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秋作物

2024-06-11

大秋作物(精选11篇)

大秋作物 篇1

麻类作物主要包括苎麻、亚麻、红麻、黄麻、剑麻、大麻, 是我国继粮、棉、油、菜之后的第五大作物群, 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 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麻类作物是极具特色的经济作物, 其中苎麻、亚麻、大麻为纺织工业的精纺纤维;红麻、黄麻、剑麻为粗纺纤维。苎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常年种植面积在10~20万公顷, 纤维总产达到25万吨。亚麻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和内蒙、甘肃、宁夏等地, 常年种植面积10~15万公顷 (不包括油用亚麻) 。黄、红麻主要分布在黄河、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 种植面积年均在20~25万公顷。大麻分布在安徽、山东、河南等地, 常年面积2~3万公顷。剑麻分布在华南一带, 种植面积3~5万公顷。国家在五十个农产品中, 将麻类也列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之中, 年投入2 280万元, 为我国麻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云南的麻类作物主要有大麻、亚麻和剑麻, 其中大麻和亚麻进入国家产业技术体系, 有两个岗位专家团队 (工业大麻育种和栽培) 和两个综合试验站 (西双版纳大麻试验站、大理亚麻试验站) , 共计10个示范县。

(来源:云南省农业厅)

大秋作物 篇2

为探讨作物生物学特征对土壤-作物系统CO2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逐步收割法和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技术,以冬小麦和水稻作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的.方法,在作物生长的主要生育期原位测定了土壤-作物系统CO2排放速率,同时测定了作物生物量和氮含量.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壤-作物系统CO2排放在生长季内呈现动态变化,土壤-水稻系统CO2排放高于土壤-冬小麦系统.②作物暗呼吸速率与生物量呈显著线性相关.③作物暗呼吸系数(Rd)的季节变化可以用植株氮含量来描述.冬小麦Rd与N含量的关系可用线性方程Rd=0.0124N-0.0076(R2=0.9879,p<0.001)表示;水稻Rd与N含量的关系可用二次方程Rd=0.0085N2-0.0049N(R2=0.9776,p<0.001)表示.④作物根系的参与极大地促进了土壤呼吸.冬小麦生长季土壤表观呼吸CO2平均值为247.2 mg・(m2・h)-1 ,高于未种作物土壤1.78倍,水稻生长季为215.3 mg・(m2・h)-1 CO2,高于未种作物土壤的3.38倍.冬小麦根系呼吸系数大于水稻,其根际呼吸对土壤表观呼吸的贡献高于水稻.

作 者:孙文娟 黄耀 陈书涛 杨兆芳 郑循华  作者单位:孙文娟,陈书涛,杨兆芳(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

黄耀(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作物药害及其补救 篇3

那么,药害的补救措施主要有哪些呢?

1.增施肥料 对于由触杀性除草剂、一些杀虫剂、杀菌剂引起的局部药斑、叶缘焦枯、植株黄化等症状的药害,可通过施用化学肥料方法,以促进作物迅速恢复生长,减轻药害。如麦苗出现绿麦隆药害后,可追施人粪尿,根外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

2.灌水冲洗 由于对土壤处理的除草剂产生的药害,可采用耕翻土壤、灌水泡田、反复冲洗的方法,尽可能减少土壤中残留的药剂。

3.喷施激素 由于一些生长调节剂和传导型除草剂如2,4-D、二甲四氯、甲草胺、乙烯利、整形素等引起的药害,可喷施赤霉素以缓减药害程度。如西瓜苗误用二甲四氯产生药害后,可用20 ~ 30×10-5浓度的赤霉素喷洒瓜苗。

4.使用解毒剂或吸附剂 对于一些除草剂引起的作物药害,可通过使用植物解毒剂或撒石灰、草木灰、活性炭等方法来防止或减轻药害。如用NA、R-25788解毒剂进行种子包衣喷洒,可保护玉米等不受硫代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的毒害;用硫酸亚铁可降低克芜踪对小麦、燕麦带来的药害;用多硫化钙可使土壤中残留的西玛津活性消失。

大秋作物 篇4

1 工作中的发现情况

1.1 标准与标准的尴尬,标准难以使用

个别作物的《种子质量标准》使用的农作物名称与《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中的农作物名称不一致,导致标准难以使用。GB4407.2-2008《经济作物种子第2部分:油料类》(以下简称《油菜标准》)中作物名称为“油菜”,但《规程》中没有“油菜”这种作物,而是有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共三种作物。

1.2 品种审定使用的作物名称杂乱,不统一

农业部农作物品种查询系统中列入的农作物种类名称190个,其中不少于20个是一物多名或一名多物的情况。具体情况分类如下:

1.2.1 同种作物多名称。

不同的审定机构将同一作物冠以不同的名称,甚至同一省区将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冠以不同的作物名称。如大豆被大部分省称作大豆,在江苏的作物名称是毛豆;内蒙古审定的洋葱有称洋葱的,也有称圆葱的;同样是菜豆,有叫菜豆的,有叫芸豆的,有叫架豆的,还有叫地豆的;同样是辣椒,有叫辣椒的,有叫椒的,有叫尖椒的,有叫线椒的。

1.2.2 多种作物同一名。

在查询系统中有作物名称为“蔬菜”、西甜瓜、甜辣椒、饲用作物的情况。细查“蔬菜”名下的具体品种,从植物学性状描述辨析发现,苦瓜、结球甘蓝、西瓜、菜豆、辣椒、黄瓜、莴苣、丝瓜、豌豆、茄子、番茄、芫荽、菠菜、甜瓜等多种作物被包含其中。如果单从这些审定作物名称理解,无论如何也搞不清言之为何物。

