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中感悟美好

2024-09-27

从阅读中感悟美好(精选7篇)

从阅读中感悟美好 篇1

经典散文:从阅读入手感悟生活

阅读要越读越有兴味,就要把阅读当成生活的日常方式,力求与生活贯通。这样,阅读便能开阔视野,丰富阅历,使大脑丰实起来。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有一天,我上完第二节课后,在教室外窗口的桌子上批改作业,教室里则上着第三节课。事后,学生说我窗外偷课,罚我口头作窗的作文。我说:说到窗,我就想起刚来双十中学的时候,那时高中部还在老校区,我的办公室在教学楼顶层,办公桌靠近窗口,推开窗户,就能见到大海、见到鼓浪屿、见到海上航行的`轮船,真有窗纳大海来的感觉,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自然在我的心里变成窗含东海万重浪,日泊厦港万里船了。

在这个窗口三年,我看到了厦门一日千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看到厦门向世界打开了一扇扇的窗户。可见,窗,既是居室之窗,也是心灵之窗;既是地方之窗,也是世界之窗,甚至是宇宙之窗,如神九升天,向宇宙打开了一扇窗户。当然,窗,也是秘密之窗、爱情之窗。

听到这,学生一定要我讲秘密之窗、爱情之窗。无奈,我讲起了《红楼梦》,讲起《罗密欧与朱丽叶》。《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写宁国府的女主子尤氏,带着丫头银蝶,从荣国府回到宁国府,去到其丈夫与他的朋友聚赌胡闹的屋子窗外,又偷听、又偷看。这时的窗,就是秘密之窗。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五幕,朱丽叶与罗密欧在卧室里幽会,时间匆匆流逝,天亮即将到来,罗密欧必须赶快离开,不离开,就有可能被随时都会出现的朱丽叶母亲发现。这时的窗,就是爱情之窗。

我向学生强调:封建时代的爱情之窗和白色恐怖时期的秘密之窗,与当今的爱情之窗和秘密之窗,在内涵和意义上已有所不同了。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窗是人类的创造,它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有灵魂的。现实生活中,既有亮丽的窗,也有阴暗的窗,你们喜欢哪一种窗呢?

由此,我告诉学生:我随口说出这些,都是阅读与生活贯通的结果。并提示学生,阅读的最终目的便是经由阅读去领悟生活,以拓宽胸襟,涵养性灵,形成气象,提升境界。

用心学习就是用心生活。用心学习,表现在静、沉、韧、寻,非静难以思考,非沉难以顿悟,非韧难以穷根究底,非寻难以柳暗花明;用心生活,表现在新、实、活、美,非新难以有兴,非实难以有味,非活难以有乐,非美难以有趣。学习和生活两相贯通,就能纳山水于眼前,藏日月于怀中,屡有所得,屡有所悟,其乐无穷。

从阅读中感悟美好 篇2

一.整体感知, 感悟其意

整体感知是阅读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让学生懂得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 应将课文中字词句看作课文一部分, 从整体中去理解部分, 养成整体感知的习惯, 才能为下一层次的悟读、美读作好准备。

就单篇文章来说, 整体感悟就是在了解作品背景的基础上, 领悟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情感倾向、作品的风格特征、文章结构线索等, 这样, 便能产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心理效应, 而不至于“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重点诵读, 感悟其情

诵读, 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自己选择课文中最动情的文段朗读。朗读要讲究字字到位、句句落实;朗读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 激发生活经历的再体验, 产生情感共鸣。“感人心者, 莫先乎于情”, 只有投入感情, 才能悟出文中之情。郁达夫的散文名作《故都的秋》, 在“冷”“静”“悲凉”的情感主题之下, 有许多经典情节值得朗读。“清晨静观”的幽静与眷恋, “落蕊轻扫”的清闲与忧思, “秋蝉残声”的冷落与孤独, 不通过倾情朗读, 是难以感悟和体会的。

三.深层品析, 感悟其美

文学作品, 以其崇高的主题、丰富的情感、精巧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感染人。阅读者要获得审美体验和愉悦, 应在阅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 深层品析, 感悟它的词藻美、结构美、理趣美。

