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精选8篇)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 篇1
浅谈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
后柳小学 鲁小兰
[摘要]:语文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和调节课堂气氛的杠杆。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过:“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课堂提问,它是教师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技能,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提问要以学生原有基础知识为起点,提问要注重科学性、注重有效性、注重评价性,这样才能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提问 注重基础 科学性 有效性 评价性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而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合理的课堂提问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改进教学策略的有效手段。教师合理有效地组织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且提问指向性明确、清晰等等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现结合我的教学实际,就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问题设计的内容应该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学生是在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而获得新的知识,所以学生对与新知识有关的原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在问题设计时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将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上,从基础出发,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易过于简单或者过于笼统,要有效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减少学生的陌生感,促使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不要让学生觉得问题太深奥,无法把握,产生畏难情绪,望而却步,影响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教师备课时必须精心设计问题,不打无准备之仗。
二、课堂提问要注重科学性
一个科学问题的提出,体现出发问者运用已懂的知识,从某个特定或新颖的角度上思考对象,探索未知的世界。问题的设计特别注意科学性,切忌盲目。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在探究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问: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生活是那样悲惨,他的幻想是那样美好!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提出你们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再小组讨论。学生读课文,有的边读边批画,我也和大家一起读。大约三分钟以后,学生陆续举手。生:课文说小女孩和奶奶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的问题是这个地方是什么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师:好,还有别的问题吗?生:小女孩为什么死了,嘴角还带着微笑呢?生:我注意到结尾用了两个幸福,小女孩死的那么惨,为什么还用“幸福”?师:这些问题很有价值。那你们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呢?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师:找到答案了吗?谁先来说。生:我想“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可能是小女孩梦想的天堂吧。因为现实生活中穷人是不可能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的,只有传说中的天堂才有可能。师:是的,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实际上是说小女孩悲惨地死去了
生:我读懂了为什么小女孩死了嘴上还带着微笑这个问。因为,小女孩在临死的时候出现了那么美好的幻想,她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特别是见到了最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死了嘴角上还带着微笑。
师:读到这里,我们的心情是那么沉重。一个有着美好幻想的小女孩,一个想过美好生活的小女孩,却悲惨的死了!接着说,你们还读懂了什么?生:第二个幸福并不是真正的幸福,说她“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实际上就是说她死了。生:我对结尾的两个“幸福” 是这样想的:小女孩没有真正的幸福,但他在临死前看到了她最希望得到的东西,特别是能跟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在一起,她觉得幸福。
师:你们的理解都有道理。安徒生这位伟大的作家,有着博大的胸怀和善良仁慈的心,他是多么希望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穷人,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谁还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课文第八自然段写到:“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一疼爱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落下来了,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读到这个地方我心里十分难受,因为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不知道要到上帝儿去的就是她自己。生:这段话也让我很感动:“第二天清早,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里让我有一种十分凄凉的感觉。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人们快乐的迎接新年,可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再也看不到新年的太阳了。师:同学们,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是这样痛苦,幻想是这样美好,而结局是这样悲惨。这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们的心。有个叫刘倩倩的中国孩子读了这个童话,深受感动,写下了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问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小诗。以上的问题紧扣课文的主题,旨在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理解课文内容。问题不多,但是具有科学性,克服了“满堂问”的现象。
三、课堂提问要注重有效性
只有那些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从教学的角度说,问题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一个教学问题至少应具有三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学生尚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第二,它必须是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第三,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