1.3 种子检验的尴尬,检验的种子不知何物种

《规程》中使用的农作物种类名称是植物分类学名称,商品种子标注了审定公告中的农作物俗名,种子检验时需要做物种名称变更,遇到一名多物或一物多名的情况,籽粒性状有鉴别特征的可以清楚地确认植物学名称,籽粒性状没有辨识特征的很容易搞错作物种类归属。2011年在一个权威的监督抽查通报中就有将属于不接球白菜的种子按照白菜型油菜种子通报的情况。有资料显示,某个省在抽查通报中将白菜、大白菜、结球白菜、不结球白菜、水稻、水稻杂交种统计为6种作物,而从植物分类学考量应该属于三种。《种子世界》2011年第11期刊登了检验技术人员探讨木耳菜检测技术规定的文章,其实木耳菜的植物学名是“落葵”,落葵种子检测技术规定在《规程》中是存在的。

1.4 法规的尴尬,部门文件描述与法规要求不吻合

《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作物种类标注明确至植物分类学的种”,商品农作物种子标签标注农作物名称应该遵从此规定,但没有要求审定公告使用。审定部门可以使用不规范作物种类名称,而种子生产者却不能使用,使人感觉有点“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味道。

1.5 新物种出现,给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出了难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生产中出现了印度南瓜和中国南瓜的物种之间的杂交后代,由于品种审定部门简单地用南瓜归类该物种,但该作物从植物分类学上既不是印度南瓜,也不是中国南瓜,是一个全新的物种。现有的《规程》中该物种没有被列入,检测技术规定暂时为空白。

印度南瓜和中国南瓜的杂交种是类似于动物中“骡子”的植物物种(姑且称“骡子南瓜”),具有花粉严重败育的特性,不能作为繁殖材料使用。现行的《规程》中,印度南瓜和中国南瓜在种子检验时是分别有技术规定的,“骡子南瓜”不属于其中的一种。监督抽查检验没有统一的技术依据,监督检验难以进行,放弃该种种子监管等于违反《种子法》第43条的规定。

2 不规范物种名称的被使用分析

每一种农作物都有特定的植物分类学名称,有的作物在个别地方有不同于植物分类学名称的俗名。《种子法》和《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颁布之前,种子质量管理相对松懈,种子质量检验的概念几乎无从谈起。但随着《种子法》和《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及《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的颁布,国家加强了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种子检验所用的农作物名称与品种审定使用的俗名不一致的情况逐渐暴露出来,一次次给种子检验人员摆出难题。

农作物品种审定部门遇不到作物名称问题,随意在审定工作中使用作物名称,包括许多俗名。大量俗名被商品种子标签标注使用,给种子检验、标准化执法带来一系列的麻烦。遗憾的是,种子质量监管部门的人员很少反映问题,致使问题一再重演。

3 规范化物种名称的必要性

没有统一的农作物种类名称,种子检验工作需要在扦样前甄别物种的植物学名称,遇到一名多物的情况更是麻烦重重;按照品种审定公告使用的俗名标注的商品种子,即使不符合《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及《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的规定,难以要求纠正,尤其遇到同科同属不同种的作物,籽粒相似,颜色相同,检测工作无从下手。如十字花科芸薹属的结球白菜与不结球白菜,天津人称结球甘蓝也叫圆白菜,光从种子籽粒区别几乎不能做到。如果从品种审定阶段就用植物学名称做作物名称,这些麻烦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为了种子工作整体的科学性,品种审定与种子检验有必要衔接,统一作物名称。

4 规范农作物种类名称的思路

4.1 管理部门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

由农业部种子管理局牵头,品种审定部门带头规范。全国上下一盘棋,品种审定部门从品种审定登记开始到品种审定公告,比照《规程》使用植物学名称作农作物种类名称,育种者、商品种子生产者就会延续审定公告参照使用,俗名标注标签的情况就会逐渐消除,贯彻《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和《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的规定也可以名正言顺。农作物品种审定部门使用规范的农作物名称,等于从种子源头规范了使用范围,商品种子生产企业也就不会再使用俗名。

种子管理机构的部门之间增加互动,审定部门考虑监管部门的标准化需要,监管部门及时向审定部门反馈信息,达成良性互动机制,相关问题就会逐渐减少,直到消失。

4.2 对旧的农作物名称进行审核更正

农业部和省级种子管理部门,对过去不规范的农作物名称进行一次更正,并公告于众。

4.3 新物种出现应对措施

首先,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牵头,组织物种专家及种子管理部门的专家,在商讨的基础上,对新物种“骡子南瓜”给以一个科学的名称。种子检验机构在检测检验取得数据的前提下,对“骡子南瓜”制定检验技术规定。

其次,制定一个应对以后可能出现的类似情况的规则,以便于对该类别作物种子质量的监督管理。

4.4 建议院校教学使用植物学名称

涝灾作物补救措施 篇5

玉米

中耕松土 降水后地面泛白时要及时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结,促进土壤散墒透气,改善根际环境,促进根系生长。倒伏的玉米苗应及时扶正,壅根培土。

早施苗肥 要及时追施提苗肥,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尿素20千克。对受淹时间长、渍害严重的田块,在施肥的同时喷施高效叶面肥和促根剂,促苗恢复生长。

病虫害防治 玉米受涝后易发生各种病虫害,如纹枯病、大小斑病及玉米螟等。喷施叶面肥时,可同时进行病虫害防治。防治纹枯病可用井冈霉素或多菌灵喷雾,喷药时要重点喷果穗以下的茎叶;防治大小斑病可用百菌清或甲基托布津,7~10天1次,连续2~3次。防治玉米螟应在拔节至喇叭口期,用杀虫双水剂配成毒土或用辛硫磷灌心叶。对受淹时间过长、缺苗严重的田块,应及时改种其他作物。

水稻

尽早追肥 水稻受淹后要及时施肥,促进灾后恢復生长,肥料种类以速效氮肥为主,并配合施用磷钾肥。淹没时间短、受害轻的田块,施肥量可少一些,部分受淹时间长、稻苗损伤重的田块,要适当多施,但必须采取多次轻施的方法,防止一次施肥过多,造成肥害伤苗。在追施恢复肥的同时,采取“上喷下追”相结合,喷施高效叶面肥,促苗恢复生长。

水浆管理 排水后,在稻田浮泥沉实的基础上,坚持干干湿湿,间歇灌溉新鲜水,既保持土壤通气,又满足稻苗用水需要。

病虫害防治 受持续降雨影响而迟播的直播稻田,要加强灰飞虱防治。受淹水稻恢复生长后生出的叶、蘖较嫩,易遭受稻飞虱、纵卷叶螟、三化螟、纹枯病、白叶枯病等为害,应及时防治。

