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魅力

2024-09-14

语文教学魅力(精选12篇)

语文教学魅力 篇1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话道出了语文课堂艺术的真谛。让每一节语文课富有生气, 充满魅力, 让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 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习得知识, 提高能力, 提升素养, 是我们要重视和探讨的永恒课题。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魅力, 在于鲜活独到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因人而异, 各不相同, 但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是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源头活水。教师在自己所教的学科领域必须以专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以学生的态度来完善自己, 继而才能广采博取, 让课堂深刻、博大。对教材深刻挖掘与多维度开发是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基础。常规教学中千人一面的无个性教学无法真正丰富课堂, 因而很难开启学生的思想, 充实学生的心灵。

如教学鲁迅小说《祝福》, 按常规设计程序, 是从祝福景象的环境描写、肖像描写, 叙述方法中的倒叙手法这几方面设计教学。但这种文体阅读法, 不可避免地与以前所学的知识重复, 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如果深挖教材, 由屠格涅夫的一句话“世间有些微笑比眼泪更悲惨”引入, 以祥林嫂的“笑”这个极易被人忽略而又十分重要的细节为突破口, 进而比较有关“眼睛”的描写, 最终认识到祥林嫂笑得如此唯一、如此短暂, 笑得会心、笑得含泪, 那么就能从山重水复的文体阅读法跳出来, 显示出因文定法的教学魅力, 学生也就从中获得柳暗花明的阅读快感, 课堂教学的魅力也就得以展现。

二、课堂教学魅力, 在于挖掘文本魅力

文章有它的主旨、材料、线索、表达方式、表现技法、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教师可以选择最突出的特点作为突破口。如《报任安书》节选的部分中司马迁无比愤激地陈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 诉说了内心的苦衷, 吐露了“隐忍苟活”“就极刑而无愠色”的原因。司马迁用自己的生命抒写了千古称颂的绝唱, 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去衡量的眼光和身遇磨难仍旧发奋的精神, 激励了无数的后来者, 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教学此文时, 我从生死观切入。首先就人应如何对待生死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讨论, 顺势导出司马迁的观点:“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然后围绕司马迁的生死观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分析, 抓住这一点, 自然事半功倍了。

三、课堂教学魅力, 在于精练的教学语言

语言表达是教师的基本素养, 良好的语言表达是形成课堂魅力的关键。教师的语言特点或干净利落、字正腔圆, 或行云流水、语意绵长, 或激情满怀、诗意碰撞等不一而足。一堂激情满怀、表达上佳的课必然给学生以诗意的享受, 在点燃学生的情感的同时, 教师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会因一节课良好的表达而振奋, 说出乎自己意料的佳句妙语。例如, 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 上课时我以高涨的情绪对学生们说:“同学们, 我国宇航员杨利伟遨游太空, 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争了光。‘飞天梦圆向太空’, 从此蓝天上有了中国星。”还没等我说完, 学生们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而欢呼起来。此时, 我从学生们热烈的情绪中, 由衷地感到一种鼓舞的力量, 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热爱之心涌动迸发。由此说明, 教师通过富于激情的语言可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营造情感氛围, 体现课堂教学魅力。

四、课堂教学魅力, 在于美读背诵

读, 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叶圣陶老先生把朗读称之为“美读”——“所谓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感通了。”真是“三分文章七分读”啊。

如教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时, 讲课以前, 我先用深沉凝重的语调给学生背诵这首诗, 当背到“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时, 教室里非常安静, 学生们眼前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景象:叶落纷纷, 萧萧有声的深秋原野, 肃杀之气甚浓;源远流长、气势磅礴的长江汹涌而来, 一股悲怆之情堵塞心头, 无以名状。讲课时, 我给学生们介绍了杜甫写作此诗的状况: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不时发作, 潦倒不堪, 生活无着。贫病交加的杜甫, 通过这两句诗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学生们感受很深, 当我讲解完此诗时, 一部分学生早已可以慷慨悲壮地背诵下来了。

教师对经典名篇示范美读背诵,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想象力。在顿挫有致、声情并茂中, 学生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

五、课堂教学魅力, 在于创设情景

一篇文章要讲的东西太多了, 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不可能面面俱到, 所以我们每节课都有所取舍, 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要素, 运用各种条件和手段, 创设情境, 使每节课都有亮点, 每节课都有高潮。

如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等古代诗词 被编成了歌曲, 可以把这些歌曲播放给学生听, 并让他们跟着学唱,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使学生在学唱的同时背诵了课文, 并体会了诗词的内涵, 真是一举三得啊!另外, 拍成电影的课文也可以应用播放电影片断的方法, 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如播放电影《祝福》, 就可以把祥林嫂这个人物和鲁镇这个环境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课堂教学魅力, 在于把学生装进心里

不少教师感叹: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为什么那么让人失望?我们越来越不会上课了!我认为这是我们不少教师走入了教学的误区。想想我们的课, 在课堂上我们的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教案上、课件上, 或者是环节处理上。特别是有听课的领导或老师在场时, 我们在这方面考虑得会更多:怎样开头、怎样导入、过渡语怎么说, 还要考虑什么时候用课件, 学生能不能与自己的设计相融合等。这样上课, 心中只有教师, 只有教案, 学生成了教师教学的道具。这样的课学生怎么能感兴趣?效果怎么能好呢?要走近学生, 把孩子当成真正的人,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师不可高高在上, 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 给予积极的肯定, 鼓励学生发言。教学过程要善于引导, 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不可事事包办。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身临其境去体验, 这样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的眼中只有你。”一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教师教学的真谛, 只有始终把学生装在心中, 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活力。

七、课堂教学魅力, 在于言传身教

课堂是传授知识、健全人格的主要阵地。古语云:“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正所谓“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教师人格的魅力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感召力, 教师本身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正直、善良的人格, 具有一颗仁慈之心, 才能启发感染学生的心灵与人格, 让课堂变成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 这样的课堂必然魅力无限!

总之, 语文世界是诗意的世界, “是炫目的先秦繁星, 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 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李太白的杯中酒, 是曹雪芹的梦中泪……”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让语文课堂散发出她的真正魅力, 真正成为学生浪漫和诗意的栖居地吧!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7.

[2]宁鸿彬.面对未来改革语文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语文教学魅力 篇2

做为一名语文教师,这一次研读了廖良国老师的教育专著《魅力语文教学》之后,感触颇深。这是一本集学习研究、实践反思、资料与论述、感情与理智为一体,具有较高的参阅、借鉴与指导意义的著作。反复地读这本书,使一直在教学过程中求索的我豁然开朗:语文是有魅力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真正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

一、让个性教学诠释语文魅力

语文的教与学都是最富有个性化的。教师的教,因为个人文化修养,性格气质,爱好特长种种不同,呈现出各种风格和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也会因学习基础、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不同而出现很大差异,这是正常的现象。如果一个人希望自身在每一个细节方面全面达标,尽善尽美,实际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教有特点是成为优秀教师并教出优秀学生的必备条件之一。一位教师能有一两个突出的特长,无论是善读、善写还是其它优势,都可以给学生带来以深刻的影响,从而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可以说语文老师就是语文魅力的化身。如何做一名特色教师,让自己的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呢?

