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宏观经济展望

2024-10-08

四季度宏观经济展望(精选12篇)

四季度宏观经济展望 篇1

在经过三个季度持续的政策紧缩之后,货币供给已经逐渐回归正常水平,M2增速已经从去年年初的将近26%下降至4月份的15.34%,而近两个季度经济已经呈现出逐步下滑的走势,一季度GDP增速已经下滑至9.7%,另外,从先行指标PMI走势上看,PMI也从去年11月的55.2%一路下滑至目前的52%,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环比将继续下降,由此,在后经济危机时代,随着刺激政策的逐渐退出,经济增长正在呈现出“软着陆”的特征。不过,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局势趋于复杂,通胀由于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依然高居不下,这也加剧了经济复苏的风险,经济硬着陆的担忧有所回升。

通胀局面仍未缓解短期调控难度有所加大

自去年三季度以来,物价上涨呈现加速势头,物价水平开始有所失控,自10月份CPI高达4.4%之后,CPI一路上扬,今年3月份再创近两年新高5.4%。CPI的加速运行无疑加剧了政策的紧缩力度,近两个季度以来,几乎以每个月上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每隔两个月加一次息的调控力度在不断地回收流动性,但通胀局势仍未呈现出回落态势。

而从统计局公布的全国50个城市的食品价格来看,5月下旬全部食品价格平均价格旬比上涨1.52%,较上年同期相比,全部食品的价格上涨16.40%,其中猪肉价格涨幅继续提高,涨幅高达54.14%,蔬菜价格也上涨6.91%。由于干旱因素影响,时令蔬菜对价格的下拉作用消失,加之瘦肉精影响下猪肉价格持续上涨,这都加剧了食品价格上涨,从而推动CPI的总体上涨,这些意味着5月CPI再创新高的概率仍然较大。

而近期极度天气仍在延续,在长江中下游持续降水之后,浙赣旱情已基本解除,但江苏旱情却继续发展,与此同时,多省市旱涝急转,物价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从农业部公布的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来看,6月价格指数继续上冲,农产品综合价格指数6月7日最高上涨至187.5,菜篮子价格综合指数最高也达到了186.9,农产品价格和菜篮子价格综合指数已经上涨接近今年2月份历史最高水平。再考虑到6月的翘尾因素影响,6月CPI继续创出新高几无悬念,近期物价调控压力仍然巨大。

通胀居高不下,6月份就成为加息和提存准率的重要时间窗口。尽管端午节央行加息或提准的预期最终落空,但货币政策继续从紧预期依然高企,这对市场始终形成较大抑制。不过,从资金面上看,本周央行重启1年期及28天正回购,而尤其是周三的千亿正回购使得银行间利率再度陡升,shibor利率再度高企,显示金融机构资金面也是相当脆弱。在此背景下,一旦加息或提准,无疑将提高资金成本或进一步收紧银行流动性,对市场资金面将继续形成较大负面影响,短期政策调控在累积效用下已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调控难度不断加大。

全球经济复苏放缓需求制约下通胀难持续

在中国承受经济政策紧缩下的经济下滑阵痛之时,全球经济复苏也在不断放缓。卡恩事件已经令欧债危机前景蒙上阴影,而近期公布的大量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增速也不容乐观,复苏步伐正在不断放缓。5月份,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4月份的60.4大幅下跌至5月份的53.5,为该指数今年以来第一次下探到60这一门槛之下;世界银行7日发布《2011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美国经济今年的增速从1月份预计的2.8%下调至2.6%。而最值得关注的仍为美国的就业数据,5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升至9.1%,为连续第二个月上升,而当月新增就业岗位数量仅有5.4万个,大大低于市场预期。随着美国经济指标急速恶化,尽管在高通胀背景下,QE3的推出及效用尚存在较大争议,但美联储未来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计划预期仍在不断升温,而未来美国的低利率政策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仍将维持。

全球需求减缓已经表现在国内的出口数据上,从最新海关公布的进出口数据上看,5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3012.7亿美元,增长23.5%。其中出口1571.6亿美元,增长19.4%,比上个月增速大幅下滑10.5个百分点。而与此同时,在全球通胀有所抬头下,美国乃至欧洲也都很难容忍原油再度脱离基本面而再度飙涨,因此,在此背景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原油价格很难如06、07年一样再度遭遇恶炒,呈现价格失控局面。这也使得国内的输入性通胀因素将有所弱化。

而再关注国内的需求因素,随着经济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国家投资增速在不断回落,尽管房地产投资目前仍在维持高位运行,但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持续进行,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也是必然趋势,加之保障房建设开工率并不理想,未来投资增速下滑将是大概率事件,从现行指标工程机械的销售上看已经看出端倪,4月装载机全行业环比下降28.3%,同比下降2.9%,推土机环比下降32.8%,挖掘机环比下降38.6%。而在消费政策上,随着“家电下乡”、小排量汽车购置税等优惠政策的取消,消费也将呈现出逐渐下滑势头。从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上看,5月汽车销量继4月以后继续同比下滑,5月汽车产销分别为134.89万辆、138.28万辆,环比下降12.14%和10.19%,同比下降4.89%和3.98%,这已是连续两个月汽车销售同比下滑。可以看到,随着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国内需求逐步下降将是个必然趋势。

那么,尽管在翘尾因素以及价格粘性的综合作用下,短期通胀或将继续高企,6月份CPI很可能达到6%,后续二季度CPI也仍可能维持高位运行,但在货币政策已经重回正常化、需求在逐渐下降的宏观基本面的背景下,通胀形势失控的概率非常低,市场所广泛担忧的滞涨局面更是不可能发生。这主要在于滞涨也就是通胀与经济衰退相伴随情况发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供给方面出现了问题,如石油供应突然中断、大面积系统性的自然灾害、大范围的经济秩序紊乱。可以看到,目前市场依然处于供给充足的局面,那么,在此逻辑下,通胀与经济衰退就不可能同时并存,而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则后续通胀必然将逐步回落。

短期政策仍难放松,但紧缩节奏或将放缓

综上分析,在短期国内通胀仍居高位,而经济仍处于稳步回落的运行格局之下,国内的货币政策短期仍难放松。6月份仍有再度加息及提高存准率的可能,而三季度再加息一次、提高一次存款准备金率的概率也非常大。但基于对通胀下半年将逐步回落、三季度GDP见底的短期判断,货币政策紧缩的节奏将有所放缓。

而目前已经有了一点政策放缓的迹象。今年以来,在银根持续紧缩下,国内中小企业首当其冲,融资成本不断攀升,目前民间借贷年息已高达36%-60%,融资难问题高企。而近日银监会下发《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重点对单户金额500万元 (含) 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加大支持力度。尽管通知的实施效果尚不得知,但毕竟,通知的本身已经表明了,管理层已经开始关注到政策持续超调后的负面结果,并已有所修正。

而随着通胀局势趋于可控,在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位于21%的高位、M2增速已下滑至目标水平16%以下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再大幅紧缩的概率将有所降低。与此同时,美欧债务危机始终悬而未决,复苏前景依然充满阴影,经济复苏的缓慢决定了美联储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低利率,国际流动性环境将依旧维持宽松局面,这也将使得政策可调控的空间受到较大程度的抑制,毕竟,在国际流动性总体宽松局面下,加息将使得人民币升值预期也将持续升温,并遭致更多的热钱流入压力。

因此,总体而言,在未来的一到两个季度之内,尽管高通胀局面或仍将延续,但国内外需求的逐步回落下,通胀在三季度或将见到向下拐点,则市场广泛担忧的滞涨风险将随之释放,而随着通胀形势的趋于可控,政策紧缩节奏也将有所放缓,而这也是股指最终能够见底的关键性因素。

四季度宏观经济展望 篇2

海富通货币在一季度,A 级基金净值收益率为0.9335%,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0.7315%;B 级基金净值收益率为0.9937%,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0.7315%。

实际上,不仅短期收益靓丽,海富通货币基金一直是长跑健将,业绩稳健。海富通货币基金回顾一季度,一季度消费和工业增加值增速走低,而通胀高于预期,经济数据对市场利好和利空相伴,并未给市场方向性指示,在外汇占款走升的情况下流动性的相对宽松使得货币市场收益率稳步回落。其中一年期AAA 短期融资券有45BP 左右的下行,一年期AA+短期融资券下行幅度在55BP 左右。资金市场利率除假期影响出现短期波动外,在公开市场正回购的作用下整体保持平稳,一季度银行间R007平均运行在3.18%左右。

针对一季度债券市场的调整趋势,货币基金适时增持了部分中高评级的短期融资券,与此同时由于资金面宽松,货币市场资金利率较低,因此货币基金适时提高了组合杠杆,通过正回购操作进一步增厚了账户的组合收益。

展望四季度股市:曙光初现 篇3

首先,“十八大”的召开究竟能给行情带来多大影响· 市场上普遍认为“十八大”将给行情带来两点预期,一是“维稳”预期,认为越临近会议,维稳政策出台的可能性越大;二是随着新一届领导集体的确定,决策层出台刺激政策的可能性越大。笔者认为,仔细推敲起来,此两者都难以给行情带来良好预期。

从历史上的多次“维稳”行情来看,都没有良好的表现,如2008年的“5·12”爱国锁仓行情与8月的奥运“维稳”行情,最终都是以指数的大幅下跌而告终的。既然“维稳”行情不能报以希望,有人对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后的“新政”充满了预期,认为新的决策层会在上台后迅速解决经济问题而出台“救市”政策。

