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2024-05-30

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精选12篇)

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篇1

一、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图片呈现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美术课堂, 多媒体被大量地运用, 图片充斥着整节课堂, 教师对图片, 缺少精选, 所选图片目的性不强, 典型性不够, 同时呈现的方法缺少变化, 没有章法, 导致图片呈现无法很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使学生面对繁复的画面信息应接不暇, 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在这样的微观课堂背景下, 教师通过对图片进行精选, 并且合理地进行呈现, 使每一张图片都能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并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呈现图片艺术性、有效性的优化策略

(一) 呈现图片的目的性

1.呈现图片要具有引导性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 除了语言的引导, 呈现的图片同样对教学起到很好的引导性作用。艺术地图片呈现, 可以创设课堂情境, 创设课堂氛围, 定向学习目标, 引导学习进程。因此, 成功的课堂图片呈现, 其效果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在教学实践中, 精选和适时呈现图片, 力求所呈现的图片, 妥帖地服务于知识点的学习、教学目标的达到。

例如, 笔者在执教《如何运用我们的眼睛》一课时, 在“感悟鉴赏”这个环节, 选用了形式要素对比非常强烈的齐白石老师的《蛙声十里处山泉》这幅作品, 通过“在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通过看到的你想到了什么?”两个问题让学生观察作品并对作品进行分析, 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去“发现”形式要素在作品中的运用, 感受形式美的魅力, 进而引出“形式鉴赏”。

2.呈现图片要具有适切性

呈现图片的适切性是指教学素材图片的选择和呈现契合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规律、认知情境。

例如, 笔者曾执教过《图像与眼睛》一课, 这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作品。因此, 在设计课的时候笔者选择了塞尚的《静物》、蜡染的《鸡》和康定斯基的《光之间五五九号》三张图片作品, 旨在通过图片对比, 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作品的区别, 从而了解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作品的概念。

(二) 呈现图片的视觉性

一张好的图片, 其视觉语言是新颖感人的, 会给读者带来新的视觉体验, 增添新的视觉认识, 呈现图片的选择, 要十分关注图片的视觉效果。主要策略有:

1.呈现图片要关注清晰度

美术是一种视觉的艺术, 因此在呈现作品时, 我们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图片的质量, 图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 笔者有过这样的一个经历。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上了一节新老师“亮相课”, 内容是《工艺花瓶的制作》, 当时, 我选择了十几张非常漂亮的纸质花瓶图片, 预想这些作品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未曾想, 学生看后一点反应也没有, 课后, 我审视我的幻灯片, 发现呈现的图片太小了, 模糊不清, 学生看不清楚。从此, 我明白了, 呈现图片的时候要注意图片本身的质量、图片的大小、图片与背景色之间的色彩对比等几个方面。只有呈现的图片清晰了, 才能打好学生通过图片去感受图片背后所蕴含的意义的基础。

2.呈现图片要力求经典性

经典图片以其旺盛、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用作课堂教学素材, 一方面让学生见识、欣赏了经典作品,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关注呈现图片的经典性, 要求呈现的图片是艺术精品, 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 能抓住学生的眼球, 给学生带来新的视觉体验, 增添新的视觉认识。

例如, 执教的《神奇的手》这一课时, 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手的认识,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情感方面的沟通, 并通过恰当的作品, 开拓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完成对手的联想造型。课堂上, 笔者呈现了两组图片, 第一组图片孩子稚嫩的小手, 让人心生怜爱;成年人有力量的握拳, 踏实而有劲头;老人的饱经沧桑的大手, 给人无限遐想。第二组图片是在手上进行装饰的图片, 很新颖、色彩很漂亮, 感觉非常有趣。这两组所呈现的图片都相当的经典, 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从画面中体味出亲情与关爱。使学生在欣赏、分析图片的同时, 将学科的基础知识引申到思想情感的教育。并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选择具有良好的清晰度、最好是清晰度上佳的经典作品, 是建构美术高效课堂的重要努力方向。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应养成勤于积累图片素材的习惯, 做到“巧妇而善为有米之炊”。

(三) 呈现图片的程序性

追求呈现图片良好的程序性,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呈现图片的时机把握, 二是呈现图片的梯度掌控。

1.把握呈现图片的时机

美术课堂呈现图片的“时机”, 不是一个“点”的概念, 而是一个“阶段”的概念。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验, 同样的图片, 呈现的时机不一样, 会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产生深远的影响。呈现时机合适, 可以很好地说明问题, 达成最终目标;呈现的时机不宜, 最好的图片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例如, 《生活中的纹样》课例改进前后的不同设计和实施。图片呈现时机的变化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变成纹样的过程, 直指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掌控呈现图片的梯度

一开始就呈现难度很大的图片, 学生难以理解, 有意义的学习就难以发生。而且图片难度过大, 会降低学生学习效能感, 削弱学生学习动机。所以, 我们呈现图片要艺术地掌控图片的梯度。呈现图片的梯度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中针对学生课堂反馈信息, 渐次加大呈现图片的认知难度容量。

如, 在执教《肖像漫画》时, 第一次执教, 我对图片呈现的梯度关注不够, 教学环节不够流畅, 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到。第二次课堂教学, 我对图片的呈现顺序做了反复斟酌, 将上节课中的第四组图片提前, 而将原来的第三组QQ表情图片后移, 让学生先对比人物照片和漫画作品, 看看漫画作品抓住了人物的那些特征, 再展现QQ表情, 这种呈现时机的递进性变化, 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在抓住人物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可以强化人物的情绪。从而使图片对于目标达到的指向性更明确, 环节更流畅。艺术地掌控图片呈现的时机和梯度, 关注教学目标的达到, 不可轻视。

三、艺术性、有效性呈现图片取得的成效

(一)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的图片呈现, 培养了教师思辨的能力, 在图片的选择, 对作品从认识到了解, 由浅及深地进行探究, 整个过程不仅激发了教师对作品求知的欲望, 还加大了教师知识储备, 为课堂教学的预设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同时也因为对图片内容信息的掌握, 使教师面对学生的生成能够不慌、不乱, 进行有效的点评和引导。做到在生成面前教师能够通过丰富的知识含量在预设的前提下以不变应万变, 同时使学生的生成有的放矢,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的图片呈现, 能够做到学生先行, 教师断后, 打破教师是演员学生为观众的局面, 让学生从容易接受的图片呈现入手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美术知识, 对作品进行初体验, 并能够简单地进行分析、阐述。教师利用呈现图片的顺序、对比等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对作品的形式要素, 作品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等方面利用进行探究、分析, 然后教师再进行归纳和点拨,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地得到提升。

