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要让学生乐学

2024-10-08

数学课要让学生乐学(精选8篇)

数学课要让学生乐学 篇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具有挑战性才能诱发学生的好胜心.因此,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就像一把打开智慧的金钥匙,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都来自于“兴趣”,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在导入部分精心设计悬念题,既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名同学:“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老师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荷同学已经12岁了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秘密?”同学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这时我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

二、积极引导,激发探究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例如,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用幻灯片出示一组题目,要求抢答比赛,对于前面几组能整除、便于口算的题目,学生纷纷抢答.当学生还沉浸在心理满足时,我突然出示了一道题“1800÷25”时,学生哑然,原来一直举得高高的手慢慢地放下来,都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这道题是不是出错了?”我趁学生疑难困惑之际提出“1800÷25”的商是72,接着我还继续举例:如“16000÷125=128”“4400÷25=176”等等都可以直接口算得数,学生们惊讶极了,要求道:“老师你快教教我们啊!”像这样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融教学课题于巧妙的问题情境中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力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实践操作,体验乐趣

动手操作既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应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周围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实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对数学产生兴趣,在实践中获取知识.例如,教学“圆面积”时,我觉得如果按照教材步骤推导圆面积公式,学生可能不容易理解,有的可能会不服,明明拼一个近似长方形,怎么能按长方形面积公式计算呢?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效果果然不一样.课前我让学生分组把圆等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按学生操作能力分组).学生在拼成长方形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发现: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总是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这样教学同时也渗透了极限思想,达到了“情理相通”的极限效果.

四、学用结合,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生活创造了数学,数学又推动了生活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增设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如学习长度单位“厘米与米”后,教师指导学生量一量家里桌子的长、宽、高,客厅或房间的长、宽等,遇到困难先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请家长帮忙解决.又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有关知识后,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星期天与家长一起购物,要求先计划购买什么商品及购买的数量,估一估要花多少钱,购买时做好记录,购完后回家算一算实际花了多少钱,与原来的估计相差多少,这样把数学与解决生活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如教学完《认钟表》这一课,我让学生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这样的活动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堂上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又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们在设计方案的活动中,注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自己的作息时间进行了安排,投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情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还与同学们进行了争论,等等,真正让学生“活”起来了.学生们在交流中流露出那种个性化的想法与表达,展现了可贵的童真与童趣.学生们也因为自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问题而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了对数学的亲切感,更加热爱数学这门学科.

五、激励评价,保障成功

成功会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会给学生以后的质疑注入强大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每一次质疑的机会,细心诱导,促其成功.同时也要注意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上进行质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成功.当学生出现质疑的萌芽时,教师要精心呵护、积极培植.当然,学生的知识经验少,质疑时可能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是提出的问题让人不可思议,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给予积极引导,并帮助其转换角度,另辟路径,同时还应给予其热情的鼓励和肯定.对于有价值的质疑,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表扬,以激励他们进一步进行质疑的欲望,为使学生“敢问”搭建桥梁.

总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因素的能动作用,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才能实行整体优化,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数学课要让学生乐学 篇2

河源市源城区源南镇风光小学     黄雷武

当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的时候,也就没有什么是学不好的了。因此,要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首先就要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的一件快乐的事。那么如何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的一件快乐的事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让学生喜欢你

爱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多一些关心学生、与学生谈话,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爱好;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去,使学生喜欢你。学生喜欢你了,他学习你所教的东西也就更上心了。因此,学生也会喜欢你上的课,愿意听你说话。在我出来工作的第一年,我担任五年级的数学,那一班学生特别喜欢我。我平时经常跟学生在一起聊天,一起辩论,一起打篮球、打乒乓球等。他们不开心时,我会特别关心他们、开解他们;他们高兴时与他们一齐分享。周末时,我也经常不回家,在学校里与学生一齐交流学习、生活问题。一年下来,那一班同学特别喜欢上我的数学课,特喜欢往我办公室跑,向我问问题。他们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时,优秀率达到80%以上,平均分接近80分。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喜欢你。

