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式维甲酸

2024-06-12

反式维甲酸(精选7篇)

反式维甲酸 篇1

全反式维甲酸( 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 是维生素A在体内的代谢中间产物及发挥功能的主要形式,在胚胎发育、器官形态发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atRA目前广泛应用于治疗银屑病、扁平苔藓等疾病,是目前国内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首选药物[2]。但研究发现妊娠期过多摄入atRA对动物和人都有很强的致畸作用。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过多摄入维甲酸可导致神经管、心脏和颜面部等多种畸形的发生[3]。

atRA诱导人、鼠和其它动物形成腭裂、面中部发育不良、颅中缝早闭等一系列的颅颌面部骨骼发育畸形,但其作用机制目前仍未十分明确[4 - 6]。atRA的致畸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国内很多学者常把atRA作为致畸实验的阳性对照药,并成功建立了维甲酸致脂肪肝、腭裂、骨质疏松等动物模型。但atRA对颅颌面发育的影响目前仍缺乏足够的研究,结合本课题组后续研究的需要,本研究使用atRA常用致畸剂量对孕鼠进行灌胃,取胎鼠进行检测,探讨atRA对胎鼠颅颌面部发育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 1动物分组、用药

SPF级6 ~ 10周龄C57BL /6N小鼠( 购自中山大学医学部动物中心,合格证号0048135) 按雌雄1∶ 1合笼,2 h后检查阴栓,见栓日定为妊娠( gestation day, GD) 第0天。选出20只孕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60、80和100 mg /kg atRA组。 将atRA( 购自美国Sigma-Aldrich公司) 溶解于玉米油中配制成10 mg /ml溶液。GD10时实验组分别用60、 80和100 mg / kg atRA灌胃1次,对照组采用相同剂量的玉米油灌胃。孕鼠于GD19引颈处死,解剖腹部, 剥离子宫,按分组收取胚胎,记录其总胎数、活胎数、死胎数、吸收胎数、畸胎数、胎鼠体重、体长。

1. 2胎鼠头颅软组织侧貌测量

观察胎鼠颅颌面部形态,参考蔡志刚[7]的研究方法,进行头颅软组织侧貌定点及测量。为保证定点的准确性,选择下颌骨下缘延伸线L为基准线,参考口裂平面和下颌下缘平面,L的确定相对恒定。L确定后AK、BD、NG均与之平行,相对易于确定,同时解决了A、B、D、N、G等各定点的可重复性问题。描记标志点如下( 图1) ,A: 上唇最突点; B: 下唇最突点; N: 鼻额切线上鼻突点; S: 鼻额切线上额突点; L: 下颌下缘延伸线; BD: 下颌体长度; ∠NAK: 上颌突角; ∠NBD: 下颌突角; ∠SNG: 颅面关系角。

1. 3胎鼠头颅骨骼X线头影测量

固定胎鼠头部,分别获取胎鼠头部中央矢状向和水平向X线平片。根据Vecchione的描记方法对胎鼠头部各个标志点进行描记[8 - 9]( 图1) 。描记标志点如下,Rh: 鼻骨中线最前点; Op: 枕骨点,枕骨大孔最后缘; Na: 鼻额缝点; Pa: 顶骨最后点; Fp: 额顶缝; Os: 蝶枕联合中点,颅骨在前囱处最顶点。用Winceph 8. 0测量软件进行测量,同一实验者间隔1、2周后对数字化图像进行第2、3次测量,取3次测量均值为指标数据,用以评价胎鼠颅颌面骨骼矢状向和垂直向上的发育情况。

A:软组织侧貌测量;B~C:头颅骨测量A:Soft tissue;B-C:Craniomaxillofacial skeleton

1. 4统计学分析

将获得的数据输入SPSS 12. 0统计软件。结果用± s表示,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各组间检测指标的差异,P < 0. 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 1维甲酸对胎鼠生长发育的影响

对照组胎鼠没有发现死胎和畸形胎。atRA各剂量组均出现畸形胎,如四肢短小、腹裂与局部皮肤缺失,且畸胎数和畸胎率随RA剂量增高而升高。atRA各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胎鼠体重减轻,体长缩短。60 mg / kg atRA组胎鼠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 > 0. 05) ,80 mg / kg atRA组胎鼠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 0. 05) ,100 mg /kg atRA组其体重和体长明显小于对照组( P < 0. 01) ( 表1) 。结果提示80 mg /kg atRA灌胃孕鼠对胚胎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并随着atRA剂量增加,影响明显。

2. 3头颅软组织侧貌测量结果

头颅软组织测量结果( 表2) 显示,100 mg /kg组与对照组比较,胎鼠BD减小,而∠NAK、∠NBD、∠SNG增大,差异有显著性( P < 0. 01) ; 提示实验组胎鼠下颌短缩,上、下颌位置后缩,且上颌垂直向也存在发育不足,从而说明atRA对胎鼠头颅软组织侧貌的发育有抑制作用。

注: 与对照组比较,1 P < 0. 05,2 P < 0. 01

注: 与对照组比较,1 P < 0. 01

2. 4头颅骨骼头影测量结果

头颅骨组织X线测量结果( 表3) 显示,atRA各剂量组胎鼠有明显的颅颌面部矢状向长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 Op-Rh) ( P < 0. 01) ; 60 mg /kg atRA组胎鼠的颅穹窿长度( Pa-Na) 、颅穹窿高度( Fp-Os) 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而80 mg /kg组、100 mg /kg组以上两项数值则明显小于对照组( P < 0. 05,P < 0. 01) ,提示atRA灌胃后胎鼠的上颌骨在矢状向存在发育不足, 当剂量达到80 mg /kg以上时,这种抑制作用还会体现在颅部的矢状向和垂直方向( 图2) 。

3讨论

atRA致畸可因小鼠种系、给药时间、给药剂量等不同而有所差异,且致畸率和致畸程度与剂量相关,致畸的模型需要探索出合适的致畸剂量[10 - 11]。本课题组在构建atRA致胎鼠颅颌面部畸形模型时,设计在GD10采用3个剂量组( 60、80、100 mg / kg) atRA来灌胃。结果发现: 60 mg /kg atRA即可诱导出现比较明显的畸形胎,表现为四肢短小、腹裂与局部皮肤缺失,且畸胎数和畸胎率随RA剂量增高而升高,其差异有显著性; 随着atRA诱导剂量增加,胎鼠体重减轻、体长缩短,100 mg /kg atRA组胎鼠的体重、身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 0. 01) ; 提示100 mg /kg是atRA诱导C57胎鼠颅颌面部畸形的最佳剂量[12]。