其实,按照过往历史经验,新一届领导集体上台后首先解决的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即如何重新凝聚国人信心,寻找新的执政思路。一般在新的领导集体上台半年后,经济问题才会慢慢成为决策层执政的重心。因此,寄希望于新的领导集体上台后即出台“救市”政策是不现实的。

在笔者看来,“十八大”给予市场预期的变化,不在“维稳”政策的出台和“救市”政策的推出上,而是在于会议的召开消除了政治上的不确定性,即领导集体的平稳交班。这才是“十八大”给予行情最大的积极作用。而至于“维稳”预期与“救市”预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散。

从短期来看,“十八大”对行情的影响在于,政治上的不确定性消除给予了市场稳定的预期,至少政治因素不再成为左右行情波动的主轴,行情演绎将回归常态。从长期来看,在政治上的不确定性消除之后,人们开始憧憬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执政纲领与思路,开始思考中国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方向,这一宏大的预期将支撑行情慢慢从旧的经济周期的末期中走出,转向对新的经济周期开启的期待。

但是从短期向长期过渡期间,还有一个中期的问题有待解决,那就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执掌政权后,首先解决的是政治问题而非经济问题,行情对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期待需要向后延迟半年到一年,因此,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并不是行情走牛的最佳时机。我们只能说,从新旧领导集体平稳过渡的过程中看到了经济、股市行将好转的曙光。

虽然我们不能断定经济增速将在四季度触底,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经济增速触底的时点已越来越近。特别是在新一届领导集体上台之后,经济增速的触底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已处于主动去库存的后期,接下来即将进入被动去库存阶段。如果四季度GDP增速开始止跌回升,则四季度中国经济周期将处于“复苏”期。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四季度的经济“复苏”只是长期经济衰退周期中的“小复苏”,因此在经济“小复苏”孕育下的股市反弹,只是长期下降通道中的小反弹,不改长期下降趋势。

再次,四季度宏观政策将如何走向呢·笔者认为,在整个四季度,只要经济数据不出现超预期恶化,货币政策保持观察状态将是大概率事件。这就决定了四季度行情受政策刺激而出现反弹的可能性很小,靠政策凝聚市场预期的驱动力不足。

那么,行情好转的动力来自哪些方面呢·除了上文提到的政治不确定性消除、经济触底时点临近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来自于流动性环境的持续改善。

8月的M1、M2剪刀差由7月的-9.3%缩窄至-9%,表明存款定期化的趋势有所好转,有利于支持中短期行情反弹。货币缺口(M2-GDP-CPI)由负转正,货币剩余已持续两个季度,表明长期流动性环境已有所好转。虽然货币缺口由负转正是否预示熊市已步入末期,需要辨别此轮货币剩余的产生究竟是货币扩张还是经济收缩所致,但是货币缺口的出现对行情来说始终是一个正面信号。

四季度宏观经济展望 篇4

1当前生猪生产形势

1.1生猪及其产品价格趋于平稳

随着6月份生猪市场回暖的惯性, 辽宁省第三季度 (第27~39周) 肥猪价格持续回暖并渐趋平稳, 从11.71元/kg (第27周) 回升到12.84元/kg (第32周) 之后略有回落, 最终稳定在12.2元/kg左右 (第34~39周) 。猪肉价格与肥猪价格走势一致, 第33~39周维持在20.35元/kg左右。第三季度肉、猪差价持续上升, 下游屠宰加工行业利润丰厚, 9月份肉、猪差价平均为8.13元/kg。第三季度仔猪价格走势平稳, 全省平均价格始终维持在22~26元/kg之间, 处于正常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 肥猪、猪肉分别上涨5.8%、7.9%, 仔猪价格下降6.2%。

1.2生猪成本高位企稳

今年以来, 生猪养殖成本一路持续走高。第三季度末, 秋粮上市终结了玉米价格无休止的疯涨。9月玉米价格维持在1.95元/kg, 环比增长2%, 同比增长13.3%。豆粕和小麦麸价格在第三季度保持平稳, 平均价格分别为3.28元/kg和1.6元/kg, 与去年同期相比, 豆粕下降4.5%, 小麦麸上涨5.9%。截至第39周, 育肥猪全价配合饲料价格为2.53元/kg。

1.3生产效益趋于合理

第三季度猪粮比价始终在6.2∶1以上, 第32周最高达到6.71∶1, 第28周最低, 为6.22∶1。通过调研了解到, 苏家屯满意养猪场平均出栏1头肥猪获利230元;同等饲养规模、同等饲养水平自繁自养的猪场出栏1头生猪均能盈利200元以上。生产效益处于合理范围, 较上半年有明显改善。

1.4生产者积极性提高

由于第三季度生猪市场持续回暖, 之前退出市场的散养户纷纷重拾信心, 陆续补栏。按照以往的生猪市场规律, 这一季度补栏能赶在春节前的高价期出栏。如灯塔的张先生为了在春节前出栏一批生猪, 于8月2日购进50头仔猪。

2原因分析

2.1价值规律促使生猪市场供求关系趋于平衡

上半年生猪市场低迷, 根据对全省40个监测村的监测数据显示4~5月仔猪存栏数量锐减25.7%。由于生猪需要4~5月的饲养周期, 导致8~9月辽宁生猪出栏相对减少。第三季度, 灯塔、朝阳以及丹东等地的生猪经纪人均表示, 和上半年相比“猪难抓了”。

2.2生猪生产预测预警效果显现

省预警中心在3月30日发布了《生猪市场探底、反弹可期待》的生猪预警消息, 指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 适时调整猪群结构。省预警中心又一次成功预测了生猪生产波动趋势, 逐步缓解了产能过剩的矛盾, 可繁母猪略有下降。生猪预警宏观调控的效果在第三季度开始显现。

2.3猪肉需求逐步回暖

7月份南方水灾增加了辽宁省近20%的生猪调出量;8月份饭店订单密集, “升学宴”“谢师宴”等增加猪肉消费;9月份“双节”也拉动猪肉市场的需求, 消费增加也促进了产销平衡。

3第四季度生猪生产形势展望

中国宏观经济回顾与展望 篇5

在稳健型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20中国经济实现了稳定快速增长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9.1%,投资过快增长的趋势得到了较明显的遏制,通货膨胀明显上升但仍处于可调控、可承受的范围,消费增长稳中趋升,外贸出口大幅增长。总的看来,年宏观经济运行是“有惊无险”,经济避免了一次因投资过热及经济变量间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增长而可能引起的“大起大落”。展望20,在“双稳健”的政策作用下,经济增长将继续有所回落,达到8-8.5%,投资和出口双双将出现明显回落,但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水平,消费增长将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

一、2004年宏观经济回顾

(一)2004年宏观经济面临两大不稳定、不健康问题

一是重化工业继续加速增长且出现明显的过热现象,影响经济的平稳协调增长。中期以来,工业增长明显提速,进入到一个新的加速增长轨道,其主要推动力是重化工业的加速增长,中国工业发展進入到“内生性”的重化工业化新阶段(这明显区别于改革前以国家主导的重工业优先战略时的重工业增长)。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由前期的10-13%上升到最近两年多来的18%左右的高水平(见图1)。一批像汽车、电力、钢铁、化工等重化工业进入高增长阶段,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主要力量。2004年上半年,重工业增长连创新高,重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长率在2-4月份连续3个月超过20%,1-6月累计增长达19.7%;且上半年重工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6.1%,比上年的75.3%又提高了0.6个百分点。重工业快速扩张导致相关的能源供给和运输均出现了高度紧张,说明重工业开始出现过热现象,特别是钢铁、有色金属和建材等与房地产相关性强的重型工业投资增长过猛、产出增长过快。一些重化工业产能的过度扩张(其中不少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的能耗高、污染大),对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及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巨大的压力。

二是内需的两个方面即消费与投资增长呈现严重的不平衡增长态势,而且投资结构和需求结构也存在相当大的扭曲问题。现阶段,过度依赖于投资的经济增长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投资高增长如果得不到最终需求的积极配合,将容易产生下阶段的产能过剩及投资的低效率;二是重化工业低水平投资扩张将带来严重的资源瓶颈问题,并对下游企业形成巨大的成本压力;三是投资的低效率扩张不仅将造成新的不良资产大量增加,加大金融风险,而且因为无法持续而造成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降低经济增长的宏观效益。

因此,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遏制经济增长中的这些不健康、不稳定性因素,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宏观调控也由此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二)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回顾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投资增速逐季放慢,显现宏观调控的阶段成效。2004年1-11月份,城镇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9274.32亿元,同比增长28.9%,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回落18.9个和2.1个百分点。从近几个月的投资运行来看,投资增长的降温有所反复,但总体上逐步回落的趋势已经形成,根据月度增长趋势图分析,投资增长的调整至少将呈现“两波”调整,第一波调整出现在3-5月,5月投资增幅为2004年以来的最低点,随后经过两个月的反弹,8月份又进入第二波调整,9月份的再反弹,原因是前两年基数偏低的作用,剔除基数的影响实际也是回落的,10月份和11月投资增长(分别为26.8%和24.6%)再次回落说明第二波调整将会继续。初步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00亿元左右,增长23%左右,低于去年26.7%的增长水平。

