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事故

2024-10-08

煤矿事故(共12篇)

煤矿事故 篇1

引言

目前, 我国的全民安全意识虽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还不甚理想, 尤其是在我国煤矿生产过程中, 管理层的安全意识将直接决定煤矿生产安全管理。我国煤矿事故频发, 每年约有四五千人因煤矿事故而死亡。分析前人对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总结和事故模式理论的研究发现其研究都是在输出结果为事故发生的前提下构建的事故致因模型, 而这并没有真正反映出最终模型结果的本质, 从而在模型的整个流程中也就存在很大的缺陷。基于此, 由事故的本质原因出发, 深入研究事故致因理论, 以双重结果为模型输出, 由因致果, 由果至因双向构建事故模式模型, 并根据实际事故分析不断细化模型, 最终实现对煤矿事故的有效控制, 改善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 进一步确保煤矿职工的人生安全。

1 我国近三年的煤矿现状

通过分析我国近三年的煤矿现状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的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都在明显下降, 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2007年、2006年分别同比下降20.2%和20.1%, 但我国的煤矿现状比发达国家要严重很多, 例如2006年我国的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50倍。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努力将我国的煤矿现状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见表1)

2 基于安全意识和双重责任结果的事故致因模型

2.1 煤矿事故的模式理论

事故模式理论是人们对事故机理所作的逻辑抽象或数学抽象, 是描述事故成因、经过和后果的理论, 是研究人、物、环境、管理及事故处理这些基本因素如何作用而形成事故、造成损失的理论。这就要求对事故的发生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根据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 我们确定造成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1 直接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物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环节的原因是我国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于人的素质、训练、教育等有关。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构成事故的物质基础。当他满足一定条件时, 就会发生事故。不安全的环境也是引起事故的物质基础, 主要是指:a.自然环境的异常;b.生产环境的不良。同时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促成物的不安全因素, 而物的不安全因素又会在客观上造成人出现不安全行为的条件。物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 客观上一经出现隐患, 人主观上又表现了不安全行为, 就会立即导致事故的发生。

2.1.2 间接原因

管理上的缺陷是事故的间接原因, 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得以存在的条件;在煤矿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 管理上的缺陷主要是:a.技术缺陷;b.劳动组织不合理;c.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指导或检查指导失误;d.没有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对安全隐患整改不力;e.教育培养不够, 缺乏安全知识等。这些都将间接导致事故发生。

2.1.3 本质原因

通过上述原因分析, 我们可以认识到导致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是安全意识问题安全意识不仅体现在人的身上、同时体现在管理的身上。管理的问题又是导致物的原因的关键所在, 最终我们可以将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都归结到安全意识上面, 确立了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是安全意识缺乏。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减少事故的发生, 必须将人的安全意识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2.2 双重事故结果分析

从宏观上可知由于现在的技术水平有限, 事故的发生除了可避免的一类外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一类也就是技术水平外的事故的发生。这也就决定事故最终的归类是责任事故, 还是责任外事故两重结果, 我们将事故结果分为三类输出:责任结果, 责任和责任外交叉结果即交叉结果以及责任外结果。

2.3 事故模式模型的建立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构建如图1的模型:

3 基于上述事故模式模型的事故分析

3.1 2001年陕西省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4.6”瓦斯爆炸事故

3.1.1 事故过程、人员伤亡以及事故损失

2001年4月6日四点班, 在四石门采区生产区域有4个单位, 分别是综采二队在412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出煤、综掘一队在施工总回风下山延伸、掘三队采用炮掘施工轨道下山延伸;综掘三队施工延伸皮带下山, 事故前, 由于瓦斯浓度大, 瓦斯浓度比较高, 部分职工在横川附近清理溜子、皮带。21时25分, 矿调度室值班员李继龙接到掘进三队工人尚桂岭在井下四泵房汇报, 他听到一声巨响, 井下发生了瓦斯爆炸事故。事故波及四石门轨道下山、采区总回风下山及412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等区域, 造成38人死亡, 16人受伤, 其中重伤7人, 直接经济损失136万元。下面运用提出的煤矿事故致因模型对此次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

3.1.2 直接原因

415掘进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大, 在掘进的过程中没有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及时采取瓦斯抽放措施, 致使工作面瓦斯时常超限。事故当班415掘进工作面的局扇没有正常运行, 造成瓦斯积聚, 并达到爆炸界限, 电气失爆产生火花引起瓦斯爆炸。

3.1.3 间接原因

a.陈家山煤矿生产区域全部集中在四采区, 而四采区下山部分在没有构成主要通风系统的情况下进行回采和掘进回采巷道, 违反原《煤矿安全规程》第118条“在准备采区时, 必须在采区内构成通风系统以后, 方可开掘其它巷道。”的规定。且生产布局不合理的集中。在新修订的《煤矿安全规程》第113条有规定。

b.415掘进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达8m3/min, 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四台风机和四趟风筒为其供风, 在4月1日采用边掘边抽措施前已掘进巷道180米, 违反《煤矿安全规程》第150条关于“一个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于3m3/min, 采用通风方法解决瓦斯问题不合理时, 应采取瓦斯抽放措施。”的规定。为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 新修订的《煤矿安全规程》第128条规定:“严禁使用三台以上 (含三台) 局部通风机同时向1个掘进工作面供风。”

c.虽然按有关规定在四采区的三个掘进工作面和回采工作面安设了瓦斯监控系统, 但瓦斯监控系统不能实施超限断电, 且瓦斯传感器严重失修, 不能正确反映瓦斯的变化情况。矿井也未按《矿井通风安全监测装置使用管理规定》第25条的规定报送瓦斯监测日报。

d.矿井入井人员携带的是过滤式自救器, 违反《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第101条关于“突出矿井每一入井人员, 必须随身携带隔离式 (压缩氧和化学氧) 自救器”的规定。

3.1.4 主要原因

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矿井违反《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管理不善, 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造成的。

综上所述, 认定这起瓦斯爆炸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3.2 2007年8月17日山东新泰的煤矿溃水事故

3.2.1 事故过程、人员伤亡以及事故损失

8月16日至18日, 煤矿溃水事件发生前后两三天, 华源矿业集团所在地新泰市的柴汶河上游突降大暴雨, 降水量主要集中在17日凌晨2时至下午15时, 从而导致山洪暴发, 柴汶河水位暴涨并漫溢, 冲毁了约65m的柴汶河河岸。矿井迅速被淹, 湍急的水流冲击力极大, 避灾路线均被水流堵死, 要想从垂直深度达1100多米的矿井下逃生到井口, 距离是11000多米, 井深路远, 道路难行, 矿工逃生极为困难, 最后, 有170多名矿工丧生。下面运用提出的煤矿事故致因模型对此次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

3.2.2 主要原因

由于环境因素突变, 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河岸垮塌、溃水淹井, 最终导致事故发生。这一原因导致的是责任外事故, 属于严重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灾难。

3.2.3 次要原因

除了自然灾害, 另外一个导致事故的因素是华源公司接到险情汇报后, 在调度室指挥的矿井负责人对溃水淹井灾害认识不足, 未及时做出停产撤人命令, 延误了人员撤离时机, 致使部分有望逃生人员未能及时撤离。这一原因是安全意识导致的管理方面的缺陷, 最终导致的是责任事故。故应对相关负责人进行惩处。

综上所述, 该溃水事故应被认定为责任于责任外的交叉事故。

4 结论

在事故模式理论基础上, 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系统、层次性的分析, 构建了我国煤矿事故模式模型, 这是的创新之处。根据模型, 认为煤矿生产过程中安全意识是导致我国煤矿事故不断发生的本质原因。安全意识影响着煤矿职工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的缺陷, 其中管理的缺陷与物的不安全因素共同构成引发煤矿事故的隐患。同时,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隐患是导致事故的发生直接原因。另外, 环境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通过对两起典型煤矿事故案例进行分析, 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

摘要:首先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现状, 并在前人对我国事故模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构建了更实际的煤矿事故致因模型, 基于安全意识和双重责任结果明确了导致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本质原因。并运用该模型对两例煤矿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验证其适用性。

关键词:安全意识,责任事故,交叉事故,煤矿事故致因理论

参考文献

[1]韩斌君, 俞秀宝.我国煤矿安全事故致因研究[J].煤炭工程, 2006 (, 9) .

[2]林柏泉.安全学原理[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6.

[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国安全生产年鉴, 2005-2006[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4]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国安全生产年鉴, 2007[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煤矿事故 篇2

在煤矿五大自然灾害中,顶板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大约占30%,近年来,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的大面积推广,采煤工作面的顶板事故有所下降,但是掘进工作面的顶板事故仍然多发。特别是在广大小煤矿,由于支护设施的落后,采掘工作面顶板事故仍是造成煤矿死亡事故的主要原因。约占死亡人数的40%。

一、顶板事故的分类

(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分类

1、按造成冒顶的力源及施力方向分(1)、由老顶或老顶和直接顶引起的压垮型冒顶 由于老顶的断裂来压引起的冒顶 厚层坚硬岩层大面积垮落引起的冒顶 直接顶冒落导致的冒顶。(2)、漏顶型冒顶

采煤工作面上下出口的漏顶。煤壁上方的漏顶。放顶线处的漏顶。地质破碎带处的漏顶。(3)、推跨型冒顶

复合顶板条件下的推垮型冒顶

分层开采时金属网假顶下的推垮型冒顶 大块游离顶板的推垮型冒顶。

采空区冒落矸石冲入工作面推垮型冒顶

2、按冒顶的范围分(1)、局部冒顶。冒顶范围比较小,小到几块矸石,达到几矿车矸石,经当班处理以后基本不影响正常生产,有时会造成“零打碎敲”的伤亡事故。(2)、大冒顶。冒顶的范围很大,而且来势凶猛,由于范围大又很快,所以人员往往很难撤离,会造成三人以上的上伤亡事故,处理起来非常困难。

(二)、采煤工作面冒顶事故的防治措施

1、靠近煤壁处的局部冒(1)、冒顶的原因:顶板裸露空顶不及时支护;地质构造的影响;爆破引起;老顶来压引起。(2)、防止措施:及时支护;防止偏帮;爆破加强管理;

2、出口处的冒顶防治(1)、上下出口冒顶的原因:控顶面积大;顶板应力叠加;顶板反复支撑、卸载,受破坏。(2)、防治措施:加强支护;采用特种支架;

3、放顶线处的局部冒顶

(1)、冒顶的原因。回收受力最大支柱过程中应力转移。(2)、防治措施。按操作规程回柱,特别是对受力最大的最后一至两根支柱要特别注意,一般应先打替柱,以后再回柱,最后回收替柱。

