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应教给学生什么

2024-06-26

数学课应教给学生什么(精选5篇)

数学课应教给学生什么 篇1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 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那么, 在小学阶段, 如何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使之顺应时代要求, 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呢?

一、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学习的兴趣并不难, 因为多数学生已经接触过电脑, 并且有着浓厚的兴趣。即使是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学生, 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中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入。所以, 选取最佳的教学形式, 才能真正让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在教学中要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给低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学生不认识键盘上的字母, 更谈不上记住字母和其他字符的位置, 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 我发现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 配上音乐, 设计新颖的导课, 让学生欣赏, 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 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 效果显著。比如在给学生介绍电脑的历史时, 把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称作老祖宗, 接着介绍爸爸、儿子……把复杂、抽象的计算机家史说得通俗易懂, 简单明了, 学生一听就懂, 很感兴趣。

二、计算机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信息技术课特点是直观性、形象性强。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思维和记忆直观形象, 小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 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信息技术教学完全可以通过图形、动画、音乐等媒体向学生提供用语言难以展现的色彩鲜艳、图形活泼、立体的寓趣味、娱乐、知识于一体的画面, 使学生有影可看, 有声可听, 逗人有趣;而悦耳的音乐、生动的画面、静态事物的动态化、抽象事物的形象化本身的直观特征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身对学生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这种形象化教学的氛围中, 学生可实现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把信息技术教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 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信息技术, 学起来就自然、真实。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设置悬念,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喜欢上机操作, 但对理论教学不感兴趣, 特别是在学习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时表现明显。此时, 教师只是单纯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只是要求学生注意听讲, 学生还是不能提高注意力。但是如果采用制造悬念的方法, 就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循环语句”时手举一张纸, 我告诉学生, 纸的厚度为0.5mm, 提问:“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多少?”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但在心中却产生了疑问:一张纸和珠穆朗玛峰会有联系吗?然后话锋一转:“就用这样的纸对折若干次后, 就完全可以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他们马上瞪大了眼睛, 并发出了惊讶的声音。这样的悬念调动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他们怀着急切的心情要编出程序来验证这句话是否属实。编这个程序的几个主要环节就在其中, 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 想把程序编出来验证, 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所以, 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 使他们认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上机课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非常适合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例如:在学习“制作图文并茂的板报”中, 结合上海世博会, 我要求学生利用Word做一份班级板报, 内容包括新闻、图片、感想等, 并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学生很快意识到不与人合作将无法按时完成作业。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与同伴进行合作, 自主分组, 有的写感想, 有的找新闻, 有的找图片, 有的设计版面, 各负其责, 通力合作, 精心制作, 积极交流沟通, 许多好建议、妙点子不断涌现, 一个个主题鲜明、图文并茂、版面清晰美观、富有时代特色的小报展现在眼前。这样,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观念, 使他们认识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形成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还使他们树立了敢于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信心。

五、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指出, 小学应以操作技能的训练和益智教学游戏为重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及思维能力。学生对计算机的规范操作对早期的养成教育有很大帮助,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并且, 在指法练习中准确性的要求, 也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信息技术课的任务, 是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 我们都很注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努力为学生创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 通过网络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查询、信息处理、信息识别、信息存储与传递等。现在已经有部分学生开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利用网络传递信息。如四年级, 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 认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掌握操作计算机的基础操作, 熟练鼠标、键盘操作, 掌握键盘输入的技巧, 掌握一定的中文输入方法, 掌握用计算机绘画的基本方法, 能使用计算机进行绘画, 并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绘画的技巧,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 篇2

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家中被盗,丢失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生活。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对任何人来说,被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谢和庆幸的三条理由,于是他拥有了快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和健康;感恩兄弟姐妹,他们给了我们欢乐和尊重;感恩老师,他们给了我们知识和关爱;感恩朋友,他们给了我们友谊和信任。

一个小男孩不懂得见到大人要主动问好、对同伴要友好团结,缺少礼貌。妈妈为了纠正他的这一缺点,把他领到了山谷中,让他对着周围的群山喊:“你好,你好。”山谷自然回应:“你好,你好。”妈妈又让他喊:“我爱你,我爱你。”山谷也回应:“我爱你,我爱你。”小孩惊奇地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妈妈告诉他:“朝天空吐唾沫的人,唾沫会落到他的脸上;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重他。因此,不管是经常见面还是远隔千里,都要时时处处尊重别人。”

