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标准法规

2024-10-19

食品标准法规(通用12篇)

食品标准法规 篇1

2015年《食品安全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十三五规划提出食品行业重心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我国的食品工业越来越需要食品标准与法规进行规范化的生产和管理,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保障。

《食品法规与标准》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在本专业课程中本门课尤为重要,但是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为法律条文、标准条款,单调乏味、枯燥无趣,学生不宜理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为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程实际应用能力,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了案例教学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以及项目化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旨在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中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重构,进行项目化教学

通过企业调研,依据用人单位对相应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融合现代食品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该课程的典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并根据这些工作岗位和任务,确定教学项目、设计教学情境,以不同的工作岗位为载体,课程共设计教学项目5项:中国食品法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等)与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标准化法等法律的学习;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进出口检验程序;中国食品标准体系;国外食品标准;食品标准与法规的检索。

授课时要抓住重点,详略得当,按照该专业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历程,选取《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常见法律法规,食品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安全卫生标准等作为该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而将法规与标准基础知识、国外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等高职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使用较少的知识,忽略或以课外拓展知识展现给学生。

方法

案例教学法

为增强该门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部分项目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以典型事例说明、解释教材内容,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对相关理论进行讲解,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后再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发言,进行反复的互动与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常见的中国食品法律法规初识项目的学习过程中,为完成违法典型案例分析这一任务,选取了典型案例“三聚氰胺”“山东有毒鲜姜”“假蜂蜜”等事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PBL教学法

传统的课堂授课,多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传授系统完整的知识。而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为他们创设情境,并为他们提供资源,给予引导和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在备课时要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选择确定某一项目的问题。例如在对《食品安全法》这一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学习很多的法律条文,比较抽象,该项目的能力目标是使学生能通过食品安全法的学习,指导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分析食品违法案例。因此,选取学生所熟知的若干案例,要求学生课前以组为单位,把案例以任务单的形式提前1~2周发给学生,每个小组的同学课前先利用各种手段如上网、图书馆等,对案例进行认真阅读、合理分析,如对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进行案例分析时,该事件触犯了什么法律?应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事件发生的原因?各小组以问题为中心,展开预习,经过小组讨论后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初步的报告,上课时小组与小组间再进行讨论,老师进行补充和修正,最终完成该任务的学习,形成报告。

小结

通过采用项目化教学,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同时结合案例教学和PBL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了较好效果。

食品标准法规 篇2

第一章 概 论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称为法律。

2、广义的法律: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3、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4、法律分为: 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5、食品法律是指与食品相关的法律,它属于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6、制定食品法律的目的: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7、食品法规是指与食品相关的行政法规、技术法规和部门规章。

8、技术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产品特性或其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包括适用的管理规定在内的文件。

9、技术法规具有以下特点:①强制性 ②约束范围广③表现形式多样性

10、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或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11、食品标准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非强制性标准

12、强制性标准必须强制执行,属于技术法规范畴;非强制性标准是一种指导性范畴文件。

13、《食品安全法》第十九条规定: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

14、《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15、《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三条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

16、食品安全的保障措施(详见教材)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法律法规体系、支撑体系、监测和安全预警系统、建立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协调机制,统筹制定食品安全规划

17、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相同之处 P5

18、法律、法规和标准的不同之处 P5

第二章 标准化与食品标准

1、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2、怎样理解标准化的概念P10

3、标准化的基本特征 P10

4、标准的定义: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的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的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5、标准的本质就是统一

6、制定标准的目的:为了促进生产、加强管理、发展贸易、扩大交流

7、标准的特性P11

8、标准的构成要素:四个基本要素:内容、领域、级别和时间

9、标准的内容就是标准中规定的标准化对象的特征。

10、所谓标准的领蜮,就是标准所涉及的专业范围,也就是标准化对象所属的专业部门。

11标准的级别是指标准适用的空间范围。

12、国家标准是对关系到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标准化对象所制定的标准,它在全国各行业、各地方都适用。国家标准是由国家标准化机构通过并公开发布的标准。

13、国家标准是我国标准体系中的主体。国家标准一经批准发布实施,与国家标准相重复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即行废止。

14、对于需要在某个行业范围内全国统一的标准化对象所制定的标准称为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主持制定和审批发布,并报国务院标准化机构备案。在国家的某个行政区域通过并公开发布的标准。

16、指由企业制定的产品标准和对企业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17国际标准分为全球性国际标准和区域性国际标准。

18全球性国际标准是由全球性的国际组织所制定的标准,主要是指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定的标准。19区域性国际标准: 指由区域性的国家集团的标准化组织制定和发布的标准,在该集团各成员国之间通用。如拉丁美洲的泛美标准化委员会(COPANT);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

20标准的时间是指从标准的发布之日起到修订或废止的时间周期,也可称之为标龄。对不同类型的标准,其有效时间也是不一样的。21按标准的外在形态,标准可分为文字图表标准和实物标准。22按贯彻标准的体制,标准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23强制性标准:是指国家运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强制实施的标准。

24推荐性标准“ 是指国家或行业制定的标准(主要是产品标准和与之相关的其他技术标准),并不强制厂商和用户采用,而是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促使有关各方自愿采用。

25按标准所规定的内容特征,标准可分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和管理标准等七类。

26、基础标准是指以标准化对象的某些共性为对象所制定的标准。

27产品标准为保证产品的适用性,对产品必须达到的某些或全部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28方法标准是以通用的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测定、作业等各种方法为对象所制定的标准。

29安全标准 是以保护人和物的安全为目的而制定的标准,主要包括安全技术操作标准、劳保用品的使用标准、危险品和毒品的使用标准等。

30卫生标准是指为保护人的健康,对食品、医药以及生产环境卫生、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卫生要求制定标准,主要包括通用卫生标准和工艺卫生标准等。31按标准的性质分以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32技术标准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33管理标准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34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就称之为标准体系。35标准体系是一定时期整个国民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科技水平、资源条件、生产社会化程度的综合反映。36标准体系的特性 p17 3 37 一定范围内的标准体系的标准,按一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称为标准体系表。

38我国食品标准化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相互配套,门类齐全、结构较为合理的标准化体系,国际标准的采标率也在不断提高。

