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英语课导入艺术论文

2025-01-16

学校英语课导入艺术论文(共10篇)

学校英语课导入艺术论文 篇1

学校英语课导入艺术论文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设计精美的的导入,像一首美妙的曲子奏响的第一个动人的音符,使学生把精力完全地集中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设计和运用奇妙的导入艺术,让英语课堂教学走出关键的第一步呢?

一精彩的故事导入

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结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开始时,首先给学生讲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故事所吸引。在这样的状态下来导入新课的教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随着教师活泼生动的语言讲述,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带入到与新课密切相关的教学中。比如,笔者在教学Mybag这节课时,我先拿出一个书包说:“一天早上,小明去上学发现他的书包里的东西,都让家里养的.宠物狗豆豆叼走了。小明急坏了,不马上把书包的东西找出来,上学就迟到了啊。大家赶紧帮他想想,他的书包里都有什么啊?”学生的思维顿时被这个问题激活了,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猜想,铅笔盒、书、铅笔……笔者一边肯定地应答着学生的猜测,一边拿出了铅笔盒、书、铅笔等,引出了abook,apencil,apencilbox等单词的学习,使这节课在紧张有趣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二情景的表演导入

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情景创设,以生动真实的情景模拟,使学生感受到熟悉的语言环境,产生语言表达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景表演的导入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在小学英语课本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内容是可以编成简单的表演情节的,这样的导入方式情景交融,寓教于乐将给英语的课堂教学增添无穷的活力和趣味。比如,笔者在教学shopping这节课时,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物品的单词,布置了一个小超市的情景,由笔者当售货员,学生可以自由来我的“超市”买东西,当学生走过来时,我就主动迎接上去问道:“CanIhelpyou?”“I’dlikeacap,please.”“I’dlikearuler,please.”这样的表演利用学生掌握的英语知识,预演了教材的内容,使学生对教材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三知识的复习导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找到新课程和旧课程的关联点,有的放矢地复习能有效地加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通过质疑设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以此导入新知识的传授,将会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比如,笔者在教学Hereyouare这节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复习导入:因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一些食物类单词的理解,做到能说会读,比如apie,ahamburger,ahotdog等,同时还要掌握购物时的一些日常的用语,如“A…,please.”“Hereyouare.”等,要求发音正确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因此,上课开始,我对学生们说:“老师刚从食品超市购物回来,请大家猜猜老师买了什么东西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复习了学过的食物的单词,又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借此机会,笔者问学生:“喜欢这些食物吗?”同学们都大声说“喜欢”。于是,句型Hereyouare的教学轻松展开了。

四对话的练习导入

对话导入可以使学生在对话的语言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对英语的感受能力,使学生在对话的训练下变得乐于表达。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些与课本的内容相关的对话导入新课。可以是教师的自问自答,也可以是师生间的对话,或者是学生之间的对话,还可以是男女生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对话中,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了训练,同时英语的听力也得到了提高。比如,笔者在教学Myfamily这节课时,上课开始,笔者首先把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展示给学生,并向学生介绍说:“Thisisaphotoofmyfamily.”然后用反问式的语气自问自答:“Who’sthis?”“Thisismyfather.”“Who’sthis?”“Thisismyson.”等笔者介绍完毕后,“Who’sthis?”这个句型也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然后笔者布置学生利用自己的照片和同桌展开模拟对话,这种对话式的导入,对新课的进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总之,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导入作为教学艺术,它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导入方法。导入要力求简练、简单、易行,真正为课堂教学导出活力和精彩,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踊跃参与语言练习的热情,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学校英语课导入艺术论文 篇2

1. 趣味性原则。

导入要新奇有趣,导入环节应尽量采用不同的方法,引起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他们参与其中,同时化解所学内容的难度。

2. 针对性原则。

课堂导入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每节课的内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做到因课施教,因材施教。导入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明确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呈现课堂教学的目的,为新授课课作好铺垫。

3. 启发性原则。

教师应通过幽默或富于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进人一种自然及放松的学习氛围中,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吸收新的知识。学生所学的知识前后紧密联系,导入活动应如同智慧的火种引燃学生的思维的火把,让学生自觉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1. 提问式导入。

在一节课的开始适当的进行提问式导入可以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明确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并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通过提问的方式也可以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讨论的话题可以涉及天气、爱好、食物、旅行等各个方面,既切合教学主题,又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说。

下面是笔者和学生的对话:

T:We know that there are lots of places of interest in the world.Have you ever been to any places of interest?

S:Yes.I visited London last summer.

T:Oh,really?How long did you stay there?

S:For about two weeks.

T:Who did you go to London with?

S:I went there with my parents.

T:What did you see in London?

S:I see(saw)the London Tower,the London Eye and the Big Ben,and…(学生无法继续)

T:Did you see the London Bridge?

S:No.i missed that place.But I had a good time in London.

T:Great.I hope I can visit London someday.Would you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places of interest?

Ss:Yes!

T:OK.Now today we’re going to learn more about different places of interest in the world..

