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朗读教学策略(共12篇)
有效性朗读教学策略 篇1
2006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市西城区皇城根小学听了一节语文课——《新型玻璃》。听完后,温总理亲切地对学生们说:“你们不但要学到课本里的知识,更要学会表达。”表达能力来自于什么?当然来自于读。读,自然一要读课文;二要大量读课外书,二者相辅相成。语文倡导的有效教学无疑是读课文的艺术。而语文课上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为此,在教学设计上我总是坚持从“读”字入手,找准文本和学生认知水平的结合点,设计以人为本的朗读,基于学生发展的朗读。下面笔者从教学设计这一维度略谈在朗读方面的心得:
策略一:多一些发散,多一份“感悟”
在设计《飞向月球》这篇课文教学时,我对文本的解读不再囿于科学说明文,而是充分挖掘其中情感的因素,读出了鲜明的形象——语像感,读出了鲜活的语言——语意感,更读出了至诚的情感一语情感,读出了至真的感悟——语境感。就拿读“人类终于登上了千百年来心驰神往的月球。”这句话来说吧,学生很容易从语感的角度把握住关键词“终于”、“心驰神往”,读出逻辑上的重音,达到了一般的教学要求。但我总觉得即便从“终于”读懂了登月的不易,从“心驰神往”读懂人类对登月的向往和探索精神,也读不透文字背后所有的内涵,也只能算是低效的训练。这跟学生的心智水平决定的阅读能力有关。此时教师应适当点拔,从表达情感角度的朗读上提升阅读的深度。于是,我为学生们设计了激情洋溢的导读:
“是呀,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到苏轼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再到沿袭至今的中秋节,无一不显现着人们千百年来对月球的无限憧憬。”(生读)
“是呀,这一句是万般慨叹,慨叹人类千百年来的努力的艰辛。”(生读)
“是呀,这一叹是深情倾吐,倾吐人类终于登上月球的喜悦之情。”(生读)
“是呀,这一句是自豪的宣告,宣告今天人类征服太空的壮志豪情!”(生读)
弹奏出“心驰神往”之潜在“情”弦,读出人类对探月的无限憧憬,读出人类坚定不移的探月精神和无比艰辛的探月历程;读出人类终于登上月球的喜悦之情,更读出征服太空的壮志豪情,从而有效地催发了学生语感的滋生,把朗读引向了纵深。从阅读能力训练的深度上扎实地实现了训练的有效性,达到了训练的高效性。
策略二:多一些机智,多一份“灵动”
《学会查“无字词典”》(苏教版第五册)课文开头这样写到:“暑假到了,爸爸带聪聪去青岛旅游。聪聪背着包,蹦蹦跳跳地走在路上。”一开始,我没有任何朗读方法的指点,只是提问:“谁能把聪聪的心情读出来?”因为我以为这么提问其实已经点拔学生了,只要顺着思路,找出关键词品一品就行了。结果呢,两个学生只读出逻辑重音“暑假”“青岛”“蹦蹦跳跳”,就是悟不出聪聪开心的心情。我只得换个思维角度,提问“谁知道‘蹦蹦跳跳’是怎样的一种走路姿势?表演给大家看好吗?”三年级的孩子特爱表现,呼呼啦全举手了。这动作当然简单,哪个三年级的孩子不会?我此举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呀。表演完后,我又引导了:“你平时在什么时候会‘蹦蹦跳跳’呀?”孩子们兴趣极高,“被老师表扬了,我蹦蹦跳跳的。”“妈妈帮我买好吃的、好玩的,我蹦蹦跳跳的。”“考到一百分,我蹦蹦跳跳的。”水到渠成,可以收网了,我点拔:“大家发现了,当我们心情怎样时会忍不住蹦蹦跳跳的?”“高兴!”接下来,三个问题一气呵成,“噢,那你们想想聪聪这时心情怎样?”“他为什么这么开心?”“现在,你们能读好这两句话吗?”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我也窃窃自喜。感情朗读后,我又抓住这生成的契机,指导学法,让学生懂得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其实这也是本课查无字词典——生活中的学问的方法之一。这不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在实践中学语文”吗?
策略三:多一些留心,多一份“创意”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苏教版第十一册)一文中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英年早逝的波兰音乐家肖邦,在临终时再三叮嘱姐姐要把他的心脏送回祖国。这位曾受到世人无数赞美之词的爱国音乐家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典范。
在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看着书上的肖邦画像说说自己最想对肖邦说的话,再顺学而导,师(下转6页)(上接7页)激情导语:“或许这些都无法表达我们此时此刻复杂的心情。就让我们用诗来尽情讴歌我们心目中永远的英雄吧!”
然后多媒体出示课题旁放大的肖邦像,同时播放一段舒缓而深情的音乐,在音乐声中回忆课文填诗:
《我读懂了你》:第一眼看到你,便深深地被你吸引:是什么使你双眼如此深邃?我急切地走近你,啊!我终于读懂了你——那是悲伤的眼睛,________;那是愤恨的眼睛,____________;那是悲愤的眼睛,;那是忧虑的眼睛,_________;那是焦虑的眼睛,;那是坚定的眼睛,____________;那是牵挂的眼睛,_________;那更是深情的眼睛_______……啊!我终于读懂了你——一颗火热的心脏,这颗心脏永远与祖国在一起!在一起!