2.工业增长前高后低,降温效果明显。在重化工业化过程显著提速的作用下,上半年工业增长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高,增长17.7%,其中有3个月增幅接近20%。下半年以后,随着以控制一些重化工业过热和房地产过热为重点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工业产出和投资增长均出现了较明显的回落走势。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911.08亿元,同比增长16.8%,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持平。我们认为,目前工业增长调整基本到位,从增加值增长来讲,主要是重工业降温明显,6月份以后,重工业已持续5个月回落到18%以下,降到16-17%的正常快速增长水平,相比而言,轻工业增长则一直保持15-16%的增幅,从而导致轻重工业增长差距缩小、结构趋于协调。而从工业行业的投资增长来讲,一些过热的重化工业投资增长逐季显著回落,初步实现了“软着陆”。初步预计,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比去年低0.3个百分点。

3.消费需求稳中趋升。2004年消费品市场出现了稳步小幅回升趋势,1~11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387.60亿元,同比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2004年消费增长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实际消费增长比去年同期明显加快。1-11月实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比上年同期增加2个百分点。二是城乡消费差距有所缩小。下半年后农村消费增长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态势,这主要是因为2004年以来受粮食丰收和粮价大幅上升的影响,农民收入大幅增长,从而明显刺激了农村市场的活跃。三是住房、汽车和电子通信三大消费热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初步预计,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3.3%左右,实际增长10%左右。

4.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全年贸易略有盈余。2004年我国外贸增长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超出年初的预计,贸易进出口出现连续第3年超高增长。即入世以来的贸易爆发性增长的格局继续保持,对宏观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1-11月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0383.78亿美元,同比增长36.5%。其中出口5296.06亿美元,进口5087.7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5.7%和37.3%。二是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外贸进口在下半年明显回落,由此使上半年贸易逆差的形势得以扭转。1-11月累计贸易顺差208.35亿美元。三是外资企业主导出口的局面进一步强化,1-11月份,外资企业实现出口额3021.32亿美元,同比增长41.5%,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57.05%,比全年提高2.4个百分点。四是粮食类、原油及成品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进口继续保持超高速增长,对国际的依存度继续明显提高。我们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将达到1.1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出口和进口分别为5830亿美元和560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3%和36%,贸易顺差230亿美元。

&nbs

p;

5.收入增长中城镇有所放慢,农村明显加快。城镇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相对于前几年有所放慢,前3季度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72元,同比增长11.4%,扣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0%。而一季度实际增长9.8%,上半年实际增长8.7%,呈逐季下降的态势。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放慢相反,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大幅增长,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好水平,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前3季度农民现金收入人均2110元,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11.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7.6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得益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1-9月份,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人均958元,增长24.9%。二是得益于税费负担的明显下降,前3季度农民的税费负担人均22.5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1元,下降33%。

6.物价明显上升但仍处于可承受、可调控的范围内。在我们看来,2004年以来的CPI明显上升,并不表明通货膨胀的压力非常大,主要的问题是投资品的大幅上升(局部行业过度的非均衡扩张所致)对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所造成的显著压力。物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粮食价格上涨,二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最终消费品价格继续下降,只是降幅有所缩小。1-11月份累计CPI同比增长4%中,食品类的贡献率超过了80%,扣除粮食合理上涨因素的CPI增长不到1%。

粮食价格以及食品价格的明显上涨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社会可以承受的。合理性在于,前期粮食下跌过多,前几年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是价格的过度下跌以及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而主动地减少播种面积,并不是粮食短期或中长期生产能力不足。粮食的上涨不仅符合预期,而且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改善日益失衡的城乡收入差距。说粮食上涨及食品价格上涨是社会可承受的,主要理由是:(1)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比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明显下降,从而使得城乡居民对粮食价格上升可承受力增强。(2)多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和工资水平的持续快速增长与粮食价格的持续下降形成巨大反差,显示粮食价格的适度上涨并不会恶化居民的支出预期。

7.企业效益继续快速增长,但库存增长有明显加快。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还有一个特征是,企业效益保持快速增长,即使在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后的半年中,企业效益仍然增长较快。这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此轮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和较高的资产收益率,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有一些垄断因素或短期暴利因素在起作用,如石油行业利润增长具有投机和垄断两方面的原因,钢铁行业是房地产暴利的延伸,这些因素具有不可持续性。与之相对应的一个问题是,企业的库存正逐步加快增长。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资金占用10061.7亿元,同比增长22.2%,增幅比上午同期和1季度分别上升10.7个和4.4个百分点,同期应收账款净额为21968.9亿元,同比增长18.2%,比上年同期和1季度分别上升4.4个和0.9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产成品增长最多的是钢铁行业、有色金属行业、石油加工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些都是重化工业部门,1-10月份这几大行业的产成品分别为654.29亿元、286.40亿元、273.28亿元和803.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52%、32.88%、67.07%和29.43%。这些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效益增长将面临较大压力,这在2004年的汽车工业中已有明显表现。

二、年宏观经济形势预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2005年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展望2005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遏制,宏观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总体继续趋好,但仍面临一些长期结构性矛盾和一些短期问题的约束。面临的主要短期问题有:农民收入增长难免会再次出现回落,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消费增长小幅放慢,出口增长明显回落等。因此,我们预计2005年经济增长将继续有所降温,GDP增长回落到8-8.5%,主要是因为投资增长将会继续放慢以及出口增长将显著降温。预计全社会投资增长1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9.5%左右,出口增长15%左右,CPI增长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6%左右。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趋势如下:

1.投资增长:继续向下调整但仍然处于较高增长水平。在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下投资增长有望实现“软着陆”,初步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加强投资需求调控仍是2005年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投资增长趋势如何,关键在于宏观调控力度的准确把握。首先,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给企业更多的投资自主决策权,使2005年投资增长的总体环境趋于宽松。其次,2005年投资调控总体上仍将继续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进行,这将保证投资增长在继续降温过程中实现平稳着陆。一是针对当前投资调控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的情况,2005年政府仍将会继续把紧土地和信贷两大闸门,从源头上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扩张。二是过热行业投资将继续大幅回落。受信贷紧缩政策、实施和完善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及自发性需求增长将放慢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投资将会继续明显放慢,并带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相关行业投资继续回落。在新的汽车产业政策的逐步实施及需求显著降温的作用下,汽车投资将会明显降温。三是由于国家在加强对过热行业投资的宏观调控的同时,对农业、煤电油运等薄弱和瓶颈部门则采取了各种“保”的措施,因此,这些部门2005年投资将会继续快速增长。

总之,2005年投资增长率有望回归到适度增长区间,但同时也要注意,近几个月货币信贷投放急剧减少,其对投资增长的滞后影响有可能在2005年上半年显现。

2.消费需求稳定增长,但其增幅估计会比2004年略有回落。预计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9.5%左右(名义增长率在12%左右)。在各项刺激消费增长的政策作用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及消费结构升级的拉动,我国整体消费稳定增长的局面正在形成,这将使2005年消费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在深层次问题对消费增长的制约还没有根本缓解的情况下,宏观调控中出现的新问题有可能对2005年消费需求进一步回升产生不利影响。一是居民消费预期和消费信心呈明显下降趋势。受经济景气回落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影响,居民消费预期和消费信心受到明显影响,消费者预期指数和信心指数一路下滑,从月份到2004年7月份两指数已分别下降了4.8个和4.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预期和信心是影响未来消费增长的关键性因素,这两项指数持续下降预示着2005年消费持续回升的难度较大。二是就业形势尽管有所好转,

但就业压力依然较大,这对消费需求增长仍有较大压力。四是2004年农民增收十分明显,但2005年要保持这一态势将十分困难,这将制约农村消费增长。

3.外贸出口增幅将会明显放慢,但仍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初步预计2005年外贸出口增长15%左右。在我们看来,9月份开始的外贸出口和进口增长的显著回落可能预示着连续3年的外贸超高增长将结束,进入到平稳增长期。其理由有三:一是连续3年外贸的超高增长已经形成了很高的增长基数,在这种情况下继续高增长有相当大的难度。二是2005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比2004年将有较大幅度的放慢,从而对中国产品的出口增长形成较强的压力。根据IMF的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将由2004年的5%回落到4.3%,其中美国经济增长率将由2004年的4.3%降到2005年的3.5%,日本则由2004年的4.4%回落到2005年的2.3%,回落的主要原因是油价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显现。与此同时,世界贸易增长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放慢,预计发达国家进口贸易2004年的增长率为7.6%,2005年将降到5.6%,回落高达2个百分点,这对我国出口需求增长将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出口大幅放慢在所难免。三是入世效应将明显递减。出口增长的降温符合预期,但要防止其降幅过快过猛,我们认为仍然有较多对2005年出口起积极影响的因素存在:(1)由于美国、欧盟、日本经济继续处于新一轮上升期,2005年经济增长的回落幅度不会太大,对我国产品的进口需求仍然较大。(2)高油价尽管对全球经济的稳定性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我们预计2005年这一影响会有所减弱,一是全球经济对高油价的承受力有明显提高,二是预计伊拉克政治局面逐步会有所缓解,俄罗斯石油供应也会有所好转,再加上沙特原油仍有一定的增产潜力,这可能引起2004年终至2005年油价出现阶段性回落,这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会起积极作用。(3)随着入世过渡期后对我国纺织品配额的取消,会促进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水平。