对语言的品味, 可从深浅两个层面上把握。浅层面上, 分析语言结构, 悟其含义;分析修辞手法, 悟其情感;揣摩其用词, 悟其精妙。而深层次的品读, 则是要感悟语言隐含意义的表达艺术以及表达风格的独到之处。《林黛玉进贾府》中贾宝玉的肖像是从林黛玉的角度来描写的, 通过“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这一组结构相同的四字短语写出贾宝玉清秀脱俗之气。这与黛玉母亲之前的介绍及王夫人的评价大相径庭。读者细加品味不难悟出:林、贾追求自由的情感, 使二人“心有灵犀一点通”。而文中两首《西江月》将宝玉描绘成腹中空虚、浪荡飘浮的废物, 又该如何理解?这里读者不仅要细读课文, 还要与全书的表达艺术联系起来方能彻悟其中奥妙:这是从封建正统观念的角度对宝玉进行评价, 恰是这似贬实褒的手法, 体现了作者对贾宝玉叛逆精神的赞扬之情。这样深入品读课文语言, 领悟其“言外之意”, 文学作品的美学意蕴才能展现在眼前。

四.想象创新, 感悟其韵

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 《文心雕龙》中有“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的描写, 说明阅读时, 读者不仅要珍视个性感悟与独特体验, 还应借助想象把文章与当前现实生活成功对接。“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这是悟读升华至崇高境界的艺术效果。

在阅读过程中, 读者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全部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 为作品中人物、情节“悟”出一个或一串“像”来, 让这些情节“动”起来, 呈立体状显现在你面前。比如读《守财奴》, 读者便要在头脑中“悟”出“死抱金匣子的葛朗台”、“花言巧语诱骗继承权的葛朗台”和“紧抓金十字架垂死的葛朗台”等形象, 把这些情节摆在面前, 再进行反复的审视、玩味, 多多追问几个“为什么”, 就能理清前因后果了。然后, 你才会在心中喟然长叹:“原来如此。”此时你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文学作品蕴含深刻的社会意义, 读者若能抓住重点, 驰骋想象, 便能让作品主题的多解性、人物形象的层次性、情节的拓展与再造都产生无穷而美妙的感悟空间。《项链》是中学生都熟悉的一篇外国文学作品。受语文界权威观点影响, 人们一直认为该文主题是尖锐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享乐思想。近年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 价值观念的演进, 人们不仅理解了玛蒂尔德追求美丽、向往美好生活的合理性, 更发现了她身上的许多亮点, 也对课文的主题产生了诸多新的理解。无疑, 这种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新的阅读感悟, 会让《项链》的结尾有新的故事, 续写本文, 将会有更精彩的情节。

在阅读中感悟生命的美好 篇3

永不言弃

——读《这也是一切》有感

陈冰婷

我喜欢在闲暇时翻阅舒婷的诗集,诗集中有一篇《这也是一切》总让我百读不厌,爱不释手。“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之类的佳句,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永不言弃!

这让我想起了千年之前的汉代,司马迁用他手中的笔书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纵使身心饱受摧残,司马迁也不轻易向命运低头,他忍辱负重,将痛苦化成力量,才使得这纵横古今的《史记》问世。(表面上看是由诗歌想起了司马迁,但至于是从作品的哪些诗句引发的这种思考,却没有写出来。)

读着诗句,我想起了白手起家创立巨人集团的史玉柱。他从一个穷小子跻身全国第八的亿万富翁之列。但因决策失误,他的巨人大厦轰然倒塌,他负债累累,一下子成为全国最穷的人。史玉柱不甘心让自己心血溶成的巨人公司去申请破产,于是带领几十名员工移师上海,重头再来。四年后,脑白金上市了,并创下销售奇迹。史玉柱还清当年的债务后又成为身家过亿的名企业家,蜕变后的巨人大厦重新竖立在人们面前。(离开了原作,自然就称不上读后感了。另外,这里只是素材的简单呈现,没有将素材与作品结合起来进行解读与感悟。)

黝黑的肤色从小给奥巴马留下不可抹灭的阴影。种族歧视让他得不到他人的认可,中学时他曾一度颓废过。在经历过痛苦的挣扎后,他决定面对现实,重新振作。为了实现儿时当总统的梦想,奥巴马从底层的社区服务做起,凭借着勤奋和真诚,他在议员中脱颖而出,最终冲破美国的政治种族限制,当上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当他获选时,他的努力和付出都有了回报。(最后一句虽然写出了自己的感悟,可大家或许会发现,这种感悟是来自于这则素材,而不是诗人的《这也是一切》。)

每当生活向我亮出黄牌时,我总能听见一个坚定的声音:“一切现在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诗歌里的这些佳句在这里虽有展现,但由于前面缺少照应,也就显得不太自然。)

轻轻合上书扉,被我折起的这一页似有余温。在这饱含艰辛的求学岁月里,我相信“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不是一切失去都无法补偿;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我将勇敢地担起生活这个苦难与幸福的统一体赐予我的考验,向成功迈进!