语文教师要努力设计出“好问题”——问题本身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一个好问题具有较好的拓展性,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仅仅停留在“是”或“错”的机械性答案上,要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有所建树。设计教学问题时,教师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学设计的预设性,也要根据课堂发展需要产生新的问题。比如我在教学《匆匆》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划出你认为写的优美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顿时,教室里热闹了起来,紧接着我要求大家不要急着回答,先静静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这个问题。教室里安静了下来。生: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者用这些句子写了燕子会再来,杨柳会再青,桃花会再开,描写出了一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答:我读了这句话不仅感到很美,而且觉得作者写燕子去了会再来,杨柳枯了会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读后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觉得有好多事情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来。请同学们再读读书,看看还有哪些你认为写的优美的句子吗?生:我认为这句话也写得美:“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这句用了比喻的句式,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使无形的时间有了鲜明的形象,我们好像看到了时间的烟雾飘渺在眼前,可摸可触,而瞬间又被微风吃散了,被初阳蒸融了。读了这句,我感受到了时间瞬间消失,来去匆匆。我还体会到用比喻的方法写句子,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有动感。老师,我还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利利的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给时间人的灵性,工作的快速。读后时间之快,不可挽留的感觉非常深刻。“伶伶俐俐”“跨”和“飞这几个词语用得好。本来时间的流逝是看不见的,而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时间如天真的孩子,既可爱又顽皮。没等老师说什么,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通过交流探讨,同学们共同得出答案。这才是学生自己真正学习的一堂课。一个有效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实现真正的各种形式的课堂“对话”。这样的课堂才能“活”起来,学生才能“动”起来,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课堂的效率大大提高。
四、课堂提问要注重评价性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要注意有效的评价,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及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如果只管提问,不管效果如何,那么设计再好的问题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挖掘学生回答问题时思维的闪光点,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及时进行指正。
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文,我引导学生细读感悟环节,其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师:“为什么“我”对园子念念不忘呢?能谈谈你的感受吗?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相关语段。学生开始读书、画句子,并交流读自己找到的句子。生:我认为园子给了他自由。他在园子里,自由的玩耍;无拘无束。想摘黄瓜就摘黄瓜,想追蜻蜓就追蜻蜓,想采倭瓜就采倭瓜,想捉蚂蚱就捉蚂蚱,想睡觉就睡觉,多自由啊!另一生说:他是自由的,甚至瞎胡闹也不会受到责备。他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表面上是和他一起干活,其实呢,就是玩,是觉得好玩才跟祖父做的。并且她还捣乱,把菜种踢飞了,把野草当谷穗留着,把谷穗当野草拔掉,说是浇水,把水往天空扬,简直就是淘气包。可是爷爷一点也不批评她,反而笑着问她,耐心的给他讲什么是谷穗。他的祖父多么疼爱她啊!师:大家读得很认真,理解的很透彻,感受到了她的自由。加油!继续提问:除了自由,还有别的原因吗?生:园子给了他快乐。这里有她喜欢的色彩,“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艳漂亮”,有她喜欢的昆虫,有他喜欢的花和鸟,她可以追蜻蜓,捉蚂蚱,摘花,这是多么快乐的事啊!这里的一切在她眼里都是有生命的,榆树会呼叫,拍一下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花像睡醒了是的,鸟像在天上闲逛时的,像童话世界似的,这正是一个孩子喜欢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谁不快乐呢?师:你们真会感受!园子是她童年的乐园,给了他自由,给了她快乐。所以这个园子在他心中,才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温馨,那样的难以忘怀。你们和作者进行了对话,和文本进行了对话,看来大家走进了课文。师;谁来读读这篇课文?要读出自由,快乐,温馨的情感来,还要配上动作。我们班一个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立刻兴奋的站起来说:“老师、我会读。”全班同学都用怀疑的目光看着他,而我则是给予信任和鼓励:“老师相信你会做到的,那就认真的读吧。”
于是,这个学生像模像样的读了起来。读完后,我会心的一笑:“你的朗读和表演精彩极了。
课堂教学中,像这样学生的回答符合老师预设情况的存在,有时却也并不是老师所预设的结果,但不论生成如何,我们都应该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可变因素,不拘泥于预设的环节不放,灵活地把那些“动态生成性”资源即时纳入到教学活动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重知识的自然生成,教师要给予亲切的评价,尊重学生的意见,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技能,这样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改进教学策略的有效手段。教师合理有效地组织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且提问指向性明确、清晰等等都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 篇2
一、课前预习, 自由批注
预习是学习课文前的一个重要环节。每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前, 我都要求学生首先把课文多读几遍, 标明自然段, 并把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难理解的句子画下来, 通过查字典、找参考书, 给生字注上读音, 弄清词义, 指明出处, 为把文章读得正确读流利作好准备。其次, 任何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背景, 学生在预习时可根据课文内容, 运用资料、工具书或网络等对作者的生平或文章的相关资料进行查阅,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最后, 学生在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大意, 并将要点简明扼要地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为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例如, 在学习《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时, 一位学生做批注如下:读了课文, 我知道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文。文中的主人公是伯诺德夫人和她的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 以及三个德国军官。从查阅的资料上我了解到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国的一户普通家庭里, 课文描述的是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机智、勇敢的作斗争的过程。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课文是围绕“正义必胜”这个主题而安排的。《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 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从学生的预习批注中可以看出, 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大意, 而且关注课文的时代背景, 初步感悟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的预习批注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为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课中感悟, 主题批注
