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语文课堂魅力

2024-06-12

展现语文课堂魅力(通用12篇)

展现语文课堂魅力 篇1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敏锐的思辨在社会交际活动中应用十分广泛, 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 是构成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按古人的说法, 敏锐的思辨又起于质疑。因此, 在初中语文课中除了传授语文知识之外, 更重要的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任何学问都是从问中来、从疑中来, 问题越多, 思考得就越深、懂得的也就越多。所以,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清代学者陈献章说过: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学习是一种积极紧张的思维活动, 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 必然会产生矛盾, 从而引起不少疑问。有疑有惑, 便出现了“心求道而未得之意”和“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65条开头的一段, 讲了一个很典型的现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 学生听得认认真真。讲完以后, 教师问学生有哪些疑问, 教室里没人吭声, 没人提问。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提不出问题, 会使一个缺乏经验的教师感到惊奇, 其实这是一种毫不足奇的现象。初中语文教学不再是有关“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简单重复, 而是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思辨的课堂, 去引发学生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让他们稚嫩的思想在宁静而热烈的思考和探讨中逐渐走向成熟, 让他们的人生因为思考而灵动丰盈。

一、思辨:勇于质疑, 激活兴趣

在教授《庄子两则》时, 我设计了一个“质疑”的环节:我询问学生, 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有道理, 为什么?

很多学生认为庄子有理, 他们认为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 并且对话的结果也是庄子驳得惠子无言以对。所以他们很自然地认为庄子获得了这次辩论的胜利。于是我明确地对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理解。我给了点时间让学生思考。一些学生在思索后点头, 其中一位发言说, 惠子的推理更符合逻辑, 而庄子好像是在耍无赖。我因势利导地说, 其实, 庄子面对失败运用了诡辩术, 偷换了概念。话题本是谁知谁的“乐”, 而庄子却在最后把概念偷换成在什么地方知“乐”。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我们为什么会被庄子的观点所蒙蔽呢?本文我们所理解的和庄子所理解的产生了怎样的偏差呢?在探求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出来。

我们的学生社会阅历浅, 往往会迷信权威, 迷信实际的结果。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是千篇一律的正面说教, 还是尽量多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很明显, 面对初中学生, 重要的是使他们自觉地意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之健康地发展成长。一方面, 他们社会阅历浅, 实践经验少, 认识水平低, 道德评价能力差;另一方面, 他们思想活跃, 但思维的片面性大;感情丰富, 但容易感情用事。教师要把学习中可能遇到的或需要释疑的矛盾科学地、艺术地摆在学生面前, 促使他们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充分发挥他们思维活跃的优势, 逐步引导他们的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由整体感知到理论逻辑的范畴过渡, 在探求中不断激活学习兴趣, 同时提高思维辨析能力。

二、思辨:注重能力, 求异创新

思辨就应该不言他人之言, 有创造性、有批判性地进行思维。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思辨精神, 主要体现在求异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要求“活”与“新”, 发散性思维要求寻求变异。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 其思辨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教学要做到多元并举, 不仅要有自己的教学特色, 还应呈现多姿多彩的特点, 使学生总有“常听常新”的感觉, 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辨的能力。

在教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时, 笔者提出这样一个思辨题:对“渔人”形象展开讨论, 你认为“渔人”是怎样的一个人?有的学生说, 他是桃花源的发现者, 具有冒险和敢于探索的精神;也有的学生说: “渔人”是一个言而无信之人, 做人应当以诚信为本。村中善良真诚的人们毫不保留地向他介绍隐居经历, 并热情地款待他, 对他毫无要求, 只是分手送别时叮嘱他“不足为外人道也”, 可是他一出桃花源, 立刻就“及郡下, 旨太守, 说如此”。他还主动带上太守一班人马“寻向所志”, 差点儿把桃花源人宁静、平和、美好的生活彻底打破。“渔人”是一个不守信用、违背诺言、出尔反尔的小人。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 教师的任务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 他们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在教学目标上, 不仅仅是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和技能,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站在未来需要的高度, 认识语文教学工作的目的、任务, 通过各种途径, 在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同时, 塑造学生纯洁的心灵, 并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 让学生最终真正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三、思辨:因势利导, 以学定教

在教学过程中, 要激发学生持久性的学习兴趣, 思辨能力的培养要建立或形成激励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动力机制, 要进行大量有效的思维训练。这类思维训练的前提是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阅历特征, 先导是形象, 中介是情感, 手段是因势利导。通过思辨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实践、探究的学习过程中, 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以学定教, 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兴趣的培养要善于精选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艺术作品类比引导。在品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 我向学生提了一组预习问题:李白生活的年代是否为唐代的兴盛时期? 当时中国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是否为船? 长江是否为中国水运的主要航道? 武汉是否为当时长江沿岸的重镇? “烟花三月” 是否为商贾旅人外出的大好季节? 黄鹤楼下的大小港口及其航道是否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学生们在查找资料后明确告诉我, 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设好了圈套后, 我继续提问, 李白为何称孟浩然所乘的帆船为“孤帆”?条件限制后的思考是艰苦的, 也是富有挑战性的。但多数学生的思维很难跳出就“船” 论“船”的窠臼来从整体考虑。学生苦思之后没有结果。于是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情境:如果你同桌五年的好朋友小林就要随父母离开这座城市, 他留下一张纸条给你, 希望你今天晚上7点到火车站58次车9号车厢送他。你6点50分急匆匆地赶到已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站台, 面对长长一列几百个窗口的火车, 你几乎很快甚至一眼就能在嘈杂喧闹中瞥见小林那熟悉的身影。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回答, 朝夕相处的身影最熟悉, 自然好找。而且, 知道车厢号就只会注意好朋友所在的车厢, 不会注意其他的了。我又引导他们:在百舸争流的长江中, 船只虽多但唯有孟浩然乘坐的那条小船才对李白有意义, 李白一直将它目送至碧空尽头, 而对其他船只视而不见。因此, 诗人称孟浩然的船为“孤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 诗人在诗中抒写的是自己对朋友无比真挚的情感。经此引导, 学生的理解就更为生动了。

此种方法的运用在于能否恰当地把握住提出事物的可比性的“度”与“类比”的“质”。只有教师提出的问题为学生所稔熟, 才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不能仅把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终极目的, 因此稍有牵强附会的类比都有可能直接削弱、抵消思维训练的作用, 甚至造成误导。