这一设计在升华了情感的同时不但理清了课文潜在的情感线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可谓一石三鸟。
总之,从教师角度讲,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了,教学便趋高效;从学生角度讲,能在更大程度上更快地促进学生发展便是高效教学,一言以概之,得力的朗读酿就师生的发展。持有这样想法的教师我想是充满自信和进取精神的,这也是实现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
有效性朗读教学策略 篇2
字数:3816 来源: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3年7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说明了读书,读书就是要读,而且要细读、多读、反复读。即有多感多品,多悟多议,就能积累丰富知识,发展语感,增强体验与感悟,就能增强学而不厌的乐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童话故事等。只要有了老师的重点朗读指导和学生的反复诵读,涵意就在其中,学生就能感悟其意,记忆文章的内容靠读,领会其含意要细读,品赏其情感要精读。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了,要加强在朗读实践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
《最大的“书”》一课,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9课的一篇朗读课文,也是一篇人物对语,情感真挚而负有意趣的文章。我在教学时就改变了以前那种:“让学生读读重点句、段,找找重点词语的教学模式。”而是把重点放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反复朗读,又择重于读好文中的人物对话,学生很自然地就感悟了课文题目《最大的“书”是》什么书了,当老师一问,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书?是不是我们现在手上的书呀?孩子们都争着回答说:“是岩石,那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呀!不是我们手上的书”。所以,课题中的“书”字给加上了引号,说明了它不是真正的书。同时也就使学生了解了引号的作用和使用的方法。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这本最大的“书”中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人物对话的情趣,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大自然神奇的兴趣。我没有作过多的指导,而是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分组,分角色,读好文中人物的对话,还要读出人物对话中的疑问和感叹句的语气,再讨论汇报“书”中所包含的内容。
当在小组汇报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A:我读懂了“书”里的内容旨的是波浪的足迹,还有闪光、透明的矿物,还能看到大海变成了陆地。学生B:“书”的作用很大,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哪里藏着铁矿。学生C:川川听叔叔的介绍长大以后要好好读懂这本“书”做一名地质研究员,去探究,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奥妙。
学生在节 课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情感一触即发,学生的语言自然是真诚地流露,通过这样的朗读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收获了朗读乐趣,也感悟了课文中人物对话的情趣,表现了文中川川小朋友的童趣和志向,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最大的“书”》指的是大自然那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知识,需要我们细细地观察,多多地去想,去探究,去发展其中的神奇奥秘,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如果在课堂上,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性的朗读,以读为本,做到有层次,有梯度的指导,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的情感不断地升华,在朗读的过程中充满着期望和探索,似乎前面有无限风光在招唤,激发学生学文朗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感悟文本内容,激发学生轻松愉快学习的积极性,乐于学习与探究,钻研与积累,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效性学习梦,老师的有效性教学梦,提高教学质量梦。
论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王必健
贵州省安龙县栖凤五格小学(552400)
[摘要]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好手段,教学中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将学生情感置于乐观的状态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情境教学;数学课堂;有效运用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学习知识的必要性,同时也真正地体会到“获得必需的数学”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就是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脱节,数学情境越接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就越显著。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探讨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所以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多给予机会让学生敢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加减法估算,书中例题呈现的是学生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境。我把情境换成了我去商场购物的情境,电饭煲192元;落地扇219元,我提出“老师这两样东西大约要带多少钱?同学们算一算,好吗?”当时大部分学生不是喜欢第一种方法就是喜欢第二种方法。这时,平时回答问题比较个性的学生突然举手说:“老师,前面两种方案估算结果一个是400元,一个是410元,而买这两样东西准确的价钱是411元。老师,如果照这两个估算的结果带钱去购物是买不齐的。我去买过一些东西,如果买的东西是4元6角钱,妈妈就会让我带上5元钱,带的钱总是比买东西的钱多一些才好。我想老师除了买这两样东西外,坐车也要花钱,因此钱只能多带不能少带。所以,估算时就要把它们看成大一些的几百几十的数,就是把192元看成200元,219元看成220元,200+220=420元,老师你带420元才合理。”从这一个这么有道理的发言,我由衷地说:“这位小朋友真了不起,他不仅会估算,还会结合生活情况考虑数学问题,得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结果。”当时,我及时鼓励这位同学发言,从这发言中,说明了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能够不拘泥于他人的意见,结合实际,想出一种新的方法,做到既会思考又善于思考。
三、教师要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与生活联系起来,走出数学课堂,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又同时让学生会把生活中的数学带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充分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在数学教学中十分关注数学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多了解和留意自己身边的数学。如教学“认识时间”,我让学生记下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与同伴对照,看谁的时间安排更合理,使学生明白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自生活而用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到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并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爱学;创设各种数学活动,让学生乐学;注重数学学法指导,让学生善学。教师只有给学生提供“多功能”的桥梁,适时为学生搭好“脚手架”,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郭家涛.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学苑教育.2010年01期
新时期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有效性 多元化 精彩实效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吕碧霞. 重视朗读教学,提高语文水平[J].江西教育,2014(11).
