程。

中日化学品管理体系比较

我国化学品管理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为数众多的化学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据统计,目前我国拥有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共65项。

此外,国家还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危险化学品分类、储存、运输、包装与标志等安全标准,有关控制化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职业卫生方面的标准共126个,初步形成和建立了我国化学品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国家标准的多层次技术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对化学品采取分段管理,涉及的部门有公安、质检、环保、商务、建设、铁道、交通、海关、安监等多个部门,其管理职能呈现多头格局。

对我国的借鉴

通过上述考察可知,日本拥有一部世界上最早的综合性化学品法律,其化学品法律法规体系完整,种类齐全,覆盖范围广,覆盖了化学品从生产、使用、消费到废弃的全过程,立法宗旨和政策目标明确,基本实现了控制化学品生产、进口的管理目标。

与日本化学品法律法规体系相比,目前我国化学品法律法规体系体现出了种类多,门类齐全,但比较分散,法律框架层次不很清晰的特点。最为明显的即是缺少一部类似于日本《化审法》的综合性的化学品监管法律。建议我国将分散的65部法律和行政法规或管理条例归纳整合,制定一部综合性的化学品法律。对于综合性法律涉及不到的领域,可以通过制定管理办法等进行完善。

日本根据化审法制定了清晰的化学品管理制度,形成了科学、行之有效的化学品管理制度,这对我国建立科学的化学品监管制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目前,欧盟的化学品管理体系应该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化学品管理体系。日本在健全其化学品法律法规监管理念方面,吸收了欧盟化学品从生产、使用、排放、废弃等全过程的监管理念,积极引进欧盟化学品注册与报告制度,日本版REACH的出台是其采取的具体措施。这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日本化学品技术性贸易措施。在适应国际化学品管理潮流方面,建议适当参考日本的经验。

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 篇4

海曙供水分公司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执行和适用情况

检查评估报告

编写人: 张丹雪 审核人:马玉龙 批准人: 董向伟 批准日期:2014-10-15 宁波市自来水有限公司

海曙供水分公司

公司概述

2004年 4月2 日,总公司发文(甬水办[2004]27号文件)成立海曙供水公司筹建办公室,2004年11月3日,海曙供水分公司在江南供水分公司试运行。2005年1月1日,海曙供水分公司正式成立。2005年2月28日,分公司迁址马园路166-172号。至今,分公司共有职工56名,外聘37名;外协抄表11名,泵站人员8名。海曙供水区域地处市中心,东面以奉化江为界与江东供水区域相邻;北频余姚江为界与江北供水区域相邻;南面以杭甬高速公路为界与鄞州供水区域相邻;西南供水区域辐射至望春区域。全区域供水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为35万,供水用户约为134384户,供水加压泵站50余座,100以上口径管线共400多公里,全区域共有9个街道,是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前,海曙供水分公司拥有固定资产一亿六千多万。

一、检查和评估目的

为了公司一年来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程的执行情况和适用性,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做到持续改进,实现源头防范的目的。

二、检查评估依据

1、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

2、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

三、评价范围

1、报告涉及的主要安全法律、制度规程标准。

2、报告涉及的场所:体系内各单位产生设施、设备。

3、报告涉及安全的法律、法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

4、公司安全法律制度执行和适用情况检查评估领导小组 组 长:董向伟 副组长:胡伟杰

成 员:马玉龙、包雪芬、李亘、汪天杰、任贵娣、乔 磊

四、安全法律、制度规程执行及适用情况调查

1、安全法律、制度规程获取情况

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网络、书店等获取收集涉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执行的安全管理制度、生产责任制、操作规程。

2、安全法律、制度规程执行情况调查

①安全法律、制度规程执行情况调查,公司对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制度规程的执行情况良好,主要体现在:建立健全了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网络,设立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等。制定了各种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各种应急物资配备充足到位,定期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对新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活动。特种作业人员经过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证,持证上岗率100%,并按时进行复审。

