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法律法规安全知识(精选7篇)
国家法律法规安全知识 篇1
参赛例题(供参考)
单项选择题
1.每年(C)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1.5分)
A.12月3日
B.12日1日
C.4月15日
D.5月19日
2.根据宪法、国家安全法的规定,有权决定战争状态的是(B)(1.5分)
A.国务院
B.全国人大
C.国家主席
D.全国人大常委会
3.根据国家安全法,负责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战争状态的,发布动员令的是(C)(1.5分)
A.国务院
B.全国人大
C.国家主席
D.全国人大常委会
4.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B)(1.5分)
A.国家教育体系
B.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
C.高效教育体系
D.社会化教育体系
5.下列情况中,属于公民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义务的是(D)(1.5分)
A.某科研所办公室主任张某得知同事王某在办公室上网的时,给外国人发送本单位资料,由于害怕单位名誉受损,未向国家安全机关及时报告。
B.刘某系某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因公出国后,滞留不归。
C.蔡某在国家安全机关开展专门工作时,阻扰现场调取证据。
D.陈某将自己的住所提供给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使用。
6.新国家安全法于何时实施(C)(1.5分)A.2014年11月1日
B.2015年4月15日
C.2015年7月1日
D.2015年11月1日
7.国家安全工作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D)为根本。(1.5分)
A.人民安全
B.经济安全
C.社会安全
D.政治安全
8.以下关于国家安全的说法正确的是(C)(1.5分)
A.国家安全就是指国家政权、主权、人民利益不受侵犯。
B.国家安全指的是一种绝对安全。
C.国家安全是一种相对状态和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D.国家安全是国家利益没有处于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事态。
9.鼓励国家安全领域科技创新,发挥(A)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作用。(1.5分)
A.科技
B.技术
C.知识产权
D.网络
10.国家建立(C),就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的重大事项进行会商研判,提出意见和建议。(1.5分)
A.国家安全工作督促检查机制
B.部门、地区协同联动机制
C.跨部门会商工作机制
D.国家安全决策机制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是经(D)通过的。(1.5分)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国务院常务会议??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2.《反间谍法》的立法依据是(B)。(1.5分)
A.刑法
B.宪法 C.刑事诉讼法
D.全国人大的决议
13.主管反间谍工作的机关是(A)。(1.5分)
A.国家安全机关
B.公安机关
C.国务院
D.中央政法委
14.《宪法》确定的人权原则在《反间谍法》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下列哪一条规定是人权原则的直接体现。(B)(1.5分)
A.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反间谍工作职责获取的组织和个人的信息、材料,只能用于反间谍工作。
B.反间谍工作应当依法进行,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C.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属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应当保密。
D.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当严格依法办事,不得超越职权、滥用职权,不得侵犯组织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15.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任务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过批准,出示相应证件,可以进入限制进入的有关地区、场所、单位,查阅或者(B)有关的档案、资料、物品。(1.5分)
A.调阅
B.调取
C.复印
D.复制
16.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人员在依法执行紧急任务的情况下,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C)公共交通工具,遇交通阻碍时,优先通行。(1.5分)
A.免费乘坐
B.直接征用
C.优先乘坐
D.申请使用
17.在国家安全机关调查了解有关间谍行为的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C),不得拒绝。(1.5分)
A.坦白交代
B.尽量配合
C.如实提供
D.酌情说明
18.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非法持有、使用间谍活动特殊需要的专用间谍器材。专用间谍器材由(A)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确认。(1.5分)
A.国务院国家安全主管部门
B.特种器材鉴定中心 C.公安部
D.工商总局
19.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履行防范、制止和惩治间谍行为以外的其他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职责,适用(A)的有关规定。(1.5分)
A.反间谍法
B.刑法
C.刑事诉讼法
D.国家安全法
20.《反间谍法》于(B)起施行。(1.5分)
A.2014年12月4日
B.2014年11月1日
C.2015年1月1日
D.2015年2月22日
21.下面哪一条没有正确体现《反间谍法》的程序要求。(A)(1.5分)
A.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任务时,未出示相应证件就要求查验境外人员的身份证明。
B.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任务时,依照规定出示相应证件,可以进入有关场所、单位。
C.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任务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过批准,出示相应证件,可以进入限制进入的有关地区、场所、单位,查阅或者调取有关的档案、资料、物品。
D.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紧急任务的情况下,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遇交通阻碍时,优先通行。
22.根据《反间谍法》第12条规定,国家安全机关因侦察间谍行为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D)措施。(1.5分)
A.勘察
B.调取
C.讯问
D.技术侦察
23.国家安全机关因反间谍工作需要,依法查封、扣押查验中发现存在危害国家安全情形、拒绝整改或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组织和个人的电子通信工具、器材等设备、设施,在危害国家安全的情形消除后,对此项查封、扣押应该怎么处理。(B)(1.5分)
A.没收
B.及时解除
C.变更
D.及时调整
24.国家安全机关因反间谍工作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提请海关、边防等检查机关对有关人员和资料、器材(A)。有关检查机关应当予以协助。(1.5分)
A.免检
B.适度检查
C.免税
D.协助运输
25.国家安全机关根据反间谍工作需要,可以会同有关部门制定(C),指导有关部门落实反间谍技术防范措施,对存在隐患的部门,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进行反间谍技术防范检查和检测。(1.5分)
A.反间谍技术侦察标准
B.反间谍技术保卫标准
C.反间谍技术防范标准
D.反间谍技术侦查标准
26.国家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依法取缔恐怖活动组织,对下列哪些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D)(1.5分)
A.组织、策划、准备实施、实施恐怖活动,宣扬恐怖主义及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的行为。
B.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
C.为恐怖活动提供帮助的行为。
D.以上行为均包括。
27.有权根据《反恐怖主义法》第三条、第十二条的规定,依法认定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机构是:(D)(1.5分)
A.公安部
B.国家安全部
C.省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
D.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
28.恐怖事件发生、发展和应对处置信息,由恐怖事件发生地的 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统一发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的恐怖事件,由指定的省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统一发布。(A)(1.5分)
A.省级
B.地市级
C.设区的市级
D.县级
29.检验检疫机关在工作中发现涉嫌恐怖活动物品的,应当依法扣留,并立即移送公安机关或者。(C)(1.5分)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国家安全机关。
D.当地人民政府。
30.地方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应当建立跨部门情报信息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反恐怖主义情报信息工作,对重要的情报信息,应当报告,对涉及其他地方的紧急情报信息,应当及时通报相关地方。(A)及时向(1.5分)