通过提问“你们参观过那些著名景点”,让学生讲述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适当询问,引出即将所学的单词和短语,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准备。同时在一问一答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 直观式导入。

直观导入法是指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图画、照片、录音、录象等手段导入教学。这些实物直观形象,和教学内容联系密切,往往能直接引出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因此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比如牛津英语译林版8A Unit6介绍的是扎龙保护区,教师在教授时可先让学生观看介绍保护区的视频,辅以保护区的照片,可以让学生对扎龙保护区的生态、鸟类有直观的了解,再通过阅读文章加以详细介绍,学生接受就会更加容易。

3. 活动式导入。

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猜谜、对抗竞赛、分组辩论、角色扮演、个人演讲的方式进行导入,以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许多农村英语教师认为农村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性格内向,上课沉闷不爱发言,而且口语水平低,不爱开口说英语。正是这样的观念导致农村初中许多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不敢也不愿开口说话。

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就是猜谜。比如在8 A u n i t5“wild life”中介绍了许多野生动物,如果只是展示动物图片进行介绍,会略显单调。于是笔者在导入时展示了关于动物的谜语,果然学生被谜语所吸引,开动脑筋,积极参与。这样既能在谜语中介绍动物,展示词汇和短语,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另一有效方式就是分组竞赛。比如在上8A Unit 2时,介绍了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如果让学生们一个个回答两者词汇上的区别,会比较单点而沉闷,学生也会失去兴趣。

三、总结

总之,在教学中,如果能恰当使用不同的导入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导入的水平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反思,才能逐步改善,逐步提高。

摘要:“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其作用不可小视。本研究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为依据,通过观察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初中英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式,希望为第一线的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陈传光.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导入策略[J].基础英语教育.2012:66-70.

学校英语课导入艺术论文 篇3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由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小结这五个教学环节构成的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完整的系统。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必然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自然、新颖、富有趣味的导入,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得法,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在短时间内产生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和凝聚力,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活动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效率。成功的导入,还能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扫除学习障碍,化解新授内容的难度,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实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优化学习效果。总之:导入在成功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恰当的导入法是成功英语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目前,大多数英语教师都要求通过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等几个教学步骤强化学生的四种能力,即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口头上、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一定的自学能力,并能创新的使用教材,认真组织教学。课堂气氛虽较前活跃了,学生在课堂上实践练习的机会也多了,但从总体上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还不善于导入环节的设计。具体表现在:

1.导入程式化

许多教师总是通过师生互致问候或询问日期、星期几、天气、学生出勤情况等问题开始新课。有的教师习惯于以值日生报告(on duty)的形式开始新课,通常是两名学生在前面表演一段对话,表演结束后,教师一般既不加以评价,也不与学生就对话内容进行信息交流,进一步引出新话题,使值日流于形式,缺乏趣味,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导入机械化

有的教师刻意设计一个新课导入环节,但缺乏新颖性;有的教师设计的导入环节形式很新颖,但只是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设计,与本节课学习内容不相关,没有针对性。

3.零导入

为数不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干脆没有话题导入的环节设计,直接以“In this class we're going to learn Unit…”的语言开始新课,使课堂教学显得苍白无力,毫无生机。

二、导入的特点和分类

1.趣味性

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情绪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所以,如果课堂导入充满趣味性,学生就会体会到学习是一种精神享受,从而能更加自觉主动积极地学习。

2.针对性

导入要富有趣味性,但不能“为导入而导入”,要有针对性。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教学内容不同,课堂导入的设计就应该不同,教学对象不同,课堂导入的设计也应该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的方法也应因时因地因对象而异,但前提必须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服务于课堂教学。切记单纯为了“导入”而“导入”。应避免盲目追求表面花哨和热闹,不顾及导入内容而使导入流于形式的做法。导入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为讲授新课埋下伏笔。

3.新颖性

课堂导入的材料要具有新颖性。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新颖的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新时代的年轻人不仅富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学生参与的兴趣就会越浓,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教师进行课堂导入时如能利用时下的流行素材或借助于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课堂气氛,从而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入正题,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4.简洁性

一般来说,正常的课堂导入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为宜,应力求做到“简约不简单”。导入的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课堂导入,因为如果导入时间过长,会显得喧宾夺主,不仅会使课堂导入显得庸俗繁杂,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而且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进程。如果导入的时间过短,又会使课堂导入显得苍白无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三、导入方式

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三类:

1.媒介導入法

按照媒介的性质可分为:

(1)实物导入

图片导入:包括教材中的插图、幻灯片、多媒体图片、教学挂图、报纸及杂志插图、广告、照片及教师自制简笔画等。

(2)音频导入:音乐、歌曲、广播节目及录音等

(3)视频导入:MTV、电视、电影、互联网下载视频等

2.以学生为中心导入法

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他们的言谈、表演等作为导入手段,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主要包括:学生之间的自由交谈(Free Talk)、3分钟演讲(Speech)、表演(Act)、游戏(Game)及竞赛(Contest)等形式。

3.以教师为中心导入法

以教师的引导为方向,通过师生间的配合导入到新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导演”的作用,学生通过教师的指令进行活动,从而自然地进入到新的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当中。包括:师生自由交谈(Free Talk)、温故知新(Reviewing)、故事(Story)、背景介绍(Background Knowledge)、设疑(Question)及情景(Context)等形式。

四、导入法在艺术类学校英语课堂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导入设计

艺术类学校学生英语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不同程度的畏难、厌烦甚至自暴自弃的情绪。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既要增加导入的趣味,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又要以学生为本,关注他们的情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在《新目标》英语必修2 Unit 2 The Olympic Games的导入便是从以上两个方面设计的。

教师通过搜索将各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奥运会的故事、图片、录像等制成画面精美、视觉冲击强烈、并能突出奥运精神的PPT课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结合艺术类学习的艺术特长,为PPT课件配上具有代表性的历届奥运会的主题歌,这一看似不经意的设计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一开始就对本单元的英语学习产生了亲切感,通过感人至深的画面和振奋人心的音乐这两种媒介拉近了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激情,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为本单元的其他内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实践证明,学生们从这一成功的导入受益匪浅,他们不但较好地掌握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对单元的主题——奥运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表演+比赛”导入设计