39从法律级别上讲,国家标准高于行业标准,行业标准高于地方标准,地方标准高于企业标准。

40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代号: “GB”,字母GB是国标两字汉语拼音首字母的大写; 国家摊荐性标准的代号: “GB/T”,字母“T”,表示“推荐”的意思。41食品标准从内容上来分,可分为: 食品工业基础及相关标准 食品卫生标准 食品通用检验方法标准 食品产品质量标准 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标准 食品添加剂标准等

42食品工业基础及相关标准是指在食品领域具有广泛的使用范围,涵盖整个食品或某个食品专业领域内的通用条款和技术事项,主要包括通用的食品技术术语、符号、代号、通则和规范等标准如:GB/T 12728—2006 《食用菌术语》 GB7718—2004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43食品卫生标准包括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食品用工具、设备、用于清洗食品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的洗涤剂、消毒剂以及食品中污染物、放射性物质容许量的卫生标准、卫生管理办法和检验规程。

44食品中污染物质限量标准又包括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兽药残留限量标准、食品中有害金属、非金属及化合物含量标准、食品中生物毒素限量标准、食品中致病微生物限量标准等.第三章 食品安全强制性标准

1我国的强制性标准也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行业标准、强制性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

2预包装食品:指经预先定量包装好,或装入(灌人)容器中,并在任何场所(如商店、超市、零售摊点、宾馆、餐饮场所、集贸市场,以及飞机、火 车、轮船等场所)经销者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或向消费者直接提供的食品。

3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

(1)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2)成分或者配料表;(3)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4)保质期;(5)产品标准代号;(6)贮存条件;(7)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8)生产许可证编号;(9)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4食品标签指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图形、符号及一切说明物。

5食品标签的作用:引导、指导消费者选购食品;促进销售;向消费者承诺;向监督机构提供监督检查依据;维护食品制造者的合法权益。

6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5月9日颁布了 GB 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强制性标准,于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

7食品营养标签是食品标签上诸多标注内容的一部分,但目前尚不是强制性标注的范畴。

8配料是指在制造或加工食品时使用的,并存在(包括以改性的形式存在)于产品中的任何物质,包括原料、辅料和食品添加剂。

9加工助剂: 即加工辅助物,本身不作为食品配料用,仅在加工、已制或处理过程中,为实现某一工艺目的而使用的物质或物料(不包括设备和器皿)。10生产日期: 即制造日期,食品成为最终产品的日期。

11包装日期、灌装日期:将食品装入(灌入)包装物或容器中,形成最终销售单元的日期。

12保质期、最短适用日期、最佳食用期: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即最佳食用期限。

13存期、推荐的最后食用日朔、失效期: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预计的终止食用日期。

14要展示版面:消费者购买预包装食品时,包装物或包主容器上最容易观察到的版面。

15《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对食品标签的合法性、食品标签的表观特性、食品标签的科学性、食品标签的真实性、食品标签的直观性以及对食品标签上的文字、符号、字体大小等方面做了基本要求,其中最后两条是属于指导性条文,是为了方便企业设计、制作标签而提出的。

16预包装食品的标签不得与包装物(容器)分离。17各类预包装食品标签的强制标示内容

包括食品名称、配料清单、配料的定量标示、净含量及沥干物含量、制造者、经销者的名称和地址、日期标志和贮藏说明、产品标准号、质量等级,其他强制标示内容,强制标示内容的免除和非强制标示内容。18非强制标示内容: 批号 食用方法 能量和营养素

19卫生部日前组织制定了《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20制定了《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目的:

一是指导消费者平衡膳食,当前我国居民存在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的双重问题,这些与每日的膳食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在食品标签中标注营养信息将有效预防和减少营养性疾病。二是满足消费者知情权,当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食品营养标签作为选购食品的重要参考和比较依据,食品营养标签也有助向公众宣传和普及营养知识。

三是规范企业正确标注,促进食品贸易。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其他国家对进口食品的营养标签要求促使我国部分食品企业已经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开始使用营养标签,但由于缺乏相关的规定,标示的营养素名称、种类、单位和依据均不相同,甚至还出现了虚假夸大标注营养内容,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现象,亟需相关法规予以规范。

21下列预包装食品可以不标示营养标签:

(一)食品每日食用量不足10克(g)或10毫升(ml);

(二)包装的生肉、生鱼、生蔬菜和水果;

(三)包装的总表面积小于100平方厘米(cm2)的食品;

(四)现制现售的食品;

(五)酒精含量大于等于0.5%的产品;

(六)其他法律、行政法规、标准规定可以不标示标签的食品。

22营养标签是指向消费者提供食品营养成分信息和特性的说明,包括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

23营养成分表是标有食品营养成分名称和含量的表格,表格中可以标示的营养成分包括能量、营养素、水分和膳食纤维等。

24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4种核心营养素及其含量。25营养声称是指食品营养标签上对食物营养特性的确切描述和说明,包括: 含量声称:指描述食物中能量或营养成分含量水平的声称。声称用语包括 “含有”、“高”、“低”或“无”等(如牛奶是钙的来源、低脂奶、高膳食纤维饼干等);

比较声称:指与消费者熟知同类食品的营养成分含量或能量值进行比较后的声称。声称用语包括“增加”和“减少”等。所声称的能量或营养成分含量差异必须 ≥ 25%(如普通奶粉可作为脱脂奶粉的基准食品;普通酱油可作为强化铁酱油的基准食品等)。

26营养成分功能声称:指某营养成分可以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正常生理功能等作用的声称。

27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 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

28卫生部于2011年4月20日发布GB 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29《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 范围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

3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适用于所有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和使用者。31食品用加工助剂: 保证食品加工能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与食品本身无关。如助滤、澄清、吸附、润滑、脱模、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发酵用营养物质等。32INS: 国际编码系统,食品添加剂的国际编码,用于代替复杂的化学结构名称表述。

33CNS : 中国编码系统,食品添加剂的中国编码,由食品添加剂的主要功能类别(参见附录 E)代码和在本功能类别中的顺序号组成。

34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基本要求:

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在达到预期的效果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用量;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一般应在制成最后成品之前除去,有规定食品中残留量的除外。

35在下列情况下可使用食品添加剂:

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份;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

36带入原则:

在下列情况下食品添加剂可以通过食品配料(含食品添加剂)带入食品中:根据本标准,食品配料中允许使用该食品添加剂;食品配料中该添加剂的用量不应超过允许的最大使用量;应在正常生产工艺条件下使用这些配料,并且食品中该添加剂的含量不应超过由配料带入的水平;由配料带入食品中的该添加剂的含量应明显低于直接将其添加到该食品中通常所需要的水平。

3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附录 A(规范性附录)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 A.1 表A.1 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允许使用品种、使用范围以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

A.2 表A.1 列出的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剂(相同色泽着色剂、防腐剂、抗氧化剂)在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应超过1。A.3 表A.2 规定了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A.4 表A.3 规定了表A.2 所例外的食品类别,这些食品类别使用添加剂时应符合表A.1的规定。同时,这些食品类别不得使用表A.1 规定的其上级食品类别中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A.5 表A.1、表A.2 未包括对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和用作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

A.6 上述各表中的“功能”栏为该添加剂的主要功能,供使用时参考。38 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原则

加工助剂应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使用时应具有工艺必要性,在达到预期目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使用量。加工助剂一般应在制成最终成品之前除去,8 无法完全除去的,应尽可能降低其残留量,其残留量不应对健康产生危害,不应在最终食品中发挥功能作用。加工助剂应该符合相应的质量规格要求。

39《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4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已于2010年9月20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

41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健康为宗旨,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做到科学合理、公开透明、安全可靠。

4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包括规划、计划、立项、起草、审查、批准、发布以及修改与复审等。

第四章 食品标准的制定 一项标准的要素按性质划分,可分为:资料性要素;规范性要素。

2一项标准的要素按要素的性质以及它们在标准中的具体位置划分,可分为: 资料性概述要素; 规范性一般要素; 规范性技术要素; 资料性补充要素。3一项标准的要素按要素的必备的或可选的状态划分,可分为: 必备要素(在标准中必须存在的要素)封面、前言、名称、范围; 可选要素(视标准条款的具体需求而定的要素),除了要素“封面、前言、名称、范围”之外,其他要素都是可选要素

4封面为必备要素,它应给出标示标准的信息,包括:标准的名称、英文译名、层次(国家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字样)、标志、编号、国际标准分类号(ICS号)、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备案号(不适用于国家标准)、发布日期、实施日期、发布部门等。目次为可选要素,为了显示标准的结构,方便查阅,设置目次是必要的。6前言为必备要素.说明标准结构;标准编制所依据的起草规则; 标准代替的全部或部分其他文件的说明;与国际文件、国外文件关系的说明;有关专利的说明; 标准的提出信息(可省略)或归口信息;标准的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第五章 食品法律法规

1.《食品安全法》制定目的: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食品安全法》范围:

食品生产和加工(以下称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以下称食品经营); 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 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 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

3.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其工作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

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4.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

5.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是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

6.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二)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三)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四)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

(五)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

(七)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

(八)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标准编号。

8.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 品安全国家标准。

9.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

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

10.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11.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12.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并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13.申请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

14.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15.食品检验由食品检验机构指定的检验人独立进行。16.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

17.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18.国务院组织制定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19.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并按照计划组织开展工作。

20.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

第六章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1.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规定了食品企业的食品加工过程、原料采购、运输、贮存、工厂设计与设施的基本卫生要求及管理准则。2.采购要求

采购原材料应按该种原材料质量卫生标准或卫生要求进行。

购入的原料,应具有一定的新鲜度,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香、味和组织形态特征,不含有毒有害物,也不应受其污染。

某些农、副产品原料在采收后,为便于加工、运输和贮存而采取的简易加工应符合卫生要求,不应造成对食品的污染和潜在危害,否则不得购入。采购人员应具有简易鉴别原材料质量、卫生的知识和技能。

盛装原材料的包装物或容器,其材质应无毒无害,不受污染,符合卫生要求。

重复使用的包装物或容器,其结构应便于清洗、消毒。要加强检验,有污染者不得使用。3.运输要求

运输工具(车厢、船仓)等应符合卫生要求,应备有防雨防尘设施,根据原料特点和卫生需要,还应具备保温、冷藏、保鲜等设施。

运输作业应防止污染,操作要轻拿轻放,不使原料受损伤,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同时装运。建立卫生制度,定期清洗、消毒,保持洁净卫生。4.贮存要求

应设置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原材料场地和仓库。新鲜果、蔬原料应贮存于遮阳、通风良好的场地,地面平整,有一定坡度,便于清洗、排水,及时剔出腐败、霉烂原料,将其集中到指定地点,按规定方法处理,防止污染食品和其他原料。各类冷库,应根据不同要求,按规定的温、湿度贮存。其他原材料场地和仓库,应地面平整,便于通风换气,有防鼠、防虫设施。

原料场地和仓库应设专人管理,建立管理制度,定期检查质量和卫生情况,按时清扫、消毒、通风换气。

各种原材料应按品种分类分批贮存,每批原材料均有明显标志,同一库内不得贮存相互影响风味的原材料。

原材料应离地、离墙并与屋顶保持一定距离,垛与垛之间也应有适当间隔。先进先出,及时剔出不符合质量和卫生标准的原料,防止污染。5.采光、照明 车间或工作地应有充足的自然采光或人工照明。车间采光系数不应低于标准Ⅳ级;检验场所工作面混合照度不应低于540LUX;加工场所工作面不应低于220LUX,其他场所一般不应低于110LUX。6.洗手、消毒

洗手设施应分别设置在车间进口处和车间内适当的地点。

要配备冷热水混合器,其开关应采用非手动式,龙头设置以每班人数在200人以内者,按每10人1个,200人以上者每增加20人增设1个。

洗手设施还应包括干手设备(热风、消毒干毛巾、消毒纸巾等);根据生产需要,有的车间、部门还应配备消毒手套,同时还应配备足够数量的指甲刀、指甲刷和洗涤剂、消毒液等。生产车间进口,必要时还应设有工作靴鞋消毒池(卫生监督部门认为无需穿靴鞋消毒的车间可免设)。