4.就业形势仍然严峻。虽然2004年我国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的目标有望实现,但2005年就业矛盾有可能更加严峻,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目前我国仍处于劳动力资源增长的高峰期,在城镇新增就业群体、累积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根本无法缓解的情况下,一些新的就业问题还将突显出来。一是宏观调控对就业的影响在2005年将会有所显现。据有关专家测算,经济增长放慢使2004年减少115万个潜在就业岗位,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预计为4.5%。2005年随着投资大幅回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放慢,就业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尤其是农民工就业将会更加困难。二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将继续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还有,初、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明显增大。从这些方面来看,累积的就业矛盾仍在增大。

5.通货膨胀压力将逐步缓解。我们预计,2005年通胀率将会比2004年有所回落,CPI增长3%左右,比2004年降低1个百分点。主要理由有:(1)投资和出口增长率均将明显回落,使GDP增长继续调整,将使价格上涨在需求方面的动力有所减弱。经济增长率的继续回落特别是投资的回落将减轻中间需求的压力,从而使2005年物价上涨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2)物价上涨将面临供给方面的下调压力。这种下调压力来自两大方面,一方面,随着GDP增长的适度放慢和2004年国家加大了对瓶颈部门的投资,2005年煤电油运紧张的形势将会得到改善,特别是电力供应的改善将较为明显。另一方面,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产能将在明后年集中释放,这些大宗产品的市场可能出现明显的“供大于求”格局。这两方面都会使物价上涨的动力减弱。(3)从物价上涨因素的构成分析,物价上涨的空间将缩小。其中粮食对CPI的推动力将明显减弱,非食品类价格上涨对CPI的贡献率将继续上升,预计2005年CPI涨幅在3%左右。非食品类价格上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2004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传导效应(有半年至一年的时滞),另一个是服务类产品的新涨价。我们预计,只要不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2005年粮食价格上涨不会高于10%,对CPI的贡献将不足1%(粮食价格上涨与食品类价格上涨的关系大概是:粮价上涨1%,食品价格上涨0.3-0.4%),而根据1年多来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CPI的传导效应,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1%,导致2004年除食品价格外的CPI上涨不足1%,那么,2004年接近14%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2005年CPI的传导效应大致在1.5%左右(即所谓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将强于2004年,但上涨力度不会很强)。另外,服务类项目的上涨对CPI的贡献在0.5个百分点左右。三项合计,2005年CPI增长预计在3%左右。

(二)两大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影响2005年经济增长率高低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房地产的增长,二是出口增长。这两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隐忧。2005年的具体宏观经济政策操作要注意“两防”,即防止房地产继续向过热方向发展,防止出口增长下降过快过猛对宏观经济产生冲击。

房地产的问题对中长期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影响重大。如果近阶段不采取有力的措施(主要是对土地和地方政府的约束),房地产有可能继续向“泡沫化”方向发展。最近关于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再起激烈争论,这种争论的结果将影响宏观经济决策及其效果,如果“不存在泡沫”论占上风,后果则意味着已经呈泡沫化倾向的房地产将会继续加速发展,使“泡沫化”升级,甚至有演化为“泡沫经济”的危险。这是我们最担心的,特别是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过度偏爱和保护如果与正在对人民币升值进行豪赌的大量国际游资结合,“泡沫经济”的风险将迅速增大。相反,如果“泡沫”论占上风,将有利于房地产“软着陆”,中国经济不仅2005年会较为平稳,未来较长时间也会保持平稳健康的快速增长态势,这将是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幸事。因此,控制好房地产,投资过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另外,2005年要高度警惕出口增长可能出现的大幅回落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估计,出口增长的显著回落将对2005年中国经济产生如下不利影响:一是使高度依赖于出口增长的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明显放慢。2004年前3季度,珠三角和长三角出口分别增长25.3%和47.6%,且对出口的依存度极高。出口增长的明显放慢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相当大的压力。二是出口增长的显著放慢,将对国内市场产生较大的压力,市场竞争由此再次加剧,价格逐步走低,从而导致企业利润再次大幅缩水,如果这一形势与最近几年高投资形成的产能集中释放相结合,有可能使经济再次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三是影响就业增长和民工增收。对出口增长可能出现的大幅回落的不利影响要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抵消。

三、2005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和调控

方向

为了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促进经濟平稳健康发展,及针对此轮经济过热的特殊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5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双稳健”的取向,即由前期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为“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具体的政策操作中重点体现结构调整导向,因此,又可以说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是“结构导向的宏观调控政策”。最近,社会上对“双稳健政策”有些误读,不少专家认为2005年宏观经济政策将比2004年更紧,最近央行提出货币供应量(M2)增长的调控目标为15%,比2004年17%低2个百分点,有人就认为这是货币政策更紧的信号,实际不然,2003年实际运行的货币供应量(M2)增长明显低于调控目标,11月末M2同比增长14%,很显然,2005年调控目标比其加快1个百分点,应该说货币政策是有所放松的。我们认为,2004年我国采取的就是“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双稳健政策”是对2004年4月份以来实施的稳健型政策的确认,并不表示2005年宏观经济政策将比2004年更紧。2005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体现“有保有压”的原则,有紧有松,在方式上仍然是采取灵活“微调”的方式,在手段上将更加注重运用法律和市场手段。

(一)投资政策取向

2005年国家对投资的控制仍然较严格,主要是因为当前投资规模仍然偏大、投资增长仍然偏快,投资增长的“软着陆”目标还未达到,这部分是由于时滞因素的作用未充分显现,另外,就是房地产和城建投资增长仍然存在相当的盲目性和严重的结构性投资失衡问题。因此,要继续采取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和完善对投资增长的宏观调控。如果2005年中期房地产及城建投资真正实现了“软着陆”的目标,那么投资增长可能会明显下降,此时,要防止投资下滑过度的问题,因为房地产和城建投资对整个社会的投资贡献及其带动作用都非常大,它们的过度降温可能使投资增长下滑过度。

因此,2005年的投资调控政策不仅要在“两个层面”做到“有保有压”,更要采取灵活的措施。一方面要抑制和防止房地产和城市建设投资继续过快增长,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投资增长下滑过多,主要是为民营投资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推进投资的市场化。特别是后者,无论是投资继续过热,还是投资增长过度下滑,都要在进一步加快投资体制改革上采取更加积极措施,使投资体制或结构尽快实现“两大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使投资增长真正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企业主导型;第二个转变是政府对投资的监管方式由“硬干预”转变为“软干预”。第一个转变主要体现企业在政策、法规约束下的投资自由化。政府需加快从私人物品供给上(投资和生产经营)退出,而公共物品供给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第二个转变是2004年颁布实施《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重点。所谓“硬干预”就是主要采取行政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审批制和政府直接参与投资来实现对投资的管理,“软干预”则指主要依靠采取法律法规、技术和环保标准、市场化的手段如利率和税率杠杆来调控投资的增长。从此轮宏观调控中显露的问题看,由“硬干预”向“软干预”转变迫在眉睫。2005年以后,要细化《决定》,制定更为周全、详细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重点是明确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的权限及规范各自的投资行为,促进社会投资结构优化和效率改善。

2005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将减少至800亿元,比上年减小300亿元。政府投资将严格控制用国债资金和预算内资金上新项目,而把重点放在支持在建项目尽快建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卫生建设、大型生态工程和大型公共设施工程及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方面。其中对农村公共方面的投资、铁路及城市公共交通的投资力度将会明显加大。

(二)金融和土地调控政策取向

国家将继续加强和完善土地调控和信贷调控的杠杆作用。继续从严控制非农业用地的供给,抑制房地产和城市建设过度扩张,从源头上继续遏制投资过快增长。继续冻结豪宅和高档娱乐设施、形象工程建设和钢铁等过热行业的土地供应;通过清理整顿、合理规划等调整存量的办法增加必须的土地供应量。今天中国房地产过热及整个经济的投资过热,明显与前期土地政策过松有直接关系,中国经济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原因,除了资本效率低、技术进步不快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土地的供给过松、土地市场发展的不完善,造成普遍性的土地粗放利用。我们认为,当前实行的严格的土地调控政策至少要坚持两三年,而严格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因为只有有了严格的土地供给约束,才能促使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盘活存量地产和房产,城市的住房和道路优化才可能最终实现。信贷供给要体现结构优化导向,从两个层面做到“有保有压”,一是对过热行业如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继续保持现有的紧缩措施,房地产过热如果继续发展,可采取结构性升息措施,即提高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房地产企业贷款利率,而对非过热行业特别是弱势产业和中小企业要采取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二是对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要区别对待,也要体现“有保有压”,对过热行业中有利于内部结构优化的土地和信贷供给均要适当放松,如对中低档住房建设的土地供给和资金需求要尽可能满足。

