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2024-09-25

安全监管法律法规(通用9篇)

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篇1

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一、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主席令第21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二、行政法规

1.《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国务院令第503号)

2.《生猪屠宰条例》(国务院令第525号)3.《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36号)4.《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57号):目前正在修订中

三、部门规章

1.《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总局第11号令)2.《食品召回管理办法》(总局第12号令)3.《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总局第17号令)4.《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总局第20号令)5.《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管理办法》(总局第21号令)6.《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总局第22号令)7.《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总局第23号令)8.《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总局第24号令)9.《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总局第26号令)10.《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总局第27号令)

药品经营企业监管常用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3.《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4.《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5.《河南省禁止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的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条例》 6.《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7.《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 8.《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9.《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10.《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

11.《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指导原则》

1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互联网药品销售管理的通知》 13.《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冷藏、冷冻药品的储存与运输管理等5个附录》

医疗器械监管法规

1.《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2.《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总局令第4号)3.《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总局令第7号)4.《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总局令第8号)

5.关于发布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公告(2014年第64号)

6.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指导原则》等四个指导原则意见的通知(食药监械监〔2015〕218号)

7.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分类分级监督管理的通知(食药监械监〔2014〕234号)

8.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指导原则的通知(食药监械监〔2015〕239号)

化妆品监管法规

1.《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

2.《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 3.《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

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篇2

2012年,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先后用第43号、第45号、第53号、第55号、第57号令分别发布了《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安全管理规定》《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管理办法》, 从项目建设、登记、经营许可、使用许可及管道输送等各个环节依据《条例》作了严格的规定, 持续改进和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

《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安全管理规定》 (第43号)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为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在厂区外公共区域埋地、地面和架空的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管理。不适用于原油、天然气、煤层气和城镇燃气管道的安全管理。

加强源头管理

《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安全管理规定》对危险化学品管道规划的规定, 要求管道建设坚持安全第一、节约用地和经济合理的原则, 并按照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科学规划;禁止光气、氯气等剧毒气体化学品管道穿 (跨) 越公共区域;严格控制氨、硫化氢等其他有毒气体的危险化学品管道穿 (跨) 越公共区域;选线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容易发生洪灾、地质灾害的区域;确实无法避开的, 应当采取可靠的工程处理措施, 确保不受地质灾害影响;危险化学品管道与居民区、学校等公共场所以及建筑物、构筑物、铁路、公路、航道、港口、市政设施、通讯设施、军事设施、电力设施的距离, 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

严把准入关

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危险化学品管道, 建设单位应当依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有关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的规定, 依法办理安全条件审查、安全设施设计审查、试生产 (使用) 方案备案和安全设施竣工验收手续。按照《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 管道建设项目的安全审查由建设单位申请,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分级负责实施。

明确违法处罚机关

新建、改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管道建设项目未经安全条件审查、未对危险化学品管道设置明显标志或者未按照本规定对管道进行检测、维护等违法行为的处罚机关是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将管道建设项目发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或者委托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监理单位的违法行为的处罚机关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规定, 采用移动、切割、打孔、砸撬、拆卸等手段实施危害危险化学品管道安全行为, 尚不构成犯罪的, 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等。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第45号)

化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遵守规定, 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图为涂料企业生产车间

适用范围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设立审批制度, 修改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制度, 并将危险化学品长输管道建设项目纳入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同时规定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的实施程序, 明确建设项目安全审查, 是指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安全设施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事权划分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负责国务院审批 (核准、备案) 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设项目安全审查。必须由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审查的建设项目范围, 一是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审批 (核准、备案) 的建设项目, 二是生产剧毒化学品的建设项目。

委托审查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设项目和生产剧毒化学品的建设项目, 不得委托实施;涉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公布的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和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中有毒气体、液化气体、易燃液体、爆炸品且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建设项目, 不得委托县级安监部门实施审查。

安全条件论证

安全条件论证的内容中增加产业政策与布局、区域规划、符合《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情况、主要技术工艺的可靠性和依托条件的可靠性等要求。

试生产 (使用)

试生产 (使用) 前, 建设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试生产 (使用) 方案进行审查, 并将审查意见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建设单位进行试生产 (使用) 时, 应当组织专家对试生产 (使用) 条件进行确认, 对试生产 (使用) 过程进行技术指导。建设项目试生产 (使用) 最低期限为30日, 最高期限为1年, 延期两次后仍不能稳定生产的, 建设单位应当立即停止试生产, 并解决问题。

分步审查

由于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大型联合生产建设项目需要分期设计、建设和投入生产, 为避免延误项目进度, 办法中规定对于此类建设项目, 经审查部门同意后, 建设单位可以分期申请安全审查。

《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 (第53号)

调整主体

危险化学品登记的主体调整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口企业。危险化学品储存单位、使用单位不再进行登记。

明确原则

危险化学品登记的原则, 即“企业申请、两级审核、统一发证、分级管理的原则”。两级审核是指登记企业的登记材料需要经过当地登记办公室初审和化学品登记中心审核;统一发证是指经登记中心终审合格后, 由登记中心统一发放危险化学品登记证;分级管理是指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分别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危险化学品登记的监督管理工作。

