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生产技术

2024-06-02

作物生产技术(共12篇)

作物生产技术 篇1

一年之计在于春,为搞好大春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就应从种子处理工作开始抓起。压低病虫发生基数和延缓病虫发生时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费省效宏的效果。

1 种子处理

(1)购种:

因地制宜,选择抗性好、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广的品种,最好是当地农业部门推荐的品种。

(2)选种:

对购买回来的种子,精细挑选,选择籽粒外观颜色基本一致,籽粒形状、大小、饱满度一致,清除病、瘪粒及其它杂质。

(3)晒种:

一般在播种前将种子薄薄地摊开在晒垫上或水泥地上,晒1~2天,勤翻动,使种子干燥度一致。晒种可以有效地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

2 药剂处理

对未包衣的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种子药剂处理。

2.1 水稻种子

(1)强氯精浸种:

10%强氯精晶体500倍液(即10 g药对5 kg水)浸种12小时,然后捞出用清水洗净催芽播种,能有效预防稻瘟病、稻恶苗病等。

(2)三环唑浸种:

在稻瘟病的常发区,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0倍液(即50 g药对37.5 kg水)浸种12小时,然后捞出用清水洗净催芽播种,预防稻瘟病效果较好。

2.2 玉米种子

(1)粉锈宁拌种:

25%粉锈宁粉剂5 g与1 kg玉米种充分拌匀播种,预防玉米黑穗病。

(2)辛硫磷拌种:

50%辛硫磷按药、种比1∶200加适量水拌匀,然后堆闷3小时,晾干后播种,防治多种地下害虫。

3 注意事项

药剂处理应严格掌握种子量、药量及水量,药液应浸没稻种,保证浸种时间,浸后不需清水冲冼,捞起拌种后催芽;拌种应力求均匀,使每粒种子包裹药液。

作物生产技术 篇2

秋季粮油生产在全县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高标准、高质量的搞好秋季粮油生产,争取秋季农业丰收,实现粮油增产,农民增收,现提出今年夏播技术意见如下:

一、合理布局作物品种

综合我县生态条件、市场需求、品种特性,合理选用秋作物品种。

1.玉米。紧凑型品种以郑单958、浚单20为主,搭配浚单

18、新单23,大力示范推广浚单

22、浚单

26、滑丰9号、滑玉11。

2.花生。以海花1号和豫花15为主,示范推广花育

19、花育20。

3.大豆。以滑豆20和郑92116为主。

4.棉花。夏棉以中42和中50为主。

5.红薯。出粉型红薯以脱毒徐薯18为主,推广脱毒豫薯7、8号。鲜食型红薯以北京553为主,推广苏薯8号。

二、科学播种

1.精选种子

精选种子是实现苗齐、苗匀、苗壮的基础。播前要将过大过小粒、虫蛀粒、霉变粒、异色粒全部挑除,结合选种可将种子在阳光下晾晒1—2天,提高发芽率。—1—

2.药肥拌种

要积极推广包衣种子,若用未包衣的种子要搞好药肥拌种。玉米种子用50%辛硫磷乳油10毫升加水1公斤拌种10公斤,可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每公斤种子用3—4克硫酸锌拌种,可防玉米生长期缺锌。花生播前先将种子喷潮,再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5公斤加干细土5公斤,拌种50公斤,拌后即播,防治花生根腐病、茎腐病。大豆播前用0.01%钼酸铵浸种,可增产10—15%。红薯栽秧时每亩穴施5公斤三元复合肥,能有效增加薯块数量、提高品质和产量。

3.适期播种

秋作物麦垄套种可延长作物生育期,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秋作物产量,但套播过早与小麦共生期长,易形成弱苗。在一、二类麦田内套种玉米、大豆应掌握在麦收前3—5天,或麦收后及时铁茬播种;套种花生、红薯、棉花应掌握在麦收前10—15天。三类麦田和有预留行的麦田,应根据情况适当提前套种。群体过大和病虫害严重的地块,应在麦收后铁茬抢种。

4.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光能、空间和地力,协调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根据我县的生产条件,选择紧凑型品种的,如郑单958、浚单20等,每亩4000—4500株;个别地块选择大穗型品种的每亩3500—3800株,高水肥地块种植玉米

可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中产田可采用60厘米等行距种植。花生推广增穴减粒技术,一般40厘米等行距种植,穴距16—19厘米,亩种植9000—10000穴,每穴2粒。大豆在高水肥地块要求亩留苗1—1.2万株左右,在中等肥力地块每亩1.2—1.5万株,采用宽行60厘米、窄行40厘米或50厘米等行距种植,穴距20—22厘米,每亩6000—7000穴,每穴2粒。红薯一般70厘米等行距种植,株距25—30厘米,亩种植3500株。夏棉根据地力水平,每亩6000—8000株左右,地力越高,密度宜稀;地力越低,密度宜高。

三、积极推广多元化种植模式

秋作物种类繁多,生长期短,要因地制宜搞好间套种植,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作物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整体效益。本着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的原则,积极推广多元化种植模式。

1.三樱椒间作玉米:三樱椒于4月中旬育苗,5月下旬移栽,行距40—50厘米,株距20厘米,亩栽6500—8000株。麦收后在畦埂上及时点种两行玉米,株距30厘米左右,亩种植2500株。

2.花生间作玉米:一般以花生为主,花生行距40厘米,每隔6—8行花生间作2行玉米,玉米行距40厘米,玉米与花生间距也为40厘米。

3.玉米间作大豆:一般1.67米一带,2:2方式最佳,玉米宽行距1.34米,窄行距0.33米,株距20—23厘米,玉米、大豆间距50厘米。大豆株距10—13厘米,亩种植8000株左右。

不同作物的化学除草技术 篇3

1.西瓜:在西瓜播种后盖膜前,667平方米(1亩)用72%都尔(异丙甲草胺)乳油25毫升或90%金都尔乳油15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于地面(只喷膜下面积)。72%都尔用量超过40毫升或90%金都尔用量超过30毫升,西瓜均易产生药害,叶片皱缩,生长缓慢,因此用量要准确。对单子叶杂草防效在87.2%~98.4%,对双子叶杂草防效在78.6%~89.7%。

2.菜豆、棉花、马铃薯、生姜及十字花科蔬菜:播种后盖膜前,667平方米用33%施田补(二甲戊乐灵)乳油75~8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于地面(只喷膜下),对单子叶杂草防效在88.5%~98.7%,对双子叶杂草防效在85.3%~95.6%,尤其对双子叶杂草如马齿苋、藜(灰菜)等有较好防效,适合马齿苋等阔叶杂草危害重的地块。

3.黄瓜、辣椒(菜椒)、菜豆、西红柿:播前或移栽前,在整好畦面后每667平方米用48%氟乐灵乳油150毫升,兑水45公斤,全面喷洒。对移栽田,可用钉耙将药土混合后,覆盖地膜,2~3天后定植;对直播田,应于播前3~5天喷药、混土。对单子叶杂草防效为87.5%~97.6%,双子叶杂草防效为65.3%~95.3%.

二、露地直播田

1.西瓜、菜豆、棉花、马铃薯、生姜及十字花科蔬菜:化学除草所用药剂同保护地,要喷洒全田,用药量根据实际面积计算。

2.韭菜、葱:播后立即喷药,每667平方米用33%施田补乳油150毫升或45%施田补乳油120毫升,兑水45公斤喷洒全田土壤。对单子叶杂草防效在85.7~95.6%之间,双子叶杂草防效在86.7%~96.5%之间。后者较前者持续期长,可达50~60天。保护地也可选用此法。

另外,韭菜田马齿苋危害重地块,可于7、8月份用24%乐乳氟禾草灵3000~4000倍液喷洒防治。

3.地瓜:在地瓜播种后,可立即喷药,667平方米用33%施田补乳油150毫升,兑水45公斤喷洒全田土壤,对地瓜安全,且对单、双子叶杂草均有良好的防效,防效可达90%~95%;也可在地瓜栽植返苗后,667平方米用50%乙草胺(禾耐斯)乳油150毫升,方法同33%施田补乳油。

4.小麦:

(1)防除麦蒿、荠菜、麦瓶草等阔叶杂草。最好在冬前11月中、下旬进行,因为麦田杂草与小麦伴生,冬前出土80%以上,此时草小易杀死,在晴天喷药,可以提高防效。可667平方米用72%巨星1克,或10%苯磺隆(麦客隆、麦镰)可湿性粉剂10克,或10%噻磺隆(麦草光、麦田清)10克,兑水45公斤,对杂草均匀喷洒。春季要在杂草2~4叶前进行,一般在3月上、中旬,若田间有野燕麦、省麦等禾本科草混生时,可667平方米用6.9%骠马浓乳剂40~60毫升,或用3%世玛油悬浮剂25~30毫升,后者对雀麦防治效果好。