有位哲人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 “理论是灰色的, 生活之树常青。”教学中亦然。洋洋洒洒的说教, 不如例举一两个生动形象的典型事例更有启发意义和教育作用。在教授《我的母亲》时, 分析课文的1~3小节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时, 遇到了难题。这部分写作者童年的性格特征和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看似可以使用矛盾引导法, 但细想这似乎与写母亲的教育并不矛盾。这篇课文是侧读课文, 应让学生更多地进行情感体验。于是我列举了《战国策》一例战败方丢盔弃甲、仓皇争船逃亡的细节: 船少而争渡者众, 已登船的兵士唯恐人多而船沉, 未登船的兵士唯恐溺死而奋力将手扒住船舷, 于是, 船上兵士无奈纷纷举刀斩向船舷上的手指, 被斩断在舱内的手指之多, 一捧一捧。

作者没有写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效果却胜似直接描写。联系《我的母亲》, 再来看这问题, 学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作者在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母亲, 这段短短的童年生活受母亲影响之大。作者开头写看似与母亲无关的事, 其目的恰恰是为了写母亲。

教无定法, 教师应该因势利导,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制定合理的教学措施, 以合理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尽情地探究知识、大胆质疑、相互之间充分交流研讨。学生学习的兴趣必然高涨, 达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 从而获得更多的思索和收获。

四、思辨: “任是无情也动人”

当前的语文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 以及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 如聚合发散、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整合筛选等, 不代替他们思考, 善于集中群体智慧, 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综合性学习, 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以自己的思维解读文本中的问题, 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

激发潜能是思辨教学的前提。教师要依据学生自身的现状, 制定明确适宜的目标, 高度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课文的内容意义应是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过一番思辨, 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的。唯有如此, 学生才会从韩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的感慨中, 感悟出自己的价值、优势……

当然, 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很关键。在思辨对话中, 教师应该是“首席”。学生受知识、生活及学习条件的限制, 对于思辨中有些问题, 很难获得进展, 甚至会出现一种因百思不得其解而沉闷和苦恼的情形。这时, 教师就要以自己的思想深度、学识积累、生活经验、审美水平, 及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等, 将思辨引向更深层次。

语文思辨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心灵深处时时受到触动, 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虽然思辨的课堂少了一些“热闹”与感性, 但“任是无情也动人”, 这就是语文课堂中思辨的魅力。

展现语文课堂魅力 篇2

高效课堂现场会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首先欢迎各位领导、各位同仁的到来。感谢大家来我校指导工作。非常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同交流、探讨、分享高效课堂建设方面的工作。首先向大家介绍我们的学校。

一、学校简介

实验学校位于县城桥北区,是一所集学前三年、小学、初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生源是来自林业生产一线以及乡镇、村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有在校生621人,21个教学班;住宿生122人,幼儿152名。教职工136人,专任教师90人,其中高级教师13人,中级教师49人。?

学校建有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音体美功能教室和多媒体语音室,建成了校园网,实现了班班通。校园环境整洁,文化气息浓郁。

学校以“弘、毅、勤、诚”为校训,以“为平民百姓办高品位学校,为平凡生命创高品质生活、”为办学理念,以特色德育活动为载体,开展弟子规、国学美文、“中华魂”系列读书活动;开展养习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学校开设了版画、空竹、管乐、跆拳道等特色校本课程,组建了篮球、乒乓球、轮滑、棋艺、不织布、锻带绣、武术队、腰鼓队、鼓号队、手工艺品制作、科技活动小组、书法、文学社等18个学生社团,以特色活动育人,努力实施素质教育。

近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不断加强标准化建设步伐,2009年被地区教育局确定为首批创建省级标准化学校4所项目校之一。

近三年来,学校先后荣获省级群众满意学校、网络教研先进集体、绿色学校、省级标准化先进学校、地级德育先进集体、黑龙江省体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语文百佳示范校等40余项荣誉,办学质量逐年提高,得到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认可!

二、实验学校高效课堂创建

(接下来,汇报学校高效课堂创建情况,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1.高效课堂创建背景

我校以往的课堂普遍存在教师主讲,学生听记,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学,学生不思考,不参与等现象。“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忽略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消弱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出现严重的主体“错位”。我们经过反复讨论和深刻反思,得出了结论: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颠覆传统(传递-接受式)教学,充分调动教师课堂改革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转变观念,迫在眉睫。校本革命,势在必行。

2.高效课堂创建的做法

(1)以高效课堂理念为先导。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改变落后的教法和枯燥的学法,必须先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单向的,而是动态的、互动的;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学生主动地学习。学校向教师提出要求,高效的课堂教学,首先要实现“以学为主”的转变。高效课堂的核心是:“先学后教,当堂达标。”先学后教”是方法和途径,“当堂达标”是目标和要求。“先学后教”是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再组织学生学习。即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角色;以培养自主学习为导向,转变教师行为。当堂达标”就是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和空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这是课堂高效的具体体现,更是高效的要求。

(2)以“学案导学”为载体,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从2012年开始我们通过讲座、研讨、教研会议、公开课、汇报课、外出培训学习、到兄弟学校观摩等多种形式探索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选派四位教师到哈尔滨参加了黑龙江省“学案导学教学创新模式”博览会的学习。)在开学前的校本教研中:由骨干教师先试讲,教师当学生进行模拟课堂的教学演练。在实践中研究探讨。同时语文、数学组进行了学案导学的课题实践研究。数学组的《“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研究》,申请黑龙江省省 1

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经过省教育学会的研究与审定,该课题已被列入省级规划课题。这样就将教学重点工作纳入到教育科研中,使教学工作在研究状态下进行,使研究成果尽快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导学案的使用使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先自主学习再进行交流展示。学生转变了学习方式;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在课堂里活跃起来,学习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师角色转变为起引导、辅助。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导学案设计已经成册成集,教师间可以做到资源共享。

(3)运用高效课堂三大方略构建高效课堂

方略一:通过“说课标说教材”活动,引领教师真正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在上学期学期末我校校本培训中进行了教师说课标说教材的培训学习活动。培训后对教师进行假期作业布置:运用知识树说课标说教材。开学初,学校教研活动第一件事就是全体教师的说课标说教材比赛。通过这样的比赛,使广大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对教材的把握越来越熟练。力求达到“心中有课标,口中有课标,上课落实课标”的目标。每场比赛县进修校领导都大力支持,积极参与活动并给予指导帮助,教导处及时总结改进提高。

方略二:通过“教改大课堂”活动,探讨出了各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结合我县晒课活动,我校重点做好学科建模工作。开学初中小学分别开展了“优化教学模式 创建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展示交流研讨活动。活动要求同课异构。教师们结合所教课程,深入研究教材,设计教案。并且增添新的环节教师在每节课课前5分钟PPT进行课堂教学模式介绍。同学科教师全程参加听评课。做到当天听课当天评课。通过这种听课、评课、议课的方式,有效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使“优化教学模式 创建高效课堂”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方略三:通过课后写“教学反思”,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要求教师在课后写出“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效果,还要附上修改后的教案。通过反思,使教师不断修改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技能日臻完善,教学效果逐步提高。

