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松的课堂氛围

2024-09-18

宽松的课堂氛围(精选10篇)

宽松的课堂氛围 篇1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愿意学及投入程度的高低。学生是否愿意投入、自发投入、 主动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能否唤起他们学习的动力, 并维持他们的动力。回顾我们的课堂, 很容易发现这样的现象:随着年级的升高,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 趴着听课的人多了, 举手的人少了, 走神的人多了。抛弃课堂的学生多了, 被课堂边缘化的学生也多了。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学习热情渐渐消退? 原因固然很多, 但学生的学习活力日渐削弱无疑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为此, 笔者认为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可以尝试焕发学生学习活力。

一、营造宽松氛围, 唤醒学习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教师是主导”这一理念我们早已了然于胸,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却有意无意地淡化了。我们往往自以为是地开展教学, 最后却无奈地发现学生纷纷掉队。倘若我们能坚守这一理念, 竭尽所能地发挥“导”的功能, 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课堂不再显得沉闷, 则学生的学习意识容易被唤醒, 那么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效率也将进一步提高。这样的课堂, 老师由于专注于“导”自然会更轻松, 学生由于学习意识被唤醒, 学习则变得更容易。

如上“化合价和化学式”复习课时, 我列举了需要记忆的常用化合价:K、Na、Ag、H+1价;Ca、Mg、Cu、Ba、Zn+2价;Al+3价; Fe+2+3价;Cl-1价;O-2价。 (为了减轻中下等学生的负担, 不再举例) 把黑板分成了七块, 第一次抽七位成绩中等的学生上黑板快速听写这些元素组成化合物的10个化学式, 请下面的同学批改, 因为可以不站起来, 但要求大声回答。可以坐着回答问题, 学生似乎没有那么紧张。再进行第二组抽写, 很多同学争先恐后地要求帮忙批改, 看得出同学们都不过瘾。此时我补充原子团的化合价:OH - 、NO - -3-1价;SO 2- 3、CO 2- 3-2价;NH + 4+1价。再让同学们到黑板上书写酸碱盐的化学式。此时已经有同学要求上来书写, 如此再抽两组同学, 刚才被指出错误的同学的情绪很高, 也想指出别人的错误。看得出同学们都掌握得不错, 我又给出不常用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如求KClO3、KMnO4、K2MnO4、H2SO4、NO-3、NH+4中Cl、Mn、S、N, 要求学生在黑 板上列式计算, 给下面的同学做示范。

在这堂课中, 被抽到的同学近四十人, 课堂气氛很活跃, 在后来做变式题时, 成绩中下等的同学要求其他同学不准太快把答案说出来, 我想他们应该觉得自己已经能解题了。此时, 我顺应要求, 让他们用四个手指表示A、B、C、D选项, 如果正确, 我微笑点头, 如果不对, 我微笑摇头。下课的时候, 一位女同学跑上讲台, 很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我终于弄懂化合价了。”

当然在一堂课中, 要考虑让更多学生参与, 还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位女生写的10个化学式错了四个, 我发现错的都是不常考的, 就说:“没事, 要考的都对了。”还有一位成绩优异的同学, 在列式求H2SO4中S元素的化合价时, 把+1×2+ x+ (-2) ×4=0写成+1×2+x+-2×4=0, 大家都在笑他, 我说:“这是脑子转得太快的缘故, 手跟不上脑了。”

在课堂中老师可以营造轻松的氛围, 如说:“同志们, 准备好了吗? ”“科学王子, 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

二、开展随堂实验, 激发学习动力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课堂上的小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 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无论学生成绩如何, 在实验中都能活力四射, 或动手、或动脑、或观察或记录, 对现象的描述、原理的分析学生往往表现得积极踊跃。为此, 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开展实验, 并在实验中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在安全宽松的氛围中边动手边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如上“显微镜使用”这一课时, 我演示了一次后, 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做实验, 在往下调镜筒时, 眼睛要侧看, 可是这位同学眼睛看着目镜, 急切地找着像 (我故作平静地等待不一般的结果) , 突然“咔嚓”一声打破了课堂的安静, 做实验的同学吓得脸都红了。此时我开玩笑地说:“没事, 老师会赔。”之后我什么都没说, 只是用红粉笔在黑板上写“镜筒下降时, 眼睛要侧看, 此时不是找像”。经历了这节课之后, 我认为同学们的深切体会一定比一片玻片更有价值。我不会告诉学生:这个很贵, 要小心。我只告诉他们:这个很脆, 注意保护它。

又如上《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一课时, 如果只学物质在溶解时的两种状态: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学生会感觉到太容易、太简单, 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也是比较困难的。我在钻研本节教材后发现有一个《食盐的配制》的实验, 就把这个学生动手操作与该课时的内容整合在一起, 结果整堂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体现, 既突出了学习的重点, 又由于“实验”的融入, 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 学习变得轻松快乐。

三、教学适度留白, 焕发学习活力

就课堂教学而言, 预设是必要的, 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但从本质来讲, 教学预设应当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为前提, 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然而过于强调预设, 预设内容过多过死, 结果容易导致教学的封闭和僵化。课堂教学中, 适度的“留白”给“生成”的空间, 会让课堂更有活力。

