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具魅力论文(通用9篇)
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具魅力论文 篇1
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语文教学的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又是形声并茂,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提高素质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但丰富了语文课堂,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激发兴趣想象能力
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多媒体计算机这种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以及灵活快速地综合处理和控制信息的特点,更显示出现代高科技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强大优势,打破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下面就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用体会和感悟: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信息技术渗入语文教学,为课堂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还有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这种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功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上学生们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而且可以发展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鸟岛》一课时,在课的开始,我就先播放一段录象,让孩子到青海湖鸟岛去欣赏一翻,让孩子对鸟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此时,孩子也会被青海湖鸟岛那神奇的景象所深深地吸引住了,此时,我就引出课题,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文《鸟岛》,这时,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就说,同学们,从你们刚才的眼睛中老师就知道你们已经被这神奇的鸟岛所吸引住了,想再去游览吗?请读课文。这时学生兴奋到了极点,学习肯定也有了兴趣。当然,兴趣要贯穿始终,接下来我还利用信息技术的文本、图形、声音、动画等综合处理能力和其交互性等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第一自然段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地图,让孩子了解鸟岛的地理位置,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播放动画,让孩子一边看,一边了解“一群一群、陆续”,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看各种各样的鸟,密密麻麻的鸟窝,各色各样的鸟蛋,还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倾听鸟岛上的鸟叫声。此时,学生们怎不会陶醉在那
五光十色的图片和那清脆的鸟叫声中呢?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也难了。在整个教学中,我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而且这兴趣是贯穿于学习的始终的。因此,好好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能创设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身临其境,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帮助识记生字词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汉字是十分有趣的。可是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很多,如果不用一些方法,他们的小脑袋能一下子装下这么多字吗?很难!怎么办呢?总不能让孩子刚刚学习汉字就对他厌烦吧!于是,我想到了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识字,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单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象,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印象。利用信息技术识字,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和具体。如:国标本第四册的《识字3》,教材分别用图表的形式按实物图、古文字、偏旁的字形形象地提示了“木字旁、禾字旁”;“草字头、竹字头”两组偏旁的发展演变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几个偏旁所表示的不同意思,我就再次用到了信息技术,我先出事实物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我用动画演示它们的变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偏旁的演变过程,然后再分成两组,让学生看图比较两组的偏旁,从而让学生辨析形近偏旁。接着再出现带有相关偏旁的词语,如:教学带有“竹字头”一组的词串:“筷子、竹篮、箩筐”时,我先用信息技术手段出示几幅相关的图片,然后问学生,你看见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很快回答:“他们都是用竹子做成的。”随后,我再出示几张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在这一张张图片中,学生不仅欣赏到了有竹子所制成的东西,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这轻松愉悦的过程中明白了“竹字头”的意思,他们也从这回开始,对平时一直容易混淆的“蓝天”的“蓝”,与“竹篮”的“篮 ”这两子也真正地懂区分了,不会再写错了。当然明白的饿又何其这两字呢?此外,还可以利用笔画变形突破字型教学中的难点。如一个“游”字,学生总是把右半部分写成反文旁,于是在教学时,我先把那字的右半部分写成一个横人所性就写成人字,然后问学生谁在游泳?随后出现一张一个人在游泳的图片,这样既形象又直观,学生书写时再也不会把右半部分写成反文旁了。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动听的声音可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果,还使学生很快领悟到字词的意思。真好!
三、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信息技术能够把活动的形象、逼真的音效和变化的情节展示给学生,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并能根据媒体展示的内容再补充独有的想象世界,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如:在教《海燕》这首散文诗的时候,考虑到教材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学生比较难于把握持的主题。可采用多媒体循图入文:让学生观看海燕在风卷云集的海面上高翔的画面,感受到海燕矫健、勇猛、不畏强暴、勇于博击的雄姿。同时,播放朗诵录音,用形象的图像和富于感染力的音乐语言去调动学生感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然后,由教师交代高尔基创作此文的背景,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了海燕象征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不但给学生带来了视、听、说、演的训练、还优化了课堂结构。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1日第1版
[2]叶金霞:《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1日第1版
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具魅力论文 篇2
当下的信息技术课堂, 究竟最缺少的是什么?笔者认为答案就在于三个字—“思想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是这样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 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 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 (创新性) 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就在于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 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一个教师能走多远, 他的学生就能走多远。”很难想象一个教学仅仅停留在没有独立“思想”的技术性操作层面的教师, 能教出真正具有创新性的学生。而一个缺乏创新人才的民族, 必将成为一个落后与挨打的民族。追求“有思想”的技术, 这应是每个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存在的最大意义, 也是信息技术课堂应有的最高价值。那么如何寻回信息技术课堂的思想性呢?笔者试图结合一些案例来搜索通往思想性的路径。
一、重视建立“程序思想”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广义的知识按内容分为4种:“知道是什么”的知识, “知道为什么”的知识, “知道怎样做”的知识, “知道是谁”的知识。在具体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中, 大部分教师存在着仅仅教“怎样做”的误区, 乃至把信息技术教学引向狭隘一隅, 甚至从起点上就已经误入歧途, 这样的教学往往造就的是一大批只会单纯模仿不会自主操作更谈不上创作的“木偶式”学生, 脱离了教师的示范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做”。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主。学习的过程是从浅层次向深层次推进。每个层次是一个“黑箱”。学习应用软件时, 程序内部是黑箱;学习程序时, 操作系统内部是黑箱;学习软件时, 硬件是黑箱。由此可知, 信息技术课程的显著特点是以应用为主, 从应用开始学习, 在教软件时可能不需要告诉学生这个软件是如何编写的, 但一定要讲清楚这个软件是为何而产生的、能解决什么问题、该怎样更好地使用它, 这就要求我们帮助学生建立程序思想, 从源头上去认识程序。
例如笔者在教授《制作逐帧动画》一课时是这样帮助初识Flash的学生建立“程序思想”的:
在上课之初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动画片是怎样动起来的吗?随后演示操作—用“椭圆”和“颜料桶”等工具在第一帧上绘制一个红苹果, 并提出任务, 请学生自主尝试在第二帧上绘制一个绿苹果。随后教师总结操作要点:先选中, 后操作;右击时间轴, 插入关键帧; (板书) 。接着教师切屏演示:在时间轴上由慢到快地反复点击第一帧与第二帧, 形成闪烁的动画效果。引导学生直观了解动画的原理, 从而自主思考、讨论并回答课堂之初提出的问题:你知道动画片是怎样动起来的吗?
