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语文教学的魅力

2024-11-23

提升语文教学的魅力(精选12篇)

提升语文教学的魅力 篇1

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本质上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不应该是知识的灌输者, 而应该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生活化教学, 让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让教学贴近学生实际。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有意识地去创设情境, 并使这种情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情感性、生活性、参与性, 其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 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互动和活力。

我们在创设情景时, 不仅要考虑情境在形式上要有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 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 而且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 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热点问题或贴近生活的具体事例来设置情境,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政治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 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用现场调查创设情境

用现场调查创设情境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缩短知识与现实的距离,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 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比如:讲授“经济全球化是个大趋势”时, 经济全球化对学生来讲非常陌生, 也非常遥远, 因此, 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做个现场调查, 调查一下学生所了解的“走进中国的国际品牌”和“走向国际的中国品牌”。通过这样一个调查, 学生踊跃发言, 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就在他们身边, 并且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这样让政治课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

二、用艺术作品创设情境

艺术作品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特点, 诸如漫画、音乐、视频等形式, 能够渲染气氛、烘托主题、活跃思维, 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发学生思考, 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比如, 在讲“资本的全球化”时, 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一知识点, 我展示了“资本的跨国运动”的漫画, 学生极有兴致地欣赏漫画, 不仅了解了资本全球化的内涵, 而且也从漫画中体会到了资本全球化的原因,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图片等创设情境

政治学科的知识信息很多是通过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呈现的, 而且文字材料、图表数据也成为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也要运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来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处理数据的能力。在运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创设情境时, 材料的选取要反映时代的脉搏, 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同时所选材料应尽量贴近学生实际,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比如, 在讲经济全球化的第一个表现———“生产国际化”的时候, 如果照本宣科, 泛泛地进行知识讲授, 一定会很乏味。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图片, 用动态的手法表现出一部轿车是由很多国家参与设计、制造的过程。通过这样一幅动态的画面, 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这是生产领域内国与国的合作, 从而更好地感知经济全球化。再如, 讲“贸易全球化”这一知识点时, 通过图片展示1950—2009年世界贸易额的快速增长, 从数字变化看世界贸易的发展, 从而轻而易举地引出并理解了贸易的全球化。

四、用社会问题创设情境

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知识都来源于社会实践, 具有较强的生活性。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问题创设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新鲜, 有吸引力,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愿望, 从而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例如在讲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时, 讲到经济全球化给许多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 教师话题一转, 经济全球化是否使各国都受益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 展示一组“智利反全球化示威游行活动”的图片, 通过介绍示威游行的背景, 让学生了解这些现实的社会问题。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 学生很自然理解到经济全球化也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任何思维, 不论他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 都是从分析经验开始的, 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实现的, 而思维的加工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 才能理解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从而理解抽象的科学理论, 这符合一般的认识规律。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 学生会对政治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就可以及时抓住这一需求, 更深层次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使课堂更生动、更有活力、更有成效。

提升语文教学的魅力 篇2

B班第四组

蒋继军

今天,聆听了章老师“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解决—理解教材、用好教材、创新教材”的讲座,获益匪浅。讲座可以分两部分:一是介绍了当前一些教育专家对教材的理解、使用等方面的见解,站在较高的角度上剖析了当前教师在教材使用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二是结合大量的课堂实例,全面、系统的阐述了教师教学中对教材的“理解、使用、创新”等方面存在的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指标和改进方法。章老师的讲座,没有高深的道理,没有华丽的语言,用发生在课堂中的一个个实例,深入浅出、层层推进,以朴实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我们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对课改下教师如何理解教材、使用教材、创新教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方法没有优劣之分,每一节课都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

是的,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发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教学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之别,能起到调动学生学习情绪的就是好方法。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使用,也会索然无味。要常教常新,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做到“放”“活”“趣”“新”“实”。

二、读懂数学教材是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

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统一;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正确地“用教材教”。读教材的目的就是把教材“死”的结果变为学生灵活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把静态的,不会说话的教材结果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以生为本,合理、创新的使用教材。

章老师的讲座,处处渗透了教师的教学工作应围绕“学生的需求”而展开的人 文理念。如在课前准备理解教材时,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明确学生要学到什么,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哪儿。根据学生的现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学生已知的,放手让学生学;学生有所知的,要半扶半放;学生一无所知的,要以教为主,引导着学习。比如在使用教材时,不能只拘泥于教材,因为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现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以及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等状况对教材不断充实与创新,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适当增删,整合教学内容,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又如在学生练习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设计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教学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乐于思考、真诚交流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师提升教学魅力策略 篇3

摘 要:教学魅力在教师职业素养中具有核心地位,新课程改革下落实学生的全面发展观,需要教师不断提升教学魅力,充分发挥教学魅力的作用,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追求。源自教学实践的经验启示,教师提升教学魅力,可以从改善外在仪表、语言亲切、教学情感积极投入等方面迅速着手,直接感染学生,具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外在仪表;语言亲切;教育情感

我国教育学者张先华曾经说:“作为教师,你可以没有博士学位,但你不能没有教学魅力。”指出了教学魅力在教师职业素养中的核心地位。通常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教学方式、生活态度、教学技巧、职业修养、情绪状态、乐于沟通、形象举止、个性特点 等维度,彰显自己的魅力,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参与教学活动的众多学生。

关于魅力,我们对其并不陌生,我们常被富有魅力的人所折服。

“魅”在《辞海》里解释为“鬼魅、精怪”,即物变成“精”为“魅”,其对人有“迷惑力”。有学者认为,“魅力”是一种“超自然的、吸引人的神奇力量”。美国学者桑德斯认为“魅力就是一种能够让他人的内在外在获益,从而使他人展现积极态度的能力。”