4、地质破碎带处的局部冒顶(1)、冒顶的原因:地质破碎带顶板岩石已经破碎。(2)、防治措施:加强支护密度、放震动跑。

5、复合顶板下的推垮型冒顶(1)、原因:由于复合顶板有“下软上硬”和软硬岩层间就夹有煤线的特征,岩层下沉时,由软岩层面形成离层,下面的硬岩层失去上部岩层的摩擦阻力,所以会向工作面下方推垮,形成冒顶。(2)、防治措施:

采掘工作中尽量不破坏复合顶板,不形成小漏顶。增加工作面支架的整体稳定性防止推垮事故。利用戗柱戗棚木垛等特殊支架支护。

在工作面开切眼处布置锚杆,使控顶距内的岩层锚固在一起,增加稳定性。

6、、金属网假顶下的推垮型冒顶(1)、冒顶的原因:

支护失效,首先形成网兜;

由于支柱的初撑力小,刚度小,在碎块岩石的压力下支架失稳。(2)、冒顶的特点

事故发生在初次放顶阶段

支柱上受力不大,无支柱的折损现象推垮速度很快,人力无法抵抗

此类事故一般发生在煤层倾角20度以上,采用金属摩擦支柱的工作面。(3)、防治措施

提高支柱的刚度,增加支柱的稳定性。

在二分层开采时用内错式布置开切眼,避免网上碎矸石存在空间。,并增加支架的稳定性。处放顶过程中一定要把金属网放到地板。

7、大块游离顶板旋转推垮型冒顶(1)、冒顶的原因

顶板由断层、裂隙、层理或薄弱岩层切割成游离大块; 大块岩石形成旋转力矩,将支架推倒。(2)、冒顶的特点

冒顶发生在回柱放顶时或放顶以后。、游离岩块的重力大于支撑力,且向采空区一侧推移。(3)、防治措施

判断游离岩块的范围,对游离岩块加强支护。采用回柱绞车回柱。

8、压垮型冒顶(1)、冒顶的原因

直接顶较薄,厚度小于采高的2~3倍。直接顶出现台阶下沉。(2)、防治措施:

加强矿井地质工作,摸清直接顶的结构和力学特征。进行矿压观测,准确掌握来压步距,加强来压预报。合理选择支护方式,保证工作面的支护强度。工作面遇到断层时要根据情况回柱放顶。

9、大面积冒顶(1)、冒顶的原因

煤层之上是厚而且坚硬的砂岩。经常大面积悬顶而不冒落,老顶来压步距达50m~70m.当顶板的自身强度承受不了上部岩层和自身的重量时,出现断裂垮落。回采过程中遇到断层或裂隙。柱式采煤工作面煤柱尺寸过小。(2)、防治措施 顶板注水软化。强制放顶。

循环浅孔式爆破放顶。深孔式强制放顶。超前深孔松动爆破。

(三)、巷道顶板事故的分类

巷道顶板事故按发生的地点分为两类: 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巷道交岔处的冒顶事故。

1、掘进工作面的冒顶事故(1)、冒顶的原因

掘进工作面破岩以后,顶部岩层失去控制,若不及时支护,随时可能冒顶。已支护的顶部岩石,若支护失效,可能造成冒顶。(2)、防治措施

根据掘进工作面的顶板岩性决定空顶距,当顶板岩性破碎、裂隙发育时应紧跟掘进支护。并及时延伸前探梁。

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所有危石必须撬下,无法撬下时应采取临时支护措施,严禁空顶作业。

在通过地质破碎带时,要缩小棚距,并将各架棚子连锁。通过破碎带时要背好顶板,防止漏矸。

炮掘工作面要严格控制炮眼装药量,防止放炮崩倒棚子。

锚杆支护巷道要注意眼深和锚杆的密度,必要时采用锚网联合支护。

2、巷道交岔处顶板事故的原因与防治措施(1)、冒顶的原因

交岔点处断面大,岩层松动范围大,巷道压力集中是冒顶的主要原因。交岔点处支护复杂,对支架的稳定性及支护强度都要求很高,如果支护不好则可能发生冒顶。(2)、防治措施

开岔口处应选择在岩性好的位置。严格执行开口安全措施及操作规程。

注意抬棚的架设质量与规格,保证有足够的强度。

(四)、冒顶的预兆与防治措施 各类冒顶事故在发生前都有预兆,从矿井客观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冒顶事故的发生是煤矿的一向重要任务。

1、冒顶的预兆

在冒顶事故发生前一般都有预兆,这些预兆可分为以下几方面:(1)、声音方面的预兆:老顶在断裂时会发出鸣炮声、闷雷声,在老顶的压力下直接顶碎裂、发出碎裂声,支护设备受压时有劈裂声。(2)、直接顶上的预兆:直接顶在压力的作用下下沉速度加快、下沉量增大,直接顶裂隙条数增多、并加宽,出现掉渣、“下矸雨”等现象。(3)、支护设备上的预兆:在压力的作用下,采掘空间的支柱受力增大出现钻底、活柱下缩速度加快、下缩量加大现象,有时支柱被压裂、压折、或者支柱整体向一侧倾斜。(4)、煤壁上的预兆:煤壁在压力的作用下被压酥,出现片帮速度加快、片帮量加大的现象。

2、防止冒顶的措施(1)、支架方式要与顶板的岩性相适应,不同岩性的顶板要采取不同的支护方式。(2)、采煤以后要及时支护,特别是对于破碎松软的顶板,一定要及时支护,缩短顶板的悬露时间。普采工作面要提前挂梁,综采工作面要紧跟采煤机后移架,掘进工作面要采用前探梁支护。(3)、普通机械化采煤在整体推移运输机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采用边移运输机边去掉临时住,并紧跟着打固定柱的法方法。(4)、工作面上下出口处要设有特殊支架。因为在上下出口处空顶面积大、顶板暴露时间长、在超前压力的作用下顶板下沉量大。另外,在移动机头机尾时,反复的支撤支柱,对顶板的破坏很大更易冒顶。所以在上下出口处一般都架有抬棚或木垛。(5)、炮采工作面防止放炮崩倒棚子。一是炮眼布置必须合理,装药量要适当;二是支护质量必须合格,要牢固有劲,不能搭在浮煤上;如果放炮崩到棚子,必须及时架设,不许空顶。

(6)、坚持工作面的正规循环作业。坚持正规循环作业,可以有效地缩短工作面顶板的悬露时间,从而减小顶板的下沉量。另外,正规循环以后工作面支护整齐有力,不易折断,使顶板得到有效的控制。(7)、坚持“敲帮问顶”制度。人员在进入工作面以后首先进行“敲帮问顶”检查顶板。对于以经离层的顶板要处理下来,处理不下来时,要打点柱支撑,防止冒顶伤人事故的发生。(8)、采用正确的回柱放顶方法。单体支柱工作面,回柱放顶是一项很危险的工作,极易造成冒顶伤亡事故。要严格执行放顶程序,特别是对每茬交接处的最后一道两根柱子要特别小心,严禁违章回柱。

(五)、冒顶是案例分析

[案例1]:山东某矿一采工作面,其下中部有两个落差分别为0.5m和1.2m的断层。断层带内顶板破碎,支护困难,加上工作面管理不善,13天只推进了4m。一天工作面发生局部冒顶当班没有处理完,夜班又继续处理,在处理冒顶过程中,在断层处有一名工人发现顶板来压,出现掉碴,立即跑出来,其他4人没有来得及撤出,被冒落的矸石埋住,造成4人死亡的较大事故。

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工程质量差,技术措施没有落实到位,没有按规程规定进行支柱、背顶,造成局部顶板离层漏顶发展为大冒顶事故。

[案例2]、山西某矿1998年8月在1207工作面发生大冒顶事故,正在工作面工作的15名矿工遇险,造成12名矿工死亡3人重伤。导致这次冒顶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一是直接顶的厚度较大,顶板不易垮落,导致大面积空顶;二是在工作面前方有一条与其相平行的原生裂隙,顶板在煤壁前方已经断开,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空顶面积越来越大,距离裂隙越近顶板的力学状态越不稳,到最后顶板的力学状态完全被打破,造成大冒顶事故。

[案例3]:江苏徐州矿务局某矿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本矿夜班掘进工作面14人下井,计划掘进进尺3.2m,当掘进2m时停机准备打锚杆和扶棚,顶板突然冒落一块长9.2m,宽2.5m~3.2m,厚2.5m的大块矸石导致2人死亡。这次事故的原因是:直接顶厚度较大,锚杆长度不够,不能起到有效的支护,加之顶板淋水,直接顶和老顶之间离层导致冒顶。二、顶板事故的处理

(一)、顶板事故的处理技术及基本原则

1、重大灾害处理技术

煤矿顶板事故和其他重大事故一样,同样具有突发性、灾难性、破坏性和继发性。因此,在处理重大顶板事故中要依靠指挥者个人的专业素质、处理事故的经验以及对井下的熟悉程度。当重大顶板事故发生以后,指挥者要依据每年编制的《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结合井下有关工程图纸,以及事故现场的侦查信息,对事故进行判断做出决定。这种处理事故的方法属于经验型的,其抢救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挥者判断的准确性和抢险救灾材料、设备的充足程度,以及救护队的行动是否正确。如果失误,则会导致事故的扩大设置救护队员的牺牲,救灾失败。因此探讨重大事故处理新技术、新装备,提高指挥决策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并十分迫切。

2、处理冒顶事故的基本原则

抢险救灾人员首先要设法直接和遇险人员联络(呼叫、敲打、使用地音探测器等),来确定遇险人员的位置和人数。如果遇险人员所在地通风不好,必须设法加强通风。如果遇险人员被堵在里面,应利用压风管、水管及开掘巷道、打钻等办法,向遇险人员送入新鲜空气、饮料和食物。在抢救中必须注意抢险救灾人员的安全,要由有经验的人专门观察顶板,加强支护,保证后路畅通、发现有二次冒顶危险是要立即撤人。在抢救现场,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以下方法。(1)、工作面冒落范围比较小、矸石块度小比较破碎,并且继续下落,矸石扒一点、漏一点时,要用撞楔法处理,如图所示;如果冒顶

以后能够形成暂时,可以用架设木垛的方法处理,如图所示。

煤矿机电事故预防管理探讨 篇3

关键词:煤矿机电 事故 预防管理

中图分类号:TD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01

1 煤矿机电事故特征

伴随煤矿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充,煤矿机电事故发生机率逐步提升,一旦引发将造成显著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为此我们应依据其事故特征制定有效的防范控制策略,才能强化生产力,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依据相关事故资料,我国发生机电事故呈现出重复性及规律性特征,以设备故障与工伤事故居多。虽然一些煤矿机电事故体现了零散性、无法管控等特征,然而同类型的机电事故却时有发生,因此依据其规律性,我们可制定有效防控措施。

