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与法规

2024-06-09

教育政策与法规(共8篇)

教育政策与法规 篇1

学习《教师法》的一些体会

——从《教师法》看教师的地位和责任

摘要:《教师法》是教育政策与法规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项法规,它的制定和颁布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教师法》的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到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也对教师职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为突出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场地位打下了基础,更要使教师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以为我国教育事业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教师法

教育

教师

法规

《教师法》全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它的制定和颁布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件 大事,也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事。众所周知,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建设,努力完善教育制度,加 大师资投入,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越办越好。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将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我国教育改革和发 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教育立法方面体现为制定并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 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表明我国的教育 事业已经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其中《教师法》作为教育法律法规中的重要法律之一,在 我国的教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学者提出,它的颁行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 依法治教的新时期。因而《教师法》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就必须抓紧抓好,在师范院校开设相 关课程,让广大师范学生通过学习《教师法》及其相关法规,学会依法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自觉在以后的教师岗位上履行职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动教育改革,进而提高全民的教 育质量。

《教师法》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到教师职业的方方面面,在这里不能面面俱到的 进行讲解,因此只是从概括的角度,简略地叙述一下该法律所体现的教师的地位,对其中所 作的关于教师的相关规定做一个梳理和解释,并结合具体实践和生活实际,探讨目前教师在 教育中的地位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以便我们这些师范院校学生在 以后的教育工作中能够做到有例可循、有法可依。

显而易见,教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工作,从深层 次来讲,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制定《教师法》等法规是建 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宏大教师队伍的根本保障,这也是《教师法》制定的目的所在,具体体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法》的制定,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法律保障。《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 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

①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一规定为教师社会地位的确立提供了依 据。但另一方面,《教师法》的规定,也为教师队伍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付出的劳动,对社会发展中做出的贡献给予了肯定,以法律 的形式向社会说明教师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享受较高的社会待遇。

2.《教师法》的制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素质同教育的质量密切 相关,为此,《教师法》对教师资格、聘务、职任、培养与培训等方面作出了规定,旨在提 高师资的质量,以确保教育的质量,这也是教师职业赢得社会尊重的保证,是教师社会地位 的具体体现。

3.《教师法》的制定,推动了人们的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教师法》 ①《教师法》第三条 的颁布及其他有关教师配套法规的出台,为明确教师地位提供了法律依据,用法律法规来使 社会了解教师作为人才群体应具有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推动人们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并由此转化为法律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教师工作,使教师真正成为 最受人们尊重的职业。

教师既然享有如此高的社会地位,那么他们肩负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教师法》规定: “(教师应当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①,“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 守规章制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②,及“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③等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教育发展的还很不平衡,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教育战线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有待改善等问题远未得到解决,教育 内部也存在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 中也存在一些违法现象和法律纠纷,如因校园伤害事故而引起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日益增 多;一些教师法制观念比较薄弱,体罚学生的事件屡禁不止;部分学生由于缺少法律知识,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等等。目前我们作为一名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不可谓不长,而 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教师体罚学生的事情,我们身边甚至是自身都有可能经历过,下面就 是一则实例:

2001年5月14日下午,岳阳县某学校的杨老师让学生姜某(13岁)上讲台默写英语单 词。因姜某默写不出,便被罚站,在该过程中双方发生争执,杨老师顺手打了姜某两耳光。后来几天,姜某出现举止反常的情况,被医院鉴定为患上“精神分裂症”,被打事件为诱发 原因。9月7日,姜某家人以杨老师体罚学生为由将学校和杨老师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因药 费和精神损失费共76万元。

其实,近几年来,类似事件层出不穷,也反映出教师队伍中素质不高者大有人在。《教 育法》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教师法》也有“体罚学生的,经教育不改的,由所在 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④的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中都有明确规定禁止 教职员工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社会上甚至还发生有素质低下的男教师猥亵女学生的事 件,其罪恶行径令人发指。

以上的这些事件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因此,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进行普法 教育。尤其是教师,作为为人师表的典范,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教师法》的内 容和精神,领会它的深层含义。教育政策与法规在教育活动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于教 育活动的参与者,都应该对《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各项法律法规有 所了解和学习。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多学习教育法规,这样在以后的教育活动 中遇到各类问题,我们才能做到有法可依,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后再走上教师的工作岗 位后,我们在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的同时,也要牢记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行使权利,履 行义务,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编:《教育法导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罗敏:《教育举案说法》【M】成都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颁布 【4】 人民教育编辑部:《教师法》【M】红旗出版社1993年版