(4)完善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反复修订学校高效课堂教学评价表。把评价具体化32条,100分。让教师了解高效课堂标准、尺度,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制订了学生课堂自评方案及学生课堂评价表。评价的重心放在小组如何自主学习、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进行展示质疑等方面入手。关注学生高效课堂行为规范性上、课堂习惯的养成上。我们提出了六大高效课堂习惯:

1、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勇于质疑、敢于探究的习惯。

3、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

4、认真倾听和评价其他同学发言的习惯。

5、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

6、善于总结、积极实践的习惯。让学生从基本的习惯养成上做起。通过自评、互评、他评使学生知道自己应怎样转变学习方式。采用分层布置作业方式,基础差的学生抓基础、成绩优异的学生提高拓展,真正达到因生而异、课下减负、科学合理。高效课堂的评价体系在促进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高效课堂取得的成效

第一,教师的变化

教师能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转变教学行为;在组织教学时,教师“走下讲台”,将讲台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以学法为主导,转变教学重点;以学案定教案,转变备课方式;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质疑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高效”的课堂里成为有自我思维的人。

第二,学生有了新变化

学生的变化是我校高效课堂建设最大的收获。课堂上学生动起来,出现了讨论声、质疑声、掌声。学生胆量比以前大了,性格比以前开朗了,爱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小组之间积极合作,学生的学习一步步由被动变为主动,课堂教学丰富、活跃、高效。许多思维敏捷、讲解生动、展示精彩的学生脱颖而出。学生整体的归纳、总结、表达、组织、交际、思维等能力得到提高。

第三、实验学校“三学一测”教学模式

“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使我们最初课改找到依托。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丰富了我们课改的内含。去年深入学习了王敏勤的和谐教学法,对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中受益最大。他的三级建模思想,使我们的课改找到抓手。通过借鉴学习构建了学校“三学一测”的教学模式,中小学各学科分别构建自己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随着“高效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我校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教师在教学手段中普遍应用知识树,直观清晰。(展示图片)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王敏勤“和谐教学法”,启示我们,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学习借鉴逐步构建学校“三学一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自学—互学—导学—检测”模式。要求全体教师遵循这个基本模式框架和要求,同时不限制教师的创造性,可以根据学科、个人风格的特点,进行学科建模、课型建模,鼓励教师大胆创新。

“三学一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架与要求有四点:

1、学生自学:首先,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文字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提出自学要求(或列出自学提纲,或出示自学思考题,或进行自学尝试);其次,学生依据提纲(或思考题)自学教材,通过通读文本,了解、掌握、理解教材内容,第三,对于不能掌握与理解的部分,提出自己存在的疑难和疑问。

一节课上,学生自学的时间小学低年级不得少于5分钟,小学高年级不得少于10分钟,初中不得少于15分钟。

2、小组互学:第一,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生成的问题首先在小组内交流;第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或再次生成的新问题提交全班;第三,全班解答疑问以及对又生成的新问题的研讨。

一节课上,学生互学的时间小学低年级不得少于5分钟,小学高年级、初中不得少于10分钟。

3、教师导学:教师要适时组织教学,提高研讨效率;学生学习过程、思路出现偏差时要及时矫正;进行知识梳理,形成系统知识。既要落实目标又要深化目标的学习,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一节课上,教师导学的时间在小学由师生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初中不得多于10分钟。

自学、互学、导学环节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用。

4、当堂检测:依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当堂检验达标内容,检测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达标形式多样,可以口述,可以板演,可以笔答;检验内容以当堂所学内容为主,检验难度以基础为主,特别是新授课,基础内容要达到90%以上,要求学生当堂全部学会;检测面要达到百分之百,让学生明确自己本节课学了什么,学会了多少,不会的还有多少,明确课下还需要学会哪些内容。通过活动开展学校“三学一测”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成型。各学科建模也初步形成。英语组“四点一现”、九年数学复习课模式“两测两清”、语文组“五步教学”、七八年级数学组“ 导学点测,当堂达标” 教学模式规范、合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不断完善。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生物地理美术等………

高效课堂是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理想课堂。所以,我们会不断努力探索,构建我们理想的“高效课堂”,以充满魅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修正,一路走来,品尝到了课改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回首走过的路我们也有过迷茫与困惑,但我们课改的信心坚定不移。我向大家介绍了20多分钟,但也不足以表达我们学校领导、老师无数日日夜夜课改路上付出的心血和历程,我被他们敬业奉献所感动。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我校很多做法还有许多不完善或者是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教育改革的路上,我们要学、要尝试的还有很多………

但我们坚信,走在路上,希望就在前方。

在语文课堂展现教学语言的魅力 篇3

一、言之亲和,润物无声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语言温和、幽默风趣,则会无形地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主动从感情上亲近老师,在学习上便会变得更主动。这样的教学效果无疑是最佳的。记得我班的廖顺天同学,调皮至极,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有一次,他在课堂上发生窜座位现象。对此,我一改往日严肃的面孔,开玩笑地说:“廖顺天和老师是一家子,所以胆子大,有充分的自由。”此言一落,平日即使严肃批评了也不脸红的廖顺天,脸刷地红了,乖乖地坐到原座位上,并且很专心地听我讲课。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廖顺天认真多了,眼睛里流露出的是对老师的信赖和对知识的渴望。我想,这正是教师以情育情,将心比

心,唤醒了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尊重和支持,从而建立了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产生心理共振、情感共鸣。

二、言之简洁,准确严密

语言虽说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但它仅仅对听觉产生刺激,难免会令学生生厌。这就要求教师切忌罗嗦,用语要简洁、流畅、准确。如引入新课时,我总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利用谜语、诗歌、成语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求知状态。如教学《咏华山》一课时,一开篇我就吟诵起文中寇准的诗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孩子们听了,个个睁大眼睛,纷纷向老师讨教: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的?我想学……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能因地域不同而“入乡随俗”,不能出现“南腔北调”,要让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在运用语言讲解的时候,语言表达要合乎语言规范:不使用自造的词语,要使用学生容易听懂的词语;不说病句和意思不明的句子,要说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和语意清楚明白的句子;不疙疙瘩瘩、东拉西扯,要连贯顺畅、话题集中;不信马由缰、随心所欲,要注意对象、语言得体。

三、言之奇趣,生动形象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语言艺术多给学生“兴奋剂”,少制造“疲劳剂”,从而使教学妙趣横生,学生欲罢不能。

