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茎类作物(共5篇)
根茎类作物 篇1
摘要:该根茎类作物碗勺式排种的种植装置, 通过在排种器上增设振动装置和涨紧装置, 无需借助于人, 能够实现马铃薯机械种植的精确播种, 自动控制播种的数量并且播种均匀, 大大减少了漏种、重种的产生, 利于马铃薯的机械化大面积种植。
关键词:马铃薯,种植机,碗勺式,振动,张紧,重种,漏种
1 背景技术
目前, 在根茎类作物例如马铃薯的种植过程中, 除手工种植外, 多数采用一种简单的链条上焊接端盘和碗的种植机构, 由于其结构简单, 链条的涨紧度不稳定, 碗中带上种薯的数量无法控制, 需借助于人来控制, 少时放上一个, 多时将其捡下, 造成播种不均匀, 漏种、重种严重, 影响马铃薯的种植及生长发育。
2 种植装置内容
本装置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缺陷, 提供了一种无需借助于人, 能够自动控制播种的数量并且播种均匀, 漏种、重种率低的根茎类作物碗勺式排种的种植装置。
该种植装置, 包括种薯导筒、种薯箱、导轨一和导轨二, 导轨上设有排种器, 排种器外设护罩, 其特征是:排种器下端的链条与驱动机构的链轮相连接, 排种器顶端的链条内侧安装有涨紧装置和振动装置。
该根茎类作物碗勺式排种的种植装置, 排种器为一链条上交错等间距地排列着长条碗勺, 碗勺底座上安装有可更换的种薯碗, 碗勺的背面设有翻边。涨紧装置包括活动支架, 活动支架右端安装链轮一;活动支架左端通过销轴与链轮二、支架座相连接, 支架座固定于种薯导筒上;活动支架上端设有导轨;活动支架下端设有涨紧拉簧。振动装置包括安装在活动支架上的固定架, 固定架上安装有调整手柄和偏心轮, 偏心轮销轴上安装滚轮, 调整手柄一端与偏心轮销轴相连接, 调整手柄另一端卡接于固定架的齿形槽中。链条上安装有晃动隔板。
该种植装置的有益效果是:该根茎类作物碗勺式排种的种植装置, 通过在排种器上增设振动装置和涨紧装置, 无需借助于人工, 能够实现马铃薯机械种植的精确播种, 自动控制播种的数量并且播种均匀, 大大减少了漏种、重种的产生, 利于马铃薯的机械化大面积种植。
3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装置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1为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图1中排种器的主视示意图。
附图3为排种器伸展后部分右视示意图。
附图4为排种器部分俯视示意图。
附图5为图1中振动装置和涨紧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图5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7为图5中活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图1中振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排种器, 2涨紧装置, 3振动装置, 4种薯导筒, 5护罩, 6导轨一, 7涨紧拉簧, 8驱动机构, 9导轨二, 10晃动隔板, 11种薯箱, 12碗勺, 13种薯碗, 14链条, 15支架座, 16活动支架, 17固定架, 18调整手柄, 19偏心轮, 20滚轮, 21链轮一, 22链轮二, 23销轴, 24导轨。
4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 该根茎类作物碗勺式排种的种植装置, 包括相安装的种薯导筒4、种薯箱11、导轨一6和导轨二9, 导轨上设有排种器1, 排种器1外设护罩5, 排种器1下端的链条14与驱动机构8的链轮相连接, 排种器1顶端的链条14内侧安装有涨紧装置2和振动装置3, 链条14上安装有晃动隔板10。
图2、3、4中, 排种器1为一链条14上交错等间距地排列着长条碗勺12, 长条碗勺12象人挖东西时的手状, 碗勺12底座上安装有可更换的种薯碗13, 碗勺12的背面设有翻边。
图5、6、7中, 涨紧装置2包括活动支架16, 活动支架16右端安装链轮一21;活动支架16左端通过销轴23与链轮二22、支架座15相连接, 支架座15固定于种薯导筒4上;活动支架16上端设有导轨24;活动支架16下端设有涨紧拉簧7。将排种器1的链条14安装于链轮一21、链轮二22及驱动机构8的链轮上, 形成一个可转动的环状结构, 活动支架16靠涨紧拉簧7的涨紧力将环状排种器1涨紧, 使其沿导轨一6、导轨二9和导轨24旋转, 这样减少了因柔性连接而产生的碗勺12弯曲变形, 再加上手挖状的碗勺12结构, 更有利于种薯的挖放, 使碗勺12中的种薯盛放更安全, 不因晃动、振动而产生漏播现象。