A.上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
B.当地人民政府
C.上级公安机关
D.上级国家安全机关
多项选择题
1.制定国家安全法的目的有哪些?(ABCDE)(2分)
A.维护国家安全
B.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C.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D.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E.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维护国家安全,应当(ABCD)(2分)
A.遵守宪法和法律
B.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C.尊重和保障人权
D.依法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3.国家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ABCD)(2分)
A.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的行为
B.窃取、泄露国家秘密的行为
C.境外势力的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D.煽动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行为
4.以下属于国家安全审查的有(ABCD)(2分)
A.外商投资
B.涉及国家安全事项的建设项目
C.关键技术
D.网络信息技术服务
5.根据《国家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国家反对一切形式的(BD)(2分)
A.黑恶势力 B.恐怖主义
C.外来宗教
D.极端主义
6.(ABCD)有防范、制止间谍行为,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2分)
A.一切国家机关
B.武装力量
C.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
D.各企业事业组织
7.国家安全机关在反间谍工作中依法行使(ABCD),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职权。(2分)
A.侦查
B.拘留
C.预审
D.执行逮捕
8.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任务时,依照规定出示相应证件,有权查验(ABCD)身份证明,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询问有关情况。(2分)
A.中国公民
B.外国人
C.无国籍人
D.港澳台居民
9.《反间谍法》大大强化了对人权的保障,对公民权益的保护,具体体现在下列(ABCD)条款之中。(2分)
A.任何个人和组织对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和其他违法行为,都有权向上级国家安全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检举、控告。
B.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反间谍工作职责获取的组织和个人的信息、材料,只能用于反间谍工作。对属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应当保密。
C.因协助反间谍工作,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可以向国家安全机关请求予以保护,国家安全机关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法采取保护措施。
D.因反间谍工作需要依法使用有关工具、场地、建筑物的,任务完成后应及时归还或者恢复原状,依照规定支付相应费用,造成损失的,应当补偿。
10.下列属于公民、组织既是在履行《反间谍法》规定的法定义务,也是在履行《宪法》义务的是(ABCD)。(2分)
A.支持、协助反间谍工作
B.配合反间谍工作
C.依法及时报告发现的间谍行为
D.保守有关反间谍工作的国家秘密 11.国家安全机关因反间谍工作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AD)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人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场地和建筑物。(2分)
A.优先使用
B.依法征收
C.无偿使用
D.依法征用
12.国家安全机关对查验中发现的存在危害国家安全情形的电子通信工具、器材等设备、设施,应当首先责令其整改;对拒绝整改或者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可以予以(AB)。(2分)
A.查封
B.扣押
C.冻结
D.销毁
13.国家安全机关因反间谍工作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优先使用或者依法征用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场地和建筑物,必要时,可以设置相关工作场所和设备、设施,在任务完成后应当(AC),并依照规定支付相应费用;造成损失的,应当补偿。(2分)
A.及时归还
B.及时销毁
C.恢复原状
D.保持现状
14.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尚不构成犯罪的,国家安全机关可以(CD)。(2分)
A.搜查
B.处以罚款
C.处以十五日以下行政拘留
D.没收
15.依照《反间谍法》的规定,对哪些人(CD)予以奖励。(2分)
A.支持、协助反间谍工作的所有组织和个人
B.实施间谍行为,但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C.支持反间谍工作,有重大贡献的组织和个人
D.协助反间谍工作,有重大贡献的组织和个人
1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D)(2分)
A.反恐怖主义工作应当依法进行,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B.在反恐怖主义工作中,应当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民族风俗习惯,禁止任何基于地域、民族、宗教等理由的歧视性做法。
C.国家反对一切形式的以歪曲宗教教义或者其他方法煽动仇恨、煽动歧视、鼓吹暴力等极端主义,消除恐怖主义的思想基础。
D.反恐怖主义工作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防范为主、惩防结合和先发制敌、保持主动的原则。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D)(2分)
A.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进行防范、调查恐怖活动提供技术接口和解密等技术支持和协助。
B.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落实网络安全、信息内容监督制度和安全技术防范措施,防止含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内容的信息传播。
C.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发现含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内容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保存相关记录,删除相关信息,并向公安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D.网信、电信、公安、国家安全等主管部门对含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内容的信息,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及时责令有关单位停止传输、删除相关信息,或者关闭相关网站、关停相关服务。有关单位应当立即执行,并保存相关记录,协助进行调查。对互联网上跨境传输的含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内容的信息,电信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技术措施,阻断传播。
18.恐怖事件发生后,负责应对处置的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可以决定由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下列哪些应对处置措施?(ABCD)(2分)
?A.封锁现场和周边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在有关场所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
B.在特定区域内实施空域、海()域管制,对特定区域内的交通运输工具进行检查。
C.在特定区域内实施互联网、无线电、通讯管制。
D.在特定区域内或者针对特定人员实施出境入境管制。
19.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授权,可以代表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开展下列哪些活动?(ABCD)(2分)
A.反恐怖主义政策对话
B.情报信息交流
C.执法合作
D.国际资金监管合作
20.根据反恐怖法的有关规定,以下哪些行为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ABCD)(2分)
A.组织、策划、准备实施、实施恐怖活动的。
B.宣扬恐怖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或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的物品。
C.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戴宣扬恐怖主义的服饰、标志,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
D.为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人员、实施恐怖活动或者恐怖活动培训提供帮助的。
判断题
1.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正确)(1.5分)正确
错误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宪法规定,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错误)(1.5分)
正确
错误
3.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应当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正确)(1.5分)
正确
错误