如我在一节复习课上只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题目, 为这个题目找到了一个特殊的“实物情境载体”。题目是这样的:课堂上我手里只拿着“一个橘子”, 看着学生惊讶的表情, 我说:“今天的复习课上我们共同探讨的主题就是老师手中的这个‘橘子’, 请你以‘橘子让我想到了我们学到的科学知识’为题, 回想本册的科学知识, 完成我们今天的复习课。面对‘橘子’把你们所想到的科学知识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即可。”

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有的说:我知道它是一个果实;有的说:它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有的说:从微观角度分析, 它是由多种组织按一定循序组合的, 如它有保护组织 (果皮) 、机械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疏导组织;有的说:我从微观角度认识它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以及它具备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的说:我还闻到它的香味, 让我想到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做运动的知识;有的说:把橘子汁溶于水中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有的说:汁水让我想到它来自细胞结构中的液泡, 它能长成这样必须经过细胞的分裂、分化、生长;有的说:颜色和气味是描述它的物理性质;有的说:它放久了会腐烂, 而腐烂肯定经历了化学变化过程, 还有它的皮燃烧也是化学变化;有的说:它的汁液如果用酸碱指示剂呈酸性, pH值小于7;有的说:它的汁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有的说:它被吃到肚子里可抑制细菌的繁殖;有的说:把它带到月球上它的质量不变;有的说:把它从冰箱里拿到外面会出汗, 经历了液化现象;有的说:用塑料袋保存, 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达到保鲜效果, 等等。下课铃声响了, 学生仍然沉浸在愉悦的自由言论中, 都感到今天的复习课时间似乎比平常短得多。整节课上学生你一言我一言, 把知识不断深化, 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又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虽然这节复习课不像以前那样对知识进行概括、网络 化, 但我不会因为这样而感到不满和失落。科学是融于生活的,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知识, 只要我们用心发掘。所以课堂教学不妨改变以前的题海战术, “换位思考”, 达到科学知识的动态生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总之, 倘若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焕发科学课堂的生命活力, 那么学生的学习必然是轻松的, 学习必将成为学生的一种自我需求, 教学质量自然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宏安.新课程教学设计 (科学) [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

[2]杜明荣.利用原始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7.1.

[3]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江苏教育出版社.

宽松的课堂氛围 篇2

理想的教育:给学生更宽松的成长氛围

文/刘云霞

摘 要:比较了理想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以使读者理解两种教育行为方式存在着体制上的本质差异。

关键词:理想教育;比较;素质;教育行为方式

应试教育与理想的素质教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行为方式。笔者在这里比较了理想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以使读者理解两种教育行为方式存在着体制上的本质差异。

一、注重发展学生个体独特性

理想的学校能够给予青少年身心发展上更大的空间与机遇。中小学生能够更多地去接触学校外面的更为广阔、更为精彩的世界,接触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与之息息相关的社会。课余活动也好,课外“大作业”(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的实践型作业)也好,甚至于看电视(录像)也好,这些都会对学生未来的成年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帮助。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我们有时会看到我们身边的一些学生整天坐在书桌前,机械地摄取着一些叫做知识的东西,盲目地咀嚼,困难地消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虽然已经早就不是我们的教师推崇的学习方式,但是无限的功课和有限的时间相加,却好像无法得出其他的结果。由此就能看出传统的教育总体上注重内敛、划一的特征与理想的教育注重发散、差异、个体独特性的`整体特征的差别所在。

二、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和科学前瞻的评价方式

理想的学校更注重学生的个性与自由,给学生一种发表自己看法的自由,老师对他们采取宽容大度的人本作风。

对于传统教育环境之下的学校中的学生来说,每当一个学期将要结束时,学生都会喜忧参半。喜当然是因为盼望已久的假期就在眼前;忧则是因为放假前还有一关要过――成绩单。一份不好的成绩单会使学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会使他整个假期黯然无光。然而在理想的学校,每个学生年终的成绩单都是一件私人的物品。同学之间通常是不会知道彼此的分数的。家长也不会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得到优或良可能要给予鼓励;而得到刚及格或不及格就需要一些激励。分数在大人心目中比能力要差得远,所以很少会有家长因为子女没有考到班内前十名而大发雷霆。当然,他也没有理由和权力这样做。理想的学校是不公布成绩榜的,对于那些学习极其出色的学生会有其他形式的奖励;对于后进生,学校则可能会给予一些特别的帮助。理想学校的教育主旨是“尽全力”,而当前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之下,大部分学校教育的主旨是“得高分”。

如何创建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 篇3

一、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营造轻松课堂气氛

笔者一直认为微笑是最具传染性的,是世界上任何人都不会拒绝的语言了。微笑让学生对教师没有惧怕感,课堂气氛温和。微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微笑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思想走神、思绪信马由缰时,充满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答问受挫时,满怀鼓励和依赖的微笑,能使学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当学生表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用教师亲切的教态、爱抚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气氛。