细化内容

危险化学品登记的具体内容调整为——分类和标签信息、物理化学性质、主要用途、危险特性、储存使用运输的安全要求、应急处置措施等6个方面, 并根据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需要, 对各项内容进行适当细化。

完善程序

《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对危险化学品登记程序进行了完善和补充。一是对登记程序进行了调整, 部分内容进行细化。二是调整了申请危险化学品登记需要提交的材料种类, 增加了进口企业需要提交材料的规定, 删除了提交危险性鉴别报告要求。三是增加了登记变更的具体要求和程序。四是明确了危险化学品登记证复核换证程序。

规范应急咨询服务

登记机构的应急咨询服务, 应当建有完善的化学品应急救援数据库, 配备在线数字录音设备和8名以上专业人员, 能够同时受理3起以上应急咨询, 准确提供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应急处置有关信息和建议等。

增加监管要求

《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增加监督管理。一是规定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将危险化学品登记情况纳入危险化学品安全执法检查内容。二是规定登记办公室要及时向省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提供危险化学品登记信息和有关情况。三是规定化学品登记中心要定期向同级工业和信息化、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交通运输、铁路、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等部门提供危险化学品登记的有关信息和资料, 并向社会公告。

《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 (第55号)

适用范围调整

从事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的危险化学品的经营 (包括仓储经营) 活动, 适用本办法。民用爆炸物品、放射性物品、核能物质和城镇燃气的经营活动, 不适用本办法。

许可权限调整

将经营许可证的颁发机关由原来的省、市两级安全监管部门调整为设区的市、县两级安全监管部门。国家和省级安全监管部门负责监督指导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颁发管理工作;市级安全监管部门负责第五条第三款所列6类企业的经营许可证审批、颁发;县级安全监管部门负责第五条第三款所列6类以外企业的经营许可证审批、颁发。

发证条件

《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从企业选址、布局、设备、储存条件、制度、管理人员资质以及安全投入等方面, 提出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更为严格的要求。专门规定了经营剧毒化学品、带有储存设施经营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应当具备的特殊条件, 设置了较高门槛, 以加强对重点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的管理。

与安全生产标准化衔接

在经营许可证直接延期的条件中增加了“带有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的企业, 应当提交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达标证书 (复制件) ”的规定。

行政处罚

规定承担安全评价的机构和安全评价人员出具虚假评价报告的,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针对“打非治违”重点, 加大处罚力度。未取得经营许可证从事危险化学品经营的, 依照《安全生产法》有关未经依法批准擅自生产、经营、储存危险物品的法律责任条款并处罚款。

《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管理办法》 (第57号)

适用范围

《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管理办法》的适用范围为:列入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适用行业目录、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并且达到危险化学品使用量的数量标准的化工企业。

其中, 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适用行业目录是指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依据《条例》和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公布的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的化工企业类别。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也将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参照我国传统化工行业的分类, 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3个典型的制造业 (大类) 化工行业剔除部分涉及化工工艺普遍简单, 所用危险化学品量一般较少的小类行业后, 作为使用许可范围, 并予以公告。

危险化学品使用量的数量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会同国务院公安部门、农业主管部门依据《条例》进行公布。拟将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作为使用许可品种。使用量的数量标准, 拟以企业危险化学品10天设计用量是否达到重大危险源临界量作为依据。

申请条件

选址布局、规划企业总体布局符合《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标准规范的要求, 石油化工企业还应当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同时, 新建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当地县级以上 (含县级) 人民政府的规划和布局。

经营危化品的企业应当从企业布局、设备、储存条件、制度和管理人员资质等方面具备严格的安全生产要求

设计、工艺和安全设施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需经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设计、制造和施工建设;涉及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的装置, 由具备石油化工医药行业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

制度和人员为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 企业应当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保证每位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与职务、岗位相匹配。要求企业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轮流现场带班制度、变更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等19项主要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申请和发证程序

《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管理办法》对企业申请安全使用许可证提交材料如申请安全使用许可证的文件及申请书, 安全生产责任制文件,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清单等11项材料明确作出规定, 并对发证机关具体颁证程序、变更手续、延期手续及证书载明事项等作了详细的规定。

企业进行安全使用许可证变更的条件, 一是增加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品种, 且达到危险化学品使用量的数量标准规定的情况, 二是涉及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范围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情况, 三是改变工艺技术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

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细则

《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安全使用许可证的撤销、注销情况, 要求“发证机关应当将其颁发安全使用许可证的情况及时向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通报”。强调了对企业违规擅自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处罚。同时, 明确规定安全使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未办理延期手续仍然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 伪造、变造或者出租、出借、转让安全使用许可证等情况下对企业的处罚及对承担安全评价、检测、检验的机构违规操作的处罚。

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篇3

摘要:本项目将针对当前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调查,总结出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机制方面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机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旨在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当前食品安全的现状,进一步了解从农田到餐桌、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如何看待视频安全问题,我国的食品安全法是否有效的对食品安全问题起到了监管作用,从而正确解决让百姓提心吊胆的食品安全问题,总结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机制的薄弱之处,有针对性地提出对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机制的可行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律监管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各种大棚蔬菜、速食品、膨化食品以其食用方便、味道鲜美等特点迅速霸占食品界的主力市场,使人们对其情有独钟。但在人们享受这些美味食品的同时早已不知不觉中被其无节制的农药喷放、添加剂的过量使用造成了不可磨灭的身体伤害。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食源性发病率是比较高的,这就说明了我国在食品生产、检验、包装、销售、监管等方面存在着缺陷。

