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目录(征求意见稿)(通用6篇)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目录(征求意见稿) 篇1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等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安全管理标准化、人员行为标准化、设备设施标准化。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包括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以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结果为主要依据。
第三条„管理体制‟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指导全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建筑施工安全监督机构具体实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
评工作。
第四条„原则‟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应坚持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
第五条„信息化‟鼓励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
第二章 项目考评
第六条„项目考评主体‟对建筑施工项目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的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建筑施工安全监督机构(以下简称“项目考评主体”)负责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应在项目竣工前完成。
第七条„项目实施主体‟建筑施工项目应当成立由施工单位(包括施工总承包单位及专业分包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等组成的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机构(以下简称“项目实施主体”)。
第八条„制定达标计划‟在建筑施工项目办理安全监督手续时,项目实施主体应向项目考评主体提交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组织体系、达标计划等材料。
第九条„项目自评‟项目实施主体应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开展自评,形成项目自评手册。项目自评手册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实施主体组成情况及分工;
(二)项目实施主体依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开展的日常检查及整改记录;
(三)项目实施主体对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实施管理的记录;
(四)项目安全生产费用拨付及使用情况;
(五)项目考评主体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条„项目考评实施‟项目考评主体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制定考评计划,结合日常监管实施考评,同时指导督促项目实施主体开展自评工作。
第十一条„项目评定‟在建筑施工项目工程完工后竣工验收前,项目实施主体应向项目考评主体提交项目自评手册等材料。
项目考评主体在收到项目实施主体提交材料后5个工作日内,应结合对项目的日常监管情况,对项目进行评定。评定结果为“达标”或“不达标”。
第十二条„项目达标条件‟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依法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二)已规定组织开展了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工作;
(三)项目施工期间未发生一般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四)项目施工期间未因重大安全隐患受到住房城乡建设
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
(五)项目考评主体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三条„项目考评结果公布‟项目考评主体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监管范围内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结果,并将考评结果逐级上报至省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项目所在地省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项目考评结果转送至建筑施工企业注册地省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未经考评处理措施‟项目竣工验收前项目实施主体未提交自评材料的,视同项目考评不达标。
第三章 企业考评
第十五条„企业考评主体‟对建筑施工企业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建筑施工安全监督机构(以下简称“企业考评主体”)负责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应在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前完成。
第十六条„企业实施主体‟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成立以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程技术管理等部门组成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机构(以下简称“企业实施主体”)。
第十七条„制定达标计划‟建筑施工企业在办理安全生产许
可证申请或延期时,企业实施主体应向企业考评主体提交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组织体系、达标计划等材料。
第十八条„企业自评‟企业实施主体每年应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工作,形成企业自评报告。
企业自评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企业实施主体组成情况及分工;
(二)企业实施主体依据《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开展自查及整改记录;
(三)企业承建项目台帐及项目自评情况;
(四)企业对承建项目在地基基础、主体结构、装饰装修等阶段开展检查及整改记录,特别是对项目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的监控记录;
(五)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承建项目带班检查及整改记录;
(六)企业考评主体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九条„企业考评实施‟企业考评主体应定期公布企业承建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结果,指导督促企业开展自评工作。
第二十条„企业达标评定‟建筑施工企业在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时,企业实施主体应向企业考评主体提交企业近三年自评报告等材料。
企业考评主体应在收到企业实施主体提交材料后5个工作日内,以企业承建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结果为主要依据,对企业进行评定。评定结果为“达标”或“不达标”。
第二十一条„企业达标条件‟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依法取得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且许可证在有效期内;
(二)已按规定组织开展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工作;
(三)企业近三年所承建的项目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四)企业近三年所承建项目95%以上经项目考评主体评定为“达标”;
(五)企业考评主体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二条„企业考评结果公布‟企业考评主体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结果。
第四章 奖励和惩戒
第二十三条„示范项目及企业‟省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业绩突出的项目和企业,可以评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项目”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企业”。
第二十四条„考评结果应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结果作为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企业绩效考核、信用评级、投融资风险评估、保险费率核定和评先推优等重要参考依据。
第二十五条„市场激励‟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应优先选择建
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业绩突出的企业和项目负责人。
第二十六条„人员惩戒‟对于未达标的建筑施工项目,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其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不良行为记入安全生产信用档案。在办理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延期时,应当重新考核,重新考核不合格的,不予延期。
第二十七条„企业惩戒‟对于未达标的建筑施工企业,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企业不达标的不良记录记入安全生产信用档案,将其承接的项目列为监管重点。在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时,重新复核其安全生产条件,对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予延期。
第二十八条„考评达标的撤销‟经考评达标的建筑施工项目、建筑施工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考评主体撤销其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并依法予以处罚。
(一)考评过程中提交的自评材料弄虚作假的;
(二)漏报、谎报、瞒报生产安全事故的;
(三)考评过程中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附则
第二十九条„实施细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第三十条„实施时间‟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目录(征求意见稿) 篇2
本标准规定了路面砖的外观、尺寸、吸水率、防滑性能、抗冻性、抗盐冻性、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劈裂强度等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路面和地面铺装的砖。
2 外观质量试验方法
2.1 量具
2.1.1 砖用卡尺
砖用卡尺 (如图1) 或精度不低于0.5 mm的其他量具。