【5】 崔景贵: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法理审思与法治策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①《教师法》第八条第一款 ②《教师法》第八条第二款 ③《教师法》第八条第六款 ④《教师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 2011(10)

教育政策与法规 篇2

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招生数量扩张

1999年前后,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出现滑坡,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逐渐加大,尤其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重点,提倡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到要“以多种形式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各种形式的高中阶段教育和初中后职业培训在校生的规模”;2002年,国务院做出《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十五’期间,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22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800多万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004年,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努力使高中阶段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等;2005年初,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和《关于统筹管理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力争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达到650万。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达到了810.02万人,基本完成预期目标。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张是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现已实现了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的大体相当。

(二)职业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助学体系的完善

近年来,国家在职业教育保障体系建设上下了不少功夫,最主要的就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助学体系。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并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4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2007年5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特别提出了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中等职业教育助学政策是一个多元助学手段并举的助学体系。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国家助学金制度。将有90%的中职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国家资助两年,这是助学政策体系的主体。二是优秀学生奖学金制度。三是以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为核心的半工半读助学制度。四是学费减免制度。用于建立学费减收和免收制度,对因特别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减免学费。五是助学贷款或延期支付学费制度。六是多种形式的社会资助制度。这是一个重大举措,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学和生活状况,确保所有想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包括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接受职业教育。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一个运行良好的保障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安全网”和“稳定器”的作用。这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三)职业教育发展空间的拓展——由学校教育到面向社会的教育

从2001年起,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开展农民工的职业培训。2001年,教育部发出《关于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通知》,对培训的内容、管理、鉴定、收费等方面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职业教育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培训是新的探索,是职业教育向社会敞开的开端。在此基础上,2003年六部委联合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此项规划对培训内容分类、培训资金投入、激励政策、资源整合、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度以及培训服务工作等都有了较详细的说明。这就为我国农民工培训教育工作框定了一个基本蓝图,使得这一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庞大社会团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有法可依,在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征程上又迈出了一步。2004年,教育部又制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特别强调要加强东西部流通合作,“让西部地区和农村中职学生在当地学习一至两年,再到东部地区、城市的中职学校和对口企业,接受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毕业后主要面向东部地区和城市就业”。另外,还强调要建立督导和表彰奖励机制等,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细则。2005年,周济部长在《大力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在职教育和培训》中强调要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由原则到细则,由开端到丰富,充分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化之路,其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另外,在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方面实施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工程,在技能人才职业培训方面陆续启动了“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包括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等。职业教育受众范围的扩大说明了职业教育开始逐步走向社会,由学校教育向面向社会的教育扩展。

职业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职业教育体系的健全——层次的提升

自从199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就成为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规范,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因此颁布了《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高等职业教育由以下机构承担:短期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二级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的极少数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合格标准的成人高校等。一方面,在当时高等职业教育不甚发达,高等职业学校数量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与之相同档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利用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在短期内扩充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也完善了整个职业教育的体系。另一方面,作为相同性质的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也可以利用新的模式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这不但实现了资源优化重组,还提升了职业学校的层次,利于其长远发展。随着现代技术方法和高新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需要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智能型高等技术人才。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学历层次的高移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层次的提升有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也使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二)职业教育体系的规范——布局结构的调整

1999年之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比较混乱,形成“条块分割”的布局结构,整体办学效益不高。1998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中除中专学校校均约1200人外,其他几类学校校均规模只有500人左右,大多数职业学校基础都很薄弱,规模小,效益差;中等职业学校一直由行业主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区域化特征不断明显,职业教育在服务面上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中等职业学校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条块分割,重复设置学校和重复设置专业的现象较重;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产品工艺的升级换代,社会各行业对人才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职业学校亟需进行结构调整。鉴于此,教育部决定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并印发了《关于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的意见》。《意见》规定通过合并、共建、联办(是指学校在隶属关系和投资渠道不变、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划转(部委直属学校划转地方管理,省业务部门所属学校划转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或下一级政府管理)等进一步调整中等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意见》的出台就有利于改变混乱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建立起在当地政府的统筹规划下的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新的布局结构可以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统筹规划,相互沟通。