二、用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等客观教学环境的限制,可以将以往在教学中无法展现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大屏幕上学生可以看到滚滚的长江、巍巍的雪山、如血的残阳,可以听到轰轰的雷声、清脆的鸟鸣,它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得到较为真切的认识。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我提前寻找了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景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兴趣。

三、创设悬念,以丰富的想象激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们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教师用激发悬念创造意识,创设松弛环境和采用多种思维创造法,掌握创作技巧,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发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观潮》这篇课文第一和第二自然段时,给学生提出疑问,“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读描写江面的句子,体会了其宽阔,平静的特点。读描写人们的句子,体会了其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的心情。

四、民主的评价方式

学生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评价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一种教育学生积极向上的手段。评价的结果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和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从而使评价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

1、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接受评价

在检查“背诵课文”时,我会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可事先让他们把课文关键词、句准备好;同桌间先互查,或者先让组长检查,然后老师再在课堂上抽查。这样,学生就胸有成竹,良好的心理状态更能使他们发挥出水平。

2、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使其主宰自己

例如:在考核学生的“听、说”能力时,可把教师作为主考官,小组组长做评委;在进行“说话练习”时,可让学生间互相批改打分,教师只是在学生评价后,有目的进行评价,了解情况;在日常测验时,教师甚至可采用“免监考”方式。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充分地展现自己,发挥出应有水平。

3、评价标准要多样化、层次化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来评价自己或同伴的学习,体现出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层次化,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这种多样化、层次化的评价标准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民主氛围。他们会在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中矫正自我行为,从而最终达到会学的教学目标。

总之,努力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千方百计的去创建和谐宽松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让学生始终在和谐、宽松、快乐的氛围中去思考、去学习。

宽松的课堂氛围 篇4

一、充分利用候课时间

有经验的教师总会充分利用候课时间, 创造和学生接近的机会, 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采用的方式多种多样, 如和学生一起做游戏、聊聊天, 询问学生的课余爱好或谈一些轻松的话题, 让学生觉得教师非常可亲, 这样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会一下子减少很多, 从而为教师讲授新课做好情感铺垫。

二、教师具有亲和力, 有助于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对教师大都怀有敬畏的心情, 越是这样, 我们教师越要以微笑、和蔼的表情面对学生, 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 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因为微笑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 更是对学生的关爱, 学生看到教师微笑的表情, 心情就会放松, 接受起新知识来也比较容易。但现在仍有一部分教师始终以严肃的表情面对学生, 认为这样才能树立起教师的威严, 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体现在表情上, 更多是来自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和内在的学问。微笑着面对学生, 展示的是教师自己的修养, 是教师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样做, 不但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十分有利。因此, 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收获知识的硕果, 就必须用积极、热情的情绪去影响学生, 感染学生。

三、利用讲故事来引发课堂气氛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 常常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缺乏活力,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气氛中, 情绪很容易被压制, 思维也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两张皮,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 重新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此外, 小学生性格活泼, 生性好动, 爱听故事, 喜欢从故事中学到知识, 懂得道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 尽量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课堂气氛。例如我常常会把“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寓言故事穿插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自己体会其中的含义, 并通过故事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自己思考, 效果十分理想。

四、合理设疑, 调动课堂气氛

合理设疑不但会激发学生思考, 还会大大调动课堂气氛。因为教师的设疑会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而学生一旦产生了这种欲望, 就会主动地去思考, 这时教师再安排各学习小组展开合作、探究, 通过讨论学习, 竞相发言, 便能有效调动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思维。例如, 在讲《火烧赤壁》一文时, 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几个问题:故事里主要写了战役双方的哪些人?这次战役结果怎样?周瑜用什么方法取胜了曹操?学生兴趣浓厚, 有的在书上仔细地查看、总结, 有的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解, 有的说自己看过这本故事书, 有的说自己看过这部电影……看着学生认真仔细的劲头儿, 听着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解, 你便会发现这堂课是有意义的, 是成功的。

五、学生的动手操作也是调动课堂气氛的有效方法之一

不论是什么课, 教师都要鼓励学生在动脑的同时勤于动手, 因为动手操作不但能积极地引发学生思考, 还能促进学生智力的进步与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就表达出了动手操作对智力开发的重要性。的确, 学生的思维支配着动作的表现, 学生的动作又是智力发展的源泉,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既可以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的参与, 又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帮助学生把书本上的东西形象化。比如, 在教一年级学生学汉语拼音a、o、e、b、p、m、f时, 我便让学生利用剪贴画的形式, 把这些字母的造型剪出来或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动手环节, 不仅使学生分清了b、p等拼音字母的写法, 更让学生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语文课也成了饶有趣味的活动课。

六、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内容。多媒体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 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需求,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真正让语文课堂“活”了起来。例如, 在识字教学中, 我利用多媒体让声调以不同的形式“飞入”, 这样不但纠正了学生对声调的错误判断, 还加深了学生对正确声调的深刻印象。又如, 在进行《草船借箭》的讲解时, 我选用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做背景音乐, 并播放“草船借箭”的部分视频, 学生根据视频, 了解了当时的背景是大雾弥漫, 从而知道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和神机妙算, 也读出了周瑜的嫉妒, 明白了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可见,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 不仅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更能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爱上语文课。

总而言之,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要想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 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对象, 采用合适的教学途径, 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入手, 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想象, 通过使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只有这样, 才能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5) .

