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研究

2024-09-18

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研究(精选10篇)

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研究 篇1

公路隧道在设计、施工、运营过程中, 防灾救援都是其考虑的重点。但是, 在公路隧道运营期间, 仍然会发生灾难性事故, 就世界上已建成的超过10km以上隧道来说, 勃朗峰 (Mt.Blance) 隧道在1999年3月24日发生了火灾, 死亡41人, 36辆汽车被毁。圣哥达 (St.Gothard) 隧道一度曾被认为是欧洲最安全的隧道, 但在2001年l0月24日也发生了火灾, 造成6人死亡。可见, 对特长公路隧道来说:防灾技术研究深度还很不够;防灾技术特别困难;一旦发生火灾, 直接和间接损失都非常巨大。为此,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特长公路隧道防灾技术研究。

1 隧道火灾事故

高速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大部分是由穿行隧道的车辆引起的, 而不是隧道设备或维修工作造成的, 隧道内穿行车辆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电路故障、刹车过热及其它原因自燃 (易燃货物) 、和车辆碰撞。

1.1 火灾频率

国外统计数据表明:

(1) 货车火灾频率明显高于小客车。

(2) 长隧道、交通量大的隧道火灾频率高。

(3) 100~500起车辆故障引起火灾1次, 10~20起交通事故引起火灾1次。

(4) 车辆引擎过热 (长距离上坡) 和刹车过热 (长距离下坡) , 火灾风险有增长趋势。

1.2 火灾规模

用热释放率描述火灾场景与火灾通风关系密切, 确定设防标准与隧道重要性有关。国外总结火灾试验结果, 得出车辆燃烧热释放率:

1辆小客车2.5MW

1辆大客车5.0MW

2~3辆小客车8.0MW

1辆面包车15.0MW

1辆公共汽车20.0MW

1辆载有可燃货物货车20~30MW

1.3 火灾设防

火灾造成的损失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恢复费用、中断交通代价) 和消防设备投入、维护费用是火灾设防标准必须考虑的。采用限制载有可燃货物货车通过, 拒绝重大火灾事故发生 (大于20MW热释放率) , 是明智之举。隧道救援预案针对一般火灾 (小于10MW热释放率) 和严重火灾 (小于等于20MW热释放率) 制定的。

1.4 隧道火灾救援原则

(1) 隧道火灾以预防为主。

(2) 重视火灾初期灭火。

(3) 人员逃生优先。

(4) 防止火灾规模扩大。

2 隧道火灾救援体系

隧道火灾救援体系包括:救援组织;消防系统;火灾工况通风控制;火灾工况行车组织。

2.1 隧道火灾救援组织

(1) 救援组织形式

第一梯队, 由发生火灾车辆的司乘人员构成, 进行火灾初期灭火和报警。

第二梯队, 由隧道管理所值班人员和警察组成, 实施灭火、疏散人员车辆。

第三梯队, 由专业消防人员组成, 到达火灾现场的时间不宜超过10min, 灭火工作宜在火源上游进行。

(2) 救援工作流程

隧道救援工作应按图1的流程组织实施。

2.2 隧道消防体系

公路隧道常以两辆重卡车起火为最不利火灾, 以此进行消防系统设置。公路隧道消防系统采用固定式灭火和移动式灭火相结合的方案, 以适应不同规模火灾、火灾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使用者的操作。固定式灭火系统推荐使用常规消火栓和水成膜灭火器相结合的综合形式。消火栓和水成膜灭火器的布置间距不宜过长, 一般以50m为标准。移动式灭火设施主要包括地面消防车和自反应灭火器。

2.3 火灾工况的通风组织

(1) 接到火灾报警, 隧道设备控制中心迅速将火灾事故隧道的射流风机按火灾临界风速供风, 风向与行车风向一致, 并根据火灾烟流状态逐步调整射流风机开启数量。当烟雾向火源上游逆流, 则增加风机开启数量;当火源下游烟雾被明显吹散, 则减少风机开启数量。

(2) 非事故隧道风机按正常运营通风量减半通风, 并调整出口射流风机反向供方, 以保障火灾隧道烟雾不通过联络通道蔓延到非事故隧道。

(3) 待火灾事故隧道内逃生人员完全安全撤离后, 启动送风或排风系统, 加大排烟风速。排烟的基本原则是使烟气沿较近的竖井排出。

2.4 火灾工况的行车组织

(1) 关闭两条隧道, 禁止车辆继续驶入隧道。

(2) 告知火灾事故隧道火源下游车辆迅速驶离隧道, 指挥火源上游车辆后退脱离火灾威胁区, 并保证最少有一个车行横洞可供救援车辆使用。

(3) 非火灾隧道车流完全驶离后, 组织火灾上游车辆由车行横通道进入非火灾隧道, 驶离隧道。一般原则是:火源上游第1至第2个车行横通洞间车辆最先撤离, 然后火源附近车辆后退撤离。

3 隧道火灾救援要点

防灾救援要点包括:防灾救援原则、设备控制原理、设备控制基准、设备控制顺序等。

3.1 原则

预防为主, 防消相结合。

早期发现, 及时灭火。

疏散有序, 助救与自救相结合。

3.1.1 预防火灾发生

(1) 坚持对载有危险品车辆的检查, 严格按特殊车辆通过隧道的行车管理办法处理, 将特大火灾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2) 加强隧道内车速摄像仪对车辆行驶速度的监控, 通过活动信息板警告违规司机。

(3) 洞外设置免费车辆降温设施, 避免车辆高温驶入隧道。

(4) 定期检查和维护照明、通风、监控、报警和消防系统, 维持良好的洞内交通环境。

(5) 通过车载收音机、信息版告知司乘人员火灾消防常识。

3.1.2 重视早期灭火

火灾初期灭火代价低、损失小、相对容易。但需具备以下条件:

(1) 及早发现。车辆火灾发生多有浓烟冒出, 属缺氧燃烧;如为查看火情而导致爆燃, 可能失去早期灭火机会。

(2) 有效灭火。最早发现火灾的司乘人员, 一般不具有使用消防器材的技能, 而失去早期灭火机会。

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以达到早期灭火的目标:

(1) 成立常住隧道、能快速到达火灾现场的专业消防队。

(2) 常年开通报警电话, 报警电话号码明示于隧道显眼处。

(3) 设立洞内消防值班室, 缩短专业消防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

3.1.3 救生与灭火并举

(1) 火灾前期 (约4min内) 是人员逃生的时机, 为此在两隧道间设置逃生通道、在隧道内设逃生路线标志。火灾通风采用临界风速延缓烟雾扩散速度和范围。

(2) 保持火源烟雾不逆流, 组织火源上游车辆疏散。火灾工况的行车组织预案, 要确保不出现二次事故。

(3) 增加开启风机数, 加快排烟风速, 掩护消防人员在火源上游灭火。

(4) 警报设施、引导设施、自救设备、助救设施、灭火设施等的日常检查和定期维护列入工作日程。

(5) 组织消防演习, 检查火灾救援预案等方案, 针对不足加以修改完善。

3.2 通风控制原理

(1) 防火区域划分:隧道内发生事故造成火灾时, 火灾发生点下游车辆从隧道出口快速自行撤离, 上游人员迅速经过两洞之间横通道进入另一隧道并迅速撤离, 由于隧道火灾事故发生地点是随机的, 因此, 划分防火区域需要根据人员疏散和人员救援的可能性来划分。根据高速公路隧道特点, 将两条车行横通道之间的隧道长度作为一个防火分区是合理的, 这也符合设备的布置和控制要求。

(2) 火灾通风特点:隧道发生火灾后, 火区隧道上游两洞之间的横通道被打开, 两隧道通风系统构成角联, 而变成彼此影响、作用的连通和复杂的通风网络系统, 此时, 隧道内失去原有的交通风力, 但是节流效应和火风压对隧道通风影响巨大, 需根据隧道内实际烟雾的流动状态来调整开启风机数量。

3.3 设备控制

(1) 开启火灾上游所有的人行横通道和车行横通道, 以利于人员利用非火灾隧道疏散。

(2) 阻止烟雾逆流、延缓火源下游烟雾扩散速度, 火灾前期保持火源上游风速为临界风速, 一般取2.5~4m/s。

(3) 人员撤离完成后, 增加风机开启数量、加大排烟风速。风向与行车方向一致, 不能轻易改变。

(4) 开启所有照明灯具, 以便进行疏散救援。

(5) 根据火区位置开启交通灯、广播、摄像机等相关设备, 以便发出明确信号和了解现场情况。

3.4 控制顺序

(1) 当隧道内火灾报警设备发出警报或者接到救援电话时, 隧道管理人员应该立即将隧道监控画面切换至相应的事故报警区域以观察该报警区域隧道内现场状况, 检验有无火灾, 如确定该区域发生火灾时, 监控人员应立即向监控中心负责人报告火灾事故区域和火灾规模及严重程度, 并立即请求执行相应的火灾预案, 得到批准以后, 即刻进入火灾预案执行状态, 立即通知消防队、交管部门、路政人员、医护人员, 并进行照明、交通控制、通风控制等一系列联合控制。

(2) 隧道管理人员立即关闭隧道, 禁止一切车辆驶入, 隧道两端洞口情报板提示将要驶入隧道的车辆隧道内发生火灾事故, 禁止通行。并对洞口车辆进行疏导, 防止堵塞救援车辆进入隧道。

(3) 根据相应的火灾救援预案开启隧道通风风机进行火灾通风控制, 防止火灾烟雾发生逆流, 并打开全部照明设备方便事故区域被困人员逃离现场。

(4) 火灾隧道火灾点上游的信号灯改为红灯, 禁止已经进入隧道的上游车辆继续通行。

(5) 随后应立即打开上游所有的横通道和横通道照明设备, 并通过广播喊话通知指示上游人员弃车通过横通道进入非火灾隧道

(6) 通过广播对隧道内人员进行喊话, 指引隧道内人员撤离火灾隧道。

(7) 待隧道内人员撤离后, 应立即组织对隧道火灾源头进行灭火, 如无法对火灾进行控制时, 应该等待专业消防人员来实施救援。

(8) 消防人员进入隧道实施救援。

(9) 灭火后, 由交警部门和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进行现场勘查, 共同研究决定两隧道采用何种交通控制模式。