那就是要以自身优势为突破口,个性诠释语文魅力,卓越不止一种表现形式。假如让姚明去打乒乓球,让聂卫平与参加百米大赛,让阳利伟来教语文„„那么,他们还卓越吗?样样都会是不理智的,所以语文教师应当理智的看到自身的优势:你是善于朗读,那么你就用你的声音去感染你的学生;你善于写作,那么用你的文学才华去吸引你的学生;你写得一手好字,学生就会模仿。教无定法,我们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入文本的世界去感受社会人生的美好,品味语言的魅力,用语文教师的才情去感染学生,点燃学习语文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找到自身的优势所在,张扬个性,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让我们为自己的教学而自豪,因为我们要做一个有特色的语文教师。

二、立足语文根本,感受语文魅力

在语文课中,我们不要强给语文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的实际,求全求多,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更不要脱离文本,架空感受。语文课要“消肿”、“瘦身”回归本色,才能彰显语文魅力。

首先,踏踏实实钻研教材。这法,那法,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只要把教材真正读懂了,读出味儿来了,教学方法也就随之而来了。静下心来研读文本,进行简简单单的预设,这也是教师与文本的一次对话,这是我们进行备课时抓住的最根本的“语文”,自己要读懂“文本”。接下来,踏踏实实地进行阅读训练,阅读教学就是读,通过读与作者、编者对话,诵读、感悟文本,体会语文的魅力。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经典诵读比赛,课本剧表演,我是小诗人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去积累知识,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语文的魅力。有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游戏来增强学生的体验,帮助他们积累生活,感悟生活;如学生们喜欢打乒乓球,我就让学生一只手拍一颗乒乓球,看看谁在1分钟内拍的最多,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仅找到了乐趣,同时也感悟“一心不可二用”的道理,之后我还注意引导他们将自已的感受记录下来,这就是最有效的生活积累,相信以后的生活中学生碰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会很乐意地记下自己的生活,因为每个人都有分享成功和得意的欲望,所以这也是最宝贵的生活积累。语文是美的,与语言语为伴,人生就充满了激情与浪漫,用我微薄的力量,用我热情的行动去诠释语文的魅力:以自身的优势为突破口,个性教学;踏踏实实教本色语文,立足读写听说,立足文本,彰显语文魅力。

影视魅力与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影视魅力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

影视(本文所谈及的影视主要指公映的电影、电视作品)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而且已有论者论述了影视的教育功能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然而,作为语文教育的一种补充资源和辅助手段,目的是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以促进语文教育目标的达成。所以,在把影视引入课堂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相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影视所具有的魅力优势是什么,在借助其优势弥补语文教学本身之不足时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本文想从这个角度作一下探讨。

一、借助影视的“情感”魅力,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通过形象塑造、音乐渲染等手段,并借助影视的特殊表现技巧,将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与文学作品表现情感的含蓄性相比,影视更具直观性、逼真性、可感性,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能给观众带来情感上的强烈冲击和震撼。人们在观看时会很容易被激起情感的波澜,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往往沉浸其中不能自己,与作品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甚至情到深处会不由自主地落泪。在情绪受到强烈感染的情况下,观众的情感得以升华,认识得以提升。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育目标已经转型,由语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为了贯彻实施这一目标,教材中选有大量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一般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认识、信念智慧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前提或条件是,情感要受到感染。只有有了情感上的体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才有可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精神的一部分。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情感化了的认识才能转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才能促进优良品质的形成。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以利于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感染,产生共鸣。然而。即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再高明,文学素养再深厚,如果仅凭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恐怕很难企及影视所能达到的效果。课堂上,如果能借助影视的情感魅力代替繁琐的分析和讲解,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七年级下册课文《黄河颂》,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在教授课文中“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象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象你一样的伟大坚强!”等诗句时,教师可以播放电影《董存瑞》、《英雄儿女》《大决战》等革命影片的片断。学生沉浸在影片的感人情节之中,被人物精神所感动和震撼,再联想到黄河之水那动人心魄的力量、无坚不摧的气概,就很自然地领会了课题“黄河颂”的真正内涵,从而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目前,教材中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已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绝大多数学校也具备了多媒体教学的条件,把影视引入课堂已完全可行。需要教师们用心考虑的应是,如何抓住影视那些感人的动情点来辅助教学、促进教学,在这方面已有很多的实践和研究可以借鉴。

二、借助影视“美”的魅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影视是美的化身,影片中高尚的人物形象、动人的故事情节、美丽的自然景色、优美的音乐旋律、艺术化的人物语言等,无一不带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从而使他们获得极大的美的愉悦。人们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通过识善恶、辨美丑、分真伪,会逐渐升华对美的追求和品味,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从而成为有一定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人。观看影视是一种极具优势的审美活动,美的东西带给人的是一种享受,美的东西更容易抓住人的吸引力。影视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带给人视听上的美的享受,具有永恒的美的艺术感染力,这也是为什么人更喜欢看电影电视的原因。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感染,从某种程度上说,观看影视的过程就是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

美育一直是语文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新课程背景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更使得“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其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成为新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情操、才智的培养无一能够离开美的感染和熏陶。学生一方面有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他们的世界观尚未成熟,对美的判断标准尚存模糊,缺乏审美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把潜在的低层次的审美需要转化为高层次的审美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必须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来培养。语文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活动的良好资源,动人的故事情节、高尚的人物形象、崇高的思想情感、独特而优美的语言无一不在散发着语言艺术的魅力。然而,青少年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尚不足以让他们轻易地领略到这一切,需要教师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事实是,由于教师的文学素养普遍不高,加上传统的重分析、讲解的教学方法还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文学鉴赏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能借助影视在这方面的优势可以弥补语文教学之不足,有力地促进这一目标的达成。比如学习课文《焦裕禄》时,可以剪辑电影的相关片段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崇高和魅力:还可以组织观看《巴黎圣母院》,在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感受中,学生就能领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从而提高审美层次。

当然,文学鉴赏和影视鉴赏各有各的特点和规律,不可混为一谈。一方面,学生观看影视只是接受了美的熏陶和感染,只是感受了美、感知了美,学生只会说,“太美了”、“太好看了”,至于美在何处、美的缘由,学生还谈不出个所以然,需要教师进行相宜的有关美的知识的讲解、点拨,以提高他们对美的认识的层次。另一方面,观看影视只是借助于它“美”的优势来辅助教学。最终,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回到作品中来,突出语言教学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领略语言艺术,进而领略人物形象的美、思想情感的美直至作品形式的美。