对于利率政策,社会有许多预期,多数人倾向认为,随着2004年10月央行8年多来第一次升息政策的出台,预示中国利率将进入“上升周期”,2004年底及2005年和利息水平将缓慢、频繁上升。对此,我们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未来几年的利率走势将是逐步上升的,但2004年的加息并不意味着“加息周期”已经到来,“加息周期”的到来估计要到20以后,2005年不一定会升息,我们倾向于认为2005年不必升息。理由如下:(1)此次升息,在表面上是央行防止通胀进一步发展所采取的一项必要举措,实际上带有相当强的各方利益权衡的意味。不升息面临各种压力,有外部的和内部的,但此轮投资过热是体制性和结构性的,升息这种所谓市场的办法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投资热主要是“政府热”和房地产在暴利机制下过快增长,在这种条件下升息的作用将较为有限。(2)2004年实际通胀率并不高,2005年也不会很高,特别是2005年投资和经济增长继续降温,那么,通胀方面的需求压力将会减轻,而外需增长可能明显放慢也会使需求对通胀的压力再次减轻,而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在供大于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难以明显加速。因此,2005年升息无论是从经济增长率方面,还是从价格增长上均缺乏足够的依据。(3)2003年以来的投资过热是结构性的、局部性过热,并不是正常的经济周期性过热,而加息周期来临与周期性过热直接相关。我们预计,在经过2005年新一轮长期加速增长周期的第一次调整巩固期后,在-可能出现真正的全面性

的周期性过热,升息周期由此相应到来。

这里对通胀和利率的中长期走势也做一个初步的预测。我们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15-间,世界经济开始进入低通胀时代,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的加快和全球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市场调节机制在全球范围内更为灵活和有效地发挥作用。由于中国经济自身也存在这一类同的通胀趋势,而且在加入WTO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关联性增强,因此,我们大胆地预测今后左右,除去可能出现的短期的粮食和石油供给冲击外,大部分时期,通胀率将不会超过5%,均衡通货膨胀率水平为3-4%。与之相关的利率水平则为4%左右,即未来的10年内利率水平将显低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半期的水平。也因为如此,经济增长面临需求方面的约束加大,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可能经常出现,解决好了这一问题,经济将能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较佳目标。与此同时,相对于最近几年世界性的低利率水平,未来5-10年的利率水平将趋于上升,这也是一种内在的趋势。

(三)税收政策的取向

2005年将会加快酝酿税收体制改革的方案,并出台一些税改措施。一是增值税转型2005年将在东北地区全面实行,也有可能在全国普遍推广,如果投资增长过度滑落,将可能加快这一税改政策的实施。二是燃油税政策2005年有可能出台,我们考虑,现在油价上涨基本都转为三大石油公司的利润,国家从油价上涨中得到的税收较小,因此,有必要把油品提价和养路费改革一起考虑,改征燃油税。三是农业税将继续减免,这对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将会起到长期积极的作用。四是酝酿征收房地产税和遗产税方案,促进收入的有效再分配。

(四)就业、消费政策取向

国家在增加就业和扩大消费上将会继续采取积极的促进措施。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消费的快速增长需要稳定快速的就业增长作为条件,国家宏观调控目标正在由过去的过度偏重CDP增长而转向追求就业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改善。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可以考虑以下内容:扩大投资要与扩大就业相结合,对就业促进很小的投资项目需严格控制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相反,对就业促进大的投资项目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进一步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门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抑制大城市住房价格的上涨,同时改善其他条件,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促进消费增长则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采取更加有力措施,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使新的消费热点以大众需求为目标逐步扩散。严格抑制房地产的投机“炒作”的同时,支持和满足住宅大众消费增长;采取降低汽车消费税费率、规范和促进汽车消费信贷发展、鼓励经济型轿车消费等措施,促进汽车大众消费快速稳定增长。二是为减轻三大“黄金周”旅游的运输及其他服务的负荷,可考虑取消“五一”、“十一”黄金周,并将每周休息两天改为休息一天,剩余一天一起移至月末,一次休息四天或五天,变成月月“小黄金周”,并适当延长春节休假时间,这样既减少旅游服务设施的投入,又提高了消费效率。三是继续加大整治食品、建筑和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为消费增长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四季度宏观经济展望 篇6

美国大豆丰产压低市场价格,中国进口小麦增速不减

7月和8月,天气因素利好美国大豆收割,第三季度末新豆陆续上市,现货价格波动下跌。美国大豆订单持续增多,装船量上涨,到港成本波动下跌,超灵便型船租金逐渐上涨。巴西大豆产量下降,国内供应紧张,南美粮食季节较往年提前结束,阿根廷大豆市场稳中有涨。南美作物情况不利,将进一步提振美国大豆出口。

2016/2017年度,全球小麦产量预计比上年增长约1%,本年度全球小麦期末库存预期比上年增长7%,全球范围内小麦供应充足,国际小麦价格仍较低。受进口小麦“量大价低”制约,国产优质小麦需求疲软,2016年1~8月累计进口量为244万吨,同比增长18.38%。

中印小宗散货现增长亮点,灵便型船舶交易活跃

2016年上半年,我国铝土矿进口量实现了同比增长12.1%。同时,印度石油焦(用作水泥的原材料)近两年进口需求出现大增,2015年进口量达56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8%左右。印度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焦进口国,其中有将近70%进口自美国。

随着中印小宗散货贸易步伐的加快,南美东海岸/黑海—东亚粮食货运需求增加、中国铝土矿进口回升,以及印度石油焦进口提升等,2016年以来,灵便型和大灵便型船运价稳步回升,二手船交易量占比最大。

第三季度运费超预期,第四季度难言乐观

第三季度市场上涨的逻辑有3个。第一,需求拉动与价格共振的逻辑。全球央行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泛滥。我国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长,催生了下游对铁矿石、煤炭等原料的需求增长。黑色系价格的波动溢出效应向航运市场传递,形成共振。第二,季节性的驱动逻辑。冬储、节日等储存需求导致传统的旺季效应仍存在。第三,天气等随机干扰项的逻辑。航运受天气因素影响较为明显,运力的调配、航线的规划等都会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天气也会影响到大宗商品的产量,导致供需在时空上出现短期错配。

展望第四季度,季节性因素短期将继续催动行情,BDI指数有望继续向上修正。但行业供需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善,而供需增量有所改善,主要得益于低运价导致的新订单量锐减和拆解量的放大,以及我国煤炭、铁矿石进口量的增加。季节性因素的衰退及经济活动的减弱将导致后期运费回落概率较大。

四季度宏观经济展望 篇7

一、2012年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第一, 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会放慢, 预计在8.5%左右, 价格涨幅预计在4%—5%。这是我们的宏观经济模型预测的结果之一。还有一种比较乐观的预测结果, 预计经济增长速度可达9%。后一个预测结论的前提是美国经济复苏和进口需求比较强劲, 对我国的出口拉动作用比较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投资和消费增长也更强劲一些。如果三大需求都能保持像今年这样的较好态势, 我国明年经济增速估计可以达到9%。但是从目前欧债危机演变的情况和明年世界经济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看, 明年中国的投资和出口需求很可能比今年要弱, 在这种情况下, 保守估计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应为8.5%左右。

第二, 预计明年我国三大需求增长态势可能是“一快两慢”, 即消费增长会比今年快些, 而投资和出口增速会慢于今年。从投资需求看, 预计明年投资增长速度大概在20%左右, 慢于今年。这是因为今年以来受欧债危机的冲击, 我国出口下滑趋势明显, 而且很可能会影响到明年。由于我国出口对投资有很大拉动作用, 出口的下滑会使投资增速放慢, 因此明年投资很可能会低于今年的增速。从消费需求看, 预计明年消费的增长有望比今年强劲。这主要是因为“十二五”规划提出就业优先战略, 以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目标,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有望持续较快增加, 必将有力促进消费的扩大。今年消费的名义增速大概是17%, 实际增速在12%左右。如果明年消费的实际增速快于今年, 那将是非常好的态势。在明年的投资和出口增长都慢于今年的情况下, 那就要靠消费起更大的拉动作用, 不然就无法维持适度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第三, 明年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会放慢, 但是增长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可望增强。在明年消费增长快于今年、投资和出口增长慢于今年的情况下,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增大, 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关系将会有所改善, 经济增长的协调性也将增强。这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由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近两年明显上升, 而消费的贡献相对下降, 2010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降到历史最低点, 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的关系失衡越来越突出。这是短期刺激计划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对经济结构实行战略调整是我国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 其中包括要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到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上来, 明年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放慢, 正好也为调整三大需求结构提供了有利时机。

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慢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这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成本, 主要是劳动力价格、地价、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等, 全部都在上升。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和经济增长放缓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人口老龄化在发展, 它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当年的消费增加而储蓄减少, 必然会导致投资率下降,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会逐步减弱。这也是客观趋势。因此中国经济增长会逐渐放慢, 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可能会收窄。比如过去30年经济增长平均速度大概是9%~10%, 合理波动范围是8%~12%, 未来中国经济合理增长区间可能就比这个区间要收窄一些。

二、当前需要关注的突出问题

第一, 世界经济增长继续分化, 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增加。目前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增长态势很好, 土耳其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高达10.6%。基于此, 新的金砖国家有可能出现。而美国、欧盟和日本复苏非常乏力, 综合起来看世界经济增长会继续分化, 但是因为发达国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太高, 所以整个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在加大。目前, 欧洲债务危机走势并不乐观, 有些评论认为明年会更加严峻。同时美国经济政策和政治周期带来的影响具有极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特别是明年美国会不会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的政策还无定论。现在国内不敢加息, 一个重要原因是防止热钱流入。如果明年美国再来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 热钱大量流入中国的话, 我们防通胀的压力还会很大。

第二, 国内的油荒、电荒, 凸显了相关改革的紧迫性。主要是能源供给体系、资源价格体系都不合理。表面上油荒、电荒是一种短期波动现象, 事实上它是由于关键领域的改革不到位, 没有形成正常的市场机制和正确的价格信号, 导致结构调整迟缓甚至倒退, 所以周而复始地出现这些问题。