注: 与对照组比较,1 P < 0. 05,2 P < 0. 01

本研究通过对胎鼠头颅进行软组织侧貌分析发现,100 mg /kg实验组胎鼠下颌短缩,上、下颌位置后缩,且上颌垂直向也存在发育不足,从而说明atRA对胎鼠头颅软组织侧貌的发育有抑制作用。头影测量发现: 实验组胎鼠存在明显的颅面部矢状向短缩,当at- RA剂量大于100 mg / kg时,胎鼠的颅穹窿长度、颅穹窿高度明显小于对照组,说明atRA对颅颌面部发育的抑制作用会体现在颅部的矢状向和垂直方向。余家康[13]的研究发现: 维甲酸对大鼠全身骨骼有明显的致畸作用,脊柱和四肢出现畸形的比例最高,其次是颅面骨。颅骨畸形,主要是头颅狭小、下颌骨细小和面中裂等头面部畸形。苏丽莉[14]用atRA灌胃孕鼠致畸发现: 胎鼠骨骼均有不同程度的变短、变小、畸形、缺失以及骨化延迟或者缺失的现象出现,说明atRA具有引起大鼠胚胎四肢骨骨骼生长迟缓的作用。文献报道维甲酸可导致人类胎儿产生小头畸形、脑积水、小颌畸形等,同样在胎鼠中也能导致类似的畸形[15]。结合本研究软组织侧貌和骨组织影像学测量分析的结果,我们认为atRA对颅颌面部骨骼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atRA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胚胎期颅神经嵴细胞来实现的。维甲酸类物质影响胚胎头端神经嵴细胞早期迁移以及后期的增殖分化,从而影响鳃弓发育,产生腭裂和小头畸形[16]。Abe的小鼠动物实验发现维甲酸能影响胎鼠上下颌骨的形态发生,使下颌转变成上颌骨样组织,这种同源异形转化可能是通过下调第一鳃弓上皮的Fgf8以及间充质中Dlx5的表达水平,从而影响了颅颌面组织的形态发生[17]。研究指出RA能下调第一鳃弓上皮的endothelin-1和Fgf8的表达水平,而这两个信号通路能激活迁移中的神经嵴细胞Dlx基因,启动形态学进程,分化出上下颌[5]。Hu等[18]研究发现,RA通过调节上皮和间充质细胞的细胞周期、p38 MAPK信号来影响细胞增殖和凋亡,同时抑制Wnt/β-catenin、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腭裂等颅颌面部畸形产生。而对于atRA影响颅颌面部骨骼发育的基础研究发现,atRA可能是通过改变成骨/破骨活动间的平衡来影响颅面部组织生长发育的[19]。 在atRA作用下,颅缝来源的间充质细胞的成骨分化增强,James[20]认为这可能是atRA诱导颅缝早闭的作用机制,而颅缝早闭可能是本研究中胎鼠颅穹窿的矢状向和垂直向发育不足的原因。此外,小鼠体外器官实验发现,atRA影响颅底部软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从而影响颅底的软骨内成骨进程,导致颅底发育不良[21]。

本研究结果表明,维甲酸有较强的胎鼠颅颌面部骨骼致畸作用,维甲酸致畸小鼠模型是研究颅颌面部骨骼先天性畸形的实用工具,通过该模型,可进一步在胚胎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颅颌面骨骼畸形的发病机制。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全反式维甲酸(atRA)摄入对胎鼠颅颌面部发育的影响。方法:C57BL孕鼠随机分成4组(n=5)妊娠第10天,实验组分别给予60、80、100 mg/kg atRA)灌胃1次,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玉米油灌胃。第19天取胚胎,记录基本情况取胎鼠头作头颅软组织侧貌分析拍摄X线片作颅颌面部骨骼测量。结果:RA≥80 mg/kg的2个实验组胎鼠体重减轻、体长缩短,出现明显颅颌面部畸形,畸胎率随RA剂量增高而升高。100 mg/kg组胎鼠下颌体(BD)缩短,上颌骨(∠NAK)、下颌骨(∠NBD)后缩(P<0.01);∠SNG则大于对照组(P<0.01)。X线头影测量发现:维甲酸各剂量组胎鼠颅颌面部矢状向缩短(Op-Rh)(P<0.01);维甲酸≥80 mg/kg的2个实验组胎鼠的颅穹窿长度(Pa-Na)和高度(Fp-Os)均小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维甲酸剂量依赖性抑制颅颌面部骨骼发育。

关键词:维甲酸(atRA),小鼠,颅颌面部畸形

反式维甲酸 篇2

维生素A,包括它的氧化物维甲酸(retinoic acid,RA),对脊椎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活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对骨骼发育的调节作用已经被公认,即可以影响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与增殖[2,3]。有研究显示,RA可促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向成骨分化[4,5,6],却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成骨分化[7,8]。ADSCs与BMSCs同样为间充质干细胞,但由于来源不同而对RA的反应相反,那么RA将如何影响h PDLCs的成骨分化过程呢?本文将选用一种商品化的RA即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此问题进行研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DMEM高糖培养基粉剂(Gibco,美国),AT-RA(Sigma,美国),MTT(Sigma,美国),碱性磷酸酶试剂盒(建成,中国),细胞茜素红钙染色试剂盒(Genmed,美国)。

1.2 h P DLCs的原代培养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门诊的患者中因正畸或阻生齿等原因需拔除的前磨牙或第三磨牙,要求无龋坏、根尖周炎及牙周病,且完整拔出。无菌状态刮取牙根中1/3牙周组织,参照组织块贴壁培养法,用含15%FBS的DMEM培养基(青霉素100 u/m L,链霉素0.1 mg/m L),置于37℃和5%CO2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4~6小时后翻瓶,每3天换液,一般培养的组织块在5~10天时会有梭形成纤维样细胞从组织块边缘游出,30天仍无细胞生长者予以淘汰。当细胞汇合度为80%~90%时传代,取第3~5代细胞以2×104/cm2接种于96孔板或6孔板内的玻片上,用加或不加2μM AT-RA的DMEM(青霉素100 u/m L,链霉素0.1 mg/m L)培养若干天(借此分为AT-RA组和空白组),用于后期实验检测。