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大家还记得今天我们的学习助手灰太狼是怎么出场的吗?那“跑”的动画是怎样制作的呢?
随后教师分段进行演示操作。
第一段:导入3张图片 (抬左脚、抬右脚、落地) 到库;
第二段:学生讨论动作顺序并现场实验。
此处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亲身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类似“跑”这样的简单动作如何分解为帧, 又是如何按照一定顺序播放后形成帧动画。一个小小的实验即可让学生明白所有的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从而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综合思维习惯以及积极运用所学技术实现想法的意识, 在后期的创作中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构思与加工。这里埋下的一颗小小的“程序思想”的种子, 他日必将开出富有灵性与创意的花朵!
二、点滴渗透“人文思想”
人类文化包含人类文明和个人文明两方面, 指人类文明发展程度和个人掌握人类文化知识的水平。从人类文明角度讲, 信息技术会改变人类社会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从个人文明角度讲, 信息技术是现代文明人需具备的素养—信息素养。所以信息技术知识也是一种文化。但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屡见不鲜, 更有甚者, 纪律至上, “不许碰键盘”“不许动鼠标”等戒律充斥着课堂, 于是对于受教育者而言, 本该是最快乐和轻松的信息技术课堂却成了冷冰冰的代名词, 没有温度, 没有情感交流, 当然也就没有了期待与惊喜。
不禁想到了陶行知先生的大声呼吁:敲碎儿童的地狱, 创造儿童的乐园。他指出, 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须实现“五个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头脑, 解放孩子的双手, 解放孩子的嘴, 解放孩子的空间, 解放孩子的时间。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 信息技术课堂应该是快乐的课堂、人文的课堂。那么怎样在“技术”与“人文”之间实现和谐与统一呢?笔者认为窍门在于“用心”!
例如《在Word中插入自选图形》一课中, 大部分教师都是依照教材内容用自选图形绘制鸭子, 再通过组合、复制与粘贴形成“群鸭戏水”图。笔者指导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二小学王立军老师设计这节课时, 建议王老师引入大家耳熟能详的《丑小鸭》故事, 绘制一只与众不同的又大又丑的灰鸭子, 并请孩子们通过整节课的学习帮它找到自己的朋友, 也找回快乐和自信!更希望内向的孩子能在绘制与丑小鸭对话的过程中实现自己内心的释放与成长!
再如《在幻灯片中设置“自定义动画”》一课中, 笔者选择从包含意境的画面入手, 让学生“望画猜诗文” (杜甫《绝句》) , 随后通过对黄鹂鸟和白鹭设置不同效果的“自定义动画”的研究, 尝试运用技术手段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想象与理解, 达到“咏诗文配画”的更高层面。力求通过学科整合, 让学生形象感知古诗词的意境与魅力, 并渗透美育与德育教育。
三、时刻牢记“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的基本思想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教育的全部真谛就在于“一定要与生活相联系”, 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立意、选材、任务设计等生活化, 让所学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切实地为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
例如乌鲁木齐市第三中学李艳春老师在《幻灯片的超级链接》中根据乌鲁木齐市的地域特点和学生的兴趣所在, 设计“城市越野、探寻美食”的游戏贯穿整节课的学习。教师事先制作好有关新疆美食和城市越野路线图的幻灯片, 但留下“超链接”加工的技术空白, 在菜谱幻灯片中和路线图中设置了待完成的文字、小吃类的图片以及通过链接技术设计的路线图, 通过角色扮演, 旨在提供一种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将文本、图片、动作按钮的超级链接, 蕴涵于刀郎餐馆美食菜单和路线图的设计之中, 通过游戏互动,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饮食文化以及关注BRT、交通安全等热点问题,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这样不仅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了正迁移, 更在技术的学习与使用中产生了正能量。
再如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一中学刘雪芹老师选择学生都很喜欢拍的“大头贴”作为切入点, 利用Photoshop软件和摄像头带领学生现场模拟并实现了“大头贴”的拍摄效果, 令学生兴味盎然、流连忘返。
四、努力形成“问题思想”
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 人类的学习分为初级知识、高级知识和专家知识的学习3个层次。建构主义认为, 传统教学混淆了高级学习和初级学习之间的界限, 把初级学习的一些认知策略和教学方法, 不适当地推广到高级学习中。主要倾向是:
(1) 相加性倾向, 把事物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学习。
(2) 离散化倾向, 将本来连续的过程简单地当成一个个阶段处理。
(3) 将整体分隔为部分, 忽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软件部分的学习, 主要是操作技能的学习, 属于初级知识学习的范围, 对学生来说, 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因此可以把初级知识学习阶段和高级知识阶段学习结合起来进行, 可以更注重高级知识的学习。这就是当代心理学中提出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这种学习理念要求教师重视“主问题引导”, 机智灵活地发现并解决生成性问题。
先来看看教师的设问艺术吧: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二中学的王莹老师在指导学生用画图软件中的“颜料桶”工具为线条画“小熊”涂完色后, 又请孩子们比赛为“梅花鹿”涂色, 这时候学生发出一片惊呼, 王老师适时提问:“为什么颜色跑到外面去了?”聪明的孩子立刻发现了问题所在:“梅花鹿的角上有个大缺口!”王老师继续引导:“这是我们眼睛一下子就能发现的缺口, 那么还有两个不容易用眼睛察觉的小缺口, 你们能利用什么工具来找到呢?”学生找到“放大镜”工具后, 王老师又进一步设问:“查找到缺口之后, 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怎样做呢?”整节课就在这样精彩的设问与学生的主动探究中高潮迭起、完美推进!
再以笔者教授的《制作逐帧动画》一课为例, 教师要求学生用“橡皮擦”工具擦除刚绘制好的苹果, 形成一口口被吃掉的效果, 并通过执行“控制”→“测试影片”来观看动画效果。操作完成后, 教师请学生提出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位女生举手说:“我觉得吃苹果的速度太快了!”教师立刻询问其他学生:“那谁有好主意能让灰太狼吃苹果吃得慢一点?”有位学生上教师机演示插入一些空白关键帧, 教师边用鼠标环绕帧频边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学生立即会意并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尝试调整帧频。可以说在此过程中, 无论是提问还是解答的孩子都闪现出了思考的力量与智慧的灵性, 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 他们无疑会比单纯地听教师讲解和灌输要收获得更多, 这也正是我们应倡导的“集体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和“学习生活中的自学自习”的最好体现吧!