有效性朗读教学策略 篇4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 学生朗读的目的性不强。
小学生年龄小,独立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都没有形成,学习知识主要靠老师的慢慢引导,朗读不是简单地读一遍文字,也需要老师的细心引导。在引导学生们朗读课文的时候,不能只要求朗读的速度和数量,教师要更加重视朗读的质量,不仅要教学生读书,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读一句、一段或一篇文章。有目标地朗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一篇课文。
2. 朗读时间不够。
一节课只有40分钟,这需要老师合理地分配时间。许多老师由于上课时间没有掌握好,基本的字词讲解、知识点的解说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留给朗读的时间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这就造成朗读时间不够,学生无法从朗读中得到锻炼,亦无法发挥课堂朗读教学的优势。
3. 固定的课堂模式,朗读枯燥。
传统的上课模式是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说,学生听。朗读教学也是如此,老师往往只把朗读作为整节课正式内容的过渡,领着学生朗读一句,翻译一句,老师和学生就像完成一项无关紧要的任务一样,机械地读完,枯燥无趣,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到朗读的乐趣,容易造成学生上课易疲乏,课堂教学效率低。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1. 明确朗读目的。
针对每篇课文的知识点,教师对文章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不同,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制定相应的明确具体的朗读目标,并要告诉学生一篇课文的朗读目的是什么,第一次朗读和第二次朗读的目的有什么不同,有方向有针对性地思考,全面理解一篇文章。
2.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分配,增加朗读时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读得多了,对学生来说自然大有益处。老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安排时间,在朗读中学习字词,学习文章的整体思路,注重朗读的效果,提高朗读的教学效率。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朗读的主体,老师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安塞腰鼓》一课,老师可以在学生朗读时配上腰鼓的旋律,让学生随着音乐,感受到整篇文章的情感和美感。对于角色对话较多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从中体会到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主旨。结合学生的特点使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 提高朗读技巧。
初次朗读的时候,主要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对文章有初步认识,同时把握文章的思路。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简单的朗读任务,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一般一篇短文章需要读五六遍,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让学生自主朗读时,老师要给予适当指导,如果学生朗读出现错误,要及时纠正。朗读中可以让学生画出不懂的地方,最后汇总,共同解决相关的问题。再读过程中,学生要重点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文章各部分的作用和内在联系,逐步深入。初读文章之后,对于学生的疑问,老师不必将全部答案告知,应该引导学生在再读的时候,自己探索答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朗读的效率。
品读文章时要细读,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注重领悟文章蕴含的情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抒发情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单一的学生朗读不能充分地发挥课堂朗读的有效性,老师可以选择齐读的方式。齐读有利于老师发现整个班级的朗读字词或者语音问题,并集中纠正。同时解决了平时朗读能力低的同学的胆怯心理,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下积极朗读,这有助于树立学生朗读的信心,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提高朗读能力。
5. 结合生活实际朗读。
好文章都是出自于生活,有时学生在朗读课文后,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朗读文章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如此一来就不难理解文章了。比如《少年闰土》这一课,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故乡的小伙伴来学习课文,回忆与作者不同的童年故事,相似的童年乐趣。
有效性朗读教学策略 篇5
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为了体现这一教学方法,教师要创设多种形式朗读的情境,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在领会、在读中学会表达。正如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境界,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有效参与呢?
1.制定准确的朗读目标,读出层次
针对学生认知起点,注重朗读指导的层次性、渐进性和规律性。有位教育专家指出对于一篇新授课文要把握好4个朗读层次:1)认读读正确,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2)课文读得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3)精读有情感,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4)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以下是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的过程设计。
1)初读课文,指导读正确。①自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指名分段读课文,每人一段:正音,检查生字词
的读音,对于难读或容易混淆的字词重点正音;读通句子,把课文基本读上口。
2)再读课文,反复读流利。①同桌练读;②指名学生读;③仔细观察课文插图。
3)品读课文,学习感情朗读。①再读课文,不仅要把课文读好,还要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②再读课文并动动脑筋,看看能给问题找到答案吗?③一起讨论,研读句子。如: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④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感情朗读,并通过指名读、分组读、比赛读等方式展示。
4)熟记成诵,强化阅读积累。①教师提示诵读方法,如看图画诵读、看板书诵读和借助音乐诵读等。②检查诵读效果。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可逐步不看书,熟读成诵;可以同桌互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等。③延伸课外,强化积累。激发学生把课文朗诵给家人和其他学生听。
2.运用多种朗读方法,读出乐趣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竭尽所能地制造机会开展多样化形式的朗读,可采用个别读的诸多形式和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朗读,感受朗读的乐趣。
3.创设情境,读出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
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某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范读、领读和齐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们个人的感情表达,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这时,学生们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例如浅显易懂,利于抒发感情的课文,可指导学生自由体味,自由朗读,读后适当开展“向老师的范读挑战”活动。评比时不必以教师的范读作为唯一标准,只要学生感情处理恰当就可算挑战成功,给予适当鼓励。像《我们爱你啊,中国》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美感和激情的文章,可让学生配乐诵读,让他们伴着音乐的旋律,读出自己的感受;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出人物不同的感情„„有效的朗读指导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