②通过查阅各种资料、记录和现场查看,公司存在以下问题:    消防意识不到位。

偶尔安全生产防护服装穿戴不足。标志、标识缺少。

五、安全制度规程适用情况调查

1、安全制度规程充分性检查

目前公司的各种安全管理文件,基本覆盖安全生产管理各个方面,但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的要求,部分管理制度如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管理、施工和维修安全管理、安全标志、劳动防护用品(具)和管理等制度需要补充修订。

2、安全制度规程适用性检查 检查组对属于公司的安全管理和安全规程内容进行了全面检查,基本上内容符合实际情况,可继续使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修订。

六、检查评估结论:

海曙供水分公司对各种安全法律法规制度规程遵守情况良好,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基本适用,但部分安全生产制度、职责、规程需要修订。

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 篇5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执行和适用情况

检查评估报告

编写人:林华

审核人:罗亚林

批准人: 苏明中

批准日期:.2012-12-

1我公司作为建筑施工总承包单位,主要从事房屋建筑施工、装饰装修、线路管道安装、土石方、地基基础等土木工程,是必须执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的高危行业,作业场所、工作岗位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空坠落、触电、车辆伤害、起重伤害、机械伤害、火灾等。

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有:高温、粉尘、有毒气体和人员素质导致的安全意识薄弱。

针对这些危险有害因素,我公司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有效地防止了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一、检查和评估目的为了解一年来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程的执行情况和适用性,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做到持续改进,实现源头防范的目的。

二、检查评估依据

1、GB/T28001-2001、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合规性评价管理程序》。

2、适用的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安全管理情况、监视与测量记录等。

三、评价范围

1、报告涉及的主要安全法律、制度规程标准。

2、报告涉及以上所列的危险危害因素。

2、报告涉及的场所:体系内各单位产生设施、设备。

3、报告涉及安全的法律、法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

四、评价机构:四川省渠江建筑总公司安全法律制度执行和适用情况检查评估领导小组

组长:苏明中(总经理)

副组长:罗亚林(副经理、安全科长)

成员:杜佺踊(技术负责人)、魏嗣鹏、罗茂恒

五、安全法律、制度规程执行及适用情况调查

(1)安全法律、制度规程获取情况

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网络、书店、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发文等获取收集涉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识别出我公司适用的安全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识别出国家法律31部,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97部,地方法规163部,标准规范163部,国际公约8部。

引用公司各种管理制度53项。

我公司目前执行的安全管理制度规程有6项,安全操作规程20项。

(2)安全法律、制度规程执行情况调查

通过查阅各种资料、记录和现场查看,对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制度规程的执行情况良好,主要体现在:

 工程处、项目部建立健全了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网络,设立了安全科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等,建立了安全、环保、消防、员工职业健康等4门23类档案资料,完善、规范基础管理工作。

复审。

 对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设施、车辆、电焊装置、爆破装置和消防按标准发放了劳保护品,保障员工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工程处、项目部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整改隐患。按期组织职工参加职业健康体检。各种职业卫生设施正常运行。制定了各种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各种应急物资配备充足到位,定期开展对新进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并开展全员安全上岗培训,经常开展各特种作业经过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证,持证上岗率100%,并按时进行应急培训和演练。种形式的安全活动。设施等都进行了定期检验,各种安全保护设施完好有效。

 劳动防护用品、防暑降温药品按规定发放,现场清凉饮料供应充足,职安全管理绩效良好,一年来没有发生工伤、火灾、重大设备、交通、生工劳保用品穿戴情况良好。产等事故,生产现场尘毒浓度在国家标准范围内,没有出现职业病倒,实现了安全生产目标。

六、安全制度规程适用情况调查

1、安全制度规程充分性检查

目前公司的各种安全环保管理文件有83项,基本覆盖安全生产管理各个方面,但按最新的《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实施办法》的要求,正在对相关制度补充修订。

