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魅力

2024-05-11

数学教学的魅力(精选12篇)

数学教学的魅力 篇1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读、写各有所求但又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截然分割的整体。语文教学全过程中, 阅读教学的起始往往是教者范读, 于是先入为主。万事开头难, 常说开门大吉、开张大吉就是这个意思, 讨个好兆头, 确实是人们办事的心理需求。有个好开头必将鼓舞我们一鼓作气信心百倍地把事情做好。范读效果极佳, 就起着烘托教学氛围、感染受教育者心灵的作用。这种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 我们可以说范读的成败不仅直接关系阅读教学的得失, 而且对于语文教学全过程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做学生时,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聆听了数十位语文老师讲课, 大多不留什么印象了, 唯独有位中学语文老师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先生姓任, 中等个, 大分头, 其貌不扬。但他擅长范读且声情俱备, 抑扬顿挫, 语调语感独具魅力。他范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情景至今令我记忆犹新。我们都屏住呼吸, 寂静无声, 可是每一个心灵都感动着, 在愉悦中品味欣赏。先生的范读有如电台的长篇小说展播, 津津有味, 令人无限神往。当先生读完一遍后, 我们都意犹未尽, 唏嘘不断, 有同学起立, 恭请先生再读一遍, 大家掌声响起。先生笑容满面, 神情飞扬, 又读了一遍。我们的感觉好极了, 营造了罕见的课堂氛围, 大家享受到一顿文学大餐。任先生的每一课范读我们无不兴趣盎然, 无限神往!

先生的潜移默化, 使我的阅读能力进步很快。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 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我在先生的范读教学中受到感染, 培养了浓厚的兴趣, 自觉模仿学习, 在学习岁月流淌中, 我的阅读能力在潜滋暗长。

后来我做了教师, 教语文, 步了先生后尘。于是也效法先生卓有成效的教学法。备课时对课文的语意语感细细推敲反复琢磨, 然后一遍又一遍地试读, 录音—回放—再录音—再回放, 自己满意了才去面对课堂。不少课文是在师生兴致盎然地阅读中完成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嘛。例如, 我教《一面》 (作者阿累) 时, 作者文中抒发对鲁迅先生崇敬热爱之情引起我心灵的共鸣, 再有鲁迅先生对青年慈父般的关爱、培养、同情也使我感慨不已, 我读过《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 现在教阿累的《一面》, 我的求学窘境也和作者类似。当我读到本文中间, 作者进书店看上了心爱的书, 欲买时, 囊中羞涩进退为难。鲁迅从店里欣然走出问:“一块钱你有没有, 一块钱!”“有!”作者抬起头, 顿时恢复了勇气。“我卖给你, 两本, 一块钱”……我心里一股热流奔突, 泪眼朦胧, 哽咽, 读不下去了!被感染的学生自告奋勇地说:“老师, 我替你读下去吧”。师生沉浸在感动中进入了文中的情感世界。我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齐读, 分组读, 个人读。本课教学任务在感动中完成, 效果极佳。英国马辛杰有句哲理名言:“许多棘手事情往往都是用简单的办法完成的。”语文教学深不可测, 头绪繁多, 但是只要苦练教学功底, 又有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是可能事半功倍的。

我教朱自清的《背影》时, 突发奇想, 也仿照广播小说的配音朗诵, 录音后拿到课堂上播放。之后, 有学生也效法, 录了音, 让我欣赏。我听了录音再与学生切磋或拿到课堂上播放, 让大家七嘴八舌品评。每学期还组织两三次朗读比赛。学生对于阅读兴趣盎然, 热情高涨, 一扫单调乏味的阅读教学之风。

范读往往是一课语文教学大幕的序曲, 若能激发学生心灵的感动, 调动其求知欲, 造成“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 那么, 本课的教学任务必有好效果;反之, 若范读流于形式, 一开始学生就无精打采, 不言而喻, 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数学教学的魅力 篇2

——学习型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摘要:学习型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就教学内容展开对话交流,并由此产生思考、探究,教学也就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转化为师生对话,互教互学,共同参与,共同进步。通过师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这些互动对话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师应不惜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去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者最为丰厚的回报。

关键词:学习型课堂教学 阅读 对话 个性的张扬 发展

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大多采用一问一答的谈话法,老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谈话法”实际上教师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和解决问题的程式,只是用“谈话”的方式把学生的思维往既定答案上引,这样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的空间。现在我要谈的学习型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是教师预设问题后引发的教学对话。它是对话者之间信息的传递沟通、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是“自主、合作、探究”形式的学习建构。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的交流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文本的互动对话过程。我认为还应该包括学生的自我对话过程。可见,语文教学中对话无处不在。下面我想举例课堂教学中的几种对话形态来谈论,希望与大家商榷。

一、生本对话,激发灵感

生本对话就是学生与作者(文本)对话,其本质意义就是一个阅读的过程。生本对话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中所反映的生活经验图式进行同构,这种同构反映出儿童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语文阅读课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实际上就是学生自己读书。正如张田若教授所言“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小学阶段要强调朗读和诵读,通过读出声音来与文本对话,如果能做到感情朗读,那是与文本有较高层次的对话了。如何去跟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使学生阅读的过程不仅是改造原文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过程——这也是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给予引领与培养的。教师应给足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让其认真读课文。首先,认真阅读,使学生能正确地解读文本,包括正确地理解文中的新词难句,破译句子的含义,真实地再现文本世界,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避免“误读”。第二,通过认真阅读,唤醒学生自身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情感体验。第三,当不同的学生在深入阅读,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文本反复思考时,就会对文本产生多元的解读,不仅重建了文本意义,还重建了原认知结构。这样一个“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悟、体验、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个体潜心会文的过程。而这也正是阅读教学对话成功的基础。例如教学第十册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第一课时的一个片段:

师:(给大家观看了威尼斯城的风光课件后)同学们想对它有更深的了解吗? 生:想

师:好,那就打开课文,自读。边读边想,你对威尼斯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疑惑用笔做上符号。(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学生在读中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了解文本带给他的对于威尼斯的新印象,在做读书符号的时候感悟、体验、解读文本,得出了对文本的初步认知。所以当我再提问的时候学生有了很多创新鲜活的话题。

师:能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吗?

生:我发现了威尼斯的小艇样子很美,行动灵活。我是从课文第二自然段发现的。

我适时地让这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该段文字,其余学生闭眼想象。

师:你看见的小艇像什么?

生:它在我脑海中像一只香蕉。

生:它在我脑海中像一弯新月。

生:它在我脑海中像一把镰刀。

生:它在我脑海中像一张弓。

„„

其时学生全身心的体验、品味,获得独特的阅读见解,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之处,领悟作者谴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由对原文的认知升华变成对原文的改造,阅读的过程中与文本的碰撞产生了火花。

如果用谈话法进行教学,许多老师会设计好问题,如:威尼斯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哪里有什么交通工具?课文所写的交通工具有什么特点等。然后就一边学一边提问,把学生引导到他们预定的答案上去,这样做学生的自主性和思维能力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生生对话,思想交融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么同时获得了两种思想。”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是交流,是讨论,是讲演,是辩论,是表演课本剧„„

正是因为学生与学生在对话中呈现出的各式各样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有别,从而真正地发现自我,不断修正完善自我。

阅读教学为学生对话提供了特定的环境,因此必须让对话走到学生中间,即让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生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在碰撞,在交融,一起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如在执教小学语文第八册《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各抒己见,说得很好。其中一个学生发言说他跟大家的 想法不一样,他认为扁鹊不应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桓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桓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这位学生的看法很有见地,也唤起我要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请你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

学生有的说:“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桓公,说不定 2 还会搭上自己的生命。”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虽然蔡桓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经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蔡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就这样你来我往,学生纷纷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不但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体现学生的人生价值。