【失误问诊】

表面上看,这篇文章语言通畅、材料丰富,很有议论文的特点。尤其是首尾的自然照应与流露出的理性思考,不失为精彩之笔。但作为一篇读后感,存在不少明显的硬伤。

这种失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见“阅读”的收获。作为读后感,“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让所读之内容打动了自己,才会触发你的写作兴趣,引发你的思想感悟。纵观全文,除了首尾两处点到原文里的内容之外,主体部分几乎都脱离了舒婷的《这也是一切》。读者无法从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自然也就无法認同你的想法。二是不见“感悟”的理性。写作读后感,最容易出现两种问题,有的满足于讲述原文,忽视了感悟的表达;有的满足于表达感悟,忽视了对原文的解读。本文偏向于后一种失误。还值得一说的是,引入的几则素材,看似是在阅读过程中引发的思考,其实缺少理性的解读。

升格时,不妨从两方面努力。一是引入诗歌的精彩佳句。如讲解司马迁这一事例之时,可以从原作中的“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引出;讲到史玉柱的故事时,可以从“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来引出;讲到奥巴马的经历时,则可以结合“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来阐释。唯有将读与感自然交融,读后感的独特亮点才会得到呈现。二是挖掘自我的深刻感悟。要知道,不管是原作中的佳句,还是引入的素材,都只是写作的基础,关键是我们要学会透过这些内容,表达自己的感悟。如通过“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这样的佳句,引出司马迁的曲折人生,感悟出“风暴,不仅没有折断他的生命,更让他拥有了坚强的灵魂”“你若足够地坚强,便可凤凰涅槃,亦能化茧成蝶”这样的哲理,我们的文章就会真正闪现阅读的美好与智慧的光彩。

【升格佳作】

永不言弃

——读《这也是一切》有感

徐家杰

舒婷的诗,一直是我的最爱。那首《这也是一切》更是让我百读不厌,心绪万千。每每诵读,心头总会悄然涌起一股力量。它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永不言弃!

“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读到这句诗的时候,我想起了司马迁。千年之前,他所遭受的苦难,可不是常人所能体会与理解的。可纵使身心饱受摧残,他也从来没有轻易地向命运低头。在世人的讥讽之中,他忍辱负重,紧握笔杆,成就了那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风暴,不仅没有折断他的生命,更让他拥有了坚强的灵魂。(从原作中的佳句引出,在理性感悟中收束,这就有了读后感的特点。)

“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读到这句诗的时候,我不由想起了史玉柱,想起了他白手起家创立的巨人集团。谁也不会想到,一个研究生毕业的穷小子,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竟然跻身亿万富翁之列。我们更不会想到,当“巨人大厦”因负债累累而轰然倒塌时,他竟然没有倒下。他带领几十名员工,依靠“脑白金”重新崛起,并创下了销售奇迹。史玉柱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再次站到了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的前沿。由此我们或许会明白,并非所有的深渊都是灭亡,你若足够地坚强,便可凤凰涅磐,亦能化茧成蝶。(“你若足够地坚强,便可凤凰涅槃,亦能化茧成蝶”这一感悟,将作家诗歌的魅力展示得美不胜收。)