图5、8中, 振动装置3包括安装在活动支架16上的固定架17, 固定架17上安装有调整手柄18和偏心轮19, 偏心轮19销轴上安装滚轮20, 调整手柄18一端与偏心轮19销轴相连接, 调整手柄18另一端卡接于固定架17的齿形槽中。排种器1的链条14挖种薯时为垂直运动, 其转为水平运动时将种薯放于种薯碗13中, 由于种薯的形状不规则, 此时, 种薯碗13中可能有1-3个种薯。我们利用排种器链条14上的滚子与安装于振动装置3上的滚轮20产生的轻微振动将多余种薯振落, 剩余种薯由排种器1托着沿封闭种薯导筒4施予种穴中。
制造时, 先将种薯导筒4与种薯箱11、导轨一6和导轨二9安装固定好, 再将链轮一21装入活动支架16的一端, 活动支架16的另一端通过销轴23与链轮二22、支架座15连接, 通过涨紧拉簧7的拉力, 使活动支架16能够沿销轴23旋转, 便于排种链条14的涨紧。再将支架座15固定于种薯导筒4上, 便于排种器1的安装。将碗勺12交错等距的固定于链条14上, 再根据所播薯种的大小选取合适的种薯碗13安装于碗勺12的底座上。然后将链条14安装于链轮一21、链轮二22与驱动机构8的链轮上, 使其形成一个可旋转的闭环, 利于播种的连接进行。用涨紧拉簧7拉动活动支架16, 使其沿销轴23旋转, 将环状的排种器1涨紧于导轨一6、导轨二9和导轨24上。将固定架17固定于活动支架16上, 滚轮20安装于偏心轮19的销轴上, 再将偏心轮19的一端偏心轴、调整手柄18的中间安装于固定架17上, 调整手柄18的一端与装有滚轮20的偏心轮19销轴连接, 另一端卡于固定架17的齿形槽中, 调整其在齿形槽中的位置, 可实现滚轮20与导轨24高低的不同, 进而实现了其对链条14振动幅度的调整。
使用过程中, 根据种薯大小选用适当型号的种薯碗13安装于碗勺12的底座上。驱动机构8带动排种器1围绕活动支架16转动, 将种薯箱11中的种薯挖入碗勺12中, 待排种器1行至水平位置时, 种薯由碗勺12中落入种薯碗13中, 此时碗勺12为种薯挡板, 此时种薯碗13中一般为1~3个种薯, 多余种薯落入种薯箱11中。当排种器1行至滚轮20时, 通过调整滚轮20与导轨24的高低, 使排种器1产生振动, 再加上晃动隔板10由于链条14的滚子滚动产生的轻微晃动, 将种薯碗13中多余的种薯振落, 使其仅剩一个种薯。排种器1继续运行, 其运行至种薯导筒4时, 种薯落入碗勺12的背面, 碗勺12的背面设有翻边, 种薯在种薯导筒4的护送下, 由碗勺12准确的将其种植于薯穴中。在此过程中, 由于涨紧拉簧7拉动活动支架16, 使排种器1始终处于涨紧状态下沿导轨一6、导轨二9和导轨24运动, 这样就保证了种薯碗勺12、种薯碗13的挖入数量及排种器1的振动幅度, 利于控制漏薯、重薯现象的产生。
根茎类作物 篇2
我国中药产业面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物的种植正在规范化发展,同时深根茎类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在逐渐扩大。但目前国内的深根茎作物收获机械发展缓慢,严重制约了深根茎类作物种植业的发展。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研制出多种根茎类作物收获机械,已实现对长根茎作物(萝卜、甜菜等)和短根茎作物(马铃薯、花生、大蒜、洋葱等)的机械化收获[1,2,3]。上述这些机型工艺技术先进,工作可靠性高,结构较复杂。国外学者还对振动式收获机进行了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5,6,7],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对根茎深度大于40cm作物收获机械的相关研究报导。上述机械不适于用作挖掘深根作物,加之这些设备体积庞大、整机质量大,需配套大功率拖拉机,只适合大型农场作业,而且价格较高,我国农民难以接受。特别是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人均耕地只有0.067hm2 左右,不适合大型机械耕作。对于国内的根茎收获机械而言,这些机械的设计主要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存在产品设计尺寸偏于保守、产品体积大、造价高、设计周期长、过度依赖于多轮物理样机的试制以及制约了设计水平的提高等问题。另外,上述较先进的机器都采用机械振动式挖掘铲,进行深土挖掘时仍需克服较大阻力,消耗的功率也相对较大。
1 TRIZ理论介绍