创设一种宽松的成长氛围 篇5

一、创造宽松有序的成长环境。避免饱和效应

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将盐不断加入水中,最后盐不能再溶解,这就叫做“饱和”。在人的心理上也存在这种现象,由于不断地重复同一要求,致使人的心理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并由此影响到人的工作或学习效果,我们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饱和效应。这一效应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有个美国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游,他见那里的编织草帽很漂亮,于是问道:“买一顶多少钱?”对方回答:“10元。”“如果我买100顶同样的草帽呢?”“每项20元。”“为什么我批发反而更贵?”“做一顶帽子,我们感到很新鲜,做10顶我们要耐着性子,而要做100顶相同的草帽,我们将要怎样强忍着厌烦!”可见,饱和效应常会带来一定的负作用。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内在体验,力求克服过高的学习要求引发的问题,防止学生出现腻烦的心态。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以布置大量的作业来强化对学生的训练。老师布置100道数学题,学生开始做作业时,动作快,做得也正确,但做到后来,速度慢了,还常出差错。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饱和效应是一种“不安定因素”,对人有害无益,在学生遇到心理饱和的状态,出现厌烦情绪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活动活动身子,极目远眺片刻,或散散步,或与别人说说话,分散一下紧张的情绪,这样,可以减少饱和效应带来的精神压力。

再次,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提出的要求要适当,安排的作业要适量,要引导学生不断变换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以避免饱和效应的产生。

二、加强学生的合作教育。克服竞争优势效应

社會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与生俱来有一种竞争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每个人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对手比自己强。因此,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竞争,即使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就是在双方有共同的利益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效应”。

这一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利益冲突会导致人们优先选择竞争,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适度创设一种利益冲突的成长环境,使学生能逐步地培养起一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其次,要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之间的不良竞争。心理学家认为,在有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人们还是会选择竞争,主要是由于沟通的缺乏。如果双方曾经就利益分配问题进行商量,达成共识,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有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参与实验的学生两两结合,但是不能商量,各自在纸上写下来自己想得到的钱数。如果两个人的钱数之和刚好等于100或者小于100,那么,两个人就可以得到自己写在纸上的钱数;如果两个人的钱数之和大于100,那么,他们就要给心理学家60元。结果所有参加的学生的实验结果都是付钱,如果允许参加实验的两个人相互商量,肯定是另一种结果。可见缺乏必要的沟通是产生不良竞争心理及行为的重要因素。

再次,教师还要注重加强学生之间合作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相互帮助及合作过程中培养起健康的心态.在相互的帮助中共同进步。

三、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杜绝旁观者效应

在生活中,人们常说“人多力量大”。其实,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在需要负责任的环境中,现场或周围的人越多,越少有人去承担这种责任以及实施助人行为,这时候恰恰是因为人多造成了责任和力量的分散,于是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也有人戏称为“龙多不下雨”。处在需要帮助的环境中而人们鲜有助人行为或缺少助人的责任,原因在于许多人都有一种“也许其他旁观者会帮助受害者”的想法,此时大家都对别人抱有良好的期望,把责任推给了别人,而认为自己没有提供帮助的责任,结果导致谁也没有真正提供帮助。旁观者效应产生的根源就在于责任的分散。旁观者越多,每个人所感受到的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就越小,因而提供帮助的可能性也越小。因此,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首先应明确每个学生的责任,责任越明确、越具体越好。这样,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他们都能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责任以及知道自己应该为这种行为负责。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尽力地处理好他们所要负责的事情。

其次,要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这种观念,“除了自己没有人会去帮助受害者”。这样,他们会感觉到自己对受害者负有不可推卸的救护之责,进而能在实际上提供援助,然后通过长期的影响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善于助人的人,杜绝旁观者效应的存在对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

四、创设集体向上的压力氛围,发挥群体效应

早在1897年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就发现,40名儿童在一起做事时比单独个别去做事时速度快,效果要好。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群体效应,心理学上还把它叫做社会助长作用。这是在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群体效应大量存在,它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或学生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提高教师或学生参与活动的效率。其原因在于在一个团体中,由于所有成员之间为了维护自尊需要,驱使其参与集体活动者相互支持,提出创见,采取最有效的行为方式。因此,发挥好群体效应,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首先,教师应创造一个积极的向上的群体,多给学生提供一起参与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其次,要创设一个团结的班集体。生活在一个松散或互不相干的集体中,成员间没有共同的需求和相互协作的意识,是不可能起到相互促进作用的。要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荣誉是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重要力量,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树立良好的班风,可以使学生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再次,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竞争。在一个竞争相当激烈的环境中,特别在对个人荣誉的过分追求的环境中,很容易导致学生不择手段,甚至相互拆台,失去了一个群体氛围中应有的相互支持的精神风貌,也就失去了群体的促进作用。