诗歌还说:“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读到此处,我的心不由一颤,想起了肤色黝黑的奥巴马。在那样的国度里,种族歧视曾让他一度颓废。可经历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之后,世人开始看到了他脸上的笑容。为了实现当总统的梦想,他从底层的社区服务做起,凭借着勤奋和真诚,在议员中脱颖而出,最终冲破美国的政治种族限制,当上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他让人们懂得,努力和付出,终将获得回报。(用类似的结构来呈现,文章结构有了别致的美感。这种结构上的亮点,让这篇读后感平添了亮点。)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舒婷用短短几十行的诗歌,给予了我心灵的震撼。每当生活向我亮出黄牌时,我总能听见一个坚定的声音:“一切现在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引用顾城的名句对舒婷的作品进行解读,巧妙而又精彩,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轻轻合上她的诗集,被我折起的这一页似有余温。在这饱含艰辛的求学岁月里,我相信“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不是一切失去都无法补偿;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

【简评】

这篇升格之后的读后感,让人耳目一新。这种新颖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精美的行文结构。文章以诗歌中的精彩句子为思绪的触发点,引出一个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切入角度极为巧妙。主体部分的三个段落,以类似的形式引出,脉络清晰,行文别致,让文章在结构上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二是深刻的哲理感悟。行文过程中,作者紧紧扣住诗人作品中的精彩佳句,逐一展开,每个部分由理入事、由事及理的解读,不仅符合读后感的写作要求,还将自己的丰厚积累与对诗歌的独特感悟展示得入木三分。像“你若足够地坚强,便可凤凰涅槃,亦能化茧成蝶”之类的解读,让文章流淌出了理性的清泉。

【升格启示】

有时你读完了一本厚厚的作品,却没有一点收获;有时你只细心地品味着一句话,却被深深地震撼住了,作者就是这样一位善于读书的人。一首简短的诗让作者再一次回味的时候,感悟到了不少人生的哲理。看来,写读后感与写其他文章一样,先要在构思上下功夫,力争用新颖的角度、内容巧妙地抒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感悟;另外,在语言上也要精益求精,或自然引用原文,或巧妙引入名言警语;或用比喻增添亮色,或用排比增添气势。这样的读后感,读者才会爱不释手。

从歌声中感悟人生 篇4

杨芳

教学目标:

1、欣赏励志歌曲《蜗牛》和《水手》,让学生领悟歌曲中蕴涵的积极进取和不 懈追求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

2、尝试进行歌曲创编活动,培养学生即兴创编与表演的能力。

3、初步了解通俗音乐,学会有选择的欣赏和演唱,让励志歌曲成为自己的良师 益友。教学重点:

感受和领悟歌曲《蜗牛》和《水手》所蕴涵的精神品质。教学难点:

对歌曲《水手》进行二度创作(尝试填词)。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影音资料、音响设备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歌曲赏析《蜗牛和黄鹂鸟》

1、请同学回忆蜗牛这个小动物在自己心目中的印象是什么?

二、欣赏歌曲《蜗牛》

1、出示蜗牛课件——蜗牛原形及动作片段。

3、欣赏《蜗牛》这首歌,请同学们仔细听,在这首歌曲中的蜗牛的形象是什么样的?重新来认识一下蜗牛这个小动物。

4、歌曲小结:蜗牛的精神告诉我们,即使像蜗牛一样弱小,只要肯努力,能坚 持、有自信,总有一天会有属于自己的蓝天。

5、那么说说你们喜欢的歌星和最喜欢的歌,并说出喜欢的理由。老师在学生时代喜欢的歌星(郑智化),由此引入下一环节的欣赏。

三、欣赏歌曲《水手》

1、欣赏歌曲《水手》片段,请同学们猜猜这位歌手是谁,并讲讲关于他的小故事。

设计说明:

课件播放现场随机采访学生的镜头,从歌手郑智化的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其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

2、完整欣赏歌曲《水手》,听完后让学生说说最喜欢这首歌曲的那几句,为什 么?这首歌曲写了水手什么样的精神,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设计说明:

从歌曲《水手》中,感受水手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做真正的男子汉,并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和见解,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

3、播放现场版《水手》视频,再次欣赏歌曲,并让学生用《水手》表现出来的 情绪和精神跟唱,把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出来。

设计说明:

现场版《水手》是歌手郑智化拄拐上台演出的情景,场面宏大,群情激昂,让学生感受这样的场面并跟唱,学生容易受现场气氛的感染,入景生情,歌曲《水手》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就更容易表现出来了。

4、歌曲小结:台湾歌手郑智化虽是一名残疾人,但是他的歌声中却透着一股勃勃的生机,他用音乐告诉我们在面对生活的艰辛、人生的不幸时永远都要像水手一样有永不言败的斗志,又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做个真正的男子汉。

