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乐学中成长

2024-10-18

让学生在乐学中成长(通用12篇)

让学生在乐学中成长 篇1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 它描述万千纷繁有趣的生命现象, 本应为充满生命活力的青年学生所喜爱, 但由于生物学科教材中有不少枯燥的概念、深奥难懂的原理, 且内容比较抽象, 有些内容很难, 因此导致一些学生对生物学缺乏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是推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源动力,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会专心听讲, 积极思考, 从而学到新的知识。如果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了兴趣, 学习起来就会乐此不疲。因此, 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利用各种有效教学途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近年来我认真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 努力贯彻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教学中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求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 彻底改变过去的“苦学”为现在的“乐学”。在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略谈一些体会: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拉近师生情感

“亲其师, 信其道。”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如果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对教师有亲切﹑良好的印象, 就会对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 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 善于钻研和回答问题。因此,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就要先培养师生间的情感。教师教态自然亲切, 眼神机敏、宽容, 语言和蔼、幽默, 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感情, 对教师所教的科目也就容易喜爱。在平时, 教师应经常关注学生的生活, 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原因,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要动辄训斥或冷嘲热讽, 以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中, 教师要格外重视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学生回答得对与错或语言是否完整, 教师可延缓评价, 要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对学生所取得的进步要及时而恰当地表扬和鼓励, 使他们从中获取信心和动力, 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此外, 教师积极进取, 乐观开朗, 学生往往也会乐学向上。在我们身边经常可以看见性格开朗、态度和蔼的教师所带的班级往往是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朝气的团队。总之, 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首先喜欢上课, 喜欢你, 进而喜欢生物。

二、以趣引入, 激发兴趣

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 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新鲜、好奇的情境, 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 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 是教师调动学生学习情绪的着力点。这就需要教师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以愉快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 在介绍“遗传”时, 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向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说:“如果我们结婚, 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 像我一样的漂亮。”然后问学生:“如果他们结了婚, 她能梦想成真吗?”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浓厚兴趣。趁此时机, 我再由浅入深, 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 学生们听来饶有兴趣,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 在讲授新课前, 用创造情境、设置悬念、讲小故事等形式, 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 提出相关问题,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直观教学, 激发兴趣

虽然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物体, 但也有许多内容是抽象“无味”、难以理解的。因此, 教学中, 如果遇到抽象的知识, 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 形象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能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理解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理解各种生物概念和原理。

1.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运用形象直观的语言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逼真﹑有趣和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能唤起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渴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 这是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的另一个有效手段。教学中常用的教具主要有:标本﹑模型﹑实物﹑挂图﹑图片等。利用教具有利于学生快速获得感性认识, 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也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3.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 投影机、显微投影机、多媒体电脑等作为新的教学仪器陆续进入了课堂, 甚至于Internet网也被运用到了教学。这些教学媒体的应用, 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 可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学生借助媒体的帮助, 对所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 更加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并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科学,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 故《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生物教学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 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 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联系起来, 使学生感到生物学中确实有许多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使学生领会到生物知识的魅力, 其学习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了。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 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因素。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始终注意激发和维持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 激励学生学好生物,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让学生在乐学中成长 篇2

合作学习也属于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它们有着许多质的不同。合作学习有以下四条特征:

(1)有明确的小组讨论,或需解决的数学任务;

(2)小组内成员面对面互动;

(3)小组内有相互合作帮助的互动的气氛;

(4)小组内人人参与,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1、课前协作式

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2、课内讨论式

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组长)、总结报告员等。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

3、课后研讨式

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或解决)某一问题(比如课题研究),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合作学习的组织

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弥充,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转变。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3、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相对固定。

由于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基本上是根据班级学生座位的安排进行就近组合,因此就必然会随着学生座位的变动而变化。另外,不同学科的分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给数学合作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带来困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与班主任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数学合作小组的稳定性,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4、树立两种观点:

(1)要求学生合作,首先教师应该学会合作。

应该承认,对教师来说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因为我们的教师大多也是在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在工作中,教师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经过合作才能从中感受到合作的要义,才能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和收获,才能有效地去指导学生的合作。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都是训练教师合作态度、合作精神的有效策略。

(2)学生要建立成长记录,教师也应该建立成长记录。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我们都要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那么教师自身呢?“教师与新课改同成长”也是我们这次课改的任务之一,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使教师和课改同步成长。为了帮助教师认识自我,不断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也就有必要建立教师的成长记录。比如:我们把教学中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教学心得、教学反思、论文、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等及时地积累下来,作为自己成长的记录。

5、防止两种倾向。

(1)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刚开始时,大家(特别是学生)都觉得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鲜,于是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基础差的同学受到了排挤,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某某某的中心发言。(2)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这是目前在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以显示教学上的宽松、民主,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甚至对于学生的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教师也会视而不见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让学生在乐学中成长 篇3

一、克服学生的内心障碍是促其想学、乐学的前提

首先,大部分学生不自信的怀疑心理,使学生缺乏自信和动力,听课、作业、预习都在怀疑的态度下完成,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困乏,物理学习不够努力,从而影响整体成绩的提高。

其次,在依赖心理、怀疑心理的驱使下,学生缺乏自信和独立,缺乏自觉和主动,突出表现为依赖教师讲,依赖合作学习时优秀生的答案。

再次,固执心理特别明显。八年级的学生正值初中阶段的过渡阶段,是第二个叛逆期的关键时期,对于教师、家长的期望、说教“任其东西南北风”,全然不听,甚至对着干,“让我往东我偏往西”,尤其是学困生,课堂上不听、不学、不问,似乎学习不关自己的事。

这三种心理因素影响了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教师应该从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着手,采取一定的策略,使他们产生乐学、想学的迫切心理。

二、改变教师的导学行为是促使学生想学、乐学的核心

1.改变“灌输教学”,构建想学氛围

长期以来,教师“给予”,学生“拿来”,导致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缺乏主动思考、自主探究。例如,在“长度单位的测量”教学时,教师习惯采用讲授法。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长度的国际单位是m,还有km、cm、dm、um、nm等,再告诉学生这些单位的进率,让学生牢牢记住,以备练习所用:1km=1000m=103m;1dm=1000cm=103c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um=0.000001m。