当然,生生对话的实现,首先需要教师调适好自己的角色,做一个思想者,把握好对话的特质与要义,将对话的理念渗透、弥散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做一个倾听者,听清楚对话双方的主要观点和精华所在,思考下一步的对策;做一个引导者,在对话双方囿于自己的一得之见或囿于对文本理解侧重点的不一样而产生争执时,加以引导;是激发者,善于抛给学生具有实质性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强化对文本的理解;是决断者,在双方观点相异,争执不下时,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发出“响亮的声音”。

如:有些老师在教学12册课文《一夜的工作》时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要求学生找出句子,再找出词语。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哪些句子写出了生活的“简朴”?哪些词用得特别好,突出了周总理的“劳苦”“简朴”?学生找出的词语基本都是:一尺来高、一句一句、相当长、极其简单、一张、两把、一盏、如此而已、一小碟、数得清颗数等。找出来之后,让学生说说,用上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这样的教学设计,对话在这里的表现便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读书思考、回答问题。问题回答好了,对话也就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而结束了。像以上的问题开口很小,在文章里几乎一一对应。也就是说,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是不需要对文本整体端详并用情揣摩的,学生间也不需要什么启发互补,课堂对话基本表现为“师问生答、师起生止”的状态。没有互动的思维激荡,没有生成的悠然心会,一切尽在掌控之中。这与传统的谈话法没两样。

教师角色的调适,必定会给生生对话提供一个“意义流动”的话语环境。借助于讨论、交流等外在形式的对话,学生除了能够学会“专心聆听、细心揣摩、虚心接纳和正确评价”,养成“包容而不迁就、友好指正而不偏激指责”的良好的对话风气外,更能够在“由你而我,由我而你,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中获得精神的自由和思维的畅通,在相互的启迪与思维的碰撞中丰富对文本的诠释,提 3 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流动与生成。

三、师生对话,相互营养

教师在教学当中的主导性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起到主导作用,引发学生对文本学习的话题,通过营造对话的情景,吸引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再次欣赏、探讨作更深一层的延伸。作为教学交流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师生对话无疑是语文教学中最具智慧性的互动方式。从古代中国的孔子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们教育弟子经常采用的就是对话式。对话应当是互动的,通过互动才能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

如:在教学第九册课文《可爱的草塘》一文时,给我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欣赏着碧海连天,物产丰富的草塘,学生陶醉不已。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此时此刻,你想做些什么呢?有的说:“我想用画把草塘画下来。”有的说:“我想用照相机把它拍下来。”有的说:“我想到北大荒去看一看,玩一玩。”„„突然,底下有个学生站了起来,天真地问:“老师,你想干什么呢?”我先是一愣,而后神秘地一笑,“我想高歌一曲。”本想学生会满意地坐下,没想到,学生更来劲了,“老师,那你给我们现场来一曲吧!”当时听课的老师都为我捏了一把汗。我略加思索后,一曲自创的《草原》在班上轻轻地响起。

课堂上,我不是一味地充当说教者,而是放下了师道尊严,把自己当成孩子,与学生同感受,共命运。这样,师生关系拉近了,情感融洽了,对话教学自然充满生命活力。

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今天,实行开放式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师生进行实质性的对话,无疑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在这样的师生对话中,学生具有了独立的人格,就会产生对话的意识和对话的能力,才能达到“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思促思的智力引爆,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的诗意境界。

四、自我对话,涌动成长

学生自己与自己对话,乃是对话的高级形态。通过与内心深处那个常常沉睡的另一个自己对话,也就是自我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的反思性理解,在反思、咀嚼、回味中,个体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从而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自我对话同时也是完全开放的,它也应该是在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 4 础上的自我反思性理解,是对自己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人的原因的探究,合理性的追问。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反省认知,就是促使学生自我对话的一种方式。

前不久我执教小学语文第十册《桥》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说:“老支书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他的精神是伟大的,是可敬的。这时,你有什么想法?”

生1:以后,我一定向老支书学习那种无私的精神,当看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一定会尽自己的力量给予帮助。

生2:我很后悔,上次上美术课,志敏向我借水彩笔时,我拒绝了她。我觉得自己很自私。

生3:老支书面对滔滔洪水,是那么沉稳。我以后也要向他学习,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退缩,勇敢面对。

生4:我觉得我们的班长也很像老支书那样有威信。当老师不在时,她就像一位小老师带着我们自学,维持纪律。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我趁热打铁,布置学生以《桥》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学生对文章的反复思考和讨论,举一反三,把一个平面问题演绎成一个多维空间,一个个交流在并列、交叉融合,最后达到升华。教学将这种对话得以外显,让学生进行反思、练笔,让学生在创作中不断同自己对话,在加强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潜能得到激发、唤醒,人格得到塑造的过程。

纵观上述,对话教学的确在平凡的外衣下发挥着不平凡的作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犹如帮助学生打开了一扇天窗,在学生面前展开一番五彩纷呈的景象,吸引他们去知道、发现、倾吐。无论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还是学生自我对话,目的都是使对话者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给予课堂教学注入一股蓬勃的活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颜朝洋:《阅读教学应重视生生对话》 教育导报 2007年6月1日

2、王海军:《反思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教学论文 2006年8月27日

3、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理中学习》 上海教育,2001

4、张庆:《试说“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笔记

5、李海林:《对话教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实录 2005年1月

6、孙建锋:《享受语文对话教学》

江西教育2006年12期

7、俞美云:《对话因“你”而精彩》 2007年1月

8、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

9、人教版语文教案及作业设计第八、九、十、十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0、人教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八、九、十、十二册

感受数学的魅力 篇3

一、提倡数学美育,培养赏美能力

就数学本身而言,从简单的数、图到数学的符号、语言乃至复杂的数学系统,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

可以在定理和例题教学中赏美,例如:证明“正三角形内任一点到三边的距离之和是定值”,可引导学生体会这万变中之不变,是那样清晰地表现出动中有静,形式对称,数和形高度协调,美感便会油然而生,无形中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

二、讲究处理的艺术,给学生回味的机会

在教学中,应讲究对教材的处理艺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从目的性、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等方面作些努力。比如讲“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如果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则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听教师传教式地讲课。但换一种方式处理,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一线段长为1,如果按每一次增加前一次长的一半的方式来积累,设增加部分的和为[S=12+14+18+?+12n+?],那么,无论积到何年何月,S的值永远不超过1。同学们相信吗?”寥寥数语,激起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使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个悬而未决的结论上来,这比站在讲台上拍一百下“惊堂木”更富有吸引力。

教师平时在教学中,习惯于扮演“保姆”的角色,对问题唯恐没有讲深讲透,往往是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而学生就“生吞活剥”地“录”,其实这样反而有碍学生的独立思考。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重点分析数学思维过程中的规律和方法,适当给学生留一点没有完全解决,或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让他们对有关知识再细嚼、联想,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体验探索的乐趣。

三、培养良好的教态,创造愉悦的教学气氛

教态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不良教态可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如表情过于严肃,学生会敬而远之;语言过于繁冗,会使学生产生不耐烦的感觉;对学生的提问,诸如“这样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自己翻书去”之类的回答,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是亲切自然,循循善诱的形象,要从表情、动作、语言甚至衣着上,带给学生自然的美,使学生在良好气氛中,得到视觉、听觉乃至心理上的享受。尤其在语言方面,教师应该用词严谨,简明扼要,形象生动,抑扬顿挫,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智力活动,引起思维共鸣。

课堂教学中培养兴趣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做这个工作,就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独特的魅力,而那些“数学既难又枯燥”之说便会自行消失,会有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热爱数学的行列中来。

(作者单位:襄阳五中)

教学导入的魅力 篇4

一堂课的导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 它彰显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 闪烁着教学风格的光华, 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 关键在于灵活运用.

一、新课的导入应该具有吸引力, 突出“趣”字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 无异于一种苦役, 没有兴趣的地方, 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 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 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兴趣盎然地学好数学.”新课导入的优劣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前提, 也是教学艺术的体现,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语,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其个个能跃跃欲试地参与教学活动.

