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评价语的魅力(精选8篇)
数学课堂评价语的魅力 篇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可见, 自主探索是人与生俱来的。事实也告诉我们:只有拥有能动的、自觉的学习习惯, 才能成为富有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因此, 广大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应着力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品质地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自主学习的独特魅力
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因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自主学习活动的创设, 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学习的创新者, 把学生真正推向主体地位, 凸显数学课堂的独特魅力。
1.自主学习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体验。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而应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自主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 学有所得。另外, 学生在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发展, 自卑感和紧张感逐渐消除, 这对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自主学习不仅在课堂, 课堂学习结束, 大部分学生能走到现实生活当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学习时间、学习内容、难易程度。还可以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体验。可见, 教师“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只是讲清事实, 而应该是激励学生去思索, 自己去动手。”实践证明, 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技能, 使学生在“做”中独立制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这种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一旦作为一种固有的特质在学生那里根深蒂固, 将受益终身。
3.自主学习提升了学生的身心素质
自主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创造“新知”、发现数学“规律”、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 学生可能会超越课本、超越老师, 在自由的空间中大胆怀疑, 大胆猜测、大胆尝试, 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他们在体验成功、感受快乐的同时, 切实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为了尽情地展示自己个性, 证明自己能力,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锲而不舍、勇攀高峰、乐观开朗的的性格, 使身心素质都得以提升。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取有限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放在首位。
1.创设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指出:“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 会把学习看成内心满足, 不是当负担。”可见, 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就会迸发出主动参与的热情,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经说:“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学,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教学情境的创设, 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学生不管是因为好奇而关注, 或是因爱好而入境, 都能使他们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欲望。例如, 学习《圆》的内容时, 解释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问题, 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动物趣味运动会”的情景, 画面是小鸡、大象和河马分别骑着圆形车轮、方形车轮和三角形车轮的赛车进行比赛, 并配上运动会的背景音乐, 这个情景一出现在课堂上, 问题就自然引出来, 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这样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有利于增强学科兴趣、培养学科热情。
2.优化课堂结构,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优化课堂结构, 就是在课堂上教师要千方百计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地创设自主探索的契机, 严格控制教师分析讲解时间, 为每个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尽力为每个学生的成功提供可能。如在讲解《圆》的内容时, 我安排两个同学为一组, 准备一枚图钉、一根细线、一张白纸和一只铅笔。让学生在图纸上画圆。并不断改变细线的长度, 观察细线与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最后全班各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为满足个别喜欢艺术孩子的需求, 我出了一期板报, 孩子用心中圆 (弧) 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学生在参与体验、主动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圆的概念、性质,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建立成长记录袋, 将自主学习融入学生生活
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回眸自己的成长轨迹,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将自己最满意的作业、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印象最深刻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易错易混的问题等整理到记录袋里, 教师要帮助学生定期合理的分析, 认识某一阶段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三、结束语
总之, 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可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相信, 只要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摒弃过去醉心于自己“艺术表演”的习惯, 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千方百计帮助学生真正走出唯命是从、墨守成规的思想困扰, 就能使数学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心灵放飞、树立自信的过程;使数学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累经验, 走向成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薛巍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初探.小学时代·教师, 2011, (11) .
[2]张锐梅.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方式有效性的研究.中国科技博览, 2009, (5) .
数学课堂评价语的魅力 篇2
主讲人:张彪
首先,让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我们的课堂没有评价语,那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不难想象,这样的课堂,即使老师的个人素养再高,教学设计再精彩,也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课。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人,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会出现不可预知的变数,孩子们的精彩表现需要我们及时肯定,他们会因此对上课更添一份兴趣和信心;学生理解问题出现偏差,需要我们及时引导,扭转过来,甚至是巧妙利用错误即时生成教学资源,引得教学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因此,可以说,没有评价语的课堂,如同没有流水声的山谷,没有花草香的森林,是没有温度、没有生命力的课堂。人们常常用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老师的教导,在课堂上,好的评价语确实如点点春雨,滋润着孩子小小的心田。
但是,什么样的评价语才是有效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今天讲座的主题就是——点点春雨入心怀,借此机会,与各位同仁就语文课堂评价语的运用共同进行探讨。什么是课堂评价语? 课堂评价语言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做出瞬间的、即兴的、即时的、即地的评价时所使用的语言。它包括有声语言(口头语)和无声语言(体态语)。
体态评价语
体态语言评价主要是通过面部表情、声调、身体动作等方式来表达的,在评价时具有独特的魅力。阿伯罗比亚说:我们以我们的发声器官发声,却以我们的整个身体交谈。的确,作为老师,多年的课堂实践让我们深刻地明白这一点,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让学生感到来自老师的关怀,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当学生有了精彩的发言时,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甚至跟他握握手,一种自豪感会在孩子的心里油然而生。至今我仍然记得十多年前的一堂竞赛课上,程海燕校长与一个发言有着独特见解的学生郑重地握手,在孩子的脸上写满了骄傲。
因此,在有些时候,教师的体态语言更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锤炼口语评价,同样需要尝试完善体态语评价,将这两种评价语言结合起来,将会产生相得益彰的妙处。口头评价语 接下来,我们着重谈谈口头评价语,这是我们课堂上用得最多、也是最直接的评价方式,但是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对评价语的运用往往走入误区。
误区一:.浮夸失真
案例: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找春天》时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我们这儿是什么季节?”(当时是春天),并指名学生回答,该生答对了,那位教师不假思索地表扬学生“你真聪明”,其余学生听了全是一脸不屑一顾的神色,有的学生甚至在小声嘀咕“这么简单,我也会”,听到伙伴们的议论,该生的脸红了,头悄悄地低了下去。
当下,大多数老师都能认识到激励性评价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课堂上从不吝啬对孩子的夸奖。我们常常能见到这样的场面,无论是读了几个词的,还是写了几个字的,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的,还是回了几句话的,老师几乎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真好”“真行”“你真棒”的称赞声不绝于耳。老师还兴师动众地要求全班孩子一次次掌声鼓励。从课始到课尾“听取表扬声一片”,气氛煞是活跃。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样的评价真的是孩子所需要的吗?事实并非如此,物极必反,凡事过了头就未必是好的了。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不需要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珍惜呢?不切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的学生有了对事物的甄别能力,他们能感受到这种评价后面的言不由衷。对这种“大派送”式的评价更是失去了兴趣。
对策:评价语言要实事求是
在评价上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的回答的确有精彩表现,就热情表扬,说得不够好时,婉转地指出,真诚地提醒,让学生从中有所获益。同时也要因人而异,对于那些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每当他们表现出一点进步的迹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如,坐得端正,听讲认真,答对了一个简单问题等,都应该大力表扬,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那些思维敏捷、学习基础好的优生,则要慎表扬,要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时予以赞赏,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表现平平的中等生,教师应以敏锐的目光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肯定,唯有如此,教师的表扬才能显得“物有所值”,学生也才能加倍珍惜。
误区
二、语言含糊
案例:上《四季》一课,学生读完课文后,老师问:“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老师听了以后满意地说:“说得真好!” 反思: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断可以看出,孩子的回答的确是很好,虽然只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但语言清晰,表达流畅。可是教师的评价语缺乏针对性、准确性,“说得真好”,到底好在哪儿?老师不一定明白,学生更不明白。接下来学生的回答,可能还是处在原始状态,“我喜欢秋天!”“我喜欢冬天!”„„后面学生的回答并不一定能在前一个孩子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让我们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是否有这种情况发生?“说得真好!”“读得真棒!”“说得还不够清楚!”„„这些评价语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但是,我们想过没有?说得好,好在哪里?不清楚,哪个方面还不够清楚?这样的评价非常含糊,让其他的孩子“知其好不知其所以好”,“知其不好不知其所以不好”,所以也就无从学习其长处,避免出现同样的缺憾。
对策:评价语言应准确、有针对性。
准确性是评价语的灵魂,既不能一味的肯定评价,也不能一味的批评,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好,好在哪里?错,又错在何处?