(2)防除看麦娘、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在春天3月中下旬进行,667平方米用6.9%膘马CE40~60毫升,兑水45公斤进行杂草茎叶喷雾。

(3)阔叶草和禾本科草混合发生,可用巨星、苯黄隆、噻磺隆和骠马混合喷药防治。

5.玉米:

(1)在玉米播种后苗前或杂草2~3叶期前,667平方米用40%玉丰悬浮剂150毫升,对禾本科杂草如狗尾草、马唐等防效较好,对阔叶草灰菜、苋菜、铁苋菜更具效果。杂草防效在86%~95%。也可667平方米用40%乙莠·水悬浮剂、42%玉草净悬浮剂200~250毫升,每667平方米用药液30~45公斤。

(2)玉米苗后杂草。9月(3~5叶期)可667平方米用4%玉农乐悬浮剂60~80毫升或50%宝成(砜嘧磺隆)。

(3)在玉米生长期,苗高80厘米以上可于玉米行间定向喷雾防除杂草,宜667平方米用25%克无踪水剂100~150毫升或41%农达(草甘磷)水剂100~150毫升,前者防除一年生杂草如马唐、狍尾草、牛筋草等,后者防除多年生杂草如莎草、白茅等。

6.大豆、花生、豆角:

(1)播后苗前。可667平方米用72%都尔乳油50毫升,或90%金都尔乳油40毫升,或50%乙草胺乳油150毫升,兑水45公斤均匀喷于地面。除草效果可达86.3%~95.2%。

(2)生长期间。大豆、花生2~3个复叶期,杂草出土后,可667平方米用24%克阔乐乳油10毫升,或6.9%威霸浓乳剂50~60毫升,或12.5%盖草能乳油20毫升,或15%精稳杀得50~60毫升。前二种药剂防除马齿苋等阔叶杂草,后三种药剂防除禾本科杂草,二者可混用,混用时每种药剂需适当减少药量30%。

7.密生菜(如小白菜、香菜、芹菜):

(1)播前。667平方米用48%氟乐灵乳油150毫升,兑水45公斤喷雾处理土壤后,立即用钉耙混土,5~7天后播种。

(2)播种出苗后。杂草2~3叶期,可667平方米用15%精稳杀得乳油或6.9%威霸浓乳剂50~60毫升,兑水45公斤对杂草进行茎叶喷雾。

三、作物行间除草

1.玉米、棉花:玉米除草可667平方米用25%克无踪水剂100~150毫升或41%农达水剂100~150毫升,在作物行间定向喷药,前者防除当年生杂草,触杀性且不传导;后者防除多年生杂草,有输导性,会使杂草连根一起死亡。该法也可用于高度60厘米以上的棉花,只是一定要定向喷雾,如杂草以马齿苋为主,可用24%克阔乐乳油2000倍液进行定向喷雾防治。

2.果园及田间地头:果园中需定向喷雾,不要将药液喷到果树茎叶上,田间地头杂草密集可加大用药量。

作物叶面肥施用技术 篇4

1 施用叶面肥的优点

叶面施肥是将含有作物所需养分的肥料直接施于作物叶面的肥料, 又称“根外追肥”。叶面施肥是生产上常用的一种补充施肥方法, 其优点:一是施用量小, 针对性强, 作物养分吸收快, 能有效地避免土壤对某些养分的固定作用, 提高养分利用率;二是当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过酸或过碱等造成根系吸收作用受阻或作物缺素, 急需补充营养以及作物生长后期根系吸收能力衰退时, 进行叶面追肥, 可弥补根系吸肥障碍等造成的营养不足, 从而达到显著增产。

2 叶面肥种类

2.1 营养型叶面肥

营养型叶面肥中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养分含量较高, 主要功能是为作物提供各种营养元素, 改善作物的营养状况, 尤其适于在作物生长后期使用。

2.2 调节型叶面肥

调节型叶面肥中含有调节植物生长的物质, 如生长素、激素等成分, 主要功能是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 适于在植物生长前期、中期使用。

2.3 生物型叶面肥

生物型叶面肥中含微生物体及代谢物, 如氨基酸、核苷酸、核酸类物质, 主要功能是刺激作物生长, 促进作物代谢, 减轻和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2.4 复合型叶面肥

复合型叶面肥种类繁多, 复合、混合形式多样, 其功能有多种, 既可提供营养, 又可刺激作物生长, 调控发育。

3 叶面肥施用技术

3.1 选择适宜的叶面肥

要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选择适宜的叶面肥。在作物生长初期, 为促进其生长发育应选择调节型叶面肥。若作物营养缺乏或生长后期根系吸收能力衰退, 应选择营养型叶面肥。生产上常用于叶面喷施的化肥品种主要有尿素、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硫酸钾及各种微量元素肥料。

3.2 喷施浓度要合适

叶面肥要喷施最佳浓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浓度过高, 易发生肥害或毒素症;浓度过低, 达不到追肥的目的。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养分进入叶片的速度和数量, 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但浓度过高易发生肥害。尤其是微量元素肥料, 作物从缺乏到过量之间的临界范围很窄, 应严格控制其浓度。含有生长调节剂的叶面肥, 更应严格按浓度要求进行喷施, 以防调控不当造成危害。另外, 要注意不同作物对不同肥料有不同的浓度要求。

一般农作物喷施叶面肥常用的浓度:尿素为1.0%~1.5%, 即100kg水加1.0~1.5kg尿素;过磷酸钙为2%~3%, 搅拌均匀静置24h后, 取澄清液喷施;磷酸二氢钾为0.3%, 即100kg水加300g磷酸二氢钾;硫酸锌为0.15%~0.20%, 喷时可在溶液中加少量石灰液;硫酸钾为1.0%~1.5%;钼酸铵为0.05%~0.10%;硼砂 (或硼酸) 为0.2%~0.3%, 配制时先用少量45℃热水溶化硼砂后再对足水;草木灰为5%~7%, 用干草木灰加水后搅拌, 静置15h过滤再用;稀土在蔬菜、粮食作物上的常用浓度为0.08%, 果树为0.1%。增产菌在农作物上应用为15~30m L增产菌对水40~45kg, 果树为80~100m L增产菌对水100~150kg。多效唑在农作物上使用的浓度为25~50mg/kg, 果树为1 000~1 500mg/kg。

3.3 喷施时间要适宜

叶面肥喷施最佳时期一般为苗期、始花期或中、后期作物需肥关键时期。一般在阴天或晴天的早晨和傍晚喷施效果好, 避免烈日高照, 叶面蒸腾量大而引起毒害, 雨后还应及时补喷。叶面施肥时叶片吸收养分的数量与溶液湿润叶片的时间长短有关。湿润时间越长, 叶片吸收养分越多, 效果越好。一般情况下保持叶片湿润时间在30~60min为宜, 因此叶面施肥最好在傍晚无风的天气进行。在有露水的早晨喷施叶面肥, 会降低溶液的浓度, 影响施肥的效果。雨天或雨前也不能进行叶面施肥, 因为养分易被雨水淋失,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若喷后3h遇雨, 待晴天时要补喷1次, 但浓度要适当降低。

3.4 喷施要均匀、细致、周到

叶面施肥要求雾滴细小、喷施均匀, 尤其要注意喷洒作物生长旺盛的上部叶片和叶的背面, 因为新叶比老叶、叶片背面比正面吸收养分的速度快, 吸收能力强。对于桃、梨、柿子、苹果等果树, 叶片角质层正面比背面厚3~4倍, 更应注意喷洒叶片背面, 以利于吸收, 同时要做到细致周到。最佳部位叶面追肥效果的好坏与喷施元素在植株体内移动的速度有关, 移动性较强的元素有氮、钾、钠等, 全部能移动但移动性不强的元素有磷、硫等, 部分移动的元素有铁、铜、锰、钼等, 不能移动或移动性小的元素肥料喷在新叶上效果好。

3.5 喷施次数不应过少且应有间隔

叶面施肥的浓度一般都较低, 作物每次的吸收量也很少, 因此, 叶面施肥的次数一般不应少于2次。对于在作物体内移动性小或不移动的养分 (铁、硼、钙、磷等) , 还应适当增加喷施次数。在喷施含调节剂的叶面肥时, 要求至少有7d的间隔期, 且喷施次数不宜过多, 以防止因调控不当造成危害。

3.6 叶面肥混用要得当

各种叶面肥混喷, 或肥料和农药混喷, 能起到一喷多效的作用, 且可节省喷施时间和用工, 增产效果也较显著。混喷时应弄清肥料和农药性质, 性质相反则不可混喷。混合农药要现配现用, 一般先把一种肥料配制成水溶液, 再把其他肥料按用量直接加入配制好的溶液中, 溶液摇匀后再喷施。

3.7 在叶面肥溶液中添加湿润剂

作物叶片上都有一层厚薄不一的角质层, 溶液渗透比较困难。为此, 可在叶面肥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湿润剂, 如中性肥皂、质量较好的洗涤剂等, 以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 增加叶面肥与叶片的接触面积, 提高叶面施肥效果。

摘要:阐述了叶面肥的优点、种类, 并结合实践总结了叶面肥的喷施技术, 以期为叶面肥的施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作物,叶面肥,施用技术

参考文献

[1]杜朋华, 刘文峰.叶面肥施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1) :87-88.