比如, 有老师在教学“直线、射线、角”时, 利用孩子熟悉的孙悟空的金箍棒来引入课题.

师:看过《西游记》吗?

师:里面有一个有着火眼金睛、神通广大, 又爱抱打不平的是谁呢?

师:孙悟空有个法宝, 是什么? (出示金箍棒) 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变多长?

毋庸置疑, 孩子对这一内容太熟悉了, 当然是很长很长, 师随之通过课件演示, 让孩子再次直观感知, 而后用数学语言告知, 很长很长, 看不到边就是无限长, 反之, 就是有限长.在课的一开始, 就能通过这一简单的道具, 让孩子明白将要学习的射线和直线是无限长的.

这样的导入善于从教学内容出发, 联系学生实际, 巧妙构思,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二要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 要让学生境中生趣, 更要境中生疑, 由疑而思.必要时教师要给予适度的启发和诱导, 帮助学生架起“无疑”到“有疑”的桥梁, 实现思维的启动.

二、新课的导入形式要做到“新”字

在新课的导入上, 一定要注意所面对的学生的年龄、能力, 教学的深浅等各种因素, 灵活变通, 力求实效.导入的形式要有所变化, 不能千篇一律.

听过许多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多数老师的导入都选用了沿原路返回的线路图来理解、渗透倒推的策略.可是, 对于这些内容学生的兴趣不是很大.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在课前, 由于是借班上课, 师说:“今天我们是第一次认识, 老师先自我介绍一下.”到了说年龄的时候, 老师开始卖关子了, 说:“女士的年龄一般是保密的.”一下子把孩子的兴趣激发起来, 话锋一转, 说:“不过, 老师可以告诉你, 我的教龄有23年.你能告诉老师, 我23年前在干什么吗?”这么简单的问题抛出, 孩子们都乐了, 23年前, 老师不就是在学习么, 正在做学生呢.

老师又故作神秘地说:“老师, 还知道你们10小时前在干什么呢?” (老师上课的时间是下午.) 反应快的孩子立马想到了, 倒推时间, 正是凌晨二三点钟, 正在睡觉呢.一下子点破了老师的神秘.其实就是这样, 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运用了倒推的策略.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 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这位老师做到了这一点, 以朋友的身份出现, 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标准要求.随和的话语、亲切的交谈, 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极大尊重, 伴随“介绍自己”这一学生都体验过的生活实际问题开展教学, 在这节课上, 老师充分激发了兴趣、诱发了思维、创设新奇、生动、愉悦的情境, 造成学生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 使学生在一开始就对学习新知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把自己“摆”进去, 以体现“主体”的地位.

三、新课的导入内容要做到“巧”字

巧妙的导入, 不仅能让孩子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 而且还能为突破新授的难点做准备.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垂直”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课前约定:“如果你觉得学得很好, 你就伸出大拇指, 举得高高的, 表示我学得很棒;如果你还有疑问, 不太清楚, 你就选择用一只右手拖住下巴;如果你觉得没听懂, 你就用两只手拖住下巴, 好吗?”这样, 在课堂中, 我就知道每个同学学得怎么样了.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有同学出现这样的情况 (用手势表示有疑问) 怎么办?要不要互相帮助?

生齐答:要.

师:什么叫互相帮助?

生:比如我有不懂的问题就问同学, 如果同学也不知道也可以问你.

师:这叫互相帮助, 你帮助我, 我帮助你, 又可理解为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我们刚才说到一个叫“互相”, (板书:互相) 理解这个词吗?我查了一下词典, “互相”表示两个对象同样对待的关系, 两个对象同样对待, 你帮助我, 我帮助你.你向我学习, 我向你学习, 这叫什么?

生齐答:叫互相学习.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数学课要用到的一个很重要的词语.我们刚才聊到了“互相学习”, 怎么理解?同桌互相说说什么叫“互相学习”, 什么叫“互相帮助”.

师引导学生一起说:你向我学习, 我向你学习;你帮助我, 我帮助你.

在这节课里, 孩子很难理解的就是“互相”, 由于老师处理得巧妙, 在导入时, 通过学生能理解的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再过渡到理解“互相垂直”.不言而喻, 难点的突破是那么的不落痕迹, 学生的学习是轻松自然的.

感悟数学的魅力 篇5

姚诚(43A13229)

(东南大学 医学院,南京 211189)

摘要: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数学的魅力是流淌在历史河床上的涓涓细流,给予人类知识的养分,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本文通过形式、内涵、和谐与发展四个方面详细叙述了数学的魅力所在。

Abstract: Mathematics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wisdom, mathematics charm is flowing in the history of the trickle bed, giving nutrients of human knowledg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paper form, content,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in four areas described in detail math charm.关键词:黄金分割点、直觉主义、三角函数、魅力 Keywords: golden point, intuitionism, trigonometric functions, glamor

一、引言

多数人在听到“数学”二字后,第一反应就是“难”,对此很多人不敢涉足数学专业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可细想下来,数学又无处不在,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与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就像我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说过:“世界再纷繁,加减乘除算尽,宇宙虽广大,点线面体包完”,数学的强大张力,也正是它的魅力之处。

著名女诗人普拉斯曾说过:“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它像根丝巧妙的编织在性格里,它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数学则恰恰是“魅力”最好的代言人,它的形式简单有序而又对称统一,它的内涵严谨简洁而又富含哲理性,它的和谐更是体现在数学的各个微小细节,它的曲折而坎坷的发展道路更像是孩子走向成熟的过程,让人感同身受而又无限向往。

本文并非想借“深奥”的数学增加文章的“噱头”,而是想用在我们身边就能看到、感受到、接触到的数学,告诉读者其中的魅力,这样的魅力才是“贴地气”的魅力,才会让人心服口服。

二、数学的形式魅力

当我们真正进入数学王国,了解其中的各种奥秘后,就不再会因为其大量的公式、定理、图形而误认为数学是繁杂难懂的,相反我们看到数学文化中表现出来的简单、有序、对称、整齐、统一的形式魅力。

从数学中最简单的数开始,它的魅力无处不在,亿万年前的先祖们发现不同种类的东西的总量可以存在某种关系,于是,就产生了最早的数学。古希腊著名

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数本身就是世界的秩序”,他的名言就是:“凡物皆数”,自然界的事物可以根据数进行分类,质数、勾股数、亲合数、循环数等等,更有令人着迷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伟大的数学家不断进行钻研,这才叫“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无穷无尽的数也蕴含着精彩绝伦的奥秘,最经典的形式魅力莫过于“黄金分割点”的提出,1:0.618它是爱美人士的审美标准,数学的具体定义都可以定义人体之美,可见其魅力之大。

再从数学公式看其形式的魅力,很多繁琐复杂的现象可以归纳为简单明了的数学公式,他强大的容纳力量也是它的魅力所在。现在中学生都知道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即x2 + y2 = z2,但是在2000多年前,人们并不熟悉,也没有这么的简洁的公式,这是通过毕达哥拉斯通过在“青年兄弟会”中不断激烈讨论,由勾股定理推广才得来的规律,它深刻影响了人类的建筑和测量,持续不断的影响着人类文明。

最后,我们从数学的对称美看其形式魅力,最经典的对称美是行列式,人们把行列式比喻为“美丽的花园”,并且这个花园的每一条边都可以扩展。四阶行列式是由16个元素按四行、四列排成的一个正方形,即使是一个不懂数学的人,当他看到一个四阶行列式时也能感受到它的排列整齐和处处对称,给人的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数学的内涵魅力