毋庸置疑,这样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在引进统一的单位测量时,采用故事导入,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产生乐学的欲望。如有一胖一瘦两个人,都以自己的腰围为标准测量同一段布的长度,但结果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简单的故事梗概,引发学生对测量时需要统一标准的探讨,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仓储”“接受”,教师也不再是“给”,而是“引”,課堂模式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

2.培养师生情感,营造民主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因此,要让学生想学、乐学,创设教与学的最佳情绪和环境氛围,是不容忽视的。学生认为教师可亲可信,才会接受教师的引导学习,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师生之间才会交流融洽。

为此,教师的授课方法、方式等都必须深思熟虑,在学法上有效指导,“授之以渔”较之于“授鱼”更被受用。如在“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教学中,对于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交流方法,各自说说该如何使用。之后,教师再做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测量过程中,引导学生会看、会放、读对、记对以及算对,再让学生用六个字归纳刻度尺的使用方法——选、放、看、读、记、算。最后呈现几个测量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后发表看法:哪种方法正确,哪种不正确,不正确的原因是什么等。在教师的“导学”下,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发现者和拥有者。

3.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促进主动学习

初中生喜欢动手、动脑,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根据这个特点以及物理学科的实验性、生活化等特点,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成为物理探究、物理研究的空间和平台。仍以“测量物体的长度”为例,对于刻度尺的使用进行探讨后,提出问题:如果让你测量圆、圆柱体的直径,圆锥的高,细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我们又该怎样测量,使用什么方法?问题提出来,学生亲自试一试,从而构建乐于思考、主动实践、会学的物理课堂。

4.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关于圆、圆柱的直径的测量、细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等的测量方法、测量工具的选择和使用等,都是在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亲自动手测量的氛围中展开的,形成了构建学生善思、勤动手、乐学的浓厚氛围。

再如,对于“时间的测量”的教学,教师首先将体育课堂上使用的秒表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说一说使用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各下发一块秒表,让小组成员各自测量自己的脉搏和时间。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进一步具体:能否测出脉搏跳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为什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脉搏跳动一下所用的时间呢?测量单摆来回一次所用的时间——周期,又该怎么测量?……这些问题,既要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也应该以实验为基础,在测量中培养学生思考、观察、归纳等的方法,更在实验中学会合作、探究,学会自主学习。

英语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乐学 篇4

一、用体态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提倡任务型教学法, 但更加强调“双主”作用。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在课堂上如能恰当运用体态语, 便能使教学更丰富、深刻。

比如教师在教低年级学生学习歌谣:

A cat, a cat,

Is it thin or fat?

It’s fat, fat, fat…

教师可以边说边做动作, 让学生跟着学, 如两只手五指尽量分开, 放在嘴角两边, 分别向两边按节拍平拉, 表示小猫;手掌平放, 手心向下, 上下起伏, 做蛇行走的动作;手掌横立起来, 划出曲线表示鱼儿在游;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竖立在头顶两侧表示小兔子等等。再比如, 让学生戴上各种小动物的头饰, 模拟小动物的声音和动作, 边说边表演, 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 不知不觉地学到了知识, 学生就会在游戏结束后仍觉得意犹未尽, 他们便渴望下一次的英语学习。

教师在教句型“I like this sweater/shirt/jacket/coat/scarf…”时, 露出微笑, 并且手指向近处, 教句型“I don’t like that sweater/shirt/jacket/coat/scarf…”时, 皱着眉头, 并且手指远处, 便能使学生觉得特别容易理解和掌握“like”“don’t like”和“this”“that”的用法。

二、营造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实物或直观教具来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或启发学生的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学习Merry Christmas一课时, 教师装扮成圣诞老人背着背包, 用“Merry Christmas”与学生打招呼, 并启发大家说“Merry Christmas”, 用此问候语与同学互相打招呼;放下背包, (作出带来许多礼物的沉重状) 让学生猜其中的礼物……教师本人生动、形象的角色扮演、制作精美的教学用具和实物, 将学生带到了特定的“圣诞节”情景中,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 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投身语言实践的积极性。

在学习Go Shopping一课时, 教师可创设有关购物的情景, 分别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 课堂就成为了小商店, 购物的情景也就应运而生。一张家庭的“全家福”可以用来介绍我的家庭成员。这样的情景设计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环境, 容易让他们感到学习英语的需要和英语的运用与切身生活息息相关且其乐无穷。

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来创设学习情境, 如在讲“Animals”一课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置动物的声音和动物园的场景, 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学生仔细观察动物, 教师再引出句型, 学生会读了以后, 自己使用句型说出其他动物的特征, 继而让学生通过粘贴句子, 为动物园里的动物作英文简介。这一过程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新的句型。

三、让学生通过短剧表演、编故事的方法体会英语学习中的乐趣

高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 教师在学完每单元之后, 可根据每单元涉及到的单词、句型及文化内容, 精心准备一篇小短剧, 组织学生分组表演, 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并能积极主动地表演好自己的角色, 从中也巩固了所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故事, 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 又能激发学生运用英语的兴趣, 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在每一次的story-time, 我总喜欢给学生讲他们熟悉的小故事。比如《狐狸和乌鸦》, 我要求学生用英语把故事情节编出来, 规定时间是六分钟。随着他们的提问, 我把相关的生词写在黑板上。因为他们急于把生词应用到故事中去, 竟然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掌握了十多个单词, 故事情节也在他们的热烈讨论中产生:Long, long ago, there was a fox.He was very hun-gry…接下来我便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来讲述这个小故事, 然后开始放录音, 并且让他们模仿录音, 故事内容再次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最后我便让他们以第一人称分角色复述, 并且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情节上的拓展。这样学生会把故事编成不同的结局、不同的背景并把它表演出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兴致盎然地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篇5

摘要:努力改变学生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的现状,首先改变教师和家长的急功近利的观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保障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成长。

关键词:更新观念培养兴趣加强指导快乐阅读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下,针对农村初中学生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等现状,思考其成因,并寻找对策,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已经成了当务之急了。为此,我校语文组成立了“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课题组,对此问题进行了长达两年的研究,本人是该课题组的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本人感慨良多,同时收获不小,在此,将本人的一些感想写出,企盼各位行家多加指点。