上述看法揭示了魅力具有吸引性、利他性、催人向上性、隱秘性等特点。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师要有效开展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从以前的“学生听教师讲、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学生合作探究、活动探究、自主学习;从单一搞题海战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转变为通过情境、交往、活动等实现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都需要教师不断提升教学魅力,充分发挥教学魅力的作用,实现教书育人的理想。

那么,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魅力呢?我们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总结出一些有效策略。

一、改善外在仪表

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走入教室时,学生从上到下首先看到的是教师的发型、表情、饰品、衣着、身材等,然后再迅速感受到教师的动作与姿势,在教师的外在仪表信息上建立对教师教学的第一印象。因此,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魅力,首先要改善外在仪表。

教师通过外在仪表,展现自身的修养,传递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俗语中的“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对于教师外在仪表的改善,具有一定的启发。佛要金装,是为了突出其庄严和金贵,从而增强信众的膜拜。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是为了使学生自觉探求、自主学习、彼此合作、团结探究、深入交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注重外在仪表改善的目的是与学生和谐相处,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心理环境、传递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要把握的原则可归结为自然、符合美学。

学生的眼睛是一面面镜子,照出语文教师不同角度的课堂外在仪表。在自然、符合美学的原则下,语文教师通过整洁的个人卫生与有一定个性的发型与衣饰,形成和谐的外在仪表第一层次。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追求所谓的巴黎时尚,过分装扮。改善外在仪表,除了静态的外在衣着,自身的容貌修整,还要注意仪态的自然。面部表情要让人感受到期望和亲近,并随着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堂发展情况呈现高兴、失意、悲伤、激昂等较为丰富的表情,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关心。教师的仪态还包括身体整体动作形象,如站得直,弯腰美,指点江山气势壮,行走步伐自然稳健、距离适当,速度不急不缓等。

二、语言亲切

教师,其角色之一——社会主流价值的传递源。韩愈在《师说》中指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明了这个观点。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提倡师道尊严或师严然后道尊。现代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人格平等关系,彼此的生命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但在技能与知识方面,教师呈现出方法权威和水平权威;在年龄上,呈现出长者优势;在交往上,教师通常更主动。因此,学生内心自然对教师是有畏惧的。有魅力的教师,通常会保留学生的这一丝天然畏惧,但通过言语上的亲切使学生乐于表达,愿意亲近,敞开心扉,接受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语言亲切,关键是教师的表达要贴近生活,并伴随幽默。语文教师往往在文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在与学生交流时,画龙点睛般地插入一些典故、成语或俗语,体现语文教师的深厚知识积累、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又不失生活情趣。另外,语文教师一般给人严谨稳重的形象,如果在随和的语言中伴随一些使人开怀、富有启迪的幽默成分,则会极大地缩小学生对教师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期盼着师生在交往中一次又一次地在愉快笑声中前进指引。

三、教学情感投入积极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自己愈是热忱,他的学生便愈会表现热心。”新课程改革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对课堂教学活动提出全方位发展的要求。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魅力,完善自身的教学技能,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积极参与,一部分来自于学生内心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一部分源自于环境的发展刺激,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积极教学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唤醒。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努力做到积极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学生面前呈现自己对真善美由衷的欣赏和追求,对那些丑恶现象态度明确,与学生就教材内容、课文小故事、作者生平、历史上的今天、身边时事、课堂偶发事件,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对话,寓理于情,情理交融。教师积极表现自己的情感追求,必然会在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感染学生,学生在不断的交往中,感受到教师的真实、自然、和蔼、幽默,期盼,也就受到了无形的吸引和激励。

教师提升教学魅力,需要努力的方面有许多。只要始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变化,以博爱的胸襟宽容学生,以教书育人的理想指引专业发展,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提升教学魅力,课堂教学就会越来越和谐、高效、顺畅、精彩。

参考文献:

[1]张先华.教育思想的革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刘盛力.初中教师魅力问卷(他评版)的修订及区域性常模的建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3]王旭东.周恩来的魅力[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01.

[4]Tim·Sanders.魅力赢天下[M].袁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沈东云.魅力名人名言[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

浅议如何提升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 篇4

中国汉语底蕴丰富, 我们的民族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就语文学科而言, 它的内容应是丰富而有趣的, 也应是最富有人文情怀的, 它的外延无限宽广, 可以说语文就是生活。因而语文学科最应贴近学生的心。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的身上不仅担当了教育者的责任, 更承载着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如果学生能深深地被教师的个人魅力所吸引, 那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犹如源头活水。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文化知识, 更是做人的品格、丰富的情感、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提升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呢?我浅谈以下几点的浅显认识。

一、丹心一片育桃李———教师的魅力源于真诚的爱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 才是最好的老师, 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我认为爱的基础是真诚。学生不仅是一群我们要传授知识的对象, 更是一个个成长中的、思想丰富的个体, 他们渴望理解、期待尊重、呼唤关爱, 所以面对他们的教师首先应该是真诚的。教育是一种职业, 也是以心换心的师生的共同成长。语文教学离不开一篇篇文本, 它们生动地诠释了人生中的真、善、美。语文教师难道不应成为真诚的化身、善良的使者吗?真诚是对每一位学生无私的爱, 真诚是对自己错误的坦诚相见, 真诚是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人”而非“教育的神”。拥有了真诚也就最大限度地提升了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我曾经有幸在“国培计划”教师培训中聆听了北京教科院吴正宪老师的讲座, 她说:“学生是有感情的, 我们要学会与学生真诚交流。教师要在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中体会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吴老师也指出了教师的几个发展层次:教好学科基础的教师、教出学科味道的教师、教出学科品味的教师、教出学科境界的教师、教出人文精神的教师。所有这些离不开真诚, 只有真诚地投入教学、教育中的教师才能完成对学生的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为发展奠基的教育任务。

