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法规体系建设研究(共7篇)
军事法规体系建设研究 篇1
一、背景
(一)依法治国背景。
2011年1月国家档案局颁发了《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构建法制统一、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服务的档案法制工作体系。加强档案法律制度建设,完善以《档案法》为核心、符合我国国情并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科学、缜密、配套的档案法规体系,也是《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2014年10月20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央首次将依法治国作为全会主题,这是建国历史上、建党历史上的第一次。2015年10月26日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同时把坚持依法治国确定为必须遵循的原则,提出了法治建设的目标任务。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步入新时期。
(二)国家档案体系的提出及内容。
国家档案局2011年6月颁布了《国家档案法规体系方案》,规定我国档案法规体系是在宪法的统领下,以《档案法》为核心,由符合《立法法》规定的若干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统一体。
二、数据来源说明
为尽力保障数据的完整性、科学性,本文从中国政府法制信息(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法律法规全文检索系统)、法律之星、法律图书馆、法邦网、国家档案局网站等5个法律数据库中,检索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标题中含有档案的法律法规,经过筛选去重,整理得到234部法律法规。笔者对整理统计出的233条法律法规进行各法律等级数量、颁布年度、颁布主体、法律主题内容等维度的分析,以期能了解我国”十二五“时期档案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状况。
三、数据分析
(一)各法律法规等级数量分析。
国家档案法规体系分为档案法律、档案行政法规、地方性档案法规、档案规章(包括国务院部门档案规章和地方政府档案规章)四个层次。故统计数据按这四个层次进行划分。“十二五”期间作为法律层次的档案法尚在继续修订中,没有发布修订版。作为档案行政法规层次的四部行政法规也尚在继续修订中,没有发布修订版,故统计数据只划分为部委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法规三个层次。
其中地方政府规章196部,地方法规8部,部委规章30部。可以看出“十二五”时期我国档案法规主要集中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依据法定权限制定地方的地方政府规章,所占比例高达83.6%。“十二五”期间我国档案法规体系呈现一种上窄下宽的局面,即档案法律和法规较少,地方性档案法规和规章数量庞大的形势。这种上窄下宽的法规体系是合理的,当前我国许多地方处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高速发展期,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需要通过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来规范管理。加之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法律规定的东西到地方需要结合本地的实际去贯彻,故地方性档案法规和规章数量庞大。地方实施性立法是国家档案立法的延伸和完善,实现了法律体系各层级上下衔接、结构严谨,还有助于国家档案立法的原则、精神在本地区得到有效贯彻。为解决本地区事务而开展创制性立法和自主性立法,一些尚不具备条件制定全国性法律的,也可以先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来开展些探索、积累些经验。地方立法的先行先试为国家立法的完善积累了经验。只有地方性档案法规、规章具备了必要的数量和质量,并且维护了档案法制的统一,才有可能真正形成门类齐全、内部和谐的档案法律体系。
(二)颁布年度分析。
“十二五”时期(2011至2015年),我国档案法律法规的数量分别是62、49、57、43、23部。整体呈先升后降、前多后少的趋势,法律法规主要集中在“十二五”时期的前三个年度。“十二五”时期我国档案法律法规修订13部,修改后的代替修改前的法律法规,没有其他专门废止的法律法规,其余全部为新颁布制定的法律法规。国家档案局分别在2007年集中废止了《档案库房技术管理暂行规定》等七件规章,2010年集中废止了《企业档案管理升级试行办法》等8项规范性文件,自此后没有再集中废止过法律法规。
2015年两会修改立法法,将赋予更多的城市地方立法权。全国所有284个设区的市将享有地方立法权,更多地级市享有立法权后,我国的地方档案法规、规章的数量很有可能将大幅度增加。加之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加速,地方对立法权的需求越来越大。通过下放立法权与确定立法范围可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大量事务无法可依的情形,同时可以加快推进地方立法进程,倒逼地方政府提升依法管档的水平。
(三)颁布机构分析。
在中央,各部委颁布了30部档案法律法规,其中档案局颁布了4部,档案局联合财政部、林业局、测绘局、水利部、民政部等部门颁布了20部,税务局、海洋局、民政部、住建部单独发布了6部,可以看出部委规章中主要以档案局和其他部委联合制定的法律法规为主。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含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山东(19部)、浙江(18部)、北京(15部)、广东(14部)、河北(12部)、天津(11部)等省市制定的档案法规都在10部以上,其中山东省是最多的省份。根据,“十二五”时期全国各省市GDP总量排名看,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河北省四省均在前六名中。山东、浙江、北京、广东、河北五省市在其各自的《“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都将加强档案法制建设、完善地方档案法规体系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并较详细地列出“十二五”期间的立法要求与具体任务。五省市均要求围绕档案事业发展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创新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建立和完善涉及档案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制度全覆盖,以制度规范工作。
(四)法律主题内容分析。
笔者将“十二五”时期颁布的法律法规按主要内容,初步分类为14类,将其他数量不多、内容分散的法律法规归入其他类。其他类主要包括:就业培训、居民健康、住房公积金、教育、信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质量等方面档案。通过上表的统计,其中机关工作、机关档案管理类的法律法规最多,可以看出我国档案工作目前还是以机关档案、各级档案馆工作为主。涉及各地实际档案工作的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城乡建设、房产与住房、农村与土地方面的档案法规占据较大部分,高达40%。这基本与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一致。“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档案法制建设要充分考虑档案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切合实际地开展档案法制工作。