首先,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许多课文都有令人顿生如临其境之感的描绘,或浓墨重彩,或轻笔勾勒,对此,教师应瞄准好“特定镜头”,顺势而入,美读、描述、点拨,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为我享有。正如李燕杰教授所说:“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其次,眼神、面部线条、手势、体姿乃至简笔板画、图片等,在语言的操作过程中,都应由教师作为辅助性语言恰当、有分寸地运用,使听觉语言富于立体感。尤其在教情感充沛的课文时,必须频繁地、大幅度地调动视觉语言。而随着课党教学的展开,课文内在感情的波澜起伏,教师的视觉语言亦应作适时的调整。高潮处,视觉语言更要作相应配合,以形成课堂教学的高峰体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快感。

四、言之悦耳,抑扬多变

言语是一种动态过程,教师必须注意语调,正确使用停顿、逻辑重音直至嬗变的节奏,使教学语言显示出参差起伏、张弛有度的流动感和生命力。

关于语调。设疑提问,宜用升调,以引起思考;进入角色,吐露心声,抒发情感,宜用曲折调,以显示教师内心波动的轨迹;而为表达深沉、哀婉等,则可以降调或拖音。

关于停顿。停顿可表强调,在静寂的间隙吸引和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适度、适时的停顿,做到音停意不停,意存情延续,从而留给学生思索、品味的空间。

关于逻辑重音。正确使用重音,突出关键,例如文眼、诗眼、限制语、修饰语和富有表现力的各类词,对听觉形成强度刺激,可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感受。

再者,还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结构安排,合理、有效地控制教学语言的节奏。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或意味隽永的内容,表达宜缓,以利于学生接受、消化,但也要缓而不松,力避拖沓;对内容浅显和次要的,表达宜快,甚至不妨跳跃;在教学的高潮处,表达宜强,以真正形成“潮头”;而在教学的起始和各环节的承转衔接处,表达可较

平缓些。

五、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课堂不仅是学习的场所,也是交往的场所。学生求知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的过程。这个过程内涵着道德的因子,影响着孩子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教者的教师应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作用不仅仅是体现在知识的学习上,更体现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上。因此,我们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不断丰富学生生活经验,让孩子们心灵更加丰润,精神世界更加丰富。此外,教师在教学中,用语也要注意礼貌、文雅。我们不妨多蹲下身子,也跟孩子说声“请”、“谢谢”。

六、言之启智,自悟自得

教师在课堂上一个劲地问“为什么”“怎么样”……学生忙得应接不暇。这样浅薄的一问一答,索然无味的课堂语言并不是启发引导式的语言。启发引导式的语言主要表现为一串精心设计、循序渐进、条理清楚的问题情景创设,通过一个又一个悬念,将学生引入“困而学之”和“欲罢不能”的境地。如,在教学《问银河》时,我设计了渲染气氛、激发兴趣的一段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银河吗?银河呀,在你那里有清澈的河水吗?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吗?牛郎织女还在你那相会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问问银河吧!”这样一来,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激起,并自主地对以上几个问题展开学习、讨论,学生在整堂课中都处于高亢、兴奋、自主求知状态中。同时,我们还要深入教材,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反思。确实,能回答一个问题不如提出一个问题来得好。

展现语文课堂魅力 篇4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

当前, 新课程下我国教育部在教改中提出要改变以往的教大于学的知识传授模式, 强调学生的积极学习作用, 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培养, 增强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语文是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 它不但教会我们读书识字, 还教会我们礼仪道德, 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是新课改的产物, 也是语文教师们面对的一个重要任务, 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而在高效课堂上怎样去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这是语文教师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文就以此为由, 探究如何来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一、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打造高效语文教学课堂

课标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迫切需要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领悟新课程体系的要求和思想, 转变教学方式, 发展全新教育理念, 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成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 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现高效课堂的建构。教师要做好语文备课, 即教案的研究、教学的设计、对学生的引导等都属于备课内容。教师必须要有预先的计划, 在课前做好备课工作, 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也是创建语文高效课堂的第一条件,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语文备课工作中, 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 把握好自己的语言特色, 在备课中借鉴其他教师的优秀经验, 融入自己的教学中, 由此来形成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促进自身备课水平的提高。另外, 教师还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科学的分析教学行为, 通过在实际教学中加强自我反思能力, 促进高效课堂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以观察、教育日志、教学研究等反思来分析自己的教学结果, 反思实践教学, 锻炼教学能力。

二、引导学生学会读书, 增强语文感悟理解能力

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中, 要想让学生学会读书, 就应该引导他们有选择性地阅读语文刊物, 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 理解读书的真谛。阅读积累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 促进他们的精神发育, 帮助他们健康成才。语文高效课堂的知识学习具有鲜明的特点, 其知识涵盖面也十分广泛, 因而学生应该进行大量的语文材料阅读训练。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让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时间, 不要过于干扰学生阅读, 要给予他们安静阅读思考的时间。只有让学生安安心心阅读, 才能够使之学到更多知识, 增长他们的智慧。在阅读书籍的选择方面, 教师要多给学生介绍一些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促进他们积极思考的文章, 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 掌握好阅读的技巧。引导学生充分诵读课文也是实施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内容。诵读课文, 就是让学生以视觉阅读课文内容, 用想象来认识和思考课文内容, 锻炼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诵读课文, 不但能够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有全面的了解, 还能让他们对课文的情感、语言、韵味、节奏等把握得恰到好处。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过程中, 加强课文的诵读锻炼, 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 锻炼他们的记忆力和课文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创设和谐语文氛围, 培养语文学习热情

和谐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是高效课堂构建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从心理学来看, 学生的智力活动及情绪变化是相互影响的。如果学生的头脑是清醒的, 那么他们就会保持愉悦的心情, 那么也会正面影响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学习热情。因此, 在语文高效课堂中, 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合作、民主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获得发展。教师在语文高效课堂的成功,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深刻而全面的贯彻了民主教学原则, 学生有了更多自由学习的权利。教师通过思想言行来影响学生, 比如, 分析课文和语言、做人待事的思维方式、情绪等, 对学生的行为和态度有较大影响。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民主的教学方法、目标、内容、问题讨论等, 学生们可以自由发言, 教学计划的制定以民主讨论的方法来实施。民主的课堂教法能够让师生的意愿趋于一致, 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具有生机与活力, 还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充分利用他们的学习时间, 顺利构建语文教学课堂。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离不开师生的相互努力, 而高效课堂构建的首要因素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高效的语文课堂为学生减负,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内涵,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用心设计教学环节, 在课堂上灵活处理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使之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活跃学生的思维, 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另外, 教师还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预习方法来促进他们试着养成预习的习惯, 在课堂上能够带着问题学习, 并且在预习过程中又让学生学会了分析、联想、解决问题。不管怎样, 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李志辉.语文高效课堂探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2年5月.