棉花

抓紧洗苗 把叶片、茎秆上的糊泥洗净,以恢复叶片正常的光合作用。

扶理棉株灾后棉花根系受损,棉株容易倒伏,应及时扶理,改善田间环境,减少蕾铃脱落。

松土壅根田间积水排除后1周内,应及时松土壅根,破除土壤表面板结层,增加土壤通透性,改善根系环境,促进根系恢复,同时要培小高垄,提高棉株抗倒伏能力。之后,要及时中耕松土,促进根系生长。

追恢复肥棉株受损较轻的,要及早重施花铃肥;受损较重的施用恢复肥,一般每亩施尿素10千克。适当推迟施用花铃肥,巧施盖顶肥,配合施用钾肥,提倡施用棉花配方专用肥、有机无机肥,做到开沟深施,快促猛攻,尽快使棉花转入增节增蕾开花结铃的高峰期。

调整化控棉花受涝后,生长发育受阻,应适当减少化控用量或推迟化控时间,具体根据苗情而定。

推迟打顶受淹棉花大部分蕾铃脱落严重,生长高峰相对推迟,为了增加棉花顶部成铃,增结秋桃,打顶时间应比正常推迟5天左右。

加强病虫害防治棉花受灾后生长发育受阻,蕾铃脱落加重,如再遭受病虫为害,产量损失将会更大。雨涝后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盲蝽象等病虫害发生加重,应及时采取措施防范,突出抓好以三代盲蝽象为主的棉花病虫害防治,切实做好三代棉铃虫的监测工作。

后期管理棉花发生涝灾后生长发育推迟,后期管理更应加强,以充分利用棉花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少产量损失。在恢复生长期间,必须加强整枝工作,减少新生枝叶和赘芽,减少养分无效消耗,保证后期结铃有一定的营养基础。

大秋作物 篇6

当前, 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在所有污染元素中, 镉以移动性大、毒性高成为最受关注的对象之一。镉在土壤中具有较强的化学活性, 很容易被作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 从而在人体中累积, 产生毒害。研究表明, 当成人每天接触镉水平为30~50mg时, 就会大大增加患骨折、癌症、肾功能紊乱和高血压等的风险, 严重影响人体健康。镉在体内的半衰期长达10~35a, 为已知的在体内蓄积的毒性较大的毒物。因此, 现在许多国家对镉污染的问题十分重视, 投入大量资金研究镉在“土壤-植物-人”食物链及人体健康中的行为, 严格规定高镉含量的作物不能进入食物链中。

水稻、蔬菜等作物能吸收富集土壤中的镉, 作物对土壤中镉的富集能力受作物种类、土壤性质、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1,2,3,4]。因此, 分析农作物与土壤中镉的分布状况, 研究镉吸附、富集机制, 对土壤污染修复治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样本

供试土壤采自浙江某县域4个乡镇的主要农作物产地, 采集耕作层土壤的混合样, 采样层次分别为0~20cm (蔬菜、瓜果等单年生作物基地) 、0~50cm (林果、葡萄等多年生作物基地) , 样本数159个。

在土壤采集区域内采集对应的农作物, 根据调查区域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 分别采集粮油作物:稻米、油菜籽等;蔬菜作物:叶菜类、茄果类、薯芋类、豆类、水生类、瓜类等;水果:林果类、葡萄、果蔗、西瓜等。共采集作物样本315个。

1.2 研究方法

供试土壤经过风干及粉碎后,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总镉含量[5];随机选取土壤样品15个, 原子吸收法测定其中的有效镉含量[6]。

依据《食品中镉的测定》 (GB/T5009.15) 测定作物中镉含量, 粮油作物取糙米和油菜籽, 蔬菜作物取其中可食部分, 水果为带皮样品, 通过洗净、干燥、消解等处理后, 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农作物中的镉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中镉含量分析

土壤中镉含量分析结果如下:样本数159, 最小值0.038mg/kg, 最大值1.14mg/kg, 平均值0.21mg/kg, 中位值0.18mg/kg。调查区域土壤类型主要为呈酸性-弱酸性的铁铝土, 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 , 按镉含量将调查土壤样品分为4个等级:<0.20mg/kg, 0.20~0.30mg/kg, 0.30~1.0mg/kg, >1.0mg/kg。土壤4个等级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典型土壤样品的总镉含量与有效镉含量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二者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r=0.538* (P<0.05) 。

2.2 农作物中镉含量分析

作物样品中镉含量分析结果如下:样本数315个, 最小值0.40μg/kg, 最大值726.6μg/kg, 平均值56.8μg/kg。对不同作物的分析结果表明, 作物中镉含量变异范围大, 不同作物中镉含量也显著不同 (图2) , 以粮油类作物中镉含量 (平均值) 最高, 水生蔬菜类最低, 二者含量相差24倍。

水稻产地土壤中镉含量 (平均值) 为0.21mg/kg, 对应作物糙米中含镉量 (平均值) 为0.13mg/kg。已有研究表明, 水稻从土壤中吸附积累镉的能力较强[1,2]。在莫争等[7]的试验研究中, 含镉量0.275mg/kg的土壤中培植的水稻籽实镉含量为0.2mg/kg。

在蔬菜中, 镉含量高低的次序为:薯芋类>叶菜类>茄果类>豆类>瓜类>水生类, 这与王波等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 王波等对市售的3类蔬菜进行镉含量调查, 表明蔬菜中镉含量大小次序是:叶菜类>果菜类 (茄果、瓜果) >根茎类[3]。

2.3 农作物与土壤含镉量的相关分析

农作物与土壤样品中含镉量的相关分析如表2所示, 相关系数变化范围大, 二者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 (P>0.05) 。作物中镉富集的影响因素复杂, 例如作物种类、土壤类型、土壤p H、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等[4]。

