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语言的魅力论文(精选10篇)
提升语言的魅力论文 篇1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传播产业的迅猛发展, 各种不同的媒体形式在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同时, 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电视新闻节目要在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就必须重视电视画面这一与其他媒体最显著的区别, 通过不断丰富和深化画面语言, 积极提升新闻节目的魅力。本文讨论了电视新闻画面在采摄环节和编辑环节应注意的一些常见问题, 以期增进与广大同行之间的学习交流, 共同促进电视新闻节目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电视新闻,画面语言,采摄,编辑
1 画面语言是提升电视新闻魅力的关键
电视语言主要分为画面、同期声和解说词等三种基本的语言类型, 其中画面语言因其特有的丰富、真实、信息量大、节奏感强等优点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担负着电视语言表达功能的主要载体, 富于感染力的动态画面是电视区别于其他媒体形式的重要特征。画面语言不但能够真实再现新闻事件的原始面貌, 还具有着丰富、直观的特点, 比之文字语言更容易引起观众主观意识的共鸣, 此外, 一个基础的镜头就可以将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和事件交代清楚, 其在表达能力和受众领域上都远远大于其他传播语言。因此电视新闻节目要在传媒形式日益丰富的今天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致力于对画面语言的研究, 切实提升其传播信息和交流思想的能力与效率。而要提高画面语言的质量, 就必须从采摄环节和编辑环节双管齐下, 以质朴、深刻、且富于艺术表现力的画面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魅力。
2 采摄过程中如何丰富电视新闻节目的画面语言
2.1 追求画面的个性化特色
富有个性特色的画面语言是使新闻节目富于冲击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 它要求摄像人员在再现新闻事件真实面貌的同时, 能够表现出事件中的各种细节要素, 更加传神地使信息和感受直达观众的视觉。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求摄像人员从观众的感受出发调整拍摄视角, 并通过对新闻情境的渲染将观众带入事件之中, 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以自然灾害的报道为例, 新闻画面可以利用各种冲击性的画面引领观众感受到灾害的突发性和残酷性, 再通过对灾后群众生活环境、悲恸表情等的特写等将受灾的实感透过镜头传递出来, 引发观众的同情和关切, 从而最大限度地使新闻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影响和作用。
2.2 提高和丰富新闻画面场景的表现力
摄像人员必须在拍摄过程中考虑画面的构成, 而为了叙事表意与视觉的审美需求, 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要被纳入画面范围, 而应运用景别, 表达出场景中各要素的变化和排列关系, 如全景镜头能具体地展示出场景中的主次关系;近镜头则有突出主体、强化视觉的效果。合理的运用景别变化与排列, 既能使画面表现流畅, 又能突出画面语言的表现内容和主体意义。
2.3 对变化镜头的合理运用
拍摄中摄像人员往往会利用镜头的变化来表现主题, 具体做法包括运用推、拉、摇、移等技巧使画面产生出深度、广度等方面的变化, 从而对主题起到突出或强化的作用。然而镜头也常被泛用和滥用, 使整个画面充斥着漫无目的的推拉和无意义的摇移, 导致观众产生眩晕感, 并对新闻事件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有鉴于此, 在画面中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段、手法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如果为了反映“城市牛皮癣”给城市带来的危害和触目惊心, 可连续用几个快推把主体所处的环境、位置清楚的交代给观众, 同时满足观众的视觉要求;而在表现城市建筑、交通变化等内容时, 则应拉开镜头体现出新闻事件背景的广度与规模。
3 编辑过程中如何提升画面语言的表现力
3.1 遵循电视新闻画面编辑的基本规律
电视新闻编辑的目标是通过各种音画合成技巧增强节目的生动性及感染力, 但鉴于新闻节目固有的真实性和纪实性原则, 为确保客观、质朴的新闻效果, 工作人员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编辑规律:首先, 两个视觉上有明显动态的镜头组接时, 应避免镜头推拉过频, 切换时要保持运动方向和速度的一致;其次, 两个视觉上没有明显动感的镜头在组接时, 如果画面中部是静止的, 剪辑时要寻找相似背景等相关因素。若镜头主体在运动, 则要选择在运动主体的停止点或主体运动开始前进行切换;再次, 动静镜头间的切换会使画面产生有强烈的冲击性变化, 因此应尽量减少这一手法在新闻节目中的使用, 偶尔使用时, 则应注意画面连贯性的保持。此外, 由于新闻节目的时间限制, 编辑中应关注如何以有限的镜头传递更丰富的画面信息, 并通过调整单位时间内的“细节数量”来控制画面效果。
3.2 对观众欣赏逻辑的把握
编辑画面时应必须舍弃画面中的次要情节, 因此必然会造成上下画面之间的跳动, 但如果能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次序或人们观察事件的一般思维方法进行画面的编辑, 这种跳动就会显得真实、自然。一般而言, 人们观察事物是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 因此在剪辑画面时就要注意景别变化的循序渐进。例如第一个镜头用全景, 第二个镜头就用中景, 第三个用近景或特写, 避免将同景别相接。考虑到新闻节目的特点和观众的视觉心理, 还应确保画面具有舒缓、沉稳、一致的节奏感。当然, 编辑中也可根据不同的报道内容对画面节奏进行适当调整, 如党的代表大会等严肃内容, 应以长镜头表现出会议的肃穆而庄重的气氛, 而以儿童为主题的新闻内容则可以通过多角度的短镜头突出其蓬勃的朝气。
3.3 保持画面与声音效果的一致性
编辑同期声时, 应删去不必要的记者提问或与主题无关的对话, 以提高传播质量。编辑过程中, 还应做到声画对位, 即把蒙太奇的组接技巧运用到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中来, 使声音和画面都保持完全、连贯, 并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声音和画面的对列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 电视新闻节目自产生之日发展至今, 几十年来, 一直不断丰富、改进和完善着自身的各种语言形式, 而如何充分发挥画面这一电视媒体特有的优势语言, 也就成为了电视新闻制作者持续关注的焦点。实践中, 应从新闻事件的采摄和编辑等两个重点环节入手, 以提高画面品质促进节目整体质量的提升, 为电视新闻节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英哲, 李晓东.电视新闻主题的提炼与表现形式探析[J].记者摇篮, 2002 (3) .