职业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

由于资金短缺和许多学校办学思想上的不明确导致我国的大多数职业院校实训条件较差。从2004年开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决定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进行扶持,由首先重点扶持建设5个专业领域的实训基地再逐步打破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界限进行扶持。之后又出台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支持奖励评审试行标准》配套政策用以推进实训基地建设。2005年国务院做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在“十一五”期间部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四个计划”,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则是“四个计划”的基础。实训基地建设不仅可以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也将促进职业院校在办学思想、管理体制、学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改革,从整体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二)师资培训计划——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

教学过程的实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教学过程实施中,教师又是核心中的核心,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自1999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其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在全国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要求,在之后两年内,教育部共确定了52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自2001年以来,教育部又先后出台《“十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实施了“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职业学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计划等等,效果显著。截止到2002年底,各基地共对4万多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进行了专业技能提升培训,并对80多名职业学校骨干校长开展了国家级培训。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又制定了《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提出包括实施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开发重点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以及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四项内容,计划到2010年,培训1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

(三)重点及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规范

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以及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是通过选取一批职业学校中的优秀代表作为建设模范,使之在当地、在具体行业乃至在全国的职业学校中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以此来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1993年就提出要重点建设和努力办好一批骨干示范学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也提出“要有计划地对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加强规范化建设,集中力量办好一批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学校”;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又再次明确“努力在各地办出一批有较高社会声誉的职业技术学校”的要求。为此,教育部于2000年5月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并且之后继续实施。另外,在2006年国家还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制定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决定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将重点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自2006年以来,已经有100所高等职业院校成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建设对象。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以及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不仅可以使学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还可以充分发挥重点和示范的带头作用,带动全面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均.1996-200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评价[J].职教通讯,2007,(11).

[2]李孔珍.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解析[J].教育与职业,2006,(12).

[3]李峻.三十年来农村职业教育政策评价与建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5).

[4]王延风.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社会背景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规与政策探析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法规;政策;本科

20世纪80年代之初,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还处在初创时期,法规建设尚处子空自,政策建设也比较薄弱。尽管?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決定? 等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但这些政策主要局限于宏观层面上,至于高职究竟是什么、怎样发展等具体问题则较少涉及。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現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各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大大增加,高职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与此相适应,一些高职法规、政策也陆续出台。

一、近10年我国高职法规、政策建设的主要成绩

(一)提出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多种途径

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这就是著名的“三改一补''发展高职的方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则在重申原来的“三改一补”发展方针之外,还提出 “部分本科院校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1999年1月,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印发?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更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由以下机构承担:短期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二级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的极少数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合格标准的成人高校等。这样就形成“六车道" 一起办高职的繁荣局面。

(二)制定了高等职业学校的设置标准

2000年3月,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这个文件对高职学校校系两级领导的配各、专兼职教师队伍、土地和校舍面积、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课程与专业设置、基本建设投资和正常教学等各项工作所需的经费等条件作了规定。文件还提出新建高等职业学校应在四年内在规模、师资、图书设备、教学管理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三)推动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

l995年,原国家教委对于学校规模硬件方面的要求是:“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占地面积250亩以上;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以上;图书总数25万册以上,实验实习设备总值l200万以上。”1999 年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提出:“挑选30所现有学校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

(四)总结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归纳了高职高专教育人;一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一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高专不同类型院校都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

(五)探索了高职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提出:“设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基金,实施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 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地方也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全面提出了改革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若干具体措施。内容涉及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并决定组织实施 ?21 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

二、近年来高职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发展的主渠道不明

通过“三改一补”发展高职的政策,总体思路是可取的,但仔细分析会发现,“三改”的三类学校在中国高教系统中一直属于较为薄弱的环节,而且近 20年规模高速扩展过程中有多年形成的许多老问题,如科类结构不合理、高职特色和专科特色不突出、办学条件差等问题仍然投有得到很好解决。把这三类学校作为发展高职的主渠道似乎勉为其难。同时,很多专科学校对高职也投有太多热情,即使为了扩大生源而办高职,大多与职业教育的观念、培养日标、教学模式、实践条件等有较大差别。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重点中专长期搞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实践基地多,比多数“三改”学校更适合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所以,重点中专仅仅作为“补充"似乎投有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二)“新模式新机制"政策存在失误