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土地等等,这些新领域的档案工作的建立和规范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国家档案局自2008年印发《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以来,会同有关部门,从以人为本、维护民生的角度出发,推动制定了一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专业档案管理办法,全国民生档案工作领域不断延伸,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加之,但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的保护和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所以各地先后制定了为数不少的有关农村、农业的档案管理地方规章,力争把这一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农村稳定与发展的专业档案建立齐全、管好用好。2010年11月建设部在新修订的《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中,强调要加强对重大活动档案的管理。重大活动是我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育、宗教等领域内举办的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活动。具有影响大、涉及面广、关注度高、临时性强等特点。
四、总结
国家档案局2011年颁布的《国家档案法规体系方案》的附件中列出了60个需要修订、制定以及需要由规范性文件上升为法规、规章的档案立法项目,“十二五”时期(截至2015年12月底)总共修订了三部、制定了一部。从完成进度和数量上看,国家档案法规体系方案列出的项目完成得较慢、较少。但是中央各部门的一些会议精神在地方能够比较及时的形成地方规章,指导地方档案管理实践。综上,“十二五”规划时期,我国的档案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并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和地方规章,法律体系日趋完备,档案管理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根据全国档案法规体系建设进程和各省档案工作实际,适时制定和修改相关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档案地方法规体系。我国档案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各地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科学确定立法项目,加强重点领域立法,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立法质量。为档案工作依法行政,为档案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十二五”时期的档案法规体系建设十分重视民生档案在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城市城乡建设、房地产与住房保障、农村与土地、各类保险、居民健康、劳动就业等密切关联百姓生活的方面制定了较多的档案法规规章。但是一些档案法规条款宏观性、原则性、比较明显,过于空泛,不利于档案具体工作的指导和落实,可操作性较差。在今后的档案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中,法律法规的细化、可操作性的加强和执法情况的监督是需要重视的一大问题。
摘要:笔者以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等5个法律法规库为统计数据库,检索“十二五”时期我国档案领域的法律法规,笔者对整理统计出的标题含“档案”的234条法律法规进行如下维度的分析:各法律等级数量、颁布年度、颁布主体、法律主题内容,以期能了解我国“十二五”时期档案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内容与发展的基本状况。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档案法规体系,内容,研究
参考文献
[1]江佩琼.试论档案法规体系构建中的完善之策[J].兰台世界,2014(1).
[2]颜世忠.如何做好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J].黑龙江档案,2014(03).
军事法规体系建设研究 篇2
1 基于体系作战下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要求
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 实现作战要素的信息化。基于体系作战下, 需要将作战要素转化为信息力, 进而实现新型战斗力的转换, 这是现代化军事发展下作战能力生成的主要模式。对于军事指挥系统来讲, 基于各作战单元间本身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 需要将各项要素与信息融入到信息化系统中, 进而为提升战斗力奠定基础。第二, 实现信息化系统下各作战要素的融合。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系统间的耦合能力, 进而将军事信息系统与其余信息进行整合, 为军事指挥的高效落实奠定基础,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以军事指挥的优势来赢取战机优势。第三, 实现以“行动为中心”这一指挥方式的转变。体系作战下, 要想在瞬息万变的战场抓住作战时机, 以赢得作战优势地位, 就要求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在具备信息化系统基本性能的基础上, 实现战争准备的实案化, 进而转变战斗指挥形势以充分发挥出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作用。
2 体系作战条件下军事指挥作信息系统的建设途径
2.1 实现以SOA为基础的软件架构
当前, 在现代化军事理论的不断发展下, 相应的军事信息技术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中SOA软件结构则满足了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建设需求。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的军事指挥信息系统软件建构, 能够满足体系作战下对指挥信息系统所提出的高要求, 即以良好的兼容性与适应性为基础, 通过自身的灵活性来满足信息耦合需求, 并且反应速度较快, 能够为提高军事指挥的实效性并提高战斗力奠定基础。基于信息技术下, 相应的服务接口能够为实现指挥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间的相互交互提供支撑, 进而通过信息耦合的实现为军事指挥的高校落实奠定基础。所谓的面向服务指的是以高度集成为基础, 进而服务于同一的指挥平台, 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以满足实际操作之需。
2.2 实现信息栅格化体系结构的搭建
基于体系作战下, 战斗模式发生了转变, 相应的战斗力随之大幅度提升, 之所以能够实现战斗力的提升, 原因在于指挥信息系统以自身的动态化化特点, 通过网络化格局的搭建为作战指挥的完善落实提供了技术支撑。基于体系作战下, 采用信息指挥系统需要在灵活多变的战事下实现对各项作战任务的随机应变, 以预案的完善制定来提高作战指挥的效率, 确保在面对繁琐作战信息的过程中, 能够及时实现完善处理。与此同时, 在体系作战条件下, 相应的军事指挥信息系统需要能够与其他信息资源相融合, 进而通过动态链接来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以信息栅格体系结构来满足实际需求。这一结构体系以信息系统的网络化与分布式特点来实现的, 通过对软硬件设备的一体化融合来实现指挥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良好交互, 这种技术性的支撑能够为从根本上提高作战能力奠定扎实基础。
2.3 构建模拟仿真形式来进一步加强训练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军事战斗力, 就需要注重军事训练, 以提高军事部队整体的战斗能力, 而基于信息化技术下,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的模拟仿真训练来实现。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 则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构建出来自实战的模拟训练模式, 进而营造出实战环境, 通过良好的人机交互来提高作战指挥人员的能力素质, 使其在模拟训练中不断积累经验, 为提升部队战斗力奠定基础。为了确保充分的发挥出基于军事指挥信息系统下模拟训练的作用, 需要以构建完善的仿真作战模型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将军事指挥信息系统与相关联的其他信息系统相连接, 进而通过系统的高度耦合来实现信息的集中与共享, 然后从体系化作战条件出发, 实现对这一系统与模型的进一步完善, 以充分发挥出信息系统的战训功能。