二、课堂上开展愉快教学

心情愉快了,学什么都会事半功倍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使学生心情快乐,主动参与学习。我的做法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趣味的游戏活动,把教学的内容渗透其中,结合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牛不喝水,硬按牛头也不喝水,它想喝水,你拉也拉不住。因此,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了,学习效果也就好了。我还常常运用小组竞赛、男女竞赛等形式进行练习,运用讨论、辩论、争论的方法解决重难点问题,运用讲故事或偶尔来一句经典语言、一个搞笑动作,引学生一笑释负,乐于学习。例如,我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设计这样一个事例:有12个同学去野外进行野炊活动,大家高高兴兴地到了目的地,这时要开始做饭了,那么怎样才能更快吃上美味的东西呢?“分工合作。”对,就是分工合作。那该怎样分工合作呢?大家想想我们可以怎么分工,按平均分配的方法最多可以分成多少组?你试试看,好吗?学生就非常积极地分组了,发现可以分成很多组,2人一组可以分成6组,3人一组可以分成4组…这时,我顺势更进一步说:如果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劳动做饭,用上面的方法可以怎么分组呢?学生讨论、争论后发现只有13人一组和一人一组2种分组方法了。从而引出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合数与质数的概念,使学生非常深刻地理解合数与质数的概念,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只要将知识渗透于学生喜欢的事件,学生心情愉悦了就会主动参与学习,学习效果就高了。同时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发现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兴趣浓厚,快乐学习。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快乐的课堂学习氛围,向40分钟要质量。

三、让学生体会成功

成功的激励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促进教学质量,使学生主动学习,就要使学生常常体验到成功。可以有下做法:课堂提问、练习时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让学生做会做或基本会做的习题,回答他或大概明白的问题,在学生回答正确解答后,老师及时表扬和鼓励。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差异,布置阶梯性作业,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正确或基本做对所做的作业,然后老师给予肯定,并逐渐提出更高要求。你敢试试更难一点的作业吗?学生兴趣盎然,非常活跃,都乐于向困难挑战,使学生一点一点地进步。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考虑学生实际,让他们时常体验成功。我们的学生不是爱迪生,能在许多失败中坚持不懈,直到成功。他们如果是总是失败,那么,他学习是越学越怕,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平时我的做法是:课堂提问根据问题的难度,指名会回答的学生回答,作业、练习让能做对的学生做,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引导学生向难度挑战,所以我的学生都是非常积极主动学习。他们总是向他们自认为的难题挑战,老问我问题,教学质量也就在学生的乐学、好问中慢慢提高了。

四、开展“一对一”互助和与老师个别辅导相结合

让学生辅导学生,做小老师,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这对他们来说一件快乐的事。因为学生的语言易与交流,更明白易懂,对学生没有形成压力,使他们能在平等、轻松的气氛下学习,所以他们学习积极性很高。同时教师针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点拨,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体现教师对其的重视,使其愉快学习。通过学生的互助与教师勤于辅导的结合,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数学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 篇3

关键词:学生,动耳,动眼,动脑,动口,动手

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 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发展学生的主动性, 要让学生自己“动”起来, 使他们的所有感官 (眼、耳、口、脑、手) 都充分发挥作用, 形成一个“全频道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化渗透、快节奏反馈”的信息网络, 使学习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优化, 训练处处到位, 并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运用的过程。这样, 学生才能从被动思维变为主动探索, 养成用数学的观点、思维的方法去观察、探索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一、动耳———学会倾听

数学学习中的“听”, 主要指听课, 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 还包括听同学的发言。

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 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发挥时的每一句话, 更要抓住重点, 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