[2]胡启山.作物叶面肥的施用技术[J].科学种养, 2009 (8) :60.

[3]段莹, 甄志高, 杨清岭, 等.专用叶面肥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 2009 (4) :15-16, 21.

作物生产技术 篇5

第一部分 总则

1.纲要编制依据:本纲要依据《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辽宁省“中、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和农艺工、农作物种子繁育员等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为基础,结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在对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

2.纲要适用专业范围: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第二部分 专业课程(笔试)考核纲要

一、《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考核内容

(一)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 掌握:

1.植物细胞的概念、基本结构、成熟组织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2.根与根系的区别,根系种类,根尖分区,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 3.芽的概念、结构、种类,根、茎、叶的结构、功能;

4.花的组成和禾本科植物的花及花序,开花、传粉和受精,种子和果实的传播。了解:

1.有丝分裂,细胞核结构,分生组织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根、茎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分枝与分蘖的区别,茎的生长习性,叶的组成,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花和植株的性别,雄蕊的结构;

2.种子、果实的结构与类型。

(二)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 掌握: 1.种子的萌发; 2.植物的生长发育;

3.种子的萌发条件,植物的生殖生长与环境。了解:

1.植物生长大周期;

2.环境因素对植物营养生长的影响。3.植物生长的相关性,植物的极性与再生。

(三)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 掌握:

1.土壤水分,土壤热量; 2.土壤质地鉴别;

3.土壤矿物质的组成,土壤酸碱性;

4.土壤质地,土壤结构性,高产肥沃土壤的培育。

(四)植物生产与科学用水 掌握:

1.降水的概念、降水量、降水强度和形成原因,空气湿度的时间变化、表示方法; 2.土壤水分的存在形态、有效性,集水蓄水技术; 3.降水类型,水土保持技术;

4.节水灌溉技术,少耕、免耕技术,地面覆盖技术,保墒技术。了解:

1.植物根系吸水,蒸腾作用的概念、生理意义、调节; 2.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3.水分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4.植物细胞吸水,蒸腾作用的方式。

(五)植物生产与温度调控 掌握:

1.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因素,空气温度的日、年变化; 2.积温和有效积温,植物生产的温度调控; 3.土壤、空气温度与植物生长发育; 4.植物三基点温度的概念,农业界限温度。了解: 1.土壤温度的变化及热特性; 2.植物的感温性和温周期现象。

(六)植物生产与光能利用 掌握:

1.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影响因素,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2.呼吸作用的概念、意义,影响因素,呼吸作用在植物生产上的应用。了解:

1.光合作用的主要过程,植物的光能利用率,植物对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 2.植物的产量构成因素; 3.呼吸作用的主要过程。

(七)植物生产与合理施肥 掌握:

1.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2.肥料三要素;

3.氮肥种类、性质和施用,钾肥种类、性质和施用要点,复合肥料; 4.马粪、牛粪的性质和使用。

(八)植物生产与农业气象 掌握:

1.二十四节气及其对应的主要农事活动。2.季风与地方风,昼夜与四季; 了解:

1.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 2.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二、《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考核内容

(一)概述 掌握: 1.农作物的概念

2.农作物分类(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按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分类); 了解: 1.农作物生产的特点和重要性; 2.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

(二)种植制度 掌握:

1.耕作制度的概念、种植制度的概念; 2.作物布局的概念和原则;

3.复种、复种指数、间作、套作、轮作和连作的概念; 4.复种的条件和复种技术; 5.间作与套作技术要点; 6.轮作的作用; 7.连作的危害。了解:

1.农作物间作与套作的作用; 2.了解我国北方主要的复种方式; 3.间作与套作的主要类型。

(三)土壤耕作技术 掌握:

1.土壤耕作的概念; 2.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3.土壤表土耕作技术措施; 4.土壤基本耕作技术措施。了解:

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

(四)水稻生产技术 掌握:

1.水稻“三性”,水稻生育期的概念、水稻生育时期的划分;我国栽培稻的两大类型,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

2.水稻旱育苗技术; 3.水稻秧苗插秧技术; 4.水稻返青分蘖期生育特点、主攻目标、田间管理技术; 5.水稻拔节孕穗期生育特点、主攻目标田间管理技术; 6.水稻抽穗结实期生育特点、主攻目标田间管理技术要点。了解:

1.了解水稻感温性、感光性的概念; 2.了解水稻测产技术。

(五)玉米生产技术 掌握:

1.玉米类型(按子粒形态及结构、营养成分分类);

2.玉米生育期的概念、玉米生育时期的划分;玉米的生育阶段划分; 3.玉米良种选择的原则;玉米合理密植的原则 4.玉米播种技术要点;

5.玉米苗期生育特点、主攻目标和田间管理技术; 6.玉米穗期生育特点、主攻目标和田间管理技术; 7.玉米花粒期生育特点、主攻目标和田间管理技术; 8.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了解:

1.玉米测产技术; 2.玉米空秆、倒伏原因; 3.玉米收获与贮藏技术。

(六)大豆生产技术 掌握:

1.大豆生育期的概念和大豆生育时期的划分; 2.大豆播种技术;

3.大豆幼苗分枝期主攻目标和田间管理技术;

4.大豆开花结荚期生育特点、主攻目标和田间管理技术; 5.大豆鼓粒成熟期田间管理技术。了解:

1.影响大豆生长发育的因素; 2.大豆测产技术。

三、《蔬菜生产技术》课程考核内容

(一)蔬菜生产基本知识 掌握:

1.蔬菜生产季节和分期播种; 2.蔬菜的轮作、间作、套种、混作; 3.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作用和技术规范。了解:

1.蔬菜生产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及意义; 2.我国的蔬菜资源和蔬菜分类法; 3.采收标准和方法; 4.采后处理技术。

(二)蔬菜播种育苗技术 掌握:

1.蔬菜种子播前处理方法; 2.蔬菜播种时期的确定; 3.蔬菜播种方式;

4.蔬菜苗床设置、培养土配制、护根措施、苗期管理技术、保护地育苗技术。了解:

1.蔬菜种子的贮藏及寿命; 2.蔬菜播种量的计算。

(三)设施蔬菜生产 掌握:

1.温室的类型、结构及应用; 2.温室的生态环境及调控; 3.塑料大棚的小气候特点及调节; 4.地膜种类及作用; 5.地膜覆盖技术;

6.设施蔬菜栽培技术要点,包括:蔬菜种类品种选择、适时栽植、合理密植、温度调节、肥水管理、保花保果、病虫害防治要点。

了解:

1.塑料大棚的类型、结构及应用; 2.塑料大棚的建造;

3.温床和改良阳畦的类型结构、建造及应用; 4.土壤状况恶化与防止措施。

(四)茄果类蔬菜栽培技术 掌握:

1.茄果类蔬菜的主要性状、生长发育周期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茄果类蔬菜的栽培技术,包括:①整地施基肥;②壮苗标准和播种、育苗、定植技术要点;③需水、需肥规律和水、肥管理技术;④中耕、除草、培土;⑤落花、落果现象和保花、保果措施;⑥分枝结果习性和植株调整技术;⑦主要病虫害防治要点。

3.茄果类蔬菜保护地栽培技术要点。了解:

1.茄果类蔬菜的栽培种类、生育和栽培特点; 2.茄果类蔬菜的类型和品种; 3.茄果类蔬菜的栽培季节; 4.茄果类蔬菜采收标准和采收技术。

(五)瓜类蔬菜生产技术 掌握:

1.瓜类蔬菜的主要性状、生长发育周期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瓜类蔬菜的栽培技术,包括:①整地、施基肥;②壮苗标准和播种、育苗、定植技术要点、黄瓜嫁接技术;③需水、需肥规律和水肥管理技术;④中耕、除草、培土;⑤落花、落果现象和保花、保果措施;⑥分枝结果习性和植株调整技术;⑦性型分化特点和促进雌花分化的措施;⑧主要病虫害防治要点。

3.瓜类蔬菜保护地栽培技术要点。了解:

1.瓜类蔬菜栽培种类、生育和栽培特点; 2.瓜类蔬菜的类型和品种; 3.瓜类蔬菜的栽培季节; 4.瓜类蔬菜采收标准和采收技术。

(六)白菜类蔬菜生产技术 掌握:

1.白菜类蔬菜的主要性状、生长发育周期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白菜类蔬菜的栽培技术,包括:①整地、施基肥;②播种、育苗、定植技术要点;③需水、需肥规律和水肥管理技术;④中耕、除草、培土;⑤防止未熟抽薹的技术要点;⑥主要病虫害防治要点。

了解:

1.白菜类蔬菜的栽培种类、生育和栽培特点; 2.白菜类蔬菜的类型和品种; 3.白菜类蔬菜的栽培季节; 4.白菜类蔬菜采收标准和采收技术。

第三部分 专业技能(实操)考核纲要

一、常见作物植株(幼苗)、种子及果实的识别 1.识别常见农作物的植株(幼苗)、种子和果实

识别玉米、水稻、小麦、高粱、大豆、谷子、糜子、花生、绿豆、红小豆、棉花、向日葵、芝麻、苏子、甜菜、荞麦等常见农作物的植株(幼苗)、种子和果实。

2、识别常见蔬菜的种子

识别番茄、大葱、结球甘蓝、大白菜、芹菜、冬瓜、黄瓜、西瓜、瓠瓜、中国南瓜、甜瓜、茼蒿、茄子、辣椒、豇豆等常见蔬菜的种子。

3、识别常见植物的器官

识别马铃薯块茎、甘薯块根、山药块根、大蒜鳞茎、白菜植株、甘蓝植株、番茄果实、黄瓜果实、油菜花、南瓜果实等常见植物器官。

二、常见昆虫及植物病害识别 1.识别常见昆虫

识别蝗虫、蝼蛄、蟋蟀、螽斯、蝽象、叶蝉、蝉、金龟子、蛴螬、金针虫、象甲、天牛、瓢虫、叶甲、菜粉蝶、菜青虫、蜜蜂、胡峰、食蚜蝇、草蛉、蜻蜓、螳螂、步甲、虎甲、地老虎、粘虫、玉米螟、蝉、苍蝇、蚂蚁、蚜虫、蚊子、蜜蜂、蝴蝶等常见昆虫。

2.识别常见植物病害

识别玉米大斑病、玉米瘤黑粉病、玉米散黑穗病、高粱紫斑病、谷子白发病、大豆病毒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马铃薯晚疫病、稻温病、稻纹枯病、稻曲病、花生褐斑病、黄瓜霜霉病、黄瓜白粉病、白菜霜霉病、白菜黑斑病、白菜白斑病、番茄病毒病、番茄叶霉病、菜豆锈病、等常见植物病害。

三、显微镜使用技术及病原菌徒手切片制作技术 1.掌握显微镜各部位名称,并正确使用显微镜。2.在显微镜下正确观察植物玻片标本。3.病原菌徒手切片制作。

四、农药配制技术 1.农药稀释计算。

2.农药稀释配制的实际操作。

五、浸种催芽及种子生活力测定 1.玉米种子浸种催芽技术。2.水稻种子浸种催芽技术。3.四氮唑法测定种子生活力。4.红墨水法测定种子生活力。

六、化肥的简易鉴别和施用 1.化肥的简易鉴别

根据化肥样品的颜色、气味、形状和肥料特有的形态进行化肥的简易鉴别。识别尿素、长效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磷酸二铵、硫酸钾、氯化钾、磷酸二氢钾、三元复合肥等化肥。

2.化肥的正确施用技术。

棚室豆类作物化控技术 篇6

2促进再生:在豇豆、扁豆的生长后期,为了促进其萌发新芽,可用浓度为20毫克/升的赤霉素液喷洒植株,一般5天喷1次,连喷2次即可。

3减少脱落:豆类蔬菜在开花结荚时,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增加其落花落荚。在四季豆、扁豆的花期,喷洒浓度为5~15毫克/升的萘乙酸液,或6~12毫克/升的对氯苯氧乙酸液,或12~25毫克/升的赤霉素液,能减少上述作物的落花落荚,并能促进作物提早成熟。但是,由于结荚数量增加,在化控的同时必须增施肥料才能取得高产。

农作物种子贮藏技术 篇7

1 精选种子

为保证种子在贮藏期间安全稳定, 不受意外损耗, 除贮藏条件应充分保证外, 还必须要求入库的种子要达到“纯、净、饱、壮、健、干”的标准。未成熟的、穗发芽的、受潮受冻的、感病和受药害的种子不可留种, 严格清选分级, 剔除瘦瘪粒、破碎粒、虫蚀粒及死种子、虫尸、杂草种子等各类杂物, 以避免和抑制病虫发生危害;同时可延长种子的保质期, 降低损耗。

农作物种子在进仓前, 不仅要按不同品种严格分开以免混杂, 而且同一品种的不同产地的种子, 由于收获时的含水量、纯度、净度也不尽相同, 所以不能放在一起贮藏。要先把同一品种, 不同来源的种子, 或不同时期收获的种子, 分别堆放加工干燥, 然后经过种子检验, 水分、纯度、净度相同的种子方可混在一起进行贮藏。

种子经过干燥、精选后需挂上标签和卡片。标签上应注明作物、品种上、质量指标、产地、生产单位、种子经营许可证和种子检疫证编号、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编号和审定证书编号等, 卡片应在包装封口前填好装入种子袋内。入库时按种子类别分别堆放、防止混杂。

2 种库处理

2.1 种库清仓

清仓包括仓内清洁和仓外清洁。建立完整的清洁卫生制度, 做到“仓内六面光, 仓外三不留 (垃圾、杂草、污水) ”, 仓内清理不仅要清除库内的残留种子、杂质、垃圾等, 而且还要清理仓具, 如麻袋、围楷、苫布都必须清理与修补, 还应注意与种子接触的工具、机器的清洁卫生。种库内如发现虫窝、鸟窝要彻底剔刮。残缺墙面要修补并粉刷。仓外清理铲除杂草, 排除污水, 确保仓库周围不积水, 使仓库外环境始终保持干燥整洁。

2.2 种库消毒

种库消毒是减少病虫滋生的基础。库房的消毒有喷洒、喷雾、挂条和熏蒸多种方法。①空仓消毒每立方米仓容用80%敌敌畏乳油100~200mg稀释后进行喷雾, 也可用0.5%~1.0%的敌百虫药液喷雾, 施药后门窗必需密闭72h才能有效, 消毒后需通风24h方能进仓, 以保人身安全。②熏蒸可用磷化铝熏蒸, 用药后关闭门窗3~4d, 然后通风2~3d, 以保证人身安全。

消毒后种子入库前, 再彻底清扫仓库一次, 方可存入种子。

3 严把种子入库关

严格禁止高水分种子入库, 种子含水量的高低对贮藏的稳定性起决定性作用, 必须达到作物种子的安全贮藏含水量要求, 如水稻种子的含水量需≤14%, 大豆、玉米、小麦种子含水量需≤13%。

种子入库时, 种子品质、种子成熟度和破碎粒多少应符合规定标准。入库种子必须有种子检验合格证, 不具备条件坚决不准入库。对不合格或受潮的种子要进行进一步的精选、风干、清除、加工, 质量合格后方可重新包装入库。

4 种子在仓内贮藏方法

4.1 散装堆放

农作物种子在种库的存放多使用堆放的方法, 种子的堆放应本着有利安全储藏, 充分利用库容, 防杂保纯, 便于通风、搬运、检查为原则。坚持按照不同品种、不同级别等分别堆放, 堆垛上要设有标牌。散装堆放要求仓库密封性能好、种子含水量低、品质一致, 散装种子堆放有围包散堆或围囤散堆, 散装高度一般为2~3m, 散装直径不超过4m, 围沿应高出种子0.1~0.2m, 为方便管理和检查, 堆垛与堆垛之间相距0.6m作为操作道和通风道。堆垛应离仓壁要有0.5m距离。