艺术类学校学生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活跃好动、注意力较难集中,但表现欲强、表现能力强,有极强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根据这一特点,教师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通过表演+比赛的导入形式,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就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新目标》英语必修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Note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话体现剧中各种人物对主人公Henry在没有百万英镑和有百万英镑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教师在本单元第一节课前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课下观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电影片段,并根据课文对话排练5分钟的表演,然后在第一节课进行表演比赛并评出优胜小组。学生们对这一新颖的教学形式非常感兴趣,纷纷积极投入。由于有较好的表演功底和丰富的舞台经验,加上较强的表现力和团队精神,整个表演比赛惟妙惟肖、生动自然,比赛积极踊跃、高潮迭起。在教师没有讲课文的情况下,仅通过导入环节,所有参与的学生便基本掌握了课文的大部分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潜力,他们为自己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和骄傲!通过教师之后的课文讲解,学生对该单元的学习超出了规定的教学要求,期末全班学生主动提出用英语排练《百万英镑》作为学期汇演,在专业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英语学习成果。

3.“量体裁衣”导入设计

艺术类学校学生主观上英语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客观上由于比赛、演出及其他活动较多,无法保证英语学习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针对这一难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水平,有针对地设计难易适度的导入活动,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扫除学习障碍,化解新授内容的难度,实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优化学习效果,有效的完成教学内容。《新目标》英语必修3 Unit 2 Healthy Eating中教材的導入对我校学生来说偏难,学生虽然对Healthy Eating的有所了解,能用中文娓娓道来,但由于缺乏英语的词汇的积累,无法用英语表达对Healthy Eating的理解。若按教材设计的内容讲授,一开始就对健康和不健康的食物进行分类,很难达到实际的导入效果。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我们做了如下导入安排:先用色彩鲜艳的图片展示各种食物及其英语表达,从简单的、学生已掌握的英语食物出发,由简到难,逐步递进,通过反复操练,在导入环节达到教材要求的词汇水平。然后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再让学生用英语将健康和不健康的食物进行分类比较,同样完成了教学要求,并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方法得当,教师仅用了15分钟的时间就使全班学生掌握了课文要求的所有与食物相关的生词。

五、运用导入法应注意的问题

1.熟悉教材

导入可以以旧带新、以易带难、以熟带生,达到融会贯通、动静结合、循环往返的效果,使教学具有新鲜感、启发性和衔接性。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包括教材内容、重点、难点,了解教材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教材中的转折点等。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导入时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2.了解学生

导入的设计要时时以学生为本,处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状况和学习水平等;同时,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当前的事实焦点等。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和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有所为”。

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学重难点,不同的教学目标,其导入方式都应有所侧重,不能千篇一律。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类型,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遵循趣味性、针对性、新颖性及简洁性等原则加以运用。只有不断地在课堂实践中运用导入的各种方法并加以比较、总结,善于挖掘教材内容本身的特点,注意积累,才能摸索出最适合的方法,使导入趣效合一、简洁自然。

参考文献

[1]倪谷音.愉快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56-57.

[2]任季萍.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2):67-68.

[3]郭跃进.新课程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8-105.

新课导入艺术-小学教学导入艺术 篇4

古人做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凤头”意指文章开头要美,一堂课的开端也应美。“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在讲课伊始,教师巧设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激起同学的情感,启发引导同学思维,以让同学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是实现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关键步骤。新课有多种导入的方法:或以疑导入、或以情导人、或以理导入、或以“操作”导入,但不论哪种导入,都要注意尽量溶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新课的导入,是激发兴趣、诱发思维、创设新奇、生动、愉悦的情境,以造成同学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使同学在一开始就对学习新知发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把自身“摆”进去,以体现“主体”的地位。

一、设问生疑,激发思维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者要善于运用设疑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不时地激发同学去生疑、释疑,从而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把同学的思维引向“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境地。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设疑引进新课,“为什么车轮一定要是圆的呢?”过去可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呀!从而激起同学求知欲,使其发生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

二、计算点拨,诱导思维

点拨能催动睿智的醒悟,激发燃烧的激情,调动思维的千军万马,让同学走进发明的世界。点拨艺术是求新、求实、求精、求美的艺术,是点燃同学智慧火花的艺术。所以在同学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同学积极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通过让同学计算两组加数相同计算顺序不同和不变的算式,引导同学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出加法的结合律,这样就起到了引导同学进入理性概括,展开笼统思维的好处。

三、动手操作,启发思维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睿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学中让同学动起来:动手折、装、拼、剪、量……;动脑想、猜、算、分析、归纳、演绎……;动嘴读、讲、问、答……;动笔写、算、画……,手、脑、口并用,无疑对启迪同学思维,学习新知识、促进同学身心发展极有效用。教师可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遵循教材和同学的特点,选择“动”点,设计“动”法,精心组织教学,让同学在“动”中学,“动”中思,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时,首先从法则动身,精心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折纸、量纸活动,把笼统的道理形象化了,使同学对即将讲授例题的第一个要点(求1小时零件数先求1/4小时做的零件数)的理解有了阶梯;而接着再出示糖果盒的第二个活动,并没有停留在重复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上,而是又深入一步,让同学归纳出“相当于几分之几就除以几”的道理,为解例题的第二个要点(求1/4小时做的零件数为什么要除以3?)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巧设情境,促进思维

巧设情境(故事、游戏、扮演、竞赛等)提出问题,于无疑处诱疑,让同学平静的心田泛起思维的涟漪。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首先给同学们讲《猪八戒分西瓜》的小故事,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气氛活跃,接着我就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看看八戒傻在什么地方?”通过这样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情境,激起了同学解疑的兴趣,促使同学去积极思维。