在这一方面,黄艳燕校长堪为表率,每当我写了论文或是教案给她审阅时,她总是能给予我非常中肯而热情的评价,“这几个小标题拟得不错!”“这里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让我既深受鼓舞,又明确了需要改进的地方。
再看看刚才的例子,案例中的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仅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道出了喜欢的理由。老师应及时地指出:“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告诉了大家你喜欢的原因,让我们听得更明白了。”这样的评价才真正着眼于孩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暗示、点拨,引领学生学习。又如,评价学生写字时,老师说:“××同学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坐姿、握笔姿势也很正确,大家向他学习!”“××同学写字有了很大进步,但你的字如果能再写得大些,就更好了!”„„这样的教学评价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暗示了教师对他们提出的更高要求,激励学生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误区三:过早终结
案例:有位教师上古诗《春江晚景》最后一句(蒌蒿遍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时,非常有创意,提出了一个问题:河豚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想干什么。请学生联系全诗思考。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更深入理解全诗。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河豚知道春江水暖、蒌蒿到处都是、芦芽也长出来了,想赶回春江产卵。”老师听了后情不自禁地表扬道:“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本以为经自己这么一鼓励,肯定会有更多的同学举手发言,哪知道才举起的那无数双小手都“刷刷”地不见了!顿时,这位教师不知所措„„
产生这样的现象,原因很简单,课堂上,教师过早的对一个可能有多个答案的问题给予终结性的评价,自然扑灭了其他同学的创新思维的火花。试想,有谁会花时间与精力去思考一个已有“非常正确”答案的问题呢? 对策:延时评价 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延时性评价,不要对学生的发言很快就下结论,特别是回答得很精彩的答案,要灵活地进行引导、点拔,留出充裕的时间,给其他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这样,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个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像上面的案例,老师可以这样引导:“这是你的答案,不错。让我们一起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这时学生处于继续思考的状态,也许会说出知道桃花红了、柳树绿了、小草变绿了„„等等意想不到的答案,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不就在学生面前徐徐展开吗?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示范,以下是他上《长相思》时的一个案例:
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
生3: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你也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
生4: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师:那边,山海关的那边。好,那么“山一程”呢?身在哪儿?还可能在哪儿?
生5:身可能在山上。
师:可能在怎么样的山上?
生5:非常高的山上。
师: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生6: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可能在哪儿?
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试问,如果王老师一开始便以“你的回答跟老师想的一样”评价学生的回答,还能让孩子们继续深入地思考下去吗?还能把课堂荡起这美丽的涟漪吗?
误区四:学科特点缺失 平时的公开课、随堂听课等活动中,发现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学科特点不明显,比较笼统,评价语可以运用于每一门学科,缺失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指导,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对策:评价中凸显“语文味”
平时,数学老师经常会说:“我们数学老师没有语文老师会说话。”其实说的就是语文老师的语言素养高,有文学色彩。我们身为语文老师,应理直气壮地把这个优点发扬光大,在课堂评价语方面要依托文本语言和学生语言特点,运用教育机智,凸显语文本色,在评价中传递各种语文信息,引领学生有效学习语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1.让评价语与课文形式相得益彰
教材中文章句式精美,有许多优秀片断用了特殊句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抓住文本的特点,善于捕捉学生发言的信息,借鉴文本特定的语言形式进行评价,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猫》的第一段,用了三个“说它„„吧,可是„„”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对性格古怪的大猫的喜爱之情,教学时可巧妙运用这句式进行评价。一开始,我请一位学生来读,可这位学生思想开小差,竟不知道老师请他干什么,经同学提醒才开始读,读后我随口道:“说你认真吧,看上去坐得确实端端正正的,可是刚才是那么的心不在焉,竟然不知道读哪里了?”这样小小地幽他一默,全班同学忍俊不禁;接下来的一位学生读得较有感情,只是语调太高了些,读后个别同学不由自主地鼓掌。我随之评价:“说你读得好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赢得掌声呢?可是如果语调稍微放低点儿,柔一点儿,就会赢得更多的掌声啦!”。
以上的教学中,教师借鉴课文句式特点设计的评价语很有特色,学生听起来耳目一新,因而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由于品读语言比较到位,教师评价时又现场做了该句式的示范造句,所以在让学生模仿“说它„„吧,可是„„”该句式写写猫性格古怪的其他两方面内容时,学生写得有模有样,目标达成度很高。
有时,我们也可以化用文章中的词语进行评价。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教师不妨活用文中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词来点评:“你只读出庐山云雾的一姿一态”;“你已读出了庐山云雾的百姿百态”;“你的朗读让老师真的看到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了!”„„活用文中关键词来点评,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不仅能进一步引领学生感悟庐山云雾的特点,而且能使学生很快地从泛化感知进入精确感知。2.让评价语与语境水乳交融
语文课因其丰富的人文性、综合性,而显得多姿多彩、博大精深。如果教学时能置身文本语言内容,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把评价有机地渗透、附着于学习内容,使它们浑然一体,拭去刻意评价的痕迹,使之少些理性、机械、程序性,多些感性、灵动、情趣性,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将大大增强。案例1:五下《桥》一文关于描写洪水的句子: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洪水的凶猛,来势汹汹),然后针对学生实际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指导:老师感到有十匹马向我们冲过来了!有二十匹马冲过来了!有一群马向我们冲来了!„„这样的评价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2:二年级课文《清澈的湖水》的片段朗读时,一位学生朗读比较平淡直白,我评价道:“你把我们带到湖的附近,湖中美丽的景色若隐若现,我们欣赏还不够尽兴呢?谁带我们来到湖边?”又请一位学生来读,没想到这位同学读得吞吞吐吐,支离破碎,比起刚才那位同学更差。我评价道:“刚才那位同学把我们带到湖的附近,可你又把我们带远了。谁继续带着我们往湖边走?”一位女生站起来绘声绘色地读了起来。我评价:“你的朗读,让人尽情欣赏到了湖中优美的景色,谢谢你!”