[2]徐长林, 郭洁华.画面语言:电视新闻的魅力所在[J].新闻爱好者, 2008 (7) .
[3]丁奇鹏.浅谈提高电视新闻画面语言表现力的重要作用[J].科技传播, 2011 (12) .
[4]向平.浅议电视新闻画面语言与摄像技巧[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5) .
[5]春玲, 曹正文.论电视节目的画面编辑的核心理论[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8 (2) .
运用语言艺术提升课堂魅力 篇2
一、用逻辑、条理、准确、精炼的语言传授知识
语言修养是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这就决定了教师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知识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如果教师不善言辞,讲起课来词不达意,语无伦次,那么即使很精心地准备,也很难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尤其在现代化教学技术普遍应用的今天,要求我们说的已经是越来越少,教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变成了一个总览课堂的调控者、一个启迪学生思维的点拨者、一个课堂知识权威的评价者,这就要求教师用精简的语言,准确地讲授知识,表达思想,能形象生动而通俗易懂地把生硬的知识变得鲜活,把零散的知识变得环环相扣,让学生对整堂课有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记忆。
二、用温和而幽默的语言,创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情感化的学习氛围,是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文字本身是枯燥的,但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如果我们只是照本宣科,那就如同给学生唱催眠曲。所以,适时的幽默、恰当的比喻是必要的,当然幽默不是嘲笑学生,也不是为了搏学生一笑,而是更好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述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时,学生经常误写成“资本主义萌芽”,我会告诉他资本主义萌芽在1840年以后就夭折了,在近代“资本主义萌芽”是见光死。学生就这样哈哈一笑记住了“见光死”。可见,幽默的语言一方面可使知识印象深刻,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一些。另一方面则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巩固知识。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入睡?这样的教师学生怎能遗忘?
三、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潜能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的一面,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全面、客观,要多鼓励、多引导。表扬和批评是教师常用的两种评价学生的方式,毫无疑问,表扬是学生都期待的,表扬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关爱和期望,督促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生做的对、做的好的需要表扬,不对时也不能一味批评,其实他们更需要激励,学生的答案可能漏洞百出。我们也要告诉他“你在哪些方面非常好,如果在某些方面这样会更好”,那么下一次他一定会带给你惊喜。教师的关爱和期望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动力,不仅能准确传授知识,而且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的。
由此可见,出彩的教学语言可以大大提升课堂及教师的魅力,精彩的课堂必须有精彩的语言,精彩的语言源于教师的才、学、情。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打造自己的语言特色,打造我们自己的课堂魅力。
展现语言魅力提升小学作文质量 篇3
一、小学作文语言运用现状分析
小学生作文语言比较稚嫩很正常, 但出现诸多语法逻辑错误, 甚至出现“假、大、空”不规范网络用语, 就显得很不合时宜了。
1. 语言规范化需加强。
小学生语言学习还处在起步阶段, 很容易出现错别字、病句和表达混乱的情况。其中不少问题是本可以避免的, 像简单的形似字、同音字误用, 长句子没有点开, 还有标点乱用等。如:“我看到姗姗今天穿得花之招展的就问她今天有什么事吗?她说木事。”这句话中有错别字、有网络不规范用词、有逻辑问题、有病句现象、有标点错误等。这些低级错误的出现, 只能说明平时教师要求不严格。
2. 语言逻辑性需提升。
小学生语言逻辑性较差, 这也是普遍存在的。作文语言前言不搭后语, 重复现象较多, 句子衔接不自然。如:“鸟儿爱天空, 我非常喜欢课间小游戏。”这句话衔接出现问题, 语意关联度不高, 让人感觉很突兀。学生本意是想用鸟儿爱天空来做比, 要表达对课间小游戏的钟爱之情, 可由于衔接不够, 造成语言“硬伤”, 读起来别扭, 理解起来费劲。
3. 语言表现力需增强。
小学生作文语言大多是平铺直叙, 语言大多没有色彩, 表现力不够, 读起来如喝白开水。如:“她背着我去医院, 刚刚下过雨, 路很滑, 医院很远, 但她一路背着我, 到了医院, 让我很感动。”这些语言没有语法问题, 也不存在逻辑毛病, 但读起来却没有什么滋味。很显然, 表现力不够, 感染力就不足。
4. 语言个性化需打造。
小学生学习语言之初就应该注意培养语言的个性化。所谓个性化, 就是指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语言。如果学生作文语言缺少个性, 作文语言都是千篇一律。这说明作文教学存在问题, 而且主要是教师的问题。有的学生平时说话很活泼生动, 但作文语言却是干瘪枯燥, 这也表明语言学习和应用不接轨。
二、学习语言对提升作文水平的重要意义
语言是构成作文的材料, 语言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作文层次的高低。小学生作文表情达意不要求有多高深, 但对语言的追求依然不可或缺。
首先,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小学生处于语言学习起步阶段, 语言学习绝对不可以放松要求。特别是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这是语言规范的重要保证。不管是写人记事还是抒情议论, 都需要把话说正确, 减少错别字病句的出现, 这是小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功课。虽然小学阶段还没有语法常识的学习内容, 但注意语感的培养, 依然可以避免说“错话”。
其次, 语言学习是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和必然要求。“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足以说明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小学生语言学习也是这样, 强化阅读学习就可以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升级写作水平, 也能够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这对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质有重要作用。