是的,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我们要学会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尊重同学。

有个老师做了一个实验,他先让大家拿出一张纸,就说了一句“开始折”。同学们很茫然,有的在冥思苦想,有的随便摆弄手中的纸,终于有个同学站起来问:“老师,我们要折成什么形状?”老师说了一句“把手中的纸横着对折三次”,这次同学们折的形状都是一样的。

这就是沟通的力量。学会沟通,可以让我们交到更多的朋友,获得更多的信任与尊重。

有个大家族,小孩很多,其中有个小男孩觉得自己是家族中最重要的人,有一天他想检测一下,在中午吃饭的时候,他躲进了大衣柜,他想:这下大人们肯定急死了。但是他在大衣柜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人来找他,自己也早就饥肠辘辘,不得已,自己跑出来了,发现大家早就吃完饭了,谁也没有发现他不在。最后,他只好吃了些剩饭剩菜。

古语有云: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蠢,所以永远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有人曾说过:“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当一个人不把自己太当回事时,才不会产生自满心理,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我们要学会自谦。

相传耶稣和彼得一起赶路,途中,他们看到了马掌钉,耶稣让彼得弯腰捡起来,说可以换东西的。但彼得说:“为一个小马掌钉弯腰不值得。”耶稣没说什么了,自己弯腰捡起了马掌钉。来到集市上,耶稣用马掌钉换了一小袋黄豆,然后继续赶路。他们走了很长时间,食物都吃完了,彼得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这时走在前面的耶稣掉了一粒黄豆,彼得赶紧弯腰捡起来吃掉,后来就这样一路走,彼得一路弯腰捡黄豆。

我想同学们都不会愿意做彼得的,所以从现在行动起来,学会吃苦,让自己的未来少吃苦,若干年以后,你定会感谢现在吃苦的自己。

小学数学要教给学生什么 篇3

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为小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小学数学要教会学生怎样与人合作, 怎样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见解, 怎样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怎样进行分类, 怎样从多个现象中归纳出共同的特点……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与人相处等, 都是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教学的目标所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一、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体现了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的教育思想。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 要控制课堂节奏, 调动学生情绪, 通过合理设疑,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解答, 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教师板书要工整、规范, 同时要求学生书写要工整、规范, 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及时、准确地完成各项作业, 使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态度;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有条理、勤动脑, 从而培养学生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二、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离不开思维。根据小学生虽然能进行抽象思维, 但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的特点, 培养其思维能力。教师教学必须适应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对于不同的概念、法则、图形、公式等知识的掌握, 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应用题教学为例:学生学习应用题是一个难点, 教师在教学“画图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 把抽象的题目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线段图或实物图, 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通过多节课的反复训练, 学生的思维能力便会得到发展。教师在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 还要注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与训练。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等重要思维品质进行培养与训练, 这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大有裨益。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 可通过课堂口算练习逐步提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就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多角度地分析、解决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就是要求学生把思考问题的层次进一步加深, 抓住问题的实质, 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同时, 还要训练学生的反思思维,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一种良好策略。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只要稍微反思一下就能自己发现并独立纠正, 这就是学生反思能力的体现。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在课前、课中、课后适时、适度地安排学生反思, 让学生体会到反思的乐趣, 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思思维能力。

三、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学习方法的指导, 是发展学生智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不能像数学知识教学那样独立进行, 必须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使学生逐步认识和领会。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果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没有相关的旧知识时, 就必须采取由感知到抽象的认知方式;如果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具有相关的旧知识时, 就可以采取“由旧引新”的同化学习模式。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一个主动探索问题的课堂情景, 使学生被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所吸引, 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意向。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时, 要注意反馈, 及时调整, 反馈越及时则效果越好。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会经历“模仿—半独立—独立—创新”的过程。在不同阶段, 教师应根据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不同水平进行相应的指导。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认识、思维、个性等诸多

从数学文化的高度出发, 让学生

差异, 所以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实

树立正确的学习

践, 总结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达到学习

观, 使学生沿着“学会—乐学—会学”