4 结语

由于隧道火灾救援较为困难, 隧道一旦发生火灾事故人员伤亡往往较大, 而且火灾事故对隧道主体结构和附属设施破坏严重, 且较难修复, 很多火灾隧道因火灾严重损坏无法继续使用而不得不遗弃, 因此, 对于隧道火灾应该以预防为主, 制定详细完备的救援预案, 并经常性地进行火灾预演, 提高对隧道火灾的反应和应对能力。降低发生火灾时人员伤亡和对隧道的损坏。

摘要:由于隧道贯通运营后, 隧道内交通系统处于半封闭状态, 一旦隧道内部发生火灾产生烟雾无法迅速排出, 隧道内被困人员的逃生以及消防人员的救援工作都是及其困难的。对隧道火灾事故、救援体系以及火灾救援要点进行分析研究, 为特长公路隧道火灾预防和救援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隧道火灾,隧道消防体系,救援预案

参考文献

[1]王毅才.隧道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

[2]吕康成.公路隧道运营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3]周仁强.长大公路隧道火灾模式下通风及控制技术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6.

[4]乔怀玉.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火灾救援技术研究[J].公路, 2006, (10) .

[5]王泽宇, 冯炼, 张发勇.竖井烟囱效应作用下的隧道火灾通风数值模拟[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6, 2 (3) .

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研究 篇2

聂畅

处置重大交通事故过程中,形成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应急处置预案十分重要。

首先,全体路政员针对京台高速公路特大交通事故救援处置分别做了发言,讲述自己在现场做了哪些事情,事后有何感触以及对于交通事故的规范处置有何建议。

其次,大队领导结合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认真剖析了交通事故情形下形成交通堵塞、未能及时疏导和恢复正常通行状况的原因,并从找原因、想对策、促提升的角度提出了事故情形下快速救援处置和快速疏导交通的应对手段和措施。

最后,会议对规范处置重大交通事故提出三项要求。

一、结合辖区路况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应急处置预案,不断总结现场处置经验,完善处置预案,有条件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救援演练。

二、对施救工作进行分工。

(一)值班人员接警后应仔细询问了解以下信息并记录:事故发生地点、人员伤亡、夹困情况、车辆是否需拖吊、肇事车辆车型(吨位、数量)、有无危化品等。并根据事故等级及时逐级报告上级领导。

(二)出警人员首要任务是了解人员伤亡、夹困情况,并及时通知消防、120急救中心等部门,其次是疏通救援通道和准确判断现场救援所需的人员、装备,以便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调集社会救援力量,为救援赢得宝贵时间,最后是做好路产损失勘验工作,并根据现场情况开展相关的救援工作。同时将现场情况及时报告值班室和大队领导。

(三)中队领导主要做好事故现场救援的组织、指挥、协调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应做到组织有序,考虑问题全面,及时果断地做出决策部署。在确保队员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组织队员科学施救、有序施救和安全施救,确保救援工作顺利,切忌因盲目救援而产生的安全或赔偿责任。

(四)路政备班人员的施救工作细分为:

1、接到有关通知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当班人员做好施救、现场布控和车辆分流工作;

2、协助交警或自行做好救援通道保畅通工作,引导后续救援人员、装备及时到达事故现场;

3、做好领导及当班人员安排的其它工作。

(五)内勤人员主要负责联络工作和宣传报道工作,具体细分为:

1、按照大队领导的指示及时调度救援人员;

2、适时与交警、经营公司救援指挥小组等部门保持联系,及时了解事故现场及救援通道运行情况;

3、及时了解事故状况,做好事故宣传报道工作,以便上级领导在第一时间内了解事故状况;

4、搜集现场重要的影视听资料;

5、协助路政当班

人员做好施救工作及上级领导交办的事项。

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研究 篇3

关键词:规范抢险 DKL生命探测仪 通讯系统 战地宿营车

0 前言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煤矿安全工作十分重视,我国矿山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得到较快发展,矿山救护技术和装备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几十年来,我国矿山救护技术和装备在煤矿的灾害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个体防护用品、救灾通讯设备、救灾机具、防灭火装备、分析化验检测设备等抢险救灾技术和装备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提高了救护队的装备水平,已基本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较完备的矿山救援救护体系。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矿山事故的应急救援根据发生事故灾害的类型、事故引起的破坏程度条件等的不同,所采用的救援技术和装备也不尽相同。同时技术、装备的采用、救援方案的确定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和协调管理,才能真正达到应急救援的目的。应急救援装备是矿山救援队伍搞好煤矿安全技术工作、处理突发性事故时所必不可少的武器。配备精良先进的技术装备是促进煤矿安全及救援工作的基础和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提高救援实战力的重要途径。

1 应急救援技术研究现状

1.1 救援指挥调度与通讯系统的研究 采用Internet/Intranet网络技术和GIS技术开发了抢险救灾调度指挥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实现了事故响应、救灾和应急管理的自动处理功能,实现了在事故救援过程中的信息共享,从而提高矿井灾害事故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应急响应及时和抢救工作迅速有效。另外,还开发了“矿井抢险救灾监测指挥系统”等技术与装备,研制出了ZLC系列车载矿山救灾指挥系统,包括矿山救灾决策专家系统、ZS15车载束管监测系统、低照明度矿用工业电视系统和矿用救灾指挥通讯系统。此外,还将建立全国煤矿安全信息数据库,开发全国地图化网站信息管理系统等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把抢险救灾的通讯、信息、决策、指挥、调度等单项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并逐渐集成化将我国煤矿灾害救护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2 安全防护设备与仪器的研究 个人防护装备的研究,氧气呼吸器是煤矿应急救援中救护队员重要的个人防护器具。氧气呼吸器分负压氧呼吸器和正压氧呼吸器两种,但是由于技术落后,负压氧呼吸器正逐步被淘汰。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引进了美国和德国正压氧呼吸器技术,组装了BG4正压氧气呼吸器。90年末针对我国现状成功地改造成了正压氧呼吸器,同时也加大了科研投入和技术引进力度,陆续开发出HYZ-4正压氧气呼吸器、新型的PB4正压氧气呼吸器。这此新产品为我国救护队装备更新换代奠定了基础。

1.3 应急救援装备与机具的研究 矿山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井下巷道和装备将被严重破坏,人员被困。应急救援装备和各种机具是用于打通安全通道,抢救被困人员最为有效的装备,是争取抢夺救护时间、挽救人员生命的重要手段。救灾钻机是打通安全通道的关键设备,ZDY4000S型全液压救灾钻机是在研制大型坑道钻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并根据应急救援的特殊需要,确定了在较完整地层快速施工高精度、大直径定向救援钻孔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施工工艺,满足钻进直径600mm,深度50m的抢险救援钻孔的目标要求。EBZ120QX型井下快速抢险掘进机的研制成功,可满足我国现有矿井处理冒落顶板岩石快速抢险打通救护通道掘进的需要。该型掘进机是在国内现有机型的基础上,研制出的煤矿井下快速抢险掘进机,整体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4 人员探测装备的研究 DKL生命探测仪一种新型的雷达式生命探测仪,由美国高科技公司研制,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搜救仪器之一。DKL生命探测仪借助感应人体心脏跳动发出的30Hz以下超低频电波所产生的电场,通过对人体超低频电场的反射来搜索锁定该电磁场,已达到快速找到遇险人员位置的目的。人体心脏发出的超低频电场可以穿透钢筋混凝土墙、钢板、木版、水等介质。只要人还活着,不论其是否清醒,均可用生命探测仪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人找到。该探测仪体积小,重量仅约1KG,携带方便,广泛应用于世界上40多个国家的救援、消防队伍中。另外,我国开发成功一种便携式人员定位装置,救护队携带人员定位仪,可以搜寻到佩戴矿工位置指示卡的遇险矿工。

2 事故概况

2.1 矿井概况 繁昌县阳冲铁矿坐落在繁阳镇阳冲村,始建于1987年,2004年委托铜陵有色设计院进行设计,由露采转为井采,并于2007年5月建成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3万吨。矿井由主斜井和风井构成系统,抽出式通风。该矿现有职工37人,属私营企业,证照齐全。

2.2 事故发生经过 矿场主要在-13m和-33m进行开采。2007年12月11日中班下井七人,主要在-33的矿场采矿,18时30分当班人员到-13m绞车房吃饭,19时左右突然一声巨响,井下发生坍塌和泥石流溃决,风井附近地面裂隙达150~200mm,泥石流冲击至主斜井井底车场,当班7名矿工被堵在井下,生死不明。

3 事故救援经过

3.1 事故处理应急响应 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成立了事故抢险指挥部,指挥部下设现场施救、专家技术、医疗救护、治安保卫、社会稳定、新闻报道和后勤保障等7个工作组。根据井下坍塌泥石流溃决情况,指挥部向省安监局请求援助,紧急调动淮南、铜陵矿山救护大队两个救援分队赶赴事故现场。淮南救护大队于11日晚23时20分接到省安监局召请电话,要求立即组织出动救援队伍增援阳冲铁矿“12.11”事故,并携带相关应急救援装备。