消毒池壁内侧与墙体呈45°坡形,其规格尺寸应根据情况务使工作人员必须通过消毒池才能进入为目的。

7.个人卫生与健康的要求

食品厂的从业人员(包括临时工)应接受健康检查,并取得体检合格证者,方可参加食品生产。

第七章 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1.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是指有固定的厂房(场所)、加工设备和设施,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加工、制作、分装用于销售的食品的单位和个人(含个体工商户)。食品质量安全指标包括标准规定的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卫生指标和标签标识。

2.国家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必须具备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必备的生产条件(以下简称“必备条件”),按规定程序获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以下简称食品生产许可证),所生产加工的食品必须经检验合格并加印(贴)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

3.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备和持续满足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环境条件和相应的卫生要求。

4.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备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相关辅助设备,具有与产品质量安全相适应的原料处理、加工、包装、贮存和检验等厂房或者场所。生产加工食品需要特殊设备和场所的,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规定的条件。

5.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加工食品所用的原材料、食品添加剂(含食品加工助剂,下同)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违反规定使用过期的、失效的、变质的、污秽不洁的、回收的、受到其他污染的食品原材料或者非食用的原辅料生产加工食品。使用的原辅材料属于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必须选购获证企业的产品。

6.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食品加工工艺流程,生产加工过程应当严格、规范,防止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污染,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半成品、成品交叉污染,食品不得接触有毒有害物品或者其他不洁物品。7.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有与食品生产加工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质量管理人员和检验人员。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人员必须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和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其他疾病,并持有健康证明;检验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产品的检验能力,取得从事食品质量检验的资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食品质量安全知识,负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还应当了解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8.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具有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质量安全检验和计量检测手段,检验、检测仪器必须经计量检定合格或者经校准满足使用要求并在有效期限内方可使用。企业应当具备产品出厂检验能力,并按规定实施出厂检验。

9.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在生产的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实施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与检验、产品出厂检验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国家鼓励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根据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获取质量体系认证或者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认证(以下简称HACCP认证),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10.出厂销售的食品应当进行预包装或者使用其他形式的包装。用于包装的材料必须清洁、安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出厂销售的食品应当具有标签标识。食品标签标识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11.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包装、工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必须安全,保持清洁,对食品无污染,能满足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需要。12.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严禁下列行为:

(一)违反国家标准规定使用或者滥用食品添加剂;

(二)使用非食用的原料生产食品;加入非食品用化学物质或者将非食品当作食品;

(三)以未经检验检疫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肉类生产食品;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等生产食品;生产含有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微生物毒素含量超过国家限定标准的食品;

(四)在食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 五)伪造食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伪造或者冒用质量标志;

(六)生产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食品及相关产品。已通过HACCP认证等国家推行的食品认证的企业,在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时,按照不重复的原则,可免于或者简化企业必备条件现场核查。

13.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3年。有效期届满,企业继续生产的,应当在食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6个月前,向原受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换证申请。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按规定的程序对企业进行审查并换发证书。

食品标准法规 篇3

一是广大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在产品外包装或说明中全成分标注配料表,明确标注食品营养成分和能量值等情况,让消费者知情,方便消费者选择。如果生产的食品主要针对儿童,建议要通过标签说明如实反映食品状况,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使用情况、营养成分表、能量值、致敏物质提醒,最好按每千克体重标注每天推荐食用限量,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孩子享受安全健康的美味食品。

二是政府有关部门要针对有关儿童食品制定和实施严格的法律规定和标准规范,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生产和研发更多适合儿童食用的安全、营养均衡的食品。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生产和研发安全、营养均衡的儿童食品,为儿童安全消费提供更多选择、更多保障。

三是学校和家庭要教育孩子掌握必要的安全、健康饮食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购买食品前仔细查看食品包装说明,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远离“三无”食品和“山寨”食品。

食品标准法规 篇4

课程设计的思路

课程设计的开发思路如图1所示。首先,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 进行职业岗位分析,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开发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其次, 分析对应的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 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再次, 针对每个教学情境, 按照“资讯 (获取信息) 、决策 (作出决定) 、计划 (制定方案) 、实施 (进行操作) 、检查 (审视过程) 及评价 (总结反馈) ”六步法进行教学设计。

与《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的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础, 其质量优劣会影响到课程内容对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准确反映。经过对与《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的岗位进行分析, 得出与《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的主要工作岗位及其工作任务, 如表1所示。

注:食品行业多数中小企业实施一岗多职, 不同单位工作岗位会有所不同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目标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事的岗位主要是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人员、产品标准和质量手册编写人员、质量体系内审人员、QS注册与认证人员、食品标签设计人员。虽然这些岗位的工作任务不尽相同, 但是这些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很多相同之处。根据这些岗位的用人要求, 通过该课程系统的学习后, 学生应对《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有一个全面、概括的认识, 了解并掌握食品安全控制的关键技术, 从而在相关食品企业懂得如何执行GMP、SSOP、ISO9000、ISO22000体系, 懂得如何建立HACCP计划, 并能在食品企业实际生产中进行应用;学生必须具备从事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的质量意识和基本技能, 能编制相关产品的企业标准, 能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设计食品标签。

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学模块内容的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对遴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 以项目 (学习情境) 的实现为主线, 以模块教学为形式, 将相关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按工作任务的难易递进式开发项目, 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 使教、学、做有机结合, 具体如表2所示。即将课程内容按模块+项目 (学习情境) +子项目 (子学习情境) 的结构模式设计, 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 并融入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每一项目均以六步法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进行教学实施, 如表3所示。

教学方法设计在教学中, 选择合适的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活动, 并不断开拓学习情境所涉及的学习领域, 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 (如在课堂教学情境中,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 , 尤其需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如充分联系实际、密切关注最新动态、利用多媒体动画、采用问题中心法、参观式教学、课堂互动讨论、知识竞赛等) , 把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教学过程中, 达到“学习就像工作”的教学效果。

课程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需要一定的考核机制体现教学质量, 并应能够准确及时地评价教与学的效果。本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涉及平时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 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总结性评价则针对项目小组最终完成的工作任务。每个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个人的过程性评价成绩和小组总结性评价成绩确定。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实践,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互动,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配合意识。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工作情境的营造和模拟等, 因此, 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1) :1, 6.

[2]孟繁兴, 牛雨.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开发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64-66.