这一片段教学,把教学评价与指导朗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诱发学生联系生活体验,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有效提升了朗读能力。
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巧妙置身于文本的语言情境,积极寻求评价语与文本语言内容的融合,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可取得“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效果。
3.让评价语与文体一脉相承 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根据文本的语言风格,把握其语言特色。不同体裁的文本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果教师的评价语与之相符,那么学生将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我们来看看王崧舟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的案例:
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1: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1: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此言差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1: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非然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1: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非也非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1: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非也非也非也,远者小近者大。
生1:非也非也非也,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师:日初出近,日中时远。
生1: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师:错错错,远者小近者大。
生1: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师:远者小近者大。远者小近者大。远者小近者大。(笑,掌声)
师:演不上来了,差点没气了。(众笑)这叫什么?
生(齐):辩斗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其中的评价语明显带有文言文的色彩,还直接用“非也非也”、“非然也”、“此言差矣”来评价,让学生沉浸在学习文言文的快乐氛围中。
语言优美的散文,教师可用优美的评价语;科学严谨的说明文,教师的评价语也必须精当严密;而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教师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古诗文或接近古诗文的语言来进行评价。当评价语与文本语言风格相一致时,两者就融为一体,浓厚了文本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兴趣,进而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们再看一个案例:
一位老师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他是这样做的——
同学们,按常理,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应该在干啥?(在玩)在玩些什么呢?
生1:用弹弓打鸟。
师:这可不大好。
生2:在玩捉迷藏。
生3:爬到树上去掏鸟窝。
师:这也不大好,有危险。
生6:还可以放风筝。
师:放风筝,是啊,“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生7:还可以钓鱼。
师:我们有一首诗写的是“蓬头稚子学垂纶”,这是一群学垂纶的蓬头稚子们。
生8:还可以玩跳皮筋。
生9:有一些调皮的小孩子在捅马蜂窝。
师:哦(笑说)。
生10:有些女孩子在玩丢手绢。
生11:可以游泳。生12:还可以踢毽子。
生13:还可以踢球。
师:哦,你们都把自己想像成这些孩子了。这是一些乡村的孩子,也许,就在田野里尽情地(生:奔跑)。这就是一首诗中写到的“儿童急走„„”
生:“„„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总而言之,这些孩子应该在玩耍!但是此时此刻,他们却在——(指课件上的诗句)
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学生齐读)
案例中的老师,各种学过的古诗信手拈来,既与本诗的内容融为一体,又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复习积累了古诗,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误区五:呆板单调
其实说到这一点,我也没有底气,上课时总感觉自己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说来说去老三套。也许这东西要有点天赋吧!但是,“勤能补拙”这句话是没错的,只要我们平时广泛搜集,加强积累,多向名师们学习,就一定能使自己的评价语常用常新,使学生听而不倦、学而不厌。
给大家推荐以下实用的课堂评价语:
关于听的:
1、谢谢你听得这么专心。
2、你们专心听讲的表情,使老师快乐,给我鼓励。
3、我从你们的神情、姿态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4、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听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5、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我下面说的一段话。
6、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班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7、大家对这些内容那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8、××复述故事又具体又生动,可以看出他刚才听老师讲故事的时候是非常认真。关于说的:
1、谢谢你,你说得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得不完整,但我还是感谢你的勇气。
3、你很有创见,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了,但是嘴里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请你再说一遍。
5、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6、大家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很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高 兴。
7、你真是个能说会道的小孩于。
8、敢说,就表示战胜自我。
9、你回答问题又完整又好听。
10、他的回答好在哪里?你可以给他提个建议吗?
11、你真了不起!如果你刚才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了吗?
12、老师真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自豪。
13、××说得还不完整,请哪一位同学再补充。
14、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的时候要想想,别人能听得明白吗?
15、回答问题是向大家推荐自己的好办法。
16、不要慌,胆子大些,说错了没关系。
17、我知道你心里明白了,可就是语言还没组织好,请你坐下再考虑一下。
18、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教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关于读的:
1、古人说读书时应该“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时候,教室里一片书声朗朗,大家专注的神情真让我感动。
3、请你们读一下,把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4、读得很好,我听得出你是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5、经过你们的朗读,这段文字的意思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6、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
7、刚才老师发现一个表演天才,她一边读一边还做动作呢,读得可美了。
8、你对他的朗读满意了,就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他。
9、朗读的时候,你认为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
10、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能给老师提意见吗?
11、听了同学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12、你可以通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吗?
13、你读得多神气!
14、你的朗读打动了我们的心。
15、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心中也暗暗赞叹。
16、听了你的朗读,助人为乐的××仿佛来到我们身边。
17、你觉得他的朗读能得多少分?为什么?
18、你的朗读真精彩,把我们带到××的身边。
19、你的表情真丰富,朗读的声音真好听。20、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响亮些就更好了。
关于问的:
1、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2、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的时候是用心思考。
3、你们现在真能问,能问到点子上,能抓住重点来提问。
4、我们的同学的思维很活跃,这些问题提得很好。
5、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让老师试一试,但不一定准确。
6、有些问题,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自己有能力解决的,就不必问别人,让我们试试看,刚才提出的问 题,哪些自己已经想到答案了。
7、你真会提问题,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8、你的好学之心真让老师赞叹。
9、这里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看看是否有答案了。
10、今天大家的提问大大地超出了课文的范围,反映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11、善于提问题的孩于是最聪明的孩子。
12、看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问题?
关于写的:
1、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作业本很干净,书写很整洁。我很感谢大家。
2、同学们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我也写下一点,现在我读给大家听,希望大家喜欢,给我提些意见。
3、××同学的作文写得很好,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觉。
4、从你的作文中,看出你非常留心周围的事物,仔细观察,真棒。
5、请同学们看(用手扬起一大叠本子),老师今天要表扬这么多同学,这些同学作业字迹端正,很少涂改,很少错别字,语句通顺,进步很大。
6、我建议大家互相看作文,看完后,把自己的体会,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鼓励同学,共同进步。
7、××同学作文中的词语很丰富,可以看出他课外阅读了许多书报。
8、文章写完了,自己应该小声读一两遍,注意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数学课堂评价语的魅力 篇3
课堂教学鼓励性评价怎样才能发挥其魅力呢?