二、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的魅力源于博学

语文博大精深, 兼容并蓄, 这也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识丰富、博学多才。试想如果我们能在讲台上旁征博引, 挥洒自如, 学生怎么能不受其感染, 从心底里爱上语文?博学不仅指了解除语文学科外其他学科的综合知识;博学还是关注社会热点, 博古通今;博学更要与时俱进, 学习青少年的沟通方式。语文课上教师丰厚的专业知识, 偶尔几句纯正的英语, 精彩的历史典故, 甚至“够新、够潮、够酷”的网络用语, 风靡一时的热点或游戏, 怎能不令学生刮目相看?一个有魅力的语文教师不管年龄是否年轻, 心态一定年轻, 好学求新, 学生能从教师的身上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年轻的信息。我们不仅要真诚地爱学生, 更要为学生提供爱自己、崇拜自己的机会, 这样的语文教师一定会充实而幸福。教师的博学来自上进, 来自不断的求知, 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会深深地影响学生, 培养他们不断探索积极求知的热情, 这是榜样的力量, 也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

三、找回快乐的课堂———教师的魅力源于幽默

有学问的人不一定幽默, 但幽默的人一定很有学问。幽默也是一门艺术。有魅力的教师都很善于运用幽默来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我国特级教师钱梦龙有一次在屯溪四中上公开课, 学生对他是陌生的, 刚一上课周围很安静, 气氛显得有点沉闷, 这时钱梦龙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 他先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姓名, 然后他说:“今天我们先一起猜一个谜语:已经发了财, 还想做大官。打一人名, 你们认识的人。”一番窃窃私语之后, 一个女同学勇敢地站起来大声说:“钱梦龙!”顿时全场哄堂大笑, 课堂气氛立刻轻松起来。钱老师的幽默既缓解了原先的紧张气氛, 又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 在上课之初就展现了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 的确是名师风范。

其实幽默在课堂中的运用并非刻意而为之, 它自然地流露在教学中的点点滴滴, 看似不露痕迹, 实则是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体现。幽默是一剂良方, 它不仅能让师生双方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还能巧妙地化解矛盾, 增进师生的心灵沟通。幽默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独具魅力, 幽默的语文教师会更善于传达语言文明。在幽默风趣的语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学生也一定会成为性格开朗、心态乐观的人。

如何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篇5

作为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身人格的魅力:

一、注重积累渊博的学识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基础。作为教师,要以教学的艺术魅力抓住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与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

二、关爱学生教师之所以有魅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师是“善与爱”的代表。教师对学生的一次鼓励、一次谈心、一个亲切的笑容、一次共同的活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宽容学生一个孩子如果总是受到负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暴自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四、尊重学生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

挖掘语言之美 提升教学魅力 篇6

一、在诵读中感受语言之美

选人教材的课文,多是语言优美、感情动人的文章。教师在课堂上要极力凸显课文中最美之处,教学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让课文就像磁铁一样把学生吸引,在读中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体会字字之情、句句之美。

如教学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由于文章所写的是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许多流亡的东北人无家可归是大背景,学生因为年龄小体会不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还会对文章中的许多意象和关键语句也不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抗日的背景让学生在线观看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慨,然后再让学生反复诵读加以体会。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抓住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把它圈画出来。再听录音范读,结合录音学生对比读书。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这篇课文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在读书时要读出激情,特别是“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她低低的呼唤我的名字……”在文中出现多次,教学时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体会铿锵有力的语言之美。三读课文时,可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形容东北地区各种事物的词语。四读课文: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句和段落写的最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这样学生通过多次诵读,能够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沦陷的家乡早日收复的强烈愿望。

二、在阅读中品味语言之美

教学中,在学生阅读语言文字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品读课文的语言,体会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达到审美的愉悦。

1.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词语和句子

课文中一些词语和句子看似非常平淡,但只要细心体会,用心揣摩,便可以读懂作者的思想和文章的内涵。如教学《安塞腰鼓》时,“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这里的“容不得”、“挣脱”、“冲破”、“撞开”等字眼都很普通,但将它们连用就可以让我们感受了生命在天地间宣泄。在阅读中让学生抓住重音,加强语调,自由读,小组读,感受到那“茂腾腾的后生”的能量在释放,体会他们身上独特的美在舞动,体会排比句整齐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抓住精彩片段和细节

选人教材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语言生动,都有许多精彩的细节。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读,用心欣赏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能力和语言之美。如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上要抓住课文中对百草园景物的描绘和雪地捕鸟的细节。教学时让学生先从文中圈划描写景物的词语并批注修饰景物的这些词的好处。再细读课文,读后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景物的,观察景物的角度是怎样的?最后小组合作探究“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作用?学生通过读中思考课文、探究课文,体会作者调动各种感官,描写景物多姿多彩,让我们感受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已融入在优美的语言之中。对雪地捕鸟一段,让学生圈画出细节描写的动词:扫、露、撒…读一读,并让学生摹拟体会捕鸟的动作,最后说说这些动词的好处。学生在摹拟中,在读书中,更能体会作者传神的简练语言,理解作者对百草园的爱。

3.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体会感悟

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用作比较的方法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写了自己四次流泪,每_次的流泪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不相同。教学中让学生先读课文并标记四次流泪的内容,再让学生按句式填空:

第一次流泪在——节,因为——,流下

的泪;第二次流泪在

节,因为——,流下——的泪;第三次流泪在——节,因为

流下

泪;第四次流泪在——节,因为——,流下——的泪。然后小组讨论课文中四次流泪的情感原因。第一次在课文第2节,因为看满院狼藉,凄惨的家境,作者流下凄凉悲伤地泪;第二次在第6节,因为父亲为自己买桔子,艰难的穿行、爬铁道,作者流下感激的泪;第三次在第6节的结尾,车站离别时,想起父亲的老太龙钟,作者流下心酸的泪;第四次在末尾一节,接到父亲的信想到父亲凄凉的晚年生活,作者流下愧疚的泪。学生在比较中读出作者丰富的感情,体味语言的波澜起伏,让我们体会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领略了语言之美。