绿色食品:什么是绿色食品标准 篇5

绿色食品:什么是绿色食品标准

绿色食品标准以“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包括产地环境质量、生产技术标准、最终产品标准、包装与标签标准、贮藏运输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六个部分。

绿色食品包括哪些内容?绿色食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

分别对绿色食品产地的空气质量、农田灌溉水质量、畜禽养殖用水质量、渔业水质量和土壤环境的质量的各项指标、浓度限值做了明确规定。

2、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

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如农药、肥料、饮料和食品添加剂等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规定,另一部分是针对具体种养殖对象的生产技术规程。

3、绿色食品产品标准。

对初级农产品和加工产品分别制定相应的感官、理化和生物学要求,例如前面谈到的蔬菜标准。

4、绿色食品标志使用、包装及贮运标准。

为确保绿色食品产后在包装运输中不受污染,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食品检测方法标准与实践 篇6

食品检测标准

食品安全检测是有相关执行标准的,是对食品检测做得一个统一规定,是食物进行检测时的准则,在这个范围内检测食品是否安全。食品检测通过对食物进行检测,保证消费者在进行食用时的安全,是食品能够得到安全流通的重要参考依据。

当前社会对食品检测存在多个标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等,在这些标准之中还有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种分类。因此在食品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食品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检测标准,例如出口的食品需要根据国际标准以及出口国家的标准进行检测i在国内销售的食品则需要根據我国的国家标准进行检测;而在企业进行食品检测时,需要使自己所销售的产品在销售目标的食品标准之中,还要继续提升食物的标准要求,以保证销售食品的安全质量。国家要不断完善食品检测标准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参考规章,为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样品前处理

一件食品结构成分多样化,因此在对于食品进行检测时的样品前处理显得格外重要,一般情况下,样品前处理过程复杂,包括萃取、结晶、沉淀分离等等多个环节,需要大量的样品,而且检测后的样品回收率低,这些问题都是进行食品检测的困扰。利用固相萃取可以有利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本低,而且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升。固相萃取包括活化柱子、上样、淋洗、洗脱目标物四个步骤,对食品中存在的多样化物质可以进行相应的安全检测。

食品检测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检测的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关于食品检测主要有关于有毒物质的检测技术、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污染物的检测技术以及药物残留的检测技术等等。食品检测的技术设备精密化程度不断上升,对于食品检测的各项数据更加精确。

食品检测的未来发展

目前我国在食品检测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人口多,社会环境复杂,在对于食品安全检测方面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对于食品的检测工作很多还仅仅停留在研究的领域,没有进行实践;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还没有合理化,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缺陷。在日常加大对于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帮助人们树立食品安全的意识以及权利意识,让企图钻空子的不法商家无路可走。

在食品检测方面,不断对食品检测相关设备进行开发和研究,提升对食品检测的要求,形成综合性的检测系统;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食品安全检测的体制建设;提升检测结果,改善检测的服务质量;引导全面化的食品检测活动,将消费者纳入到食品检测的活动中来,对食品安全检测进行实时的监督,不断加大第三方对于食品检测的相关监管的职责权限。

食品安全问题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具有紧密联系,食品安全如果存在问题将会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对于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食品检测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保障,固相萃取样品前的处理技术将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食品检测的标准由于与国际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对于我国食品在国家上销售流通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而检测仪器费用高昂而导致仪器的使用率较低,对于食品检测工作造成困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于食品检测的标准将不断提高,加强对于食品检测的监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根本上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

食品标准法规 篇7

当今社会, 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身边出现来太多的食品安全事件, 在众多的事件中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 威胁到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也给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震动, 阻碍了中国食品业的发展。根据现状, 我们需要的专业的食品标准与法规的人才就会越来越多, 根据国家现状很多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 但是课程教学方法的不完善性还需要我们根据经验一步步改进。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设立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设立是为了从学生开始培养相关的知识内容,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 以及该法规现阶段的执行情况, 比较和借鉴了国际上相关的规定和法律, 以促进我国食品标准的法规方面的建设与改进。还包括食品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和所需材料, 二者是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的。要不断的加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根据实际事件,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培养优良的食品安全人才为目标,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整体食品安全意识。

课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

因为课程刚刚开设不久, 在实践上, 会出现很多的实际性问题。

教师授课不专业

因为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人才的缺失, 大部分学校教这门课程的教师也不是专业的食品安全研究人员, 学校为教师下达教学任务, 教师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临时学习, 学习的知识不专业、不具体, 在授课过程中无法解答学生的疑问。而且, 根据课程要求, 国家已经出版了相关食品安全课的教材, 但很多学校仍然使用的是食品卫生课的教材, 教材与课程不符, 造成了现阶段的课程出现了基本矛盾。

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

学生们对于新课程不感兴趣, 造成了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的现象, 学生无法从课堂上学习到专业的知识, 教师们也只是关于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学生也因为不感兴趣从而放弃了对课程的学习。

课堂气氛枯燥乏味

课堂上的气氛枯燥乏味, 学生们因为没兴趣而学习别的学科或者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教师们的讲解按照书本上的文字枯燥乏味, 学生们不听教师讲课造成了师生之间零互动, 成为了课堂上气氛的致命之处。

缺乏实践性

教师的讲解不具有实践性。在课堂上, 教师讲解知识时不具备一些与实际相结合的例子, 学生们对知识难以理解, 对食品安全问题没有一个实际的概念。觉得难以理解食品安全, 从而逃避问题的出现, 造成了对学科的不积极性。

对于相关教学问题的改进

对于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相关问题, 我们应给予一定的改进政策。

教师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对于相关的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 学校应重视起来, 重点培养授课教师的相关专业知识, 对于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相对应的研究, 让授课教师不再以书本为主要媒介, 从多方面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从教师开始提高教师对食品标准课程的认识和重视。

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适度的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根本上改变课堂的氛围。

互动法

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在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上叫学生回答问题, 回答对了可以坐下, 回答错了要表演节目。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会高度集中注意力, 一是害怕教师叫自己的名字, 提出的问题自己没听到。二是不会的学生也会害怕教师叫自己站起来回答问题。无论学生会不会相关的知识, 教师已经成功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让同学分分组讨论书中的知识点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之间相互补充, 得到知识的完善。

