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赏识中成长(精选12篇)
让学生在赏识中成长 篇1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 让学生学会自我赏识, 学会赏识他人, 享受被人赏识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容忽视。
一、教师要学会赏识
学生能够充满自信地投入学习, 与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教学方式、师德修养等密切相关, 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自信, 首先, 必须倡导先进的教育理念, 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重新以欣赏的眼光去赏识每一位学生。
学生自信心的缺失主要缘于教学中缺乏民主平等, 对学生专制、压抑, 渐渐淹没了学生的活力、自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 我们要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双方合作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处, 把学生视为“伙伴”, 保持一种自我本身也“待教育”的心态, 真诚地接纳学生, 以平等对话者的态势参与到学生的世界中, 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感情、观念。在师生互动中发现学生的亮点, 懂得赏识学生;在同学互动中发现同学及自己的亮点, 懂得赏识自己和他人。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 也应发生根本上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是需要经过长期积累逐步发展的高层次的学习方式, 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决定了其评价必须重过程鼓励参与;重实践活动获得的感悟和体验, 鼓励学生对“标准答案”的质疑;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有志于改革的教师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注重过程评价, 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习、实践反思、发现自我、赏识自己、赏识别人的过程。
二、赏识学生的学习, 满足其自尊心的心理需要
在教学中, 学生最珍重教师对自身的评价。教师赏识性的评价有丰富学生的情感, 促进思维发展的作用。因此, 教师批阅小学生作业, 坚信“习作没有失败”的赏识教育理念, 就能善待学生的每一次写作练习。
例如, 在作文的教学中, 小学作文教学大纲, 根据小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 确立了由词到句、由段落到篇章, 循序渐进的层次训练原则。作文教学计划制定了具体的训练措施。如人教版六年制第五册作文训练要求是:“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 能在观察细致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断, 怎么说就怎么写。”每个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 观察的顺序不同, 内心的体验不同, 对景物的理解也就不同。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观察世界, 描摹景物, 才会展现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和多彩多姿的风情画卷。在作文的批改时, 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不能扼杀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所以, 对学生作文要充分肯定, 就是再差的作文, 也要“沙里淘金”, 挖掘闪光点, 让学生赏识自己的“劳动”成果。教师要在评语中充分肯定文章的优点, 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子, 然后再中肯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修改方法。在课堂上, 安排学生高声诵读自己作文佳篇和好词语, 特别是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的同学。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能作为范文与同学交流, 会感到异常兴奋和自豪;其他同学看到的听到的是自己的同学的好文章, 会有亲切感。
三、在教学中把握赏识的时机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当学生遭到失败时, 当学生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 当学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情时, 作为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给学生一个微笑, 告诉他:“你能做好, 老师相信你……”有了我们的鼓励, 学生会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 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当学生学会认识第一个汉语拼音“a”时, 当学生争先恐后的劳动时, 当学生有一次作业得“优”时, 哪怕是很小的成功, 我们也不要吝惜表扬, 应该由衷地肯定学生的进步。我们可以竖起大拇指, 发自内心地告诉他:“你做得很好, 我为你的行为感到骄傲……”马卡连柯说:“你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比眼前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优点, 这样做永远是正确的。”若我们不愿意表扬学生, 缺乏欣赏学生的眼光, 那么我们就会变得不会表扬, 就会使学生变得令我们无法赞美。
赏识教育, 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学生积极向上, 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让我们行动起来, 赏识学生, 给学生的心灵一片蓝天, 鼓励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 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 走向未来!
让学生在赏识中成长 篇2
一、背景简介:
蒙台梭利说过:“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成长中的孩子,在他们的身上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变化,有时,这种变化是截然相反的。孩子是变化发展的,教师的观念是要跟得上孩子的变化发展的。只有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才会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责无旁贷的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使其人格健全发展,我们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
爱是人类一个美好的永恒主题。人类需要爱,社会需要爱,教育需要爱,孩子需要爱。切莫因学生的某些不足就对他们放弃培养和转化。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挖掘学生的优点、闪光点,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使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行为,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是促使他们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是促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
二、案例过程:
2008至2009学,我教四年级语文时,学生刘旭对学习不感兴趣,作业不做,上课贪玩,考试成绩经常是个位数,老师头疼,同学厌烦。老师们苦口婆心地教育,收效甚微。我没有放弃他,主动地去接近、帮助他,在学习上对他降低要求,采取“小步勤挪”的办法,耐心辅导。我与他达成如下协议:听写字词,以5个为基数,多对一个,奖励2分。为了得到奖分,他上课开始认真写字了,虽然经常管不住自己,但有了转变;听写虽然不达要求,也有了进步。我每次奖分时,他向同学们投去羡慕的目光,轻轻地叹息着。我发现了他追求进步、渴望得到认可的优点,及时与他交流:“有进步!你把错字写会,老师二次听写,如果你全对,奖励5分,怎么样?”他点点头,算是对我的回答。每次到教室去,他总是主动地把本子拿到我面前:“老师,我改写完了!你什么时候听写?”此后,他多次得到奖分,心里美滋滋的。一次听写字词,他居然全对了。我给予他双倍加分、免一次作业的奖励。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同学们自发地叫好!这是有史以来刘旭第一次全对,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深深地体会到: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是促使孩子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办法。
我认为刘旭已经彻底变好了。好景不长,刚上语文课,一位女生眼泪汪汪地的报告:“老师,我的钢笔下课时放在桌子上,回来怎么也找不到了,那是星期天爸爸花了三十多元钱才给买的!” 我马上意识到班里出现“小偷”,怎么样解决问题,又不伤害学生呢!我马上进行了调查,下课时,只有刘旭没有出去玩。许多同学要求检查刘旭的书包。我慎重地说:“也许哪位同学拿着用,没来得及说,下课后给送回去。” 刘旭低下了头。下课后,我把全班同学带到卫生区打扫卫生,让他负责擦黑板。上午放学时,那位女生找到我:“老师,我的钢笔找到了。”我和他进行一次长谈:“刘旭,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有什么困难对老师说,老师帮你解决。”他泪流满面地承认了错误,保证不再重犯。一次,刘旭偷拿了两本书,醉酒的爸爸追打到学校,一次又一次地将孩子狠狠地摔在水泥地上。“孩子有错可以教育,不能伤害孩子!”我和老师们冲上去用人墙将孩子围在中间。孩子的爸爸在愤怒之下,失去了理智,“谁拦我,我就打谁!”挥舞着拳头冲向人墙,我们没有退缩。孩子得到了保护,我们手上、身上都留下不少的伤痕。最后他爸爸留下了手臂不敢动的孩子离去了。我与崔老师将孩子送到了医院,检查结果是轻微骨折,我们垫付了医药费,并将孩子送回了家。孩子被打怕了,拉着我们的衣服,不让老师离去。看着这可怜的孩子,我们心如刀绞。我和崔老师密切配合对家长进行了说服教育,直到家长以人格担保不再打孩子,我们才离去。此后,我们多次探望孩子,并与家长进行沟通,改变了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使刘旭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班里的脏活累活,他抢着干,渐渐地在同学中有了威信,对学习感兴趣了,认真写字成为他语文课的主要内容。看着这样一名后进生的转变,我感到很欣慰。
三、反思感悟:
1、原因分析: 行为规范不良的刘旭,由于父母离异,从小缺乏母爱,父亲信奉“棍棒教育”,对他关心很少,感情上的交流沟通也较少,发现不良习气非打即骂,使孩子从小养成孤僻、贪玩的内向性格,平时很少交朋友。但是内心渴望得到老师、同学们的认可,但是“恶习”难改。爸爸有时对他关心不够,有喜爱的东西,没钱买,导致发生偷窃行为,以至于干了这件不该干的事。
2、措施分析:
在本案例中,我首先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多处,从细节入手,从易到难,采用奖分的办法,激发他在学习上追求进步、渴望认可的本性,逐渐改变他的不良习性,特别是在集体教育行为中,他由于学习上的努力而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他在班级中有了威信,树立了学习自信心,取得了进步。
其次,偷窃行为往往与家庭不良的教育方式及个人缺乏自制力有关。我在弄清学生偷窃行为的动机后,在为他保有自尊的情况下,以正面教育为主,又注意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教师任何时候都应尊重孩子的人格,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挖掘其积极因素,切不可进行心理打击、变相体罚,说不该说的话,挖苦讽刺训斥都不可取采用了为学生保密的原则,以保护他的自尊心为前提,引导他的情绪和行为向好的方向发展。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把一个学生的缺点和毛病公诸于集体,是一种非常细致的事情,要很有分寸,讲究方法,要有很高的技巧。集体对于个人施加的影响应当是使学生认识自己,对自己负责。”我正是将事件简单化,人性化,起到了借他山之石的作用。
3、效果分析:
由于家庭等多种原因,造成了刘旭任性、孤独、自私、说谎、情感不稳定的性格特征,如果老师放任自流,那很容易造成各种问题。“孩子的成长需要欣赏,没有欣赏就没有教育。”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是赏识教育的关键。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其提炼成发光的金子,以积极的态度欣赏、接受和喜爱身边的每一个学生,不失时机地为他们的点滴进步而喝彩。对刘旭在学习上采用“小步勤揶”的激励措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批评教育效果好。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偷窃事情发生后,当发现犯错人时,我庆幸自己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脑教训他,没有带着有色眼镜处理这件事。而是在保护学生自尊的前提下,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刻骨铭心,起到应有的教化作用。这次事件正是我冷静、巧妙的处理,让刘旭以正常的心态及时改正了错误,为他今后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
4、教育反思:
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赏识他们,学生就会在不断被赏识的过程中快乐成长。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的刘旭更是渴望获得赏识,他被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赏识。面对这些学生,依靠教师“孤军作战”,效果并不理想。只有以教师为主导,营造氛围、创设群体赏识情景,发挥学生“群策群力”的作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在赏识激励中茁壮成长 篇3
关键词:激励与赏识 分享与挖掘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214-01
激励与赏识是一种对学生的积极的肯定与赞美,通过恰当的激励与赏识,能给人以无比信任,使人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人需要激励,犹如种子需要阳光;人需要赏识,犹如花儿需要浇灌。激励与赏识是帮助学生改变厌学心理,增强求知欲的良方,它可以使丧失信心的学生恢复自信;使学坏的学生悬崖勒马;使表现好的学生更积极上进。赏识的教育,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健康人格、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赏识的教育,其关键在于发现每名学生的闪光点,对每名学生的成长都抱有坚定乐观的态度。赏识的教育认为,在看得起的前提下,以正向激励为主,告诉学生怎样去做,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
我们有些人认为:把学生的正确行为看成理所当然的,视而不见,而学生一旦出现错误行为,就立即训诉,可谓“缺点不说不得了,优点不说少不了。”而赏识教育认为“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激励是把眼光集中在学生的优点上,这不仅会强化、巩固学生的好行为,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有助于生命的成长,最好的激励不是表扬,更不是物质奖励,而是分享,学生若能感受到教师因他快乐,会受到很大的激励。就我几年班主任工作中我体会到以下三点。
1 学会挖掘
一位名人曾说过:“赏识、鼓励学生,可以使白痴成为天才,讽刺、贬斥学生,可以使天才成为白痴。”因此要把学生看成是一座急待开采的金矿,教育者要及时发现和捕捉学生身上的金矿,并将其提炼出闪闪发光的金子。教师必须有一双善于捕捉学生身上闪光点的“火眼金睛”,对学生身上闪光点不断赞赏,反复地激励,赏识他,给他以信心,使学生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重视的感觉。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应该在这方面找出他的闪光点,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甚至可以无中生有。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深深感受到:对于差生,尤其是纪律、卫生、思想品质等方面双差的学生,不要把他从你身边推出去教育,而应该用爱心接纳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抓住教育时机。例如:在我所任班级有位同学早读经常迟到,做值日不负责,但他有较好的嗓音,在学校举行演讲比赛时我极力推荐他参加比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获得了一等奖。乘着这股东风我在班上高兴的说:“以前怎就没发现咱班还有这么优秀的演讲人才,不久的将来,一位出色的节点主持人将要产生了。”这句话给他增添信心,从此这个学生克服以前的缺点,最后考上了大学。由此可见,学生受到表扬和认可后的变化,使他更加感悟到,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而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令我们老师赏识的可贵之处,從我们不难看出只要你用心去发掘,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无穷的宝藏。
2 学会分享
与学生共享成功的喜悦过程中,为他们前进目标、努力过程,实现结果而分享。由于分享,给学生增添了信心,加大了成功后的自信和愉悦感,同时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在分享也有一种自豪感,要不断在让孩子看到成功,把“大成功”化为若于个“小成功”,这样学习才能坚持努力。常言道:“不努力就不会成功”,而我认为“不看到成功就不会努力”,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都基本相同,但他们最后的成就都会大相径庭。这说明我们老师要懂得教育,懂得欣赏,不能对教育进行一刀切,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的任何一个特长都要肯定,而不要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而我们有些老师在教育中往往会出现这种言语:“别做梦了,看你的狗牙中也吐不出象牙!”“别异想天开,管好你的学习,考上大学才是好学生。”也许老师一句话,抹杀了一个伟大的创举。所以作为老师要学会分享,并正确引导,使学生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资得到充分的发展。
3 学会激励
激励教育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促使他们在学业、品行和个性方面的主动、健康发展。激励教育要求班主任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满足学生积极心理需求为动机,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为主旨,善于挖掘学生身上优点或特长,加以鼓励、引导,给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
学生听到师长的肯定之词、赏识之语,就会增加奋发向上的信心。每个人都喜欢别人的称赞,许多学生也确实是在老师的赏识与激励下成长的。而批评则要求被批评者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火药味浓的严厉批评,往往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作为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然后适当时机进行表扬。我在体育课上时常关注一些好动、调皮的学生,然后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例如,在七年级有一位出了名的“问题学生”,他平时的行为举止就十分异常。在语文、数学、外语课堂上令老师十分头痛,不是在课上趴着睡觉,就是钻到课桌下面去,老师用尽了办法想让他有所转变,但效果不大,他仍然我行我素。同样,在我的体育课上,他喜欢走出队伍,不按照老师的口令活动,令我十分苦恼。然而在一堂50米跑的课上,我发现他跑在了小组的第一名,尽管一小组只有4人,为此我就在课堂总结时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的表扬了他一番。他先是很诧异,接着便用自豪的眼神看着我。课后我找他谈话,很耐心的跟他交谈,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他的,他的所有表现老师都在关注着,也期待着他更为优秀的表现”。结果在接下来的几堂课上他表现的十分出色,虽然偶尔还是会不听老师的口令,但每次我将他跑50米的成绩作为优点拿出来夸奖时,他都会对自己影响课堂的行为有所收敛。对那些平时经常出纪律问题学生,要特别留意他们表现好的时候、并及时给予表扬。
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赏识学生的进步及成绩,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塑造好学生的感觉,把外在的激励化为学生内在的动力,诱发出已存在于学生身上的潜能。同时,学生把感受到赏识进一步、升华到赏识他人。所以,我喜欢赏识教育,这会使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教与学。
总之,班主任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我觉得就要给他们一份特别的爱,不必须坚持疏导、鼓励、情感交融与严肃纪律相统一原则。以表扬为主,要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给他们“用武之地”,激励其转化;耐心细致做好反复教育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1]高长梅.学校德育工作[M].人民出版社.