三、借助影视“综合艺术”的魅力,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走近经典

影视艺术是当今世界最富魅力的综合艺术,它融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

塑、摄影等艺术精华于一体,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其艺术魅力势不可挡,具有其它艺术不可比拟的综合艺术魅力。

新课程背景下,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以解决阅读的平庸是本世纪初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阅读活动在现代社会面临严重危机。人们更习惯于坐在声像俱全的媒体前观看,而不太情愿抱着书本阅读密密麻麻的文字。即使阅读也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是为了获得特定的信息或者一时的轻松和快乐。而且这样的阅读风气已经弥漫到校园里。平庸的阅读一方面不能给学生带来对社会和人生的严肃而深刻的思考;同时也必然钝化学生表达的锋芒,无法表现精神世界的多样性。如果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没有充分经历阅读经典名著的“洗礼”,将来是很难抵御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诱惑的。一些国家诸如美国、日本都在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阅读经典,“他们是要以这些伟大作品所展现的宏大、高尚、开阔的精神境界去帮助新一代抵抗丑恶,改造贫乏和平庸,远离虚无与轻浮,同时也获得对于古典美、传统美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创造自我,创造世界。”(徐鲁《重返经典阅读之乡》第16页)所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走近经典是当前一个十分紧迫的教学任务。当务之急是研究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走近经典的方法和途径。

实际研究表明,通过阅读教学来激发、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效果并不明显。针对学生普遍喜欢看电影电视而不喜欢阅读这一特点,明智的选择是,与其压制、管制不让他们观看,不如因势利导,即借助影视综合艺术的魅力,来吸引学生阅读文本。走近经典。这种思路是否可行呢?因为从一定的角度看,影视所具有的综合艺术魅力更容易吸引学生,怎么可能借助影视魅力来让学生走向阅读?我们说。尽管影视具有其它艺术不可比拟的艺术魅力,但相对于文字作品来说,仍有其表现上无法突破的不足和遗憾。无论编导者的艺术表现力如何高超,仅仅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也很难穷尽原作的意蕴,更何况拍出来的影视作品实际上只是文本的一种解读、一种创造。相反,文本具有影视无法企及的表现空间,阅读文本尽可满足读者丰富的想象需求,获得的是极其自由的精神上的享受。也正因为此,很多读者在观看了影视作品后,会意犹未尽,再去阅读文本,事实也证明,每一部经典片的上映常会引起原著的热销,带动阅读原著的热潮。所以。借助影视的艺术魅力来实现阅读的目的不仅可行,而且也是一条优于阅读教学本身的途径。比如,中学阶段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四大名著,但实际上,由于书中描写的生活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遥远。加上语言上的障碍,学生很难读得进去,所以真正认真读过作品的中学生实际很少。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四大名著的某些章节,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如果能剪辑一些相关片段给学生观看,就会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内容产生兴趣了,就很自然地产生阅读原著的欲望。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通过观看影视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依然存在风险,就是学生观看了根据原著拍摄的影视之后,极有可能就根本不再去阅读原著,因为他们只满足于了解故事情节,而且极有可能产生以后完全用观看影视代替阅读活动的倾向。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注意正确防范和引导,可以通过巧妙剪辑影片、组织影评或将原著和影视作品作对比研究等方式,来避免此种情形的发生。

语文教学魅力 篇4

一、设计理念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 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新课程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新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本课在教学中坚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出发, 设置生活中的情景, 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究和体验, 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使其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 明白道理, 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 成为其正确行为的支撑, 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为培养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1. 对应的课标要求。

知道礼貌文明交往的前提, 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 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2. 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 学会与人交往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其中, 形成良好的交往品德与学会交往的艺术是根本, 而礼貌和礼仪是个人素养最直接的外现形式, 也是与人交往的最前沿, 本框内容既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如何友好交往、如何合作竞争、如何关心他人、如何诚信做人做好了铺垫, 也是前几个单元内容的自然延伸,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懂得礼貌的含义;知道礼貌是尊重的具体表现, 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与人友好交往的基本要求;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 让学生理性分析礼貌就是尊重, 是文明交往的前提;运用头脑风暴法, 让学生各抒己见, 相互学习并掌握一些社交用语;通过现场表演, 让学生在做中学, 做中思考, 领悟礼貌给自己带来的魅力;拓展思维, 鼓励学生内省, 做个懂礼貌, 习礼仪的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 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 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 培养学生追求积极健康生活的良好品质, 使之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礼貌是尊重的表现, 也是文明的表现, 这是本课的难点。由于学生在已有认知中, 把礼貌当成是可有可无的个人小事, 这是对礼貌重要性认识的误区, 而且他们只有深深体会到礼貌的作用, 才可能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而这个问题不认清, 就会制约学生的言行。

做个有礼貌的人, 这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 也是落脚点, 因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 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指导实践。新课程的任务也在于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 学做负责任的公民, 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三、教法设计

1. 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 给学生以指导,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知识在合作中生成, 思想在对话中提高, 情感在活动中升华。

2. 角色体验法:

通过情景设计和角色表演, 再现重点、难点内容, 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既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又满足学生好动、渴望表现自我的心理要求, 加强其自我教育。

3. 头脑风暴法:

指导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引入竞争机制, 让学生思维的潜能充分激发, 让一切创造智慧的源泉充分涌流, 在争论、辨识中认识道理,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 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一方面, 增大教学容量, 使内容更详实;另一方面, 利用活泼的画面、动人的乐曲,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把教学的主阵地打造成艺术的殿堂, 从而达到既善教乐学, 又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四、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当代青少年文明礼貌方面的欠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方面,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 传统的东西正在逐步消失, 其中, 包括传统的交往礼仪。与此同时, 现代的交往礼仪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又没有植根;另一方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不少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智力、学业的发展, 而忽视了礼貌的教育, 致使一些孩子不懂礼貌, 甚至蛮横无礼。所以, 当前加强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课从基本的生活问题入手,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让他们透过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领悟做人的深刻道理;通过在活动中学习, 在情境中体验, 在生动活泼的场景中感受和体验文明礼貌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教师说:“上课, 同学们好。”学生说:“老师好。”师生互致问候、下课放学时互相道别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表现? (礼貌)

设计意图:现身说法, 带领学生快速进入角色, 易于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思维,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视频播送, 理性分析】