2.4 不同作物对土壤镉的富集吸收分析

为更好地描述农作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富集, 作物富集系数 (PUF) 可用来做为表征手段[8]。作物富集系数计算公式为:PUF=作物中重金属含量/土壤重金属含量。根据供试作物和土壤中重金属镉含量测定结果, 获得不同作物的镉富集系数。

调查分析表明, 水稻糙米的镉富集系数为0.014~3.82, 对应土壤的镉含量 (均值) 0.22mg/kg。曾翔等[9]调查发现, 46个糙米样品的镉富集系数在0.21~1.28, 相应的土壤镉含量为2mg/kg。此外, 通过在含镉量0.9mg/kg的土壤中栽培水稻试验, 获得水稻籽粒镉富集系数在0.99~4.9的研究结果[10]。

蔬菜的镉富集系数 (平均值) 分别为叶菜类0.23、薯芋类0.34、茄果类0.104、豆类0.101、瓜类 (含西瓜水果) 0.028、水生蔬菜类0.020;水果类 (含林果、葡萄、果蔗等) 镉富集系数 (均值) 为0.14。蔬菜作物种类多, 对土壤镉的吸收富集能力各不相同[3]。汪雅各等[11]的调查结果指出, 在含镉量0.326mg/kg的土壤中产出的马铃薯, 镉富集系数为0.09。

作物富集系数概率分布的正态检验结果表明 (表3) , 粮油、豆类、薯芋类、茄果类和瓜类作物富集系数ln (PUF) 的概率分布服从正态分布, 叶菜、水果类的呈偏正态分布;与之相反, 所有富集系数PUF值的概率分布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因此, 在进行不同作物的富集系数比较时, 采用ln (PUF) 的平均值比采用PUF平均值更加准确。

根据正态性检验结果, 采用ln (PUF) 的均值来比较不同作物的富集系数。不同作物的镉富集系数ln (PUF) 大小依次为:粮油作物>薯芋类>叶菜类>茄果类蔬菜>水果类>豆类蔬菜>瓜类蔬菜 (瓜果) , 其中粮油作物的PUF值是瓜类的27倍, ln (PUF) 值是瓜类的5倍。

3 结论

3.1 研究调查

区域耕作层土壤镉含量平均值为0.21mg/kg, 在159个样本中高于土壤三级标准的样本数1个,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整体良好。

3.2 在采集的

稻米、油菜籽、蔬菜 (叶菜类、茄果类、薯芋类、豆类、水生类、瓜类) 、林果类、葡萄、果蔗、西瓜等315个样本中, 镉含量最小值0.40μg/kg、最大值726.6μg/kg, 平均值56.8μg/kg。不同作物中镉含量差异显著, 以粮油类作物中镉含量最高, 水生蔬菜类最低, 二者含量相差24倍。

在蔬菜中, 镉含量高低的次序为:薯芋类>叶菜类>茄果类>豆类>瓜类>水生类。

3.3 农作物中

镉含量与土壤总镉含量二者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土壤中有效态镉含量与总镉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3.4 蔬菜作物

的镉富集系数分别为:薯芋类0.34、叶菜类0.23、茄果类0.104、豆类0.101、瓜类0.028、水生蔬菜类0.020;水果类镉富集系数为0.14。

3.5 农作物镉

富集系数值的概率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 但镉富集系数的对数值服从正态分布, 因此, 本文提出采用富集系数对数值的平均数来表征比较作物镉富集能力的观点。

摘要:基于农产地土壤、农作物中的镉含量分析, 进行二者的相关性研究, 以及不同作物对土壤镉富集吸收能力的表征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中镉含量平均值为0.21mg/kg, 农作物含镉量在0.0040.73mg/kg;在蔬菜中镉含量高低的次序为:薯芋类>叶菜类>茄果类>豆类>瓜类>水生类。作物镉富集系数的对数值概率分布服从正态性, 富集系数对数值的平均数可用来表征比较作物对镉的富集能力。

关键词:土壤,作物,镉,富集系数

参考文献

[1]Williams Paul N, Villada Antia, Deacon Claire, et al.Greatly enhanced arsenic shoot assimilation in rice leads to elevated grain levels compared to wheat and barley[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 2007, 41 (19) :6854-6859.

[2]Zeng Fanrong, Mao Ying, Cheng Wangda, et al.Genotypic and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in chromium, cadmium and lead concen-trations in rice[J].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arking, Essex:1987) , 2008, 153 (02) :309-314.

[3]王波, 刘晓青, 冯昌伟.芜湖市部分市售蔬菜重金属含量及其健康风险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31) :143-146.

[4]刘莉, 钱琼秋.影响作物对镉吸收的因素分析及土壤镉污染的防治对策[J].浙江农业学报, 2005, 17 (02) :111-116.

[5]GB/T17141-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7.

[6]GB/T23739-2009, 土壤质量有效态铅和镉的测定原子吸收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7]莫争, 王春霞, 陈琴, 等.重金属Cu, Pb, Zn, Cr, Cd在水稻植株中的富集和分布[J].环境化学, 2002, 21 (02) :110-116.

[8]李铭红, 李侠, 宋瑞生.受污农田中农作物对重金属镉的富集特征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16 (03) :675-679.

[9]曾翔, 张玉烛, 王凯荣, 等.不问品种水稻糙米含镉量差异[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6, 22 (01) :67-69, 83.

[10]Arao T N.Ae.Genotypic Variation in cadmium Levels of Rice Grain[J].Plant Nutr, 2003, 49 (04) :473-479.