保障食品安全有赖于生产者的自律,消费者的觉醒以及法律方面的监管。在前两者尚未完全发挥作用之前,我们只有依靠法律规制方面对食品生产消费各个环节进行监管。而在我国现在的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机制中多部门交叉执法、管理混乱、监管力度不到位等现象屡见不鲜,还需我们进一步探索如何完善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机制,真正的保障食品的安全。

二、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善

自从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之后,我国已经基本有了一套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但是这个以食品安全法为主的体系并不完善,与其他食品安全方面配套的法律法规依然存在着很大的空白,并且现存的法律法规之间也存在着冲突,比如食品卫生和产品质量这两个部门法都各自独立且带有其强烈的部门色彩,在执法适用过程中就非常容易将其混淆,而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不够就会导致执法人员无法正确适用法律。

(二)法律法规的惩处力度不够

我们中国古代讲究以儆效尤,而当今社会依旧如此。在食品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对生产者、商家越是放纵越是不拘于管束,他们使用农药使用添加剂就越会放肆,他们就越会变本加厉的制造出更多让人们恐慌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只有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每一次食品安全问题的惩处力度,让这些商家感到“害怕”。他们只有发自内心的畏惧了,才会更加严肃的看待食品安全问题,才会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严格把关,才会让人们享受到的更多天然无害的食品。因此,我们要在执法过程中加大惩处力度。

(三)交叉执法影响执法效果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机制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其中颇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各部门交叉执法,不仅导致执法不到位,而且引起执法混乱,且容易使各部门之间无法和谐相处,更不用说齐心协力治理好食品安全问题了。在这种多部门交叉执法的状态下,我们无法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职责,这样就会影响监管效果。

三、完善我國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健全食品召回制度

我国的食品召回制度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只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部门法中略有涉及食品召回,因此我们要建立起专门的食品召回法律制度。建立召回制度可以从消费者手中迅速回收不安全食品,避免大范围的爆发食品安全问题,同时予以了消费者更多的保障,让他们受到的损失可以得到赔偿,也让他们在以后购买食品的时候更加的安心放心。

(二)明确责任承担制度

对于违法生产者经营者应当明确其责任制度, 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想知道责任的来源方就要建立监督机制,关于这点我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设置多个网络监督点,由人民群众亲自进行监督。对于生产者来说则适用于严格责任制,对于经营者来说适用于连带责任制,同时还要对消费者造成的精神损害予以赔偿。

(三)建立法规和标准的一致性

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篇4

一、《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

第三十五条:未取得国家颁发的有关合格证书的,有下列行为之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予以制止,并可以根据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一)从事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或者医

学技术鉴定的;

(二)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

(三)出具本法规定的有关医学证明的。

上款第(三)项出具的有关医学证明无效。

第三十七条:从事母婴保健工作的人员违反本法规定,出具有关虚假医学证明或者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由医疗保健机构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取消执业资格。

二、《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

第四十条:医疗、保健机构或者人员未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许可,擅自从事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终止妊娠手术和医学技术鉴定或者出具有关医学证明的,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并处5000元以上2

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人员出具虚假医学

证明文件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发证部门撤销相应的母婴保健技术执业资格或者医师执业证书:

(一)因延误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给当事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第三十二条:未经医师(士)亲自诊查病人,医疗机构不得出具疾病诊断书、健康证明书或者死亡证明书等证明文件;未经医师(士)、助产人员亲自接产,医疗机构不得出具出生证明书或者死产报告书。

第四十九条: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对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以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第八十二条:出具虚假证明文件,情节轻微的,给予警告,并可处以五百元以下的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一)出具虚假证明文件造成延误诊治的;

(二)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给患者精神造成伤害的;

(三)造成其他危害后果的。

对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第三十七条: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未经亲自诊查、调查,签署诊断、治疗、流行病学等证明文件或者有关出生、死亡等证明文件的;

(五)隐匿、伪造或者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

(九)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第二百八十条:

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篇5

第二章 风险监管指标的计算

第六条 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包括期货公司净资本、净资本与净资产的比例、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负债与净资产的比例、规定的最低限额的结算准备金要求等衡量期货公司财务安全的监管指标。

第七条 本办法所称净资本是在期货公司净资产的基础上,按照变现能力对资产负债项目及其他项目进行风险调整后得出的综合性风险监管指标。

净资本的计算公式为:净资本=净资产-资产调整值+负债调整值-客户未足额追加的保证金-/+其他调整项。

第八条 期货公司应当按照分类、流动性、账龄和可回收性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比例对资产进行风险调整。

第九条 期货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按照分类和流动性情况采取不同比例进行风险调整,分类中同时符合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标准的,应当采用最高的比例进行风险调整。