根据我公司的生产特点,随着公司运营转型及的将来施工经营调整,相关安全管理制度也将持续改进。

2、安全制度规程适用性检查

检查组对安全管理和安全规程内容进行了全面检查,基本上内容符合实际情况,可继续使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安全操作规程基本满足生产实际需要,但由于随着工艺的变化,设备、设施也作相应的增加或减少,安全操作规程也作相应的增减。

由于人员、工艺、设备及设施的变化危险有害因素也相应发生变化,故也对危险点源如期进行识别。

应急救援措施方案方面,对较大危险源已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根据公司《安全预案》要求,部分应急措施格式要有关规定有偏差,事故预防预警方面内容不足,对4个应急救援措施进行了修改。

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 篇6

“教师安全法律法规学习和学生安全常识教育”计划

“教师安全法律法规学习和学生安全常识教育”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舒兰市教育局“关于组织教师开展安全法律法规学习和加强学生安全常识教育的通知”精神为依据,以营造安全稳定的校园为宗旨,认真贯彻落实“校园安全管理整治月”活动,使我乡小学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通过组织教师安全法律法规学习和学生安全常识教育,提高师生的法制观念,安全管理常识和事故预防意识,努力营造安全、稳定、和谐校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环境。

三、工作任务及时间安排

严格按照通知指定的学习和教育内容组织学习和教育活动。三月份《道路交通安全法》、四月份《消防法》、五月份《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六月份《中小学公共安全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八月《舒兰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班主任班级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在校期间安全管理暂行规定》、九月份《关于认真做好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舒兰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十月份《中小学校饮食卫生

安全管理制度》、十一月份《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制度》《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处理办法》《舒兰市教育系统人事管理制度》。

四、工作方法

1、充分利用墙刊、板报、校刊、广播、开展安全法规、安全防范,自救自护常识,伤害事故预防常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师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利用单周政治学习时间和班会时间进行学习和安全法制教育。

3、采取集中学习和教师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以教师自学为主,集中学习为辅,有内容,有笔记。

4、邀请派出所法制副校长到校进行辅导讲座。

五、工作保障

1、精心组织,认真安排。

组织教师安全法律法规学习和学生安全常识教育,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工作的落实,保证学习教育时间,抓实抓好。

2、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 篇7

一、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之间的关系

会计和税法是我国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会计立足于微观层面但是却影响到宏观, 会计信息是征税的基础, 税收法规是国家为了保证宏观经济的运行和纳税人的利益而制定的法规, 但是税法规定会影响会计的确认。因此, 两者是相互作用的。但是, 从总体上看, 两者又是按照各自的方向独立发展的。会计和税法不同的目标、原则和规范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例如, 会计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 而税法的目标是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运行, 目标的不同会导致两者在原则、处理方法和程序上的不同。决策有用性决定了会计原则更注重实质性, 会计方法的选择也更注重经济实质, 而税法调控和保证的目标导致税法的原则和处理程序更具有强制性。所以, 以上差异的存在使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呈现分离的态势, 但是两者之间的联系也为我们促使其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会计和税收模式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看, 主要存在两种税会模式, 第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分离模式, 第二种是以法德为代表的统一模式。分离模式是基于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建立的, 强调市场调节, 企业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为投资者、债权人服务的, 因此要求会计信息要按照会计准则进行编制, 而纳税时再按照税法进行调节。统一模式强调政府的作用, 会计信息的作用更加关注对于宏观调控的需求, 因此财务信息应该按照税法的要求进行公开。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轨道, 我国税会模式经历了从统一到分离的转变。在计划经济时期, 我国企业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国家既是所有者又是管理者, 因此会计和税收应该保持一致, 虽然这种模式有利于国家的调控管理, 但是却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不能适应多变的经济环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市场经济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 我国的会计准则逐步实现了与国际的趋同, 会计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会计信息更主要的是服务于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 而不仅仅是满足政府的要求。但是,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始阶段, 会计信息的作用还应具有宏观管理的作用。另外, 美国过渡分离的税会模式也表现了一些弊端, 削弱了税法对于会计信息的监督和保护作用, 进而造成企业的财务危机。所以, 即使在国际趋同的背景之下, 我国也应该探索适合自身状况的税会模式, 而不仅仅照搬国外的模式。所以, 在实行分离模式的背景下, 由于两者本质上存在的差异, 两者的差异不可能完全消失, 所以我国应该从制度设计上协调两者的关系, 从而实现协调发展。