展示一组视频《篮球场上》, 第一个视频里, 打篮球的同学对待被撞的同学是良言一句, 化干戈为玉帛;第二个视频里, 则是恶语相向, 山雨欲来风满楼。根据视频, 逐一展示以下四个问题: (1) 打篮球的两位同学对待被球碰撞的同学的不同之举反映了什么? (2) 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3) 他们的行为分别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4) “文明礼貌仅是个人的私事, 无足轻重”,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例, 运用生动的、对比鲜明的一组视频, 感知身边的学问,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对第一、二个问题的回答, 让学生初步感知礼貌的内涵。道理越思考越深刻, 真理愈辩愈明, 所以通过对第三、四两个问题尤其是第四个问题的深入探讨、辩论, 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是否文明礼貌, 决不只是个人私事, 也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 它表明了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修养, 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 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有利于学生改变课堂活动只是“看热闹”的习惯, 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去思考, 对礼貌的重要程度进行深刻地感悟。

【头脑风暴, 思维碰撞】

礼貌用语知多少?让学生结合媒体展示, 讨论常用的礼貌用语, 并分成两大组进行一次智力抢答。课件展示: (1) 见面语:初次见面 (主方, 被介绍方) 早上见到老师或同学时。 (2) 感谢语: (得到别人帮助时?有求于人时?) (3) 致歉语: (向他人道歉时, 接受他人道歉时。) (4) 告别语: (和同学再见时, 送朋友出门时, 探望病人时。)

设计意图:在激烈的抢答竞争中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 真实地展现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礼貌用语的大比拼中, 使之了解自己的不足, 并学习他人的长处。

【哑剧表演, 魅力无声】

课件展示:哑剧表演。第一组:甲向乙请教问题, 乙表现得不屑一顾;第二组:丙向丁请教问题, 丁乐于助人。

设计意图:由上一个环节的“众说纷纭”到此环节的“沉默是金”, 过渡自然,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他们从不同的表演中, 辨别、感悟了良好的体态语言, 同样展现了一个人的魅力。

【即兴小品, 活学活用】

这里, 通过小品表演,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课件展示:小品表演。内容:参加肖白的生日聚会;人物:肖白、肖白的父母、肖白的同学 (晓莉、张扬、大宝和周易) ;环节: (1) 进门和主人见面; (2) 坐下喝茶交流; (3) 中午吃饭; (4) 告别。

设计意图:角色扮演, 既是对学生前面所学内容的检查和巩固, 又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内化, 利用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 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 充满生机, 水到渠成地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直面生活, 智慧人生】

其实, 生活远比小品中的情节复杂得多, 让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生活中是否曾经遇到过无礼之人, 虽然以礼相待, 但是仍然感到难堪……, 当时是怎么办的? (或者应该怎么办?) 针对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 教师用课件展示两则故事的启示。

第一则:有一位与歌德的文艺思想相左的文艺批评家, 生性古怪, 态度傲慢。一天, 歌德与他“狭路相逢”。这位文艺批评家见歌德迎面走来, 不仅没有有礼貌地打招呼, 反而目中无人, 高傲地往前直走, 并卖弄聪明地大声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面对这十分尴尬的情景, 歌德镇定自若、笑容可掬, 谦恭地闪到一旁, 并机智而礼貌地答道:“呵呵, 我可恰恰相反。”故作聪明的文艺批评家顿时怔然, 讨了个没趣, 只得默然离去。

第二则:1910年, 西奥多·罗斯福下野后, 作为威廉·塔夫脱总统的特使, 参加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葬礼, 并被安排在葬礼后与德国皇帝会晤。德皇傲慢地对罗斯福说:“2点钟到我这里来, 我只能给你45分钟时间。”罗斯福回答说:“我会2点钟到的, 但很抱歉, 陛下, 我只能给你20分钟。”

设计意图:面对复杂的生活, 有时候可能我们的礼貌到位了, 但是仍然遇到尴尬, 此时此刻, 我们该怎么办呢?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升华, 通过学生对难堪往事的回忆, 通过展示智者灵活的处理方法, 让学生感受到与人交往不仅需要自身懂礼貌, 还要有交往的艺术和智慧,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这是一门大学问, 从而为后面的礼仪、合作竞争等内容埋下伏笔。

这部分内容课堂生成比较多, 既能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帮助学生解惑答疑, 让学生从热烈的活动中冷静下来, 理智地思考, 又能使老师走进学生心中, 缩短师生距离, 成为名副其实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我型我塑, 秀出精彩】

做一个有礼貌, 有涵养的人, 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我们长期的学习、实践, 通过演讲活动, 让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课件展示:“我型我塑请以《礼貌!魅力!》为题, 写一篇演讲稿, 谈谈今后的具体打算”。

设计意图:思想品德课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放在首位, 可见, 重视检查学生是否形成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 价值观和行为, 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所以, 在课堂上必须留足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 充分展示自我, 在感悟、理解、表达中发现学生哪些方面有了进步, 哪些方面有待改进, 进而客观地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

即兴演讲一方面使学生在不断的自我评价, 自我改进中认识真善美, 假丑恶, 增强社会责任感, 促进道德践行;另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心理素质, 对学生的成长必然大有裨益。

【诗歌点睛, 余味无穷】

伴着《手拉手》的歌声, 展示一首小诗结束本课:

拥有外在的美丽是一种暂时的幸运/拥有内在的美丽是自身的修养良好的涵养/高尚的品格是令人尊敬的/同时也体现在对别人的尊敬当中/因为尊敬别人也是在尊敬你自己/学会尊敬别人也是一种修养/朋友们/行动起来吧/为你的人际交往增添一份亮丽的色彩/为社会的文明和谐尽一份绵薄之力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 虽然课堂教学不可能尽善尽美, 但是我们应该把每一节课都当作自己的艺术作品尽力做好做精, 让学生既学到知识, 又获得精神的愉悦, 使学生的趣味变得更为高雅, 心灵变得更加美好。而能让学生流连忘返, 回味无穷的, 显然诗歌可以承担此“重任”。所以, 课堂结尾, 笔者设计了配乐诗, 帮助学生“在精神上创造出一个更为理想的境界” (谢冕《漫步在诗的郊野——关于诗歌欣赏的通信》) 。

摘要: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 传统的东西正在逐步消失, 其中包括传统的交往礼仪, 而现代的交往礼仪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又没有植根;不少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智力、学业的发展, 而忽视了礼貌的教育, 致使一些孩子不懂礼貌, 甚至蛮横无礼。所以, 当前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古文教学的魅力 篇5

文言文的创作年代,离我们很久远,要让学生走进作者当时的社会生活,就有必要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由老师介绍背景的做法会令学生印象不深,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上讲台讲文章的背景,不失为一种更好的方法。如讲《孙权劝学》时,学生道:吕蒙是吴国名将,深得孙权器重,但文化知识不多,缺少谋略,只是一介武夫,孙权爱惜人才,劝他学习。同时,学生还更多地知道与之相关的三国故事,即吕蒙学有所成后,巧计从蜀汉手中夺回荆州,还致使关羽败走麦城抱撼而逝等。这样,教师不越俎代疱,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效果很好。

锤炼教学语言 提高教学魅力 篇6

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慢慢摸索,积累经验,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以求达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奉其教”的目的。