娱乐法

在课堂上讲到一些适当的知识点叫学生到讲台前进行娱乐互动, 例如:讲到食物中毒的现象, 教师可让一些同学做医护人员, 一些学生做食物中毒者。在娱乐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乐趣, 还可以从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整理, 可以发现, 很多知识点都可以运用这样的模式来进行学习。通过模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调动课堂氛围。

多媒体互动教学

在学校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进行教学, 在教案的制作过程中插入小短片, 或是注意食品卫生安全的动画,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很多公益短片中都有类似的公益广告剧, 在一些剧情里告诉人们食品安全标准, 在课件中拆入一些这样的公益广告剧, 在剧中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 使印象更加的深刻。加上教师的课件分析, 学生们会对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 加以辅助, 会对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结语

新读食品标签标准 篇8

随着《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预包装特殊膳食食品标签通则》、《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通则》等一批法规的出台, 以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修改<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的决定》 (总局公告2009年第123号令) 从2009年10月22日起实施, 对标签标注的要求更加严格, 违反规定的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条例进行处罚。所以, 标签标注要引起生产企业的重视。为了使食品企业和广大消费者了解《标签通则》, 消化理解其内容、要求, 并在实施、运用中少走弯路, 现将这些标准的有关内容介绍给相关企业和消费者, 以帮助企业和消费者正确认识新食品标签。

什么是食品标签

食品标签是指标在食品包装容器上或附于食品包装容器上的一切附签、吊牌、文字、图形、符号说明物, 它是对食品质量特性、安全特性、食用饮用说明的描述。

食品标签的基本内容有: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生产 (包装) 日期、贮藏说明、保质期、产品标准号、质量 (品质) 等级、制造者 (经销者) 的名称和地址产地。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食品, 应加贴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及QS标志。乙醇含量10%以上 (含10%) 的饮料酒、食醋、食用盐、固态食糖类, 可以免除标注保质期。

特殊的食品标签根据不同的品种要增加标示: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主辅食品的还要增加标注主要营养成分及含量、对辐照食品要标注辐照食品、对转基因的食品要标注转基因食品等。如:专供婴幼儿食品的营养成分、矿化水等要标注它的微量元素成分, 大豆油要标注是“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

食品标签的基本内容

食品标签的基本内容共12项, 生产企业对标签的标注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产品名称、配料、净含量、生产日期。

(一) 产品名称标注的规范

1. 食品名称要使用规范汉字, 不能使用繁体字;

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实施新修改的<食品标识管理规定>有关事项的公告》规定: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食品名称有规定的, 应当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名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食品名称没有规定的, 应使用不会引起消费者误解和混淆的常用名称或者俗名。如:白酒类分固态法白酒、固液法白酒、液态法白酒。固态法白酒按香型分产品标准名称就有十几种, 如清香型白酒、浓香型白酒、酱香型白酒等。其他酒类有:啤酒、葡萄酒、黄酒、露酒等。饮料类有碳酸饮料、植物蛋白饮料、果蔬汁饮料、茶饮料、固体饮料等。淀粉类有:蕨根淀粉、马铃薯淀粉、食用木薯淀粉、食用小麦淀粉、使用玉米淀粉等。使用创新名称和商品名称时同时要标注产品真实的属性 (标准规定的名称) , 如:产品创新名称有以地名命名或电影中的角色命名的, 标注方法如:杏花村白酒、杏花村固液法白酒、杏花村液态法白酒、杏花村啤酒、杏花村露酒、杏花村饮料、杏花村植物蛋白饮料、杏花村固体饮料、杏花村茶饮料、杏花村马铃薯淀粉、杏花村玉米淀粉等等。而且要求创新名称和它属性名的字体要使用同一字号, 属性名称可在相邻的位置标注。特别是像那些容易造成消费者误解的, 如:“酸奶”和“酸奶饮料”两者的营养成分差别就很大, 不能只注重吸引消费者眼球, 将创新名称和商品名称以大号字、鲜艳的色彩印刷, 而产品的真实属性却以小号字、不易被消费者注意的色彩印刷, 来误导消费者选购。

3. 对分装的食品应在食品名称括号加注 (分装) 字样。

(二) 配料表标注的规范

根据GB 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10344《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通则》要求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修改<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的决定》要求:

1. 配料清单应以“配料”或“配料表”作为标题。

2. 各种配料应按配料制造或加工食品添加量从多到少的顺序一一排列, 加入量不足2%的配料可以不按顺序排列。还有, 食用的包装物如食用的胶囊、糖果的糯米纸等也必须标注在配料表中。这种标识的目的, 就是让消费者清楚消费。

3. 加入量不足2%的, 如食品添加剂, 企业可以不按顺序标注, 但必须标注具体的名称。当一种食品添加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着色剂, 可以标示类别名称“着色剂”, 再在其后加括号, 按GB/T 12493规定标示代号, 如:某食品添加了姜黄、诱惑红、玫瑰茄红, 可以标示为:“着色剂 (102、012、125) ”。复合添加剂, 也要将它的主要成分标注在复合添加剂后, 用括号一一列清。

4. 还有一些原料的加工企业, 为了躲避监管部门的检查, 使用了一些创新的名字, 如:蛋白糖、蛋糕油、泡打粉、消泡剂等等, 这些创新的名字的主要成分是:蛋白糖 (糖精钠、甜蜜素等等) ;蛋糕油 (蔗糖脂肪酸脂、丙二醇等等) 。泡打粉 (胺明矾、碳酸氢钠、淀粉、碳酸钙、糖精钠、香兰素) ;消泡剂 (二甲基硅氧烷聚氧乙烯、山梨酸酐单硬脂肪酸、轻质碳酸钙等等) 。所以, 在标注这类添加物时要将它的配方成分展开标注。

5. 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其标识还应当标注主要营养成分及含量。

(三) 净含量标注的计量单位、字符和方位要规范

1. 净含量的计量单位:

标签规定净含量的计量单位只能用“mL (L) 、毫升 (升) ”或“g、kg、公斤”标识。

2. 净含量的字符:

字符是指该字体的高度, 不同的包装 (质量和体积) 字符的大小有强制的规定, 包装物或容器最大面积大于20 cm2时, 字符的高度不得小于1.8 mm。

3. 净含量标注的方位:

净含量应当与食品名称排在食品包装的同一展示版面。

4. 对固、液两种物质食品的标注:

除标示净含量外, 还应标示沥干物 (固形物) 的含量。如:罐头的标示, 净含量500 g, 固形物380 g。

(四) 生产日期标注规范

1. 食品标识应当清晰地标注食品的生产日期。也就是说, 生产日期的标注要清晰, 不能似有非有, 模糊不清。

2. 如果是有外包装的食品, 生产日期一定要标注在盒外, 还应标示所在包装物的具体位置。

根据近几年监督检查的情况, 企业比较重视产品的质量, 但对标签标注的认识还不足。据统计, 标签不合格占总不合格产品的70%以上, 市场上的许多食品标签标识比较混乱, 食品标签本来是供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所参考, 如今许多商家却在标签上作文章来误导消费者。

为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防止蒙骗消费者选购的行为, 国家质检总局123号令规定自2010年6月1日前将不规范的产品标签进行规范, 市场上销售的产品, 可通过加贴标签的方式, 用补充说明等形式完善原有标识中有关的内容。截止到2010年6月1日,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生产加工的食品标识内容或形式不符合修改的《食品标识管理规定》要求的, 依法予以查处。国家以强制性的形式要求生产企业标注食品的质量 (包括安全) 信息, 必将逐步改善以往食品标签的混乱状况, 使广大消费者知情权得到有效保障, 这对促进食品工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食品标准法规 篇9

第一, 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建设。强化统一评估、统一决策、统一指挥、统一发布制度。健全基层组织网络, 强化属地监管责任。要求各区县政府要加强对本辖区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 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强化食品安全工作经费、设施保障。落实执法检查、监测抽检、风险隐患排查、应急处置、举报奖励、考核评价和宣传教育培训等主要制度。

第二, 构筑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全面提升食品产业水平。要建立风险防控、信息共享和检测结果互认制度。在外埠构建稳定的食品生产供应基地, 明确进京食品的准入标准和安全保障要求, 提升进京食品生产源头的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第三, 强化行政执法, 完善全程监控体系。在农业投入品使用环节, 严厉打击超剂量、超范围使用药物、不执行休药期和违规使用抗生素等违法行为。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 督促食品生产企业建立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和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 食品生产企业至少配备2名专职检验人员。在流通环节, 将进一步提升对酒类、熟肉制品、豆制品、乳及乳制品、儿童及休闲食品、食用油和食品添加剂经营者准入条件。在餐饮消费环节, 新建10条餐饮业食品安全示范街、100家学校食品安全示范食堂、50家餐饮业食品安全示范店。实现全市餐厨废弃油脂基本纳入规范渠道, 规范收运率达到90%以上。

第四, 完成《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修订, 重点解决四个基本问题。《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的修订将完成四项基本任务:一是明确食品市场准入标准, 规范在本市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服务活动的人员、设施、教育培训以及外埠食品进京的基本要求。二是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北京市贯彻实施的衔接问题, 细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要求。三是加大对严重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四是明确职责分工, 消除监管空白, 强化综合协调机制, 为技术保障手段的应用提供法律支持。

第五, 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立多部门联网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系统, 制定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建立信用档案, 因严重违法行为被吊销生产、流通或餐饮服务许可证单位的直接主管人员5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第六,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强化食品安全技术保障。完善检测体系, 强化自检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区县政府对本辖区的食品安全监测工作, 为150家食品生产、流通企业新配备自检设备, 完善与其生产、经营品种相适应的自检制度, 前移风险防控关口, 强化企业在原料采购、生产加工、成品出厂、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的自主检测能力;加强食品安全装备标准化建设, 为一线执法人员更新配备数字化快速检测系统等执法装备, 提升对农药、兽药残留和食品中非法添加物的定性分析能力;应用物联网等科技手段, 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 覆盖本市婴幼儿配方乳粉、原料乳粉和畜禽、水产品等高风险食品的养殖、饲料、用药、防疫、加工、储运、销售等生产经营信息。

第七, 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培训, 强化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监管的工作格局。探索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推行关键岗位“先培训、后上岗”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吉

食品标准法规 篇10

关键词:食品,标准化,质量安全,措施

1 标准化的原料生产, 是食品质量安全的首要条件

对于食品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的是原材料的质量, 这是由食品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食品的质量, 所以要从源头上控制食品的质量, 实施标准化作业, 要做到如下几点:

1.1 完善标准体系的建立

对于农产品的质量要建立规范化的标准体系建设, 对于农产品的标准要按照无公害的绿色产品来对待, 从产地的环境到品种要求, 从生产技术到加工技术, 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质量标准体系来执行。

1.2 严格执行标准化质量体系

对于农产品的产地要有严格的标准要求, 在选址的过程中, 要进行严格的考察, 看产地周围是否有污染源, 对于产地的土壤和水源的质量进行检测, 看其是否符合规范标准。在对原料进行贮藏运输的过程中, 要对温湿度和周围的环境有严格的限制, 保证原材料的质量标准。

2 标准化的生产加工是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

食品产品相对于其他产品来讲, 对于加工制作的条件有严格的标准, 加工制作的条件和规范的操作是保证食品质量的重要措施。

2.1 环境场所的标准化。

对于食品加工的场所要有严格的环境限制, 严格按照卫生和防污染的相关标准布置。同时还要对加工场所周边的环境严格限制, 避免污染源的存在。

2.2 厂房设施的标准化。

在对厂房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要充分的考虑到食品加工生产的特点, 要便于卫生清理, 保证卫生条件符合食品生产的环境标准。要保证厂房的通风换气和防护设施, 还要有专门更衣室、厕所和淋浴室。对于原有的普通产品车间进行改造的食品生产厂房, 要经过严格的设计后再投入使用。

2.3 设备的标准化。

生产加工食品的设备必须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 盛装食品的器具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并且耐腐蚀易清洗, 一定要使用标准化的设备。

2.4 人员的标准化。

食品的加工制作是由人来操作完成的, 所以对于人员的健康有严格的标准要求。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操作人员, 必须经过健康检查, 取得资质后方可从事该项工作。并且在上岗之前, 要经过专业化的培训, 具备相关知识后准许上岗, 不允许普通生产人员代替。