首先, 教师应学会倾听。适应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课堂开放之后, 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所能预设的, 它总是呈现出双边共时性、动态生成性的特点。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之时和之后, 教师应如何保护孩子们的智慧火花, 这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也是我们教师要刻意提高的能力。笔者以为, 开放的课堂中学生“异口同声”, 各抒己见, 教师是否善于倾听, 是否能尽快对学生的观点加以提炼和概括, 是否能及时地捕捉时机适时进行点拨和鼓励, 是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中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有时我们的评价大而无当、语义不详, 我们的引导苍白无力、不得要领, 那大多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倾听, 没有听出学生言语背后的声音。因此, 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会倾听, 倾听学生的发言, 欣赏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如学生答对了, 教师要及时进行激励:“你真棒!你的想法与老师的想法一样!”如果答错了, 教师应进行鼓励:“没关系, 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老师喜欢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答案很有创意, 教师更应及时进行激励:“你真行!你的想法胜过老师, 你的想法和数学家一样呢!”这样的评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学生敢说、敢做、敢问就能体验到参与学习的快乐, 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加。
其次, 注意鼓励的针对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情况, 要采取不同的鼓励方法, 做到言简意赅。
如一名同学虽然问题答得不圆满, 但比以前有进步, 教师可以纵向评价:“和你自己比, 你今天进步真大。”有的同学上课从不发言, 偶尔一次发言便及时鼓励:“原来你的声音这么好听, 真希望能常听到你的声音。”或“同学们应为他的勇敢表现鼓励一下。”一个后进生把一道较难的问题答对了, 教师拍手惊叫道:“啊!真是太好了, 你真聪明。”相信这名后进生信心一定会大增。一个同学的想法不太符合要求, 教师可以说:“你很富有想象力, 老师很佩服你能大胆去想。”这样的鼓励, 让学生感到虽然答得不好或不对, 却很“体面”, 体验到进步的快乐和得到被鼓励的满足, 从而使自信心得到激发, 他会一次比一次表现得好。以下两件事也是我亲身经历的。
以前在数学课上, 在学生做练习反馈时, 我总是说:“做对了的同学请举手!”忽视了做错了的同学, 既让他们感到自己被遗忘, 又感到很没面子, 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怎样让他们既改正了错题, 又使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呢?仔细琢磨了一个好办法“:错了的同学谁能勇敢给自己纠正一下?”“勇敢”二字一出口, 学生都愿意为自己纠正, 除了表扬他们的勇敢之外, 又外加了一句:“我们应感谢他们提醒了我们不要犯和他们一样的错误。”然后又鼓励道:“这次错了没关系, 我们还有一组题, 相信这次你们一定会做对。”学生在这种鼓励下会带着百倍的信心认真做题, 老师巡视保证他做对, 等到下次对答案, 我故意找他们对答案, 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 在这种重视、信任和支持下, 学生不仅没有丧失信心, 反而增强了自信心。
再次, 掌握鼓励的技巧和策略。对学生进行鼓励要注意策略, 要注意时机和场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 但却不是滥用鼓励, 更不能以掌声来代替批评, 以赞扬来代替说真话。上好一堂课, 关键在于良好的引导, 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间并不排斥善意的批评。例如:有些学生上课爱说话, 做鬼脸等。此时可以跟他说:“小博, 你是个聪明、活泼、好动的学生, 特别是你的聪明、活泼让我很羡慕。可是, 你知道吗?优缺点是相互转化的。活泼好动的优点用在课上, 影响了你的听课注意力, 影响了你的认知发展, 影响了你的潜能发挥。把这些优点表现在恰当的时候, 好吗?”这样良药甜口的批评, 相信每个学生都会乐意接受。此外, 运用鼓励性语言还要做到不露痕迹,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这样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的时候, 不能流于形式而忽视了内容, 重形式而轻实效。一定要有一个“底线”, 既要保护学生的思考与交流的积极性, 同时要实事求是的点出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以利于学生的改正与进步。这样才真正体现出鼓励性评价的价值。
总之, 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学生时时刻刻都非常渴求教师的鼓励性评价, 或许评价不是很到位, 但只要抓住学生的特点与性格爱好对学生鼓励性评价, 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可贵与自豪的, 请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让鼓励性评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吧!
摘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于在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数学课堂上, 教师是引导者、点拨者、鼓舞者、激励者。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某一特定过程或特定结果给予正确鼓励,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赞许, 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信、自爱、自持的信念, 增强成就动机, 激发学习积极主动性。
走出语文课堂评价语的误区 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评价误区,廉价,模糊,单调,人文性,审美熏陶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构建中, 让他们在活跃的氛围中体会语文的独特魅力, 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提升语文素养。因此, 教学创新日益得到重视, 建构主义、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校本研究等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让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一些单调乏味的评价和模糊的鼓励也开始在语文课堂上
一、廉价的课堂评价
学生的课堂参与热度来源于劳动付出应得到等量的回报, 得到同学和老师积极的肯定和认可, 希望能在课堂看到自己参与课堂活动的价值。因此, 课堂上教师公正、客观的评价, 能让学生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地展现, 进而促进他们再次主动地与老师一起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起去体味文学殿堂的高雅与圣洁。但现实的情况却是, 学生满腔热情的投身课堂、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的廉价回应让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抑制。
下面是一教师在教学《祝福》一文时的课堂片段:
师:请同学们思考祥林嫂为什么要自杀呢?难道她就没有其他出路了吗?
(经过学生讨论、总结后, 一学生举手发言)
生:祥林嫂在此时, 已经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了, 当一个无用、绝望的人出现时, 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 我认为祥林嫂根本没有其他的出路, 只有这样, 才能让本文的悲剧意识更浓, 从而凸显本文的写作主旨:批判封建专制对旧社会妇女的迫害。
(精彩的论述博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 学生自信满满地等待着老师的评价)
师:回答得非常不错, 大家鼓掌欢迎。
(就这样, 回答问题的学生在急切的期盼中失望了)
学生的劳动应该得到尊重, 评价时应指出回答好在哪些地方, 不足在哪些方面, 详细客观地点出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 再让他总结发言, 这样能更进一步塑造他的自信。但这位老师的评价却是用一句简单而普通的话语一笔带过, 让学生失去了继续参与的动能, 打击了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解决方法:课堂评价语廉价实质是教师对教学目的和主体的混淆, 教师一心想完成课前设计的教学内容而轻视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按部就班地遵循着每一个教学步骤, 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 教师应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 意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力求使评价语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评价既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又要体现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
在教学李商隐《锦瑟》时, 老师让学生分析“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玉暖玉生烟”的意蕴, 有如下的课堂实录片段:
生1:这里用了两个典故, 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此时的伤感与惆怅。
师:注意这里有三个关键词, 含蓄委婉、伤感、惆怅。把古诗词中典故的作用于本句诗词的情感表达阐述出来了。同学们, 再思考一下, 有没有别的理解呢?