第三, 小型微型企业经营环境趋紧。现在很多小微企业经营困难, 融资难并不是主要原因。以前经济过热时期民营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紧缺、贷款困难;到2009年政府为扩内需、保增长而出台“四万亿”刺激计划, 实行信贷扩张以后, 民营企业依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 因为资金主要流向了国有企业。客观地说, 国家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并没有这样的歧视意图, 问题在于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没有传导到民营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里面去, 因为传导机制出现了梗阻, 多少年来这个梗阻一直存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即要深化金融改革, 构造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要发展面向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 疏通这种传导机制, 否则货币信贷政策放松以后, 小微企业经营环境依然不会改变。

针对小型微型企业的经营困难, 最近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例如减税、延长优惠政策、清理行政收费等, 小型微型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对企业来说, 成本上升既需要自身加以消化, 也需要政府帮助来消化, 这不能简单化为融资的问题。

第四, 结构调整面临很难得的机遇, 但是压力很大。一般来说, 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是实行优胜劣汰、由市场机制加速结构调整的最好时机, 而在经济“一片大好”的时候, 很少有人去关注调结构。如果过于关注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而强调保增长, 那么又会把调结构的注意力转移了。现在很多人都在提醒不要用短期的刺激政策来延缓中长期的改革, 否则会加大中长期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难度, 这个看法是非常正确的。我们要抓住经济增速放缓的时机, 让市场和企业更多地发挥主体作用, 去决定该淘汰什么, 该发展什么。当前世界范围面临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我国加快结构调整的压力也日益凸显。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发达国家提出以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振制造业等作为国家战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抓紧时机调整结构, 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就会被抢占。

第五, 财政金融风险暴露得比较突出。最近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民间借贷的资金链屡屡断裂, 这些暴露出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 这方面的问题国家也在采取措施来弥补和解决, 但更重要的是建立制度化的防范和纠错机制。

第六, 行业利润分配严重失衡, 导致资金和其他要素的流向很不合理。如今, 行业利润分配严重失衡问题已得到研究证实, 这必然导致要素和资金的流向严重不合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之一是现行的财税体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没有理顺。为什么辛辛苦苦做实业的企业利润率越来越薄?因为税制和财政体制存在不合理之处, 还需要加快改革和改进。国务院最近降低小微企业的税负, 延长税收优惠时间, 减免行政收费, 也有利于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相信经过有针对性的改革和改进, 能够促使行业平均利润率符合市场竞争的本来面目。

三、对明年经济政策取向的建议

第一, 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或基调不需要做大的调整。主要是因为, 通胀虽然回落, 但仍然处在比较高的位置;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慢, 但仍在合理区间。这两个基本的经济走势决定了宏观调控基调不需要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国内经济运行新出现的困难, 我们需要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 有什么问题处理什么问题。还要增强前瞻性, 要考虑我们经济发展的态势, 它会有一些规律性的变化。在应对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的时候, 宏观调控要留有政策余地。要增强灵活性, 该松就松, 该紧就紧, 这主要指相机抉择, 合理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时机和节奏。明年经济政策的重点还是应该控价格、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

第二,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更好地相互协同。明年要更多地利用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为什么财政政策重要呢?因为要想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改善经营环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以及帮助低收入群体应对通货膨胀, 都需要发挥好财政政策的作用, 财政政策在这些方面的作用是最直接的。财政政策可以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和结构性减税, 引导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今年在上海开始增值税转型并替代营业税的试点, “十二五”期间还会进一步完善资源环境税等等, 都是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的财政税收举措。

明年的货币政策仍可保持稳健的基调, 同时应增强其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考虑到货币政策起作用的时间比财政政策要长, 所以强调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通胀压力反弹, 就应该考虑不对称加息, 即主要提高银行存款利率, 控制贷款利率, 缩小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差。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和热钱流入的挑战, 动用加息手段确实遇到两难选择。而不加息光靠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也有它的被动性和片面性, 主要是负利率问题解决不了, 这对于稳定通胀预期、改善银行经营状况、合理配置金融资源都是不利的。当然, 不对称加息的时机和幅度是需要谨慎选择的。

第三, 应该继续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 来带动投资结构的调整。我们现在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包括投资结构也是需要优化的。明年房地产投资增长不会像过去那么快, 但依然要坚持调控, 主要是继续抑制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需求, 满足基本生存型和改善型住房需求;进一步在供地和资金等方面支持保障房建设, 以改善住房供给结构来引导需求结构合理调整。在住房消费政策和保障房分配环节, 需要不断完善有关税费政策和分配机制, 鼓励各地进行积极探索, 引导居民在满足基本生存和改善型住房需求方面多支出, 少在投机和投资买房上开支。如果住房消费需求和供给方面引导好了, 对投资结构调整也会起到合理的拉动作用。

第四, 对明年的出口, 要稳定政策、适度微调。出口企业遇到很多困难, 我们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我们现在的出口鼓励政策, 可以考虑继续稳定一段时间。所谓微调主要是调中央和地方的退税负担比例, 现在地方觉得比例比较高, 负担不起, 要合理地调整一下负担比例使得地方能够支持出口企业, 又不觉得负担太重。

第五, 完善竞争政策和财税政策, 进一步改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和经营环境。从整个国家的经济管理角度来说, 竞争政策属于微观政策, 更多地直接作用于市场机制和企业行为。竞争政策对于构建合理的微观反应基础、进而实现宏观经济稳定, 是不可或缺的。在金融市场和银行的改革方面, 必须下决心打破现实的垄断, 允许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这个行业, 构建多层次、多种所有制的金融机构, 特别是为小微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在传统金融服务体系方面需要加大创新步伐, 同时加强风险监管。

2010年黑龙江省宏观经济展望 篇8

自进入2009年以来,在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推动下,黑龙江省投资需求强劲增长、消费需求稳中见旺,在内需的强劲拉动下,全省经济增速逐季加快、工业经济效益降幅持续收窄,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十分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黑龙江省外贸出口下滑的势头还没有得到遏制,物价水平持续低位运行,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经济回升的基础尚需巩固。

(一)经济增速逐季加快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黑龙江省经济增速自2008年第四季度起持续回落,2009年一季度跌入“谷底”。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贯彻落实,黑龙江省经济逐步企稳回升。2009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 9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9.8%,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快3.8和0.9个百分点,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6.3亿元,增长5.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8%,比上年同期降低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 553.7亿元,增长10.3%,贡献率为62.9%,同比减少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 075亿元,增长9.5%,贡献率为34.4%,同比提升4.7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效益降幅收窄

2009年年初以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逐季走高,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 00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0%,增幅分别高于一季度、上半年3和0.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86.1亿元,同比增长12.8%;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 720.6亿元,同比增长8.4%。全省非油工业(扣除天然原油和天然气行业)增加值增长16.3%,其各月增速一直快于整体工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因素,有效弥补了因大庆油田减产带来的负效应。工业经济效益降幅收窄。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 004亿元,下降40.6%,其中利润574.5亿元,下降52.1%,两者降幅分别比1—8月份缩小3.5和3.9个百分点。扣除天然原油和天然气行业,按可比口径计算,全省非油工业利税增长50.2%,利润增长38.9%。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

2009年前三季度,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 67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7.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 515.3亿元,增长45.2%,增幅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城镇投资增幅位居全国第5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为1990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大项目明显增加,全省城镇在建亿元以上建设项目684个,同比增加152个,完成投资1 050.2亿元,增长38.4%,拉动城镇投资增长16.8个百分点。建设资金充足,全省城镇建设项目到位资金2 840.7亿元,增长56.5%,增幅同比提高31.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全省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44.6亿元,同比增长29.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3.1个百分点,比1—8月提高3.1个百分点。

(四)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

受“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以及国家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汽车减免征收车辆购置税等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的作用,2009年前三季度黑龙江省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 36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农村消费增幅超过城镇,农村(县以下)零售额260.2亿元,同比增长18.9%;城镇零售额2 107.9,同比增长18.8%。分行业看,住宿餐饮业市场旺盛,零售额为302.8亿元,同比增长21.5%;批发零售业居主体地位,零售额2 034亿元,占全省零售额的85.9%,同比增长18.6%。

(五)外贸形势严峻

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形势日益严峻,2009年前三季度,黑龙江省主要贸易伙伴俄罗斯经济出现了十年来首次负增长,受此影响,黑龙江省进出口在2月份出现了负增长,且降幅逐月加大。据海关统计,前三季度全省实现进出口总值119.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1%,降幅比1—8月扩大2.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7.6亿美元,下降22.3%;进口42亿美元,下降15.6%。从国别看,对俄贸易总额39亿美元,下降43.6%,所占比重也由上年同期46.7%下降为32.6%,其中出口25.2亿美元,下降45.2%;进口13.8亿美元,下降40.5%。实际利用外资下降。前三季度,全省实际利用外资16.2亿美元,下降10.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3亿美元,下降13.3%。

(六)各项贷款增幅连创新高

2009年前三季度,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实现跨越式增长,截至9月末,余额达到5 915.2亿元,同比增长26.5%,增幅连续9个月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711.7亿元,同比增长34.5%,增幅提高17.5个百分点;短期贷款余额2 554.5亿元,同比增长6.5%。截至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 0687.3亿元,同比增长24%,增幅提高5.4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2 636.8亿元,同比增长32.9%,增幅提高25.6个百分点;储蓄存款余额为6 385.7亿元,同比增长23.2%,增幅提高5个百分点。