[2]周宏.赏识教育[Z].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
[3]刘永胜.教育就是唤醒自信心[M].新世界出版.
[4]孟繁华[主编].赏识你的学生[M].海南出版社,2004.
让孩子在赏识中快乐地成长 篇4
从教二十余载,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赏识,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逐步走向成功。《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两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我想这就是“赏识”———欣赏肯定。“孩子的成长需要欣赏,没有欣赏就没有教育。”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其提炼成闪闪发光的金子从而使学生有被发现、 被认为、被重视的感觉,从而产生自信,继而不断进步。
作为教师对待你的学生要有这样的意识“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要经常说“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坚信宇宙的潜能蕴藏在每个人的生命中。
作为父母要有这样的想法“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您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 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自豪。”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的。
赏识不同于一味地无条件的表扬,它是被赏识者卓越才能的真实表现,也是赏识他人者对被赏识者能力的积极肯定。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几乎全部为独生子女,家庭社会背景、 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大多数孩子在家庭中被两代人所宠爱, 听惯了夸奖和赞扬。当他们离开家庭走入学校,他们的内心深处也迫切想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宠爱,并且每一个孩子也都在刻意的表现自己,把自己的优点呈现给老师,渴求从老师这里获得肯定,从教二十载,无论是做班主任还是科任,往往会遇到一些学习好却不爱劳动或者爱劳动却不爱学习的学生,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又了解到有上述倾向的孩子在家里和学校表现并不一样,细究其原因,有的孩子成绩不好在家里也比较懒惰,但在学校里孩子为获得老师对他的肯定和赏识,从行动上克服自己的懒惰,变得非常勤快,同时因为自己的表现获得了老师的赏识,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 “勤快人”,老师的赏识让它愉悦,使他获得积极的肯定信号, 并在老师的肯定中快乐的成长。
赏识者在赏识他人的同时获得的是友谊,被赏识者在别人重视的目光中获得了自信。我们常说自信是人通向成功的基石,可见自信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么的重要,尤其是世界观即将初步形成的青少年,内心充满足够的自信,会使他们健康地生活,从而努力地获得成功。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来越坏。曾经有一个在八十多人中成绩排名末三的一个孩子,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清爽利落的小男孩,交流中语言表达脉络清晰,怎么看也不像是个愚笨顽劣的孩子,细聊一会,我才发现这个孩子由于在低年级时比较贪玩和家长的疏于管理,孩子成绩始终不理想,随着所学知识难度的加大,知识链条脱节,成绩更不如从前,孩子在学校因成绩不好多次被老师找去谈话,渐渐的对班主任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心想反正也不被老师赏识,索性不去理会,学习更不求上进了,自信心也逐渐减弱。 这是一个多么失败的教育案例,究其原因,错不在教师使用同一标准要求学生,而是用同一个标准赏识每一位学生,这样相比较表现差甚至一般的孩子始终得不到老师的赏识,始终看不到老师赞许的目光,也就始终不能获得自信、肯定,更难以获得成功。针对所教学生的千差万别,作为一名为孩子未来成长、获得成功而铺路的教师而言,要有针对性的为每一个孩子树立“最近目标”,使孩子抬抬脚、伸伸胳膊就能够到树上的苹果,而不是望果兴叹,使每个孩子都因自己不同程度的成功表现获得喜悦,获得老师的赏识。
让学生在鼓励中成长 篇5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厢黄旗小学兰淑华
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科任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班主任工作岗位平凡,任务艰巨,是一门富有学问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实践、总结。下面我谈谈自己班主任工作的一点感悟。
案例:
我有一名叫孙镔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不好,行为习惯很差,课堂上爱说闲话、接话茬,课余打架、骂人如同家常便饭,而且总认为自己有理,在班级的影响很坏。课上他经常受到老师的点名批评,我得三天两头找他谈话,他的家长也成了我接待的常客,但收效果甚微,一段时间后依然如故。
偶然在一次劳动课上,我看他劳动特别卖力气,累得大汗淋漓,我劝他歇会儿他都不肯。干完活后,我对劳动情况开了一个总结会,重点表扬了孙镔同学。我说:“今天的劳动如果评一个模范你们猜应该是谁?”大家众说纷纭,同学们议论之后我恳切的说道“非孙镔莫属”。接着我赞扬了他吃苦耐劳,勇当先锋的可贵精神。借此我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希望。
第二天上课时,我发现他的确做到了老师对他提出的课堂要求,比以前进步了。于是我说:“孙镔今天把劳动的可贵品质也表现在了课堂上,像改头换面了似的,大家用掌声对他的进步给予祝贺。”一阵掌声之后,我看到孙膑的脸上也洋溢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之后,我在黑板上写了八个字“循序渐进,贵在有恒”。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他取得点滴进步,我都采取不同的方式给予鼓励。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虽然他的学习成绩现在并不不突出,但他进步了,更难得的是他的行为习惯比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他会变得越来越好。
让孩子在赏识教育中成长 篇6
一、“赏识”是内心的尊重,不是简单的表扬加鼓励
赏识绝不等于表扬加鼓励,赏识的本质是渴望别人对自己的一种认可,也就是“看得起”。
什么叫看得起?就是“你行”!人的天性是脆弱的,不管一个人怎么坚强,怎么倔犟,怎么不可一世,内心深处都是脆弱的。
本来就怀疑自己不行,周围人再说他不行 ,就好比一个人脸上长了麻子,天天说他没麻子,感觉好像就没了。反过来,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为什么就没有恐惧呢?很简单,所有人都看得起,都说他行。父母用自己爱的力量掀掉了孩子心灵深处火山口上的巨石,孩子不怕了,潜能就能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恨铁不成钢的父母和老师常常出口就伤孩子的心:“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我没办法教你,到时候捡垃圾都没人要你!”