五、克服消极环境的影响,善用链状效应

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

影响。处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压力之下,人的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很容易与外界保持一致,以减少内在心理压力,减少社会环境的排斥。

针对青少年学生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的情况,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以良好的人格和真诚的关心引导学生进步。一些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不仅仅身教重于言教,而且青少年从成人榜样那里接受的不良影响往往不在成人面前而是在成人不在场时才表现出来。所以只有口头上的指导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教师相应模范行为的影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要关注青少年的交往情况,为青少年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来强化良好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的互相影响。从学生的交往及影响来看,这种影响不是单方面的,既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表现在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利用学生的链状效应,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优化学生周围的环境,如让娇生惯养的学生与独立性较强的学生做伴,胆小畏怯的学生和勇敢坚强的学生交友等等。

六、创造优良的互助氛围。实现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竹子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瘦弱,而当竹子成片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共生效应”。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便是共生效应的一个典型。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共生效应的作用,从而营造全体学生互助共生的成长氛围。

首先,要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互帮、互助、互学的进步“共生圈”。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编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进行合理搭配,用优秀生带动后进生,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其次,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要看到每个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更要看到一个互助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协作和全组的进步。所以,评价学生以全组的学生进步和表现作为标准,只有全组成员都达到了学习和行为发展的要求才算达到目标,只有全组成功才意味着个人成功。这样,小组每个成员都必须对自己和组内其他成员的发展负责,不仅自己要努力获得成功,而且还要关心帮助其他成员获得成功。

宽松的课堂氛围 篇6

一、护“乐”, 创建宽松的活动氛围

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孩子活动的动力, 教师在巧妙的“唤醒”中, 创设心理活动环境, 激发幼儿参与多种活动的兴趣, 让幼儿从“要我玩”变成“我要玩”, 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体验成功, 感受快乐。

1.唤醒孩子童趣。幼儿喜欢游戏, 游戏几乎和他们的其他活动紧密相连。因此, 可把手工制作置于游戏之中, 唤醒他们的童趣, 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寓教于乐。如在开展“美丽的春天”的活动中, 我们带领幼儿走出教室, 亲近大自然, 让孩子们感知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充分挖掘自然材料的有用价值, 有效地唤醒其童真、童趣, 激发幼儿创作表现的欲望。

2.唤醒生活体验。我们会选择日常生活中幼儿接触的事物来作为开展特色手工活动的主线索。如我们地处蚕丝之家, 利用蚕茧开展了一系列的手工活动。或是将茧子上色装饰编成挂饰, 或是剪开做成有蝴蝶、鲜花的装饰画, 或是将蚕茧拼插装饰, 制作成各种小动物。由于教育内容来源于生活, 幼儿在生活中发现、体验, 因而更喜欢这样的制作活动, 不仅发展了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交往能力, 还激发了对家乡地方特色的热爱, 教育则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3.唤醒孩子情感。“感人心者, 莫先于情。”教学缺少“情”, 便失去了它应有的绚烂本色。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教师应鼓励孩子积极地投入情境当中, 去感受、体验制作活动的乐趣。

二、引“乐”, 营建多彩的活动环境

1.从大环境入手。走进我园, 浓郁的特色手工氛围就会扑面而来。楼梯的转弯口、大厅的角落旁、户外场地的背角处、过道的衔接处、场地中、连廊边, 都用心地融入了快乐制作活动的元素。当孩子们融入其中, 他们会互相学习欣赏佳作的造型、色彩、构成等特点。通过欣赏, 开阔视野, 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快乐制作的熏陶, 加强了自身的感受力, 发挥了自我的表现力, 孩子们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驰骋, 更好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2.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创设。幼儿的手工制作意图大多是在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幼儿只有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了解了各种材料的特性之后, 才能对手工制作产生兴趣, 愿意去操作。我们利用多元刺激的方法帮助儿童积累多种表象, 让幼儿以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如我班开展的“美丽的贝壳”的手工教学活动。在活动之前, 我和孩子们一起就“我家乡的贝壳有哪些”进行了家长调查问卷和收集工作, 并通过轻松的谈话来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许多幼儿想出了很多点子:有的想做贝壳项链, 有的想做风铃, 有的想做贝壳装饰画。我借此只是“不解”地问道:对啊, 你们的想法都不错,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很好看?怎么样才能做出你们自己想做的作品来呢?幼儿纷纷用各种方法做出不同的“工艺品”, 有用贝壳在添画的, 有将贝壳扫上颜色后将贝壳组合成不同的装饰画的。随着孩子的探索和交流, 幼儿对于材料的提供也有自己的“意见”:“为什么不……为什么不……?”教师这时候就作为一种旁观者和支持者为幼儿提供他们所想添加的材料和工具, 来满足他们的制作。