3.2 事故处理

3.2.1 科学决策,安全施救 救护大队到达事故矿井后,立即加入到指挥部工作,并以我救护队为主行使施救组工作职责。根据对事故现场情况的勘察和使用DKL生命探测仪对遇险人员搜索定位情况,科学决策,研究制定了抢救方案:①矿方负责组织人员清理巷道坍塌冲击物、淤泥、岩石等;②急调钻机从主斜井下口水泵房向-12.85m运输巷打钻;③淮南、铜陵两个救护队统一组织,每班3人在现场监护,检查巷道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观察顶板、水情,发现威胁安全的异常情况立即撤出所有人员。方案确定后立即组织实施,迅速安装架设从清淤现场至指挥部的灾区电话,建立畅通的救护指挥通讯系统,现场每30分钟向指挥部汇报一次清淤进度,气体、顶板等情况,有特殊情况随时报告。指挥部安排专人对事故处理过程做出详细记录。

3.2.2 规范抢险程序,加快抢险进度 为了加快清淤进度,考虑事故现场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建议和措施:①由于矿井只有主斜井能提升和上下人员,要求所有参加抢险人员要统一交接班时间,同上同下,缩短斜井行人时间,提高提升效率;②抢险人员分组别,下井前到指挥部报到,由指挥部统一安排下井,井下人员由救护队负责通知,统一撤出升井;③抢险人员要分工负责,必须完成当班任务;④救护队负责指导清淤工作和现场监护,并协调武警人员工作,保障武警官兵现场安全。采取以上措施后,抢险工作有序进行,清淤进度明显加快,至清淤透通-12.85m运载巷发现遇险被困人员,救护队共下井作业240人次,共清淤巷道74米320立方米,爆破大块岩石26次。

3.2.3 采取安全保障措施 在抢险过程中始终把抢险救援人员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强化安全保障措施:①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密切关注事发区域的地质变化,防止二次事故发生;②加强斜井提升的安全保护措施,对矿车加设保险绳;③坚持斜井“行车不行人,行人不行车”的规定,确保上下人员安全;④加强施救现场管理,救护队员随时检查氧气和其它有害气体,观察顶板、水情,当氧气低于19%时立即开启压风,增加供氧,稀释二氧化碳,确保抢险清淤人员安全;⑤调整绞车运行速度,使其在运送被困人员时最高速度不超过6m/s,并且运行平稳。通过采取以上多项措施,保证了救援抢险人员安全,做到了安全施救。

3.2.4 发挥装备技术优势 提高抢险效率 ①DKL生命探测仪的使用。使用DKL生命探测仪搜寻井下被困人员,并锁定位置,为指挥部正确制定抢险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清理巷道淤泥、岩石等冲击物明确了方向,使救灾变为抢险,鼓舞了士气,加快了抢险进度。使用DKL生命探测仪搜寻井下被困人员并确定位置,为在安徽省内首次采用。12月12日上午,使用用DKL生命探测仪在主斜井井底车场附近对相关区域进行搜索,发现-12.85m运输巷中段至绞车房巷道内存在生命迹象。后三班又定时进行探测搜索,确认该段巷道内有不少于5人的生命迹象存在。14日3:10钻孔打通至-12.85m运输巷,经用DKL生命探测仪探测,发现生命迹象存在点向钻孔位置移动,但由于钻杆卡死、断裂,无法和遇险人员取得联系。虽然不能和遇险人员取得联系,但可以确定遇险人员在这条巷道中,而且还活着。这些信息极大地鼓舞了抢险人员,抢险人员争分夺秒,力争尽快打通被堵巷道,把被困矿工救出。②建立救援通讯系统。快速建立应急救援专线通讯系统,为井下现场和指挥部保持不间断通讯,现场情况反馈,指挥部决策及时下达实施提供了保证。作为专业的救护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救灾通讯系统,使救护工作单线指挥,提高效率,而且有利于形成以救护队为主体的救援抢险指挥系统,优化指挥程序,提高抢险效率。③建立临时指挥所。利用救护宿营车建立临时指挥所。由于事故矿井条件受限,利用宿营车建立临时指挥所。便于救援指挥人员研究制定救灾方案,及时解决抢险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该宿营车的功能比较齐全,它解决了队员抢险过程中的洗浴、更衣、休息等问题,保证队员有足够精力和体能再次投入抢险战斗。

3.2.5 事故处理经验 16日中午12:20第一名被困矿工顺利升井,至13:03第6名受困矿工成功获救升井,紧急送往县人民医院观察治疗。阳冲铁矿“12.11”事故历经112个小时,受困7人成功救出6人,通过对此次救援行动的分析总结得出以下建议:①救护队伍要适应新形势,必须把科技强队放在首位。在这次事故处理中,使用DKL生命探测仪确定了被困人员地点,给抢险工作指明了方向,提高了抢险效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救护队必须要加大新装备配备力度,大力开展科技练兵,提高救护工作的科技含量。②作为国家级救援基地,外援任务可能会越来越多,有必要建立外援机制,形成外援行动制度化,避免接到外援召请时手忙脚乱,临时配置。③为了统一行动,树立形象,便于识别,外援人员应着有明显标志的战斗服、安全帽等。④通讯工作在救援行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指战员必须高度重视,通讯员要口齿清楚、思维敏捷,准确进行上传下达,指挥部记录员不但要记录井下汇报,还要记录指挥部决策方案研究,出现问题的针对处理措施及收集统计有关资料。⑤现场指挥员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对某一节点后面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情况的复杂性,要有充分的估计,不能貌视困难,而要留有余地,把握主动权。

4 总结

我国矿山应急救援技术及装备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应用,部分单项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系统配套性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煤矿应急救援的要求。需要开发适应性更强的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是今后应急救援技术及装备研究工作中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进一步加强煤矿应急救援体系的研究,只有在完整体系框架内进行的应急救援技术及装备的研究,才能更有针对性的为煤矿灾害事故的发生提供应急救援服务。

参考文献:

[1]柳孝荣.隧道工程坍塌事故应急救援的实践[J].建筑安全.2008(11):17-20.

[2]周兴龙.煤矿应急救援技术研究现状综述[J].科技资讯.2007(27):62.

[3]董德彪,刘见中.我国煤矿救护技术与装备的现状及发展[J].煤矿安全.2006(10):62-65.

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研究 篇4

高速公路因其速度特性,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很容易造成车辆的严重损坏,以及人员的重大伤亡,且交通事故的死亡大多发生在将伤者送往医院之前[1]。据法国民防部门的1份统计结果[2], 针对同样伤势的重伤员,送至医院并得到救护的时间在30min内的,其存活率为80%,在60min内存活率为40%,在90 min内的存活 率仅为10%以下[3]。因此在交通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 应缩短伤者的救援时间让其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提高伤者生存率,这也是减少事故死亡率的关键。

目前,在针对救援时间对交通事故死亡率影响方面,国内学者 已经展开 了一些研 究。 宋斌等[4]发现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主要伤情是 颅脑伤、四肢及骨盆骨折和胸腹联合伤等,这类伤员容易在救治途中或到医院时由于病情严重失去紧急手术机会而死亡。文亮等[5]研究发现有75% ~ 95%的致死性交通伤伤员死于紧急救援到达之前。孔质彬等[6]根据国内某医院急救部实施医警联动前后的交通伤救治情况,发现采用医警联动新模式后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院前救援的时间和距离明显缩短,从而使危急重病人死亡率降低至12.16%。胡明军[7]收集了因交通事故致重刑颅脑损伤的1 1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患者院前急救与预后相关性分析,发现随着救援车辆到达现场时间的增加,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也会增加。此外,多名学者通过构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时间模型[8]、服务点选址模型[9]、应急资源动态调度模型[10]和医警联合系统[11]等来缩短伤者的救援时间等。

以上学者多以救援时间或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伤情为单一研究对象,对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只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未得出具体量化结论,因此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高速公路救援时间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 模型。而生存分 析 (survival analysis) 方法是对生物或人的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研究生存时间和结局与众多影响因素间关系的分析模型,也称生存率分析或存活率分析[12],与传统的统计模型相比,生存分析模型对参数服从的分布并没有要求。因此可利用生存分析模型研究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生存状况随时间的变化,进而得到 救援时间 与生存率 的关系。2013年,J.Wu首次利用生存分析方法研究了自动碰撞通知(ACN)和紧急医疗服务(EMS)到达时间对事故伤亡人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运用自动碰撞通知和紧急医疗服务可挽救更多人的生命(154~ 290人/年)[13]。笔者将采用生存分析方法,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生存概率进行估计, 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与交通事故生存率相关的多个风险因素。

1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救援时间特性分析

交通事故紧急救援一般包括以下4个阶段: 事故接报阶段,及时获取已发生事故的信息;事故响应阶段,相关救援人员赶赴现场;事故现场的紧急救援阶段和返回救援站点/医院阶段。

当救援车辆到达现场时,受伤人员即可获得必要的紧急救援,因此,生存率指伤者生存至救援到达时的概率,伤者的救援时间可分为发现时间和响应时间2项,见图1。发现时间是从事故发生到救援站点/医院接到报案的这段时间,包括确认事故的发生地点、事故类型和救援等级等信息所需要的时间。响应时间是指从事故确认之后救援人员启动响应救援预案、调集救援资源、联络有关部门到救援人员到达事故现场的时间。

伤者的生存时间为事故发生时间至最终死亡的时间。在伤亡人员记录中,如果伤者在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前死亡,生存时间为事故发生至伤者死亡的时间,即为图1中的t1;如果救援车辆到达事故现场时,伤者仍处于存活状态并能得到紧急救援,那么伤者的具体死亡时间将无法观测,因此用救援车辆到达现场的时间代替伤者死亡时间, 即为图1中的t2。前者称为完全数据,后者称为删失数据。

2事故受伤人员的生存分析方法

2.1生存函数

生存函数反映了个体生存至某一 时刻的概 率。设T表示伤员的生存时间,那么,1个随机变量t的生存函数如下。

风险函数是度量死亡可能性的函数,可以用密度函数f(t)和生存函数s(t)来表示

累积风险函数为

根据观测对象进入或退出观察的时间差别, 生存分析经常遇到的数据有完全数据和删失数据[12]。对于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救援,当救援车辆到达伤者仍处于存活状态时,最终生还者的生存时间即为右 删失数据。Kaplan-Meier非参数估 计方法能够利用右删失和非删失数据的全部信息,因此在处理小样本数据时为首选方法。