在语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重点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且, 学生在细细品读课文的过程中, 总会遇到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抓住关键词句动笔写批注, 它可以是一句话, 也可以是一段评论, 通过点点滴滴的感悟, 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篇课文是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描述来体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和勇敢, 体现他们热爱自己祖国的精神。该生的批注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情等, 通过抓住文中有价值的字词句及片断进行自悟, 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抓手”, 不仅让学生对文章有了比较深入的体会, 而且, 通过读读、品品、写写, 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同时, 也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倾心交谈”。
三、课后总结, 升华批注
学生学完课文之后, 其思想、认识、情感比初读时必然会有新的提高和深化, 此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批注, 它可以是对原有批注进行补充、修正、升华, 进一步的检验阅读效果, 提高阅读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成语、名言、诗句, 或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小练笔, 通过将课堂向课外延伸, 让学生在迁移表达的过程中所有巩固和提高。
例如, 在学习完《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后, 我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拓展批注:学了课文, 我们看到了文中主人公用自己的机智和勇敢将一场生死危机化险为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危机”, 面对生活中或学习中的难题, 你们会怎么办呢?如何化解呢?写一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在写下自己对生活或是学习中的挫折的看法时, 进一步升华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也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发展。一位学生做批注如下:读了这篇文章, 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今天, 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安宁的时代。但是, 我们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别的问题, 有时候连小小的困难或误会都会手忙脚乱。有一次, 我在做作业的时候遇到了很嚣张的“拦路虎”, 几次思考都没能把它打倒。于是我很生气的把作业本往地上用力一扔。现在我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 明白发脾气是于事无补的。我应该向课文中的伯诺德夫人一家学习, 遇到困难保持冷静和理智, 才能转动自己的头脑解决难题。
在经历了“学生、教师、文本”间的深沉对话后, 学生的感悟更深刻了, 课后的批注也就成了学生敞开心扉后的真情流露。所以这再一次的与文本间的倾情对话, 也是学生在思维、情感、体验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的基础上, 思维得到碰撞后的智慧释放, 因此, 在课后批注中提出的观点与问题也是理性的、有见地的。
总而言之, 批注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阅读时的理解和感悟, 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 良好的批注习惯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因此, 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训练, 让新课标倡导的“个性化阅读”得到真正的落实, 定能让学生受益终身。
摘要:批注作为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 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现了教学的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的功能。笔者结合自己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的探索和实践, 就语文批注阅读的教学方法略谈浅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批注阅读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 篇3
【摘 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思考,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教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课堂有效提问”就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从立足语文课堂教学出发,促使学生更进一步的发展,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提问的意义从低年级的学生方面看,能促进其思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以此来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等;从教师方面看,能促进低年级学生的有效互动,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我围绕“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积极探索,提出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与设计:
一、以奇激趣,适时提问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重,对鲜艳、有意思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这驱使他们喜欢找奇异、有刺激的食物,引起探索兴趣,激发创造的热情,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新颖而别致,对学生熟悉的内容,要注意角度的变换,使之有新鲜感,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积极地思考,并踊跃发言。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到了这样一堂课《天上一群小白羊》,课文内容是这样的:天上一群小白羊,有的蹲有的躺,小白羊啊下来吧!别在天上着了凉。天上河水清,地上草儿肥,地上才是你的家。这是一首简单的儿歌,孩子们读了便已知晓那是千变万化的云朵,这样的儿歌似乎已经翻不出什么新意了。可这位老师却能翻陈出新,很好地演绎了这首儿歌的内涵美。“绿油油的大草原上,奔跑着一群小白羊,真美呀!他们跑着、笑着、闹着,不知什么时候,它们飞到天上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呀?”带着好奇,孩子们很快地进入了文本的学习,接下来是他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最后老师又抛出一个问题:“你能劝小白羊回家吗?”孩子们以他们精彩的发言,赢得了听课老师的阵阵赞叹声。学生进入了角色,人文已结合一体,而且变换了说话的角度,使得学生不仅反馈了课文内容,也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她这样的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信息激情,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