TRIZ是源于前苏联著名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它的研究始于1946 年,当时前苏联著名发明家G. S. Altshuller 领导的研究机构,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世界上数十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方法,总结出了人类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形成了TRIZ 的理论体系。任何领域的产品改进、技术的变革创新与生物系统一样,都存在产生、生长、成熟、衰退和灭亡的过程,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如果掌握这些规律,人们就能能动地在解决技术问题时实现创新,大大加快整个创造发明的进程。
1.1 TRIZ 理论体系
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3个方面:首先,无论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都是遵循客观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其次,各种技术难题、冲突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 最后,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数目的功能。它主要由8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最终理想解法(IFR)、40个发明原理、物理矛盾和分离原理、39个通用参数和阿奇舒勒矛盾矩阵、物-场模型分析、76个标准解法、ARIZ和科学原理知识库内容等组成[8]。TRIZ理论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1.2 TRIZ理论克服惯性思维的方法
TRIZ克服惯性思维的常用方法有金鱼法、STC算子法、IFR(最终理想解法)、小人法及九屏幕法。
1.2.1 金鱼法
金鱼法是将问题分为现实和幻想两部分。幻想部分为什么不现实,在什么条件下幻想部分可变为现实;然后,列出子系统、系统和超系统的可利用资源,从可利用资源出发,提出可能的构想方案;构想中的不现实方案,再次回到第一步,重复进行,直到找到解决方案。
1.2.2 STC算子法
STC中的算子是尺寸(S)-时间(T)-成本(C)算子。它是将尺寸、时间和成本因素进行一系列变化的思维试验。STC算子的目的是克服由于思维惯性的障碍,迅速发现对研究对象最初认识的不准确和误差,重新认识研究对象。
1.2.3 IFR法
即理想最终结果法,就是系统自身完成需要的作用,且不需补充消耗,系统在保持有用功能正常运作的同时,能够自行消除有害的、不足的和过度的作用。
1.2.4 小人法
当系统内的某些组件不能完成其必要的功能并表现出相互矛盾的作用时,用一组小人来代表这些不能完成特定功能部件;通过能动的小人实现预期的功能;然后根据小人模型对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小人法能克服由于思维惯性导致的思维障碍,提供解决矛盾问题的思路。
1.2.5 九屏幕法
就是对当前系统进行过去、将来、超系统和子系统等的分割研究,搜集解决问题的资源和途径。
1.3 Pro/Innovator
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平台—Pro/Innovator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本体论、现代设计方法学、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计算机软件技术相结合的新一代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工具。借助其强大的综合分析工具和源于世界优秀专利而创建的创新方案库,不同工程领域的技术人员在面临每一技术难题时,可打破思维定势,拓宽思路,以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分析问题,快速得到可操作的高效解决方案。Pro/Innovator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方案库。它基于世界900万件发明专利系统的分析研究成果的建立,包含了不同学科领域解决问题时的有效创新方案。同时,其本体论字典全面描述了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其中丰富的变换法则,程序能够实现问题的自动转化,从而为某个具体问题提供多种可行方案。航天航空、机械制造、汽车以及船舶制造等行业都将是Pro/Innovator的主推领域。