2.5 工艺、规程的标准化。

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 每一个步骤都要严格按照标准的程序执行, 统一规范, 便于管理。

2.6 加工操作的标准化。

在进入加工车间之前, 操作人员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工作, 穿戴工业生产服装。对于原料和辅料的比例配备要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执行, 加工程序应当标准规范。

3 标准化的使用食品添加剂, 是食品质量安全的必备要素

食品产品的特点之三是在生产过程中大都需要添加食品添加剂, 以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 或为满足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最近的塑化剂风波等事件, 暴露出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着擅自扩大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或本身质量有问题的食品添加剂等问题。因此, 食品生产过程中,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按标准规定执行, 不能随意添加。

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 为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与标准化的依据。

4 标准化的检验是监控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

食品产品的特点之四是它的质量安全指标的不稳定性。因而, 从制作、加工到销售使用的质量安全, 都离不开检验的监控。而其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要靠标准化来保证。在食品检验过程中, 只要一个环节不标准, 就会影响检验结果真实可靠性。

首先, 要建立标准化的实验室, 使实验室具有对食品感观、物理、化学、微生物、重金属等涉及质量安全指标的检验的各项功能, 为检验提供标准化的环境;按有关标准规定购置标准化的实验仪器设备, 并按期检定合格;备齐各种产品标准, 根据产品标准要求和检验需要, 正确选择试验方法标准, 根据标准规定和实验技术要求, 制定相应实验技术操作规程;根据实验要求及有关标准规定, 对实验人员进行标准化培训、持证上岗。

然后, 根据实际需要, 对受检食品进行标准化检验。一是, 抽样必须标准化用标准规定的抽样器具, 以标准规定的方法抽取标准规定的数量, 保留标准规定的备样;二是严格按标准规定制备实验样品和对样品进行前期处理;三是严格按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的试验操作, 记录各项数据与结果。

最后, 严格按标准规定对实验数据进行修约处理, 确保结果数据的有效性按规范要求编制检验报告, 根据有关标准规定做出极限数值判定, 给出准确的检验结论。

5 标准化的包装, 是防止食品流通中污染的必须措施。

食品产品的特点之五是在流通中必须有必要的包装。食品包装的最主要目的除了便于存放储运外, 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防止流通中的污染。包装食品的物品必须由符合有关食品安全卫生标准规定的、不对食品造成有害污染的专用材料制作;各种食品盛装桶、箱、罐、瓶、袋、盒等包装物的结构、尺寸、强度、密封性等都必须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以便于流通过程中的存放与运输, 同时满足对有害侵蚀与污染的防护, 防止食品的变形、损坏、流失、污染与变质。

结语

食品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保障, 是必不可缺的, 所以食品的质量安全至关重要, 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直接影响, 同时对于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都有所影响。要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 就要从原材料的供应到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每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对质量造成影响。只有严格按照质量标准执行, 才能够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华书.食品安全的经济分析与管理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 2004.

[2]陈磊.论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作用[J].2012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 2012.

[3]孟静.吴裕健.刘睿.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先行[J].2011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2011.

食品相关标准有望年底清理等 篇11

内容主要包括:结合实际做好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和企业标准的备案工作,完善食品中致病微生物、食品添加剂使用、食品生产经营规范、农药兽药残留等方面的标准,制修订产品标准和配套检验方法标准。

未来五年民用直升机需求将大增

在2013亚洲公务航空展览会中,霍尼韦尔发布第15期《民用直升机采购展望报告》,称2013至2017五年间,全球民用直升机新机交付量将增至最高5600架,民用直升机的商用价值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未来五年全球民用直升机采购需求将持续攀升。旅游行业也将成为民用直升机的重要使用者之一。

俄罗斯专家成功研发新型固体燃料

俄学者秋明州历经30余年,在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研发成功一种新型燃料,从褐煤、煤矸石、页岩、树脂和石油沥青中提取可燃物,并利用电子束照射这些碳氢化合物。实验数据表明,该燃料的热值达到每公斤6万大卡以上,几十克的固体燃料就能保证发动机长时间运转且无需添加其他燃料。同比汽油成本更低更环保。

2030年美国将基本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据《BP2030世界能源展望》预计,天然气将成为全球需求增长最快的化石燃料,年均增长2%。到2030年,页岩气供应预计能够满足天然气需求增长的37%,占全球天然气产量的16%及美国天然气产量的53%。页岩气等产量的增长和消费停滞将使美国到2030年接近实现能源自给,满足99%的国内消费需求。

非常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的强劲增长将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改变对主要经济体的预期,并影响全球贸易流向。

中国推出10个行业产业专利分析报告

包括高性能纤维、液晶显示、智能电视、汽车安全等在内,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在北京首发10个行业的《产业专利分析报告》,旨在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经营提供专利信息支撑,提升社会的专利分析意识。这将推动中国技术创新水平向高端发展。

标准: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石 篇12

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 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 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及广大消费者的高度关注。2009年,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相继颁布及实施, 一些食品及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也随之紧锣密鼓的展开。

2009年10月1日, 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在这一天我们迎来了伟大祖国的60华诞, 在举国欢腾、普天同庆之时, 多部食品国家标准正式实施, 如《饮用天然矿泉水》 (GB8537-2008) 、《啤酒》 (GB4927-2008) 、《橄榄油、油橄榄果渣油》 (GB23347-2009) 、《豆腐干》 (GB/T23494-2009) 、《粉条》 (GB/T23587-2009) 、《元宵》 (GB/T23500-2009) 、《辣椒粉》 (GB/T23183-2009) 、《酱卤肉制品》 (GB/T23586-2009) 、《中式香肠》 (GB/T23493-2009) 、《培根》 (GB/T23492-2009) ……, 这些标准已经与国际标准接轨甚至高于国际标准。新标准的实施将为我国顺利开展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009年10月21日, 备受关注的《乳品安全标准》也由卫生部正式向社会发布征求意见稿, 相信, 在不久之后, 集纳广大专家意见和全民建议的全新《乳品安全标准》也将开始发挥效力。

上一篇:移动终端产品下一篇:反对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