五、指导观察,协助思维

观察是一种智力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同学智力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同学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从观察不只可以吸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行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应用一样。”同学观察力的发展,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和培养训练的结果。

物理教学导入艺术分析论文 篇5

一节课大致分为引入新课、进行新课、总结教学知识、布置作业四个环节,引入新课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环节。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引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下面,笔者就物理教学中的导入艺术,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顾名思义就是复习这节课要用的以前学过的所有知识,并将其恰当地用在推导本节课的知识上。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很好地建立起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学“向心加速度”一节,教学伊始,笔者先提出以下的问题: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的表达式如何?”学生回答:“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是:F=ma。”2.“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3.“解决曲线运动问题一般思路是什么?”学生回答:“将曲线运动沿着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可以分解受力,也可以分解描述运动的物理量:速度、加速度。”4.“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式怎样?”学生回答:“v=Δx/Δt,a=Δv/Δt。”紧接着让学生看了几个圆周运动的视频,再接着问:“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匀速’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物体沿着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这种运动叫匀速圆周运动。‘匀速’的含义是指速率不变,而不是速度不变。”笔者接着说:“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曲线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不为零的合外力,那就一定存在着加速度,那么接下来我们探究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外力沿什么方向?加速度又怎样呢?”紧接着进入新课讲授环节,有效激发了学生想探索未知的欲望。

二、表演导入法

实践证明,有时候适当地进行表演,可以给学生以新意,迅速抓住学生眼球,进而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比如,教学“自由落体运动”时,笔者提前将实验器材搬到了教室,等到上课铃响了,笔者慌慌张张地走进了教室,并故意把一串钥匙掉到地上。笔者捡起了钥匙,回到讲台上又一次举高钥匙,然后说:“钥匙一松手就掉到地上了。”学生非常吃惊笔者的做法,都紧紧盯着笔者。此时,笔者问:“其他物体也这样松手会怎样运动呢?”学生们说:“肯定会和钥匙一样掉到地上。”笔者没有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做做看。笔者先两只手分别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纸片和粉笔头,然后同时松了手。结果纸片漂落下去了,粉笔头直坠到地。之后提问:“为什么钥匙和粉笔头下落得快,而纸片飘落得慢?”学生回答:“因为纸片下落时受到空气阻力作用,而粉笔头和钥匙下落时不受空气阻力作用。”笔者又问:“粉笔头和钥匙在下落过程中真的不受空气阻力吗?”有学生很快补充:“受!只是纸片受到的空气阻力较大,粉笔头和钥匙所受空气阻力很小。”笔者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并指出像粉笔头和钥匙一样的所有重物在下落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都很小,我们可以忽略,这样就可以认为它们就只受到重力。并告诉学生,像粉笔头、钥匙等重物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就叫自由落体运动。实践证明,在这样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轻松地完成了任务。

浅谈语文新课的导入艺术 篇6

无意中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若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脑力带来疲劳。”看罢,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曾几何时,我们不再“迷信”课前热身,觉得导语不过是个花架子,有哗众取宠之嫌。今天再读大师的告戒,我有了些许新的领悟。

上课伊始,学生的思维一般处于松散状态,有的徘徊于上节课的疑虑中,有的则沉浸在课间的娱乐中„„如果此时教师不是生硬干瘪地直奔主题,而是以一个新鲜、恰当的内容作为话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兴趣,不但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甚至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因此,新课导入绝不是伎俩,也不是噱头,而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更是一门艺术。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⑴ 确实,好的导入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引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那么,怎样导入新课才是比较成功的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用激情渲染氛围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教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因此,在为文字优美、激情荡漾的文章设计导语时,我力求创设以情动情的氛围,以激昂的姿态、饱满的热情引领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才智。

比如,在讲授专题课《走近苏东坡的婉约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北宋文坛上有一位最豪放的词家、最浪漫的诗人、最超脱的文人、最多情的丈夫、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他就是苏东坡。”这则导语非常整齐且语言温婉优美,在课堂导入时,我借助于面部表情和手势,非常深情地吟出文字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丰韵,这极富感染力的激情导入使学生迅速入情入境,沉浸于教师所创设的艺术氛围中。也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生动的表情和苍白的状态带给学生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我们导入新课之时,请戴上“激情的面具”,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在上课伊始就打动每一个可爱的生命吧!

二、借道具点燃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⑵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那么怎么才能让导语在第一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我觉得在导入的时候借用一下道具,可以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道具分为视觉型道具,比如,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是作者精心绘制而成的,我们可以利用它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还有视听型道具,比如录相、FLASH动画等,视听结合,能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激发灵感和兴趣。

前几天,我在青年教师汇报课上,讲《牡丹的拒绝》的时候,就选用了蒋大为的《牡丹之歌》的FLASH作为导入新课的辅助材料,它融画面、文字、音乐于一体,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牡丹的品性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为他们解读文本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适当地借助教学道具可以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气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升入理性。

三、设悬念启迪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在导语中巧布疑阵,制造悬念,能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

同样上《牡丹的拒绝》,我的一个同事在导入时,先介绍了几个国家的国花,自然提及中国的国花问题,且引导大家探讨确定中国的国花,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啊,同学们各抒己见,要言不烦,有拥立梅花的,还有赞成荷花的,更不乏推选百合的„„就是没人提及牡丹,同事灵机一动,告诉学生,如果让她来定的话,她会毫不犹豫地投牡丹一票,并问大家想不想知道她推选牡丹的原因,学生自然是很感兴趣,于是,她说:“同学们,答案就在张抗抗的散文《牡丹的拒绝》中”,这样一来,学生对解疑很有信心,且主动进入文本,寻找答案,学习效果自然会很好。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定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四、引经典滋润心智