2 TRIZ在振动挖掘铲中的应用
运用TRIZ理论,克服惯性思维,力求自己找到解决挖掘问题的方法。惯性思维会使人的创造性思维陷入常规,不利于新型原理的发现。借助全球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CAI)的领导者—亿维讯集团开发的CAI软件Pro/Innovator,激发创新思维,找到解决挖掘问题的创新原理。同时,细致研究TRIZ的40个发明原理的应用,对于每一原理认真分析其应用,提取解决挖掘问题的发明原理,并运用TRIZ的矛盾矩阵解决主要的技术矛盾,即加大挖掘深度的同时又增大消耗动力这一技术矛盾,从而发明新的挖掘装置。具体的实现方案如图2所示。
经多种方案比较,最终设计如下两种方案:方案1(如图3所示),包括振动销轴、挖掘铲侧翼、挖掘铲支点销孔及铲尖4个主要部分组成,其特点是两端侧翼是向下倾斜的,在振动挖掘中可以使挖掘起来的土壤很顺利地从挖掘铲两侧漏掉,从而减少挖掘阻力。方案2(如图4所示)主要由挖掘铲纵梁、振动销轴、挖掘铲横梁、挖掘铲栅条、振动铲支点销轴、铲尖、铲托加强筋及铲托等8部分组成,其特点是可以使挖掘的作物在挖掘过程中被筛出。由于振动销轴和振动支点之间的主动力臂较振动支点到铲尖之间的被动力臂长,故可以在挖掘过程中达到省功的目的。
3 在Pro/E中建模及仿真
基于最终的设计方案,为验证原理的正确性,在Pro/E软件中建立挖掘装置的三维实体数字化模型,并在计算机中对模型进行虚拟装配、运动学仿真及动力学仿真,反复修改设计的挖掘装置,以达到缩短设计周期、节省开支和提高设计效率的目的。图5和图6分别为Pro/E中方案1和方案2的数字化模型。
4 结论
1)TRIZ创新理论与方法是科学的、完善的、经过反复验证的和可实施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要想运用好这样理论,需得经过长时间的科学培训。目前,由于刚刚接触该理论,所以运用得不很理想,但随着对该理论的深入理解,会设计出更好的设计方案,以解决深根茎的挖掘问题。
2)在Pro/Engineer平台的支持下,建立了深根中药挖掘实验台零件的数字化实体模型。在建模过程中,能够实现零件的动态设计,提高了开发的效率,完成了实验台零部件以及整机的虚拟装配,提高了可装配性。
3)对深根中药挖掘实验台的关键部件底铲的振动行了仿真,通过对铲尖的运动参数曲线的分析可知,底铲铲尖的振动在设计要求范围内,铲尖的运动规律与理论分析相一致,符合设计要求,有利于深根作物的挖掘。
参考文献
[1]Mcleod CD,Misener GC,Caissie JR.A vertical lift digger forharvesting potatoes[J].Canadia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1989.31(1):11-14.
[2]Singh R D,Singh H M.Comparative performance of potatodigger elevator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 of harvesting atfarmer's fields[J].Potato Journal(Shimla),2005,31(3-4):159-164.
[3]Baritelle A L,Hyde G M.Specific gravity and cultivar effectson potato tuber impact sensitivity[J].PostharvestBiologyand Technology,2003,29:279-286.
[4]胡志超,彭宝良.多功能根茎类作物联合收获机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08,39(8):58-61.
[5]文学洙.廉哲满振动式挖掘机的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06,37(10):77-82.
[6]李杰,阎楚良,杨方飞.联合收获机数字化建模与关键部件仿真[J].农业机械学报,2006,37(9):83-86.
[7]贾晶霞.马铃薯收获机参数化造型与虚拟样机关键部件仿真[J].农业机械学报,2005,36(11):64-67.