4.中央国家机关实行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国家安全制度与工作机制。(正确)(1.5分)
正确
错误
5.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有关军事机关根据职责分工,依法搜集涉及国家安全的情报信息。(正确)(1.5分)
正确
错误
6.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正确)(1.5分)
正确
错误
7.公民和组织发现间谍行为,应当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报告;向公安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组织报告的,相关国家机关、组织应当依法处理。(正确)(1.5分)
正确
错误
8.公民发现间谍行为或者线索,应当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报告,不得延误。但如果认为意义不大、无关大局的,可以不报。(错误)(1.5分)
正确
错误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境外的机构、人员、重要设施遭受严重恐怖袭击后,经与有关国家协商同意,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可以组织外交、公安、国家安全等部门派出工作人员赴境外开展应对处置工作。(正确)(1.5分)
正确 错误
10.恐怖事件发生后,应对处置措施应当明确适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但可以安全保密为由不向社会公布。(错误)(1.5分)
正确
错误
国家法律法规安全知识 篇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有关中央企业:
按照中宣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安部、国家广电总局、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关于开展2012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 (安监总政法[2012]30号) 有关要求, 为宣传普及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政策法规知识, 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从源头上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推动危险化学品单位深入贯彻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591号) 及配套部门规章、相关规范性文件, 定于2012年5月中旬至8月开展“神华杯”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规知识竞赛活动 (以下简称“竞赛”)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组委会
本次竞赛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主办, 《劳动保护》杂志社承办,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协办。为保证本次竞赛的顺利进行, 本次竞赛设立组委会, 组委会设置如下:
主任: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 孙华山
副主任: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法司司长 支同祥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管三司司长 王浩水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张玉卓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宣教中心主任 裴文田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宗之
竞赛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劳动保护》杂志社。
二、活动形式
竞赛命题主要参考组委会组织专家编写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规知识读本》, 该书以《劳动保护》杂志增刊形式出版。试题刊登在2012年第6期《劳动保护》杂志和《现代职业安全》杂志上, 并同时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 (www.chinasafety.gov.cn) 、易安网 (www.esafety.cn) 上公布, 参赛者可直接从上述网站免费下载试题。参赛单位如需《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规知识读本》和较多试卷, 可以直接与《劳动保护》杂志社联系。
竞赛采用笔答形式。答题具体要求见试卷。请参赛单位将本单位的答题卡收集后统一寄至竞赛组委会办公室, 答题卡寄送截止日期为2012年8月30日 (以当地邮戳日期为准) 。
三、奖项及奖励方式
本次竞赛设个人奖、优胜单位奖、优秀组织者奖三个奖项。竞赛获奖名单将由竞赛活动主办单位公布, 同时在2012年第12期《劳动保护》杂志和《现代职业安全》杂志以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和易安网上公布。2012年11月将召开竞赛活动总结颁奖大会, 届时将邀请竞赛获奖单位代表到会领奖。
(一) 个人奖。从所有正确答卷中抽取确定。设一等奖10名、每人奖金1000元;二等奖20名, 每人奖金500元;三等奖30名, 每人奖金300元;纪念奖200名, 每人奖励价值50元的纪念品1件。
(二) 优胜单位奖。根据参赛单位组织参赛情况及参赛人员答卷的综合成绩、参赛人数评选确定。设350名, 颁发证书和奖牌。
(三) 优秀组织者奖。从优胜单位竞赛组织人员中评选确定。设100名, 颁发证书。
四、其他要求
(一) 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按照知识竞赛活动的统一部署, 结合本地区“安全生产月”活动实际, 层层动员、广泛组织社会公众和辖区内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以及本单位工作人员参加竞赛活动。
(二) 各有关中央企业和其他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本通知要求, 全面动员、积极组织员工参加竞赛活动。
(三) 各地区、各单位还可以结合这次竞赛, 在本地区、本系统和本企业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规知识宣传活动。
竞赛组委会办公室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2号欧陆大厦B座九层《劳动保护》杂志社, 邮编:100101。
联系人:袁春贤高玲
联系电话:010-84850736, 84851376,
84850136-919、923,
84850936 (传真)
电子邮箱:esafetyyc@163.com
法律“护航”国家粮食安全 篇3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和重要战略物资。在酝酿多年后,我国首部《粮食法(征求意见稿)》于2月21日面世并征求公众意见。
向社会开放粮食收购储存等领域,强调粮食质量安全保障,明确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责任,收购、加工实施许可制……征求意见稿着眼我国粮食长远发展,对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作出规定,给13亿中国人口的粮食安全带来了法律保障。
向社会开放:发掘市场机制的潜能
最近一个时期,国民经济重大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民以食为天,事关民生之本的我国粮食领域向社会开放,首次成为粮食法的原则之一。
专家指出,我国一直以来对粮食实行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储备为辅的购销制度,同时对粮食收购实行保护价政策。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利用市场机制的灵活性,自主企业的灵敏性,早已摸索出一条现代粮食安全之路。
为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巩固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成果,确立市场机制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征求意见稿规定,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下市场调节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活动的管理体制,粮食收购、储存、加工、运输、批发、零售等领域对社会开放,各类市场主体履行同等义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粮食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维护粮食市场秩序。
专家表示,这表明市场经济的成熟以及我国对粮食安全的自信,也对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提出紧迫要求。
从“量”到“质”:粮食安全无小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的关注正在从“量”向“质”发展。
“粮食是重要的食品加工原料,与食品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国务院法制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保护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必须加强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运输、包装、销售、进出口等环节质量安全(含卫生)监管。
鉴于此,征求意见稿对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标准和粮食质量安全管理、粮食检验等方面作了规定,增加了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抽查的规定和粮食干预性收购、处置制度,建立健全粮食质量追溯体系。
例如,征求意见稿要求粮食生产者应当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产品,鼓励和支持粮食生产者改善粮食收获、干燥和储藏条件,保障粮食产后品质良好。
此外,征求意见稿在生产流通环节也在安全方面作了规定,要求从事粮食加工活动的经营者,不得使用发霉变质的原粮进行加工,不得使用农药残留、真菌毒素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超标的原粮进行加工,不得违反规定使用添加剂,不得使用被污染的运输工具或者包装材料运输、包装粮食,等等。