新高职”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对高职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发教育部印制的毕业证内芯,不发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教育事业费以学生缴费为主,省级财政补贴为主(实质就是按教育成本的高收费),此即''三不一高"。从高等教育改革目标来看,''三不一高”政策应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高等学校改革的方向,而刚刚出土需要扶植的高职,却要首先単独承担冲破中国干百年来传统习惯势力的重任,有失公允。仅以高收费而言,专科生、本科生每年收学费3000元至4000元左右,高职生每年竞要收比这高1.5到2倍以上的学费,投入与回报又难以成比例,谁又甘愿背此重负?显然,这一政策对高职的发展会产生相当消极的影响。

(三)“本科院校办新高职”的政策值得商権

根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有关精神,全国已有100多所本科大学创办高等职业学院或高等技术学院,其中包括一些重点大学。由于新高职是专科层次,所以绝大多数的大学高职院办的都是专科层次的高职。笔者认为,在日前我国已经有“三改一补"和民办学校发展专科高职的情况下,本科大学再来办高职专科,重复其他高职模式的培养路子,不仅难以发挥大学的独特优势,而且也会对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造成不良的冲击。

(四)适度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虽然本科高职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可以预见,以后几年将有一 个较快的发展。一方面因为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技术应用性人才,另一方面,广大受教育者也有接受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需要。同时,由于近年来专科高职出现招生难、就业难等问题,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职教育的正常发展。所以,应注重适度发展本科高职。笔者认为,发展本科高职首先要转变观念。在专科高职招生就业都相当困难的形势下,我们不能死抱着''现阶段就是要以发展专科层次高职为主” 的教条不放,这样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人才和资源根费。因此,本科高职要适度发展,并最终在我国建立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l]高等教育制度创新模式一美国的案例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oo9,(12)

[2]许庆豫高等教育制度研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o4:27

教育政策与法规学习体会 篇4

教育与体育学院

小教103班

马月

10100116

教育政策与法规学习心得体会

我们最近学习了教育政策法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了解了各种相关法律知识,既增强了法规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又在学生面前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提高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还深刻地体会到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

与我们这些准教师们相关的法律法规很多,但我们最应该好好学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实施纲要》。最近,我们又再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这些教育法律法规。通过学习,我对教育法律法规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纲领性文件,它颁布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法要求我们做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每位教师必须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这一方针。然而事实上,现在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只是虚有其名,事实上的应试教育迫使很多老师只注重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忽略了学生思想品德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培养,直接导致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幅度下降,现在学生中的优良品德越来越少,不良行为越来越多。因此,教育法的贯彻实施,首先得各级领导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改变评价教师的方法。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依法必须履行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依照《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必须履行的责任,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它是由法律规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履行。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后,我更明确了,如果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就该做到以下几点。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案件逐年增多,由此引发的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纠纷与日俱增,学生家长因学生在校期间受伤致残甚至死亡向学校索赔的金额不断攀升。校园伤害事故不仅会影响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而且成为导致社会不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校园伤害事故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波及教育系统内部,而且已经成为一个世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方法》适时出台,明确了学校对学生承担的责任性质是教育、管理、保护责任,确立认定学校承担责任的划分原则是过错责任,细化了学校管理责任的范围,规定了处理校园伤害事故的方式,界定了学生伤害事故损害赔偿的项目和标准,提出了解决校园伤害事故损害赔偿的资金来源。《方法》为法院及其他处理机关严格依法处理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保护未成年学生和学校双方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如何教育学生是正确的,方法怎样才是合理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除了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外,还需要更好的学法、懂法、守法,自觉地依法治教,依法从教。

文化政策与法规 篇5

答:

一、完善娱乐市场市场体制建设政策法律

(1)制定、确立深化娱乐市场诚信制度建设的政策法律。通过政府管理、行业参与、学术支持三方结合规范娱乐市场;

(2)切实推动娱乐市场行业建设。各地文化行政部门要积极推动和指导娱乐企业、演职人员开展服务标准、自律公约、经济合同示范文本的制定和推广工作政策法律的制定;