二、难度适中,因人施问
所提的问题应是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由于学生的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在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还应考虑两头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尽量让他们也能够“够得着”,可以让学困生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成绩好的,可以让他回答叫复杂的问题。尽量做到让胃口小的吃饱,胃口大的吃好。这样,增强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变被动为主动,实现自主学习,这样,有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的学生,就能主动持久地参与课堂,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的知识,思想就发生融合与碰撞,当然不愁产生新问题。
三、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要深入、科学地挖掘教材内容、结合低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准确地把握教学重难点,还要随时反馈学生的心理需求,善于捕捉时机,这样才能设计出科学的、有价值的问题,促使学生构建当前教学应该解决的问题,又蕴含着能让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问题,营造出一种“余音绕梁”的境界,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之中。创设问题情境,既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前奏,同时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主题曲。
曾经外出有幸听到这样一堂课《充气雨衣》,他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出示图片)“同学们,下雨了,许多人要穿着雨衣外出,比如:爸爸妈妈穿雨衣去上班,我穿雨衣去上学。那谁来说说为什么要穿雨衣呢?穿雨衣有什么好处?(不被雨淋湿;轻便;没有手撑伞的那么累,手还可以干其他的事……)”那穿雨衣有没有让人头疼的地方呢?(雨还是会打湿人们的裤腿;予以穿在身上硬邦邦的不服帖)看来他还是需要我们去不断的改进,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这样就进入了文本的学习,认识了充气雨衣后,老师提问:“你会设计出怎样的新型雨衣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表达了他们的想法,虽然有些想法还是稚嫩的,但孩子们在教学互动中,已深切感受到事物的延展性,拓宽了知识领域,也发挥了他们的想象空间。
四、引导、点拨学生质疑
苏霍姆里姆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纵向感到自己时发现者、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快乐。”所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手和脑去探究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时提高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善于质疑,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敢疑的基础上掌握质疑的方法,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首先,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讲究自己的语言措辞,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适应他们的思维习惯,表现出一种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在这样平等的关系中进行思维交流,也只有在这样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个性,开放自己的思维,进而敢于质疑。其次,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有目的地通过鼓励性的评价语言,让学生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智慧火花,激发学生质疑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并爱质疑。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题、文章的和重点、文章的空白处、衔接处质疑,引导并点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求不同的答案,这样才能发展学生思维,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课堂焕发出耀眼的光彩,成为学生真正的学习乐园,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前听过本校老师的一堂公开课《乌鸦喝水》,文中有这样一句:“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和句子“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了办法。”进行比较朗读,并适时引导,启发学生产生疑问。在老师的点拨下,一位学生据其销售文:“为什么说乌鸦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其他小朋友的发言热情,他们马上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乌鸦不是马上就喝到水的,他是想了一个又一个办法,才想到这个办法的。老师马上推波助澜:是呀,多么不容易呀!小朋友,假如你就是那只四处找水喝的乌鸦,看着旁边的小石子,你会想到哪些办法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事,促使学生对文本的主题有了个性化的理解。
总之,有效性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只有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根本上形成正确的观念,才能在教学实际中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性与灵活性,进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在高效课堂的今天,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更要学会勤思考、勤探索,只有善于提问,精于提问,才能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让课堂风生水起,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与教师的心灵才能产生真正的碰撞,以期收到情感上的共鸣和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芳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11期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4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作者/ 姚 芳
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营造一种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人文化的课堂氛围。
一、细读文本内涵,奠定有效提问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但为什么偏偏选那一篇篇课文作为例子?我们如何用好这些例子?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哪些地方可以设计怎样的语言训练?这些问题都要通过研读教材、细读文本来解决。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第10册中的一篇课文,第2节作者用翔实的数字突出了秦陵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我精心设计,分3个层次,抓住语言的关键处进行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这段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初读文本,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秦陵兵马俑规模宏大;“这段话有什么特点,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秦陵兵马俑的宏大”,引导学生再读文本,品味作者列数字的作用,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把这些数字进行分类,让学生感悟到作者是从俑坑的面积广和兵马俑的数量多两个方面来展现其规模宏大的,也了解到作者把俑坑和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如五十多个篮球场),更形象地写出了俑坑的面积广;最后,引导学生体会“达”“足”“多”“近”的作用,进一步感悟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到和准确。