省长负责制:粮食安全也要考核问责
一直以来,“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等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有效机制。但好制度不能只靠红头文件、电视电话会议来贯彻、来维持。只有从法律角度固定下来才能使其更有效,更有生命力。
“明确各级人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责任,是贯彻执行粮食法、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国务院法制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因此,征求意见稿规定:粮食安全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省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对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的职责作了具体规定。
根据征求意见稿的规定,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本区域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和市场调控,保证粮食市场供应、维护粮食市场秩序、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等。
为确保各级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得到落实,征求意见稿提出国家实行粮食安全考核问责制度,由国务院制定具体办法。要求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在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发展粮食生产、落实粮食储备制度、处置粮食应急状态、保障粮食供应和质量安全、监管粮食市场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监督,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收购、加工许可制: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和流通
粮食流通一头连着粮食生产,一头连着粮食消费,是实现粮食资源优化配置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
为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和有序流通,征求意见稿对粮食流通作了以下规定:一是粮食收购、加工实行许可制度。二是对粮食储存实行备案制度。三是保护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置或者变更用途。四是粮食经营者必须遵守法定规则。
值得一提的是,征求意见稿专门对从事粮食收购、批发和零售活动的经营者设置了“七不得”:不得捏造、散布虚假信息,扰乱市场秩序;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不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不得采取抬高等级或者压低等级等手段变相提高或者压低价格;不得短斤少两、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不得垄断市场或者进行不正当竞争;不得违反国家规定的其他行为。
国家法律法规安全知识 篇4
1.法律是靠什么保证实施的 A.社会舆论 B.内心信念 C.国家强制力 D.法律意识
2.一般人都会认为,虽然道路上车辆很多,但自己在道路上驾车行驶时只要遵守交通法规,还是相当安全的。这体现了法的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教育作用 D.预测作用
3.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天内向申请人颁发、送达行政许可证件,或者加贴、加盖检验、检测、检疫印章。
A.3 B.5 C.7 D.10
4.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应符合社会道德,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这是行政法的什么原则所要求的 A.行政合法性原则 B.行政合理性原则 C.行政应急性原则 D.行政民主原则
5.按照政府干预经济思想的主张,控制国家经济应通过 A.税收政策 B.货币政策 C.工资政策 D.社会福利政策
6.某政府机关处长王某因工作方法不当给其下属赵某造成名誉损失,根据公务员申诉控告的有关规定,赵某可要求 A.撤销王某处长职务 B.王某在经济上给予赔偿
C.王某负责恢复赵某名誉,并赔礼道歉 D.将王某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7.审查政府的法规、命令和决定的监督是 A.纪检监督 B.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C.司法监督 D.党委监督
8.《A市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清理非法占道经营的通告》属于 A.对外公开文件 B.内部使用文件 C.限国内公开文件 D.秘密文件
9.某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清理检查“小金库”的通知》,下文通知各市。此文属于什么通知 A.指示性通知 B.转发公文的通知 C.批转公文的通知 D.颁发公文的通知
10.下列调查报告的标题不符合要求的是
A.《关于XX市进口和倒卖物资问题的调查报告》 B.《XX大学是怎样改革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
C.《关于调查处理XX县水利系统40名工人更改年龄、突击退休补员情况的报告》 D.《振兴乡镇企业要靠科学技术——关于××市发展乡镇企业的调查报告》
答案及详细解析
1.【答案】C。
2.【答案】D。解析:法的预测作用是人们根据法律可以预先估计相互间将怎样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等,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的安排。3.【答案】D。
4.【答案】B。解析: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行政决定内容要客观、适度、符合理性。合理性原则的具体要求是:“(1)行政行为的动因应符合行政目的;(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3)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合乎情理。”有学者认为,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内容有以下四项组成:“(一)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的目的;(二)行政行为必须具有合理的动机;(三)行政行为必须考虑相关的因素;(四)行政行为必须符合公正法则。”
5.【答案】B。解析: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采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
6.【答案】C。解析:《公务员法》第104条规定:“公务员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处分。”本题中王某仅因工作方法不当导致下属工作人员名誉损害,并没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因此其行为既不构成犯罪,也不应受到撤职处分,因此排除A、D项。《公务员法》第103条规定:“机关因错误的具体人事处理对公务员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可见依据法律规定,承担责任的主体是行政机关而不是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员,故排除B项。
7.【答案】B。解析:党委监督是党内监督的主要形式,纪检部门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二者的监督对象都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这与题意不符合。司法监督是司法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司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可知司法监督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而不审查抽象行政行为,而题干中的政府法规、命令和决定都属于抽象行政行为,故排除C项。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分为法律上的监督和工作上的监督。法律上的监督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立法程序对某项法律、法规进行审查,确定其是否符合宪法,对违反宪法的法律、法规予以撤销,从而实现监督。可见,选项B符合题意。
8.【答案】C。解析:根据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程度,公文可分为对外公开、限国内公开、内部使用、秘密、机密、绝密六类。题干中的公文的文种为通告,用于在A市范围内公布的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关于清理非法占道经营的事项,因此可排除A、B、D三项。9.【答案】B。解析:指示性通知的事项,一般具有影响面较大、比较紧急和有一定的政策性的特点。发布行政法规、规章、办法的通知属于发布性通知,可分为颁发、发布、印发。可见选项A、D不符合题意。转发公文的通知与批转公文的通知都是转发下级机关、部门的公文。两者的区别在于,在转发公文的通知中,下级机关就此公文涉及的问题有直接行文权,不需要上级机关批准。而在批转性公文中,下级机关就公文涉及的问题没有独立的行文权,或超出本部门职权范围,必须经领导部门(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实施。本题文的事项为“进一步清理检查‘小金库’”,这是不需经领导部门批准即可实施的事项,故排除C项。
国家法律法规安全知识 篇5
1、B
2、A3、A4、B5、B6、C
7、D8、D9、D10、B11、C
12、B13、C14、C15、C16、D17、A18、A19、D 20、D
二、多选题
1、ACD2、AB3、ACD
4、ABCD
5、ABCD6、ABC7、ABCD
8、ABCDE9、BC10、AB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四、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党关于反腐倡廉工作的总方针是什么?