就我校学生的情况而言,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主要原因是:阅读兴趣不高(有些同学甚至一点兴趣都没有)、教师和家长指导不当(甚至起负作用)、方法不当(如读物选择、时间安排、阅读方式等),为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部分教师和家长在学生阅读方面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

不少教师和家长在思想上把学生的阅读与考试成绩联系太紧了,他们认为阅读能力的提高就是为了提高中考成绩,因而采取了一系列“高压”措施,强迫孩子们去阅读,根本不考虑他们的兴趣。

毕业于名牌大学的某先生有一子,现读八年级,学习成绩颇佳。谈起儿子的课外阅读状况,许先生蹙眉不乐,坦言自己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有分寸的限制”态度,即除了与学习有关的一些教辅书和极少的几部名著以外,一般的课外书都被列入禁读“黑名单”。原因非常简单,怕过多过滥的课外阅读影响孩子的学业。他戏称此举为“壮士断腕”,主要是担心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不能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分配时间。他认为,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都如此巨大的今天,家长有责任监督他们在最重要的阶段做最重要的事情。对此,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的陈伟新总编表示了忧虑。他认为当下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功利阅读”的现象仍占主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相对较短,品种也不够丰富。有的家长一看孩子读《三国》之类的书,就怕影响学业,其实应该鼓励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增强课外阅读能力。

我校九年级学生张同学,父母都在外做生意,在家靠他的叔叔监护(其叔叔为小学语文教师),一日看到张同学在看《水浒传》,不禁大惊失色,强令其收其该书,并严加训斥,不爱说话的张同学一言不发,默默地将书收起。随后在家长会上,张同学的叔叔还将此事提起,言谈之中似有责怪学校教学焕散之意,令参加家长会的科任教师们面面相觑,苦笑不已!身为教师的长辈,对孩子课外阅读尚且是这样的态度,其他家长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课改之后,中考试卷中都增加了名著阅读的考试内容,这样,又造成一些教师和家长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只准孩子看名著,其余跟考试内容无关的书刊一律不准接触,一旦发现孩子看一些自己喜欢的畅销书、报,便如临大敌,一律“封杀”。在一个理想状态中,阅读与应试不应该是矛盾的。升学考试是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阅读活动则要伴随人的一生,能否处理好考试与阅读的关系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考验。对中学生阅读而言,是经典著作还是畅销书本身并非那么重要,关键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使之对阅读产生热爱。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首先强调的不是这本书在历史上有多么重要,而是开启学生的心门,让他自己感受到这本书在他个人阅读经历中的重要性。

对孩子实行“功利阅读”的许先生说他是现实主义者,控制孩子的课外阅读只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从内心来说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一些自身感兴趣的东西,因为童年转瞬即逝,而这短暂的时光却深刻影响人的一生,应该在童年就引导孩子通过阅读培养起对一些美好事物的兴趣。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是热爱阅读的人,特别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使他们对阅读发生兴趣,多读,多体会,多思考,逐渐培养起终生受益的阅读习惯。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三、“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在课外阅读方面,我们借鉴著名学者郭启宏先生在一文章中提出的4种读书法:

一、信马由缰法。抓到什么读什么,有兴趣就读,没兴趣就歇。因为漫无目标,所以可行可止。思想无负担,放松近乎惬意。

二、蜻蜓点水法。只在书上款款飞,一

点,二点,三点,如打水漂。浅尝辄止,是因为无意饱餐。据说郭沫若、老舍和杨绛都用过类似的读法,称作跳跃式浏览。

三、囫囵吞枣法。

四、改弦易辙法。一册书读来无味,绝不强求,马上换书。再无味,再换,至三番乃止。这四种方法我们不妨教学生一试。

四、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1、开发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说实话,由于条件限制,这一点在农村初中很难做到。

2、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4、优化读书环境。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了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盒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尽情地读书,平和的心境,互相感染,融入书海而不亦乐乎!

五、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完善阅读能力的评价机制。学校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1、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 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2、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

打鱼两天晒网。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总之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六、指导学生学会安排阅读时间。

教师应指导学生要学会长与短的统筹,假期的时间长,可以多读些长篇名著,平时阅读还是以短篇为好;做到内与外的链接,课本上学到一个章节,如果能在课外对其补充,阅读相关背景文章,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做到文与理的调节,对于喜欢科技、环保类读物的学生,也要阅读文学著作,以提高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让我们都动起来,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有序、科学、舒适的阅读环境,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快乐成长吧!

参考文献:

1、培根等著:《读书的情趣与艺术》,中国友谊出版社1988年版。

2、王会久《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篇6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学生的认知过程总是伴随着情感进行,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编成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如教学 “商不变规律”时,教师创设童话故事:树林里,松鼠妈妈带了一群小松鼠,其中一只名叫圆圆的小松鼠既贪吃又自作聪明。一天,松鼠妈妈分别给每只小松鼠12个松果,要它们平均分2天吃完,其他小松鼠都拍手表示满意,只有圆圆大叫着“12个松果太少了,不够吃。”妈妈说:“那好,我给你24个松果平均分4天吃完。”圆圆又叫又跳:“不够,不够。”妈妈说:“那我给你36个松果,平均分6天吃完,怎样?”这下圆圆满意了。妈妈和小姐妹、小兄弟都笑了,而圆圆却莫名其妙。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妈妈和小姐妹小兄弟都笑了呢?同学们听了都笑圆圆笨,争着说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才能……,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此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讲一些数学家刻苦研究的名人轶事,看一些数学家的照片或插图,能够使学生终身难忘,他们会追踪数学家的思维,去体验研究成功的境界。科学家们的忘我探索情境,能激励学生,陶冶性情,鼓舞斗志,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探索的精神。

二、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正是通过已有的“经验”,学生才能经历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得到新的经验。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即“数学现实”)出发,根据小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在参与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发现和创造。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像数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去研究,去探索,去创新。