(3)引进娱乐市场竞争机制。制定、确立市场竞争机制的政策法律标准。(4)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积极培育新的娱乐文化产业。强化地区规划,增设特色娱乐产业,依靠高新技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业态,不断拉长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二、鼓励娱乐市场创新性政策的确立

(1)娱乐市场与新科技的结合的政策。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影响着演出产品的传播方式,娱乐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积极研究探索新的演出形态,增强娱乐性、互动性等,适应现代网络传播方式,为演出产品的创作、运营带来新的模式,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演出产品的文化内涵、拓宽娱乐演出策划的融资渠道、推广娱乐演出宣传的品牌理念、挖掘演出消费的市场潜力;(2)思想观念的转变,管理模式的创新。推进文化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创新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化和产业文化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3)经营模式的转变。大胆创新经济文化发展方式,努力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同时,创新核心文化产业的微观运行机制,加速资源整合和资本化步伐,加快以组建大型集团为重点的集团化发展,提高集约化程度和规模经营能力,实行多媒体兼营,调整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增强资源的综合开发能力。

三、深化娱乐市场品牌建设和综合竞争力完善的政策法律

(1)加强娱乐市场品牌化、连锁化、特色化经营;

理开发。通过携手联合,寻找最佳结合点,实现娱乐市场各产业的的共赢;(3)强化产业规划,形成良性互动效应。在发展娱乐产业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完善各种多功能场所,适时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歌舞演出活动,推动娱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开发开发娱乐产业的同时,要重视对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

(4)推动体制创新,吸引资本融合。进一步推动民营资本、外商资本进入文化休闲演艺娱乐行业,进一步推动该行业的深层次、全方位的快速发展;

(5)强化企业规划,培养行业领军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以资产为纽带,运用市场机制,推动联合、兼并、重组,实行多媒体经营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

(6)强化人才规划,构筑产业人才高地。要树立人才资源是文化演艺娱乐产业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培育文化人才后备队伍。造就一大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要建立激励机制,给予在各类文化活动中表现突出、有艺术成就的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等特殊的奖励,努力形成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生活待遇留人的良好的用人环境和机制。着力培养、吸引和用好一批熟悉意识形态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批文化名人和文化经营人才,化演艺娱乐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完善娱乐市场人才机制的政策法律

(1)完善演出经纪人制度。培养具有了解艺术生产规律,具备文艺素养、演出市场运作和营销商业素养,以及掌握合同、著作权等相关法规知识法律素养的职业经纪人。明确演出经纪活动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提高演出经纪人员的整体素质,规范演出中介活动的自律行为,使演出产品供给渠道更加丰富,使市场流通机制更加灵活,流通环境更加宽松,建立有条不紊的演出市场要素流通秩序;

(2)加强对演出经纪人员队伍的考核力度。各级文化部加强对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认定工作的指导与监督工作,定期组织全国性考试,考试内容包括演出市场政策法规、演出市场基础知识、演出经纪实务以及从业规范、艺术基础理论等;

行为,在行业内按规定处理。当演出经纪机构受到行政处罚,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将对负责该项经纪业务的演出经纪人员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将注销其演出经纪资格证书。此外,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还将根据演出经纪业务特点,制定演出经纪人员分类、分级管理细则,加强对演出经纪人员的服务,健全继续教育制度,提高演出经纪人员素质与水平;

(4)建立演出经纪从业规范。根据经纪活动的共性以及演出市场经纪活动的特性,制定从事演出经纪活动的相关要求。要求充分发挥演出经纪人员在演出活动中作用和地位,引导演出经纪人员逐步成为演出经纪活动的主体,强调演出经纪人员的责任和义务,规定演出经纪合同中应当注明负责该项演出业务的演出经纪人员的演出经纪资格证书证号,要求演出经纪人员应当对所经纪的演出活动进行内容自审,督促演员规范从业行为、遵守道德规范;(5)建立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认定制度,进一步完善专职演出经纪人员的年龄、学历基准,细化专职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考试和《演出经纪资格证书》领取、变更、注销管理制度。

五、深化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支持、引导、监督体系的法律政策

(1)根据歌舞娱乐场所和游艺娱乐场所的不同特点,完善规范经营、加强引导、可操作性更强的管理细则;