答: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要处理好惩治和预防的关系。治标和治本、惩治和预防,是反腐倡廉工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
坚持这个方针,既适应了反腐倡廉工作长期性的特点,又对实现阶段性目标提出了原则要求。在工作思路上,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既要求坚决惩治腐败,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又要求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制度,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的力度,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
2、法治是如何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的?
答: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包括立法保障、执法保障、守法保障三个方面。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司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的职能。守法也是和谐社会的法律保障。
3、国家“六五”普法规划规定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一是突出学习宣传宪法;二是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三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四是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五是深入学习宣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六是深入学习宣传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七是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八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九是继续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活动;十是深入推进依法治理。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答: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精神内核,以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和制度为载体,以民主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监督、法制宣传教育和自觉守法为过程的法治文明形态,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全局具有重要的影响。
5、国家赔偿法规定的刑事赔偿范围有哪些?
答: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规定:行使侦查、检察、审判职权的机关以及看守所、监狱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人身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
(一)违反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公民采取拘留措施的,或者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公民采取拘留措施,但是拘留时间超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时限,其后决定撤销案件、不 1
起诉或者判决宣告无罪终止追究刑事责任的;
(二)对公民采取逮捕措施后,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者判决宣告无罪终止追究刑事责任的;
(三)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刑罚已经执行的;
(四)刑讯逼供或者以殴打、虐待等行为或者唆使、放纵他人以殴打、虐待等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五)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第十八条规定:行使侦查、检察、审判职权的机关以及看守所、监狱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财产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
(一)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的;
(二)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罚金、没收财产已经执行的。
五、论述题(10分)
请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怎样落实执法为民的要求?
答:执法为民是党和人民对执法公正的根本要求,是为民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执法为民的要求。
1、勤政守法。勤政守法、执法为民最基本的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是把法律规定贯彻落实好,把手中的权力正确行使好,把责任认真履行好。
2、甘当公仆。树立服务意识,落实执法为民,必须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强化服务意识,认真履行好自己的法定职责,自觉做人民的勤务员。
3、文明执法。文明执法是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外在体现。文明执法有助于妥善化解矛盾,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人民群众对执法机关的信任。要做到服务热情、举止文明、态度公允、注意自身形象。
4、清正廉洁。保持清正廉洁,是人民群众对公务人员的基本道德期待,是党纪政纪和国家法律的严格要求树立执法权威,首先要从我做起,自觉保持清正廉洁。正确对待金钱和权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加强修养。
六、案例分析题(10分)
1、本案违反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哪些规定?
答:一是违反了第二条: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征收国有土地上单位、个人的房屋,应当对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以下称被征收人)给予公平补偿。
二是违反了第十条第二款:因旧城区改建需要征收房屋,多数被征收人认为征收补偿方案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由被征收人和公众代表参加的听证会,并根据听证会情况修改方案。
三是违反了第二十七条:实施房屋征收应当先补偿、后搬迁。
四是违反了第二十七条第三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暴力、威胁或者违反规定中断供水、供热、供气、供电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迁。禁止建设单位参与搬迁活动。
2、本案如何处理?
国家法律法规安全知识 篇6
一、中、美表达自由与国家安全冲突的主要情形