1.3 AT-RA对h P DLCs增殖的影响

选培养了1、4、7、10、13和16天的96孔板内的h PDLCs,每5孔为1组,每孔加入不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200μL以及5 mg/m L的MTT溶液20μL,37℃孵育4 h,小心吸弃孔内培养液,每孔加入150μL二甲基亚砜(DMSO),微型振荡器上振荡10 min使结晶物充分溶解。酶联免疫检测仪测量各孔在570 nm的吸光度(OD)值。

1.4 AT-RA对h P DLCs向成骨分化的影响

1.4.1 A T-R A对h PD LC s A LP活性的影响

ALP是成骨分化过程中的特征性标志物[9]。选第7和第14天96孔板内的h PDLCs,每5孔为1组,移去培养基,每孔加入50μL 0.5%Triton X-100,振荡10min,于4℃冰箱放置过夜,按照ALP试剂盒的说明每孔加50μL的基质液和缓冲液,置于37℃孵育15 min后,加150μL显色剂,酶联免疫检测仪测量各孔在450 nm的OD值。

1.4.2 A T-R A对h PD LC s形成钙盐沉积的影响

钙盐沉积是骨细胞增殖分化标志之一。茜素红和钙离子以螯合方式形成复合物,用以识别组织细胞的钙盐成分。通过茜红素染色,产生桔红色沉积。选载培养了14天h PDLCs的玻片,每3个为1组,按照细胞茜素红钙染色试剂盒说明,固着液固定10分钟后,加染色液铺满整个载玻片样品表面,室温下孵育2 min或直至可见桔红色,小心移去载玻片上的染色液,空气中晾干,随后依次用脱水液、澄清液和透亮液处理,中性树脂封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钙沉积阳性细胞呈现桔红色,采取图像。

1.5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应用SPSS PASW Statistics 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处理,检验水准为0.05,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h P DLCs原代培养及鉴定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第5~10天时可见h PDLCs从组织块周围游出,细胞呈细长型或多角形(见图1)。当细胞汇合度为80%~90%时传代,细胞分布更加均匀,伸展,呈现长梭形或多角形(见图2)。

2.2 AT-RA对h P DLCs增殖的影响

MTT法检测h PDLCs的增殖活性显示,两组细胞第1~16天的生长曲线接近,在第7天达到快速增殖高峰期,第7~10天的细胞增殖有所下降,第10~16天的细胞增殖没有继续下降,进入了平台期(见图3)。说明两组细胞的生长状态佳,而且生长趋势相似。

2.3 AT-RA对h P DLCs成骨分化的影响

2.3.1 A T-R A对h PD LC s A LP活性的影响

ALP酶动力法检测所得OD值,由此公式换算:ALP(u/100 m L)=测定孔OD值/标准孔OD值×标准孔含酚的量(0.005 mg)×100 m L/0.05 m L,得出ALP含量。两组ALP含量在第7天时相当,差异无显著性,至第14天时均有升高,但是仅AT-RA组升高明显,P<0.05;第14天时,AT-RA组的ALP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且P<0.05,说明与空白组相比,AT-RA组ALP活性从第7~14天有明显的升高(图4)

2.3.2 A T-R A对h PD LC s形成钙盐沉积的影响

空白组培养第14天的h PDLCs可形成星点的桔红色沉积(见图5,箭头所示),而AT-RA组培养第14天的h PDLCs形成了密集的、大片的桔红色集落(见图5和6,箭头所示),说明AT-RA可促进h PDLCs向成骨分化。

3 讨论

有学者研究表明,诱导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后,植入体内时比未经诱导的干细胞植入体内更容易形成骨样组织[10,11]。本实验体外培养h PDLCs并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就是希望该种子细胞植入体内时能更好地形成骨样组织,从而有利于牙槽骨的重建。

本研究中的h PDLCs是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的,这是因为血清中含有的一些生长因子可能干涉本实验的检测结果。之前有学者将无血清条件作为检验h BMSCs功能的一个平台,结果显示,h BMSCs在该条件下可以缓慢地增殖,且不改变表面标记物的表达,可以继续向中胚层细胞分化[7]。本实验结果显示,h PDLCs在无血清条件下同样不影响细胞的增殖活性及向成骨分化的潜能。

本研究AT-RA组所选用浓度是2μM,这是本文作者根据参考文献[12]选择的既可能促进细胞分化又不影响细胞功能的浓度。AT-RA通过调节细胞的分化与凋亡,在胚胎期及成体组织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适当的AT-RA浓度会导致细胞及组织功能的异常[13,14]。有关AT-RA的浓度问题,笔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将深入地探讨。

本研究表明,在AT-RA的作用下,h PDLCs的ALP活性在第7~14天有明显的升高;王燕等[15,16]之前的研究表明:ALP活性从第2天开始升高且于第4天达高峰,之后到第7天基本保持稳定水平。同一种细胞的ALP活性对RA反应的敏感性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培养体系所含成分不同:王燕等所选的培养体系含血清,且RA浓度为5μM。以上分析表明,培养体系和ALP活性的高峰时间虽不同,但是共同的作用趋势是促进ALP的活性升高。

本研究还表明,在RA作用下,h PDLCs的第14天时形成了明显的钙盐沉积,说明形成了成熟骨样细胞。这在国内是首次报道。

反式维甲酸 篇3

维甲酸及其化合物是较早运用于临床的肿瘤诱导剂, 近年来研究发现, 维甲酸可阻滞某些实体肿瘤细胞生长, 诱导其分化[1,2,3]。维甲酸具有多种同分异构体, 包括全反式维甲酸 (al1-transretinoic acid, ATRA) 、13-顺式维甲酸 (13-cis-retinoicacid, 13-cisRA) 、9-顺式维甲酸 (9-cis-retinoicacid, 9-cis RA) , 近年来对ATRA的研究尤为注重。目前, AT-RA已成功地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及其它血液系统恶性疾病[4,5], 并能诱导许多恶性肿瘤的分化并抑制增殖[6,7]。