五、精彩演绎“创新思想”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 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的创新成果方面, 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更具体地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 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 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 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 大胆想象, 自己动手。”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它要求教师自身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并时刻注意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与探索欲。孩子们的创造力往往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如果能加以恰当的点拨与引领, 就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笔者在给三年级学生介绍完鼠标的种类之后, 请孩子们想象一下未来的鼠标是怎样的, 一位男生回答:“老师, 我想发明一种用眼睛就能控制的鼠标!”全班学生都为这个奇思妙想而折服, 自发地鼓起掌来!笔者是这样点评的:“孩子, 真棒!也许你就是下一个乔布斯! (全班欢呼) 但是你得加快学习和研究的步伐哦, 因为据我所知, 国外已经有了用脑波控制的电脑啦!”学生们顿时陷入了沉思。
而同样是上《制作逐帧动画》这一课, 乌鲁木齐市第十中学的梁书庆老师减少了任务数量、降低了难度, 从而最大限度地给予了学生发挥创造力的空间。他选取的主任务是如何利用“橡皮擦”工具制作一个一口口被吃掉的苹果, 在课前他先简单提问了帧的种类, 然后边演示操作边轻松地解说着, 比如“男生吃苹果比较豪放, 左右开弓”, 学生一边轻声笑着一边认真地看着教师的操作。这个任务很简单, 学生在练习中很容易就完成了, 于是很多孩子开始了自由发挥。他又一步步演示了如何用文字和数字来制作逐帧动画,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开阔了, 自由发挥的孩子更多了。快下课时, 梁老师选择了这样一幅作品进行展示:一个红色小球因为每帧有部分色彩发生了改变形成了宛如一束光线照亮并不断移动的奇特效果, 他是这样点评的:“简单吗?奇妙吗?你想到了吗?只要你热爱这个软件, 只要你能想得到, 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让我们再想想看:孩子在这样的课堂上收获了什么?
相信拥有了思想性的信息技术课堂, 将能带领教师和学生们找到信息技术的最大价值, 并收获更多的快乐与幸福!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具魅力论文 篇3
一、“整合”为学生营造了理想的语文阅读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由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这种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功能恰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课文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语文课上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而且形成了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实现,发展了他们的个性品质与智慧潜能。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反映的是作者依依不舍送别好友的情景:诗人和好友分手了,远行的船越来越小,终于看不见了。我适时播放送别曲,大屏幕展示送别情景幻灯片,用悠扬的乐曲紧扣学生的心弦,用离别的画面引学生进入想象的佳境。这样,有声、有形,完全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情境中,从而收到意趣横生的效果。
《鸟的天堂》一课,写的是广东省新会县天马公社的一棵大榕树。对于北方孩子来说,从未见过,也很难想象,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和作者一同到“鸟的天堂”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响起,播音员的配乐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鸟的天堂”那幽静的环境所陶醉,时而为榕树的繁茂和姿态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鸟儿的繁多而称奇。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南国,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过的景色,他们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再如,《暮江吟》这首令人喜爱的小诗,它不仅讴歌了祖国大自然的美,而且本身也是美的结晶。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日暮时夕阳在山后露半边脸,余晖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染成红色,一半染成绿色,真是微波粼粼,碧波荡漾,色彩十分鲜明;另一幅是夜幕降临之后,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悬挂在天空,射出清幽的光辉。地上芳草萋萋,叶子上凝结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学生观看时从心底发出一声赞叹:啊,好可爱的夜景!这样,使本来很难理解的“可怜”一词比较容易的解决了。同时,给学生留下强烈的印象,使学生领悟到这首诗景美情更美的情趣。从而感受到作者柔毫上蘸的不是墨,而是鲜明的色彩和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因此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视听并用,沉浸在情境美和作品文字美的氛围中,大大丰富和活跃了学生们的创造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学习能力和创新愿望。
二、在整合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这个新概念,正在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下面就结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1、课前组织学生收集信息。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讲的是伽俐略在青年时代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很远,我就鼓励他们去图书室或上网查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可摘录、可下载,存储到自己的信息夹中。
2、帮助学生整理信息。
学生选择的信息涉及文章的各个方面,我就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将收集的信息资料分类整理,有文中两个主要人物伽俐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简介,有他们生活中的故事,有他们的观点对照,有文中著名的建筑物━━比萨斜塔的修建、倾斜原因及人们对比萨斜塔未来的预言。通过收集、整理工作,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丰富了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3、课上指导学生运用信息。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往往想在课上一股脑地发布给同学们,但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文的重点、难点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需要将信息资料适时地展示出来。如讲到“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一段时,就可将有关亚里士多德的资料演示给同学们,这就突破了文章的难点,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伽俐略敢于向这样一个人人信奉的权威人物挑战,他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多么可敬。
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逐渐具备了对信息的选择、整理、加工和表达的能力,信息素养逐渐形成。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提高了作文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带来语文教学的阅读方式、写作方式的变革,作为语文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注入新的内涵,进一步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1、利用信息技术从传统作文走向情境作文
利用教学光盘和网络资源,建立一套合理的、科学的习作训练新体系与新秩序,创设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情境、实物情境、艺术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审美情趣,以及愉悦的情感反应,使作文课堂教学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使学生由“怕作文”向“爱作文”转变。
2、利用信息技术交流沟通,使作文方式网络化
我抓住校园网开通的契机,引导学生利用校园网上传作文,共享、鉴赏、评点作文。在四通八达的网络快车上拓展全新的作文交流渠道、交流方式,让学生走向网络的“互荐互赏作文”充分体验到发表的快乐。
在网络环境下,我通过电教控制平台与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和信息交换,既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指导,又可以有选择地对个别学生指导而不互相干扰。还可以利用网络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画面之后,让作文水平高的学生自己确定习作主题,选择合适的材料,构思作文的结构;程度差的则提供一些专题作文网址或学校作文网络,让学生浏览美文精品、网上资料、样品欣赏等,为学生提供作文时所需要的好词佳句和优秀习作。这样,学生在教师集体或个别指导后可以自主习作,还可以向作文网络资源库学习,随后上传自己的作品。当学生在校园网上看到自己的作品时,自信心和成功感便会油然而生。
3、评改方式网络化
对学生的习作精批精改,已经不再是教师的个人“专利”,应实现习作评改的多渠道开放。可以采取习作者自评、同学之间互评、任课教师评改、月卷教师评改、家长评改、特约编辑评改、网友评改等多种方式。为学生习作提供快捷、愉悦、满意的反馈,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写作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利用校园网完成作文后,可以组织网上交流,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提出修改意见,输入批改评语。习作者参照各方的评语直接网上修改,教师还可以挑选几篇有代表性的习作,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集体点评,并写出总的评语。最后,由习作者自行在网上整理自己的作文,并在交流区浏览其他习作者提交的作文。这种网上作文课堂,学生可以在网上交流讨论,教师也可以通过控制平台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批改,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广泛交流互动。