二、学会倾听分享,创设积极氛围
智慧的课堂必须基于一种思考、对话与民主的课堂文化之上,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课堂师生的互动。在这样的课堂中,倾听和分享应该成为其主旋律。
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我注意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去说,为学,£搭好说的“台阶”,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说。本节课上,在学习见面这部分时,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我共铺设了4层“台阶”:(l)找出描写洪教头的词句,体会其人物特点;(2)找出描写林冲的词句,体会其人物特点;(3)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林冲人物形象;(4)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完全自主地进行了学习,明确了交流的内容,说也就不难了。
三、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提问形成
课堂提问是否有效与提问技巧息息相关。在课堂里,老师要善于将问题转变为陈述性的语言,将提问转化为创设情境性的语言,这样学生就不是在单纯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而是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情境中去学习。
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我从“镇定”人手,引导学生自由读文,思考文中的伯诺德一家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适时地补充关于二战的资料,让学生对当时严峻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再引导他们想象自己遇到同样情况时的反应。通过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下面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伯诺德一家的“镇定”作好铺垫。然后,我紧紧抓住了“蜡烛”这条线索,请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伯诺德家的`每个成员是如何具体地应对紧急状况的,借助这样的问题情境,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仔细读文本。
四、把握提问时机,有效提问深入文本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创设问题的情境,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
1.捕捉时机,实时追问。一个好的追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承上启下,激发智慧火花。适当的追问要善于处理学生回答“卡壳”。学生答问“卡壳”时,可能是由于问题过大、过难或思维定式等原因。有时即便问题难易适度,学生的思路仍会出现“卡壳”。教师此时应顺着所提问题在思考方向和学习方法上加以指点,接通学生的思路,或者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提法进行疏通和引导。
2.深度探问,不断升华。所谓探问,就是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时,教师变换角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也就是一种问题分解的策略。()通过层层探问,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展开更深层次的对话,不断升华学生的理解。探问追求多样化,恰如其分,不断“推陈出新”,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新奇,乐于接受。
3.适时转问,丰富对话。转问一般是在追问无效时,或为了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而采用的。课堂上我们老师一般会用“谁还有补充”“谁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等将问题转向另一个学生,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课堂发展性的提问要求教师能合理巧妙地运用三问,不断引导学生在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推进学习。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巧妙的“留白”“候答”。这时学生的回答内容将会有显著的改善,不仅是“对或错,是或不是”等简单的回答,同时,回答的正确率会提高,回答的复杂性和认知水平也会提高。 五、善于运用评价,积极促进生成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通过评价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引领提升,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
1.激励式。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得到肯定性评价,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产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得到自我发展。如教学《埃及金字塔》时,在学生介绍得精彩的时候,我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听了你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那宏伟精巧的金字塔。”“真是个优秀的小导游,我想你的介绍一定能吸引每一个游客。”
2.提炼式。受年龄的制约,有时学生的回答要么是比较零散的,要么没有一定的深度。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梳理,并通过评价进行反馈,帮助学生对所提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在教学《烟台的海》时,在学习了全文以后,我引导学生去思考:读了课文,课题是“烟台的海”,为什么却还要写人呢?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对学生的理解进行了概括提升――“人离不开海,海孕育了人,海给人带来了丰收,带来了浪漫,带来了快乐。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正是这样的海孕育了这样的人,也正是这样的人赋予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气息。人与海,海与人,紧紧相依。”
3.修正式。当学生回答的语言有问题时,老师可以通过修正式评价语把学生的语言纳入更准确的轨道。如:“如果你能把×××说得更具体些那就更精彩了。”“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能把×××讲清楚,那就更有说服力了。”
富有智慧的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积极的提问去演绎精彩的课堂,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 篇5
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已不再是乱花渐入迷人眼。教育者们更近一步认识到教育的真正实质是为人的发展服务。课堂上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包括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而设计的各种有效提问。我们既要注意研究教师对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即提问的次数,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等等,还要留心来自于学生的发问,利用这些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理解力和善于发问的能力。