方法个性化, 学习能力便会得到发展。

从数学文化的高度出发,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

的道路发展, 学生

学习观, 使学生沿着“学会—乐学—会学”的道路

的内在学习品质会

发展, 学生的内在学习品质会不断提升, 学习效

不断提升, 学习效率会不断提高。

率会不断提高。

语文教学教给学生什么 篇4

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一,教学生多角度理解发散点。发散点所蕴含的内容,是发散思维的依据。要进行发散思维,就得把握发散点的实质,理解发散点本身,这样,发散思维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评《失街亭》,或从批评诸葛亮的角度来评,或从批评马谡的角度来评,或通过比较综合来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评,读懂《失街亭》都是其前提条件。试想,如果学生根本没读,或者根本没读懂《失街亭》,那么,他的多角度思考就没有其生长点。

第二,教给学生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学生掌握了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独特性。比如,学生读《滥竽充数》后写读后感,要求必须从通常批评南郭先生的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即替南郭先生辩解。这实际上就是教学生逆向思维。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求得富有独特性的答案。

第三,设计相关的作业练习,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根据发散思维的特征,可以设计多向思维的一套题目,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学会克服思维定势。比如,出一个作文题,要求学生思考与此题相反的观点,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再要学生就此观点写出5个具体的作文题目,进行侧向思维训练。然后,就5个题目中的一个进行联想,根据联想的3条基本规律写出至少3个联想。通过大量的发散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和求异性,让学生能够自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如地寻求新的思维领域。

二、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

第一,教给学生收敛思维的基本方法,如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等。学生掌握了收敛思维的基本方法,就能有效地根据众多的、零散的信息,得出一个最佳的答案。比如,教学生给课文加小标题、编写提纲、列图表等等,其实就是在教学生抽象与概括。学生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后,就能更快、更准确地去把握文章的段意、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

第二,设计收敛思维的作业练习,进行收敛思维的训练。收敛思维的训练形式主要表现为选择题。供选择的材料可看成是发散思维所得出的多种结果,选择的方法就是收敛思维的基本方法,选择的过程就是收敛思维的过程。比如,就一篇作品给学生提供几个标题,要求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的标题。

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全过程,要经由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再从收敛思维到发散思维,即“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经由这样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因为解决问题须以知识经验为前提,也就是须以以往收敛思维的产物为前提。调集有关知识经验的过程,就是发散思维的过程。通过发散思维,使最大可能的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假设或途径。而这些假设或途径中就包含了在相对意义上最佳的、富有创造性的结果。当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后,便需要及时改变思维策略,由发散思维过渡到收敛思维。由此可见,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推进的思维程序,在经历了这样的思维行程后,才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因此,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应在单项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综合训练,让学生掌握创造思维的全过程。比如,让学生在学习了小说《项链》后续写这篇小说。首先,设想贫穷的路瓦载夫人从佛来思节夫人那儿收回了项链的巨款后,她将怎样重新开始她的人生旅途。要求每人必须作三个以上的推想。然后,选出一个最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的推想,写成作文,从而完成由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的全过程.

三、突出重点,补缺补差

语文是不少学生较差的科目之一,很多学生往往就是因为语文一科没有学好,以致拉了后腿,学习成绩老上不去。对于这些为数不少的学生来说,只要语文成绩上去了,学习面貌马上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因此我感到这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抓住的重点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我针对这种“瘸腿”现象,及时对这一部分学生采取补缺补差的办法,着力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如对这两个理科班中的部分学生重理轻文,把精力都放在理科学习上,对语文满不在乎,满足于及格就行、差点也没关系的思想态度,我分别就其长远的分析和考试的要求等方面帮助其认清这种思想态度的偏颇和不利因素,促其警醒,痛下苦功。同时采取动态跟踪,随时帮助的办法,紧紧抓住不放,每次测验,我都在考试一结束,马上给这些学生当面批改,寻找错误的原因,并让其一一改正。自习课时,也经常督促他们拿语文练习来看来做。这些学生毕竟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思想上高度重视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进步很快就显现出来。这时再适时地加以鼓励和表扬,更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在会考和高考之前,我又及时作了考前动员,结合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制定考试目标,这些目标既有一定高度,同时又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即是切实可行的目标,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期望又充满信心。结果在会考和高考中,这些学生的语文成绩基本上都达到了预期目标,终于较好地解决了“瘸腿”现象。

数学课应教给学生什么 篇5

最近几年, 我们学校持续在进行省级课题“先学后导, 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在这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师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形式有无形的, 量变的, 质变的, 可以量化的, 也有不能量化但可以感悟的.