如:儿童还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有过不少买东西的经验了,在教学“认识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在教室里创设了一个模拟文具店(里面摆有各种文具卡,并分别标上单价),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3元钱来买文具,必需用完这3元,看你们组能买些什么文具?并试着“买一买”。学生们一下子被这熟悉的情景吸引住了,纷纷发表自己独特的意见,高高兴兴地“去买一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要多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如生活中的一些调查统计、实际小测量、制作几何形体或数学学习用具等,还要鼓励学生多看有关数学的课外书,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还能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探索意识,开阔视野,拓宽其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素质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三、创造“交流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的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反映面,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如:讲解一道应用题:有一批煤要一次运完,如果每车运27吨,要30辆卡车。现在只有27辆卡车,平均每辆卡车多运多少吨煤?老师先让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后进行交流。生1 :27×30÷27-27=3(吨);生2 :27×(30-27)÷27=3(吨);生3 :30-27=3(吨)。生3 的话音刚落,便招来同学们的一片反驳声。生3 也一时说不出理由。师:孩子们,说说你们的意见吧。生4 :我认为他是知道计算结果后在凑答案。生5 :30辆减27吨,单位不同,不能相减,这式子没有意义。其他同学表示赞同。师:生3 的列式究竟有没有道理呢?我们分组好好讨论讨论,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同学们展(下转第80页)

开了热烈的讨论,老师也参与其中。过了几分钟,有些小组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神色。生6: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他的算式可以这样理解。因为煤的总重量不变,一共是(27×30)吨,一次运完,如果用30辆卡车,平均每车运27吨,如果用27辆卡车,平均每车运30吨,这样一比较就知道每车多运(30-27)吨。

以上案例中,老师尊重每个学生,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充分的探索、合作交流机会,“化腐朽为神奇”,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一种更为简单的解题方法,更鼓励了学生有创见的思维,保护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四、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都直接地被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产实际。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地应用的机会,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一次次实际应用中,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作用。通过应用,既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又能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教学了“时分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完成一份作业:“设计一次春游活动方案”,要求时间安排、活动内容和程序等在活动方案中体现得当。由于“春游活动方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这一开放性的作业由时间知识为线索,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和创新的翅膀,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小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构建”的过程。这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在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体验学习”不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理解。而我们老师的职责就是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和学习机会,同时给予适时的指导与激励的评价,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然和谐地发展。

课改中让学生乐学语文的途径 篇7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乐”中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 教师在教学中都应搞好乐中施教和趣味教学,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学海中乐此不疲。如在本学期中, 我就尝试用了几种教学法, 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有:

1. 游戏学习法。

初中生爱做游戏,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引导他们学习语文。如大家都喜欢音乐传花的游戏, 音乐停时, 手持花朵的同学就背诵一首诗词, 用此种方法学习诗歌, 游戏结束时, 全班差不多都能够当场背诵默写。

2. 学习竞赛激趣法。

初中生好胜心切, 组织学生竞赛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这种竞赛不仅可以在课外组织, 也可以在课内组织。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我就运用竞赛法, 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 把课文内容按难易程度分成抢答题、必答题和风险题, 让学生先预习后上课。结果, 那堂课学生学习兴趣特浓, 人人参与, 学生至今仍记忆犹新。

3. 表扬鼓励为主的学习方法。

古代学者说过:“今教童子, 必使其趋向鼓舞, 心中喜悦, 则进自不能已, 臂之时雨春风被卉木, 莫不萌动发越, 自然日长月化。”如果我们能“时雨春风”, 学生的语文成绩就“进自不已”了。这“时雨春风”就是教师的鼓励。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来授课、布置作业及进行迁移训练, 对学生的要求不宜过高, 要多表扬鼓励, 时常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切忌对学生挖苦讽刺, 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就是古人“教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长”的道理。

二、要创设有趣的情境, 让学生在“活”中学

在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 学生大多认为语文课既枯燥又乏味, 使人厌倦。所以, 课改中首当其冲的问题, 就是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法, 消除传统教学中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 创设有趣的情境, 让学生在“活”中学。

1. 新课程标准改革后, 语文教材是非常灵活的, 我们只要把自己放在跟学生平等的位置, 改变以往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模式, 采用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因为阅读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让学生质疑,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可贵。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 觉悟之机者,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如在上《斑羚飞渡》一课时, 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 教师只起主导作用, 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效果好。

2. 在平时的课堂中, 我又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 大胆把作画引入课堂。如在上《社戏》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作两幅画, 一幅是“月夜行船”图, 一幅是“月下归航图”。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兴致勃勃地作画。他们在画中学到了知识, 这要比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强得多。

3. 此外, 我或用教态姿势, 或引用幽默话语等感染学生, 创设课堂情趣, 使学生在一种有趣的氛围中轻松地学到知识。

三、要解放学生的学习, 让学生在“动”中学

让学生在写作中成长 篇8

学生在校阶段, 以读写为主, “阅读重于生活”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潘新和语) , 表达与生命同在。那么学生成长的途径主要就是阅读和写作。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占领这两大阵地, 引导、放手学生在其中茁壮、健康地成长。关于“在阅读中成长”另文谈及, 这里主要谈“在写作中成长”。

写作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写作, 因眼观、耳闻、脑思、心悟而写。写, 可以倾吐, 可以悟理, 可以自我净化、提升、监督和鼓励, 是一种自励、自长的过程。日记、随笔、小诗、小散文等课外练笔和课堂常规作文是写作固有形式。课外练笔能培养写作兴趣, 养成写作习惯, 是常规作文必备的思想、技能的积淀和训练。著名教育、美学家朱光潜就很重视写日记:“记日记” (笔者认为记日记即平时练笔, 包含片断、随笔、小诗、小散文等写作) “是一种文学训练, 把本身有趣的材料记得有趣。”“每天选一件最值得记的, 记得妥妥帖帖, 记成一件‘作品’”。要达到此境离不了思想和技能两个条件:有思想深度才能选好“有趣”、“值得写”的材料;有表达技能才能记得有趣、妥妥帖帖, 记成一件“作品”。所以, 学生通过写日记, 可在写日记中思考、筛选、辨别, 进而去做有价值的事情, 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在写记中字斟句酌、学用各种表达。写, 还可以使思想明朗。往往脑子想到的东西比较模糊, 只有动手写出来, 才会明晰。通过写作还可以养成学生爱观察、留心、关注、思考的习惯,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写作对学生成长除直接作用外, 还有间接作用:诉诸于文字的作品被同学或其他读者阅读, 他们从中受到感悟、启发, 汲取了精神营养, 获取了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写作者眼看自己的作品产生了效应, 实现了人生价值, 从而更自信、更崇高, 也更进一步地茁壮成长。