再者, 作文语言学习也是锻炼思维能力、历练心智的需要。语言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思维的成熟度, 小学生语言素质高, 不仅能够写出好作文, 也能够促进其他方面的学习。因为语言是学习和交流的工具, 娴熟掌握这个工具, 就可以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学习语言不仅是小学生的必备功课, 也应该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终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培养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对提升综合素质会产生深远影响。
三、小学作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作文课堂为语言教学学习提供重要平台, 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 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和感知, 逐渐建立学习体系, 形成认知网络, 这对学生全方面发展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1. 梳理语言规律, 促进语言学习规范化
作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及时梳理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语言问题, 对出现的不规范行为要及时纠正, 并分析出错原因, 找到语言运用规律。小学生作文语言不规范的情况千差万别, 教师要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订正。像形似字写错、同音字词语误用、句子成分残缺、句式杂糅等现象, 都需要重点进行分析纠正。由于小学还没有接触语法, 教师不可用专业术语, 要让学生通过比较, 找到问题所在。
有学生写《家乡的早晨》, 有这样一段话:“大街上有许多人了, 有的匆匆忙忙骑着摩托车奔着, 像飞机起飞;有的骑着自行车, 耳朵上还听着耳机;还有的人聚在一起谈话, 神情悠闲, 像是商讨着国家大事……”这段话初读没有什么问题, 如果分析一下, 就会发现问题多多。“奔着”、“耳朵上还听着耳机”中的“听”, 用词不规范;“像飞机起飞”比喻不太恰当;“神情悠闲”和“商讨国家大事”不匹配。这些都属于语言规范问题。如果能够经常进行这样的分析, 就会让学生逐渐建立规范意识, 在遣词造句时慎重选择。
2. 整合语言资源, 达成语言积累制度化
语言需要积累, 所谓厚积薄发, 写文章尤为如此, 只有日积月累, 才能形成语言厚度和深度。因此, 不妨让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养成语言积累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建立语言积累本, 教师做定期检查。作文课不妨设置固定栏目, 专门针对学生语言积累进行专项督导, 促使学生养成语言积累自觉意识。
语言积累离不开多读, 教师要注意推荐课外阅读书籍, 让学生提高阅读针对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获得积累的机会。像一些名著或者是片段阅读, 特别是语言富有特色的文段。在平时语文课上也需要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像《桂林山水》学习时, 可以积累景色描写:“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些精美的语言不仅有意境美, 也有组合美。还可以让学生集中或者分散积累古诗名句, 可以在积累本上分门别类。小学生作文很少用名句名言, 如果通过积累学生学会运用名句名言, 作文自然及升级的。语言积累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
3. 加强读写练习, 实现语言仿写技巧化
小学作文课要将读写练习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仿写练习, 这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最有效方式。小学生感知能力有限, 但模仿能力很强, 语言学习不妨加大仿写的力度, 让学生在“模仿秀”中获得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在指导学生仿写时, 要注意读懂原句意思, 这样仿写才能做到形象神似。特别是语言构成方式, 一定要与原文相一致, 注意关联度和节奏感。仿写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 也可以是一篇文章。像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 其语言就非常富有特点, 亲切自然、朴实无华, 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这一的语言风格写一篇作文。
结语:语言学习是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规范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行为, 鼓励学生平时养成语言积累好习惯, 开展丰富多彩的仿写活动, 对提升学生作文都会发挥重要促进作用。语言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也是语文素质培养的需要。
摘要:小学生作文表达不清, 思维比较混乱, 这是正常现象。特别是语言运用能力较差, 在遣词造句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所以, 作文教学开展语言能力培养, 这也是现实需要。小学作文语言运用现状如何, 学习语言对提升作文水平有什么重要意义, 小学作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这都是我们需要认真面对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作文,语言,作文教学,措施
参考文献
[1]厉卫红.把握语言张力.提高作文水平[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2]陈蕊.加强语言训练.提高作文水平[J].广西教育, 2010 (25)
王选的语言魅力 篇4
王选是很擅长演讲的。他曾被请到中南海上课,李岚清副总理等领导人都是他的听众。出差到一个地方,当地政府总会盛情邀请他作报告,而每一场报告都会引起“轰动效应”,笑声如潮涌,掌声如雷动。王选的报告中,不但有科学原理,而且有人生哲理;不但有学术的穿透力,而且有情感的震撼力;不但有理论的清晰度,而且有语言的幽默感。这一切构成了王选演讲的独特风采。
凡是听过王选演讲的人,都会发觉他的语言材料十分丰富,古今中外,信手拈来,皆成妙语。你既可以听到“上士忘名,中土立名,下士窃名”这类古代名言,又可以听到“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这类民间俗语;既可以听到欧美科学界的精辟议论——“一心想得到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又可以听到北大校园的流行说法——“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甚至还可以听到风行于网络上的调侃文字:“名人用过的东西叫文物,凡人就是废物;名人做一些错事叫名人轶事,凡人就是傻事;名人强词夺理叫雄辩,凡人就是狡辩;名人不修边幅是艺术家气质,凡人就是流里流气……”由此可见王选视野之开阔,涉猎之广泛,感觉之敏锐,思维之活跃。这和他在科学研究中的极强的信息捕捉能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选的语言个性十分鲜明。他不喜欢四平八稳,一口外交辞令,说些没油没盐的话;不喜欢人云亦云,套话连篇,像九斤老人一样唠唠叨叨。有次在电视台做节目,主持人要嘉宾用一句话形容自己,王选说的是:“我是一个曾经作过贡献,今天高峰已过,赶不上新技术发展的计算机专家。”工笔素描中融进了漫画笔法,很是耐人寻味。王选性格率真,心胸坦荡,语言同样也表现出了这样的特点。
他说:“一个科技工作者老是在电视上抛头露面,说明他的科学生涯快结束了。”“名人要保持普通人的心态,要知道自己是一个过时的人。”身为“两院”院土,王选却认为院士这一称号是社会对科学家历史的一个肯定,“它是一个过去时态,而不是现在时态,更不是主宰未来方向的将来时态”。犀利,深刻,一语中的!科学家的语言特点折射出了科学家的思维特点:他们能一眼认清事物的本质。