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不仅是听老师上课, 也包括听同学的发言, 因为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 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如果教师再适时地点拨和评价, 就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实践也证明, 学会倾听教师和同学的意见, 反思自己的想法, 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 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增强群体凝聚力。听的过程是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 又是学生文字理解能力、信息储存和处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过程, 因此, 教师应教会学生动耳倾听, 并实现从听中悟关系, 从听中明逻辑, 从听中懂事理。

二、动眼———学会观察

从数学上来说, 动眼观察, 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与形的特点进行一番直觉上的认识。数学解题虽然与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不同, 但也需要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 需要抓住问题中数与形的结合特点, 找出内在的联系与规律。在数学学习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获取感性认识的一个主要途径, 学生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来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 为进一步思维发展打下基础。因此, 教师平时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有计划、多角度地进行仔细观察, 分析总结, 从而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 教师既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又应留给他们一定的自主观察余地和时间, 这样,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还让他们享受到发现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出认知内驱力,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公式的推导、命题的发现、问题解决方法的探求都离不开观察, 只有在数学学习中积极动眼观察, 把观察能力的训练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 并引导学生恰当运用观察, 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动眼观察是通往创造世界之门的第一步, 而数学观察能力是顺利完成数学活动所必备的且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益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门户, 是智力发展的基础。高斯之所以能在10岁的时候就能超乎常人, 很快地算出1+2+3+……+100=5050, 就是因为他首先观察到了这个算题的特点。

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 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 得出结论, 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 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 如勾股定理、完全平方公式, 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等, 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通过观察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 从事物的构成规律上来把握问题的实质, 寻找解题思路, 使问题得到解决。探求规律问题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近几年中考的重要内容, 这类问题不但能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还能考查他们的思维能力。通过研究这类问题, 笔者发现也有一定的规律:从特殊情况入手, 经过仔细观察, 认真分析, 得出结论;通过图形的分割等方法, 探求出规律。而与数字有关的规律问题则常常从特殊到一般, 探究结论与序号的关系, 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如观察下列各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3×5=15, 而15=42-1;5×7=35, 而35=62-1;……, 11×13=143, 而143=122-1, 将你猜想到的规律用只含有一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出来。

通过观察发现3和5是两个连续的奇数, 而4恰好是3与5之间的偶数, 并且其余各式也具有同样的规律, 即两个连续奇数的积, 等于它们中间所夹偶数的平方与1的差。用代数式表示为 (2n-1) (2n+1) =4n2-1 (n≥1的整数) 。

观察能力是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前提和条件, 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就应引导他们仔细动眼观察。

三、动脑———学会思维

俗话说:“不怕办不到, 就怕想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 动脑“想”比“办”更为重要, 教师要设计有吸引力、开放性的问题,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 鼓励他们动脑。想象是教学中比较生动有趣的部分, 合乎情理的想象往往蕴含着创造性思维。数学概念的想象是依据已掌握的各种信息, 通过数学形象和数学直觉的有机结合, 对数学形象的性质、特点、规律进行推想、探索和推理。

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 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 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 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 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一题多变。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 促使学生动脑, 训练思维。在思维活动过程中, 只有对问题进行多侧面分析, 才会使认识更全面;只有对问题进行深层次挖掘, 才会使认识更深刻;只有对问题展开多角度探究, 才会使认识更严密;只有对问题展开全方位比较, 才会使认识更新颖。

四、动口———学会表达

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 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它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数学学习中的“说”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 重视学生的“说”, 让学生表达到位, 也有利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学生通过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后, 再动口说体会, 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 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 而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 哪怕思路是错误的, 也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从而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其学习状况的唯一通道往往掩盖了思维的完整过程, 只有通过学生大胆地说, 才能全面反映他们的思想, 暴露思维的过程, 以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 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以及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数学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有听和说的能力,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动口说的能力, 使他们在说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动手———学会实践

实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 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技能、能力存在着如下转化关系:知识→技能→能力。要使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 并使技能化为技巧, 就必须充分发挥动手的作用。