本研究观察ATRA对人卵巢癌细胞株HO 8910干预前后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变化, 同时分析RARαmRNA的表达情况, 探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细胞株

人卵巢癌细胞株HO 8910 (人卵巢上皮性腺癌) 购自南京凯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1.2 主要药品和仪器

ATRA、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 , 购自Sigma公司。ATRA以无水乙醇配制成10-2mol/L的贮存液, -20℃避光保存。EASYspin组织/细胞RNA快速提取试剂盒购自北京博迈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BioRT逆转录扩增 (RT-PCR) 试剂盒购自杭州博日科技有限公司。

酶标仪 (深圳雷社会生命科学股份有限公司) , 流式细胞仪 (美国BD公司) , PCR仪 (ThermoElectionCorporationUSA) , 图像分析处理系统 (北京亚力恩机电研究所) 。

1.1.3 PCR引物

RARα引物参考文献[8], 另设计β-微球蛋白 (β-actin) 作为内参照, 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RARα上游引物序列5GACACGTGT ACACCA TGTTCTTCT 3, RARα下游引物序列5CAGAGCAGC AGTTCTGAA GAG ATA 3, 产物长度为184bp;β-actin上游引物序列5TTCCAG CCT TCCTTCCTG 3, β-actin下游引物序列5CGG ACT CGTCATACTCCTGCT 3, 产物长度为313bp。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

卵巢癌细胞HO 8910在含100U/mL青霉素、链霉素, 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 于37℃、湿度100%、5%CO2条件下培养, 细胞换液为 (2~3) d, 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

1.2.2 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

取对数生长期细胞, 制备成单细胞悬液, 以 (2~3) ×104个细胞/mL的密度接种于96孔板, 每孔200μL, 待细胞贴壁后, 实验组分别加入含有不同浓度ATRA (10-5mol/L、10-6mol/L、10-7mol/L) , 对照组加等体积无水乙醇, 每组设6个平行孔 (n=6) , 孵育24h, 48h, 72h后, 每孔加入20μLMTT (5mg/mL) , 置培养箱中再孵育4h, 吸出上清液, 每孔加150μLDMSO, 轻轻震荡摇匀, 酶标仪492nm处测定吸光度值 (A492) , 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 (inhibitiverate, IR) , IR=[ (A对照-A实验) /A对照]×100%。

1.2.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细胞准备及实验分组同1.2.2, 各组细胞培养72h后, 收集1×106个细胞, PBS洗涤, 缓慢加入3mL 70%预冷乙醇, 4℃固定过夜。细胞经PI染液染色后,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的分布, ModFit软件分析, 计算细胞增殖指数 (ProliferationIndex, PI﹡) , PI﹡=[ (S+G 2/M) / (S+G 2/M+G 1) ]×100%。

1.2.4 细胞总RNA的提取

细胞准备及实验分组同1.2.2, 各组细胞经药物作用72h后, 收集5×106个细胞, PBS洗涤2次, 0.25%胰酶消化, 转至经1‰DEPC处理过的EP管中, 1 000rpm离心5min, 按照细胞RNA快速提取试剂盒说明及参考文献提取细胞总RNA, 以30μL DEPC水溶解沉淀, 所提取的细胞总RNA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其完整性, -80℃保存。

1.2.5 逆转录cDNA合成

取上述细胞总RNA 3μL进行逆转录反应 (10μL体系) , 加入oligodT 0.5μL, 混匀, 70℃保温10min, 迅速置冰上。依次加入5×RT Buffer 2μL、dNTPMixture 1μL、RNaseinhibitor 0.5μL、AMV ReverseTranscriptase 0.5μL、RNasefreeH2O 2.5μL, 充分混匀。按以下条件进行逆转录反应:42℃45min, 95℃5min, 4℃5min。逆转录产物于-20℃保存。

1.2.6 PCR反应检测RARαmRNA的表达

取2.5μL逆转录产物, 依次加入10×PCR Buffer 2.5μL、dNTPMixture 0.5μL、RARα上游引物0.5μL、RARα下游引物0.5μL、β-actin上游引物0.5μL、β-actin下游引物0.5μL、TaqmixDNA Polymerase 0.5μL、ddH2O 17μL至25μL体系。按以下条件进行PCR反应:94℃预变性5min, 94℃变性30s, 55℃退火30s, 72℃延伸45s, 共30个循环, 最后再72℃延伸8min。PCR产物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图像分析处理系统拍照并进行PCR半定量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标准。

2 结果

2.1 ATRA对卵巢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由表1可知, 在10-5mol/L~10-7mol/L浓度范围内, ATRA对HO 8910细胞均有抑制作用, 但程度不同, 各剂量组对癌细胞的抑制率均低于27%。3个剂量组对卵巢癌细胞的抑制率随作用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上升而增加, 且呈明显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差异有显著性。

2.2 ATRA对卵巢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ATRA对细胞株HO 8910干预72h后, 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增殖指数PI﹡见表2和图1。不同浓度ATRA作用后, 各实验组HO 8910G 1期细胞分别为 (80.93±0.66) %、 (83.56±0.30) %、 (86.48±0.56) %, 较对照组 (73.43±0.88) %明显增多 (P<0.05) , 细胞增殖指数明显减少 (P<0.05) 。

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差异有显著性。

2.3 卵巢癌细胞RARαmRNA的表达

RARαmRNA表达见图2。RT-PCR结果显示, 不同浓度ATRA对细胞株HO 8910作用72h后, 除10-7mol/L ATRA组RARαmRNA表达 (1.06±0.26) 差异无显著性外 (P>0.05) , 其它各实验组RARαmRNA表达 (1.15±0.20) 、 (1.36±0.25) , 较对照组 (0.85±0.18) 明显上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卵巢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宫颈癌和宫体癌居第3位, 死亡率却居首位[9]。尽管有手术及术后化疗等多种治疗方法, 但长期化疗对骨髓抑制明显, 停药后复发率高, 其5年生存率仅为20%~30%[10], 使化疗也受到限制。因此, 寻找既能控制癌细胞增殖、诱导分化, 又能尽量减少骨髓抑制的治疗方法, 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维甲酸受体属类固醇激素核受体超家族 (steroidnuclearreceptorsuperfamily) , 包括维甲酸受体 (retinoicacidreceptor, RAR) 和维甲酸X受体 (retinoidX receptor, RXR) [11]。ATRA通过其胞内特异受体RAR发挥生物学功能, 而RXR仅与9-cisRA结合。在细胞内, RAR和RXR可形成二聚体, 与靶基因上游启动子或增强子的维甲酸反应元件 (retinoic acidresponseelement, RARE) 结合而调控靶基因的转录, 抑制细胞DNA合成, 改变细胞周期和信号传导途径, 从而产生生物学效应。