生2:这里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者喻自己, 后者喻令狐绹, 把自己悲惨的遭遇与令平顺的仕途对比, 凸显了一种对友谊背叛的茫然, 表达了自己的凄凉心境。
师:咏物诗一般都是借所咏之物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感慨, 文中的两句诗也是诗人内心的一种写照, 友谊背叛了才有庄周梦蝶的陌生, 才有了惘然的心绪。这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鉴赏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
评价要点到关键处, 根据学生的回答具体详细地指出他回答的优点, 再顺势引导其他学生从其他路径思考, 使语文课堂成为真实有效的课堂。
二、模糊的课堂评价
良性的课堂评价语言应成为教师与学生合作的纽带, 一句好的评价语言能够唤醒沉睡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活力四射, 热情高涨, 自觉地投入到语文的优美意境中来, 教师再通过正确地引导和沟通, 进而端正学生的价值情感倾向, 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现实的语文教学弥漫着单调、乏味的评价语, 让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体现, 千篇一律的问题回应, 千篇一律的鼓励模式, 让学生听到的仅仅是教师简单而生硬的语言重复。
在教学《赤壁赋》时, 教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苏轼的人生观具有两面性, 积极和消极。那么我们如何来评价这位文学大家的思想变化呢?
一学生结合自己的具体事例, 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人在受到打击后, 就会一蹶不振, 失去生活的热情和奋斗的激情, 然后在茫茫然中度过自己的余生。
老师见学生的回答很契合教学预设, 就盲目地褒奖学生的观点, 赞扬学生的积极主动, 并且号召全班都应该向他学习。
该事例中学生的人生观明显地偏颇, 教师应抓住时机纠正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让全班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正确思想, 但为了完成教学预设, 忙乱地评价了学生的回答, 评价的模糊性让学生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对于学生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塑造有很大的危害。
解决方法:课堂评价模糊, 教学课堂随意, 漠视学生的智力生成, 没有目标地点评, 没有指导地评价, 让语文教学严重脱离文本, 对于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养成不利。我们必须高扬语文人文性的特点, 让点评有目的, 点出正确的价值观, 评出人性的光辉, 对学生消极怠慢的情绪要因势利导, 用课堂评点语言点亮学生的心灵之光, 让他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针对上例学生回答中存在严重消极情绪, 教师应大胆调整教学设计, 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 让他正确认识苏轼, 重新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对于该生的评价可以这样设计:
如果苏轼一直颓废消沉, 沉醉山水, 在逍遥与遁世中度过自己余生的话, 他还能在文学创作上有热情吗?如果他受到一次打击就惶惶不可终日, 寄情诗酒, 他还能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豪迈与洒脱吗?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自己的人生特色, 随波逐流, 放弃了人生底色, 那么他只能是昙花一现, 匆匆的一个过客而已, 他还能在我们心目中崇高吗?我们现在也面临着这两种抉择, 沉沦与奋进, 前者是在默默无闻中消逝了青春, 后者是在轰轰烈烈中演绎着梦想, 你们要选择哪一种人生追求呢? (学生热烈地议论着, 纷纷赞成做一个乐观豁达的东坡居士)
几句深沉的话语, 把苏轼的消沉与奋起两种不同的人生结局勾勒出来, 再用一个有力的反问, 让学生在讨论中去明确价值判断, 选择正确的人生导向, 这样既深化了文本的文化蕴涵, 又陶冶了学生的审美追求。
三、单调乏味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应生动有趣, 在形象生动的和谐氛围中点出学生的参与表现, 但大多数情况下的评价语言却是死板、单调、乏味的, 这种毫无启发性的评价语言不仅不能鼓励学生的课堂活跃度, 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 更是一种毫无责任的胡乱吹捧, 一种毫无意义的教学炒作。课堂语言的单薄乏味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价值指向的不明确, 模糊的语言表述让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急切性全都消失在了评价的语言烟雾中。
一学生在完成了答题后, 教师对他的评价如下:该同学上课认真, 回答问题积极, 思维活跃, 值得我们全班同学学习。同时, 他的回答也具有创造性思维, 在精辟的论述中, 把中学生的认真负责表现出来了。
此处教师评价语言词句的专业化, 单调的辞藻仿佛是一场专业化的报告, 听者昏昏欲睡, 讲述者也别扭不堪, 学生的参与热情没有被激发, 课堂的气氛没有被激活, 最终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贫乏。
解决方法:教师的评价应生动有趣, 在形象的鼓励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 号召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思考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 叫学生来点评, 教师再引导, 这不仅活跃了课堂的热度, 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这正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一教师在讲授《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时, 有如下教学实录片段。
师: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殉情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难道仅仅是这篇《孔雀东南飞》文本吗?如果是这篇文章和两个活生生的生命对换, 我宁愿他们继续悲剧地生活下去。
生:他们用生命的晶莹证明了爱情的神圣, 他们用死亡的勇气撼动了封建专制的山岭。
师:这位同学的结论是刘、焦的死有很深刻的社会意义, 请记住他的关键词:爱情的神圣, 封建的专制。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在焦母与刘兄的逼迫下被撕碎了, 为了维护誓言的纯洁, 他们双双赴黄泉, 用一种强烈的震撼敲打着我们的心灵。事物都有两面性, 那么我们从另一面来看又有什么样的结论呢?