巍巍中华孕育了众多的诗人和词家,他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名篇佳句。我们如果从中精选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经典语句,贴切自然地引出所要学的课文,不但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还能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扩充他们的知识储备量,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教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的第二课时时,我以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作为导语,立即唤起了学生的一种情感回报,他们对此产生了强烈了情感共鸣,也更加理解了文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这句所蕴藏的意蕴(作者对亡妻的深厚情感)。整个课堂气氛也因此被营造到了极致,学生神思飞越,教师引古博今,课堂上真是妙趣横生啊。

另外,还可以采用讲故事,温故知新,介绍背景,做游戏等方法引入课题。只要能很好、很快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就是好方法。

小学英语课堂导入艺术初探 篇7

一、课堂导入的内涵

新课的导入, 在英语教学中也叫“引入”, 它是课堂教学伊始的3-5分钟内教师和学生所有教学活动的总称。“导”指的是教师以教学内容为目标, 用巧妙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式。“入”即是将学生引导到学习的课题上来, 让学生从导语中捕捉到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的头绪, 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进而积极地接受教师的启发诱导, 从而愉快地进入师生交流。

二、课堂导入的理论依据

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模式, 其中的情感过滤假说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和可理解输入假说 (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 为课堂导入提供了理论支撑。前者指出了情感 (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感等) 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效果之间的关系。后者指出:二语习得者遵循自然顺序 (natural order) , 通过理解比自己当前的水平稍难一些的输入, 即i+1 (i是习得者现有的二语水平) , 来自然地习得该语言。所以在导入一节课时, 要激活学生已有知识“i”同时输入学生理解的语言, 是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和关键。

三、课堂导入的现实依据

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强调师生交往, 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新课程目标追求知识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协调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并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然而, 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不少教师不重视新知的导入, 方法单一, 有些教师甚至直接呈现新知识, 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难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些教师已经开始意识到新知导入的重要性, 但是导入过程生硬, 为导入而导入。从新知导入现状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 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 从不同的角度, 找到新知导入的不同策略, 丰富新知教学的认知呈现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四、英语课堂导入的原则

(一) 目的明确, 针对性强

导语设计要目的明确, 应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针对性是要针对教学内容, 使设计的导入与教学内容构成有机的内在联系, 不可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使导语的内容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结合, 揭示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针对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导入。这就要求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 防止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漫无边际, 生拉硬套, 牵强附会。

(二) 短小精悍, 突出简明性

导入仅仅是一堂课的引子, 一般不宜占用太多的教学时间。为此, 要优化新课导入, 真正做到“导情引思”, 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入时, 在内容上要高度概括, 高度提炼, 精而又精;语言上要简洁洗练, 不要拖泥带水, 冗长拖沓。

(三) 要有趣味性和艺术性

新课的导入不仅要新颖独特, 引人入胜, 还要有趣味性, 通过充满情趣的导课, 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 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有艺术性, 这就需要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 使新课的开始就能扣动学生的心弦, 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同时在形式上也要突出多样性, 切记千篇一律。要从实际出发, 灵活机动, 随时变化, 从而才使得导入更有吸引力, 更有利于下面环节的展开。

五、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及案例分析

要设计好一节课的导入, 导入的方式要依据教学任务和内容,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 做到灵活多变, 生动新颖, 切忌千篇一律。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笔者将探讨以下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

(一) 游戏导入法

游戏导入就是指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 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转换成“游戏”, 通过游戏的感性活动, 引导学生从游戏中揭开新知。为了在准真实情景中进行教学, 老师往往不得不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游戏性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在准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下面这个教学片断反映了教师如何应用游戏来导入新词的学习, 其教学内容是yellow。

片断实录:在教授颜色类单词时, 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游戏:当学生已经学完red和green两个单词后,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红的和绿的两盏交通灯, 并说:“If we see the red light, we must stop.If we see the green light, we can go.”接着就请全体学生起立, 一起做听指令做动作的游戏。T:Green. (大家一起做踏步的动作。) T:Red. (大家不动。)

接着老师画了个黄色的灯, 并说:“look, the yellow light, what shall we do?Yeah.We can wait.”说完, 教师做了个等待的动作, 接着全班学生一起做开汽车的游戏。Yellow一词就是这么被引出的。

教学赏析:教师通过这个生活中的交通灯游戏, 既巩固了前两个学过的单词, 又自然地引出了新词yellow, 很妙。

可见将游戏引到教学中来, 并不意味着仅仅是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 而是要抓住游戏与学习的联系点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运用语言, 使游戏与学习达到和谐的统一。

(二) 对话导入法

对话导入法是指在新课内容呈现之前, 师生围绕与新知有关的一个和多个话题, 使用英语“自由”交谈, 既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 又为新知识技能发展做好了铺垫。

片断实录:上课一开始, 老师设计了几个问题。但是与往常不同的是, 这次是由学生向老师提问, 老师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S1:Miss Xu, what color is your coat?T:It is red.S2:You look nice in red.T:Thank you.S3:How are you today?T:Not bad, thank you.S4:Miss Xu, what is the time now.T:It is nine o’clock.