有研究发现, 肿瘤抑制基因基因启动子中含有RARE[12], 因此ATRA能够通过RAR参与p21WAFl/CIP1基因转录的调控, 增强p21WAFl/CIP1蛋白的表达, 诱导肿瘤细胞发生G 1期细胞周期阻滞。Gartel等[13]研究证实, 在p21WAFl/CIP1基因上游的调控区内存在多种转录因子的结合序列, 如p53、RAR和E 2F等。本研究发现, 不同浓度的ATRA作用后, HO 8910G 1期细胞分别为 (80.93±0.66) %、 (83.56±0.30) %、 (86.48±0.56) %, 较对照组 (73.43±0.88) %明显增多, 卵巢癌细胞发生G 1期阻滞, 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维甲酸受体分为α, β, γ三个亚型, 主要定位在核, 均有传导信号的功能[14], 其中与卵巢上皮性癌关系最为密切的核受体主要为RARα[8]。本研究发现, RARα在卵巢癌HO 8910细胞中的基础含量极低, 用不同浓度的ATRA诱导, HO 8910细胞的RARαmRNA的表达上调,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这与大多数文献报道的免疫组化结果一致[15]。

本研究表明, 毒副作用较小的ATR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能够抑制卵巢癌细胞HO 8910增殖, 诱导细胞周期时相改变, 上调RARαmRNA的表达, 从而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随着研究的深入, ATRA在卵巢癌临床防治上将具有更广泛的应用, 作为卵巢癌新的辅助治疗药物越来越受到关注。

反式维甲酸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总共52例均为住院病例, 男31例, 女21例, 年龄14~63岁, 中位年龄32岁。所有病例均经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体检查确诊, 全部符合APL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ATRA 60~80mg/d, 分2~3次口服, 至APL完全缓解, 白细胞>50.0×109/L及治疗中白细胞有升高趋势者加羟基脲 (HU) 1~3g/d, 口服, 白细胞>30.0×109/L加输柔红霉素40mg/ (m2 d) , d1~3, 阿糖胞苷100mg/ (m2 d) , d1~7。

2 治疗结果

在ATRA治疗过程中, 发现皮肤、黏膜干燥52例占100.0%, 高白细胞综合征8例占15.4%, 皮疹5例占9.6%, 口腔溃疡4例占7.7%消化道反应17例占32.6%, 头痛11例占21.1%, 骨痛10例占19.2%, 肝功能受损9例占17.3%。无1例因严重ATRA综合征而停药。52例初治APL患者, 49例取得CR, 总CR率为95.2%, 获得CR的时间为 (39.2±4.2) d。

3 护理体会

抗肿瘤药物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 近20年来已取得了较迅速的发展。由白血病治疗的研究引起的肿瘤治疗的巨大变革, 其意义更超过了白血病治疗本身, 从而给人类征服肿瘤的长期努力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化疗, 急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的完全缓解率与临床无病存活率已有明显提高, 半数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已取得根治性的效果。有关化疗原理、给药途径与方法、化疗药物毒性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目标已不仅是缓解率的提高, 而是临床无病存活时间的延长, 以达到治愈的目的。故对治疗的方法也在不断加以探索改进。目前化疗、骨髓移植 (BMT) 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手段, 而支持疗法, 尤其是感染、出血的防治是上述各项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要提高患者的长期存活率, 则需要为每一位患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治疗计划。

急性白血病患者确诊后应尽量争取早期、足量、联合化疗。初治时的化疗称为诱导缓解治疗或简称诱导治疗。待患者达到完全缓解 (CR) 后则进行缓解后治疗, 它又可分为早期强化治疗与巩固维持治疗两个阶段。早期强化治疗是指取得CR后定期采用药物及强度基本同原诱导方案的治疗, 疗程数不等;一般2~3个疗程, 进一步杀灭残留的白血病细胞。巩固维持治疗是指经化疗取得CR, 并经定期强化治疗仍然持续维持CR状态, 为争取长期临床治愈目的而组织的定期间歇联合化疗[1,2,3]。一般需持续3~5年。

3.1 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的含义是指对细胞增殖周期特异性药物与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科学组合形成的化疗方案。联合用药方案的合理组成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是: (1) 作用于不同细胞周期药物的组合; (2) 毒性不同, 甚至可能互相有解毒作用的药物的联合; (3) 有互相协同, 加强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 (4) 能选择性地杀伤白血病细胞, 而对正常组织细胞影响较少的药物[4]。

3.2 骨髓外白血病的防治

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睾丸、卵巢、眼眶等处, 这些“庇护所”残留的白血病细胞是造成白血病容易复发的主要原因。AML和其他各种类型白血病合并CNSL的发病率远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低。尤其是儿童ALL的CNSI发病率高达40%~50%[5]。

(1) CNSL防治的适应证:包括成人与儿童ALL急性未分化性白血病, 儿童AML, 成人高危型AML以及经临床与脑脊液检查证实的CNSL。 (2) NSL防治方法:全颅分次放疗, 总剂量约2400cGy;鞘内注射MTX或Arac+地塞米松, 根据每个患者具体情况, 决定治疗方法的选择。

3.3 放疗期护理

(1) 放疗往往疗程长, 计划性强, 重复照射时精确度要求高。应向患者解释治疗计划, 消除恐惧心理, 争取患者的长期配合。 (2) 皮肤上的照射标记要保持清楚, 每次照射时的体位要相同。 (3) 部分患者照射后常有口干、恶心、呕吐、乏力和照射部位皮肤变黑, 瘙痒、脱皮等反应, 注意皮肤清洁, 避免使用皮肤刺激性物品, 如香皂、软膏、洗剂、粉饼等, 禁止使用冷、热敷, 避免日光照射和用手抓、挠, 可用温水轻轻擦洗。不穿过紧的衣服。 (4) 饮食护理:宜服用新鲜、含蛋白质丰富而容易消化的食物, 多饮水分, 戒烟戒酒, 生活要规律, 预防感染。 (5) 胸部照射时可并发放射性肺炎;倒Y式照射可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注意观察, 及时治疗。 (6) 照射范围过大和肿瘤消退迅速的患者, 应碱化尿液, 水化利尿, 保护肾脏。 (7) 给予积极的支持治疗, 包括输血、按需要给予抗生素、丙种球蛋白等。 (8) 密切观察血象变化, 当白细胞低于2.0×109/L时应停止照射;当体温超过38℃或一般情况较弱时, 应暂停照射[6]。

参考文献

[1]张之南, 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172-173.