假定n个独立观测值为(ti,ci)。其中:ti为生存时间;ci为观测值i的删失指标变量。如果失败发生,即伤者在救援人员内到达时仍处于存活状态,ci取0,否则取l。如果t(1)<t(2)<… < t(m)表示排序的记录失败的时间(m≤n),ni为在t(i)时处于失败风险的数量;di为观察到的失败的数量,则生存函数的Kaplan-Meier估计值为

如果t<t(1),(t)=1。风险函数为失败的数量与处于风险的数量之比,即

2.2Cox比例风险模型

Cox比例风险模型是生存分析模型中最常用的多因素分析方法[14],可以用来分析变量对生存率的影响,其基本形式如下。

式中:Xi(i=1,2,…,p)为个体i不随时间改变的协变量,即影响生存率的因素;h0(t)为基准风险函数, 它是全部协变量都为零时在t时刻的风险函数;βi(i =1,2…,p)为变量参数,若βi>0,表明该协变量为危险因子,会对生存率出现负作用,βi<0表明该协变量为保护因子,可提高生存率,βi=0表明该变量对生存率没有影响。exp(βi)为相对危险度,指在其他协变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Xi每改变1个单位,风险值比原水平改变exp(βi)倍。

任意2个具有协变量X和X*的个体,其危险率成比例

3数据分析

3.1数据来源及处理

采用华东地区某高速公路交警支队的事件记录,集中包含了1 500条事件数据,记录了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接警时间、交警到场时间、车辆靠边时间、现场撤除时间以及事件特征和环境特征,包括:事件发生的日期、时间,当时的天气,事件类型、报警方式、伤亡人数、当事车辆种类等。通过查阅相关执勤记录则补充了一些必须的信息,包括:各种救援车辆的到场时间,事故发生地点的桩号等。

筛选发生伤亡的事故数据,共采集到399个样本,对高速公路交通数据救援时间进行描述统计,并用非参数K-S检验救援 时间分布 的正态性,得P=0.002,样本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需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对采集的定量和定性数据进行编码和赋值,将星期分为星期一至星期天和其他法定节假日;将报警事件分成了4个时段,分别是早高峰时段(07:01~09:00时)、白天时段(09: 01~16:30时)、晚高峰时段(16:31~20:00时)和夜间时段(20:01~07:00时),并将事故类型和天气进行分类。模型变量的分组与赋值见表1。

3.2事故受伤人员的生存函数

根据生存分析的Kaplan-Meier非参数估计计算得到生存函数的图形,也即生存曲线,见图2,该图反映了伤者的生存概率。生存曲线如果比较陡峭说明生存率低、生存时间短,反之则说明生存率高、生存时间较长。由图2可见,救援车辆在20min内基本可以到达现场,且随着救援时间的增加,生存率逐渐降低,可以将生存率分成3种情况。

1)在0~7min之间,下降趋势较为缓慢,说明除受重创当场死亡以外,伤者在这段时间内死亡的人数并不多,生存率为94.8%。

2)在7~14min之间,下降趋势较为明显,随着救援时间的增加,累计生存率显著下降,生存率从94.8%降至75.3%,说明如果在14min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援,伤者死亡的风险较大。

3)最后,救援时间大于14min的伤者生存率下降的较为平缓。在救援车辆达到后仍保持生存状态的伤者的生存时间用救援时间所代替,因此20min之后,生存率不再发生变化。

3.3Cox比例风险回归建模

本文将考虑星期、报警时段、事故类型和天气对伤员生存率的影响。事件不同的报警时段影响着道路的拥堵状况、救援单位救援力量的配置等, 不同的事故形态影响着事故的严重程度和人员受伤严重程度,恶劣的气候如冰雪、大雾、暴雨等,会导致路面打滑、驾驶员视线不良等,另外气候条件也影响着救援车辆在路上所花费的时间。

为避免漏掉潜在的有价值的变量,采用向后消去法对变量进行筛选及最大似然估计,输出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变量方差分析发现,X1(星期)、X3(事故类型)和X4(天气)这3个协变量对于生存率均没有显著影响,这些变量被剔除在最终的回归模型之外,4步的筛选后只有X2(报警时段)变量(p<0.05)最终进入模型中。

从表2可知,回归系数为0.51,因此建立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为

Cox模型结果显示,报警时段是影响生存率的主要因素,从回归系数的符号来看,X2的系数大于零,说明报警时段为危险因子,会增加风险函数值,降低生存率。为研究不同报警时段对生存率的影响,继续对此分类变量进行最大似然估计, 并以白天时段(09:01~16:30时)为参照时间,得出早高峰、晚高峰及夜间时段的相对风险度分别为1.675,1.073,3.460,不同报警时段下的生存函数概率见图3。由图3可见,夜间时段的生存率最低,风险度为白天时段的3.46倍,其次是早高峰时期。

4结论

1)交通事故的救援时间对生存率有着直接的影响,且事故发生后7min之后,随着救援时间的逐步增加,生存率显著降低,14min之后即可降至75%以下,因此应缩短事故发现时间和救援响应时间,在接警14min之内让伤者得到必要的紧急救护。

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研究 篇5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方法研究

介绍了危险化学品泄漏扩散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讨论了扩散模型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分析了ALOHA的特性.在实例中应用ALOHA得出毒性威胁范围和燃烧威胁范围.并在ArcView中显示,从而确定应急救援单位的.行车路线和具体的居民疏散范围.

作 者:林远方 程乃伟 UN Yuan-fang CHENG Nai-wei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民航与安全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36刊 名: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年,卷(期):26(2)分类号:X78关键词:泄漏事故 辅助决策 ALOHA

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研究 篇6

1 应急救援指挥部的组成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部按等级划分人员组成、职责划分、启动。

2 应急计划目的

使任何可能引起的紧急事故不扩大, 并尽可能地排除事故隐患, 减少紧急事件对人、财产和环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3 应急计划的依据

3.1 危险评估

项目管辖区内隧道、桥梁占路线总长的36%, 且沿线地质状况复杂, 岩石组成坚软不一, 基岩节理、裂隙发育, 岩石破碎, 施工过程中极易产生滑坡、坍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或高空坠落、一氧化碳气体中毒或瓦斯泄露事件。

3.2 现场应急

3.2.1 潜在的事故性质及影响范围

(1) 隧道坍塌和爆破作业可能引起施工人员伤亡和机械损失。

(2) 高空坠落、物体打击, 开挖打击, 开挖台架、模板台车上可能造成施工人员伤亡、机具设备损失。

(3) 爆破事故:路基开挖爆破可能危及施工人员、附近村民、路人及民房等安全。

3.2.2 注意事项

(1) 一旦发现事故紧急隐患, 在场人员要尽可能了解判断事故的类型、地点和严重程度, 并迅速报告项目经理,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 利用现场设备工具和人员, 控制事故的扩大。

(2) 项目经理接到紧急隐患报告后, 除立即赶赴现场, 组织救援抢险工作外。要对事件严重程度作出迅速判断并立即报告上一级指挥部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救援预案。

(3) 相应救援指挥部接警后, 根据事故类别、地点、范围、人员分布, 迅速制订抢救方案和对现场进行保护。

3.3 危险报告联系步骤

施工现场—项目部—建设指挥部—地方人民政府—当地主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4 应急控制中心

各项目部经理部、总监办要设立有人值守的座机应急联系电话, 项目经理、主管安全、生产的副经理、总工、总监理正副总监、项目指挥部正副指挥、总工电话均为应急联系电话。各项目部将急救中心、火警、公安报警电话和各医院联系电话编制成表粘贴于项目经理部和隧道施工现场办公室, 以备紧急时刻联系。

5 应急救援物资的配备

应急物资的准备同突发事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现场抢救要充分利用现场的施工机械, 当现场机械、所需抢险人员不足时可由各个合同段调动。

6 现场主要管理者任务

(1) 决定是否存在或可能存在重大紧急事故, 要求应急服务机构帮助并实施场外应急计划。

(2) 在受影响以外的地方, 尝试进行设施的直接操作控制。

(3) 继续复查和评估事件可能发展的方向, 以决定事情可能的发展进程。

(4) 在紧急状态结束之后, 控制受影响地点的恢复。

7 现场措施

(1) 现场应急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遏制事故, 从而防止事故扩大到附近人员、设施, 以减少伤害。

(2) 在应急计划过程中, 要有足够的灵活性, 以保证现场能采取有效的手段和决定。

(3) 在应急过程中进行下列各方面的工作:

(1) 非相关人员按指定撤离路线到达预先指定的地方集中。

(2) 指定某人记录到达集合地点的人员, 并将信息报告应急控制中心。

(3) 指定某人对事故有关的到达集合地点人员与现场人员名单核对。

(4) 在紧急状态结束后, 恢复步骤中应包括对再次进入事故现场的指导。

8 事故处理

(1) 事故发生后, 为防止事故重复发生, 必须严肃事故处理, 对事故进行科学的调查和分析是保证事故查处的公证依据, 事故调查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本着严肃的工作态度, 采用科学的方法, 通过对事故的调查和分析, 弄清事故发生的原因, 分清责任, 妥善进行事故善后处理, 并制订切实可能的防范措施, 对于预防同类事故的重复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事故的分类:按事故性质分类可分为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责任事故是指未来可预见、抵御和避免的事故, 但由于人为的原因, 没有采取措施预防, 从而造成的事故。非责任事故包括自然灾害事故和技术事故, 如地震、泥石流造成的事故。技术事故是指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 安全防范知识和技术条件、设备条件均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和性能而无法避免的事故。