三、选择分离模式的原因

(一) 两者的目标差异不可消除

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 会计的目标是为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而税法规定, 其基本目标是保证财政收入的实现, 维护公平和调节经济。两者目标的不同造成其管理流程及原则和核算的不同, 而这两者的目标差异是无法消除的, 所以税会分离模式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二) 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改革的推进,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发展, 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更大的调控作用, 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共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因此, 在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时必须强调以市场为主和适度干预的原则。这样既能弥补市场的内在缺陷, 又能减少因市场发育不完善造成的不合规行为, 从而引导市场良性发展, 而税收可以作为国家市场干预的一种手段。因此,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特点决定了国家必须采取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 从而决定了我国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特征要求。国家作为主要的投资者, 企业应该按照国家的规定向政府部门提供会计信息, 所以在现有条件下为了实现当前的目标, 在采取分离模式下, 采取税法和会计制度适当的融合是合理的。

(三) 法律环境的影响

我国的法律体系对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进行了保护, 其特点充分体现为将之作为立法的目标和原则, 同时强调共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的平等保护原则。这样的法律精神要求我们把会计目标确定为多元的, 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既有公有制经济实体, 也有私有制经济实体, 所以委托责任和决策有用成为双重的目标。从利益保护来看, 法律要求平等的保护公有资产和私有资产, 这意味着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均应得到保护, 所以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应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恰当的税会模式就成为调节这种目标的手段, 既不能过于强调税收的作用, 又不能只考虑部分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我国长期以来延续了大陆法系的特点, 特别是经济转轨时期, 体制的变革会造成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内在的不协调, 再加上法制建设的不完善, 就会导致经济状况和法律的脱节。与此相反, 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却相对超前, 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国际趋同改革, 两种体制的不同步造成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差异逐步加大, 制约了两者之间的协调。

总之, 我国税会分离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我们决不能回到统一的道路上去, 这要求我们在选择分离模式时应把握适度原则。尤其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完善、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尚需规范的阶段, 积极发挥两者的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的利益和私人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我们认为, 应该积极的协调两者之间的差异, 合理把握分离的“度”, 针对不同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措施, 进而促进税收和会计之间的和谐。

四、协调的建议和措施

针对税收的计税基础与会计制度的差异, 本文针对差异的类型, 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 微观方面

企业在纳税时的计税差异主要分为可调整差异和不可调整差异, 针对不同的差异类型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

1. 可调整差异

该差异主要包括收入项目和成本项目。对于收入差异的调整,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收入范围。税法所采用的列举法是不科学合理的, 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快法规的完善建设, 会计收入概念的扩大使得我国对会计收入的定义逐步放宽。二是收入确认。税法对于收入的确认较为宽松, 而会计却相反, 考虑到当前税收过程中出现的偷税漏税等问题, 税法在收入的确认上应该和会计准则相趋同, 注重严谨性和实质重于形式, 缩小两者的差异。三是计量差异。两者理念的不同造成计量的差异, 为了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 现行税法应该赞同会计的合理做法, 实现向会计准则的转变。

对于成本差异的调整,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扣除时间和金额的差异。税法对于纳税时间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目的在于严格征管, 保证税收的实现, 从这方面来说是合理的。我国税法明确规定了扣除项目的最高限额, 目的是控制企业滥用扣除条款, 但是有些项目过于严苛, 不符合企业的现状。因此, 税法可以在规定一定比例的同时允许适度的浮动范围, 以满足企业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的要求。二是对于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计税差异。本文认为, 在现有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 在市场经济主体的法律意识不太强的情况下, 应该按照税法的要求进行征税, 以确保纳税主体更好地履行纳税义务。