既然学生能在写作中成长, 我们就要使写作常态化、生活化。学生在学校常态写作的主要形式为:写日记, 写读书笔记, 写阅读课文“生命成长”文字, 写课堂常规作文。

写日记 (指砺练思想和技能的文学训练, 不含隐私日记) , 我国现、近代语文教育家都很推崇。叶圣陶说:生活和作文结合起来的一个好办法是写日记。黎锦熙也说:“日记札记, 有内容, 重资源, 比之堂上限时作文, 偏重语文形式之正确无误者, 当然益处更多, 效用较大。”朱光潜还说到了写日记的内容:“普通记日记只记流水账, 或是做干燥无味的起居注, 那自然跟文学无干。”“如果有相当的敏感, 到处留心, 一日之内值得记的见闻感想决不会缺乏。一番家常的谈话, 一个新来的客, 街头一阵喧嚷, 花木风云的一种新变化, 读书看报得到的一阵感想, 听来的一件故事, 总之, 一切动静所生的印象, 都可以供你细心描绘, 成为好文章。”处处留心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日记, 每日有异, 学生就在这“每天都是新的”中逐渐长大。下面是一学生写的日记:

“昨晚看抗震救灾纪实, 有一感触:8.0级特大地震倾刻间将一切化为乌有/家业、存款、生命/这一切都掌控在自然之手/相比之下人又多么渺小/故, 人活着, 就要快乐、幸福/而幸福、快乐源于对他人的爱和帮助!∥人又多么坚强/幸存者, 送走亡者, 擦干眼泪, 投入救援人流/只要生命在, 一切都还会有/并且超过昨天, 铸造更大成就!”

写读书笔记同写日记一样, 也与学生生活相伴。学校是书香校园, 图书室、图书角, 是学生书源。“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心灵的发育史” (于漪) , “读书破万卷”, “博闻强记”, 青春年少是读书大好时光, 切要珍惜!阅读且记录, 效果会更佳。“心记不如淡墨”, “不动笔墨不读书”, 要读书就要写读书笔记, 也只有在动笔之中, 才能将所读细细地过滤、思考、内化。如:一学生读了《傅雷家书》写的片段一:“‘艺术表现的动人, 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明镜一般, 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修养是整个的, 全面的;不仅在于音乐, 特别在于做人———不是狭义的做人, 而是包括对世界, 对政局的看法与态度。’‘先为人, 次为艺术家, 再为音乐家, 终为钢琴家。’‘永远做一个强者, 有一颗慈悲的心的强者!’这些掷地有声的至理名言, 这些发自肺腑的谆谆教诲, 是老艺术家对儿子的引领, 更是老艺术家对我们后来者的引领———品德、技巧同等重要, 前者更重于后者。我将永远铭记。”又如一学生读了《简·爱》激情写道:“本书塑造了一位女性楷模:很小失去父母, 被舅舅收养, 不幸舅舅也去世, 被舅母千般虐待, 被迫来到“慈善家”开办的孤儿学校。校负责人克扣钱粮, 又遇到病役, 夭亡人数众多。简·爱以坚强的意志、刻苦的学习, 幸免一难。后放弃留校一职, 登报应征一贵族庄园家教的职业。突出的成绩, 高尚的品德, 让贵东家产生恋情。正要步入结婚殿堂时, 知晓主人结过婚, 一气之下, 孤身一人逃到千里外的地方。宿野洞, 乞饭食, 遭雨淋, 奄奄一息。被牧师收留, 不想这正是她的表兄妹一家。在此教书, 使当地的孩子教育由无到有、由小到大, 从学识、品行影响着一方人。后闻罗切斯特 (贵东家) 遭遇灾难前往探询, 不想房屋已成废墟, 主人为救纵火者 (受骗结的疯妻) 而被烧塌的火檩击倒, 双眼失明, 孤独地生活在潮湿、阴静的山居里。简·爱毫不犹豫地投入主人怀抱, 以其善良炙热的心, 慰藉另一颗受伤的正直的善良的心。由此见, 简·爱是一个坚强、独立、自尊、自爱、自强、善良、正直、心地美好的至上的女性。”

写阅读课文“生命成长”文字, 更是与学生学习相随。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辞章、学问、道” (潘新和) 。学生每读一篇课文, 都能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和辞章营养。如, 一学生阅读剧本《变脸》 (人教版九下) 所写的“生命成长”文字:世上苦人多, 身在福中要知福;重男轻女是延续几千年的旧传统, 今日“巾帼不让须眉”, 可见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戏剧的冲突自然而激烈, 全在生活中, 合情合理。人物语言 (唱词) 符合身份, 类比、比兴恰当:“月亮走, 我也走, 我和月亮交朋友, 给你说句悄悄话”;“月亮走, 我不走, 我和月亮分分手, 月亮躲进乌云后, 我愿留在小船舟”。“天上雁鹅排对排, 扯烂衣裳不分开”。老百姓口语、俗语生动形象:被黑心萝卜整得好惨!糍粑心肠。蚂蟥缠着鹭鸶脚, 想甩脱又甩不脱。古诗词文化浓郁:渔夫唱晚, 古寺敲钟 (联想:夜半钟声到客船) ;鸟儿归巢, 鸭子归棚, 一群群携儿带崽回家中 (联想:牛羊归来, 鸡子入埘, 老人拄杖倚门待) (戴月荷锄归) 。