第十条 期货公司应当按照账龄及其核算的具体内容,采取不同比例对应收项目进行风险调整,分类中同时符合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标准的,应当采用最高的比例进行风险调整。

第十一条 期货公司计算净资本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相关项目充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可以要求期货公司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充足性和合理性进行专项说明;有证据表明期货公司未能充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应当要求期货公司相应核减净资本金额。

第十二条 期货公司计算净资本时,可以将“期货风险准备金”等有助于增强抗风险能力的负债项目加回。

除“期货风险准备金”外,期货公司认为某项负债需要在计算净资本时予以调整的,应当增加附注,详细说明该项负债反映的具体内容;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可以根据审慎监管原则决定是否同意对该项负债进行调整。

第十三条 期货公司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确认预计负债。

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可以要求期货公司对预计负债进行专项说明;有证据表明期货公司未能准确确认预计负债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应当要求期货公司相应核减净资本金额。

第十四条 客户保证金未足额追加的,期货公司应当相应调减净资本。客户保证金在报表报送日之前已足额追加的,期货公司可以在报表附注中说明。

未足额追加的.客户保证金应当按期货交易所规定的保证金标准计算,不包括已经记入“应收风险损失款”科目的客户因穿仓形成的对期货公司的债务。

第十五条 期货公司应当在净资本计算表的附注中,充分披露期末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等或有负债的性质、涉及金额、形成原因、进展情况、可能发生的损失和预计损失的会计处理情况,并在计算净资本时按照一定比例扣减。

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可以根据审慎监管原则要求期货公司调整扣减比例。

第十六条 期货公司借入次级债务的,可以将所借入的次级债务按照中国证监会规定的比例计入净资本。

期货公司向股东或者其关联企业借入的具有次级债务性质的长期借款,可以在计算净资本时将所借入的长期借款按照中国证监会规定的比例计入净资本。

第十七条 客户保证金未足额追加的,期货公司在计算符合规定的最低限额的结算准备金时,应当相应扣除。客户保证金在报表报送日之前已足额追加的,期货公司可以在报表附注中说明。

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篇6

日本医疗器械监管法规

卜庆峰日本医疗器械监管体系

日本医疗器械的制造、销售与维修,依据日本“药事法”和相关法令有严格的限制。日本是亚洲地区最早进行医疗器械监管的国家,现行的医疗器械监管法规是修改后的《药事法》(Pharmaceutical Affairs Law, PAL),于2005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同时生效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主要有《药事法实施令政令第 232 号》及《药事法实施规则厚生省令第101 号》。

日本的《药事法》(PAL)起源于 1943 年(昭和18年),主要是对医疗用具在人体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品质、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规范,1948 年(昭和23年)与化妆品等法规合并。在 2005 年前使用的《药事法》是1961 年颁布的《药事法》(PAL),其间在 1994 年进行过一次大幅度的修改。随着科学的进步,制造工艺的提高,以及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大量的医疗器械都已经是高度自动化,因此,在2002 年日本有关管理部门决定对当时执行的《药事法》(PAL)再进行一次修改。

2005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药事法》(PAL)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首先,新《药事法》(PAL)把原先的“医疗用具”改为“医疗器械”,更能准确的表达现在的医疗市场出现的大量智能化电子器械、设备的概念。其次,把医疗器械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按危险程度进行划分等级,强化在日本市场销售的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加强医疗器械上 确各自市场责任。第五,医疗器械生产制造以及制造销售有了根本性的变动。第六,对外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相关要求进行重新评估,确保向日本输出的医药品和医疗器械在日本国内流通时的安全和防止在保健卫生上发生危害。

如何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篇7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重大事件频繁发生, 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塑化剂”、“注水牛肉”、“猪肉变牛肉”等, 问题屡屡发生, 其主要原因在于现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发展滞后, 具有明显的弊端, 其表现有:一是法律内容不健全。监管体系不协调, 缺乏全程监管, 标准有冲突, 惩罚力不够, 部门监管乏力, 行政问责不落实, 召回系统缺乏, 风险检测技术立法缺乏, 广告代言虚夸未担法律责任等;二是食品法律法规制定的程序方法上存在不足, 缺乏前瞻性规划等。如何健全其法律体系, 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针对以上缺陷, 作者将对如何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加以探讨, 以期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能提供方法指导和立法参考。以下将从法律内容的健全 (七方面) 、法律法规制定的程序方法 (三方面) 等两大块来展开。

1 健全更新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内容

要健全更新食品法律内容, 作者将从增加全程监管、食品安全新标准, 加大惩罚力度, 实行法律问责制、食品召回制, 确立风险检测立法, 强化食品代言法律责任等七点来论述。

1.1 重点加强全程监管并予法律化规定

现行法律监管以分段管理为主, 监管环节存在漏洞断链倾向。为此, 监管范围应覆盖全产业链条, 包括源头生产、加工、制造、包装、储存、运输、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全程监管, 尤其不放过对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的源头监管, 力求监管纵横到底到边, 不留死角盲点。为此应建立“统一领导”的主管机构, 各监管部门统一协调监管, 划清权责, 避免监管真空, 实现监管环节无缝链接, 弥补之前“分头管理”的不足。废除食品“免检制度”, 加强食品准入市场管制, 应重视源头管理与流向管制的结合, 强化“预防在先”“预防为主”的监管理念与工作思路。