2 煤矿机电事故主体成因

探究煤矿机电事故引发成因不难看出,设备存在严重的老化现象,且包含维修养护不善等问题,管理层面则包含较多漏洞。基于煤矿生产机电设备的引进投入费用庞大,且需要设备互相的完善配套,令较多煤矿单位机电设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现象,其管理层为降低设备引进投入、提升净利润,对该类现象视而不见。对于各类机电设施的维修养护检查也有所欠缺。对超年限应用的设备不能应用淘汰及有效升级优化的策略,令其成为导致机电事故的主体因素之一。伴随煤矿企业的自动化与机械化生产发展,其逐步引进了采煤设备、掘进生产机械与运输机,有效提升了开采效率,然而设备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令其维护保养需求逐步增多,令相应工作量显著提升。而由于检修工作人员知识储备、技术水平有限,配备岗位数量较少,无法对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也导致了煤矿机电事故的频繁发生。在管理实践阶段中,则存在不遵循煤矿安全操作规程,不及时更新相关设备牌板,引发误开机、瓦斯超标、无计划停运,形成高煤尘现象等问题,给安全事故的发生创造了触发条件。另外管理人员不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违规操控也加大了机电事故的引发比率。

3 防患于未然、规范管控,严格遵循行业操作标准

为有效抑制煤矿机电事故的频繁发生,我们应树立隐患意识、风险意识,运用现代化、规范化的管控策略,基于行业标准、法律规范,确保优质的煤矿机电生产运行。首先应遵循矿山生产安全法规、树立安全第一、有效预防的实践方针,以人为本的实施精细化的管理。同时应创建健全完善的管控组织机构,编制岗位管理规范、机电生产规程,对煤矿生产建设全过程实施全面监督管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应做到定时、定员、定任务,总结煤矿机电事故引发规律与特征,做好全面预防控制。另外应基于质量互变科学规律引导,明晰量变为质变基础,质变为最终结果,两者互相渗透并转化,并将该理念指导于煤矿机电运行生产阶段中。煤矿机电设施服务应用过程中倘若一直包含安全隐患,虽然短时期内不会对设施应用功能产生影响,然而伴随其隐患因素的逐步累积,倘若不快速的根除,势必会引发较大事故。为此,应科学创建机电设备规范管控体制,做好保养维修与全面监督检查。应履行班检、日检、按月以及按季度检查的管控制度,做好设备应用计划、步骤的验证评估,令其始终保持良好运行状态。再者应通过岗位规范措施的科学制定,创设优质运行环境,令煤矿机电设备获取精心优质的保养维护,杜绝事故隐患的形成。

4 引入科技手段,确保煤矿机电生产本质核心安全

煤矿机电生产中,为预防不良事故发生,应树立本质安全理念,引入科技手段,实现各类事故的有效超前预防管理。应基于煤矿生产要求,确保机电设备具备符合标准的强度、安全防爆性能,并实施优质保护。基于井下生产环境较为潮湿,机电设施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形成绝缘破坏,引发漏电触电,线路短路等不良故障,并会形成潜在的火灾事故、爆炸事件危害现象,为此应优选井下生产机电设备为防爆型器具。引发煤矿机电生产事故的因素众多,涵盖认识误差、程序不规范、设计缺陷、制造差距、疲劳因素与磨损影响,人为误差以及环境影响等。引发事故时,我们应深入探析,查找直接因素,并将其反馈于设计环节,实施必要的设计整改优化,促进机电设备的全面改造升级,进而创设出更为本质安全的生产设备。为此我们应优化更新生产工艺,基于安全人机工程科学原则,借助合理分配,令机电设备符合人体特征、具有良好的操作界面,安全的作业空间,提升其应用规范可靠性,进而减少操作人员的劳动体力消耗,缓和其心理压力,并降低误操作率。同时应设置本质安全的有效防护管理装置,涵盖固定安全、管控、连锁、防爆、自动化、跳闸操作、调节、双手控制等。再者我们应提倡人机合一的科学生产模式,令各类机械性能实现同人员特征的良好匹配,进而真正体现本质的安全生产。例如某企业35 kw变电站采用了综合自动化生产装置体系、某矿井主体运输体系应用了集中自动化管控系统,利用综掘机提升生产效能等,有效预防了人为误差,抑制了煤矿机电事故的不良发生。

5 探究事故根源、实施安全评估管理,提升防范意识

探究引发煤矿机电事故的根源,操作人员的违规作业是导致事故的直接成因,该类不安全因素通过提升防范意识、有效管控是完全可以防范的。为此我们应引入安全教育及控制管理策略,通过开展全员教育、特种施工培训,提升整体安全防范水平。机电作业人员应树立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煤矿企业则应通过安全培训提升其技能素质,营造人人安全、处处安全的良好生产环境。应开展矿山安全法的普及教育,令员工由思想层面提升安全实践意识,由根源层面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煤矿机电生产属于特种施工作业,不仅应开展基础性安全规程教育培训,同时还应实施特殊作业工种岗位管理培训,并做好考核管理,只有获取上岗资格凭证的工作人员才能进场作业。为此煤矿企业应全面开展阶段性培训考核,综合选拔掌握技术精专、素质修为高尚、身心健康的工作人员从事机电生产工作。对于重大危险作业岗位,还应做好相关人员的专项安全训练与技术培训,有条件机构应对该类作业人员实施身体、心理、技术与道德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测试,对于成绩评估等级较差的单位应通过警示教育,责令其全面整改。而对于评估成绩不合格的矿井则应令其停产整顿,整改不合格的单位应依法关闭。

6 结语

总之,针对煤矿机电事故特征、引发成因,我们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管理策略,严格履行规范标准、实施本质安全生产建设、引入科技手段、探究事故根源,才能全面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生产水平,创设显著效益,并促进煤矿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利国,王伟国,孙景云.煤矿机电事故及其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0(14).

煤矿机电事故的预防 篇4

一、科学管理, 预见隐患, 积极预防

运用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思想, 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 采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方法, 实现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

1. 必须坚持以《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为指导, 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始终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 提倡“以人为本, 精细管理”的方法, 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 科学制订各岗位的操作规程及岗位责任制, 对煤矿生产全过程实施控制、监督、检查并提出整改措施, 定时间、定人员、定任务, 把煤矿生产全过程出现的问题, 按照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千方百计地预防, 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防止煤矿机电事故的发生。

2. 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质量互变”客观规律为指导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质变都是由量变引起的,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到了一定程度必然要引起质变, 质变和量变又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煤矿机电设备在运行中始终存在安全隐患, 有些尽管暂时不会影响设备的使用性能, 但是随着隐患的积累, 若不及时根除, 必然酿成重大事故。因此, 建立标准化的设备管理制度、科学的设备保养措施、严格的设备检查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要按照设备的四检制 (班检、日检、旬检、月检) 要求, 对所有使用的机电设备进行有计划、按步骤、全方位的维护保养, 保持设备的完好状态。

3. 严格执行《煤矿机电设备检修质量标准》、《煤矿机电设备

完好标准》、《煤矿安全规程》、《机电运输安全质量标准化》等标准, 做到标准化设计、标准化安装、标准化使用、标准化维护和检修。通过制订实施各岗位、各环节的标准化措施, 为设备运行提供一个标准的运行环境, 使设备得到精心维护保养, 抑制煤矿机电事故隐患的滋生, 消除产生煤矿机电事故的环境和条件, 最大限度地降低煤矿机电事故发生率。

二、应用科技手段, 保障煤矿机电设备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是安全生产中“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 是预防煤矿机电事故的根本途径, 也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要通过设计等手段使机电设备本身具有安全性, 实现煤矿机电设备事故的超前预防。

1. 设备要求。

由于煤矿的特殊性要求, 井下机电设备要具有足够的强度、严格的防爆要求和完善的电气保护。由于井下空气湿度大, 电气设备受外力作用使绝缘破坏, 易发生触电、漏电、短路故障, 引发火灾、爆炸、触电等事故, 因此《煤矿安全规程》第445条规定, 井下电气设备应选择矿用防爆型设备。

(1) 总结分析是预防事故的一个重要阶段, 吸取事故教训有利于措施制订的针对性、有效性。造成煤矿机电事故的因素纷繁复杂, 包括认识、程序、设计、制造、疲劳、磨损、检查和维护保养、人员失误、环境等。为此, 一定要认真分析、查找事故原因。并且在确定了事故原因的同时, 还要将其及时反馈到设计阶段, 进行不断修改, 完善设计方案, 从而制造出更加本质安全的设备。

(2) 不断改进, 实现生产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机械化、自动化不仅是发展生产的重要手段, 也是实施安全技术措施的根本途径, 以及实现煤矿机电设备本质安全的必然要求。本质安全要求履行安全人机工程学原则, 就是通过合理分配人机功能, 提高煤矿机电设备的操作性和可靠性, 将操作者的体力消耗和心理压力降到最低, 从而减小操作差错。

(3) 设置安全防护装置是实施本质安全的重要措施。安全防护装置包括固定安全防护、连锁安全、控制安全、自动安全、隔爆安全、可调安全、自动调节安全、跳闸安全、双手控制安全等装置。

2. 认真查找事故原因, 及时修改完善设计方案, 使设备更加本质安全。

3. 预防煤矿机电事故, 必须运用安全生产预防原理的本质安全

化原则, 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 从根本上消除事故的可能性, 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这就要求在设计时遵循“人机合一”, 实现人的各种特性与机器功能的最佳匹配。

三、确立终生教育的观念和全员培训的目标, 提高安全意识

追溯煤矿机电设备事故发生的根源, 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违章作业、违反操作规程是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 这种不安全行为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要想达到预防和控制的目的, 必须采取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两方面对策, 通过全员培训和特种作业培训, 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避免煤矿机电事故的发生。

1. 机电从业人员安全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

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 操作技能差, 会导致煤矿机电事故的发生, 因此, 要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 就必须进行安全培训。“安全生产, 人人有责”, 体现了安全管理的广泛性、全面性、群防性的特点, 它要求安全工作必须做到“人人讲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守安全”, 严格按照《矿山安全法》第26条规定, 依法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只有从思想上提高安全意识, 才能从根源上预防事故。然而, 在煤炭行业中有些单位不重视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有的只是“走过场”, 忽视安全培训, 轻视安全教育, 对事故的预见性较差, 导致事故发生, 因此, 必须坚持全员培训。