(3) 按伤害的程度分类:根据伤害程度的不同, 伤亡事故大体分为轻伤事故、重伤事故、重大死亡事故和特大死亡事故, 具体伤害类别经医生诊断后进行处理。

(4) 按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 对事故进行处理。

9 事故的预防

(1) 项目建设生产过程中, 要加强安全管理力度, 确实落实“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管理方针, 遏止各种事故的发生。

(2) 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件或事故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

(1) 隧道施工:坍塌、涌水、涌沙、突泥、瓦斯爆炸、一氧化碳中毒、触电、施工机械伤人等;

(2) 桥梁桩基施工:洞壁坍塌、缺氧、涌水、涌沙、高空坠物、高空坠落、一氧化碳中毒、触电、机械伤人、风灾、水灾等。

(3) 预制场施工:触电、高空坠物、高空坠落、吊装、机械伤人、火灾、风灾、水灾等;

(4) 路基施工:机械事故伤人、水灾、森林防火等;

(5) 办公住宅:触电、风灾、火灾、水灾等。

(3) 合同要根据所承包建设合同段内工程具体情况和可能出现的灾害、事件、事故制订全面、严格、可行的安全管理规定, 并严格执行。设立完善的安全管理系统, 明确各个部门安全责任和预防责任人, 重要部位安全工作要有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负责。

(4) 要强化安全教育, 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 要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管安全的良好安全管理氛围。

(5) 要加强安全工作领导, 加强现场巡视、检查,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施工, 处理坚决、果断, 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事件要提前充分考虑, 做好安全预案和必须的组织、物资、设置准备, 防患于未然。

摘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是指针对突发的、具有灾害性的紧急事故所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就是为及时消除可能发生的事故, 为迅速展开应急行动而编制的应急预防救援方案。

浅析公路交通事故的抢险救援 篇7

1 事故特点

1.1 事故频率高

公路交通是常见的一种交通形式, 它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频频发生事故。事故一旦发生, 不但造成车毁人亡的惨剧, 而且也会引发新的次生灾害, 比如火灾、危化品泄漏、爆炸等, 给整个事故的抢险救援带来很大困难。

1.2 社会影响大

交通事故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由于现在的新闻媒体发达, 各种信息传播迅速, 在很短的时间内人人皆知, 有很多不可靠的消息, 就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 也会对消防部队的救援工作带来不利。另外, 由于交通事故会使交通中断, 给正常的交通秩序造成影响。被困者中若有境外乘客, 也会造成一定的国际影响。

1.3 救援难度大

对于坠崖滚落、多车相撞、大量人员被困等救援难度较大的情况, 要求救援的技术也非常高。一些重特大交通事故, 情况较为复杂的灾害现场, 持续救援的时间会很长, 对消防员的心里和生理都是很大的考验。种种不利因素, 给救援带来很大难度。

2 救援原则

对于公路交通事故, 消防部队要高度重视, 第一时间到场处置, 充分发挥人员和装备的作用, 面对复杂的灾害事故现场, 冷静外置, 科学决策, 以最快的速度展开抢险救援行动, 用最短的时间营救遇险人员。

2.1 迅速调集力量

时间就是生命, 交通事故发生后, 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被困, 如果不能第一时间内对被困者采取正确有效的急救措施, 就会带来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消防队接到报警后, 要迅速调集力量, 力争在最短的时间赶到现场。由于交通事故现场复杂, 消防部队的力量有限, 在调集消防力量的同时, 要向市政有关部门汇报, 请求调派相应的联动力量, 如环保、安检、路政、交警等部门协同配合。

2.2 救援器材齐备

公路交通事故往往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救助伤员是首要工作, 要救人就要有相应的救援器材, 所以, 消防队要携带充足的破拆、救生器材, 如液压扩张器、无齿锯、躯体固定气囊、担架等。

2.3 制定救援方案

根据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救援方案, 使整个抢险救援行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各自分工明确, 相互间协合默契, 人和器材要机结合, 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努力减少没有必要的人员伤亡, 大大提高救援效率。

3 救援程序

公路交通事故处置的核心工作是救治伤员。第一时时内对伤员进行有效救治, 是事故处置成功的关键。汽车事故发生的最初20分钟, 被国际上称为“白金20分钟”, 如果这20分钟处理得好, 交通事故的死亡率就会大大降低。所以, 消防队要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积极展开救援。

3.1 及时掌握事故情况

消防队到场后, 首先要掌握事故的现场情况, 为下一步的救援工作打下基础。通过询问知情人和实地侦察, 查清被困人员的数量和受伤程度;汽车油箱是否有爆炸可能, 是否需要用水枪进行冷却保护;救人是否需要破拆, 破拆时需要的器材和途径、方法。

3.2 消除次生灾害

消防队应成立排险小组, 排查险情, 消除次生灾害。检查车身安全隐患, 油箱是否漏油、电路是否有故障, 车上是否装载易燃易爆物品。关闭事故车辆点火开关, 切断电池线路, 用泡沫覆盖地面上流淌的燃油, 对于易燃易爆物品出水进行冷却, 防止爆炸燃烧。对可能因事故造成的山体滑坡、桥梁断裂等情况, 要采取加强措施。当车辆处于斜坡或其他不稳定的的状态时, 要做好车身的固定, 防止车体侧翻。

3.3 积极抢救生命

抢救生命是抢险救援的主要任务。根据人员的受伤情况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首先, 对受伤人员的伤势做出正确判断, 按照“先重伤、后轻伤”的原则进行救治。在搬运伤员时, 检查颈部是否受伤, 必要时用颈托进行固定。如果肢体出现骨折现象, 用肢体固定气囊进行固定, 防止出现二次伤害。

4 注意事项

公路交通事故, 救援现场情况复杂多变, 人员伤亡严重, 参战力量多, 作业面广, 救援排险任务繁重。在处置过程中, 不但要有当地政府和交管部门的支持, 搞好协同配合, 同时消防员自身也要注意安全防护, 以便顺利实施救援。

1) 加强现场的交通管理。事故发生后, 不但会造成车辆损坏和人员伤亡, 而且也可能引起交通堵塞或中断, 甚至会出现哄抢货物的情况, 现场秩序十分混乱, 如果不及时控制现场秩序, 就很难顺利展开救援行动。2) 重特大公路交通事故的处置, 往往是大范围的救援活动, 因此, 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 针对受损车辆和伤亡人员的数量、轻重程度及抢险救援现场的实际需要, 划分和标示相关区域, 有序实施救援行动。3) 如果汽车油箱漏油或载有危化品的物质泄漏, 要及时采取堵漏、防爆、防毒等措施, 并严禁火源。当汽车坠入河中, 造成水质污染时, 要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卫生、环保等部门, 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防止事态扩大。4) 注意自身安全, 加强自身防护。灭火时, 要注意防止油箱爆炸、车胎爆裂、危化品爆炸及腐蚀液体灼伤。破拆时, 注意玻璃碎片、角铁等尖锐物品刺伤身体。

公路交通事故人员伤亡重, 救援难度大, 对消防部队确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消防部队只要按照“以人为本、科学施救”的指导思想, 不断加强公路交通状况的熟悉, 掌握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特点, 深入研究事故救援的措施方法, 就一定能够圆满完成抢险救援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手册.抢险救援.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研究 篇8

1 我国突发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机制的现状

突发化学灾害事故应急处置是否顺畅高效取决于应急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取决于到场的各支应急力量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应急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化学灾害事故应急处置的基础性工作,是调动救援力量,安排、部署救援任务的主要依据。我国突发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机制的建立起步较晚,还存在着诸如体制不顺、机制不畅、效率低下、物资匮乏等问题,应急救援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

1.1 应急救援力量较为丰富,缺乏组织协调机制

当前我国应对突发化学灾害事故的救援力量包括:国家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8个区域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中心(1996年成立,隶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消防部队特勤队伍(1997年组建,隶属公安部),解放军防化部队(隶属解放军总参谋部),国内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的专业消防队伍。此外,还有国家中毒控制中心(1999年组建,隶属卫生部),民防组织、海事部门(隶属交通部)、120医疗急救中心、武警部队等。总体上看,我国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力量丰富,但分散在多个部门,如消防、防化部队、化工企业消防队伍等,都有根据自己特点建立的相对独立的应急模式,在指挥和协调上基本仅局限于各自的领域,没有建立相互协调与统一指挥的工作机制。在化学事故处置现场,临时组织起来的应急救援力量,缺少政府层面上的组织协调机制,存在职责不明、体制不顺、机制不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难以实施高效协同作战,整体救援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1.2 处置预案形式上具备,缺乏预测预警机制

目前,全国各地相关企业和部门都制定了各类化学事故应急预案。由于预案制作本身的系统性、复杂性,要制作一个切实可行的预案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一些企业和部门花在预案制作上的时间有限,导致预案缺乏具体可操作性,表现在:应急预案的制定缺乏调查研究,如在制定某地某企业或某部位应急预案时,缺乏对该地存在可能引起化学事故的物质种类、使用量、生产量、贮藏量和运输量与发生频率以及存在可能发生化学事故危险因素等系统的调查研究,也缺乏对周边可调集的救援力量、装备器材的统计掌握,导致预案缺乏有针对性的具体处置程序和处置措施。此外还表现在重视应急措施的实体性规定,忽视应急程序制度的明确,在贯彻落实过程中暴露出大量问题,这些都导致了预测预警机制无法实现。

1.3 技术信息相对丰富,缺乏信息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化学技术信息相对比较全面,但很分散,缺乏信息资源建设总体规划和信息管理运行机制。如在化学危险品信息库建设上,普遍存在着多部门各层次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单位部门之间没有形成资源共享,没有专门的部门和机构管理这些信息资源,致使一些化学事故发生后盲目寻找危险化学品的属性、处置方法,往往采取多种检测评价手段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最终延误了救援行动的进行,致使灾害扩大。