展现语文魅力培养创新能力 篇5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综合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三个要素。只要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对学生这三方面创新能力的挖掘和训练,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在创新教育方面得到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展现语文学科独特的魅力。在修订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现阶段教学工作者们正在探讨、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本人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收获。

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所谓质疑,就是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往往一个好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并在质疑问题、讨论争辩中达到“暮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预先设计好问题,然后说出来,让学生回答。这样,学生的思维总跳不出教师设计好的“圈子”。学生久而久之会造成既渴望质疑又害怕出错。因此,让学生质疑,就是学生把质疑当成自身需要,教师创设情境,使其不得不疑。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中,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读题,学生读题后会提出许多问题:泸定桥在哪里?什么叫“飞”、“夺”?谁飞夺泸定桥?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怎样飞夺泸定桥……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自己的问题学习课文,学习也就会变得更主动。教师应允许学生质疑“出错”,久而久之也就会有目的、有计划、“画龙点睛”地问,最后达到“会问”。学生在问中解决问题,增强创新意识,形象思维也能得到锻炼。

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激活学生创新欲望。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有目的观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挖掘他们潜在的创造力,从而激发他们创新欲望。比如,在火烧云的天气里,可利用课间引导学生观察云的形状和颜色。说起形状,同学们会脱口而出:“像公鸡”、“像雄狮”、“像大黄狗”、“像水牛”……他们把云的形状和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了。这样既调动了他们的想象力,同时创新思维也得到了训练。说起颜色,他们也会争先恐后地说个不完:“有红色”、“有黄色”、“有金黄色”、“有灰色”、“还有……”。显然,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创新欲望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三、指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探索是创新的必由之路。任何创新的成果都是经过一番探索所获取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好时机设计探索性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最佳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自我发现新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中“趣味语文”一的对联时,先让学生充分读这副对联,然后让学生再度的基础上体会对联意思,再问:“看谁最聪明,能区别几个‘好’的读音?”、“这几个‘好’意思有何不同?”。学生就会根据上下联意思弄清第一个“好”读“hǎo”,意思是“读书的有利时机”,第二个读“hào”,意思是“喜欢、爱好”,第三个读“hào”,意思是“喜欢、爱好”,第四个读“hǎo”,意思是“读书的有利时机”。再例如:在教学《语文园地一》中“趣味语文”二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认识杯盖上的五个汗字“清、心、也、可、以”,然后让学生按顺时针方向,无论从哪个字开始读都可以,看看能有几种读法?学生就会自主地按照教师地指导,饶有兴趣地读,而且每一种读法都很有意思。学生在读通顺每一种毒法师,都有创新的成就感,愿意继续探索下去,看究竟有多少种读法。这样学生不但获得了新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兴趣。

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激励学生创新实践。

拓展思维空间就是对已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地思考,让学生对已认识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而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探索性的、创造性的。因而在思考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电脑住宅》教学后,设计一道练习题:“假如你是一位电脑住宅的设计家,你会设计一座怎样的住宅?”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想象。从新的角度和新的思维途径,设计出不同的,想象中的新住宅。这样学生在思考练习中既得到了思维想想训练,又达到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编入的“综合性学习”板块,同样既可训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学生也在实践中培养了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因素和方法,发挥和展现语文学科的特殊魅力。教师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定会逐步提高。

浅谈语文教师的魅力在课堂的展现 篇6

【关键词】奉献;尊重;创新;教学艺术;学生能力;课堂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牵动了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如何抓住这个难得的契机,以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使语文课更具有生机和活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现在就这个问题,笔者谈几点自己的拙见,仅供大家参考。

一、以人格的魅力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人格是一个人品德、学识、能力、修养的总和,健全的人格是教师教学魅力的基础。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首先要注意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要时刻注意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对工作精益求精。其次,要勤奋好学,自强不息,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渊博的学识,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二、要爱学生

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的确如此,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在验证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能显示出无与伦比的神奇而伟大的力量,才能强烈地震撼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内心深处对教师产生认同感,并诚心诚意地接受教师的教诲。爱学生,必须尊重学生,就要懂得宽容、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潜能生更要加倍爱护,要做到严慈相济。

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使语文课常教常新

教师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永具魅力,首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当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一系列语文教改的新观念、新思路,我们应紧紧围绕课标的理念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刻的改革。我们要敢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只有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思想完美结合,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才能使语文课堂常教常新,永具课堂魅力。

现在多媒体教学早已走进课堂,高效课堂首先要求老师自己熟练地掌握运用多媒体。通过多媒体课件,让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形象,更加引人入胜,如临其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笔者在教学《猫》一文时,了解到都市生活的气息越来越浓烈,不要说城里的孩子看不见猫,就是乡村里也早被都市生活的气息所感染,乡村的孩子也没有机会看见猫嬉闹的场面,更不要说看见过猫捉老鼠的情景了。所以我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不仅搜集了猫的不同种类、不同颜色、不同时期、不同形态、各种动作的图片并配上合适的音乐,同时给学生提供了《猫的各种叫声》和《猫捉老鼠》两个视频短片。这样的课件,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妙趣横生。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使用,不仅使课堂快乐,在完成教学目的的同时,使学生获得了更多关于猫和动物的知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来自教师对学生的充分的了解和理解。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这个“人”的因素,了解和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理解是教育的基础,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教师只有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撞击出学生心灵的火花,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来自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作为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保护好每个学生的自尊心;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学会欣赏学生,由衷地赞美每个学生,让大家都能在教师的肯定和赞美中体会出成就感,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并不断增强自信。

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教学的观念,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新世纪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未来社会需要人才是多类型、多层次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潜能。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表现推销自己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增进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在课堂教学中,将属于他们的课堂还给他们,让学生自己解读、自己寻找问题,共同讨论、探究问题,互相协作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可以采用小老师授课的做法,这样学生一定会把教材吃得更透,还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相互协作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总之,学生的快乐和课堂的精彩来自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魅力。只有善于研究,勤于思考,积极进取,不断革新,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住学生,语文教学才能魅力永存。

参考文献

[1]邱良叶.语文教师的魅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2(45).

[2]齐雅慧.浅谈语文教师的魅力[J].科园月刊,2010(2).

[3]孙敏.努力展现语文教师的魅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09).