4.借说促读,巩固效果
“读”是“说”的前提,“说”是“读”的后续,在朗读训练时,可以把说迁移至读,在读中汲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以便克服读中
一字一顿、拖腔、唱读等现象,便于巩固朗读训练的效果。
教学《鸟的天堂》时,在熟读课文,充分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感情之后,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写解说词,接着再结合课文插图,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鸟的天堂。学生大都能带着新奇和欣喜的感情,作一番绘声绘色的解说。这种说的训练,不仅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帮助他们将作者描绘的作品情感内化为自身情感。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时,他们对感情的把握会更加深刻,更加真切。
再者,鼓励学生课后使用普通话也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借说练读的好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以准确、流利、自然的口语表达,做学生学习的典范。无论何时何地都坚持使用普通话,同时注意在班内树立学生典型。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定会在相互倾听、相互纠正中得到提高。说准确了,说流利了,那么在朗读指导中解决“正确、流利”的难题,也就轻而易举、水到渠成了。
5.立足学生的发展,给予实效的评价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别人的情感。”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同样,有感情朗读的激发也在于教师评价语的激励。
有效的朗读教学,能使学生从中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以及良好的朗读习惯,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为学生以后的语言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更帮助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代家小学
黄 玲
朗读,精彩我的课堂
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
苏坊学区代家小学
浅谈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6
一、明确目标,注重朗读指导
一节观摩课,执教者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一株紫丁香》第二小节:老师,老师,就让那绿色的枝叶,伸进您的窗口,夜夜和您做伴。教师先指名让学生读,结果学生读得很干巴。老师启发学生:让紫丁香代替我们来做什么?老师晚上那么辛苦是为了什么?你能把老师的辛苦读出来吗?怎样读呢?通过这样的启发,学生依然无法读出自己的感觉。最后老师进行停顿训练,让学生划出哪些是停顿,哪些是重音,可惜效果依然无法如愿。我仔细分析了这个朗读指导的片段,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教师看似指导,实则是对学生思维的干涉,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朗读概念化。比如可以这样启发学生:看到老师在夜晚批改作业,认真备课,你心里怎么想的?假如你就在他身旁,你最想说些什么?而这节朗读指导中,教师只是一味要将学生引向“老师辛苦”的这个概念上来,导致学生无法有真实的情感体验,朗读概念化。
其次,在朗读指导中,教师采取了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但过分注重形式,只能剥夺学生沉入文本、思考文本的思维能力,导致朗读教学的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只是一遍遍读,却不能由读得到悟,更无法由悟生出情。
再次,教师的人文性指导过于宽泛,缺乏实效性,学生无法从中掌握朗读的技巧。
二、围绕课文,抓好基础朗读
朗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将课文读好,将词语读得有感觉。要做到读好课文,就要从找好读点入手。如在课文《一株紫丁香》中,有儿化音,还有一些动宾词组,诸如脚尖儿、花儿、伸进窗口、踮起脚尖儿、飘进梦里等;还有偏正词组如绿色的枝叶、盛开的花儿。首先,针对这样的词组,朗读中要把握好读点,要做到不随意添字,不随意丢字,不随便错字。在朗读中,还要做到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有的学生在读“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您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劳”时,容易将句子读成一条水平线。教师就要加强指导,让学生抓住三个重点词语“绿叶、唱歌、疲劳”,通过重音和顿音指导,让学生将感情朗读出来。
其次,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朗读,不但要读准、读好,而且还要读出自己的感觉。比如在读“满树盛开的花儿,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这一句时,我尽量精简问题设计,让学生找到读“花儿”的感觉,学生认为花儿绽放,是为了想要让老师开心,所以要读得明亮一些。
三、培养语感,加强示范朗读
学生通过朗读的积累和磨砺,对文字的敏感度也会提高,读到一些词语就能够通过声音的表现加强理解和感悟。如课文《笋芽儿》中有这样一段: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绿色的草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笋芽儿被叫醒了。她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懒腰,看看四周仍一片漆黑,撒娇地说:“是谁在叫我呀?”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他用粗重的嗓音呼唤着笋芽儿。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这段文字本身有一种动感之美,我通过示范读,学生感受笋芽儿的可爱,抓住动词“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懒腰”,让学生体会笋芽儿对世界的新鲜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读到撒娇时,学生感受到笋芽儿来到大地感受到的快乐,读到扭动身子时,学生感觉到笋芽儿活泼,灵动的特点。
学生从我范读的声音里听出了文字的美感和情感性,感受到了文字的感情温度。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通过教师的范读,无形中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在范读的时机选择上,教师不要一开始就范读,而是要把握好时机:在学生有阅读困难的时候范读;出现疑惑时相机范读。
四、加强点评,提高朗读水平
针对学生的朗读,教师要进行读后评点,这既是对学生朗读能力的个性化点拨,也是对学生朗读目标的总结。那么,该如何进行个性化的朗读点评呢?首先,要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起到鼓励和引导的作用。如在学生读完《浅水洼里的小鱼》后,我针对学生对小男孩的话“这条鱼在乎”的朗读,进行鼓励,同时也有点拨在里边:“听你读完,我明白了鱼儿为什么在水里游泳那么自由。我也明白了,小男孩为什么那么可爱。”
其次,在进行朗读点评后,要对学生有矫正和强化的作用。如在学生朗读课文《从现在开始》,有学生读到小猴子的话:“从现在开始,每个动物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学生读出了猴子的大度和灵活,仿佛给所有人解除了绳索。我这样点评:“说得很好。你这样一说,我觉得以后会过得轻松多了。”通过这样的评价,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朗读理解,同时也能使其保持朗读热情。
再次,点评要具有儿童特色,符合低年级儿童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通过学生自主理解,教师进行个性化的开放式点评,让学生在尊重和理解的氛围中享受了朗读,获得了朗读能力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朗读点评教师切忌过于苛刻。常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生生互评环节,结果很多学生都提出意见,这里不对,那里也不好,最终使得学生失去朗读信心,结果得不偿失。这种方法要慎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对其缺点要点到为止,而对其优点又要适当引导,要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别人朗读的优点上来,这一点很重要。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篇7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 真正的朗读还应是一种艺术, 它不仅能读出语调,还能将文本的内容、 意境情感和思想传达出来。