生:从另一面来看, 他们对生命的漠视, 反映了他们重义轻生的思想观念, 但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里, 尊重生命、爱惜自己是主旋律, 我们应该劝慰他们好好地活着, 去追寻真正存在的幸福。
师:请记住这句话, 珍惜生命, 爱惜自己, 用一颗包容的心去看待世界, 你的眼睛同样会看到生命的亮色。
该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思维成果又用生动的语言表述同现实的德育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对生命又有了一次新的体验, 塑造了学生健康的生命观。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的运用小议 篇5
一、准确得体
课堂评价语应该做到准确、简洁、得体, 让学生听得明白, 也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 语言要尽量做到简洁, 不模糊, 对于要强调的地方要讲得明白, 让学生听得清楚。除了语言的简洁外, 准确性是评价语的灵魂。没有“灵魂”, 教师的评价语就没有了生命力, 无论你说如何生动, 如何有吸引力, 都是苍白无力的。所以教师评价语的准确性显得犹为重要, 既不能一味地肯定评价, 也不能一味地批评, 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 哪是不好的;哪是对的, 哪是错的, 错在何处。例如:“讲得不错, 如果声音再响一些会更好!”“你读得很认真, 读时也融入了感情, 如果……, 会有更好的效果。”“今天你的表现可真棒, 已经举手发言了好几次, 而且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不过回答前要听清楚问题, 行吗?”“你真行, 对刚才的问题, 不满足于找到结果, 而是观察思考, 又有新的发现。……像这样的课堂评价语针对性强, 能提醒学生, 能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二、灵活丰富
在评价过程中, 我们应该“让过程长一点儿, 让兴趣多一点儿, 让形式活一点儿”, 不能总是用同一个评价语, 如果一节课下来, 老师的评价一直是一样的, 那么整节课就会枯燥乏味, 学生将没有任何积极性。就拿读课文来讲, 教师的评价语言如果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召力, 那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老师的评价语如果准确、得体, 而且多样、灵活、生动、丰富, 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 欣喜不已, 课堂内总是有勃勃生机。
总之, 课堂评价语的确不应拘于一种形式, 它应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 丰富教师自身的语言, 努力提高口语素养, 为教育、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摘要:教育心理学表明:正确的、公平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 可以调动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激起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 维持教学过程中学生适度的紧张状态, “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足以可见, 教师语言水平的高低、表达能力的强弱, 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优劣。
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的探究 篇6
《广雅》中记载:“评, 议也。”所谓课堂评价语言, 就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方面进行即兴点评之语。它主要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导向以及推进学生后继学习的作用。[1]
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是指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性语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时的课堂气氛。客观生动的语文教学评价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促使其不断进取。按照形式划分, 可以分为口头评价语和书面评价语。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用到的是口头评价语, 这种看似即兴的评价, 更加彰显教学的素养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 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感召下, 在“平等对话”的鼓舞下, 课堂上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但是我们也该看到课堂上的评价语存在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
1.教师评价语用词单一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 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教学中不能做出真正的评价, 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往往是无言以对。归结起来主要是由于教师自身存在知识和相应能力的欠缺, 不能准确的捕捉评价的时机和把握评价的方式, 不能驾驭评价的语言等等。使得教师面对学生的发言时无所适从, 不知道该说什么来使课堂更生动活泼, 只得用一些含糊不清的诸如“哦”“好”“嗯”单调机械应答词。
马卡连柯曾说过:“教师的评价, 不只停留于表层的简单肯定, 而是指出错在哪里, 好在何处。评价语要同教学意图结合得相当紧密。”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需要与老师交流来掌握一定的知识和学习的能力。如果所有的老师只是以这样的应答方式作为对学生的回答, 学生很可能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2.教师评价时用语急于否定
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已经意识到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到了真正的课堂上时, 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经验不足等原因, 无法真正放手让学生去自由思考, 发散思维。所以, 仍旧是按照“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模式进行。一旦学生的答案与教师预设不相符, 教师不会运用教学机智, 不会通过使用评价语调整学生思路, 只能用否定的方式打断学生思维, 不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这样的评价方式同样是无用的。
3.教师评价语用词夸张
课改之后, 为了充分体现尊重, 唯恐代替学生思维, 一味的表扬几乎成了教师的口头禅。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 回避错误。在学生回答与原文不相关时, 教师不但不帮助学生回到课本上, 指正他的错误, 反倒是顺着他的方向继续夸奖“你真会想象”;二是放大成绩。当学生回答对一个基本问题时, 教师为了肯定学生的表现, 就用“你是我们班上最聪明的孩子”“没有人比你更出色了”过分夸张的评价语。对于学生的表现, 没有注意到学生的真正问题所在, 跳过需要注意的问题, 只挑无关痛痒的部分加以赞赏。这两种做法, 看似在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际上却是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下去, 评价就失去了他应有的激励和诊断功能。
(二) 、解决方法
针对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提出一些语文教师在课堂评价语运用时要遵守的原则。
1.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要具有针对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因为教学的艺术不是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激励唤醒学生, 就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情况, 做出相应的点评。作为教师要有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点的能力, 抓住优势, 拿捏分寸, 对学生的发言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既要肯定学生的成功与进步, 也要鲜明地指出存在的不足与错误。让每个学生通过教师精准的点评, 认知自己的不足, 了解自己的优势。
2.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要具有启发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用引导性的语言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因为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往往是零碎的、表面的。而且是用他们惯用的感性语言来表达, 往往缺乏逻辑性和可推敲性。这就需要教师用有效的引导性评价语引导学生透过表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在课堂上, 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利用学生的一些小失误, 发挥评价语的引导、启发功能, 引领学生层层深入,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3.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要具有客观性
教育需要赏识, 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肯定孩子身上的优点。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 而学生这方面的需要更为强烈。在面对多种多样的评价语形式, 教师在使用时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诚恳。只有教师真诚、客观的评价, 才能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体会。对于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的问题, 教师在使用评价语时要把握好分寸, 既不能伤害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要在运用评价语时力求客观。使得学生在听过之后, 有所收获和启发, 能通过教师评价性的语言真正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结语
语文课堂评价语没有固定的模式, 没有事先设定的条框。他需要的是一种能力, 能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的预设语言和随机语言的双和生成。因此, 在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的评价更显现教师的素质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摘要: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分口头评价语和书面评价语,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 运用最多的则是看似随机生成的却有着丰富内涵的口头评价语。新的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注入生机, 但也应看到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赞美。因此, 针对教师在课堂上评价语运用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策略:评价语要具有针对性、客观性、引导性。
关键词:课堂评价语,新课标,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于映潮《听于映潮老师讲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郑桂华《听郑桂华老师讲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的思索 篇7
关键词:语文课堂,评价语,语文味,儿童情趣,教学实效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师评价语对创设学习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积极思维,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明确中肯、激励唤醒、批评指正的评价语言都将深刻引领着学生的发展。因此,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要依托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实际, 在评价中传递各种语文信息, 引领学生有效学习语文,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基于学科特点, 有“语文味”
语文课文大多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名家名篇, 经典之作。这些文章或句式精美, 或布局典范, 或表现手法独特……在教学时, 我们要紧紧依托文本资源, 抓住契机, 因地制宜、因文而异地借鉴文本语言的形式、风格、情境等进行评价, 使评价语带着浓浓的语文味,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 借用文本语言, 彰显语言魅力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美的句式和优秀段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取精探微, 站在鸟瞰的高度上全方位地抓住文本的特点, 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 借鉴文本特定的语言形式巧妙地进行及时评价, 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位教师教学《月亮湾》时的课堂引导性评价语言:“你的朗读似乎把大家带到了小河边, 月亮湾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水中游动的鱼儿;月亮湾的水真静啊, 静得可以看见水面上倒映的小桥、绿树和青山。”教师借用《桂林山水》一课的语言进行形象的评价, 使大家感受到文本美的同时也称赞了这位学生读出了情。这样的评价语借鉴课文句式特点, 很有特色, 学生听起来耳目一新, 印象极为深刻, 因而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 结合文本内容, 提升语言活力
文字是思想的外壳, 但不是所有的思想内容都能通过文字表达清楚, 有时只能意会。有不少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 不是靠其他语言文字可以来注释和说明的, 这就需要借助于教师的评价用语, 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有所“悟”。如果教学时能置身文本之中, 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 把评价有机地渗透、附着于学习内容上, 使它们浑然一体, 课堂教学效果将大大增强。
例如, 《中彩那天》教学片断:
师:父亲用橡皮擦掉K字时会想些什么?