本想激励孩子的,但却深深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父母和老师看不起自己。于是顶嘴、不听话、逆反,甚至仇视老师和父母的情绪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二、在“赏识”中培养竞争能力,激起孩子的上进心
赏识教育重在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以便让学生内心处于舒展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有活动的天性,但在教学情境中的学生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指向的行动。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或导致老师“博学”压抑学生发挥的天性,这是不可取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引入竞争意识。
在教学中,我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的学生发言踊跃,发言积极性高,给发言的学生奖大拇指,奖100分,奖红旗。
对于缺乏竞争心理的学生,多担责任,多压担子,班干部实行轮换制,每月或定期轮换,不搞终身制。让大家有比较、有竞争,激发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的抱负,打破自身的局限性。
三、引导学生学会赏识自己,健康快乐地成长
因此,我多向学生请教,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迅速把学生的思维调动到最活跃的状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农民种庄稼都知道,庄稼最需要的养料就是最好的养料,厂长经理们也懂得使顾客满意的商品,是最好的商品;那么我们教育孩子也应该如此,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如朗读课文,老师可以说:我读时用两种方法,你们看哪种好?如对课文理解,老师可以说:根据各位同学的理解,可以争论,看哪位说得有理?这样蹲下来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方法比那种居高临下、发号司令的教法效果要好得多。尊重学生,向学生请教,就是研究学生是怎么想的,研究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是什么,取得学生的积极配合,所以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启动学生心灵发动机的重要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要给學生什么,必须先明确他们需要什么,和学生一起互动起来,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尊重人格、尊重人性,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赏识的阳光雨露下,生命一定处于和谐的状态,和谐的生命一定与成功有缘。
让学生在写作中成长 篇7
学生在校阶段, 以读写为主, “阅读重于生活”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潘新和语) , 表达与生命同在。那么学生成长的途径主要就是阅读和写作。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占领这两大阵地, 引导、放手学生在其中茁壮、健康地成长。关于“在阅读中成长”另文谈及, 这里主要谈“在写作中成长”。
写作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写作, 因眼观、耳闻、脑思、心悟而写。写, 可以倾吐, 可以悟理, 可以自我净化、提升、监督和鼓励, 是一种自励、自长的过程。日记、随笔、小诗、小散文等课外练笔和课堂常规作文是写作固有形式。课外练笔能培养写作兴趣, 养成写作习惯, 是常规作文必备的思想、技能的积淀和训练。著名教育、美学家朱光潜就很重视写日记:“记日记” (笔者认为记日记即平时练笔, 包含片断、随笔、小诗、小散文等写作) “是一种文学训练, 把本身有趣的材料记得有趣。”“每天选一件最值得记的, 记得妥妥帖帖, 记成一件‘作品’”。要达到此境离不了思想和技能两个条件:有思想深度才能选好“有趣”、“值得写”的材料;有表达技能才能记得有趣、妥妥帖帖, 记成一件“作品”。所以, 学生通过写日记, 可在写日记中思考、筛选、辨别, 进而去做有价值的事情, 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在写记中字斟句酌、学用各种表达。写, 还可以使思想明朗。往往脑子想到的东西比较模糊, 只有动手写出来, 才会明晰。通过写作还可以养成学生爱观察、留心、关注、思考的习惯,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写作对学生成长除直接作用外, 还有间接作用:诉诸于文字的作品被同学或其他读者阅读, 他们从中受到感悟、启发, 汲取了精神营养, 获取了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写作者眼看自己的作品产生了效应, 实现了人生价值, 从而更自信、更崇高, 也更进一步地茁壮成长。
既然学生能在写作中成长, 我们就要使写作常态化、生活化。学生在学校常态写作的主要形式为:写日记, 写读书笔记, 写阅读课文“生命成长”文字, 写课堂常规作文。
写日记 (指砺练思想和技能的文学训练, 不含隐私日记) , 我国现、近代语文教育家都很推崇。叶圣陶说:生活和作文结合起来的一个好办法是写日记。黎锦熙也说:“日记札记, 有内容, 重资源, 比之堂上限时作文, 偏重语文形式之正确无误者, 当然益处更多, 效用较大。”朱光潜还说到了写日记的内容:“普通记日记只记流水账, 或是做干燥无味的起居注, 那自然跟文学无干。”“如果有相当的敏感, 到处留心, 一日之内值得记的见闻感想决不会缺乏。一番家常的谈话, 一个新来的客, 街头一阵喧嚷, 花木风云的一种新变化, 读书看报得到的一阵感想, 听来的一件故事, 总之, 一切动静所生的印象, 都可以供你细心描绘, 成为好文章。”处处留心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日记, 每日有异, 学生就在这“每天都是新的”中逐渐长大。下面是一学生写的日记:
“昨晚看抗震救灾纪实, 有一感触:8.0级特大地震倾刻间将一切化为乌有/家业、存款、生命/这一切都掌控在自然之手/相比之下人又多么渺小/故, 人活着, 就要快乐、幸福/而幸福、快乐源于对他人的爱和帮助!∥人又多么坚强/幸存者, 送走亡者, 擦干眼泪, 投入救援人流/只要生命在, 一切都还会有/并且超过昨天, 铸造更大成就!”
写读书笔记同写日记一样, 也与学生生活相伴。学校是书香校园, 图书室、图书角, 是学生书源。“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心灵的发育史” (于漪) , “读书破万卷”, “博闻强记”, 青春年少是读书大好时光, 切要珍惜!阅读且记录, 效果会更佳。“心记不如淡墨”, “不动笔墨不读书”, 要读书就要写读书笔记, 也只有在动笔之中, 才能将所读细细地过滤、思考、内化。如:一学生读了《傅雷家书》写的片段一:“‘艺术表现的动人, 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明镜一般, 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修养是整个的, 全面的;不仅在于音乐, 特别在于做人———不是狭义的做人, 而是包括对世界, 对政局的看法与态度。’‘先为人, 次为艺术家, 再为音乐家, 终为钢琴家。’‘永远做一个强者, 有一颗慈悲的心的强者!’这些掷地有声的至理名言, 这些发自肺腑的谆谆教诲, 是老艺术家对儿子的引领, 更是老艺术家对我们后来者的引领———品德、技巧同等重要, 前者更重于后者。我将永远铭记。”又如一学生读了《简·爱》激情写道:“本书塑造了一位女性楷模:很小失去父母, 被舅舅收养, 不幸舅舅也去世, 被舅母千般虐待, 被迫来到“慈善家”开办的孤儿学校。校负责人克扣钱粮, 又遇到病役, 夭亡人数众多。简·爱以坚强的意志、刻苦的学习, 幸免一难。后放弃留校一职, 登报应征一贵族庄园家教的职业。突出的成绩, 高尚的品德, 让贵东家产生恋情。正要步入结婚殿堂时, 知晓主人结过婚, 一气之下, 孤身一人逃到千里外的地方。宿野洞, 乞饭食, 遭雨淋, 奄奄一息。被牧师收留, 不想这正是她的表兄妹一家。在此教书, 使当地的孩子教育由无到有、由小到大, 从学识、品行影响着一方人。后闻罗切斯特 (贵东家) 遭遇灾难前往探询, 不想房屋已成废墟, 主人为救纵火者 (受骗结的疯妻) 而被烧塌的火檩击倒, 双眼失明, 孤独地生活在潮湿、阴静的山居里。简·爱毫不犹豫地投入主人怀抱, 以其善良炙热的心, 慰藉另一颗受伤的正直的善良的心。由此见, 简·爱是一个坚强、独立、自尊、自爱、自强、善良、正直、心地美好的至上的女性。”
写阅读课文“生命成长”文字, 更是与学生学习相随。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辞章、学问、道” (潘新和) 。学生每读一篇课文, 都能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和辞章营养。如, 一学生阅读剧本《变脸》 (人教版九下) 所写的“生命成长”文字:世上苦人多, 身在福中要知福;重男轻女是延续几千年的旧传统, 今日“巾帼不让须眉”, 可见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戏剧的冲突自然而激烈, 全在生活中, 合情合理。人物语言 (唱词) 符合身份, 类比、比兴恰当:“月亮走, 我也走, 我和月亮交朋友, 给你说句悄悄话”;“月亮走, 我不走, 我和月亮分分手, 月亮躲进乌云后, 我愿留在小船舟”。“天上雁鹅排对排, 扯烂衣裳不分开”。老百姓口语、俗语生动形象:被黑心萝卜整得好惨!糍粑心肠。蚂蟥缠着鹭鸶脚, 想甩脱又甩不脱。古诗词文化浓郁:渔夫唱晚, 古寺敲钟 (联想:夜半钟声到客船) ;鸟儿归巢, 鸭子归棚, 一群群携儿带崽回家中 (联想:牛羊归来, 鸡子入埘, 老人拄杖倚门待) (戴月荷锄归) 。
写“生命成长”文字, 包括思想上的启迪和技法上的收获两方面。字数可多可少, 以表达尽意为妙。此法一推广, 备受教师同行称赞:教学生做人, 事半功倍。。
课堂常规作文的写作, 是学生在老师引领下的较集中、规范的思想、技能成长的必要过程。