2.1.2 切口直尺和量规
切口直尺和量规均为钢质材料 (如图2) , 测量±1 mm时, 能满足精度0.1 mm。
切口直尺和量规规格见表1。
2.2 测量方法
2.2.1 铺装面粘皮或缺损的最大投影尺寸
测量铺装面粘皮或缺损处对应路面砖边的长、宽两个投影尺寸, 精确至0.5 mm (如图3) 。
l-粘皮或缺陷在长度方向的投影尺寸;b-粘皮或缺陷在宽度方向的投影尺寸。
2.2.2 缺棱或掉角的最大投影尺寸
测量缺棱或掉角处对应路面砖棱边的长、宽、高三个投影尺寸, 精确至0.5 mm (如图4) 。
l-缺棱或掉角在长度方向的投影尺寸;b-缺棱或掉角在宽度方向的投影尺寸;d-缺棱或掉角在高度方向的投影尺寸。
2.2.3 裂纹
测量裂纹所在面上的最大投影长度, 若裂纹由一个面延伸至其他面时, 测量其延伸的投影长度, 精确至0.5 mm (如图5) 。
l-裂纹投影尺寸
2.2.4 色差、杂色
在平坦地面上, 将路面砖铺装成不小于1 m2的正方形, 在自然光照或功率不低于40 W日光灯下, 正常视力的人距1.5 m处用肉眼垂直向下观察检验。
2.2.5 平整度
2.2.5. 1 普形路面砖平整度
砖用卡尺支角任意放置在路面砖正面四周边缘部位, 滑动砖用卡尺中间测量尺, 测量路面砖表面上最大凸凹处 (如图6) , 精确至0.5 mm。
2.2.5. 2 异形路面砖平整度
在两个对角线方向的表面或表面最大距离测凸凹最大值, 记录两次测量结果, 精确到0.1 mm。
2.2.6 垂直度
使砖用卡尺尺身紧贴路面砖的铺装面, 一个支角顶住路面砖底的棱边, 从尺身上读出路面砖铺装面对应棱边的偏离数值作为垂直度偏差 (如图7) 。每一棱边测量两次, 记录最大值, 精确至0.5 mm。
1-垂直度;2-路面砖。
3 尺寸允许偏差试验方法
3.1 量具
量具同本标准2.1。
3.2 测量方法
测量前应除掉粘附在试件测量部位的松动颗粒或粘渣。
3.2.1 平面尺寸测量方法
测量普形路面砖的长度和宽度时, 在铺装面上距离端面棱线10 mm并且与其平行的位置 (如图8) , 分别测量两个侧面之间的长度值和宽度值;测量异形路面砖时, 在供货方提供路面砖标称尺寸的测量部位测量。
l-长度;b-宽度;d-厚度
3.2.2 厚度和厚度差
在路面砖长度和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并且距棱线10 mm处分别测量其厚度。两厚度测量值之差为厚度差 (如图8) 。测量值精确至0.5 mm。
4 吸水率试验方法
4.1 试验设备
4.1.1 天平:称量范围满足要求, 感量为1g。
4.1.2 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 (105±5) ℃。
4.2 试件
每组试件数量为五块。
4.3 试验步骤
4.3.1 将试件置于温度为 (105±5) ℃的烘箱内烘干, 每隔4 h将试件取出分别称量一次, 直至两次称量差值小于试件最后质量的0.1%时, 视为试件干燥质量 (m0) 。
4.3.2 将试件冷却至室温后, 侧向直立在水槽中, 注入温度为 (10~30) ℃的洁净水, 浸泡时水面应高出试件约20 mm。
4.3.3 浸水将试件从水中取出, 用海绵或拧干的湿毛巾擦去表面附着水, 分别称量, 为试件吸水24 h质量 (m1) 。
4.4 试验结果的计算与评定
吸水率按公式 (1) 计算:
式中ω—试件吸水率, %;
m1—试件吸水24 h的质量, g;
m0—试件干燥的质量, g。
试验结果以五块试件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计算结果精确至0.1%。
5 防滑性能试验方法
5.1 设备与材料
5.1.1 设备
摆式摩擦系数测定仪, 如图9所示。摆及摆的连接部分总质量为 (1500±30) g, 摆动中心至摆的重心距离为 (410±5) mm, 测定时摆在混凝土路面砖上滑动长度为 (126±1) mm, 摆上橡胶片端部距摆动中心的距离为508 mm, 橡胶片对混凝土路面砖的正向静压力为 (22.3±0.5) N。
1、2-紧固把手;3-升降把手;4-释放开关;5-转向节螺盖;6-调节螺母;7-针簧片或毡垫;8-指针;9-连接螺母;10-调平螺栓;11-底座;12-垫块;13-水准泡;14-卡环;15-定位螺丝;16-举升柄;17-平衡锤;18-并紧螺母;19-滑溜块;20-橡胶片;21-止滑螺丝。
5.1.2 标准量尺
标准量尺长126 mm。
5.1.3 橡胶片
橡胶片的尺寸为6.35 mm×25.4 mm×76.2 mm, 橡胶片的质量应符合表2的要求。当橡胶片使用后, 端部在长度方向上磨耗超过1.6 mm或边缘在宽度方向上磨耗超过3.2 mm, 或有油类污染时, 即应更换新橡胶片。新橡胶片应先在干燥路面砖上测试10次后再试验。橡胶片的有效使用期为一年。
5.1.4 辅助工具
洒水壶、橡胶刮板、分度不大于1℃的路面温度计、皮尺或钢卷尺、扫帚、粉笔等。
5.2 试件
每组试件数量为五块。
5.3 试验环境
试验温度为 (20±2) ℃。
5.4 试验步骤
5.4.1 试验准备
按照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要求, 调整好设备。应去除试件铺装面的松动颗粒和粘渣。
5.4.2 试验
5.4.2. 1 用洒水壶向试件表面洒水, 并用橡胶刮板把表面泥浆等附着物刮除干净。
5.4.2. 2 把试件固定好, 调整摆锤高度, 使橡胶片在测试面的滑动长度为 (126±1) mm。
5.4.2. 3 再次向试件表面洒水, 保持试件表面潮湿。把橡胶片清理干净后按下释放开关, 使摆锤在试件表面滑过, 指针即可指示出测量值。
5.4.2. 4 第一次测量值, 不做记录。再按5.4.2.3重复操作五次, 并做记录。五个数值的极差若大于3BPN, 应检查原因, 重复操作, 直至五个测量值的极差不大于3BPN为止。
5.5 试验结果的计算与评定
记录每次试验结果, 精确至1 BPN。
取五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每个试件的测定值, 计算结果精确至1 BPN。
试验结果取五块试件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 计算结果精确至1 BPN。
6 抗冻性试验方法
6.1 设备
6.1.1 冷冻箱 (室) :装入试件后能使冷冻箱 (室) 内温度保持在范围以内。
6.1.2 水槽:装入试件后能使水温度保持 (10~30) ℃范围以内。
6.2 试件
每组试件数量为10块, 其中五块进行冻融试验, 五块作对比试件。
6.3 试验步骤
6.3.1 总则
应采用外观质量完好、合格的试件。如有缺损、裂纹, 应记录其缺损、裂纹情况, 并在缺损、裂纹处作标记。
6.3.2 将试件放入温度为 (10~30) ℃的水中浸泡至饱水状态。浸泡时水面应高出试件约20 mm。
6.3.3 从水中取出试件, 用海绵或拧干的湿毛巾擦去附着于表面的水, 即可放入预先降温至-15℃的冷冻箱 (室) 内, 试件之间间隔不应小于20 mm。待冷冻箱 (室) 温度重新达到-15℃时计算冷冻时间, 每次从装完试件到温度达到-15℃所需时间不应大于2 h。冷冻时间为试件中心温度达到-15℃。然后, 取出试件立即放入 (10~30) ℃水中融解, 融解时间为试件中心的冰完全融化。此过程为一次冻融循环。6.3.4完成规定次数冻融循环后, 从水中取出试件, 用海绵或拧干的湿毛巾擦去附着于表面的水, 检查并记录试件表面剥落、分层、裂纹及裂纹延长的情况。然后进行强度试验。
6.4 结果计算
冻融试验后强度损失率按公式 (2) 计算:
式中ΔR—试件冻融循环后的强度损失率, %;
R—冻融试验前, 试件强度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MPa;
RD—冻融试验后, 试件强度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MPa。
试验结果以五块试件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计算结果精确至0.1%。
7 抗盐冻性试验方法
7.1 试验设备
7.1.1 冷冻室 (箱) :冷冻温度可达-20℃以下, 控制精度±1℃。
7.1.2 干燥箱:能自动控制温度达 (105±2) ℃。
7.1.3 天平:称量范围满足要求, 感量为1 mg。
7.1.4 混凝土切割机。
7.2 试验材料
7.2.1 粘结剂
应具备防水、防冻的功能, 能将橡胶片 (或聚乙烯薄片等) 和路面砖表面粘结牢固。
7.2.2 橡胶片 (或聚乙烯薄片)
试件周边围框的薄片, 厚度不小于0.5 mm。
7.2.3 密封材料
用 (30~40) %松香与 (60~70) %石蜡熬化混合而成, 或采用硅胶等密封材料。
7.2.4 冷冻介质
用饮用水配制成3%NaCl溶液。
7.2.5 绝热材料
厚为 (30~50) mm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或其他绝热材料。
7.2.6 覆盖材料
聚乙烯薄膜。
7.2.7 其他
刷子, 硬毛刷等。
7.3 试件
每组试件数量为五块。
7.4 试件制备
7.4.1 试件的铺装面作为试验面, 面积应大于7500 mm2, 小于25 000 mm2, 且最厚处不应超过100 mm。龄期应是养护28 d以上。
7.4.2 若试件面积不符合上述要求时, 应用混凝土切割机对试件进行切割加工。
7.4.3 试件的周边应平整, 并应清除松动的颗粒或粘渣, 以便粘结密封, 如图10所示。
1-搭接部分;2-橡胶片材;3-密封带;4-试验面;5-试件
7.4.4 将试件置于温度不高于80℃干燥箱中烘至表面干燥后取出, 用粘结剂将橡胶片或其他防水性薄片与试件粘牢, 其粘结幅度不小于30 mm。橡胶片或防水性薄片应高出受试面约 (20~30) mm, 以形成不渗透的贮盛冷冻介质的围框。
7.4.5 除受试面以外的各表面用密封材料封闭, 并与绝热材料粘结, 其缝隙应以密封材料填满, 如图11所示。
7.4.6 在试件受试表面与橡胶片围框相邻的周边用密封材料封闭。然后注入冷冻介质 (NaCl溶液) , 液面的高度为10 mm, 再在围框上部覆盖聚乙烯薄膜, 以避免溶液蒸发。存放48 h, 检验其密封性。
1-试验面;2-聚乙烯薄膜;3-冷冻介质 (NaCl溶液) ;4-试件;5-橡胶片;6-绝热材料;7-密封带。
7.5 试验步骤
7.5.1 测量试件边长, 精确至1 mm。
7.5.2 将冷冻箱 (室) 预先降温至-20℃, 放入制备好的试件。在试件放入之前, 再次检查冷冻介质的液面高度, 冷冻介质上表面应高出试件受试面 (5~10) mm, 在围框上部覆盖聚乙烯薄膜, 以避免溶液蒸发。
7.5.3 冷冻时间从冷冻箱 (室) 温度重新达到-20℃时计时, 冷冻7 h, 然后取出试件, 置于室温为 (10~30) ℃的空气中融化4 h, 如此为一次冻融循环, 共进行28次。在冻融循环过程中, 应在融冻过程中检查冷冻介质的液面高度, 如高度不符合要求应及时补充冷冻介质。试验应连续进行, 如果试验过程被迫终止, 可将样品在 (-16~-20) ℃的温度条件下保持冷冻状态, 如果循环终止超过3 d, 则此次试验无效。
7.5.4 28次冻融循环结束后, 将试件围框中的溶液及剥落的渣粒倒入容器盘中, 再加清水用硬毛刷洗刷试件受试面剥落的残留渣粒, 放置在容器盘中。记录受试面的破损状况。
7.5.5 缓缓地倒出容器盘中的冷冻介质, 使试件剥落的渣粒物质存留盘中。再加入饮用水 (1~2) L, 浸泡2 h, 倒出浸泡的水。在整个收集剥落渣粒和清洗过程中, 应注意避免渣粒物质丢失。
7.5.6 将容器盘连同盘中收集的渣粒物质置于 (105±2) ℃的干燥箱中烘干至恒重, 每隔1 h从干燥箱中取出容器盘, 放入干燥器中冷却, 然后称量一次, 直至相邻两次称量差值小于0.2%时, 可视为恒重。测定收集的渣粒物质的质量 (m) , 精确至1 mg。
7.6 试验结果的计算与评定
抗盐冻性试验按公 (3) 计算试件单位面积的质量损失 (L) :
式中L—试件单位面积的质量损失, g/m2;
m—试件28次循环后剥落材料的总质量, g;
A—试件试验面的面积, m2。
试验结果以五块试件的算术平均值和其中的最大值表示。
8 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8.1 试验设备
试验机可采用压力试验机或万能试验机。试验机的精度 (示值相对误差) 应不大于±1%。试件的预期破坏荷载值为量程的 (20~80) %。试验机的上下压板尺寸应大于试件的尺寸。
8.2 试件
8.2.1 每组试件数量为10块。
8.2.2 试件的两个受压面应平行、平整。否则应找平处理, 找平层厚度小于等于5 mm。
8.2.3 试验前用精度不低于0.5 mm的测量工具, 测量试件实际受压面积或上表面受压面积。
8.3 试验步骤
8.3.1 清除试件表面的松动颗粒或粘渣, 放入温度为室温水中浸泡 (24±0.25) h。
8.3.2 将试件从水中取出, 用海绵或拧干的湿毛巾擦去附着于试件表面的水, 放置在试验机下压板的中心位置 (如图12所示) 。
1-试件;2-抹面找平面;3-试验机上压板;4-试验机下压板
8.3.3 启动试验机, 连续、均匀地加荷, 加荷速度为 (0.4~0.6) MPa/s, 直至试件破坏, 记录破坏荷载 (P) 。
8.4 试验结果的计算与评定
抗压强度按公式 (4) 计算:
式中Cc—试件抗压强度, MPa;
P—试件破坏荷载, N;
A—试件实际受压面积, 或上表面受压面积, mm2。
试验结果以10块试件抗压强度的算术平均值和单块最小值表示, 计算结果精确至0.1 MPa。
9 抗折强度试验方法
9.1 试验设备
9.1.1 试验机