2.4 进一步强化信息管理功能
基于体系作战条件下, 从当前指挥系统信息资源实际所发挥出的效用看, 由于并未实现信息的高度融合与共享, 因此, 相应的功能与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在于信息管理功能的发挥程度。而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管理功能与作用的发挥, 就需要以专门数据中心的构建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 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优化配置来提高信息的集中与共享, 进而为实现军事作战指挥信息的科学流动并提高信息服务的集约化水准奠定基础。
3 结论
综上所述, 基于体系作战下, 实现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完善建设能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军事的步伐并提高军事战斗力奠定基础。而在实际构建这一信息系统的过程中, 需要本着体系作战对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 以SOA软件构建的搭建、信息栅各化体系结构的生成、模拟仿真训练模式的构建以及信息管理功能的进一步强化为手段, 从根本上实现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完善建设。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军事作战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往的机械化作战逐渐演变成了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而基于体系作战条件, 要想提升军事战斗力, 就需要实现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完善建设, 以满足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本文基于体系作战条件下, 对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展开了研究与探讨, 以供参考。
关键词:体系作战,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于滨, 姜明远, 宁波.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特征及发展趋势[J].现代军事, 2007 (11) :57-60.
[2]童哲, 王小涛.科学推进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政治工作建设[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11 (4) :35-37.
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初探 篇3
1 十堰市动物防疫法制化建设概述
十堰市根据国家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要求, 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2006年市政府发布了《十堰市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现已做了修订;市政府与各县 (市) 政府签订了《动物防疫与畜产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状》;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意见》中, 明确了动物防疫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同时要求市级相关部门每年安排100万元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专项资金滚存使用。近年来在全市的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中, 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支撑和技术推广体系已经建立、健全;市、县2级动物卫生监督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均升格为副处、副科级别;动物防疫工作通过普法宣传、依法实施、严格执法, 已基本迈入法制化轨道;动物防疫法制化建设, 为全市畜牧业发展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多年来, 全市实现了畜牧业稳步快速增长, 畜禽发病死亡率稳定控制在省定标准以下, 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未出现畜产品安全事件。
2 动物防疫法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动物防疫法制化建设虽然从有法可依到依法行政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但通过多年的法律实践, 发现还有很多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分为2个方面。
2.1 法规缺失
1) 《动物防疫法》出台后, 相关的配套规章和细则未及时跟进, 举例如下。
《动物防疫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执业兽医注册办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商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制定”。但目前注册办法尚未出台。
《动物防疫法》第六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对在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扑灭过程中强制扑杀的动物、销毁的动物产品和相关物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补偿。具体补偿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目前, 国家和省级农、财2部门仅对极少数疫情制定了补偿办法, 但多数疫情的补偿办法都缺乏明确规定;同时, 补偿标准是2005年制定的, 畜产品价格发生较大变化后, 一直未修订补偿标准。这都导致地方在处置疫情时难以操作、把握, 以致影响疫情处置的彻底性。
《动物防疫法》第六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因依法实施强制免疫造成动物应激死亡的, 给予补偿。具体补偿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但截止目前该办法一直未出台, 而实际工作中免疫应激是困扰基层动物防疫员的一大难题, 救治费用、补偿费用不落实, 反响强烈。
《动物防疫法》第二十条和第七十七条规定了“兴办动物饲养场应当向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并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未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处以1 000~100 000元的罚款”。但实际上, 未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而兴办动物饲养场的情况非常普遍, 关键是如果某场不具备条件却又建起了, 是应当取缔还是一罚了事?如果要取缔, 目前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 以致现实中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的饲养场、加工厂比比皆是。