4.2 袋装

袋装种子常用的有实垛法或“非”字形堆法。袋装种子内外有标签, 标明种子品名、产地、年份、入库纯度、净度、水分和发芽率等。垛高和垛宽根据种子的干燥程度和种子的状况而定, 但必须保持种子垛的两个侧面在取样时能够接触到, 垛向应与库房的门窗平行, 这样打开门窗时有利于空气流通。

5 防止“出汗”和“结露”

新入库的种子易出现“出汗”和“结露”现象, “出汗”是由于种子内部生理生化活动的结果释放出大量的水分造成的。而“结露”是由于种子堆周围大气温度、湿度与种子本身的温度和水分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的。为防止出现“出汗”和“结露”现象, 在贮藏数量大的情况下采取勤翻动、扒沟、挖塘、摊晾等辅助散发湿气降湿措施, 以免湿热扩散, 在晴天应及时挖掘表层湿热种子翻晒, 麻袋包装种子应及时倒包摊晾或翻晒。

6 防虫措施

6.1 入库前的防虫措施

a.利用人力或动力机械设备, 过风和筛理将害虫从种子中分离出来, 而且还可以使害虫经机械作用撞击致死。经过机械处理后的种子, 不但消除掉仓虫和螨类, 而且能进一步除去杂质、降低水分, 提高种子的质量, 有利于保管。

b.利用种子烘干机械加温使种子提高温度, 达到降低水分、杀死仓虫的目的。进行人工干燥法必须严格控制种温和加温时间, 否则会影响发芽率。出机种温不宜超过43℃, 受热时间应在30min以内。如果种子水分超过17%时, 建议采用两次干燥法。

6.2 入库后的防虫措施

低温杀虫法:此法适用于北方。利用冬季严寒可直接杀死种子中的害虫。在平均气温低于-5℃的季节, 选择寒冷而干燥的傍晚打开仓库门窗, 使冷空气在仓内对流, 并结合耙沟、翻捣等方法, 使种温降低到外界的低温状态, 一般持续数天以后, 关闭门窗, 进行密闭。种子含水量20%以上时, 不宜在-2℃以下冷冻;含水量18%~19%时, 不宜在-5℃以下冷冻;含水量17%左右时, 不宜在-8℃以下冷冻。

气调防治法:采用真空充氮、充二氧化碳、自然脱氧、微生物脱氧、分子筛富氮脱氧的方法抑制种堆中的害虫及微生物的生长。

参考文献

[1]郝建平, 时侠清.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2]董海洲.种子贮藏与加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8.

[3]付宗华, 钱晓刚, 彭义.农作物种子学[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3.

作物生产技术 篇8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意见》 (渝府发[2012]72号) 文件明确指出:重庆市粮油产业要推广良种良法, 开展高产创建, 实施错季发展、轮种轮植, 充分挖掘增效潜力[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着力保供给促增收的意见》 (渝府发[2012]19号) 更是明确提出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三个效率”, 稳定全市粮油生产[3]。因此, 要稳定重庆市粮油生产, 完成“保供增收”两大目标, 必须改变过去只重视单一粮油作物单项生产技术的增产增收效益, 加强重视对粮油作物实施推广良种良法、开展高产创建和实施错季发展、轮种轮植等特色高效综合生产技术体系, 降低粮油种植综合生产成本, 提高粮油作物的单产和总产, 提升粮油作物综合生产技术经济效益, 才能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稳定重庆市粮油生产面积, 实现“重庆市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两大总体目标, 推动重庆市现代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 大力推广良种良法, 实现增产节本增效

先进的农业机械和设备是现代农业的前提, 良种良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 只有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 才能把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做大做强, 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在于科技进步, 农业科技进步最重要的标志是良种培育与应用。良种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一, 它既是育种技术创新应用结果, 又是生产技术得以发挥载体, 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作用[4]。因而, 良种是提高粮油作物生产效益的重要物质保障。重庆只有根据丘陵山地生态特点加快推广应用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的粮油作物良种, 不断提高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 才能有力地推动粮油作物品种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良种还需良法配, 只有优良的粮油作物与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结合应用, 才能让优良的种性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实现增产增收, 使种植优良品种最大效益得以体现, 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因而, 在粮油作物良种良法配套推广中要充分认识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特征特性;要科学引种做到良种良法相结合;要注意掌握引种、试验、示范、推广的衔接性;要严格把优良品种推广的时限性, 合理搭配种植;要最大限度发挥优种增产潜力;要推广优良品种必须了解当地生态环境条件;要尊重并适应农民对品种的种植习惯;要良种良法相结合要贯穿于种子销售服务全过程;要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新品种配套技术的推广[5]。就重庆生态区域而言, 只有通过集成适宜于不同生态区域的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设施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病虫鼠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及粮油品种合理搭配技术等, 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效潜力, 实现种植粮油作物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

2 全面开展高产创建, 增强示范引领生产作用

随着突破我国1.2亿hm2耕地保护红线的形势日益严峻, 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单产来保障我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唯一的选择。我国主要农作物高产创建是在农业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的大背景下, 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的稳定供应而实施的一项战略性举措[6]。我国主要农作物高产创建自2008年启动实施来, 以农业生产县为项目承担单位, 以万亩示范片建设为载体, 集约项目, 集中力量, 集成技术, 主攻单产, 改善品质, 提高效益, 通过典型示范, 促进均衡增产[7]。自重庆2008年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以来, 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 整合项目资金, 创新运行机制, 强化科技支撑, 推广集成技术, 培育种植大户等措施, 为优化粮油产业结构、促进大面积粮油生产均衡增长、全面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粮油高产创建成效十分显著[8]。

重庆市实施粮油高产创建5年以来, 成效十分显著, 较好地示范引领了全市粮油生产发展。 (1) 高产示范片年年大幅增长, 全面覆盖主体作物, 实施面积从2008年0.61万hm2上升到2012年20.00万hm2, 涉及水稻、油菜、玉米、小麦、马铃薯、大豆、花生、高粱、蚕豆、绿豆、荞麦、甘薯等12个作物; (2) 种粮农户增产增收明显, 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 据统计5年来高产创建万亩片粮油种植户均增收400元, 重庆市大田粮食每667 m2产量从2007年的330.3 kg提高到2012年的343.3 kg, 2012年油菜种植面积达20.45万hm2, 总产达37.7万t创历史最高水平; (3) 单产潜力不断挖掘, 高产纪录不断刷新, 2009年开县中稻+再生稻平均每667 m2产量达1238 kg创造了全球同纬度“中稻+再生稻”栽培模式单产的历史记录, 2012年巫溪尖山镇刷新了玉米套作田块最高单产每667 m2达760.18 kg, 比大面积产量高1倍以上。 (4) 集成应用一批高产技术, 轻简高效和机械化生产技术趋于成熟, 水稻机插高产及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玉米增密技术、马铃薯稻草免耕栽培技术、双低油菜机械化栽培技术、糯高粱双季高产栽培技术等近20项粮油生产高产高效技术广泛推广应用; (5) 培育粮油知名品牌, 部分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通过引导龙头企业争先参与高产创建, 培育了“金佛山贡米”等重庆市名牌农产品43个、无公害农产品60个、绿色食品104个、有机食品9个; (6) 培育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 规模经营进展明显, 据调查统计2012年全市3.33 hm2以上种粮大户达到1996户, 比2008年增加749户; (7) 深化完善了农技服务与群众联系, 提升了农技推广工作服务水平, 通过高产创建在重庆市逐步形成了“市级专家团队—县级责任专家—包户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新型农技推广工作机制。

3 实施错季发展、轮种轮植, 充分挖掘粮油作物增效潜力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就应结合重庆市自然生态气候资源, 实施错季发展、轮种轮植主要粮油作物, 与乡村旅游产业结合拓宽粮油发展空间, 实施“粮兼蔬”战略来充分挖掘粮油产业内部效益的潜力。近年来, 重庆市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市民的欢迎, 潼南县油菜花节、红高粱节等粮油作物景观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由于粮油作物观花等景观时间相对较短, 往往导致旅游季节出现“井喷”现象, 过后又出现“无人问津”的景象, 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短游”的致命瓶颈问题。因而, 重庆市应该根据错落的生态气候条件, 统一规划错季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同时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和体验项目, 增加以粮油基地为核心的旅游产业长久吸引力, 破解乡村旅游“短游”瓶颈问题。