请看一案例。课堂始, 学生眼盯话题作文“珍惜拥有”, 一脸茫然, 不知道他们拥有什么。老师乃站在学生立场开导:从感情角度, 我们拥有父母亲无私的爱和来自老师的关爱、同学们纯真的友情;从物质角度,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比较丰富的物质条件, 衣食住行不愁;从自然环境角度讲, 我们有赖以生存的地球, 它正处于青壮年时期, 它给予我们阳光空气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从个人角度讲, 我们拥有的就更多了:大千世界里, 我们虽然都很平凡渺小, 但在父母眼中, 我们就是他们的唯一, 他们的公主、他们的太阳, 虽然我没有惊人的外貌, 可我有一颗美丽的心灵;虽然我没有骄人的成绩, 但我勤奋执着, 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未来不是梦;虽然我有一些调皮, 但我特别重友情。或者从反面思维:我曾拥有什么, 由于我的不珍惜而失去了。经老师这么一说, 学生一下子由空空麻木变成富有易感。思想、感情有了, 该怎样表达呢?老师以珍惜时间为例, 立马就有学生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地证明时间的可贵, 不珍惜当是罪过, 板起脸孔讲了一通大道理, 空洞而干巴, 无丁点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更不要说有生命的律动了。老师于是把方向引向学生自己生活, 让他们走进心灵, 与自己心灵对话;引导学生回想平时是怎样对待时间的, 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有哪些到今天还遗憾的教训。最后, 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就像我爸说的那样:我是个没有时间概念的人。比如说放假吧, 我会玩一整天, 快开学的前一天晚上才加班加点地赶作业, 让我吃了不少苦。再比如说每天早晨闹钟定在六点, 但醒了仍然想睡, 便带着再睡5分钟没什么了不起的想法继续, 结果七点时狼狈地到校。……初中三年, 不知不觉竟过了大半, 回想起来, 仿佛刚进初中的军训生活方才结束, 怎么就一个筋斗就又翻过一年多了?后悔不已, 那些不曾珍惜的时光啊!唉, 如果当初没有浪费时光就好了。……有句话说, ‘当你为失去月亮而叹息时, 你又错过了群星。’只知道诉说过去而不去把握现在的人, 永远也不懂得如何珍惜时光。……我想这篇文章的题目很平凡, 但我并不嫌弃它, 因为只有这么一个直截了当而且简洁的题目才能让我深刻地反思自己……”由此, 我们可看到学生在常规作文写作中渐渐明理长大的足迹。
总之, 为了学生健康成长, 为了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我们定要牢守写作阵地, 让能砺练学生思想和技能、让学生茁壮成长的写作, 常态化、生活化、心灵化!
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篇8
如今,在校学生的阅读情况令人担忧。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中有明确的规定: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这个阅读量是多还是少呢?就以在校时间来算,两个学年在校时间20个月600天,按照“ 课标”规定的阅读量,一、二年级学生每天阅读量仅为83字,三、四年级每天阅读量仅为666字,五六年级每天阅读量仅为1666字( 相当于3篇500多字的作文) 。 如果按照全年时间( 365天) 来计算,每天的阅读量还要少很多。 所以,“ 课标”规定的阅读量是非常保守的,是一个连“ 温饱线”都达不到的要求。况且,请大家注意,这里还有一个“ 不少于”。 可见,课标规定的阅读量,仅仅是个基本量。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大量分析讲解、大量做练习题的问题,挤占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很多孩子的阅读量甚至连“ 新课标”规定的“ 保底量”都达不到。
因此,作为学校,应不断强化学生的读书意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学生的读书习惯、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如何有效地促进学校营造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促进学生的阅读成长,应当成为学校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摒弃功利的“ 阅读”观念
新一轮的课改更是把“ 一切为了学生,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 学校、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必须远离功利,不能盲目地追求高分,追求现有的所谓的“ 成绩”,而要将“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珍视并遵从孩子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转变阅读教学观念:
1.提升阅读教学技巧,删除课文教学中过多的、重复的讲解分析,提倡语文课堂板块式教学。 如同一单元,同一类文体的归类教学,增加更多、更广泛的课外阅读内容。
2.要大幅度降低繁琐、机械、多余的课业负担,为阅读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3.创新课堂阅读模式,精心设计课堂阅读指导活动。 如“ 群文阅读”就是很好的课堂阅读指导模式。
4.改变语文阅读教学考查的导向。 如以考查阅读能力、个性化思维为主,摒弃死记硬背等模式化的阅读考查题等等。
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时空的解放,摆脱 “ 压力”的束缚,更好地确保孩子在“ 阅读”中自由、幸福、健康地成长。
二、营造浓厚的“ 书香”氛围
学校育人环境直接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成长。 精心打造浓厚的 “ 书香”氛围,让他们沉浸在书香飘逸的校园之中,将激起学生美好的“ 读书”欲望。吸引学生和感染学生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校园时尚,一种精神享受,一种自觉行动。
1.精心设计,陶冶书香。 学校精心制作“ 读书”名言等文化标识置于醒目的位置上。 在宣传栏、艺术栏、亭台楼阁、走廊、楼梯、食堂、宿舍、图书馆、功能室等各场所合理设计张贴布置“ 经典推荐” “ 诗书名家”“ 经典分享”“ 读书古训”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使校园更具书香格调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想到读书,爱上读书,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
2.广纳书源,开放共享。 建立开放的图书馆、班级图书专柜,宿舍图书箱等图书网络。 同时通过开办“ 图书银行”,开发“ 图书跳蚤市场”,开办校园“ 图书超市”,建立“ 杂志回收站”等;整合家长、社区的图书资源共建“ 社区”图书馆;积极倡导学生家长每年为孩子征订优质、 适宜的书刊, 并组织社会力量大力开展书籍捐赠活动等,进一步拓宽并交流图书资源,为学生提供便利的、丰富的各类书籍,学生的“ 阅读”便有充足的资源保障。
3.营造氛围,多彩“ 阅读”。 我们要不遗余力地掀起阅读热潮, 开辟阅读阵地,组织读书活动,并定期检查、竞赛、评比,设置各种阅读奖项,表彰乐于阅读、善于阅读的孩子,要让孩子在优秀书目的阅读中有风光,有荣誉,有“ 面子”,有成就感,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学校积极组建读书社团、读书俱乐部,成立书友会、读书小组, 开办读书会,举办读书节,常规性地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开展。 如班级读书活动,年段读书活动,全校读书活动,少年宫读书活动,兴趣组读书活动等,并将读书活动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及家庭中。 如开展社区读书活动,社区读书节等。 又如开展“ 亲子读书活动”,通过亲子阅读卡,架设家校沟通的桥梁,营造浓郁的家庭读书氛围。
另外,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升旗仪式、黑板报、校刊、文化专栏等阵地报道宣传“ 读书”事迹,表彰“ 阅读之星”书香班级”“ 书香少年”“ 书香教师”“ 书香家庭”,推介“ 好书榜”,公布阅读排行榜等,绽放“ 阅读之花”的美丽。 以此激励和营造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氛围。
三、做好足够的“ 读书”功课
读书活动要顺利、有效地开展,我想作为学校还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工作制度,制订读书方案。 学校要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在充分总结以往开展读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教育教学安排和校园文化建设,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制订“ 书香校园”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建立起一整套推进落实机制、措施保障机制等,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
2.保证阅读时间,纳入课程计划。 我们要把课堂分析讲解的时间腾出来,严格控制作业量,给学生阅读的时间。 许多学校仅仅利用中午或傍晚时段开展阅读活动,由于是额外增加的课务,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疲惫感。 有时教师还要额外辅导学生,学生参与各项的活动,或急于完成课业,“ 阅读”参与度和“ 阅读”效果直接受到影响。 所以,学校必须把部分“ 阅读”活动纳入课程中。这样既能保证活动的时间,又能让辅导老师和参加活动的学生像对待其他课程一样重视“ 阅读活动”,从而逐步规范引读,收到实效。
3.保障阅读指导团队,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 阅读”活动及指导中来。“ 阅读”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应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进来。 全校的每一个教职工都要自觉行动起来, 在自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关注、参与“ 阅读”活动。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兴趣到爱好,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各学科教师能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培养学生对各类书籍的阅读兴趣。 在保证阅读师资的同时将收到更好的分类指导效果。同时,通过“ 阅读指导交流课、示范课”“ 专题研讨”“ 书香论坛”等形式加强对师生读书活动的指导,对阅读指导课的指导,从而提高教师的阅读指导水平。
4.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品尝阅读成功的喜悦。
评比、评价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学习先进, 让兴趣这把钥匙更好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走进知识的大门。 学校定时、定期进行评比,根据学生读书的量和质,开展以学校、年段、班级及各社团,读书会等不同层次的表彰。 如进行月表彰,季表彰和学期、年度表彰。 如读书大王、小博士、采蜜大师……送上读书激励卡。 通过一系列评比,让学生在品尝阅读成功喜悦的同时,激发他们广泛阅读的兴趣。