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视频,要求学生怀着坦诚热情的心,用歌声来赞美像大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人们。

(1)歌曲歌颂了大树怎样的一种品质?体现在哪句歌词中?你能唱一唱吗?(2)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与歌曲《水手》相比较,其旋律在情绪色彩上较明朗还是暗淡柔和些?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要有所选择的欣赏流行音乐,多听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能激励你们向着理想奋进。

四、课外拓展 布置课外作业:

回家与父母交流:爸爸妈妈的“青春之歌”。

五、教师课堂小结: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篇5

——读《论语》有感 归义中学 范美霞

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

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三是新课改的新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教师除了自己终身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勤于好学,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

三、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论语·述而》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说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而不感到厌倦。纵观《论语》全篇,孔子这里的诲人不仅指教诲他人以知识,还包括教诲他人为人处事的态度。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有:一是要有终生从教(至少是从教期间)无怨无恨无悔无倦,充满激情,始终如一,热爱教育的情感。二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分城乡、干群、贫富,男女等因素,对他们的态度要一样。三是教法要灵活,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包括表扬、批评、要求等,否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产生师生隔阂,仇恨的心理。

四、修己治人,仁爱至上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

一是教师不可培养“巧言令色”者,而要培养有独立个性,执着追求,宽容他人,忠于祖国,有益社会的人。二是教师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对他人要“恭敬”,只有恭敬地对待他人,才能少生矛盾和误会,甚至纠纷,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思考自己该思考的问题,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教师要诚信做人,“信则人仁焉”。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一定要讲诚信,否则,你就会失去影响力,号召力,有损自身的形象,尤其是在和家长、学生打交道时,事先一定要认真思考,不能做到的不要承诺,已承诺的要准时按要求兑现,包括我们对学生的奖惩,对学生的要求等。四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慈善,“惠则足以使人”,慈善,在我看来,就是关心、关爱、关怀学生,这种关心、关爱应该是全面的,不仅是学习方面,还有生活方面,情感思想方面,不仅是大事情,而应该体现在细微处。有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话,不好管,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给予了他们多少爱,多少关心,不然,怎么不能“足以使人”呢?五是对待家长和学生要宽容,教师观念要改变,不能居高临下地要求和训斥家长和学生。首先要知道,没有了学生,教师的位置也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教师也就没有意义了,再者,我们要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作为家长的时候接受其他老师“教育”时的心情是不是很好。第三,我们的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考虑问题不可能每一件都很成熟,既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发现学生缺点和错误时,要有宽容的态度,善意地指出并引导他们改正,日后他会终身不忘,感激不尽,尤其是不能以当年老师“教育”我们的错误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更不可以野蛮的“出于好心”的违法方法去教育学生。这样只能是“不得众”,甚至是断送自己。

总之,孔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论语》,体会《论语》的精华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让中华古老的文化精粹,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易中天说,集结《论语》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孔子,是大众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我们作为教师,因为孔子而自豪。

从工作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篇6

你在为谁工作?这是一个非常简单而又容易回答的问题,但不同的人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和回答。

有人说:工作吗,就是混饭吃啊,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大家能混我也混,混一天算一天,今朝有酒今朝醉,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也有人说:我工作当然是为了我自己,为了工资养家活口啊,工资给多我多干,工资少了我少干。还有人说:我工作是为了国家,为了集体,我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别人提供服务,别人也在另外的岗位上为我提供服务。

你究竟在为谁工作?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当你认真研读了《你在为谁工作》你自然会找到答案。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如何对待工作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关于做什么事和得到多少报酬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生命意义的问题。

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人,才能充分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荣誉,同时,由于努力工作,工作也带给了他足够的尊重和实现自我的满足感,只有获得人们内心的尊重和佩服才能真正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这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从好工人朴凤元身上得到最好诠释。

工作中无小事,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去做。即使是最普通的事,也不应该敷衍应付或轻视懈怠,相反,应该付出你的热情和努力,多关注怎样把工作做得最好,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去完成,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即使你感到工作环境中有不公平的人和事,你也应该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把工作做好。

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每一个职位所规定的工作内容就是一份责任。你做了这份工作就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我是一名保管员就应该认真履行自己得职责,为国家保管好物资,严把物资质量关,确保油田生产安全,施工实现百年大计,质量优质。