一、关于口头语言

由于学生对教师都有一种崇拜的心理,并有意无意地模仿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教师要尽量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要口齿清楚,咬字正确,声音响亮,抑扬顿挫,简明扼要,用词准确。这是提高教学口语感染力的一个基本前提。在具备基本前提的情况下,再从以下几个方面用心打造,你的语言魅力自然会进一步提升,你就不难赢得学生的信任、理解和爱。

第一,幽默风趣的语言,快乐教学。

能否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既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挑战。一个神情严肃、古板的教师,其课堂气氛大多是死气沉沉的,而一位风趣幽默的教师总是受到学生的欢迎,成为课堂上学生注目的焦点。很多时候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较强,教学过程确实有些枯燥,当课堂气氛容易滑向沉闷时,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往往能使教学收到奇效。课堂上师生开心一笑,大家心情愉悦,渗透着快乐学习和快乐教学的理念,使得教学效里更佳。比如:学习哲学要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时,我讲了这样一个幽默故事:从前有一对夫妇,家里有三个饼子。夫妇俩一起分着吃,你一个,我一个,最后还剩一个。他俩相约说:“从现在起,如果谁先开口说话,就不能吃这个饼子。”于是俩人谁也不愿先开口说话。晚上,一个盗贼溜进了屋里,偷了他们家的财物。夫妇俩眼睁睁地看着财物丢光,谁也不愿开口说话。盗贼还当着丈夫的面侮辱他的妻子,可丈夫瞪着两眼还是不肯说话。妻子急了高声叫喊,并恼怒地对丈夫说:“你怎么这样傻呀,为了一个饼子,眼看着闹贼也不叫喊。”丈夫高兴地跳了起来,拍着手笑道:“啊,蠢货,你最先开口说话,这个饼子属于我了。”这个幽默的故事让学生开心一笑,并从反面深刻理解了所学的哲理。

幽默不仅用于传授知识、理解难点方面,也可用于教育学生,调节课堂气氛。例如:学生上课打盹睡觉,教师大可不必大动干戈把他训斥一顿。遇到这种情况,我往往会走到学生的身边,把他叫醒,然后也许会煞有介事地对他说:“一只虫子爬到你身上了,赶快把它赶走!”学生惊诧,到处寻找。我会调侃他:“瞌睡虫呀,你没发现吗?”这时全班大笑,倦意全无。有时候遇到学生打盹,我会这样说:“感谢某某同学如此厚爱老师,对老师课中的问题如此苦思冥想,以至想得眼睛都睁不开了!不过老师还是希望看到你那漂亮的眼睛里闪现出的智慧的光芒哟!”学生禁不住一笑,瞌睡虫也被赶跑了。

当然,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能不顾实际效果乱搞满堂幽默。幽默不能偏离教学主题,也不要冲淡教学主题。要围绕教学主题展开,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幽默要用得适时适度,否则会导致学生的幽默过剩,进而对幽默麻木迟钝,势必会妨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幽默教学应当以适当的风趣的话语,为课堂教学添加“兴奋剂”,使得教学活动在师生情感互动共振中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接受新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

第二、精彩优美的语言,激情教学。

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鉴语文教师的一些优美的语言表达方法,注意用词的美,注意语句结构的美。可适当应用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甚至可以引用一些唐诗宋词来提高语言的感染力,也有利于解释一些晦涩难懂的政治学道理。

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的第一课,在学习哲学含义,哲学与智慧的关系时,我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己试着归纳认识,学生难免会觉得云里雾里,摸不清头绪。我在讲析时用了这样一段简洁而又优美的语言进行阐释:我们承认“哲学是智慧”,但更强调“哲学是爱智慧”,哲学是对智慧的“爱”与“追求”,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哲学智慧不是现成的,要获取它,首先必须对它有执着追求之心,无限热爱之情,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出无穷的智慧。在学习哲学一般原理时,我也会大量引用一些唐诗宋词或成语俗语等。例如我会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说明事物发展的趋势。我会用“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来阐释质变与量变的道理。

在学习“文化生活”中民族精神的传承时,我用了这样的一段语言:历史的河流流动,多少显赫瞬间即逝,多少富贵灰飞烟灭,多少楼台烟雨中,多少豪门成荒冢。然而屈原的《离骚》可与日月同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却千古流传,这昭示着优秀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永葆生机。

在学习“经济生活”中“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一框时,记得课刚上完。下课的铃声响起,这时,我即兴脱口而出:“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过,但科学发展的警钟将永远长鸣。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奋图强、锐意进取,创造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学生欣然而笑,颇为认同,脸上洋溢着激动又快乐的表情。

二、关于书面语言,即板书

板书是呈现教师教学思想的重要载体,是教学艺术构思的核心。一堂高水平的课,一板漂亮的板书,能够唤起学生美的享受。

高中政治课的板书,大多以文字为主体,辅以必要的符号和数字以显示知识的层次结构。我的板书不会总是一个版式,一堂课的板书我不会只使用一种颜色的粉笔,我会针对不同的内容有所创意,力求板书丰富多彩。主板书和副板书的区域要分开。主板书写的内容不必过多,但要精炼,力求做到:既要勾勒出知识的脉络层次,又要突出重点,同时注意留给学生思考与想象的余地。

例如:“文化生活”中“永恒的民族精神”一框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这样的板书设计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能从整体上简洁明了地概括所学内容,又能突出重点所在。对学生来说易于接受、易于学习,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板书的书写除了要做好整体架构的设计以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字形字迹、书写笔顺之规范。教学板书是一种艺术,应该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从而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一般认为,板书美学的要求是:内容的完整美、语言的精炼美、构图的造型美和字体的俊秀美。教师若能在板书方面努力锤炼自己,在教学中将板书这一书面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三、关于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即教态,它不同于口头语言。口头语言凭借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语言体系传递信息。而体态语言则依靠举止、神态传情达意。体态语言的传情达意或借用手势,或凭借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睛说话,仗眼波传神。体态语言传情达意时而含而不露,时而极富鼓动,这就从两个极端扣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体态语言的感染力也就油然而生。

我上过很多公开课,也参加过多次优质课大赛,同行们都对我的教态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教态自然、举止大方、热情而不夸张、严谨又不失亲和。我上课时活动范围不会只局限于讲台周围,不写板书时我会走到学生中间,分析问题、讲授知识时我会投入很专注的神情,并辅以必要的手势。我还会近距离地观察学生的表情,捕捉他们的兴奋或疑惑,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动。提问学生时,我总会伸出一只手有请学生,以示对学生的尊重。学生站起来准备回答问题时,我总会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学生如果回答得不好,我也不会冷冰冰地让学生坐下,表现出一副很失望的样子,我还是会给一个手势,微笑着说:“你请坐。”然后对学生的回答力求做辩证的分析,夸他的可取之处,夸他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态度,同时指出他的不足之处,鼓励他下次改正和完善。学生如果回答得很好,我从不吝啬表达我的兴奋之情。我会用微笑或热情的话语、快乐的眼神将我的情绪传递给学生。我也不吝我的掌声,必要时甚至会和学生击掌相庆。学生从老师的动作和神态中受到感染,收获一种兴奋。也会感受到老师倾情相待,真诚相授。一种良好的、互动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容易建立。