作物药害急救“六法” 篇7

1. 喷水洗药。

喷洒农药使植株和叶片发生了药害,且发现早, 受害轻,药剂未渗进植株体内,可迅速用清水或0.5%的石灰水喷洒受害植株,反复喷洒3~4次,可洗去部分药液和加速药剂分解失效,并配合施肥松土,可恢复作物生长。

2. 灌水降毒。

对一些除草剂和一些撒毒土引起的药害, 可进行排灌水或串灌水洗药降毒,这样可减轻药害程度。

3. 补肥促苗。

因喷药植株叶片产生药斑、叶缘焦枯或植株黄化等症状的药害, 可结合中耕松土,亩施尿素5~6公斤,并适量施用磷钾肥,增加植株营养,促进根系发育。

4. 喷激素缓解。

用于抑制和干扰作物生长的调节剂、除草剂,在发生药害后, 可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缓解药害程度。

5. 除去药害部位。

使用内吸性较强的杀虫药剂, 常在果树上采用灌注、注射、包扎等施药方法,若因浓度过高而发生药害,对受害较重的树枝,应迅速去除,留下无药枝段,以免药剂继续传导和渗透,并迅速灌水,以防止药害继续扩大。

6. 耕翻补种。

大春作物种子处理技术 篇8

1 种子处理

(1)购种:

因地制宜,选择抗性好、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广的品种,最好是当地农业部门推荐的品种。

(2)选种:

对购买回来的种子,精细挑选,选择籽粒外观颜色基本一致,籽粒形状、大小、饱满度一致,清除病、瘪粒及其它杂质。

(3)晒种:

一般在播种前将种子薄薄地摊开在晒垫上或水泥地上,晒1~2天,勤翻动,使种子干燥度一致。晒种可以有效地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

2 药剂处理

对未包衣的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种子药剂处理。

2.1 水稻种子

(1)强氯精浸种:

10%强氯精晶体500倍液(即10 g药对5 kg水)浸种12小时,然后捞出用清水洗净催芽播种,能有效预防稻瘟病、稻恶苗病等。

(2)三环唑浸种:

在稻瘟病的常发区,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0倍液(即50 g药对37.5 kg水)浸种12小时,然后捞出用清水洗净催芽播种,预防稻瘟病效果较好。

2.2 玉米种子

(1)粉锈宁拌种:

25%粉锈宁粉剂5 g与1 kg玉米种充分拌匀播种,预防玉米黑穗病。

(2)辛硫磷拌种:

50%辛硫磷按药、种比1∶200加适量水拌匀,然后堆闷3小时,晾干后播种,防治多种地下害虫。

3 注意事项

作物叶面肥施用技术 篇9

1 施用叶面肥的优点

叶面施肥是将含有作物所需养分的肥料直接施于作物叶面的肥料, 又称“根外追肥”。叶面施肥是生产上常用的一种补充施肥方法, 其优点:一是施用量小, 针对性强, 作物养分吸收快, 能有效地避免土壤对某些养分的固定作用, 提高养分利用率;二是当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过酸或过碱等造成根系吸收作用受阻或作物缺素, 急需补充营养以及作物生长后期根系吸收能力衰退时, 进行叶面追肥, 可弥补根系吸肥障碍等造成的营养不足, 从而达到显著增产。

2 叶面肥种类

2.1 营养型叶面肥

营养型叶面肥中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养分含量较高, 主要功能是为作物提供各种营养元素, 改善作物的营养状况, 尤其适于在作物生长后期使用。

2.2 调节型叶面肥

调节型叶面肥中含有调节植物生长的物质, 如生长素、激素等成分, 主要功能是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 适于在植物生长前期、中期使用。

2.3 生物型叶面肥

生物型叶面肥中含微生物体及代谢物, 如氨基酸、核苷酸、核酸类物质, 主要功能是刺激作物生长, 促进作物代谢, 减轻和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2.4 复合型叶面肥

复合型叶面肥种类繁多, 复合、混合形式多样, 其功能有多种, 既可提供营养, 又可刺激作物生长, 调控发育。

3 叶面肥施用技术

3.1 选择适宜的叶面肥

要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选择适宜的叶面肥。在作物生长初期, 为促进其生长发育应选择调节型叶面肥。若作物营养缺乏或生长后期根系吸收能力衰退, 应选择营养型叶面肥。生产上常用于叶面喷施的化肥品种主要有尿素、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硫酸钾及各种微量元素肥料。

3.2 喷施浓度要合适

叶面肥要喷施最佳浓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浓度过高, 易发生肥害或毒素症;浓度过低, 达不到追肥的目的。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养分进入叶片的速度和数量, 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但浓度过高易发生肥害。尤其是微量元素肥料, 作物从缺乏到过量之间的临界范围很窄, 应严格控制其浓度。含有生长调节剂的叶面肥, 更应严格按浓度要求进行喷施, 以防调控不当造成危害。另外, 要注意不同作物对不同肥料有不同的浓度要求。

一般农作物喷施叶面肥常用的浓度:尿素为1.0%~1.5%, 即100kg水加1.0~1.5kg尿素;过磷酸钙为2%~3%, 搅拌均匀静置24h后, 取澄清液喷施;磷酸二氢钾为0.3%, 即100kg水加300g磷酸二氢钾;硫酸锌为0.15%~0.20%, 喷时可在溶液中加少量石灰液;硫酸钾为1.0%~1.5%;钼酸铵为0.05%~0.10%;硼砂 (或硼酸) 为0.2%~0.3%, 配制时先用少量45℃热水溶化硼砂后再对足水;草木灰为5%~7%, 用干草木灰加水后搅拌, 静置15h过滤再用;稀土在蔬菜、粮食作物上的常用浓度为0.08%, 果树为0.1%。增产菌在农作物上应用为15~30m L增产菌对水40~45kg, 果树为80~100m L增产菌对水100~150kg。多效唑在农作物上使用的浓度为25~50mg/kg, 果树为1 000~1 500mg/kg。

3.3 喷施时间要适宜

叶面肥喷施最佳时期一般为苗期、始花期或中、后期作物需肥关键时期。一般在阴天或晴天的早晨和傍晚喷施效果好, 避免烈日高照, 叶面蒸腾量大而引起毒害, 雨后还应及时补喷。叶面施肥时叶片吸收养分的数量与溶液湿润叶片的时间长短有关。湿润时间越长, 叶片吸收养分越多, 效果越好。一般情况下保持叶片湿润时间在30~60min为宜, 因此叶面施肥最好在傍晚无风的天气进行。在有露水的早晨喷施叶面肥, 会降低溶液的浓度, 影响施肥的效果。雨天或雨前也不能进行叶面施肥, 因为养分易被雨水淋失,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若喷后3h遇雨, 待晴天时要补喷1次, 但浓度要适当降低。