数学被人们尊称为自然科学皇后,是数与空间的结合,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其中蕴含着令人神往的诱人魅力。数学研究者都认为哪里有数学,哪里就充满魅力,大多数人对此很不理解,尤其是很多女生,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数字集合,看似了无生趣,但真正“钻”进数学世界的人认为数学是一座不起眼的宝藏,里面魅力无穷,事实上,数学也确实如此,它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数学内涵的魅力主要由其严谨、简洁、哲理组成的。数学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其严谨性,只有数学可以真正做到“滴水不漏”,数学可以被评为严谨性的楷模,真实正确是数学中的绝对准则。在我们日常的数学活动中,常常用到反证法,在这种方法中,往往不仅要用到系统的公理和定理,而且要用到其他分支的知识,这种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是严谨,避免数学结论出现纰漏。恰恰是因为数学的这种真实的严谨性才使数学显示出它特有的魅力,使他能够延续几千年乃至永久。

数学最突出的内涵魅力是其简洁性,简洁性也是我们能够亲身体验到的,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是最简洁的文字,数学中的概念和定理也是最简洁的表述,数学中的图形也是由最简单的曲线勾勒而成。我们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最简洁明了的概念、公式、公理推证出很多令人折服的定理和公式,我们也看到数学世界中的内在秩序性,它蕴涵的是美、清、真,不允许掺杂任何的虚假浑浊。

数学中还蕴涵着很多哲学道理,最具代表性是布劳威尔的直觉主义,他是现代直觉主义的奠基人,从时间顺序出现的感觉是最基本的直觉,自然数的概念因此而形成了;最重要的哲学道理是逻辑主义,代表人物是罗素,他通过总结前人的成果,《数学原理》是数理逻辑发展史的里程碑,发展建立了数理逻辑的两个演算的形式化公理系统,为近代公理化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数学逻辑发展史的进步。

四、数学的和谐魅力

数学的和谐魅力表现在各种数学形式在不同层次上的高度统一和协调,换句话说,就是不同的数学对象,或是同一个数学对象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的和谐一致性。数学结构美的重要标志是数学的和谐魅力,数学家们也在不断地追求这种魅力,就像希腊数学家裴安说过,“和谐是杂多的统一,是对立的协调,经过数学变化出现了统一的均衡美。”让我们看一个最简单的和谐美的例子:

三角函数是我们在高中接触过的概念,三角函数把角度、距离、坐标统一在一起,解决了坐标不容易测量的问题,如右图所示: 小明位于操场的O点,小刚在操场的某点A

通过三角函数来确定小刚相对于O点的位置。引入r,算x,y。即:

sinxyycostanr,r,x

三角函数是一种代数工具,我们可以利用它去解决几何问

题,解三角形就离不开三角函数,这也充分说明了数学的内在和谐统一的魅力。如果再把三角函数、几何图形、向量联系在一起,那就可以用三角公式表示几何图形,如单位向量(cos,sin)与(cos,sin),而单位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得出余弦的差角公式

cos()coscossinsin。三角函数中的重要换算公式sin2xcos2x1,又与勾股定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协调统一,浑然一体,代数和几何完美的有机统一在一起。

数学的运算法则、运算公式、运算结论都是由数学运算语言体现出来的,他们通过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相互解释、转化和印证,使数学共同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完美,构成了数学的和谐魅力。

五、数学的发展魅力

现在人们常说“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数学的发展史也印证了这句话的哲理性。数学是人类最古老的的科学知识之一,史学研究者们称数学的发源地与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一致的,同样数学的发展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坎坷,在磨砺中不断发展成熟。人类最早对数字的认知纯粹是自身生存的需要,逐步人类接受了10进制的阿拉伯数字,在20世纪60年代由人类文化学和西方数学哲学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了数学文化,一直到今天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现代数学体系。人们将数学发展归纳为四个阶段,即数学起源时期、初等数学时期、近代数学时期和现代数学时期。

一般而言,通过了解事物的来历以及发展过程会帮助我们全方位的认识事物。而对于数学的四个发展阶段我是这样解读的,我把它比喻成人类的成长阶段:

首先,数学的“诞生”是伴随人类的生存需要而产生的,这时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数学像刚入学的孩童般只具有“自然数”的概念,只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而且数和图还没有分开;第二,数学的初等阶段也称为“常量数学时期”,西方文艺复兴以及文明古国逐渐发展的背景下,形成了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将数学分为算数、几何、代数、三角四个分支;第三,近代数学时期对数学的研究迎来了“运动和变化”,像是大学的青年充满生机和活力,突出的贡献是“变量”和“函数”的出现,如笛卡尔的坐标系、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复变函数和概率论等等;第四,现代数学阶段,数学逐步“成熟”起来,虽然时间较短,但是内容却很丰富,远远超过了过去所有数学的总和,产生了“集合论”、“数学分析”、“抽象代数”、“拓扑学”等应用性更强的成果,很多成果被科技工作者应用,推动了人类的科技进步。

数学的发展是数学家们不断探索的过程,无数的前辈为数学文化倾尽毕生的心血,致力于数学的研究,这更向我们昭示数学强大的魅力。Hilbert 提出了著名的23个问题,成为数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费尽精力,甘当后人的垫脚石,激发了数学家门研究的兴趣,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数学的发展;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被称为“现代微分几何之父”,对中国数学的复兴做出了突出贡献,即使是安享晚年的陈老仍在钻研数学,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

六、结语

通过四个方面的详细阐述,我们感受到了数学的迷人魅力。数学是人类思维中最生动活泼的意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理性思考,表达了人们追求完美和谐的强烈愿望。不要因为几个繁琐的公式就误认为数学枯燥难懂,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感悟,就会发现数学中“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迷人风景。

参考文献:

[1] 黄晓军.论数学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吕梁教育学报.山西,2005(1).

[2] 方菲.数学好玩.数学之美期刊.天津,2007(11).

[3] 张煜.我的数学哲学观.数学之美期刊.天津,2007(11).

[4] 林岳水.品味数学之美.教学课件.山西,2010.

高中数学作业评语的教学魅力 篇6

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了解教学信息的重要反馈方式。与之相关的作业批改就成为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教学指导的继续与深化。但在现实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比较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评语的运用,却忽视了作业评语这一阵地。翻开学生的作业本,我们看到的大多是简单的“√”与“×”,再加个日期,至多是一个“优”或“好”等,几乎没有评语。这种方式太呆板、生硬,毫无生气,学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应如何避免出错。有些学生上次作业中的红“×”还没有搞懂,下次类似作业中红“×”又出现了,出现屡做屡错的情况。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学生对数学作业缺乏激情,出现怕做数学作业、不做数学作业,甚至出现怕学数学、厌学数学的情况。此外,单纯的用“√”和“×”来评价学生的作业,缺少了生动性和情感的投入,影响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不适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期待。

老师们基本都能做到作业有交必改,可以说都在作业的批改上花了大量的精力,但学生在作业更正的主动性上明显不足,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简单的“√”与“×”,学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应如何避免出错,即使想更正也不知道从何处入手,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等老师讲评作业的习惯,从而失去了反思提高的机会和能力,老师们辛勤的批改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到有96.3%的学生内心是渴望得到老师公正客观的作业评语的,所以,我认为适时适度地写作业评语,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对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这种做法值得尝试和实践。

二、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布克和诺维尔的一项研究中,让学生又快又准确地练习减法,每次练习30秒,共练习75次。在前50次练习中,让甲组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不断鼓励和督促他们继续努力,并对所犯错误进行分析,而对乙组学生不进行反馈,结果甲组学生成绩比乙组学生好。在后25次练习中,给予乙组充分的反馈信息,而甲组学生不知道学生结果,结果乙组学生成绩优于甲组学生。这一实验说明,有关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对学习动机具有激发作用,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美国心理学家佩奇曾对74个班的2000多名学生的作文进行过研究。他把每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分别给予三种作文记分方式。第一组的作文只给甲、乙、丙、丁一类的等级,既无评语也不指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组给予特殊评语,即不仅给予等级,而且给评语,但获得同一等级的作文的评语是一样的,不同等级的评语不一样。例如,对甲等成绩,评语为“好,坚持下去”;对乙等成绩,评语为“良好,继续前进”等。第三组除评定等级外,还给予顺应性评语,即按照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加以个别矫正。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的评语对学生后来的成绩有不同的影响。在开学时,学生作文水平差不多。但到期末时,发现作文水平的提高程度不一致。可以看出,顺应性评语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效果最好;特殊评语虽有激励作用,但由于未针对学生的个别特点,所以效果不如顺应性评语;而无评语的成绩则明显低于前两者。