工作中更需要忠诚,忠诚是做人的美德,一个集体的生存和发展依靠主要领导者的能力和智慧,也更需要绝大多数员工的忠诚和勤奋,只有凝聚所有员工的向心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个集体才能走向成功。

让学生在美术欣赏阅读中感受美好 篇7

教师可以美术课文为基点,辅以课外读物推荐,且课外阅读不脱离文本孤立存在,最终形成以美术教材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既可加深对美术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对学生来说,欣赏意味着借助眼睛这个感官广泛地浏览,是适应未来社会成员对多元文化和丰富感情世界的需要,是全面提高美术素养的基础,是课内外学习的延伸与补充。而阅读则强调用心灵来诠释完美的形象,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让学生在卓越的艺术技巧中感受“美好”。作为艺术学科的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呈现美好、体验美好、唤醒美好、朝向美好。

一、欣赏阅读呈现美好的文化属性

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这让我们领悟到,其中蕴涵着的新教育理念的本源,即美术课程的文化属性。

1.赏长卷轴画,与灵魂共舞

绘画不光是在画面上涂上漂亮的油彩,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传递作者的想法。每一张画都是有灵魂的,在画者开始下笔之时,就开始孕育了。

[案例]《无臂的舞者》。在给二年级的孩子们上《快乐的舞蹈》这一堂课之前,可让他们欣赏《无臂的舞者》。画者对于“千手观音”这个节目有感而发。在舞台上她们亮丽的服装、优美的舞姿征服了台下所有的观众。可在现实生活中。她们却听不到外界的声音.然而她们却能用形体语言去完美地诠释舞者的灵魂。这就是让画者感动之处。因此才画了一幅没有手脚却用头发来代替手。翩翩起舞的少女。少女的发丝尽情地舞动.那一刻所绽放出的光彩无人能及。这是对生命的诠释与热爱。

绘画源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一种观察、思考、提炼和创新,能够反映生活许多不同的层面。因此,我们要致力于引导儿童透过绘画作品读懂精神层面的内涵。

2.观奇特设计,陶美好情操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情感性是美术的—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绝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它是—个有生命有灵性的小天使。美术存在于每—卟角落,可以说它是书法,是建筑,是雕塑,是服饰设计,也可能是摄影。虽然并非人人都会选择美术作为职业,但几乎人人都会从心底热爱美术。

[案例]解读鸟巢。在北京有一个受到全世界关注的建筑.它就是2008年奥运会的主体育馆——鸟巢.其设计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又仿若树枝编织的鸟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鸟巢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深切祝福。首先,它是一个巢。蕴含了“家”的温暖;其次。它可被看做成一个橄榄枝,寄希望于人类永远都在幸福和平的环境下生活。鸟巢的构思十分巧妙.不仅体现中国人民的智慧与能力.更是现代科技水平与人类知识的完美结合。

对鸟巢这个建筑佳作的欣赏,能使学生今后在生活中见到每一所漂亮的房子、每一处高雅的雕都会驻足细细品味,内心泛起阵阵美的涟漪。

3.读美术作品,思创作背景

我们必须考虑到,美术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这些学生长大成人后,只有极少数人从事与艺术创作有关的行业,大部分是不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消费者”。如何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提高全民族素质?如何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形成对文明向往的积极态度?美术阅读教育让儿童从小就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这样儿童发展的眼界开阔了,起点高了,对美的知觉和选择也更敏感了。

[案例]欣赏《开国大典》。在讲《开国大典》这张画的时候.我找来了开国大典时天安门主席台上的图片,发现当时的人很多,走来走去.根本就不像作品中那样清静。再说.1949年10月1号下午北京下雨了.不是画中的晴空万里。学生看到了画家在创作时的精心处理后,展现了一个泱泱大国的气派.就容易明白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初步看到了艺术与生活、历史的关系。接着,推荐大家阅读画家董希文的相关文章.从中学生可以体会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的炽热爱国情。

在这些阅读的材料中,蕴藏着许多用文字无法描绘的美术语言,而正是那些无言的画面中蕴含着很深的情感,才足以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触动。