小结:课堂教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多彩,但教学语言艺术地位和作用是难以被完全取代的,课堂始终是一种弥散着语言的环境。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如果我们政治老师能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魅力,打造轻松、愉悦、和谐的政治课堂。

语文教学与人文魅力 篇7

一、创设情境, 让语文教学还原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的教不是为了学生教, 讲不是为了学生讲, 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这其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话就像一口清泉。比如:我借用《乌鸦和狐狸》的故事, 让学生续写乌鸦和狐狸再次相遇的情景。如果写乌鸦衔着食物又遇到狐狸, 狐狸再施计骗乌鸦的食物, 乌鸦接受教训, 没再上狐狸的当。这样学生对情节已滥熟于心, 没有新意。所以我在课堂上, 把学生分成两组, A组扮演乌鸦, B组扮演狐狸, 黑板擦做道具, 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表演课本剧。结果故事的结尾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当B组扮演的狐狸再次骗A组扮演的乌鸦口中食物时, A组同学抒发了一下自己觅食的艰难过程, 于是没有再听从狐狸的奉承, 而是一口吞下寻得的食物, 没想到咽下食物后却感到腹中疼痛难忍。原来, 它捡到的是因环境污染而即将死去的鱼。A组同学明白后叹道:“没想到这次上了人类的当。”这样来讲述, 反映的是现实中环境污染的大问题, 就赋予了课文以新意。结合生活实际, 还原生活本色, 也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懂得保护环境对维持生态平衡有多么重要, 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再比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首先抛出趣味性的问题:“出现在小女孩眼前的幻觉美不美?”“小女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幻觉?”。接着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孩子们听, 创设了良好的情景, 让学生们自己去想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饥寒交迫直至冻死街头的情景, 同时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以自己的幸福生活和小女孩的悲惨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感受到了自己生活的幸福。

二、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生活、再现生活

受应试教育及功利主义的影响, 语文教学形成了僵化的静态的学习方式, 学生接受的是单一的机械训练, 缺乏生活经验对学习过程的参与, 所以语文教学要增加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课文中有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 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 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 但又往往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 教师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 让学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深入生活, 拓展思维空间, 理解课文, 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 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教材中有许多关于长征的课文, 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长征的书籍, 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 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 深刻理解革命领导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

三、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 培养实践能力

语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 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同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了《只有一个地球》后, 为了让学生对环保状况、环保知识了解得更深刻, 就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 鼓励学生到工厂、农村、环保等部门去参观、访问, 也可以到图书馆借阅相关的报刊、杂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当今世界处于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我们还应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从网上有针对性地查找自己所需的材料, 合理利用图书、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一系列的语文课程资源了解当今的环保现状及环保实施情况等。在调查研究中, 学生被一连串惊人的数据震撼了。于是, 一份份加强环保意识的倡议书、一张张反映环保现状的手抄报、一幅幅情真意切的环保标语孕育而生。此时, 学生的主体人格、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发展。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 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 如学了《鸟的天堂》课文后, 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 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还可以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 宣传等实践活动。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 如参观访问, 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 等等。另外, 只要能留心, 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通过这样的练习, 培养了学生思考生活问题、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 真正沟通了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四、展示生活亮点,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语文教学中美的魅力 篇8

发掘教材中蕴含的美, 教材是语文教师依据的基本工具因此选择文字优美、说理透彻、结构严谨的文章, 通过教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逐步陶冶他们的情操。要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 按照学生的思路, 捕捉文章中的艺术形象, 使学生随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受到感染。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趣交融在一起, 从而挖掘文章主体, 领会作品深意。注意教学中的情感美, 因为名家名篇总是作者在强烈、浓郁的激情状态下创作出来的, 所以文章本身均包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授课过程中, 应该精心设计, 认真探索, 让学生亲身体会这种情感, 从而受到美的教育, 以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是道德的亲姐妹, 教师恰到好处地抓住教材所表现的思想美、形象美、性感美、节奏美和语言美等给学生的感染, 对学生道德情操和智力发展均有很大帮助。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有心人, 抓住课文的生动感人之处, 启迪学生的心灵, 振奋学生的精神。美感以情感为主, 情感是美感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 经常提到这样一句话:“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在分析一篇感人之深的文章时, 情感的分析尤为重要。现代语文教学对创新的要求很高, 失去了情感的支持, 创新便失去了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课堂中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 寻求人性美, 在环境描绘中捕捉意境美。许多优秀作品都富于意境之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个善于捕捉的人能从大自然中领略美的意境。例如中学教材 (苏版第四册) 中的推荐词语———范仲淹的《渔家傲》这样写道:“千嶂里, 长烟落日古城闲”, 把王之涣的《凉州词》“一片孤城万仞山”与王维的《使至赛上“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的诗意景融合在一起。学习这些词的时候, 应该在介绍背景的同时, 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其中的意境美。千山屏蔽, 峰峦叠嶂, 举目四顾, 了无生气, 静中包含诗人的无限哀思, “长烟”凸显其静, 仿佛这是一副凝固的水墨画, 残阳如血预示着又一个沉寂黑夜的来临, 古城紧闭呈现出边塞的百般廖寂, 寂静中尽显无奈, 这时只有浊洒与泪的对话。教师此时最重要的是通过深邃的意境、广阔的意象, 让学生在主客、物我、情景混契的结构中, 实现一种时空的跨越, 以求得审美情感的共鸣。在心灵突破了意象的限制时再造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意境, 学生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徜徉中, 寻求无限快感, 这一点正是语文教学者所梦寐以求的。

加强民俗文化渗透, 培养艺术创造的操作技巧。民俗文化是与一个民族正统的经典文化相应的, 普遍存在于民间的、存在于基层的人民生活中间的“俗”文化。有人要问:民俗文化难道对语文教学有用处吗?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内容,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是与中国国情联系在一起的, 语文教师有必要进行民俗文化的教育, 渗透美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从短期看, 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从长远看对于语文素质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有些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无视语文的审美要求, 拔苗助长使学生失去了纯真, 失去了欢乐, 以至于失去了自我。也许这种方式会取得短时间的成效, 但只是灵光乍现, 将来留给孩子的只能是遗憾, 只能是痛苦。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现美、创造美, 以净化心灵、提高审美情趣呢?