1. 动手操作。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动作思维之间的联系, 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依据初中学生现有的重建新知识体系的能力而言, 他们很难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 就需要将猜想与动手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使体验教学得以实施。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 但它在形成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 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 往往不得其门而入, 动手做做则常会有启发。

2. 动手练习。

教师们往往竭力反对应试教育中推行的“题海战术”, 但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布置作业。事实证明, 必要的基本练习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量”, 其最基本的标准是要把必需的知识能转化成熟练的技能, 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 否则, 不但容易遗忘, 更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就不能为更高层次的学习贯注前进的动力。知识点的学习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尤其把现成的知识消化吸收为自己的能力这一环节至关重要, 而做题是开启这扇大门的唯一钥匙。要经受住检验, 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有良好的数学素质, 很强的变通能力, 出色地去临场发挥;另一种是扎实的基础和解题经验制胜。而这扎实基础、丰富经验从何而来?正源于平时不懈地练习训练。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 让他们动耳、动眼、动脑、动口、动手, 真正动起来, 培养其观察、思维、表达、实践的能力, 努力营造全面参与学习的浓厚氛围, 使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化。

参考文献

要让学生在个性体验中学习数学 篇4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 神秘难懂的印象, 成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要使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学习,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 他们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 体验参与探究学习的乐趣。依据课改理念所编排的新教材中, 每一单元都有主题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 将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变成探究的问题, 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 让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情景中, 迫不及待地去参与探究发现。例如, 在教学《方向和位置》一课时, 教师用课件展示出藏羚羊作为奥运吉祥物的可爱模样, 问学生你知道中国为什么把它选作奥运吉祥物吗?你对它了解有多少?学生们畅所欲言, 然后教师话锋一转, 声情并茂的讲述起它们面临种族灭绝的命运, 和成千上万志愿者为保护这种高原精灵所付出的艰辛和遭遇的困境。接着出示一组藏羚羊保护站的位置图, 说:“你愿意成为保护站中的一员吗?”“那就让我们划分好小组, 进入高原, 模拟拯救藏羚羊吧!”学生很快进入了模拟情境, 在可能遇到的危险中探究相互求援、救助时的位置和方向。他们在角色扮演中, 经历着确定位置和方向的重要性, 感悟出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的难点就在他们亲身经历的模拟数学情境中得以解决。在解决类似的问题时, 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也变得丰富起来。

此外, 创设开放式的问题情境, 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参与探究学习的快乐, 其主旨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 实现知识的迁移, 反馈自主探究的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理解, 发展数学的思考空间。例如, 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 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开放性的实践活动,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请你为我们的教室窗子安装窗帘, 设计一个合理的购买方案, 这道开放题包括了长度的测量、面积金额计算、布料色彩选择等多个问题。而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 还应考虑实际的需要, 如窗帘应适当长些、宽些, 窗帘布的价格也应根据班级实际合理选择。

二、在充分体验中发现数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 学习者不实行再发现或再创造, 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 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 教师选取许多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等各种形状的物体, 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先让学生摸一摸, 说说自己的感受, 有的说是软的, 有的说是硬的, 还有的说是圆的, 还有的说是有角的……这样, 让学生在看不到的情况下通过触摸进行体验。然后, 又让学生把它们倒出来, 看一看, 拍一拍、放一放、推一推、滚一滚、听一听,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再次体验。之后, 设计了一组游戏活动──用各种形状的物体搭东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 自由组合, 有的一个人搭, 有的几个人一起搭, 结果搭出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学生经历了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 他们充分体验到球会滚动、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是平的、圆柱体有平的和能滚动的两种面这些事物和图形的特征。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也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物体和图形的特征, 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 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 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 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 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 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 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 在自主探究中体验, 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三、在合作探究中品评数学

合作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数学, 数学新课标十分重视教学中的师生双边活动, 尤其是学生的主体参与, 在学生主体参与学习交流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 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 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 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 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 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 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品评, 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摘要: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个性体验。学生需要在情景交融中走进数学, 在充分体验中发现数学, 在合作探究中品评数学。这样的数学学习, 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要让估算走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篇5