1.4 保障力量分散,缺乏动员保障机制

突发化学事故的应急处置,调动的力量多,作战时间长,需要强大的动员保障力量。我国当前的应急保障体系并不健全,应急责任还有待明确,应急准备还不够充分。在企业或单位、社区或政府的应急动员上,还缺乏有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保障力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非常分散,往往是现场需要什么保障,才临时联系相关单位给予保障,保障力量很难满足处置现场的需要,延误了应急处置的时机,甚至造成灾情蔓延或者导致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2 完善我国突发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机制的途径

2.1 突发化学灾害事故的特点

突发化学灾害事故具有:(1)突发性强,扩散迅速;(2)危害范围广,伤害途径多;(3)侦检不易,救援难度大;(4)污染环境,洗消困难;(5)涉及社会面广,政治影响大等特点。

化学灾害事故包括:(1)化工生产企业发生的安全事故,如2005年11月吉林双苯厂爆炸火灾事故;(2)危险化学品储存单位发生的泄漏、火灾及爆炸事故,如1998年3月西安液化石油气站泄漏事故;(3)危险化学品运输部门发生的安全事故,如2005年3月京沪高速淮安段槽罐车液氯泄漏事故;(4)犯罪、恐怖活动及战争,如1995年3月日本东京地铁“沙林”投毒事件。

2.2 突发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任务及要求

2.2.1 突发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任务

(1)控制危险源。 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控制危险源的源区扩大和加剧,采取有效的闭阀、堵漏及其它手段,缩小污染范围,减轻污染程度。(2)抢救受害人员。应急救援的重要任务是抢救受害人员,包括及时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与安全转运伤员。(3)指导群众防护和组织撤离。化学事故发生后,应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扩散方向和范围,指导和组织群众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护,必要时应组织撤离。(4)消除事故危害后果。包括对受染的空气、水源、食品的处理,危险源地面及建筑物的消毒,人员的洗消等,防止对人的继续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此外,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任务还包括侦察、监测、环境评价、交通管制、火灾扑救、交通疏导等。

2.2.2 救援任务对应急机制建立提出的要求

(1)对应急力量的要求。化学事故的处置一般需要多个部门和单位,多方协同共同完成,有时甚至还需要社区的广泛动员和群众的广泛参与。(2)对处置专业性的要求。化学事故处置因其技术性较强,往往需要专业的信息资源、专业的处置队伍和专门的处置手段。(3)对快速反应的要求。化学事故的处置要求快速而准确,应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处置,如果错过有利时机就可能酿成一场灾难。(4)对政府宏观控制的要求。化学事故的处置需要多个单位和部门的参与,如何将这些力量进行高效的整合,需要一个政府层面的常设机构负责这一方面的工作。(5)对救援装备的要求。化学事故的处置除了需要侦检、防护、洗消、堵漏等装备外,有时还需要破拆、起吊等装备,对救援装备的配置要求较高。

2.3 完善我国突发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机制的途径

针对我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现状,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化学事故应急机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建立我国突发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机制的四个途径。

2.3.1 建立事件预警与升级机制

预警机制就是对某地区某单位的不稳定因素的危险和危害程度进行系统评估,做出前瞻性分析和判断,给出参考性对策建议,提高政府、单位应急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变被动处置为前期组织。如果缺乏预警机制,就不能对可能发生的化学事故进行有效地预测,不能迅速控制化学灾害事故现场,导致灾害事故的蔓延扩大,甚至造成二次灾害。由此可见,做好预警工作是化学事故应急处置的首要关键环节。

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预警与升级应分为三级。化学事故处置的根本力量为发生事故的企业或单位,社区或政府(一级启动)。由于他们最熟悉现场情况,因此是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最基本、最重要的救援形式,其主要任务是控制危险源。应该建立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系统预案,以应对突发化学事故。当化学灾害超过事故单位控制范围或扩大到事故单位以外区域时,就应该启动社会救援,并依据灾害规模大小逐步升级,首先为县(县级市)和地级市(州)应急(二级启动),进行社会面应急救援,其次为省和国家应急(三级启动),主要提供支持与援助。化学灾害事故事件预警与升级如图1所示。

2.3.2 建立力量整合与分工协同的指挥体系

大型化学事故的处置一般需要多个部门和单位协作完成,要将这些力量整合起来就需要一个专门的专业指挥机构。1996年,国家经贸委成立国家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组建了国家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8个区域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现隶属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可以将这一机构作为化学事故的组织和协调机关,再加上各省、地级市(州)、县(县级市)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可以将它们转归到国务院应急办公室及地方各级政府应急办公室,形成其下属的一个独立的常设职能机构,如图2所示。

在化学事故救援的一般程序上,对各种应急救援力量的职责任务进行明确分工,并以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如果一旦发生化学事故,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中心就能科学合理地调动各种力量,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形成整体合力。同时,对于出现的问题,也能追究到相关单位和个人。

2.3.3 完善技术支持系统

一是建立国家化学事故公共信息资源库。目前,国内外有很多类似的数据库可直接利用或链接,只需要对化学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分类、优化,使其尽可能全面,并有利于迅速查询。此公共信息库可设立在国家及地方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免费向社会开放,开通化学事故应急咨询电话,面向社会提供24 h咨询服务。二是在相关部门和企业建立有针对性的数据库,如针对某大型石化企业,就企业生产、运输、销售过程中涉及的一系列危险化学品从其理化性质、危险性、处置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整合。此专业数据库可设立在各企业单位的应急中心,以备应急查询。

2.3.4 建立动员保障机制

一是社区和单位建立完备的应急动员机制,社区和单位的相关职能部门明确任务分工,制定应急方案,加强日常演练,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组织群众自救、疏散或转移物资。二是各级政府支持并帮助化工企业、消防特勤及防化部队按照相关技术标准配备充足的侦检、堵漏、防护、急救等专用装备和器材,尤其是比较缺乏的个人防护装备和各种因淘汰或老化不能使用的装备,并定期进行检查,确保紧急情况下完整好用。三是政府和社区建立和完善各种常用应急设施和必要的物资储备,明确设施和物资的管理单位,制定紧急情况下的调拨方案,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

3 结束语

事实证明,建立与完善高效的化学灾害事故处置应急机制,是化学灾害事故处置的基础性工作,是加强和优化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的有效手段。建立与完善我国突发化学灾害事故的应急机制,对于提高我国化学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效率和处置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如刚.化学事故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4,(4):169-170.

[2]张海峰.我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J].化学标准.计量.质量,2005,(5):36-38.

[3]李运才,袁纪武,崔超产,等.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家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体系[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4,(2):28-30.

[4]国家化学品登记中心.化学事故的应急救援[J].安防科技,2004,(3):30-32.

[5]岳茂兴.防范化学毒物灾害医学应急救援策略的设想[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7):389-390.

[6]陈云腾,冯元.论城市化学灾害事故防控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J].公安学刊,2005,(4):84-86.

[7]李建华.灾害抢险救援技术[M].河北: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2005.

[8]康青春,黄金印.中外抢险救援典型战例精选[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

[9]丁辉.世界危险化学品应急技术的发展状况与思考[J].安全,2003,(2):4-6.

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研究 篇9

1 密闭空间作业的定义

所谓密闭空间,是指一个被围封容易产生缺氧、职业中毒和职业危害的空间,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空间足够大,工作人员可以完全进入,并完成指定的工作;二是出入口较为狭窄;三是并非为长时间工作而设计[1]。

较易发生事故的密闭空间主要涵盖如下三种场所:(1)封闭、半封闭设备,如船舱、储罐、反应塔、冷藏车、沉箱及锅炉、压力容器、浮筒、管道、槽车等。(2)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矿井、废井、地窖、沼气池及化粪池、下水道、沟、井、池、建筑孔桩、地下电缆沟等。(3)地上有限空间,如储藏室、酒槽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封闭车间、试验场所、烟道等。

2 密闭空间作业的危险性分析

2.1 缺氧危害

空气不流通的密闭空间,氧气不足是经常遇到的情况。氧气不足的原因很多,如被密度大的气体(如二氧化碳)挤占、燃烧、氧化(比如生锈)、微生物行为(如老鼠分解)、吸收和吸附(如潮湿的活性炭)、工作行为(如使用溶剂、涂料、清洁剂或者是加热工作)等都可能影响氧气含量。作业人员进入后,可由于缺氧而窒息。狭小的内部空间不允许随身携带空气呼吸器等救助设备,使得作业的难度和危险性较大,容易导致缺氧窒息。

2.2 有毒气体危害

密闭空间内可能会存在很多的有毒气体,它既可以是密闭空间内已经存在的,也可能是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聚积于密闭空间的常见有害气体有硫化氢、一氧化碳、甲烷、沼气等,这些都对作业人员和救援人员构成中毒威胁。

2.3 火灾爆炸危害

在密闭空间中常见的可燃气体包括:甲烷、天然气、氢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这些可燃气体和蒸气来自于地下管道间泄漏(电缆管道和城市煤气管道间)、容器内部残存、细菌分解、工作产物(在其内进行涂漆、喷漆、使用易燃易爆溶剂)等等。如遇引火源,就可能导致火灾甚至爆炸。密闭空间中的引火源包括:产生热量的工作活动、焊接、切割等作业、打火工具、光源、电动工具、电子仪器甚至静电。

2.4 生物病原体危害

废置井、污水井、化粪池、沼气池等,其内的各类有害细菌、病毒、钩端螺旋体等生物病原体,经皮肤进入人体致病。

2.5 物理因素危害

过冷、过热、潮湿的密闭空间有可能对人员造成危害;在密闭空间时间长了以后,会由于受冻,受热,受潮,致使体力不支。

2.6 作业危险

在具有湿滑的表面的密闭空间作业,有导致人员摔伤、磕碰等的危险。进行人工挖孔桩作业的事故现场,有坍塌、坠落,造成击伤、埋压的危险。清洗大型水池、储水箱、输水管(渠)的事故现场有导致人员遇溺的危险。