2011年版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界天天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走的却依然是应试教育的老路。 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是急功近利,搞题海战术,抓专题,抓升学率, 认为考试不考朗读就不去学不去教不去读。语文课堂变得“ 不闻书声琅琅,但见题海汪洋”的哑巴课堂。 根据笔者在广州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经验和平时对学校其他教师与班级的观察,对当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学校与教师对语文朗读教学不够重视; 教师缺乏系统的朗读理论指导; 语文课堂朗读时间有限。 针对当前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朗读教学策略:
一、加强教师朗读技能培训
针对当前语文教师朗读能力普遍低下的现状, 笔者认为教师应学习朗读的相关知识, 进行朗读相关的强化训练。 学校也有责任建立相关制度, 如定期举办语文教师朗读技能比赛、交流活动, 积极开展朗读教学方面的教研活动等。 通过学校与教师重视自身朗读能力的提高,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和指导学生。 师生重视朗读能力,从而再现“ 朗朗读书声”的精彩课堂。
二、完善朗读教学理论系统
首先, 有关专家应完善语文教材中的朗读知识体系, 让教师和学生有理论可依。其次,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即不仅停留在对语音语调等表层的指导上, 更要教会学生在朗读中利用朗读技巧来调动情感。 如停延的处理、重音位置的确定、显示重音的方法、不同语气的表达、借助语调的抑扬顿挫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等。再次,教师应注重朗读的内容和形式,注重朗读情境的创设。慎重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朗读范文, 然后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注重朗读方式方法的把握,如合理安排齐读、范读、 自读外,还可以采用男女生对读、 分小组赛读、分角色朗读、配音朗读、 接力读、 课本剧表演读等形式, 让学生置身于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朗读世界中。最后,教师应完善自己的评价体系。
总而言之,朗读的凭借、教师的指导、朗读的内容、形式与评价等应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让朗读实践有理论可依。
三、 给予充裕的时间进行有效朗读
首先,学校与教师应一改“ 讲问教学”的教学模式,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教师的示范性朗读, 也要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朗读。 把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而不是点缀。哪些篇章、段落、句子、 字词需要学生循环反复的朗读, 教师要了然于心并在课堂中做到实处去。
其次, 学校应制定合理的教学制度, 早晚读的时间应设定在30分钟左右。 早晚读的时间是有限的, 要保证在这有限时间里的朗读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应做好巡堂和指导的工作。 适时的给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不止停留在语音方面, 更要着重于技巧与情感上的指导, 让学生避免陷入麻木的重复文本中, 以便让学生真正的对朗读产生兴趣。
第三, 把朗读作为一份家庭作业或者寒暑假作业来布置,让学生在课外时间里也能适当地去朗读一些文章, 教师应配套一些表格让学生进行朗读登记, 并采用家校联合的方式进行监督与检查, 以形成一套完整的课外朗读系统。 这样课内与课外两手抓才能更好地落实朗读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结
有效性朗读教学策略 篇8
教师精彩的范读, 会激发起学生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 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 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产生感性的体会。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 都会作一番深情的范读。每当范读时, 我都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 他们脸上的神情时而专注, 时而敬佩, 时而兴趣盎然, 时而又流露向往之意。
二、逐句领读, 培养语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如果教师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 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自然地受到熏陶, 且能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一篇比较难读的文章后, 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 这时可采用逐句领读的方式,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通过领读, 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处理等, 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 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这种“授之以法”的形象直观的朗读指导, 更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的耳听、口读、心会的训练, 能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今后即使遇到一些陌生的文章, 他们也能试着借助自己学过的朗读方法来把文章读正确, 读出感情。
三、巧用齐读, 提高能力
针对学生朗读的水平和特点, 在初步把握某篇文章的感情后, 可充分利用齐读的功效来提高整班学生朗读的能力。齐读时, 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 集中指导, 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在读中互相纠正, 互相体会。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语感较差, 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 这就避免了个读时的胆怯和尴尬, 更有利于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 在和谐、活泼的氛围中, 积极参与朗读, 有利于找到朗读感觉, 发现朗读规律, 掌握朗读方法, 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树立朗读的信心, 从而体验到一种成功的乐趣。长此以往, 他们的朗读能力便会在齐读中得到提高。
四、创设情境, 读出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某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 范读、领读和齐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们个人的感情表达, 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这时, 学生们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因情而自得, 按“得”去朗读。例如浅显易懂, 利于抒发感情的课文, 可指导学生自由体味, 自由朗读, 读后适当开展“向老师的范读挑战”活动。评比时不必以教师的范读作为唯一标准, 只要学生感情处理恰当就可算挑战成功, 给予适当鼓励。像《我们爱你啊, 中国》《安塞腰鼓》这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 能唤起人们美感和激情的文章, 可让学生配乐诵读, 让他们伴着音乐的旋律, 读出自己的感受;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 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出人物不同的感情。设身处地的,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正如清代学者刘大櫆所说“一吞一吐, 皆由彼而不由我, 烂熟后, 我之神气即文之神气。”
五、借说促读, 巩固效果
“读”是“说”的前提, “说”是“读”的后续, 在朗读训练时, 可以把说迁移至读, 在读中汲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 以便克服读中一字一顿、拖腔、唱读等现象, 便于巩固朗读训练的效果。