王选的语言智慧,常常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他的演讲总是充满着创造性。牛顿曾经说过,自己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王选也善于利用前人的语言成果,而且还不是一般利用,而是活用,化用,别开生面。毛泽东说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王选引申说自己是“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今后要“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阿Q的“精神胜利法”,原是指通过空想来自我麻醉的消极精神现象,王选却反其意而用之,用来指对知识价值的高度自信。一次他在香港一家商场看到别人购买高档首饰,虽然自己缺乏起码的购买实力,但他坚信“将来历史会证明,这些买高档物品的人对人类的贡献可能都不如我王选”。“精神胜利法”让他充满了自豪感。王选还说自己已“看破红尘”,原来这是针对“鉴定会”而言的。他从来不把鉴定会当回事。他说,有些鉴定会就是庆功会。什么“国际领先水平”,其实一点价值也没有,市场根本不会接受。否则,有那么多的“国际先进水平”,中国不早就成了产品大国了吗?字还是那一些字,词还是那一些词,一经王选使用,立刻闪烁出异样的光彩。
教师的课堂语言魅力 篇5
1. 清楚流畅。教师明快清晰的语音, 能博得学生的好感, 为拨动学生的心弦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使用普通话讲课, 避免难懂的方言和乡音。只有教师讲课字字清晰, 学生才能声声入耳。教师要把需要讲述的内容, 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 行云流水般地表达出来, 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中学习知识。作为教师, 首先, 对自己所讲的内容烂熟于心, 也就是要想明白; 自己想明白了, 才能在课堂上讲明白, 才能让学生听明白。其次, 教师流畅语言的视听对象是学生, 这种流畅必须为学生所体验, 即语言传达的信息必须是学生需要和能够接受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在讲台上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 那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以致达不到教学目的。
2. 准确精炼。课堂语言简洁而精炼, 不仅可以节省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 而且可以突出重点, 避免重复, 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对一些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 尤其要注重加工、提炼成一些排比、对仗、合辙押韵的顺口语言, 以达到精炼准确、富有韵味、冲击性强的效果。适当运用一些风趣、幽默的语言, 还具有兴奋思想、凝聚“眼球”的作用, 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 带来积极的教学效果。
3. 节奏和谐。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心理, 不断变换自己的表达方式, 时缓、时急、时高、时低, 时而活泼、时而严肃……这种语调高低的交迭伴随着感情的起伏, 就形成了一种节奏。这种节奏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神经, 就能导致大脑皮层不断产生兴奋, 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感情共鸣,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第一, 要恰当控制语速, 快慢适宜。强调重点内容时, 采用低声音、慢节奏, 以便使学生有一个思考、回味的余地; 在讲述一般性内容时, 采用高声音、快节奏, 以达到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形成印象的目的; 在论证某一结论而引用材料数据时, 采用高低、快慢交错进行或连珠炮似的语言, 以加强结论的可信度。第二, 注意语调的适时变换。一节课就像一部电影一样, 有前奏、开始、高潮、结束, 教师的语调要随着教学过程的曲折跌宕和情感态度的变化而高低起伏。高兴激扬的时候, 要自然地露出微笑, 语调要高一些; 悲伤的时候, 语调要低沉一些。第三, 注意语调的停顿。恰倒好处的停顿, 可以起到叙述清晰、集中注意、引发思考、突出重点的作用。
4. 思路清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 诱导的过程, 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堂课应该先讲什么, 后讲什么, 强调什么, 教师必须心中有数, 逻辑严密。否则, 表述得含糊冗杂、语无伦次, 学生理不清线索, 抓不住中心, 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 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 做到板块清晰, 步骤明朗, 教学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 过渡自然。
独具魅力的民族声乐语言 篇6
期间,民族唱法的繁荣是最重要的。民族唱法是我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歌唱艺术,要求有圆润的嗓音条件、科学的演唱技巧,多样的情感表现,鲜明的风格特色等,但这一切因素和重要表现手段都离不开丰富生动的语言表现,语言是歌唱的生命。只有把语言和旋律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使歌唱语言的表情内涵更为丰富,使歌唱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一、认识民族语言在声乐中的重要作用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清朝的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凡曲以清朗为主,欲令人人知所唱之为何曲,必须字字响亮。然有声极响亮,而人仍不能知为何语者,何也?此交代不明也。何为交代?一字之音,必有首腹尾,必首腹尾音已尽,然后再出唱则字字清楚。”这些都说明我们在歌唱中要把字平平稳稳的融化在歌声之中,即声中无字;要在吐字清晰的基础上把字变成音乐化的有声字,就是字中有声;如果咬字吐字不清,将使听者不解其意、糊里糊涂,由此可见民族声乐艺术对歌唱语言表达的重视。另外,我国语言独有的功能也充分显示了其在声乐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一)方言的调味作用
语言是形成风格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歌唱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多民族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语言.也就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特色的名歌。早在先秦魏汉时期中国民歌就有南音北音东音西音之别,以后更有楚声,粤曲,吴歌,秦音之异,这种现象至今犹存,很像中国的方言文化,各地民歌也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方言”,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民歌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演唱者采用当地的方言、俚语唱民歌.将地方民歌中具有代表性、关键性的字用方言声韵的发音特点去演唱,不但便于完整的表达民歌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完美的表达出它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