浅谈语文教师的魅力在课堂的展现 篇7

一、以人格的魅力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人格是一个人品德、学识、能力、修养的总和, 健全的人格是教师教学魅力的基础。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首先要注意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 要有“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要时刻注意吃苦耐劳, 勇挑重担, 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对工作精益求精。其次, 要勤奋好学, 自强不息, 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渊博的学识, 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 挥洒自如。

二、要爱学生

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 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 才能教育孩子。”的确如此,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 都在验证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充满爱的教育, 才能显示出无与伦比的神奇而伟大的力量, 才能强烈地震撼学生的心灵, 促使学生内心深处对教师产生认同感, 并诚心诚意地接受教师的教诲。爱学生, 必须尊重学生, 就要懂得宽容、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对潜能生更要加倍爱护, 要做到严慈相济。

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使语文课常教常新

教师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永具魅力, 首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努力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当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一系列语文教改的新观念、新思路, 我们应紧紧围绕课标的理念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刻的改革。我们要敢于实践, 勇于创新, 不断提高教学艺术, 只有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思想完美结合, 不断改革课堂教学, 才能使语文课堂常教常新, 永具课堂魅力。

现在多媒体教学早已走进课堂, 高效课堂首先要求老师自己熟练地掌握运用多媒体。通过多媒体课件, 让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形象, 更加引人入胜, 如临其境,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笔者在教学《猫》一文时, 了解到都市生活的气息越来越浓烈, 不要说城里的孩子看不见猫, 就是乡村里也早被都市生活的气息所感染, 乡村的孩子也没有机会看见猫嬉闹的场面, 更不要说看见过猫捉老鼠的情景了。所以我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不仅搜集了猫的不同种类、不同颜色、不同时期、不同形态、各种动作的图片并配上合适的音乐, 同时给学生提供了《猫的各种叫声》和《猫捉老鼠》两个视频短片。这样的课件, 使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妙趣横生。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使用, 不仅使课堂快乐, 在完成教学目的的同时, 使学生获得了更多关于猫和动物的知识,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来自教师对学生的充分的了解和理解。作为教师, 在教学中, 首先应考虑这个“人”的因素, 了解和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理解是教育的基础, 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教师只有理解学生的心理, 才能撞击出学生心灵的火花, 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来自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作为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保护好每个学生的自尊心;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空间,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学会欣赏学生, 由衷地赞美每个学生, 让大家都能在教师的肯定和赞美中体会出成就感, 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 并不断增强自信。

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教学的观念, 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 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这是新世纪的要求, 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未来社会需要人才是多类型、多层次的,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彰显潜能。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 表现推销自己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增进他们的好奇心, 探究欲。在课堂教学中, 将属于他们的课堂还给他们, 让学生自己解读、自己寻找问题, 共同讨论、探究问题, 互相协作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可以采用小老师授课的做法, 这样学生一定会把教材吃得更透, 还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培养、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相互协作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总之, 学生的快乐和课堂的精彩来自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魅力。只有善于研究, 勤于思考, 积极进取, 不断革新, 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住学生, 语文教学才能魅力永存。

参考文献

[1]邱良叶.语文教师的魅力[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45) .

[2]齐雅慧.浅谈语文教师的魅力[J].科园月刊, 2010 (2) .

展现活动魅力, 构建活力课堂 篇8

案例1: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感悟青春》。

活动过程:教师在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理解了青春的内涵后又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请说说在我们的社会中, 你知道有哪些人在闪耀着青春的风貌, 请说明你的理由。”学生说了刘翔等人。与此同时教师用多媒体依次展示了这些人物的图片, 学生举的例子完了, 教师展示的人物图片也没了。学生想的和教师想的丝毫不差, 甚至连学生所举例的人物和教师展示人物顺序都没有颠倒, 所举例人数也和教师所展示图片人数都相等, 一个不多, 一个不少。

反思一:活动设计要让学生有生成的空间, 具有生成性。

在活动设计中, 教师要学会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生成则是对预设的超越。在预设的基础上, 充分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体性、创造性以及节奏、语言、形象、机智、变通等含有“生成性”的因素, 才能彰显活动的魅力, 才能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如果教师拘泥于预设, 让学生亦步亦趋, 活动就会徒有其形, 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毫无生机, 不仅听课的教师感到无味, 而且学生也变成了教师演戏的配角, 无法实现其发展, 背离新课程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和目标。

很明显, 在上例中, 由于教师预设成分太多, 学生活动变成了满足教师教学需要的过场和摆设, 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权利, 失去了自主想象的空间, 成了任教师摆布的棋子, 这样就使活动过程变成了演戏的过程, 学生只是配合教师演戏的演员而已, 课堂失去了张力与弹性, 也就失去了活力和魅力。如果这位教师能稍作调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预设的人物, 接着教师作简单说明:“在我们身边这种人物很多, 老师也想到了一些, 有的同学们已经说到了, 有的同学们没有想到……”然后教师可以把学生不了解的人物事迹简要介绍一下, 这样既立足于预设, 又敢于超越预设, 留下生成的空间。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在讲叙这些闪耀着青春风貌的人物时, 既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也进一步理解了青春的内涵, 这些人物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榜样示范教育, 学生心灵得到净化与震撼。课堂就有了生气和活力。

所以, 教师在活动设计时要懂得“布白”的艺术,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给学生充分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案例2: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竞争?合作?》

活动内容:开展“祖国在我心中”拼图比赛。

活动准备:教师事先准备若干彩色泡沫塑料制成的“中国政区图”拼图模型。

活动规则:小组分为单人组和团体组。班长和课代表成立单人小组, 只能一个人独立拼完中国政区图。其余同学前后4人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最先完成拼图的三个小组为冠、亚、季军, 赛出前三名后比赛宣布结束。

活动过程:教师宣布开始后, 同学们热情高涨, 马上进入激烈的比赛, 有的动手, 有的动口, 忙得不亦乐乎。在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中, 在学生们的欢呼声中, 冠、亚、季军相继产生了!接着教师模仿记者的身份 (为逼真起见, 教师还准备了一个道具———话筒) 对冠军组、季军组、班长、课代表单人组进行了采访:

教师:“冠军组, 当你们组完成了, 别人还在忙碌时, 你们有什么感受?”

冠军组学生:“我们组感到很高兴、激动, 也感到很骄傲和自豪。”

教师:“季军组, 你们组有什么感受?”

季军组学生:“我们也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

教师:“共同的合作, 让他们共同享受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

教师:“刚才我看了班长和课代表的拼图, 尽管他们很卖力地在干, 但他们都没有完成 (教师向全班学生展示了他们两人的作品) , 首先请班长来说说, 你为什么没有完成?”