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作业批改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作业,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写上评语。使学生在看作业的同时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爱,这对学生来说,具有最大的强化作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最快。从一定意义上讲,好的评语可以弥补课堂授课的不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作业评语的实施步骤

在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全班数十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逐一对每一个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评价。而批改作业时,时间较为充裕,便于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因此,作业评语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师生对话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业批改时写作业评语,是为了达到指点、激励、矫正、补授的目的。因此,对批改后的作业,我们仍要关注学生对作业更正情况。为了真正发挥评语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一般作业从布置到落实到位,要经过以下流程。

四、作业评语的实施原则

(一)时效性

作业及时批改,可以及时反映教学效果,及时让学生看到教师的评语,及时公布交作业情况的统计。这在记忆规律上有利于促进智力的发展,在情感上有利于促进智力因素的调整,培养学生及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二)教育性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多数时候,我们书写作业评语目的是要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正因为作业会反映出学生的思维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等多方面的情况,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个体和作业优劣的具体情况,作出恰当准确的评语,使学生受到教育。例如:有的学生上课不记笔记,作业错得多,我的批语:“你的作业几乎全军覆没,课后能救死扶伤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今后上课请准备好你的枪和子弹。”学生看后哑然失笑,及时订正了作业,而且下一堂课也认真了许多;当发现有的同学抄袭作业时,我的评语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同学不算好汉,下不为例。”正如一位学者曾说:“用幽默的方法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这些批语,诙谐中见师情,幽默中见力量,学生会在一笑中思想受到震动,使其认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肯定要比直说更引人深思吧!当然,对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强,却又屡教不改的学生可写“扶不起的阿斗”之类评语,加以激将。(激将法应该慎用,使用不当,效果会适得其反。)

(三)公正性

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学生的性别、年龄、人生阅历、生活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他们与众不同的一面,正是由这形形色色的不同才造成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作业评语既是学生学习的一种信息反馈,又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途径,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可以说每个学生都非常关注。而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常会被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所左右,教师一定要尽量克服两种偏见:用放大镜去观察好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去观察“差生”的缺点。所以我认为,对优秀学生的评价我们更应尽可能客观,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同时要不失时机的提醒他们防止骄傲情绪的滋长,使他们懂得“在成功的延长线上不一定仍是成功”。而对差生可以多采用肯定的评语,表扬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尝试成功的休验,增强他们的自尊和学习的自信心。

nlc202309011919

(四)针对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评语的灵活多样性,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套用一个格式,应该因材施教,视具体对象灵活变通处理,针对不同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而且评语不光是针对学生的作业来下,还可针对学生的性格来评。

五、作业评语的实施策略

将评语引入作业的批改中,从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来评价作业,不但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批改方式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体现了它的优越性。

(一)利用评语,加强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要使学生学好高中数学,不在于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多,而在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总结归纳,这能使学生在点多、面广的数学学习中自己去获取和掌握知识。作业评语是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有力阵地,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对于解决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对解题思路的有序性方面有显著的效果。

(二)利用评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学困生在作业中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挖掘,哪怕只是一个公式用得恰当,一个理论用得正确,一个方法用得巧妙,也要为其叫好,给予表扬。如:“方法太好了,可要仔细呀!”,“好样的,你的方法比我的简单多了,继续努力!”, “看到你在进步,老师很高兴,希望你能更上一层楼。”

(三)利用评语,拓宽学生数学学习的思路

在批改作业时,在关注答案正误的同时,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注意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适时的精妙之语,给学生以点拔,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发学生拓展思路。我们都知道“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可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克服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对于学生合理运用知识的迁移,拓宽思路,正确、灵活地解答问题很有帮助。对于作业中出现的可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我们要合理地加以利用。

(四)利用评语,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外在表现主要是对作业的书写的工整、格式的规范,解题过程的完整等,及时运用评语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能让学生及时的加以改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习惯是我们存放于神经系统中的资本。一个人有了好的习惯,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一个人有了坏的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可见,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未来是多么的重要,至于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有句名言,“培养好习惯仿佛一根缆绳,培养好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他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矫正坏习惯仿佛解缆绳,我们每一天解下一股,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完全解开。”他告诉我们培养好习惯要用加法,矫正坏习惯要用减法。所以, 我们在作业评语的书写时应该多些赞美和鼓励,少些指责和批评。

六、实施作业评语的预期目标

(一)提高教师素质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作业的实际情况,从有利于学习提高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给学生下好作业评语,让教师能主动地站到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改进、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强化自我发展的意识,从而提升自身素质。

(二)加深师生感情

恰当的作业评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良好而浓厚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使学生变得乐说、敢说、会说,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从而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三)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是老师与学生眼睛与眼睛互相碰撞,心灵与心灵互相沟通的乐园,真诚自然的作业评语犹如一股春风,能够荡起学生心灵的一溪活水,调动了每一个学生专心听讲的自觉性、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让数学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

(四)提升作业质量

作业批语如鲜花和小草点缀着学生那繁忙而单调的生活,似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好的评语对学生的影响不是转瞬即逝,可能是终身难忘。写批语既要注意学生平时生活中的细节,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用心去做,一定会让我们的批语大放异彩,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

数学实验的魅力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实验,自主探索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 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 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 也是一个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数学实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 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它是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为特征,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精神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下面通过几个不同领域的教学说说数学实验的应用。

一、空间图形的教学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章时, 在第一堂课从不同角度来观察物体的教学中, 由于教学用具的有限, 我只是在讲台上进行了演示, 由学生在下面观察, 然后说明自己看到的物体形状。当观察物体的左面、右面、上面的时候, 我也只是把那一面转向学生, 以此让学生来观察说明的。学生的参与面不广, 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 第一堂课的教学很不理想。于是, 我对这次的课程进行了反思, 并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第二天观察组合图形的教学中, 我事先准备了数学学具———小正方体, 规定每个小组5个小正方体, 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 摆放图形,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 一起观察组合图形从各个方向看到的形状, 观察时可以在课堂中走动, 以此从不同方向来观察物体的形状。在课堂中,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来教学新知, 学生纷纷动手操作, 并不时就自己在操作和观察中遇到的问题向教师请教, 连平时发言并不积极的学生在这次课堂里也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意的见解。课后, 学生的作业完成得非常好。由此看来, 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 重视学生的实验活动, 整个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数与代数的教学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将9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 每份4根还余1根, 从而引出有余数除法。在新课结束前, 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余数小于除数?当学生难以回答时, 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刚才的操作:把9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 为什么只余1根, 不余更多呢?学生通过回顾思考得出:如果余数比除数大, 还可以再分, 只有余数比除数小, 才不能再分, 从而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算理。

在认识几元几角时, 组织学生在小组里向自己的组长购买文具盒6元5角, 水彩笔9元8角, 提倡能想出更多的付钱金点子, 而后指导学生有序地按号数在小组中买卖文具, 并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说对了, 大家才能允许组长给他记100分;说错了, 再给他一次机会。这样让全组学生都参与到小组评价中, 还让学生从小养成倾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在学完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后, 我创设“无人售货商店”的活动情境, 指导学生文明有序地进行购物的模拟实践活动。学生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 带着自己的购物白板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具, 算算自己购物所用的人民币, 检验自己的知识水平, 提高实践能力。

三、统计与概率的教学

在“游戏的公平性”的教学中, 让学生在抛硬币的实验活动中体验、理解、感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的公平性, 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对实验过程的反思及数学家实验数据验证, 使学生不仅体会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而且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卡片教学的魅力 篇8