(二)唱词的修饰功能
在民歌中,为了使唱腔的吐字更富弹性、更有韵味,使旋律更有情趣、更富乡音,往往附加一些唱词,将其嵌在原旋律中,使唱腔更生动。一是衬词,这是民歌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歌词附加形态。衬词种类很多,即要体现民歌的地域特点,又体现唱词中的韵味美。常见的衬词有:哎、嗨、喂、呀及一些组合性的衬词,如:哎嗨哟,咿呀嗨等,这些衬词镶嵌在唱腔中,加强了民歌的地方风格和演唱情绪。二是迭字,将唱字中的某一些字加迭处理,特别是动词,象声词加迭后,吐字连珠,如陕北民歌《大红公鸡毛腿腿》的最后一句词“七令令令八拉拉拉改字儿,呼啦啦啦杨柳青呀呼嗨”这其中“七令令令八拉拉拉”的迭字形态,由于加强了象声词的渲染,使民歌气氛更热烈,情绪更高涨。
二、明确民族声乐语富的审美标准
民族声乐艺术就是用语言和曲调相结合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打动听众心扉的.语言是形成歌曲民族风格的主要特征,因而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标准是:
(一)准确清晰的歌唱语言
意大利语只有五个母音“a、e、y、u、o”,通过与子音相拼既构成语言,在意大利源流的美声唱法中,总是以声音为主,咬字为辅。而我国的汉语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语言之一,中国的声乐技巧中读字占首要地位,语言效果既要符合汉语吐字归韵的特点,也要符合五音(唇、齿、牙、舌、喉)四呼(开、齐,撮、合)的规律。因此,在学习民族声乐时就应该首先懂得出字收声的要点,懂得“五音”,“四呼”与送字的方法,凡读字,“五首为经,四呼为纬,经纬分明,字字清晰"。如果语言表达不清,语调表现平淡,听众不明其意,得不到欣赏,也就失去了歌唱语言特有的艺术风采和魅力。
(二)丰富深厚的情感表达
声乐艺术作为音乐与诗词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具有音乐和诗词两者的艺术功能。情感表现是两者共同具有的显著特征,从而使表“情”成为声乐艺术的主要表现功能之一。
1、挖掘词义。
挖掘词意的内涵,是演唱者的首要任务之一。理解整体情感的表现,必须对作品深入细致的把握和理解。词义的深刻内涵,则从字音先起,领会字意和句意以及主题和内容所示的形象特征。不仅不能脱离词义本身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以及表现人物此时此地的情感体验。对词意的挖掘,不仅仅是让演唱者了解字面的表层意义,还要挖掘它潜在的深层含义,才能准确感知和把握作品的情感和意境,并对作品中的语言和情感作出准确的处理。
2、二度创作。
歌唱是一种听觉艺术,一首歌曲必须要经过歌唱者的演唱才能让听众接受它、欣赏它。一个成功的歌唱者,总是既尊重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又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然后结合自己的个性有特点的去表现歌曲,这就是与词曲作家的共同创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度创作,歌唱者通过熟悉、了解、分析作品,包括作者的创作意图、歌词内容、曲式结构、风格特点、主题思想等,然后再根据演唱者自身的思想意识、艺术修养、生活实践经验,以自身具备的演唱功力和表现处理才能,声情并茂、情景交融、较完美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风格特色和艺术境界,使听众欣赏到优秀的声乐作品和优美的演唱艺术。如果歌唱者缺乏对歌词的理解和对音乐的感受,缺乏再创作的热情和对作品的感知,缺乏艺术想象力,唱出歌来会让人感到贫乏、苍白、缺乏深度,是不能感动人的。
三、学握民族声乐语言的语音语调
人们常说,歌词是能歌唱的诗。声乐作品是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产物。音乐的音调来自于生活,是对生活音调(包括语言音调)的艺术化提炼。其中,音乐通过音调的变化表现其基本含义,语言也往往通过音调变化体现它的总体含义。在语言的表情音调与音乐的表情音调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声乐作品中这种关系体现得更加鲜明: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在谈到他创作歌曲《嘉陵江上》时说:“这首歌曲的歌词不是‘豆腐块’,却是一篇散文一样的诗,有的相当长。我曾经试图用各种方法去写它,都失败了。最后我把它背熟,一个人在长江边上走来走去轻音朗诵,用朗诵的语势去摸索语调的旋律,然后找到了写作该曲的办法”;“全曲的感情变化完全根据诗情的发展与朗诵抑扬顿挫的音调来创造歌曲的旋律和调性的转换。”
明人王骥德在《方诸馆清律》中说:“四声者,平、上、去、入也”;我国汉语中的平仄四声,本身就已包含着音乐上的旋律因素,与外语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声调不仅影响表义,而且对歌唱唱腔的运动趋势也有较大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歌唱旋律线的进行。这主要表现在根据语音的声调对唱腔和旋律线进行美化处理,不仅可以把字音的运动形态表达的更加清楚,同时也会使元音本身更加清楚,准确,这特别有助于表现地方风格较强的民歌。因为民歌中那些如泣如诉的语言,都是与声调有着密切关系的,否则便会出现“倒字”的现象,影响歌唱艺术情感和意义的表达。随着民歌语调与不同歌词的结合,演唱时要根据歌曲风格和语音的声调特点通过二度创作对声腔润色,使字与声更加吻合,使作品的表现更加多样。
综上所述,声乐艺术是以歌声和语言相结合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我国的民族声乐语言,是形成民族流派的重要内容,语言是歌唱的灵魂,是歌唱的基础,因此,在歌唱时必须掌握和遵循歌唱语言的特点与规律,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才能理解、唱好中国民歌:才能继承、发扬本民族的声乐传统才能用语言和曲调相结合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打动听众心扉的,获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年06月01日
黄煌《浅谈声乐语言艺术》广东佛山市第三中学
郭祥义《歌唱艺术论文大全》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1日
王丽娜歌唱表演中情感表现的美学原则.中国音乐2003.2
詹桥玲民族声乐的润腔美.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1
白秉权.民族歌唱方法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郑茂平.声乐语音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魅力 篇7
1 表扬激励, 增强亲和力
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 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 往往会左右学生这一节课的情绪, 甚至一生的命运 (“罗森塔尔效应”就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 。针对这一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妨将课堂中对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 从而提高兴趣, 强化效果。比如一位教师在上《快乐的节日》一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夺星闯关”的形式。在导入新课后, 老师说:“为了对小朋友们的节日表示祝贺,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份小礼物, 看! (出示三颗星) 这三颗金光灿灿的星星, 想不想得到?"”这可不容易呀!只有把字音读准, 把句子读通, 把课文读流利才行呢!咱们比一比, 看谁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大家得到这三颗金星。有信心吗?“学生信心十足地回答:”有!“接着在每次完成学习任务, 夺得一颗星后, 老师都给予不同的激励:”小朋友们多不简单哪!只一会儿工夫, 就顺利地得到了第一颗金星。过关了, 夸夸自己吧!"“你们真了不起呀!这么难读的长句子都读通了。你瞧, 第二颗星星也在表扬你们呢!”“刚才同学们都展示了自己读书的水平, 不但声音响亮, 而且读得非常流利。终于拥有了第三颗星, 我们又胜利了!你们个个都是学习的小主人!”学生就在教师一次又一次的鼓励声中, 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 课堂也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掀起教学的高潮, 整节课学生学得兴致勃勃。