让语文课堂小结更有魅力 篇4
刘艳芳
关健词: 课堂小结有魅力有效
课堂教学小结是依据课堂教学计划,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一个特定的学习任务,它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一节课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话,那么,一个出色的课堂小结,可谓是锦上添花,能为一节课增色不少。尤其语文课更注重语言的艺术,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小结更有魅力呢?下面是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中课堂小结的不同方法和类型以及小结时应注意的事项,总结出来的几点体会。
(一)、归纳概括式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在课堂教授将要结束时,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简单明了、准确精练的概括、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形成条理性,起到突出主题,升华认识的作用。这也是教育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总结形式。
如在上《雷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结:“无论是从故事层面、戏剧效果,还是从更深的人生哲理意蕴,不管从哪种角度而言,《雷雨》都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精彩之作。这里有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有着最“雷雨”式的女人,也有着如“一棵弱不禁风的草”般的男人,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然存在着一丝温情的老人,也有对生活尚充满幻想的孩子。在这最浓缩的时间与空间里,所在的人都在纠缠着,挣扎着,或为了实现救赎,或为了追求梦想,或为了保持一点眼前的平静。但一切的努力都是无力的,最终的毁灭是无可避免的。《雷雨》的悲剧,其实就是一个封建民族的悲剧。剧作者借周朴园的一家将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展示给读者,让我们去感受这个充满罪恶的制度,跟作者一起去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抨击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这样的小结,既让学生对整部《雷雨》的情节人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又明确了对主题的认识。
(二)、拓展延伸式小结
为了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其他的学科和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学会初步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讲解将要结束时,可以在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在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分析讨论了林冲的性格之后,下课还有几分钟,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林冲是被迫上了梁山,那么上了梁山后的林冲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提完之后,教室里顿时热闹非凡,没有看过的人就胡乱猜想,看过的人就讲得头头是道。在下课铃响的一刹那,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他们写出上梁山后的林冲的思想性格,并以实例为证。这样的课堂小结(含课外作业)。即回顾了课文的主旨,又培养他们学习语文、古典文化的兴趣,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小说主题更深切的理解,对封建社会更深刻的了解。这样的延伸,可谓是一石数鸟。
(三)、思索悬念式小结
中国的古典章回小说用:“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的结尾,吸引读者的阅读欲望。同理,教师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并为上好下堂课埋下伏笔,课堂小结可以“引而不发”。这样,为以后要讲解的内容作一些衔接上的准备。这主要从教材的总体把握上加以考虑。因为课文与课文之间,往往有主旨的相似性,写作手法的共同性。有些课文就可以通过这一点“接近”,可以相互引述。如在语文教材中,课文《关睢》之后,紧接着就是《蒹葭》。那么在总结《关睢》之时,可以略微强调一下青年男性对“窈窕淑女”的思念,“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为下文《蒹葭》中感受“思而不得”作好情感上的渲染。而《关睢》中的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手法,更是在《诗经》的其他篇章里可以找到回应。
(四)、品读感悟式小结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语文课中有好从课文需要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原著进行品读。我上《边城(节选)》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小结:“缠绵的情思是世上最美的情感之一,那爱不管是凄婉抑或豪迈,都永远那么美丽,于是李商隐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也说“两相思,两不知”如此之凄婉,如此之缠绵,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真淳的世俗人情去反照他心中的缠绵而质朴的爱和那人性之美。去翻开《边城》的原著吧,你所获得的将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对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这个小结照应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感情有朦胧向往的心理特点,他们自然愿意去深入了解原著。
课堂小结是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仅是出于教学环节的完整性的需要,也不仅仅是内容和知识点的归纳,是构建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必不可少的环节。画龙点睛的课堂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会依照课前的设计:导入——讲授——小结,努力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力争使课堂教学做到水到渠成,自然贴切。但课堂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憾事:其一,课堂教学内容过快,小结留有的时间过多,学生无事可做,教师只得胡乱布置一些“杂事”混时间。其二,是教学内容过多,时间来不及,快下课时只好三言两语仓促小结,这样学生既无法回顾当堂所学的知识,更无法说是承上启下了。针对这些平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在设计课堂小结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忌走过场。要有目标性、针对性,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重点要突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小结要有特色,要有浓
2缩的“提炼”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要简明扼要。
(二)、忌包办代替。要有引导性,让学生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和归纳,将所学的知识默化、内化,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展现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三)、忌格式化。课堂小结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文因人制宜,选用恰当的形式和方法,要新颖有创意,充满情趣,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具魅力论文 篇5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其目的在于着眼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和自主个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自主学习是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尤其重要。而刻意地开发一些课程,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自主发展 内涵 策略 课程资源开发 校本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实践性课程,这种自主动手探究特色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带向往的心情进行积极的探究。在教学中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掘学习主体的内在潜能,激发自主求知欲望至关重要。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刻意地开发一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课程,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产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兴趣,也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学生自主发展需要的内涵和满足学生自主发展需要的策略
(一)内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中必须构建学生的主体活动。教与学是学习行为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过程中,“渔”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远比简单地“授之以鱼”要重要得多,对学生也有用得多。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授人以渔”已成为师者的最高教育境界。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二)策略
1、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开发自主学习潜能的内在动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为主的特点为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兴趣的方法多样,我主要从以下方法入手: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良好的学习心理效应。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情绪高涨时,可以发挥80%—90%的才能,反之只有20%左右。初中生因为思想尚未发育成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往往把对教师的喜恶等情感因素带入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爱护、了解、尊重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在学生身上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入激励机制,培养和发展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有实践过程便会有实践成果产生,合理安排课堂进度,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是实践活动课顺利发展的关键。在课堂教学引入激励机制,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影响,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调动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能觉得自身的进步会让学生对每一节课都保持浓厚的兴趣,并使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在具体教学中我运用把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与相应的小游戏相挂钩的比赛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的状态,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学习兴趣倍增。