3.一定空间的区角环境创设。创设一定空间的美工区,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 充分发挥想象, 构思出不同的制作方案。在美工区中, 我们专设了不同的材料区域, 有泥塑区、编织区、彩绘区、造型区等。在每个区角间隔的地方, 我们放置了用农家植物栽的盆景或吊着装饰过的生活化物品, 这样既化解了橱柜分割空间所造成的生硬感, 同时又为活动室带来了勃勃生机, 为孩子的区角空间创设了一个温馨的氛围。在各个材料区中的制作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如在造型区中, 我们利用民间农作物教幼儿进行制作, 或用麦杆、稻草编扎“稻草人”, 搓草绳;或用番薯藤制作“项链”、“手镯”;或用黄豆、蚕豆、土豆等农产品拼插成各种动物形象;或用贝壳制作风铃……近距离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和愿望。

三、增“乐”,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互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 可促进幼儿的思维和学习, 还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 增强平等意识, 促进相互了解, 发展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1.建构有效的师幼互动, 实现师幼共成长。在制作活动中, 教师应与幼儿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模式, 引导幼儿发现新材料、发现新事物、探索新方法, 吸引更多的幼儿参与制作活动, 发挥同伴间的互动作用, 鼓励幼儿完成创作。这一过程对于教师本身也是获益良多。

2.创造合作式手工活动, 收获快乐体验。手工制作活动也是幼幼互动的平台, 给幼儿提供了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在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中, 幼儿得到了积极的情绪体验, 促进彼此之间有效的互动。孩子们居然真的会相互协商、达成一致, 共同完成创作活动, 感受着合作创作的乐趣。

营造宽松氛围 促进主动发展 篇7

一、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是很抽象的,客观描述了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尽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取材料和事例,那些学生平常能见到的事物,他们才乐于去研究,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平常的经验数学化,那么他们就会认识到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当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在学习了“制作统计图”这一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一个题目: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压岁钱的问题设计成统计图,自己确定调查的问题和调查的人数。布置完作业,学生就热情高涨地开始行动,大家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都很希望自己小组能做得最好,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个个组别之间竞争很是厉害。在小团队里,他们分工很明确,有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分配给各个组员任务,在各个组员的认真负责、积极行动下,一个下午作业就完成了。

在学生的期待下,当天我就将学生所做的调查统计的成果给他们展示出来。看到自己的作品,他们兴奋不已,认真地分析了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优点。

这次的作业,他们大多数都统计了压岁钱的收入情况以及使用情况,有的小组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反映男生和女生,比较男生和女生的收入以及使用;有的小组把班里几个典型作为调查对象,几个高收入和低收入的家庭,比较他们的压岁钱的来源和使用去向,而且还绘制出三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数量,这样更能直观反映……学生调查的内容各具特色,作业很有创新的意识。

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充分给予他们想象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也能在应用中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发展,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是一个有机整体,从中领悟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学习中。

二、自主选择,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作业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能够让课上的知识延续到课下,让学生和教师能够沟通无限。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经验都不一样,内容统一是不适合所有学生的。因此应该多多关注个体的差异,分层次教学,布置灵活的作业内容和要求,由学生自主选择,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布置作业,因为学生答题的时间很短,要想通过作业来发散学生的思维,需要占据学生很长时间,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会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所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主要布置基础的题目,这样更能让学生根据平时作业的速度来进行选择,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够很迅速地做完作业,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够在别人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作业。这样的话,作业对于每个学生而言不会成为负担,他们会更乐意去做。

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要分出必做题和选做题,基础题列为必须要做的,而且对有些发展提高性的题目,可以当作选择题目,这些选做题,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去做,要大胆有信心,当然也要量力,不能因为做不出来就懊悔不已,对于那些有兴趣也有能力的学生就要求他们全部做完。

在评价学生作业的时候,教师应该及时地给予他们鼓励的言语,让平时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也能有得到表扬的机会,给那些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提高标准要求,让他们把自己的目标定得更高,激励促进他们追求更大的成功。

经过测试,这样让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后,学生提高了做作业的兴趣,能够主动完成全部作业的学生占到大多数,剩下的学生也能够或多或少地完成一些选做题目。自选题目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他们不甘落后,看到别人全部做对了题目,也暗暗给自己施加压力,下次争取也能够全做完自选题,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宽松的课堂氛围 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氛围,多媒体,各种课型

课堂教学是师生观点和思想的交流, 从而师生对所学的知识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共同去体验成长的快乐。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一、改变座位的排列方式, 发扬教学民主

传统的座位排列形式不利于学生与教师, 特别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因此, 在教学中我有时适时地改变座位的排列方式, 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方便, 有时学生座位组成马蹄形的排列, 有时前后座组成“蜂窝组”, 有时全班围座等。在课堂教学中, 我发扬民主,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鼓励学生、教师之间的探讨辩论, 我做到“七个允许”, 错了可以重答、答的不完整可以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允许不举手坐着回答问题。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 我常常是面带微笑, 以和悦的态度注意倾听。例如, 在讲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节时, 讲到我国的环境问题时我问:“描写长江和黄河的诗句有哪些?”有的同学说:“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还有的同学说:“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我又问:“这两首诗说明了什么?”有的同学说:“说明在古代, 长江和黄河的自然环境很美。”“那么, 现在的长江和黄河呢?”这样, 在民主、平等、融洽的氛围中, 师生共同追求真理, 去除迷雾。