2. 煤矿机电人员属于特种作业人员, 除了要进行通用性的安全

煤矿事故案例 篇5

事故当班井下共出勤60人,其中+210米水平作业人员30人,+140米水平作业人员30人,工人早8时开始入井。8时30分左右,绞车司机等人到达+210米水平暗井绞车房,再放下一排空车后,向下提重车,当向上提时,配电盘发出响声,并产生电弧光,随即绞车停止运行,再提升送不上电。司机将车慢慢下放到+140米水平车场,将配电盘刀闸拉下。并闻到烧棉布味,这时+140米生产水平把钩工来电话,问为什么不拉车,姚某说绞车坏了,并让他找机电维修工来修绞车,随后与班长高某等人一起离开绞车房去+210米水平井底车场躲避硐休息。8时45分左右,带班井长李某发现+140米水平的重车没有上来,便去查看情况,在经过绞车房时闻到有怪味就,李某没有仔细检查就返回+210米车场躲避硐,见到高某等人。8时55分,+140水平有人向井口调度打电话,告诉井下有味。此时李某等人发现+210米水平井底车场有烟,随即姚某、高某、李某等人一起去绞车房,进入第一道风门,当推开第二道风门时发现绞车房的门帘着火,烟把他们呛回来。李某返回井底车场,将井下情况向井口调度进行了报告,并告诉把井下电断了(这时大约9时左右)。井口调度把井下着火的情况向井长吴某进行了汇报,并通知地面绞车房给井下断电。

9时左右,生产井长宋某等三人从+210米水平两个工作面出来,准备到+140米水平,在经过+210米水平车场时,得知绞车房着火。宋某与另一人去打风门,但由于烟很浓,无法打开第二道风门。返回后,宋某让人家打电话告诉井口调度通知+140米水平人员撤出,并叫矿救护队下来,又让李某通知+210米水平人员从入风井撤出(这一水平30人安全撤出)。随后,地面多次给+140米水平打电话,但无人接。

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原因分析 篇6

【关键词】煤矿;机电;运输事故

0.引言

煤矿机电运输是矿井生产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矿井的各个生产环节,战线长,涉及面广,特殊工种多,技术性强。根据全国煤矿重大事故的调查分析显示,机电事故在各种事故中居第4位,运输事故占总事故数的20%~30%。因此,认真分析当前机电运输事故多发的原因,探讨在新的用工体制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吸取教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煤矿机运事故的原因

1.1安全基础工作薄弱

安全可靠性差一是安全投入不足,考核不严,机运标准化工作难以到位;二是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不够,特别是用人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并岗之后,职工都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下工作,有的岗位还打破了8小时工作制做连班,要抽出人员进行脱产培训的确很难。因业务培训难以组织或组织的成效不大,从而使工人不能得到很好的培训,技术素质得不到提高。

1.2安全制度不严

遗留安全隐患一是岗责任制不健全,对某些工作相互扯皮,隐患得不到及时整改落实;二是安全制度执行不严,对安全考核不够严厉,安全奖罚不及时兑现,影响了管理人员反“三违”的积极性;三是对事故处理未严格按“三不放过”原则分析处理,处罚太轻甚至层层保护,不严肃追究责任,职工受不到教育,防范措施不到位,结果是事故重复发生。

1.3指令性的临时工顶替

由于代岗人员顶替时间短,对顶替工种操作熟练程度差,缺乏顶岗前的安全培训,产生违章指挥和盲目操作双重不安全因素。

1.4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大意,没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违反了“三大规程”及有关安全规定,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时有发生。

1.5特种作业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掌握特种作业技术不娴据统计,17起机运事故中当事人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了40%。对技术工种安全操作知识掌握不牢,熟悉程度不够,是造成多发事故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采掘一线电瓶车司机不稳定,农协工、农换工多,文化基础差,工作无长期打算,学习业务技术的积极性差,素质极低,给机电运输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

1.6特种作业人员的频繁调换

岗位的调整特别作业人员大都是经过当地劳动部门或供电部门专业培训取得操作合格证后作业者,对他们的工种不宜随意予以变动。但是,矿山某些技术性工种,有些企业领导不去考虑学识水平,不讲究用工要求,而是当作好工种,并通过人情关系把一些不合格的人员充塞进去,加之一些人员不钻研技术业务,违章违纪现象比较突出。另外,临时性工作调整时安全培训工作没有及时到位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2.防治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措施

2.1努力加强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矿井质量标准化是煤矿安全的基础

实践证明,矿井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投入,能得到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效益产出,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生产。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经常化的工作来抓,要由静态达标向动态达标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实现生产全过程达标。

矿井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设备管理制度、防爆设备入井检验制度、设备包机制度、设备定期检查制度、各种安全装置定期试验制度和停电检修挂牌制度。建立设备、电缆、小型电器的台账管理,妥善保管大型设备的技术性能档案。

2.2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安全第一是指如何看待和处理安全与生产以及与其它各项工作的关系。要强调安全,突出安全,把安全放在一切吧工作的首要位置。

同时各级领导及一切生产部门,要把安全当作一项头等大事来抓。现在矿井的生产环节实行了岗位承包的形式,承包者的目的是谋求最大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的投入,设备带病运行,违章冒险蛮干,安全生产自然毫无保障。

煤矿采用承包机制后,安全工作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要加大安全监察力度,全面协调各条战线上的各道生产环节,真抓实干,统一安全工作部署和目标管理,时时事事把安全工作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位置,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

2.3加强特殊工种的用工制度管理

煤矿机运工种的技术性较强,其各岗位工种都不能以照顾的身份出现,要由思想端正、技术全面的工人来担任。同时加强临时用工的安全管理,尽量少用或不用临时工。除特殊情况外,特殊工种人员不能随意调换,要严格考核发证,持证上岗。

2.4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引导教育职工,明确事故的危害性,消除安全侥幸心理,增强安全意识。运用典型的事故案例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

(1)是建立典型事故案例教育展室,定期对职工进行开放,用生动的案例形象教育职工。

(2)是用典型说教的方式,教育职工认清“三违”的危害,强化职工安全防范意识。

(3)是定期请典型事故的家属做报告,以引起职工思想上的共鸣。

另外,特别要注意了解掌握职工的思想和生理状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加以监护,防止因不安全心理因素造成的突然事故发生。

2.5加强职工的安全业务培训工作

减人提效后,以岗定人,管理层和工人岗位限额,原有的培训组织形式已不适应,需根据新的形式采取新的对策:

(1)是建立竞争机制,如对技术工种和管理人员采取竞争上岗,对所有职工都采用岗位技能工资,划分工资等级,引导和迫使职工自发学习安全业务知识。

(2)是每隔一定时期组织职工进行技术比武,对优胜者给予重奖,以调动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岗位上按标准及规程进行作业。

(3)是采用“三结合”的培训方式,即业余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以重点培训为主,内培与外培相结合,以内培为主;对新工人、新岗位、新技术要进行强化培训,以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业务素质为目的,为搞好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以人为本”的基础。

3.结束语

现代化的煤矿生产中,机电运输一直是矿井生产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矿井的各个生产环节,关系到煤矿所有设备与材料的运输,其战线长,涉及面广,特殊工种多,技术性强.根据全国煤矿重大事故的调查分析显示,机电事故在各个事故中居第4位,因此,机电运输设备状况好坏直接关系到煤矿安全生产,认真分析当前机电运输事故多发的原因,吸取教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上述措施外,要抓好煤矿机电运输安全工作,还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失去了监督作用,必然助长麻痹侥幸、违章蛮干的现象。监督不到位或流于形式,是导致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还必须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现场安监人员的作用;同时,必须坚持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工人的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人的安全职责。

另外,采取安全资金激励机制,通过经济杠杆,严格考核,从而促进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保证煤矿机电运输工作安全进行,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科]

【参考文献】

[1]刘绍栋.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心理因素及对策[J].劳动理论与实践,1997(11).

[2]聂爱明.煤矿安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煤炭工业,2007(04).

[3]刘九学模范采煤队[J].现代班组,2007(12).

[4]公衍霞.浅谈煤炭企业安全思想教育的创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12).

[5]刘永军.煤矿通风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8).

[6]迟恩波.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保障—矿井火灾的防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8).

[7]王占军.单片机在煤矿的应用[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12).

[8]张凤英.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安全培训发展[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9(02).

[9]赵铁伟,姚东周.煤矿企业农民劳务工流失问题探讨[J].中州煤炭,2010(05).

浅析煤矿事故与违章 篇7

1.1 煤矿事故的特点

(1) 因果关系———煤矿事故的因果关系是指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各种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随机性-煤矿事故矿井事故发生的时间, 地点, 矿山事故的后果的严重性是偶然的。 (3) 潜在性-表面煤矿事故是突发事件, 但煤矿事故发生前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可预防性———现代煤矿事故预防所遵循的一个原则即是煤矿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1.2 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1) 设计缺陷, 如不良选址, 布局不合理, 安全距离是否符合要求, 生产工艺成熟, 从而带来生产难以逾越的先天问题。 (2) 不遵守劳动纪律。 (3) 操作的失误。 (4) 管理上的漏洞。 (5) 设备缺陷。

1.3 煤矿事故隐患的种类

发生煤矿事故的性质类型, 可分为以下三种:“先天性”。系统投产上的缺陷。与生俱来的危险辨识和整改, 主要是在决策和管理。“后天性”。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 系统功能运行的缺陷。“后天”是团队识别危害, 评估和整顿的重点。“突然性”。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或人为错误造成的, 系统突然故障, 它具有随机和不可预知的意外造成的危害可能性大的煤矿事故的特点, 很短的时间间隔, 随机的危害, 采取应急措施。

2 煤矿员工违章的心理因素

(1) 机会主义———是很多非法劳工在采取行动之前, 一个重要的心态。 (2) 惰性心理———也被称为“能量心理学”, 是指绝对的应急操作, 努力减少能源开支将和精力, 这将是能凑合做心理状态, 但也偷懒行为的心理基础。 (3) 不小心———煤矿事故的主要心理因素造成的麻痹心理行为表现马马虎虎, 鲁莽, 口是心非, 盲目自信。 (4) 逆反心理———是一种无视社会规范或对抗性的心理状态管理系统, 一般在行为表现“, 你让我的话, 我会希望它干, 我更想做的事“和其他功能。 (5) 自负心理———要强是一个不错的心理素质, 可是如果它结合了心理学和体育发展的点在不适宜的情况下, 它会走向相反的方向。 (6) 冒险心理———冒险也是引起违章操作的重要心理原因之一。 (7) 从众心理———别人做什么就做什么。 (8) 无所谓心理———表现为尊章或违章心不在焉, 满不在乎。 (9) 好奇心理———好奇心人皆有之。是对外界新异刺激的响应。以前没有见过, 我觉得很新鲜, 摸索篡改, 所以一些设备在不安全的条件下, 这可能会影响自己或他人的安全;由于周围发生的事情影响正常操作, 导致非法煤矿事故。 (10) 心烦意乱———情绪波动的情绪变化, 是一种精神状态。顾这方面的损失, 他手忙脚乱。兴奋或过度流失程度导致不安全行为。 (11) 不熟练———在窘迫不寻常的情况下, 突然的恐慌, 恐慌, 甚至出现亏损。 (12) 工作枯燥, 单调, 重复的任务人员的心理疲惫, 容易出现精神疲劳和厌倦。重复不断改变, 缺乏自主性的, 有意义的和感觉的重要性。 (13) 潜意识的心理错觉是一种特殊的个人心态, 一旦发生, 后果非常严重。幻想是刺激的情况下发生的, 一般不会消失。 (14) 心理上的幻觉逼近误差莫名其妙的“非法”, 其实是由人的心理造成一种错觉。 (15) 环境的干扰误判的经营环境, 温度, 颜色, 声音, 灯光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超出了人们的感官功能的限制。