试验机可采用抗折试验机、万能试验机或带有抗折试验架的压力试验机。试验机的精度和量程要求同本标准8.1。
9.1.2 支座和加压棒
支座的两个支承棒和加压棒的直径为 (25~40) mm的钢棒, 其中一个支承棒应能滚动并可自由调整水平。
9.2 试件
每组试件数量为10块。
9.3 试验步骤
9.3.1 清除试件表面的松动颗粒或粘渣, 放入温度为室温水中浸泡 (24±0.25) h。
9.3.2 将试件从水中取出, 用海绵或拧干的湿毛巾擦去附着于试件表面的水, 沿着长度方向放在支座上 (如图13所示) 。抗折支距 (即两支座的中心距离) 为试件公称长度减去50 mm, 两支座的两端面中心距试件端面为 (25±5) mm。在支座和加压棒与试件接触面之间应垫有 (4±1) mm厚的木质三合板垫层。支座和加压棒的长度应满足试验的要求。
1-支座;2-试件;3-加压棒;4-木质三合板垫层
9.3.3 启动试验机, 连续、均匀地加荷, 加荷速度为 (0.04~0.06) MPa/s, 直至试件破坏。记录破坏荷载 (P) 。
9.3.4 试验结果的计算与评定
抗折强度按公式 (5) 计算:
式中Cf—试件抗折强度, MPa;
P—试件破坏荷载, N;
l—两支座间距离, mm;
b—试件宽度, mm;
h—试件厚度, mm。
试验结果以10块试件抗折强度的算术平均值和单块最小值表示, 计算结果精确至0.01 MPa。
1 0 劈裂拉伸强度试验方法
1 0.1 设备
1 0.1.1 试验机
试验机精度为±2%, 试件的预期破坏荷载值为量程的 (20~80) %。
1 0.1.2 劈裂拉伸支座
劈裂拉伸支座由两个接触面半径为 (75±5) mm;弦高20 mm钢质垫条组成, 如图14所示。要求两个支座位于允许偏差为±1 mm的垂直面内, 且上方的支座能够沿横向自由转动。两个钢质垫条与试件之间应垫木质三合板垫层, 垫层块宽 (15±1) mm, 厚 (4±1) mm, 垫层应比试件加荷面长, 垫层不得重复使用。
1-木质三合板垫层;2-试件;3-劈裂抗拉钢质垫条
1 0.2 试件
每组试件数量为10块。
1 0.3 试验步骤
1 0.3.1 清除试件表面的松动颗粒或粘渣, 如果样品表面粗糙、有纹理或不平整应当经过打磨或找平处理, 尽量以最少的磨损量使路面砖的表面平整。
1 0.3.2 放入温度为室温水中浸泡 (24±0.25) h。
1 0.3.3 将试件从水中取出, 用海绵或拧干的湿毛巾擦去附着于试件表面的水。
1 0.3.4 应当选择试件受力平面区域中心的最短轴的部位为劈裂位置。
1 0.3.5 将试件放入试验机中, 在与支座接触的上面和底面安装垫块。并保证垫块和支座的轴与砖的劈裂面在一条直线上 (如图14所示) 。
1 0.3.6 以 (0.05±0.01) MPa/s的速度连续均匀地加载荷, 直至试件破坏, 记录破坏荷载。
1 0.3.7 按公式 (6) 计算试件的破坏面积 (S) :
式中S—试件的破坏面积, mm2;
l—两次测量的试件上、下面破坏长度的平均值, mm;
t—试件破坏面的厚度三个测量值 (试样的中部、两端) 的平均值, mm。
1 0.4 劈裂拉伸强度试验结果计算
按公式 (7) 计算试件的劈裂拉伸强度T (MPa) :
式中T—劈裂拉伸强度, MPa;
P—破坏荷载, N;
k—通过公式计算出试件厚度 (t) 的校正因子:
如果t>180 mm, k=1.3;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目录(征求意见稿) 篇3
编制提纲
(征求意见稿)
第一部分 评审报告编写要点
一、前言
(一)简述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报告的编写背景、提起缘由、目的;
(二)评审小组构成及人员情况。
二、评审对象基本情况
(一)生产系统基本情况
简介评审对象基本情况,按不同的生产系统属性附相应的生产系统基本情况表;
(二)生产系统安全生产条件
对照安全生产条件审查表进行符合性审查,明确陈述生产系统是否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按生产系统属性附安全生产条件审查表;
(三)说明评审期间;
(四)评审期间评审对象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情况;
(五)评审期间评审对象有关标准化工作内业资料(责任制、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编制(评审、修订)情况。
三、评审概述
(一)评审依据
1.法律、法规
2.规程、规范和标准
3.有关文件
4.企业提供的资料
(二)评审程序
介绍评审程序(可用框图表示)。
(三)评审方法和过程
介绍评审方法,详细描述评审所做的具体工作和评审过程。
四、评审对象危险有害因素及重大危险源辨识
(一)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及分析
根据评审对象矿山的地质情况及生产工艺,分析评审对象生产过程中存在和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列出产生的原因、存在的部位,对其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进行预测性评价。
(二)评审对象重大危险源辨识
对照相关规范,辨识、评价重大危险源。
五、单元评价
(一)元素、子元素评价
元素、子元素评价是评审报告的重要内容。以地下矿山、露天矿山、尾矿库、小型露天采石场实施指南的元素为划分单元的依据,按子元素分别详细、如实的叙述矿山实际情况;列出并分析本元素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意见。
(二)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是评审报告核心内容,评审单位应通过各元素评分结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评审对象的安全标准化建设各项工作分别做出客观、公正的分析,在肯定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指出改进方向。最后,应根据得分汇总结果,对被评审企业作全方位的评价和分析。
六、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结论及推荐意见
根据评审期间死亡人数和标准化得分明确生产系统安全标准化达到的等级以及等级推荐意见。
第二部分 评审报告附件:
一、安全标准化评审各元素得分及汇总(图)表
(对照标准化评分办法逐条评分,在评分表中对每项评分点的得分、扣分和缺项情况作具体、明确的说明;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元素得分汇总表;分析评价用图表等)
二、缺项事实列表
三、任务委托书或任务合同书
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五、采矿许可证
六、安全生产许可证
七、矿长安全资格证
(五、六、七、八提交经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
八、企业提供资料目录
九、评审人员资格证书、技术职称证书复印件
十、其他附件:(按相应的生产系统属性提交附图)
(一)地下矿山:井上井下对照图
(二)露天矿山:实测平面图
(三)尾矿库:物理力学指标和最危险滑弧位置的尾矿坝稳定计算简图、实测平面图、尾矿坝横剖面图。
第三部分 评审报告版面安排
封面
封二:评价机构资质证书
封三:评审人员列表(封三,应包括如下要素:评审的生产系统名称,评审组负责人、评审组成员、报告编制人、技术负责人、过程控制负责人、报告审核人姓名及资格证书号,上述事项必须在同一页面中完整地表达。评审报告至少提交一份带签名的原件。)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目录(征求意见稿) 篇4
DB
贵 州 省 地 方 标 准 DB XX/ XXXXX—XXXX
蜂糖李
“Fengtang” plum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
2019-x-x 发布 201X-XX-XX 实施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XX/ XXXXX—XXXX 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 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大学/贵州省果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果树蔬菜工作站、贵阳市果树技术推广站、安顺市农业科学院、贵州六马蜂糖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红、邵 宇、董晓庆、余江平、李用奇、黄初国。
DBXX/ XXXXX—XXXX 2 蜂糖李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蜂糖李的果实特性、果实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及标志、贮藏与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蜂糖李商品果实的生产、收购和销售。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761-20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 2762-20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1-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百草枯等 43 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NY/T 2637
水果和蔬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折射仪法 GB/T 12456 食品中总酸的测定 GB/T 8855-2008 新鲜水果和蔬菜 取样方法 NY/T 839
鲜李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果形 fruit shape 本品种果实成熟时应具有的形状。
a.果形端正:指果实没有不正常的明显凹陷和突起、以及外形偏缺的现象。
b.畸形果:指形状不端正的果实。
3.2 新鲜 fresh
果实无失水皱皮、色泽变暗等现象。
3.3 洁净 clean
DBXX/ XXXXX—XXXX 3 果面上无影响外观的污物。
3.4 色泽 coloring 本品种果实成熟时应具有的颜色与光泽。
3.5 成熟度 Maturity
3.5.1 食用成熟度:果实充分肥大,开始呈现出本品种成熟时应有的色泽、风味,达到商品果要求的成熟度。
3.5.2 生理成熟度:达到种子充分成熟,果实全面着色,果肉松软的成熟程度。
3.6 单果重 weight of a fruit 单个果实的质量,以克(g)为单位。
3.7 果面缺陷 skin defect 人为或自然因素对果面造成的损伤。包括刺伤、碰压伤、磨伤、雹伤、日灼、干疤、果锈、油斑、药害,以及其它病虫害仅损伤果实表面的缺陷。
3.8 病害 diseases 由生理性原因或外来病原菌浸染造成的果实伤害。
3.9 虫果 maggoty fruit 虫对果面、果肉造成损害的果实。
果实特性 4.1 外观质量 4.1.1果形
果实扁圆形,果顶平,缝合线深。
4.1.2 果重
单果重30g—90g。
4.1.3 色泽 果皮浅黄绿色或淡黄色 4.2 感官性状 果肉淡黄色,核小,离核,味浓甜;果肉致密酥脆,有香气。
4.3 理化指标
DBXX/ XXXXX—XXXX 4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 15.0%—20.25%,可滴定酸 0.28%—0.86% 4.3 成熟期 6 月中旬—7 月中旬。
果实质量要求 5.1 等级规格 表1 蜂糖李果实质量指标 项目 等
级 特等果 一等果 二等果 基本要求 果实达到可采成熟度,具有本品种成熟时应具有的色泽,完整良好、新鲜洁净,无异味、裂果。
果形 端 正 比较端正 单果重(g)≧55 30~45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15.0 ≧15.0 ≧15.0 可滴定酸含量(%)
≦0.77 ≦0.77 ≦0.77 固酸比
≧19.5 ≧19.5 果 面
磨伤 无 允许面积小于0.5cm 2 轻微摩擦伤1处。
日灼 无 允许轻微日灼,面积不超过0.4cm 2。
雹伤 无 允许有轻微雹伤,面积不超过0.2cm 2。
虫伤 无 允许干枯虫伤,面积不超过0.2cm 2。
病伤 无 允许病伤,面积不超过0.1cm 2。
容许度 不允许 不超过2项。
5.2 卫生指标 按GB 2761、GB 2762、GB 2763.1 中的规定执行。
5.3 安全指标 蜂糖李果实安全要求应符合GB 2761、GB 2762、GB 2763.1 中的要求。检验方法 6.1 外观等级规格检验 将抽取样品称重后,逐件摆放在检验台上,按照本标准项目检验出不合格果实和破损果,以件为单位分项记录。每批次样品检验完成后,计算检验结果,判定该批次蜂糖李果实的等级。