浅谈烟草根茎类病害的防治 篇3
一、材料与方法
通过对防治烟草根茎类病害的几种化学防治方法进行效果比较, 从而确定科学的防治方法。
1. 试验材料
田间试验于2008~2010年在山东省沂水县许家湖镇东升村进行。试验品种为中烟100, 土壤类型砂壤, 前茬作物烟草, 肥力中等。
2. 试验方法
试验设四个处理, 每个处理1亩, 不设重复。
处理一:移栽时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200单位浓度, 每株用药液50~100毫升灌根1次, 当烟株进入团棵期, 每株用500倍的58%“甲霜灵锰锌”和“农用链霉素”混合
液灌根2~3次, 间隔7~10天。
处理二:移栽时每亩使用100毫升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200单位浓度药液浇灌, 团棵后每隔10天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200单位浓度药液浇灌2~3次, 每株用药50~100毫升。
处理三:烟株进入团棵期, 每隔7~10天用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600~1000倍液灌根2~3次, 每株用药液50毫升。
处理四:不施药, 作为对照。
3. 栽培管理
采用大棚托盘育苗, 高垄深栽。行距110厘米, 株距55厘米, 全部地膜覆盖。其余技术措施按《临沂优质烤烟综合标准体系》生产技术要求规范进行。
二、试验结果
1. 植物学性状
从植物学性状上看, 处理三和处理四的田间整齐度较差, 从团棵开始, 烟株开始发病, 影响了田间整齐度, 处理一和处理二整齐度稍好。四个处理的主要农艺性状差别不大, 株高都在110厘米左右, 留叶数20~20.3片。
2. 田间病害及防效调查情况
对处理一和处理二, 移栽时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200单位浓度, 每株用药液100毫升灌根1次。进入团棵期后, 各处理开始出现发病病株, 从6月22日开始, 按方案要求, 分别用不同药剂进行灌根, 以后每隔10天灌根一次。
从表2可以看出, 随着烟株的生长, 病害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7月12日第三次灌根后, 处理一和处理二的发病率虽然升高, 但是病情指数有所降低, 处理三效果不明显, 7月22日第四次灌根效果较差, 四个处理的烟田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仍在上升, 用药后, 处理二的病情指数最低, 防治效果最好, 处理一的防治效果比处理二稍差, 处理四 (对照) 的病情指数始终是最高, 处理三的防治效果比对照稍好, 比处理一、处理二差。截止到8月2日最后一次灌根, 效果不明显, 处理四烟株全部发病, 死亡率在90%以上;处理三的病指达到73.55, 处理一和处理二分别为49.55和43.55, 明显低于处理三、处理四, 防治效果较好。
3. 主要经济性状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 四个处理的亩产量、亩产值都很低, 其中处理四基本绝产, 处理三亩产量只有30.13千克, 亩产值只有257.31元, 比处理四 (对照) 稍强, 处理一和处理二亩产量、亩产值都高于处理四 (对照) , 其中处理二表现最好, 亩产量为67.65千克, 亩产值为620.35元。由于青枯病随着烟株的生长逐渐蔓延, 发病速度快于收烤速度, 导致四个处理都没有上等烟。中等烟比例, 处理一最高为40.74%, 其次是处理二和处理三, 处理四没有上中等烟。
三、结果与讨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四个处理中, 只有处理一和处理二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 处理三的防治效果较差, 处理四 (对照) 最差。综合防治情况看, 移栽时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200单位浓度灌根是可行的, 团棵后每隔10天再次用72%“农用链霉素”连续灌根3~4次, 防治青枯病效果相对较明显, 而58%“甲霜灵锰锌”对青枯病的防治效果较差。
从试验结果看, 单纯靠化学药剂防治根茎病, 效果不明显。最好采用栽培措施和农药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防治。一是选择抗 (耐) 病品种, 如NC89、K346等。二是调整地块, 选择前茬适宜、肥力中等、远离毒源的地块种植。三是合理轮作, 可以与小麦、地瓜轮作或者通过种植冬季绿肥进行半轮作。四是注意田间卫生, 加强田间管理。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后用生石灰消毒病穴, 对拔除的病株要集中销毁, 防止随意丢弃, 以免造成新的污染。起高垄, 挖好排水沟, 做到烟田无积水, 以减少病原在田间扩散传播。要施用硝态氮, 不施用氨态氮, 适当增施锌、硼肥, 提高烟株抗病能力。五是农药防治, 从移栽时用农用链霉素进行灌根。只要发现病株, 立即对全部烟株进行灌根, 农用链霉素和甲霜灵锰锌交替进行, 每隔7~10天进行一次, 用量可以适当增大, 每株100~150毫升。
摘要:近几年, 烟草青枯病、黑胫病等根茎病害发生严重, 并有上升趋势, 如何防治烟草根茎类病害就成为当前烟草植保工作的重点。20082010年在山东省沂水县许家湖镇发病地块进行了根茎病的综合防治试验专题, 掌握了根茎类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 确定了科学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沂水,烟草,根茎病,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戴培刚;王志德;牟建民;蒋予恩;刘艳华;;烟草种质主要病害的抗性频率分布及多样性评价[A];2004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4年.
[2]晋艳;杨宇虹;段玉琪;孔光辉;;烤烟轮作、连作对烟叶产量质量的影响[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0-2003年优秀论文选集.