二、伴随音乐, 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优美动人的教学情境

音乐, 能渲染气氛, 感染学生, 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适时创设教学情境,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我在讲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节, 讲到中华文化的内容时, 便利用多媒体, 播放悠远的古典音乐。伴随着音乐, 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孔子、孟子、陆游等一些古代教育家、思想家、诗人的画像, 同时配有孔子“三军可夺帅, 匹夫不可夺志”的语句, 又向学生介绍联合国设立“孔子教育奖”的情形:在联合国的大厅里赫然写着“己所不欲, 勿施与人”的格言, 这一格言在1993年被全球一批学者公推为世界伦理的底线和黄金规则。画面中又出现了孟子、陆游的名句欣赏, 使同学们的思绪穿越几千年的时空, 仿佛被带到画面的时代中去, 让学生感受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从而使学生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 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实践证明,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伴随音乐, 创设一种优美动人的教学情境, 寓教于乐, 润物无声, 使学生能在审美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三、精心设计各种课型, 寻求学生智能发展的最佳点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由于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异、成长环境的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崭新、独特、与众不同、多姿多彩的个体。面对学生个性和智能发展的不均衡性, 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场景, 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发挥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例如, 我在讲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一节时, 学生表演了小品《超生游击队》,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从教学中获得了快乐, 也懂得了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我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 设计了专题讨论、小品表演、网上浏览、焦点访谈、辩论等课型, 在形式多样的课堂上, 学生都能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 个性的张扬、成功的喜悦为他们提供了建立自信和多元发展的机会, 也让他们找到了快乐学习的切入点。

宽松的课堂氛围 篇9

一、语文教师的思想必须活起来

语文是活的, 语文教师的思想必须活起来。课堂环节要流畅, 一堂课是一条河, 是流淌自然的河。既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而很多人由于某种限制或自己思维的涣散分块, 思维跳跃了, 河水出现断流了, 那么课的艺术性和整体性就不存在了。

语文是感性的, 不能用理性来代替。为了高分, 为了短期效应, 很多人往往把理性分析代替内心感悟, 我觉得这是失败的语文课。答案是多元的, 允许畅所欲言, 而有的教师会把自己的答案想方设法地逼学生从嘴里挤出来, 只要和自己的想法不同, 马上给予否定。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 是活水, 因为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悟, 是融入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的答案, 即使是错的, 是不合情理的, 我们也要给予肯定, 因为我们不能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他们, 顺势诱导也许收获颇深。还有的教师会给学生强加一个答案模式, 不可否认这对考试很有利, 学生会走捷径, 可是这是语文, 完全脱离了语文的内涵, 如果我们都用公式, 那是不是就可以上成数学课, 上成物理化学课?

语文没有固定答案, 只要合情合理都是正确的, 所以语文课堂没有固定结构, 一个善于思考和敢于创新的教师每一堂课都该有自己独到的思维和课堂构造。一个善于思考和敢于创新的教师必定会培养出善于思考和敢于创新的学生。教参可以扔掉, 固有的教案可以扔掉, 陈旧的思想可以扔掉, 用一个崭新的思想才能应对新的时代。当然不是真的全部不要, 也完全不是鄙视教参, 那是我们教学必备的工具, 我们要怀着崇敬的心态对待, 但是如果它是你的拐杖, 那就悲哀了。

二、给学生一个“如鱼得水”的境界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就要用手中这本例子, 教学生如何生活, 如何举一反三。例如:我们学习《走一步, 再走一步》时, 学生学会了面对困难, 如何解决这个例题的答案, 是把困难分解, 一小步一小步地解决。我们就可以出各种各样的难题考验他们, 让他们真正学以致用。如:家境贫困、学习吃力、父母离婚等, 面对这样的问题你能做出答案吗?哪怕是在生活中打扫卫生、摔伤膝盖、上学路上车子坏了这类小事都不忘记启发学生做出各种答案。再把《爸爸的花落了》、《丑小鸭》等做为本文的拓展性试题来对待, 我们还会愁学生在困难面前退缩, 不会生活, 不会语文吗?

三、给学生一个“启而不限”的空间

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 具有无限的潜能。然而语文教师受传统教法影响, 课堂教学存在重“文”轻“语”, 忽视学生语言交流需要的问题, 强化“一言堂”之威。教师喋喋不休, 使大量的无用信息乃至语文垃圾使学生昏昏欲睡, 既浪费时间, 泯灭兴趣, 又扼杀想象。再加上“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的师道尊严, 学生惟书、惟上、惟师的不良风气, 那语文课堂不成了专制制度的最好体现方式, 奴隶社会的最佳屠宰场了吗?因此请教师“口下留情”, 让学生无所顾忌地去说、去评。而对学生的见解教师不必做公式化的判断, 让他们课堂上见分晓, 生活中悟是非。

当然闭上教师的嘴, 并不是让教师变成哑巴, 让学生为所欲为。教师手中应该好像扯着很多无形的线, 牵动着每个学生的思维, 我们的任务是把学生引入正轨。问号是打开分析大门的钥匙, 是登堂入室的先导, 要启而发, 但既不能启得过分暴露, 又不能启得过分含混。

总之, 启发学生思维方法很多, 只要你有一颗宽容的心, 一张善笑的脸, 一双鼓励的眼睛, 来克服学生惯性的思路和固定的思维方式, 逐步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灵活的思路、大胆的假设等求异的良好品质, 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荀子说:“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只要语文教师是点燃思维火药的“火花”, 学生不仅能得到源源不断的活水, 还能创造美丽的世界!