3.4 喷施要均匀、细致、周到

叶面施肥要求雾滴细小、喷施均匀, 尤其要注意喷洒作物生长旺盛的上部叶片和叶的背面, 因为新叶比老叶、叶片背面比正面吸收养分的速度快, 吸收能力强。对于桃、梨、柿子、苹果等果树, 叶片角质层正面比背面厚3~4倍, 更应注意喷洒叶片背面, 以利于吸收, 同时要做到细致周到。最佳部位叶面追肥效果的好坏与喷施元素在植株体内移动的速度有关, 移动性较强的元素有氮、钾、钠等, 全部能移动但移动性不强的元素有磷、硫等, 部分移动的元素有铁、铜、锰、钼等, 不能移动或移动性小的元素肥料喷在新叶上效果好。

3.5 喷施次数不应过少且应有间隔

叶面施肥的浓度一般都较低, 作物每次的吸收量也很少, 因此, 叶面施肥的次数一般不应少于2次。对于在作物体内移动性小或不移动的养分 (铁、硼、钙、磷等) , 还应适当增加喷施次数。在喷施含调节剂的叶面肥时, 要求至少有7d的间隔期, 且喷施次数不宜过多, 以防止因调控不当造成危害。

3.6 叶面肥混用要得当

各种叶面肥混喷, 或肥料和农药混喷, 能起到一喷多效的作用, 且可节省喷施时间和用工, 增产效果也较显著。混喷时应弄清肥料和农药性质, 性质相反则不可混喷。混合农药要现配现用, 一般先把一种肥料配制成水溶液, 再把其他肥料按用量直接加入配制好的溶液中, 溶液摇匀后再喷施。

3.7 在叶面肥溶液中添加湿润剂

作物叶片上都有一层厚薄不一的角质层, 溶液渗透比较困难。为此, 可在叶面肥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湿润剂, 如中性肥皂、质量较好的洗涤剂等, 以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 增加叶面肥与叶片的接触面积, 提高叶面施肥效果。

摘要:阐述了叶面肥的优点、种类, 并结合实践总结了叶面肥的喷施技术, 以期为叶面肥的施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作物,叶面肥,施用技术

参考文献

[1]杜朋华, 刘文峰.叶面肥施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1) :87-88.

[2]胡启山.作物叶面肥的施用技术[J].科学种养, 2009 (8) :60.

[3]段莹, 甄志高, 杨清岭, 等.专用叶面肥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 2009 (4) :15-16, 21.

作物高效施用钾肥要点 篇10

一、因土施用

土壤缺钾的程度是钾肥有效施用的先决条件,首先要考虑土壤速效钾含量对钾肥肥效的影响。钾肥肥效大小与土壤速效钾丰缺关系密切,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土壤速效钾含量越低,钾肥当季肥效越好。土壤速效钾含量小于40毫克/公斤为极缺钾的土壤,钾素已成为作物增产的限制因素,应优先施用。在极度缺钾的土壤施用钾肥,增产效果非常显著。土壤速效钾含量40~80毫克/公斤时为缺钾土壤,在这种土壤上施用钾肥增产效果也很显著。土壤速效钾含量大于80毫克/公斤时,除一些喜钾的经济作物外,粮食作物可以少施或不施。同时还要考虑土壤缓效钾含量、土壤质地和熟化程度等。土壤缓效钾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是土壤速效钾的给源和后备,在土壤速效钾含量相近的情况下,土壤缓效钾含量越低,转化为速效钾的速度越慢,施用钾肥的肥效往往会更好些。但作为指导当季施钾的标准,土壤速效钾含量是主要依据。从土壤质地看,黏质土速效钾含量往往较高,可少施或不施;沙质土速效钾含量往往较低,应增施钾肥。缺钾又缺硫的土壤可施硫酸钾,盐碱地不能施氯化钾。

二、因作物施用

不同作物对钾肥的需要量及敏感程度不同。在土壤缺钾状况一样的情况下,钾肥应优先施用在喜钾的作物上,如豆科作物、薯类作物、甘蔗、甜菜、西瓜、果树、棉花、麻类、烟草等经济作物,以及禾谷类的玉米、杂交稻等。

三、施于高产田块

随着作物产量的不断提高,作物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的钾,若得不到及时补充,土壤中钾不足就会明显影响产量,成为作物高产的限制因素,所以钾肥应重点施用于高产田,以充分发挥钾肥的增产作用。对常年大量施用有机肥或秸秆还田数量较多的田块,钾肥的施用可以酌情减少或隔年施用。

四、在轮作中合理分配钾肥

在稻—稻轮作中,晚稻施钾增产效果比早稻好。因为早稻施用有机肥多,晚稻在“双抢”季节插秧,有机肥施用少,而且晚稻田搁田、烤田的次数和天数比早稻田减少,土壤钾素不能很快释放出来,所以晚稻比早稻更容易发生缺钾。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钾肥则应优先施在玉米上。

五、合理选择钾肥品种

对于烟草、糖类作物、瓜果应选用硫酸钾为好;对于纤维作物,氯化钾比较适宜。由于硫酸钾成本比较高,价格明显高于氯化钾,在高效经济作物上可选用硫酸钾;而对于一般的大田作物除少数对氯敏感的作物及盐碱地外,则宜用较便宜的氯化钾。

六、与氮、磷肥配合施用

同一土壤,当氮、磷养分含量低,或氮、磷肥用量少,生产水平不高时,钾的问题不会突出,随着氮、磷肥用量的大量增加和作物产量的提高,对钾肥的需要就会日益明显。大量试验表明,在施用氮、磷肥基础上施用钾肥,水稻一般可增产15%左右。目前在一些地区,氮肥作用有下降的趋势,原因之一是没有注意配施钾肥,氮、钾比例失调。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必须注意平衡施肥。