而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孩子来说,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 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 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把爱的阳光洒向那些易被遗忘的角落, 使他们在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了, 反馈中哪怕只有一丁点儿合理的内容, 也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如:“听出来了, 你已经读通读顺了。声音如果能再响亮些就更棒了!”“孩子, 自信些, 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通过同学的帮助, 现在请你再试试, 相信你会有进步的。”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会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 享受成功的喜悦。
2 风趣幽默, 赋予吸引力
幽默的语言是一种才华, 更是一种力量。它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品质。它打破了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 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 巧妙地运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语言的品位, 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特级教师贾志敏是幽默评价语的传播者, 他的课堂上总是笑声不断, 让人感到轻松愉快。一次上《镇定的女主人》时, 贾老师请学生找“镇定”的反义词, 一学生讲“慌张”, 贾老师又问:“那把‘慌张’放入课题, 这课题应怎么读?”该生说:“是‘慌张的女主人’。”大家笑了。贾老师幽默地插了一句:“你才是一个‘慌张’的小姑娘呢!”大家笑得更欢了。这学生害羞地吐了一下舌头, 连忙改口说:“应该是‘不慌张的女主人’。”后来, 这学生举手举得特别卖力。到了最后抽读课文时, 贾老师还特意指名, “请那位慌张的小姑娘来读!”那小女孩兴奋极了, 有声有色地读了起来。
适当运用教学幽默, 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充满笑声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 受到教育。但在运用时要注意幽默而不失高雅, 风趣而不至落俗;要宜少不宜多, 宜精不宜粗。
3 点拨导向, 扩大影响力
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 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 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 帮助学生矫正学习方向, 点拨学习方法, 启迪学习思维, 化解学习矛盾, 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 促进其主动发展。如窦桂梅老师在引导学生“讲亲人”这一环节, 汇报哪些镜头最打动你时, 有一个学生谈到“小金花嘴角抽动着”, “狠狠地说”, “跺着脚”等语句时, 她这样评价提高:“抓住了细节来说, 你真会讲!”课堂是师生互相学习, 共同探求的过程, 师生不仅交流知识, 也交流经验。如识记生字字形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识记方法, 老师要帮助孩子推广他的学习经验, 要有意点拨:“你看, 他用形声字的办法记住了, 多好!”理解词语时, 也可以这样说:“他还能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这是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要把一个孩子的智力过程变成每个孩子的思维过程。因为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和经验。当然, 教师的课堂评价还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 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 完了只是说了一句:“读得不错, 请再读下一段。”如能换成“声音很响亮, 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 注意停顿就更好了。”这种评价, 一分为二, 针对性强, 有的放矢。不仅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知道努力的目标, 也会感到一种受到关怀后的温暖。
4 真挚生动, 富有感染力
在评价过程中, 要注意融注情感教育, 做到心诚意切, 对学生高度负责。评价恰当, 不但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 也可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分析学生, 实事求是地肯定学生的优点。教师要善于“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就会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 产生莫大兴趣和动力, 教师决不可主观片面地随意否定学生, 因为气可鼓而不可泄。当然, 也不能把誉美之词当做廉价施舍, 那样的话, 效果也将适得其反。一次, 孙双金老师在上《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 在自读课文, 检查读书情况时说:愿意展示自己朗读才华的同学请举手。慢慢的, 几乎全班都举起了手, 这时孙老师发现他身旁有一女生没有举手, 于是, 他说:“孙老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你”, 女孩子还是没有举手, 孙老师又说:“你的手不好举起来, 就请你读。”读完后, 其余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老师激动地说:“同学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 你读得正确, 流畅!能说说你刚才为什么不举手吗?”女孩子轻轻地说:“不敢。”孙老师接着说:“你让孙老师想起了自己的女儿, 像你一样也有点胆小。”我想这位小女孩听了后, 心里有多高兴啊, 多幸福啊!自己没有举手, 老师不仅没有批评, 还说像他的女儿。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的语言应该象温暖的阳光, 和煦的春风, 去催开学生的心灵之花, 去抚平学生的心灵创伤。并注意语言对学生的爱护和尊重, 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让教师的课堂语言焕发出生命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香青.语文教学中的放手与引导[J].浙江教育报刊社, 2005, 1, 27.