在英语课上, 因为有许多学生怕在众人面前说英语, 使得对话教学常常在学生处受到冷落。如果改变了对话的形式, 让学生问老师, 课堂的气氛会大为改观。当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 当他们的提问被认可, 并从老师那里得到满意的答案时, 你会发现学生的满意感溢于言表。这句话所蕴含的教学道理可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来阐明“情绪的力量往往构成教学过程中最微妙最有意义的因素。”

(三) 歌曲导入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在唱歌时, 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 在感到松弛、愉快、满足的同时, 会产生兴奋的情绪。许多教学内容用演唱歌曲等形式进行导入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美妙的音乐能唤起学生的知、情兴奋点, 使他们精神饱满、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下面一则教学片断反映了运用歌曲进行导入的教学过程:在教学PEP小学英语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A let’s talk部分时, 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进入学习状态, 并且初步感知句型, 同时熟悉书中各主人公, 下面这位老师采用了歌曲导入的教学形式。

片断实录:Step 1:greeting:hello!I’m Sarah. (老师头戴Sarah的头饰做自我介绍, 并与学生一一握手。) Step 2:I have a nice present for you.Listen, what’s this? (播放歌曲hello!的录音, 教师同时哼唱并做简单的动作。) Steps 3:follow me, please. (引导学生跟教师一起哼唱, 并配上招手、握手等动作。) Steps4:sing the song with your good friends.You can take out the pictures of Sarah, Mike, John and so on

歌曲《Hello》不但在创设学习氛围上卓有功效, 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对课文中即将出现的主人公有初步的了解。戴上头饰可以将歌曲变成一个简单的对话, 通过调换歌中的主人公, 还可以扩展练习其他内容。在导入阶段应用这种方法有利于降低教学难度, 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歌曲除了齐唱外, 还可以以师生或生生对唱的形式出现。

(四) 律动导入

律动导入法借助身体动作和其他直观手段积极创设语言情景, 体现了“在做中学”的原则, 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征, 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二十六个字母时, 为了打破学生对字母学习的成见, 让字母“活”起来, 让学生的思维也跟着“活”起来, 下面这位教师在新课导入时, 采用了做字母体操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字母。

片断实录:Step 1:let’s do ABC exercises.Follow me. (Students follow the teacher to say and make the alphabets together with ABC song.) ;Step 2:Quick response:Teacher says the alphabets and asks someone to show the alphabets;Step 3:Pair work:One says, and the other does ABC exercises.

根据英语教学理论, 字母体操应该是得益于TPR (全身动作反应法) 产生的, 是一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调动多个感官参与学习的好方法。运用于导入环节时, 字母体操的主要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任何内容的教学导入阶段, 特别是在字母教学中, 可以起到极好的巩固作用。

(五) 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图表、模型或幻灯形式来导入新课, 这一导入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的, 既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可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种新课导入方法在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均可使用。

PEP小学英语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有很多学习用品类单词, 为了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单词, 学习新单词, 教师设计了一个猜一猜游戏:What’s in my bag?在其中用到了实物。

片断实录:T:now, let’s play a game!What’s in my bag?S:great!

教师向学生出示一个书包, 告诉学生里面装满了学习用品, 请学生们猜一猜他们分别是什么。当老师提问时, 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 想知道包里是什么。学生们不断喊出已经学会的学习用品类单词, 并设法猜到今天老师要教的那个单词的实物。这个方法使老师毫不费力地引导学生去念生疏的单词, 几次下来, 学生非但不会厌烦念单词, 反而乐此不疲。

总之, 一堂成功的课, 必须工于开端, 使其具有一种诱人的力量。19世纪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保持和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的注意和兴趣的强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这种首次感知的重大作用。希望以上的探讨能为小学英语教师今后的课堂导入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邵细芳, 欧阳.浅谈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2, 第3期, 第17卷.

[3]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

[4]王升.教学策略与教学艺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英语新课的导入艺术 篇8

一、复习导入法

每节课的教与学都不是孤立的,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旧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因此,在新课开始之前,对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复习与巩固,既能弥补学生旧知识掌握中的缺漏,又能使学生很快投入新知识的最佳学习状态,为完成本节课教学作好准备。

二、实物和图画导入法

真实的实物和图画对新课的导人有很大的功效。在课堂教学中,出示实物和图画,变抽象为具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能清楚地揭示语言与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促进学生学习语言的自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直接用外语感知事物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运用实物和图画不仅形象、具体而且便于学生接受与回忆。

三、设问导入法

教师以富有启发性、连贯性的问题导人新课,是为了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学习目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教初中第三册第10课课文时先设置问题。1.Why did MissZhao say“Congratulations”to the class?2.Why was Miss Zhao notpleased?What did Class3 do last Sunday?学生带着赵老师“先祝贺,后不高兴,学生做了什么”这一贯穿主题的问题去寻找答案,就自然地过渡到课文内容的教学中去。

四、简笔画导入法

在课堂教学中,实物和图画有着特有的信息沟通作用,特别是简笔画,它能创设情景,有直观、方便、节省时间、幽默等特点,一支粉笔在手,寥寥几笔便能勾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动物、花草、树木等,就能表达丰富的语言信息。

五、情景导入法

英语是一门语言,需要语言环境。直观真实的画面。真实的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教师在情景导人中抓住时机,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本节课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上去。如教第三册22课,讲台上放一个小书架,让一个学生扮演图书管理员,另一个扮演借书人练习对话;A:Excuse me,Have you got any books about the moon and thestars?B:Yes,they are 0n the shelf,然后引出话题In the library的教学内容。