(2)依托科技力量,建立娱乐市场的技术监管体系,通过实施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促进市场主体的自律行为;

(3)是保护和支持民族原创,配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大对盗版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4)扶持重点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和市场整合,努力迈向品牌化、连锁化、特色化经营的道路;

(5)积极推进全国娱乐行业协会的成立,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对娱乐市场进行监督和协同管理,营造娱乐市场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5)强化项目规划,打造特色拳头。根据不同区域特点规划产业功能和形态打造特色品牌。要加强甄别,充分发动民间力量,通过组织、包装、宣传推广,推出影响广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休闲演艺娱乐项目,提高娱乐产业的知

名度,促进演艺娱乐产业的发展。用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赢得巨大的消费群体,把娱乐产业做强做大。

(6)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娱乐市场的监管,取缔或整顿非法、违法的娱乐宣传责任主体。

六、深化执法、建立健全司法监督机制。

(1)公安部门等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并严厉查处和打击娱乐市场的非法、违法活动,确保其执法到位,建立健全司法监督机制,对违法经营进行经济处罚,做到违法必罚,对情节严重的责任主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停止其业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切实做到公平执法。

(2)政府部门要完善职能分工,并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关系,形成相协调的工作机制,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3)建设健全广告的社会监督体系,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长效整治机制。只有娱乐活动置身于全社会监督下,才能使娱乐市场规范化、有序化。在打击和查处的过程中,媒体要充分发挥其特长,将被查处的不法责任主体公之于众。同时,政府应该畅通举报和投诉渠道,建立公众举报制度,联合群众一起建立规范的公众举报制度。在实行公众监督举报制度时,规范举报的方式和受理机关,保证公众有正当的举报方式以及举报后有正规的举报事件;对积极举报的消费者群众进行必要的物质奖励,通过这种合理行动激发举报者的积极性,鼓励全社会的公众都参与到监管中来。

七、加强娱乐市场扶持与管理

国家政策的扶持。对于大型龙头企业,要予以重点扶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并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支持其做大做强。重点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休闲娱乐集团。提高行业竞争力,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对于中小企业,要营造公平竞争的产业环境,建立更加灵活的管理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在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积极支持、鼓励和广泛吸纳非公有资本,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优胜劣汰,保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活力。

《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概论》试题 篇6

单位: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法:

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用来调整教育活动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2.教育法律责任:

教育法律责任是指法律关系主体实施了违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3.幼儿园事故:

幼儿园事故,是指入园儿童在幼儿园期间和幼儿园组织幼儿离园集体活动而处于幼儿园管理范围内,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

4.教师申诉制度:

即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就是教师申诉制度。

5.教育法律救济:

所谓法律上的救济,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裁决社会生活中的纠纷,从而使权益受到损害的相对人获得法律上的补救。

二、填空:

1.我国国家教师制度包括:用制度、培训进修制度和奖惩制度组成。

①.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

②.领导教育、卫生保健、安全保卫工作;

③.负责建立并组织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④.负责聘任、调配工作人员。指导、检查和评估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并给予奖惩;

⑤.负责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组织文化、业务学习,并为她们的政治和文化、业务进修创造必要的条件;关心和逐步改善工作人员的生活、工作条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⑥.组织管理园舍、设备和经费;

⑦.组织和指导家长工作;

⑧.负责与社区的联系和合作。

3.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主要抓好:排幼儿一日生活;②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③建立安全防护和检查制度,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④提供合理的饮食,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⑤积极开展体育锻炼,增强幼儿体质.4.法律救济的渠道包括:三.问答:

1.根据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答:我国幼儿教师具有以下基本权利:①进行保育教育活动,开展保育教育改革和试验。简称教育权;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简称科学研究权;③指导

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幼儿成长发展的权利。简称管理幼儿权。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简称获取报酬待遇权。⑤对幼儿园的保教工作、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民主权利。简称民主管理权。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简称进修培训权。幼儿教师的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的教育发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幼儿园的保教工作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保教工作任务。③按照国家规定的保育教育主要目标,通过活动对幼儿进行形象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组织、带领幼儿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促进幼儿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幼儿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幼儿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政策与法规 篇7