和学生一起品味语言的魅力 篇8
阅读文学作品需要品词析句,斟酌语言,阅读其他一些文本亦要细嚼慢品,玩味语言之妙。《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学段目标中特别强调,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亲近语言,揣摩语言,品语言之味,悟语言之妙,让阅读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一、在比较中“炼字”,品味语言的美妙意境
比较,是品味语言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关键字词的比较,学生可以增强对语言的敏感度,提高辨析语言的能力。叶圣陶曾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运用比较法,学生可以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爱如茉莉》一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字里行间流淌着茉莉般爱的暖流。尤其是在文中起到烘托作用的环境描写更是点睛之笔:“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教学时,我先请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启发他们:“映子推开门后,被爸妈相互牵挂、相互体贴的爱的情景怔住了。文章为何不直接写映子的感受,而是宕开一笔,进行环境描写?”学生不知如何入手。于是,我进一步引导:“这里的环境描写带给你什么感受?”学生的情感立刻被激活了。有的说:“初升的阳光能带给人幸福。”有的说:“初升的阳光能带给人温暖和希望。”……
当我问“你认为句中哪个词用得最好”时,学生纷纷表示“探”字最精妙。“还能换成哪个字来理解?”我继续引导他们向文本深处漫溯。学生说到了“照、射”等字,于是,我把这几个字分别放入句子中,让学生反复比较、反复推敲。学生说:“照”字显得太直接、太生硬了。“射”字显得力量太大,惊扰了当时安静的环境。“探”字最能烘托当时和谐温馨的氛围,也与后文的“静谧美好”相互照应。而且,被爸妈感动的不仅只是映子,还有阳光。于是阳光静静地笼罩、悄悄地浸润,不忍心打扰他们,用‘探’字最贴切、最传神。
通过字字比较,句句辨析,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的对话引向深入,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探”字的独特韵味,更为父母间“真爱无痕,挚爱无声”的朴素情怀深深感动。这是精妙的语言带给学生的情感积淀,更是优美的文字给予他们的心智提升。
二、在反差中会文,体味语言的深刻内涵
学生学习语言是一个带有浓重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有时要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经历与文本、作者对话。当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文本情境有较大反差时,易于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并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更深刻地感悟文本,走入作者内心世界。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水》是一篇洋溢着灵动之美的散文,文中“雨中洗澡”的场面可谓痛快淋漓,每每读起,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究其原因,是作者以深厚的文字功底,揭示了学生未知的言语秘密。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内心,体会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刻含义呢?我针对文本情境与生活中的反差,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在课堂上,当学生读懂了在作者的印象里,下雨天是一个快乐的日子时,就很容易找到“痛痛快快”这个词最能直接表现这种快乐之感。反复朗读后,他们从“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仰起头、张大嘴巴”等词语中领会到“痛痛快快”的感觉里有快乐至极、心满意足、幸福无比等。此时,我话锋一转,问道:“你们对于下雨天也有痛痛快快的感觉吗?”学生立刻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畅所欲言:一般没有那种特别痛快、特别渴望的感觉;有时倒觉得挺心烦,因为雨会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不便。我随即顺水推舟,说道:“为什么让我们没有期盼之感的下雨天倒成了作者过节一样的日子呢?”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追根溯源。作者用“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学生有了真切体会:水,对于我们是司空见惯的,而对于作者,则是弥足珍贵的。因为水给予作者的不仅是快乐,是满足,还有对生活的企盼。
学生体会得多么深切!难得的水带给作者难得的痛痛快快之感。作者在这儿越是把这种快乐表达得生动传神,描写得淋漓尽致,越能带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反差,可谓以乐写苦苦更苦。可见,学生不仅在品味反差中,理解了痛痛快快背后的丰富意蕴,而且充分领悟了反衬的表达方法,更在潜心会文中,领略了文字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
三、在质疑中悟理,挖掘语言的丰富意蕴
学贵有疑。疑,是创新的动力,是追求新知的起点。学生在理解文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吸纳,应鼓励他们敢于质疑,乐于解疑,培养学生的语感,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展现别样的精彩。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内蕴丰富、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课堂上,当学生明确了课文写黄河的气势能衬托艄公勇敢、顽强的形象时,我进一步追问:“再仔细推敲,文中还有哪些方面衬托了艄公不怕艰难险阻的形象?”学生又一次走进文本,与作者深层对话,找到了句子“也只有十只到二十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并说出了理由:羊皮筏子这么小,这么轻,却能在汹涌的激流里前进,这也能衬托艄公不怕艰难险阻的形象。这样的理由引起了一些学生的共鸣,但有一个学生产生了疑问,说道“:说羊皮筏子小,我同意,但不能说轻,应该说重,因为上面有六个人,还有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此时,学生的意见发生了分歧,这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也是教师预设外的生成。怎么办?教师既不能置若罔闻,也不能越俎代庖,而是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并热情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于是,我进一步启发:羊皮筏子究竟是轻还是重,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带着疑问,追根究底,步步释疑,获得新知,闪烁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有的小组认为,课文用词不当,“轻”应该改为“重”。这样一改,小小的羊皮筏子,装着重重的人和物,行驶在波涛滚滚的黄河上,更能衬托出艄公不怕艰难险阻的形象。还有的小组认为,课文写“这么轻”是对的。有个同学说羊皮筏子“重”也是对的,因为看的角度不同:课文的1~3 自然段写的是从远处看;从第4 自然段到结束写的是从近处看,羊皮筏子就像漂浮在黄河水面上的一片树叶,显得那么轻。后面“我”已经上了羊皮筏子,在近处,上面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知道羊皮筏子上面装载的既有人,也有物,并不轻。
面对学生的各抒己见,我给予了充分肯定。学生敢于提问,勇于思辨,在轻与重的探究过程中,不仅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而且深刻领悟了文章主旨。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学生言意兼得,情智共生。
教师的语言魅力 篇9
提问在课堂中无时不有,但在实际教学中提问的方法应当因人而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当多问“是什么”,例如:“你能告诉大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吗?”而对中等生应当多问“为什么”,例如:“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可以适用于长方形?”而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则应当多问“还能怎么想”。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能怎么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提高,也不必再为课堂纪律头疼。当然在提问的同时也要尽量注意语言艺术化、多样化,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灵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这样问学生:“你还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吗?”“可以把你的想法和我们一起交流吗?”其实只要我们教师多想想办法,让提问形式再多样一些,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老师显得亲切随和,好像是在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勤于动脑,敏捷思维,积极配合,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注意多使用一些鼓励性、表扬性的语言,尽可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数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千万不要用一些侮辱性、否定性的语言,不但伤害了学生自尊心,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根本于事无补。在课堂教学中多用一些如“真棒!”“不错!”“太好了!”“你真聪明!”这样的语言。我们班有这样一位学生,成绩起伏较大,但是很聪明。不了解情况的老师常向我这个班主任反映他上课不定神,喜欢做小动作,其实在我的课上我就发现只要他一回答对我的问题,得到了我赞许的目光,他总能很快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而且还总是对回答错问题感到特别的惋惜。更让我感到可喜的是,有的时候他下课后还和其他同学交流上课他回答错的问题。还有这样一名小女孩,因为多种原因,虽然现在已经上五年级了,但她的数学能力还只是二年级的水平。她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回答不完整或回答错误,虽然我心里有时会想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但我从不对她说“不对!”“真笨!”。而是鼓励她“很不错,虽然你说得不是很准确,但老师已经知道你在思考了。”“很好,虽然只说对了一半,下次再多思考一下,争取能说得完全准确”。在课堂上多用这样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可以让学生深受鼓舞,从而培养起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与此同时整个课堂也显得轻松和谐起来了。