关键词:估算,直觉思维,习惯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口算、重视估算”, 并且对估算的要求提出了明确的落实点, 估算从原来大纲中作为“选学内容”发展到现在重要的必学内容, 其意义已得到重视。

一、为什么估算

学习估算, 首先要感受估算学习的意义。估算是一种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的口算, 是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培养的一种计算能力, 它不借助计算工具, 不表达计算过程, 而直接通过简化的思维过程,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估计出大约结果。事实上,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大量繁杂的计算由计算工具来代替, 但是使用工具的人应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有个估计, 以防止在使用工具中出现差错。翻开新课标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 估算已渗透在数学教材中的许多领域。例如在空间与图形领域, 要求能估算一些物体的长度, 估算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估算出给定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等。在数与代数领域:结合计算教学, 每节课都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 有助于学生行为的计划性。

学生在从事某种行为时, 可以先对有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做出粗略的估计, 以确定此事可不可行, 或者做此事有无必要,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最后确定。如开学妈妈给了10元钱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品, 该买些什么钱才够呢?一个文具盒5.9元, 一支圆珠笔2.5元, 一本笔记本1.8元, 一把圆规4.8元, 一本练习本0.5元, 一支钢笔5.2元……学生通过估算, 做到了“心中有数”, 才能合理取舍。

2. 有助于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对计算进行验算, 这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什么问题都要求学生用笔算验算, 这样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使学生懒得去检查。其实, 有些错误用估算很容易发现:在计算前先估算, 再将估计的值与实际的值进行比较, 便能察觉错误并能加以更正, 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计算后进行估算, 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判断出计算有没有错误, 并找出错误原因, 及时纠正, 是一种高效的检验方法。学生不用笔算检查就能发现错误, 更易让学生接受, 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如在计算564-472时, 有不少学生等于112, 如果在计算后估计:5个百减4个百应是1个百左右, 但6个十减7个十不够减, 需要向百位借1, 因此得数应不够1个百, 因此可判断等于112是错的。

3.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数学直觉和数学灵感是数学直觉思维的两种形式。数学直觉思维对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思路, 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重要作用。例如笛卡尔发现解析几何是数学灵感作用, “歌德巴赫猜想”“四色猜想”等等许多重要数学发现都是直觉思维的结果。要培养小学生的直觉思维, 经常进行估测练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估算带有直觉和猜想的成分, 经常进行估算练习, 有助于头脑中保持形象的信息, 使学生形成对数、问题及结果的直觉素质。如估测一栋楼的高度和体积, 一个球场的面积, 某人体重有多少千克等等, 这都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

4.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对于每个人来说, 都是自身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 观察力更是一种急需培养的知识。估算训练能培养学生对数字特征的敏锐观察力。如:5.15×4.8要引导学生观察出这两个数都比较接近5, 则乘积约是25, 如果计算的结果和25相差较大, 比如2.472就可以断定计算错了。估算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学生在掌握估算方法的基础上, 时时处处注意观察生活中的许多数量, 并内化成生活的常识, 长此以往,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和主动捕捉信息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怎样估算

1. 在具体情境中学习, 培养估算意识。

在教学估算时, 要把它置于问题解决的大背景下, 《课程标准》指出: (让学生)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还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以往的教材中, 估算的内容比较少而且零碎, 又作为选学内容, 因而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比较薄弱。而新教材注重以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估算, 使学生意识到估算的价值, 增强估算的意识, 从而自觉地应用估算。

2. 在解决具体问题时, 提倡多种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听课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听课

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这是初中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首先, 要变“课堂”为“学堂”, 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学”, 同时, 要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上课习惯。

良好的上课习惯包括那些呢?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和动力主要看学生是否精神饱满, 是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上课要“听、记、练”。把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放在课堂上着重听, 必要时还需做好笔记, 并通过一些练习题加以巩固。要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 做到边听、边想、边记, 以听为主, 这里面既有方法的问题, 又有习惯的培养问题。