[2]赵锐讳, 缪英.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期的营养调节与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9) :50.

[3]张玉芝, 许桂娟, 么秀红.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护理20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9B) :17.

[4]唐玉梅, 吴波, 郑艳, 等.应用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高危并发症的观察[J].现代护理, 2004, 10 (3) :273.

[5]崔振珠, 沙琳, 张红云.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感染的观察与护理62例[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8) :15.

反式维甲酸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ATRA、二甲基亚砜 (DMSO)、PI、CCK-8试剂盒、RNase(Sigma公司、美国)。Transwell小室(Corning公司、美国)。SV总RNA分离试剂盒(Promega公司、美国)。One step RT-PCR试剂盒(Ta Ka Ra公司、中国)。引物由中国上海Invitrogen公司合成。

1.2 耐药细胞株 He La/MMC 的建立

耐药细胞株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研究所惠赠。通过连续性给药,间歇性增加药量,逐步提高宫颈癌He La细胞培养液中丝裂霉素浓度, 获得对丝裂霉素5.02倍耐药,对顺铂2倍耐药的He La/MMC细胞株。该细胞株对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阿霉素保持敏感。

1.3 方法

1.3.1耐药细胞的培养He La/MMC细胞培养于含10%灭活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培养液中加入丝裂霉素维持其耐药性,置于37℃、5%CO2、饱和湿度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视细胞生长情况隔天换液1次,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

1.3.2 Transwell小室检测耐药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细胞计数后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个/m L。细胞转移试验中,在Transwell小室的上室中加入100μL细胞悬液。细胞侵袭实验,用无血清预冷的DMEM稀释Matrigel胶(3∶1)。加30μL稀释的Matrigel于Transwell小室的上室 ,37℃放置过夜。上室加入100μL细胞悬液,设3个复孔。实验组加入三种浓度ATRA(1×10-7、1×10-6、1×10-5mol/L)。下室中加入含有10%灭活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阴性对照组加入相应体积培养液。置于5%CO2、37℃、饱和湿度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36 h。取出小室,用棉签拭去小室内细胞和Matrigel胶,PBS冲洗,10%甲醛固定15 min,PBS冲洗,0.1%结晶紫染色30 min,清水冲洗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每个样本随机取5个高倍镜视野(200×)计细胞数,取其平均值。

1.3.3 CCK-8法检测耐药细胞的增殖情况将对数生长期细胞接种于96孔培养板,每孔5×103个细胞,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ATRA(1×10-7、5×10-7、1×10-6、5×10-6、1×10-5mol/L), 阴性对照组不加药物 , 空白对照组无细胞,仅加入相应体积的培养液,各组均设3个复孔。共培养24 h后吸去培养液,每孔加含CCK-810μL的完全培养基100μL,继续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3 h,用酶联仪测450 nm处的OD值。

1.3.4流式细胞仪检测耐药细胞的细胞周期用胰酶将1×10-6mol/L ATRA分别作用3、7 d的实验组细胞及对照组细胞消化成单细胞悬液,预冷过的70%乙醇固定细胞,4℃冰箱保存。上流式细胞仪检测前弃乙醇,加入RNA酶作用30 min,100μg/m L PI染色液4℃避光染色30 min,细胞经300目过滤网后上机检测。各组测1×104个细胞,经计算机软件处理得出细胞周期各时相百分比(%)。实验重复3次。

1.3.5半定量RT-PCR分析耐药细胞的c-myc基因表达收集1×10-6mol/LATRA分别作用3、7 d的细胞及对照组细胞,按SV总RNA分离试剂盒说明提取细胞RNA。引物序列设计如下:c-myc上游5'-CTCTCA ACG ACA GCA GCC CG-3',下游5'-AGG TGA TCCAGA CTC TGA CC -3';β -actin上游5' -CGT CTGGAC CTG GCT GGC CGG GAC C-3',下游5'-CTA GAAGCA TTT GCG GTG GAC GAT G-3'。扩增DNA片段大小:c-myc 250 bp,β-actin 600 bp。依据Ta Ka Ra公司的one step RT-PCR试剂盒的操作说明,将反应体系置于DNA循环仪中,42℃逆转录60 min,合成互补DNA。95℃预变性5 min,再进行PCR循环。PCR循环条件:95℃变性1 min、56℃退火1 min、72℃延伸1 min。共计30个循环后,72℃延伸7 min。PCR扩增产物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灯下检测拍照记录结果。采用HPIAS-2000型图像分析系统扫描测定,以基因β-actin作为内参照,计算c-myc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并比较表达差异。实验重复3次。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one-way ANOVA做多组均数比较。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

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结果显示:经ATRA处理过的He La/MMC细胞侵袭数及转移数均明显减少,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细胞侵袭数及转移数减少。与对照组比较,ATRA各浓度实验组的侵袭细胞 数、转移细 胞数差异 有统计学 意义 (P <0.05)。说明ATRA能抑制宫颈癌耐药细胞He La/MMC的侵袭和转移能力。见表1。

注: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 < 0.05

2.2 CCK-8 法测定耐药细胞的增殖情况

实验组经1×10-7、5×10-7、1×10-6、5×10-6、1×10-5mol/LATRA处理后的He La/MMC细胞 , 细胞增殖被抑制。ATRA在1×10-7mol/L的低浓度下就有抑制耐药细胞株增殖作用,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随着浓度递增,抑制作用逐渐增强。ATRA抑制耐药细胞增殖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见表2。