一,提问的次数要得当
教师的提问要抓住点,例如:趣味点、深入点、困惑点、空白点等处将问题设计得精而准,不能在一堂课上频频发问,以多取胜,更不能问过算数,问题要有准确性、针对性和思维性。如果将真问题和假问题一股脑的堆给学生,一堂课几乎被问题囊括,那么学生的大脑处于疲劳状态,就会产生倦怠感,思维反倒处于麻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二、提问的内容要精心设计
随着把培养思维、开发智力做为教育目标以来,课堂提问优化设计已经做为一门专门的教学艺术,受到教育专家和广大教师的重视,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已经成为每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技能。
1、围绕教学目的设计提问。
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整体目标手段之一的课堂提问应该能使学生激起情趣,理解内容,发展智力,受到教育。问题设计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如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想错了’中的‘你们’指的是谁?他们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说他们这样想是‘错了’?”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全面阅读,把课文中的内容连贯起来思索,从而理解方志敏的好品质,体会出文章的中心,达到教学目的。
(1)、提问的内容要有思维价值
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
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凡卡》一文时,围绕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它们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提问要明确具体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穷人》一文时,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教师接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此时,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2、提问要立足于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于精,关键是我们教师应抓住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写到的情节往往是作者情感愿望寄托的载体,应设计问题重点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关键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机组成,在教学中可在这样的地方涉及提问,使学生掌握内容,明确思想。如教学《长城》一课时我针对关键句“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设计提问”“什么是奇迹,为什么说长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奇迹?”学生通过读文、讨论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长城高大坚固不但是一个奇迹,在没有吊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就靠无数肩膀无数只手修建成了万里长城,它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个奇迹。如此读、思、议,学生不仅了解了万里长城,更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也就突破了。其实,难和易往往是相对而立的,也是因
人而异。只要能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其难也易了。
3、结语留疑
就是在结束授课时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这也是我们经常用的,最后的问题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见疑(发现问题)、质疑(提出问题)和布疑(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提出来了,学生急欲知道究竟,教师却不要着急,甚至有时还预示着多种答案,使学生暂时处于莫衷一是的境地,直到问题解决了,学生才放下这颗心,但教师又来一问„„就这样,在设疑和释疑的矛盾运动中讲完一堂课.有时临下课再提一个问题,以起到“且听下回分解”的作用。听这样的课,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总之,课堂上的问题设计一定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更为学生所喜爱。
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特权,还是孩子们探索知识的有效手段。我们在不断研究教师提问的策略之余,还要关注学生的质疑为课堂带来的生机。后者属于课堂生成,却是课堂的精彩组成,是教师有效提问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教师不仅要善于激疑,而且要积极提倡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向教师提问比老师提问学生更有意义,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作用更大。学生在学习中疑问的多少,正是他们思维能力强弱和探索程度高低的标志。这正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手段之一,也是实现师生角色互换的途径之一,1、立足于自我困惑。
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提出。它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学生提出:(1)课文主要写的并不是爬山虎,为何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2)让我十五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夏天变长了。是什么意思?(3)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是什么意思?(4)作者为何两次描写满墙的爬山虎?
2、钟情于千千情结。
情感总是与认知相互交织在一起,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或是喜悦,或是悲伤,或是痛恨„„教师应善于捕捉契机,引导学生抒怀。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心潮澎湃,有的说:“我十分激动!”有的说:“我悲痛万分!”有的说:“我惭愧极了!”有的说:“我无比痛恨!”我紧接着有引导:“你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又投入了积极的思考之中。
“构建有效的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艺术,提问策略,也离不开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即积极主动学习,独立而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探究中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敢于创新,敢于辩论,把辩论放到与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所以引导学生质疑,大胆提出问题,就会使学生的的思维迅速发展,为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如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由衷的欣赏,与学生一起诚意的探讨,就会像一味催化剂,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反应,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逐渐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篇6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小学语文教学要收到好的效果,尤其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需要关注所提问题的.选择、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情境、提问语言的准确,还需要关注提问者的礼节.做到了有效提问,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打下了良好基础.