摘要:心理学家认为, 积极的情绪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思维敏捷, 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 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 进而开发智力, 陶冶情操, 优化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允许辨证的思考, 允许历史的猜疑,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篇10

一、注重改变英语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内心热情?

1、多变的教学方法。1)随机应变,适当删补。在学生刚接触英语时,我们暂且不要急着让学生去学会什么单词、句子,可以把一些有趣的活动提前。如把“stand?? up ,sit?? down ”。这一环节提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学英语原来是如此地有趣。再比如说添补,在第一堂课的单词教学中就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动物、植物的单词,或者可以把下一单元中的单词提前教,如“duck, monkey, dog”等等。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A、当“小老师”、“模仿秀”。比如说“Talk about it”。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带表情说句子。如“I am hungry。”(可以作饥饿状);“I am thirty.”(可以作口渴状);还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领读句子。鼓励他们学着使用课堂用语。比如说“Stand up”、“very?good”,“Sit?down ,please”。??B、肢体语言,形象生动。?? 在教单词或句子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或用夸张的朗读语调,孩子们特别喜欢。“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strong”出示手臂,并鼓起肌肉,“thin”做一个瘦的动作。学完单词后,老师做出动作,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C、表演巩固,活跃课堂。实践中我常用的表演法,让学生利用每课的前五分钟表演巩固已学句子,具体做法是:学习小组表演对话,能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错也没关系。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有说错要批评压力Hi, Jim . Hello, Mike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Jim. How are you ? Fine,thank you.And you? I am fine ,too.

2、多样的教学手段。1)多出示实物,贴近学生生活。如我教一节复习课,为了避免机械枯燥的复习,事先我让学生带好实物apple, pear,banana......水果,还有学生现成的文具,上课了,我先出示幻灯,让学生逐一读出单词,然后再用show?? me___的句型,让学生举起所说的实物,最后进行听音乐传实物的游戏,音乐停时,实物再谁手中,谁就要说出实物名称。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大大提高了复习效果。2)动静结合,提高效率。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标准在哪里?是不是说学生们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地听老师讲课,认认真真地跟老师读,一遍接一遍,到最后读了什么也不知道,这就是我们的课堂标准吗?当然不是。英语课堂就应当活跃,但是我们应当要求学生们能够做到“能动能静”。“静”指得是如果老师要开始讲课了,就要求学生立即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听课。“动”指得是回答问题要大声,讨论要积极,该活动时就活动。这就是所谓的“动静结合”。???

二、注重学生听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素质?

1、日积月累化教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面对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小学生,可以把句子减缩成词,就是重点词教学。让学生了解 “词”,在用词扩展成句。例如:car—This is my car. Let’s—Let’s go. 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听说英语的训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雪球”不知不觉中越滚越大。??

2、动作、表演化教学。通过老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来演示说明教学内容,即以姿势说话。如教listen,我用手半握拳放在耳后,同时做倾听的动作,反复几次后,只要半握拳手放在耳后,学生就心领神会。

3、生活、英语化教学。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就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这就要求老师尽量用英语组织和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从学生刚接触英语开始,我就开始使用英语课堂用语。手先解决常用的一些句子: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Stand up . Sit donw,please.Listen to me. Read after me .以后每节课坚持使用,并逐步增加句数。日积月累,学生基本听得懂简单的课堂用语,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

4、语言环境化教学。创造课外英语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老师课外带头说,无论在校园中还是楼梯口碰到同学,我总会用最简单的语句打招呼:“Hi !boy ,How are you ?”一段时间后,学生课外见到我,就会争先恐后地用英语招呼我,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际懂得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目前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口语表达时出现的问题。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不敢说不愿说,只是一味充当听众。有些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而这种心理又往往导致严重的焦虑感,恶性循环,越学越不会,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2、口语能力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忽略了对小学生“说”的能力、信心、兴趣的培养,也教师忽略了对小学生“说”的环境的创造。

3、影响小学生口语能力培养的其它问题。1)对小学生口语的强化程度不高。重读写、轻听说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目前,还是一张考卷定成绩。2)班级学生人数较多,这给教师组织口语训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是一项艰巨、重要的任务,方法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听、读、讲来练说,表演节目练说,英语时段练说等途径。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必须给学生们营造宽松、愉悦的说英语氛围,激发学生说英语的兴趣,达到让学生乐学、乐说英语的目的。

上一篇:便携式设备下一篇:分子间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