六、故事导入法

心理研究证明,兴趣对人的未来活动有准备性作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着他们爱听故事,故事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前,选择与课文内容情节紧密相关的知识性及趣味性故事,讲给学生听,以达到巧妙引入的目的。如:教初中第三册42课前,我先讲了一个只读了三个月书,后来成为伟大的发明家的故事,听完故事学生都知道是Thomas Edison,然后我问:爱迪生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都想弄它个水落石出,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故事中去。

七、电教导入法

运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辅助教学,既有声又有像,形象、直观、生动、新颖、有趣,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录音机教学,先放录音让学生听,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有很好的效果。新教材的编排在很大程度上都倾向于这一方面。

八、现场导入法

教室是一个很大的“教具”,室内有门窗桌椅,还有学生、老师及学习用品等,如教现在进行时时,叫一个学生去关门,老师在学生关门时说Heis closing the door,叫一个学生开窗时说She is opening the window,在教形容词的比较等级时,叫三个学生站到前面,说:A is tall,B is taller thanA.C is the tallest of all,学生通过这实实在在的人或物的现场表演,学起来更加清楚明白,通俗易懂。

九、游戏导入法

中学生是长知识的时代,他们精力充沛,参与意识强。因此,我们的课堂应当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将要学一般疑问句及肯定和否定回答前,做Is it a bus?的游戏,让学生用Yes,No回答,直到猜对为止。当要学到祈使句时,做Polly says“Stand up!”Touch your nose的游戏,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又进行了实际操作,学生记忆深刻。

十、自由交谈导入法

在每天安排的同桌3分钟的自由交谈时,事先叫学生作好就当天所学的新课内容有关的话题进行交谈,使这个交谈能达到承上启下,水到渠成的效果。如将要学初中第三册54课Christmas Day时,交待学生准备好有关话题:

A:Hi!Liu Ying,I got a postcard from my friend yesterday

B:Really?Where is it from?

A:It’s from American

B:What doesit say?

A:Best wishes for Christmas and the New Year!

然后教师就Christmas作解释,这样就顺其自然地引出Who is Fa-ther Christmas的主题了。

学校英语课导入艺术论文 篇9

摘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倒入方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摘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倒入方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导入方法

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不仅看老师所受内容是否全面、深入,他更依赖于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把握。要想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巧妙的教学导入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历史教学导入法语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 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谓导入设计是教师讲授新课之前的导语,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地听课,有效引导学生集中思维,从而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精心设计初中历史教学的导语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教师要匠心独具、巧妙地创设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迅速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课堂引人时,教师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顺利进人课堂的学习。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有哪些导入方法呢,在此笔者主要就显示历史教学过程中常见、有效的集中教学导入方法作相应的介绍: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属于历史课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导人法,它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这种导人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利用复习旧课而引人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学习夏、商、周历史时,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人效果会更好。夏莱的昏庸,商封的残忍,周厉王的专制,其结果是毁灭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间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这样的衔接,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使学生容易从以前的知识中转人即将学习的课堂上来。

二、悬念导入法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老师就可以先通过讲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然后提出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通过这样的问题的设置,学生们的兴趣被吸引住了,并急切想了解新课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并有意识的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主地去掌握历史知识。

三、音响、影视导入方法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讲授的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情绪,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我们就可以从描述“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人手导人新课,收到很好的效果。老师可以提出如下话题:“看过电视剧《宋氏三姐妹》的同学不知道注意了没有,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诸人看了感慨万分,义愤填膺。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再由讲解该图转人新课的学习。

四、史论导入法

在历史教学中抓线索,抓联系是非常重要的。翦伯赞曾语重心长的指出“:史料如果不被放在它的整体中,放在联系中,那它就是一些孤立的碎片,任何问题也不能说明。”在导入环节中,如果能够利用史料把旧的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线索找出来,将有助于完善课堂教学。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因而这几个要素要讲清楚,这是上历史课与其他课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线索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找出他们的联系,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范围来讲授历史;以历史事件为线索,讲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了解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所以在导入设计时如果能够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一定的史料线索相互联系起来,并运用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也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之中。例如,我在讲授西欧早期封建社会时,先请同学们回顾中国封建社会情况,学生们马上想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隋唐时期。在此基础上,我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有什么区别吗?西欧的封建社会情况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可以试着找出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相似点和不同点,来进一步了解掌握这段历史。”

浅析初中英语课的导入 篇10

摘要 一节好课,就需要有一个好的方法和好的内容导入。它既能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它既锻炼了学生口语,又启迪了学生运用英语方法去思维;它既是一节课的开始,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始;它既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师授课效果,又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学生听课效率。所以,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内容学生接受的成功与否。本文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文中插图,尝试不同的导入手段,以期取得好的课堂效果。也盼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导入英语课兴趣

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导入应该是最基本的也是较为重要的一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就能起到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课堂授课和听课效率大大提高。

一 利用背景知识,通过daily report和问答形式导入新编的初中英语教材,每一个单元都能找到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材料,这些背景知识和材料,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对学生深层次理解课文、文中人物,能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如初中第三册第13单元50课(Standing Room Only),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我作了如下导入:After daily report, I asked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was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n 1937? And what was it in 2000? Do you think it is growing very fast? Why, give examples.How many children do your parents have? Do you have a sister or a brother? Why can each family only have one child in China?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二 利用文中插图,通过问答、讨论的形式进行导入新编初中英语教材图文并茂,几乎每一篇阅读课文均配有与该材料有密切联系的插图,有的是为了印证教材观点,有的是为教材重点服务。通过对此画的描述、问答和教师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导语,逐步引入本课的话题,让学生适度了解话题的内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利用文中的插图导入新课,能激活学生的认知图式,并使其产生阅读课文以了解信息的愿望,为以下教学铺平了道路。如初中第三册第七单元26课(TheMan Who Never Gave Up)的图片,可作如下导入:T: What is it?S: A photo of an old man.T: Is there a picture of him on the wall of our classroom?S: Yes, he is Thomas Edsion.T: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him?S: OK.He was American.He was a strange man, and he invented many things.They are very useful.T: Yes, he was a great inventor.But when he was young, his teacher thought him a foolish pupil, so he was sent away from school.He was in school for only three months.But how could he became a great man in the end? Are you interested in him? Let’s go and visit him.三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导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各种教学设施日趋完善,电脑、电视机、投影仪、、录象机、录音机等相继进入课堂,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设备进行教学导入。