2) 应当通过立法解决的问题。
以养犬为例, 近年来城市养犬以及狂犬病问题已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养犬除关乎到治安之外, 还威胁到公共卫生安全。我国每年由狂犬病导致死亡的超过2 400人, 仅次于印度, 居全球第2位。因此, 目前对犬的防疫管理力度还远远不够。动物的狂犬病被列为二类疫病, 在发生狂犬病后, 虽然地方上采取了扑杀措施, 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关键在于狂犬病的免疫。《湖北省实施〈动物防疫法〉办法》 (修订草案) 规定“城市饲养犬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免疫接种”, 但是狂犬病尚未列入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这就意味着狂犬病的免疫必须是犬主自愿、费用由犬主承担, 对控制狂犬病流行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在城市养犬成为社会性问题的情况下, 我国部分大中城市出台了《城市养犬管理办法》, 而绝大部分城市和广大农村的养犬管理还处于法律真空状态。
2.2 执法不严
较完备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体系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后, 必须认真落实“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然而, 或许是畜牧业在相当长时间内追求的是数量增长型, 政府及管理部门侧重于培植和扶持, 加上市场准入门槛较低, 当畜牧业数量指标上去了、向质量型转变时, 相关部门一时未能突破思维定势, 导致在某些方面执法软弱、监管不力, 当前突出表现为对中小规模养殖场的失控。在政策、市场的吸引下, 现在各地中小规模养殖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按照《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等法律法规, 兴办养殖场必须向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申请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和备案, 并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和畜禽代码。但现实情况是, 绝大部分中小规模养殖场没按规定操作。究其原因, 一方面, 中小规模养殖场的业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存在“我建场、我经营”、“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思想, 不愿接受监管和束缚;另一方面, 执法部门有畏难情绪, 很多中小规模养殖场虽然不具备动物防疫条件, 但是已经建了, 不好处理, 要么勉强发个动物防疫合格证, 算是纳入监管范围, 要么不发证、不处理, 默许其存在。
另外, 相关部门在实施强制措施时力度不够。动物疫控机构按照强制免疫计划进行免疫注射、抽血监测时, 往往遭到拒绝。根据《动物防疫法》规定, 针对这种行为可以进行处罚, 但是由于动物疫控机构不具有执法权, 也没有请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配合的意识, 所以遭到拒绝时只好“绕道而行”。
3 强化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建议
3.1 加强普法宣传
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 必须以法律宣传为先导;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尤其要将普法宣传放在首位。在现行法律种类、法律条文日益增多的情况下, 一方面, 畜牧兽医工作者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要深刻领悟本行业法律法规的精神和要义, 熟悉涉及动物防疫的法律细则和条款;另一方面, 要将动物防疫法律知识向广大人民群众 (尤其是畜牧生产、加工、经营等从业者) 普及。动物防疫法律宣传要借鉴其他部门法律宣传的经验, 抓住重点、关注焦点、突破难点, 利用标语、墙报、媒体等多种载体, 坚持长抓不懈, 不断提升宣传效果。
3.2 完善法规体系
一是动物防疫法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要及时出台, 增强可操作性。建议国家农业部进一步梳理动物防疫法律法规, 凡《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中, 应当制定实施办法 (细则) 的, 全部纳入立法计划, 排出时间表, 抓紧拟定草案, 充分征求意见 (特别是基层执法工作人员的意见) , 力争配套法规科学、全面、实用;具有立法权的省市也要不等不靠, 及时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实施办法和细则, 勿使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体系出现断档和空缺。二是根据社会发展变化, 对于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研究、补充立法或出台司法解释;一些需要修订的规章要及时修订;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可上升到法律条文中。
3.3严格执法监督
军事法规体系建设研究 篇4
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对培养美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联合作战成为当今主要战争形态的背景下, 联合职业军事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各个层面的人才, 在历次战争实践和军事训练中越来越多的发挥着作用。当然, 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不是一天建成的, 它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建设的历史因素
历史的长期积淀是促成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根基。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陆军工业学院, 工业时代战争的胜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充足的物资保障, 1924年成立的陆军工业学院是美军历史上第一所培养工业动员专才、带有联合特征的院校, 也成为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起点。满足第二次世界大战需求的直接产物--陆海军联合参谋学院首先开启了实施联合教育的新篇章。二战结束前, 美军着手规划组建新的联合教育机构, 开始出现联合职业军事教育 (JPME) 概念。1945年前后, 陆军、海军参谋学院及杰罗委员会均提交报告详述未来对联合军官的需求, 并建议设立联合职业教育机构。1986年《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持续提升军官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地位, 从法律政策层面丰富和规范了军官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 1997年的《切尼报告》使联合职业军事教育进一步得以深入发展。综上所述, 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快速建立—不断发展—趋于完善的过程, 它不断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 接受了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考验, 更加顺应战争形态发展的趋势, 更加贴近实战的需求, 也更加符合军事人才成长的规律, 更加系统化和制度化。[1]
2. 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建设的文化因素