根茎类中药材机械化收获操作技术 篇4
根茎类中药材———地黄、贝母、芦笋、瓜蒌、知母等的挖掘收获要分清它的种类和生长特征, 才能选择配套不同的机组进行作业。不同的作业时间对机具配套也有不同的要求, 80%的中药材在晚秋初冬季收获, 但秋季雨水较多, 土壤湿度大, 作业阻力小, 但土壤粘度大, 清选分离困难大。要求作业速度要慢;春季收获约占20%, 且大部分是多年生长根茎类中药材, 春天雨水少气候干燥, 土壤板结阻力大, 药材和土壤的粘连严重, 对驾驶员的操作技术和收获机具的强度要求也较高, 如果驾驶员操作技术差、机具选择不合理很容易伤害药材的品质;根茎类中药材大多生长在地表以下20~35 cm的土壤中, 其中一部分比较大的和长根类的最高深度在40~60 cm, 机组作业负荷较大, 作业行进速度慢, 对机具的配套和驾驶员的操作技术要求都很高。笔者根据本地中药材 (根茎类) 机械化收获的实践, 总结以下几点。
(1) 在晚秋初冬季收获的中药材约占80%, 由于秋季雨水较多, 土壤湿度大, 作业阻力小, 但土壤粘度大, 清选分离困难大, 因而要求作业速度要慢。对于根茎类中药材机械化收获配套动力一般为36.8~58.8 k W (50~80 hp) 的轮式拖拉机, 驾驶员选择Ⅱ、Ⅲ挡位比较合理, 采用油门要适当, 发动机转速控制在1 500~2 000 r/min, 否则, 振动筛运动频率过高, 运动件容易损坏。前进速度控制在8~10 km/h, 过高过低都不合适。
(2) 根茎类中药材大多生长在地表以下20~35 cm的土壤中, 其中一部分比较大的和长根类的最高深度可达到40~60 cm, 机组作业负荷较大;有些根茎类中药材含水很高, 非常嫩脆, 容易断裂破损, 对机械化收获作业的要求较高。因此, 在田间作业中驾驶员对拖拉机的控制要保证尽量直线行驶, 不要随意改变前进的方向。要保持直线稳定直线行驶, 就要使作业中配套收获机的阻力中心线处在拖拉机的中心线 (或比较靠近) , 收获机的纵轴与行驶方向一致, 否则, 就会产生偏转力矩, 造成收获机左右摇摆偏离前进的中心线, 形成曲线行使, 增加机组工作阻力, 影响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3) 机组在田间作业中经常要遇到调头、翻越田埂、地块转移等。根茎类中药材大多生长在地表下20~60 cm的土壤中, 机组作业深度大、阻力大, 如果机组带作业负荷转弯调头, 牵引部分机具的机械部件就容易变形和损坏或加快磨损, 所以机组作业距离地头1~2 m的时候, 需要转弯时, 必须在直线行使状态时, 先提升机具再调头行驶, 绝对不能带作业负荷转弯调头, 不然, 牵引部分机具处在地下20~65 cm处的机械部分就会受到巨大扭矩, 造成牵引部分机具的机械部件的变形和损坏或加快磨损。
(4) 在机组的田间作业中对机具提升和下降的操作, 应使用力调节液压手柄操作, 处于工作状态时应在力调节位置, 这样主要是保证机组在作业中拖拉机和机具之间有小范围相对的浮动, 在遇到地面不平和土壤比阻突然发生变化的瞬间, 拖拉机和农具之间的上下运动在3-8厘米的范围内是可变化的, 不至于损坏机具。
(5) 拖拉机的液压提升臂与农具牵引点的连接, 既要保证左右高度水平, 还要保证拖拉机和机具在前进方向的同一中心线上。液压提升臂两边的可调节的链条, 不要调的太紧, 要保持机具和拖拉机之间有2~6 cm范围的左右游动, 在作业行驶中, 机具处于浮游的状态, 即使拖拉机在前进的同时有小范围的左右摇摆和地面高低不平的颠簸, 也不会影响机组的正常工作或损坏机具。
(6) 中药材的种植有相当一部分采用塑料地膜覆盖技术, 还有一些药材是多年生长植物, 杂草多, 茎干和叶蔓在收获前没有清理干净, 这些残留的地膜和植物秸秆, 在机组作业时这些杂物很容易阻塞和缠绕到运动的机组的部件上, 增加了作业阻力, 也很可能损坏机具, 必须及时清理残留地膜与杂草, 保证机组正常工作。
根茎类作物 篇5
1 实验材料[1,2,3,4,5]
1.1 实验药材
山豆根、川牛膝、苦参、青风藤、葛根药材各三批 (自定批号01、02、03) ;药材均采购于常州博禾药业有限公司;对照品分别为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杯苋甾酮、青风藤碱、葛根素 (均购置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验所)
1.2 实验仪器