作 者:徐腊春 作者单位:浠水县实验小学,湖北,浠水,4382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3)分类号:G62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提问 有效性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 篇7
首先,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 紧扣重点, 抓住难点, 一定要切合学生学习实际, 然后把目标分解到每个环节形成中心问题。教师有目的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中,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指明学生思考的方向, 继而产生直接的教学效果。
其次, 课堂提问难易要适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做到深浅恰当, 难易适中。问题太简单, 学生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 不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学生没有挑战性。问题过难, 学生望而却步, 没有思考的兴趣, 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应把大的、难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 以减少每次提问的难度, 减少提问之间的坡度, 把问题设计得让学生能“跳一下, 够得着”, 这样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 提问要自然易懂。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述, 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理解水平,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 如在教学《黄山奇松》第二自然段时我问学生这一段围绕哪一句描写了几种松?他们有什么特点?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才能使学生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向,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四, 问题要面向全体。每个学生都要积极思考, 使更多学生有机会被问到, 不能只盯住几个优等生。应该利用问题的系统性,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设计阶梯式问题。教师必须细细揣摩, 问到关键处, 问到有用之处, 问到学生心里去, 问出水平来,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 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加深印象,好的提问方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氛圍,使学生能够在活跃的气氛下较快地接受知识。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是教授学生灵活地运用词汇,进而形成连贯的句子,增强学生与人交往能力或练就良好写作能力的课程,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主要地位,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能够激发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更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领导者,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原本枯燥的语文课堂增添活跃的气氛,以调动学生学习和回答的积极性为目标,最终达到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1.问题难易程度把握不准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无法引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问题的难度不合适。课程提问均是针对教材涉及的内容进行提问,以增加学生印象为主要目的的提问,无法使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亦无法针对问题提出学生自身的观点。另外,每个班级的学生基础是不同的,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亦不同。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被提出后,学生并不具备解决此问题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学理念较落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重点一直都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教师往往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向正确答案靠拢,并未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长期以来,使得学生只能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思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形式单一,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部分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并未过多的关注问题的进展情况,片面地认为最终告知学生正确答案即可,完全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
三、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根据学生情况,合理设定问题
提问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应充分考虑班级的整体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全体学生均得到锻炼和参与的机会。首先,应分层次设定问题。问题的提出需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和较差的学生分别提问,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均可以参与。其次,问题不应过于浅显,更不应过于复杂。较简单的问题,学生不加思考便得出答案,不利于学生思维和动脑能力的训练;过于复杂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能力,答案的探究过程漫长,容易使学生丧失回答的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提问,问题略高于学生的能力,通过教师适时地引导和帮助,使学生通过思考最终得出正确答案,此类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全员参加,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更新教学理念
每个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同,其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必然不同。首先,教师应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运用,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师应正确认识到,教学不应只局限在“教”和“学”两个层面,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通过提问可以增强师生交流以及生生交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提问,并针对问题开展分组讨论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其次,教师应对学生回答的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许多小学教师往往局限于教材,对结果只简单地进行对与错的判断,要求学生牢记正确答案,摒弃错误答案,并未过多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提问的目的即是引起课堂讨论,使学生间的想法和思维不断碰撞,从而构建自身的思维模式。教师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表示重视,而且对结果展开分析,科学地对其正确方面和错误方面进行评论或鼓励,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更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积极性增加。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的重要措施便是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根据学生情况,科学合理地提出问题,并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通过思考的过程得出最终答案。在答案得出后,教师亦需要根据答案的准确程度进行分析,指出不足,对合理的答案进行完善,并运用激励性的话语对其点评,使得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同时,学生的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
参考文献:
[1]师满兵.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4,9(31):151.
[2]郝俊格.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5,3(23):137.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推荐阅读:
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07-18
小学语文阅读中高年级08-24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多层次阶梯形作文教学法10-21
中高年级小学生05-24
小学中高年级英语教学09-22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初探08-30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现状研究09-01
小学中高年级习作指导.教案doc09-23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研组计划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