(七)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回升明显

2009年前三季度,全省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1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82.7亿元,增长6.3%,增幅分别比1—8月份提升5.3和2.7个百分点。主要税种“四升三降”,即房产税、营业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31.4%、27.0%、2.6%和4.7%;国内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下降31.1%、21.0%和8.1%。地方财政支出1 097.0亿元,增长19.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996.0亿元,增长21.0%。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分别增长53.9%、37.9%和32.4%。

(八)居民消费价格降幅收窄

2009年9月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同月上涨1.1%,比8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1—9月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6%,降幅比1—8月份回升0.2个百分点。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价格为“三涨五降”,即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烟酒及用品价格分别上涨2%、0.7%和0.5%;衣着、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家庭用品及服务、食品,价格分别下降3.7%、1.1%、0.6%、0.3%和0.7%。1—9月份,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比上年同期下降18.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7%。

二、2010年黑龙江省宏观经济展望

从当前全省经济走势看,经济增长的亮点不断增多,经济持续向好的势头十分明显。展望2010年,尽管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中还面临诸多困难,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由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进一步释放,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会逐步得到遏制,2010年黑龙江省经济有望步入全面复苏通道。

(一)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有利因素主要有:

1. 产业基础较好。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黑龙江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业整体实力有了很大提升,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不断增加,近年来,黑龙江省GDP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为未来经济快速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政策取向有利于龙江经济发展。

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央一再重申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扩大黑龙江省内需的增长。近期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振兴东北战略的内涵,这将强有力地推进黑龙江省经济全面振兴。

3. 内需对经济的支撑力度较强。

从投资需求看,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都将使投资需求热度不减。从消费需求看,随着国家扩大消费需求措施的进一步落实;汽车、房地产市场将进一步回暖;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政策将使农村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另外,近年来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四年在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增长15%以上。综合上述因素,笔者认为,今年黑龙江省内需对经济的支撑力度仍然强劲。

4. 外部环境有向好迹象。

目前,本次金融危机的源头美国经济正向好的方向发展,日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在经历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和全球衰退后,美国和世界经济已处于复苏的边缘。近来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也都显示,美国经济在经历一年的大幅下滑后,正开始向好发展。世界经济的复苏将逐步扭转黑龙江省外需下降的局面,外需对经济支撑力度将有所增强。

5. 物价水平会有所回升。

目前黑龙江省宏观经济已企稳回暖,总需求的回升将扭转物价下行趋势。另外,流动性逐步增强、货币供应加快、美元近期的贬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都会刺激市场的通胀,预计2010年黑龙江省物价水平会有所回升。

6. 微观层面活力在增强。

第三季度,全省企业经济继续保持回暖态势,企业家信心指数122.2,比上季度提高4.5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25.3,比上季度提高5.5点,其八大行业企业景气指数呈现“六升一平一降”,“六升”依次为住宿和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建筑业、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用电量看,前三季度,全省全社会用电量扭转了年初以来的下降态势,比上年同期增长0.3%。

不利因素主要有:

1.工业增长出现波动。一是部分行业经营困难。今年以来,黑龙江省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在低位徘徊,前三季度,全省CPI比上年同期下降0.6%;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8.2%。需求不振、国内外市场主要商品价格低迷等因素使部分行业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化工行业受需求不足和进口产品价格较低影响,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很大;玉米、大豆加工企业困难加剧,企业开工不足,亏损严重。二是工业增长出现波动。从工业经济运行轨迹看,二季度黑龙江省工业增速较快,7月、8月黑龙江省工业增幅呈现回落态势,9月份又重拾升势,这说明黑龙江省工业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三是经济效益回升缓慢。从工业经济效益各指标看,虽然部分指标有好转迹象,但经济效益回升缓慢,1—9月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大幅下降52.1%。

2.金融政策偏向政府投资,企业融资仍然困难。今年以来,尽管黑龙江省货币信贷增长强劲,但从资金流向看,大量新增贷款主要投向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环境偏紧的状况。前5个月,黑龙江省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余额为125.6亿元,仅占短期贷款余额4.8%。黑龙江省为各类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担保的公司数量较少,受保额度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其担保需求,企业无抵押物、贷款担保难落实等问题依然突出。

3.外贸进出口形势仍然严峻。前三季度,黑龙江省主要贸易伙伴俄罗斯经济出现了十年来首次负增长,受此影响,黑龙江省进出口在2月份出现了负增长,且降幅逐月加大。1—9月黑龙江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0.1%,下降幅度分别比1—8月扩大了2.3个百分点,且降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外贸出口形势依然严峻。

(二)黑龙江省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综合上述分析,并结合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测算,初步预计:

———2009年黑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10.6%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3%;第二产业增长12.5%;第三产业增长8%。2010年黑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12%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8%左右;第二产业增长13%左右;第三产业增长11.1%左右。

———2009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0.2%左右。2010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2.5%左右。

———2009年黑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 137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40%左右,2010年黑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6 678亿元左右,同比增长30%左右。

———2009年黑龙江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3 392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9.5%左右。2010年黑龙江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4172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23%左右。

———2009年黑龙江省外贸出口总额为127.6亿美元左右,比上年下降23%左右;外贸进口总额为53.7亿美元左右,比上年下降15%左右。2010年黑龙江省外贸出口总额为137.8亿美元左右,比上年增长8%左右;外贸进口总额为59亿美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0%左右。

———2009年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收入将达到859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2%左右。2010年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收入将达到1 031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20%左右。

———2009年黑龙江省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2%左右。2010年黑龙江省居民消费价格增长3%左右。

摘要: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起黑龙江省经济持续走低,2009年一季度跌入谷底。2009年前三季度,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刺激下,黑龙江省经济企稳回升,但经济运行中还存在出口下滑、物价水平较低等问题,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存在,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尚待巩固。展望2010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仍将十分强劲,另外,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黑龙江省外贸形势也将逐渐好转,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的共同作用下,2010年黑龙江省经济将步入全面复苏通道。

关键词: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经济效益,黑龙江省,宏观经济

参考文献

展望苏北经济振兴 篇9

一、苏北经济滞后溯源

1、政策倾斜

改革开放以来, 江苏省决策机构从经济效益的角度, 尽可能集中人、财、物投放在能产生最大投资效益的沿海地区, 使经济实力本来就十分雄厚的沿海地区扩大再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而苏北地区经济实力、技术条件、市场条件、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经营能力、观念意识等明显不如沿海地区, 而自身又缺少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足够资金。

2、农业方面

农业投入少, 农田基本建设之后, 农业基础设施老化现象严重, 经营规模小, 生产成本高、效益差, 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缓慢。农业生产的滞后, 直接影响全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3、工业品竞争力低

作为经济主体的工业, 目前仍以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工业结构层次低、大路货多, 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名牌少、竞争力不强。

4、人口压力越来越大

庞大的育龄人口使本区进入人口生育高峰期, 且人口老龄化也日趋严重。由于人口数量巨大, 并且不断增加, 人均占有的主要自然资源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土地超负荷太大。

5、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二产业比重过高,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全社会就业人口比例高达42.1% (1998年) , 产品结构趋同, 重复建设依然严重, 地区间工业结构趋同, 缺乏合理分工, 造成投资分散, 部分加工能力过剩, 市场出现恶性竞争。

6、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和依托, 是第二、三产业高度集中分布的地方, 越是大城市越能推动区域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苏北五市中, 徐州为特大城市, 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为中等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很难带动各自市域经济更快发展, 更不要说带动更大范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抓住机遇, 推进苏北经济振兴

1、利用政策优势, 促进经济发展

90年代以来, 江苏省先后制定了苏北星火产业带, 海上苏东、淮北致富工程、徐连经济带的规划, 并着手制定沿大运河经济带的规划, 还将交通等建设重点向苏北转移。国家已把徐连地区作为全国生产力布局重点地域, 同时, 连云港及其辐射地区战略规划、连云港徐州重工业带规划等, 被列入世纪之交首批优先开发项目。苏北地区应当借助中央和省政府向该地区倾斜的大好时机, 研究制定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引进区域政策, 通过政府干预和政策引导, 加快培育有市场、高效益、高起点的支柱产业, 促进徐连等市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功能尽快完善, 使苏北各类城市成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新增长点, 形成整体的经济优势, 以迎接来自国内外的挑战。

2、立足本地优势, 培育主导产业

苏北地区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等十分丰富, 人口密度大, 劳动力数量巨大, 应当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比较优势, 选择资本节约型产业为主导产业。东部沿海地区可以通过开发凤凰副的海洋资源和滩涂资源, 大力发展养殖业, 建设“海上牧场”, 相应发展加工业, 建设专业市场, 形成具有优势的海洋产业链。苏北广大农村, 应当充分利用丰富农副产品资源, 发展食品、轻工业等有巨大市场潜力, 经济效益明显的农副产品加工业, 以满足人民对吃、穿、用等消费品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需求。以上这些产业, 同样需要大量劳动力, 这些产业也可以为苏北广大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 同时还将大大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3、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推动广大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 实现城乡一体化

根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 苏北各市、县应根据自身条件, 集中种植, 集中养殖、实行地区专业化生产, 以利于实现区域规模经营。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 仍需把农业产业链往下延伸, 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 把产加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 把生产和流通联结成一个整体, 这样不仅可以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而且由于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集聚, 必然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 促进城乡差别的缩小, 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4、配合乡镇合并, 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