四、分享多元的“ 读书”成果
多措并举,为学生搭建展示读书成果的平台。 进一步推动书香校园的创建,优化“ 阅读”活动的开展。 如开展“ 书香伴我行”专题晚会、我与小作家有个约会、童书人物大游行、名著人物介绍会、图书推荐会、赏诗会、读书笔记和手抄报展览、读书报告会、专题讨论会、演讲比赛、经典小剧场、国旗下的诵读等系列活动,分享和展示读书成果。 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提问答辩等方式认定学生读书成果,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积分细则,进行量化积分,积分上墙公示或定期公布,展示读书成果,进一步提高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 篇9
一、在集体讨论中反思, 形成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它反映了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 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 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 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增强迁移能力, 使自己建构的知识接近数学知识的本质, 最终达到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目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引导学生讨论,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独创性的见解。
例如, 在辨析同类项的概念时, 可设计这样一道题:如果单项式52a4x-1与5x-1ax+2是同类项, 求x的值。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出现了三种答案: (1) 由x-1=2得x=3; (2) 由4x-1=x+2得x=1; (3) x=3或x=1,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辨析, 反思自己思维的缺陷, 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了同类项概念的含义是: (1) 字母相同; (2) 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3) 与系数无关。上述解法中, 只有 (2) 是正确的。
激烈的讨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而达到了牢固掌握同类项概念的目的。
二、在解题过程中反思, 掌握方法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 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 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 只是停留在为解题而解题, 因此导致解题质量不高, 效率低下。具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概括出普遍适用的条件化、策略化知识。所以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 确定解题关键, 回顾解题思路, 概括解题方法, 使解题的过程清晰, 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例如, 在学习垂径定理的应用时, 出示三道练习题:
练习1:一条排水管的截面如图1所示。排水管的半径OB=10, 水面宽AB=16, 求截面圆心O到水面的距离OC。
练习2:如图2, 在直径为100mm的圆铁片上切下一块高为20mm的弓形铁片, 求弓形的弦AB的长。
练习3:如图3, 圆O的弦AB=8cm, DC=2cm, 直径CE⊥AB于点D, 求半径的长。E
做完习题后, 启发学生对这几道习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进行类比性反思。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们发现了虽然每道题目所求的量不相同, 但是解题方法如出一辙:都要添辅助线, 构造以弦长的一半、弦的弦心距为直角边, 以的半径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 最后解方程得出答案。通过对这几道题解题后的反思, 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 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三、在知识归类过程中反思, 提炼思想
数学问题虽然浩如烟海, 但许多数学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 学会类比, 寻求通法通解。同时应要求学生在知识的归类过程中进行反思, 感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握问题的本质, 将技能和技巧规律化, 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 两摞相同规格的饭碗整齐叠放在桌面上, 请根据图4中给出的数据信息解答问题。 (1) 求整齐叠放在桌面上的饭碗的高度y (cm) 与饭碗数x (个) 之间的一次函数解析式; (2) 若桌面上有10个饭碗整齐叠放成一摞, 求出它的高度。
有些学生拿到此题会感到无从下手, 但只要从该类问题归属于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把原题的实质提炼为“已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经过点 (3, 9) 和 (6, 13.5) , 求它的函数解析式, 并求当x=10时, y的值”, 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四、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 体验优势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 而对自己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许多题目解题方法很多,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法的优劣, 不要满足于一题一解, 而要积极寻求其他可能的解法, 优化解题过程, 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例如, 有一道复习题:已知x-1=姨3, 求代数式 (x+1) 2-4 (x+1) 2-4的值。这道题许多学生按照常规思路, 先化简代数式, 然后再代入求值;还有的学生直接代入求值, 这样做运算量较大, 而且容易出错。教师应启发学生再思考:仔细审题, 发现所求代数式是一个完全平方式, 可先分解因式, 再整体代入求值。解答过程为:
解:原式= (x+1-2) 2= (x-1) 2= (姨3) 2=3。
通过反思, 总结出代数式求值问题主要有三种解题思路:直接代入求值;先化简代数式后代入求值;先分解因式后代入求值。
五、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 享受成功
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 忽视对结论的反思, 满足于一知半解, 更有的一些学生把解题当成是给老师完成任务, 做完题目就万事大吉, 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 这也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因此解题后, 必须反思解题过程及结论是否合理正确, 并从不同角度思考、检查解题可能产生的错误及发生错误的原因。只要找出“病因”后及时注射“疫苗”, 错误就会在反思中消失。
错解:去分母, 得2 (2x-1) -3 (5x+1) ≤1,
去括号, 得4x-2-15x-3≤1,
移项, 合并同类项, 得-11x≤6,
这道题的两处错误都属于典型错误:第一处错误:去分母时粗心大意, 常数项1漏乘了6;第二处错误:没有掌握不等式性质三, 两边都除以-11时没有改变不等号的方向。解完题后, 教师只告诉学生错了, 让学生自己反思找出错误并改正错误。通过反思, 大部分学生享受到了“知错改错”成功的喜悦。这道题的正确解法为:
解:去分母, 得2 (2x-1) -3 (5x+1) ≤6,
去括号, 得4x-2-15x-3≤6,
移项, 合并同类项, 得-11x≤11,
两边都除以-11, 得x≥-1。
再如,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为3和4, 求第三边的长度。虽然此题做了很多遍, 但还是很多学生会漏解, 做成第三边的长度为5。这是由于审题不够认真仔细, 或是因为思维定式产生错误。此题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 但并未明确这两条边是直角边还是斜边, 求这个三角形的第三边必须分类讨论。只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反思, 大家基本上都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订正错误。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留给学生反思的时空, 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反思, 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让学生在反思中感悟, 在反思中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先军.启发学生解题后反刍[J].初中数学教与学, 2010 (3) .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篇10
一、以活动体验的亲历性激发数学情感