粮食产业还可与蔬菜产业相结合, 通过错季发展、轮种轮植, 实施“粮兼蔬”发展战略, 既可提高种植经济效益, 还可以通过发展循环农业, 培肥地力、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充分挖掘粮油产业内部效益的潜力。比如北方马铃薯一般8—9月收获上市, 而现在重庆市马铃薯最早4月就上市了, 1年还可种上3茬马铃薯, 再结合高山与平坝后错季发展、轮种轮植, 完全可以充分实现重庆市周年化供应新鲜的菜用马铃薯。同时应充分注意开发利用粮油生产中的闲置资源, 改变种植模式, 增加种植的密度与频度, 挖掘粮油产业内部潜力。比如重庆市的旱地耕制改革重点是加强节本增效的间套作种植模式, 推广适合重庆地区旱地的“麦/玉/苕”、“麦/玉/芋”、“麦/玉/豆”、“麦/玉/豆//苕”、“麦/豆/苕”、“麦/高/苕”、“麦/花/苕”、“麦//胡/玉/苕”、“麦//蔬/玉/苕”等多元多熟制间套作种植模式和配套栽培技术[9]。水田耕制改革重点是加强节本增效的间套作种养模式, 如多水区实施水稻田中养鱼、养鸭等, 缺水地区实施水旱轮作推广稻油种植模式、稻菜种植模式等。

摘要:从提高重庆市粮油作物生产技术综合经济效益、加快重庆市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角度出发, 重点介绍提高重庆市粮油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三大生产技术体系, 即大力推广良种良法, 实现增产节本增效;全面开展高产创建, 增强示范引领生产作用;实施错季发展、轮种轮植, 充分挖掘粮油作物增效潜力。

关键词:粮油作物,良种良法,高产创建,生产技术,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统计年鉴 (2012)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意见 (渝府发[2012]72号) [Z].重庆市人民政府, 2012.

[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着力保供给促增收的意见 (渝府发[2012]19号) [Z].重庆市人民政府, 2012.

[4]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庆市农作物良种创新工程成果汇编 (2006—2010) [Z].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1.

[5]米清怀.谈谈良种良法配套推广的有关问题[J].种子科技, 2012, (9) :17-19.

[6]孔巍, 王秀清, 李晶宜, 等.高产创建项目技术效率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 33 (2) :34-39.

[7]张长生, 孔魏, 张佳, 等.关于高产创建项目工作的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 2010, (5) :11-14.

[8]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市实施粮油高产创建五年成效斐然[EB/OL].http://www.cqagri.gov.cn/detail.asp/pubID=566420, 2013-03-08.

吉林市小宗作物生产情况 篇9

1.1 生产条件、品种种类、面积及产量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偏东, 地处长白山向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 属中温带湿润温和气候, 年平均气温3.9℃, 初霜期一般在九月下旬, 终霜一般在五月中旬, 无霜期一般在120~130天, ≥10℃的有效积温在2 600~3 000℃之间。年降雨量一般在700mm左右, 全年日照时数一般在2 400~2 600h。全市气候属一季作物区, 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既适于玉米、水稻、大豆等大宗粮食作物的生长, 同时也适于糯玉米 (甜粘玉米) 、谷子等小宗粮豆的生长。我市小宗粮豆品种主要有高粱、谷子、小红豆、小绿豆、糜子、芸豆等品种。

1.2 高粱、谷子的种植情况

在1980年以前, 我市曾经有大面积种植高粱、谷子的历史, 1966年两者面积达到最高峰10.5万hm2, 产量达到21万t, 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2.6%, 占粮食产量的23%, 其中高粱4.4万hm2, 产量11万t、谷子6.2万hm2, 产量10万t。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粮食价格的变化, 随着玉米、水稻种植比较效益的增加、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以及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 到1998年高粱、谷子的种植面积为2 422hm2, 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0.6%, 产量5 989t, 占当年全市粮食产量270万t的0.2%。

近几年来, 受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 全市高粱种植面积下降到180hm2, 产量为981t, 主要分布在蛟河市的松江、池水, 前进, 桦甸市的二道甸子、金沙, 桦树等大豆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 多种植粮杆兼用品种如九粱5、吉杂76等, 单产在3 500~4 500kg/hm2。谷子种植面积下降到126.67hm2, 产量为572t, 主要分布在永吉县的三家子, 双河镇, 舒兰市的天德、庆丰, 龙潭区的乌拉街, 大口钦等乡镇, 主要品种九谷9、九谷10、九谷11、九谷13、九谷14、九谷15, 单产水平在4 500kg~5 000kg/hm2。

1.3 红小豆、绿豆生产情况

红小豆、绿豆在全市各乡镇均有零星种植, 布局分散, 生产面积小。大部分农户在田间地头或毁种、补种地块。主要用于冬季做粘豆包的馅。绿豆种植面积80hm2, 产量189t, 红小豆种植面积553.33hm2, 产量1 245t。主要分布在桦甸市常山镇、夹皮沟镇, 蛟河市的松江镇、新站镇、黄松甸镇等。大多是引进品种或农家品种。主要品种有白绿2号、白红3号;鹦鸽绿、吉绿1、白绿6;白芸豆、奶花芸豆。

1.4 花生、向日葵、芝麻种植情况

油料作物品种繁多, 主要有花生、油菜籽、芝麻、、大豆、向日葵等。

花生在各种油料作物中, 花生的单产高, 含油率高, 是喜温耐瘠作物, 对土壤要求不严, 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为最好。花生的种植面积606.67hm2, 产量为2 630t, 分布桦甸市的桦郊乡、红石镇, 蛟河市的漂河镇、白石山镇等。

向日葵在我市山区乡镇种植的较多, 种植面积为433.33hm2, 产量1 174t。

芝麻是一种含油率很高的优质油料作物, 种植面积为52hm2, 产量为83t, 主要分布在桦甸市、蛟河的部分乡镇。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小宗作物产业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 依靠传统生产经营模式, 出现了单产低、效益低、种植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加工包装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一是集约化程度低。因为小宗作物在整个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目前农民种植小宗作物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的积极性。二是缺少机械配套。小宗作物种植分散, 收获方式也不一样, 市场上少有专门针对某一杂粮作物的农机具, 小宗作物面积过于狭小, 制约了机械的研发推广。机械化的发展滞后又反过来制约了小宗作物的发展。三是缺少精深加工。虽然小宗作物品种和产量较多, 但真正的精深加工企业却基本没有。绝大多数加工企业只是对杂粮进行分拣和包装。四是缺少市场开拓。经营小宗作物的企业虽多, 但绝大多数规模较小, 在国内销区直接设立批发点和销售点的企业也较少, 大多数是卖给经销商。能直接对外出口杂粮的企业基本没有, 所谓的出口也是卖给国内的出口商。五是缺少龙头企业。由于缺少大的经营企业和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 小宗作物生产、销售和加工等环节连接较少, 产业化经营发展滞后。

3 小宗作物发展建议

从国内国际小宗作物发展趋势来看, 小宗作物开拓大市场, 形成大产业, 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 因此, 要提升小宗作物产业的地位,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动力, 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 拓宽小宗作物的产业链, 提高附加值。一是做好深加工, 提高产品附加值。在开发小宗作物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 提高科技含量, 把生产与加工紧密结合起来, 改进加工工艺, 因地制宜开发以小宗作物为原料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等系列食品, 引进资金、技术、经营方式, 扩大市场销售, 满足市场需求。二是提高产品质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管理和经营, 小宗作物生产处于零星种植, 粗放管理的落后现状, 要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 建立良种繁育和供应体系, 对农民进行种植培训, 提高产品品质, 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做好产业规划, 形成规模化生产。在优势区域, 实行集中种植, 形成规模化生产, 统一基地建设标准, 确保基地高起来高标准、高效益, 引进实力雄厚的专业性和综合性的龙头企业, 与科研单位、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 形成新型产业集团, 走产、供、销上结合的路子, 推动小宗作物产业的开发创新, 逐步建立和扩大小宗作物生产基地, 建成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

参考文献

[1]戚淑芬, 宋桂侠, 李宏侠.吉林省粟类作物生产现状及其对策[J].农村科学实验, 2004, (5) :12.