1.2 建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新法规

过去的标准明显滞后, 不适应时代需求。我国许多食品安全标准的标龄过长, 标准偏低, 对国际标准采标率很低, 标准制定未利用风险评估技术, 标准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不高。标准之间交叉、矛盾, 重要标准短缺, 标准的前期研究薄弱, 部分企业标准低于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部分标准实施状况较差, 甚至强制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1]。2008年出现的三鹿奶粉事件, 就是因为我国乳业标准不统一, 制约了执法。因此, 形成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新标准, 已成为时代所需、人民的期待, 要注意借鉴外国经验加以信息整合而成, 考虑渐与国际接轨。

1.3 加大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 实行高额惩罚性赔偿

目前食品领域违法成本过低, 惩戒力不够, 使得违法者多次被罚又多次违法, 以致拿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做代价。为此需要加大处罚, 以彰显法律的权威性。明确食品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 对违法者加大财产刑判处力度, 情节严重则追究刑事责任;对于食品重大恶性事件, 还要进行高额处罚, 并对受害人予以赔偿。为防止企业破产或隐匿财产逃避责任, 出现资产表象不足又有民权、债权、罚金三者的冲突, 此时则选择民权优先, 实行民事赔偿优先原则[2]。还可借鉴外国法律与巨额赔偿制度, 比如美国法律规定, 无论金额大小, 只要有制假售假行为就构成犯罪, 处以25万美元以上100万美元以下的罚款, 并处5年以上监禁, 由于制裁措施严厉, 违法成本很高, 经营者不敢轻易以身试法[3]。实行高额惩罚性赔偿, 迫使违法者慑于法律威严而远离违法犯罪。

1.4 强化行政监管执法的制度化法律化问责制, 加大打击职务犯罪

针对监管部门职能交叉、监管执法不力消极不作为状况, 应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区分, 建立制度化法律化的问责制, 实行“阳光”问责, 改变过去不处理的状况, 加大打击职务犯罪。对于执法主体的失职、不作为、纵容、包庇、渎职等行为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 予以行政追究。惩罚的手段有:警告、记过、记大过、撤职“脱官帽”, 并从重处罚;对于情节严重者应予追究刑事责任;对于致人死亡者可判无期徒刑等。比如, 2011年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后, 其市政府公布问责处理结果:对质量技术监督局分管领导、干部分别给予记大过、撤职处分, 对于联华超市的董事长、总经理给予警告和经济处罚, 对其公司采购部负责人给予记大过处分, 并调离工作岗位[4]。实行法律问责制是打击职务犯罪的法律依据, 它将对责任人警钟长鸣。

1.5 对问题食品实行法律召回制度

召回制就是对问题食品为阻隔其向下游流通而在逆向回笼溯源中进行逆向追责处理的制度, 是防止问题食品造成危害的预防措施。召回风险由食品生产者、进口商和经销商承担。在行政上应健全采购制度、索证制度、定点采购与采购台账等管理措施, 预防监管断链导致过期食品和来源不明、假冒伪劣的食品无法溯源。召回理念是“预防、安全、及时”原则, 要求企业及政府监管部门必须快速反应, 及时消除危害, 遏制事态扩大。

1.6 将风险检测技术纳入食品立法之中, 赋予检测机构技术监督法律地位, 授权技术执法

目前, 我国食品检测技术水平较低, 风险评估与检测机构很少, 缺乏权威性专业机构, 且风险管理明显滞后于现实需求, 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而实现技术管理与风险管理、现代技术与法律的结合, 这是法律现代化的特点与必然趋势。检测技术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的杀手锏之一, 监管对技术检测有很强的依赖, 所以检测技术应纳入立法之中, 作为监管重要手段和保障。应完善食品质量检测的行政法规, 明确检测程序、检测机构的义务及法律地位、经费保障等内容。

那么一方面需要提供能快速检验食品的速测仪, 赋予工商机关食品速测法律效力。另一方面, 必须设立专业的食品危险性评估机构, 加强动态网络监管, 要尽快使之成为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检测中心, 建立全国性食品信息数据库与实时检测系统, 进行风险危害检测评估与及时控制, 实行危害性管理 (风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制度———HACCP) 。网络动态监管能根据检测到的风险程度不同的信息, 对优先立法的食品及食品行业进行排队, 这种立法方式能提高食品安全立法效率, 澳大利亚即为此方法的代表[5], 值得借鉴。

因此, 食品检测技术应成为食品法律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法律监管的依托与保障, 食品安全法律应赋予食品检验机构技术审核与监督管理职能, 明确其法律地位, 授权技术执法, 发挥技术监督作用, 它将快速推动食品安全事业全局的发展。

1.7 强化名人代言食品广告将与经营者承担法律连带责任

名人代言广告, 能扩大产品知名度, 有利食品促销, 但名人代言时却往往存在着浮夸倾向, 放大公众对有害食品的信任, 误导消费者, 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本着责利一致原则, 法律上需强化:代言者将与经营者因共同侵权而承担连带责任, 对受害者进行损害赔偿。强化广告名实相符与代言者的法律责任。禁止代言食品广告夸大事实或作虚假广告。