如果说基本的价值理念决定着一个国家和一支军队的过去和未来, 那么联合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将最终决定联合作战的胜败。联合文化是富有时代气息的军事软实力, 是联合作战的灵魂和基因。近代美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始终认为团队精神是一项重要的价值观, 并对此予以极大的尊重和积极的反映, 并体现到了战场上, 认为联合作战就是团队作战。1991年, 美军在《美国武装部队的联合作战》一书中指出:“联合文化是所有军队的共同法宝, 是军事职业化的精髓。”[2]联合文化培育是联合作战人才培养的“灵魂”, 如果说具体的教学行为是“术”, 那么打造联合文化则是铸“魂”的过程[3]。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自始至终贯穿着联合文化, 联合文化影响了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是消除传统“军种文化”樊篱的利剑, 是锻造美军联合作战人才的催化剂和倍增器, 从根源上决定了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普遍深入的联合团队意识, 使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成为其历史的必然, 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美国在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由此产生的“联合文化”也成为了美军培养联合作战人才的核心理念, 是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
3. 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建设的体制因素
军队体制指军队的组织体系和相应制度。优良的体制保证军队内部关系顺畅、信息快速有序流动, 是战斗力生成和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是军队作战、教育训练、建设管理等各项活动任务有序开展的基本保证。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能够顺利展开、不断改革和持续推进与美国的国防体制和法规制度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 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的建立发端于联合作战的实践与美国国防体制的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联合作战的发展使得原有的国防体制——陆、海军各自为政的局面, 已越来越不适应战争的需要。1947年, 美国《国家安全法》出台, 宣布成立国防部和陆、海、空军军种部, 将参谋长联席会议设为常设机构, 并设立了联合参谋部, 具体负责参联会的工作, 为以后联合职业军事教育良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后, 美国多次修订《国家安全法》, 不断推动美国国防体制向着有利于提升美军联合作战能力的方向改革。另一方面, 美军完善的军事法律体系对于规范联合职业军事教育起到了决定性的根本作用, 依法保证了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从1986年《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改组法》、1994《美国法典 (军事法卷) 》、2003年《国防部训练转型实施计划》直至当前的参联会主席《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前景规划”》等法规文件, 都有效推动了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发展。
二、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建设的缺陷分析
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分为生长军官、初级、中级、高级和将官级教育五级, 层次分明相互衔接, 具有组织领导科学、法律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的特点, 但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其发展的过程和主要特点, 也存在一些缺陷和具有争议的地方。
1. 培训时间过长, 调学比较困难
美军在军官职业教育中秉承终身教育的理念, “连续性进程”为军官不断晋升的各阶段提供相应的教育。在五级教育体系框架内, 美军的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基本实现一职一训, 一岗一训。具体来讲, 生长军官教育不针对具体联合任职;初级院校以联合特遣部队的参谋任职为目标;第一阶段联合教育以军种中级指挥参谋军官任职为目标;第二阶段联合教育以高级指挥或参谋人员任职为目标;将官级教育中“拱顶石”课程是新晋将官的基础课程。美军规定, 必须对军官进行逐职逐级的培训 (如图所示) , 一名联合作战指挥员的成长一般需要25年左右的时间, 而一名联合军官的培训总时间占整个职业生涯的约三分之一。以参加联合部队参谋学院第二阶段联合教育的学员为例, 在军种参谋指挥院校或高级院校进行10个月的学习后, 学员需要进行为期5个月的第二阶段的学习, 如果将假期计算在内, 完成两段式联合教育需要近一年半的时间, 调学时间跨度长, 而各联合司令部工作任务繁重, 人员紧张, 一般不愿让优秀的参谋军官参加联合教育, 武装部队参谋学院约有60%的学员是从联合司令部的参谋岗位上“借调”来学习的。如何缩短学员在校接受教育的时间, 而又不影响学习质量, 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2. 逐渐成为某些军官的福利式教育
2014年2月, 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的海军核动力推进学校, 三十多名海军高级军官涉嫌在获得教官资格考试中作弊, 所涉教官的规模相当于美国海军核反应堆操作教官总数的五分之一。按美联社的说法, 能在查尔斯顿海军核动力推进学校任教的教官多为曾经在核动力潜艇或航母上服役的军事人员, 离开作战部队, 他们需通过一项笔试才能获得任教资格。同年上月, 美国空军战略导弹部队曝出最大作弊事件, 34名军官因在业务考核中作弊被停职。由此可见, 美军的教育机制也并不是特别完善, 在资格考试中存在大量的作弊现象, 证明某些军官并不是本着提升自己能力的原则学习, 而是带有某种功利心去学习, 数量之多就不能单单说明是个人素质问题了,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否定了整个教育体系出现了问题, 可能是监管不够严密, 但不可否认的是有很多军官确实想利用当前的教育机制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 比如提高学历或获取某种资格。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中设置的联合岗位, 必须由联合资格军官来担任, 且联合军官的晋升也必须参加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培训, 那么, 这样某层次的教育很可能成为军官的福利式教育了。
3. 执行过程中个别时候过于僵化
美军规定, 所有的军官必须参加联合教育前两个层次的教育, 要成为联合资格军官, 担任联合任职, 还须接受第三层次联合教育 (联合教育的第二阶段) , 并取得联合资质。升任将官, 按照法律规定, 还必须参加“拱顶石”、“顶点”等课程的学习。从宏观制度来看是运行机制比较完善, 从微观执行来看存在很大矛盾, 制定规章制度过于死板, 执行过程过于僵化, 工作任务与联合教育之间的冲突, 经常迫使某些军官不得不丢掉手头的工作, 中断个人的职业发展, 去参加院校的联合教育训练。个别时候不考虑各军种之间的差异, 机械地执行联合教育的政策文件, 给各军种军官管理和个人发展造成困扰。如何在政策制定与执行环节之间、政策执行中各执行主体之间、执行主体与对象之间等有效的协调管理, 充分的整合力量, 是美军联合军事教育体系执行过程中的矛盾和焦点, 需要根据军种建设的实际, 不断的改革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向东.美军军官职业教育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2]周凤武.我军联合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时策[J].教学研究资料, 2012 (4) :22-28.