谈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 篇10

一、秸秆肥料

秸秆作为肥料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可直接还田, 利用联合收割机械将秸秆粉碎, 然后进行翻耕掩埋;还可以在农作物生长期, 在植株之间覆盖秸秆, 可以保温和增肥;把秸秆粉碎和动物粪便进行混合发酵, 可制成有机肥;另外, 秸秆燃烧后的草木灰是很好的钾肥;还可以把秸秆作为饲料喂养畜禽, 将畜禽的粪便还田, 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可以培养地力、改造中低产田、增加产量。

二、秸秆饲料

秸秆是一种优质的畜禽饲料, 富含钾、钙、镁、磷、氮等矿物质, 还有纤维素、蛋白质、灰分、脂肪、木质素等有机成分。在植株蜡熟期种子和果实收获后, 将秸秆粉碎, 装入密封袋或青贮池中, 压缩紧实、排除空气, 密封保存, 这样做可以保存植物中的营养成分;在贮存过程中可以加入微生物菌剂, 使秸秆发酵, 变得酸香适口、质地柔软, 提高适口性、消化率和畜禽采食量;对秸秆进行氨化处理, 用含氮的化学物质处理秸秆, 可以提高粗蛋白质含量, 有利于畜禽吸收;将秸秆晾干粉碎后加入添加剂, 再经过研磨和挤压等工序制成颗粒饲料, 便于储存、运输及销售。

三、秸秆燃料

秸秆的热值很高, 约合标准煤的1/2。利用秸秆气化技术可生产新型气体燃料, 把农村周边的秸秆收集起来就可以解决当地居民的燃气使用, 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燃气, 解决了农村生活用气, 同时缓解农村化境污染;秸秆气化技术还可以用来发电, 就地解决广大农村的用电问题, 缓解能源紧张加快农村发展;秸秆还可以用于制煤, 秸秆煤产品与普通燃煤相比易燃、无异味、燃烧充分、发热量高, 秸秆制煤成本低、原料充足、工艺简单、安全无污染;秸秆煤炭可代替木材、原煤、液化气等, 广泛应用于生活炉灶、取暖炉、热水锅炉、工业锅炉等, 适用于采暖、供热、宾馆、饭店、洗浴等行业, 并且远远低于原煤的成本和市场价格。秸秆制煤利润空间巨大, 可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经济。

四、秸秆原料

秸秆可用做造纸原料, 减少对森林资源的开采。用秸秆造纸成本低、清洁、原料广泛发展潜力巨大;秸秆用作建筑装饰材料, 这样的材料重量轻、成本低、造型美观、对室内环境无污染绿色环保, 如生产墙体隔板、轻体板、蜂窝芯复合轻质板等, 这种材料在建筑装修领域应用相当广泛, 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秸秆用于生产筷子、快餐盒、一次性餐具等, 这种材料可降解, 对环境无污染;还可制造包装缓冲衬垫等材料;秸秆中可提取酒精、木糖醇、淀粉等工业原料;秸秆应用于编制行业, 可生产草垫、草席、草帽、草帘等工艺品和生活用品, 生产的草帘、草苫等, 广泛用于蔬菜温室大棚、建筑、路桥等行业;将秸秆粉碎加入营养剂制成培养基, 用于生产食用菌, 如黑木耳、白灵菇、香菇等, 增加农民收入。

各地方应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秸秆分布情况和有利条件以及市场供求等因素, 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秸秆应用技术, 整体布局合理规划, 深度开发综合利用, 增加秸秆利用的附加值, 形成秸秆—培养基菌肥—食用菌种植、秸秆—饲料—养殖、秸秆—煤炭、燃气—供暖、发电等产业链, 改善当地居民生活,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作物生产技术 篇11

1. 地域选择

在秦巴区域宜选择海拔700~1100米,半阴、温暖、湿润的地方栽培。间作宜选择树冠稀疏未封行,庇荫度40%~60%,土质疏松、肥沃,能经常保持湿润而无积水,风力较弱且非3年以上连作的柑橘、猕猴桃、枇杷等果园。

2. 土壤整理

要求在冬前整地,基肥每亩至少应施有机肥4000千克,磷肥50千克,钾肥50~80千克,基肥施入后随即进行翻耕,最好使用微耕机用果园专用耙将土肥翻匀耙细耱平,再在果树行的中间开好排水沟,以备积水时排水和天旱时浇水用。

3. 种芋的选择处理

①小块茎:魔芋收获后,将大块茎挑出销售,剩余的小块茎留作种用;也可直接从山区农民手中购买小块茎。种芋应选择芋龄较小、200克左右重、顶芽粗壮、无伤无病、高桩形的块茎。每亩下种量1000千克左右,种芋越大,种植成本越高,产出效益越低。带病带疤的块茎坚决不能做种。

②根状茎芋鞭:形似棒状,先端有顶芽。我地种植的花魔芋品种每个块茎上能长出4条以上的根状茎,成活率高,增重系数大,用之繁殖可以获得大量种芋,是非常重要和低廉的繁殖方法。

③大块茎切块:对重量500克以上的块茎,以顶芽为中心,按50~100克大小带芽纵向等分切割,使每个切块都带侧芽。

④种芋消毒:做好种芋消毒是预防病害的重要环节。应将选好的种芋置入福尔马林200~250倍液,或5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对水10升+百菌清500倍液中浸种30分钟消毒。

⑤播前处理:将小块茎平铺在地上晒1~2天;芋鞭要切成长3~10厘米、具2~3个芽的段,切口撒草木灰,再晒1~2天;切块的也要用草木灰或生石灰涂抹伤口,再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待伤口愈合后再种。

4. 播种

①播期:一是秋种,即在秋末将魔芋全部挖收后选大的做商品芋鲜销,小的魔芋和芋鞭立即播种;或在挖的时候直接以叶柄基茎粗细作为判断依据,将基茎粗的大魔芋挖出,而将基茎细的小魔芋不挖留下待来年再长。二是春播,当气温回升到15℃以上时播种,时间不宜太早,在我地以4月中下旬较为适宜。

②密度:一般应当密植。根状茎和较小的球茎采用沟播,大球茎采用穴播。对100克和200克重的种芋,大体可参照30厘米×40厘米和40厘米×50厘米的株行距播种。播种范围以延伸至果树树冠半径的1/3处为限。一般根据果树行距和树龄大小不同,每个果树行间宜种3~6行。

③方法:魔芋喜肥,除整地时耙入基肥外,还要施用种肥。按播种后块茎上部能位于土表下4~5厘米来确定开沟或挖穴深度,沟穴开好后先在底部按100千克/亩的用量撒入含氮、钾的颗粒复合肥,盖1层土,再放芋种并完全盖土;或先放芋种,再在两芋中间点肥,最后再完全盖土。不论什么方法,肥料和芋种都要间隔一定距离,以使芋、肥不直接接触,同时严禁施用碱性肥料。播种覆土后,最好再盖1层5~6厘米厚的稻草、谷壳或锯末,这样既能使土壤保持疏松湿润,又可使魔芋生长前期不生杂草。

另外,魔芋块茎上端凹陷的芽脐容易积水,常使芋芽和块茎腐烂,因此播种时芽应向上偏东倾斜,角度以不积水为限;用芋鞭播种时,顶芽宜朝向一边,注意不能倒栽,否则影响出苗;用切块播种时,要使皮部向上、切口向下,以利于幼芽出土。

5. 生长期管理

①追肥:魔芋为球茎作物,喜钾肥,因此应在展叶时,趁雨按10~20千克/亩的用量撒施速效钾肥和尿素,并可在生长期间于日落后或阴天喷洒0.2%~0.3%的磷酸二氢钾、硼肥和尿素。

②除草:魔芋根浅,块茎又在土中,所以不宜中耕,发现杂草要趁小拔除。

③水分:魔芋既怕旱又怕涝,我地7~8月常发生伏旱,应在早晨或傍晚及时灌水;9~10月若遇秋淋,则要开沟排水。

④病虫害防治:软腐病是我地魔芋最主要的病害。该病为细菌性,一般从6月开始发生,至9月下旬基本停止,为害魔芋的叶片、叶柄及块茎,造成倒苗、腐烂,损失严重,而且一旦发病又很难治好,因而对该病主要是预防:一是选育无病种芋,播前对种芋和土壤进行消毒。二是实行轮作,连作不超过3年,增施钾肥,排水防涝,及时清理病株并烧毁,对病穴灌注20%福尔马林液消毒。三是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72%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或75%敌磺钠2000倍液,或50%代森铵6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叶柄周围地面或灌根;也可选用4%“农抗120”500倍液喷布叶面,每10天喷1次,连喷3次以上。