实际上, 一般的学习方法经过程序化以后就形成了习惯, 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这样, “上好一节数学课”既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又能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一、学生在课堂上应保持自己思维的活跃, 这样才能保证时刻跟上老师的思路和进度

对于难点或是自己不懂的地方, 更要集中注意力去听, 边听边思考, 学习老师的分析方法, 解决思路。听懂之后要再回头分析一下自己最初的想法, 为什么自己会这样想, 老师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从哪里来的。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 要积极思考, 不能只要答案就行。认真听课对于学生的知识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还能弥补知识上的漏洞。其实, 一般学生对数学的知识都能掌握百分之八九十。尖子生和普通生的一个区别就在于, 是否能弥补知识上的漏洞。那些漏洞往往是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不能看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并分析出题中的未知条件, 就全靠它了。

二、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是吸收知识的有效途径

上课时不仅要听老师讲思路, 还要自己进行思考, 想想有没有其他的做法可以达到目的。如果有, 就及时地告诉老师, 分享给同学, 这样的课堂不但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把被动的听课变成积极的互动活动, 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对于答主观题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 上课也就变成了很有乐趣的学习活动了。另外, 专心听讲, 注重与老师眼神和语言的交流, 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消化吸收新知识, 并且可以获得老师更多的反馈与关注。

三、听课需要“批判地吸收”

听课有时候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 比如教师本身的言行, 讲课风格等, 同学们暗地里的评价会影响学生对该教师的认识。但是, 作为学生, 以学习为主, 课堂上听课时绝对不能受此影响, 要学会批判地吸收。另外, 边听边分析边归纳也是学生要做到的。要分清楚教师所讲的内容里哪些是重要的, 哪些是次要的, 这些内容的主线是什么, 哪些是结论, 哪些说明等。

四、课后静思大有学问

每堂课最重要的是开始和结尾。老师通常会在开始几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而在最后几分钟总结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所以, 这两个时间段一定要好好把握, 认真听讲。另外, 课后的自我思考总结也是非常必要。利用几分钟的时间, 把课堂上老师所讲的思路理一遍, 对于加强记忆, 领会关键的解题技巧非常有效。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动中探索 篇7

一、在动中解决探究的问题

儿童都有爱动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让学生在亲自感知,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掌握知识.例如,学习“圆的周长”时,要求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圆形物体,如瓶盖,透明胶,不同面值的硬币等.学生借助直尺、三角板、绳线等测量工具,量出所带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并求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学生在测量后,通过计算,对若干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得到“周长总面积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由此可见,学生在测量—计算—比较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解决了要“探究”的问题.

二、在动中学会转化思考法

转化是解题的金钥匙,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的.如三角形和圆面积的推导等.有些数学问题直接计算往往很难得到解决.这时让学生动起来改变解决问题的思路,把复杂、生疏、难解的问题转化为另一个简单、熟悉、易解的问题去思考,问题就会变的通畅.例如,在学习“不规则物体测量”时,让学生利用水、沙、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直尺等工具.想办法测量出土豆、苹果、石块、橡皮泥、豆腐乳瓶(瓶身接近于长方体)等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先测量土豆、苹果、石块(学生每组选一种物体),测量工具自选.在自选被测物体时有一个学生选中苹果,可是在测量时他把苹果放人水中.才发现苹果总是上浮(过后改用沙).围绕这一发现学生展开讨论后,学生很自然地明白被测物体一定要被水(或沙)完全淹没才能比较准确地计算出体积.再测量橡皮泥,要求用一种最简便快捷的方法,工具自选.多数学生把橡皮泥捏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很容易通过直尺测量后计算、求出体积.最后,计算豆腐乳瓶的体积(瓶壁厚忽略不计).条件:瓶内装有大半瓶水,并用盖封好口,要求学生只借用一把直尺.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经过讨论找出计算方法:先算出水的体积,然后把瓶子倒置利用瓶内水的体积大小不变(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再计算出上空部分的体积,然后把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加,求出空瓶的体积.这时,教室内欢腾一片.他们在动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中,感到自己是一名真正的探索者、发现者.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三、在动中让学生去体验探究的过程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现.