1.我国《刑法》中涉及通过各种形式, 包括言论、文字、影音等各种表达方式, 达到危害国家领土安全、政权稳定、社会稳定或民族团结的罪名主要有6项, 其中的3项属于通过煽动手段犯罪, 它与表达自由的联系最为紧密, 另外3项属于非法持有、泄露国家秘密范畴, 除了1条罪名不一定存在着传播或表达行为, 另2项罪名都涉及泄露国家秘密的传播行为, 与表达自由中的新闻自由有着重要的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02—113条规定了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罪名, 其中第103、105条与表达自由联系紧密, 这两条罪名属于通过煽动手段以达到危害国家安全罪类别犯罪目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03条:【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 破坏国家统一的, 对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 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对积极参加的,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参加者,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05条:【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组织、策划、实施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对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 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对积极参加的,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参加者,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保守国家秘密, 爱护公共财产, 遵守劳动纪律, 遵守公共秩序, 尊重社会公德。对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11条、282条、398条对保守国家秘密做出了相关的罪名规定。
3.美国的法律体系与中国的法律体系不同, 中国属于大陆法体系, 而美国属于海洋法系, 前者是成文法, 后者是判例法, 因此前者可以明确、清晰地罗列出条文形式的法律, 但美国的海洋法系则需要在少量条文法律的指导下, 依靠同样或类似的判例和相关司法原则作为依据, 所以判例在美国的法律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分析美国的法律时必须结合判例分析才更加合理。美国的“表达自由侵犯国家安全”的典型案例和罪名主要有3个。
(1) 泄露国家秘密信息:阿桑奇案。美国人阿桑奇所创办的维基解密网站, 从2006年开始披露全球包括政府、商业组织、宗教组织在内的秘密文件, 包括美国军人在阿富汗射杀平民、美国关塔那摩囚犯遭非法关押等。2010年10月, 由于阿桑奇再次公布近40万份有关伊拉克战争的秘密文件, 面临着美国司法部援引《反间谍法》以危害海外士兵安全, 危害国家外交安全和泄露国家机密文件等罪名进行的指控, 但由于阿桑奇身在海外, 终因引渡和法律冲突问题至今未果。
(2) 公开宣传反对政府政策的言论:申克案。1919年一战期间, “申克案”主角查尔斯·申克身为美国社会主义党书记, 与党员大量印发反战、反对征兵制度的传单, 号召美国人民维护自己的权利, 拒绝征兵制。这一案件最后经过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审判, 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 申克等人的言论和行为因“国家实际安全需要而予以限制。”[3]
(3) 反对现有政府的煽动性言论:丹尼斯案。1951年, 丹尼斯等11名共产党高层领导人由于“鼓吹暴力推翻联邦政府”[4], 被认为是在鼓吹、煽动他人以阶级革命形式推翻现有政权, 而非正常“讨论共产主义”, 被认为“违反《史密斯法》所保护的政府和国家安全”[5], 最终被判有罪, 这与当时美国的麦卡锡主义盛行有关。
实际上, 由于美国海洋法系的特点, 在许多情况下, 公民的言论是否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缺少具体的条文解释, 因此在许多具体案件中需要法官根据以往相关判例、相关司法原则进行见仁见智的判断。上述案例都十分具有代表性, 第一是因为能够具体反映表达自由与国家安全这一对典型矛盾, 第二是因为此类案例都对美国的司法历程和美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则是美国司法体系从这些案例所总结出的一些司法原则, 成为后来美国法官重要的判断准则。
二、中、美对表达自由侵犯国家安全相关罪行的司法审判标准
1.中国成文法下的司法衡量
由于中国成文法的特点, 使得中国法官在审判时往往有章可循, 能够依照已有法律条文进行定罪定量判断工作。实际上, 中国司法审判对各项罪名的审判标准被涵盖在各项法律条文当中, 如《刑法》“【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规定: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 情节严重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但由于具体情况复杂多变, 法律条文不可能将所有可能发生的犯罪情况一一写出, 因此需要法官进行一些主观上的自我把握, 如【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中, “煽动”, “情节严重”, “情节特别严重”这些标准, 就需要由法官来进行主观判断了, 其中的罪名也大都如此。
2.美国“明显而即刻的危险”标准
根据上述“泄露国家秘密信息”“公开宣传反对政府政策的言论”“反对现有政府的煽动性言论”3项美国有关表达自由侵犯国家安全罪行中, 一般犯罪嫌疑人往往以《宪法第一修正案》为自己的保护伞。众所周知, 美国十分注重对公民表达自由的保护, 因此美国司法部往往不得不打出“侵犯国家安全”的牌来迫使表达自由让步。根据美国判例法的特点, 美国法院根据以往的重大典型判例, 总结出了一项实用的“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司法原则, 以在“表达自由与国家安全”这一对矛盾中进行衡量。
“明显而即刻的危险”的司法原则源于前面所提到的1919年美国申克案, 在此案中“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开创了衡量表达自由是否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的司法衡量准则的先河, 在著名的1971年五角大楼文件案中, 这一司法原则被《纽约时报》用以维护自己的出版自由, 得到了美国最高法院的支持。1969年,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布莱登堡案”中对“明显而即刻的危险”正式确立的原则是:“除非鼓吹使用暴力或违法是指煽动或激起迫在眉睫的非法行动, 并有可能煽动或激起这样的行动, 否则联邦宪法对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保障, 不允许各州禁止或剥夺这样的鼓吹。”[6]这意味着, 只有当公民的煽动性言论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和破坏性, 并且目的在于将之付诸于实践的时候, 美国法院才会认定这样的表达自由应当受到限制。
三、中、美司法面对表达自由与国家安全冲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中、美司法体系面对表达自由与国家安全冲突时的抉择有许多不同, 中国有详细的法律条文、严格的保密措施, 美国具备操作性强的“明显而即刻的危险”的司法标准, 但有些区别是由于中、美成文法与判例法的法律体系不同而造成的, 这样的背景在对两套法律体系进行比较和借鉴时必须要考虑到, 不应该思考不具备可操作性的借鉴, 因此本文只对较具备可操作性的法律特点进行对比。