对魔芋其他病害如白绢病、黑腐病、日灼病等,也要从种芋和土壤消毒、精心作务、对症用药等方面进行防治。

6. 收获

在我地,11月份当地上茎倒地变褐枯死时即为适宜收获期。如茎叶尚未倒地就挖收,则块茎不充实,产量低,品质差;若挖收过晚,则地上茎叶已腐烂萎缩,不易判断块茎位置和大小,挖收时易挖伤大块茎,造成损伤使之染病烂种。魔芋挖收应在晴天或土壤干燥时进行,收获时应用长柄锄,从植株25厘米外下锄深挖,小心刨出,避免损伤,块茎挖出后摊晾在地面上,稍干后掰去芋鞭,除净泥土,按大小分级后大块芋销售,小块芋及芋鞭留种再育。

能源作物柳枝稷栽培技术 篇12

1 选地整地

柳枝稷对土壤类型没有严格要求, 适应广泛的土壤类型, 甚至在沙地上亦可种植。柳枝稷具有良好的抗旱性, 因此对土壤的排涝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可以根据传统的禾本科作物耕作方法对柳枝稷进行种植, 创造平整的种床能够保证统一的播种深度, 防止灌溉不均匀。对于杂草生长严重的地块, 播种前的旋耕作业能够有效地减少杂草的生长[3]。

2 种子处理

一些品种或种批的种子发生生理休眠, 尽管是具有活力的种子, 但在正常的条件下依然不能萌发。通过长时间存放和低温层积处理便可打破种子休眠。在室温下存放1年时, 绝大多数种子休眠已经破除;但室温下存放超过3年的种子, 因种子活力下降其品质降低。对于低温层积而言, 要求种子在4℃的条件下, 存放2~4周即可解除休眠。在低温湿冷条件下层积处理的种子, 在恢复干燥环境后可再返回至休眠状态, 因此延长层积时间至6周可显著地减少二次休眠的种子数量。在实际生产中, 应避免使用出苗率不足75%的种子和存放时间超过3年的种子[4]。

3 播种

柳枝稷一般采取春播与夏末播种, 以春播效果较好。播种方式常采用在播床上撒播或条播, 条播行距建议为50~80cm, 播种量以10~15kg/hm2为宜, 在壤土或黏土中播种, 适宜的播种深度为1~2cm, 播种过深会引起柳枝稷无法出苗, 在沙土中播种深度在3~10cm范围内为宜。在裸露荒地等边际土地上种植柳枝稷, 也可使用免耕播种技术。总之, 采用常规播种或免耕播种应取决于土壤结构、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以及播种深度[5,6]。播种前适量的施用磷肥和钾肥, 有利于植株幼苗生长。在定植成功前, 应尽量不施用氮肥, 以避免杂草的迅速生长。在柳枝稷出苗前也要预防杂草的生长, 施用有效成分为70g/hm2的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咪草烟对杂草的生长有优良的抑制作用, 有助于定植一次成功。

4 苗期管理

在土壤墒情良好的条件下, 播种后3~7d内柳枝稷种子即开始萌发。柳枝稷出苗后第1个月内, 由于受到边际地盐碱胁迫、土壤墒情等影响, 柳枝稷幼苗的生长速度通常较慢, 本土的杂草生长势大于柳枝稷, 此阶段最主要的管理就是防治杂草。防治杂草主要用化学方法, 2, 4-D、阿特拉津等都能有效地控制杂草。施用除草剂可用于除灭主要的双子叶杂草, 2, 4-D除草剂应当在柳枝稷第4~5片叶生长阶段施用。阿特拉津常用于阔叶杂草和C3途径杂草的灭杀。在施用除草剂时应考虑其毒害作用和使用量, 尽量选择对柳枝稷无毒害作用的除草剂, 并严格控制使用量。此外, 可以人工除草, 以达到较好的杂草控制效果。

苗期阶段对肥料的需求量不是很大, 要控制好氮肥的施用, 以防杂草生长。同时, 定植当年若柳枝稷成活量在20万株/hm2以上, 且杂草控制成功, 则当年即可有生物量收获, 定植的第2年便可达到最大生产力。定植当年的柳枝稷成活量少于10万株/hm2时, 则必须补种或重新定植。如果幼苗长势不好, 可适当施用一些针对性的肥料。当幼苗露出地面后, 应尽量保持土壤的墒情良好。柳枝稷在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是必需的, 幼苗初生根较细弱, 如在春末播种后即遇到干旱高温, 则会严重影响幼苗的成活数量, 因此要多次灌溉, 以保持地表0~10cm土层的相对湿度, 同时缓解盐碱地对幼苗发育和根系生长的胁迫。

5 后期管理

柳枝稷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在种植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可以维持10~15年的连续生产。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定植第1年的田间管理质量对柳枝稷生产力有直接影响。

定植第1年, 柳枝稷地下根茎系统尚不足够发达, 抗冻能力差。根茎部位幼芽和茎秆基部幼芽也易受到冬季低温冻害的影响而死亡, 致使第2年春季的恢复生长受到影响。因此, 越冬能否成功是定植的关键阶段。在定植第1年冬前采取在柳枝稷基部覆土、秸秆、粪肥, 以及浇1次透水等措施, 以保护基部幼芽和浅层根系不受冻害影响。

柳枝稷对水分、养分的利用效率相对较高于一般农作物和牧草。当植株建成后, 庞大的根茎系统将使其抗旱能力显著增加, 一般保持耕层土壤墒情良好即可。氮肥的施用可显著地增加柳枝稷的生物量, 因此在定植后的第4或第5年, 适量地投入纯氮50kg/hm2, 可以维持生物量产出的稳定。对于单次收获而言, 多数研究倾向于施纯氮70kg/hm2, 且应在晚春柳枝稷恢复生长后进行, 过早施肥对杂草生长起到促进作用。柳枝稷对土壤中磷元素有很高的利用率, 在酸性环境中, 泡囊—丛枝菌根能够为柳枝稷提供含磷的养分, 这也是磷肥对柳枝稷增产作用有限的重要因素。柳枝稷对钾同样表对出很高的利用效率, 钾肥对提高生物量的效果不显著, 另外钾肥过剩会推迟柳枝稷的开花期。苗期过后, 柳枝稷对杂草的竞争能力较强, 一般不再进行化学或人工除草。

6 收获与贮藏

柳枝稷收获的目标是在最低能量投入的前提下, 获取更高的生物量。单次刈割所获得的生物量普遍比多次刈割的生物量高。此外, 单次刈割可以有效地保持柳枝稷持续多年的较高生物量产出。多次刈割的收获方式比单次刈割缺乏生产的可持续性, 会损害柳枝稷第2年的生长恢复, 使其生产力在3~5年内出现衰退。只有在水肥良好的条件下, 一年内适时地收割2次可以增加柳枝稷的生物量产出。为保证柳枝稷在第2年的生长, 收割的过程中应保留高度为15~30cm的残茬, 保护幼芽生长点不受损伤, 从而在春季尽快恢复生长。延迟收获是提高柳枝稷生物量品质的一个重要措施, 即当年生长季节结束后, 不进行柳枝稷的收获而是将收割时间推迟至第2年早春。伴随着深秋降霜期的开始, 柳枝稷地上部分开始衰亡, 其茎秆与叶片中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以及矿质元素被运输至底下的根茎中储存。这一过程有助于降低燃烧产生的灰分以及碱性金属含量, 从而减少对锅炉的损害。但延迟收获会造成约20%的生物量的损失, 尤其是在冬季干燥且多大风的地区更是明显。总之, 应根据不同的收获目的, 确定不同的收获方式和收获时间。

摘要:介绍了能源作物柳枝稷栽培技术, 包括选地整地、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管理、后期管理、收获与贮藏等内容, 以期为柳枝稷种植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能源作物,柳枝稷,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谢光辉, 卓岳, 赵亚丽, 等.欧美根茎能源植物研究现状及其在我国北方的资源潜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8, 13 (6) :11-18.

[2]吴斌, 胡勇, 马璐, 等.柳枝稷的生物学研究现状及其生物能源转化前景[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7, 29 (2) :8-10.

[3]MONTI A, VENTURI P, ELBERSON H W.Evalua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lowland and upland switchgrass varieties under different tillageand seedbed conditions in northern Italy[J].Soil Tillage Research, 2001 (63) :75-83.

[4]KENNETH P, VOGEL.Switchgrass[M].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 2004.

[5]POTVIN M A.Establishment of native grass seedlings along a topog-raphic/moisture gradient in the Nebraska sandhills[J].Amer.MidlandNaturalist, 1993 (130) :248-261.

上一篇:两点式方程下一篇:化工物流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