创新思路提升语文课堂魅力 篇7

所幸的是语文教育家们对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 因此,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 主张通过体验从文本中获得语感、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 强调“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评价和发展……在新的形势下, 语文课堂应该呈现出绚丽多姿的动人风采, 真正担当起立人立国的重任。

在教学活动中, 充分发掘并在课堂上演绎语文独具的美, 使学生在幽雅的环境中认识语文的魅力, 让语文课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进而受其熏陶完善自己的知识、文化、修养甚至人格, 从而达到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目标。

一、整体感受, 领略自然美

优美的写景状物类散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和风物足以赏心悦目、怡情悦性。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安然闲适的小山、顶着雪花的矮松、清澈空灵的蓝天、深厚温暖的绿水, 就是一幅幅生动的艺术长卷, 引导学生深入其中, 必会得到美的享受。这样的语文课势必不会枯燥乏味。又如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 作者描绘山中万籁俱寂时听到的泉声, 时而平静如诗人般的沉吟;时而热烈与喧嚣犹如千军万马的混战, 无不给人敏感的神经以强烈撞击。教学中, 利用图片、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甚至现场感受等形式有意识地把这些美丽展现在课堂之上, 不仅美丽了课堂, 而且对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我曾经把学生带到学校小公园感受“春草图”“春花图”的美景 (朱自清《春》) , 触摸柔嫩的青草, “坐着, 躺着, 打几个滚”, 闭上眼睛默诵“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在“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的花丛中寻找春天的香甜与热闹。不用冗繁的分析讲解, 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对美好大自然的出色描画已如涓涓细流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二、咀嚼品味, 欣赏艺术美

首先, 欣赏作者娴熟的文字表达所带来的美感。王小波先生谈到文字的高下用了一首译诗《青铜骑士》的两个版本作比较。其一是查良铮先生译的:“我爱你/彼得建造的大城/我爱你庄严、匀称的面容/涅瓦河的流水多么庄严/大理石平铺在它的两岸……”, 另一位先生的译作是:“我爱你彼得的营造/我爱你庄严的外貌……”称前者“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 是最好的文字”, “后一位先生准是东北人, 他的译诗带有二人转的调子, 和查先生的译诗相比, 高下立判。”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里描绘深夜聆听泉声, 用了一系列优美的比喻:“那柔曼如提琴者, 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这是多么细腻、美丽的文字啊!带着诗的音韵、画的意境、情感的蕴藉。教学中如能抓住这些美丽的文字细细品味, 散漫的学生想必也会如痴如醉。我喜欢用舒缓柔和的语调, 配上优美抒情的旋律, 教学生反复吟诵。诵者沉醉的表情和声音, 听者凝神屏息的姿态, 是对宁静大海的感悟, 更是对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的赞赏。

其次, 欣赏描写艺术活动的文章所带来的艺术美感。如八年级下册的《口技》《核舟记》等文章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美感。其中刘鹗的《绝唱》 (《老残游记》节选) , 作家凭借对音乐的独到理解和纯熟的文字功夫描绘的声乐之美, 即使当场听王小玉说书的人也未必能全部体会。文章似乎是一部音乐欣赏教材, 引领学生得到无穷的艺术享受。我让学生对该文描写声音的比喻句进行“拟声”“拟形”练习, 品味“一根钢丝抛入天际”的高亢清越, “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穿插盘旋”的婉转曲折, 同学们说王小玉优美的歌喉如在耳畔, “余音绕梁, 三百年不绝”。

三、创设情境, 体验情感美

据说于漪老师执教《周总理, 你在哪里》一诗时, 师生在课堂上竟大放悲声, 恸哭不已。初上讲台, 我也选了这一课作“情感熏陶”, 结果, 播放朗诵录音时, 几个学生居然在窃笑, 强忍怒火问明原因, 原来他们觉得那拔高的声调、拖长的尾音很滑稽。他们没有在体会诗的情感, 而是仅仅在“听”朗诵的声音!后来翻看了于漪老师的有关资料, 了解到“她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备课时, 她想得很多很多, 想到了周总理伟大的人格, 非凡的才能, 想到了周总理南征北战, 戎马倥偬, 想到了周总理为人民为国家出尽了力操碎了心, 特别是想到了周总理的临终遗嘱, 把自己的骨灰撒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真是悲痛欲绝。”情感的准备和材料的准备使她在讲台上牢牢抓住了学生纯真的心灵, 于是有了如此强烈的共鸣。后来我在教冰心的《纸船》时, 先介绍了作者与亲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离别家乡与亲人时的哀伤, 苦苦依恋母亲却挡不住渐行渐远的航程, 只能折无数纸船寄托思念的心境。朗读时, 我看见了学生眼眶里闪烁的晶莹泪光。不用讲词句与音韵, 学生已经领会了它的美。

四、涵咏探究, 感悟人性美

我们能在《明天不封阳台》中感受到作者对弱小者命运的关注,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中孔乙己和范进这一对被封建科举制度强烈扭曲的形象, 《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力普夫妇被金钱腐蚀的灵魂, 《窗》中两位病人的美丑对比, 无不透射着人性之光。我们从鲁迅文章表现出来的敏锐的洞察力、犀利的语言、冷峻的激情中感受到他的深厚力量, 从郭沫若火山爆发式的热情、汪洋恣肆的语言中, 体味到他的狂热。史铁生关于《我与地坛》的讲述体现着母爱的深厚与生命之坚强,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诠释着中华文化的璀璨与凋零, 张爱玲说:“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 爬满了虱子。”对生活之美好与艰辛作了多么形象的注脚啊。认识这些或美或丑的灵魂, 才能升华学生的善恶观、是非观、美丑观。