3 避免违规行为, 减少煤矿事故的对策

3.1 不断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能

(1) 思想教育。在广大员工了解他们的安全不是简单的生产安全生产的对象, 更重要的是, 安全生产的主人, 从而提高员工做好安全生产意识, 责任意识和热情。 (2) 奉献教育。深刻理解工作人员的安全和他们的生活, 工作, 家庭, 幸福是密切相关的生产煤矿事故, 不仅带来不幸, 给自己和家人, 也为企业和其他人带来巨大的损失。 (3) 所有技能教育。

3.2 安全技术, 技能培训, 提高员工的劳动技能和习惯

让员工掌握一般的安全知识和专业的安全技术。通过竞争, 评估和实施安全生产“的责任, 权利和利益”的统一。 (1) 安全生产工作纳入他们的日常管理, 并通过经济杠杆来量化的安全和切身利益挂钩, 调动安全工作人员的热情。 (2) 执行“安全一票否决”制度。

3.4 依靠安全机制, 增强防范能力

如何减少煤矿机电事故 篇8

一、煤矿生产中发生机电事故的原因

(1) 设备检修不到位

如今国有大、中型正规煤矿大多采用了采煤机、运输机、掘进机、支架等一系列的先进采掘设备, 逐步由机械化向自动化迈进, 但长时间运行和在运行当中操作人员的失误都会引起设备的损坏, 这就要求对设备检修必须做到认真、细致、全面。现在的煤矿职工整体素质不高, 再加上设备陈旧, 本身维护工作量很大, 所以对设备的检查维修只能是哪坏修哪, 年检月检工作很难进行下去。据统计, 发生的机电设备事故约有75%~80%是由于操作不规范、检修不到位而造成的。

(2) 配件规格和质量不过关

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对各种设备配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目前我国生产煤矿设备配件的企业参差不齐、结构小而散, 对于配件的尺寸、规格、材料、性能没有统一标准, 只要不是一个厂家的配件, 90%以上不相匹配。各个厂家所生产的配件在细节上存在差异, 更有一些小厂家为了自身经济利益, 偷工减料、降低成本, 这也给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检修带来了一定影响。

(3) 设备陈旧老化

在煤矿建设时, 由于煤矿设备的投入必须成套完整, 而且相互之间必须配套, 所以一次性投入的资金数目相当大, 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 都难以承受。由于投入资金不足, 致使煤矿机电设备更新速度缓慢或设备相对老化。另外, 我国煤炭行业的设备制造业, 由于科学技术、工艺设计、原材料、加工制造及检测手段等综合配套能力较低, 加之涉及的材料、电子、液压及机械零配件等行业的能力不相匹配, 导致煤炭行业整体装备相对落后, 设备维护工作量大。

(4) 设备选型不合理

我国煤矿生产设备品种少、水平低、质量差,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和机械基础产品还不能满足煤炭工业迅速发展的要求, 比如液压支架、采煤机、掘进机、重型刮板输送机等都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完成的, 对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现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外, 机电设备的选型要求配套化, 对不同的地质条件、使用人员及管理水平等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实际情况则是设备与条件不相适应, 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 磨合期内, 往往事故率较高。

二、减少煤矿机电事故的对策

(1) 加强特殊工种的用工制度管理。

煤矿机电工种的技术性较强,各岗位工种都不能以照顾的身份出现, 要由思想端正、技术全面的工人来担任。同时加强临时用工的安全管理, 尽量少用或不用临时工。除特殊情况外, 特殊工种人员不能随意调换, 要严格考核发证, 必须持证上岗。

(2)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引导教育职工, 明确事故的危害性, 消除安全侥幸心理, 增强安全意识。运用典型的事故案例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一是建立典型事故案例教育展室, 定期对职工进行开放, 用生动的案例形象教育职工。二是用典型说教的方式, 教育职工认清“三违”的危害, 强化职工安全防范意识。三是定期请典型事故的家属做报告, 以引起职工思想上的共鸣。另外, 特别要注意了解掌握职工的思想和生理状态, 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加以监护, 防止因不安全心理因素造成的突然事故发生。

(3) 加强职工的安全业务培训工作。

减人提效后, 以岗定人, 管理层和工人岗位限额, 原有的培训组织形式已不适应, 需根据新的形式采取新的对策:一是建立竞争机制, 如对技术工种和管理人员采取竞争上岗, 对所有职工都采用岗位技能工资, 划分工资等级, 引导和迫使职工自发学习安全业务知识;二是每隔一定时期组织职工进行技术比武, 对优胜者给予重奖, 以调动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在岗位上按标准及规程进行作业;三是采用“三结合”的培训方式, 即业余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 以业余培训为主, 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 以重点培训为主, 内培与外培相结合, 以内培为主;对新工人、新岗位、新技术要进行强化培训, 以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业务素质为目的, 为搞好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以人为本”的基础。

(4) 努力加强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

矿井质量标准化是煤矿安全的基础。实践证明, 矿井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投入, 能得到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效益产出, 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生产。要把这项工作当做一项经常化的工作来抓, 要由静态达标向动态达标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实现生产全过程达标。

(5) 加强机电设备管理工作。

抓好机电设备管理工作, 不但有利于煤矿安全生产, 加速实现煤矿生产的现代化, 而且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设备管理工作存在着许多的弊端:一是只管设备投入使用后的维修, 不管设备的一生。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由于设备的先天不足, 给设备后期的维修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浪费。不但不能保证煤矿生产的正常进行, 而且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有时甚至会由于设备选型不当而造成设备不能使用, 形成积压。二是机电设备管理分段、脱节。如煤矿设备的购置不管使用, 使用单位不管维修, 维修部门不管设备的更新改造。这种对设备多头分散的管理制度, 违反了设备管理的规律性, 从而造成了设备重复购置, 积压浪费, 适用性差, 事故多, 效率低下等情况。三是技术与经济分家, 注重技术管理, 忽视经济管理。如煤矿传统机电管理中, 没有突出考核设备的完好率, 待修率, 事故率等技术指标。煤矿企业对购置设备及更新改造不进行技术经济分析, 检修不计成本, 为满足工艺、技术和生产需要而争设备、争投资, 盲目购置和引进, 很少考虑设备经济效益等情况。造成设备积压, 投资效益低下, 技术难以进步, 企业难以发展。因此, 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只有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 保持设备完好, 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素质, 充分发挥设备的效率, 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首先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应当依靠技术进步, 促进生产的发展, 坚持以预防为主, 设计、制造和使用相结合, 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 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 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 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其次, 根据煤矿建设的不断发展, 在经济指标先进的前提下, 设计、制造 (选型) 适合煤矿企业生产建设需要的设备, 以设备的一生作为研究和管理对象, 对设备从技术、经济、管理方面进行管理和研究, 从技术上要求把机械、电气、电子、化学、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提高设备使用中的可靠程度, 减少设备的维修工作量, 把使用维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制造、设计部门。同时对机电设备应按规定定期进行技术测定, 掌握技术状态, 有计划安排设备检修和进行技术更新、改造等, 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培训技术力量, 提高维修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建立技术与原始记录档案, 按国家规定逐级填报设备动态报表及事故分析报告, 检查、处理因使用不当或违反规定而造成的设备及人身事故。

矿井的机电事故不仅影响正常的生产, 还直接危及到工人的生命安全。搞好机电设备的管理, 特别是保证提升、通风、排水等大型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矿用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性能, 正确使用和维护各种采掘运输机械, 对矿井的安全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6) 加强机电设备的合理使用。

设备的使用是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正确合理使用设备, 可以大大减轻磨损, 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和应用精度, 这不仅关系到设备本身的寿命, 而且关系到煤矿的正常生产和经济效益。

首先应当根据生产的需要和生产的特点, 合理地选择配备各种类型的机电设备, 使它们在生产能力、工艺性能上互相协调, 成龙配套,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所有设备的作用。

二是要为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是设备正常运转, 延长使用寿命及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特别是井下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工作条件比较恶劣, 更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 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例如:井下工作面及巷道中的设备安放地点, 要有可靠的支护, 防止岩石垮落等损坏设备;硐室周围的围岩要坚固、稳定, 设备安放地点应防止淋水、滴水等。此外, 工作环境应当整齐清洁, 具备良好的通风、散热条件及装设必要的防潮、防腐、防尘、防震等装置。

三是创造合适的工作条件。在使用设备的时候, 要讲科学性, 要考虑机器设备由于设计结构的不同, 都有各自的工作条件, 应当严格根据技术条件, 按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安装和使用设备。

四是要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设备所承担的负荷, 应有一定的限制, 长时期超负荷运转会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甚至导致事故的发生。但设备长期在空载或轻载下运转也不是很经济的。因此要考虑设备的合理负荷, 充分发挥其效能。此外, 应努力提高设备的运转效率, 这样可以减少能源消耗, 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五是建立严格的润滑制度。润滑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一环。随着工业的发展, 对设备的功率、速度、精度等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生产的连续性、自动化水平及高生产率对设备的润滑管理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润滑“五定制”是我国行之有效的润滑管理办法, 其具体内容是:

定人:指定专人负责;

定点:明确规定润滑的部位;

定质 (定油) :根据各种设备规定不同的润滑剂的种类和牌号;

定量:确定每次的加油量;

定时:确定加油、换油周期。

在“五定”的基础上, 每台设备均应建立润滑卡片, 作为指导润滑工作的技术文件。卡片上的规定, 必须严格遵守执行。

六是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和包机制。对单人操作, 一班作业的设备, 建立“专人专机制”;对于三班作业和几个人共同操作的设备, 建立机长负责制。此外, 在交接班时, 应向下班交代设备的运转情况及发现的问题, 以便及时处理。三班要做到包设备完好, 包经济运转, 包生产出勤, 包电力和材料消耗, 包环境清洁。包机制对调动包机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合理的使用设备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七是建立设备的专管小组。井下防爆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和修理工作, 必须符合防爆性能的各项技术要求。防爆性能受到破坏的电气设备, 应立即处理或更换, 不得继续使用。煤矿机电部门必须建立防爆检查、电气管理、小型电器、电缆管理等专业组。电气设备防爆检查员, 必须配备有业务能力并经过专业训练持有合格证的人员担任, 还应按规定数量配齐。