(三) 课堂实效的提升

通过有效的图片呈现, 使图片呈现更加具有引导性,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加经典、更有逻辑性, 能够更好地为教学目标而服务。在有限的时间内, 通过对图片的精选, 改变了走马观花式的欣赏, 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呈现的图片清楚地知道学习的目标, 在目标的指引下, 一步一步自主地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 消化、吸收知识, 并做到学有所用, 从而大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综上所述, 图片教学是美术教师课堂教学最常使用的教学手段, 如何科学、艺术地呈现图片就成了我们每位教师课前策划和预设必做的功课。我们要对搜集来的大量图片进行筛选、整合, 根据教学目标, 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征等因素, 精心取舍、选择, 使取舍、选择的过程也成为斟酌图片呈现的目的性、图片呈现的视觉性、设计图片呈现的程序性的过程, 力求图片呈现能最大限度地服务和提高教学目标达到的有效性, 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审视美、创造美的能力。

摘要:美术教学目标是美术课堂教学的根本所在, 是美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了美术课程教与学的共同指向, 预设了学生学习结果的框架。教学中, 对“图片呈现对于达到教学目标的艺术性、有效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教学实践, 认为美术课堂艺术地呈现教学素材图片, 善于斟酌和把握呈现图片的目的性、视觉性和程序性, 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艺术和教学目标达成度。

关键词:图片呈现,课堂教学,艺术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丽芳.《神奇的手》教学案例.中国美术教育, 2012 (05) .

[2]郑桂华, 顾颖.探究性学习教学示范.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09-01.

[3]陈厚德.有效教学.教育科技出版社, 2000.

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篇2

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天心区仰天湖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价值

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也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协同大脑左右半球同步发展的重要手段。开展艺术教育、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是国民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强烈愿望。

我国具有美育的传统,孔子就特别重视艺术教育的感化作用,他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指出礼能规范人的行为,乐能陶冶人的情感。我国近代的蔡元培、鲁迅、陶行知等都很重视艺术教育。但是,当前小学生艺术教育的普及在课程设置上仅仅从每周两节音乐、美术课中体现,受时间限制,加上受应试教育,只重语文、数学,轻音乐美术课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缺少接受专业艺术教育的训练,缺少提高艺术素养的机会。艺术教育普及的力度过于薄弱,使得小学六年时间内大部分学生不能掌握具有一定水平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因此,学校艺术教育应该如何发展?艺术如何充分利用艺术课程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成为我们积极探讨的课题。为此,我们选择了“开展艺术教育,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实验研究,本实验旨在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提高小学生整体素质,从“纯粹艺术”中解脱出来,使小学生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体验,从而使艺术素养得到提高。

二、理论假设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试图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以音乐、舞蹈、器乐、美术、书法教学为主要形式,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把艺术教育定位在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和创新精神,开发学生智力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实验过程:

本课题于2000年3月正式立项,到2003年7月结题,实验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验阶段——总结阶段。到目前我们已基本完成了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具体如下:

准备阶段:(2000年3月—2000年8月)

①制定实验方案和计划,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并聘请了市教科所、区教研室多位专家担任顾问;

②实验小组进行了课题前的启动,进行了实验前测试,举办了实验教师培训活动达20余次;

③课题实验小组还专门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课型设计和完成实验研究前期工作中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课题有关的初始资料、数据,完成研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实验阶段:(2000年9月—2003年1月)实施过程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学习、探索、创造的过程。

1、严格管理

课题组负责人经常对各实验教师进行计划、备课、上课的检查,且要求各类艺术小组必须做到有计划、有制度、有检查、有记录、有总结、有成果展示,并及时收集反馈意见,及时对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行阶段性检测。

2、探索研究

实验教师经常开展互相听课、评课、艺术小组活动汇报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相互提高;请有关专家来校作报告、讲学,进一步提高老师的理论水平。同时,也组织实验老师到外校学习取经。

3、深化拓宽

如何深化、拓宽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渠道,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为此,我们召开了全区现场交流会,请了区教研室、区教育局的领导和各校实验人员,选了两堂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美育课例(手工制作课和舞蹈课)组织公开教学,进行示范和推广,并汇报和展示了各艺术小组的开展情况。

总结阶段:(2003年2月—2003年7月)

总结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整套来源于实践的艺术教育特色的理论模式,形成一个有深度、可操作、能推广研究的艺术教育理论体系,并撰写了多篇研究报告和实验论文,接受上级部门鉴定。

四、实验措施

1、艺术教育实施普及化

我校教育的崛起和发展靠的是多项教育改革,通过改革、艺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不断加强,成为陶 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重要的教育内容和途径。我们在艺术教育中注重普及,实施以下原则:

①每一个人都有权得到艺术教育,为每一年级、为每一年龄的人安排艺术课;

②每一个人的所有艺术潜能都必须得到发展;

③艺术教育要处于个体、集体和专业要求这三者的动态平衡关系。

2、艺术教育课程多样化

在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充分利用“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抓好音乐、美术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艺术提高与特长教育。

①艺术提高教育

学校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利用下午两节课后集中训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实际,我们还成立了合唱队、铜管乐队、舞蹈队、书法、纸版画、手工制作、儿童画等20余个兴趣小组,定时定人定点对学生进行艺术提高训练,解决了部分学生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吃不饱”的现象,让其吃饱、吃好,成果显著。

②艺术特长教育

在学生入学时,我们针对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本着自愿的原则,将有共同爱好的学生组合在一个班级里面,相继成立了器乐实验班、美术实验班、书法实验班,在艺术实验班中,艺术课程课时设置在部颁标准的基础上每周另增加了艺术课1-4节,并聘请了校外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与班主任及学校艺术老师密切配合,共同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在教学内容上也通过自编或吸纳等方式在省编教材的基础上加大专业成份的含量,对其有计划、有步骤的专业训练,使这一部分学生的专业水平稳步前进,形成特长。