总之, 深入挖掘语文文本中美的特质, 多角度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个性体验, 语文课堂必将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心灵鸡汤”, 最终实现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终极教育目标。

重塑语文情感提升学科魅力 篇8

一、崇尚生活, 领略自然的“美”

生活是美的, 进入语文教材中的生活内容更是审美教育的资源。小学低年级教学中, 学生接触的生活美概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描写环境场景的美, 借助作者对美的解读, 给予学生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 间接抒发了作者对人类改造自然, 利用自然力量的讴歌, 看似写景, 实为写人。还有一类景物描写的文章, 作者将景物当作人来写, 倾注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和情怀, 表达积极的追求与向往。无论怎样的景物描写, 我们都应该让学生从感受生活的美开始, 逐步发展学生的感悟能力, 领略其中的趣味, 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把语文学习的赏美特质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青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描写了大雪重压下青松的形象, 抒发作者对坚强高贵、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我在教学中, 循序渐进, 逐步把学生引入审美的境界。“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结合文中的插图, 引导学生想象, “如果你是一棵青松, 大雪压在身上, 感受怎样呢?”“好难受啊, 我快受不了。”“我不怕, 要与大雪一比高低。”……读到“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大雪融化, 青松傲然挺立, 愈发苍劲的画面, 学生深深体会到“高洁”的含义。最后, 我与学生一同阅读“小资料”, 解读陈毅将军写这首诗的背景, 引导学生说一说“大雪”与“青松”寓意, 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有机融合。语文课堂教学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中去, 唤起学生的价值认同感, 培养其积极的人生观, 这样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教育家贝克认为, 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总是一致的。揭示生活的美, 就是将小学生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深度挖掘并加以展露, 然后带领他们一起去鉴赏, 实现情感世界的审美需求, 最终让学生发现语文教学的价值, 爱上语文学习。

二、走近文本, 触摸文字的“情”

低年级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情感一方面来源于语文描绘的景象, 另一方面则主要来源于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作者借助文本把自我的情感态度传递给读者, 实现情感交互, 表达手段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匠心独运的处理形式。

《狼和小羊》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则寓言故事。我在教学中, 重点抓住了关键词语“温和”与“气冲冲”组织教学。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重点要突出羊的“温和”与狼的“气冲冲”;然后组织学生再次悟读, “羊为什么总是那么温和?而狼却气冲冲呢?”学生读出了狼的两次借口, 体验到狼的凶残和虚伪, 读出了羊的真实辩解, 感受到了羊的弱小和忠厚。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情感,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也要富有激情, 教师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文本资源。教学用语首先要做到形象性, 让学生透过声音看到色彩, 想到动作和表情;要有诙谐幽默感, 给学生以轻松愉悦的享受;跌宕有致, 通过停顿、重音等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

三、发展想象, 感受思维的“乐”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家名作, 场景描写优美, 人物形象丰满, 而且语言运用得心应手, 饱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怎样让学生在阅读时体验到这种生机盎然的趣味呢?我尝试借助合理想象的方式, 放飞学生的思绪, 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学生不但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情感基础, 而且对自我想象发展文本内容的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狐狸和乌鸦》描述了狐狸骗肉的过程, 形象地告诉我们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在学完这个故事后, 我让学生大胆想象, 尝试着续编故事。狐狸得到乌鸦嘴里的肉后, 他们之间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有学生说, 乌鸦明白了狐狸的骗术, 大骂狐狸是个骗子, 狐狸狡猾地一笑, 高兴地走开了。也有学生说, 狐狸得到乌鸦嘴里的肉后, 说想把肉还给乌鸦, 让乌鸦到地上来取, 乌鸦刚一落地, 狐狸就扑了上去, 乌鸦至死才认识了狐狸狡猾的面目。学生在思维快乐驰骋的同时, 更为深刻地体会到文本的寓意。

提升教师魅力 丰富课堂教学 篇9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 教师又该如何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笔者认为, 教师首先要提升个人魅力。学生喜欢你, 敬畏你, 爱上你的课程, 在你的教学活动中, 他们是轻松愉快的。教师要端正自己对学生的态度,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有热爱, 才是最好的老师, 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学生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 更是成长中一个个有想法、有期望的个体。他们渴望理解, 渴望得到尊重, 渴望被关爱, 渴望被关注, 他们最怕的就是被束缚, 希望与教师平等地对话。因此, 对待学生, 我们提倡一种将心比心的做法, 与学生一起成长。教师上课时必须友善, 让课堂气氛更为轻松, 让学生不再惧怕上课。在课堂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 不以成绩的高低来划分学生, 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 能够以德服人。无论生活中还是工作中, 教师都以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去面对, 都以一种积极热情的态度去面对, 热衷于公共事业。要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新型的、互助的师生关系, 教师必须先迈出第一步。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自顾自地讲解, 学生却在台下昏昏欲睡。这是由于教师讲课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 引起学生的反感, 最后讨厌教师, 讨厌这门课程。可见, 教师必须提升个人魅力, 让学生爱上语文。

教师在提升个人魅力的同时, 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信息化的时代, 充分运用各种方式为教学服务。教师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要从整体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学计划, 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 设计出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 才能够真正为学生服务。教师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学生才能在教学中形成平等、主动、参与的意识, 从而爱上学习。

要想教好语文, 光是做好课前功课还不行。在课堂上, 教师是主导者, 是课堂上最有力的引导者, 因此教师必须把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上好每一节课。语文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素养, 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幽默风趣。学生不喜欢死气沉沉的课堂, 在教师幽默言语的感染下, 会渐渐跟上教师讲解的思路, 耐心有兴趣地听下去。教师要把笑声带进课堂, 让语文课堂妙趣横生。在过去, 部分教师提倡较为严肃的课堂教学气氛, 学生一整节课都紧绷着神经听讲, 不漏过任何一个知识点, 严禁在课堂上发言、发笑等, 一味地将书本上的重要知识点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则只顾着抬头看黑板, 低头抄笔记, 压根儿没时间去思考。这样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应该只留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中, 在如今知识信息的时代,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和自己的教学负责, 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提升语文教学的魅力 篇10