八是建立完好设备的检查评比制。按《煤矿安全规程》有关规定的设备完好标准, 定期进行设备完好检查, 检查后发现问题, 要指定专人负责, 限期处理。

九是建立大型设备安装验收管理制度。为进一步规范大型机电设备安装、改造、验收管理工作, 强化大型机电设备安装、改造工程的设计、选型、设备购置、施工和验收等环节的管理和监督, 强化机电部门的管理职能, 防止大型机电设备恶性事故的发生, 煤矿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大型机电设备安装验收管理制度, 并严格执行。

十是设备更新换代要及时, 要尽快把落后淘汰、陈旧的电气设备进行更换。设备超过最佳使用期后, 应当进行更换。而新设备的加快出现实际上是体现了现有设备的加速陈旧。做好现有设备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 及时地更新设备, 有利于加速实现煤矿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和提高煤矿的经济效益, 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要:目前全国煤矿事故越来越多, 而且危害程度越来越大, 其中有大部分事故就是因为机电设备出现故障产生的, 本文就主要探讨了关于如何减少煤矿机电事故的措施。

煤矿防“三违”事故探讨 篇9

造成我国煤矿事故多发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人为管理上的原因。当前我国煤炭企业还普遍存在着观念陈旧、机制转换较慢、管理方式粗放、科技进步缓慢、职工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导致了我国煤矿事故频繁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重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能够实现对我国煤矿的有效安全管理,尽可能地降低煤矿恶性事故,我国设立了煤矿安全监察局,建立国家局、省局和地方分局三级垂直管理的煤矿安全监察体系,并且有着一套相当严格的安全制度和条例。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减少事故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并没有实现对恶性事故的有效控制。其原因是由于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问题出发型”的安全管理方法,没有认识到事故形成的复杂性机理,通常都是在事故发生后再从事故后果查找原因,从中吸取经验,进行预防,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这种安全管理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安全工作总是跟在生产后面跑,说是防患于未然,实际上很难做到,常常是事故预防工作总跟不上技术进步和制度及管理方法上的改变。因为煤矿事故在有些情况下是由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导致的,如果不清楚这些因素的性质、因素间在微观层次上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及这些因素间的结构关系,就无法从宏观层次上把握事故成因机理,因而也就无法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

2 我国煤矿事故分析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我国是世界煤炭生产大国,煤矿安全生产是关系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但我国也是一个煤炭矿难死亡率极高的国家。煤炭行业是我国工业生产中最危险的、伤亡事故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每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徘徊在六七千人左右。近几年来,随着煤炭需求的快速增加,煤炭价格不断上涨,受利益驱动,矿井超负荷生产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概率增大。

据统计,我国煤矿生产每年平均死亡人数约6000人, 是全球其他产煤国家死亡人数总和的4倍。煤矿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同时也对社会和政治造成了不良影响。2006年我国产煤23.8亿t,占世界39.4%,但是全国的矿难死亡人数达4746人,百万吨死亡率为2.041,而同期产煤大国美国的百万吨死亡率约为0.0400, 波兰为0.09, 印度为0.42,俄罗斯为0.34,南非为0.13,澳大利亚为0.05,中等发达国家一般为0.5。 而从最新的调查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截至2007年10月,尽管我国煤矿总的安全状况有所好转,但是近期我国煤矿连续发生一次死亡超过10人以上的事故。因此,煤矿生产重大特大事故已成为煤矿面临的最主要威胁。

3 煤矿事故“三违”行为分析

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犯劳动纪律是煤炭企业值得关注的安全问题,关系到职工安全的保障,涉及千家万户,煤矿各类安全事故,大多都是由以上的原因造成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煤炭事故中80%以上是因“三违”造成的。有些“三违”虽然没有直接造成事故,但却也给煤矿安全埋下了隐患。所以对煤矿“三违”行为的分析、控制是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重要途径。

3.1 “三违”行为的表现

煤炭生产行业在工业企业中是一种特殊行业,又是高危行业。除了工作环境条件差、体力劳动强度大以外,还时刻面临着水、火、瓦斯、粉尘、顶板五大自然灾害的威胁以及来自人为的“三违”行为造成的极大伤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犯劳动纪律的行为,简称为“三违”行为。多年来,煤矿伤亡事故发生以后,通过调查分析,事故背后的原因无不与“三违”行为相关联,可以说“三违”行为是煤矿伤亡事故多发的主要根源。

违章指挥行为是指煤矿企业领导对矿工下达违反“三大规程”指令,并强迫矿工执行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很大。主要表现为指挥者文化水平低,不熟悉安全技术规程,对生产现场不了解,盲目指挥,错误决策;明知道可能有危险,存在侥幸心理,强令他人去干;明知道违反安全规程,为了抓生产,完成任务,违章指挥作业。违章作业是指矿工在生产劳动中违犯“三大规程”的行为。违章作业主要发生在直接操作的矿工和班组长身上,有很多工人觉得工作多年,过分自信,存在侥幸心理,撞运气,不顾规章制度的约束,图省事,走捷径,凭自己的习惯和经验,对工作满不在乎,干起活来马马虎虎, 冒险蛮干;在生产过程中,部分工人责任心不强, 图省事、怕麻烦,容易产生思想麻痹,为了多出一些煤就不注意安全,甚至有意违章作业;有些人重效益、图节约,重生产、轻安全,只注重赶进度、赶产量,忽视了安全工作。

3.2 “三违”行为产生的原因

3.2.1 员工素质方面

(1)员工队伍尤其是生产一线的员工文化素质、理论素质差,操作技能低,有章不循、违章蛮干导致事故发生。

(2)煤矿生产的复杂性、艰苦性等特点致使技术工人严重缺乏,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志愿到煤矿一线工作的逐年减少,职工学技术的积极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煤炭技术工人出现了“青黄不接”。

3.2.2 管理方面的原因

(1)规程、规章制度“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

虽然各单位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责任制、作业规程、施工措施等比较齐全完善,但贯彻落实不到位。

(2)落实规程、规章制度“重形式,走过场”。

各种技术规程、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严肃性、实效性不足,缺乏铁面孔、铁手腕、铁心肠的“三铁”精神。在查处“三违”方面,对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处理及责任追究制度执行较严,而对于违章指挥的责任追究,特别是对没造成重大事故或伤亡事故的违章指挥的责任追究则失之于宽。从深层次分析,违章指挥要比后两者严重的多,隐性违章指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对职工违章作业持默许和回避态度; ②没有给单位职工创造一个安全的生产作业环境; ③只对工作的最后结果关心,而对完成工作的措施、流程漠然置之。隐性违章指挥的危害性在于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全在于具体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只负责相应管理责任, 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直接或硬性违章指挥的有力证明。

(3)“四个关系”处理不好。

在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稳定、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上,往往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安全,忽视安全抓产量,给安全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

4 减少煤矿事故“三违”行为的途径与方法

4.1 避免违章指挥的措施

(1)提高煤矿企业领导自身素质,强化“安全第一,安全为天”的思想,在生产指挥中强化自身约束,消除部分干部头脑中的经验主义,养成自觉按科学、规律办事的习惯,主观上不作出违章指挥的决定和命令。

(2)依法严厉追究因违章指挥酿成事故的煤矿企业领导干部的责任,使之加强法制观念,为错误行为付出代价,同时可以教育、警示他人。

(3)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矿工自身保护能力, 自觉抵制、拒绝违章指挥,干部、工人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4.2 杜绝违章作业的措施

(1)抓住安全教育培训这个关键环节。

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和技能,养成按规程作业的习惯,做到既不伤害别人,也不被别人伤害。

(2)严格执行企业内部奖惩制度。

对于违章作业人员,特别是带来一定后果的,教育要及时,处罚要严肃。例如:有的煤矿让违章作业人员进“三违”学习班学习,学习期间只发生活费,停发工资。有的煤矿对违章作业人员除进“三违”学习班外,还让其到各采掘段、队班前会上讲述自己违章作业的原因和后果,现身说法。实践证明,经济处罚手段和批评教育结合起采,对于惩治“三违”行为是行之有效的。

(3)充分发挥安监人员和矿工群体的功能。

安监人员深入现场,认真检查,如发现有违章行为并及时纠正,矿工之间也要互相提醒、监督,对于违章行为,人人皆管,使之成为“过街之鼠”。

(4)运用群众和家属的压力,使矿工清醒认识到:

一个人违章作业造成事故,给矿工群体和广大家属带来多大的不幸。一些煤矿采取了风险抵押制度,使全体矿工的切身利益直接而紧密地联合起来,一个人的违章行为,将会危及全体矿工的切身利益,将会破坏自己和他人的家庭,将会受到其他多数矿工的指责,这样就使违章人员时刻考虑违章作业的结果,促使其纠正和停止违章行为。

4.3 杜绝违犯劳动纪律的措施

(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制度。

要用合理、细致的制度去约束人,长此以往,对于不良习惯,就会变强迫为自然。

(2)加强制度的落实。

对违犯劳动纪律的人和事要坚决处理,绝不手软,促使矿工养成自觉遵守劳动纪律的习惯。

(3)企业管理、培训教育和宣传、感化相结合。

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引导矿工认识到:每一条劳动纪律既是企业生产的要求,也是职工安全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崔秀娟,刘铁民.价格对中国煤矿事故的影响分析.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2(1):50~54

[2]王浩,陈志刚,彭广胜.中央企业事故水平分析.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2(1):73~75

煤矿事故 篇10

关键词:近代,煤矿业,煤矿事故,原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开采和利用煤炭的国家,有长达六七千年的煤炭开发利用历史。中国发现、利用和开采煤炭的历史悠久,至少在1800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开始进行煤井开采了[1]。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和煤炭工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是紧密相连的,煤矿安全生产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深层次原因也与煤矿业的发展历史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中国人对煤的发现和利用,就其本身来说,其意义与作用并不亚于中国其他方面的伟大发现[2]。就今天而言,也是一份难得的珍贵遗产,对于当代煤矿业的发展仍有不少值得借鉴和加以继承之处。因此,在研究我国煤炭工业现状时,首先概括地分析研究我国煤矿业的发展历史是有益的。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历来就是一个热点,但从煤矿业这一角度关注中国近代煤矿业发展状况的文章却不多见,特别是系统全面地剖析煤矿事故概况更是寥寥无几。本文主要是从煤矿业这一视角,对中国近代煤矿业的发展及其煤矿事故概况及原因做一系统、全面地分析,以期能为今天的煤炭工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1 民国时期煤矿业发展概况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门户被迫打开,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出现近代航运业和机械工业,需要大量的煤炭,而中国旧式的手工煤窑生产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清廷洋务派积极酝酿引进西方先进的采煤技术和设备,从而进入到近代煤矿业的发展时期。