军事法规体系建设研究 篇5
1 基本概念
1) 节约能源 ( 以下简称节能) 。《节约能法》中确定的定义是指加强用能管理, 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 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 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可见, 用能管理是节能的一个主要手段。而管理的强有力手段必须要用法律法规标准作保障。
2)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和构筑物施工及过程中, 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的条件下, 尽可能降低能耗[2]。推进建筑节能是一项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国战略的重要工作, 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3) 建筑节能设计。是指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 合理使用能源, 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建筑能耗增加的前提下, 实现建筑节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建筑节能设计的理念应是工程设计人员首先要考虑的问题[3]。
2 建设进程
我国建筑节能及其设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在没有出台相应法律的情况下, 制定标准, 实际应用, 再依照颁布的法律, 结合实践, 制定条例、规范和修 ( 制) 订标准。
为便于叙述, 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 1986 年—1995 年。1986 年建设部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该标准的颁布与实施, 在我国的民用建筑节能方面, 对于降低建筑能耗起到积极的保障性作用, 为我国进一步深入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5 年对该标准进行修订。对专业性内容进一步细化。1993 年建设部制定了GB 50198—93 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 扩大了建筑节能设计工作范围。1995 年建设部颁布了《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 年规划》。规划中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法规体系, 为此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第二阶段: 1996 年—2005 年。1996 年、1997 年建设部分别发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1996 年—2010 年建设技术政策》。除了要加强建筑节能技术设计的工作, 还要加强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 要求加速制定各项建筑节能标准, 逐步配套成为系列。
1998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 以下简称《节能法》)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 以下简称《建筑法》) , 表明国家对降低建筑能耗工作提升到法律层面, 对依法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07 年修订的《节能法》将建筑节能单列一节, 进一步表明国家把建筑节能提升到相当高度。2000 年建设部依照上述两部法律, 制定《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明确规定设计单位应当依据建设单位的委托以及节能的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 以保证建筑节能设计质量。
在此阶段, 还制定了JGJ 134—2001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系列标准。
第三阶段: 2006 年—2015 年。2006 年3 月14 日, 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决议”中, 首次提到“建筑节能”并列为节能重点工程之一, 成为建筑节能及其设计的政策性依据, 为更好的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保障。
此阶段, 建设部将原有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全面修订。分别形成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使之更为标准化、科学化和更具有可操作性。
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范建筑节能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2015 年住建部组织制定GB/T 51140—2015 建筑节能基本术语标准, 是对20 年来使用的建筑节能术语的总结, 实现了建筑节能术语的标准化。
自1986 年起, 国家和建设部等主管部门制定与修订了一系列与建筑节能相关的条例、规范、办法和标准。以此同时, 各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也都相继制定本区域内的规范、办法和标准, 以及规范性文件[4]。由此自上而下的构成我国一套较为完整的包括建筑节能设计在内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保障建筑节能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20 年来我国一直在开展对建筑节能设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并已自成体系。文献[5]全面收录了现行的与建筑节能相关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规范共计132 个。文献[6]收录了截止2014 年12 月底前发布现行有效的标准共44 项。有利于建筑节能设计人员的使用与查询。
这套体系也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7]。
建筑节能设计相关部分法律法规和标准示例见表1, 表2。
3 建议
综上所述, 我国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较为完善。但是在具体实践中[8]我国现有的涉及建筑节能方面的法律仅有《节能法》和《建筑法》。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建筑节能法》或《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该两部法律都是从宏观角度对建筑节能加以规范, 缺乏对建筑节能工作提供具体可行的法律依据。
降低建筑能耗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 建筑节能及其设计必须用法律法规标准来作保障。就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仍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制定与《节能法》《建筑法》等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更好的树立起建筑节能设计的法律地位, 以确实做到有法可依。
2) 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设计监督管理法规规范标准, 强化对建筑节能设计单位及其人员的监督管理, 促使法律法规标准落到实处。
摘要:解释了节约能源、建筑节能以及建筑节能设计的概念, 阐述了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进程, 并提出了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建议, 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裴中良.阐述建筑设计与建筑节能[J].中国低碳经济网, 2012 (6) :21.
[2]王佳伟.节能建筑设计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建筑知识 (学术刊) , 2014 (8) :36.
[3]王颖.建筑节能技术与施工实用手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2.
[4]齐锦程.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推动建筑节能深入发展[J].山西建筑, 2006, 32 (10) :217-218.
[5]中国建筑出版社.建筑节能标准规范汇编[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8.
[6]中国标准出版社.建筑节能常用标准汇编[M].第3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5.
[7]韩轩.建筑节能设计与材料选用手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2:10.