1.中、美司法审判的共同之处
(1) 美国的集体判决与中国的审判委员会
众所周知,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有9名最高大法官, 当遇上重大疑难案件的时候, 由9名大法官共同公开投票进行审判。在1971年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案中, 9名大法官便以各自写陈述书的形式来进行判决, 最终以5:4的一票之差判决《纽约时报》胜诉。在我国, 各级人民法院也有审判委员会, 这是各级法院的最高审判组织, 根据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 审判委员会最低3人, 也可以由其他单数数量人员组成。
(2) 国家安全重于表达自由
根据美国“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司法原则, 当公民或组织的言论被证实会直接危害到国家安全、对国家造成威胁时, 显然是不在《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范围之内的, 在2012年美国司法部声称要起诉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的事件中, 美国司法部便以阿桑奇所泄密的资料有可能严重威胁到阿富汗美国士兵的生命安全作为一项十分有力的支持论据, 以反对阿桑奇的表达自由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观点。而在我国, 情况也大抵相同, 公民在行使表达自由权利的同时, 也必须行使承担不得泄露国家秘密等义务, 否则表达自由便不受到法律的保护。
2.中、美司法审判的不同之处
(1) 中国的国家安全内涵更广
根据前面所述的与国家安全有关的7项罪名中, 包括煽动分裂国家、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煽动民族歧视、煽动民族分裂、煽动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故意或过失泄露国家机密等, 这些罪行都被涵盖在表达自由侵犯国家安全的范畴内。相比之下, 美国认为的“表达自由侵犯国家安全”的内涵更狭义, 例如煽动民族歧视、煽动民族分裂、煽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不在其列, 除非有明确的证据显示其煽动言论即将对联邦政府、国家安全造成实质性的危险。
(2) 中国法律对“煽动”缺乏可操作性的标准
在上述4项涉及煽动性的罪名中, 都没有对“煽动”一词进行司法解释, 因此法院对是否构成“煽动行为”需要进行主观判断, 但有时候这样的判断并不一定是合理的, “陈平福案”时, 公众和媒体支持陈平福的舆论焦点之一便是反对陈平福构成了“煽动行为”。因此, 司法部门对“煽动”一词进行明确的司法解释, 可以帮助法院进行定罪量刑工作时有着更清晰和明确的法律条文作为依据, 以求审判客观, 这在中国的成文法体系下是非常重要的。
(3) 美国“国家安全”概念缺乏法律依据
尽管美国国会在1940年颁布了《国家安全法》, 但实际上美国的1940《国家安全法》中的条文大多是有关美国各国防部门的职能、行政要求的规定, 并且美国的司法解释权是在联邦最高法院手中, 国会并不具备司法解释的权利, 联邦最高法院缺乏对“国家安全”概念的法律条文解释, 因此美国事关“国家安全”的概念要依靠法官的主观判断。由于对“国家安全”缺乏统一的司法解释标准, 使得美国司法部试图起诉阿桑奇时引起美国大量媒体和民众的争议。
四、对我国新闻立法工作的启示
新闻自由是表达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我国目前没有一部全国性的新闻法, 因此当媒体需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时, 往往会依据表达自由的法律条文。出台一部新闻法是我国新闻工作者期待的事, 这样既有利于加强在法律上对新闻工作者新闻自由的具体保障, 也能为新闻工作者设置法律警戒线, 避免在新闻工作中发生越权越界行为。通过中、美面对“表达自由与国家冲突”的司法审判分析, 对我国新闻立法工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1.对“煽动”一词进行司法解释。由于我国法律体系对“煽动”一词缺乏司法解释, 因此在对煽动性罪行进行判定时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容易出现不同的审判员有不同的审判标准和结果的现象, 因此对“煽动”一词进行司法解释, 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一司法解释可以参考美国“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司法原则。
2.对涉及国家安全的媒体报道范围进行界定。为了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和媒体的新闻自由不侵犯国家安全, 应对媒体的报道范围进行界定, 一方面可以避免相关政府部门以“涉及国家秘密”“涉及国家安全”为由不公开政务信息, 另一方面可以明确媒体可报道的范围, 避免因缺乏法律依据的缘故而在无意中侵犯国家安全。
3.处理好与《刑法》、《国家安全法》等相关法律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 当行使表达自由的权利侵犯到国家安全时, 法官一般会倾向于维护国家安全, 因此我国在进行新闻立法时应当考量这一司法原则, 避免因对表达自由和新闻自由过度维护而造成与《刑法》等相关法律的冲突, 给司法审判造成新的困扰。
4.对“表达自由”提供具体法律保护。目前, 我国法律体系缺乏对“表达自由”具体、可操作性的法律条文, 当公民或媒体表达自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 缺乏具体的法律条文提供保护, 只有宪法第35条可以援引为依据, 但这样的原则性法律依据一般不足以提供可操作性较强、有章可循的保护, 因此对表达自由的保护制定具体的法律条文, 更有利于公民和媒体维护自己的表达权利。
五、结语
在公民的表达方式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并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掌握一定的话语权, 并逐渐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如微博拥有上千万粉丝的明星用户、博客点击率动辄数十万的名人,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舆论领袖。同时, 有越来越多的公民正在改变以往“魔弹论”的被动接受信息的处境, 开始参与到公共事务、监督政府的行使公民权利的队列中来, 如反对强拆政策的李承鹏等。但在任何一个国家与政权中, 表达自由的权利必定不是毫无限制的, 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已经是社会共识, 公民的表达自由如果侵犯了国家安全, 必然要遭到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 通过对比中国与美国面对表达自由与国家安全冲突中司法审判的特点和操作过程, 可见中国法律体系的详尽是美国无法达到的, 这在保护我国国家秘密信息和维护国家政权、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反观美国“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司法原则的可操作性以及对表达自由更宽限度的保护, 值得中国在对“煽动”标准进行司法解释时进行借鉴, 可以更大限度地避免因法官的主观因素而造成对公民的误判, 同时也可以给公民和媒体提供“表达自由”具体的法律保护, 避免公民因害怕触犯“煽动性”罪名而不敢发表个人的意见、言论, 造成一种畏法禁言的现象, 这样的保护, 需要一部具体的法律来进行规范。出台一部新闻法, 这是中国新闻界乃至社会舆论的呼吁, 是仍需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菲, 高循理;《表达自由初探》[J];《社会与法制》;2008年16期