注: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 < 0.05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耐药细胞细胞周期的变化

He La/MMC细胞经1×10-6mol/L ATRA处理3 d后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表现在细胞堆积在G1/G0期,而进入S期细胞相应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ATRA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堆积在G1/G0期的细胞比例逐步升高,进入S期的细胞比例相应降低。提示ATRA能阻止He La/MMC细胞由G1/G0期进入S期。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ATRA1实验组:1×10-6mol/L 全反 式维甲酸处理 3 d;ATRA2实验组:1×10-6mol/L 全反式维甲酸处理 7 d

2.4 c-myc 基因 RT-PCR 扩增片段的电泳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图1)均可见两条基因片段:250 bp的c-myc(目的基因 )和600 bp的β-actin(内参基因)。经1×10-6mol/LATRA分别处理3、7 d后的He La/MMC细胞c-myc m 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减少(见图1c、d)。

2.5 c-myc 基因 RT-PCR 扩增片段的半定量结果

对照组细胞c-myc m RNA相对表达量为(0.6804±0.0012)。细胞经1×10-6mol/LATRA处理3 d后的c-mycm RNA相对表达量为 (0.5406±0.0011), 低于对照组。细胞经1×10-6mol/LATRA作用至7 d时,c-myc m RNA相对表达量降至(0.4312±0.0009)。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提示ATRA抑制了c-myc癌基因的转录。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ATRA1实验组:1×10-6mol/L 全 反 式维甲酸处理 3 d;ATRA2实验组:1×10-6mol/L 全反 式维甲酸处理 7 d

3 讨论

子宫颈癌是发生于宫颈上皮的恶性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7], 危害年轻女性的生殖健康。化疗可以缩小肿瘤病灶,控制转移灶,在晚期宫颈癌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8,9]。而且术前的新辅助化疗已可替代术前放疗,提高手术成功率,同时避免放疗引起女性卵巢功能的衰退。化疗联合手术、放疗的综合治疗,对于晚期宫颈癌患者改善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非常重要。然而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化疗过程中出现肿瘤耐药,化疗药无法杀灭肿瘤细胞。而且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肿瘤的播散、远处转移,影响患者预后。ATRA作为诱导分化剂,对于调节组织器官的功能和细胞的增殖、代谢、形态分化具有重要作用,以及调控机体生长发育以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0]。国内有学者发现,ATRA可抑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徙转移,从而抑制兔颈动脉管腔的狭窄。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是下调c-myc的表达[11]。本研究旨在观察ATRA对宫颈癌耐药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癌基因c-myc转录水平的变化,探讨ATRA应对宫颈癌化疗耐药的可行性及其作用的分子靶点。

恶性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是其区别于正常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也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肿瘤复发、转移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应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结果显示,ATRA可抑制宫颈癌耐药细胞He La/MMC的侵袭、转移能力 ,随着药物浓度的递增,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数减少。本研究发现,适当浓度ATRA能抑制He La/MMC细胞增殖,降低其恶性度。CCK-8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1×10-7~1×10-5mol/L的ATRA对耐药肿瘤细胞He La/MMC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ATRA将肿瘤耐药细胞阻滞于G1期,使进入S期的细胞数明显减少。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ATRA使肿瘤耐药细胞阻滞于G1期,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

已有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中存在癌基因的异常过表达[8]。不同学者研究证实人宫颈癌及癌旁组织均有c-myc基因扩增 ,癌组织的扩增倍数高于癌旁组织。c-myc基因的激活和异常表达与宫颈鳞状上皮癌变过程密切相关[12]。笔者前期研究显示 , 耐药细胞株He La/MMC的恶性程度显著高于宫颈癌细胞He La。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是个多阶段、多步骤过程,受多个基因、多个信号分子在时间、空间效应上的共同调节。经典癌基因c-myc位于人8号染色体,其编码的c-myc核蛋白 ,参与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 ,在调控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肿瘤耐药中起重要作用[13,14]。本研究发现ATRA下调耐药细胞癌基因c-myc的转录。随着ATRA作用时间的延长,He La/MMC细胞内癌基因c-mycm RNA的水平逐渐降低。故推测,ATRA可能通过转录水平下调He La/MMC细胞c-myc的表达,发挥其抑制宫颈癌耐药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同时诱导细胞G1期阻滞、抑制细胞增殖。由此,本研究认为c-myc基因是ATRA发挥抗肿瘤效应的关键“靶点”基因。

反式维甲酸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4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 男29例, 女11例, 年龄19~65岁, 平均年龄 (42.3±8.4) 岁。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20例。研究组中男15例, 女5例, 年龄19~65岁, 平均年龄 (43.1±8.8) 岁。对照组男14例, 女6例, 年龄20~65岁, 平均年龄岁 (41.3±8.6)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案, 全反式维甲酸20 mg/d;柔红霉素为第2、4、6、8天静脉注射, 35 mg/ (m2·d) ;阿糖胞苷为第1~7天静脉注射, 150 mg/ (m2·d) 。研究组使用全反式维甲酸20 mg与三氧化二砷10 mg/d的联合治疗, 同时静脉注射等量化疗药物。诱导治疗结束后, 两组给予相同缓解后的巩固治疗, 给予全反式维甲酸、蒽环类药物或三尖杉酯碱2 mg/ (m2·d) , 阿糖胞苷150 mg/ (m2·d) , 经1~2个疗程后观察患者是否达到完全缓解状态。在药物治疗期间两组需给予相同的对症支持治疗, 凝血功能障碍需输注足量冷沉淀、纤维蛋白原和冰冻血浆, 直至凝血功能正常。此外, 还需要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 定期检测血尿常规与心电图等。