3、艺术教育方法灵活化

我校艺术教育方法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上结合”,在四个结合中,我们强调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实践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活动”中艺术素养得到提高。

一是艺术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要求各学科都要结合教学渗透审美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例如:美术教育与语文课的结合,低年级语文老师中都对学生进行了绘画日记的训练,并通过绘画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书法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利用书法练习,促进语文识字与写字教学,提高学生的辨识与结字能力;另外,舞蹈与体育的结合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我校自编的课间体育舞蹈已全面代替传统的课间操,开创了湖南省的先河,学生更乐意做,锻炼效果更好,曾被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湖南教育电视台、长沙晚报、三湘都市报等多媒体数次报道。

二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积极开展了丰富生动的课外艺术兴趣活动,课堂教学重视大众普及教育,兴趣小组关注个别学生的提高培训,使学生达到又红又专,一专多能的效果。

三是校内与校外结合,聘请歌舞团、少年宫的能人、大专院校的专业教师做校外辅导员,并支持家长送学生参加校外较高水平的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学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收效甚好。四是艺术教育与少年队活动相结合,少年队活动丰富多彩,艺术教育与之结合可谓是如虎添翼、相得益彰。如在少年队雏鹰技能奖章活动中增设艺术章、审美章,结合“六·一”、建队日等节日庆祝活动,校园艺术节、校园直播节目(艺术天地)等载体为学生搭建舞,鼓励学生展示艺术才能,开展小歌手、小乐手、小小书画家、小舞星等校园之星的评选,开展每日一歌、每周一星等活动,在中队活动中经常开展,诸如“快乐哆

口来 咪”为内容的艺术主题中队会,开展“社区艺术演出队”等小队活动,让学生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尽情地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

4、艺术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化

近三年来,我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认为21世纪的艺术教师应该是:①关心学生,激发艺术兴趣,指导学生艺术生活的人师;②开发学生艺术潜能,唤醒学生艺术生活未来的导师;③具有广博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专才;④积极开拓未来艺术教育新天地的革新者;⑤对错误多元的社会艺术生活能正确分析评判的楷模。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加大对专职教师的岗位培训和专业理论学习,积极鼓励、支持他们参加市、区各种学生、培训活动,使之成为了新世纪新形式下优秀艺术教育工作者。

五、实验成果

通过本课题实验,我们对艺术教育中的美育教育规律和原则,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小学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我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广泛开展

学校成立了铜管乐队、合唱队、号鼓队、舞蹈队、美术、书法、手工制作、陶艺等代表队和兴趣小组20个,丰富多彩、生动活动的艺术兴趣活动,深深地感染、吸引了学生、全校学生艺术特长训练和艺术兴趣小组参与率达90%以上,比实验前翻了一翻。这三年中,学校成功举办了三届校园艺术节,学生娴熟的器乐演奏、精湛的才艺表演,得到了上级领导、学校同仁以及社会各界的好评。2000年10月,中央电视台素质教育三湘行栏目组曾对我校的艺术教育进行了专题报道,同时《湖南卫视》、《湖南都市》、《政法频道》、《湖南教育电视台》、《长沙晚报》、《三湘都市报》等多家媒体都对我校艺术教育工作做过报道,为学校赢得了社会声誉,被评为了天心区首批艺术教育示范学校。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19992、艺术学科课堂教学逐步优化

老师们在思想上达成了艺术教育现代化的共识,充分认识了艺术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现代化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在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或直观教具教学、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3、艺术教育实施途径日益拓宽

随着实验的深入开展,校园内形成了良好的艺术物质环境、艺术文化环境、艺术心理环境,多渠道、多层次地实施艺术教育,主要有艺术课程课堂教学、渗透性艺术教育(即在其他文化课程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艺术课外活动及艺术实验班等算途径,有的放矢,多层次地进行艺术教育。

4、学生艺术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学生普遍对艺术兴趣广泛,爱好艺术活动,乐于参加,初步掌握了绘画、雕塑、手工、剪纸、唱歌、舞蹈、器乐、表演、创作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了充分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点。近三年来,学生在全国、省、市艺术学科竞赛中获集体奖20余项次,个人获奖近600人次,有20余人次作为艺术特长生,被重点中学录取。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5、教师业务素质能力普遍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是艺术教育现代化的先导工程和奠基工程。“教学相长”,通过几年的课题实验研究,老师们的素质能力普遍提升,艺术教研组长胡云华是市骨干教师、区美术学科带头人;教研员黄利群老师有资深的教学经验,尤其是对合唱颇有造诣;吴海芸老师也是市骨干教师,所编排的舞蹈多次在市、区大型活动中(诸如代表法颁布10周年文艺会演、区素质教育汇报等)演出,响誉三湘的课间体育舞蹈就是她编排的;罗宇老师毕业于湘潭师院美术系,有很强的专业功底,经常在市、区教研活动中披头露角;刘玉绚老师毕业于怀化师院音乐系,她所带的铜管乐队在天心区取得了很好成绩;左威老师刚毕业于湖南一师艺术系,也成长很快,他们的教育教研水平都得到了新的提高。近三年来,他们在全国、省、市、区学科竞赛中获奖

人次,撰写的论文均获得了省市一、二等奖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六、结语:

凸显教学艺术,提高课堂实效 篇3

一、新课的导入环节

有效的新课导入,能引人入胜,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它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课学习上,为成功有效的教学奠定心理与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基础。巧妙的导入设计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习兴趣,从而引领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新课导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全盘考虑,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同时也展现着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智慧。因此,我们在导入新课时,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在导入新课时,无论是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做好能力铺垫和思路孕伏,还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不同的导入形式意在从教学思想、方法、策略上为学生铺路搭桥,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发现,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元、角、分”时,可以创设一个买卖的场景,给学生一个实践的平台。活动中,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超市收银员,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对话与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元、角、分”,从而面对问题激发对新课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初始阶段的创设情境,我们都在力求立足文本要求去进行创设,殊不知有些情境尽管符合了文本,却不一定能深入人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我们更应该先考虑他们的心理需求,必须用他们的眼光来观察他们即将面对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所创设的情境不仅仅是用来“投石问路”的,更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参考并引用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展示情境:7个小矮人每人背上一个竹筐,从第一个框开始依次标上数字7、14、21……由学生认真观察数字的变化后找出规律,并将剩下的数字填写完整。这样的导入情境成功地集中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乐地观察、推理、记忆,成功地自主探究出“几个7叠加是多少”的过程,为后续的自编7的乘法口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激情投入、积极参与是学习的良好开始,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仅着眼于对认知的参与,更应注重个人情感的投入。学生用什么样的情感,如何投入数学学习,比学习哪一种数学知识来得更重要!因此,我们让小学生学会参与,比学习结果更重要,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形成方式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知识的建构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处理好知识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的关系,同时分析学困生的知识基础,了解他们的知识断层,确定合理的教学路径和针对性指导的方法。教学活动是把教材中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要通过“感知—表象—概念”的发展阶段,实施这个过程,教学路径的选择就尤为重要,其中利用多媒体演示是教学手段之一,它能充分生动形象地展示学习材料,激发情趣,化解认知冲突,促进认知的内化,激活抽象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例如,教学“圆锥体积”。教师利用操作和演示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圆锥体积公式。1.操作由学生用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演示,用圆锥装三次水倒入圆柱中。引导思考: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2.多媒体课件演示,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刚好倒满圆柱的三分之一高,两杯倒满三分之二高,三杯刚好倒满圆柱体。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说一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3.抽象概括,通过演示与操作,学生明确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公式的归纳,便水到渠成了。在推导公式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实践操作的感知到理性认识的提高过程。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容易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尤其是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能模拟许多复杂的动态过程,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练习设计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我们练习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最终真正实施差异性训练。教学是否达到既定目标,练习是一个重要的反馈渠道。因此在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练习的设计时,教师应兼顾练习中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要兼顾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现实性,既要实现基本学习目标,又能拓展知识,深化知识理解,学得更灵活。我们都知道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现象决定了我们的练习设计也必须是有差异性的,因“练习分层”而使得“目标分层”应运而生。教师要灵活安排多层次的有目的的练习,这些练习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进行有效地练习,并得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练习的设计可着眼于富有挑战性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因为将练习环节放在其他教学环节中,可以促进学生的质疑与解疑,形成练中质疑,练中探索,练中研究,练中解疑的良好态势。我们只有注重练习才能将所学知识从统一标准转向差异对待。同时,我们不能只关注正确答案的呈现,更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有余数的除法”一课的教学结束后,教师设计了代表三种不同程度的作业以满足各种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1.38÷6=( )……( ),54÷7=( )……( )。这是教材的基本要求。

2.( )÷3=9……2,( )÷7=7……3。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根据除数、商和余数求出被除数。

3.58÷( )=8……( ),46÷( )=5……( )。此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根据被除数与商,分别求除数和余数。

教师设计有弹性的练习,能使学生产生练习兴趣,并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合理地进行反馈和评价环节,从而提高课堂练习的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朴实,追求真实与实效的和谐统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务必要把握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处理好教学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处理好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和谐统一,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和谐统一,处理好生活化和数学化的和谐统一。只有如此,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数学潜力得以提升,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走向真实,走向高效,走向理想!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乐市金峰中心小学)

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篇4

(1) 做好每节课的前奏工作。一节课的开头如同给一首歌定调一样, 它可以决定课堂节奏的快慢及教学效果。我利用每节课前三分钟时间, 让学生轮流做值日报告, 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 内容是关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 由自己任意选定。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 他们都会认真构思、别出心裁, 课前反复练习,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创造一种学英语的氛围, 学生可以在心情愉快的气氛中开始学习。

(2) 读透教材, 精心设计教法。每一单元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各单元的特点, 勤于思考, 用心设计, 尽力使各课的教学方法各异, 以增强学生的新鲜感, 调动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如每一单元的Wa rming up这一环节的话题, 大多比较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如frie nd s hip、mus ic等, 可以让学生先谈他们各自的观点与看法, 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最后老师来小结。

音乐教学学生艺术素质提高论文 篇5

1.办学方向偏斜,音乐课时不足。

2.经费本就羞涩,音乐设施更差。

3.教师素质下降,音乐教学举步维艰。

4.培养步入误区,整体素质无法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其间主要学习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接触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增强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鉴赏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能使音乐教育以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心理,使之淡化厌学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发展身心潜能;还能通过爱国主义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加速德育内化过程,这就是寓德于乐。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就能运用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引导学生始终在形象的感染中进行抽象的思考;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不仅提高了感受力、理解力,而且丰富了想象力,这就是寓智于乐。探索音乐与健美相融,把音乐、舞蹈与形体相融,这就是寓体于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思考实施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这是改变音乐教育现状的极好机遇。我们认为:一定要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音乐学科大纲的课程特点首先,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而且是扎扎实实地练习,才能达到“双基”要求。根据已经总结的教学经验和现行音乐教材的特点,要在识谱和听音两个环节中,把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上,把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和课本歌曲、课外补充歌曲结合起来。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材系统性很强,不仅练习内容和唱歌欣赏有机结合,而且欣赏的曲目到高年级又是主课教材,这种前有孕伏,后有发展的配置,显示了编写人员的匠心,千万不可忽略。

在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口口相传的旋律性教学中,这和世界上许多先进的音乐教学方式相差太远,如西德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强调节奏训练和乐器教育。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强调欣赏和表现并列的体制等等;从他们的教学方法中,不难看出当代音乐教学正在向着音乐欣赏和节奏第一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采用。音乐欣赏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记忆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间接参与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教材好,再配以科学的教法,相得益彰,音乐课就会更受学生欢迎。