一、融入游戏元素, 让天性在“游戏课堂情境”中释放幸福

儿童是游戏的化身, 游戏的天才。爱玩、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教育只有顺应儿童的天性, 与儿童的天性合作, 学习才能成为儿童的自觉自愿、自主独立。可是, 综观我们的语文课堂, 在分数至上的功利思想影响下, 教师教得一本正经, 学生学得小心翼翼。机械的训练、繁琐的讲解、沉重的负担, 让语文课堂变得无趣、无聊、无奈, “幸福感”也渐渐远离了语文的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融入游戏元素, 唤醒并激发儿童的游戏精神, 这样的课堂更贴近儿童的学习方式, 更有利于“儿童的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都得以自由丰盈地生长”。[1]游戏元素, 它可以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游戏, 可以是一则令人捧腹的小笑话, 可以是一句幽默机智的点评, 甚至可以是一句调侃味十足的方言。它让学习隐身为游戏, 让游戏化身为学习。它把快乐还给学习课堂, 让幸福浸润师生的心灵。但它不是为玩而玩、为乐而乐, 它蕴含着快乐因子, 却更指向了言语学习的目标和儿童精神的成长。融入了游戏元素的语文课堂, 儿童的身体获得自由, 心灵得到舒展, 思维得以开放, 学习的幸福当然也就会如期而至。

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导入阶段, 笔者设计了“翻纸牌”的竞猜游戏。每次游戏共出示五张扑克牌, 看谁能根据前四张的提示最先猜对第五张牌。游戏开始, 笔者先告诉学生, 第五张牌里藏着的是一位人物, 随后翻出了第一张牌“孙中山”, 学生竞猜的答案五花八门, 在耐心地听完他们的解释后, 我对他们的答案都没有矢口否认, 而是建议他们继续猜。然后又依次翻出了后面的三张牌:“革命战士”“世纪女性”“《儿童时代》”。随着竞猜的深入, 宋庆龄忠于革命、关爱儿童的伟大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逐渐明晰起来。当揭开第五张牌是“宋庆龄”时, 教室里一片欢呼, 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这样的竞猜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 既展示、交流、检测了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 又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完成了宋庆龄生平的了解, 实现了“教学”与“游戏”的高度融合, “目的”和“手段”的有机统一, “发展”和“幸福”的同步实现。

二、展现语文魅力, 让课堂在“丰富本味体验”中充盈幸福

“没有一门课程, 如语文般给人抑扬顿挫、低回婉转的感觉。”“没有哪一门课程, 能像语文这样让人如此畅达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2]语文是一门浑身都散发着迷人魅力的学科。走进语文, 就如同走进了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浩瀚辽阔的“情的海洋”。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这个“美的世界”, 让他们在诵读中体验音韵之美;在品味字词中, 体验情感之美;在拓展意象中, 体验文化之美;在关注形式中, 体验表达之美。[3]在言语实践中, 培养语感, 启迪美感, 触发灵感, 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 润泽自己的情感世界, 灵动自己的言语智慧, 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语文的课堂要洋溢着语文的本味, 要努力把语言中的文化部分、美的部分展示出来。如有位教师对“同学们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的“沐浴”一词教学时, 没有采用“看字形、猜词义”的传统教法, 而是先给学生介绍汉族的“洗浴”文化———在古代, “沐”和“浴”都带有“洗”的意思, 但是洗的部分有不同, 用词也非常有讲究, 洗手叫“盥”, 洗脸叫“靧”, 洗头叫“沐”, 洗身叫“浴”。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联系句子进行理解, 因为学生对“沐浴”的本义与引申义有了充分的理解, 所以理解更多了几分诗意和浪漫———学生从头到脚都被温暖的春光所浸润与包围, 身上没有一处地方“遗漏”, 那是何等的惬意呀。[4]

三、实施自主学习, 让儿童在“自我实践选择”中创造幸福

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获取幸福的途径很多, 怎样的环境才能够使他们获得幸福呢?答案是当他们拥有独立自主的权利时, 他们就会感到幸福。所以, 我们必须践行“生本”理念, 充分尊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给予儿童自主选择的权利, 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儿童, 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儿童, 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儿童。通过“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发言”, 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来, 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 提升语文学习的幸福感。

在即将完成《九色鹿》一文的学习时, 一位学生质疑道:“九色鹿能救人, 说明它是头神鹿。那当它遭遇围捕时, 为什么不借自己的神力脱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 九色鹿只有一个人, 寡不敌众;有的说, 九色鹿手无寸铁, 当然无法战胜军队;还有的说, 如果九色鹿借神力脱险成功, 国王依然会重金悬赏捉拿它, 它也永无安宁之日。国王不会觉悟, 调达也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此时, 教师向学生补充了这则佛教故事的后半部分内容———调达面壁思过, 悔过自新, 重新做人, 最终修成正果, 成为五百罗汉中的第127尊。顿时, 学生的思想闸门又一次被打开:“我觉得, 九色鹿再次成为了调达的救命恩人。第一次是给了调达生命, 这一次是拯救了他的灵魂, 让他悔过自新。它帮助调达实现了从‘小人’到‘人’最后成为‘神’的蜕变。”“九色鹿真是太善良了, 落水救调达体现了它‘与人为善’, 愤怒斥责调达体现了它‘劝人为善’, 它是完美的化身。”“九色鹿机智脱险, 其实也是在启发我们:以后遇到不诚信的人时, 不要惊慌失措, 不要沉默不语, 而要据理力争, 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保护自己, 维护正义。”