一、道德与法规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 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而法规是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法定文件的总称。是用强制性的手段, 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进而达到保持社会正常安定健康运转的目的, 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前者往往是人们发自内心、潜移默化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 而后者相对而言则是一种客观的、外来的、硬性的规定。道德观念的形成初期往往会借助于法律法规的约束, 从而使人们在不断地遵守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行为及意识习惯, 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内化成人自身一种固定的价值形态。而法律法规的正常推行也要建立在大多数人的道德意识基础上, 因为法律法规制订本身就是以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为基础的。所以说法律法规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道德建设, 而良好的道德建设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二、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法规中的规定

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章第四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的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 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而教师所拥有的权利及其应当履行的义务在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也有明确的阐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自然首先要履行好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如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 为人师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等。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2011年12月23日发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更是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做出了文字上的明确规定:要求高校教师应当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由此可见, 在诸多的教育法规中, 都或多或少地对教师的道德, 特别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相关的要求, 也确立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规范。而高等学校的教师, 面对的是一群已经基本成年或已经成年, 身心都趋于发展成熟的, 求知欲强烈的, 有思想有个性的青年大学生, 这些学生由于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 有了一定明辨是非的能力, 因此对教师本身的素质、能力和道德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高校教师道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的关系

搞好高校教师的道德建设, 要在普及教育法规的基础上进行。这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教师个体道德的形成, 要经历一个以义务为特征的他律道德时期, 而道德的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教师最终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是把外部的普遍被认可的规范内化的过程。教育法规的普及, 正好促进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由他律向自律转化, 由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经过普及之后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里, 进而形成一种内化的意识形态。通过教育法规的普及使高校教师提高职业道德认识, 培养职业道德情感, 坚定职业道德信念, 锻炼职业道德意志以及培养职业道德行为。而当职业道德规范真正内化到教师的心里时, 反过来又能促进教育法规的进一步推广和执行。一方面, 普及教育法规能使高校教师们认识到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对学生应尽的义务, 让他们更加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所担负的使命, 真正做到如《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所规定的那样“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淡泊名利, 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 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社会正义, 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 举止文明。自尊自律, 清廉从教, 以身作则”。另一方面, 良好的高校教师道德建设能够通过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言传身教, 行为世范使道德的火种广泛传播开去, 当一个群体有了足够的道德意识的时候, 法律法规所起到的作用就会相应淡化, 法规的普及推广与执行也不会再是一件难事, 因为这些由法规所规范的东西, 已经内化成了人们的思想意识, 会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和流露出来。从而逐步达到一种理想的道德境界。

四、高校教师自身道德建设剖析

身为一名高校的专业教师, 应该大力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 积极贯彻履行教育法规中的各项相关规定。自身道德建设的目标应不低于教育法规中的各项相关要求, 而且要更进一步。教师是人类文明的倡导者,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的品德是学生品德的先导, 因此,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

1.要建设良好的道德修养,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法规, 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避免迷失方向。同时也离不开参加社会实践, 特别是不能离开参加教育教学实践。因为教学活动与培养人才始终是学校工作以及教师工作的核心。

2.高校开始扩招以来, 不但高校教师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高校的学生更是面临着考研、就业选择等重重的压力。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应该发自内心地去关爱学生, 要让他们从我们身上感受到理解、尊重、平等、关怀、给予、责任和宽容。“要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 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 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 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 更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培养他们控制调节情绪的能力, 正确平和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使他们能够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了解和信任学生, 认识到他们是活生生的人, 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面。要真正做到热爱学生。这种热爱, 既不是溺爱, 也不是迁就, 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要关心每个学生的全面成长, 不偏爱, 对学生一视同仁。

3.要着力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 多向同行请教, 多向老教师请教, 把教书育人当成一项激情的活动来对待。以育人为本, 在此基础上把课尽量上得生动有吸引力。为此应花大力气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鼓励学生思考,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站好讲台, 守住作为一名教师的底线。

4.要努力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要用精深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 要用宽广的专业外知识吸引学生, 要用幽默精准的语言去打动学生, 要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去感染学生。通过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和科研中做好自己的本分。

5.要重视实践环节的教育, 努力做到教学内容不与实践脱节。让学生们真正感到学有所用、用有所长。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践教学调动学生温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将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来。