写“生命成长”文字, 包括思想上的启迪和技法上的收获两方面。字数可多可少, 以表达尽意为妙。此法一推广, 备受教师同行称赞:教学生做人, 事半功倍。。

课堂常规作文的写作, 是学生在老师引领下的较集中、规范的思想、技能成长的必要过程。

请看一案例。课堂始, 学生眼盯话题作文“珍惜拥有”, 一脸茫然, 不知道他们拥有什么。老师乃站在学生立场开导:从感情角度, 我们拥有父母亲无私的爱和来自老师的关爱、同学们纯真的友情;从物质角度,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比较丰富的物质条件, 衣食住行不愁;从自然环境角度讲, 我们有赖以生存的地球, 它正处于青壮年时期, 它给予我们阳光空气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从个人角度讲, 我们拥有的就更多了:大千世界里, 我们虽然都很平凡渺小, 但在父母眼中, 我们就是他们的唯一, 他们的公主、他们的太阳, 虽然我没有惊人的外貌, 可我有一颗美丽的心灵;虽然我没有骄人的成绩, 但我勤奋执着, 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未来不是梦;虽然我有一些调皮, 但我特别重友情。或者从反面思维:我曾拥有什么, 由于我的不珍惜而失去了。经老师这么一说, 学生一下子由空空麻木变成富有易感。思想、感情有了, 该怎样表达呢?老师以珍惜时间为例, 立马就有学生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地证明时间的可贵, 不珍惜当是罪过, 板起脸孔讲了一通大道理, 空洞而干巴, 无丁点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更不要说有生命的律动了。老师于是把方向引向学生自己生活, 让他们走进心灵, 与自己心灵对话;引导学生回想平时是怎样对待时间的, 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有哪些到今天还遗憾的教训。最后, 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就像我爸说的那样:我是个没有时间概念的人。比如说放假吧, 我会玩一整天, 快开学的前一天晚上才加班加点地赶作业, 让我吃了不少苦。再比如说每天早晨闹钟定在六点, 但醒了仍然想睡, 便带着再睡5分钟没什么了不起的想法继续, 结果七点时狼狈地到校。……初中三年, 不知不觉竟过了大半, 回想起来, 仿佛刚进初中的军训生活方才结束, 怎么就一个筋斗就又翻过一年多了?后悔不已, 那些不曾珍惜的时光啊!唉, 如果当初没有浪费时光就好了。……有句话说, ‘当你为失去月亮而叹息时, 你又错过了群星。’只知道诉说过去而不去把握现在的人, 永远也不懂得如何珍惜时光。……我想这篇文章的题目很平凡, 但我并不嫌弃它, 因为只有这么一个直截了当而且简洁的题目才能让我深刻地反思自己……”由此, 我们可看到学生在常规作文写作中渐渐明理长大的足迹。

总之, 为了学生健康成长, 为了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我们定要牢守写作阵地, 让能砺练学生思想和技能、让学生茁壮成长的写作, 常态化、生活化、心灵化!

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篇9

如今,在校学生的阅读情况令人担忧。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中有明确的规定: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这个阅读量是多还是少呢?就以在校时间来算,两个学年在校时间20个月600天,按照“ 课标”规定的阅读量,一、二年级学生每天阅读量仅为83字,三、四年级每天阅读量仅为666字,五六年级每天阅读量仅为1666字( 相当于3篇500多字的作文) 。 如果按照全年时间( 365天) 来计算,每天的阅读量还要少很多。 所以,“ 课标”规定的阅读量是非常保守的,是一个连“ 温饱线”都达不到的要求。况且,请大家注意,这里还有一个“ 不少于”。 可见,课标规定的阅读量,仅仅是个基本量。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大量分析讲解、大量做练习题的问题,挤占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很多孩子的阅读量甚至连“ 新课标”规定的“ 保底量”都达不到。

因此,作为学校,应不断强化学生的读书意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学生的读书习惯、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如何有效地促进学校营造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促进学生的阅读成长,应当成为学校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摒弃功利的“ 阅读”观念

新一轮的课改更是把“ 一切为了学生,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 学校、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必须远离功利,不能盲目地追求高分,追求现有的所谓的“ 成绩”,而要将“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珍视并遵从孩子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转变阅读教学观念:

1.提升阅读教学技巧,删除课文教学中过多的、重复的讲解分析,提倡语文课堂板块式教学。 如同一单元,同一类文体的归类教学,增加更多、更广泛的课外阅读内容。

2.要大幅度降低繁琐、机械、多余的课业负担,为阅读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3.创新课堂阅读模式,精心设计课堂阅读指导活动。 如“ 群文阅读”就是很好的课堂阅读指导模式。

4.改变语文阅读教学考查的导向。 如以考查阅读能力、个性化思维为主,摒弃死记硬背等模式化的阅读考查题等等。

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时空的解放,摆脱 “ 压力”的束缚,更好地确保孩子在“ 阅读”中自由、幸福、健康地成长。

二、营造浓厚的“ 书香”氛围

学校育人环境直接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成长。 精心打造浓厚的 “ 书香”氛围,让他们沉浸在书香飘逸的校园之中,将激起学生美好的“ 读书”欲望。吸引学生和感染学生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校园时尚,一种精神享受,一种自觉行动。

1.精心设计,陶冶书香。 学校精心制作“ 读书”名言等文化标识置于醒目的位置上。 在宣传栏、艺术栏、亭台楼阁、走廊、楼梯、食堂、宿舍、图书馆、功能室等各场所合理设计张贴布置“ 经典推荐” “ 诗书名家”“ 经典分享”“ 读书古训”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使校园更具书香格调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想到读书,爱上读书,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

2.广纳书源,开放共享。 建立开放的图书馆、班级图书专柜,宿舍图书箱等图书网络。 同时通过开办“ 图书银行”,开发“ 图书跳蚤市场”,开办校园“ 图书超市”,建立“ 杂志回收站”等;整合家长、社区的图书资源共建“ 社区”图书馆;积极倡导学生家长每年为孩子征订优质、 适宜的书刊, 并组织社会力量大力开展书籍捐赠活动等,进一步拓宽并交流图书资源,为学生提供便利的、丰富的各类书籍,学生的“ 阅读”便有充足的资源保障。

3.营造氛围,多彩“ 阅读”。 我们要不遗余力地掀起阅读热潮, 开辟阅读阵地,组织读书活动,并定期检查、竞赛、评比,设置各种阅读奖项,表彰乐于阅读、善于阅读的孩子,要让孩子在优秀书目的阅读中有风光,有荣誉,有“ 面子”,有成就感,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学校积极组建读书社团、读书俱乐部,成立书友会、读书小组, 开办读书会,举办读书节,常规性地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开展。 如班级读书活动,年段读书活动,全校读书活动,少年宫读书活动,兴趣组读书活动等,并将读书活动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及家庭中。 如开展社区读书活动,社区读书节等。 又如开展“ 亲子读书活动”,通过亲子阅读卡,架设家校沟通的桥梁,营造浓郁的家庭读书氛围。