1.3观察指标疗程结束后, 对比两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白细胞峰值及复发率等指标, 评价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完全缓解的判定标准: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中没有白血病细胞;患者的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都是在正常范围内。复发的判定标准:骨髓原粒和早幼粒≥20%的患者;骨髓原粒和早幼粒细胞为5%~20%, 积极配合治疗一个疗程以后没有得到完全缓解的患者;骨髓外白血病细胞浸润的患者。1.4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 观察组的完全缓解率、复发率及白细胞峰值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临床分类上属于急性髓性白血病, 骨髓细胞形态学表现为异常的早幼粒细胞增生, 染色体镜检或荧光原位杂交可发现第15 号与第17 号染色体易位[2,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主要利用全反式维甲酸, 但长期使用药效下降且复发率较高, 而联合利用砷剂可以减少全反式维甲酸的使用剂量, 有利于改善机体的耐药情况, 且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本组研究中, 对照组单使用全反式维甲酸进行治疗, 其完全缓解率低于联合用药的研究组, 同时复发率较高。对两组的患者进行随访调查, 对照组的完全缓解率达到60%, 且基因检测显示患者的PML/RARα 融合基因为阴性。除此之外, 联合使用砷剂与全反式维甲酸的化疗方案, 可以提高外周血的白细胞峰值, 使外周血的血象尽快恢复正常, 并且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治疗过程中, 结合其他的支持治疗, 如输注新鲜的冷沉淀、血浆制品等, 能够更加有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控制, 促进患者病情的早日康复。 临床上运用全反式维甲酸以及三氧化二砷的联合化疗方案, 不仅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诱导阶段, 以及在缓解后巩固阶段的维持治疗中, 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 全反式维甲酸及三氧化二砷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 在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有良好的效果, 对于提高患者的完全缓解率, 并降低复发率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临床进一步研究, 能够实现全反式维甲酸与砷剂的更广泛的临床运用。

参考文献

[1]刘亚杰, 马晓波, 邱旭, 等.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与全反式维甲酸单独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 (22) :4119-4123, 4130.

[2]万佳, 秦大兵, 陈洁平, 等.三氧化二砷与化疗分别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研究.重庆医学, 2014, 43 (31) :4185-4187.

反式维甲酸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APL患者共7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39例中男性21例, 女性18例;年龄3~14岁, 平均年龄为 (9±8.6) 岁。研究组患者39例中男性22例, 女性17例;年龄2.5~13岁, 平均年龄为 (3.5±9.1)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上对比,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患者纳入标准: (1) 符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在《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2014年版) 》中关于APL的诊断; (2) 治疗效果较好, 预计生存期>1年; (3) 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合并心、肾脏、肝等内脏功能障碍的患者; (2) 未完成疗程终止治疗的患者; (3) 有精神病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

1.2 照护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我院接受同科室医生诊断, 均采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在我院接受照护干预6个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照护干预, 主要包括向患者或其家属讲明患者病情及照护注意事项等, 定期对患者进行复查。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以下干预措施: (1) 定期给予患者心理干预。由于APL病情发展较快, 且预后较差, 在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生存期通常仅有不到5年, 死亡率较高, 极易造成患者产生紧张、焦虑以及恐惧等负面情绪, 甚至有部分患者出现绝望、自暴自弃等现象, 导致患者不愿积极配合治疗, 加重了患者病情的恶化程度。故需要对患者定期进行心理支持, 全面详细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对出现负面情绪的患者应及时根据情况分析出现负面情绪的原因并由专业心理医师对患者沟通, 开导患者, 给予患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 给予患者及其家属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患者是否愿意配合治疗很大程度上与其对自身疾病了解程度相关, 应对患者及其家属系统讲解APL病症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案以及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等相关知识。其次将康复较好的APL患者案例告诉患者及其家属, 增强其对病症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求患者注意个人卫生, 注意合理的膳食搭配, 警遵医嘱按时服药。 (3) 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培训, 要求患者家属注意患者饮食、睡眠以及精神状况等方面, 随时给予患者鼓励, 避免患者产生负面情绪。若患者家属不能随时照顾患者, 应有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照顾。 (4) 针对相关并发症进行细致照护, 若患者出现活动性出血、外周血原始细胞数量增高等情况应及时补充血浆及血小板;若患者发生头痛、恶心等维甲酸综合征症状时及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在干预6个月后再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干预时间结束后进行生存质量QLQ-C30功能量表评分。评分内容主要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5个功能, 每项功能分数为0~100分, 分数越高显示该功能越优。在患者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行焦虑评分 (SAS) 及抑郁评分 (SDS) , 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SAS与SDS均包含20个子项目, 每项评分1~4分, 总分为20~100分, 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或抑郁症状越严重。同时记录所有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死亡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以±s表示, 实施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QLQ-C30功能量表对比

研究组患者在干预后各项功能评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死亡情况对比

对照组的并发症及死亡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研究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DS及SAS评分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SDS及SAS均显著下降, 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APL患者在治疗期间并发症较多, 加强治疗后照护干预是目前提高APL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办法[4]。本文通过对两组患者生存质量QLQ-C30功能量表对比发现, 两组患者在社会功能及角色功能上评分均较低, 研究组在56分左右, 而对照组仅有30多分。研究组认知功能及情绪功能经干预后均能达到80分以上;此外研究组患者在干预后各项功能评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此结果符合黎民君等[5]的报道。这提示有效全面的照护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笔者认为, 这主要取决于研究组的照护干预中增加了大量对患者心理情况的干预措施。通过一系列相关措施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患者对生活的态度与生存质量。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SDS及SAS均显著下降, 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客观上也证明了这一点。

本研究中, 研究组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0例, 对照组16例。这提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APL患者主要并发症。早幼粒细胞颗粒中含有大量促凝物质, 随着这些肿瘤细胞的凋亡或杀伤而释放入血, 激活纤溶酶原, 从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故出血是APL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及死亡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提示研究组患者的预后更佳。通过对患者生命体征、早期症状的严密观察, 及时对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时做出相应应对措施是降低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 照护干预能够有效提高APL患者在治疗后的生存质量,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照护干预对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 选取APL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在我院接受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照护干预,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心理照护、并发症照护等措施。比较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干预前后SAS、SDS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干预后各项功能评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研究组并发症及死亡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SDS及SAS均显著下降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照护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治疗后的生存质量,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照护干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

参考文献

[1]钟勤.照护干预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照护杂志, 2013, 19 (11) :1307-1309.

[2]陆滢, 李枫林, 牧启田, 等.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177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5, 36 (5) :372-377.

[3]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2014年版) [J].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4, 36 (5) :475-477.

[4]杨美, 韩玉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应用临床照护路径效果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4, 8 (1) :80-82.

上一篇:电子制作个人能力下一篇:展现语文课堂魅力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