班长:“我速度慢, 我只有两只手, 敌不过他们八只手。”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归纳提升:“独干 (单干) 比不上众人合作, 个人比不上集体, 只有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取得更大的胜利。”

教师:“课代表, 谈谈你的感受。”

课代表:“一个人力量有限, 与人合作才有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就像一根火柴很容易折断, 一捆火柴就很难折断。”

教师:“合作 (集体) 的力量是强大的。”

反思二:活动设计要触动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

新课程强调, 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 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活动教学要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发展, 而且必须要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与感悟,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使课堂充满活力。

上例中由于教师采取比赛活动的形式迎合了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 切合学生实际;活动设计切合教学的主题:比赛是一种竞争, 而完成拼图需要合作, 这就使教学主题有了很好的活动载体, 再加上教师的“煽风点火”, 使活动组织得热烈而有序, 让学生有了深刻的感悟:“我们组感到很高兴、激动, 也感到很骄傲和自豪。”“我速度慢, 我只有两只手, 敌不过他们八只手。”“一个人力量有限, 与人合作才有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就像一根火柴很容易折断, 一捆火柴就很难折断。”虽然他们的语言很朴素也不够成熟, 但由于是他们发自内心的, 也就具有了感染力、说服力, 课堂也因此有了勃勃生机, 熠熠生辉。

当然, 由于学生的感悟在语言表达上有时不准确, 认识有时并不是很深刻和全面, 所以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画龙点睛, 对学生朴素的观点及时加以归纳、引领和提升, 帮助学生获得深刻而清楚的认识, 促进学生的成长。

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 篇9

出现这种现象, 我对此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想要一吐为快。

从语文教学的本身上讲, 学生学习语文的本质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某一民族的语言, 熟练的运用该民族的语言, 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鉴赏语言的魅力所在。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就应该围绕学习语文的本质, 进行课堂教学。但我们发觉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功利性太强, 一切的教学都是为了考试服务, 考什么就教什么, 语文课堂教学失去其应有的魅力, 从而导致学生小学时学习语文的浓浓兴趣, 到了高中时已所剩无几, 根本体会不到语文的魅力所在, 同时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大大削弱, 为此学生对语文学习, 越来越头疼, 最后有些同学在语文课堂上也只有打瞌睡的份了。所以说, 从学习语文的本质上讲, 我们的教学应围绕学生如何去掌握并运用语言展开, 应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和鉴赏语言的魅力。当然, 我们的考试也应该改革, 学生考试不能仅仅是做一张试卷, 更要注重口头语言的考试, 听说读写包括四个方面, 其中三个方面都与口头语言有关, 为什么不注重学生口头语言的考察呢?我们不光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考试也要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可想而知, 考试不光是动笔, 还要动嘴, 不仅仅是让他去写, 更要让他去听, 去说, 去读, 能不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吗?我想这样的课堂也一定氛围浓烈, 学习语文的效果更会很显著, 那么我们整个语文教学就会生动活泼起来。所以, 我们必须对我们的语文课堂和语文考试作出重大变革。

从语文教学社会环境方面讲, 社会上日常都使用语言, 大家也都认为不需要怎样去学习语文, 认为学语文也不过是学认识字, 会读文章, 会写信或常用的文章罢了, 这种社会环境当然会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的学习, 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学不学语文没什么关系, 反正我一般字都认识, 能读文章也能写一些作文, 我不想去做记者, 也不想去做作家, 没必要在语文上下多少工夫, 宁愿把学习语文的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其他科目上, 因此学生学习语文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学习动力明显不足。语文学科它是一门博大精的科学, 它是几千年语言文化知识精华的积累, 学语文并不是光光为了认识几个字, 会读文章, 会写写文章, 而是通过学习语文可以帮助人们来认识人类自己, 认知人类社会文明, 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道德水平等等。社会上为什么出现那些拜金崇权主义者, 为什么会出现一些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思想的人, 为什么会出现受了高等教育却去自杀或去杀害同学的大学生, 我想这和这些人当初没有很好学习语文有一定的关系, 如果这些人能够重视语文的学习, 通过语文的学习去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也了解人本身, 提高了自己认知水平, 强化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上述的种种情形可能就会少了许多。所以在社会上也要大力宣传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力争创造出一个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浓烈氛围。

从学校方面讲, 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往往以高考成绩作为终极目标, 而不是真正把学生的终生发展作为学校的终极目标。在实际工作中, 学校领导总是认为语文学习见效慢看不到显著效果而不重视语文学科, 暗示或明说语文难以提升, 重抓数学等学科, 甚至随意减少语文学科的课时数。时间一长变成了恶性循环, 语文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说要想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首先就要学校重视语文学科的教学, 认识到语文教学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为了学生的明天,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定要把语文教学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 大力宣传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到学习语文不是短期行为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而是面向未来要经过长期努力的终身行为。如果真正这样去做, 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一定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语文教学工作一定会得到如火如荼蓬勃发展。

教学回归本位展现语文魅力 篇10

1.把握本质,准确定位

自我国2011年实施 《语文课程标准》 以来,对语文教学本质给出明确界定: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并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即,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要帮助学生养成语言运用能力,锻炼学生文字运用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养成语文习惯,掌握语文方法,提升综合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现状,审视困境,着眼未来,秉持本位教学理念,全面执行 《语文课程标准》 精神,正确处理教材、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之间的关系。结合语文教材,把握本质内容,着眼高中生特点,面向社会,以本位回归的教学理念,采取灵活教学方法,设计多样化教学内容,遵循语文教学定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内涵,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2.研究教材,立足课堂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指出教材仅仅是例子,是教师在教学中的范本,教师应用教材例子引导学生学习,以深刻的教材文字向学生阐述并延伸丰富的内涵。自 《语文课程标准》 执行实施以来,教师应明白在教学中不应只是“教”,而应该是“用”,应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使用并理解教材, 深刻研究教材内容,立足教学课堂, 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理解,而应充分解读语文教材,将语文课文内容进行延伸,考察语文课文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基于写作背景,与课文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产生心灵相融共鸣,对语文课文进行独特感知、体验,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搭建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对话,丰富语文教学课堂内容,向学生展示生动的语文文本。

3.挖掘资源,返璞归真

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内动力,培养学生语文情感,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综合文化素养。高中语文教学应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以及高中生特点, 培养高中生语文学习正确观念,突出语文文字能力,突破现有高中语文费时低效怪圈,以语文课堂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挖掘高中语文教学资源,实施本位回归教学,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对语文课文教学,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课文,要创设能够引起学生感官直观体验的场景,让学生在学习中品味、体会、感知;第二,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创设表演、 游戏的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自信,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竞争中快乐享受;第三,加强师生学习对话,针对具体的课文教学内容,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活动,创办语文文学沙龙,挖掘语文课文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在学习中沟通,在学习中发现,在学习中进步;第四,结合语文教学资源,结合写作背景、写作实践以及生活现状,多元化教学课堂,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创造并感知语文本真,争做语文学习主人。