二、以改革的精神进行音乐课的基本建设首先,关于音乐课师资建设问题,音乐课由于历史的原因,师资力量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更重要的是缺乏可靠的来源。办法只有鼓励现有教师队伍中、有这方面功底、爱好的教师,改行任音乐教师。让他们一边教课,一边进修学习。这就要地县有关师范、进修学校利用假期进行培训;师范院校也要尽快加大音乐教师招生的名额。或者在中师招生中,列出专项音乐加试项目,增加分数比值,选择一部分人才到中师侧重培养,成为专任教师。还有一条非常重要,就是现有音乐教师流失严重,有的以歌厅唱歌为主业或第二职业,要想办法使他们安心做好音乐教师。

其次,要把配备音乐设备作为“双基”验收的标准,欣赏课必须配备录音机、磁带、电视机等,有条件还要配备其它乐器。

讲究导入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6

关键词:导入艺术,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吸引学生,当刚刚上课的时候,就有了趣味,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在课前,教师都做好充分地备课准备,课上灵活运用,设计好课程导入,让学生精神百倍,并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当然,导入艺术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

一、直观演示法

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运用直观手段能使学生感到形象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巩固记忆,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清晰的表象认识,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为学生形成新概念,掌握新知识奠定基础。如在讲授《雷雨》一课时,首先告诉学生:“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观察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接着,出示课文插图的多媒体课件,再现书中所讲的风声、雷声、雨声。这种视听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如临其境。然后,设问:“知道这是什么自然现象吗?《雷雨》这篇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场雷雨的呢?”从而导入新课。

二、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课文上,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先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忽然,它发现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水不多,瓶口又小,它喝不着水,怎么办呢?这只乌鸦真聪明,遇到困难能动脑筋,想办法,最后终于喝到了水。同学们知道这只乌鸦究竟用什么办法才喝到水的呢?读读课文,你们就会明白了。”于是,学生对《乌鸦喝水》一文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迫不及待地到课文中寻找答案。这样,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学生的学习态度自然更认真,效果更好。

三、设疑导入法

古人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学习中,往往是由于一个问题的提出来激发人类的思维活动,有了疑问,就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好奇心,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新课的学习中,教师应善于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求解求知。如在讲《称象》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大家都知道,大象又高又大,它到底有多重呢?怎么才能称出它的重量呢?古时候有一位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几个“问号”,启开了一节课的大门。

四、想象导入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美的文艺作品,这些佳作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开篇时可尽量运用口语艺术描绘文中一个精彩片段或一段引人入胜的情节,启发学生想象并进入教学情境。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给学生讲道:“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认真听,在你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电视的片段:蔚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少年颈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正向一只猹用力地刺去……”故事讲到这里,我抓住学生“欲知后事如何”的求知心理,提问:“这少年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让我们一起学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这样以想象导入法进入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悬念导入法

悬念本来是文学作品、电影、戏剧中为吸引读者、观众而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巧设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浮想联翩,跃跃欲试,并取得出乎意外的效果。如学习《鸟的天堂》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你们知道‘独木成林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它是说一棵树木不能长成一片树林。但是,在我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却出现了‘独木成林的奇观,它在我国广东省新会县环城乡天马村的天马河中,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状如蘑菇,覆盖面积达一万三千多平方米。一棵树怎么能长成这么大一片树林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请你们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六、人物导入法

这种方法适合于具有典型人物的文章,这些典型人物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题,他们是作者精心刻画的结果。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点出这些人物,使学生的心紧跟这些人物的命运而跳动。如教学《王二小》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出示王二小的图像,问学生:“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然后给学生介绍:“他就是小英雄王二小。他,机智勇敢,不顾个人安危,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他,年小志高,为了革命的胜利,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廖廖数语,拨动了学生心灵的琴弦,激起了学生感情上的浪花。大家对王二小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都迫切了解王二小的英雄事迹。

除了以上几种导入法外,还有直接导入法、解题导入法、猜谜导入法等。总而言之,导入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特点,选定、设计恰当的导入方法,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周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1):117.

运用幽默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篇7

一、运用幽默艺术讲解

数学知识模糊抽象决定了数学课相对单调枯燥,在讲解明了的基础上来点幽默语言,会使理性的数学充满情趣,让学生在欢快、轻松的心情中享受知识.学生不仅会高兴、乐意上数学课,记忆也会更深刻,理解也会更透彻.例如在讲解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应用题的结果应符合实际情况时,笔者讲了这样一段话:“有的同学在求关于人数的问题时得出的结果是分数;在求有关年龄的问题时得出的是几百上千岁;有的同学求出住房面积只有几十平方厘米……你们说这样的答案可能正确吗?”

二、运用幽默艺术自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在课堂上也会偶尔出现错误:抄错题目,写露知识要点等,这时候除了灵活机动重新更正之外,还可以巧妙利用幽默自嘲,使之成为活跃课堂气氛的“开心果”,有一次讲解例题计算出现错误,下面的学生争先恐后地指正,可是人多嘴杂听不清,只好请一名学生上台更正,这时我自嘲道:“人老不中用了,你们可要帮帮我老人家啊.”学生听了发出善意的笑声,一个个像打了兴奋剂,听得可认真啦.

三、运用幽默艺术表扬

每个人都喜欢表扬,尤其是学生.当受到教师表扬,学生喜不自胜,学习劲头更足,因此,在课堂上应多表扬学生,例如学生正确回答教师的提问,演板做对一道题,我们常常会表扬他答得非常好,做得很不错,如果这时候再来句:“比老师想(做)得还好!”不仅被表扬学生更高兴,其他的学生也为之一振,羡慕不已,表扬幽默一点,被激励的人更多,效果会更好.

四、运用幽默艺术批评

课堂中总会有学生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果只是严词厉语批评、指责犯错误的学生,虽然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但是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使课堂气氛紧张,过于严厉的话语还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言辞恶劣有时自毁教师形象.批评学生时,委婉幽默一些,不仅可以调节气氛,学生还容易接受,教育效果更好.