安捷伦公司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美国安捷伦公司) RE-52C型旋转蒸发仪 (上海青浦沪西仪器厂) FQC-100超声波清洗机 (无锡福尼达电子公司, 频率为40k Hz) , SC202-1型电热恒温干燥箱 (通州市沪通制药机械设备厂) , FA1004型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电热恒温水浴锅 (上海医疗器械五厂) ;所有分析试剂均为色谱纯, 提取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2 实验方案设计
对各批号药材进行粗粉碎;分别取 (2000µm±70µm) 10、 (850µm±29µm) 24、 (355µm±13µm) 50、 (255µm±9.9µm) 65、 (180µm±7.6µm) 80目数的粉目50g与50g饮片在相同的煎煮条件下进行总煎出物、有效成分检测;煎煮条件设计见下表1。
注:1.以每次煎出物占总煎出物的百分比进行比较饮片组与不同目数的01、02、03组进行比较;2.提取物恒温干燥处理参照《中药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载进行处理
注:1.以每次煎煮出物占总煎煮出物的百分比进行比较饮片组与不同目数的01、02、03组进行比较;2.各有效部位或成分的检测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载方法进行测定
3 实验数据分析
3.1 总煎出物数据分析
(以每次煎出总量的百分比计) 见下表2。
3.2 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数据分析
(以每次煎出物中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占总有效部位或成分的百分比) 见下表3。
4 讨论[1,2,3,4]
4.1中药饮片是根据中医配方需要对中药材进行加工、炮制便于临床配方需要的各种不同形状的饮片, 因为中药饮片的比表面积比较小, 在煎煮中, 常常要煎煮三次才能基本将有关物质煎出, 特别是一些不能耐受长时间煎煮的药材在长时煎煮过程中容易自身物质之间或者和相配伍的药材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不利于防病、制病的大分子螯合物及一些未知化合物导致产生毒副作用。
4.2中药生药颗粒剂是建立在增加药材的比表面积进而增加其药物浸出效率的理论基础上立题研究的, 药材在煎煮中只有更大程度的与提取溶媒直接接触才能更好的有利于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被提取出来。
4.3根茎类药材饮片只要经过适当的粉碎 (粉碎目数小于8 0目为宜) , 其有效煎出物及有效部位 (成分) 明显容易被煎出, 一般药材只要经过两次 (每次15分钟) 即可以煎出绝大多数有效部位 (成分) , 粉碎目数太大, 在实际煎煮中容易糊化, 导致有效部位 (成分) 被抱裹在糊化团中难被煎出。
4.4我们建议在医院中医处方配方煎煮中或药厂生产成药可以考虑对一些因中药饮片比表面积过小影响煎出物的可以考虑预先进行适当的粗粉碎后再进行煎煮,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煎煮所需的能耗 (减少煎煮时间、次数、溶媒用量等) , 提高中药材的煎出物及有效成分的得率, 更有效为临床、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1]丁青龙, 狄永良.黄芪生药袋包颗粒和免煎颗粒及其饮片汤剂的对比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9 (20) :1980-1982.
[2]丁青龙, 戴洪峰, 瞿发林.“四妙勇安”生药袋包颗粒和免煎饮片及其汤剂的对比较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 2001, 10 (增刊) :31-34.
[3]丁青龙, 苏林通.中药复方玉屏风散生药袋包颗粒与饮片及免煎饮片汤剂的药效学研究[J].中华临床医药, 2001, 2 (12) :6-8.
[4]丁青龙, 谢吉元.小陷胸汤生药袋包颗粒与饮片及其免煎饮片汤剂的对比研究[J].中华医学教学与临床, 2001, 2 (8) :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