例如,我在教学“秒的认识”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的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的声音,让他们随着秒针走动的频率数一数,拍拍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再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进一步体验“分”和“秒”的实际关系(1分=60秒),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帮助进行再次体验,进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中的时间概念,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闭眼睛数出60秒,试试60秒抄写几个字.做几道题;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下早晨你穿鞋子用几秒,跑50米用几秒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切实体验到了“秒”的实际意义,建立起形象的有关“秒”的感性认识.当提到“秒”时,学生在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的个数,拍手的次数,写字的个数等内容联系在一起,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学生在动中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在动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地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当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经历“磨难”后,突破重围有“伟大”的新发现时,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和令人兴奋的情绪体验,学生品尝到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功乐趣时,他会产生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会更乐于接受这种探索的“磨难”.

为学生创设平台让学生乐学数学 篇8

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在这种新的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要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 给学生搭好舞台, 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情境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体验交流与合作的乐趣, 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一、回归生活, 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堂即社会, 教学即生活.”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着的,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学生熟悉, 易于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 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 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同时, 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只有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 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课程的编排中, 就非常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如:统计的初步认识, 可组织学生实地观察需要进行统计的事例, 快餐店配菜, 统计过往车辆的辆数, 统计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 等.将数学与现实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 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多问问学生:生活中, 你见过这样的事例吗?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好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

二、自主实践, 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他主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这些学习方式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应积极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 可以设计“小猴分桃”的情境, 让学生摆一摆, 演一演小猴是怎样把桃分给小伙伴的.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这样几种算法:1.一个一个地减;2.从10里拿出9个, 还剩4个;3.先拿出盒子外的3个, 再从盒子里拿出6个, 还剩4个;4.想加法, 9加几得13……交流算法后,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种.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经历了“独立探究算法、交流中比较体会不同的算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的过程.这一系列活动, 让抽象的算理变得生动形象.通过这样的步骤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 在操作中发现,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不但主动地掌握了数学知识, 还感受到发现和探索知识的乐趣.

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时间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 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 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而且负担重.这种状况应该改变, 学习应该多样化, 现实的、有趣的、探索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 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应该处于重要的地位.因此, 新课程标准中就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作为一个重点来抓.强调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以活动为主, 学生能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操作, 能做实验解决的, 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而是由学生实验解决.通过活动, 一方面, 学习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审美鉴赏力、个性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上;另一方面, 通过活动, 又丰富、发展着个体的个性潜能、资质和素养.

三、尊重儿童,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创造性总是寓于独特的个体之中, 是一种个体个性的弘扬, 这种个体的基本品质就是要具有个性, 因此, 发展个性就成为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个性化地发展, 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 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如: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与看法, 允许学生不举手就可站起来发言, 允许学生坐在位置上插嘴等.

四、积极评价,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和形成, 而不是鉴定和选拔, 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 关注的是人成长、生活的过程, 更多的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因此, 课堂教学评价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注意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全面而积极的评价, 为学生相互间进行正确评价作好表率.并积极给予学生个体之间评价的时间与机会, 提供个体之间进行相互评价的空间与场所.

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项目多种、评价方式多样的发展性、开放性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可以是任课教师, 也可以是学生个体, 学生家长, 学习小组或学生本人等.评价项目可以是学习情感, 学习态度, 学习效果, 参与活动过程等.评价的对象和范围应突破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 并将它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 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价值多元、尊重差异应成为主体取向评价的基本特征, 而主体取向的评价正是体现了课程评价的时代精神.

上一篇:Turbo译码下一篇:四季度宏观经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