五、运用幽默艺术解围

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要冷静,切不可意气用事、粗暴处理,而应针对事件的不同,化之无形,尽量不影响课堂教学.记得刚接手所在班级的一天上午,大家都在认真做练习题,突然坐在最后一排的两名学生打起来了,学生们劝不住,都着急地看着我,我笑了笑说:“这两位拳击手,把教室当做擂台了,他俩想让老师当裁判,那我宣布暂停,下课继续第二回合比赛.”学生们听完哈哈大笑,两位“拳击手”也在笑声中冷静下来住手了,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教学任务没有收到丝毫影响.课后两位“肇事者”都主动地承认了错误,在这次突发事件中,幽默起到了不言而喻的作用.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篇8

一、先进的教学理念

1、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更新速度快, 教师已不能像原来一样藏身于自己高深的知识之后, 已不再能够信步高耸的讲台, 更不能够高高在上的俯视学生们低垂的脑袋, 而应该与学生们一同学习, 共同成长, 做个终身的学习者。

2、启发思维为主的教学方式

摒弃以往的只传播僵硬东西, 应该与学生互动,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时刻牢记“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授人以鱼只给一饭之需, 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传授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 但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更为重要。

3、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时刻牢记“以育人为根本,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二、备好每一节课

1、备教材

(1) 该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求要具体, 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 教学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具体、全面, 要求是否适度。因此, 要为每课时、每单元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什么知识。这就好比带学生去野外活动, 学生已经走得很累了, 他们很想休息, 如果你还要求学生加油走, 快点走, 学生还是走不快。而如果你说:同学们, 大家走到前面那棵大树旁就休息, 好不好?这时学生肯定一下就走得快了。这就是目标的激励作用, 因为目标明确、具体, 可大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根据自己体会, 上一节课, 如果我这样说:同学们, 今天这节课主要解决四个问题, 如果这四个问题解决好了, 你们就学懂了, 就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心中就有数, 学习目的就明确。反之, 不交代目的任务, 教师走进教室讲什么, 学生就听什么, 教师讲完, 学生听完, 结果课后检查, 学习效果可能很差。有目标的教学就好比百米赛跑, 目标明确, 参赛者可对准目标往前冲, 而无目标的课堂教学就好像饭后散步, 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 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的要求) 。

(3) 该堂课的基本内容。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就是说, 老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首先必须是科学的, 否则就会误人子弟。传授知识的科学性必须体现实际, 符合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扎实打好知识基础, 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发扬敬业精神, 向学生传授好科学知识, 力求课堂上不出差错。

(4) 此次课与前次课和后续课的关系。

(5) 查阅最新参考资料, 力求把教学重点内容扩展到实际应用中去。

2、备学生

分析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平均水平。

3、备教法

人们常说, “条条道路通罗马”、“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从50年代凯洛夫的五环教学法、尝试法、引探教学法、反馈教学法等等, 无不在继承、发展、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力求完善。但到目前为止, 众多的教学方法中, 尚无一种教法供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程度的学生通用。这样, 我们就要根据不同教材、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等方面的因素, 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1、课堂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

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生活中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沟通信息和传递知识的工具。它为人类所创造所拥有, 同时为人类所应用而发展。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 语言尤为重要, 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 语言是驾驭教学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现手段, 若能恰如其分地使用好教学语言,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因此, 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好的教学语言可以做到生动、形象、幽默机智, 它能使学生如见其形, 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对完成教学目标至关重要。教学语言有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书面语言之分, 它的应用主要是表现在课堂教学中。

2、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效果, 艺术的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设计艺术水平的高低, 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教师应掌握提问设计艺术。善于提问, 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善于启发指导学生回答问题, 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主要组成因素。

3、激情要适度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写文章最忌平铺直叙, 没有起伏波澜, 讲课也同样如此。教学活动并非纯理性的信息传输活动, 其中必然渗透着强烈的感情因素。所谓“情理相融”, 就是既要讲透知识, 又要渗透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感受和联想等思维活动变化, 以促进师生感情共鸣, 思维同步。倘若从始至终语速平均、声调平缓、平白道来, 这种平直单调、缺乏激情和变化的讲授, 会令学员听觉疲倦、情绪降低、打不起精神, 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常言道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 教师讲课也有一个“进入角色”的问题。一旦进入角色之后, 情绪会处于最佳状态:情感饱满激昂, 语言充满激情, 这样的教学会使学员受到强烈的感染, 得到一种振奋的美的享受, 同时也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复习好每一节课, 是提高教学成绩的有效措施

“学而时习之”是遗忘的最有效的武器, 教师应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好每一节课。总而言之,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每位教师都应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一名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 课堂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从而尽可能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浅谈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篇9

一、课堂语言要规范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表达, 是学生直接模仿和学习的“活样板”。如果课堂教学语言也像我们平时的口头谈话一样, 掺杂大量方言甚至一些粗俗口头语, 就不能准确表达思想, 影响教学效果, 同时, 对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甚至是一种语言误导。使用标准的普通话, 可以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在语音方面, 教师要发音准确, 口齿清晰, 要善于运用语音、语调、节奏等语言技巧, 使讲授富有吸引力。遣词造句要符合语言规范, 力求高度有效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 争取形成一种“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风格, 让学生喜闻乐听。

二、课堂语言要自然

听著名特级教师的课, 感觉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究其原因, 课堂语言的朴实不能不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若细心揣摩名师的课堂语言, 很难觅到刻意雕琢的痕迹。课堂上的语言, 应是随感而发, 充满真情实感, 富有感染力的。简而言之, 课堂语言美在于自然, 在于教师与学生能零距离对话。如果一味地展示教师自己的口才和词汇量, 一味地有意雕琢, 让课堂语言烙上矫揉造作的痕迹, 使学生觉得拘束与紧张, 到头来只落个“华而不实”的结果。只有朴实自然的课堂语言, 才能使学生消除紧张和压力, 摆脱逆水行舟的心理负担, 在轻松惬意中学知识、长才干。

三、课堂语言要适度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说得过多, 令学生无开口机会;有些教师话又太少, 令学生不知所措, 所以在课堂上, 教师要注意说话的数量和深度。有些教师, 他们在课堂上总能出口成章, 妙语如珠。他们似乎刻意想要带给别人这样一种感觉:他们天文地理无所不通, 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但是,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 真正的和谐课堂是不需要我们教师去刻意表现一个自以为高明的自我, 需要的是还学生一个真切的课堂, 让学生成为主体。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必须自始至终一切以学生为本, 留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四、课堂语言要条理清晰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准确地表达所讲内容、严密地论证论点, 用逻辑的力量去吸引学生, 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语言要简洁明确, 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重点, 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要做到这一点, 备好课是非常关键的;讲课思路要清晰, 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合理;讲课内容层次分明, 过渡要自然。不然就会使所讲内容如一堆散沙, 没有一点粘性, 前后内容连贯不起来。教师要准确地把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全面概括出来, 只有这样, 课堂语言才能简练、准确, 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从而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记忆。