生1:……
生2:……
师:你们说的都有理由, 父亲是想把车留给自己。父亲想留车是有他的理由的, 让我们联系前面的句子读一读。你觉得父亲有没有理由把车留下呢?可是, 他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
生3:……
师:汽车是留还是还呢?从这淡淡的K字上, 可见父亲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那他的思想是如何斗争的呢?
生4:……
生5:……
师:……同学们, 对于一个人来说, 物质的富裕当然重要, 但是精神的充实才是生活快乐的真正源泉。愿我们每个同学都能成为一个诚实、有信用的人!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教师不限于父亲擦记号时只想到将汽车留下, 而是用富有激情的课堂评价语言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父亲一定是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但最终, 父亲将诚实与守信摆在了第一位, 从而也使学生坚守了这样一个信念: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 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3. 借鉴文本特点, 实现语言统一
教师的评价语应根据文本的语言风格有所变化, 把握其语言特色。不同体裁的文本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 如果教师的评价语与之相符, 那么学生将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杨氏之子》教学片断:
师:吾乃郭氏之女。从我的介绍中, 你能了解到什么?
生1:你姓郭。
生2:你爸爸姓郭。
师: (笑) 是的!我和我爸爸都姓郭。
生3:你是女的?
师:是的!从介绍中可以知道。当然, 不用介绍, 你们也能观察出来, 是吧?
师:你们很会学习!注意了倾听。 (指板书) “郭氏”就是姓郭的人家, “之”就是“的”, “郭氏之女”就是指姓郭人家的女儿。你们也能这样来自我介绍吗?
生1:吾乃郑氏之子。
师:我听清楚了, 你姓郑。认识你, 甚为荣幸。
生2:吾乃郭氏之子。
师: (惊喜) 哦?原来咱们八百年前是一家呀!幸会幸会!
郭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 借鉴文本语言的风格——“吾乃郭氏之女”“甚为荣幸”等评价语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学生笑声不断, 活跃了文本学习的氛围, 进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 教师也以此向学生传递了中国文字的巨大魅力, 这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应该义不容辞地传承和发扬, 从而激发孩子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欲望。
二、基于学生实际, 有儿童情趣
课堂交流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凸显在教师是否具有以约守博、以简驭丰的课堂评价语上。纵观名师的课堂评价语, 总能让人耳目一新。时而旁敲侧击, 时而直接追问, 时而流露同感, 时而幽默诙谐。他们总能紧紧抓住学生的特点, 经点拨之后, 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脸, 听到的是欢声笑语, 体悟到的是学生的个性飞扬。
1. 多一份赞赏与鼓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 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尽量从正面引导。在课堂中, 学生除了有渴望被认同、被赞赏的内心需要以外, 他们还需要从教师那儿得到尊重、宽容和教诲。教师要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用孩子的价值观去理解孩子, 要把话说到孩子的心灵中去。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教师在评价时要竭力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 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 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例如, 一位教师叫同学们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纷纷举手, 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发现有一名女生低着头未举手, 于是她走到这名学生跟前轻声问道:“你为什么不举手?”小姑娘说:“我有点紧张。”“读书就不紧张了, 能试一试吗?”小女孩望着教师不吱声。教师扶着她的肩膀, 轻声说道:“我给你起个头, 能读吗?”小女孩说:“能!”于是教师起了头, 小女孩开始小声地读了起来, 后来越读声音越大, 越读越流利, 待她顺利地读完后, 教师接着问她:“你现在还紧张吗?”小女孩答道:“不紧张了。”……教师这种对胆小孩子的呵护和关爱, 在关键时刻一句句真诚的评价语言, 让学生找到了进步的方向, 平添了无穷的力量,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项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
2. 多一点诙谐与幽默
机智幽默的语言是一种才华, 更是一种力量。教师机智幽默的评价语言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有效, 也是最不露痕迹的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 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记忆, 更好地进行情感交流, 拉近师生的距离, 解除尴尬的气氛。学生都喜欢幽默的教师, 这样的教师能给学生以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 如果教师把幽默恰如其分地用到课堂中去, 会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 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贾志敏老师执教《镇定的女主人》时, 上课开始, 一学生错把课题解释成了“慌乱的女主人”, 全班哄笑, 而贾老师却风趣地说:“我看你才是慌乱的小姑娘哩!”女孩含羞而坐, 以后每回提问, 小手依然举得那么勤。后来在一次学生读课文时, 贾老师还特意请了她:“请刚才那位慌乱的小姑娘来读。”那个女孩听后笑容绽放, 字正腔圆, 有板有眼地读了起来, 话语中充满了镇定和从容。这样机智幽默的教学语言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悟出“笑外之音”, 获得一次次思维上的飞跃。不难发现, 教师一句善意风趣的话语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 这笑看风云的健康心态, 抚慰了学生焦灼的心灵, 对学生的影响一定会是终身的。像这样的语文课, 又有哪个学生不爱上呢?遇上这样的教师, 学生是何等的幸运啊!
3. 多一点聆听与等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特别是当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教材、与教师的理解有偏颇时, 我们如果能多一点等待, 听听她们的心声, 去保护孩子稚嫩纯真的心, 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精彩。教师要用宽容的眼光去理解孩子, 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亲切、真诚, 才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与赏识, 从而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一位教师执教《掌声》教学片断:“轮到英子的时候, 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起投向了那个角落, 英子立即把头低了下去。”
师:在响起掌声前, 英子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此刻你是英子, 你会想些什么?
学生不语, 似乎有困难。
师:不急, 如果此刻你是英子, 你会想些什么?
生1:唉, 多难为情啊, 同学们看见我走路肯定会嘲笑我的。我还是不上去吧。
生2:怎么办?上去还是不上去?
生3:如果我不上去, 老师会批评我。唉, 让他们嘲笑吧, 我要勇敢地走上去, 把故事讲完。
当教师的问题碰到沉默时, 教师满怀期待与鼓励的语言, 让孩子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 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相关经历进行换位思考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当学生道出了英子复杂的内心感受时, 教师评价道:“你能将心比心;你走进了英子的内心……”这样的评价语, 是教师用智慧和爱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空间, 通过这样的静心等待和聆听, 得到的是孩子无限的课堂精彩展现。
三、基于语言发展, 有教学实效
小学生年龄小, 对人对事对物的看法比较肤浅, 但是语言中常蕴含着一些语文资源。面对学生意外的、多元的甚至是错误的发言, 教师都需要细心捕捉, 并通过评价加以提升、诊断, 提炼、聚焦这些来自学生发言中的信息, 引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理解, 使评价语彰显应有的实效。
1. 评价语言要具有准确性
评价语言的准确性是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 教师的评价语言就没有了生命力。新课程提倡对学生要多激励, 但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否定。教师要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 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个人认为在课堂上, 教师应准确把握评价的尺度, 以自然、真诚、恰当、温馨的语言, 及时、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评价语言要做到因人而异, 因课而异, 因时而异。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 就应不厌其烦地进行点拨;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时, 就应不漠视、不袒护地加以引导。
例如, 《自己去吧》教学片断:
师:有小朋友自告奋勇地第一个把课文读给大家听的吗?