在小学阶段, 由于受年龄、知识的限制, 抽象思维才开始发展, 在课堂上, 教师单纯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抽象的讲解, 学生就会感到很难理解, 也会大大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有条件的学校, 我们随时可以看到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 但是过度依赖多媒体也会导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下降, 多媒体教室一般光线昏暗, 不利于学生集中精神学习。游戏教学虽然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是却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恰恰相反, 传统教学辅助工具在长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就会比较好, 英语教学中的词汇卡片就是其中之一。

一、单词卡片的特性

1.直观性。词汇卡片分单词和图片两种,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在新授课教学时, 笔者比较倾向于使用图文并茂的词汇卡, 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在随后的操练复习阶段, 笔者比较倾向于正面印单词, 反面印图片的词汇卡, 这种形式能充分利用卡片自身的价值, 而且在需要让学生认读单词的情况下会更方便。由于卡片图文并茂, 在视觉冲击力比教科书和磁带要强, 直观性强。

2.记忆性。卡片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回忆教学要点, 在复习阶段, 教师一般都通过遮掩单词, 学生联系图画来再现单词。而相对于多媒体中的图片而言, 词汇卡片的应用可以更灵活。教师可以把卡片贴在教室的任何地方, 学生在课余时间随处可见, 增加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例如, 可以在卫生角处贴Don’t little!标语, 钟表旁边贴:What time is it? 门的两面分别贴Open和Close。

3.情境性。布卢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小学英语教材在编排每单元单词时, 都分门别类的归类单词, 比如水果类, 动物类, 食物类, 服装类, 等等。当教师出示单词卡片时, 卡片已经为课堂提供了相应的教学情境。而且生活中处处有卡片, 同学们还可以在鞋盒背面写shoes, 在香烟盒背面写No smoking!, 在其它纸片后面写重难点知识,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在不同的情景学习了不同的单词。

4.便捷性。卡片携带方便, 生动活泼, 趣味横生, 因为卡片的直观形象更吸引小学生。

5.操作性。卡片有着强大的操作性, 表现为卡片可以为练习语言项目提供简单的提示, 无论是机械练习 (mechanicdrills) , 有意义的练习 (meaningful exercise) , 还是交际性的练习 (communicative exercise) 都十分便利[2]。

二、利用卡片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卡片因其灵活性的特点, 可以广泛的用于各种词汇教学活动之中, 在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的同时,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而且在新授课和复习课上都可以采用, 只要选择合适的活动组织形式, 就能充分发挥卡片的作用。

1.利用卡片开展听力游戏, 扎实单词学习。英语基本素养:听、说、读、写。在英语教学中听力为先, 听力游戏是外语教学中常用的一个活动方式, 借助单词卡片进行听力练习既能增强趣味性, 又能促进教学。

例如在新学完三年级《My Things.》这一课之前, 我要求学生们把学习用具的单词pencil, rule, eraser等单词做成便利贴形式的小卡片, 在教学时, 教师拿起一根铅笔问:What’s this? 学生回答:It’s a pencil.并找出他们做的便利贴卡片贴在铅笔上面, 贴完把铅笔举起来并重复:It’s apencil.通过这样的问答贴卡片操练, 学生很容易就在句型中习得pencil这个单词。

再如在学习四年级《I’m hungry。》这一课, 教师和学生同时准备好不同食物和饮料的卡片。教师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 选择一种食品卡片, 若他说:“I’m hungry/thirsty.Iwant a hamburger/some juice”.则其他同学把相应的卡片的正面举向给他。若他说:“I don’t like cola.”则其他同学把相应的卡片的反面举向给他。

听力的游戏多种多样:听音找词卡、听音给单词排序等等, 教师可以根据课时内容的具体操作。

2.利用卡片开展质疑类活动, 促进单词学习。例如在新授四年级Unit11 Illness! 这一单元, 我准备身体各个器官的用规范的四线三格写的单词卡片, 卡片左边是空格, 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以前学习过的形容词, 先让同学们组词, 可以是long feet, big hands, a big nose等等, 既复习了之前的知识, 又学习了新知。再在每张卡片的背面写上hurts或nothurts, 把卡片贴在黑板上, 学生自己选择卡片, 根据句型:My leg hurts/not hurts.先自己猜卡片背面的器官单词, 再通过呈现确定自己的猜测。这样就在游戏中, 既学习了句型又操练了新词的学习。

这类游戏中, 比较常用的还有:少一张, 找单词 (抽走一张单词卡片, 让学生猜少的是哪一张卡片) 、窥一点, 猜全貌 (教师在一张白纸上挖个小洞然后把它盖在一张单词卡片上, 让学生透过小孔猜单词) 、火眼金睛 (单词卡片快速闪一下, 学生瞬间记忆单词) 、演一演, 猜单词 (比较适用于动作类、职业类的单词)

3.布置制作卡片形式的家庭作业, 充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英语课程标准》前言部分的课程性质中提到,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卡片型的家庭作业正是学生所喜爱的, 学生只有通过思考、设计、书写才能完成卡片的制作。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观察能力, 拓展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Talent Show》这一课 , 在认识了各国国名后, 我就布置了作业: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连环画形式的单词卡片。作业收上来了, 当我打开这些卡片作业时, 真有些按捺不住内心的惊喜, 这些作业都独具一格, 学生们并没有按老师的要求简单地将单词写在图片后面, 有的同学将国家、首都、旗帜结合在一起, 例如:England, London, England is a beautiful country.有些学生还贴上了有大本钟背景的大头贴, 更有创意的是有些学生还把作业设计成了国旗, 国家, 首都的连线题……整份作业被装饰得五彩缤纷, 创意百出, 这些卡片作业简直就是一份份精美的画册。

三、卡片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1.明确释意。在活动开始前, 简明扼要地讲清游戏规则, 并做充分的示范, 活动指令明确, 避免含糊不清的语言。

2.控制速度。学生听指令做出的反应是老师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新知识的判断标准, 学生用卡片练习时, 教师要掌握好操练时间, 避免走马观花式的操练, 也避免过长时间的反复操练。

3.循序渐进。设计一组练习时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练习, 从机械练习到意义练习再到交际练习, 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

4.变化激趣。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就要避免重复同一种练习,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练习形式。同一语言结构的练习, 如果能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 既可以保持学生练习的兴趣, 又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5.角色转变。当学生还没完全正确掌握所学知识时, 教师是指导者, 要及时示范, 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当学生已经正确掌握所学知识时, 教师是聆听者, 鼓励者, 及时给他们以肯定,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6.建立评价机制, 及时反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评价应起到监控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作用。在使用卡片进行教学活动时, 根据游戏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评价机制, 可以是小组比赛, 教师适时给予的评价, 表扬先进的学生, 鼓励促进后劲的学生, 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加以肯定。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卡片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与功能, 在小学生的眼中, 单词卡片可以随时随地出现, 不必受条件限制;而且制作方法十分简单, 只要花点时间, 每个人都可以制作风格各异的卡片, 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种有效形式。卡片教学有其独特的魅力, 正确的使用卡片教学, 可以让师生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英语, 卡片教学的的艺术与效果, 定将给课堂添光加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

[2]王艳.单词卡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2010 (12) .