我国古代煤矿业生产和技术水平在世界上曾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几千年来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及生产力的提高起过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后来封建王朝没能很好地注意总结经验以求进一步发展,也没有及时注意吸收和采用世界上其他国家出现的新的科学技术成就,致使中国近代煤矿业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中国近代煤矿业是从机器采煤开始的。台湾的基隆煤矿和河北的开平煤矿是中国最早的近代煤矿。基隆煤矿是在1976年由清政府两江总督沈葆祯雇用英国煤师开办的,1878年开始产煤,年产量约3~5万吨,是中国第一座近代化煤矿,但后来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投产不久产量就日渐下降,1884年中法战争时,矿井被炸,停止生产。开平煤矿是直隶总督李鸿章1876年命唐廷枢等筹建的,1877年筹建开平矿务局,1879年开始使用外国机器开采,1881年建成唐山矿,以后又建成林西、西山等矿,到1894年,平均日产达到1500吨,最高日产达2000吨。至1889年年产量已达247000吨。这期间还先后开办了规模大小不同、寿命长短不一的近代煤矿14个,或官办,或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都有官僚资本主义性质。后因管理不善、资金不足、规模很小,大多数都归于失败。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国势日益衰败,西方列强乘势接踵而至,外国资本也随之大量侵入中国煤矿。外资煤矿的产量占当时中国近代煤矿总产量的83.2%,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煤矿业。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从1903年起,掀起了收回矿权运动。另外,中国的爱国绅商,不满利源外流,在人民开展收回矿权斗争的运动中,也集资开办了一批煤矿。官僚买办见开煤矿有利可图,不愿坐失良机,也想方设法开办煤矿。于是,从1895-1936年中国近代煤矿呈现出发展的趋势。

根据黎安德(Tim Wright)的研究[3],在1896~1936年间,中国大矿煤产量增长率年平均为10.9%,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以前成长迅速,1896~1913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7.4%。而1914~1924年之间,煤矿业虽然继续发展,但年平均增长率只有8.1%;1925~1933年间更下降为3.6%,可以说进入了停滞期,1933~1936年间却又迅速增长。整体而言,1914~1936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有5.2%,而1912~1936年则为5.6%。(参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煤矿业发展的某些特点:(1)就煤炭总量而言,1924年达到一个巅峰,该年煤炭总产量是1912年的2.87倍。此后虽然略减,但1927年又开始增加,1930年的产量已超越1924年的水平,而1936年的数据则为1912年的4.38倍。(2)就主要产煤省的产量而言,河北省的产量在1924年以前位居全国之首,但1925年开始被辽宁省所取代。(3)就发展趋势而言,虽然中间经历过所谓的停滞阶段,但大致是呈上升趋势的,尤其是1932~1936年间的上升幅度更大。

这一时期煤矿业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二是在煤矿提升、通风、排水三个生产环节上使用以蒸汽为动力的提升机、通风机和排水机,其他生产环节仍然依靠人力和畜力。这种状况差不多一直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中即或有所变化,也只是局部的、细微的。这是近代煤矿业区别于古代手工煤窑和现代机械化矿井的主要技术特征。

2 抗日战争至建国前夕煤矿业发展概况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绝大多数煤矿,包括外资经营的,都陆续被其霸占,开采方式完全是掠夺性的。从1931~1945年,日本共霸占我国大小煤矿200多处,掠夺煤炭4.2亿吨,被其破坏的煤炭资源不计其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直辖煤矿29处,还采取资助经费等办法,鼓励私人开办煤矿,共59处,年总产量约为600多万吨。在解放区,也办了一些小煤窑,供当地军民作燃料。据战后统计,晋、察、冀边区共有小煤窑473个,日产煤炭共计2739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霸占的煤矿小部分由解放区人民政府接管,大部分被国民党政权接管。这些煤矿在解放战争期间遭到严重破坏。解放战争初期,受政治、军事形势多变的影响,有些煤矿几经易手,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1947年以后,国民政府逐步崩溃,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些煤矿才陆续回到人民政府手中,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战争期间煤矿生产形势表现为:1939~1944年的产量激增,尤以1942年为最,其中,1939~1942年,煤矿产量增加幅度很大,可以说是直线上升的,但此后则直线下降,直到1949年才逐步回升。抗日战争期间,煤炭产量的变化趋势,与日本对华侵略行动的展开息息相关,也受到当时国际情势的影响,更与中国国内的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密切的关联。抗日战争时期至建国前夕,中国煤矿业的发展趋势,可以从图2中窥见一二。

3 近代煤矿事故概览及分析

近代,我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煤炭产业的主体由土法手工开采的小煤窑向大部分采用动力机械的近代煤矿转变。由于大部分煤矿被帝国主义列强侵占,进行掠夺性的开采,煤炭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但是,大多数近代煤矿的安全设施与装备又跟不上生产发展的要求,煤矿安全状况日益恶化,煤矿事故,特别是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

20世纪30年代以后,全国的近代煤矿几乎全部沦陷于日本手中,由于日本变本加厉地进行掠夺性开采,煤矿产量都大大超过生产能力而急剧增长,矿难事故也随之愈演愈烈。例如,近代全国最大的抚顺煤矿,被日本侵占后,自1907年至1919年的13年中,死于矿难的工人达2715人,百万吨死亡率达到123,至1942年达到极点。1942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6568.6万吨,为1949年以前的最高水平,其中,日占煤矿的产量为5950.8吨,占90%。根据《中国煤炭志》的记载统计,这一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达到2897人,其中日占煤矿死亡2849人,占98%。

这一时期,土法手工开采的小煤窑仍然大量存在于许多地方,抗战大后方的小煤窑也有较大发展,但小煤窑的安全条件较差,煤矿事故呈增加趋势,因其产量在全国所占比重很小,因此发生的矿难事故大多不见记录。

近代(1912~1949)全国煤矿共发生重大事故297起,死亡17089人,其中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38起,死亡9706人(参见表1、图3、图4)。

注:按照有文字记载的事故统计,实际发生而未见文字记载的不计算在内。

从表1与图3、4中可以看到,瓦斯灾害占第一位,共128起,死亡9119人,分别占事故总起数和死亡人数的44%和53%。其中,最大的一次瓦斯事故是1942年发生在日占辽宁本溪湖煤矿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共死亡1594人,比原先世界最大煤矿事故——1906年3月10日发生在法国库里耶尔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多死亡409人[4]。

居第二位的事故为水灾,共98起,死亡5597人。如1928年4月9日,日占抚顺煤矿大山坑透水事故,井下进水量达到80万m3,正在井下采煤的482名工人全部被淹死;1935年,日占淄川炭矿北大井重大透水事故,死亡536人,这是发生在我国的最大一次煤矿水灾。淄川矿区在日占的20年间(1925~1945)连续发生透水80多次,共死亡1900多人。

井下火灾居事故第三位,共30起,死亡1007人。近代煤矿井下火灾与瓦斯灾害紧密相连。有的火灾由瓦斯爆炸引起,有的火灾又引起瓦斯爆炸,死伤非常严重。

另外,还有顶板事故和其他矿难,其中,有些性质的事故为首次在我国煤矿发生。如,1926年6月30日,开滦唐山矿地面一处矸石堆在大雨中发生爆炸,死亡4人,是我国煤矿矸石山发生爆炸的首例;1933年,日占抚顺煤矿胜利坑发生冲击地压,死亡80人,是我国煤矿首例由冲击地压造成的矿难。

4 结论

近代的煤矿事故,无论是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还是事故的严重程度上都远远超出前代。这一方面是因为近代煤矿大多采用现代化机械采煤,煤矿规模扩大、采煤工人增多,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近代大多数煤矿兴办之初或兴办不久即被西方列强所侵占,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全国的煤矿几乎全部沦陷于日本手中。他们充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把煤矿系于战争机器上,进行掠夺性的开采,完全不顾矿工的生命安危,再加上煤矿各方面的安全设施和管理远远跟不上产量的扩展,安全隐患比比皆是,得不到及时治理,致使煤矿事故不断,伤亡惨重。但实际上,列强入侵对于中国近代煤矿业的影响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仅仅是一个外部因素。近代煤矿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煤矿事故频发,伤亡惨重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煤矿旧有的发展模式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没有有效地吸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管理模式,以致近代煤矿经历了一段崎岖不平的发展历程。从中国近代煤矿业的发展模式及煤矿事故分析,将其经验和事故教训进行归纳和总结,改变中国矿业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发挥安全科技的推动作用,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素质,保障现代煤炭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煤炭志编纂委员会.中国煤炭志.综合卷[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222.China coal marks compiling committee.China coal marks[M].Beijing:Coal Industry Press,1999:222

[2]吴晓煜.中国古代煤炭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8~106.WUXiao-yi.Main achievements of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s acient times[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Mining&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2007,(4):98~106

[3]蒂姆.赖特.中国经济和社会中的煤矿业,丁长清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11~12.Dim Wright.Coal industry of China economy and society.Beijing:The Eastern Publishing Co.Ltd,1991:11~12

煤矿电气事故和防治措施解析 篇11

关键词:煤矿企业;电气事故;防治措施;电气设备;电气故障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D75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6-0169-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0512

随着经济的发展,煤矿企业逐渐采用了先进的现代化的设备,但是由于煤矿井下的环境潮湿、设备极易的损坏,严重的甚至引起电气事故。在煤矿进行作业时,电气事故频发,不仅影响到煤矿企业的正常生产,还严重威胁到煤矿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在煤矿企业的发展中需要重视电气事故。

1 煤矿电气事故及其危害

常见的煤矿电气事故有下列六种情况:

1.1 短路事故

短路通常是指通过电阻值较小的导体较小直接短接的电气事故。如果发生短路的电气事故,短路回路中的短路电流值远远大于正常运行情况下的额定电流,这样的电流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导致电缆和电气设备的损害、供电中断,严重的甚至引起火灾事故和爆炸事故。

1.2 过负荷

过负荷是指供配电回路中,实际的工作电流超过了额定电流,这样过电的时间也超过了允许的时间。如果过负荷的现象长时间的存在,就可能会造成电缆和电气设备的损坏,从而引发瓦斯爆炸的事故。

1.3 欠电压

欠电压通常是指在电机所电网的实际工作电压远远低于电动机额定的电压,并且低于电动机允许的最低工作电压值。

1.4 单相接地故障

单相接地故障是指和地有联系的导体之间的短路。它包括相线和大地、金属接线盒、金属管道、水泥沟、配电和用电设备的金属外壳等之间的短路。在高压电网的运行中,过大的电压会产生比较大的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而接地故障造成的短路电流虽然小,但是对于和它有联系的电气设备、管道的外漏的导电部分存在着故障电压,这样如果煤矿工作人员触摸到,就会危及到生命安全,还可能由于对地产生电弧或者电火,引发爆炸事故。

1.5 漏电故障

漏电故障通常是指由于电气设备的绝缘受到损坏或者老化,造成绝缘电阻降低,从而形成电气设备对地的放电或者电弧的现象,漏电故障是接地故障的一种。如果电气设备出现漏电,就会导致电气设备进一步的损害,从而引起短路事故,也可能导致人身触电和瓦斯爆炸的现象。