2、加强分层教学,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信息技术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信息课程的最大难点是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进行分层教学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程的迫切要求。针对以上情况,结合本校实际,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进行分组教学,首先是全体同学必学的基础知识部分,因为即使有的同学已经熟悉了计算机操作但对某些基础知识,特别是理论知识并不了解,所以进行全体同学的理论学习;接着进行分组上机实践,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教学软件及语音设备对不同程度的同学进行分组教学,基础较差的同学进行基础操作演示及实践,基础较扎实的同学进行较高难度的软件操作教学,并互帮互学;最后再从各组的同学中挑选出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对本组同学进行演示操作。通过网络教室教学软件的协调,各小组间的活动互不影响又各有所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并让他们从学习——动手——演示(教)的角度转变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利用了中学生的好胜心理,树立学习心里优势,为成为下一次操作的演示者而努力自学,提高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主动权,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二、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需要,开发信息技术课程
比如,“电脑写作”、“书香读书”、“几何画板的使用”都可以作为课程安排在教学中,学生学起来会更感兴趣,能更深刻地体会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从而努力学习,以帮助其他学科的学习。再比如,我在教学《数据的处理——分类汇总》的时候,因为任教的是七(5)班的学生,在教学中运用了“七(5)班成绩表”作为例子,学生探索出分类汇总的方法,学生的兴趣很高,接着,我让学生又进行了两道生活中的分类汇总的练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明白:信息技术是服务于工作和生活的,要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甚至可以把生活中一些难题的解决带入课堂,比如:如何在PowerPoint中插入MP4的方法。再比如,教学Photoshop滤镜这部分课程的时候,笔者先给学生讲解了滤镜的概念,然后,给学生一组奥运会和世界性比赛的运动项目的照片,有跑步、攀岩、划船,并提问:“根据你选择的运动图片,如何实现突出运动的主题,增强照片的感染力?你采用什么样的滤镜,说说用意?”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完成制作,并在学生完成作品后,追问他们的创意和创作思想。由于,是生活当中的照片,学生学习起来兴趣很浓,而且,可以想像他们在处理自己生活中其他照片的时候,一定会做得很棒。
(二)、挖掘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校园网的使用
校园网的信息化教学和管理环境构成了现在的校园网络文化。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挖掘校园网的作用。一是教师层面,各学科教师可以开辟相应的BBS子论坛与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研究、答疑的场所。既扩展了学科教学的空间.又锻炼了学生信息技术交流能力.增强了学生信息技术情感的体验。二是学生层面,可以在校园网上多为学生创设一些栏目,让学生自己来丰富、管理与维护,也可以开展一些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比赛,把学生的作品放到校园网上,由学生自己做裁判,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起到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鉴赏与评价能力的功效。
三、校本课程开发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将信息技术学习与其他学科整合
例如,老师在编写有关上网查询资料的这课时的校本课程时,不规定固定的内容,也不过多的赘述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只是提出“让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东西,如:卡通动物、花卉和圣诞节等节日,先上网查找图片并下载,再利用“金山词霸”软件找出相关的英文书写,最后要求学生制成英文电子卡片。”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创造、创新的乐趣,并且,是“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学生“跳一跳,够得到”,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制作。在这个活动的设计中,学生既掌握了上网查询资料、下载资料的技能,又与英语学科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可建立教学资源库,拓展教学案例库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撰写中,把平时积累的教学资源运用于课程中,会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素材,深化学习的深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经典的素材能吸引学生深度地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重积累以下素材:①图片素材。收集一些校园图片、风景图片、家乡图片、卡通图片、各项活动如学生运动会的图片等,当学生制作贺卡、小报、多媒体作品,设计海报等的时候,可以运用。②声音素材。收集一些背景音乐、世界名曲、爱国主义歌曲、校园歌曲等学生熟悉的音乐,在学生设计多媒体作品或者主题活动中运用,也可以在上课之前播放,缓解学生学习的紧张。③视频素材。注意收集一些感人的动画和视频,比如:残奥会的视频、生活中好人好事的视频、抗震救灾的视频等等,在学生学习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的时候,可以作为素材发放给学生使用,调动学生深度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注重评价的合理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要求学生合理评价在学习过程中与人合作情况、自我学习情况、参与任务完成情况等,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设计“acdsee图片处理”这节内容的时候,我在评价的设计中,设计了:有没有在小组中获得进步(帮助小组其他成员而培养了合作精神及在其他成员帮助下得到提高);自我学习情况(通过学案、教师提供的演示视频及教材学习的最后情况);参与任务完成情况(要求完成的探索操作如:红眼、浮雕、克隆等有没有去做和完成)。
让课堂因生成而更具魅力 篇6
一、在小组交流中生成
当前的新课改明确提出, 要实行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 小组交流有助于学生之间引入竞争机制, 可以有效交流看法, 交换思想,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取大量信息, 能达到兵教兵, 兵强兵的目的。在进行小组教学的时候, 不要形式化, 要预留给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 让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表达观点的机会, 不要因为赶进度, 忽视了部分学生思维的开发, 把他们当作旁观者, 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对知识进行生成。
例如, 在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 文章通过有趣的对话, 讲述了一个深刻的寓言故事。在这篇课文的处理中, 老师坚持打开学生的思维, 留给学生生成知识的空间, 下面是这则案例的过程。安排小组讨论学习, 交流的话题是青蛙出来后看到了什么。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自己的知识面是不一样的, 学生对这一个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感悟。因此, 把这部分内容放到小组内解决, 让学生探讨交流时, 要给予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思考彻底。
生:它看到的树木, 还有绿油油的小草。
生:它看到校园里树上开满了鲜花, 闻到了花的芳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的累累果实。
生:它会看到小朋友在玩耍, 看到美丽的风景。
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会说得很多, 这个时候老师往往会打断学生的发言, 急于下结论, 这样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生成, 在这个时候要留给学生讨论的空间, 学生就会讨论出这样的观点。
生:青蛙可能不只是看到这些美的景色。
生:它会看到在路边垃圾成堆, 上面有成群蝇蚊。
生:它看到人们乱倒垃圾。
生:它看到人们乱开矿山, 破坏环境, 鸟儿都无法回家。
生:它看到有人在捕捉青蛙, 人们在用青蛙作下酒菜。
只有给孩子有充足的时间, 才会发现学生的内心藏着许多令人深思的事。这些都是我们语文课堂中非常难得的生成资源, 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深度和魅力。
二、在学生动手操作时生成
因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往往过多地注重听、说、读、写, 动手操作很少用到, 其实我们的语文课很多内容需要学生动手做一做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如创造性地摆一摆、写一写、做一做、画一画等。这些动手操作既要动手, 又要动脑。安排问题动手操作时, 让孩子在动手时发挥想象, 通过充足的时间, 使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生成任务。
例如, 在教学《动手做做看》课文时, 为了便于理解课文内容, 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一下实验, 先倒满一盆水, 然后放上一条金鱼, 观察现象, 这样学生不难得出结论, 这样的动手操作训练了思维, 有利于抽象问题的解决。当然, 语文课堂中的动手还表现在写的方面, 比如, 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 我们按照上面学生回答的问题进一步引申:青蛙看到这种局面就会厌恶外面的世界, 它就会回到井里面去, 那么我们用什么办法来留住小青蛙, 让它快乐地生活呢?你能想出一个好的方法吗?