6.2 单果重 采用电子天平进行测定
DBXX/ XXXXX—XXXX 5 6.3 果形和损伤 采用目测法进行。
6.4 理化指标检验 6.4.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测定方法按照NY/T 2637执行。
6.4.2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测定方法按照GB/T 12456执行。
6.5卫生检验 按GB 2761、GB 2762、GB 2763.1 中的规定执行。检验规则 7.1 检验批次 同一生产基地、同一品种、同一批采收的蜂糖李作为一个检验批次。
7.2 抽样方法 按GB/T 8855-2008规定执行。
7.3 检重 在抽样的同时进行检重。
7.4 样品检验 以感官鉴定为主,按本标准等级指标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对样品果逐个检查,将各种不合格的果检出分别记录,计算后作为评定的依据。理化、卫生检验的取样应选具有代表性的样果30-40个。
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征求意见稿 篇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准 构 筑 物 抗 震 鉴 定 标 准 Standard for seismic appraiser of
special structures
201X-XX-XX 发布
201X-XX-XX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联合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构 筑 物 抗 震 鉴 定 准 标 准 GB 50117-201X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1 年 XX 月 XX 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年
北京
目录 1 总则..............................................................................................................................................7 2 术语和符号..................................................................................................................................9 2.1 术
语..............................................................................................................................9 2.2 主要符号..........................................................................................................................9 3 基本规定....................................................................................................................................11 4 场地、地基和基础.....................................................................................................................14 4.1 场地................................................................................................................................14 4.2 地基和基础.....................................................................................................................14 5 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17 5.1 一般规定........................................................................................................................17 5.2 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计算.............................................................................................17 5.3 抗震验算........................................................................................................................17 6 框排架结构................................................................................................................................19 6.1 钢筋混凝土框排架.........................................................................................................19 6.2 A 类钢筋混凝土框排架抗震鉴定.................................................................................19 6.3 B 类钢筋混凝土框排架抗震鉴定.................................................................................22 6.4 钢结构框排架.................................................................................................................28 7 皮带运输通廊............................................................................................................................30 7.1 砌体通廊........................................................................................................................30 7.2 钢筋混凝土通廊.............................................................................................................31 7.3 钢结构通廊.....................................................................................................................32 8 筒仓............................................................................................................................................34 8.1 一般规定........................................................................................................................34 8.2 砌体筒仓........................................................................................................................34 8.3 钢筋混凝土筒仓.............................................................................................................35 8.4 钢筒仓............................................................................................................................38 9 槽罐结构....................................................................................................................................39 9.1 卧式容器基础.................................................................................................................39 9.2 常压立式圆筒形储罐基础.............................................................................................39 9.3 球形储罐基础.................................................................................................................40 9.4 塔型设备基础.................................................................................................................42 10 支架及构架........................................................................................................................45 10.1 管道支架.....................................................................................................................45 10.2 变电构架和支架.........................................................................................................45 10.3 索道支架.....................................................................................................................46 10.4 通信钢塔桅结构.........................................................................................................48 11 锅炉钢结构........................................................................................................................50 11.1 一般规定........................................................................................................................50 11.2 抗震构造鉴定.................................................................................................................50 11.3 抗震承载力验算.............................................................................................................51 12 井塔、井架........................................................................................................................53