4.回归本位,彰显本色

高中语文教学应结合高中生特点及其学习规律,准确定位语文教学, 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语文教学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点评。高中语文教学在异化教学理念影响下,逐渐脱离本位教学,应回归语文本位,彰显语文本色,重新转回至本位教学正确轨道,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语文教学回归本位,只有结合教材有效备课,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上好语文课程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在语文教学中,需要立足教学做好备课,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把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教学目标为基准,设计每节课教学阶段目标,做到“少而精”的教学。第二, 紧抓学生特点,设计灵活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基本形成自我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基于语文教材,采用解读、游戏、体验等多样化教学形式,以语文素养作为教学核心,实现语文全方面教学。

优化课堂结构,展现学科魅力 篇11

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呢?这就需要教学的组织者精心设计课堂结构,使学习变为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以下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故事、童话非常感兴趣。因此在新课引入时,设置巧妙的学习情境,恰到好处的找着切入点,既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活动中去。

比如,我在教学“算盘的初步认识”时,先问:“同学们喜不喜欢猜谜语?”学生兴趣盎然地回答:“喜欢。”然后出示谜面:“一家分两院,两院子孙多,多得倒比少得少,少得倒比多得多。”学生开动智慧的脑筋,骑着思想的野马,猎取谜底,短暂的思考后,有人举手发言,猜出了谜底:算盘。部分学生豁然开朗,但部分学生眼睛里布满了问号。我继续追问,你是如何理解的,该生又接着回答:“因为算盘分上栏和下栏,上珠少,下珠多,一个上球表示5,一个下珠表示1,说明多得倒比少得少,少得倒比多得多。”回答很精彩,既猜出了谜底,又道出了算盘的基本构造,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轻松自然地认识了算盘。

兴趣是无意注意的杠杆,激发学生兴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材特点不断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教育。

二、设计适当的活动方式,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新知的学习中应设置恰当的活动方式,诱导学生主动探究,重视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使课堂成为充满探索、充满激情、学生生动发展的场所。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事先给每组学生发了三张完全相同的圆片。然后编了一个个有趣的“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猴甲1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8块,分给猴乙2块。猴丙更贪,它抢着说:“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猴王把第3块饼平均切成12块,分给猴丙3块。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猴甲分得的多,有的说猴丙分得的多,有的说3只猴子分得的一样多。“到底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呢?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圆片试分一下。”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得出猴甲分得这块饼的,猴乙分得这块饼的,猴丙分得这块饼的,在圆片上已反映出==。“那它们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规律呢?”经过自主探索,学生会很快找出分子、分母分别有什么样的关系。此时学生脸上都露出成功的喜悦,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自己得出的结论,自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重视实践性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性

实践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具和学具的直观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坚持贯穿在教学的始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从培养观察能力着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因为观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形象思维是探索活动的准备,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比如,学完角的分类后,学生已有特殊角:直角、平角、周角的概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拿出钟面,“在钟面上你们能发现什么?”学生你争我抢地回答说:“3时整与9时整分针与时针成直角,6时整分针与时针成平角,12时整分针与时针成周角,而且时针每经过1小时都与分针形成2个直角、1个平角、1个周角。”从学生的回答中显示出我的准备有些不足。单一的钟面蕴含了如此多的数学知识,是否还有其他奥秘呢,让学生去想象、去探索吧!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以崭新的、科学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吸引住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使课堂真正成为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殿堂。

展现语文魅力 提高教学效率 篇12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魅力,教学方法,阅读

语文教学效率低下,也许是因为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用词贫瘠,讲解缺乏激情;也许是因为教学方式传统老套,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使得语文魅力丧失;抑或是过分拘泥于“语文教材”,学生视野得不到拓展,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等。本人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出几点意见,望能共勉。

一、增强授课激情,让语文魅力四射

一篇散文、一首诗歌,一句名言,无不承载着丰富的情感色彩,语文是情感的语文。教好语文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激情支撑,有激情才能解读文本,才能感悟生活,才能将课本蕴含的情感色彩更形象地更透彻地传递给学生。那么,教师的激情来自哪里?首先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例如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赵谦翔,正是因为满怀着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努力,不断追逐,他们才有了傲人的成绩。激情 还来源于自身素养。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和能力水平,使得教师可以吃透文本,把握好对每篇教材的理解,从而才能精神振奋、满怀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声情并茂,游刃有余。激情也来自志趣。志趣广泛使得教师幽默风趣、思维敏捷,志趣带来的激情能够构建出教师特有的教学风格。

教师虽不是演员,不过以情激情,才能真正 教好学生。因为好的教学不是被动地灌输,而是去“化”学生,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讲《荷塘月色》,教师就是朱自清;讲《呐喊》,就该是鲁迅。一个激情的教师,才能将文本的精髓授予学生,才能唤起学生共鸣,彰显出语文魅力。

二、加强阅读,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需要不断地阅读积累。这里的阅读,不仅局限于语文教材,课本能给 我们提供的只是冰山一角,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例子。”教师应打破教材限制,不断将语文教学向外拓展,加强课外语文阅读,坚持“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原则,并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交流和分享,不断地提升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语文学习的信心。通过不断的阅读,学生可以从文本意境中获取各种情感,欢喜、悲伤、恐惧等等,审美能力 以及情感阅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如杨绛的《老王》抒发了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敬重;老舍的《想北平》写出了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戴望舒的《雨巷》表达了小知识分子青春期孤独忧郁、顾影自怜的特质等等。这样的阅读不断地增强学生发现、选择、体会美的能力,也不断地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提高。

此外,切记,语文的实践性很强,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阅读能力增强后,要给学生搭建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语文的亲切感和魅力所在,从而树立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杜勃罗留波夫说过,乐意学习比被迫学习来得轻松,而且效果好。依我多年语文教学经验来看确实如此,有时候我会引入课外相关的当前热点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再回归课文本身,而这时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一般都会更透彻。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活用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迎合学生的年龄以及性格特征,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积极参与,进而发现语文的魅力所在。

如在学习现代诗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同时运用诵读法、比较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再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利用多媒体,展示中秋赏月的立体画面,再配上应景的背景音乐,这样学生会迅速得到渲染,自然更贴近诗的意境。总 之,教师要善用教材 信息,让学生多 读、多听、多想、多说、多做、多演,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化静为动,主动汲取知识,这样才能感受到语文与其他学科间的根本差异,品味其特有的魅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四、授之以渔,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虽然高中语文学习的短期目标是为了应试,为了高考,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更重要的责任,是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和发展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示范,剖析过程,展示学习方法;亦可以通过举一反三,迁移学习;还可以进行点拨教学。无论什么形式,教师都旨在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情况,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会学、要学,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上一篇:反式维甲酸下一篇:国网远程培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