生:我们做个警示标志, 告诉人们不要捕杀动物, 应该把动物当作好朋友。
生:发现那些破坏环境的现象, 要及时制止。
……
虽然这只是一两句话, 但学生要把语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结合个人的感悟, 变成劝导他人的警示语语言文字, 这就需要生成的时间。有了充足的生成空间, 他们希望自己的建议能与众不同, 渴望得到大家的肯定, 因此对于这样的问题, 学生为想出更别具一格的建议, 会想得更远些, 这一切的完成都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结合课堂实际情况, 细心观察学生个人自身的动手能力情况, 适时调整课堂节奏, 让大多数同学都有想法、有创意。不可否认孩子是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因学生丰富的创造力变得更富有魅力。
三、在课堂预设中生成
生成, 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 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在课堂预设时, 我们要把生成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来考虑。在教学中要有生成之念, 常常要有生成之举。正确处理好生成与教学预设的关系, 处理好生成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有助于搞好教学。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正因为这种动态的课堂, 所以我们在课堂预设时, 就要更多地考虑让预设成为有效生成的一种途径。同时让有效生成促使教学预设得更实际、更理性、更科学。课堂中的生成有时是可以预设的, 预设生成的时机, 预设的解决方案。这种有目标的预设, 有规划的生成, 会使课堂更合理、更紧凑、更具深度。
例如, 教学《七色花》时, 可以设计这样的生成点:能回答课后习题所提出的问题;能正确朗读习题3的三个句子;感受小女孩用一片花瓣帮助小男孩的思想感感情。
我们在教学预设中, 就应对相关知识内容尽量多收集, 丰富知识储备, 这样面对学生生成的各种问题, 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 教学设计要注意生成, 得留有足够的空间。
摘要:作者从当前的课堂出发, 结合案例, 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一些做法, 最后指出生成和预设应是一个有机的结合, 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更具魅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成,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勇.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动态生成[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2008 (06) [1]刘勇.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动态生成[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2008 (06)
[2]盛雅芬.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J].科技风.2010 (13) [2]盛雅芬.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J].科技风.2010 (13)
生活化让语文更具魅力 篇7
一、展现语文魅力,让生活化教学调动学生兴趣
文学源于生活,同样语文也源于生活,大多数语文教材内容都来自于人们生活中真实的一个部分。通过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就可以吸引学生思考并关注生活实际,在情感上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共鸣,为学生树立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丰富语文课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语文课文内容的背景故事以及作者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如此,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当学生走入语文课本时,鼓励学生将语文课本与自己的生活情况相互结合,引起与作者写作背景在思想上的共鸣,就能让文章展现其“有血有肉”的“身躯”。如此,就能以生活过程点燃学生“思维之花”,让学生懂得将语文课本与生活相互对比,进而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掌握。
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秋天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怀念有自我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感受一下生活中的秋天给自己带来的感觉。想一下,秋天可以带来怎样的思念,可以带来怎样的怀念。进而带着这一份思绪融入到课本教学中,必定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也能让学生顺利地融入教学之中。
二、展现语文魅力,注重疏导学生心理
现代社会中的学生,希望成为一个充分自主,希望摆脱稚嫩、渴望自由、走向成熟的人才。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通过随笔,来接触学生心理独有的“百草园”。在语文随笔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不拘一格,不限制其文体;也可以让学生大胆抒情,抨击时弊,只要做到见仁见智,言之有理即可。这样,学生将生活中的点滴带入随笔,也属于一种创新。
另外,由于现在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随笔中部分学生暴露出无聊、空虚、心理障碍等问题,而随笔就成为吐露心声的“地方”。当学生遇到挫折,表现出低落情绪时,教师可以在随笔后面写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当上天给你关闭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坚信自己是一位强者,要拥有强者应当具备的生活态度。”对于男女交往过密,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的现象,教师可以在随笔后面写道:“青苹果的酸涩,让我们不知所措,但人生理想之光却可驱散青苹果树的雾霭。”如果学生日常表现的思想行为不端正,笔者可以在随笔后面写道:“严于律己、宽厚待人。”这些例子有很多,所以随笔生活化教学必定能架设起师生之间沟通之桥。作为教师,在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点评时,要懂得联系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教师疏导的根本作用。另外在随笔写作中,鼓励学生多写生活,并且开展自我反思与感悟,也能够让学生在这一环节实现自我调节和自我升华,最终通过生活的角度来看待语文教学,感受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三、展现语文魅力,自主设计提问,练习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除开课堂之后的练习。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融入学生生活的实际体验来开展教学。
如,在进行《阿房宫赋》《变形记》《促织》等课文教学设计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到生活实际来讨论或者提问,进而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积极地探索,理解作品的主体,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并且获取生命关怀、高语指挥以及美学意义等方面的启示。
其一,阿房宫让杜牧产生了深深的思考,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也存在一些成功与失败的建筑呢?它们或许没有阿房宫那么出名,但是却给人以深深的思考,你是否可以同大家分享一下呢?《阿房宫赋》
其二,在这一篇课文中,似乎说出了很多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想法,你能够感觉得到吗?《变形记》
其三,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呢?人绝对不会变成蟋蟀,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个故事不完全是“假”的,那么,你对这一个故事怎么看呢?《促织》
通过这些问题,促进学生的审美表达与自主思考。将生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将原本学生的“造点压力”便成为“添加动力”,进而转变原本“牵着学生走”转变成为“让学生自己走”,这样的教学何乐而不为呢!