6.高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管理是一项马虎不得的工作。各项管理工作环环紧扣, 每一环都不能松懈。作为一名高校的教师, 应为学生做出表率, 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积极配合各管理部门做好教师自身以及学生的管理工作, 保障学校的教学秩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7.身为一名教师, 如果自身的思想品质不过关, 书教得再好也是枉然。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建设。只有自己做到才能去要求学生。身教重于言教。要有作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认清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不仅是要教会学生读书, 最关键的是要教会他们做人。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名高校教师, 如果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 就会自觉主动地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和文明习惯、谈吐举止等各个方面做出表率, 并且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综上所述, 高校教师道德建设与教育法规的普及在当前都是十分重要的任务。二者的关系也非常紧密。每个高校教师都应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地贯彻教育方针,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做奉公守法的模范,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严格遵循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 并且要以比这些法规中所规定的规范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一名“稳重”、“可亲”、“有识”的教师, 成为学生以及全社会民众效仿的楷模。

摘要:共同的道德标准是法律法规制定的基础, 而法律法规可以推进道德意识的培养。通过学习教育法规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 使之成为一种职业习惯。高校教师面对的是有独立人格的青年学生群体, 因此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素质能力以及道德修养, 高校教师只有自身道德修养足够高尚才能够感染学生, 培养出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道德建设,教育法规,道德标准

参考文献

[1]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Z].1998-08-29.

[2]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Z].1993-10-31.

教育政策与法规 篇8

注重课堂上渗透,且要找准结合点

渗透方式多样化

在化学教学课堂上渗透法律法规的内容,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

教师直叙法,将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直接叙述出来。

若法律法规条文内容较多时,可利用小黑板、图表、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及其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等多种方式直接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以增强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感性认识。

利用课上5分钟的“案例评说”进行渗透。如在进行《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与《化石燃料的利用》的教学时,教师应在课前搜集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条文,同时结合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有关非法采矿的案例,通过案例评述来教育学生。

教师还可在教室或化学实验室设立较为固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条文内容的“专版”宣传板报(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这对学生也会起到较好的教育作用。

渗透内容对应化

教师要选择与教材章节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渗透,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制教育。例如,在进行《化学与环境》和《化学与生活》的教学时,教师应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内容,以树立学生的守法意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法制观念。

编写辅助教材

依据化学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进度,按顺序将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照教材内容及新的案例资料和素材编写成辅助教材,并使之规范化,且融思想性、实用性、针对性于其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学有参考,思有对照。

寻找增补点,面向课外延伸

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实施法律法规教育

第二课堂是课内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如组织学生参观环境保护法制宣传教育展览,通过观看展览内容写观后感,或召开专题讨论会,以澄清模糊认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学法促知法、懂法和守法。亦可通过师生合理设计和精心组织,以“模拟小法庭”的形式,教师提供案例让学生提前准备,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查阅资料和翻阅有关的法律法规条文内容,在“法庭上”为自己的利益辩护,教师适时点拨指导,从而使学生学会打“官司”,进而增长见识。还可通过校内广播、闭路电视等现代媒体设置法制宣传教育专栏,或在校园内设置有关的标语牌,把对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

以讲座的形式结合普法工作进行专项法律法规教育

集中组织与化学教材内容有关的法律法规专题讲座,是一种系统而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如信阳市地处淮河流域,笔者设专题讲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着重结合实例讲述该条例的形成过程、制定该条例的意义(包括对淮河流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污染状况的分析,防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淮河在整个流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和该条例的基本内容,以及贯彻落实该条例的保障措施等,学生充分认识到了防治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淮河水资源的价值。

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法律法规教育

信阳市的南湾水库素有豫南明珠之美誉,在传授水的相关知识内容时,笔者充分利用这种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周末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调查与研究》栏目中的“家庭用水情况调查”改为“南湾水库水资源和水污染及防治情况的调查”,并及时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河南省信阳市南湾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的有关条文内容,将课堂融入大自然中,让学生在自然中陶冶情操,掌握知识,同时笔者还教会了学生写调查报告。学生回校后根据各自的调查材料,写出了由“现状、成因、措施”三个部分组成的调查报告。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调查与写作能力,同时增强了他们“珍惜每一滴水”的环保意识,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法制观念。■

上一篇:公庄镇委对于巡察整改进展情况报告下一篇:麦草全量还田稻作栽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