亲历是活动体验的本质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学习的关键问题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就数学学习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数学活动成功的喜悦, 就能强化学习动机, 变得更喜欢数学。为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情绪生活,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 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我国民间剪纸艺术, 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吸引了学生。然后我问:“你们想不想也动手剪一剪?”学生在动手剪自己喜欢的简单图形过程中, 学会了对折后再剪这种剪纸艺术, 然后再观察自己的作品, 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这样通过把课本中的新授知识转换成“玩耍”活动, 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 厌学情绪消失, 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 使“玩”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 所以会玩的过程也是一个活动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数学”中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 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 在成功的体验中进一步学习。
二、以活动体验的个体性强化交流共享
体验具有鲜明的个体特点, 是学生的自主活动。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各有特点, 在体验过程中, 学生必须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 进行自主选择、自主判断和自主内化。这种个体化的体验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正因为主体的体验存在差异, 他们之间才有交流和分享的必要和可能。如教学《比的应用》一课时, 在创设的情境下, 学生依据个人不同的生活体验累积的经验, 对解决“如果有140个橘子, 按照3∶2分给大班和小班, 每班分多少个”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有的学生用累加来分, 或画图的方法:
有的学生用算式:3+2=5, 140×3/5 =84 (个) , 140×2/5 =56 (个) 。
还有的学生把小班看作单位“1”, 大班就是3÷2=1.5, 1+1.5=2.5, 140÷1.5=56 (个) , 56×1.5=84 (个) , 还有的学生把大班看作单位“1”, 小班就是2÷3=2/3, 1+2/3 =5/3, 140÷5/3 =84 (个) , 84×2/3 =56 (个) 。同样一道题, 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因为学生各自的体验方式不同, 所以在交流时给全体学生开阔了思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术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 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所以在教育活动中, 应创造条件尽量留给学生时间, 使每个学生都能亲历, 都能感受和领悟, 以取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一个苹果与另一个苹果的交换, 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交流, 就能得到两种思想。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 经过交往和沟通就可以实现视界的融合, 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三、以活动体验的合作性建立良好心理
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 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 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 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 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 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课时, 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 统计五分钟内经过某个路口的各种机动车的辆数。播放录像前, 师生共同商讨了统计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有意识地没有提醒学生间的互相合作。统计工作开始了, 该段录像的前半部分, 各种车辆来速缓慢, 间隔时间长, 每个学生的统计都没问题;而后半部分, 车速明显加快, 种类与辆数也增多了, 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应接不暇, 无法正确统计。结果, 录像播放完后, 只有一个四人小组完成任务。教师让他们介绍成功的经验, 他们很自豪地说:录像播放前, 他们四人已经商量好分工合作。因此, 当别人手忙脚乱时, 他们却有条不紊。教师适时地赞扬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而其他学生也从中悟到了新的东西。于是, 第二次播放结束后, 所有学生都完成了统计任务。通过这个教学环节, 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甜美, 融洽了相互关系, 从而促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交往。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理解掌握数学,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
四、以活动体验的行为性强化数学实践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搭尔从数学教育学的特点出发, 提出了“数学源于现实, 扎根于现实, 应用于现实”的教学原则,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源于实践, 在经历了知、情、意统一之后, 又必须回到实践操作中进一步强化体验。这正是我们数学教学要倾心追求体验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 学习《圆的认识》一课后, 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讨, 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 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 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 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比例尺》后, 让学生测绘学校教学楼平面图等等。在实际应用中, 我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处处用数学;又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现象的习惯, 从而强化体验, 实现学习的实际意义。
赏识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篇11
【关键词】赏识教育 成长 孩子 作用
或许是从孩子迈进小学的那天开始,或许是从孩子在小学的第一个家长会开始,我们的耳边不再有孩子嘻嘻哈哈的玩闹声,更多的是父母一声高过一声的责备:“你怎么还没……?”“你看看×××,他比你要……”“×××家的孩子这次考试考了100分,你怎么考得比他低?”“你要……你不能……”或许父母们会很坚决地说:“我说的、我做的,都还不是为了他们好,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他将来能……”可是反过来想一想,当我们在给孩子们下达这些命令的时候,有没有问过他们的意愿,有没有考虑他们的感受。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所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优秀的,只是我们没有耐心去发现而已。孩子的年龄都还小,思想比较单一,你对他说什么话,反应到他们的脑海里就是什么话。所以我们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中要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恰当适时地运用鼓励和表扬,激发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让他们能够在自信中获取成功的喜悦。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他们的成长需要在平时的点滴之中慢慢地去蜕变,这个过程痛并快乐着,需要我们所有的家长要有耐心、恒心和信心。
我们好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是强调反面批评、教育,而忽略从正面积极地引导、激励的作用,低估了赞美孩子达到教育目的的力量。说到底,其实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只是把自己看作是孩子的衣食父母,而没有真正懂得怎么去尊重孩子。
所有的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尤其是处在童稚未脱阶段的孩子们,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似懂非懂,但是内心又对社会充满了渴望和好奇,不断地模仿成人的动作,迫切地需要得到父母、老师的认可。所以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不应该以孩子的年龄小为借口,忽略他们内心的渴求,而是要适时给予孩子需要的在乎,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爱好取向。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大的渴望就是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尊重,得到父母的信任和爱。若没有对孩子的尊重,就没有对孩子爱的情感,就不会在意孩子的感受,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赠人以言,重于珠宝;伤人以言,重于剑戟。”孩子虽小,但也都有自尊心,而且他们的内心简单而又脆弱,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呵护、去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我们平时往往一句不经意的赞扬、鼓励,也许自己说过就忘,但听者都会铭记在心,有时旁人一句话,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女孩,从出生时就被重男轻女的父母遗弃,由一位独身的爷爷抚养长大。因为生长环境的影响,她从小就比较自卑,但又要强,不想让别人笑话自己的出身,所以平时抵触别人,而且好多习惯都不是太好。当我见到她的第一面时,感觉就好想怜爱这个聪明又矛盾的孩子。后来一次当她与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我没有像别人那样狠狠地批评她,只是轻轻地拉着她,在她平息了自己的情绪后,聊了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最后她终于卸下所有的戒备,主动地向我诉说起她的过往,字字句句中都能深深地体会到这个孩子幼小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孤单、自卑、伤心、无奈,还有矛盾的要强。