[2]刘跃进;《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1
[3][4][5]谢济光, 胡晓进;《言论自由与国家安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明显而即刻的威胁”原则的历史演变》[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国家法律法规安全知识 篇7
关键词:朴素法律价值;刑法可预测性;谦抑性
从微博曝光,引起网民关注。到司法程序启动,至最后法槌落下宣判。历时半年有余的“南京虐童案”终于走到了它自己在法律上的尽头。代表国家,人民意志的法律判处被告人李征琴犯故意伤害罪。刑期为有期徒刑六个月。然而本案的判决却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法律的价值判断是按照刑法典,按照罪刑法定原则进行的,并不代表社会舆论的评判。裁判结果一出,社会中,网络上对其褒贬不一。一方观点认为,被告行为过于残忍恶劣,应当得到法律应有的惩罚,而一方则反驳道,如果法律连家庭之事都要管,那么不知道哪次稍不注意,自己在气急打孩子时就会被国家判刑,被法律与那些杀人放火的人同等看待为犯罪。如此则人人自危。双方各执一词,难分难舍。而笔者从这则新闻中想到的是一个国家法治发展的健全及先进程度往往是从这些看似小事中反映出来,而一个社会各方面,各领域的法律观念也可以从中衡量出来。这则新闻如一把标尺,丈量着国家的法治文明,丈量着媒体的职业责任,也丈量着每个人心中的公平正义观。同时这则新闻也反映出了在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朴素的法律价值观念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儿真正理性的法律价值判断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朴素的法律价值观距离国家法律价值还有很远的距离。
古代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与现代法治融入引进:中华文明灿烂五千年,法制最为漫长文明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历来为中国人所称道。秦科唐律,在当时领先于世界。而中华法系更是自成体系,发展了千年。然而发展时间长并非是好事,中国古代的法制不仅将先进的文明带给了我们,同时将那些封建过时的观念也带给了我们,经过了千余年的沉淀,深入我们的骨髓,难以遗忘。被告人作为被害人的养母在宣判后连续大喊四声不服,不在少数的网民在观看新闻后替其喊冤。我想正是这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想法在作祟。古时父母对犯错的子女可动用家法,轻则鞭笞杖打,重有剥皮挫骨。这些残忍的方法也正是古代等级森严下,注重伦理秩序的产物。因此在当时的法制下,律法的价值在于维护社会伦理秩序,保护统治者的地位,维护伦理纲常。而随着西方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理性法律价值的传入。导致中国古代秩序瓦解,但封建思想仍有残留,因此当法治文明引入中国后,成文法典替代了习惯法。罪刑法定,犯罪构成替代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国家通过立法将国家的意志上升为法律,而用法律价值的判断替换了原有的朴素法律价值观(道德评价判断的观念)。而目前中国的法治仍然是两种判断标准混杂在一起的,并未完全剔除封建的东西。因此还处在过渡转型时期。
刑法的可预测性问题:被告张征琴要说最怨的地方并不在自己被定了罪,判了刑。而是在自己明明是出于好意管教子女,只是因为行为过分而被国家判刑。而根据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她也的确构成了故意伤害罪。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让许多网民喊冤的地方是张征琴并不能预测到自己的行为,到底有没有触犯到刑法,犯不犯罪。我们总不能在做什么事情前都要先翻遍中国的所有法律再做事,这是对每一个公民应尽义务的苛求,是不现实的。而真正的问题在于人们心中普遍的法感情,朴素的法的价值判断是与现实中法律所不吻合的。对于杀人放火等自古以来就是伤天害理之事,被认定为犯罪是法律和法感情都认同的。而对于 剩余的家庭暴力,虐待,以及本文讨论的故意伤害。人们心中朴素的正义观与法律的价值是否还是吻合的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我们心中的法与现实生活中的法建立起一座合理有效的桥梁。也就是让我们的刑法面对公民是可预测的。而这种可预测性又引出了下面的问题即伦理道德和法律之间在调整人们行为上的边界在哪里。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就是说家庭之事往往公权力是不好介入的,甚至不能介入。而在本文的案例中被告对孩子的“教育行为”被法院认定为了犯罪。这样做究竟合不合理,法律是不是管的过于宽泛。最高法、公安部等联合公布了《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包括:民政部门将设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接受被虐儿童;由教育等部门依法起诉,剥夺不称职父母的监护权;《意见》也给出了“改悔机会”,让监护人向法院申请恢复监护人资格。而在本案中只是简单的剥夺监护权吗?处在当今文明社会中,家长依然教育孩子还秉承着古时等级观念,将孩子视为低自己一等且必须服从的“物”这样做显然是过分的,孩子不是家长发泄泄愤的工具,教育方式有多种,以下手过重为由面对着伤痕累累的孩子,这显然是借口!刑法并不是相管家务事,而是如果行为超过了家庭的与社会的边界,行为就应当被社会评价,被法律评价。而在本案中被告将自己的养子打成一级轻伤,已经不是家庭规范可以拘束的了,该行为对社会产生了危害。因此法院管辖,法律评判是正确的。
刑法的谦抑性应当被关注。“刑法的谦抑性,是指刑法依据一定的规则控制处罚范围与处罚程度,即凡是适用其他法律足以抑制某種违法行为、足以保护合法权益时,就不要将其规定为犯罪;凡是适用较轻的制裁方法足以抑制某种犯罪行为、足以保护合法权益时,就不要规定较重的制裁方法”。马克昌教授在《危险社会与刑法谦抑原则》一文中明确写道:“谦抑原则是近代刑法的根本原则”。谦抑性原则贯穿于定罪量刑的各个部分。通俗的讲,刑罚是在民事侵权责任,行政处罚责任后最后一道救济防线。应当尽量慎用,能不用尽量不用。因为刑法的残酷性,不可逆性,以及前科报告制度等对一个人影响甚大。而在本案中被告人已经超出了普通的民事家庭法律关系,达到了刑法调整的程度,但是鉴于其与被害人有亲属关系,应当酌情从轻处罚。
尽管本案已经有了其最终的结果,但是中国法治的发展还在继续。只有将法治一以贯之,用法律的价值来审理裁判案件,国家和社会才会朝着良好的方向运行下去。路漫漫其修远兮,从朴素的法律价值观到理性的国家法律价值判断,我们作为法律人还有很长的路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指2015年4月4日的虐童案件,现已审结.
[2]《唐律》,《大明律》皆有类似记载.
[3]参见:《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2015年1月1日实施.
[4]张明楷著:《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89页.
[5]马克昌.《危险社会与刑法谦抑原则》.
作者简介:
【国家法律法规安全知识】推荐阅读:
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案例11-08
国家新法律法规汇总06-02
最新国家法律法规大全09-20
国家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积累06-06
国家公务员招聘证监会考试大纲-法律类07-06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经济法律基础》网络考试全部答案-网络作业06-27
安全有关法律法规知识09-24
国家安全知识有奖征文08-08
网络安全员培训-法律法规知识07-26
校园安全法律知识讲座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