下面我以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案例来分享我们在“先学后导, 合作探究”课题研究中无形的、不可量化但可以感悟的收获.

在和学生学习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内容时, 我讲解了例1.

已知:四边形AB-CD中, ∠B=90°, AB=4, BC=3, CD=12, AD=13, 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例题讲解后我引导学生:

从知识上讲, 此题就是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综合应用.

从能力上讲, 勾股定理和逆定理何时运用, 要根据题目给的条件来决定, 而在本题中, 因为先有了∠B=90°, 所以用勾股定理, 在Rt△ABC中, 由AB=4, BC=3, 可以求得AC=5,

而在△ADC中, 不知道角的度数 (也就没有90°的条件) , 但是很明显知道三条边的数据:AC=5, CD=12, AD=13, 易得, AC2+CD2=52+122=169, AD2=132=169, 所以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 △ADC是Rt△, 从而得到∠BCD=90°, 故求得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Rt△ABC和△ADC的面积之和.

讲完例题, 我和学生一起对这个题目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1.解题过程中既用到勾股定理又用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到底先用哪一个定理解决问题, 或者说什么时候用哪一个定理, 主要是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来确定.

2.在这个过程中, 前提是心中要有定理, 也就是要熟练掌握定理.其实学习几何知识的核心就是对定理的掌握, 并且合理灵活地运用定理解决问题.

小结之后, 我给出如下变式练习.

练习1.已知四边形ABCD中, ∠B=90°, AB=4, BC=3, CD=12, AD=13, 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解答过程同上 (略) ,

所以就可以求得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ADC和Rt△ABC的面积之差.

总结和反思:

对不规则图形求面积, 可运用“割补法”, 其实就是用转化 (化归) 思想把它转化为特殊的图形.如此题就是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来解决.

完成变式练习之后, 对这两个题目进行总结和反思.

师:通过对这两个题目的解答, 我们一起来思考, 这个单元学习了勾股定理, 现在回头来看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1:工具.勾股定理其实就是一个工具, 主要是解决Rt△中边的数量关系的一种工具.

学生的回答让我很惊讶, 同时也很佩服.不光是佩服这个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多的是佩服她的悟性.因为在她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 我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感悟也得到了提升.

我顺着她的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勾股定理是在知道Rt△的前提条件下, 解决已知其中的两条边, 求第三条边的工具.特殊的情况下如有30°, 45°, 60°时, 则只需知道其中的一条边, 就可以求出另外两条边的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

具体过程略.

接着我就因势导利提出第二个问题:

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2:也是工具的作用.在知道三角形三条边的条件下, 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工具.具体如:在△ABC中, 只要有AB2+BC2=AC2或者a2+b2=c2, 则可以判定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最后教师总结.其实不光是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基础学科、工具学科, 它就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比如:物理学, 天文学、化学、生物学等许多的学科, 都必须用数学作为研究或者计算的工具.所以历史上很多的物理学家, 都是数学家, 如大名鼎鼎的牛顿、欧拉、阿基米德等.

数学不光是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的工具, 在生活中数学也是我们生存的工具.课本知识只是一个载体, 核心是训练我们的思维, 让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 提高我们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升我们社会生存的能力.而教师的任务, 就是以教材为载体, 课堂为舞台, 能力为导向, 素养为目标, 教学生学会求知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春仙.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导学, 2013 (8) .

[2]王卫东.莫让“合作学习”异化为“课堂点缀”[J].科学之友 (B版) , 2007 (7) .

[3]张素兰.浅谈数学课堂中构建合作学习模式[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5) .

[4]黄美妮, 陈曦.如何利用团队合作提高学习效率[J].学园, 2013 (34) .

上一篇:餐具检测下一篇:理想的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