五、课堂语言要有启发性

优化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艺术 篇10

一、用生活化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真烂漫、好动、好奇, 他们的年龄特征及其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活动永远是从疑问与兴趣开始的。要想让小学生安心、有耐心、快乐地在教室里坐满40分钟, 并在这段时间里学到知识, 教师需要下番苦功、动足脑筋才行。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语言时, 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与其他学科相通的趣味性现象, 将问题生活化,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语言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 活跃学生的思维。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语文教学语言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炼,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 在不同的时间、场合, 应该用不同的语气、节奏讲话。一般来说, 面对低年级的学生, 教师的语气应更柔和、更通俗、更富有童趣;面对高年级的学生, 教师的语言应更简练、更富有哲理, 语言的节奏可适当地快一些。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是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 所以教师要具有足够的教学机智, 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 及时调整语速、基调、音量、节奏和语气等, 使教师的语言能被学生理解, 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教, 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其教学语言就应该含蓄不露, 耐人寻味, 发人深思, 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差异性, 教师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 对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这三种类型的学生, 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 要做到面面俱到, 深入浅出, 明白易懂。这样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 不使一名学生掉队。针对学困生, 教师要更多地使用表扬和鼓励性的语言, 使学生在一种积极、和谐的语言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三、运用修辞的方法设计语文教学语言

因为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有意注意时间太短, 所以听课效率常常不高。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借助一些修辞手法, 让教学语言变得生动起来, 以此来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 提高听课效率。教学语言是“加工了的口语”, 教师在授课时, 应在口语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肯定、疑问、反问等不同的语气, 运用双关、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 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典故、格言、成语、诗词、谚语、歇后语和外来词等引入课堂。这样, 不仅可以使教学语言避免平白直叙, 调节气氛, 增加学生听课的兴趣, 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的新奇多趣。语文教师要知道, 语言的风趣诙谐也是调控课堂气氛和增加亲和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巧用“空白”艺术提高教学实效 篇11

一、巧用文本中的“空白”

在教学中,我适当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课文补白。如教学《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一课时,当小女孩和爱因斯坦第二次相遇的时候,小女孩把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全说了出来。但是文中并没有讲什么要领。于是我就让孩子想想小女孩会说什么呢?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穿着要领。

当第三次爱因斯坦特意去等待小姑娘时,小姑娘为之一阵。因为她眼前出现的是一个衣着整整齐齐的爱因斯坦,而文中也没有讲他究竟如何整整齐齐。于是我引领孩子一起来看图片,说说“整齐”。

学生讨论片刻。

生1:爱因斯坦身穿一身黑色的西装,打着领带(领结),头发梳得油亮。

师:前面几个同学开头都说了爱因斯坦的衣着西装非常整齐,我觉得大家这样说突出了重点,非常好。要注意的是说话要有一定的顺序。

生2:爱因斯坦穿着白色的竖领衬衫,打着黑色领结,(很好,注意了衣着的颜色。继续说。)穿着一身浅蓝色的西服,脚上穿着一双黑色的皮鞋,擦得油亮。

“无字处皆其意也”,的确如此。书法中、绘画中的“空白”,文学作品中的“空白”都是艺术中的最高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体现了作者较高的艺术素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去挖掘“空白”,填补“空白”,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巧用标点符号中的“空白”

《穷人》这篇课文里作者使用了十三个省略号,每一处对表渔夫和妻子桑娜的高尚品质,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加强文章的思想感情,都有它独特的作用。例如:“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了?……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止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这里一连用了七个省略号,表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表明桑娜的心情很复杂,有惊恐、有同情、有忧伤、有自责,更有为救人之难而勇于承担一切后果的决心。再加上几个问号和感叹号的连用,把桑娜的感情表现得更复杂更强烈,她那纯朴、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也就更好地表达出来了。

三、巧用课题的“空白”

在教学《学与问》一课时,我故意把课题写成“学问”,把“与”字去掉。学生看到我写的课题,于是在下面窃窃私语,开始议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写的课题上,我仍装着没听见,后来就有学生站起来说我把标题写错了。我这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反问学生:“大家认为‘学问’与‘学与问’有什么不同吗?”接着我就给学生分析这两个区别:“学问”是一个完整的短语,是指系统的知识,也泛指知识。“学与问”主要表达的是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导、理解,学生完全明白了《学与问》这课是谈“学”和“问”之间发生的关系。然后我再追问: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求知欲望。

四、巧用板书中的“空白”

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着我们的课堂,板书的功能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板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也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板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板书能把复杂的内容条理化、简单化,使之更直接、更明晰地传授给学生。但是,如果在教学设计上对板书讲一点“空白”艺术,对某些内容故意不写或写得很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学生就会对内容产生好奇、求全的心理和求知的、释疑的欲望,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新的活力,产生美妙的艺术境界。

例如:有一位老师教《少年闰土》,教师的板书没有写出关于闰土的外貌的词语。课始,教师只板书了一句话:“少年闰土是个( )的少年。”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后给出答案。初读后的答案是多元的。有“聪明”、“怕羞”、“勤劳”等等。教师将学生的回答一一板在横线的上下地方之后,因势利导,提出再次认真读文,要求学生有理有据地说说是从哪些事情中看出来的?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有的从看管西瓜事中说他“聪明”;有的从初次见面中说他“怕羞”;还有的从他跟父亲来帮忙中说他“勤劳”……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词来评价少年闰土,形成了“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板书。通过“补白”,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

长期以来,一直有教师信奉给孩子越多,他们得到的就越多的观念,殊不知这种一厢情愿式的教育并不受到孩子的欢迎。我们只有在教学中挖掘课文的艺术空白,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填补,才能充实课文内容。留点空白让孩子自己去添补——达到这种境界的老师才是教学的高手!