(一)
井塔............................................................................................................................53 12.1 一般规定.....................................................................................................................53 12.2 A 类井塔抗震鉴定.........................................................................................................54 12.3 B 类井塔抗震鉴定.........................................................................................................55(二)
井架............................................................................................................................56 12.4 一般规定.....................................................................................................................56 12.5 A 类井架抗震鉴定........................................................................................................57 12.6 B 类井架抗震鉴定........................................................................................................58 13 电视塔................................................................................................................................59 13.1 一般规定.....................................................................................................................59 13.2 抗震构造鉴定.............................................................................................................60 13.3 抗震承载力验算.........................................................................................................60 14 冷却塔................................................................................................................................60 14.1 自然通风冷却塔.........................................................................................................60 14.2 机力通风冷却塔.........................................................................................................61 15 炉窑结构............................................................................................................................62 15.1 焦炉基础.....................................................................................................................62 15.2 回转窑和竖窑基础.....................................................................................................63 16 高炉系统结构.....................................................................................................................63 16.1 一般规定.....................................................................................................................63 16.2 高炉............................................................................................................................63 16.3 热风炉........................................................................................................................63 16.4 除尘器、洗涤塔.........................................................................................................64 17 浓缩池、沉淀池、蓄水池.................................................................................................64 17.1 一般规定.....................................................................................................................64 17.2 A 类钢筋混凝土浓缩池、沉淀池、蓄水池抗震鉴定.................................................65 17.3 B 类钢筋混凝土浓缩池、沉淀池、蓄水池抗震鉴定.................................................66 17.4 A 类砖砌、石砌浓缩池、沉淀池、蓄水池抗震鉴定.................................................66 17.5 B 类砖砌、石砌浓缩池、沉淀池、蓄水池抗震鉴定.................................................67 18 尾矿坝................................................................................................................................68 18.1 一般规定.....................................................................................................................68 18.2 抗震构造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Contents Chapter 1 General.................................................................................................................................8 Chapter 2 Terms and Symbols............................................................................................................10 2.1
Terms.................................................................................................................................10 2.2
Symbols.............................................................................................................................10 Chapter 3
Basic Requirements of Seismic Appraisal.......................................................................12 Chapter 4
Site, Subsoil and Foundation...........................................................................................15 4.1
Site.....................................................................................................................................15 4.2
Subsoil and Foundation......................................................................................................15 Chapter 5
Earthquake Action and Seismic Checking for Structures................................................18 5.1
General...............................................................................................................................18 5.2
Earthquake Action..............................................................................................................18 5.3
Checking for Strength..........................................................................错误!未定义书签。
Chapter 6
Frame-Bent Structure......................................................................错误!未定义书签。
6.1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Bent Structure.......................................错误!未定义书签。
6.2
Seismic Appraisal of Category A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20 6.3
Seismic Appraisal of Category B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23 6.4
Steel Frame-Bent Structure