自主学习是一杆秤, 是衡量儿童语文学习能否幸福的重要标准。以上教学片段中, 教师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未知欲, 敞开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进行自主、深度的探究。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对九色鹿深刻、全面的认识, 更多的是自主阅读、专心思考、幡然醒悟、自由表达的乐趣和幸福。

四、设计智力挑战, 让儿童在“超越生命智慧”中享受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中指出, 儿童学习幸福的源泉, 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 要么“一问到底”, 让学生在浅层次的问题中“打水漂”;要么“一讲到底”, 用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这样的课堂, 表面上学生学得轻松自在、心情愉悦, 实际上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却在逐渐钝化。正如张康桥老师所言:“一个学生, 如果没有经历过坚持不懈的思考, 并从思考的地方生长出自己的思想与语言来, 那么, 他就不可能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内在的快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创造机会, 挑战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在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中发展自己的语言, 享受语文学习的幸福。

“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 需要学习富有挑战性, 需要学生深度参与。在张康桥老师执教的《九色鹿》片段中, 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 用两三句话总结自己读出了什么, 然后顺着学生的回答不停追问:“你善良吗?你英明吗?你任性吗?你诚信吗?”学生开始走向内省, 接着通过出示“人, 一半是天使, 一半是魔鬼”等三句先哲语录, 帮助学生将思维引向新的制高点。到此, 他并没有停止, 而是进一步制造矛盾:“如果调达再掉进河里, 假如你是九色鹿, 你救还是不救?”学生几乎异口同声说救, 张老师并没有继续追问为什么, 而是建议学生读完《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之后再作回答。当再次问起“救还是不救”时, 学生的回答更为理性和睿智———要救, 首先救灵魂。[5]在整个片段中, 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 在不断的肯定否定、思辨抉择中, 过着紧张而幸福的智力生活。

五、开放学习时空, 让儿童在“享受语文生活”中恒久幸福

生命的幸福, 总是和个体全方位的生活相关。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 学生在与文本相遇的过程中, 在与同学论辩的过程中, 在享受语文生活的过程中, 如果他们的生活拥有开放的空间享受, 那么他就是幸福的。这样的语文课堂就是幸福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的幸福密码其实就是儿童心灵自由的出口和生活的入口。

1. 打开语文课堂的窗户, 全方位向儿童开放, 充分享受幸福的语文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儿童语文的学习, 生活不能缺席。因为只有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儿童才能产生持久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动力, 语文的学习才有可能成为幸福。然而, 在现实的课堂中, 我们依然喜欢把语文教学限制在狭小的课堂上、在有限的课本里。学生认认真真地读着一本语文书, 辛辛苦苦地做着无数道练习题, 语文的学习“疏远”了生活, “屏蔽”了生活。所以, 我们必须把语文课程的“触须”向外伸延, 引“生活”这一源头活水, 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领域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大语文”“语文生活化”的理念观照下,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获得学习的幸福感。

2. 打开人文熏染的入口, 全方位向书籍开放, 充分享受幸福的阅读生活

语文的课堂, 要向四面八方打开。最应打开的, 就是阅读之门。正如著名儿童文学家秦文君所说:“童年时打下基础的阅读习惯会像最忠心的伙伴, 一生受用。”让儿童过一种幸福的阅读生活, 这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共同的诉求和愿景。在儿童阅读的道路上, 我们要做他们的领路人、点灯人。语文课堂要成为儿童阅读的指路牌、加油站、狂欢节。当儿童的阅读像呼吸那样自然时, 他们一定能享受到探索真知的快乐, 品味到增长智慧的幸福, 他们的精神会因此高贵而丰富, 生命会因此深刻而宽广。

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幸福感, 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一种追求, 更是一种责任。让我们与学生的天性合作, 发掘语文学科的“幸福因子”, 开放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用“幸福的方式”教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还学生“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

参考文献

[1]李继东.游戏, 让儿童生命在语文教学中自由欢唱[J].江苏教育研究, 2014 (16) .

[2]蒹葭如梦.享受语文之美[EB/OL]. (2011-05-09) .http://blog.sina.com.cn/u/1998200370.

[3]沈娟.以语文的方式体验语文之美[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0 (4) .

[4]王庆欣.也谈小学语文教学的事儿[J].贵州教育, 2012 (2) .

以实验创新提升教学魅力 篇11

一、初中物理实验创新应当突出实验内容的趣味性

传统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统一、内容固定,教师多照搬照抄教材上的实验应付了事,并未真正思考该实验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又是否能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本质作用,来帮助学生以此实验为契机实现对所学物理知识的更好认识、理解与深刻掌握。

我个人认为,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要想创新实验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抛弃以往传统而落后的实验教学形式,改为在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重点突出物理实验内容的趣味性。

以我自身为例,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格外注重物理实验趣味性的增加与丰富。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内容时,我就带领学生进行了如下的趣味小实验:用细棉线将两个较大的空果冻壳连接起来,一位学生将细棉线一端的空果冻壳固定在自己嘴巴上并发出声音,细棉线另一端的学生则可以借助另一个空果冻壳清晰地听到同伴发出的声音。该实验材料简便,颇具趣味性,因此,便轻而易举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奥妙的兴趣与热情;与此同时,虽然操作简单但却充分验证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依靠一定的介质”这一物理学原理,真正发挥了该实验教学的作用与功能。

二、初中物理实验创新应当突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物理教师进行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带领学生验证教材中所涉及原理、规律等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却忽视了对该实验进行实用性、有用性的考查与探索。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初中生产生“实验仅仅是辅助初中物理学习的一种手段,与自身的现实生活并无甚密切联系,因此只要将考点中所涉及的实验过程、操作步骤、实验结果等逐一背下来,应付考试就可以”的极端认识与错误理解。这不能不说是传统畸形实验教学的一种悲哀。