2015年东亚经济展望 篇10

在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其他国家,国内政策紧缩和政治不确定性继续拖累信贷和投资增长。部分是为了抑制随着削减燃油补贴而来的通胀预期,印尼和马来西亚央行在2014年上调了政策利率。蒙古和菲律宾也上调了政策利率以遏制产能紧张造成的物价压力。中国、泰国和越南是例外,在通胀急剧下降仍表明存在通缩压力风险的情况下采取降息以支撑经济活动。一些国家由于增速放慢财政收支出现弱化。虽然投资增速从危机后的高点下滑,但劳动力需求旺盛、移民汇款流入强劲和资本市场表现活跃,都支撑着消费保持韧性。资本流动在一季度疲软后强劲反弹,尤其是流入股市和债市,但12月由于原油跌价和全球不确定性上升再次处于压力之下。

展望:2015年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增长预计将小幅回落至6.7%,并将随着地区(不包括中国)产出增长企稳而在中期内保持稳定,抵消中国增长放缓的影响。在中国,推进结构性改革,逐步退出经济刺激政策,以及继续采取收紧信贷的措施,都将导致投资减速并逐渐使增长放缓,到2017年降至6.9%。在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其他国家,随着出口走强、泰国政局趋稳和投资增长加快(尤其是在印尼和菲律宾),经济活动预计将小幅加速。鉴于该地区融入全球价值链较深,高收入国家的需求上升预计将使其受益。大宗商品价格疲软带来的贸易条件改善和有利的增长前景将会鼓励资本流入(大宗商品出口国印尼、蒙古以及在一定程度上还有马来西亚除外)。在不包括中国的情况下,东亚地区增长在2015年有望回升至5.2%,2016年升至5.4%,2017年升至5.5%。

风险:主要风险来源于全球增长弱于预期而中国增长放缓幅度超过预期(但出现后一种情况的概率不大)。此外,地区前景对全球金融状况急剧收紧的风险反应灵敏。

尽管可能性不大,但如若中国解决不好金融部门的脆弱性问题,就有可能对经济活动造成进一步拖累。由于中国的市场规模及其紧密的贸易和投资联系,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会削弱整个地区的经济活动。因为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大宗商品出口国(印尼和蒙古)就会遭受双重打击。

四季度宏观经济展望 篇11

1.1 市场波动加剧,振荡下行

受主要货种下游需求剧烈波动影响,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2014年第二季度表现远远低于市场预期。截至2014年6月30日,BDI指数报收于850点。第二季度BDI指数均值为982点,同比上升10.6%,环比下降28.4%。

1.1.1 海岬型船运费市场疲态尽显,但同比仍有大幅度提升

海岬型船运费市场低迷,市场支撑动力大幅减弱。第二季度,海岬型船4条航次期租航线平均日租金为11 902美元,同比大涨91.5%,环比大幅下滑27%。

1.1.2 巴拿马型船运费市场大幅下挫

2014年上半年,巴拿马型船运费市场大幅走跌,运力大幅扩张,加之煤炭、谷物需求改善不足,巴拿马型船运费跌至谷底。大西洋往返航线期租租金在跌至谷底后,季度中期有所反弹,但难掩市场低迷,在季度末后再次探底。

1.1.3 灵便型船运费市场弱势运行

灵便型船市场总体弱势运行,需求难以支撑运价止跌。从具体航线来看:大灵便型船市场的太平洋往返航线、远东至西欧航线季度运费均价和环比均有所上涨,显示出太平洋区域船运活动较强;小灵便型船市场的太平洋区域航线季度运费均价同比上涨态势明显,环比微跌。

1.2 国际干散货海运需求主要特征

1.2.1 全球主要矿商扩大产能,铁矿石供应速度加快

进入2014年以来,各主要矿商纷纷扩大产能,铁矿石供应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出货量大幅度提高。

1.2.2 澳大利亚铁矿石大量供应,挤压巴西铁矿石市场份额

由于巴西淡水河谷产能投放速度较慢,澳大利亚三大矿商第一季度的销量均实现16%以上增长,而淡水河谷仅为4%,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大幅度挤压巴西铁矿石的市场份额。1―5月份我国铁矿石进口量虽然实现19%的增长,但由于运距大幅度缩短,铁矿石吨海里数需求减少,对运价的提振作用大幅度削弱。

1.2.3 全球煤炭供应过剩,主要需求端疲软

从主要出口国来看:2014年1―5月份美国煤炭出口总量为4 360万t,比上年同期减少16%,其中,炼焦煤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9.4%,动力煤同比减少25%;4月份加拿大炼焦煤出口量同比下滑近2%,环比大幅下滑10%;由于欧洲需求减弱,5月份哥伦比亚煤炭出口量同比大幅下跌11%;5月份印尼煤炭出口量达3 532万t,较上月的3 456万t上涨2.19%。

从主要进口国来看:韩国5月份煤炭进口量共计1 070万t,同比上涨5%。我国对煤炭需求疲软,环保压力加大,加上国内煤价处于低位,我国进口煤炭的增速大幅放缓。

1.2.4 谷物运输旺季姗姗来迟,对运价支撑作用 有限

谷物运输旺季姗姗来迟,贸易量有所增长,但需求增速放缓,对市场运价支撑作用有限,谷物运价指数持续走低。

1.3 国际干散货运输船舶运力主要特征

2014年6月初,世界干散货船队总运力约为7.4亿t,船舶数量达10 172艘,其中:海岬型船为2.99亿t,共计1 595艘;巴拿马型船为1.91亿t,共计2 425艘;大灵便型船为1.61亿t,共计3 046艘;小灵便型船为8 816万t,共计3 106艘。

(1)运力增速继续放缓,但巴拿马型船仍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6月初,全球运力同比增长5.1%,增速继续下滑,其中,巴拿马型船运力仍维持7.0%以上的增速,大灵便型船运力增速为5.9%。

(2)运费市场低迷,船舶订单量大幅下滑,5月份有所反弹。由于市场运价大幅下滑,船舶交易价格持续上涨,4―5月份船舶订单量大幅下滑至载质量557.8万t,共计62艘。新造船价格持续上涨。截至2014年6月初,海岬型、卡萨姆型、大灵便型、小灵便型等主流船型新造船价格分别报收于5 750万、3 075万、2 825万、2 375万美元,除卡萨姆型价格维持不变以外,其他3种船型较上季度末分别上涨100万、75万、25万美元,上涨幅度缩小。

(3)船舶交付量维持较低水平。4―5月份,全球共交付船舶载质量694.7万t,共计89艘,同比大幅减少。

(4)船舶拆解量同比大幅下滑。4―5月份,全球干散货船舶共拆解载质量232万t,共计46艘,同比大幅下滑。

2 2014年第三季度市场展望

2.1 第二季度回暖步伐加快,第三季度经济增长加速

2014年第二季度全球经济回暖步伐较第一季度加快,全球经济增长的分化格局更加明显,发达国家经济整体复苏势头强劲,但复苏力度显著不同:美国经济因天气不佳意外下滑后实现反弹;受消费税上调影响,日本经济在大幅回升后出现下滑;欧元区经济呈现温和复苏态势。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金砖五国经济增长面临巨大挑战,我国经济增长呈现缓中趋稳态势。

第三季度全球经济增长将呈加速态势。美国经济复苏动力得到巩固,日本消费税政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渐消退,欧元区经济仍将维持温和复苏。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将出现回升,我国经济第三季度将稳中略升。

2.2 第三季度展望

第二季度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的发展态势大大低于市场预期,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增长结构出现重大转变。尤其是房地产业的阶段趋势转变使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需求大减,原材料及产成品的去库存化遇到强劲阻力,虽然基础设施投资在5月份大幅增长,但难以取代房地产业下滑所导致的缺口。

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影响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的走势。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来看,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被弱化,甚至这种投资具有一定的结构调整性,而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好转,出口有望带来强劲改善,消费开始发力;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产能过剩的解决途径步入正轨,一部分是由政府强劲推动,但更重要的是因产能过剩行业的形势越来越差,市场的淘汰机制也开始形成力量;从运力供给的角度来看,全球干散货船舶供给减缓已成定局,但需求的大幅度向下波动使运力过剩的局面更加严重。

第三季度市场处于传统旺季,但因当前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而使旺季因素对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运费的支撑力度大打折扣。由于第二季度市场处于低位振荡态势,下行空间减小,市场预期低位反弹,加上旺季因素的部分支撑,第三季度市场运价将有所好转,但上升空间受到限制。

四季度宏观经济展望 篇12

中国经济不会出现V字形反弹, 全年GDP增速应该会在7.6%左右。政府不会在近期推出更大规模的刺激计划及经济政策调整;在货币政策方面, 年内央行有可能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一次, 但降息可能性不大。

FDI对中国经济不太重要。中国已经过了依赖外资的时代, 外资流入过多会对中国外汇储备造成负担, 现在FDI在中国经济总量中占比不到0.1%,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房地产调控将会逐渐由行政干预转向市场主导, 但政府会逐渐实现。一蹴而就会引发市场报复性反弹, 但明年房地产市场会有复苏, 一线城市房价下调的可能性不大, 大概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

上一篇:数学课要让学生乐学下一篇:煤矿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