2. 不可调整差异

不可调整差异主要是由于税法和会计目标的不同造成的, 难以通过两者的趋同来实现。针对此类问题, 本文在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认为, 应该不断完善会计和税收法规建设, 加快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帮助信息使用者和征税机关及时了解相关的调整事项, 减少税会差异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 宏观方面

从全球的实践来看, 没有最优的税会模式, 只有适合本国国情的税会模式才是合理的和值得我们探讨的,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 完善会计制度, 实现税法主动向会计趋同

我国会计准则不断实现与国际的趋同, 会计准则的建设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而我国的税法建设却滞后于会计制度建设。因此, 在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 税法应该逐步向会计准则靠拢, 实现与会计制度的协调发展。但是, 我们应看到会计准则存在的缺点, 所以要加快会计准则的建设和完善, 积极听取纳税人的意见, 与税务部门积极沟通, 解决实务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制定出更符合实际和现实的会计准则, 使税收法规更好地和会计趋同。

2. 构建税法和会计良好的沟通平台

会计准则的制定部门为财政部, 而税法的制定机构为国家税务总局, 制定者的不同造成两者在一些具体规定上的差异。因此, 为了避免在实务中给纳税人造成的困扰, 两部门应该建立合作和沟通平台, 使会计准则在制定中不仅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还要符合纳税调整的要求。同样, 税收法规的制定也应和会计制度保持相对一致性, 从而避免两者的差异给企业带来的困扰。

除此之外, 我们可以构建独立的税务会计模式, 进而充分考虑两者的目标要求, 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总之, 我国税会分离模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符合我国经济现状的。但是, 为了适应我国特殊的国情, 在分离的基础上, 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既能克服过度分离造成的风险, 又能满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德明, 张妍, 何玉润.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研究——基于税会关系模式与二者差异的分析[J].会计研究, 2005 (01) .

[2]田原.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差异及协调研究——以企业所得税为例[D].山东大学, 2009.

[3]赵建新.我国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及协调性研究[J].财会研究, 2011 (06) .

档案法律法规的概念和类型 篇8

社会公众要自觉遵守档案法律,档案工作人员要依法做好档案工作,首先必须弄清楚这里所依据和遵守的“法”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基本类型?不同类型的档案法律规范之间又具有怎样的关系?

概括来讲,这里的“法”指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调整档案事务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不是哪一部或哪几部特定的法,而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为核心,由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的若干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统一体。这些档案法律法规根据制发机关和法律效力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档案法律、档案行政法规、地方性档案法规及档案规章四种类型。

(一)档案法律

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并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的,它的法律效力最高,高于档案行政法规、地方性档案法规及档案规章。该类型主要包括1987年制定,1996年修订的唯一一部专门档案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其他法律中有关档案事务方面的条款。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二十九条:抢夺、窃取国家所有档案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二)档案行政法规

它是由国务院依宪法、法律制定,并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予以公布的,它的法律效力低于档案法律,高于地方性档案法规和档案规章。该类型主要包括专门的档案行政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和其他行政法规中涉及档案事务的条款,如:《婚姻登记条例》第十五条: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建立婚姻登记档案,婚姻登记档案应当长期保管。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国家档案管理部门规定。

(三)地方性档案法规

它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及较大的市(包括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它的法律效力低于档案法律和档案行政法规,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档案规章。地方性档案法规的制定应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效力范围仅限于本行政区域内。自《档案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制定了自己的地方性档案法规。如:1997年制定,2001年修订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

(四)档案规章

包括国务院部门档案规章和地方政府档案规章。前者由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并由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后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地区的地方性法规制定,并由省长或者自治区主席或者市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

上一篇:安标工地工作布置普通传真电报下一篇:互联网个人信用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