军事法规体系建设研究 篇6
1 充分认识健全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1) 在高校健全军事理论课程体系的首要意义就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性文件中的有关明文规定。
(2) 健全军事理论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
2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成果
开展大学生军事教学工作, 既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四有”新人的客观要求, 也是开展全民国防教育, 强化国防意识, 为国防建设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的战略举措, 同时也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几年来,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积累了学生军事教学工作的成功经验, 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军事教学工作水平和效果都取得了大幅提高。
2.1 统一思想, 明确方向, 依法治学
首先, 在高校开展军事训练工作 (包括军事理论知识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 ,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客观要求;是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后备兵员的必要措施;是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几年来,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学生军事训练工作, 充分认识到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重要性, 一直把军事训练工作列入人才培养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作为加强国防建设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其次, 在高校进行军事理论知识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 是法律规定的内容, 是法律赋予的责任。2001年4月28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21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从法律上对大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进行了规范。同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训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01]48号文件) , 对高校的军事理论课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对学生军事理论教学的要求,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自2001年正式建院以来,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等为依据, 按照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 组织开展大学生军事教学工作。从2002年起,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对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进行为期14天的军事技能训练, 同时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军事理论课。真正做到了各级领导思想统一, 军事理论课程建设依法有序的进行, 使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2 抓机制, 完善实施军事理论课的机构设置
军事理论课从教学计划到教学实施、教学考核、教学评价的全过程, 均需要有实施和监管机构, 建立和完善名副其实的军事理论课实施机构是各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明确职责, 摆正位置。《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第十一条:“普通高等学校 (包括高校) 应当把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统筹安排。”第十二条:“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机构与人民武装部共同负责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教学的计划安排和具体组织实施”。明确指出了军事理论教学工作应该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 由军事教学机构 (军事理论教研室) 和人民武装部共同组织实施。希望两个部门的领导树立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是学院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是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体现学院形象重要窗口的新理念。
为了确保大学生军训能顺利进行, 并结合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成立以学院党委领导为政委、部队领导为团长的军事训练团, 各分院成立军事训练营、连等组织机构。同时成立以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领导为组长, 团委、学工部 (学生处) 、教务处、保卫处、资产财物管理处等处室以及各分院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军训领导小组, 并于2006年下半年成立了军事理论教研室, 健全了组织机构, 配备了合适人选, 从而使军事训练工作能够积极有效地开展下去。
其次, 制订计划, 加强领导。根据国办发[2001]48号文件、浙教体[2006]139号文件和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要求,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在2006年下半年成立了军事理论教研室后, 正式将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训练课作为一门完整的军事课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 成为在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同时还将军事课纳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籍管理之中, 同时, 军事教研室还协同教务处, 依据《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大纲》认真制订教学计划, 严格落实《大纲》中的有关要求, 军事技能训练课授课时间为14天, 计2学分, 军事理论课授课时数为36学时, 计1学分。坚持依法治学、按纲施训, 维护教学训练的严肃性。两部门的领导都加强了对军事理论教学工作的宏观控制、检查督促、考核讲评, 真正把军事理论教学工作落到了实处。
3 抓人才, 拓宽教师引进渠道, 提高综合素质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专兼结合的军事教师队伍, 是提高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 必须把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军事理论教学人才摆在重要位置。
《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中第二十二条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由学校配备的专职军事教师、聘任的兼职军事教师和军队派遣的军官共同承担”。目前高校中军事理论教师不同程度上存在缺编现象, 但是应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 无论是对专职、兼职军事教师的引进都要严格把关, 一定要引进那些政治素质好,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热爱本职工作, 乐于奉献,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谦虚谨慎。军事理论知识丰富,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军政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自军事理论教研室成立以来,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军事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军事理论教师按公共课标准配备, 专门配备了专、兼职教师, 目前共有专职教师3人, 兼职教师2人, 基本上能满足军事教学的需要。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5人中高级职称2人, 硕士研究生1人, 中级职称2人。同时, 针对教师的具体情况, 采用学习、培训、见学、深造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其综合素质。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已有2人经省级以上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4 抓质量, 适应大学生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军事理论课是一门时事性、知识性很强的课程, 因此不能按照一支粉笔、一本教案的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教学, 那样不仅不会对大学生起到教育的作用, 反而会适得其反。
4.1 创新教学方向
要使军事理论的教学内容深入人心, 必须要有好的、丰富的形式相配合。《高等院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的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几乎涵盖了军事学的方方面面, 军事学又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内容宽泛, 涉及面广。单凭课上的36学时很难使学生完全消化, 理解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因此, 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努力创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为规范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军事理论课教学, 提高军事理论课课的教学质量,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施教, 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都符合大纲规定, 并严格执行考勤制度。教研室老师采用统一备课、统一教案、统一课件, 学生做到人手一本教材。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较短的时间内有重点地、系统地阐述知识, 学生可以用较少的精力, 获取更多的知识, 尽快地掌握课程的理论体系, 把握学习重点;制定周密详细的教学计划,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借助学院的教学资源公共平台, 积极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制作指导型多媒体教学课件, 对教学内容进行图解化、形象化, 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还可充分运用视频动画技术, 插播影像资料, 提高教学软件的动感和流畅性, 使军事理论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从而确保了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4.2 以考促学, 提高教学效果
考试作为教学的最终环节, 是检查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的, 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程度的过程。为此, 军事理论课考试应当根据其教学目的所提出的要求, 思考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并通过考试促进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军事课考核管理规定》和《军事理论课成绩评定办法》, 《规定》和《办法》中明确指出, 军事理论课程建立试题库, 学生考试成绩遵循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相结合的原则。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 无军事课成绩不能毕业 (经批准免修除外) 。只有当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两项成绩全部及格以上者, 军事课总成绩方能合格。军事理论课成绩不及格必须重修。
随着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不断开展并深入, 更新观念、依法治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理念逐渐形成。更需要加强对军事理论教学的调查研究,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不断探索教改新方法, 逐步走开“课程建设法制化、教学形式课堂化、理论教学课件化、考核方法多样化”的新路子。
摘要: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推素质教育, 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各高校为提高国防教育的效果, 应更新观念, 依法治学, 建立健全课程体系, 注重人才建设, 改进教学方法。使军事理论教学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关键词:课程体系,统一思想,依法治学,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晨峰.高职院校的军事理论课程建设[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8, (1) .