四、结语
当语文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必定会枝繁叶茂。作为教师,要懂得为学生营造出大语文环境,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地融入到语文学习之中,让两者相互和谐地衔接,就能够让“语文与生活齐飞,魅力共长天一色”。
如何使你的演讲更具魅力 篇8
一、演讲要口语化
演讲是一种口语表达的艺术活动,而口语化则是使演讲产生魅力的决窍之一。如果演讲者不顾口语表达的实际需要,一味咬文嚼字,堆砌词藻,那就容易使演讲变得枯燥无味,让人倒胃。为了实现演讲口语化,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意选取有利于口语表达、能充体现通俗晓畅风格的词语。为适应口语表达“口传”、“耳收”的特点,演讲应多用双音节或多音节词。比如,说“当我走上演讲台时”就不如说“当我走上演讲台的时候”顺口入耳;说“因我未受专门的演讲训练”就不如说:“因为我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演讲训练”舒缓清晰。演讲过程中要注意话语中词语音节要搭配匀称,一般单音节词与单音节词相配,双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相配,或四音节词组与四音节词组相配。如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的一段讲话,就很注重词句音节的搭配,读起来上口,听起悦耳,富有韵律美: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已,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除声音要配合匀称外,演讲时还可多用些俗语、歇后语等,以便达到生动活泼的效果。
2.注意运用适合于口语表达的句式。通常情况下,形体简短,修饰成分和连带成分少的短句比长句更适于口语表达。例如:闻一多先生在《最后一次演讲》中的一段话:“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在这里,闻一多先生用反问句式、感叹式的小短句如连珠炮弹,频频射出,淋漓尽致地吐出了演讲者的胸中块垒,喊出了人民的愤怒声音。短句表达简洁有力、明快晓畅的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3.要注意运用适合于口语表达的口气。演讲时说话的口气及其表达方式对实现口语化也很重要。如果我们的演讲用亲切商量的口气,采用与听众谈心的方式来演讲,话语就会来得自然、真切,就容易缩短与听众的距离,达到声入心通的效果。革命家蔡畅同志有如下一段非常精彩的演讲:“未婚的女同志在工作中,可能碰到一些与自己有关的切身问题,如在某机关工作,有男同志向你求婚,怎么办?这权力是属于你自己的,由你决定。
只要我们在运用词语、句式、口气及修辞方式等方面注意了与口语表达相适应的要求,注意了说话要顺口入耳、通俗易懂,朴素自然,我们的演讲就会产生效力,就会为广大听众所喜闻乐见。
二、要形成独特的演讲风格
独特的演讲风格,将使你在众多的演讲者中出类拔萃,将使你的演讲充满魅力,使听众对你的演讲久久难忘。但是,风格这东西需要自我揣摩、自我训练,需要长期向他人学习和亲身实践才能形成,时刻要注意使演讲的言谈举止必须切实符合自己的身份、经历、思想、修养与气质。
1.演讲要切合自己的身份。不管你是在编写演讲辞,还时在即兴发表意见,或是说话时都要符合你的身份,才容易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2.演讲要切合自己的性格。人与人相比,其性格总是不相同的。如有的人稳重练达,有的人天真烂漫,有的人谦虚谨慎,有的人机警灵活等等。假如你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你最好把这种稳重的深思熟虑的特点带到你的演讲中来,以看问题的深刻来说服听众。假如你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你最好把这种直爽豪放,开诚布公的特点带到你的演讲中来,以洋溢的情感来感化听众。抓住自我,认识自我,发挥自我的长处,那么,创造你的个人风格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3.演讲要切合自身的教养。善于演讲的人都是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鲁迅先生是思想家、文学家,他善于哲理性的思考、严峻的幽默加犀利的讽刺。他的演讲就一直保持这种特色,分析深刻,幽默诙谐,富有哲理,加上外冷内热等等,于细微处见功夫。只要我们长期总结、修正、积累,自己的独特风格也就形成了。
三、要紧紧紧地吸引和征服听众
能否吸引和征服听众,是演讲是否具有效力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下面几中方法,对于抓住听众,征服听众是非常有效的。
1.要把听众拉进演讲中。对于演讲的听众来说,如果演讲的内容与他们毫不相关,他们是不会愿意来听的。相反,如果演讲者讲的是听众所关心的国家大事、社会问题和人生理想等诸如此类的话题,那么听众就会比较喜欢,就会洗耳恭听。
2.缩短同听众的心理距离。
如何才能使听众信任你,敬佩你,欢迎你呢?一位广告界成功人士在一家面临绝境的企业董事会会做了如下演讲:我非常理解各位的心情,也深切了解我的力量远不足以为各位分忧。事实上,活力存在于各位自己,根本无需外人分担。……虽然贵公司的命运掌握在各位自己手中,但是别人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小意见,也很可能启发各位的灵感,去找出挽回颓势的良方。……坦白
地说,贵公司的产品在设计上、造型上都不如其他厂家,但有一点却是我们的长处,那就是对顾客的售后服务……。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其后,该公司对产品进行了改造、更新,销路逐渐大开,终于走出了困境。
3.说服听众要采用迂回策略。当你以说服听众为目的而发
表演讲时,如果听众原有的观点刚好与你的相反,要想说服听众放弃他们原有的观点,转而接受你的观点,那就要采用一定的技巧,如采取迂回策略往往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要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演讲是社会宣传的有力工具,也是人们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要想让自己的演讲充满魅力,成为前进的鼓点、时代的号角,就应该反映出强烈的时代特色。
1.要始终把握时代的脉搏,在演讲内容上狠下功夫。要使演讲闪耀出时代的光彩,内容是关键。首先要使演讲的主题富有时代特征。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演讲也不例外。演讲者应充分考虑当今时代的新要求、新任务、新特点、新思潮,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敏捷地追踪时代信息,提炼出合乎社会发展方向的、具有深刻时代性的主题。其次,要贴近现实用新例。我们在演讲中要使用新鲜的实例和数据等材料,做到贴近现实、贴近听众,可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化传播工具提供的信息,尽量使用“前不久”、“昨天”、“刚才”所获知的实例,使我们演讲的内容始终具有当代气息。
2.要选用符合当代听众接受习惯的恰当的演讲形式。要密切注意词汇的变化。当今社会新生词不断出现,原有的词赋以新意时有所见。演讲者应及时准确地把握这此变化,运用最能贴近现实,能引起同代人共鸣的“现代语”、“心惯语”。要把握演讲语言的总体节奏变化。现代人的语速、节奏较以前快了很多,从宏观上讲,适当地加快语速,结构上来点有跨度、有跳跃的安排,对突出演讲的当代特色不无裨益。要注意态势语言的更新。如食指拇指弯曲如“o”(ok!)以示满意,食指中指斜立如“v”状示胜利等动作,在今天的演讲中适时运用,对于体现其时代性,自然有其作用。
信息技术让小学英语课堂 篇9
文山市第五小学
尚国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小学英语课程的目标就是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积极态度,使他们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多媒体技术知识和应用技能已势在必行。那么,怎样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之间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英语教学,发挥其最佳效果呢?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催化剂。兴趣是儿童进行活动的主要动力。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还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自己专注地去学习某样东西,所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这就要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用英语进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语言成功地达到某种目的后的愉快,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欲望。
要使小学生能在40分钟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景。这时,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模拟表演创设的情境,往往受到时空限制,无法全部做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移植情境,形象生动地再现有关对话的时空,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这适合小学生好奇、求趣、求新的年龄特点。老师将要学的对话融入其中,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对象之间建立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自觉,更有趣地进行英语交际活动。例如:在教学PEP四年级下册Unit 4 It’s warm today.时,有关天气的词sunny、windy、rainy、snowy、cloudy时,一天的天气不可能出现这么多种变化,但是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这五种天气,直观、形象地教学了这五个单词,并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谈论天气,谈论他们的打算,让学生敢于大胆地开口讲英语,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再如: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4中,学习八种水果的名称:apple , orange , banana , pear , strawberry , peach , watermelon , grape 时,用实物教学当然直观,但是受到季节的限制,很难找齐这些水果。我运用多媒体展示这些水果的图片,一眼看上去既新鲜又可口,能够马上吸引住学生,继而把他们吸引到要学习的新知识上来。