2 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程序技巧方法上值得注意的问题

将从前瞻性政策规划的制定、吸收公众参与立法、综合立法等三方面来阐述。

2.1 制定前瞻性政策规划, 为未来制定法律法规提供法律基础、立法预备和方向指导

制定食品安全法律之后, 其法制工作并未完毕, 还应包括前瞻政策规划的制定, 为食品安全法制的完善及未来的动态调整发展指明方向。应写明指导原则、方针、目标与重点, 并且这种政策性规划所提出的标准要求比目前的要高, 涉及食品安全标准、精度、分类、设备、技术、人才、经费等。其内容规定应以保护公众健康为目标, 充分引入危险评估原则。比如, 欧盟2002年1月1日制定的178号法规, 要求欧盟当时的法律在2007年1月1日前应统一到178号法规规定的原则上来[6], 其实践效果良好, 可做借鉴。这种规划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政策, 应用了预防方法, 重视食品科研, 可使目前食品法律与未来法律制定相互衔接统一, 并为未来法律制定及其体系的成熟提供法律基础与立法预备。

2.2 在法律法规制定程序上, 让公众参与立法, 从社会多渠道听取科学建议

法律法规的制定要科学合理并反映时代趋势, 就有必要向社会各界开展危险性交流, 以获得科技方法、过程分析方面更多的建议与最前沿信息。比如, 食品科学家与公共健康专家可展开相互合作, 食品安全协调机构可定期咨询政府以外的科学家。还要开放性吸纳民意, 调动公众力量参与立法, 征求并听取社会公众建议, 或召开听证会、新闻发布会、与代表交流磋商等, 力求审慎对待政策法规的制定, 确保食品安全, 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

2.3 加强综合立法, 建立不同层次的法律监管体系

其体系包含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规划等相互配套不同层次的内容, 制定方法技巧上应坚持下位法服从上位法原则, 加强综合立法, 以之取代要素型的个别立法, 整合现有法律资源进行系统科学的清理, 杜绝政出多门、法规零乱冲突状况, 突出内容的贯通性完整性与时代进步性, 建立科学、合理、统一、协调的法律监管体系。此外, 在完善食品立法的方式上, 要循序渐进地推进。既不能亦步亦趋, 也不能一蹴而就。

总之, 以上所述办法内容, 不仅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能提供方法论指导, 而且对政府健全食品安全法律能提供立法帮助, 具有较突出的政策参考价值。建立科学合理配套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必将对社会产生突出而深远的影响, 会有力推动整个社会食品安全治理进程, 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为社会转型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忠东.食品安全标准先要“合格”[J].资源与人居环境, 2010 (11) :73-74.

[2]袁祥, 王逸吟.以更完善的法律制度, 严防三鹿奶粉事件重演[N].光明日报, 2009-02-26 (005) .

[3]杨永华.国外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对我国的借鉴[J].甘肃理论学刊, 2009 (2) :146-150.

[4]俞丽虹.上海公布“染色”馒头相关责任人处理结果.新华社上海电, 2011-04-29.

[5]谢杨, 阚学贵.学习澳大利亚食品卫生管理经验引发的思考[J].中国卫生监督, 2004 (2) :94.

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篇8

关键词:派出机构;法律地位;职能权限

一、派出机构的定义

目前,派出机构在我国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六十八条对各级政府的派出机关做出了规定,但并未提及派出机构。结合实践来看,派出机关是指特定的地方人民政府依照宪法和组织法设立的,负责指导和协调辖区内各市、县、乡镇等政府工作的行政组织,包括省、自治区政府设立的行政公署、县政府设立的区公所,及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设立的街道办事处;派出机构则是指地方政府或政府(包括中央政府)职能部门为了实现对某一行政事务或特定区域内行政事务的管理而设立的行政组织。因此得出,派出机构的定义是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在一定区域内设立,授权实施某方面行政管理职能的工作机构。

二、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派出机构的法律地位

派出机构能否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实施行政行为要取决于单行法律、法规或规章的具体规定,这里涉及到有关派出机构的法律地位问题。在此列举了《行政复议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行政复议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对政府工作部门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以自己的名义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或者该部门的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8号)第二十条规定:“行政机关组建并赋予行政管理职能但不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力的机构,以自己的名义做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组建该机构的行政机关为被告。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或者派出机构在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超出法定授权范围实施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实施该行为的机构或者组织为被告。”第二十一条规定:“行政机关在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情况下,授权其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行使行政职权的应当视为委托。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

从《行政复议法》和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可以看出,派出机构的法律地位要视具体调整或设立该派出机构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授权而论。一般情况下,派出机构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也就是说既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具体行政行为,也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承担独立的法律责任。关于这里的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派出机构,从地方上的试点来看,一般是以其设立机关,即以县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名义实施具体的行政行为,并以其名义承担法律责任。

三、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派出机构的职能权限

机构改革之后,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派出机构将承担基层一线的行政执法工作,但是目前还没有像公安派出所、工商所这样已有较为成熟的职能权限的规定。在执法实践中,其能否行使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法监督检查等行政执法权,哪些具体行政行为可以由派出机构自己的名义做出,将直接影响到执法的成本和效率。因此对于其具体的职能权限,只能参考同为行政机关派出机构的公安派出所和工商所。