二、欣赏阅读体验美好的审美趣昧

作为人文性质的美术学科,承担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价值观,并内化陶冶其人格情操的教育任务,而作为文化学习的美术学科,它又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扬的教育任务。因此,只有在广泛的阅读体验隋境中认识美术,才能使学生体会美术作品中所隐含的各种信仰、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了解美术与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之中。

1.认同美术的多元文化价值

体验与感受形成是美术学习的第一因素,在欣赏阅读中应该使学生知道,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是祖先从昨天走向明天的进程中所留下的印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之一。与此同时,世界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艺术家所创造出的文化和艺术,也是多元的。因此,还应使学生能领略到艺术的本源和变式,开阔其视野,培养其对其他文化的尊重与接纳。

[案例]《这个地方有点怪》。与孩子们一起观看电影《驯龙高手2》导入新课,孩子们沉浸在龙翔天空的科幻世界中.领略梦工厂这部3D动画登峰造极的画面效果.这样的欣赏与美感是书本元法给予的。通过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这个地方如此神奇.和我们生活的世界大不相同。除了这个怪地方以外.艺术家们还创造了很多新奇的怪世界,比如在《查理的巧克力工厂》中,猴子会飞,铁皮人和稻草人会说话.巧克力会变成河流……有时间,你们也可以去看这些书籍和电影。”接着,出示几本相关书籍和电影的链接,增强课后阅读的拓展延伸。最后,建设性地介绍教材《花椰树》的作者——英国著名摄影师卡尔.瓦纳的作品.44岁的卡尔·瓦纳为了完成这一系列作品.经常在超市里盯着蔬菜看。因此遭了售货员的不少白眼。教师出示卡尔·瓦纳的自画像。让学生在这幅由蔬菜拼成的自画像里分享有趣的创意。

整堂课的设计欣赏与阅读拓展环环相扣,实现了中西方文化情愫的无缝隙对接,让学生徜徉在美好的阅读时光里。

2.感受艺术诠释的精彩

生活中处处是艺术,艺术充满了我们生存的空间,只要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与艺术沟通交流,就能发现它、领悟它。

如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欣赏典故”与学生“说事”。曾看过一部电影,女主角心爱的衣服上沾上了一大块红色墨水,她十分伤心。后来,同住的裁缝阿姨将她的衣服拿来,在有红墨水的地方绣上了玫瑰花,一下子将丑转变为了美。画上玫瑰的衣服不但不难看,而且还显得很时尚。其实,这未尝不是—种艺术呢?有些事物也许我们不能接受,但稍加点心思,便成了人见人爱之物。为此,美术教师可以建立欣赏阅读库,广泛收集各式各样的艺术珍品,每堂课之前设立与本堂课相关内容的链接阅读;也可以通过创设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学生推送艺术欣赏素材。

3.激发学生的自动探究

长期以来,美术欣赏教学沿用的是以教师的讲解、说明为主要教学手段的传统教学方法,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审美活动却做得不够,情感体验也被忽视。这样得来的一切必定是不深刻、不稳固的,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际上,任何—个教学行为不是为了把感觉和思想机械化,而是为了体验一个过程,为了使学到的东西植根于心;不是为了发现已学过的东西,而是为了不断寻找新的东西;不是为了知道什么,而是为了思考什么。

[案例]《绕绕涂涂》。这是一年级美术上册的第二课.教学目标为:启发学生感受和认识物体的形状,体验涂绘绕线活动的乐趣,大胆用线涂出物体的形状。教师首先导入欣赏《糖画》。该画是以糖为材料,是以勺子为笔.糖稀为墨进行制作,各种生动的图案造型在民间艺人的手下跃然纸上.惟妙惟肖的糖画又美味又耐看.给人以关的享受。接着。教师给学生讲解圈涂、摆涂、推涂,就显得直观而易于理解了。学生作业之后,教师用课件出示“3D”以笔绕绕涂涂的视频.拓展知识。

纵观这节课的欣赏阅读环节,教师收集与教学相关的素材特色鲜明,通过民间艺术与“3D”高科技的绕绕涂涂进行对比,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生活经验,发挥创作潜能。

三、欣赏阅读朝向美好的艺术创作

傅国涌先生曾在《民国教育的花开花落》中介绍了民国教育的校园美、校服美、教材美、课堂美。他提出教育就是与美相遇的过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自我的相遇。教育是为了遇见美。与美相遇,是起点和归宿。美术读物中的每一笔色彩、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便是学生所要接受的“第一个东西”,它必将变成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并成为他融人与参与社会的创造因素。