..............................................................错误!未定义书签。
Chapter 7
Belt-Conveyor Corridor..................................................................................................31 7.1
Brick Corridor....................................................................................................................31 7.2
Reinforced Concrete Corridor..............................................................错误!未定义书签。
7.3
Steel Corridor.....................................................................................................................33 Chapter 8
Silo..................................................................................................................................35 8.1
Masonry Silo......................................................................................................................35 8.2
Reinforced Concrete Silo...................................................................................................35 8.3
Steel Silo............................................................................................................................36 Chapter 9
Tank Structure.................................................................................................................40 9.1
Atmospheric Vertical Cylindrical Tank and Foundation....................................................40 9.2
Spherical Tank and Foundation..........................................................................................40 9.3
Horizontal Cylindrical Tank and Foundation.....................................................................41 9.4
Foundation of Tower-type Equipment...............................................................................43 9.5
Other Tank Structures........................................................................................................43 Chapter 10
Support Framework.......................................................................................................46 10.1
Pipe Support Framework.................................................................................................46 10.2
Electric Transformation Support Framework...................................................................46 10.3
Cableway Support Framework.........................................................................................47 10.4
Steel Mast for Communication........................................................................................49 Chapter 11
Steel Structure for Boilers.............................................................................................51 Chapter 12
Mine Winding Tower、Shaft Headframe......................................................................54(1)
Mine Winding Tower....................................................................................................54 12.1
General.....................................................................................................................54 12.2
Seismic Appraisal of Category A Mine Winding Tower..........................................55 12.3
Seismic Appraisal of Category B Mine Winding Tower..........................................56(2)
Shaft Headframe...........................................................................................................58
12.4
General.....................................................................................................................58 12.5
Seismic Appraisal of Category A Shaft Headframe.................................................59 12.6
Seismic Appraisal of Category B Shaft Headframe.................................................61 Chapter 13
TV Tower......................................................................................................................63 Chapter 14
Hyperbolic Cooling Tower............................................................................................63 14.1
Natural-draft Cooling Tower.............................................................错误!未定义书签。
14.2
Mechanical-draft Cooling Tower.....................................................................................65 Chapter 15
Kiln and Oven Structure................................................................................................66 15.1
Coke Oven Foundation....................................................................................................66 15.2
Foundation of Rotary Kiln and Shaft Kiln.......................................................................67 Chapter 16
Blast Furnace Systerm...................................................................................................67 16.1
General.............................................................................................................................67 16.2
Blast Furnace...................................................................................................................67 16.3
Hot-blast Stove...................................................................................错误!未定义书签。
16.4
Dust Collector and Washing Tower..................................................................................68 Chapter 17
Concentration Tank、Flow Tank、Impounding reservoir............................................68 17.1
General.............................................................................................................................68 17.2
Seismic Appraisal of Category A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69 17.3
Seismic Appraisal of Category B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70 17.4
Seismic Appraisal of Category A Brick and Stone Buildings
......................................71 17.5
Seismic Appraisal of Category B Brick and Stone Buildings
......................................71
Chapter 18
Tailing Dam.................................................................................................................71 18.1
General Requirement.......................................................................................................71 18.2