为了能让她快乐起来,我试着在平时的点滴中抓住她聪明要强的特点,有意无意地在好多场合夸奖她,并时常给她安排一些多与他人交流的事去做,慢慢地,不仅是我,周围的好多同学和老师都发现了她的变化,属于这个年龄的笑容终于出现在了她的脸上,而且性格也越来越活泼了。后来她如愿地考入了大学,快乐地走向社会……
这件事虽然很平常,但是却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去呵护、期待他们的成长。也就是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这个过程需要爱心,更需要耐心,千万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有“恨铁不成钢”的心理。
由于我们的孩子受年龄的限制,各个方面的认识发展还不够完善,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迷惘、困惑甚至挫折,他们需要老师、父母的理解和帮助。每个孩子之间总是存在差异的,作为老师、父母,不应该以一个尺度去衡量他们的表现,而是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价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不能总是盯着孩子的不足之处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指责,这样只会使孩子心里产生思维定式,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做什么事都做不好,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丧失自信心,甚至会影响他们以后的成长。我们要对孩子多一些宽容与赏识,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其分析原因,提出应对策略,让孩子感觉到我们是理解他们的,对他们充满信心。
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孩子,鼓励他们不断地去尝试,在失败中学会进步,在成功时懂得分享,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我能行”的心态中不断地自信起来,快乐地成长。
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篇12
一、明确阅读意义
1.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叶先生所说的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然而这种直觉不是单 独一个字的刺激, 而是要放在一句话中或一篇文章中, 这样才可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 而且有助于对单独字词的记忆。就拿最简单的“口”字来说:“我家大门口”、“我不小心割了一个口子”、“妈妈的菜刀卷口了”、“病从口入, 祸从口出”等, 不同的句子里会有不同的意思, 这就是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通过读实现“自能通解”、“自求得之” (叶圣陶语) 。
2.锻炼学生的说话 能力。阅读不仅能提高一个人的语文基本素养, 更重要的是能锻炼一个人的说话能力, 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博览群书不仅能开阔视野, 知道宇宙里有些什么, 而且能从中模仿作家的描写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物欲未染, 知识未开, 则多记性, 少悟性” (清人陆世仪语) 。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大量涉猎佳词妙语, 精美诗文, 为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输送“养料”, 留作储备, 为他们日后的“说”和“写”提供源头活水。
3.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在论及读与思的关系时, 别林斯基说:“阅读时, 你到处感觉他的存在, 但却看不见他本人, 你读到他的语言, 却听不到他的声音, 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这是阅读的最大魅力。为什么大多数孩子喜欢看画 报? ———图文并茂, 有助于学生理解。当然这种习惯在于培养, 为什么孩子不爱阅读, 因为在他们的眼中看到的只是干巴巴的文字, 不能在大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图画。
二、养成阅读习惯
习惯在于养成, 而且非一日之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爱上阅读, 特别是入门阶段。
1.创造阅读的氛围。环境的力量是无穷的, 让学生置身于书的海洋, 每天为学生留出读的时间, 即便不爱读书的孩子也会受到别人的感染, 慢慢喜欢阅读。我在班里创建了丰富的图书角, 内容涵盖科技、童话、故事会等, 基本都是爱读书的孩子们主动捐献的, 我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我还定期举办读书比赛活动, 竞争机制的引入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一张奖状、一个本子、一支铅笔都会一定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虚荣心。
2.给学生提供感兴趣的读本。让学生读什么, 直接决定他们的阅读兴趣。课本上的文章孩子向来是不爱读的, 因为有许多文章在孩子心中是陌生的, 特别是山区孩子。所以, 要把学生拉进阅读的世界, 从读本选择上入手, 为学生提供喜闻乐见、时代相仿的能走进学生心里的读本。如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笑猫日记》等读本比较贴近现在的小学生, 特别是其中的故事情节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共鸣。
3.示范学生读 的方法。怎样读好一篇文章 , 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节奏往往不是学生自己能揣摩 的, 需要教师做标准的示范, 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范读, 为学生创设课文所要表达的情境, 引起学生“入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更可以让学生走进阅读。曾听过一节公开课《丑小鸭》, 当教师声情并茂地读到丑小鸭一系列凄惨遭遇时, 学生都为之动容, 有的屏住呼吸, 有的紧皱眉头, 有的感情丰富的则为之落泪。学生的这种感受是对老师范读的最好肯定, 同时也会深深吸引住学生。当教师问及谁想向老师挑战时, 学生都跃跃欲试, 读书兴趣大大提高。
三、形成阅读技巧
1.读书要用 心。宋代朱熹说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 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这里的“心到”就是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用心“想”。首先, 要训练学生形象地想。如第五册教材中《美丽的北海公园》一文, 在描写琼岛的景色时, 写到“像大海中升起一座高山……犹如仙境一般”等, 让学生静静品味, 反复诵读, 想象北海公园如画的景色。又如教学《葡萄沟》一课时, 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其中的画面。如此阅读, 学生兴致盎然。其次, 让学生联系地想。如教学《玻璃窗的童话》一课时, 我亲手做了一些窗花, 让学生仔细观察窗花的形状, 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感受诗中的童趣。还让他们努力探寻周围的事物, 如冬天为什么会出现窗花? 蝈蝈怎样叫? 小蚂蚁怎样搬运重物? 天上为什么出彩虹? 冰箱怎样制冷? 异想天开, 其乐无穷。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和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读书要动手。“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些孩子, 读过一篇文章之后, 如过眼云烟, 不知所云。其主要根源是没有养成动手的习惯。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可以帮助学生把握阅读内容的 重点、要点和疑难之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对精彩语句、经典描写进行誊抄。坚持经常, 就会极大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 形成语文素养。
四、学会阅读总结
为了让阅读训练卓有成效, 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评价, 这既是一种激励, 又是一种指导。这里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 还要有学生间的评价。在学生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气、语调、重音、停顿等, 同时对学生的精彩阅读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 为什么读得好, 哪里读得好, 不要只凭印象“不错”、“很好”等泛泛的评语, 否则激不起学生的欲望。学生间的互评, 起到的作用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你一言, 我一语, 让学生畅所欲言。如此每个学生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语文能力, 形成人人爱读书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