另外,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升旗仪式、黑板报、校刊、文化专栏等阵地报道宣传“ 读书”事迹,表彰“ 阅读之星”书香班级”“ 书香少年”“ 书香教师”“ 书香家庭”,推介“ 好书榜”,公布阅读排行榜等,绽放“ 阅读之花”的美丽。 以此激励和营造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氛围。

三、做好足够的“ 读书”功课

读书活动要顺利、有效地开展,我想作为学校还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工作制度,制订读书方案。 学校要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在充分总结以往开展读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教育教学安排和校园文化建设,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制订“ 书香校园”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建立起一整套推进落实机制、措施保障机制等,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

2.保证阅读时间,纳入课程计划。 我们要把课堂分析讲解的时间腾出来,严格控制作业量,给学生阅读的时间。 许多学校仅仅利用中午或傍晚时段开展阅读活动,由于是额外增加的课务,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疲惫感。 有时教师还要额外辅导学生,学生参与各项的活动,或急于完成课业,“ 阅读”参与度和“ 阅读”效果直接受到影响。 所以,学校必须把部分“ 阅读”活动纳入课程中。这样既能保证活动的时间,又能让辅导老师和参加活动的学生像对待其他课程一样重视“ 阅读活动”,从而逐步规范引读,收到实效。

3.保障阅读指导团队,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 阅读”活动及指导中来。“ 阅读”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应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进来。 全校的每一个教职工都要自觉行动起来, 在自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关注、参与“ 阅读”活动。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兴趣到爱好,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各学科教师能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培养学生对各类书籍的阅读兴趣。 在保证阅读师资的同时将收到更好的分类指导效果。同时,通过“ 阅读指导交流课、示范课”“ 专题研讨”“ 书香论坛”等形式加强对师生读书活动的指导,对阅读指导课的指导,从而提高教师的阅读指导水平。

4.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品尝阅读成功的喜悦。

评比、评价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学习先进, 让兴趣这把钥匙更好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走进知识的大门。 学校定时、定期进行评比,根据学生读书的量和质,开展以学校、年段、班级及各社团,读书会等不同层次的表彰。 如进行月表彰,季表彰和学期、年度表彰。 如读书大王、小博士、采蜜大师……送上读书激励卡。 通过一系列评比,让学生在品尝阅读成功喜悦的同时,激发他们广泛阅读的兴趣。

四、分享多元的“ 读书”成果

多措并举,为学生搭建展示读书成果的平台。 进一步推动书香校园的创建,优化“ 阅读”活动的开展。 如开展“ 书香伴我行”专题晚会、我与小作家有个约会、童书人物大游行、名著人物介绍会、图书推荐会、赏诗会、读书笔记和手抄报展览、读书报告会、专题讨论会、演讲比赛、经典小剧场、国旗下的诵读等系列活动,分享和展示读书成果。 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提问答辩等方式认定学生读书成果,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积分细则,进行量化积分,积分上墙公示或定期公布,展示读书成果,进一步提高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篇10

一、巧妙引入, 体验知识的形成

传统的导入对新知只起了铺垫的作用, 即把学习道路上的“坑洼”填平了, 为学生铺设一条“平坦之路”, 教师再沿着这条路进行新课教学。这样, 往往会遏制学生思维的拓展, 让学生觉得新知识来得太突然, 不利于接受。所以在新知引入时, 教师有必要先设置合理的情景, 让学生体验到学新知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创设不太合理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冲突, 即用旧知识不能解决的冲突或在解决新问题时产生的冲突, 使他们觉得知识不够用,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设置情景时要把握的是, 目的明确, 情景必须为目的服务。

二、精心组织, 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强调师生交流的同时, 更应该注意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层面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若能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只有通过充分的讨论, 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印象才会深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怎样, 同时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这样做。可能有些教师担心课堂时间不够用, 笔者认为把时间交给学生越多, 教师“教”的时间虽越少, 但学生经过交流、讨论, 能充分掌握所学知识, 重复练习就没有必要了, 同样节省了时间。

三、理解教材, 体验知识的继承

重视知识形成过程, 不仅是使学生有效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需要, 更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从旧知识“继承”到新知识的过程。而解决“继承”问题首先需要我们理解教材, 特别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现行数学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 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性与知识系统的严密性, 而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年龄及不同认知水平进行编排 (如对实数、函数、统计初步等知识点的安排) , 用时间来换取学生知识结构的空间。另一个特点就是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安排了“合作学习”环节, 而许多“合作学习”环节都体现了“继承”的思想, 有些“合作学习”安排在新课前。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从旧知“继承”到新知。给出充分的体验时间和空间, 笔者认为其目的是为了体验新知应用的同时, 为下面的新课提供“继承”的空间。

让学生在预习中成长 篇11

关键词 自主学习 预习习惯 学法指导 教学任务

《现代汉语词典》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同时,指导学生初学预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重点地进行,要让学生在反反复复地练习中掌握方法。

一、利用工具书,学会预习

借助工具书查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参照拼音读准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对于读不准或不认识的字、不明白字意的字,要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读课文的时候,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易理解的句子勾画出来。自学认字表,写字表中的生字,掌握读音。书上没有注解的字词,可查一查字典、词典,特别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要搞清楚,还应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的含义。如果这些问题书上有注解,那么阅读时可以对照注释,自己弄懂它的意思。

二、通过朗读,初步预习

通读全文就是从头至尾地把课文读一遍,要求能大概的掌握课文的内容,获得整体印象和感受。并通过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语调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预习《秋天》时,学生能初步了解到课文讲的荷花的美丽景色。通读时,还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的思考题,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读就显得不盲目。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使作品中的形象清晰具体地浮现出来,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这样生活经验与语言文字结合在一起,进入角色,对课文便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抓住共同点,安排预习