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表扬学生,教育有时也需要适当的批评。但我们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也应注意批评的艺术。在课堂上我通常将批评处理得幽默化了。这样既能提醒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又不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其实是一举两得。今年刚过完寒假,班上有些学生上课不太专心,课堂纪律不好,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说“怎么春节都过去这么久了,还有人在课堂上热热闹闹的拜年呢?”如此一说,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短暂的笑声后,学生的注意力也都集中了。我达到了批评的目的,纠正了不好的课堂纪律,学生也没有反感,可谓两全其美。
教师的语言魅力和英语课堂 篇10
1、组织课堂教学。课堂的开头是一节成功英语课的金钥匙, 开头是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候, 教师的开场白 (Opening Question) , 如“Good morning, everyone!”“Who’s on duty today?”“Is everyone here?”“How are you?”等表达法, 都能传达出问候、询问的功能, 实施寒暄的言语行为, 是为了建立课堂秩序, 引入正式教学, 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心理状态。同时, 这种貌似简单的问候, 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 建立了和谐的关系, 为课堂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礼貌习惯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 只要教师满怀情意, 单调的教学就能读得有声有色, 所以忽视师生情感交流, 便不会建立起师生间的互动纽带。此外, 问候的形式也要根据相应的情景来实施, 如当天是圣诞节或新年等节日, 教师可说“Merry Christmas!”“Happy new year!”等。如当天阳光明媚, 教师可说“It’s fine today, isn’t it?”“You look happily, I guess you have some good news to tell us.”总之, 教师应根据合适的语境信息, 利用课内外事件及环境、天气、节假日、学生活动等作为话题, 巧妙地启动学生, 使之感到有交流的空间, 自信自如地进入学习状态。
2、语言项目教学。
(1) 复习 (Review) 课前有效的复习、提问会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教师可用如下的课堂语言来组织学生复习回顾。如:
“Answer thes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last lesson.”
“How about your homework?Have you finished the exercise which I gave you last time?”
“Let’s go over what we’ve learned last lesson.Well, look at the dialogue, and let’s practice it once again, shall we?”
(2) 呈现 (Presentation) 该环节是课堂的关键, 呈现的主要形式是讲授 (teaching) , 讲授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输入形式。对新课进行讲授时, 可适当地对语言进行夸张变形或适当的运用幽默, 故意延长停顿, 放慢语速, 少用辅音连缀, 以刺激学生的思维。平铺直叙, 呆板, 缺乏激情的教师语言无法引导学生思辨、分析、推理, 从而会削弱教学效果。
(3) 操练 (Practice) 操练是学会新知识的核心。操练的主要形式主要有双人练习 (Pair work) , 小组练习 (Group work) , 角色扮演 (Role play) 等。在这一环节上, 教师要做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我们操练的话题, 可适当的给出一些相关的词, 并在语言上引导他们。如:
“Now, watch me, I will give an example, then you’ll try to make up dialogues in pairs.”
“Who can make up the conversation?Any volunteers?”
三、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Attentions paid by English teachers)
1、指令 (Command) 。教师的指令行为, 是组织和维系课堂的重要途径。大多数教师常使用祈使句来发布指令。祈使句短小、扼要, 使课堂教学显得有节奏。如:
“Sit down, please.”“Open your books.”“Raise your hands”“Be quiet.”“Don’t make noise.”“Read after me, please.”等。
但祈使句的语气比较强硬, 使学生感到心理紧张, 从而不敢开口或举手发言, 因此, 教师应使用比较委婉的指令。如可用表示“请求”的委婉说法:如“Would you…”“could you…”“May I…”等, 以减缓部分学生的紧张心理。比较以下两种说法:
“Tell me the correct answers.”
“Could you tell me the correct answers?”
“Speak louder.”
“Would you please speak louder?”
亦可用“Shall we…”“Let’s…”等句型, 变“你们”为“我们”, 缩短师生之间距离, 调动学生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适当运用指令可以帮助学生规范行为, 真正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2、课堂提问 (Questions) 。提问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交流模式, 巧妙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启迪学生思维, 提供对话机会等, 从而达到促进语言学习的目的。此外, 教师通过提问还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发现问题, 调整学习难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 课堂提问被应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成为联系师生思想活动的纽带, 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通常有以下提问的类型:
(1) 一般疑问句提问, 即Yes/No问句, 此类提问学生只需回答Yes或No。如:
“Does she walk to school every day?”
“Have you ever been to Shanghai?”
(2) 用选择疑问句提问, 学生只需选择疑问句中的一个词或词组回答问题。如:
“Do you think our conversation is successful or not?”
“Did Tom get two or three gifts?”
(3) 特殊疑问句提问, 用what, where, when, which, why, who, how等中的词提问, 学生做出相应回答。如:
“What did she say about the match?”
“Which place do you want to go?”
(4) 由教师做出信息提示, 引导学生完成回答。如:
T:“If Tom joins the party, he’ll…”
S:“He’ll have a great time.”
T:“Marry isn’t go on a picnic today because…”
S:“She is sick.”
(5) 就学生回答进行延伸提问。学生在回答部分问题时往往会缺少一定深度, 此时紧随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 驱使他们进一步思考, 提高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及在更高水平上进行思维的可能性。如:
“Can you explain your idea in detail?”
“Why do you say so?”
“Are you sure what you say?”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 分层次合理地设计并安排问题, 这样, 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苹果, 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和肯定性评定的机会。实践证明, 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好的效果。
3、评价 (Assessment) 。教师的评价语言, 应该正确性、科学性、机智性乃至幽默性兼具;充满睿智的评价, 应有旁敲侧击、直接追问、流露同感等不同的形式。只有巧妙的课堂评价语言, 才能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才能成为推动教学发展的动力。常见课堂评价语言有:
【提升语言的魅力论文】推荐阅读:
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素养的提升论文10-22
以自身为载体提升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10-15
高考作文如何提升语言表现力09-05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09-22
个人魅力的提升10-23
广告语言的魅力05-15
课文语言的魅力05-10
提升个人魅力10-23
语言的魅力阅读答案08-28
历史课堂语言的魅力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