无限魅力的案例教学 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魅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必要途径之一。”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孩子的原始本性, 感知会使孩子心灵升华, 并为其探究事物藏下本源。”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 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我认为:好的教师不仅仅是教书, 而是教会学生学习;好的初中政治课堂, 不是空洞的说教、乏味的讲述, 乃是用恰当的鲜活的案例给孩子们最好的学习刺激, 让我们的政治课堂焕发出无限的魅力。案例教学法贴近生活, 与品德教育的目标相适应, 而被广大政治教师重视和广泛应用, 深受学生欢迎。

案例教学,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 (案例) ,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讨论, 归纳, 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教学中的案例, 是对真实事例的浓缩或变形, 无论是小故事、生活中的点滴事例、新闻时政、编撰的事例情节等, 只要能够阐明事物的本质、说明相应的道理, 都可以使用。

魅力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常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学生爱学乐学的关键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思想品德课光依靠老师的说教, 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亦使政治教师成为老师学生眼中只会讲大道理, “假大空”的代表。案例教学的应用, 为政治教学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情景, 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讲初一的“人生需自立”一课时, 我用“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这个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自立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在讲到初二“孝敬父母”部分时, 引用了电视剧《我爱我家》中小雪带着刘星和小雨去邻居家将他们借走的各种家用物品要回来的事例, 告诉他们要理解体谅父母的难处, 为父母分忧。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场景, 不用特意去营造什么, 但学生有话可说, 乐于参与和思考。

魅力二:有利于教师阐明道理, 讲解知识。

教师的“教”是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阐明道理, 将枯燥的理论变的活泼生动。案例教学能使学生深入情境之中, 结合情境的变化, 道理会越辩越明。在讲初二“遗产继承”一课时, 我设计这样一个案例, 夫妻二人, 上有没有经济收入、需要奉养的老母, 下有一个未成年儿子, 一个已婚女儿, 男子重病时写下遗嘱, 将遗产都留给未成年的儿子。

1) 男子病危期间, 是否可以继承遗产;

2) 男子病亡, 遗嘱是否有效;

3) 遗嘱无效, 将如何分配;

4) 男子的弟弟要求参与遗产分配, 他是否有继承权。随着条件的变化, 什么是遗产, 遗产的继承方式, 法定继承的顺序和原则等内容也相应的讲解清楚。

案例贴近生活, 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案例的演绎分析中, 教师能很容易的将道理讲清讲透, 帮助学生理解学习。

魅力三: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 消化吸收。

采用讲述法教学,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收只能达到15%左右, 配以案例, 学生的理解吸收将大幅度提高, 获得的知识更深刻, 理解的更透彻。在初三讲到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 如何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这时教师的语言是苍白无力的, 而这2组数据, 使问题迎刃而解。

一组数字, 将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极大的震撼, 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数字对比中很容易就理解和认识到我国正处在初级阶段的国情。

魅力四: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体现思想品德的教育目标。

理论源于实践还要归于实践, 学习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案例将现实问题进行浓缩和再现, 学生在案例情境中, 与案例共鸣, 融入到案例的情节之中, 与案例的角色情感相连, 设身处地的做出反应, 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实现情感升华。在初一的“防患于未然”一课中, 我用书中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父亲在信中所列举的几件事及自己的想法, 最后引用父亲的话, “无心却可能有恶果, 如果开锁的人是贼, 你就是共犯;如果朋友的弓箭伤了人, 你也脱不了干系……”“无心之失有轻有重, 但同样会在你的生命里留下污点。”归纳出: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要防微杜渐, 防患于未然。结合生活实例, 对学生更有教育意义。案例是为了明理, 明理是为了导行, 善用案例, 思想品德的教育目标将会更好的实现。

巧用故事, 彰显数学教学的魅力 篇10

一堂课的开头, 学生精神还处于高度兴奋阶段, 人虽进了课堂, 但心里还想着课间的活动, 在这时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应用数学故事, 就可以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 在教学“百分数打折”这个内容时, 我就利用这样一个故事引入:刚刚今年上五年级了, 他很想买一台电脑, 方便在家查找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爸爸听了爽快地答应了, 要他先到电脑城去问问价, 哪家价格合理就在哪家买。他先来到“小精灵”电脑城, 营业员告诉他:“本店电脑一律打八折。”刚刚在店里转了转, 心里有底了。他想比较一下哪家便宜, 他又来到另一家“小蜜蜂”电脑城, 热情的营业员阿姨说:“本店一律优惠20%。”这下, 刚刚一时没了主意, 不知该买哪家的, 他回去把有关信息跟爸爸一说, 爸爸听了笑着说:“两家的优惠价格相同, 如果是同一品牌买哪家的都一样。”刚刚听了感到很纳闷, 同学们, 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 学生都瞪着求知的眼睛想知道原因。

一、突破难点巧用故事, 促进主动探索

事实证明, 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到处都有, 不爱故事的学生却很少遇到, 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既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 又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人民币的认识》一课中元和角的关系, 是本节课的重点, 也是难点。课上我利用多媒体, 展示美羊羊与懒羊羊得到红包后的表现, 懒羊羊得到红包后“得意”地说:“我有好多张呢, 我有钱了!”美羊羊“哭了”:“我就一张, 呜……”“美羊羊为什么哭了?我们去帮她看看吧!”学生在故事中, 通过帮助美羊羊, 知道了“1元=10角”, 懂得了元与角的关系, 学会了元与角之间的换算:只要是10角, 1元不仅可以换到10个1角, 还可以换2个5角或5个2角。在故事中, 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二、巩固练习借用故事, 调动积极情绪

教学中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 以拟人化的手法, 将枯燥的数学名词、术语、性质、法则、公式等一个个赋予其生命。让它们说话、做事、游戏、表演, 用它们的现身说法将各自的特点融入曲折动人的故事之中, 这样即使是练习学生也是兴趣盎然。

如, 在《长度单位的认识》一课中做练习时, 我创编了一个“长度单位家庭中的兄弟”去测量“整数城”里“度量镇”的一条高速公路的长度和宽度的故事巩固了新知。我用拟人化的手法说:“千米”大哥测量长度时最后一步老是超到终点的前面去了, 怎么办呢?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 帮忙想办法。最终发动“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几个小弟兄一齐站到了面前来帮助“千米”大哥测量出了最后一点长度, 还帮着“千米”大哥把宽度也给测量出来了。以趣激思, 以趣促学, 不仅让学生认识了这些长度单位, 还明白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个道理。

又如, 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 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小兔子的好朋友给他过生日, 小熊住在森林深处, 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带了2桶最好的蜂蜜送给小兔子。看, 隔老远, 他就喊起来了, “小兔, 小兔, 快开门, 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小兔子早就闻到蜂蜜的甜味了, 她赶忙迎出来, “谢谢、谢谢, 快屋里坐吧!”不一会儿, 小花猫也来了, 送给小兔5个苹果, 小猴也赶来了, 他从果园里摘了6个桃给她。小鸡也赶来了, 但她什么也没送, 还偷吃了3个苹果, 小兔子不高兴了, 请小朋友们算算看, 小兔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有几个苹果?学生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 学习积极性可高了, 很快他们就列出了算式, 算出了结果:5+6=11, 5-3=2。教后, 我又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 利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 学习算术, 学生学得兴高采烈, 主动积极。

三、课外续编故事, 乐在其中意犹未尽

课堂教学固然重要, 但也不能忽视课堂以外的课余时间, 充分利用这些时间会让学生收获不小。利用课余时间开个“数学医院”让学生自主学习, 发现学习中的“毛病”自己医治, 研究求得治病良药。如, 《概念不清生怪病“意义”大夫巧处方》《计算道上常晕倒, 医生诊脉剖病因》等。

《概念不清生怪病“意义”大夫巧处方》:

经“意义”大夫诊断, 其病因是:小数基本性质理解错误。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患者却理解为:“在小数点后面添上0, 或者去掉0, 小数大小不变”, 所以他把“小数点后面的0”统统去掉了。

于是“意义”大夫拿过手术刀, 像割肿瘤一样从病体上割下“点后面”, 将“末尾”补了上去。他的刀法灵巧、准确, 病员很快恢复了健康。

“除了小数末尾的0, 一个都不能去掉”。“意义”大夫再三叮咛:“今后一定要牢牢记住!数学概念是十分精炼的语言, 要咬文嚼字, 不可含糊其辞。”

孩子们的表现让我很吃惊, 从孩子们神采飞扬、充满自信的表情中, 我深刻体会到:孩子的智慧是无穷的, 只要你肯去挖掘;孩子的表现会精彩的, 只要给他创造机会。

教师给孩子提供的教育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子一样, 当鞋子不合脚时, 脚就常常被记起:当鞋合脚时, 脚就会被忘记。当我们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时, 孩子就会忘记自己在学习, 忘记在课堂上, 忘记学习的苦与累, 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被意想不到地激活, 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

总之, 适当巧用故事于教学中, 能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渴望和要求, 一种体验和再现, 一种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严运华.“问题链”的设计与教学[J].广东教育, 2006 (12) .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出版社, 2002-06-01.