首先, 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教师如果不能发现美, 创造美, 那么又怎能引导学生热爱美、创造美呢? 教师只有不断“充电”, 积蓄能力, 培养自身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 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才能在课堂上挖掘文章中的美, 才有可能和学生探讨美。

其次,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这里提倡“整体心灵交流法”。不少语文教师也曾对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了不少探究, 其间也默哀一是, 大多对传统的分段讲解嗤之以鼻。一篇很好的文章, 往往人为地将之解剖得支离破碎, 总是在分析作者从未想到的一些问题, 实在可惜。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和学生共同从心灵交流入手, 让学生自己在整体上试着把握文章, 教师在正确引导的同时, 渗透一些语法和技巧, 这样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交流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幽默魅力无穷 篇9

幽默即智慧,有时就是超乎寻常的想象力的发挥。还在我读小学高年级时,就感受到了这一点。教我们算术的黄老师是个幽默的人。这一次,他出了一道鸡兔同笼问题,说笼内的动物共有头45只,足116个,请大家算出鸡和兔子各有多少。这古老的题目看似简单,要找到答案却颇难。终于,有人经过繁复的计算得出了结论。这时,黄老师说,我要教给你们一个办法,谁都能很快找到答案:先命兔子立正,那么腿数是45×2=90,然后用足的总数减去90,116-90=26,那么这26就是兔子举起的前腿数了,26÷2=13,可见兔子共有13只,再用45减去13,鸡就是32只.想不到黄老师把幽默运用于解题之中了,大家感到他太聪明、太巧妙了。“命兔子立正”看似有些荒唐,似为游戏,却能快捷地解决难题。由此可见,教育的真正价值并不是传授具体的知识,而是让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方法。

化学是门抽象的学科,但我在读书时遇到的张仙根老师却能把它讲得有声有色,他靠的也是幽默。如在讲到“原子核最外层电子数较少的易失去电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多的易得电子,最外层电子数是8个的时候较为稳定”这一内容时,说这就像农村里喝喜酒,八人一桌比较稳定,如果一桌上只有一两个人就容易被其他桌上的人拉走,如果一桌上有六七个人,则往往要去拉一两个来凑成一桌。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经他这么一讲,变得形象而富有情趣,让人怎么也忘不掉了。当年班上那么多同学喜欢化学,这和张老师的教学幽默大有关系。

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与其用纪律去约束他们,还不如用讲课的趣味性去吸引他们,让他们免于枯坐之苦。教学幽默就是寓科学性于趣味性之中。所谓教学艺术、教学魅力,大都与幽默有关。

展现语文魅力 提高教学效率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魅力,教学方法,阅读

语文教学效率低下,也许是因为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用词贫瘠,讲解缺乏激情;也许是因为教学方式传统老套,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使得语文魅力丧失;抑或是过分拘泥于“语文教材”,学生视野得不到拓展,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等。本人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出几点意见,望能共勉。

一、增强授课激情,让语文魅力四射

一篇散文、一首诗歌,一句名言,无不承载着丰富的情感色彩,语文是情感的语文。教好语文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激情支撑,有激情才能解读文本,才能感悟生活,才能将课本蕴含的情感色彩更形象地更透彻地传递给学生。那么,教师的激情来自哪里?首先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例如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赵谦翔,正是因为满怀着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努力,不断追逐,他们才有了傲人的成绩。激情 还来源于自身素养。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和能力水平,使得教师可以吃透文本,把握好对每篇教材的理解,从而才能精神振奋、满怀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声情并茂,游刃有余。激情也来自志趣。志趣广泛使得教师幽默风趣、思维敏捷,志趣带来的激情能够构建出教师特有的教学风格。

教师虽不是演员,不过以情激情,才能真正 教好学生。因为好的教学不是被动地灌输,而是去“化”学生,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讲《荷塘月色》,教师就是朱自清;讲《呐喊》,就该是鲁迅。一个激情的教师,才能将文本的精髓授予学生,才能唤起学生共鸣,彰显出语文魅力。

二、加强阅读,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需要不断地阅读积累。这里的阅读,不仅局限于语文教材,课本能给 我们提供的只是冰山一角,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例子。”教师应打破教材限制,不断将语文教学向外拓展,加强课外语文阅读,坚持“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原则,并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交流和分享,不断地提升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语文学习的信心。通过不断的阅读,学生可以从文本意境中获取各种情感,欢喜、悲伤、恐惧等等,审美能力 以及情感阅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如杨绛的《老王》抒发了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敬重;老舍的《想北平》写出了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戴望舒的《雨巷》表达了小知识分子青春期孤独忧郁、顾影自怜的特质等等。这样的阅读不断地增强学生发现、选择、体会美的能力,也不断地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提高。

此外,切记,语文的实践性很强,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阅读能力增强后,要给学生搭建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语文的亲切感和魅力所在,从而树立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杜勃罗留波夫说过,乐意学习比被迫学习来得轻松,而且效果好。依我多年语文教学经验来看确实如此,有时候我会引入课外相关的当前热点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再回归课文本身,而这时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一般都会更透彻。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活用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迎合学生的年龄以及性格特征,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积极参与,进而发现语文的魅力所在。

如在学习现代诗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同时运用诵读法、比较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再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利用多媒体,展示中秋赏月的立体画面,再配上应景的背景音乐,这样学生会迅速得到渲染,自然更贴近诗的意境。总 之,教师要善用教材 信息,让学生多 读、多听、多想、多说、多做、多演,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化静为动,主动汲取知识,这样才能感受到语文与其他学科间的根本差异,品味其特有的魅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四、授之以渔,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虽然高中语文学习的短期目标是为了应试,为了高考,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更重要的责任,是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和发展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示范,剖析过程,展示学习方法;亦可以通过举一反三,迁移学习;还可以进行点拨教学。无论什么形式,教师都旨在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情况,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会学、要学,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读”出语文教学的魅力 篇11

【关键词】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朗读现状;朗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随着高中语文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经典美文的大量增加,培养语感的朗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试问没有循序渐进的读,哪来的交流时的出口成章和创作时的妙手偶得?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让我深深认识到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实践过程中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使学生朗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阅读形式之一。它既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高中阶段我们要将朗读教学重视起来,通过对字、词、句的发音来训练语感。学生在规定的特定时间(早读、晚读等)大声朗读,这样反复读,多读,朗读水平就会日益递增。同样,在朗读过程中,还可以加强对知识点的学习,特别是对课文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会产生很好的领悟感。

那么怎样进行行之有效的朗读,我在一线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合适定位,设置情景,确定阶段性的朗读目标