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 在熟读课文, 充分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把握了作者的感情之后, 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学写解说词, 接着再结合课文挂图, 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青海高原上这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学生大都能带着新奇和欣喜的感情, 作一番绘声绘色的解说。这种说的训练, 不仅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帮助他们将作者描绘的作品情感内化为自身情感。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时, 他们对感情的把握会更加深刻, 更加真切, 作者对这株身处逆境的柳树所表现出的伟大生命力的赞叹和敬畏之情自然会溢于学生的言表。
有效朗读指导策略谈 篇9
假如语文是一首歌, 那么, 朗读教学应该是最美、最动听的音符。朗读, 可以把灵性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中, 让神圣的声音激荡孩子的心灵。《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阶段每一个学段都提出以下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教学中, 朗读是让孩子热爱阅读的重要方式, 朗读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最好途径, 是培养高级语言能力的途径。可是, 在语文课堂里, 我们关注到有太多的教师对朗读指导不重视甚至忽视, 对学生朗读的倾听和指点更显单薄, 甚至感觉束手无策。怎样实施有效的指导?只要我们用心聆听, 用情去感悟, 用爱去实践, 相信朗读指导就会尽情彰显生命的活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了点滴的积累, 提出以下策略:
一、关注指导进程———循序渐进
学生的朗读要经历一个“入格”到“出格”的过程, 那么, 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引领者、示范者的功能如何发挥?笔者认为也必须经历一个从“扶翼”到“放手”的过程。在起始入格阶段, 关注语速、语意的完整性, 关于语速、语感的基本常识;半依赖阶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领下采用一些基本的策略揣摩朗读的诀窍, 关注如何做到朗朗上口;独立阶段则应该不待老师教学生就能自己朗读,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二、选择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有的放矢
(1) 情境渲染法。朗读教学是师生心灵接触、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画面、音乐、情境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催化剂。在朗读指导中, 如果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 将学生引入情境, 借助朗读, 去想像, 去体会, 去理解, 去表达, 就可以使朗读达到语言与语境的融合, 情感与情理的结合, 体会与表达的结合, 情思与情趣的一体。
(2) 点拨感悟法。《草船借箭》中有这么一个片段: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 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 天亮了就回去。”这短短几句话, 智慧的王崧舟老师让学生齐读、自由读、个别读, 一共读了八次。学生对“笑”有了自己的领悟, 学生对朗读这几句话也就有了自己的表达方式。王老师更是用精彩的点评加以肯定, 同时又指导学生读好他们理解的笑, 这个过程又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3) 教师示范法。“范读”应该是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的常用方法。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不仅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还能在范读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 体会文字的美妙。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朗读, 自然就读得格外投入了。情感的连接点、转折处, 语意的关键点, 有气势、悲壮处等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功底, 可以起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功效。
(4) 评价促进法。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在朗读指导中也是如此。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适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充分地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那么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便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即便学生朗读不到位, 我们教师也要巧妙地藏起批评的锋芒, 尽量把学生不足之处悄然藏于指点中。
(5) 音乐烘托法。听学校骨干王老师执教《厄运打不跨的信念》, 朗读指导有实招。揣摩人物的内心, 与文中的人物同悲同喜, 同苦同乐, 这是读好书的一种方法。教师带领学生们跟随音乐《二泉映月》朗读, 基调明确, 尽管是四年级的学生, 因为音乐一烘托, 就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文中的主人公产生了共鸣。
(6) 比赛促读法。课堂上组织学生的朗读表现形式必须丰富, 否则学生会感觉课堂的枯燥。因此, 比赛促读是一种好的训练方式。在小组赛、男女生对读、同伴对比中, 读背和评议相结合, 逐步体味朗读背诵的乐趣。
三、直击评价点拨———因材施教
(1) 画面联想法。引导学生凭借想象、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 并进入其中, 深入其里, 去感受语言情境, 体会语言情感, 领悟语言情境, 理解语言技巧, 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 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在朗读的过程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把一段段文字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读之中, 同样能领略到语言文字神奇的魅力。
(2) 品读玩味法。当学生手捧教材看到那一行行优美的文字时, 一定要引导学生用心去品味文字, 这样他们才能尝到书的甜, 闻到字的香, 感觉到文字的美了。教师要特别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智慧的引领既关注到了学习的效率, 又给学生指明了方向, 学生能感触到不同的指向表达了不同的含义。反复诵读, 朗读时才会吐字有情, 吐字有声。
(3) 逐层推进法。凭借语言文字还原语言形象, 理解语言内涵, 理解语言情感, 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我们须带学生走近作者, 进入文本, 全身心地投入, 以准确体会、表达情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感情逐步感受、逐步把握、逐步理解, 从而一步步缩小他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距, 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
指导小学语文朗读的有效策略 篇10
1. 关注文本, 让朗读“情有所依”
文本是作者生活感悟的文字再现, 朗读是学生体验、感悟文本的重要途径。教师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时, 首先, 要提醒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去读, 这样才能与作者的心灵碰撞。有了理解做基础, 再通过朗读把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传达出来, 这样的朗读才有内涵, 才不会浮于表面。其次, 在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悟但不够深刻时, 教师应不断拨正学生的感悟方向。可以通过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学生比赛读、配乐朗读、给画面配音读等多种方式, 巧妙引领学生朗读的基调, 使他们能正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方向。只有关注文本, 理解文本, 学生的朗读才能“情有所依”, 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
2. 创设情境, 让朗读“趣味盎然”
生动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由于课文情境和学生生活经验之间存在一定距离, 因此要让学生体味作者的感情, 把握作者的思想, 教师需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从而读出文章的真实情感。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 教师可借助导语、表情、动作、多媒体、表演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如在教学《西湖》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一课时, 教师可以通过课件, 先让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观看西湖美景的图片, 使他们如置身西湖一般, 深深陶醉于西湖的迷人风光中;再通过课文朗读,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西湖的美丽。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融为一体, 朗读时自然“趣味盎然”, 有声有色。