数学课堂的魅力之源 篇11

一、有效教学设计之意义——套教案是否即等同于教学设计

教无定法,教师教学设计才是关键。而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可行,关键在于看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是否得到相应的发展。很多经验不足的教师,对学生与教材还不曾深入了解,便将教学设计过程等同于纯粹的抄教案,然后在课堂上将教案的过程演示下来。演示过程中自然只能像其形而不知其神,与学生的学习脱轨,容易造成学生上课走神,中下学生无法理解,学困生更是不知老师所云。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自信心不足。此视为无效教学设计。再看许多名师课堂,教学中有其形,更有其神,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等如鱼得水,学生兴趣高涨,探其究竟,不得不归功于名师们以生为本的有效教学设计理念与能力了。

例如我们来看一次同课同构过程中的两位教师的不同设计,内容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

同是0的生活举例环节,那位经验薄弱的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0,与生对话如下:

师:(空手)现在老师手里有没有粉笔?

生:没有。

师:那就可以用0表示。再比如苹果吃完了,我们也可以用0表示。

……

(学生反应淡然,没有兴趣)

再看看另一位有资历的老师与学生的对话:

师:老师的衣服有没有纽扣?

生:没有。

师:你能用0来把老师的问题回答完整吗?

生:老师的衣服有0个纽扣。

师:生活中还有其它也能用0表示的例子吗?

生1:我今天用了0元钱。

生2:(放下手中的铅笔)现在我手里有0支铅笔。

……(学生跃跃欲试,兴趣高涨)

同一教案并不等同于有相同的有效性。经验较浅的教师虽然将教案过程演示下来了,但是却缺少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与紧密性,有经验的老师就能在教学中凭着以往经验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设计中不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0的存在,还引导学生应用0来表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且随时保持着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对教案的实施结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此之谓教学设计有效。

二、有效教学设计之努力方向——广览群书是否就是唯一的最佳途径

虽然现在的参考之处有许多,但没经过自己的深度思考,“本本主义”的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有悖于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那如何才能让这些资料真正为我所用,从形式上熟悉教学,尽快地到入其质再入其神呢?《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建议》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诠释:

研读课时教学内容时,教师应熟做每一道例题和习题,深入分析例题和习题蕴含的知识点,关注例题与习题的匹配与关联,分清习题的层次。在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形成线索和学生学习的认知线索,在此基础上通过补充、修改、调换、删减等方式完善教材资源。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除了对各例题和习题进行归类,还需分析它们相互之间蕴含的关联,如准备题与例题之间的联系,例题需把握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落实与突破,习题与例题所展现的知识点间存在何种程度的对应等等。一旦没有把握好,教学设计的无效便会导致课堂教学没有效益,那么即使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了也没有收获。

我们来看一个在小学三年级下册的“方向与位置”一单元中的案例:

问:百鸟园在狮子馆的()面。

大部分学生会以整张图为中心,填西北面。而此时教师或许会归咎于学生上课没有好好听,把方向弄错了,或题目没有仔细读,或就是太笨了,或在此时才开始灌输式的告诉学生:碰到这类题目,要以后面那个为中心看前面那个,那就无异于让学生生搬硬套了。

那该如何整改来提高教学质量,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魅力十足呢?教师就必须在设计之前便研究教材习题,深入挖掘本节课蕴含的知识点,找准难点,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来突破。

我们来看一位有经验教师的课堂来透视精彩的教学设计: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表示方位的词语?

生举例。

师(板书:____ 在____ 的___ 面):你能用这句话来说说我们身边的物体的位置关系吗?

生:电视在黑板的左面。

师:这句话可以看出(电视)在左面,是以(黑板)为标准,电视在(左)面。还有其它例子吗?

生:眼睛在鼻子的上面。

师板书并马上追问:这“上面”又是怎么看的呢?

生:以鼻子为标准,眼睛在上面。

……

最后教师还不忘让学生探讨小结,在生活中我们说这些句子时都习惯以后面那个物体为标准看前面的物体,为接下来的复杂的方位图中的叙述方位埋下了很好的伏笔。课堂自始至终,学生都处于积极思考状态,在练习时也有思可循。

试想,如果每一节课我们都能做到如此高效,教学质量怎会不高?学生的学业负担怎不减轻?我们的数学课堂怎不精彩纷呈?因此在教学设计前,教师广览群书固然重要,善思,总结更不可少。

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 篇12

出现这种现象, 我对此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想要一吐为快。

从语文教学的本身上讲, 学生学习语文的本质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某一民族的语言, 熟练的运用该民族的语言, 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鉴赏语言的魅力所在。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就应该围绕学习语文的本质, 进行课堂教学。但我们发觉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功利性太强, 一切的教学都是为了考试服务, 考什么就教什么, 语文课堂教学失去其应有的魅力, 从而导致学生小学时学习语文的浓浓兴趣, 到了高中时已所剩无几, 根本体会不到语文的魅力所在, 同时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大大削弱, 为此学生对语文学习, 越来越头疼, 最后有些同学在语文课堂上也只有打瞌睡的份了。所以说, 从学习语文的本质上讲, 我们的教学应围绕学生如何去掌握并运用语言展开, 应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和鉴赏语言的魅力。当然, 我们的考试也应该改革, 学生考试不能仅仅是做一张试卷, 更要注重口头语言的考试, 听说读写包括四个方面, 其中三个方面都与口头语言有关, 为什么不注重学生口头语言的考察呢?我们不光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考试也要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可想而知, 考试不光是动笔, 还要动嘴, 不仅仅是让他去写, 更要让他去听, 去说, 去读, 能不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吗?我想这样的课堂也一定氛围浓烈, 学习语文的效果更会很显著, 那么我们整个语文教学就会生动活泼起来。所以, 我们必须对我们的语文课堂和语文考试作出重大变革。

从语文教学社会环境方面讲, 社会上日常都使用语言, 大家也都认为不需要怎样去学习语文, 认为学语文也不过是学认识字, 会读文章, 会写信或常用的文章罢了, 这种社会环境当然会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的学习, 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学不学语文没什么关系, 反正我一般字都认识, 能读文章也能写一些作文, 我不想去做记者, 也不想去做作家, 没必要在语文上下多少工夫, 宁愿把学习语文的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其他科目上, 因此学生学习语文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学习动力明显不足。语文学科它是一门博大精的科学, 它是几千年语言文化知识精华的积累, 学语文并不是光光为了认识几个字, 会读文章, 会写写文章, 而是通过学习语文可以帮助人们来认识人类自己, 认知人类社会文明, 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道德水平等等。社会上为什么出现那些拜金崇权主义者, 为什么会出现一些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思想的人, 为什么会出现受了高等教育却去自杀或去杀害同学的大学生, 我想这和这些人当初没有很好学习语文有一定的关系, 如果这些人能够重视语文的学习, 通过语文的学习去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也了解人本身, 提高了自己认知水平, 强化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上述的种种情形可能就会少了许多。所以在社会上也要大力宣传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力争创造出一个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浓烈氛围。

从学校方面讲, 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往往以高考成绩作为终极目标, 而不是真正把学生的终生发展作为学校的终极目标。在实际工作中, 学校领导总是认为语文学习见效慢看不到显著效果而不重视语文学科, 暗示或明说语文难以提升, 重抓数学等学科, 甚至随意减少语文学科的课时数。时间一长变成了恶性循环, 语文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说要想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首先就要学校重视语文学科的教学, 认识到语文教学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为了学生的明天,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定要把语文教学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 大力宣传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到学习语文不是短期行为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而是面向未来要经过长期努力的终身行为。如果真正这样去做, 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一定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语文教学工作一定会得到如火如荼蓬勃发展。

上一篇:0号块施工技术下一篇:物种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