军事法规体系建设研究 篇7
关键词:碳核查,MRV体系,碳交易,碳核查政策制度
引言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现状。长期以来, 中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 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采取了一系列行动。2011年国家开始在7个省 (市) 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在42个省 (市) 开展低碳试点,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新模式。2015年9月,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美期间宣布中国将于2017年先于美国设立碳排放交易体系。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 7个试点地区碳市场交易总量约为6600万t, 同时, 各地2014年和2015年履约率分别达到96%和98%以上[1], 目前, 中国的统一碳市场体系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过程中。其中, 碳核查MRV体系 (Monitoring, Reporting, Verification, 简称MRV体系) 的建设是碳市场建设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 该体系法规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对于维护我国碳市场交易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意义重大。
1 中国碳核查相关的法律制度框架
在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化发展的大环境下, 2011年“十二五规划纲要”中, 我国首次提出要逐步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11年10月29日, 国家发改委支持设立北京市和广东省等五市二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 并要求各试点地区编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施方案, 方案上报国家发改委, 经审核后实施, 此后, 一系列重要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文件相继出台, 其中, 2014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和2016年《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颁布是对于碳交易市场和碳核查制度等做出了详尽的安排。2016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 (送审稿) 》是我国碳市场法规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政策, 也将为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奠定法规制度基础。此外, 围绕碳核查的专门性技术规定, 国家发改委还发布了三批共24个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2 七个试点省市碳核查法规实践比较
2.1 法律体系
各试点地区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支撑本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但立法程度不一, 范围涉及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碳核算和报告、碳核查机构管理的文件及颁布时间、自由裁量标准等, 其中, 北京和深圳等地分别从地方人大层面发布了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决定、核算报告行业和自由裁量标准, 北京、上海、深圳和重庆等四地颁布了相关碳排放权交易核查机构管理办法等, 总体上看, 北京和深圳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完善 (见表1) 。
2.2 覆盖范围和时间节点
因各试点地区产业结构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 因此碳交易涵盖的行业范围不一, 有些地区门槛较高, 如湖北省实行抓大放小政策, 综合能源消费量6万t标准煤及以上才参与碳交易, 而北京等地区为5000t以上, 此外, 大多数试点地区只涵盖二氧化碳, 但重庆覆盖6种温室气体。
各试点地区提交已核查的排放报告的截止时间一般在4月底左右, 北京地区稍早一些, 在3月底左右。而履约截止日期则在5月底至6月底期间。
2.3 核查程序
各试点核查流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准备阶段包括与重点排放单位签订核查协议与做好核查准备。在实施阶段主要包括文件评审、现场访问、编制核查报告及内部技术复核。报告阶段主要有核查报告提交与核查记录保存 (具体见图1) 。
2.4 核查机构选拔管理与监督
在核查机构的选拔上, 各试点地区均要求核查机构有固定场所及齐全的办公条件, 健全的组织机构、风险控制制度等等, 且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注册, 并拥有数名具有资格的核查人员等等, 但具体标准有细微的差别。
在对核查机构的管理与监督中, 各试点地区规定企业不能连续三年委托同一家核查机构, 核查人员不能同时在两个及以上核查机构执业。而且各试点地区的主管部门会对核查报告进行复查、抽查等, 若发现核查机构违法规定, 可对核查机构进行惩处, 比较多的是撤销核查资格, 三年内不能申请;公示及罚款等。
3 我国碳核查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试点地区已初步建立起一套碳核查体系, 而且非试点地区也正在积极推进碳核查市场建设, 但要在2017年开启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仍然任重而道远。
3.1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
要形成全国统一的碳市场, 法律依据必不可少,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全国碳市场建设的保障。当前, 我国实行的是试点地区积累经验, 各自探索碳交易市场建设政策, 尚缺乏促进气候变化的国家级法律法规。
3.2有关碳交易法规体系的网络建设滞后
目前, 仅就碳交易法规建设的信息化而言, 各试点地区虽发布了许多关于建设本地区碳交易、碳核查市场的通知和指南, 但这些文件很难在当地官网找齐, 更缺乏专门关于碳市场建设的板块, 这使得所有信息还处于碎片化的状态, 没有整合起来, 不利于公众等查找分析。
3.3 公开度和透明度不够
目前, 七个试点省市, 只有北京和上海发布公开碳市场年度报告, 缺乏总体性权威的各试点地区总体排放、核查及合规情况的报告。使得公众了解各试点地区碳交易运行情况的途径不畅。与之相比较, 欧盟会定期公开有关EU ETS实施情况的年度报告以及一些研究机构发布的EU ETS报告, 促进信息的公开和透明。
3.4 碳核查市场化程度不足
迄今为止, 核查机构的选择一部分是当地发改委指定, 一部分是碳排放单位自主选择。业务拓展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情况, 即部分地区只允许本地机构进行核查, 或对核查机构设立不合理的门槛, 有些地方则将一些不相关的机构也纳入碳核查市场 (例如, 环保技术公司、监测站等等) 。因此市场化建设还不够。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碳市场交易及核查的法规体系正在不断推进和完善中, 相对于碳市场的全国统一大业还有很多工作需要不断深入。此外, 还需要各个地方碳交易的主管部门间加强交流沟通, 促进核查机构能力水平建设, 从而为碳交易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环维易为中国碳市场调查报告2016.北京:北京环维易为低碳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2016, 02.
【军事法规体系建设研究】推荐阅读:
法规体系11-02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研究08-17
法律法规体系08-08
法规与标准体系10-09
完善党内法规体系09-23
MNPOS:军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研究07-15
建筑工程法规体系05-26
社会保障体系法规自查06-10
新军事变革与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来源07-04
法规和标准建设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