3. 授以技巧, 让朗读“有法可循”
朗读是一种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艺术活动, 它要求朗读者准确、鲜明、生动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貌。因此, 朗读指导还需技巧。对于小学生来说, 教师可以指导他们掌握以下朗读技巧: (1) 正确的停顿。根据标点符号、文章内容、说话人的意图和感情等作适当的停顿。 (2) 轻声和重音。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了语段中某些词语是轻读还是重读, 朗读要做到轻重分明。 (3) 适当的语调。语调是贯穿在整个词句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 是表达语句感情的一种重要的朗读技巧。 (4) 真切的语气。语气是指朗读时的口气、情态。不同的文章内容, 不同的思想感情, 朗读时要使用不同的语气。 (5) 适宜的速度。朗读时的快慢速度必须和文章所传达的情感相吻合。
进行技巧指导时, 教师应当将技巧与实践结合起来, 避免为技巧而教技巧。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示范法。教师可以通过适时的范读的方式教学生。 (2) 评价法。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及时给予评价, 通过评价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技巧。 (3) 导引法。教师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 给学生停顿、语调、节奏、轻重音等方面的提示, 在不经意间向学生传递朗读的技巧。 (4) 追问法。当学生朗读时能不自觉地运用某种朗读技巧时, 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这样读,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将朗读技巧提升到自觉层面。
4. 赏识评价, 让朗读“充满阳光”
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由于受自身生活阅历、理解能力、技巧熟练程度等方面的影响, 朗读水平会参差不齐。教师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每个学生, 创设“充满阳光”、民主和谐的朗读氛围,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有效性朗读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示范;时间;诵读;有效朗读
朗读教学现在应被广泛重视,坚持让学生用流利的普通话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好的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朗读在学生发育时期作为一种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性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从而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培养、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一、示范朗读,培养朗读兴趣,激发朗读潜能
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直接展现于学生面前,学生会不自觉的受到其影响。所以,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可忽视。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示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一些简单的朗读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朗读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应善于采用一些有意思的朗读方式让学生不断尝试,从而体验到朗读的快乐,最后爱上朗读。教师应根据教材,对重点内容进行有感情的范读并且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语句,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潜力,提高学习能力。
二、保证朗读时间,感悟自己的情与理
现在的教师常常采取“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单凭经验来做的,不正式的教育方式。教师认为让学生自己朗读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体现,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不如教师直接讲授文章更加直白,于是他们大大缩短了学生的读书时间,结果就造成了学生的朗读时间少的可怜。朗读练习俨然成了“花架子”,预习时的朗读,基本要求是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来完成通读课文这一基本要求,更不要说认识字词了。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去朗读课文,造成学生无法真切的理解课文内容,深刻的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只能把老师给予的思想强装进脑袋中,他们体会不到自己的“情”,感悟不到自己的“理”,长此以往如此剥削学生的朗读时间,只能造成学生对事物缺乏理解力与感悟力。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设计一个适合学生诵读的计划,其次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用来高效率的完成这个计划。最后学生通过反复的地阅读,读出文章蕴含的情感才是最终目的。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在朗读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教师坚决不能把自己阅读到的内容直接传达给学生,这样才可以保证学生反复的朗读是有效的,让学生自我读书,从而不断地得到新的感悟与体会,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的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正如《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教师应确保学生拥有自己的思考空间”。
三、要倡导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由于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发育阶段,对许多事物的认知还不全面,再进行朗读的过程中想让其学习和感悟到更多的内容,就必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并进行熟读。书读过后对文章必然会有一些相应的感悟与理解。文章中的语句中都融入着作者的思想以及感情,当然其中也会出现一些非常优美的语句,要体会到这些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与文章内容进行沟通,与作者进行交流,使其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情感。
诵读就是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只有对作者文章中的语句和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在心灵和情感上产生共鸣,才可以将文章用自己的语言融入自己的感情准确的表达出来,才可以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做到灵活运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是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收获的感悟,这对于学生诵读来说只是奠定了一小步,其余则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与理解获得。老师要倡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情感,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诵读需要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就需要老师在一旁指导,教师应挑选一些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文章,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学会自主诵读与感悟。