七、根据钾肥特性合理施用

钾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小,宜做基肥施于根系密集的土层。钾是可再利用的元素,作物后期吸钾数量不多,主要靠器官中养分的重新分配,作物生育后期不如前期追施钾肥的效果好,所以一般钾肥应作基肥或早期追肥。硫酸钾适用于各种作物,尤其是马铃薯等忌氯作物,效果比氯化钾好。由于硫酸钾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中生成硫酸钙,而在酸性土壤中生成硫酸,所以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中长期大量施用硫酸钾,要注意防止土壤板结,应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硫酸钾则需增施石灰,以中和酸性。对于水田等还原性较强的土壤,施用硫酸钾的效果不及氯化钾,原因是硫酸钾易产生硫化氢毒害。对于十字花科作物和大蒜等需硫较多的作物,施用硫酸钾效果较好,应优先调配使用。氯化钾对忌氯作物不宜施用,也不宜作种肥。由于氯化钾在酸性土壤中生成的盐酸能增强土壤酸性,有可能加强土壤中活性铁、铝的毒害作用,因此,在酸性土中上施用氯化钾应配合施用有机肥料和石灰,以便中和酸性,减轻毒害。

八、讲究施用方法和用量

施用钾肥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①撒施后用犁翻压入土;②播种时随种或在种子附近条状施肥;③撒施后进行浅层耕作(耙地或耘田);④穴施;⑤表面撒施;⑥叶面喷施。窄行作物如小麦可采用第“①”种方法作基肥。水稻用第“③”种方法,在插秧前施入并进行浅层耕作,称为耘面肥。沟施和穴施适用于宽行作物的追肥,如玉米、棉花、烟草、西瓜等。表面撒施仅限于水稻、小麦的早期追肥。因为大部分钾肥为氯化钾,不宜与种子混合施用,采用第“②”种方法只能施在种子附近。在缺钾地区对作物喷施钾肥有明显的效果,喷施浓度为0.5%~1.0%。

钾肥的适宜用量应以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低、作物种类和各种营养元素相互平衡而定。在目前钾肥比较少的情况下,一般还做不到完全满足作物的需求,以每亩钾肥(K2O)用量3~6公斤为宜。土壤严重缺钾又喜钾的作物,钾肥用量可适当增加,土壤缺钾不严重和农家肥用量充足的地块,钾肥可以少施或不施。

(湖北 陈茂春)

大秋作物 篇11

一、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经历了风雹基金、互助合作和公司化运作三个阶段,为我国农作物保险的全面试办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建设了农作物保险服务网络

黑龙江垦区自1991年开始试办农作物互助保险,2005年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成立了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经历了二十年的实践,农作物保险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成立后,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到2009年底,公司下设2个分公司、11个中心支公司。其中在广东设立了1个分公司,在黑龙江省设立了1个分公司和11个中心支公司、在94个农场设立了保险社、在5个县(市)设立了支公司、在68个县(市)设立了营销服务部、在2000多个村(农场居民组)成立了基层会员组织,发展会员100余万,在黑龙江省建立了十分健全的农作物保险服务网络。

(二)发挥了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职能

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已经成为垦区经济和社会稳步发展不可或缺的安全网。从1991年至2004年累计承保农作物2.65亿亩,累计赔付10.8亿元,使9 510万亩受灾农田迅速恢复生产,148万户家庭农场直接受益。2005年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成立后,五年时间,共承保粮食作物1.9亿亩,累计支付农业保险赔款23亿元,使91万受灾农户得到及时赔付,占参保总户数的50%以上,户均得到赔偿近3 000元,保障了农场职工生产和生活稳定,发挥了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

(三)形成了防灾服务体系

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立足于灾前预防,建立了以人工增雨防雹为主的防灾服务体系,公司配备了357门高炮、135部火箭发射装置、8部气象雷达、36台气象卫星云图接收机,配备了1 200多名作业指挥人员,建立了完备的防灾减灾体系。据2007年统计,全系统增雨防雹作业395次,发射炮弹12391发、火箭300枚,增雨量10-33毫米,受益面积累计452万公顷,防雹受益面积171万公顷,减损增效3亿元,已累计为农户减少经济损失14亿多元。

(四)建立了农作物保险实务制度

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建立了三方承担共同筹集保险费制度,解决了农作物保险高额费率带来的保费负担问题。基本做法是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种植保险的保险费由中央财政补助保费的65%,垦区农场补助10%,农户缴纳25%;制定了“三到户”、“三公开”的承保理赔制度,即:承保到户、定损到户、理赔到户,承保内容公开、损失测定公开、赔款兑现公开;建立了保险公估制度,实行核灾定损员、保险分社、保险社、公司“四方”共同核灾定损制,确保准确率达95%以上;建立了再保险制度,与巴黎再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公司等七家再保险公司签订了再保险协议。

二、完善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实务的建议

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在试办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赔付率高、巨灾风险不能得到有效分散、保障水平低等,这些问题影响了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的稳定与发展。通过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提出完善农作物保险实务的几点建议。

(一)因地制宜科学设计,保证农作物保险稳定发展

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作物保险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安全的稳定器和助推器,得到了国家、各级政府和农民的高度重视,政策性农作物保险也由理论探讨阶段进入了实施试点阶段,为农作物保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黑龙江垦区的农作物保险是我国农作物保险的一面旗帜。但值得注意的是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的试办经验,不可能完全适应于全国的每一个地区。农作物保险具有区域性,农作物保险标的具有生命性,农作物生产所面临的风险具有区域性、季节性、伴发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农作物生产制度不同,农作物保险的实务操作技术和实务制度也应当有所区别。因此,在不同地区开办农作物保险时,必须从不同角度认识农作物保险的时空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开办区域农作物保险的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

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目前分别在黑龙江省、广东垦区设立了分公司和中心支公司,开办了农作物保险业务,迈出了垦区农作物保险走向全国的第一步。但是,黑龙江垦区与上述两个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各有异同。

黑龙江垦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自然灾害以涝灾、旱灾、病虫害、风灾、霜冻、雹灾、水灾为主,采用家庭农场生产方式,农作物生产全部机械化,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程度高,科技成果投入量大,经济发展环境优越。

黑龙江省农区的自然条件与黑龙江垦区基本一致,但生产条件、生产方式与经济条件相差悬殊。大部分农区仍然采用分散式经营方式,机械化水平比较低,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也相对较低,抗灾能力弱,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受到限制。