3 密闭空间作业的事故特点

3.1 事故发生率高

中毒窒息事故是密闭空间危险作业的常发事故之一。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的统计,近十年来全国共报告各类急性职业中毒14 089例,死亡1 605例,以一氧化碳和硫化氢为主的窒息性气体中毒表现突出,其中一氧化碳中毒3 952例,死亡585例,硫化氢中毒1 266例,死亡466例,两者占总中毒例数的37.04%,占总死亡例数的65.48%,而且一半以上的重大职业中毒都发生在密闭空间作业场所。

3.2 事故发生原因多

密闭空间发生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密闭空间通风不良导致中毒窒息事故;在未明作业场所是否存在有毒有害气体或缺氧的情况,贸然进入密闭空间作业场所;缺乏安全检测防护和救护设备设施;安全管理不善;施救不当致使事故扩大等[2]。

3.3 易造成人员伤亡

人员在密闭空间内作业,潜在缺氧、有毒气体、火灾爆炸、生物病原体、物理因素、作业危险等多种危害因素,一旦发生事故,极易形成一次性伤害,失去自救能力,遇险人员在密闭空间内有时不易被发现,脱离险境十分困难。

3.4 事故救援困难

密闭空间范围小,救援人员在作业时,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和施救器材,活动空间范围小,操作受到很大的限制。深入缺氧的密闭空间实施救援,由于受环境条件、无装备等诸多因素制约,送风和供氧的难度都比较大,给救援带来困难。一些密闭空间无光线照明,处于漆黑的状态,不利于救援行动。如果待救人员处在密闭空间的深处,救援人员则无法确切了解待救人员的实际状况,即使是进入到密闭空间实施救助作业的救援人员,与外面人员之间的通讯和联系也存在着一定困难,影响救援行动的展开和救援目标的顺利实现。密闭空间事故救援,常常需要反复几次,才能完成任务,且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分钟乃至几个小时,救援人员会非常疲惫,器材装备磨损严重,救援难度相当大。

3.5 易发生次生事故

密闭空间事故现场潜在缺氧、有毒气体、火灾爆炸、生物病原体、物理因素、作业危险等多种危害因素,并且空间范围小,能见度低,通讯和联系困难,稍有不慎,极可能发生次生事故。

4 密闭空间作业事故预防措施

4.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工厂企业、施工单位、管理部门的领导应高度重视密闭空间危险作业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本单位密闭空间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操作规程,严格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严肃事故责任追究,确保密闭空间作业场所无事故发生。凡需在密闭空间危险作业场所进行施工、检修、清理等作业活动的,有关施工(管理)部门必须编制相应的专项施工(作业)方案和应急预案。方案应有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并经企业技术负责人或业主方主管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作业[3]。

4.2 开展安全宣传教育

大力开展密闭空间危险作业安全宣传教育,使作业人员了解其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紧急状态下的应急救援措施。相关施工管理部门可结合事故案例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以吸取教训,提高作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

4.3 严格落实作业保障装备

需要经常在密闭空间进行危险作业的施工单位、管理部门必须配置相应的气体检测仪、通风机械设施和防毒救护器具;应保证其产品质量、性能安全可靠;产品认证书、合格证、检验或鉴定报告、使用(操作)说明书等相关证件一应齐全。对检测仪器、救护器具等应妥善保管,并按规定定期鉴定或校正。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定期更换特殊环境中设备设施的易损件,提高维修人员技术素质,保障维修质量。

4.4 及时清理污物防止有害物质产生

毒性气体、窒息性气体、毒性与传染性物质以及腐蚀性物质是导致密闭空间中毒窒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定期对容易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场所进行检查,及时清理垃圾、粪便、纸浆等有机物,保持下水管井清洁,特别是夏天高温季节,防止有机物发酵后产生硫化氢(H2S)等有害气体。

4.5 建立密闭空间进人程序

做好进入密闭空间前的准备工作。判断是否必须在密闭空间内进行作业,是否可能在密闭空间外部作业,查看书面的密闭空间作业审批许可材料,制定应急预案和密闭空间内详细的作业指导书。指定作业人员的陪同者,密闭空间内的作业者与陪同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对密闭空间内的气体进行监测,确保氧气含量符合作业要求,易燃气体和蒸汽低于国家相关规定,无有毒气体和蒸汽。

4.6 作业过程中不断进行气体监测

在进入任何密闭空间之前,都要对其中的气体成分进行检测,并且要在非接触情况下按以下顺序进行检测:确保有足够的氧气浓度存在;不存在易燃气体和蒸汽;有毒气体和蒸气浓度低于国家相关规定。在进行非接触检测并确认空间安全后,检测人员可以发放进入许可证,允许员工进入有限空间进行工作。但是,气体检测工作不能停止,进入其中的员工和外面的监护人员一定还要对空间内的气体进行连续的检测,避免由于泄漏、毒气释放、温度变化等原因发生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的变化造成对作业人员的伤害,这个过程要一直持续到员工离开密闭空间为止。

4.7 加强作业现场安全管理

密闭空间作业的有关安全管理部门要加强现场安全检查,坚决遏制现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作业现场应指定专人负责监护,监护人员要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作业现场必须坚持上班考勤和下班清点人数的制度,确保密闭空间安全作业。

4.8 临时作业须消防部门保障

临时须在密闭空间施工作业,而缺乏检测、防护器具配置条件的单位,应与当地政府消防或应急管理部门联系,求助配合或采用租借形式落实解决,否则不得组织施工。施工单位(或承包负责人)应为作业人员配置适合作业环境的劳动保护用品,作业人员应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4.9 作业区内严禁烟火

在密闭空间危险作业场所施工,包括相对密闭的车间内油漆、防腐施工作业,必须严禁现场烟火。凡需进行动火作业的,必须经气体检测且符合要求,在办理动火审批手续后,方可动火。储存过油类、易燃易爆的密闭容器,严禁擅自进行焊接或切割。

4.1 0 制订并执行密闭空间作业的法规和标准

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对密闭空间作业的职业防护均已制定了相应的标准或法规。我国虽然曾经也制定了一些密闭空间作业的相关标准,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密闭空间作业职业病危害事故控制技术的发展仍严重滞后,尚缺乏通用的密闭空间作业职业病危害事故控制标准,难以满足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需求。政府应加快此项规范及配套措施的出台和有效执行,规范密闭空间准入程序与方法,杜绝或减少密闭空间作业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

5 密闭空间作业的应急救援措施

5.1 准确掌握事故现场情况

为了有针对性的采取救援措施,尽快将遇害人员救出,保证救援安全,应准确掌握如下现场情况。(1)密闭空间的形状、大小、深度和近期使用情况。(2)遇险者的数量、遇险的时间、每个遇险者的姓名、年龄、身高、体重、健康状况。(3)通过外部观察和询问工程技术人员,确定密闭空间内是否缺氧;是否积聚有毒有害气体;是否有积液、积水。(4)对于市政的下水管道、井坑,应当请市政管理设计部门出示城市管道井设计网络图,了解管道井布局、走向和结构情况。(5)对于可能坍塌的事故现场,要掌握能否发生坍塌,如果已经坍塌,根据知情人的描述,确定埋压在其内人员可能所在的位置及掩埋的深度等。同时,利用生命探测仪或消防搜救犬进行搜救,确定被埋人员所处的位置,以及在一侧挖掘的可能性等[4]。

5.2 加强事故现场警戒

疏散事故现场围观的群众、有可能影响救援工作的车辆、家畜。根据救援的实际需要划定警戒区域,防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现场。对于可能塌陷或已经发生坍塌的事故现场,必须减少警戒区内非救援人员的数量,并禁止人员在距事故现场较近的范围内随意走动,防止因地面重量增加和随意走动产生的震动发生二次塌陷或坍塌。

5.3 实施救援作业前的检测

凡进入可能存在中毒窒息气体的密闭空间,按照先检测、后施救的原则,采用气体检测仪检测,如果氧气含量在18%以上,23.5%以下,其它有毒有害气体、可燃气体、粉尘容许浓度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要求,方可进入。在未准确测定氧气浓度、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前,严禁进入该场所。

也可采用如下检测方法:(1)从场所外放置动物(如小鸟、白鸽、白鼠、兔子、鹌鹑等)进入场所,放置前先要搅动场所的杂物,以使中毒窒息气体充分释放,观察其是否有中毒窒息反应。(2)对于古井之类的场所,在确保不会发生火灾爆炸的情况下,可采用点火试探的方法,如果燃烧更剧烈或者燃烧熄灭,均不能进入[2]。

5.4 采取通风措施

如发现有人在缺氧、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空间内昏倒,而又不能迅速救出时,切不可盲目进入抢救,以免再发生中毒窒息事故。应立即向密闭空间内通风,使密闭空间内气体震动排出,设法送入新鲜空气,可用送风机或排烟机向密闭空间送风。若出入口较为狭窄,应尽量使用长管空气呼吸器和移动式供气源,或先吊放几个空气瓶入内,使遇险人员能呼吸到空气。

对由于防爆、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风换气措施或受作业环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风换气的场所,必须配备并使用空气呼吸器或软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

5.5 正确选用救生器材

必须选择便携式器材。在狭小的空间内,若器材占据空间的体积过大,会大幅增加人员救出的难度。

器材必须操作简单。在密闭空间内一般光线都很差,甚至没有光线,在这种情况下,器材的操作就必须熟练,所配的器材要便于操作,操作动作越少越好。

所选器材要有稳定的安全性能,密闭空间救生涉及到横拉、竖吊、侧吊等多种救生动作,有单点甚至是多点与外部摩擦,因此对救助绳索的要求很高,器材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使遇难者出现危险,甚至会直接威胁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消防部队所配的救生三角架(四脚架)、多功能救生担架、便携手动破拆器材等都是狭小空间救援的合适器材,这些器材不仅使遇难者安全,也便于救援人员的操作。