(一)直观导入法直观导入法是指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简笔画、照

片、幻灯片、录音、录象、等手段导入教学。它往往能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直观的手段要比言语描述更为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如在上初中英语第三册第五单元18(Hainan Island)课时,我事先在网上找一些有关海南的信息,制成多媒体课件,使枯燥的文字变成优美的风景,从而使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课文。

(二)音乐欣赏导入法教师可根据课文的需要,直接让学生欣赏有关音乐、歌曲,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讨论音乐的作者、作品的主题等。如在上初中英语第二册(上)第38(Yesterday in concert)课时,可让学生先欣赏一首摇滚乐,并通过对画面和歌词的讨论,引出这个主题,进一步说明摇滚乐的内容,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

(三)背景知识导入法对于一些历史题材的课文,如在上初中第二册第26单元102课、初中第三册第10单元38课时,让学生事先通过各种途径(如上Internet)找到相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或以课文的关键词出现、或以课文的时间为序、或以图片形式展示。采用以介绍作者、讨论课文背景为切入口,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将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符合语言的输入大于输出的原则。四 让学生成为学习是主体,把他们言谈、表演作为导入充分掌握学生的好表演、欲成功、易满足等特点,把学生的自由式谈话(Free-talk)、演讲(Speech)和表演(Act)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

(四)自由谈话式教师可让学生进行a pair of students对话或由值日班长提出话题,各自自由发表看法,也可分组汇报,或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内容不限,可以是天气、日期、学生的日常活动、新闻话题、社会热点,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奥运会、足球赛等。教师充分利用学生所讲的内容,并适时地引入主题。

(五)二分钟演讲教师让一位学生上台演讲两分钟,演讲的内容根据演讲者各自的差异进行安排。如成绩滞后的学生可进行课文复述,程度中等的可进行与将要学的主题或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作演讲,而成绩优秀的学生则可以作即兴演讲,收效良好。因此,教师一定要作好充分的安排,确定有关人员及演讲的主题,把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和锻炼口语的同时作为一节课的导入。

(六)课本剧表演新编初中英语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编成课本剧。如在上初中三册第17单元66(Who stole the necklace?)课时,教师事先通过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改写成简单易懂的剧本,再由学生进行简单的排练,在上课时进行表演导入,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使班上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醉于英语学习中。

五 教师的提问为主线,通过师生问答导入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除了借助插图、各种媒体、学生的言谈、表演外,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导语。他可以进行提问,使用问题导入法;也可以通过复习,以旧带新进行导入;对课文题目进行讨论,直接破题导入;还可以通过重要的语言点进行导入。

(一)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又称悬念导入法。随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

成,教师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迅速

进入课文的讨论中,并有一种“欲知祥情,请看课文”的心情。如在上初中三册第12单元46课时,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T: When you

talk about the universe, what do you mean?S: We mean the

earth, the sun, the moon and the stars.T: Why the stars are

smaller than the moon?S: Because they are much farther

away.T: Which has the man traveled to, the moon or the sun?S:

The moon.T: How do people send and receive messages?S:

They use satellites to send and receive messages.(二)以旧带新进行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内在的联

系的已学过的知识,在温故而知新的原则上,教师或进行对比,或进行“连珠炮似的提问”(Question bombardment)、“突如其来的提

问”(Brainstorming),来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达到温故而知

新的目的。通过复习,来唤起学生的认知图,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破题导入由于英语课文的体裁多种多样,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等诸多方面,许多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对于学生所熟悉的东西,教师往往可以直接破题导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上初中三册第8单元30课时,教师可以直接对题目进行导入:T: When is Christmas Day?S: December 25.T: What can you often see in the stores during the Christmas season?S: Christmas trees.T: What do Christmas Father do on Christmas Day?S: He dresses up in red and gives the presents to children.(四)语言点导入教师可根据课中主要语言点,进行设计导入,把枯燥的语言点变成有趣的导入,使学生易于接受。如在初中二册第15单元57课时,有一个语言点是“So倒装结构”,教师在上复习课时可作如下导入:T: Which school were you at last term?SA: I was in Qianhuang Middle School.T: What about you?SB: I was in Qianhuang Middle School,too.T: A was from Qianhuang Middle School.So was B.教学过程虽然十分强调学生是主体,但教师作用依然不可忽视,而导入新课是其中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正如英国语言学家H.G.Widdowson(1990:33)所说:“教师只有协调好日常教学活动(to mediate through everyday pedagogic activity),才能使教和学的双方同时取得可观的实际效果。”所以,教师要担当教学重任,充分扮演好教书育人这一角色,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选择使用不同的导入手段,其目的只有一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使学生重塑自信(reassurance),觉得英语课好学、易学,产生兴趣、减少焦虑,达到事半功倍。因此,导入一定要有较强的目的性,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它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善于以就拓新,温故而知新;它更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引人注目,颇有风趣,形成悬念,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上一篇:小说的艺术读书笔记下一篇:开展小学感恩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