1.6 单相断线故障

单相断线通常是指三相供电线系统中有一相断线。电动机运行中如果发生一相供电系统断线,电动机依然可以运行,但是功率就会减小,负荷力矩的下降,电动机转速随之降低,电流就会增大,而且一般比正常的电流大30%~40%,导致电动机绕组烧坏,从而引发电气事故。

2 煤矿电气事故产生原因

2.1 触电事故的原因

触电事故分为高压触电事故、低压触电事故、直流架线触电事故。在煤矿的施工中由于违规带电操作、违规的安装、违规的检查,在低压电网的运行中没有执行送电制度、保护装置失效等都会造成低压触电事故。由于带电清扫、带电作业、没有执行工作制度、误认开关和电源、没有高压漏电保护装置等都会造成高压触电事故。直流架线触电故障是由于施工人员在矿车上触到直流架线、在有架线运输巷行走中触及到架线等原因造

成的。

2.2 电气设备事故的原因

设备事故可能会造成电气设备的直接烧毁,而且还会引发其他的事故,例如,由于电气设备的火花,会引起瓦斯爆炸、煤尘爆炸以及火灾事故,而且还会产生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危及到煤矿事故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电气设备的事故有电网过流、电网漏电、电气设备失爆、带电作业产生火花、电缆和电气设备接线故障、机械摩擦火花事故、煤矿用电设备管理上的缺陷等。电网过电流一般是由于电气设备的实际电流超过了额定电流,过电流会出现了短路、过负荷、断相等情况。电网漏电的原因如下:电气设备在维修中由于送电操作失误,带电作业环境不慎就会造成煤矿事故人员的触电。电气设备绝缘受潮、进水、老化就会造成绝缘能力老化而漏电;电缆受到挤压、过度的弯曲、频繁移动而出现裂缝;电气设备超期服役或者长期的负荷促使绝缘老化。电气设备的防爆外壳由于失去了耐爆性,从而发生电气设备失爆。煤矿失爆的原因有:电气由于设备维护和检查不当,保护层脱落,促使电气设备上会堆积矿尘等杂物,在移动或者搬迁不当而造成的电气设备外壳变形,从而可能会导致电气设备的失爆;电气设备的操作人员对于防爆知识掌握不够,电气设备的防爆要求没有达到标准,可能会导致失爆。在煤矿的作业中,违规的打开送电设备、明电操作等带电作业的行为严重威胁到煤矿施工人员的安全。在瓦斯煤矿井下,机械设备的搬迁过程中,由于机械摩擦的火花会造成爆炸事故和火灾事故。

3 煤矿电气事故防治措施

3.1 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电气设备的管理

电气设备的故障大多数是由于电气设备的故障而引起的,因此需要进行电气设备的管理。在电氣设备的管理中,需要掌握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建立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维修的档案,在设备的搬迁中,需要办理搬迁手续。煤矿企业需要掌握设备大修资金的使用,对设备进行全过程的管理。煤矿企业还需要建立综合管理体制,配备齐全的管理人员,切实地做好设备的检查和维修工作,确保设备管理制度的正常化、规范化。

3.2 触电事故的预防

在煤矿施工人员的作业中,对于作业人员经常接触到的电气设备需要降低工作电压,从而防止作业人员触电。在煤矿的作业需要采取技术性措施防止人员触电,例如配电变压器的中性点严禁直接的接触地面,而且需要在中性点不接地的高压系统、低压系统中,设置漏电保护装置。煤矿的作业严格执行安全用电的各种制度。对于停电制度的执行中,必须把有关线路的电源开关全部断开,而且停电的开关必须锁住,严禁在作业中合闸。在验电中,验电人员必须使用电压等级相适应的合格验电器,验电人员需要佩戴绝缘手套。

4 结语

在煤矿的作业中,电气设备故障会造成煤矿企业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因此煤矿企业需要高度地重视煤矿井下电气事故,采取措施有效地预防煤矿电气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胡火祥.煤矿井下电气事故原因及其预防方法[J].民营科技,2011,18(10).

[2] 代晓明.煤矿井下供电系统漏电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16(17).

[3] 相文霞.煤矿井下电气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科技信息,2011,16(10).

[4] 朱伟平.浅析煤矿机电设备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J].安全与健康,2010,11(1).

[5] 贾旭宏.浅论如何加强煤矿供电的安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4(8).

[6] 马尧通,赵正才.简述煤矿井下漏电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7(12).

作者简介:王治中(1966-),山西临猗人,供职于陕煤集团神木柠条塔矿业有限公司,研究方向:煤矿电气及自动化技术管理。

煤矿采矿作业主要事故浅析 篇12

关键词:采矿作业事故原因,预防对策

1 采矿作业中存在的主要事故类型及原因

1.1 采场冒顶片帮事故

在采矿作业中, 最常见的事故是冒顶片帮, 约占采矿作业事故的40%以上。该类事故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采煤工作面上部受断层影响, 采煤面超高, 采煤工作面高度超过2.5m, 未按作业规程及补充措施进行处理, 致使部分单体支柱超高支设。要求“支柱严禁超高, 若超高必须用木背板或木垛梁垫底”。单体支柱初撑力达不到作业规程及补充措施规定要求工作面单体支柱的初撑力为11.5MPa, 勘察事故现场时实测了第二排的4棵支柱支撑力为:2棵为0MPa, 2棵为2MPa。单体支柱未按作业规程要求穿鞋1302东采煤工作面切眼形成已有1个月, 受顶板淋水影响, 底板较松软。规定“支柱要支在实底板上, 钻底量不超过10公分, 否则需穿鞋”。现场实测部分没有穿柱鞋, 支柱钻底200mm左右。

1.2 采场塌陷事故

这种事故经常发生在使用留矿法采矿的生产中。留矿堆中形成空洞的原因主要有:由于矿体上盘围岩节理发育, 断层较多, 回采易产生大块矿岩;矿石湿度大, 粉矿和夹杂黏土多, 易黏结成块;回采进度太慢, 或采场搁置停采, 长期没有放矿;漏斗间距太大;平场时二次破碎不充分等使大块矿石潜埋于矿堆内, 矿房局部发生堵塞, 形成空洞。

1.3 坠井事故

矿井在开采过程中, 受地质条件的变化和开采的影响而布设很多形式的竖井, 在采矿作业时, 人员经常进出采场, 途经天井和溜井, 如果天井支架不牢, 梯子没有固定好, 梯子间没有防护栏杆, 天井扒钉把手不牢靠, 或是溜井口未设标志、护栏和格筛等, 往往容易导致坠井事故。溜矿井、放矿漏斗卡矿事故由于溜矿井或放矿漏斗卡矿、堵塞处理不当, 出现人员受矿石积压、深埋和机器卷扬等威害, 造成人身严重伤亡的事故在矿山时有发生。区队安全管理不到位, 对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 安全隐患得不到彻底解决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采煤一工区东工作面切眼替棚换单体支柱支护时, 部分单体支柱超高支设, 使用多层板皮接顶, 致使单体支柱初撑力达不到规定;回采时木垛未按规定架设;工作面存在多棵单体支柱迎山角度不够, 支柱支设质量差;部分铰接顶梁缺水平销子, 部分水平销子使用不规范。对以上存在的安全隐患采煤一工区管理人员未引起足够重视, 采取措施不当, 整改不彻底, 特别是在木垛料供应不及时、现场应打木垛而无木料的情况下, 没有采取停止作业等果断措施, 区队在安全管理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工程质量验收制度执行不严, 班组质量验收流于形式。该矿《工程技术质量事故处理责任追究制》中明确规定:“回采工作面要班班检测单体支柱初撑力及迎山角, 并认真填写班检报表”, 实际上班组验收时迎山角不测。该矿《关于采煤工作面顶板压力表的使用与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班班观测, 并做好记录”, 检查采煤一工区支柱初撑力观测记录本, 发现, 只有中班有每日单体支柱压力测试记录, 早班、夜班记录不全, 其中夜班只有25日一天的记录。

矿重生产、轻安全, 安全管理、技术管理不到位, 安全责任制不落实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安全信息、评估日报表”、“下井信息汇报卡”多次指出该工作面单体支柱超高、支柱初撑力达不到要求、接顶不实、迎山角度不够、缺铰接顶梁水平销、整个工作面支护质量差等问题, 矿有关管理人员也多次指出存在的隐患, 但均以罚代管, 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使之彻底改正, 安全管理不力。该工作面缺支设木垛的材料, 一直没得到解决, 工作面不能按规定支设木垛, 仍在不安全的条件下继续作业。反映出唐阳煤矿各级领导干部、生产管理部门及安监部门人员的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安全技术措施实施监督不严, 重生产, 轻安全。现场职工安全意识差, 技术水平、操作水平低, 对遵章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反映出唐阳煤矿在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方面均存有漏洞。

2 煤矿采矿作业主要事故预防措施

2.1 预防采场冒顶片帮事故措施

一是根据矿床地质条件, 合理选择采矿方法和采场布置。天井、漏斗等应布置在矿床的下盘, 避免破坏上盘, 造成片帮。开采时, 要严格按采掘顺序, 自上而下, 由远而近, 有计划的回采, 尽量减少顶板暴露时间, 加快采矿速度, 缩短回采周期。

二是加强采场顶板观察、检查。要加强现场顶板管理, 同时对采场矿岩情况经常进行检查, 根据不同情况,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发现岩石松软时, 应及时支护, 尽量避免在空顶下作业。采场和附近作业点放炮后, 应仔细地检查采场顶帮的岩石和支护。检查时人要站在安全的地方, 由外向里用尖头长钎子或带矛头的长竹竿撬下松动的岩石。检查处理完毕, 再通知其他人员进入采场作业。

三是是注意观测顶板冒落预兆, 防止发生大面积冒顶事故。大多数情况下, 顶板冒落之前都会有些预兆, 如顶板岩石下沉、支架发出爆裂声、发生折断;顶板岩石发出破裂和撞击声;顶板有岩石碎块掉落, 以及涌水、淋水量增大等现象。一旦发现采场有大面积冒顶的征兆, 应立即停止采场作业, 马上撤离作业区内的人员。

2.2 预防留矿法采矿中采场塌陷事故

一是选择合理的爆破参数, 减少爆破产生大块或粉矿, 尽可能保持上盘围岩不遭破坏。二是平整采场时, 应仔细进行大块矿石的二次破碎工作。三是局部不稳固的矿体可留不规则矿柱, 防止大块片帮。粉矿较多、含有黏土夹层、矿石湿度大时, 应预先确定采用较小的漏斗间距, 并做到经常且均匀地放矿。

2.3 防止坠井事故

上一篇:四季度宏观经济展望下一篇:太阳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