鉴于此情况,为了创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我非常注重实验内容、实验结果的实用性与有效性,力求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在深切感受到物理实验、物理科学真实性与实用性的同时,领略到物理科学与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如,在教学“光的折射”这节内容时,我带领学生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一些色彩艳丽的小圆珠放入空碗中,用塑料保鲜膜封住碗口;

2.用手将碗口上的保鲜膜轻轻向下摁少许,使得碗口的保鲜膜大致呈倒锥形形状;

3.取一些水倒在碗口的保鲜膜上,仔细观察彩色小圆珠形状大小的变化。

通过对比,学生能觉察到彩色小圆珠看起来要比之前更大一些,其背后的物理学原理:凝聚在碗口保鲜膜上的水实质上起到了一个凸透镜的作用,而透过凸透镜看物体,也往往要比实际物体显得更大。

这一实验中所用到的材料、器材等都是学生日常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因此并不会像专业物理实验器械一样带给学生“高高在上”、遥远、疏离的错误感觉,有利于他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物理学知识的无所不在、广泛运用;除此之外,该实验的另一重要作用在于得以让学生清楚、明白地懂得正在进行的物理实验、正在学习的物理学知识有什么用、能做什么,有利于其真正探究到物理实验教学的内在本质以及物理学习的最大价值。

三、初中物理实验创新应当侧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与

发展

除了上述提到的两点之外,我认为初中物理实验还应当侧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这才是创新实验教学的关键之所在。如,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实验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该实验具体注意事项,随后便有效“放手”,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进行该实验的操作,要求他们认真观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如此,便给了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实验、自主学习的机遇,促使他们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为其日后独立自主进行其他物理实验的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仅是我个人关于初中物理创新实验教学的粗浅认识与看法,望各位教学同仁能不吝赐教,以促进我物理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与显著进步。

参考文献:

如何提升主持人的个性魅力 篇12

一、外树形象,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那么主持人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 也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喜爱, 那么在众多媒体、众多主持人中, 如果要想脱颖而出, 得到受众的认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主持人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 甚至生活中的点滴都会受到关注。作为一名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主持人, 我认为, 主持人一定要从言谈、举止、穿着等方面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才能留给受众一个良好的印象。例如,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主持人也都加入到私家车行列, 成为自驾一族, 如果一位主持人经常有闯红灯这样的不良行为, 他主持的恰恰是一档交通节目, 那他的节目一定没有人信任和关注。试想, 如果一位非常有名的主持人不但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工作中恪尽职守, 在生活中也是一个遵守社会公共道德的人, 无论走到哪里, 都能以良好的形象教育人、引导人, 那么受众对他一定是高度赞誉的, 这样的主持人无论主持什么样的节目, 受众都会关注他, 信任他、支持他。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不仅仅是主持人, 只要是公众人物, 只要言行违背社会公德、违背最起码的做人准则, 就一定会遭到社会公共舆论的谴责。

二、内塑气质, 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一个人的气质是与生俱来的, 但作为一个主持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 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塑造自身的气质和形象。这就要求每一位主持人不断加强学习, 让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新闻工作者必须是杂家, 特别是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 主持人都是集编、采、播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你无法预知你在工作中、采访中会遇到什么样的突发事件, 只有综合素质较强的主持人才能对正在发生的突变进行把控, 对新闻进行一个客观、全面的分析和报道, 并预测可能发生的新闻事件。特别是民生新闻, 在涉及重大的舆论监督报道的时候, 如果对政策不了解, 对新闻当事人双方不能进行很好的引导, 就可能激化矛盾, 相反, 如果主持人能够对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熟知一二, 在工作中就会起到很好的宣传和引导的效果。例如:鹤岗市一家开发商开发的楼盘8年未能使购房者入户, 导致了一起群体上访事件, 我们的一位民生新闻栏目主持人在接到电话后赶到现场, 经过两天的政策讲解和协商, 不但化解了群众的情绪, 还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 和开发商达成一致, 对不符合验收标准的地方进行了整改, 一个月后居民终于拿到了入户钥匙。这件事情说明主持人不但要具有很强的沟通能力, 能安抚、化解群众的情绪, 重要的是主持人对整个事件有一个宏观的把控, 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该到那些部门协调, 该怎样协调, 如果主持人没有丰富的经验和掌握相关的政策, 找不到问题的本质, 问题一定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三、量身打造、结合自身特点彰显个性魅力

每一个主持人要想拥有自己的粉丝, 除了具有良好的气质、形象、品质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外, 在节目中还需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也就是说, 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 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节目, 像备受大家喜欢的《非常6+1》的主持人李咏、毕福剑主持的《星光大道》、《实话实说》的主持人崔永元等, 这些主持人相貌平平, 实在谈不上“英俊”, 可观众就是喜欢, 观众喜欢的是他们平凡真挚的外表、毫无掩饰的举止和机智、幽默的性格, 这些主持人在节目中发挥了他的才智, 用真诚感染着观众, 和节目融为一体, 让人一看就赏心悦目, 愿意看, 我想这就是主持人的个性魅力吧。在我们喜欢的媒体中, 有很多主持人都是我们喜爱的, 他们的节目百看不厌, 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主持人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我们, 以李咏为例, 李咏的主持风格以机智、灵活、幽默、搞笑倾倒了亿万观众, 解读李咏,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尚包装下的真情流露, 幽默诙谐中的个性张扬、轻松自如中的自信机敏, 深厚文化底蕴下的厚积薄发, 这才是真正吸引观众的地方, 试想一个主持人在节目中既不能给你知识的引领, 又不能让你感受人性中最富有爱心的情感, 那么他的节目一定不会吸引观众。

上一篇:塌方风险下一篇: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