二、运用多媒体,能调动学生多样感观参与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最常用的信息交流手段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的,约占人类信息总量的95%左右,科学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学习效果最佳。
无独有偶,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率的研究也发现:学习同样的材料,如果单用听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忆获知的70%,3天后降为10%;单用视觉学习,3小时后存留72%,3天后降为20%;若听觉、视觉并用,3小时后存留85%,3天后为65%。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三尺讲台很难满足当今时代教学的需要和要求。而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恰好弥补了传统模式的种种不足,给当今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于一体,使教学内容具有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有张有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多样感观共同参与,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如:在教学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3 A Let’s learn时,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颜色。我再用多媒体播放三年级上册的歌曲《Who is wearing Yellow today?》把歌词拓展,分别用purple ,blue ,green ,red ,white ,brown 来替换yellow,大屏幕中出现一群动画的小孩,每唱一种颜色,小孩的衣服就变成相应的颜色,通过这种手段复习颜色导入新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形象、浅显、易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知识,而且为后面学习Read and write 中的四会单词作了铺垫。
再如:在学习26个字母的书写时,我运用Flash 动画呈现书写笔画及各个大小写字母的占格。学生跟着多媒体上起书写,直观、准确而且节约了板书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整堂课的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增强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操作”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表明,在适当的条件下,需要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练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一节英语兴趣特长课上,教学几个表家具的名词Phone ,bed ,sofa ,shelf ,fridge ,table ,通过网络链接学生听录音动手操作一个游戏,根据录音,让学生点击相应的图画。但如果学生记错,那他的点击就失败,计算机就会发出怪叫声提示你错了。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挑战情绪,会认真跟读和记忆不会的单词。如果学生点击所有的单词都成功了,计算机会告诉你All Right!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到成功之后,学习和表现的欲望会更强。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动手操作品尝到亲自操作的乐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运用多媒体,提高听、说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我们学习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所以会听和会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能迅速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如在教学PEP 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2 Look at me A Let’s Learn关于五官和身体部位的单词时。我利用多媒体资源,上面有一只熊(Teddy Bear)来点击学习单词head ,ear ,eye ,nose ,face ,mouth ,学生一下子就被可爱的画面吸引住了,都争先恐后地说Look at me.This is my head/face„„。然后再通过播放歌曲《Teddy Bear》来巩固复习新单词,大屏幕上出现小熊Teddy摸鼻子、摸头等的Flash 动画,学生们不由自主地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复习巩固了教学内容,达到了熟练地说单词、句子的目的,如果教学对话,你只要选择了对话原文按钮,屏幕上就会出现中英文对照的对话原文供参考。学生不仅能逐句跟读,而且还能扮演不同角色做配音练习。网络课件的教学,有利于增加学生词汇量,有利于提高对话教学的实效,使学生在掌握更多词汇的基础上,更灵活地运用对话。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改革小学英语教学模式。
网络信息化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差别的全新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而且实现了网上多媒信息的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共享。形成一种理想的网络教学环境。在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利用它来创设真实的或模拟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更多参与语言实践,另一方面利用网上资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在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时,教师应成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和创造性多媒体和网络则是学生在主动学习,协作探索时的认知工具,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当前所学知识 的意义构建的目的,最终达到小学英语课程所要求的各项目标。
六、多媒体能促进教师更好地进行反思
现代的英语教师要能适应现代英语的发展,仅仅知道几个英语单词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信息技术的运用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教师本身也是一个挑战。教师在自身的职业发展中,信息技术应是一门“必修课”。教师要选准起点,瞄准目标,不断探索,勤反思,使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一)精心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求知需要。
1、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新奇情景。
小学生所学的英语材料一般比较简短,形式单一。这要求我们各课时尽量把这些语言材料放入各种能听、看、触摸的情景中。
2、3、适当增删内容,扩大知识面,活用教材。
注意新旧知识的串联,做到以旧引新,以新温旧。
(二)着意建立轻松愉快的竞争性教育,以满足小学生获取成功的心理需要。
1、设计比赛性游戏。
如:“拼单词大王”,最佳模仿者,最佳模仿搭档,设计抢答题、必答题。
2、3、表扬先进(优秀)、鼓励进步。创造机会,鼓励实践。
(三)积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小学生发挥创造性的心里需要。
1、激发灵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启发思维,展示学生运用语言的才能。
【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具魅力论文】推荐阅读:
打造信息技术魅力课堂08-08
巧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07-21
让现代信息技术怎样走进地理课堂07-06
信息技术让我的课堂更精彩11-06
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扬帆助航07-15
让信息技术成为地理课堂中有效教学的翅膀10-03
利用信息技术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文档08-09
灵活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08-20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管理论文11-25
信息技术助跑聋校语文课堂教学(钟声芳)09-23