在存有易燃易爆气体的场所,要使用不打火器材。

5.6 正确使用救援方法

(1)尽可能施行非进入救援,当遇险人员未受伤或神智较清醒能够配合救援时,可通过向密闭空间施放绳索,指导待救人员实施自救,用保险带、保险绳将其救出。

(2)当遇险人员受伤或已昏迷,无法配合救援行动时,在确定密闭空间无垮塌的危险后,可由救援人员进入实施救援。

(3)当出入口较为狭窄和空间很小,只能一人垂直上下时,可采用一人倒挂金钩的办法进入其内,抓住被救者将其救出[5]。

(4)当事故现场已垮塌,造成人员被掩埋时,应及时调集挖掘机等工程机械到现场,在密闭空间的一侧或周边利用机械和人力实施挖掘,打出一条通道,再横向打通其壁面实施救援。在挖掘作业时,一定要有安全观察员,时刻观察救援进展情况。一方面要避免挖掘机撞坏壁面,威胁遇险人员;另一方面在挖掘到一定深度后,要避免塌方,及时对陡坡进行加固。

(5)如果是城市管道井内发生事故,要针对不同的管道井特点,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

5.7 注意安全防护

(1)对于地下密闭空间事故,现场所有救援和工程车辆应与事故场所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出现因停车位置不当造成其坍塌。

(2)当密闭空间的有害环境性质未知;缺氧或无法确定是否缺氧;空气污染物浓度未知、达到或超过危险浓度的情况下,不得冒险进入。

(3)根据密闭空间的类型和可能遇到的危害,决定需要选择的个体防护用品,且有效实施救援的装备随时处于可正常使用状态。在进入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空间救援时,救援人员必须佩戴有他救接头的呼吸器,带备用面罩。当存留有毒液体时,还需着防化服。

(4)在进入密闭空间救援时,宜选用质量可靠的救助绳索,且绳索的固定要具有双保险扣。救援三角支架必须牢固设置,使用的绳索必须经过检测。

(5)如果密闭空间积水较深或在流动,进人人员应着救生衣或潜水服。

(6)进入密闭空间救援要携带好通信和照明器材,时刻与外面人员保持联系。

(7)进入密闭空间救援一般应两人以上分组进行,定时进行轮换。

(8)如果在进入密闭空间救援过程中发生紧急情况,应有保证救援人员紧急撤离的安全措施。对遇险和救援人员的吊升,重要部位应做好防护,防止撞伤。

(9)在城市地下管道、井、坑、洞救援时,要防作业过程中损坏燃气管道,导致易燃气体泄漏。

5.8 防止二次伤害发生

在密闭空间事故救援中,遇险人员一般都有较为严重的外伤,甚至是昏迷、休克,对这种人员的救助必须采取正确的救援方式,防止二次伤害的发生。

对于有外伤的人员,在时间和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必须进行固定,要采用躯体固定气囊。对无意识人员的固定,要确保其呼吸畅通,情况许可下可用多功能救生担架等进行固定。在多功能救生担架等器材无法使用,须用绳索固定时,只能使用盘绕腰结身体结索固定,绝对严禁活扣胸部固定。因为在救援中有时被救者呼吸已处于衰竭,若再用绳索固定胸部,用力向上提升或拖拽,很有可能在救援中使被救者致命。

当中毒窒息者被救出密闭空间后,应立即将其抬放到通风良好的地方,解开衣服、裤带,纠正缺氧。呼吸停止者,应做人工呼吸;心跳停止者,应做胸壁外心脏按摩;严重者,要迅速送医院救治。

6 结语

石油化工行业的密闭空间作业存在非常大的危险,易发生火灾、爆炸、中毒、窒息等人身伤害事故,因此应建立健全HSE体系,在作业时严格按程序进行工作,并及时进行安全检测和一系列安全措施的实施,确保密闭空间作业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邢娟娟.劳动防护用品与应急防护装备使用手册[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 117-184.

[2] 范银华、王树坤、陈桂成、万木生.有限空间作业中毒窒息事故的预防[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5) :89-93.

[3] 贺德生.重视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的安全管理[J].建筑安全,2007,(10) :10-11.

[4] 郭铁男.中国消防手册.抢险救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61-680.

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研究 篇10

目前我国油田事故灾难应急救援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不到位, 应急救援尚未实现安全的统一指挥, 导致指挥效率不高;2) 救援力量通讯不方面, 无法协同作战;3) “信息孤岛”信息严重, 信息传递不畅通;4) 应急管理缺乏完整的决策信息, 很大程度上还依靠经验。但是通过建立事故灾难应急救援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问题, 将分散的、零碎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整合, 最终实现各类应急信息资源的跨部门交换与共享。

1 应急救援响应流程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油田现场调研, 发现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程序包括事故接警登记、事故确认、应急启动、应急行动、事故续保、应急终止及事故总结等有序过程。应急响应流程如图1所示。

2 平台总体构架

从油田事故灾难应急救援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 考虑到与各级部门应急平台的接口, 为实现上下贯通、资源共享, 将本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设计为6层构架, 如图2所示。

系统由技术平台、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体系组成, 其中技术平台由网络与硬件层、应急信息资源层、应急信息资源目录、应急共享交换平台、应急应用系统层、应急门户层组成:

1) 网络与硬件层在参考模型中处于最底层, 是支撑应急指挥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 包括有线信息专网、无线信息专网、模拟图像网、公用网络和各类硬件设备;

2) 应急信息资源层构建于网络与硬件层之上, 并为上层的应急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层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主要包括油田事故灾难基础数据库、应急共享数据库、应急专业数据库等;

3) 应急信息资源目录层的元数据库与应急信息资源目录是描述应急信息资源层的信息资源, 为应急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应急信息资源的注册、管理、查询、定位和共享交换等应用提供基础信息;

4) 应急共享交换平台层在整个参考模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处于应急应用系统和应急信息资源层之间。它是一个与网络无关、与数据库无关、与应用无关, 能够实现应急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与整合。该平台主要提供数据交换服务、安全服务、导航服务和目录服务;

5) 应急应用系统层是在应急共享交换平台基础上构建的各类应急业务应用系统, 主要包括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预案管理、决策支持和办公OA等应用系统;

6) 门户层是整个应急指挥系统面向最终用户的统一入口, 是各类用户获取所需服务的主要入口和交互界面, 包括应急门户、OA门户、互联网门户。对于各职能部门内部的应用系统或密级较高的应用系统, 有关人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访问。

3 平台的应用系统模块功能设计

为了能够在事故发生时, 可以及时调度指挥抢险救灾, 为应急救援行动提供快速响应和决策支持, 以达到对事故信息实时、有效地做出快速反应。故将本系统划分为8大模块, 各模块又涵盖了不同的功能。具体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3.1 应急预案管理

在整个应急救援工作中, 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是重中之重, 是油田企业应急救援体系的核心内容。应急救援管理包括应急预案浏览、新建应急预案、修改应急预案、删除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审核、应急预案分类管理等。

3.2 救援资源管理

救援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在应急救援的过程中能够迅速提供可用的救援资源, 为应急救援提供物资支持。救援资源管理系统包括基层救援人员管理、救援专家管理、公安消防单位管理、医院和救助占管理、救援常用物资管理、专业队伍管理、危险源管理和重点目标管理等。

3.3 救援指挥调度

救援指挥调度子系统以应急救援预案为基础, 依据现场情况进行救援指挥, 最大限度的完成救援行动。救援指挥调度子系统包括事故登记、事故确认、应急启动、事故记录、应急处理、事故续报、应急终止和事故总结等。

3.4 应急救援地理信息管理

为了保证应急救援行动的科学化、合理化、高效化, 利用救援救援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很好地进行地理信息定位, 提高查询检索效率, 也可以很好的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

3.5 应急培训

应急救援培训也是应急救援管理的重要一部分。该系统主要负责井场人员、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等的培训和学习。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培训和学习, 可以很好的提高大家的应急救援意识和救援救援的行动能力。通过长期的演练, 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 可以使救援人员圆满完成应急救援目标。

3.6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部分是整个系统的调度部分, 由专门的管理人员来对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 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系统管理子系统包括组织结构管理、系统用户的管理、系统角色的管理、系统参数的设置和系统日志的管理等。

3.7 综合查询分析

综合查询分析子系统很好的完善了传统的信息查询分析方式, 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内容。该子系统包括综合信息搜索、图片信息搜索、视频音频信息搜索和统计分析报表等。

3.8 网站信息管理

网站信息管理是日常管理的补充。该模块主要包括通知公告、行业新闻、工作动态、预警信息和公共文件等。

4 结论

油田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是在油田事故灾难发生逐渐增多、影响范围逐渐增大、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的形势下提出来的, 其自身结构、管理模式、机制等还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

本文针对目前油田事故灾难应急救援管理的建设现状和业务需求, 从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流程入手, 构建了系统平台的整体框架, 对平台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的。

本文提出了具有较高扩展性和效率的设计思路, 使油田事故灾难应急救援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能够更加适应现阶段各油田的需求, 并为后续的系统开发和应用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琪, 徐英卓.钻井事故灾难应急信息共享与决策指挥系统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 2012, 34 (5) .

[2]高晓荣, 徐英卓.油田事故灾难应急救援体系设计与实现[J].石油钻探技术, 2011, 39 (6) .

[3]仝贵来.城市应急联动信息共享交换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2, 21 (10) .

[4]郭荆, 李琪, 高晓荣, 杨琳.钻井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预案编制技术[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9, 8.

上一篇:学生阅读现状下一篇:中华饮食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