生1:……
生2:……
生3:…… (读得有点拖, 字也有添漏)
师:你认真的态度告诉我, 你在努力地读好, 你渴望的表情告诉我你已经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 还想试一遍, 是吗?
生3:是!
师:小伙子, 再来一遍。我欣赏勤学苦练的孩子!来, 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专心地聆听, 为他加油。
生3:…… (很有信心地读着, 有点进步, 但还是有错, 读完后有点想哭。)
师:有位科学家, 做试验失败过一千多次, 但最后还是成功了。男子汉, 抬起头, 你的决心告诉我, 你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如果你愿意, 你可以下课后再读给我或者同学们听。
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该教师及时抓住学生朗读上的错误, 用准确而得体、生动而实效的评价语言让该生明白自己的不足, 引领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 遨游在瑰丽的知识殿堂。
2. 评价语言要具有导向性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遵循一个基本标准: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时, 切记文本是语文教学价值观之根本。学生由于受年龄及生活经验的制约, 对问题的理解往往片面或缺乏深度。当学生产生一些偏差、错误甚至荒谬的信息时, 教师不可操之过急, 应沉下心来, 因势利导, 使他们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例如, 一位教师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
师:你想对故事中的狐狸和乌鸦说什么?
生1:狐狸, 你太狡猾。
生2:狐狸, 你真聪明, 会想办法不劳动就有收获。
师:你的想法确实与众不同, 但想一想, 狐狸的这种聪明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你们喜欢这样的聪明吗?
错误之所以是宝贝, 其价值在于师生通过思错、纠错活动获得新的启迪。教师在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见解的同时, 引导学生领悟到狐狸的聪明是不择手段的。“你们喜欢这样的聪明吗?”一问, 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入正确的价值观上来。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的聪明, 是不值得学习和敬佩的。由此可见, 只有充分利用评价语言的导向作用, 及时纠正学生不健康的价值观倾向, 防微杜渐, 才能引导学生培养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有针对性的评价, 才是真正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
3. 评价语言要具有生成性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有别于其他学科, 真实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有生成。教学过程是需要生成的精彩, 课堂评价语言更需要教师的慧眼, 善于捕捉生成的契机, 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评价语是最有效的, 动态生成的评价也容易表现得风趣幽默, 诙谐轻松, 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又有达到匡正谬误、正确引导的目的, 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海底世界》时, 让学生朗读一段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 于是教师微笑着凑到该生耳边说:“你这样读, 小动物们会被你吓跑的。你再读一次, 把它们都引回来吧!”学生心领神会, 自然就降低了声音, 融入了海底小动物的情境之中。
随机应变的课堂评价语, 创造的是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激活的是学生无限可能的创新思维。好坏不可一锤定音, 意外也需灵活驾驭。即兴的课堂评价语, 植根于科学的教育理念, 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 扎实的日常教学功底;当然也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思考———常常琢磨, 处处推敲。当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足够的实践经验, 吸取了足够的课堂智慧, 形成了足够的捕捉和处理课堂信息的能力时, 追求课堂交流的有效性不再是个空洞的口号。
每一句充满智慧的评价语背后都是一颗心!教师只有心怀学生, 一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尊重和爱护学生, 用富有魅力的凸显语文本色的评价语言营造真情和谐的课堂, 在评价中传递各种语文信息, 引领学生学习语文,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莫云华, 潘君琴.反思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J].教育月刊 (小学版) , 2005 (9) .
[2] .武凤霞.“语文味”的两个呼唤[J].小学语文教师, 2008 (1) .
数学课堂评价语的魅力 篇8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儿童的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在课堂上,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因为激励能激发人的潜能,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自由空间里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学习中走向成功。
有位老师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一学生在朗读“鱼成群结对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这一个自然段的时候,他读得断断续续的,全班同学都笑了,但班主任说了一句话:“在我们班,我又看到了一位小勇士,他能够勇敢地举起手来,展现自己,让我们为他的勇气鼓鼓掌。”全班都热烈地鼓起了掌。之后,在这一节课中,该学生举手非常积极。
在教学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检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教师课堂评价语的准确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评价学生回答的时候,常常会犯以下几个错误:
(1)评价语的夸大。许多教师面对学生的发言,往往夸大其词,使其无以复加,基本上不敢或不愿指出学生的错误缺点,一味廉价地予以表扬。比如,明明是有异议的地方,却称赞“对极了!”“棒极了!”他们的这种夸大性的评价语,误导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而且使学生受挫折的能力下降。因此,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必须准确得体,恰到好处。(2)评价语的空谈。“教学不是无情物”,我们的教学课堂应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有的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尊重学生感悟”的内涵,在评价中脱离了文本的价值观。比如,一学生回答的话与文本、老师的问题完全不相干,但有的教师却仍夸他想法独特。教师的这种鼓励学生“独特”感悟的做法,不仅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文本的含义,还使学生的价值观扭曲。(3)评价语的模糊。有的老师在评价不了学生的回答时,往往都会采取模糊的评价,如他们会让学生直接坐下,或者只是简单地说一句“好”,那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教师并不给以解释与导向。这让学生难以从教师的评价信息里判断对错,也无法明确方向、领悟方法。
针对这些易犯的错误,教师在评价时应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语言要尽量做到简洁,得体、不模糊,对于要强调的地方要讲得明白,让学生听得清楚、明白。
三、教师课堂评价语的多样性
1.评价方式的灵活多样。在评价时,教师常常是对学生的谈话给予直接的评价,其实从人和人的交流看来,应该是一种充满智慧的交流,应该要给予学生一定感受的空间,留一点让学生去回味和揣摩。所以,评价语要充满灵动与智慧,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2.评价方式的独特创新。将评价语和体态语结合起来就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方式,当教师在表扬一个学生的时候,可以一会儿翘起大拇指,一会儿鼓掌,一会儿与学生握手,以此来祝贺学生的精彩回答。独特创新的评价语就像种魔力,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达到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境界。
四、教师课堂评价语的导向性
著名的教育评价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因此,多样的评价语要求教师评价时不只是简单的判断或褒奖,而应注重具体引导,应更多的从内容方面去点拨和启发。同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即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要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首先应从语言上表现出来,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导向性,通过即时的评价语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教师在夸奖学生的回答时,既要注意以激励为主,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并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采用丰富多彩的语言使学生在启发引导下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林良章.课堂教学中“评价语”发展性功效探微[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3,(6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数学课堂评价语的魅力】推荐阅读:
魅力数学精彩课堂01-11
数学课堂的魅力之源06-24
用魅力打造数学课堂06-07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魅力06-09
“生活活水”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徐月琴)12-04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09-26
数学课堂的评价策略08-10
评价初中数学课堂教学12-13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计划06-30
评价视野下的数学课堂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