学生学习预习时,教师要有具体的指导,传授预习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在预习时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帮助解决。预习后,教师要认真小结,注意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以后,可逐步放手,从组织小组预习到学生独立预习。为帮助学生学会预习,开始可安排在课内进行,便于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问题,随时指导,及时纠正。课内预习可以分项、分步进行,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与运用预习方法。学生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后,预习就可安排在课外。随着年级变化,预习的要求由低到高,预习的内容由简到繁,预习的时间由少到多。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素质是有差异的,也存在共同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要有意识地安排预习,让他们逐步理解体会一篇文章中词、句、段、篇与中心内容之间联系。有经验的老师十分注意对同一项目或同一内容在具体预习要求上体现出它的层次与梯度。

四、理清文章脉络,深入预习

围绕训练重点,循序渐进;抓住教材特点,灵活安排。教材中每篇课文体裁不同,训练重点各有侧重,所以设计预习还要从教材特点出发。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识别层次与段落。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可记上符号,老师讲到此处时就格外注意一下。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讲效果。课堂上及时质疑,及时得到释疑。用笔把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作标记,并提出质疑。使学生做到课堂上听课有目的性。上课的时候和老师概括的中心思想相对照。对能在预习中提出问题的学生,老师应多加表扬和鼓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由于种种原因,小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容易遗忘,所以在预习新课文的时候,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

五、精心设计作业,明确预习

教师要结合实际认真分解“预习”要求,设计具体的预习题目,以利学生更加明确预习的方法和具体目标。

⑴针对教材训练目标、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实际能力,布置預习题目。预习《春天来了》《秋天》《初冬》等表现季节特征的课文时,可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观察秋景或在课前教唱“冬天的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意向活动。由于形式新颖、活泼、有趣,内容又与课文相关,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又得到了学法的启迪。⑵预习题要避免千课一面的公式化倾向,形式要活泼多样,注意激发学生情感和求知欲望,促动他们愉快地、主动地探索问题。⑶预习题的设计既要反映明确的学习要求,又要提示操作程序和预习要领。有了操作性的指令,学生就不会离开读书过程去机械思考问题,预习才能到位。⑷预习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自学与探索新知识过程的第一步。预习新课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考虑学生接受能力。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要求过低,学生感到索然寡味,没有效果。

六、检查预习作业,落实预习

检查预习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自学习惯。要避免预习流于形式,就必须落实检查。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要:一看,看学生书中注明的符号和批注的文字;二读,采取组长抽查组员的形式读课文,教师从中复查;三写,由小组轮流派组员将预习结果写在练习本上,内容主要是一些主观性知识的答案。除规定的预习任务外,学生还可将自己的问题写出来。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篇12

一、以活动体验的亲历性激发数学情感

亲历是活动体验的本质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学习的关键问题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就数学学习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数学活动成功的喜悦, 就能强化学习动机, 变得更喜欢数学。为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情绪生活,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 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我国民间剪纸艺术, 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吸引了学生。然后我问:“你们想不想也动手剪一剪?”学生在动手剪自己喜欢的简单图形过程中, 学会了对折后再剪这种剪纸艺术, 然后再观察自己的作品, 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这样通过把课本中的新授知识转换成“玩耍”活动, 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 厌学情绪消失, 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 使“玩”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 所以会玩的过程也是一个活动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数学”中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 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 在成功的体验中进一步学习。

二、以活动体验的个体性强化交流共享

体验具有鲜明的个体特点, 是学生的自主活动。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各有特点, 在体验过程中, 学生必须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 进行自主选择、自主判断和自主内化。这种个体化的体验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正因为主体的体验存在差异, 他们之间才有交流和分享的必要和可能。如教学《比的应用》一课时, 在创设的情境下, 学生依据个人不同的生活体验累积的经验, 对解决“如果有140个橘子, 按照3∶2分给大班和小班, 每班分多少个”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有的学生用累加来分, 或画图的方法:

有的学生用算式:3+2=5, 140×3/5 =84 (个) , 140×2/5 =56 (个) 。

还有的学生把小班看作单位“1”, 大班就是3÷2=1.5, 1+1.5=2.5, 140÷1.5=56 (个) , 56×1.5=84 (个) , 还有的学生把大班看作单位“1”, 小班就是2÷3=2/3, 1+2/3 =5/3, 140÷5/3 =84 (个) , 84×2/3 =56 (个) 。同样一道题, 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因为学生各自的体验方式不同, 所以在交流时给全体学生开阔了思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术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 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所以在教育活动中, 应创造条件尽量留给学生时间, 使每个学生都能亲历, 都能感受和领悟, 以取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一个苹果与另一个苹果的交换, 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交流, 就能得到两种思想。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 经过交往和沟通就可以实现视界的融合, 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三、以活动体验的合作性建立良好心理

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 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 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 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 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 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课时, 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 统计五分钟内经过某个路口的各种机动车的辆数。播放录像前, 师生共同商讨了统计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有意识地没有提醒学生间的互相合作。统计工作开始了, 该段录像的前半部分, 各种车辆来速缓慢, 间隔时间长, 每个学生的统计都没问题;而后半部分, 车速明显加快, 种类与辆数也增多了, 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应接不暇, 无法正确统计。结果, 录像播放完后, 只有一个四人小组完成任务。教师让他们介绍成功的经验, 他们很自豪地说:录像播放前, 他们四人已经商量好分工合作。因此, 当别人手忙脚乱时, 他们却有条不紊。教师适时地赞扬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而其他学生也从中悟到了新的东西。于是, 第二次播放结束后, 所有学生都完成了统计任务。通过这个教学环节, 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甜美, 融洽了相互关系, 从而促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交往。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理解掌握数学,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

四、以活动体验的行为性强化数学实践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搭尔从数学教育学的特点出发, 提出了“数学源于现实, 扎根于现实, 应用于现实”的教学原则,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源于实践, 在经历了知、情、意统一之后, 又必须回到实践操作中进一步强化体验。这正是我们数学教学要倾心追求体验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 学习《圆的认识》一课后, 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讨, 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 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 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 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比例尺》后, 让学生测绘学校教学楼平面图等等。在实际应用中, 我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处处用数学;又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现象的习惯, 从而强化体验, 实现学习的实际意义。

上一篇:新闻主持下一篇:实用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