公安派出所和工商所均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如日常监督检查、证据收集和事实认定等方面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实施行政处罚权则来源于法律法规的授权。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十一条和《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第八条均明文规定了公安派出所、工商所的执法权限:公安派出所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做出警告和500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工商所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对个体工商户和集市贸易中的违法行为做出除吊销营业执照外的行政处罚。结合实践来看,公安派出所和工商所在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做出行政处罚决定,授权范围外则必须回到所属机关盖章。

由此可见,机构改革后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派出机构将如何行使职能权限,在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中第三十一条、七十七条规定了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履行职责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对食品生经营行政许可,实施现场检查,抽样检验,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及相关资料,查封扣押违法产品、工具、设备、场所等。作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可以派出它的行政机关的名义采取上述措施。关于行政处罚的问题,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至九十一条的规定,均是“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进行行政处罚,尽管没有明确是哪一级主管部门,但纵观《食品安全法》全文及《行政处罚法》关于行政处罚立法权限的规定,除非有法律法规或规章的明确授权,否则行政处罚权限应当理解为县级以上质监、工商、药监等部门的职权,而非派出机构。

结合地方关于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派出机构职能权限的规定细则,大致归纳了其主要职责:贯彻落实上级食品安全监管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负责辖区内食品、保健品等有关情况的摸底调查,建立相关经营企业的诚信档案;对辖区内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性进行日常检查和巡查,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整治和处罚;做好辖区内食品监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示范创建工作;协助食品药品协会组织辖区内食品药品企业人员参加集中学习和培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活动,普及食品药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的食品药品安全意识;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强化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派出机构依法行政工作的建议

各地在基层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派出机构的同时,应明确派出机构的监管职责,赋予派出机构更多的执法权限,强化派出机构的行政执法工作,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一是应当细化派出机构的职责。由于对派出机构的职责界定太过抽象宽泛,为了保证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展开,必须细化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派出机构的职责,使其拥有与监管任务相匹配的监管权力。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可以参照《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结合食品安全监管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定,以规章的形式对派出机构的监管职责做出具体的规定,制定好有关派出机构以自己名义或派出单位名义履行职责的管理规定,使得派出机构在法律法规或是规章明确授权的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没有明确法律法规规章明确授权的,以派出它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在提高监管效率的同时,避免行政违法。

二是应当明确赋予其相关的执法权限。比如,在行政处罚权方面,警告或者1000元以下的罚款及没收违法产品和违法所得可由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决定;在行政许可职权方面,特别是对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等量多面广的行政许可,法律法规可明确授权给派出机构实施,便于提高监管效率。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廖天虎.论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的控制体系[J].农村经济,2013(3).

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篇9

发布时间: 2010-11-11 1:37:04 被阅览数: 215 次 作者: 丁橡雨 黄星华

文字 〖 大中小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是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二元金融结构的影响,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面临着比城市金融更复杂的局面。当前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不仅承受维护金融稳定的任务,还将承担起解决农村金融资源短缺,农村金额贫困的巨大挑战,对此,必须重视对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各项建设,保障农村金融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村社会的和谐进步。

一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缺陷

我国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监管法律体系

首先,现有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不完备、系统性不强。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立法由《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农业法》、《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构成,其中均规定了金融监管问题。但这些立法中存在着众多的原则性规定,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而且监管内容简单化,滞后于金融业发展现状,并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对一些新兴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还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对农村民间融资未采取法制化、规范化的引导,对高利贷只是依照传统社会公德来约束。而且从现行金融监管法律的整体结构上看,规章比重过大,实施起来缺乏权威性。另外,在构成现有金融监管法制体系的众多规范性法律文件中,部门规章的比重过大,实施起来缺乏权威性。同时,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的衔接性不强,有的彼此之间甚至存在重复或冲突现象。这些都势必影响到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和金融监管行为的公信力。

其次,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不强。在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中,对市场准入、市场稽查、市场退出、谨慎性要求等基本上已经有所涵盖,但大多是原则性的简单规定,缺少相关的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强。以市场退出的法律机制建设为例,尽管200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为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奠定了法律基础,但由于金融机构的特殊性,该法的相关规定显得过于原则化而使其在现实中操作性较差,常常不得不由政府和中央银行采取行政性手段加以解决,弱化了法律在市场退出过程中的规制作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而金融危机的应急处理法律机制、征信机构的法律规制机制、金融市场同业组织及其自律机制的法律设计的缺失更加凸显了我国金融法律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反映了政府在一些领域越位的同时,也存在着在另一些领域缺位的现象。

(二)欠缺公平竞争的监管理念

制度不仅要有效率地配置权利资源,还应该公平地配置权利资源,实现各金融市场主体权利的平等保护。缺乏正义目标的金融市场不是现代金融市场,背离正义理念的金融监管制不是现代法治所提倡的制度安排。当前的监管法律制度,体现着对民间资本,非公有制行业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民间资本和国有资本是社会资本的不同形式,应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民间借贷监管制度应促进并体现民间借贷监管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为了保护个别市场主体的特殊利益,尤其不应成为国有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谋取垄断利益或政府部门实现部门利益的工具。