教师要以娴熟的朗读技巧“示范”朗读课文,以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另外,确定阶段性的朗读目标,针对不同风格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对于朗读初期教学来说尤为重要。一是选择适合用来朗读的内容。并不是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歌都需要进行全篇朗读的,有些段落、章节迅速浏览一下即可,有些段落、章节则需要反复品读。如《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雨巷》一类的诗歌,很显然需要整首进行朗读指导,而《大堰河——我的保姆》一类的很长的政治抒情诗,则只需要抽出一部分进行朗读体会;散文篇幅一般较诗歌长,除经典的如《荷塘月色》等美文之外,大多数没有时间也不必要进行全文的朗读指导,只需要将经典的句子或段落进行反复读和体会就可以了。二是创设情境,达到和作者的情感共鸣。如在教杜甫的《兵车行》时,主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咏中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和想象官吏到处捕人,一家老小生离死别,哭声振野的图景,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战争,而使人民身受其害的思想感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既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能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的特点。三是要确定明确的朗读目标。每一次朗读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要体会语言所传达出的美还是要体会所写景物的画面感抑或是揣摩作者是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

针对诗歌教学,诗言志,“情动而辞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正确把握文意,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奔放之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淡雅闲情,《项脊轩志》的绵绵深情等,都应在朗读中细细品味,方能读出真情。当然,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不同,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也就不同。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悲愤和沉痛的。那么朗读时就宜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沉痛的心情。而当作者写到当局的凶残和卑劣时,用了一连串的短句,朗读时,就应用高亢、激越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的愤激之情。

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和生动形象地描述,从而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做既可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扩大空间,丰富内涵,不断内化提高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特别重视习惯的培养。一是培养主动朗读意识。如果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去,那么他就一定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二要培养学会思考。阅览室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和各类杂志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文化空间,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和人文思考,从而真正走入作品与作者的灵魂交谈,进而与作品产生共鸣,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三是要勤于摘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任何积累都可以从一点一滴的知识开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准备了一个摘抄本,督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更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写作能力。

朗读不仅是一项教学活动环节,更是一门艺术。在全面推进课改的大环境下,我们应把朗读能力的培养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纵情的朗读,激发语文兴趣,不断丰富和内化学生的品格,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立足有效魅力教学 篇12

一、发挥数学的娱乐魅力

数学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在初中数学知识中, 很多章节的教学都可以有机地转化成小游戏的形式, 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获得和巩固。例如, 在七年级上册中的有关于相反数的知识,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邀请学生表演:请身高相近的同座学生表演, 老师作为原点 (参照点) , 以黑板前老师走道为一条直线, 向教室门一面为正方向, 以一步长为一个单位长度 (复习回顾数轴的知识) , 一学生任意报一数, 一学生站到相应位置, 一学生以最快的速度站到另一边相应位置 (相反数所在位置) 。在游戏中, 教师可以随时改变位置, 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明确每一组数与原点的距离相等。课后可以让孩子们组织其他小朋友做游戏, 也可在散步时和父母长辈玩一玩, 让学生利用放学后玩的时间进行知识的巩固、复习。又如在学习完《平行》和《垂直》后, 可让学生们课后玩折纸游戏, 以巩固和加深相关知识:在一张随意的半透明的白纸上画一条任意直线, 通过折叠的方法画出它的垂线和平行线。通过动手实践, 让学生明白答案可以从自己的手中产生, 只要你愿意开动脑筋、勇于尝试, 问题都能解决。

诸如此类的小游戏, 教师可以在教材中发掘很多。这些小游戏寓教于乐, 充分发挥孩子们好玩的天性, 逐步将玩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孩子对玩的兴趣转移到对数学的学习上去。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才能主动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与此同时, 在与人做游戏的过程中, 也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凸显教师的个人魅力

每个人都乐意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花时间, 而现在孩子越来越多地开始厌学, 不光学习成绩不好的学困生中有厌学的学生, 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是全都喜爱学习。学生们觉得学习就是一项任务, 并没有带入情感, 没有发之内心的去喜欢学习。其实,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 就好比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如果只是一味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刻板严谨, 虽然很可敬, 但无情趣, 台下的观众也不会产生共鸣的。因此, 教师只有运用生动、得体的语言,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才有可能营造一个和谐、高效地课堂氛围, 才能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我一直觉得初中的数学知识只需要借助小学知识的一些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解题技巧。初一是学生开始初中学习的起点, 可以让学生重新感受数学的美, 所以我一直在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愉悦、活泼、不断有新奇感的课堂氛围, 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为了做到这一点, 我尽量将自己个性中乐观、幽默、直爽的元素带到课堂教学中去。

首先, 在上第一节课时, 我先向学生提出老师的要求: (1) 进步就是100分; (2) 严禁抄袭; (3) 喜欢提问的孩子; (4) 坦白从宽原则。这奇特的开场白让学生明白, 老师不是一个蛮不讲理的人, 凡事都可以商量, 但同时又是有规则需要遵循的。有了这样的处事基调, 每次碰到学生产生问题时, 我都站在学生的立场, 及时交流和沟通, 不让不良情绪影响学生上课的心情和状态, 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其次, 在每节课之前, 闭目养身1分钟~2分钟, 调节自身情绪, 尽可能把状态调整到最佳, 以最好的情感基调开始师生互动。同时, 每一节课的引入, 不照搬课本, 一切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例如《相反数》《有理数的加法》等的教学由表演游戏展开, 《乘方》由动手折纸进入, 《从三个方向看》由一副重叠起伏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壮观画面引领……第三就是“傻人笑语”的作风让学生们都说上我的课好玩。什么是“傻人”呢?谁是“傻人”?那就得按教学内容要求了。在课堂上, 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精”“巧”“妙”, 有时会主动“扮傻”。例如, 在学习科学计数法时, 我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这种方法的精妙与简捷, 就随口报了一个很大的数:“两百亿!”然后, 让学生们看着我在黑板上写一个个零。看着我做机械运动, 学生们都觉得有点“傻”。我就趁势问学生:“为什么觉得傻?有没有聪明点的方法?”学生们就会说用中文字“亿”代替即可。我再问:“300 000 000 000 000怎么办?”这样, 学生带着笑意和好奇和我一起进入了本知识点的学习情境。所谓“笑语”就是指幽默的语言和有趣的例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就是要及时地调动学生的情绪, 适度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 转化学生的消极情绪, 让学生觉得上课不是受苦受难, 时不时会有惊喜。积极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心情舒畅, 学习的兴趣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学习变得更加主动。

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 是引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 其个人的魅力在学生眼里就等同于该学科的魅力, 而教师的魅力又需要将学科的魅力渗透其中, 将学生的目光最终指向学科学习, 这才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所在。所以, 教师既要不断地提高完善自己, 对学科知识要了如指掌, 用言传身教让学生对教师的学科能力信服, 又要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让学生的学习氛围更轻松、更愉悦, 从而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 增进教师与学生的进一步交流, 使得学生在认可、接受和喜欢教师的同时, 更愿意接受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喜欢数学、喜欢学习, 最终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有效。

上一篇:传记阅读训练下一篇:石化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