1.在鉴赏与对话中唤醒美好

教师要竭尽全力为学生推荐最好的美术阅读作品。这些作品分别从各种角度,由不同的画家用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与学生做最朴素的交谈。教师可以试着从自己的角度,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目。虽然有些书目好像与美术无关,但它们都是观察和思考世界的一种方式。学生了解这些作品所蕴含的价值与意义,不仅有益于提高艺术修养,还能使我们从中获得某种教育和启迪。如《美的历程》阐释了中国美术中的点滴;《艺术哲学》告诉我们看作品要了解其时代背景,作品永远无法回避时代的声音……阅读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在四季的风景里流转,读书的意义正在此。

美国专家露卡丝女士曾给孩子们上过一堂美术欣赏课,她让他们完全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特别尊重有不同意见敢说真话的学生。等学生逐个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完以后,露卡丝告诉大家:“你们的发言很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你们还应该进一步了解作品,看看作者的想法,和你们的想法是否吻合?你们应该到博物馆、图书馆、网络去查资料,看看原作。”露卡丝女士传递的理念是:欣赏艺术除了要有直觉的审美感受能力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2.在想象与刨造中相遇美好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音乐让学生的想象空间无限放大。如带领学生阅读台湾著名绘本画家几米的漫画,必然会发现其画风之独特。所画的人或物几乎都不是写实的,有的甚至根本不存在。但从那朦朦胧胧的背景和了了几笔勾勒中,却能感到一种很温馨的氛围。从天真烂漫的粉红云彩中,能体会到童年的快乐和趣味;从神秘的蓝紫深绿中,能听到故事主人怦然的心跳。总之,就是充满梦幻。这一系列漫画推介给学生阅读之后,能激发起他们的思维创造力。

[案例]《小姑娘怎么变巨人》。本课由名著《格列佛游记》故事引入。格列佛在小人国里成了巨人,他为小人国的人们做了许多好事.以此导出本课主题——假如我是巨人。这种导八方法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想象的世界里.通过魔术“变变变”这个环节.老鼠变得比狮子还大。学生们感觉很奇妙。紧接着.让学生思考怎么把一个小姑娘变成巨人?学生踊跃发言.最终他们明白了通过比较能使人物变得更加高大、威武。在最后环节.把内容进行延伸,告诉学生,艺术作品中有巨人,生活中也有很多巨人。如抗洪救灾的士兵、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等.他们虽然身材不一定高大.但他们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巨人。

故事和绘本充盈着每个学生的生活空间,当我们拥有大美术的视野时,便可以将一切美的事务与教学相对接,从而在学生的心田存储一个巨大的“发酵器”,随时提取素材,激发其创作灵感。

3.在评述和对话中朝向美好

现在的很多欣赏课,教师往往是从一幅接一幅的作品的来历讲到作者的奇闻趣事,最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却神色漠然。那么,教师怎样才能用教学参考用书上的简略文字代替学生个隆化的体会呢?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其实欣赏课完全可以把语语权交给学生。教师应要求学生从美术形式、语言方面探索作品特点,从美术史的角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研究作品的意义。从美术教学的角度讲,欣赏评述实际上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所以,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做出自己的评述。

[案例]《水墨表现》。《水墨表现》是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通过学习水墨表现树木,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水墨游戏。水墨游戏怎么玩呢?水墨水墨。蘸点水.蘸点墨。轻轻松松玩一玩。”当学生发现了墨色的浓淡变化.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充满新奇与探究的欲望。整堂课。学生都在轻松、激情的游戏中玩出了墨色的浓淡干湿。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感受、有的说见解、有的提问题、有的做补充。宛若一群艺术评论家。

这种方法胜于在学生毫无感受之前就输入某种概念,防止造成先人为主的不良后果,变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一同探讨、共同成长的伙伴,在共同建构的审美情趣里相濡以沫。

美术审美能力,不单纯是对绘画能力的使用,它还包括对所学知识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因此,美术教学必须增加阅读实践的容量,以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

上一篇:开展中国近海地球化学调查的设想与建议下一篇:制冷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