(三)忽视农村地区居民的金融权利

在很长的时间内,我国的整个金融法律制度将金融问题视为经济发展的问题,视为资源配置的问题,在制度设计中对民生保障问题考虑不够,甚至为了金融的稳定而牺牲了公民自由融资的权利诉求。虽然国家和政府早已认识到这一点,采取小额贷款、允许设立村镇银行、借贷公司以及支农资金支持等措施加大农村资金的供给,但这些基本上都是具体手段层面的改革,整个农村金融监管制度的基本理念并未出现根本性的转变。

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法律制度的局限性,形成了农村地区金融资源总量不足,金融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大量的农村资本外流,进一步削弱了农村金融供给能力。也导致了弱势群体的金融资源获取不足,特别是对微型企业和农户的金融供给不足。农村金融市场监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导致了农村地区没有真正建立起能够针对不同客户、不同需求层次,提供差异性金融服务的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导致农村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种类单调,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金融服务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广大农民的金融福利水平很低,分享不到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二、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落后的监管理念的制约

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体系中,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根本驱动力,适度的金融自由是金融活动的重要推动力,应当成为金融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在适度自由的价值目标下,金融市场才能形成多层次良性互动的结构,才具有可持续性。一直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以限制竞争、保障安全为指导思想,以直接控制资金价格、业务范围和市场准入为手段,虽然比较好地维护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但是也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化与金融创新的发展需要,严重损害了我国农村金融效率,扭曲了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削弱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这种以牺牲效率和竞争力为代价而换取的安全与稳定将是无法持久的。

(二)农村金融市场情况复杂

按照“金融抑制”理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金融制度和经济发展存在“金融抑制—资本短缺—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我国农村的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导致农户与农户间差异很大,对资金也表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不同需求,因而满足不同对象的不同愿望异常困难。这使中国农村金融监管问题不仅相对于发达国家,即便是相对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明显表现出资金运行流程更复杂,绩效更不容易显现,缺陷更容易放大,实现监管法制化的任务更艰巨的根本原因。我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具有收入不确定、投资周期长、收益低的产业特性。农民是弱势群体,多数属于贫困阶层,没有储蓄能力。农村金融监管法制问题关乎“三农”的发展,情况极为复杂。我们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高度关注农村金融问题,不断扩大农村金融的发展空间,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切实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促进农村金融业的良性运行。因此,如何确保农村资金从有限的供给渠道和组织网络流向数以亿计的农户家庭,并实现供需平衡,始终是富有农村金融监管法制建设面临的挑战性的议题。

三、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农村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现代金融是法治金融,政府权力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是通过金融监管法制的调整和规范作用实现的。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监管当局进行依法监管的前提条件,融监管的绩效与金融监管立法的完善与否以及质量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促进我们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农村居民金融服务的提升,我国应该顺应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及时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

具体而言,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应在加强农村基础性金融监管法制建设的基础上,顺应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性要求,有前瞻性地建立、完善我国农村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首先要及时完善金融监管的主体性法律制度,制定与其相配套的法律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并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清理,对不适应的条款进行废除或修订。其次要根据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监管需求及农村金融市场改革展的趋势,适时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弥补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立法空白。如适时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建立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对民间地下金融进行法律规范、加快征信法制建设和标准化建设以农村金融创新市场的规范化建设等。再次要顺应农村金融改革的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安全和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制定兼顾有效性、可操作性和一定程度的前瞻性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实现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体现公平保护的理念

金融监管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而金融业的安全并不是金融监管的中心目标,也不是金融业存在和发展的终极目标。从这样的角度讲,金融监管的终极目标应当是满足金融业繁荣发展的需要,并以此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高社会福利。由于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比较特殊,农村金融不属于完全的商业金融范畴,农村现代金融制度应当以促进广大农村居民公平获得发展机会和结果为主要目标。

(三)保障公民金融权利的实现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人权的基本内容,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存在权和发展权是一切法律必须坚持的基本价值追求。金融的本质是为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资金融通,保障民生。在市场经济中,主体及利益开始多元化,众多公民进入市场从事经营活动,资金成为许多人从事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尤其在广大农村,融资事实上已经成为公民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融资权利成为公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一部分。学者们的研究证明,获得贷款的能力虽然不是农户增加收入的决定性因素,但在许多情况下,能否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进行生产性投入,是农户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的必要条件。尤其在不发达地区,农村的民间借贷具有明显的居民互助性质和功能。在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明显不均衡和不合理的背景下,广大中小企业和农户获得融资特别困难,农户和农村工商业者的资金需求从来就未得到过满足,民间借贷因而具有了更为突出的解决基本民生问题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讲,监管制度严格限制甚至禁止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存在,惩罚私自放贷者,事实上压制了农村资金的自由流动,影响了公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实现,排除了公民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因此,农村金融监管监管制度的本质应当是为广大公民融资提供安全保障,而不能简单地排斥或压制资金的流动。

上一篇:知识竞赛题库下一篇:培养文明习惯,争做文明学生 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