广东垦区与黑龙江垦区都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但广东垦区以经济作物生产为主,打造了鲜明的食品农业品牌。从粤东汕头到粤西湛江是上千公里的亚热带地区,有100多万亩甘蔗林、50万亩橡胶树、10万亩剑麻、50万亩亚热带名优水果。自然灾害以台风、暴雨、洪涝、干旱、泥石流为主,发生频率之高、强度之大居全国前列。例如,2006年3月15日以后的3个台风与热带风暴,使广东119个县受灾,受灾人口超过1 0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多亿,其中农业、农村与农民的损失超过100亿元。

因此,农作物保险的实务技术和实务制度应当因地制宜进行设计,审慎经营,保证农作物保险稳定发展,吸取以往农作物保险试办的经验教训,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农作物保险试办成果。

(二)适应经济发展需求,适度设计保障水平

农作物保险的保障水平反映了农作物保险经济补偿的程度,保障水平的设计不能脱离社会经济条件,这是农作物保险经营的基础。黑龙江垦区的农作物保险主要承保直接物化种植成本(见表1),但是,农作物生产除了直接物化成本外,还有相当比例的间接成本,例如,养老金缴费支出、文教卫生公安政法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各项发展基金支出以及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支出等,其综合成本比较高。现阶段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的保障水平有些偏低,保险金额为每公顷平均直接物化成本的70%、平均综合成本的40%。

黑龙江垦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80亿斤,商品率高达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在新农村建设中,建立与完善了“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有力牵动了垦区经济的发展,2009年垦区生产总值达到545.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2,777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4,862元,全年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0,936元,居民储蓄总额达到183.71亿元,人均储蓄额11,013元,排在全国农业产区的前列。因此,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的经济基础比较好,抗灾能力比较强,为了促进粮食生产与保障粮食安全,建议政府加大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的支持力度,适当提高保障水平,满足农场职工对农作物保险的保障需求。

(三)建立农作物巨灾保险制度,促进农作物保险稳定经营

根据1993-2002年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10年的经营资料分析(见表2-1),农作物保险严重亏损,1998年赔付率最高达到156.6%,1996年赔付率最低77.6%,平均赔付率111.9%,十年中有七年赔付率超过了100%。但1998年发生了全国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垦区农作物受灾面积135.61万公顷,受灾比例达到68%,1994年发生了严重的涝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了121.79万公顷,受灾比例67%,2002年旱灾、涝灾、病虫害都非常严重,受灾面积达到126.13万公顷,受灾比例64.5%,如果将1998、1994、2002年认定为巨灾年份,从资料中剔除,七年的平均赔付率为97.8%。

黑龙江垦区巨灾风险十分频繁、突发性强、危害严重,造成保险责任准备金缺乏有效积累,作为互助性质的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难以承受巨大的赔款支出,必须强烈呼吁政府建立农作物巨灾保险制度。在巨灾风险发生年份运行巨灾保险方案,保证农作物保险经营稳定,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坚固的农作物保险保障体系。

农作物巨灾保险制度在实务方面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巨灾风险的认定标准与巨灾保险的补偿标准。美国的大灾保险对我国建立农作物巨灾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大灾的标准是当农作物减产超过实际历史产量的50%以上。具体做法:当减产超过实际历史产量的50%以上时,以60%的价格水平进行赔偿。要求农民每种作物交50美元的手续费,在一个地区最多交200美元,用来补贴政府在农业保险方面的管理费用。政府对大灾的保护率相当于正常年景亩收入的30%。农民必须在参加了大灾保险的基础上,才能购买其他的农作物保险。

(四)树立周期性经营理念,客观评价农作物保险经营成果

农作物保险是以自然灾害发生的或然率为依据进行风险分散的保险活动,由于农作物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周期性,决定着农作物保险在宏观经营上具有周期性特点。在周期内任何年份的经营结果与所在周期中的其他年份都具有不可比性,只有周期性经营才是稳定的、客观的结果。加拿大农作物保险从1958至1993年的35年中,累计保费收入64.82亿加元,累计赔付67.16亿加元,累计亏损2.33亿加元,被认为收支基本平衡。体现了不以盈利为目的,支持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原则,受到农民的欢迎。

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1993-2002年十年的平均赔付率111.9%(见表2-1),亏损严重,但十年的资料周期相对较短,还无法分析出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的周期效果,如果将资料的年限延长就不难得出所要的结论(见表2-2)。

从1993-2009年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十七年的经营资料分析(见表2-1、2-2),农作物保险基本处在亏损状态,但亏损程度较轻,平均赔付率100.2%,2008年赔付率最低54.0%,十七年中有八年赔付率超过了100%。剔除1998年巨灾年份,十六年平均赔付率96.7%。剔除1998、1994、2002年巨灾年份,十四年平均赔付率90.7%。从经营周期角度分析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体现了收支平衡,不以盈利为目的政策性保险的特点。

从表中不难看出,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自成立以来,在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支持下,农作物保险业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农作物保险必须树立长期与动态的经营理念,具有稳定的心态,在大灾之年发生严重亏损的情况下建立信心。

摘要: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无论从实务技术,还是在实务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赔付率高,巨灾风险不能得到有效分散,保障水平低,对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的稳定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农作物保险实务技术和实务制度应当因地制宜科学设计,保障水平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农作物巨灾保险制度,树立周期性经营理念,完善农作物保险实务,促进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保险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作物保险实务,保障,保险制度,经营

参考文献

[1]黑龙江保监局调研组.潜在风险分析及监管策略优化选择[J].黑龙江金融,2008(12).

[2]赵汴,汤剑锋.构建广东农业保险体系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7(4).

[3]朱俊生,庹国柱.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的财政补贴困境[N].中国保险报,2007-12-3.

[4]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统计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2009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农场经济管理,2010(3).

[5]鹿生伟.美国农作物保险体制的发展及运行机制考察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1996(6).

[6]财政部农财司赴加考察组.对加拿大政府发展农作物保险事业的考察[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4(8).

上一篇:食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下一篇:科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