在诵读时,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开始可能只是自己有比较浅显的感知和理解,这时候需要老师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使学生对朗读充满信心,不断坚持,然后在诵读的过程中情感会越来越清晰,知道可以与作者的情感相一致,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理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教导学生之前,最好能够先诵读文章,这样才能在学生遇到诵读的问题时有所帮助,因为体验过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可以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指导学生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朗读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感受到文章思想。从而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朗读教学应受到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重视,因为不断地朗读有利于学生从文章中学习到优美的语句,积累下来运用到写作中,甚至于运用到生活中的各种场合,这可以大大提升个人形象。朗读还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豐富的情绪波动,开拓我们的想象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朗读,以便于学生提高自身能力,更好的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有效性朗读教学策略 篇12
关键词:朗读,背诵,听说读写
英语学习是有声语言的学习, 朗读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背诵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通过强化意识的注意力, 在大脑中刻下记忆痕, 进而转为长期记忆的一个学习过程。 在英语教学中, 学生所要朗读与背诵的材料大多来自于课本, 是教师在课堂上深入讲解过的, 学生对此并不陌生, 完全可以达到理解的程度。 学生在脱离母语语境的非自然环境中学习英语, 所以朗读与背诵对他们学习英语有特殊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音能力, 增强语感。
朗读和背诵是掌握正确发音与自觉掌握语音规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从对语言材料的不理解到理解, 通过反复朗读直到能完全背诵最后能运用自如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语言实践的过程。在朗读过程中, 学生必须正确地发出每一个音, 注意音在连贯语句中的变化, 还要按照内容正确划分意群, 并运用适当的重音、语调, 注意节奏等。反复朗读甚至背诵可以克服不流畅和重复的毛病, 培养流畅自然的良好语言习惯。 背诵使课文的思想、感情、态度、风格等全部内容在有声语言中再现, 使文字变活, 促进学生听觉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有声的朗读可获得清晰的声音印象, 大量进行这种实践, 会形成语感。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 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 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 那我们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朗读和背诵这一教学环节, 鼓励学生多读多背, 特别要学生注意语音、语调、意群停顿, 读出英语的意味和美感来。 朗读和背诵的材料以教材为主, 适当选一些脍炙人口的英语故事、诗歌、谚语等让学生朗读和背诵, 以提高他们朗诵的兴趣, 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增强自信。
朱熹曾说:“凡读书,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读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 ”我们如果在课堂上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促使学生大声朗读, 积极背诵范文, 打好坚实的基础, 形成自信心, 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教师在课堂上加强朗读和背诵训练, 帮助学生形成快捷的语流、语感。 语流、语感一旦形成, 就可以自然地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语言错误。 大声朗读还能给人以鼓舞, 尤其是比较内向的学生, 在平时的英语课上, 这些学生不善于语言表达, 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这些学生可能越学越没有自信心。 课后的自由朗读, 可以弥补这些学生在课上缺少语言训练的不足, 而且读得越多对所学的内容掌握得越熟练, 回到课堂上, 对老师传授的语言知识能很快地理解, 一旦有表达的机会, 就会获得成功, 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一次次的成功自然会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听是人们言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 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听觉领悟语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包括接受信息、识别、判断和理解声音信号等几个层次的心理活动。 人们接受信息后, 通过大脑识别和理解每个声音信号的意义, 然后作出适当的反馈。 在实际学习中, 由于学生往往难以甚至无法控制所听材料的语速、言语的清晰度及说话者的表达特点, 要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地理解并掌握说话人的意思是一项具有相当难度的学习任务。
朗读是一种潜在的听力练习, 经常朗读可以提高听力水平。 朗读时, 若能正确地处理好连读、失爆、缩略等语音问题, 多次重复在听力测试中再次遇到它们时, 就能迅速正确地辨认出来。 朗读和背诵是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朗读和背诵时, 学生的眼、耳、口在大脑的指挥下相互配合, 将文字转换成语音、语义。 有效的朗读和背诵是听力理解的基础, 能直接带动听能的发展, 所以重视并经常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英语的听、说、读、写密切相关, 相互渗透, 互为基础, 呈螺旋式提高。 听和读是领会和理解别人表达的思想, 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的内化过程, 说和写是用言语表达思想, 是从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的输出过程。 写的能力要在听、说、读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和提高, 而写的训练又能进行一步提高听、说、读的能力。
通过朗读和背诵, 可以积累大量实用的词汇、短语、句子、习惯用语;可以扩大视野, 在脑海里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通过朗读和背诵, 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 还可以动用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 所以在朗读和背诵时, 不应只注意对单词的记忆, 而是要记住文章中的一些精彩语句, 潜移默化地把握英语词语的搭配规律和用词特点。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进而综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朗读和背诵几乎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对环境的依赖较小, 容易得到保证及满足。 总之, 朗读和背诵作为一种英语学习方法, 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 提高他们的英语听力水平。 我建议学生们从英语题海中抽出一点时间, 大声朗读英语, 背诵大量英语范文, 这将会给学生带来自我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段冰.对英语教学中学生背诵课文的再思考.教学月刊, 2005 (7) .
[2]邱云峰, 冯生瑜.语言习得理论与英语朗读教学.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6 (4) .
【有效性朗读教学策略】推荐阅读:
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08-30
有效朗读的实施策略05-18
指导朗读的有效策略11-02
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07-31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07-30
有效性教学策略09-27
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07-18
提高教学有效性策略06-01
策略教学的有效性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