Details for Tailing Dam....................................................................................................72
总则 1.0.1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减轻地震破坏,减少损失,对现有构筑物的抗震能力进行鉴定,并为抗震加固或采取其它抗震减灾对策提供依据,制定本标准。
1.0.2
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现有构筑物,在预期的后续使用年限内应具有相应的抗震设防目标:后续使用年限为 50 年的现有构筑物,应具有与现行国家标准《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 相同的设防目标。后续使用年限少于 50 年的现有构筑物,在遭遇相同的地震影响时,其损坏程度略大于按后续使用年限 50 年鉴定的构筑物。
1.0.3
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6~9 度地区的现有构筑物的抗震鉴定,不适用于新建构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的评定。
抗震设防烈度,一般情况下,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的地震基本烈度或现行国家标准《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 规定的抗震设防烈度。
行业有特殊要求的构筑物,应按专门的规定进行鉴定。
注:本标准将“抗震设防烈度”简称为:“设防烈度”。
1.0.4
现有构筑物,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 50223 的规定分为四类,其抗震措施和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甲类,应经专门研究按不低于乙类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抗震验算应按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乙类,6~8 度时应按比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9 度时应适当提高其抗震措施要求,抗震验算应按不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丙类,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和进行抗震验算。丁类,7~9 度时,应允许按比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抗震验算应允许比本地区设防烈度适当降低要求;6 度时应允许不做抗震鉴定。
注:本标准中,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分别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的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适度设防类的简称。
1.0.5
现有构筑物抗震鉴定的后续使用年限,应按下列规定进行选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及以前建造并经耐久性鉴定可继续使用的现有构筑物,根据用户的使用要求,其后续使用年限可为 10 年至 30 年。在 20 世纪 80 年代建造并经耐久性鉴定可继续使用的现有构筑物,其后续使用年限宜采用 40 年或更长,且不应少于 30 年。在 20 世纪 90 年代建造的现有构筑物,后续使用年限不宜少于 40 年,条件许可时应采用 50 年。
1.0.6
不同后续使用年限的现有构筑物,其抗震鉴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后续使用年限为 10 年~30 年(简称 A 类)构筑物,应采用本标准各章规定的 A 类构筑物的抗震鉴定方法。后续使用年限为 40 年(简称 B 类)构筑物,应采用本标准各章规定的 B 类构筑物的抗震鉴定方法。后续使用年限为 50 年(简称 C 类)构筑物,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构筑物抗震设计规定》GB 50191 的要求进行抗震鉴定。
1.0.7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现有构筑物,应进行抗震鉴定:接近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并需要继续使用的构筑物。未按抗震设防标准设计或抗震设防要求提高的构筑物。改建、扩建或改变原设计条件的构筑物。存在严重腐蚀、损伤、变形的构筑物。
1.0.8
现有构筑物的抗震鉴定,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有关强制性条文的规定。术语和符号 2.1 术 术
语 2.1.1 抗震鉴定
seismic
appraiser
通过检查现有构筑物的设计、施工质量和现状,按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对其在地震作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2.1.2 后续使用年限
continuous seismic working life, continuing seismic service life 对现有构筑物按约定的继续使用年限,在这个时期内构筑物不需要重新鉴定和加固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完成预定的功能。
2.1.3 综合抗震能力
compound
seismic
capability
综合考虑构筑物的抗震措施和承载能力等因素,判定其具有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
2.1.4 抗震措施
seismic fortification measures
符合抗震鉴定的基本规定、场地、地基与基础和抗震构造等要求。
2.1.5 结构构件规定现有承载力 available capacity of member
现有结构构件由材料强度标准值、构件(包括钢筋)实有的截面面积及其对应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内力所确定的结构构件承载力。
2.1.6 结构构件抗震加固 seismic strengthening for structural member
对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结构构件按抗震设防标准采取的加强措施。
增加抗震构件、调整结构沿高度和平面的刚度分布,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2.1.7 结构体系抗震加固 seismic strengthening for structural system
2.2 主要符号 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 N——对应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轴向压力; V e ——结构层的弹性地震剪力; S ——结构构件地震基本组合的作用效应设计值; P O
——基础底面实际平均压力。
2.2.2 材料性能和抗力
M y —— 构件现有受弯承载力;
V y —— 构件或结构层现有受剪承载力;
R —— 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f、f k
—— 材料现有强度设计值、标准值。
2.2.3 几何参数 A g —— 构件截面面积; A s
—— 钢筋截面面积; H —— 结构总高度、柱高度; D —— 结构或构件的直径; L —— 构件间距、结构(单元)总长度; b —— 构件截面宽度; h —— 计算楼层(结构层)层高,构件截面高度; i —— 构件长度或结构跨度; t —— 抗震墙厚度、钢板厚度、构件厚度。
2.2.4 计算系数
γ Ra
—— 抗震鉴定的承载力调整系数; β —— 综合抗震承载力指数; ξ y
—— 楼层(结构层)屈服强度指数。基本规定 3.0.1 现有构筑物的抗震鉴定,应包括下列内容和要求:搜集构筑 物的地基勘探报告、气象资料、施工图纸和工程验收文件等原始资料;当资料不全时,应进行必要的调查和实测。检查构筑物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合程度、施工质量和维护状况,检测主要受力构件的缺陷。检查构筑物所在场地、地基和基础的稳定性,调查临近的挡土结构情况,鉴定其地震稳定性和抗震承载力。根据各类构筑物的特点、结构类型与布置、构造和承载 力 等因素,采取逐项鉴定方法进行综合抗震能力分析。对构筑物整体抗震性能做出评价,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构筑物应说明其后续使用年限,对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构筑物应提出相应的抗震防灾对策和处理 意见。
3.0.2 现有构筑物的抗震鉴定,应按下列情况区别对待:对不同抗震设防类别和不同后续使用年限的构筑物,应分别按本标准第 1.0.4 条和第1.0.6 条的规定分别采用不同的抗震措施核查要求和不同的抗震验算方法。不同结构类型的构筑物,其检查重点、项目内容和要求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抗震鉴定方法。对重点部位和一般部位,应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检查和鉴定。
注:重点部位系指影响该类构筑物整体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或地震破坏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部位。对抗震性能有整体影响的构件、部位和仅有局部影响的构件、部位,在综合抗震能力评定时应区别对待。
3.0.3
抗震鉴定可分为两级。第一级鉴定应以宏观控制和构造鉴定为主进行综合评价,第二级鉴定应以抗震验算为主并结合构造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A 类构筑物的抗震鉴定,当符合第一级鉴定的各项要求时,可评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当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时,除本标准有关章节有明确的规定外,应通过第二级鉴定做出判断。
B 类构筑物的抗震鉴定,应通过其抗震措施检查和现有抗震承载力验算结果做出判断。当抗震措施不满足鉴定要求而现有抗震承载力较高时,可通过构造影响系数进行综合抗震能力评定;当抗震措施鉴定满足要求时,其主要抗侧力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不低于规定的 95%;次要抗侧力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不低于规定的 90%时,可不进行加固处理。
C 类构筑物的抗震鉴定,应通过对其抗震措施检查和现有抗震承载力验算,并完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 的要求。
3.0.4 现有构筑物的宏观控制和构造鉴定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当构筑物位于不利地段或地基下主要受力层存在液化、震陷或滑动时,应符合场地和地基基础的有关鉴定要求。结构材料的实际强度,应符合本标准各章规定的 最低要求。高度有限制的构筑物,应符合本标准有关章节中关于最大高度的规定。构筑物的平面、立面、质量、刚度分布和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存在明显不对称时,应进行地震扭转效应不利影响分析;结构竖向构件上下不连续或刚度沿高度分布有突变时,应
找出其薄弱部位并进行抗震能力鉴定。检查结构体系时,应找出其破坏而导致结构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丧失竖向承载能力的构件或部件;当结构有错层或与不同类型结构相连接时,应提高其相应部位的构件、部件的抗震鉴定要求。结构构件的尺寸、截面形式等不利于抗震时,应提高其构造的抗震鉴定要求。结构构件的连接构造,应满足结构整体性的要求;装配式结构,应采取加强其整体性并设置较完整的支撑体系。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应满足不倒塌伤人的要求;位于人员出入口或运输通道处,应有可靠的连接措施。