探究提问艺术 提高教学效率 篇12

一、课堂提问的前提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作为主导的教师,应该尽量创设良好的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情境,通过精心设计、反复比较,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通过提问激活学生的思想,使课堂成为大家畅所欲言的场所,而不是死气沉沉、一塘死水。课上发问,基于以下前提:

教师必须精心备课,吃透教材。提问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准备的,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切不可顾左右而言他。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要精心备课,深刻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以求有的放矢。

教师必须有深厚的基本功和灵活的应激机智,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自己所提问题,想象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做好应急准备、补救措施。

教师必须对班上学生有全面了解。验证提问是否成功,是以学生的回答情况为标准的,所以我们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备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情况,让所提问题面向全体。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每一篇文章都经过作者的精心构思和布局,它是一个整体,所以学生的理解也应遵循这一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领会和感悟作者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设计的问题首先应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文本,一组问题串起来就能将文章的脉络梳理出来,并启发学生逐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比如教学《蔚蓝的王国》,就可以提这样几个问题:(1)蔚蓝的王国在哪里?(2)蔚蓝的王国有哪些人和景?(3)蔚蓝的王国有什么特点?(4)蔚蓝的王国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些问题解决了,对文本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而且对文本主题也就领会了。但是有些教师不会设计,提的问题东一榔头西一棒,把好好的一篇文章给肢解得支离破碎,这不利于学生深层次地感知和把握文本,更不利于他们模仿文本习作,毕竟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领会文本和学习写作。

2.有的放矢原则

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整堂课的核心任务,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无法回避的环节。但是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思考一系列问题,包括:设计什么问题,提问的最佳时机,提问的对象,学生回答时会出现怎样的答案,如果答案超出预期教师该如何处理等。所设计的问题指向性要明确。

3.先易后难,化整为零原则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只提问几个问题,显然无法达到目标。这要求教师通过备课,吃透教材,理解课标。教师要站在课标的高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整堂课的提问通盘考虑,既要高屋建瓴,又要春风化雨,可以先设计一些简单的、学生容易上手的问题,当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的时候,再提出一些较难的、需要开动脑筋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回答不出来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教师不应该放弃,而是要抓住时机,将难题层层分解,化整为零。这种设计的好处在于可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启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

实践证明,按照此原则设计问题,效果不错。如《背影》一文,可以采用由易到难,逐步加深的提问方式来教学。教师可以先提问:作者写的是谁的背影?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很容易答出———“是父亲的背影”。接着提问:一共写了关于父亲的几次背影?学生便很有兴趣地去文中寻找,发现是“四次”。然后再提问: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都止不住流泪?在具体分析了这些内容后,最后可以顺势利导,提出下面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这样,一步一步,由浅到深,环环相扣的提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4.面向全体原则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我们的设问、提问要顾及所有学生,考虑学情中基础好的、一般的、较差的。如果只凭借教师的喜好,专门提问自己喜欢的学生,或者只提问肯配合自己的学生,那么大部分学生都会被排除在教学之外,把这些学生当做课堂的观众而不是主体,就违背了教学的初衷,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分层次有梯度地进行设计,难度低(A类)的与难度大(B类)的相结合,逐步深入。提问的时候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对A类问题,由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回答;对B类问题,由积极性高、思维活跃的学生回答,努力使整个班级都动起来,真正实现全员参与,每位学生都能够分享成功的喜悦,每位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在教师的赏识下,学习的自信心得到增强,成绩提高也在情理之中了。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启发我们,教学中的提问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要经过充分酝酿、精心设计的,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一位善于设疑的高手。

1.创设情境,探究性提问

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究的欲望强烈,这种心理特点为教学所用,就能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提问平淡无奇、直来直去,事先没有预设,事后没有反馈,这样的提问怎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怎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预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引发学生发自心底的思考,才是提问的价值所在。例如,给学生讲授《飞红滴翠记黄山》时,笔者先播放《话说长江》片头,在音乐和优美的画面中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课文情景。此时教师告诉学生,今天要学的《飞红滴翠记黄山》就是介绍黄山部分的解说词,接下来,请大家阅读本文,说说本文介绍了有关黄山的哪些美景?这样以设置情境的方式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使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文章内容,感受祖国秀美风光。

2.巧设障碍,制造“冲突”,在矛盾中达成认识

人们往往有这样的心理:越是得不到的,越想得到;如果一切来得太顺利,反而会让人丧失探究的兴趣。学习也是这样,要让学生对每个问题都感兴趣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够人为制造些“障碍”,设置些“冲突”,反而会激发大多数学生的斗志。要做到这点,关键在教师的教学机智,是不是了解学生,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是否知道学生的疑惑,这些都是教师事先要考虑的问题。障碍的设置要巧妙,人为在学生面前竖起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也是不科学的,衡量的标准在于让大多数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问题。譬如,在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时,笔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的母亲姓甚名谁?学生在读完全文之后,才发现,作为儿子的邹韬奋直到写作此文时也只知道母亲的姓而不知道她的名字。这样,学生可以容易地领会到女子在当时的社会毫无地位可言,作者为此而感到痛心,对这样的社会是深深的谴责。这样的问题设置把本文的难题一下就解决了。

3.条条大路通罗马,曲径也通幽

从美学的角度看,曲线的东西更耐看、更美。课堂提问也是如此,有一位青年教师常常在笔者面前感叹,自己提出的问题那么简单,为什么得不到学生的回应?进而怪学生“懒”,好像责任全在学生身上。笔者听了他几堂课,发现他在课堂提问环节,设计的问题都是直来直去的,说教味太浓,怪不得学生“懒”得理他。问题症结已经找到,解决的策略也很简单:曲径也通幽。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到“师生读书场面”时,提问为什么学生读书的内容没有标点而老师的朗读却有标点呢?从而引导他们标点符号是表示句子中的停顿,这说明老师的朗读是有停顿的,那么学生的朗读没停顿,这意味着什么?最终让学生明白———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理解,封建教育的内容迂腐和艰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不感兴趣。这样的提问,学生是非常乐意去思考的。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掌握好课堂提问的前提、原则和技巧,提高课堂提问艺术。

上一篇:工笔人物画的创新论文下一篇:系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