3.0.5 现有构筑物的抗震鉴定要求,根据其所在场地、地基和基础等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可作下列调整:Ⅰ类场地上的丙类构筑物,7~9 度时,构造要求可降低一度采用。Ⅳ类场地、复杂地形、严重不均匀土层上的构筑物以及同一单元存在不同类型基础时,可提高抗震鉴定要求。Ⅲ、Ⅳ类场地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 和 0.30g 的地区,各类构筑物的抗震构造措施要求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 8 度(0.20g)和 9 度(0.40g)采用。有全地下室、箱基、筏基和桩基的构筑物,可降低上部结构的抗震鉴定要求。对密集的构筑物,包括防震缝两侧的构筑物,应提高相关部位的抗震鉴定要求。
3.0.6 对不符合鉴定要求的构筑物,可根据其不符合要求的程度、部位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影响的大小,以及有关的非抗震缺陷等实际情况,结合使用要求和加固难易等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维修、加固、改变用途或更新等抗震减灾对策。
3.0.7
各类构筑物结构的现状,当不符合下列有关要求时,应结合抗震加固进行处理。钢结构:
1)受力构件、杆件(包括支撑)无短缺,无明显弯曲,无裂缝,无任意切割所形成的孔洞或缺口。
2)受力构件、杆件及其连接和节点无锈蚀。
3)锚栓无损伤、锈蚀,螺帽无松动;对受剪为主的锚栓,其栓杆在托座盖板面处无丝扣。基础混凝土无酥裂、无腐蚀条件。
4)受力构件的支承长度符合非抗震设计要求。
5)柱间支撑斜杆中心线与柱中心线的交点不位于楼板的上、下柱段和基础以上的柱段。钢筋混凝土结构:
1)受力构件、杆件无短缺,无明显变形,没有因切割、打洞等形成的损伤。
2)受力构件、杆件的混凝土无酥裂、腐蚀、烧损、脱落,无露筋,无超过设计规范限值的裂缝。
3)预制受力构件的支承长度符合非抗震设计要求。
4)连接件无锈蚀。
5)当设有填充墙或柱间支撑时,没有由此增大结构单元质心对刚心的偏心距和沿高度方向水平刚度的突变,没有因半高刚性墙而增大柱的线刚度或形成短柱。砌体结构:
1)墙体不空臌,无歪斜和酥碱。
2)承重墙体及纵横墙交接处无裂缝,咬槎良好,无任意开凿而形成明显削弱原结构抗震能力的孔洞。
3)各部位的局部尺寸满足国家现行的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规定的限值要求。
4)砌体过梁无开裂和变形。
5)没有因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墙体裂缝及其它明显影响墙体质量的缺陷。场地、地基和基础 4.1 场地 4.1.1 6 度、7 度时且建造于对抗震有利地段的构筑物,可不进行场地对其影响的抗震鉴定。
注:1 对建造于危险地段的构筑物,场地对其影响应按专门规定鉴定; 2 有利地段、不利地段、危险地段和场地类别,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的规定划分。
4.1.2 建造于危险地段的现有构筑物,应采取措施搬迁;暂时不能搬迁时,应进行专门研究处理方案,并采取有效地应急安全措施。
4.1.3 7~9 度时,建造于对抗震不利地段的构筑物,应对其地震稳定性、地基滑移等危害进行评估;建造于山 区的构筑物,尚应评估山体滑坡对其影响。
4.1.4 构筑物建在河岸且存在液化土层时,应判明其液化土体流滑与开裂的危害。
4.2 地基和基础 4.2.1 地基基础现状的抗震鉴定,应重点检查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上部结构开裂和倾斜,调查其发展趋势;检查基础有无腐蚀、酥碱、松散或剥落。
4.2.2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现有构筑物,可不进行地基、基础的抗震鉴定:丁类构筑物。6 度时的各类构筑物。7 度时,地基基础现状无严重静载缺陷的乙类、丙类构筑物。在基础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土、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的乙类、丙类构筑物。
4.2.3 当上部结构无因不均匀沉降产生裂缝和倾斜或虽有轻微裂缝和倾斜但已经稳定,且基础无腐蚀、酥碱、松散或剥落,该地基基础可评为无严重静载缺陷。
4.2.4 存在软弱土、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地基基础,可根据烈度、设防类别、结构现状和基础类型,进行液化、震陷和抗震承载力的两级鉴定。符合第一级鉴定的规定时,应评为地基符合抗震要求,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静载下已出现严重缺陷的地基基础,应同时复核其静载下的承载力。
4.2.5 地基基础的第一级鉴定,应符合下列要求:基础下主要受力层存在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时,对下列情况可不进行液化影响的判别:
1)对液化沉陷不敏感的丙类构筑物; 2)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 液化初步判别要求的构筑物。基础下主要受力层存在软弱土时,对下列情况可不进行构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沉陷的估算:
1)8 度、9 度时,地基土静承载力特征值分别大于 80kPa 和 100kPa; 2)8 度时,基础底面以下的软弱土层厚度不大于 5m。采用桩基的构筑物,对下列情况可不进行桩基的抗震验算:
1)按现行国家标准《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 规定可不进行桩基抗震验算的构筑物;
2)位于斜坡但地震时土体稳定的构筑物。
4.2.6 地基基础的第二级鉴定,应符合下列要求:饱和土液化的第二级判别,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 的规定,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判别时,可计入地基附加应力对土体抗液化强度的影响。存在液化土时,应确定液化指数和液化等级,并提出相应的抗液化措施。软弱土地基及 8 度、9 度时Ⅲ、Ⅳ类场地上的高耸筑物构,应进行地基和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4.2.7 现有构筑物天然地基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天然地基的竖向承载力,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 规定的方法验算,地基土静承载力特征值应改用长期压密地基土静承载力特征值,其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F sE = S
f SC
(4.2.7-1)F SC = c
f S
(4.2.7-2)式中:
F sE
—— 调整后的地基土抗震承载力特征值(kPa);
S
—— 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 采用;
f SC
—— 长期压密地基土静承载力特征值(kPa);
f S
—— 地基土静承载力特征值特征(kPa),其值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 采用;
c
—— 地基土承载力长期压密提高系数,其值可按表 4.2.7 采用。
表 表 4.2.7
地基土承载力长期压密提高系数 使用年限与岩土类别 P 0 /f s
1.0 0.8 0.4 <0.4 2 年以上的砾、粗、中、细、粉砂 5 年以上的粉土和粉质粘土 8 年以上地基土静承载力标准值大于 100kpa 的黏土
1.20
1.10
1.05
1.00 注:1
p a 为基础底面实际平均压应力; 2 使用年限不够或岩石、碎石土、其他软弱土,提高系数值均可取 1.0。承受水平力为主的天然地基验算水平抗滑时,抗滑阻力可采用基础底面摩擦力和基础正侧面土的水平抗力之和;基础正侧面土的水平抗力,可取其被动土压力的 1/3;抗滑安全系数不宜小于 1.1;当刚性地坪的宽度不小于地坪孔口承压面宽度的 3 倍时,尚可利用刚性地坪的抗滑能力。
4.2.8 非液化土中低承台桩基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单桩的竖向和水平向抗震承载力特征值,可按非抗震设计时的 1.25 倍采用。当承台侧面土未经扰动或回填密实时,桩基的水平承载力可按桩的水平承载力和承台正面土的水平抗力之和计算,但正面土的水平抗力不应大于被动土压力的 1/3,且不应计入承台低面与地基土间的摩擦力。
4.2.9 存在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抗震验算,当桩基承台底面上、下分别有厚度不小于1.5m、1.0m 的非液化土层或非软弱土层时,可按下列两种情况分别进行抗震验算,并按不利情况进行鉴定:按全部地震作用采用,桩承载力可按本节第 4.2.8 条规定确定,但液化土层的桩周摩擦力、水平抗力均应乘以液化影响折减系数,其值可按表 4.2.9 采用。
表 表 4.2.9
土层的液化影响折减系数
标贯比N
深度 折减系数 0.6N 10sd 0 10 20sd 1/3 0.6<λ N ≤0.8
10sd 1/3 10 2/3 0.8<λ N ≤1.0 10sd 2/3 10 4.2.10 7~9 度时山区构筑物的挡土结构、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外墙的稳定性验算,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 规定的方法;但抗滑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1.1,抗倾覆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1.2。验算时,土的重度应除以地震角的余弦,墙背填土的内摩擦角和墙背摩擦角应分别减去地震角和增加地震角。地震角可按表 4.2.10 采用。 表 表 4.2.10 挡土结构的地震角 类 别 7 度 8 度 9 度 0.1g 0.15g 0.2g 0.3g 0.4g 水 上 1.5 2.3 3 4.5 6 水 1) 按照区域规划需搬迁的企业再新建湿法磷酸及配套的磷酸一铵、磷酸二铵装置时, 其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应满足表1的指标要求。 注:kgce为千克标准煤, 1kgce=29.3076MJ, 下同。 2) 现有湿法磷酸及配套的磷酸一铵、磷酸二铵装置, 其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应满足表2的指标要求。 注:Ⅰ类磷矿系指用于生产湿法磷酸及磷铵的磷矿原矿或经选别后矿粉 (或矿浆) 其w (P2O5) >28.5%, 主要杂质含量w (Fe2O3+Al2O3) <6.5%;Ⅱ类磷矿系指用于生产湿法磷酸及磷铵的磷矿原矿或经选别后矿粉 (或矿浆) , 其w (P2O5) ≤28.5%, 主要杂质含量w (Fe2O3+Al2O3) ≥6.5%。 3) 现有硫铁矿制酸企业副产的矿渣必须全部回收利用;现有磷铵企业必须配套建有规范的磷石膏堆场, 未建磷石膏堆场的企业3年内必须完成装置建设, 且磷石膏利用率在3年内必须达到年产生量的15%。达不到以上要求的企业必须关停。 4) 新建或改扩建项目的环保指标必须达到表3的要求。 5) 现有磷铵装置的环保指标必须达到表4的要求。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目录(征求意见稿)】推荐阅读: 对于推动眉山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06-01 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建质[2005]232号07-03 建筑施工安全法律法规08-28 建筑工程安全检查标准08-30 建筑工程安全施工标准08-11 四川省建筑工地需要的安全资料目录a09-24 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10-23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10-21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05-28 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10-21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目录(征求意见稿) 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